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分类标准

合集下载

稠油——精选推荐

稠油——精选推荐

第二章稠油的定义:指在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mPa·s ,原油密度大于0.92的原油。

国内外稠油的分类: 中国稠油分类 主要指标 辅助指标 开采方式 名称类别 粘度,mPa·s 相对密度 普通稠油I50*(或100)~10000 >0.92亚类I -1 50*~150* >0.92 可以先注水 I -2150*~10000 >0.92 热采 特稠油 II 10000~50000 >0.95 热采 超稠油 (天然沥青)III>50000>0.98热采国外:根据原油在油藏条件下的粘度进行分类:l A 类:普通重油,100>μ>10cp ;25>API°>18; 油藏条件下容易流动。

l B 类:超重油,10000>μ>100cp ;20>API°>7; 油藏条件下能够流动。

l C 类:沥青砂或沥青,μ>10000cp ;12>API°>7; 油藏条件下不能流动。

l D 类:油页岩,源岩,无渗透性,只能采矿抽提法开采。

稠油的组成:主要是由烷烃、芳烃、胶质和沥青质组成,并含有硫、氮、氧等杂原子。

稠油的性质:1)沥青质和胶质含量高,轻质馏分少. 2)石蜡含量一般较低,凝固点低。

3)稠油密度大、粘度高。

相对密度越大,其粘度越高,两者之间有密切关系。

4)稠油粘度对温度敏感,随温度的增加,粘度急剧下降。

是用热采开采的理论依据。

5)稠油分子量高(低挥发性),硫、氮、氧等杂原子及镍和钒等金属含量高,氢碳原子比低。

6)在热力条件下,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明显变化。

7)同一稠油油藏,原油性质在垂向油层的不同井段及平面各井之间常常有很大的差别。

8)稠油是一种非牛顿流体。

可以简化为宾汉流体。

稠油的地质成因:稠油油藏的形成主要受盆地后期构造抬升活动、细菌生物降解作用、地层水洗和氧化作用, 以及烃类轻质组分散失等诸因素影响,而晚期构造运动是主导因素,其他因素是在这一地质背景下的地化过程。

稠油热采基础知识

稠油热采基础知识

中国稠油油田地理分布图
辽河油田 新疆油田 河南油田
胜利油田
国内稠油资源主要分布在辽河、胜利、河南和新疆 , 累计探明 稠油储量约20×108t 。
胜利油区稠油资源状况
胜利主要稠油油田位置图 桩139
孤岛 罗家-垦西 孤东
陈家庄北坡
王庄 东辛复杂断块 单家寺
八面河
金家 乐安
胜利油田经过30多年的勘探和开发,先后在济阳拗陷的东营组、馆陶组、沙河 街组及奥陶系、寒武系等油层中发现了稠油。主要集中分布在单家寺油田、乐 安油田、孤岛油田、孤东油田、金家油田和八面河油田、桩西桩斜139、王庄 油田、东辛复杂断块、陈家庄北坡和罗家深层稠油。
一、稠油的定义
稠油(重质原油)是指在原始油藏温度下脱 气原油粘度为100~10000mPa· s或者在15.6℃及大 气压条件下密度为0.9340~1.0000g/cm3。
二、稠油分类标准
中国稠油分类标准
稠油分类 名称 普通稠油 特稠油 类别 Ⅰ 亚 Ⅰ-1 类 Ⅰ-2 主要指标 粘度,mPa· s 50*(或100)~10000 50 150
6、乳化作用 提高波及体积 5稠油高温裂解 蒸馏、稀释及 混相驱作用
提高稠油 采收率
3、流体受热膨胀 弹性能量增加
岩石受热表面 亲水化,降低 残余油饱和度
2、高温油水流 度比减小, 油相渗透率提高
高温下溶解气 脱出,汽驱 作用加强
1.蒸汽吞吐
注蒸汽热采增产机理
加热降粘,改善流变性
向油层注入高温高压蒸汽,近井地带相当距离内的地层温度升高,将 油层及原油加热。注入油层的蒸汽优选进入高渗透带,而全由于蒸汽的密 度很小,在重力作用下,蒸汽将向油层项部超覆,油层加热并不均匀,但 由于热对流和传导作用,注入蒸汽量足够多时,加热范围逐渐扩展,蒸汽 带的温度仍保持井底蒸汽温度Ts(250-350℃),蒸汽凝结带,即热水带

