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海州五大宫调的结构形态和艺术特色
传承非遗,寻找精神家园
传承非遗,寻找精神家园作者:孔怡来源:《文理导航·教师论坛》2012年第10期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时尚流行文化每天都像沙尘暴一样在侵蚀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领地,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边缘化、荒漠化的危险状况,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很多人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看成是下里巴人庸俗文化,认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难登大雅之堂。
在艺术教育的统一标准模式中,大家都在异口同声说“普通话”,而忘记了最不应该忘记的原生态“地方方言”。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存在民族文化艺术鉴赏能力降低的问题,有关专家指出:“非遗”进课堂,可使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和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有利于传承、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中国“非遗”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也是国外的成功经验。
“非遗”的传承最终还是要借助孩子们的力量,通过民间音乐的学习一样能够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我校地处的人文环境里也有很多民族民间音乐值得挖掘,如“海州五大宫调”是江苏明清俗曲的重要一支,是连云港市民间音乐艺术瑰宝。
但随着全球代、现代化的日益发展,广大青年人对传统民间文化形式的冷漠,使其得以展示的平台日渐减少。
随着一些颇有造诣的老艺人相继谢世,一些演唱难度较高的优秀曲目已近失传。
海州五大宫调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这对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海州五大宫调以自娱为主,传唱者自称“玩友”而不称艺人,它代表了古代我国人民用艺术形态来进行怡情养性、寄情抒怀的生活追求,蕴含着人际往来、完善自我人格修养的中国人文精神。
海州五大宫调至今仍是连云港市许多社区和民间群众自发地娱乐活动的一种方式。
我校将“五大宫调”列入音乐课程,成为孩子们的音乐课,让孩子们在学习民间音乐中担当“非遗”传承人的角色。
“只有了解,才能热爱。
海州五大宫调的艺术形态及艺术特色
海州五大官调 的艺术形态及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特色
彭爱华 ( 江苏连 云港新 海高级 中学 2 2 0 20 6)
板和 腰板 。后十 句 为两 番 ,前 四句称 之 为小 过板 ( 或叠 板 ),后 六 句 称之 为大 过桥 ( 或落 板 ) 。 [ 江 红] 传 的 曲 目较 多 ,民 间 满 流 “ 玩友 ”称 有九 十九 首 , 目前 收集 整理 有三十 余 首 。 海 州五 大 宫调 是 指 流 传 在 江 苏 海 州 一带 ( 连 云 港 市 及 其 今 [ 马头 调 ] 。明代 流传 的 曲牌 ,是 海 州五 大 宫调 中的 另一 首大 周边 地 区 )数 百年 之 久 的 , 以 [ 平] [ 落] [ 调 ] [ 调 调 。有 些 知名 学者 在上 世 纪5 年代 未 为 《 软 、 叠 、 鹂 、 南 O 白雪遗音 》出版 时 写的 ] [ 扬 ] 个 曲牌 为 主 要 腔 调 的一 种 古老 的 民 间 音 乐 演 唱 形 序 言 中称 道 马头调 ] 已失传 ” 。但连 云港 市 的文 艺工 作者 们 和 波 五 早 式 。20 年被 江 苏省 文化 厅列 入全 省 首批 民族 民间文化 保 护试 点 在 上世 纪 8年 代 的 田野调 查 中 ,却发 现该 市 赣榆 县 的徐希 来老 人 04 0 项 目, 20 年 5 0 6 月被 国务 院批 准 为首 批 国家 级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名 能唱完 整 的 [ 马头 调] ,其 唱词 和 两 百年 前 刊 印的 《 白雪遗 音》 中 录。 的唱词 几乎 相 同。 个 名不 见经 传 的地方 民间音 乐形 式 ,何 以成 为 “ 国宝 ”? 除 了大 调 之 外 ,海 州 五 大 宫 调 中 还有 近 一 百首 小 调 。小 调 本 文试 就海 州 五大 宫调 的流 传渊 源 、 曲牌结 构 和 艺术特 色 ,作 一 和 大调 的 风格 截然 相反 ,它节 奏 明快 ,字 多腔 少 ,长于 叙 事 。经 些 粗浅 的探 索和分 析 。 常 使用 的小 调有 [ 靛 花 ] [ 纽 丝 ] [ 江 怨] [ 断桥 ] [ 剪 、 银 、 罗 、 跌 、 海 州 五大 宫调 源于 明代 两 淮一 带流 传 的 “ 尚小会 ”, 小 京调 ] [ 地风 ] [ 娥 郎] [ 时 、 刮 、 玉 、 鲜花 调 ] [ 、 太平 年] [ 、 凤阳 歌 是 江 苏 明清 俗 曲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据 明代 沈 德 符 著 《 厉野 获 ] [ 万 、 玉兰 花 ] [ 小 郎 ] [ 垛 子] [ 、 哭 、 京 及 数落 ] O 首 。小 调和 等6 余 编 》 “ 尚小会 ”条 载 : “ 人 小令 ,行 於 燕 赵 ,后 浸 淫 日盛 大 调一 样 ,即 可单 独演 唱 ,也 可和 大调 连 缀 ,组成 套 曲 ,演 唱各 时 元 嘉 隆 间 ,乃兴 [ 五更 ] [ 闹 、 寄生 草 ] [ 、 罗江 怨] [ 、 哭皇 天] 种 故事 。套 曲中还 有一 种集 曲,用 曲牌 的 一段 、一 句或 半 旬联缀 、 [ 荷 叶] [ 红莲 ] [ 城歌 ] [ 组丝 ] 属 , 自两 淮 以至江 而 成 ,腔调 转换 自如 ,唱词 连 贯如 一 。集 曲堪称 中国 民间音 乐 的 干 、 粉 、 桐 、 银 之 南 … …则不 问南北 ,不 问男 女 ,不 问老 幼 良贱 ,人人 习 之 ,亦人 绝 唱, 因演 唱难度 较高 , “ 友 ” 中能完整 演 唱者 已无几 人 。 玩 人 喜 听之 , 以至刊 布成 帙 ,举世 传 诵 ,沁人 心腑 。其谱 不知 从何 三 、 自明代 嘉 隆年 间流 行 以来 ,海 州 五大 宫调 经过 数 百年 的 传承 和发 展 ,形成其 鲜 明 的艺 术特 征 。 来 ,真可 骇 叹 !” 如 果说 唐诗 、宋 词 、元 曲独 领一 个 时代 文坛 风骚 的话 ,在 明 自娱 自乐 性 。海 州 五大 宫调 以 自娱 为 主 , 传 唱 者 自称 “ 玩 代 一些 文人 学 者的 眼 中, 明代 的 民歌 时 调 ,无异 是 当代 民 间艺术 友 ”而 不称 艺人 ,它代 表 了古代 我 国人 民用 艺 术形 态来 进行 怡情 的佼佼 者 。凌漾 初在 《 曲杂扎 》 中写道 : “ 之 时行 曲 ,求一 养性 、 寄情 抒怀 的生 活追 求 ,蕴 含着 人 际往 来 、完 善 自我 人格 修 谭 今 语 如唱 本 [ 山坡羊 ] [ 地风 ] [ 枣杆 ] [ ] 中 一妙句 , 养 的中 国人 文精 神 。海 州五 大 宫调至 今 仍是 连 云港市 许 多社 区和 、 刮 、 打 、 吴歌 等 所 必无 也 。 ”卓 珂 月更确 切 地指 出 : “ 明诗让 唐 ,词 让宋 , 曲 我 民间群众 自发 地娱 乐活动 的一 种方 式 。 让元 ,庶 几 [ 吴歌 ] [ 技儿 ] [ 、 挂 、 罗江 怨 ] [ 、 打枣 杆] [ 纹 丝] 、 银 南北 交汇 性 。连 云港 市地 处江 苏 、 山东两 者接 壤 处 ,历史 上 之类 ,为我 明一 绝耳 !”海 州五 大 宫调 的诞 生 ,便来源 于 这样 一 些 北南 双方 的音 乐 形态 均在 此 流传 生根 ,呈现 出 既融会 贯通 又 个 大的社 会氛 围和 艺术环 境 。 