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油藏分类.

合集下载

油藏动态分析及效果评价指标总结

油藏动态分析及效果评价指标总结

➢ 耗水率为每采出单位体积的原油消耗的注水量; ➢ 物理意义为:注采比为1时的耗水率;
二、油田开发评价指标分类及计算方法
定义
➢ 注采井数比:开发单元中注入井开井数与生产井开井数之比; ➢ 注采比:开发单元注入水地下体积与采出液的地下体积之比; ➢ 注采井压差:注水井地层压力与生产井地层压力之差; ➢ 累计亏空量:注入量所占地下体积与采出量所占地下体积之差; ➢ 吨聚增油量:聚驱累计增油量与累计注入干粉量之比;








驱动能量
渗流特性
天 然 能 量
驱 动 类 型
润 湿 性
相 渗 曲 线
毛 管 压 力
驱 油 效 率
一、油藏分类 油藏分类
原油 性质 低粘油 <5 中粘油 <20 高粘油 <50 稠油 >50
凝析油
挥发油
高凝油
圈闭
构造 圈闭
地层 圈闭 水动力 圈闭
复合 圈闭
传 统 分 类 法
储集岩 岩性
一、油藏分类 二、油田开发评价指标分类及计算方法 三、油田生产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二、油田开发评价指标分类及计算方法
油田开发(多、快、好、省)

























系统整体 性指标
注水子系 统指标
采油子系 统指标
水水


井 驱 驱 水 地 质 注水 量
网控动驱质 指 井 指

石化集团油藏划分标准

石化集团油藏划分标准

分类指标描述
备注
主要指标(粘度)mpa.s >50 ~<3000 >3000~<10000 ≥10000~<50000

辅助指标(相对密度) >0.9200 >0.9200 >0.9500 >0.9800 储集层空气渗透率 ≥500×10-3μ m2 ≥50×10 μ m ~<500×10 μ m ≥10×10 μ m ~<50×10 μ m <1×10-3μ m2 埋藏中部埋深(米) <1500 ≥1500~<2800 ≥2800~<4000 ≥4000 压力系数 >0.9~≤1.2 >1.2 ≤0.9 可采储量采出程度 <50% ≥50%~<75% ≥75% 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 ≤8% >8~≤11% >11% 自然递减 ≤10% >10%~≤15% >15% 含水 ≤20% >20%~≤60% >60%~≤90% >90%
-3 2 -3 -3 2 -3 2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超稠油 ≥50000 指油层条件下粘度,其它指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 分类 高渗透 中渗透 一般低渗透 低渗透 分类 特低渗透 超低渗透
储 层 物 性
≥1×10-3μ m2~<10×10-3μ m2
油 藏 埋 藏
浅层 中深层 深层 超深层 分类 正常地层压力 异常高压 异常低压 分类 低采出程度 中采出程度 高采出程度 分类 低采油速度 中采油速度 高采油速度 分类 低自然递减 中自然递减 高自然递减 分类 低含水期 中含水期 高含水期 特高含水期
油藏分类标准
分类 低粘度 中粘度 原 油 性 质 高粘度 稠油 挥发油 高凝油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小于5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5-20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20-50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mpa.s,相对密度大于0.920原油 流体系统位于油气之间的过渡区内,而其特性在油藏内属泡点系统,呈液体状态,相态接近临 界点。在开发过程中挥发性强,收缩率高。油气比(210-1200m3/m3); 相对密度小于0.825;体 积系数大于1.75 凝点>40℃的轻质高含蜡原油 分类 Ⅰ 稠 油 普通稠油 特稠油

油藏分类

油藏分类

2010年12月21日油藏分类方法概述刘峰1(地质创新08 2008041117)摘要:对油藏进行分类是为了更好的对油藏进行管理,提高对油气田的开发。

目前对油藏的分类有很多标准,如粘度、密度、孔渗性等根据原有物性的分类,也有断块、背斜、不整合等根据圈闭构造的分类,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系统的聚类分析,实现了油藏的聚类分类方法,各种分类方式有各自的优缺点,适应不同的需求,本文将会就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油藏分类问题进行综合的归纳。

关键字:粘度、密度、聚类分析、岩性、构造分类、圈闭、储集层正文:油藏的分类至今也没有统一的答案,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类别。

但是油藏分类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3]:1)油藏的地质特征,包括油藏的圈闭、储集岩、储集空间、压力等特征。

2 )油藏的流体及其分布特征。

3 )油藏的渗流物理特性,包括岩石表面的润湿性,油水、油气相对渗流效率等。

4 )油藏的天然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

在遵循了这些原则的前提下,油藏的分类仍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也就是分类的标准,包括粘度、挥发性、以及储集层物性等。

按原油的性质分为:低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mPa.s;中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20mPa .s;高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20—50 mPa .s;稠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0 mPa .s,相对密度>0.920.稠油又可细分为3大类4大级,见下表[3]。

在天然气藏中,温度介于临界温度和临街凝析温度时,由于开采时地层的压力降低,形成的凝析油,属于轻质油,密度小于0.8.当地层流体位于气液过渡区时,由于温度压力条件的变化,在开发过程中具有极强的挥发性,称为挥发油藏。

除了原有本身的性质以外,另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圈闭的类型,不同的圈闭的封闭机理是不一样的,也就形成了不同成因的油藏,一般的圈闭主要有背斜、断层、不整合、刺穿和岩性尖灭等。