石化集团油藏划分标准

石化集团油藏划分标准

分类指标描述
备注
主要指标(粘度)mpa.s >50 ~<3000 >3000~<10000 ≥10000~<50000

辅助指标(相对密度) >0.9200 >0.9200 >0.9500 >0.9800 储集层空气渗透率 ≥500×10-3μ m2 ≥50×10 μ m ~<500×10 μ m ≥10×10 μ m ~<50×10 μ m <1×10-3μ m2 埋藏中部埋深(米) <1500 ≥1500~<2800 ≥2800~<4000 ≥4000 压力系数 >0.9~≤1.2 >1.2 ≤0.9 可采储量采出程度 <50% ≥50%~<75% ≥75% 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 ≤8% >8~≤11% >11% 自然递减 ≤10% >10%~≤15% >15% 含水 ≤20% >20%~≤60% >60%~≤90% >90%
-3 2 -3 -3 2 -3 2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超稠油 ≥50000 指油层条件下粘度,其它指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 分类 高渗透 中渗透 一般低渗透 低渗透 分类 特低渗透 超低渗透
储 层 物 性
≥1×10-3μ m2~<10×10-3μ m2
油 藏 埋 藏
浅层 中深层 深层 超深层 分类 正常地层压力 异常高压 异常低压 分类 低采出程度 中采出程度 高采出程度 分类 低采油速度 中采油速度 高采油速度 分类 低自然递减 中自然递减 高自然递减 分类 低含水期 中含水期 高含水期 特高含水期
油藏分类标准
分类 低粘度 中粘度 原 油 性 质 高粘度 稠油 挥发油 高凝油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小于5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5-20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20-50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mpa.s,相对密度大于0.920原油 流体系统位于油气之间的过渡区内,而其特性在油藏内属泡点系统,呈液体状态,相态接近临 界点。在开发过程中挥发性强,收缩率高。油气比(210-1200m3/m3); 相对密度小于0.825;体 积系数大于1.75 凝点>40℃的轻质高含蜡原油 分类 Ⅰ 稠 油 普通稠油 特稠油

稠油开采技术

稠油开采技术

2、稠油油藏的基本特点
(1) 油藏大多埋藏较浅 (2) 储集层胶结疏松、物性较好 (3) 稠油组分中胶质、沥青质含量高,轻质馏分 含量低 (4) 稠油中含蜡量少、凝固点低 (5) 原油含气量少、饱和压力低
3、稠油的分类标准
稠油分类不仅直接关系到油藏类型划分与评价,也 关系到稠油油藏开采方式的选择及其开采潜力。为此,许 多专家对稠油分类标准进行了研究并多次举行国际学术会 议进行讨论。联合国培训研究署(UNITAR) 推荐的稠油 分类标准如表所示:
4.4、出砂冷采
1、 出砂冷采的机理
(1)大量出砂形成蚯蚓洞 油层大量出砂后沿射孔孔道末端在高孔隙度区域形成蚯蚓洞,然后 继续沿储层内相对脆弱带向外延伸,形成蚯蚓洞网络。 (2)稳定泡沫油流动 由于气泡与流体一起流动,因此在冷采井中不会形成连续的气体通 道,因而在油藏内部没有能量消耗,压力不会迅速衰竭,气油比在多年 内都将保持一常数。
蒸汽的蒸馏作用 热膨胀作用
脱气作用
油的混相驱作用 溶解气驱作用 乳化驱作用
2、蒸汽驱适用的操作条件
(1)注汽速度 随着注汽速度的增加,蒸汽驱的采收率也会增加。但是当注汽速度达到 某一临界值后,采收率对注汽速度则不太敏感。 (2)注采比
蒸汽驱中注采比存在一个临界值,当注采比小于临界注采比时,蒸汽驱 采收率非常低,且对注采比不敏感;当注采比大于临界注采比时,蒸汽驱可 取得好效果,临界注采比一般干度越低,开发效果越差。 但注汽干度也存在一个临界值,当蒸汽干度大于此值时,蒸汽驱采收率对蒸 汽干度不敏感,都能取得好效果。临界注汽干度一般经验值为0.4。
3、 蒸汽驱的技术特点
(1)选择合适的试验井组 试验区应有连续的泥岩隔层,尽可能减少目的层垂向上的蒸汽窜流; 砂岩不宜过厚;砂体的顷角不要太大;砂岩应该较纯。

稠油热采技术

稠油热采技术

式中:Sors为蒸汽驱残余油
μ os对应Ts时的原油粘度mPa.s
Ts、Ti分别为蒸汽温度和原始油层温度℃
油层注蒸汽传热机理 1.由于注入流体的运动引起的能量传递。
2.在油层中,由高温向低温的热传导。
3.在注入流体与地层中原始流体之间,由
于地层的渗透性引起的热对流。
当流体的运动速度较小时,主要传热机理是1、2。
●已知原油的相对密度γo,温度T(℃),求λo: λ o=10.124(1-0.00054×T)/γo 设γo=0.98,T=300℃,则λo=8.66(kJ/d.m.℃) ●已知温度T(273+℃),求饱和水及蒸汽的导热系数:
1000
蒸汽体积/水
100
10
1 0 5 10 压力(MPa) 15 20 25
随压力的降低,蒸汽与水的体积倍数快速增大。因 此对蒸汽驱来说,油层压力尽可能降低。在较低压力
下注蒸汽,蒸汽带的体积较大,蒸汽波及体积较高,
开发效果较好。
2.原油的热特性
⑴原油粘度随温度的变化
⑵原油的比热及热容量
⑶原油的导热系数
热焓(kJ/kg)
⑷湿饱和蒸汽的比容(m3/kg) ●单位质量的饱和水占据的体积称作饱和水的比
容Vw。
●单位质量的干饱和蒸汽占据的体积称作饱和蒸
汽的比容Vs。
●湿饱和蒸汽的比容Vws:Vws=(1-X)Vw+X×Vs
湿饱和蒸汽的比容(m3/kg)
不同压力下不同干度蒸汽的比容 10 干度0 干度20% 干度40% 干度60% 干度80% 干度100%
粘度(mPa.s)
1000 100
y = 4.5029E+12x -4.9992E+00 R 2 = 9.9816E-01