诸调 杂 陈 的局 面 。据 有关 专 家考 证 ,海 州五 大 宫调 中的大 调 ,多 二 、海州 五大 宫调 按 其 曲牌 内容来 区分 ,可分 为大 调 和 小调 数 源 于北 方 ;而 小调 中 的绝大 多数 来 自江 淮一 带 的 民歌小 曲,两 两类 。大调 除 前文 所 举 的 [ 软平 ] [ 、 叠落 ] [ 、 鹂调 ] [ 、 南调 ] [ 种 曲牌长 期融合 并流 传 ,从而 形成 了独 具一格 的海 州五 大宫 调 。 和 雅俗 和 谐 性 。海 州 五 大 宫 调 中的 大 调 曲调委 婉 细 腻 ,节 奏’ 波扬 ] 五个 主 要 曲牌 外 ,还 有 [ 江红 ] [ 头调 ] 满 和 码 。大 调 的特 点 是 曲调 委 婉 细 腻 ,节 奏 抒 缓 ,类 似 昆 曲的 赠板 ,演 唱时 字 少 腔 抒 缓 ,唱 词雕 琢典 雅 ,一 唱三 叹 。而 绝大 部分 小调 则 节奏 明快 , 多 ,有 一 唱三 叹之感 。唱 词典雅 华丽 , 明显 出 自文人 之手 。 唱词 通俗 ,起 承转 合 ,长 于抒 事 。海 州五 大 宫调 的套 曲 ,把这 两 [ 软平 ] 。有专 家认 为 是 明代 曲牌 [ 劈破 玉] 的变 体 。全 曲只 有 种 截 然不 同风 格 的 曲牌连 缀在 ~起 ,达到 了大 曲与小 曲 的完美 结 六 句 唱词 ,音 乐旋 律流 畅 、细 腻 ,呈上 、 下交 替级 进 。 目前流 传 合 ,典 雅和通 俗 的和谐 统一 。 的 “ 台有路 人难 到 ”反 映 了封建 社会 文 人感 叹知 音难 遇 的失 落 天 集 曲高难 性 。海州 五 大宫 调 中的集 曲,演 唱技 巧十 分 高难 。 情绪 ,是海 州五 大宫 调 中唯一遗 存 的一首 [ 软平 ] 。 它 用 若干 曲牌 的部 分 乐句 连缀 组成 一 完整 曲 目,分 段 转韵 ,连 贯 [ 叠落 ] 。明代 流传 曲牌 之 一 。 “ ”者 有两 层 意思 ,一 是指 如 一 。集 曲的艺术 特征 前文 已述 ,在 此不赘 。 叠 乐 曲首句 和二 句为 五度 变 调的 重叠 递进 ,二是 唱词 中多 用 叠字 或 曲牌完 整性 。历史 上 的连 云港 市属 东 夷地 区 ,交通 闭塞 ,来 叠 句 。 [ 落] 叠 在海 州五 大 宫调 中唱 词词 格 最为严 谨 ,全 曲八 句 分 往 不便 ,因此 构成 了海 州 五大 宫调 生 长和 传承 的特 殊地 理环 境 。 两 段 ,每段 的唱词 为八 字 、七 字 、二字 和十 字 。 它 传 唱了数 百年 之 久 ,少受 外 来文 化形 式 的冲击 ,使许 多稀 有 的 [ 调] 鹂 。为 明代 流 传 的 曲牌 [ 鹂调 ] “ ”者 ,指其 曲调 曲牌 得 到完整 的保 存 。 黄 。 鹂 旋 律优 美 ,宛 转如 黄鹂 歌 唱 。[ 调] 遗存 一 首 “ 山隐 隐 ”, 鹂 只 青 曲堂 相 传性 。因海州 五 大 宫调 演 唱 以 自娱 为主 ,演 唱 多在 民 全 曲唱词 共十 句 。 间 的 “ 曲堂 ”进行 ,因此 它 以 曲堂 的形式 代代 相传 。据 民间调 小 [ 调] 即明代 流传 的 曲牌 [ 生草 ] 南 。 寄 ,旋律 高 亢流 畅 ,是海 查 的资料 ,有 的小 曲堂衍 传 七八代 以上 。 州 五大 宫调 中流 传 最多 的 一个 , 目前 收集 整 理有 三 十 多首 。 [ 南 海州 五大 宫调 是 江苏 明清 俗 曲的重 要 一支 ,是连 云 港 市 民 调 ] 曲七句 唱 词 ,演 唱 者往 往在 第 五句 唱词 后 穿插演 唱 [ 断桥 间音 乐艺 术瑰 宝 。但 随着 全球 代 、现 代化 的 日益 发展 ,广 大青 年 全 跌 ] 小 曲曲牌 ,最后 仍 以两句 [ 等 南调 ] 结束 。 人对 传统 民间文 化形 式 的冷漠 ,使其 得 以展 示 的平 台 日渐 减少 。 [ 扬 ] 是 明 代流 传 曲牌 [ 波 。 山坡 羊 ] 讹 者 ,全 曲共 十 句 唱 随着 一些 颇有 造 诣 的老 艺人相 继 谢世 , 一些 演唱 难度 较 高的优 秀 的 词 。旋律 呈上 、下交 替进 行 ,乐句 在 反复 中不 断扬 起 上升 ,如 大 曲 目已近 失传 。海州 五大 宫调 被 列为 国家 级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保 护 海波 浪起 伏状 。 [ 波扬 ] 遗传 了一首 “ 轮 明月 当空 照 ” ,唱词 名录 后 ,文化 部 门制 定 了可行 的保护 计划 ,除 了对 民间流 传 的 曲 只 一 十 分冼 练 ,把 少 妇 盼望 外 出亲 人 早 日归 家 的心 情 描 写得 惟 妙 惟 牌 和 曲 目进行 全 面收 集和 整理 外 ,还 在社 区 、学校 和 市属 专业 戏 俏。 曲 团��
略析海州五大宫调在地方高校中的研究与传承
间艺术歌曲为代表的、 群众自娱的曲牌体民间歌曲和声乐套曲的集 群与曲唱艺术。亦称海州宫调牌子 曲。自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 遗产列入国家保护名录后 , 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海州五大宫调虽然 目前还存活在 民间 ,但现状用两个 字可 以形容 , 那就是 “ 堪忧” 。 田青先生告诫我们 : “ 如果我们现在 不
法, 先解 剖代表性 的曲例 , 再通过 比较归 纳 , 努 力把握其音 乐本
体 的特 点 。我 们 把 研 究 作 为 一 个 系统 工 程 进 行 展 开 。 初 步 列 为 “ 海州 五大宫调 ” 的源 流 和 发 展 生 态 、 “ 海州五大宫 调” 的 音 乐 与 表演特点 、 “ 海 州 五 大宫 调 ” 的题材与文学特点以及“ 海 州 五 大 宫 调” 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等几个板块 , 并 开 展 相 关 课 题 的研 究 。 将 此 类 课 题 作 为 攻 坚 的重 点 , 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 , 从 生 态 发 展 脉
在学生耳边 回响 ; 促使 大家 与海州五 大宫调 的距 离不再疏远 , 让 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通过开设选修课 , 形成一支 可以担负专题培 训任 务的师资力量 。可以就将代表 作的学习 、 传承 “ 承包 ” 到人 ( 声乐组 和理论组 的老师 ) , 结合对本体研 究 , 一个一个攻 关 , 分
五 大 宫 调 的 教 学 内容 。通 过 教 学 活 动 , 让 海 州 五 大宫 调 活 生 生 地
消失 的, 到那时候 才是真正的悔 之晚矣。” 作为连云港市 唯一一 所具有音乐专业 的高等 院校 ,海州五大宫调 的申遗成 功使 我们
受 到 了极 大 的震 动 。面对 前 人 给 我 们 留下 的宝 贵 文 化 遗产 , 我 们
浅析海州五大宫调的结构形态和艺术特色
浅析海州五大宫调的结构形态和艺术特色朱蕾;朱秋华【摘要】海州五大宫调是流传在江苏海州一带(今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区)以[软平]、[叠落]、[鹂调]、[波扬]五个曲牌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演唱形式.是明清俗曲在江苏的重要一支,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分为大调和小调两类,在演唱形式上又分为单支和套曲.套曲中的一种为集曲,堪称我国民间音乐的绝唱.它具有自娱自乐、南北交汇和雅俗和谐等鲜明的艺术特色.【期刊名称】《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3)004【总页数】6页(P84-89)【关键词】海州五大宫调;大调;小调;套曲变集曲【作者】朱蕾;朱秋华【作者单位】江苏省戏剧学校音乐科,江苏,南京,210012;江苏省连云港市艺术研究所,江苏,连云港,222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17.5海州五大宫调是指流传在江苏海州一带(今连云港市及其周边地区)数﹒年之久的,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和[波扬]五个曲牌为主要腔调的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演唱形式。