背斜油藏,油气运移到背斜圈闭中保存下来形成的油藏;断层油藏,油气运移到由断层和岩性上倾尖灭、断层和背斜一翼构成的圈闭时形成的油藏;不整合油藏,油气运移到由不整合圈闭中形成的油藏,不整合分为削截和上超(必须配有盖层);刺穿油藏,由于岩体刺穿,形成了地层上倾和封堵,形成的油藏;岩性油藏,由于岩性的上倾尖灭形成圈闭,一起聚集其中形成的油藏。

油藏分类评价标准

油藏分类评价标准
表2
原 油 性 质
分类 低粘度 中粘度 高粘度 稠油
挥发油
高凝油
油藏分类评价标准汇总表
分类指标描述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小于5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5-20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20-50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mpa.s,相对密度大于0.920原油 流体系统位于油气之间的过渡区内,而其特性在油藏内属泡点系统, 呈液体状态,相态接近临界点。在开发过程中挥发性强,收缩率高。 凝点>40℃的轻质高含蜡原油
分类 Ⅰ
主要指标(粘度)mpa.s >50★~<3000
辅助指标(相对密度) >0.9200
稠 普通稠油

特稠油

>3000~<10000
≥10000~<50000
>0.9200 >0.9500
超稠油
≥50000
★指油层条件下粘度,其它指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
>0.9800
分类
储集层空气渗透率
高渗透
低采出程度 中采出程度 高采出程度
分类 低含水期 中含水期
剩余可采储量丰度(104t/km2) ≥30
≥10-<30
≥3-<10 <3
可采储量采出程度
<50% ≥50%~<75%
≥75%
含水 ≤20% >20%~≤60%
储量品位评分标准 100 95 90
参照稠油细分标准
权重 0.15
80
70 滩海(90)浅海(85)深海 (80) 沙漠(85)水网(90)村庄 0.1 (90)城市(85)水库(85)

中渗透

率 低渗透

油藏分类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

油藏分类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

油藏分类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摘要:我国油藏资源丰富,种类颇多,不同油藏的开发方式受油藏类型影响,甚至存在油藏类型一致但不同资源的占比不同而需要采用不同的开发方式的情况。

在这一前提下,应当进一步进行油藏分类,并根据油藏分类合理选择不同的开发方式,完成油藏的分类处理。

本文根据技术和经济指标将已开发油藏划分为“双高”、“双低”和“双负”三类油藏,并围绕“双高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双低油藏”提高采出程度,“双负油藏”效益开发等关键问题,进而根据油藏的特点多角度的提出提高油藏开采率的方法,为进一步提升油藏开采公司的经济效益提供参考和支持。

关键词:已开发油藏;分类治理;效益挖潜;油藏管理一、油藏分类1.1分类体系本文根据技术和经济指标,基于对中国石油322个已开发油田的分类研究,将已开发油藏划分为“双高油藏”、“双低油藏”和“双负油藏”(见表1)。

1.2分类油藏开发特征双高油藏经过长期开发,整体上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进一步挖潜难度大。

大庆萨杏喇油田是双高油田的典型代表,综合含水高达93.9%,地质储量采出程度48.15%,可采储量采出程度90.6%,处于“双特高”开发阶段。

双低油藏储层物性差,储存的天然资源较少,且开采的难度较大。

这些油藏主要集中在长庆、大庆、吉林和新疆4个油田,开发对象以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为主,单井产量低,经过多年采,剩余油分布复杂,稳产难度大,面临“多井低产”的局面,油田开发效益面临挑战。

1.3分类油藏分布状况目前中石油双高、双低和双负三类油藏动用地质储量、年产油量分别占公司比例的62.7%、53.6%。

其中,“双高油藏”动用地质储量、年产油量分别占公司的40.1%、40.2%,主要分布在大庆长垣、新疆稠油、吐哈等油田;“双低油藏”动用地质储量、年产油分别占公司的12.9%、6.4%,主要分布在大庆外围、长庆低渗透等油田;“双负油藏”动用地质储量、年产油量分别占公司的9.7%、7.1%,主要分布在吉林、辽河等油田(见表2)。

一二三类油层

一二三类油层

油藏的分类是以成藏的环境和成藏的物性条件等来划分的。

在一个油藏之内才能划分“一类油层、二类油层、三类油层”。

大庆油田从北向南发育有喇嘛甸油田、萨尔图油田、杏树岗油田、高台子油田、葡萄花油田、太平屯油田、敖包油田等。

每个油田沉积环境(包括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物发育情况、沉积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等)是不一样的,因而储集层性质也是不一样的,从上到下钻遇有萨尔图油层、葡萄花油层、高台子油层、扶余油层和杨大城子油层,其中萨尔图、葡萄花油层多以河流相沉积为主,高台子油层以三角洲水下沉积为主。

在一个油田之内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各油层之间差异较大,一般分为“一类油层、二类油层、三类油层”。

但各油田的划分标准因成藏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下面以喇嘛甸油田为例说明一下“一类油层、二类油层、三类油层”的划分原则:1、一类油层大面积稳定分布的葡Ⅰ1-2油层,属泛滥平原相辫状河沉积体,这个层岩石颗粒较粗,中砂含量在50%以上,粒度中值0.13-0.21mm,孔隙中值在0.1mm左右,有效渗透率在400-500 mD,空气渗透率为1300-1700mD,大于2米的有效厚度层钻遇率为90%以上,我们称它为一类油层。