稠油与高凝油开采技术(4)

稠油与高凝油开采技术(4)
对于厚油层,热原油流向井底时,除油层压力驱 动外,还受到重力驱动作用在浅层、低压及油层 厚度大的美国加州稠油油田重力驱动是主要的增 产机理。 (4)加热了地层后,后面冷油又被加热。 (5)地层的压实作用。 (6)蒸汽吞吐过程中的油层解堵作用
15
(7)注入油层的蒸汽回采时具有一定的驱动作用 (8)高温下原油裂解,粘度降低 (9)油层加热后,油水相对渗透率变化,增加了流向
18
2、蒸汽驱 蒸汽驱采油的机理有: 1)原油粘度加热后降低; 2)蒸汽的蒸馏作用(包括气体脱油作用): 3)蒸汽驱动作用 4)热膨胀作用; 5) 重力分离作用; 6)相对渗透率及毛管内力的变化; 7)溶解气驱作用; 8)油相混相驱(油层中抽提轻馏分溶剂油); 9)乳状液驱替作用等;
19
(三) 火烧油层 火烧油层又称油层内燃烧驱油法,简称火驱。
国际标准: 联合国训练署于1981年2月在加拿大召开了关于
重油和沥青砂的标准: (1) 重 油 是 指 在 原 始 油 藏 温 度 下 , 脱 气 油 粘 度 为 100 ~ 10000mPa.s 或 在 15.6℃(60℉) 及 1 个 大 气 压 条件下密度为934~1000kg/m3。 (2)沥青砂是指在原始油藏温度下,脱气油粘度大 于10000mPa.s或在15.6℃(60℉) 及1个大气压条 件下密度大于1000kg/m3。
9
(二) 高凝油的特点
1. 高凝油是指蜡含量高、凝固点高的原油。 凝固点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原油失去流动性时的
最高温度。 高凝油在较高温度时就失去流动性,这是因为
含蜡量高所致,而且这种蜡主要是碳原子数在16 以上、结构复杂的高饱和烃的混合物。高凝油胶 质沥青质含量较低。
10
2.与稠油的区别:

稠油的分类及其油藏地质特征

稠油的分类及其油藏地质特征

稠油的分类及其油藏地质特征----所属行业 : 石油化工发布公司:公司联系方式:查看一、稠油分类(一)国外重油分类标准稠油分类不仅直接关系到油藏类型划分与评价,也关系到稠油油藏开采方式的选择及其开采潜力。

为此,许多专家对稠油分类标准进行了研究并多次举行国际学术会议进行讨论。

联合国培训研究署(UNITAR)推荐的重油分类标准如表1所示,委内瑞拉的重油分类际准见表2 。

表1UNITAR 推荐的分类标准表2 委内瑞拉能源矿业部的分类标准(二)中国稠油分类标准我国稠油沥青质含量低,胶质含量高,金属含量低,稠油粘度偏高,相对密度则较低。

根据我国稠油的特点分类标准如表3 所示。

在分类标准中,以原油粘度为第一指标,相对密度为其辅助指标,当两个指标发生矛盾时则按粘度进行分类。

表3 中国稠油分类标准*指油层条件下的原油粘度;无*者为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

二、稠油油藏一般地质特征稠油油藏相对于稀油油藏而言,具有以下特点:(一)油藏大多埋藏较浅我国稠油油藏一般集中分布于各含油气盆地的边缘斜坡地带以及边缘潜伏隆起倾没带,也分布于盆地内部长期发育断裂带隆起上部的地堑。

油藏埋藏深度一般小于1800m ,埋藏浅的有的可出露地表,有的则可离地表几十米至近百米。

但井深3000~4500m也有稠油油藏,为数较少。

(二)储集层胶结疏松、物性较好稠油油藏储集层多为粗碎屑岩,我国稠油油藏有的为砂砾岩,多数为砂岩,其沉积类型一般为河流相或河流三角洲相,储层胶结疏松,成岩作用低,固结性能差,因而,生产中油井易出砂。

稠油油藏储集层物性较好,具有孔隙度高、渗透率高的特点。

孔隙度一般为25%~30%,空气渗透率一般高于0.5 ~2.0平方微米。

(三)稠油组分中胶质、沥青质含量高,轻质馏分含量低稠油与轻质油在组分上的差别在于稠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高,油质含量小。

稠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一般大于30%~50%,烷烃、芳烃含量则小于60%~50%。

(四)稠油中含蜡量少、凝固点低原油凝固点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含蜡量的多少,也与原油中重质组分含量有关。