2004年被江苏省文化厅列入全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项目,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年12月,连云港市文化局为来该市考察“世界音乐城”等项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准备了一台精彩的海州五大宫调演唱会,演唱会中既有年近七旬的保持原生态唱法的民间“玩友”,也有刚刚学唱的稚嫩的小学生,更多的则是市专业剧团在民间“玩友”指导下悉心学唱的中青年演员。
晚会演唱的古老腔调和优美的旋律,深深地将与会的专家和官员折服。
他们异口同声地赞扬道:“曲牌非常珍贵!演出非常成功!”当地新闻媒体将海州五大宫调评选为2006年十大新闻之一。
2007年底,海州五大宫调参加国家文化部在西安举办的全国原生民歌大赛,是江苏唯一进入决赛的项目,并荣获铜奖。
2008年初,海州五大宫调应上海东方卫视之邀,专程去上海录制唱段。
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海州五大宫调音乐研究
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海州五大宫调音乐研究作者:王焱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12期摘要:海州五大宫调又称“海州五大调”或“海州宫调牌子曲”,是指流布在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区的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五大调”为代表性曲牌的民歌集群。
本文从民族音乐学学科角度出发,对有关海州五大宫调音乐表现及其音乐表现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梳理,以期在回顾海州五大宫调音乐研究的基础上,管窥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演变,为海州五大宫调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海州五大宫调;民族音乐学;音乐现象0 引言江苏省连云港市古称海州,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
海州宫调牌子曲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形式,典雅的清曲唱之遗续,传唱了数百年之久,被誉为当地民间音乐艺术瑰宝。
2004年8月被列为江苏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
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下属的一门研究世界诸民族传统音乐的理论学科,它的基本特征是旨在把握民族传统音乐生活中的一切音乐现象,并将这些音乐现象的整体结构置入该民族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去,阐述其有关音乐的基本特征、生存规律和民族文化特质。
借助民族音乐学理论,能使我们更好地对民族文化中不同的文化要素和层次进行认识和分析。
1 民族音乐学研究——音乐文献现象研究音乐现象的研究是民族音乐学早期研究的基本模式。
这种研究主要是由作曲家“采风”以及地方学者调查实践所完成,文献风格多以总结性和介绍性文章为主。
音乐现象研究对于辨析不同类型的音乐是有帮助的。
尤其是分类研究,此类研究,有的是对某种音乐现象的介绍,有的是立足于对音乐形态的分析,更多地是以形态分析带动对音乐现象的介绍。
首先本文结合民族音乐学学科视野,从海州五大宫调音乐研究文献入手,进而对海州五大宫调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据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中记载:“嘉隆间,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干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绞丝】之属,自两淮以至江南……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惟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
论淮海戏的唱腔特色
论淮海戏的唱腔特色作者:王庆斌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12期摘要:淮海戏是至今流传于苏北一带的地方戏曲剧中种,音乐声腔经过不断发展,逐步演变形成了以【好风光】、【东方调】为男女唱腔主调,以【二泛子】【诉堂调】【金凤调】等辅助曲调组成的完整声腔体系。
在淮海戏中《皮秀英四告》《骂鸡》是淮海戏的代表曲目。
关键词:淮海戏;表演;曲调;形成;发展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6-0151-02淮海戏属于拉魂腔系的根基戏,唱腔唱法是从连云港海州一带的秧歌号子《太平歌》、《怡心调》、《猎户腔》衍变而来,旋律曲逶而高亢,尾音常翻高“起腔”,拉魂慑魄。
拉魂腔流波传韵,到淮北后形成泗州戏,鲁南形成柳琴戏,而在海州当地则形成淮海戏,传遍苏北多地,淮海戏早已形成了由基本曲调、辅助曲调及其他曲调共同组成的声腔体系。
一、淮海戏声腔艺术的形成(一)海州五大宫调对淮海戏声腔的影响海州五大宫调是明清俗曲的重要一个分支,它的传播早于淮海戏,对淮海戏声腔的影响毋庸置疑。
淮海戏【金风调】中前两句离调的唱法,明显受到海州五大宫调中【波扬】的影响。
女腔【二泛子】和小调【小五更】、【打草苔】等旋律上都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现存的淮海戏传统唱腔【八句子】、【羊子】等,无论是音乐旋律,还是歌词结构,都源于海州五大宫调中的【耍孩儿】和【山坡羊】。
现在一些淮海戏新腔,也喜欢将五大宫调中的曲牌植入其中,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
(二)民间音乐对淮海戏声腔的影响淮海戏源于当地民歌【太平歌】、【猎户腔】,都有些山歌号子的成分。
除《海花》外,上世纪70年代排演的【海英山】就选用了大量的渔民号子。
苏北地区流行的民间曲牌,如【打鱼船】、[满台腔】等,还完整地运用到淮海戏的一些剧目中。
(三)其他剧种唱腔对淮海戏的影响海州童子戏是连云港市一个古老的剧种,在清末民初和淮海戏一度同台演出,两者唱腔相互影响,如江苏省淮海剧团排演《豆腐宴》,成功地运用了海州童子戏的音乐元素。
“海州五大宫调’’套曲中的海州民俗及成因
海州 五大 宫 调 亦 称 海 州 牌 子 曲 ,是 指 长期 流 布在 古 海 州
地区 ( 今连云港市 ) 及周边地 区的以【 软平 ] 、 [ 叠落 ] 、 【 鹂 调] 、 [ 南 调】 和[ 波扬] 为基本腔调的一种 用曲牌连缀体来演 唱故事 的曲 艺形式 , 分为单支和套 曲两大系统 , 通俗 的讲就是 大调 、 小调 。 海州五大宫调 艺人 自称 “ 玩友 ” , 以区别 其他艺人 , 标榜清高 。 表演时 , 坐唱 , 不化妆 , 亦无表演动作 , 是 江苏明清俗曲的重要
脉 。虽是 外来 曲种 , 但在 长期传 唱过 程 中, 海 州五 犬宫调 融入 了众 多的“ 海9 , H ” 地 方元 素 , 在 单 只大调 原 生态保 留的 同时 , 套 曲小调也 有 了新 发展 。本文从 海 州 I 五 大宫调 中的海 州民俗入 手 , 简析 海 州五 大宫调的 流入 以及 在海 州地 区的流传 发展 。
民 族 文 艺
文 艺生活 L I T ER A TUR E L I F E
2 0 1 9
“ 海州五大 宫调’ ’ 套 曲中的海州 民俗及成 因
张 大 强
( 连云港 市民俗博物馆 , 江苏 连 云港 2 2 2 0 0 2 )