2、二类油层大面积分布的中低渗透层,萨Ⅱ1-2、萨Ⅲ1-3、萨Ⅲ4-7,属大型河流三角洲分流沉积体,砂体分布以长条状、枝状型为主,这样的层岩石颗粒较Ⅰ1-2细,中砂含量10-20%,粒度中值0.09-0.16mm,孔隙中值0.16mm,有效渗透率在200-300mD,空气渗透率为500-900mD,大于2米的有效厚度层钻遇率为60%以上,我们称它为二类油层。

3、三类油层榨长条状的零星分布的油层(除上述四个油层以外的其它萨、葡、高油层),有效渗透率一般小于200mD,空气渗透率小于500 mD,岩石颗粒更细,中砂含量小于10%,粒度中值0.07-0.13mm,岩石孔隙中值小于0.06mm,这类油层均为小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和三角洲水下沉积体,俗称三类油层。

油藏

油藏

油藏第一章1.储集层(孔隙开度较大的岩石层)非储集层(孔隙开度较小的岩石层)水平、倾斜储层无法聚集油气。

2. 圈闭:定义:能够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并能遮挡油气,使其聚集起来的地质构造。

构成要素:储集层(储集油气的岩石层)、盖层(阻止油气向上运移的岩石层)、遮挡物(阻止油气侧向运移的岩石层)。

圈闭大小度量参数:溢出点(圈闭中油气溢出的地方)、闭合高度h(圈闭的t(通过溢出点的闭合等高线所包最高点与溢出点之间的垂向距离)、闭合面积At围的面积)。

:V ct=A t hφ(1-S wc) h—储集层的厚度圈闭容积Vct3. 油藏:定义:单一圈闭中被油气占据的部分,称作油气藏。

(08年已考)度量参数:油水界面、油柱高度h o、含油面积A o。

油藏容积:V c=A o hφ(1-S wc)圈闭充满系数:油藏容积与圈闭容积的比值。

β= V c/V ct4. 油藏地质条件:生油岩、油气生成、油气运移、储集层、盖层、圈闭、保存条件。

5. 油藏力学条件一:同一个油藏应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不同的油藏应具有不同的油水界面。

6. 油藏力学条件二:同一个油藏应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不同的油藏应具有不同的压力系统。

7. 油藏分类:岩性圈闭孔隙流体接触关系(边水油藏、底水油藏)底水油藏:如果油藏的内含油面积为0,即油藏的整个含油面积全部与底水接触,这样的油藏称作底水油藏。

(示意图10年已考)边水油藏:如果油藏的内含油面积不为0,即油藏只有部分含油面积与底水接触,大量的地层水位于含油边界以外的区域,这样的油藏称作边水油藏。

(示意图已考)8.地质储量:特定地质构造中所聚集的油气数量。

分为静态地质储量和动态地质储量。

动态地质储量与静态地质储量的比值,称作储量的动用程度。

可采储量: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 可以采出的地质储量。

采收率:可采储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

静态地质储量:采用静态地质参数(如含油面积和储集层厚度)计算的地质储量。

动态地质储量:在油气开采过程中采用动态生产数据(如油气产量和地层压力)计算的地质储量。

油藏分类评价标准

油藏分类评价标准

0.08
目 前 地 层 压 力 剩 量余 丰可 度采 储 采 出 程 度 综 合 含 水
100 90 80 70 100 90 80 70 100 90 80 100 90 80 0.08
0.08
0.08
0.08
综 合 含 水
0.08 特高含水期 >90% 70
注:含水分级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从中石油、实际统计分析等来看,此分级为合适。
★ 2相对密度) >0.9200 >0.9200 >0.9500 >0.9800 储集层空气渗透率 ≥500×10-3μ m2 100
-3 2 -3 2
85 80 75 65 0.15

超稠油 ≥50000 指油层条件下粘度,其它指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 分类 高渗透 中渗透 一般低渗透 低渗透 特低渗透 超低渗透 砂岩 碳酸盐岩 砾岩 粘土岩 火山碎屑岩 喷出岩 侵入岩 变质岩 分类 浅层 中深层 深层 超深层 分类 正常地层压力 一般高压 异常高压 异常低压 分类 高丰度 中丰度 低丰度 特低丰度 分类 低采出程度 中采出程度 高采出程度 分类 低含水期 中含水期 高含水期
油藏分类评价标准汇总表
表2 分类 原 油 性 质 低粘度 中粘度 高粘度 稠油 挥发油 高凝油 复杂地表条件 陆上 简单地表条件 整装构造 构造复杂程 度 复杂断块油藏 极复杂 分类 Ⅰ 稠 油 普通稠油 特稠油

分类指标描述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小于5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5-20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20-50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mpa.s,相对密度大于0.920原油 流体系统位于油气之间的过渡区内,而其特性在油藏内属泡点系统,呈液 体状态,相态接近临界点。在开发过程中挥发性强,收缩率高。 凝点>40℃的轻质高含蜡原油 海上 滩海、浅海、深海 沙漠、水网、村庄、城市、水库等

1.3油藏分类

1.3油藏分类

第三章油气藏分类第一节油气藏分类原则和因素一、油气藏分类一般遵循的原则1、油藏的地质特征,包括油藏的圈闭、储集岩、储集空间、压力等特征;2、油藏的流体性质及分布特征;3、油藏的渗流物理特性,包括岩石的表面润湿性,油水、油气相对渗透率,毛管压力,水驱油效率等;4、油藏的天然驱动能量及驱动类型。

二、油藏的分类因素(一)、原油性质1、低粘度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 <5 mPa .s为低粘度原油。

2、中粘度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5~20 mPa .s为中粘度原油。

3、高粘度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20~50 mPa .s为高粘度原油。

4、稠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 > 50 mPa .s,相对密度 > 0.920为稠油。

