历史解密解密历史上皇帝为何必须杀开国功臣?
历史趣谈朱元璋杀功臣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残暴多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朱元璋杀功臣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残暴多疑导语:朱元璋具备枭雄的一切特质,雄才大略,多疑善断,果于杀戮,这就注定外部压力消失以后,他的下属日子不会过得太好。
而且,古人比今人可预期朱元璋具备枭雄的一切特质,雄才大略,多疑善断,果于杀戮,这就注定外部压力消失以后,他的下属日子不会过得太好。
而且,古人比今人可预期的寿命更短,朱元璋这等枭雄人物,说从五十岁就开始琢磨接班问题应该不过分。
开国功臣类多骁悍,宜遭疑忌。
以其心性,大杀功臣乃是本等之事,不足为奇。
然而,朱元璋虽然残忍多疑,却不是神经病,他很明白什么时候这事儿要往后放,什么时候能放手大杀。
洪武初年,虽也有功臣被杀,但一则为个例。
洪武八年诛杨宪,十二年赐死汪广洋,十三年诛胡惟庸、陈宁、涂节,基本是在清洗有擅权威胁的高级文官,不太牵扯功臣。
盖因此时天下尚未完全平定,甚至十三年十一月,北元和明军在永平府还开了一仗,想“鸟尽弓藏”还早得很。
洪武十三年以后,明军基本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节奏。
十四、十五年平云南,二十年辽东纳哈出归降,二十一年蓝玉破北元后主脱古思帖木儿于捕鱼儿海,至此基本消除了北元残余势力对明朝的威胁。
接下来的洪武二十三年正月,燕王朱棣帅师征北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宿将傅友德等皆受节制,三月,咬住等降。
至此,北元势力不足为患,且明祖诸子已经成长起来,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功臣领兵征战,勋贵的重要性日减。
而从朱元璋个人来说,此时他年过花甲(在古代已是风烛残年),为传位计,清除不稳定政治因素越来越有必要,大诛功臣,此其时也。
二十三年四月,明祖以“胡党”为口实,大搞株连,因而被杀及夺爵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刘邦和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开国功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刘邦和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开国功臣?
导语:萧何给吕雉定计,诈称前线传来刘邦平叛胜利的消息,按照惯例,此时百官都要进宫朝贺,半信半疑的韩信刚一进宫,就被武士们捆了个结结实实。
萧何给吕雉定计,诈称前线传来刘邦平叛胜利的消息,按照惯例,此时百官都要进宫朝贺,半信半疑的韩信刚一进宫,就被武士们捆了个结结实实。
曾经将情敌整成“人彘”的吕雉,残忍无度青史留名。
吕后用麻袋捆住韩信,拉到长乐宫的钟室,也不需要等刘邦回来了,她一声令下,特事特办,把竹竿削尖了,乱枪把麻袋中的一代名将韩信扎死。
解决了韩信后,刘邦紧跟的动作就是,把一起夺取天下后分封的另外六个异姓王一一砍了头。
朱元璋在屠杀功臣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洪武(朱元璋年号)十年,朱元璋已经莫名其妙杀害了两名功臣-淮安侯华云龙、德庆侯廖永忠。
华云龙据说是因为“据元相脱脱第宅,僭用故元宫中物”-这种肉眼很难看到的错误而得罪,《明史》含糊地说他得罪后“未至京,道卒”。
再说一下廖永忠,作为后人的我们只知道,洪武八年,在朱元璋打江山过程中曾凿沉韩林儿的坐船,几乎葬身于鄱阳湖的廖永忠,因“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
另一个被朱元璋兔死狗烹的是刘基,这个传说中能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和诸葛亮齐名的人物,在朱元璋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功劳可谓最大。
一次,刘基要儿子奏请朝廷在一处私盐贩子聚集、元朝时便有人造反的地儿设巡检司防守,以防动乱,结果被宰相胡惟庸进谗言说刘基“看中了那块地有王气”,想在那里筑坟,将来自己的子孙就可以称王称帝。
朱元璋当时的心理活动我们不好乱说,但是此君绝对不是一个
生活常识分享。
皇帝为什么要杀功臣——信息经济学分析
皇帝为什么要杀功臣——信息经济学分析一、前言二、皇帝为何要杀功臣的背景分析三、信息经济学对皇帝杀功臣的分析四、皇帝杀功臣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五、皇帝杀功臣的风险管理案例1:秦始皇杀百家之师案例2:唐太宗杀魏征案例3:明朝杀岳飞案例4:清朝杀戚继光案例5:华国锋杀四人帮前言在古代,皇帝们频繁地杀功臣,比如我们学过的岳飞、秦琼、戚继光等,他们都是功不可没的大将,但为何要杀他们?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本文将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来对此进行深入探究。
皇帝为何要杀功臣的背景分析在古代,皇帝是绝对权力的代表,所以他们的权力是无法限制的。
但是,皇帝仍然需要应对政治和军事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功臣们成为了解决问题的重要力量。
这些功臣都是出色的军事将领和政策智囊,他们有着深厚的军事和政治背景。
然而,这些功臣却是皇帝的统治者,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会出于私人目的进行行动,而这往往与皇帝的统治目的不一致。
因此,皇帝需要管理这些功臣,以确保他们不会对皇帝的统治产生威胁。