摘 要: 海州 I 五 大宫调是 指 流布在 海 州地 区( 今 连云 港 市) 一种 用 曲牌 连缀 体 来演唱 的 曲艺形 式 , 是 江 苏明清俗 曲的 重要 一
一
《 娃娃忆》 的唱词 只有十六句 , 但涉及 的海 州地 区民间儿
童 游戏 却 有 近 二 十种 , 有 的 现 在仍 有人 玩 , 如: 踢毽子 、 藏 蒙 蒙
脉。
( 捉迷藏 ) 、 打独溜( 打陀螺 ) 、 抬杠子 、 过 家家 、 放风筝 、 荡秋 、 踢球 、 抓龙 尾( 老鹰抓小鸡 ) 、 摸 瞎子 等 , 有 的现在玩 的人 就 比 较 少了 , 如: 踢脚班 、 打碑( 也称 打瓦或打砖 ) 、 打歪 歪 、 绑瘸腿 等。 该曲 目唱词清新淡雅 , 生活气息浓郁 , 与其说是一个唱 曲,
音乐“非遗”的学校传承与传播——海州五大宫调个例实践管见
当代音乐2018年第6期MODERN MUSIC音乐 非遗”的学校传承与传播海州五大宫调个例实践管见冯 继[摘 要]以海州五大宫调的学校传承为个例,总结实践体会,探讨地方高校在传承地方特色非遗项目应有的责任与自觉,并从传播与传承㊁传承与研究㊁接受与融入三方面,总结实践中的思考认识与经验体会㊂[关键词]音乐 非遗”;海州五大宫调;学校传承传播[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6-0013-03[收稿日期]2018-02-26[作者简介]冯 继(1976 ),男,山东临朐人,中国矿大博士研究生,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州五大宫调研究所所长㊁副教授㊂(徐州 221116;连云港 222006) 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对高校来说责无旁贷,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音乐类 非遗”文化丰富多彩,音乐类宝贵遗产与其他类型的 非遗”文化有着许多共性,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其保护传承也任重道远,必须依靠全社会的重视与积极配合,形成合力㊂学校也是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渠道㊂传统音乐中的民间音乐项目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㊂拥有音乐专业的地方高校,应当主动担起责任,在本土 非遗”项目的传承㊁传播㊁研究㊁发展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与积极作用㊂只要有切实的行动,是可以有所作为的㊂本文仅以海州五大宫调的学校传承为个例,总结一点实践的体会㊂一㊁责任与自觉海州五大宫调是江淮明清俗曲遗存的优秀代表,长期深藏于江苏连云港市(古称海州)民间,名不见经传,20世纪80年代才被抢救性挖掘出来,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传承保护中,逐渐焕发了它的生命活力㊂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海州五大宫调入选名录当年,就成立了海州五大宫调研究所,并被连云港市确定为此保护项目的五个市级传承基地之一㊂从此负起了地方高校 非遗”保护传承的使命与责任㊂作为地方高校,应该肩负起传承与发展地方文化的责任㊂然而,这种肩负实际上是一种跨系统的 兼负”㊂接受的是文化部门的委托,而不是教育系统的指令㊂研究所与传承基地的工作要打开局面,肯定有种种困难要克服,有许多条件要创造㊂这不但要有文化部门的支持,也要有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还要依靠一批志愿者的潜心投入㊂面临崭新的课题,一切都得从零开始㊂关键是要树立一种文化自觉与自信㊂海州五大宫调之所以能在江淮俗曲群中脱颖而出,列入首批国家级 非遗”保护名录,凭借的是它作为明清俗曲珍遗所蕴涵的特殊价值,以及当地文化部门对抢救发掘这一濒危遗产的突出成绩㊂如何进一步揭示其价值,发展其优长,这就需要科学的研究㊂在一个地处边缘的城市,民族音乐的研究力量无疑相当薄弱,作为一所唯一设置音乐专业的地方高校,当然是责无旁贷㊁ 非我莫属”㊂这不仅是传承民间音乐 国宝”㊁维护我国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的客观需要,也是将本土传统音乐转化成音乐教育资源㊁促进音乐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㊂ 我不肩负谁肩负?”这种自觉,就是我们的动力㊂二㊁传承与传播海州五大宫调的传承,有三个互相配合的渠道㊂一是以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的 民间小曲堂”,这是连同其文化空间原汁原味保护传承的渠道;二是市淮海戏剧团,由地方戏专业演员兼顾的传承,表演水平较高,是向外传播的依靠;其三,就是以连云港师专为领头雁的学校传承㊂三条渠道,在传承㊁传播方面各有一定的优势,在良性互动中互补㊂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包括个人或群体(团体),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㊂学校传承属于群体传承㊂教与学,本来之义就是文化的传承㊂即使我们不一定能培养出新一代代表性的个体传承人,群体传承也能在 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中起到夯实基础㊁扩大影响的作用㊂对照3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提出的代表性传承人的条件,我们也将其作为努力目标:(1)熟练掌握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3)积极开展传承活动㊂海州五大宫调的学校传承,主要采用开设选修课和开展校园社团活动的形式,连云港师专一直坚持在音乐专业开设选修课,同时又肩负培训在职中小学教师的责任㊂为推动全市中小学以海州五大宫调为特色的 非遗”进课堂,利用两个暑假,组织全市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全员专题培训㊂每个教师都学会了至少两首 宫曲”大调的代表作,还编制了‘海韵新声“的地方教材与师生展示的录像光盘,送到每所中小学校㊂学校传承,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有组织的人际传播㊂其传承的内容还是比较浅近的,也难免有歌曲化的倾向,但它的传播面却是很广的,是面向着 未来市民的全体”的普及性宣传教育㊂我们确定的 三层次”目标也比较切实具体:第一层,让所有学生从小知道家乡有此民间音乐 国宝”;第二层,在学校的音乐活动中不同程度地接触(听赏㊁学唱)过这一遗产,或多或少地留下儿时的 乡音记忆”;第三层是一部分学生或许能将其发展为兴趣爱好,而未来的传承人必定成长于其中㊂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训,为学校传承打下了广泛的基础㊂随着学校的发展,音乐专业的选修遇到了新问题:本来要求本地学生将此项作为必选,但外地学生越来越多,连新疆㊁甘肃的都有,掌握方言就是一大难题㊂专科学制短,选修课只能放在二年级,又有课时限制,一批批如荷塘蜻蜓,点点水就飞走了㊂但换个角度思考,这一选修课程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只要能吸引他们对音乐 非遗”的关注,撒到各地不都是义务宣传 非遗”保护的种子吗?出乎意料的是,每学期选修此课的学生越来越多,积极性也越来越高㊂学校传承,师资是瓶颈,也是保障㊂经过近十年的积累,已形成以师专研究所的研究者为核心团队,既有有代表曲目的主唱者,又有人员稳定的小乐队,虽只是 三五成群”,但合成团却可以起到酵母的作用㊂扩大到中小学骨干教师,形成一支相当规模的传唱队伍㊂这是一种群体的传承,他们各有所好与所长,组成一支可以比较全面地利用学校阵地传唱宫曲大调代表作的基干力量㊂地方高校毕竟位处于文化高地上,对音乐 非遗”的传承㊁传播是具有一定优势的㊂曲友自娱的民间小曲堂的 碰曲”活动,相对比较封闭㊂不仅是其 小众”文化活动空间狭小,还缺少专业成长的发展活力㊂随着老一代传人的逐渐老去,又重现出萎缩与退化的趋势㊂学校采用的教学形式效率较高,环境也比较开放,参与的师生既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又较开放地接受着当代多元的文化影响㊂尤其是传播方式,青年学生更热衷于利用网络等新媒体㊂ 海韵新声”艺术团的一次演出,当场就有远方的信息从网上反馈过来,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㊂何不利用媒体新技术来扩大影响呢?