稠油

稠油

高 。稠 油 含 蜡 量一 般 小 于 1 %,其 凝 固点 一般 低 于 0
2 ℃。 国部 分稠 油油 田含蜡 量小 于 5 0 凝 固点大 O 我 . %,
多在 OC以下 。如克 拉玛 依油 田稠 油含 蜡量 为 1 4  ̄ . %~
48 , . % 原油 凝 固点 为一 6 2 ℃。孤 岛油 田稠 油含 蜡 l— 3 量为 5 7 . 油凝 固点 为一 0 2 ℃ %~ % 原 l— 6
表 2 我 国的稠 油分 类标 准
注: ★指 油层 条 件 下粘 度 : ★者 指 油 层 温 度 下脱 气油 粘 度 。 无
6 我 国稠油 的主要开采方法
目前 国 内开 采稠 油 主要 采用 蒸汽 吞 吐 、蒸 汽驱 、 蒸 汽辅 助 重力 泄油 (A D) S G  ̄火烧 油 层等 工艺 方法 。
3 0 30 0mP ・ 间 :胶 质 和 沥 青 质 合 计 含 量 为 0 ~ 0 a s之
1 %~ 62 % , 多在 3 %~ 5%之 间 ; 8 5 .2 大 0 4
油储 量 的 6倍 , 为 1 0 x O 。中 国稠 油 资源 也 较 约 55 0 l h
丰富. 21 到 0 0年 . 已经在 松辽 盆 地 、 二连 盆地 、 海 湾 渤 盆地 、 阳盆 地 、 南 苏北 盆地 、 江汉 盆地 、 四川盆 地 、 江 珠
2 万仁 溥 主编 ; 张锐 , 俊 荣 等 编 写 . 力 采 油. 油 工程 手 册 刘 热 采
( 册 )石 油 工 业 出版 社 ,0 0 0 :6 - 7 下 , 2 0 — 82 7 2 1
4 倪 杰 , 学 渊. 河 油 田稠 油 替 喷 工 艺 . 气 井 测试 2 0 ,8 龙 塔 油 0 9 1

油藏分类评价标准

油藏分类评价标准

0.08
目 前 地 层 压 力 剩 量余 丰可 度采 储 采 出 程 度 综 合 含 水
100 90 80 70 100 90 80 70 100 90 80 100 90 80 0.08
0.08
0.08
0.08
综 合 含 水
0.08 特高含水期 >90% 70
注:含水分级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从中石油、实际统计分析等来看,此分级为合适。
★ 2相对密度) >0.9200 >0.9200 >0.9500 >0.9800 储集层空气渗透率 ≥500×10-3μ m2 100
-3 2 -3 2
85 80 75 65 0.15

超稠油 ≥50000 指油层条件下粘度,其它指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 分类 高渗透 中渗透 一般低渗透 低渗透 特低渗透 超低渗透 砂岩 碳酸盐岩 砾岩 粘土岩 火山碎屑岩 喷出岩 侵入岩 变质岩 分类 浅层 中深层 深层 超深层 分类 正常地层压力 一般高压 异常高压 异常低压 分类 高丰度 中丰度 低丰度 特低丰度 分类 低采出程度 中采出程度 高采出程度 分类 低含水期 中含水期 高含水期
油藏分类评价标准汇总表
表2 分类 原 油 性 质 低粘度 中粘度 高粘度 稠油 挥发油 高凝油 复杂地表条件 陆上 简单地表条件 整装构造 构造复杂程 度 复杂断块油藏 极复杂 分类 Ⅰ 稠 油 普通稠油 特稠油

分类指标描述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小于5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5-20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在20-50mpa.s 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mpa.s,相对密度大于0.920原油 流体系统位于油气之间的过渡区内,而其特性在油藏内属泡点系统,呈液 体状态,相态接近临界点。在开发过程中挥发性强,收缩率高。 凝点>40℃的轻质高含蜡原油 海上 滩海、浅海、深海 沙漠、水网、村庄、城市、水库等