信息经济学对皇帝杀功臣的分析信息对于正确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皇帝将通过自己的观察、听取别人的意见和考虑目前局势等方式获取信息以作出决策。
然而,能够获取到的信息往往是不完整的。
例如,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信息将不是完整的。
首先,当事情发生时,皇帝收到的信息可能不准确或不完整;其次,皇帝可能遇到谎言和误导,这也会影响皇帝的决策。
由于信息不完整,皇帝难以了解功臣的真实动机或行为。
此时,皇帝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以确定是否应该信任功臣。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可能会采取最坏的情况并认为功臣是皇权的威胁。
这就是为什么皇帝会杀掉功臣的原因之一。
皇帝杀功臣的成本与收益分析对皇帝来说,杀死功臣并不是一项廉价的决策。
这对皇帝的形象和政府稳定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但是,对于皇帝来说,如果他不杀掉功臣,那么功臣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威胁,危及皇帝的权力和国家的稳定。
这种情况下,皇帝的成本和收益需在平衡中权衡。
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
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引言刘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也是汉朝的创始人。
他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用兵智谋出色,成为一代英雄。
然而,历史上也有许多记录显示刘邦不仅对敌人残忍无情,也对自己的功臣心怀猜忌,甚至将他们杀害。
那么,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本文将从政治需要、保持统治稳定等方面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政治需要1. 功臣的影响力刘邦在统一天下以及建立汉朝的过程中,依靠了一批出色的将领和谋士,他们也是功臣。
然而,这些功臣们因为在战争中和刘邦并肩作战,取得了非凡的战功,因此逐渐积累了相当的声望和影响力。
刘邦担心功臣的影响力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威地位,因此他选择杀掉一部分功臣来保持自己的统治。
2. 权力的争夺在政治的角逐中,刘邦不得不担心功臣们为了争夺权力而对他产生威胁。
一些功臣在军事才能和政治经验上与刘邦不相上下,他们可能会趁刘邦内外交困之际发动叛乱。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刘邦选择杀掉这些功臣,削弱他们的实力及影响力,以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
二、保持统治稳定1. 需要显示出强硬形象刘邦在创立汉朝后,面临着众多的政治压力,他需要通过给部分功臣处以死刑这样的严厉手段,来传递给所有人自己掌握着权力的决心和强硬姿态。
并且,对于一些背叛或潜在叛变的功臣,刘邦选择杀掉他们也是为了给予其他人一个警示,以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2. 统治地位的巩固作为一个刚刚建立的王朝的皇帝,刘邦需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杀掉部分功臣也是为了向外界显示刘邦对权威的维护和绝对的统治能力,以防止其他人对刘邦权威的质疑和挑战。
结论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在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争议和猜测。
从政治需要和保持统治稳定两方面来看,刘邦杀功臣的决定可以被一定程度上解释和理解。
无论如何,刘邦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统治手段,成功地建立了汉朝,为后来的统治者树立了榜样和典范。
历史冷知识之开国必杀开国功臣的缘由
历史冷知识之开国必杀开国功臣的缘由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每一次开国的时候,君王与大将都是那个时代耀眼的人物,他们携带着开国之威,树立了千秋的威望,但却很难走到最后。
历史上层出不穷的君王与功臣反目成仇,到最后相爱相杀。
那么问题来了,当年的皇帝真的每一个都有这么冷血无情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出生入死的兄弟情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抓典型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对比来对比去历史上杀功臣最猛的,就是刘邦与朱元璋,这两人就当作我们今天的小麻雀,一起来解剖一下他们背后的封建制度的问题。
根据历史记载,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典型的暴君,他们的残暴不是针对老百姓,而是针对自己的同袍好友,遥想当年刘邦与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手底下出现了一大票的能臣名将。
这些人在战场上为了朱元璋或者刘邦出生入死,有的人满门忠烈,有的人身上背负多处战伤,按理来说这样的恩怨情仇,无论从感情还是从功劳上,君王与大臣们应该好好的度过余下的人生,但是历史却完全站在了另一边。