报幕员一声 请打开你们的微信”,成百部手机举起来,信息就利用自媒体传播到四面八方㊂那种场面非常令人鼓舞㊂于是我们把活态显现海曲之美的节目录像放到网上传播,又以 百日百篇”的形式在网上发表了汇集研究成果的‘海曲百日谈“,效果都很好㊂三㊁传承与研究传承与研究 两项任务一肩挑”,重在两者如何相辅相成㊂我们的体会是以研究来寻求传承的可靠性,以传承来丰富研究的实践性㊂地方高校对 非遗”的研究,应当利用地方优质资源,结合音乐专业教育,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㊁研究㊁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传㊁展示㊂”我们以国内民族音乐学的成果为指导,前期研究侧重于梳理已有的发掘资料,进行价值衡量与要点研究㊂近几年则结合学术交流与宣传展示,侧重探讨项目本体美质的发掘与魅力的呈现㊂研究所获认识,或可以这样概括:海传俗曲是在两淮盐文化沃土上繁育的㊁适应城镇市民娱乐与审美需求而兴衰的民间曲唱艺术,它不是 盐商文化”,也不是 文人音乐”;海传俗曲是明清以来流布于江淮大地上的江淮俗曲家族”的组成部分与优秀代表㊂其最有价值的美质是 寓于个性之中”的江淮俗曲共同拥有的艺术特征;海传俗曲艺术上的发展反映着市民群众审美取向的多元变化,主要有艺术歌曲化与曲艺化两种倾向,其中称为宫曲与大调的【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马头调】【满江红】七种曲牌是遗存的珍稀,也是艺术歌曲化成果的标志,是特具音乐审美价值的代表;海传俗曲的艺术歌曲化即有些专家所称的 雅化”, 雅化”是清代中期的文化特征,而海曲主要是受昆曲的影响,创腔中吸收了赠板的手法,表现上则是对昆曲清唱行腔与润腔的模仿㊂这些认识指导着我们的对海州五大宫调的学习继承与展示实践㊂很像学习驾舟,由无所适从而只能随波漂流,转变为逐渐驾驭自然而有章有方㊂有位当地行家评述前后两次学校传承汇报展示演出说: 时隔八年,自当刮目相看!”这种进步,印证了研究引领实践的积极作用㊂而不少具体课题也正是实践提出的要解决的问题㊂四㊁接受与融入学校传承要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这种民间的传统艺术能不能为年轻的一代所接受㊂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很片面地认为:传统的就是守旧的㊁落后的㊁低俗的㊂但这是想当然的㊂问他们有没有接触过,几乎都是说没有㊂再看初步接触者的反映:曲调倒是蛮好听的,但听不懂唱什么,又慢得像蜗牛,受不了㊂听不懂的原因,分析起来一是方言障碍,二是一字多腔速度慢,前言后语接不上;三是生活距离远,情绪太消沉㊂到小曲堂采风,也觉得听觉上没有想象的那么美㊂ 这让我们联想到当年【马头调】的遭遇:海州五大宫调有一首赣榆发掘的【马头调】,堪称 明清俗曲的活化石”㊂它的流传与湮没,给我们不少启发㊂据清末民初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此调 腔调仅41当代音乐㊃2018年第6期七个,倒换用之而已㊂ 近来无唱者,以不受欢迎故耳”㊂果如此 不受欢迎”,为什么‘白雪遗音“中会有四百多首曲词的记录?为什么还将其作为唯一保存的工尺谱置于卷首?为什么清人杨懋建在‘梦话琐簿“中描述 京城极重【马头调】,游侠子弟必习之㊂ 几与南北曲同其传授”呢?再读这段文字,还有这样的记述: 然唱者最费力㊂凡师之教徒,多以此为课程,练习音与气也㊂”原来问题在于此调难学,所谓 曲高和寡”也㊂但是当时就被作为声乐的教材,把它捧到与南北曲 同期传授”的地位㊂这个事例,引起我们的思考㊂如果徒有其形,而不能得其神韵,就谈不上传承㊂如果不能把握其美质并以其美动人,也打不开传播的局面㊂海州民间有 小曲要媚,大曲要味”的乐谚㊂对 味”的追求,可谓一语道破曲唱艺术的精髓㊂海州曲友自称 玩友”㊂这个 玩”,就是 玩味”之 玩”㊂要玩出味来首先要解得其中味,也就是必须深入音乐本体,揭示其动人的美质所在,由内而外,再借助习得传统积累的 音与气”的技巧,把体验到的味”充分表达出来,以自己的感动来激起受众的共鸣㊂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环节㊂作品只有经过读者的参与㊁认识,才变得有意义㊂作品的意义是读者感悟㊁阐释后形成的情感形象㊂ 这种情感形象之美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㊂关键是读者发现了什么㊂”这几年的实践告诉我们:青年学生比较有效的参与是展示演出㊂正如中国艺术院张庆善副院长所言, 对于音乐舞蹈类的 非遗’,演出也是一种保护和传承的方式㊂”演出是保护项目的活态展示,一场认真的演出,不仅有鼓舞性的宣传效应,也能给参与者带来创造的机会与荣誉感㊂在学校的传承与传播中,举办这样的活动,真的是比做其他很多工作都有效㊂且听遗产日演出后学生的回馈:之初接到任务我们大多都有抵触心理,但是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和排练,我们喜欢上海州五大宫调了,特别是在舞台上获得掌声的那一刻,我们真是感受到了一种荣誉和骄傲㊂走上舞台的那一瞬间,我们理解了,真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马上要毕业了,但是我们一定会把海州五大宫调的演唱传承下去,带到各地去,带到中小学去!我已经担任了‘宫曲串唱“的演出任务,但是我被‘东海房四娘“美妙的旋律所吸引,主动申请参加演出㊂每次排练,都被女主人公的音乐形象给感染了,感动了!组织学生参与 非遗”的传播演出,确实比单向的课堂传授收获更大,更能体验到遗产的价值与创造的欢乐㊂今年中国遗产日的活动主题是: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㊂我们的研究视野也正好转移到了如何让年青一代接受方面㊂融入,应该是互相渗透,有机地融为一体㊂这里必定又会遇到 变与不变”的问题㊂传统音乐的流变性,应该是重要的本质特征㊂一味不变,何来进步与发展?有专家言,曲牌的 一曲多用”,实质就是 一曲多变”,但变与不变,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㊂传承中强调原真性,强调 原汁原味”是非常必要的,对优秀传统我们应当心存敬畏,尊重规律㊂海州五大宫调所谓传统音乐的保护项目,音乐本体比非音乐内容更有价值㊂诸如其曲牌的旋律筐格㊁清唱与坐唱的基本形式㊁板眼行腔的讲究㊁自唱自奏(包括以盅碟击节)与唱奏的配合,这些都要努力存其精华㊂而题材内容上不适应现代生活的则要有所选择与整理,有所扬弃㊂我们学校传承,无论进课堂还是进校园,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坚持 积极的人生导向”,总不能以哀怨之声与 倒不如醉卧花前”的无奈来误导后学吧!同时,也要尊重年青一代与时俱进的审美接受需要㊂我们在成果展演中,就尝试 适量提速㊁适当润色㊁适度包装”,在 适者生存”的 适”字上有一点变革㊂例如宫曲【叠落】,题为‘银台报喜“,如果一味强调赠板的特慢,如何唱得出对报喜的盼望呢?这就要适当提速㊂乐谚说 筐格在心,色泽在唱”,要把死谱唱活,就要加入行腔㊁润腔的艺术处理㊂所谓 包装”,则是从家居自娱到舞台展演的变化,即小众自娱”向 娱乐大众”的转化,我们就尝试做一些舞台化的 包装”, 在为客人奉献苹果时加一个合意的托盘”㊂当然,哪怕是一小点变化,都要有研究支持,慎重推敲,尽可能做到 合情合理”,合乎音乐表现的情境,合乎项目内在的规矩㊂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是个新课题,大课题㊂不仅要探索传统与现代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还要探索不同类型的遗产如何依据自身的价值渗透到生活的相关方面㊂现在我们除了选修课与 海韵新声”展演,还增加了 海味沙龙” 走进社区日” 海曲网聊”等活动,向更宽阔的生活空间渗透㊂下一步我们要走出音乐课堂与舞台,更生动活泼地将保护项目的传承与传播,融进更宽阔的校园生活中去,并更主动地参与传播文化遗产进社区活动㊂这仍然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自觉与自信㊂海州五大宫调只是 非遗”花海中的一朵㊂但是一朵朵汇集起来,一定能壮实中华民族的文化之 根”,根深叶茂,灿烂的前景是值得我们期待与奉献的㊂[参考文献][1]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A].2002.[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A].2005.[3]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A].2011.(责任编辑:崔晓光)51冯 继:音乐 非遗”的学校传承与传播 海州五大宫调个例实践管见。