稠油采收率

稠油采收率

1.蒸汽吞吐已是中石化稠油开发成熟有效的技术 1.蒸汽吞吐已是中石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油开发成熟有效的技术
中石化、 中石化、中石油吞吐采收率状况对比
2000年12月
油田 浅层 中深层 河南 新疆 胜利 辽河
采出程度 % 15.0 17.8 13.8 15.7
标定采收率 % 22.2 23.0 19.8 20.9
1.蒸汽吞吐已是中石化稠油开发成熟有效的技术 1.蒸汽吞吐已是中石化稠油开发成熟有效的技术
储量50010中石化稠油油藏与国外稠油油藏相比的主要差异1粘温敏感性接近但粘度更高10100100010000100000405060708090100110国内外原油粘温曲线温度委内瑞拉美国中石化稠油油藏与国外稠油油藏相比的主要差异2主力区块埋藏深11001200m单1010001200m草20850960m乐安南区800960m800950m垦东52111501250m中石化稠油油藏与国外稠油油藏相比的主要差异3主力油田边底水活跃水油体积比大于20一国内外稠油资源及主要油藏类型和特点二中石化稠油开发现状及制约采收率提高的主要矛盾三中石化稠油提高采收率对策二中石化稠油开发现状及制约采收率提高的主要矛盾一世界稠油主要开发方式二中石化稠油开发现状三国内四大稠油生产油田开发状况对比四中石化稠油蒸汽驱未形成规模的主要原因世界各国历年稠油热采年产量单位10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20782720264325772634241324347231150916668667713659213496713694454671556177224402216162318781899282162527217165135752323778411178153817411004100988281282327615045587334958112710963745963793532731462612731147239347536336337441168231115391505505505505553434644746596140710173256732382928079一世界稠油主要开发方式9811火烧油层热水驱注蒸汽不同开发方式的世界稠油产量构成一世界稠油主要开发方式二中石化稠油开发现状中石化2000年12月稠油开发数据表16912622336968645142513806253420575837116221126020222528280427984361646137048中石化2000年分油田稠油产量二中石化稠油开发现状中石化2000年不同开发方式稠油产量157995623141646100二中石化稠油开发现状胜利中深层稠油吞吐周期指标曲线周期数二中石化稠油开发现状河南浅层稠油吞吐周期指标曲线周期数二中石化稠油开发现状三国内四大稠油生产油田开发状况对比蒸汽吞吐在国内外都已经是一项相当成熟的技术国内中深层蒸汽吞吐技

稠油分类标准

稠油分类标准

稠油分类标准(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一、稠油分类(一)国外重油分类标准稠油分类不仅直接关系到油藏类型划分与评价,也关系到稠油油藏开采方式的选择及其开采潜力。

为此,许多专家对稠油分类标准进行了研究并多次举行国际学术会议进行讨论。

联合国培训研究署(UNITAR)推荐的重油分类标准如表1所示,委内瑞拉的重油分类际准见表2 。

表1UNITAR 推荐的分类标准表2委内瑞拉能源矿业部的分类标准(二)中国稠油分类标准我国稠油沥青质含量低,胶质含量高,金属含量低,稠油粘度偏高,相对密度则较低。

根据我国稠油的特点分类标准如表3 所示。

在分类标准中,以原油粘度为第一指标,相对密度为其辅助指标,当两个指标发生矛盾时则按粘度进行分类。

表3 中国稠油分类标准*指油层条件下的原油粘度;无*者为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

二、稠油油藏一般地质特征稠油油藏相对于稀油油藏而言,具有以下特点:(一)油藏大多埋藏较浅我国稠油油藏一般集中分布于各含油气盆地的边缘斜坡地带以及边缘潜伏隆起倾没带,也分布于盆地内部长期发育断裂带隆起上部的地堑。

油藏埋藏深度一般小于1800m ,埋藏浅的有的可出露地表,有的则可离地表几十米至近百米。

但井深3000~4500m也有稠油油藏,为数较少。

(二)储集层胶结疏松、物性较好稠油油藏储集层多为粗碎屑岩,我国稠油油藏有的为砂砾岩,多数为砂岩,其沉积类型一般为河流相或河流三角洲相,储层胶结疏松,成岩作用低,固结性能差,因而,生产中油井易出砂。

稠油油藏储集层物性较好,具有孔隙度高、渗透率高的特点。

孔隙度一般为25%~30%,空气渗透率一般高于~平方微米。

(三)稠油组分中胶质、沥青质含量高,轻质馏分含量低稠油与轻质油在组分上的差别在于稠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高,油质含量小。

稠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一般大于30%~50%,烷烃、芳烃含量则小于60%~50%。