不得善终的下场以刘邦为例,他亲手斩杀了韩信,斩杀了后来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就连他曾经最要好的朋友卢绾都已经被他给废了,曾经多少年的友谊,曾经血与火中拼杀出来的革命友情,居然在那一刻全部崩塌。
朱元璋也同样不遑多让,他诛杀的功臣堆积起来,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曾经的开国几大名将,没一个得善终的,曾经号称为朱元璋满门牺牲的战友们,全部都成为了刀下鬼魂。
这两个人简直就是人类历史上薄情寡义的代表,他们杀自己人杀红了眼,让人心痛更让人心寒。
问题所在那么问题来了,这两个人在历史上真的是变态无情吗?其实通过很多历史记载我们会发现,这两个人哪里有这样的冷酷无情,就拿刘邦来说,他曾经是一个农民出身,他有着很深厚的情感,对自己的狐朋狗友那感情深厚到了极致,在自己的家乡还曾经做出了大风歌那样豪情壮志的歌谣,这样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不可能是个冷酷无情的人。
与朱元璋那更是如此,当年与他一起打天下的人哪一个?不觉得朱元璋有魅力,哪一个人和朱元璋兄弟感情不深,就连易中天老师他们在面对朱元璋时,也做出过他是一个重感情的老农民的评价。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开国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开国功臣大概是一个套路,开国皇帝总喜欢拿开国功臣祭刀。
尤其是那些从草根出身的皇帝更是如此,比如刘邦,记得《汉书》中有一段从韩信嘴里说出来的话叫“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说的就是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剪除异姓诸侯王,大杀功臣的事,给汉高祖刘邦勾画出一副疑神疑鬼寡恩刻薄的嘴脸。
其实和朱元璋相比,刘邦杀的功臣真的是小巫见大巫。
朱元璋杀功臣,才真是大开杀戒。
为了显示杀戮的正确,把被杀的人一概加上“胡党”、“蓝党”的帽子。
所谓胡,指的就是胡惟庸,朱元璋是高明的,明知道胡惟庸没有宰相之才,还要用胡惟庸。
大将军徐达得悉他的奸猜行径,深恶痛绝,把他的劣迹上告皇帝。
胡惟庸得知后,引诱徐达府上的门房,企图加害徐达,虽然未能得逞,此人心计毒辣的小人心态却暴露无遗。
他自恃与李善长关系非同一般(自己的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侄子为妻,结成姻亲);有这样的元老重臣为后盾,胡惟庸更加胆大妄为。
后来胡想图谋不轨,加害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宣布以“擅权植党”罪处死胡惟庸。
以“擅权植党”罪处死胡惟庸绰绰有余,要以它来罗织一个“胡党”,株连一大批功臣宿将,却未免牵强附会。
搞了一个胡党,弄死了很多功臣,朱元璋很不满足,又开始弄蓝党。
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小舅子),在常遇春麾下勇敢杀敌,所向披靡,堪称常胜将军,战功显赫。
洪武二十年升为大将军,两年后进封谅国公。
皇恩浩荡之下,蓝玉忘乎所以,骄横跋扈,使朱元璋感受到了将权与皇权的冲突。
于是除的网罗正在悄悄逼近。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献诬告蓝玉“谋反”,说他与景川侯曹震等公侯企图趁朱元璋出宫举行“藉田”仪式时,发动兵变。
装模作样审讯的结果,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把打天下的将领几乎一网打尽。
为了显得名正言顺,朱元璋特地下手诏,颁布《逆臣录》,其中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
朱元璋?为何要杀功臣,这可以从和太子朱标的谈论中找到答案: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甚至对功臣宿将满门抄斩。
开国皇帝为何爱杀功臣?
开国皇帝为何爱杀功臣?昔日为功臣,今日为朋党。
不知从何时开始,开国皇帝杀功臣,就成了一个奇特的定论。
后来经过讨论,发现这个观点漏洞太多,又变成了草根出身的皇帝喜欢杀功臣。
就现象而论,开国帝王杀功臣,这种事情的确是有的。
草根出身的开国帝王杀功臣的情况较多,这种事情也是有的。
至于喜欢不喜欢,这个过于唯心,无法证实。
就目前已知的情况来说,大体有三种情况。
第一,大一统的王朝只有刘邦朱元璋这两个开国皇帝是草根出身,据说他们是经常杀功臣的。
第二,很多网友早就分析过,豪门贵族世家出身的东汉、魏晋、隋唐,很少杀功臣。
第三,元、清这样的王朝,也有人说不杀功臣。
这三种情况,引起了大量的讨论,但是在我看来,这三种情况的全部讨论,有一个共同点:不理解什么是功臣。
字面意义上说,功臣就是有功之臣。
但是本质上是怎么回事呢?功臣,本质上是能够操控巨大政治力量的人。
功臣很少会不是一个重大政治集团的头目。
原因在于,功臣能够立下重大功劳,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就是可以调动大量的资源。
他们首先能够调动大量的人,然后通过这些人才可以调动大量的资源。
功臣无不是重要的管理者。
有一些功臣,甚至自己一个人就是可以决定政治格局的重大力量。
为什么一些王朝在建国以后会杀戮功臣?显然,问题不是他们功高震主,而是他们尾大不掉。
一个将领,统率大军十年,众至数十万,军中只知有大帅,不知有皇帝。
你是皇帝,你不担心?而建国后这些大佬们为了瓜分利益,进行激烈搏斗,有些大佬希望更加偏重于民生,有些大佬希望更加偏重于自我享受。
整个氛围,都是人人都有功可居,整日里评功摆好,骄傲自满,骄奢淫逸,风气日益堕落。
这种时候,内部斗争激化,必然要杀几颗头颅。
但是又会有人为此感觉不满,觉得他们为建国立下大功,为什么要杀,于是掀起风波,散布不满,制造裂痕。
那么很容易就会继续杀下去。
对此,草根出身的帝王相对缺乏经验,很容易控制不住局势,导致大杀功臣的局面。
据说在这方面杀得比较多的是朱元璋。
历代皇帝为何建国后都要杀功臣?