试析围绕传承人开展传承工作的重要性
试析围绕传承人开展传承工作的重要性——以“海州五大宫调”为例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苗运杰张大强内容摘要:传承人,特别是代表性传承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延续的重要性,已得到人们的共识。
他们掌握着祖先创造的精湛技艺和文化传统,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的实施者。
本文以连云港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海州五大宫调”开展工作以来,传承人在此项工作中所作的贡献及存在的不足,阐述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中如何围绕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工作,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
主题词:代表性传承人主导地位不足一、好认定工作,将最好的“玩友”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海州五大宫调”是指流布在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区的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和[波扬]为重要基本腔调的一种用曲牌连缀体来演唱故事的曲艺形式。
由于“海州五大宫调”没有赢利性的演出,也没有专业的演员,是纯粹的自娱自乐,所以艺人们自称为“玩友”,以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演员,“玩友”们管互相交流演唱技巧叫做“碰曲”,“碰曲”的场所则称为“小曲堂”。
正是“海州五大宫调”的自娱自乐性却保证了它很少受到市场化的冲击,从而保证了它的“原生态”;但这也正是自娱自乐性,导致了“海州五大宫调”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玩友”的演唱水平参差不齐。
所以只有将优秀的“玩友”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才能“保质保量”的把“海州五大宫调”传承下去。
今年,连云港市“非遗中心”依据几年来“海州五大宫调”保护工作中掌握的“玩友”的情况,严格按照认定标准,确定推荐刘长兰和赵绍康两位“玩友”作为申报江苏省第一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获得了批准。
刘长兰老人七岁就开始跟随她的舅舅学唱小调,后又师从“海州五大宫调”知名唱家钱乐山先生(“玩友”尊称“钱大先生”),演出技巧日臻成熟,特别是对气口、节奏及韵味的把握,在众多海州五大宫调“玩友”中是首屈一指的,而且还掌握“碟琴”的演奏技巧和很多难度较高的曲目,上世纪八十年代,刘长兰老人演唱的“海州五大宫调”大牌曲《活捉张三郎》被《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收录。
优秀音乐博士论文题目——毕业论文写作攻略
2018年优秀音乐博士论文题目音乐学的总任务就是透过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来阐明它们的本质及其规律。
如研究音乐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有音乐美学、音乐史学、音乐民族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等;研究音乐的物质材料的特点的,有音乐声学、律学、乐器学等;研究音乐形态及其构成的,有旋律学、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学等作曲技术理论;还有从表演方面来考虑的,如表演理论、指挥法等。
本文按照这些向各位博士生提供了部分2016年优秀的音乐博士论文题目。
1、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2、基督教会学校女子音乐教育研究3、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表现性评价研究4、唐代胡乐入华及审美问题研究5、作曲家个人风格形成及演变机制研究6、施尼特凯室内乐作品中的复风格研究7、传播学视域下佤族木鼓文化源承模式研究8、“原生态”的幻象9、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理论研究10、音乐作品及其权利研究11、民族音乐学多位网视野下的海州五大宫调12、苏轼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13、我国新时期三部严肃歌剧音乐创作研究14、诗性乐教15、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16、壮族山歌与人的社会化17、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18、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19、贺绿汀与中国现当代音乐教育20、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研究21、和田维吾尔木卡姆研究22、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高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23、声乐:语言的N种表情24、叶小纲音乐创作中的和声技法研究25、我对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理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26、原始与现代的邂逅27、六盘山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究28、唐代涉乐诗研究29、音乐本体研究30、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31、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创生与传承的教育人类学阐释32、方言学视野下的山西民间音乐33、区域-民俗中的陕北音乐文化研究34、沿淮玩灯人-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花鼓灯演艺群体35、两周乐官的文化职能与文学活动36、当代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中国高师音乐教育37、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研究38、宋词音乐专题研究39、沦陷时期哈尔滨音乐文化研究(1932-1945)40