稠油蒸汽吞吐技术

稠油蒸汽吞吐技术



稠油的定义及分类 蒸汽吞吐开采方法 蒸汽吞吐采油机理 蒸汽吞吐筛选标准 蒸汽吞吐操作条件 蒸汽吞吐开采规律

蒸汽吞吐筛选标准
原油粘度 油层有效厚度 净总厚度比 原始含油饱和度 渗透率 油层非均质性 边底水能量
蒸汽吞吐筛选标准
1)原油粘度
高原油粘度: 流动性差 吞吐周期短 泄油半径小 采油量少
蒸汽吞吐筛选标准
4)原始含油饱和度:原始含油饱和度降低, 原始含油饱和度:原始含油饱和度降低, 蒸汽吞吐开采效果变差,峰值产量低。 蒸汽吞吐开采效果变差,峰值产量低。
这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引起的: (1)原始含油饱和度越小.可流动油越少,油水两 相流动,水相相对渗透率增大,产水量增多,产油量 减少; (2)由于水的比热大于油的比热(约大一倍),使 注入蒸汽的加热半径相对减小,最终也导致泄油半径 减小,蒸汽吞吐开采效果交差。研究认为,蒸汽吞吐 开采经济有效的原始含油饱和度应高于0.5。
1、加热降粘
向油层注入高温高压蒸汽,近井地带相当距离内的地层 向油层注入高温高压蒸汽, 温度升高,将油层及原油加热。 温度升高,将油层及原油加热。注入油层的蒸汽优选进入高渗 透带,然而由于蒸汽的密度很小,在重力作用下, 透带,然而由于蒸汽的密度很小,在重力作用下,蒸汽将向油 层顶部超覆,油层加热并不均匀,但由于热对流和热传导作用, 层顶部超覆,油层加热并不均匀,但由于热对流和热传导作用, 注入蒸汽量足够多时,加热范围逐渐扩展,蒸汽带的温度仍保 注入蒸汽量足够多时,加热范围逐渐扩展, 持井底蒸汽温度Ts(250-350℃),蒸汽凝结带, 持井底蒸汽温度Ts(250-350℃),蒸汽凝结带,即热水带的 Ts ),蒸汽凝结带 温度Tw虽有所下降,但仍然很高。 温度Tw虽有所下降,但仍然很高。形成的加热带中的原油粘 Tw虽有所下降 度由几千到几万mPa.s降低至几个mPa.s。这样, 度由几千到几万mPa.s降低至几个mPa.s。这样,原油流向井底 mPa.s降低至几个mPa.s 的阻力大大减小,流动系数Kh/μ成几十倍的增加, 的阻力大大减小,流动系数Kh/μ成几十倍的增加,油井产量 Kh/μ成几十倍的增加 必然增加许多倍。 必然增加许多倍。

第三章_稠油热采

第三章_稠油热采
Nhomakorabea式中
Xs—蒸汽干度,小数; Vs—蒸汽比容,m3/kg; Vw—饱和水比容, m3/kg;
(12)热容:是单位体积物质的温度上升1℃所需热量。 热容与比容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指体积,后者是指质量,油藏 岩石的热容量用Cr表示,即: Cr=cr ρr (1-5)
式中
cr—岩石的比热容,kJ/(m3· ℃ );
关系为直线。由于稠油的粘度随温度的变化范围非常大,不 能采用常规的等坐标纸作出粘温关系曲线。通常采用 ASTMD341-43标准坐标纸。图1-3为中国主要稠油油田的原 油粘度(ASTM坐标)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 不同稠油油田的原油粘 度随温度增加而大幅度 地下降,变化规律满足 Andrade方程,其斜率 十分接近(如图中直线 的斜率)。
四、丛式定向井及水平井钻采技术; 五、稠油油井防砂技术(机械防砂、高温化学防砂); 六、分层注汽及注入化学剂助排技术;
七、稠油热采井机械采油技术; 八、井下高温测试技术(辽河油田研制的温度、压力双参数 测 试仪); 九、注蒸汽专用锅炉及热采井口设备;
十、稠油集输、计量、脱水及输送技术。
§ 1.4 基本理论
二、原油粘度温度关系 稠油的粘度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温度上升,稠油 的粘度急剧下降,这就是稠油热采的加热降粘机理。稠油 粘度与温度的关系满足Andrade方程。即:
o AeB / T
式中 T—绝对温度,K;
(1-7)
µ s; o—稠油粘度,mPa·
A,B—常数,不同稠油A,B常数不同。 Andrade方程(1-7)表明,稠油粘度与绝对温度的倒数 关系为指数关系,在半对数坐标中,粘度与时间的倒数的
第三章 稠油热采
主要内容:
第1节 稠油热采概论

稠油开采技术

稠油开采技术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第一节 稠油油藏概述
1.1 稠油的定义、分类标准及根本特征 1.2 稠油油藏一般地质特征 1.3 稠油原油物性特征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第一节 稠油油藏概述
、稠油油藏一般地质特征 1.2.1 中国稠油油藏成因及其分布特点
1、稠油油藏成因 稠油油藏的形成主要受盆地后期构造抬升活动、细菌生物降解作
沥青砂油是指在原始油藏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超过 10000mPa·s,或在15.6℃〔60℉〕及大气压力下密 度大于1000kg/m3〔小于10ºAPI〕的原油;
将上述以外的原油分类为中质原油和轻质原油。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第一节 稠油油藏概述
、稠油的定义、分类标准及根本特征 1.1.2 稠油的分类标准
中国稠油分类标准表〔刘文章〕
稠油分类
主要指标
辅助指标
名称
类别
I
普通稠油 亚类 I-1 I-2
粘度(mPa·s)
50①(或100)~10000 50①~150① 150①~10000
密度(20℃),kg/m3 >9200 >9200 >9200
特稠油
II
超稠油
(天然沥青)
III
10000~50000 >50000
通常将粘度高、相对密度大的原油称为稠油,即高粘 度重质原油。
国际上称稠油为重质原油〔Heavy Oil〕,对粘度极 高的重油称为沥青〔Bitumen〕或沥青砂油〔Tar Sand Oil〕。
由于国际上原油价格是按质论价的,相对密度大的原 油轻质馏分少,价格低,因此传统方法对重质特原殊油油气的藏分开采技术
特殊油气藏开采技术
第一节 稠油油藏概述
、稠油油藏一般地质特征 1.2.2 稠油油藏类型