历代皇帝为何建国后都要杀功臣?“飞鸟尽,良弓藏”,在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这出闹剧。
整个历史陷入一个怪圈,无论你如何挣扎,终究不能走出循环,就如齐天大圣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般。
由于每朝每代都发生了此类事情,因此从逻辑上、直觉上来说这都不应该是某个皇帝的个人素质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借用经济理论,我们可将皇帝与功臣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皇帝作为帝国的所有者,控制着帝国的产权,但他不可能直接治理国家,必须委托一个或数个代理人来帮助他管理国家。
在这样一个委托代理关系下,皇帝给功臣们高官厚禄,对他们的要求是勤奋工作,为皇帝效命。
不过皇帝最主要、最关心的还是要求功臣们不得造反。
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确保江山万代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功臣们造不造反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帝们绞尽脑汁来解决的问题。
解决功臣们造不造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识别到底谁会造反,但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大臣们自己知道自己造不造反,皇帝却不知道谁是奸臣,谁是忠臣。
宋太宗有一段名言,大意是国家要么有外患,要么有内忧。
外患是有形的,而内忧则无法察觉(原文是奸邪无状)。
一个奸邪无状的自白道出了皇帝们的无奈:他必须有什么方法可以鉴别出谁是奸臣,谁是忠臣。
那有什么信号又能让皇帝识别出奸臣呢?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加强惩罚威胁力度,诸如灭九族、凌迟等处罚手段,这样有风险规避行为的人会选择不造反。
不过当皇帝的收益是如此之高,风险爱好者在有机会时总是会去尝试一下的。
而功臣,尤其是开国功臣本身就意味着他们是风险爱好者,若不然谁会去“提着脑袋干革命”呢?所以,事后惩罚的威胁对以冒险为业的功臣们来说不会有太大的震慑意义。
那么以亲戚关系来识别呢?从吕后到李世民,从多尔衮到雍正,亲戚的血缘、亲情约束对争夺帝位来说只是很小的成本,成大事者从不会将其放在心上,分我一杯羹更是千古名言。
那能否根据对皇帝是否恭顺这个信号来识别奸臣呢?毫无疑问,真正要造反的人对皇帝也照样会毕恭毕敬,安禄山对唐明皇的肚里只有一颗赤心的绝对服从令人记忆犹新,这个信号没有任何意义。
历史趣谈揭秘汉高祖刘邦杀有功之臣的五大原因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汉高祖刘邦杀有功之臣的五大原因是什么导语:刘邦,汉高祖。
秦灭之后,经过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战胜项羽,夺取天下。
刘邦夺取天下之后,大封有功之臣,且跟项羽一样,封了几位异姓王。
...刘邦,汉高祖。
秦灭之后,经过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战胜项羽,夺取天下。
刘邦夺取天下之后,大封有功之臣,且跟项羽一样,封了几位异姓王。
可是,没过多久,某些诸侯王将“异姓”的“姓”字改成了“心”字,他们有了异心,想造刘邦的反。
刘邦只好御驾亲征,去征讨那些拥有异心的异姓王。
从公元前202年至前196年,刘邦灭了燕王臧荼、楚王韩信、赵王张敖、阳夏侯陈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
异姓王只有长沙王吴芮幸免。
被刘邦诛杀的几位异姓王,都与“谋反”有关,有的是真谋反,比如臧荼、陈豨等;有的是被诬告谋反,比如彭越。
其实,不管这几位异姓王有无谋反的迹象或者有无被他人诬陷谋反的事情,刘邦都会在有生之年将他们铲除。
杀开国功臣,是刘邦的迫不得已,但也是他必须要做的。
为何这样说呢?原因有五:1、异姓王的态度刘邦是皇帝,是至高无上的。
但是,在异姓王的眼里,夺得天下的刘邦与当年的项羽无异。
项羽灭秦后,分封诸侯。
而刘邦灭项羽,只是取代了项羽,重新分封对他有功的诸侯王。
异姓诸侯王,功高盖主,表面认刘邦这个皇帝,但私底下看不起他,也不会听命于他。
天高皇帝远,自己在自己封地快活。
若是哪一天看刘氏皇族不爽,那就成群结伴的起兵造了刘家的反。
诸侯王的想法,刘邦不清楚吗?清楚的很。
就算他不清楚,张良等人也清楚。
所以,刘邦必须灭掉他们,才能保汉室江山永固。
否则,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最早杀功臣的开国皇帝刘邦 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最早杀功臣的开国皇帝刘邦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导语:我国历史上开国皇帝杀戮功臣的恶劣风气,起自汉高祖刘邦。
刘邦(公元前202-前195在位),沛(今江苏沛县)人,曾做过管理十里地方的小官“亭长我国历史上开国皇帝杀戮功臣的恶劣风气,起自汉高祖刘邦。
刘邦(公元前202-前195在位),沛(今江苏沛县)人,曾做过管理十里地方的小官“亭长”。
陈胜、吴广起义后,他起兵响应。
在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之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起义军逐渐壮大,推翻了秦朝。
项羽倚仗自己势力强大。
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接着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做皇帝,进行了四年战争,史称“楚汉战争”。
楚汉战争之初,项羽拥兵四十万,而刘邦只有十万,实力相差悬殊。
但结果却是刘邦战胜了项羽。
于公元前202年做了皇帝,建立汉朝。
刘邦由弱变强、反败为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团结和任用了一批杰出的谋臣武将。
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曾将一些握有重兵的将领分封为王。
到了汉初,被封的异姓王有七个;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韩王信、衡山王(后改称长沙王)吴芮(rui 瑞)。
当时刘邦封王,只是为了笼络部下,争取支持。
战胜项羽,原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汉朝建立后,刘邦感到握有重兵的异姓王对中央集权是严重的威胁,便决心除掉他们。
刘邦首先向楚王韩信开刀。
韩信勇略超群,原是项羽的属下,在汉弱楚强的形势下背越助汉。