稠油又可细分为3大类4级(表1.3.1)。

表1.3.1 稠油分类标准注:1)指油层条件下粘度,其它指油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5、凝析油指在地层条件下介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凝析温度之间的气相烃类,一般相对密度<0.800。

6、挥发油流体系统位于油气之间的过渡区内,而其特性在油藏内属泡点系统,呈液体状态,相态上接近临界点,在开发过程中挥发性强。

7、高凝油为凝点 > 40℃的轻质高含蜡原油。

(二)、圈闭构造圈闭,地层圈闭、水动力圈闭、复合圈闭。

(三)、储集层岩性砂岩、砾岩、碳酸盐岩、泥岩、火山碎屑岩、侵入岩、变质岩。

(四)、渗透性1、高渗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 > 500×10-3μm2。

2、中渗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50—500×10-3μm2。

3、低渗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10—50 ×10-3μm2。

4、特低渗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 < 10×10-3μm2。

(五)、油、气、水产状边水、底水、气顶。

(六)、储集层形态层状(单层、分层、低倾角、高倾角)、块状。

(七)、储集空间类型孔隙型、裂缝型、双重介质型。

(八)、地层压力常压(压力系数0.9~1.2)、异常高压(压力系数 > 1.2)、异常低压(压力系数 < 0.9)。

稠油油藏的特点及分类

稠油油藏的特点及分类
油区油田胶质克拉玛依九浅12535015040高升4046056310曙一区3452036087锦45331023024074061中国248072249波斯肯561200272843948250加拿大冷湖b2347240三稠油油藏的特点1油藏埋藏较浅2储层胶结疏松物性较好3原油含气量少饱和压力低4我国稠油油藏的特点41油藏类型较多42油藏埋藏较深43储层非均质性较严重44油水系统复杂45原油中胶质含量高含硫量及重金属含量低一稠油的一般特性二稠油的分类标准三稠油油藏的特点四我国稠油的类型五稠油油藏流体及岩石热特性六热采物模研究室四我国稠油的类型为了研究不同类型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的工程技术条件改进不同类型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效果提高经济效益稠油油藏可依照储层类型及其发育状况为基础的分类方法将我国稠油油藏划分为多层状稠油油藏块状稠油油藏单层状稠油油藏三大类六种类型
20.3%。相对密度为0.925,在油层条件下粘度为70—130
mPa.s,这是典型的“双高”原油,也属稠油类型的原油。 另外,有些含蜡量高,但沥青胶质含量低的原油,这种 原油属高凝油,而不是稠油。
稠油油藏的特点及分类
6、同一油藏,原油性质在垂向油层的不同井段及 平面上各井之间常常有很大的差别。在同一油田或油 区,其原油性质相差更大。
油区
加 拿 大
76℃ 750
稠油油藏的特点及分类
稠油油藏的特点及分类
3、稠油中的硫、氧、氮等杂原子含量较多。
加拿大阿尔伯达重油中杂原子占总重量的21%—29%;美国、 加拿大及委内瑞拉的重油含硫量高达3%—5%,而我国稠油中一 般含硫仅0.5%左右,最高2%。
4、稠油中含有较多的稀有金属;
稠油中含有较多的稀有金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镍和钒。
10000mPa.s或者在16.5℃及大气压下密度为0.934—1.0g/cm3的

油气藏的分类

油气藏的分类

三、油气藏类型1、按照相态分类见表3-2-。

表3-2- 中国油气藏相态类型划分表2、按照圈闭要素分类(1)背斜油气藏见图3-2-。

图3-2- 背斜油气藏类型图(2)断层油气藏见图3-2-。

图3-2- 断层油气藏类型图(3)地层油气藏见图3-2-。

图3-2- 地层油气藏类型图(4)岩性油气藏见图3-2-。

图3-2- 岩性油气藏类型图(5)混合油气藏及水动力油气藏见图3-2-。

图3-2- 混合油气藏及水动力油气藏类型图(6)潜山油藏类型见图3-2-。

图3-2- 潜山油藏分类(7)盐丘圈闭油气藏见图3-2-。

图3-2- 盐丘圈闭理想示意剖面图(8)深盆气藏见图3-2-。

图3-2- 美国阿帕拉契亚地区百英尺砂岩深盆气藏剖面图3、按天然气组分因素分类(1)含酸性气体气藏的划分1)含硫化氢(H2S)的气藏划分见表3-2-。

表3-2- 含硫化氢气藏分类2)含二氧化碳(CO2)的气藏划分见表3-2-。

表3-2- 含二氧化碳气藏分类(2) 含氮气(N2)的气藏划分见表3-2-。

表3-2- 含氮气藏分类(3) 含氦气(He)的气藏划分在当前工业技术条件及国民经济实际需要条件下,将天然气组分中含氮量达到0.1%及以上者,称为含氮气藏。

4、按气藏原始地层压力分类(1)按照地层压力系数(PK)划分见表3-2-。

(2)四、油气藏组合模式1、长垣油气藏聚集带见图3-2-。

图3-2- 长垣油气藏聚集带实例图2、古河道砂岩体油气藏聚集带见图3-2-。

图3-2- 古河道砂岩体油气藏聚集带实例图3、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组合模式见图3-2-。

图3-2-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藏组合模式图4、潜山成藏模式(1)潜山披覆构造成藏模式见图3-2-。