稠油粘度分类标准

稠油粘度分类标准

稠油粘度分类标准内燃机油的黏度是影响其润滑性能的重要指标,包括低温启动黏度、低温泵送黏度、运动黏度和高温高剪切黏度等。

本文统一润滑油介绍了内燃机油的黏度指标和试验方法,以及我国内燃机油分类标准的情况,解读了于2019年7月1日实施的GB/T 14906-2018《内燃机油黏度分类》标准修订内容。

1.SAE 内燃机油黏度分类标准的发展由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建立的发动机油黏度分类体系始于1911年,经历了20多次的修订,围绕发动机对润滑油黏温性能的要求,建立发动机油黏度和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最新版本为SAEJ300-2015。

最初的规格规定了比重、闪点和燃点、残炭值和黏度(赛波特黏度),黏度代号按其低温或高温黏度要求范围的平均值,取前两位数字设置。

1926年,第一个基于赛波特黏度的SAE黏度分类面世,它定义了130 ℉(54.4 ℃)和 210 ℉(98.9℃)的六个黏度级别,以数字 10、20、30、40、50、60表示。

随后,在1933年,引入了0 ℉(-17.8 ℃)下10W和20W低温黏度级别,同时还增加了70级别。

1950年,10、60和70级别被废止,低温范围增加5W级别。

尽管这一分类仍是基于赛波特黏度,但SAE黏度分类已开始接近现今的分类。

1962年,SAE黏度分类正式冠以SAE J300,并采用冷启动模拟机法测定5W、10W和 20W油的-17.8 ℃黏度,高温黏度采用运动黏度测定98.9℃黏度。

1974年,在标准中增加了一个附录,简要叙述了发动机油泵送黏度的相关定义和试验过程,但未将低温泵送性指标放入标准中。

1980年,低温泵送性指标正式纳入标准规范中,此时,现代发动机油黏度分类体系基本形成。

上世纪80年代主要的工作是低温黏度指标研究,先后在1980年和1989年设置低温启动黏度指标和边界泵送温度指标,低温泵送黏度指标。

而后1993年设置了高温高剪切黏度指标。

随着发动机技术的进步,1995年和1999年分别对低温泵送黏度和低温启动黏度(CCS)的测定条件和指标限值进行了修订,相应试验温度降低5℃,不同黏度等级油的指标限值也做了相应调整。

中国稠油分类标准

中国稠油分类标准

中国稠油分类标准
中国稠油分类标准通常按照原油的黏度(即其流动性的难易程度)来划分。

具体分类如下:
1. 低黏原油:黏度小于10毫帕·秒。

2. 中黏原油:黏度在10至100毫帕·秒之间。

3. 高黏原油:黏度在100至1000毫帕·秒之间,这种原油的流动性较差,通常被称为稠油。

4. 特稠油:黏度在1000至10000毫帕·秒之间。

5. 超稠油:黏度大于10000毫帕·秒。

此外,根据含油率和粘度及粘稠度的不同,稠油还被分为微轻稠油、轻稠油、中稠油及重稠油四类。

以上分类标准的依据是原油的物理及化学性质,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种资源。

国内外稠油资源的分类评价方法

国内外稠油资源的分类评价方法
1 国 外稠油分 类标 准
9 4 <2 0 I的原 油都属 于 重质 原油 。可 将其 按 3 ( 0 AP ) 相对 密度分 为重质油 、 特重 质油和 天然沥 青 ( 沥青 砂
或沥 青) 三类 。 1 3 第二 届 国际重 质 油及 沥青 砂 学术 会议 对 重质 . 油的分 类标准
18 9 2年 第 二届 国 际重 质 油 及 沥青 砂 学 术 会议 之前 , 国外 对稠 油 的分 类一 直 以原油 重度 ( AP ) 0 I 作 推 敲” 味着 这是 一 个严 谨 的 、 细 的 、 整 的发 展 意 详 完
和完 善过程 。 3 项 目管理 的新 出路 3 1 加快 和管理 水平高 的 国际 型E C公司 和P . P MC 公 司合作 , 和他 们建立长 期 的合 作机制 , 每年定期 在 这 些公 司培训 1 0 0 O —2 0名管理 人员 ( 培训 期在 8个
为 主要 指标 , 称 为重油或 重质油 , 故 见表 12 。 [ ]
1 1 法 国石油公 司对稠 油的分 类标 准 .
法 国石 油公 司认 为 , 是 相 对 密度 大 于 0 9 4 凡 . 3 ( 0 AP )  ̄2 0 I 的原油 , 从储 层 中采 出来 以后 未经过 任 何 化学转变 , 不论 其物理 状态如 何 ( 环境温 度下是 在 液 体还 是 固体 ) 都属 于 重质 油 的范 围 , , 可将 其 按相
月 以上 , 与培训 公 司 的项 目管 理 实践 ) 要 战略 的 参 , 从管理 水平高 的国际 型 E C公 司和 P P MC 公 司那儿 分包施 工工程 ; 们不 能好高骛 远 , 我 应该 脚踏 实地 的 、 一步一 个脚 印的 , 应首 先做好 施工 总承 包 , 然后依据 累积 的管 理 实践 、 技术 实 践 、 人才 基础 、 设计 兼 并 才