他“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为刘邦战胜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
对韩信这样功高盖世的开国元勋。
刘邦先以并无实据的“谋反”罪名将他逮捕,贬为淮阴侯;不久,皇后吕雉就设计将他斩首。
以后,刘邦又以同样的罪名,把在楚汉战争中起过重大作用的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杀掉。
其他几个王,有的逃入匈奴,有生活常识分享。
皇帝为什么要杀功臣——信息经济学分析0204192341
皇帝为什么要杀功臣——信息经济学分析 整理日期:2002-10-31“飞鸟尽,良弓藏”,在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这出闹剧。
整个历史陷入一个怪圈,无论你如何挣扎,终究不能走出循环,就如齐天大圣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般。
由于每朝每代都发生了此类事情,因此从逻辑上、直觉上来说这都不应该是某个皇帝个人素质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经济学的发展使人们可用经济理性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一些历史现象,功臣与皇帝间的关系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尽管这不会是唯一的解释。
在信息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代理人有多种类型,代理人自己知道自己属于什么类型,但委托人不知道。
为了显示自己的类型,代理人选择某种信号,委托人根据观测到的信号来判断代理人的类型,同代理人签署合同。
这就是所谓的信号传递模型。
如企业雇主与雇员的关系:雇员知道自己的能力,雇主不知道;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雇员选择接受教育的水平。
而雇主根据雇员的教育水平支付工资。
此外还有信号甄别模型,同信号传递模型一致,只不过变为委托人先行,提出一系列合同供理人选择,代理人根据自己的类型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合同。
无论那种方法,都在于使代理人有积极性使自己的类型暴露出来。
借用经济理论,我们可将皇帝与功臣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皇帝作为帝国的所有者,控制着帝国的产权,但他不可能直接治理国家,必须委托一个或数个代理人来帮助他管理国家。
在这样一个委托代理关系下,皇帝给功臣们高官厚禄,对他们的要求是勤奋工作,为皇帝效命。
不过皇帝最主要、最关心的还是要求功臣们不得造反。
功臣们是否勤奋工作,属于激励理论,此处暂不讨论,我们集中焦点于造不造反的问题。
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确保江山万代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功臣们造不造反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帝们绞尽脑汁来解决的问题。
解决功臣们造不造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识别到底谁会造反,但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大臣们自己知道自己造不造反,皇帝却不知道谁是奸臣,谁是忠臣。
刘邦为什么杀功臣
刘邦为什么杀功臣引言刘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他在汉朝成立初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决策。
然而,有一件事情常常被提及,那就是他杀害了一些为他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
这引发了人们对他为什么会这么做的疑问。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刘邦为什么杀功臣的原因。
政治稳定刘邦成为汉朝的创立者之一,他一开始面临持续的政治压力,需要稳定国家局势以确保他的权威。
在刘邦夺取政权的过程中,许多功臣对他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旦国家局势得到稳定,刘邦可能认为某些功臣开始对他的权威构成潜在威胁。
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决定铲除这些潜在的威胁者。
避免权臣割据在刘邦统治初期,他面临着许多强大的权臣,而这些权臣拥有自己的军队和地盘。
为了防止这些权臣对汉朝产生动摇,刘邦采取了措施杀掉他们。
刘邦希望确保自己是唯一的当权者,这样他就能够集中力量来推行自己的政策,而不用担心其他权臣的干扰。
战功过高刘邦本人是一位非常英勇的将领,他在夺取政权的战争中留下了许多令人称赞的战功。
然而,一些功臣的战功超过了刘邦自己,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使他感到不安。
刘邦希望作为创立者和统治者的自己应当是最伟大的战士,因此他可能对那些战功过高的功臣感到威胁,认为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政治手腕刘邦作为一位统治者,善于运用政治手腕。
他清楚了解到,在权力的斗争中,有时需要采取一些极端的行动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通过清除一些功臣,刘邦向其他人传达了一个信息:他是决心维持权力的,且愿意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必要的手段。
结论总结来说,刘邦杀害功臣的原因可能是出于多重因素的综合考虑。
从政治稳定、权臣割据到自尊心和政治手腕等因素,都在他的决定中发挥了作用。
无论怎样,这一事件仍然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件事。
刘邦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做出了这样的选择,然而,这也为他的统治蒙上了一层阴影。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光功臣?不杀会怎么样?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光功臣?不杀会怎么样?本文导读:网络配图首先,这些功臣是不是该杀?大明开国之后,朱元璋对打江山的功臣厚爱有加,在政治上封侯拜相,在经济上赐予良田,高官厚禄加身,人间荣华享尽。
有些功臣甚至还拥有朱元璋亲颁的免死铁券,有罪可免一死。
但是,这些功臣不思居功自傲,骄横跋扈,忘乎所以,利令智昏。
曾经的除暴安良的功臣,转而变成杀人伤人、恃强凌弱、霸占土地、逃税漏税、奸淫妇女、吃喝嫖赌、贪污纳贿的恶霸,有的人甚至还私造刀枪、身穿龙袍,总之一句话,无法无天。