图3-2- 埕岛地区潜山披覆构造成藏模式图。

油藏分类评价标准汇总表

油藏分类评价标准汇总表

>2000 500-2000
中 低 特低
100-500 10-100 <10
孔隙度% 特高 25 10-15 <10
石油地质储量划分标准 一、按产能大小划分 1、千米井深的稳定日产量(吨/天· 千米) 高产 〉15吨 中产 5~15 低产 1~5 特低产 〈1 2、每米采油指数(吨/天· 兆帕· 米) 高 1.5 中 1.0~1.5 低 0.5~1.0 特低 〈0.5 3、流度(10-3平方微米/毫帕· 秒) 高 〉80 中 30~80 低 10~30 特低 〈10 二、按储量丰度划分(万吨/平方千米) 高丰度储量 〉300 中丰度储量 100~300 低丰度储量 50~100 特低丰度储量 〈50 三、按油田储量大小划分(亿吨) 特大型油田 〉10 大型油田 1~10 中型油田 0.1~1 小型油田 〈0.1 四、按油藏埋藏深度划分(米) 浅层 〈2000 中深层 2000~3000 深层 3000~4000 超深层 〉4000 稠油:地面原油密度〉0.934或地下原油粘度〉50mPa· S。 高凝油:凝固点〉40℃ 油水同层储量:油水过渡带内,试油含水率大于5%的油层。 渗透率10-3um2 特高 高

油藏分类

油藏分类

其实3楼的说的很好,但生物礁油气藏不属于岩性油气藏,而是属于地层油气藏的范围,其中也有一些漏掉的,我再补充补充。

上面所说的
油藏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分类的科学性、分类的实用性以及油气藏的概念进行分类的。

比较全的分法如下:
1、构造油气藏(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构造裂缝油气藏和岩体刺穿油气藏)
其中:
背斜油气藏又分:挤压背斜油气藏、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披覆背斜油气藏和滚动背斜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又分:断鼻油气藏、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复杂断层断块油气藏和逆断层断块油气藏;
岩体刺穿油气藏又分:盐体刺穿油气藏、泥火山刺穿油气藏和岩浆岩体刺穿油气藏;
2、地层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和生物礁油气藏)
其中:
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又分:潜伏剥蚀突起油气藏和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
3、岩性油气藏(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砂岩透镜体油气藏)
4、水动力油气藏(构造鼻型水动力油气藏和单斜型水动力油气藏)
5、复合油气藏(构造-地层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和岩性-水动力油气藏)。

油藏开发水平分级标准在海上油田的建立与应用

油藏开发水平分级标准在海上油田的建立与应用

油藏开发水平分级标准在海上油田的建立与应用邓 琪 李 超 张宏友 付 蓉 刘 杰(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摘 要:针对行业标准《油田开发水平分级》不能满足海上油田开发水平分级要求的问题,从海上油田地质油藏特点出发,依据沉积相、边底水类型与流体性质,将中高渗透率水驱砂岩油藏分为了6大类;利用逻辑分析法,对37项开发技术类指标进行逐个筛选,得到水驱油藏具有独立性与代表性的6项技术指标;基于渤海油田34个水驱油藏典型开发单元实际生产数据,通过规律分析,确定了不同类型油藏分级标准与界限值。

最终形成了《海上中高渗透率水驱砂岩油藏开发水平分级》标准。

该标准的颁布,为渤海油田持续稳产3千万吨奠定了关键基础,有效助力了国内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的建设,对海上油田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海上油田,开发水平,效果评价,标准,水驱油藏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Reservoir Development LevelClassification Standard in Offshore OilfieldDENG Qi LI Chao ZHANG Hong-you FU Rong LIU Jie(Tianjin Branch of CNOOC (China) Co., Ltd.)Abstract:In view of the problem that the sectoral standard Oilfield development level classification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offshore oilfield development level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ffshore oilfield geological reservoir, according to the sedimentary facies, edge and bottom water types and fluid properties, the water-driven sandstone reservoirs with medium and high permeability are divided into 6 categories. Using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37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ndicators are screened one by one, and 6 representative and independent technical indicators of water-driven reservoir are obtained. Based on the actual production data of 34 typical development units of water-driven reservoirs in Bohai Oilfield,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and limit value of different types of reservoirs are determined by law analysis. Finally, the standard Development level classification of offshore medium and high permeability water-driven reservoir is formed. The promulgation of this standard has laid a key foundation for the continuous and stable production of 30 million tons of crude oil in Bohai Oilfield, and effectively facilita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argest domestic crude oil production base, which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ffshore oilfields.Keywords: offshore oilfield, development level, effect evaluation, standard, water-driven reservoir作者简介:邓琪,硕士,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研究工作。

1.3油藏分类

1.3油藏分类

第三章油气藏分类第一节油气藏分类原则和因素一、油气藏分类一般遵循的原则1、油藏的地质特征,包括油藏的圈闭、储集岩、储集空间、压力等特征;2、油藏的流体性质及分布特征;3、油藏的渗流物理特性,包括岩石的表面润湿性,油水、油气相对渗透率,毛管压力,水驱油效率等;4、油藏的天然驱动能量及驱动类型。

二、油藏的分类因素(一)、原油性质1、低粘度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 <5 mPa .s为低粘度原油。

2、中粘度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5~20 mPa .s为中粘度原油。

3、高粘度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20~50 mPa .s为高粘度原油。

4、稠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 > 50 mPa .s,相对密度 > 0.920为稠油。

稠油又可细分为3大类4级(表1.3.1)。

表1.3.1 稠油分类标准注:1)指油层条件下粘度,其它指油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5、凝析油指在地层条件下介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凝析温度之间的气相烃类,一般相对密度<0.800。