、音乐教学法教材之历史研究(1901-1976)41、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之文化阐释与建构42、论中国抗战音乐的伦理价值43、周代乐仪研究44、音乐心理视角下的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45、音乐存在方式的哲学历史衍变46、文本、隐喻与音乐作品诠释研究47、达尔豪斯音乐史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48、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思想研究49、民歌《茉莉花》近现代流传史研究50、论社会运动中的歌谣51、课程美学探究52、文化视域中的中美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比较研究53、新时期以来军旅歌词创作研究54、民国音乐会与社会生活变迁:1912-194555、三官寨彝族丧葬仪式音乐及教育功能研究56、“广东音乐”文化研究57、蒙古族长调牧歌研究58、中国手风琴音乐艺术发展史研究59、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并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60、宋代教坊乐制研究61、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研究62、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63、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与歌辞研究64、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研究65、两周编钟音列研究66、二十世纪日本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67、扬州清曲音乐稳态特征研究68、利盖蒂结构思维研究69、古琴音乐打谱之理论与实证研究70、卢托斯拉夫斯基成熟时期的创作思维及技法71、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72、二胡艺术与江南文化73、我国音乐科技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74、论西方古典合唱艺术的和谐与崇高美学特征75、二十世纪的中国筝乐艺术76、中国古代琴僧及其琴学贡献77、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78、从唐宋词到当代流行歌曲79、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80、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81、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82、唐代宫廷乐器组合研究83、现代性与民族性:侗族歌班的教育人类学考察与分析84、红安革命歌谣研究85、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86、音乐在戏曲继替变革中的作用87、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88、西方作曲家的社会身份研究89、先秦大型组合编钟研究90、音乐意象加工水平研究91、现代认同与文化表征中的古琴92、作为诠释的音乐表演93、宋代笔记音乐文献史料价值研究94、审美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音乐教育研究95、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96、20世纪中国合唱创作思维研究97、后现代音乐及其美学问题研究98、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创作对新音响的探索与实践99、柏辽兹与李斯特标题音乐观念比较研究与思考100、舒曼声乐套曲《诗人之恋》的艺术特色及其演唱研究101、舒伯特艺术歌曲的艺术表现和审美内涵102、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方法在少儿钢琴教学中的运用103、音乐疗法及其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104、视唱练耳学科的传入及其在上海音乐学院(1966年前)的发展105、论普契尼的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中咪咪形象的塑造106、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修辞策略107、论当下中国流行音乐的新趋势108、论彭丽媛在情景交响歌剧《木兰诗篇》中的表演艺术109、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演唱特征110、“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文化研究111、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与高师视唱练耳课程发展研究112、20世纪二胡音乐创作的历史分期及其艺术特征113、试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体现114、威尔第和普契尼歌剧演唱风格及演唱技巧的比较与探究115、乌鲁木齐社会音乐教育调查与研究116、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现状及对策117、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中的隐喻和转喻研究118、浅析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119、当代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120、音乐疗法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121、狂欢理论视野下的网络神曲传播研究122、论音乐选秀节目中的音乐123、韩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现状研究124、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研究儿童钢琴教学125、符号化政治与社会运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歌曲研究126、声音与叛逆:从亚文化视角探讨网络神曲的特征和意义127、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幼儿钢琴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128、音乐对儿童孤独症治疗的影响研究129、国内户外音乐节运营问题研究130、我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131、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体现132、流行歌曲歌词中有关超常搭配的语言变异133、威尔第和普契尼歌剧中女高音咏叹调艺术风格与演唱特色之比较研究134、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及其演唱的初步研究135、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审美底蕴初探136、对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解析137、