试问,这些功臣该不该杀?其次,大明开国以后,百废待兴,治国须得民心,治吏须用重典。
朱元璋以严刑治国,既为赢得民心,亦为恫吓刁民。
历朝历代,最难治的是官吏,官不清,吏不善,都是祸国殃民的隐患。
明初的这些文臣武将开国有功,但任由其为非作歹,欺压百姓,势必激起民变,会以最快速度葬送大明的基业。
网络配图朱元璋的严刑重典从开国功臣头上动刀,杀一儆百,官民皆可驯服。
你是开国功臣,可以给你享受富贵荣华的特权,但是,大法之下,不能纵容你拥有祸国殃民的法外特权。
当然,朱元璋杀功臣,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都是为己,为了大明江山的稳固,为了朱家王朝的延续。
各个开国皇帝都面临开国功臣的处理问题,开国功臣大多出身较低夺得高位后,自持功高横行不法的不少,所以为了稳定统治所有开国皇帝都有剪除功臣的行为,最和缓的是宋朝,唐朝高祖还没来得及动手,而且第一功臣就是李世民,而李世民自诩不杀功臣是因为自己功劳最大,能镇得住功臣,但却留给了高宗大难题,所以武则天剪除大臣背后是有高总撑腰的。
网络配图汉高祖歼灭功臣其实是很多功臣都是割据一方根本不服他的。
洪武大帝剪灭功臣主要是因为太子早逝,担心皇孙根本无法驾驭这些功臣。
清朝多尔衮灭了豪格、顺治反攻倒算多尔衮多铎、康熙灭了鳌拜三藩多少也是也是剪灭功臣的表现。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喜欢杀功臣 为何秦始皇却没有动他们呢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喜欢杀功臣为何秦始皇却没有动他们呢本文导读: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很喜欢干一件事情,那就是诛杀功臣。
他们之所以要诛杀这些功臣,无外乎这三个原因。
其一,功臣们功高震主,君王封无可封,其中典型的就是韩信。
其二,功臣跋扈,居功自傲,扰乱统治秩序,年羹尧就是其中的代表。
其三就是功臣势大,皇帝担心其威胁后继君主的权威,典型代表就是朱元璋诛杀蓝玉。
历代的雄主,如汉高祖、唐太宗、明太祖等都有诛杀功臣的行为,哪怕是手段温和的宋太祖都有杯酒释兵权的典故留下。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诛杀功臣是开国君主的通常做法,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位有名的“暴君”,他就没有诛杀功臣,也没有剥夺功臣们的权力和地位,他就是秦始皇。
很难想象,在传统观念中残暴不仁、杀人如麻的秦始皇居然是历史上唯二(另一个是汉光武帝)没有对功臣下手的开国君王。
很多人都在想秦始皇为什么敢留下功臣,而不对功臣们下手,难道他不担心功臣们造他儿子的反或将之架空吗?秦始皇之所以不诛杀功臣,是因为他没有诛杀功臣的必要性。
皇帝诛杀开国功臣的理由也就只有上面讲过的那三个。
第一个理由根本就不成立,功高震主对秦始皇来说根本就不存在。
身为第一个统一天下的皇帝,并且还做下了书同文、车同轨、收百越、拒匈奴等功绩的秦始皇,基本就是当时功劳最大的一个人了,哪有什么功臣可以挑战他的地位。
第二个理由也不成立,因为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就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统治秩序和一个强大的统治阶级,功臣们本身就是这个秩序的既得利益者和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员,他们根本就没有必要和能力来破坏现有的统治秩序。
并且功臣们灭六国的功劳,本身就是在秦国强大的国力支持下而建立,他们也就没有居功自傲的资格了。
第三个理由也就更不成立了。
秦国到秦始皇时期,已经延续了500多年,早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传承秩序,并且功臣集团只是当时秦朝内部势力的一小部分,功臣们根本就没有能力来架空后继君王,就如同后来胡亥赐死蒙恬一般,功臣们都没有能力反抗或者说没有反抗的意愿。
为什么要杀掉开国功臣,不是因为兔死狗烹!
为什么要杀掉开国功臣,不是因为兔死狗烹!很多人会有这个疑问,为什么开国皇帝会杀功臣。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这个政治格言为什么有效?其实。
历史有杀功臣的,刘邦,朱元璋,也没有不杀的,李世民。
为什么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做法呢?其实根本原因有三个:1、贫民皇帝和功臣是合伙人关系平民起家的皇帝,一开始一无所有,只能和身边的,谈感情,交朋友,拜兄弟,相当于大家一起创业,大家都是合伙人,天下打下来之后,是需要分股份的,为了避免分配,自己完全占有,只能除掉那些合伙人,变成自己一家一姓的江山。
而李世民这样的,一开始就是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大家就是给李家打工的,也就没有合伙人的意识,打下天下也就没有什么合伙要股份的企图心,这些功臣也就没有必要除掉。
刘秀是个例外,他的团队一开始就是别人带资入伙的,打下江山后,这些世族大家自然分割天下,刘秀没能力去灭掉合伙人。
这是为权力安全考虑的。
2、继位的儿子无法控制这些功臣能够一同打天下的人,都是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而且都擅长诡道,这些人无论是能力还是智力都非常的超群,在乱世把精力用在敌人身上自然很给力,但是和平时期,如果用在自己人身上,岂不是不好控制,自己作为老大,在世的时候,这些人还能听话,但是一旦自己去世,自己的儿子上位,这些叔叔大爷的,能够服从一个孩子管理?无形中,新皇帝说了就不算,权力实际上就被缩减了。
为了维护自己的江山不变色,所以,作为开国皇帝,就必须在自己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把这些老战友都带走,这也是为了自己权力传承考虑的。
3、军事干部不利于接下来的管理开国的这些人,对组织太熟悉了,都太有想法了。
但是这些人都是军事人才,而国家外部战争威胁接触之后,这些人就没有太大的作用了,正如汉朝得到陆贾对刘邦说的,你可以马上得天下,但是你却不能马上治理天下,帝国的阶段变了,帝国现在需要的是行政管理人才,农业经济人才,而不是整天有着暴力倾向的军事人才。
所以,这些人必须离开自己的权力岗位,把更多的位置交给文官来治理。
中国历代开国皇帝为何要杀功臣名将?难道是“传统”?
中国历代开国皇帝为何要杀功臣名将?难道是“传统”?
中国历代开国皇帝都要杀掉不少功臣名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究竟是为何?
1、皇帝不知道功臣大将的心思
一方面,作为开国皇帝身边的谋士、武将,本身就是能力超群之辈,比太平年代官员能力强太多;另一方面,这些人立下赫赫战功,功高盖主,作为皇帝,为了稳固统治,在不清楚功臣大将的心思的情况下,一本万利的做法就是杀掉,比废掉狠,比罢免彻底!
2、为了子孙后代的江山
开国皇帝本人绝对不是泛泛之辈,即便他不怕这些功臣大将有造反的心思,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千秋万代,也只有杀掉能力出众的大臣!