6、挥发油流体系统位于油气之间的过渡区内,而其特性在油藏内属泡点系统,呈液体状态,相态上接近临界点,在开发过程中挥发性强。

7、高凝油为凝点 > 40℃的轻质高含蜡原油。

(二)、圈闭构造圈闭,地层圈闭、水动力圈闭、复合圈闭。

(三)、储集层岩性砂岩、砾岩、碳酸盐岩、泥岩、火山碎屑岩、侵入岩、变质岩。

(四)、渗透性1、高渗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 > 500×10-3μm2。

2、中渗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50—500×10-3μm2。

3、低渗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10—50 ×10-3μm2。

4、特低渗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 < 10×10-3μm2。

(五)、油、气、水产状边水、底水、气顶。

(六)、储集层形态层状(单层、分层、低倾角、高倾角)、块状。

(七)、储集空间类型孔隙型、裂缝型、双重介质型。

(八)、地层压力常压(压力系数0.9~1.2)、异常高压(压力系数 > 1.2)、异常低压(压力系数 < 0.9)。

油气藏分类标准

油气藏分类标准
孔隙(>90%)。 ? 裂缝型:油藏的储集岩中储集和渗流石油的空间主要为
裂缝(>90%)。 ? 双重介质型:油藏的储集岩中储集和渗透石油的空间既
有孔隙亦有裂缝(孔隙>10%,同时裂缝>10%)。
油气藏分类标准
(2)分类因素 8)地层压力 ? 正常地层压力:地层压力与静水柱压力基本一致, 压力系数为:0.9~1.2。 ? 异常高地层压力(异常高压):地层压力明显大于 静水柱压力,压力系数>1.2。 ? 异常低地层压力(异常低压):地层压力明显小于 静水柱压力,压力系数≤0.9。
(2)分类因素
油气藏分类标准
1)原油性质
? 低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mPa·S。 ? 中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20mPa·S。 ? 高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20~50mPa·S。 ? 稠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0mPa·S,相对密度>
0.920。
稠油分类:普通稠油 I-1 级,普通稠油 I-2 级, 特稠油 II 级,超稠油(天然沥青)III 级
(5)按油气产量和储量规模大小分类法,分为工业性、非工 业性及小、中、大、巨型油气藏等。
油气藏分类标准
(1)分类原则 1)油藏的地址特征 包括油藏的圈闭、储集岩、储集空间、压力等特征。 2)油藏的流体及其分布 3)油藏的渗流物理特性 包括岩石的表面润湿性,油水、油气相对渗透率、毛 管压力、水驱油效率等。 4)油藏准
(2)分类因素 9)原油中气的饱和度 ? 未饱和:饱和压力低于原始地层压力,储层内只储藏 着单相液态烃类。 ? 饱和:饱和压力等于原始地层压力,储层内的流体为 泡点液态烃类。 ? 过饱和:储层内储藏有气,液两相流体(即气顶油 藏),饱和压力等于气油界面处的原始地层压力。
(2)分类因素

油气藏分类

油气藏分类

油气藏的分类摘要:目前,在世界上发现的油气藏的种类众多,形成方式也各有不同,地质学家很早就认识到将这些油气藏分类的必要性。

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们提出的油气藏的分类很多。

其中大部分支持的是根据圈闭的形态和成因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在油气勘探中已经取得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常规油气藏的数量慢慢减少以及非常规油气藏在油气藏勘探中的地位的上升,使我们逐渐重视起这些非圈闭类的油气藏,而以往的分类方法在这方面体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更为有效的方法对油气藏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不应该完全推翻根据圈闭分类的方法,而是应该继承圈闭分类的优点并对它的不足加以补充。

本文就是在圈闭分类的基础上对油气藏在宏观上分成聚集类油气藏和非聚集类油气藏,并对两种分类分别进行了简单地划分,以此来更好地进行学术上的探讨。

关键词:油气藏分类常规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圈闭非圈闭一、传统油气藏分类简要概述传统对油气藏的分类一般遵循两条基本的原则:1、分类的科学性,即分类应能充分反映圈闭的成因,反映各种不同类型油气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分类的实用性,即分类应能有效地指导油气藏的勘探及开发工作,并且比较简单实用。

根据上述两条分类原则将油气藏按照圈闭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以及符合油气藏,并根据具体特点细分为若干类型(表1)。

二、传统油气藏分类缺陷可以说,传统油气藏的分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油气藏的勘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在寻找圈闭类油气藏勘探中更是如鱼得水,曾经在石油勘探中形成这样的思维“找石油就找背斜”。

可见,以圈闭对油气藏分类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但近些年来,随着非常规油气藏的发展,如致密砂岩气、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油气藏在储量和开采量的提高,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些所谓的非常规油气藏,而这些油气藏之所以被称为非常规油气藏,如果从发现和利用的时间角度讲,先被利用的就是常规的,后被发现的就是非常规的,但如果当初先被发现和利用的是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油气藏,是不是它们现在就是常规的油气藏了呢?这样的定义和分类也让我联想到了对能源的分类,对传统的能源我们称之为常规能源,而对于新发现的太阳能、风能等能源我们称为新能源,是因为它们是被新利用的能源,这是按照利用的时间对能源进行的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油气藏分类第一节油气藏分类原则和因素一、油气藏分类一般遵循的原则1、油藏的地质特征,包括油藏的圈闭、储集岩、储集空间、压力等特征;2、油藏的流体性质及分布特征;3、油藏的渗流物理特性,包括岩石的表面润湿性,油水、油气相对渗透率,毛管压力,水驱油效率等;4、油藏的天然驱动能量及驱动类型。