稠油油藏的特点及分类

稠油油藏的特点及分类

委内瑞拉
2、稠油的粘度对温度非常敏感,温度增加,粘度急剧下降
表4 我国几个油田稠油及国外典型稠油油田粘—温资料
粘 度 30 油田 辽河 克拉 玛依 胜利 河南 委内 瑞拉 高升 齐 40 九一 3区 单2 —1 古城 拉古 尼亚 斯 阿萨 巴斯 卡 冷湖 和平 河 20461 43℃ 500 2025 2793 220 16495 11809 38℃ 6700 43℃ 14200 15700 43℃ 14200 14700 53℃ 1720 46℃ 8800 7001 49℃ 2500 2748 1050 6363 1307 71℃ 480 58℃ 3250 63℃ 800 61℃ 2370 902 1245 495 662 100 2707 679 82℃ 230 580 83℃ 235 85℃ 480 151 103℃ 159 102℃ 91 178 79 119℃ 49.5 112℃ 103 1006 375 216 293 377 178 214 93℃ 38 115 25 40 50 60 温度,℃ 70 80 90 100 120
表6 辽河高升油田高3—5—13井不同深度原油性质
取样井段 m 1541—1545 1548—1575 1582—1601 1606—1618 1652—1663 原油相对 密度 0.904 0.942 0.9551 0.9657 0.9676 脱气原油粘度 (50℃)mPa.s 895 1334 4012 9406 10202 含蜡量 % 5.12 5.20 5.6 5.8 5.3 沥青及胶 质含量 % 42 44 46
20.3%。相对密度为0.925,在油层条件下粘度为70—130
mPa.s,这是典型的“双高”原油,也属稠油类型的原油。 另外,有些含蜡量高,但沥青胶质含量低的原油,这种 原油属高凝油,而不是稠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稠油分类
(一)国外重油分类标准
稠油分类不仅直接关系到油藏类型划分与评价,也关系到稠油油藏开采方式的选择及其开采潜力。

为此,许多专家对稠油分类标准进行了研究并多次举行国际学术会议进行讨论。

联合国培训研究署(UNITAR)推荐的重油分类标准如表1所示,委内瑞拉的重油分类际准见表2 。

表1UNITAR 推荐的分类标准
表2 委内瑞拉能源矿业部的分类标准
(二)中国稠油分类标准
我国稠油沥青质含量低,胶质含量高,金属含量低,稠油粘度偏高,相对密度则较低。

根据我国稠油的特点分类标准如表 3 所示。

在分类标准中,以原油粘度为第一指标,相对密度为其辅助指标,当两个指标发生矛盾时则按粘度进行分类。

表3 中国稠油分类标准
*指油层条件下的原油粘度;无*者为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

二、稠油油藏一般地质特征
稠油油藏相对于稀油油藏而言,具有以下特点:
(一)油藏大多埋藏较浅
我国稠油油藏一般集中分布于各含油气盆地的边缘斜坡地带以及边缘潜伏隆起倾没带,也分布于盆地内部长期发育断裂带隆起上部的地堑。

油藏埋藏深度一般小于1800m ,埋藏浅的有的可出露地表,有的则可离地表几十米至近百米。

但井深3000~4500m也有稠油油藏,为数较少。

(二)储集层胶结疏松、物性较好
稠油油藏储集层多为粗碎屑岩,我国稠油油藏有的为砂砾岩,多数为砂岩,其沉积类型一般为河流相或河流三角洲相,储层胶结疏松,成岩作用低,固结性能差,因而,生产中油井易出砂。

稠油油藏储集层物性较好,具有孔隙度高、渗透率高的特点。

孔隙度一般为25%~30%,空气渗透率一般高于0.5 ~2.0平方微米。

(三)稠油组分中胶质、沥青质含量高,轻质馏分含量低
稠油与轻质油在组分上的差别在于稠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高,油质含量小。

稠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一般大于30%~50%,烷烃、芳烃含量则小于60%~50%。

(四)稠油中含蜡量少、凝固点低
原油凝固点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含蜡量的多少,也与原油中重质组分含量有关。

含蜡量高,则凝固点也高。

稠油含蜡量一般小于10%,其凝固点一般低于20℃。

我国部分稠油油田含蜡量小于5.0%,凝固点大多在0℃以下。

如克拉玛依油田稠油含蜡量为1.4%~4.8%,原油凝固点为-16~-23℃。

孤岛油田稠油含蜡量为5%~7%,凝固点为-10~-26℃。

(五)原油含气量少、饱和压力
低稠油油藏在其形成过程中,由于生物降解及其破坏作用,天然气及轻质成分的散失,使源油中轻质馏分含量低,含气量低,200℃馏分一般小于10%,原始气油比一般小于10立方米/t,有的则小于5立方米/t ,油藏饱和压力低,天然能量小。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