3、威胁其他官员
这种杀掉重要功臣的做法,成本并不低,而且会情史留'暴君'之名,可是皇帝哪个又是妇人之仁,都是杀伐果断之人,甚至有些功臣被'诛九族',通过这种方式也极大的震慑了一些有心思的大官重臣。
所以,一切都是为了统治,为了家天下的最大利益!。
为什么中国历朝在建国后都要大杀一批功臣?不杀过不下去吗
为什么中国历朝在建国后都要大杀一批功臣?不杀过不下去吗古人大多愚昧,认为皇帝是天子,尤其是周天子之后大封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国内掌权之人全是周宗室子弟或是显赫贵族,所以陈胜吴广起义之时大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但是后来人还是觉得要当天子还是需要一个出身,因此要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因此才拼命证明自己的正统,不过也有例外,例如明朝开过皇帝朱元璋,在登基后大臣们忙着给他找显赫的祖先时,他却自称“我本淮右布衣”此等豪情令人仰视。
不过大多数还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孔子讲“名正则言顺”,在儒家思想中,是非常重视“名”的,不管是打仗还是当官,都要讲究“名正言顺”。
所以每个开国皇帝都要证明自己统治国家是“名正言顺”的。
至于大杀功臣,各有各的背景,各有各的理由,并不能一概而论。
比较有名的刘邦杀韩信,其实两人早有嫌隙,早在韩信攻打齐国时,韩信就向刘邦要官,要刘邦封他为齐王,要知道当时刘邦只不过是汉王,韩信这么做就意味着要和刘邦平起平坐,当时刘邦就想杀韩信,只不过张良劝住了刘邦,让刘邦答应韩信,只有这样韩信才能更加卖命。
刘邦还有就是朱元璋大杀功臣。
朱元璋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功臣大部分都是淮西一带的人,也就是皇上的老乡,这帮人仗着跟皇上关系铁,就胡作非为,这让朱元璋很难管理,于是朱元璋就狠下心来杀了一批。
到后来,朱元璋由于最喜爱的大儿子朱标早死,就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当皇太孙。
但是当时朱允炆还非常小,朱元璋知道万一那些功臣们造反,朱允炆根本就斗不过他们,于是朱元璋只好帮助朱允炆杀了一批功臣。
朱元璋不过大杀功臣其实也不是很多的,历史上以杀功臣出名的也就只有刘邦和朱元璋,其原因主要就是出身平常,追随者们大多都对他知根知底,毫无敬畏之心,并没有进入到臣子对皇帝的角色当中,因此而产生间隙;而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自己能镇得住这些功勋显赫的大将,但是怕自己的后代不行,为了自己的孩子,所以那些功臣也要杀。
但是此类处理方法却有点令人心寒,李世民和赵匡胤做的就比较好,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跟着他的将领都得到了好的结局,封侯荫子不在话下。
皇帝为什么要杀功臣
皇帝为什么要杀功臣作者:刘伟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优等生》2008年第03期“飞鸟尽,良弓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这出闹剧。
整个历史陷入一个怪圈,无论你如何挣扎,终究不能走出循环,就如齐天大圣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般。
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确保江山万代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功臣们造不造反就成为皇帝们绞尽脑汁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功臣们造不造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识别到底谁会造反,但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大臣们自己知道自己造不造反,皇帝却不知道谁是奸臣,谁是忠臣。
宋太宗有一段名言,大意是国家要么有外患,要么有内忧。
外患是有形的,而内忧则无法察觉(原文是奸邪无状)。
一句“奸邪无状”道出了皇帝们的无奈,那么,有什么信号能让皇帝识别出奸臣呢?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加强惩罚威胁力度,诸如灭九族、凌迟等处罚手段,这样有一部分人会因为害怕严厉的惩罚而选择不造反。
不过当皇帝的收益是如此之高,风险爱好者在有机会时总是会去赌一把的。
而功臣,尤其是开国功臣本身就意味着他们是风险爱好者,否则他们当初也不会“提着脑袋干革命”了!所以,事后惩罚的威胁对以冒险为业的功臣们来说不会有太大的震慑意义。
那么以亲戚关系来识别呢?从吕后到李世民,从多尔衮到雍正,亲戚的血缘、亲情约束对争夺帝位来说只是很小的成本,成大事者从不会将其放在心上,“分我一杯羹”更是千古名言。
那能否根据对皇帝是否恭顺这个信号来识别奸臣呢?不能!真正要造反的人对皇帝表面上照样会毕恭毕敬,安禄山对唐明皇的“肚里只有一颗赤心”的绝对服从令人记忆犹新,这个信号没有任何意义。
那能否逆向思维,认为敢和皇帝争辩的就是忠臣,不敢争的就是奸臣呢?可惜,历史上的权臣是敢和皇帝争辩的,不敢争的依然是忠奸难辨。
因此,在不能辨别忠奸时,皇帝们只能辨别有能力造反的和没有能力造反的。
对于皇帝来说,只要把有能力造反的杀掉,剩下的人即使有造反之心,也无造反之力了。
每一代皇帝都面临同样的困境,面临着同样唯一的选择,最后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让我们后人见识了一幕幕闹剧。
历史趣谈细说历史上开国功臣被杀 是可怜还是罪有应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细说历史上开国功臣被杀是可怜还是罪有应得?导语:“狡兔死,走狗烹。
飞鸟尽,良弓藏。
”其本意是:狡猾的兔子一死,狗也很快成为人们的食物。
鸟被打尽的时候,人们把良弓也束之高阁不用了。
“狡兔死,走狗烹。
飞鸟尽,良弓藏。
”其本意是:狡猾的兔子一死,狗也很快成为人们的食物。
鸟被打尽的时候,人们把良弓也束之高阁不用了。
后人习惯用此句来比喻被人利用后,失去利用价值的下场。
几千年的历史,血淋淋的例子,从春秋战国到明朝,“狡兔死,走狗烹。