二、油藏的分类因素(一)、原油性质1、低粘度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 <5 mPa .s为低粘度原油。

2、中粘度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5~20 mPa .s为中粘度原油。

3、高粘度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20~50 mPa .s为高粘度原油。

4、稠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 > 50 mPa .s,相对密度 > 0.920为稠油。

稠油又可细分为3大类4级(表1.3.1)。

表1.3.1 稠油分类标准注:1)指油层条件下粘度,其它指油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5、凝析油指在地层条件下介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凝析温度之间的气相烃类,一般相对密度<0.800。

6、挥发油流体系统位于油气之间的过渡区内,而其特性在油藏内属泡点系统,呈液体状态,相态上接近临界点,在开发过程中挥发性强。

7、高凝油为凝点 > 40℃的轻质高含蜡原油。

(二)、圈闭构造圈闭,地层圈闭、水动力圈闭、复合圈闭。

(三)、储集层岩性砂岩、砾岩、碳酸盐岩、泥岩、火山碎屑岩、侵入岩、变质岩。

(四)、渗透性1、高渗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 > 500×10-3μm2。

2、中渗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50—500×10-3μm2。

3、低渗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10—50 ×10-3μm2。

4、特低渗透储集岩空气渗透率 < 10×10-3μm2。

(五)、油、气、水产状边水、底水、气顶。

(六)、储集层形态层状(单层、分层、低倾角、高倾角)、块状。

(七)、储集空间类型孔隙型、裂缝型、双重介质型。

(八)、地层压力常压(压力系数0.9~1.2)、异常高压(压力系数 > 1.2)、异常低压(压力系数 < 0.9)。

(九)、原油中气饱和度未饱和、饱和、过饱和。

(十)、埋藏深度浅层(< 1500m)、中深(1500~2800 m)、深层(2800~4000 m)、超深层(> 4000 m)。

(十一)、润湿性1、亲水岩石表面优先被水润湿,自发吸入法测定时,吸水量明显大于吸油量。

2、中性岩石表面被水与被油润湿能力相近,自发吸入法测定时,吸水量基本等于吸油量。

3、亲油岩石表面优先被油润湿,自发吸入法测定时,吸油量明显大于吸水量。

(十二)、天然驱动类型天然水驱、气顶驱、溶解气驱、弹性驱、重力驱动、综合驱动。

三、命名原则油藏命名采用多因素主、次命名法,次要因素在前,主要因素在后。

1、最主要因素构成基本类型名称。

2、较主要因素冠在基本名称之前构成大类名称。

3、其次的因素冠在大类名称之前构成亚类名称。

第二节分类结果及实例根据上述命名原则将油藏划分为18类,现分述举例如下:一、层状高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为砂岩,空气渗透率 > 500×10-3μm2,呈层状。

这类油藏在胜利油区分布十分广泛,油藏埋藏相对较浅,多以中浅层为主。

由于储集层压实较差,胶结作用弱,因而渗透率较高。

如孤东油田馆陶组油藏即为典型的层状高渗透砂岩油藏。

此外孤岛油田、埕东油田、埕岛油田的馆陶组油藏也属于这一类型。

孤东油田位于济阳拗陷沾化凹陷东北部桩西—孤东潜山披覆构造带南端,东临桩东凹陷,西与孤南洼陷相接,南北与垦利断裂带和长堤油田相邻。

距孤岛油田15Km。

孤东构造是在中生界潜山背景上发育起来的以第三系沉积为主的披覆构造,受五号桩大断层的影响,将构造划分为东西两翼,东翼构造平缓而简单,西翼构造陡而较复杂。

平面上由于断层的切割划分为7个区,主力区块为东翼的七区和六区(图1.3.1 )。

图1.3.1 孤东披覆背斜油气藏平面及剖面图孤东油田具有6套含油层系,其主要含油层系为上第三系馆陶组油藏,油藏埋藏深度1100~1450米,储层为河流相沉积的正韵律砂体,具有埋藏浅、结构疏松、高孔高渗等特点,平均孔隙度34%,储层平均空气渗透率1560×10-3μm2,油藏呈层状分布,具有多套油水系统。

除在1420米存在一个主要油水界面外,在不同的砂体中还存在多个次要油水界面。

控制着油藏的油水分布。

油藏属于典型的层状高渗透砂岩油藏。

孤东油田是一个受构造影响比较大的油田,因此油藏名称应突出“构造”因素,属于构造层状高渗透砂岩油藏,而且考虑到孤东油田馆陶组的油性属于普通稠油,因此在名称里还需加上“普通稠油”,孤东油田馆陶组油藏类型的亚类名称为“层状构造高渗透砂岩普通稠油油藏”。

孤东油田发现于1984年8月,1985年5月开辟开发试验区,1986年编制500×104t整体开发方案,同年5月组织孤东油田大会战,当年钻井1000作口,年产油454×104t,初步建成年产油500×104t的生产规模。

1987年初,组织防砂、转注会战,当年完成1100余口油井防砂、241口注水井转注任务,形成13个注水开发单元,注水储量2亿吨,奠定了油田稳产基础,从1988年注水见效到1992年,平均年产油480×104t左右,采油速度2%以上,连续稳产5年,实现了总体方案规划的高速高效开发稳产5年的目标。

1993年油田产量开始递减,为了减缓产量递减,控制含水上升,加大力度增加科技投入,陆续开展了室内基础研究、精细油藏描述、数值模拟、测井二次解释、水平井、现代试井、边部难动用储量热采、三次采油等十几项科学研究及推广应用技术,加强了“控水稳油”、“产液结构调整”、“双低单元改造”、“堵水调剖”等综合治理措施,见到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油田含水上升率下降到0.2%左右,采油速度保持在1%以上,年产油量维持在300×104t以上。

截止到1999年5月,油田累积产油5510×104t,采出程度20.6%,实现了高速高效开发的设想。

但是,油田开发也面临着严峻的开发形势,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高度分散,含水高,挖潜措施效果变差,产量递减加快等。

今后油田将以精细油藏描述、剩余油分布研究等为主攻方向,致力于油田综合治理和三次采油技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提高油田的最终采收率。

二、层状中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为砂岩,空气渗透率 50~500×10-3μm2,呈层状。

五号桩油田沙三上油层组、滨南油田滨二区沙三下等皆属于层状中渗透砂岩油藏。

五号桩油田位于沾化凹陷东部五号桩潜山披覆构造带西侧深凹陷内。

其主要含油层位沙三段中、下部,储集层为近源浊积扇砂岩体。

根据岩性特征及含油特征,可以分为上、下两个油层组,上油层组以含砾砂岩和细砂岩为主,岩心分析,平均渗透率240×10-3μm2,平均孔隙度18.1%。

该套油层初期产能较高,为五号桩油田主力开发层系,已探明和控制含油面积13.1Km2。

五号桩油田沙三段上油组油藏主要是由于岩性影响形成圈闭,因此油藏类型如果进一步细分,其亚类名称为“岩性层状中渗透砂岩油藏”(图1.3.2 )。

图1.3.2 五号桩油田构造及油藏剖面图三、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为砂岩,空气渗透率 10~50×10-3μm2,呈层状。

低渗透砂岩油藏在胜利油区分布比较广泛,如渤南油田、牛庄油田、商河油田、纯化油田等。

这些油田油藏类型多样,既有构造油藏(如渤南油田),也有岩性油藏(如牛庄油田),还有薄层层状油藏(如纯化油田)。

由于储集层渗透率低,因而开发难度较大,通过最近几年攻关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开发效果较差。

1、渤南油田渤南油田是胜利油区最大的低渗透油田,其地质储量超过亿吨。

主要含油层系为下第三系沙三段(储量占90%以上),是一个深湖—半深湖沉积的、埋藏深、低渗透、低粘、低饱和的受岩性控制的断块油藏。

渤南油田储集层厚度较大,单层厚度5~20米,岩性以粉细砂岩为主,平均空气渗透率小于50×10-3μm2,平均孔隙度17.6%。

原油性质好,地面原油密度0.84~0.88g/cm3,地面原油粘度9~16 mPa .s。

考虑上述因素,渤南油田的名称为层状性构造低渗透砂岩油藏(图1.3.3)图1.3.3 渤南油田构造及油藏剖面图该油田1971年试采,1973年投产,1975年开始注水,1987年全面开发,主要经历了三个大的开发阶段:第一阶段(73~86年)为局部投产,低速开发阶段;第二阶段(87~90年)为全面扩建稳产阶段;第三阶段(91~目前)产量递减阶段。

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产量递减大、液量递减快、吸水指数下降等,虽经过近几年综合治理,但开发效果仍然较差。

2、纯化油田与渤南油田不同,纯化油田沙四段低渗透油藏除构造复杂外,最突出的特点是层薄、岩性多变,既有砂岩、又有碳酸盐岩,二者间互。

其油藏分类名称为“薄层状岩性构造低渗透油藏”。

纯化油田于1965年发现,1971年5月投入开发,1976年进行注水开发,先后经历了三个开发阶段:第一阶段,大段合采,弹性能量开发阶段;第二阶段,大段合采,注水开发阶段;第三阶段,细分开发层系,综合调整阶段。

到1996年6月底,共投产油水井547口,其中油井373口,目前开井287口,日产油水平1067t,平均单井日产油3.7 t,累积采油919×104t,采出程度17.7%,采油速度0.75%,综合含水79.4%,累计注采比0.94,目前地层压力为20.7Mpa。

3、牛庄油田牛庄油田沙三段油藏主要是由于岩性圈闭形成的,其油藏分类名称为“岩性低渗透砂岩油藏”(图1.3.4)。

图1.3.4 牛庄油田王39砂体油藏剖面图四、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为砂岩,储集岩空气渗透率 < 10×10-3μm2。

大芦湖油田、小营油田等均为特低渗透砂岩油藏。

下面以大芦湖油田为例进行说明。

大芦湖油田区域构造属于济阳拗陷东营凹陷博兴洼陷西北部,正理庄—大芦湖鼻状构造带北端,面积约120Km2。

其主要含油层系为下第三系沙三中段,沉积环境为深湖—半深湖相沉积,储集层具有反韵律和复合韵律特点,岩性多为长石粉砂岩,粒度较细。

油藏埋藏深度2800~3250米,岩石成岩作用强,突出的特点就是储层渗透性极差,经岩心分析,平均孔隙度12.3~15.5%,平均渗透率1.8~8.0×10-3μm2,而且储层非均质非常强,对油田开发产生严重影响。

该油田有六个开发单元,从1991年8月~1993年月12月陆续投入开发。

1993年实行全面注水开发后,当年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22.2×104t。

截止到1996年底,采出程度6.48%,综合含水38%,采油速度1.18%,含水上升率5.86%,平均单井液量9.1t/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