飞鸟尽,良弓藏”的案例一直在反复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白起、伍子胥、文种、吴起等;西汉的韩信、彭越、英布、张耳、臧荼等;明朝的常遇春、李善长等。
开国功臣为什么被杀?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性:手握重兵、自恃功高、不知进退、威胁皇权。
当有功之臣的功绩和他们的惨死形成对比的时候,我们往往可怜他们。
可有这么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我们是该可怜那些被杀的功臣,还是该骂他们罪有应得呢?在我看来,骂他们罪有应得要大于可怜他们。
为什么呢?原因有二。
第一:能成为开国功臣,本就说明他们是精英中的精英,他们绝对不傻。
我们拿韩信来说,韩信精通兵法谋略,被称为“谋战派”代表人物,论谋能谋己,甚至能做到谋天下;论战,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在楚汉之争时,他有机会与刘邦和项羽三份天下。
但他没有,楚汉之争时的他,忠为上,没有背叛刘邦,帮助刘邦取得了汉室天下。
可西汉建立之后呢?功高震主的韩信不知进退,当面对自己的势力一再被削弱时,还是不停的埋怨,最后被杀。
单看韩信,我想骂他罪有应得,一点都不为过。
第二:被杀的开国功臣当初跟随主公起兵的目的是什么。
刘邦的西生活常识分享。
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 为什么杀那些手握兵权的人呢
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为什么杀那些手握兵权的人呢本文导读:李世民本人就功勋卓著。
李渊太原起兵李世民有首倡之功,并力谏直取长安,为夺取天下奠定基础。
在平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又是居功至伟,尤其是剿灭王世充击败窦建德,是大唐取得天下的重大胜利。
李世民在平定天下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文治武功和独有的人格魅力足可以傲世群臣,纵览贞观一朝,能在武功上与唐太宗并肩的,我认为只有李靖而已。
正是因为唐太宗本人能力超群,所以才会有自信驾驭群臣。
李世民算得上是一位卒伍皇帝。
他的军队是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在李渊起兵之后,李世民奉李渊之命招募兵将,这些部队都是李世民亲手带出来的,类似于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等人,他们投靠李世民的时候都是光杆司令,手下既没兵也没将,不过是李世民手里的家将而已,是李世民知道他们的才能,从自己的军队里调拨人手,给他们当部下。
唐高祖李渊在位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二人加起来都有三十二年的时间,这三十二年的时间,很多功臣武将都早于李世民去世,另外李世民本人文治武功,对于管理这些大臣很有信心,除了极个别的人因为造反等各种原因被杀之外,其他都安然无恙。
李世民,善于用兵,出奇制胜,16岁,就成功解困了北巡被突厥围困在雁门的隋炀帝杨广。
18岁就开始跟随父亲举兵反隋,南征北讨,可以说他是主要的策划人。
而且,他总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骁勇善战,有勇有谋。
先后消灭薛举父子的父子割据势力,巩固关中;东渡黄河击败宋金刚,灭掉刘武周,收复河东全境;围困王世充,生擒窦建德,平定最大的两股势力……所以他自身就是战功赫赫,屡建奇功的,这些功臣大将对他来说,并不十分畏惧,而且他们大多年纪比他大很多,也不会有功高盖主的威胁。
开国武将集团因为个人经历不同、个人民族不同,又并非同一期归附,所以,他们之间并没有形成团体,最根本的原因是,唐朝的府兵制使其手下无兵,所以,对开国武将集团来说,他们没有任何资本与皇帝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解密历史上皇帝为何必须杀开国功臣?
导语:皇帝登基了除了要改国号、改体制,还有一件事是皇帝要做的,就是杀开国功臣。
也许有人会很奇怪,这些昔日的兄弟为什么会被杀害,小编和你一
皇帝登基了除了要改国号、改体制,还有一件事是皇帝要做的,就是杀开国功臣。
也许有人会很奇怪,这些昔日的兄弟为什么会被杀害,小编和你一起去分析一下其中的缘由。
“飞鸟尽,良弓藏”,在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这出闹剧。
整个历史陷入一个怪圈,无论你如何挣扎,终究不能走出循环,就如齐天大圣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般。
由于每朝每代都发生了此类事情,因此从逻辑上、直觉上来说这都不应该是某个皇帝个人素质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我们可将皇帝与功臣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皇帝作为帝国的所有者,控制着帝国的产权,但他不可能直接治理国家,必须委托一个或数个代理人来帮助他管理国家。
在这样一个委托代理关系下,皇帝给功臣们高官厚禄,对他们的要求是勤奋工作,为皇帝效命。
不过皇帝最主要、最关心的还是要求功臣们不得造反。
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确保江山万代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功臣们造不造反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帝们绞尽脑汁来解决的问题。
解决功臣们造不造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识别到底谁会造反,但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大臣们自己知道自己造不造反,皇帝却不知道谁是奸臣,谁是忠臣。
宋太宗有一段名言,大意是国家要么有外患,要么有内忧。
外患是有形的,而内忧则无法察觉(原文是奸邪无状)。
一个奸邪无状的自白道出了皇帝们的无奈:他必须有什么方法可以鉴别出谁是奸臣,谁是忠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