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艺术138、20世纪我国合唱音乐的历史发展139、中国钢琴教育民族化问题论略140、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风格之演进141、论古筝艺术的传统与创新142、论王建中钢琴创作的民族特色143、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范畴及其主要美学特征144、舒伯特八首钢琴《即兴曲》的研究145、歌唱紧张的心理调控及歌唱心理训练146、浅析歌剧《原野》中“金子”的人物塑造及主要唱段的演唱处理147、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思考148、中国音乐教育的近代化问题研究149、对中国改编钢琴作品的研究150、课程视野下的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151、中国古典音乐诱发情绪的生理活动研究152、中国数字音乐产业运营研究153、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传承的现状与思考154、国外音乐教育理念引入过程中的我国音乐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研究155、上海钢琴考级历史及其钢琴文化产业156、论当代中国摇滚乐反叛性的缺失157、超文本和背景音乐对多媒体学习的影响158、钢琴即兴伴奏和即兴弹奏能力培养及训练159、浅谈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节奏训练160、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的语言文化研究161、大专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的思考162、信息技术支持的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研究163、梅里亚姆、内特尔音乐人类学理论的比较研究164、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教育中的乡土音乐文化传承研究165、“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教育价值研究166、“声”、“音”、“乐”-先秦文献中的音乐思想考察167、肖邦练习曲的艺术特色和演奏技巧研究168、中国大陆户外音乐节发展现状研究169、论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170、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及文化学研究171、社会转型期中国流行音乐及其文化心理蕴涵172、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173、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风格和演奏特色研究174、中国歌剧唱腔及演唱民族化研究175、二胡乐曲创作发展脉络及展望176、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的互动研究177、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解析及其演奏处理178、湖北省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179、雷默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180、中国民歌《茉莉花》南、北地区演唱风格之比较181、山西民歌演唱风格研究182、湖南民歌与湖南花鼓戏的演唱比较研究183、“中国风”流行音乐的价值研究184、“吴碧霞现象”声乐教学理念探究185、黄自艺术歌曲特征及其演唱风格研究186、试论当今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187、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初探188、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89、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音乐发展与价值观变迁190、奥尔夫音乐治疗对孤残儿童的个案研究191、论汉语音韵和语音要素对二胡演奏艺术的影响192、数字音乐网站中的音乐版权问题研究193、摇滚精神与当代青年审美文化194、论谭盾音乐的“中国意味”195、我国佛教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元素的融合与创新196、试论音乐传承与音乐教育的相互关联与影响197、谈钢琴伴奏中和声理论知识的应用198、当代流行歌词对古诗词的承传199、中国古琴中的音乐治疗思想200、论当代中国民族唱法的演唱趋势201、音乐在特殊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2、浪漫时期钢琴演奏技法的演进203、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204、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205、《19世纪钢琴音乐》翻译及书评206、专业幼儿教师音乐素质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7、山东省济南市中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208、“有效性教学方法”对音乐教育的影响与作用209、电影音乐的艺术功能及其美学价值的实现210、儿童钢琴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研究211、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实施问题的研究212、《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与《巴斯蒂安幼儿钢琴教程》的比较研究213、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法实施现状调查。
浅析乡土音乐海州五大宫调课程的开发策略
浅析乡土音乐海州五大宫调课程的开发策略作者:蒋亚娟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31期课程资源从广义上说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
课程专家认为,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直接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意义重大。
音乐课程的教材编写具有局限性,难以体现地方特色的差异性,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弥补了课本教材的局限性。
乡土音乐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
其资源丰富多彩、绚丽灿烂,是课本教材不能涉足的。
海州五大宫调是我国明清俗曲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原汁原味的民间乡土音乐,也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是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等为基本腔调的一种用曲牌连缀体来演唱的艺术形式和民歌集群。
我们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让学生通过走向社会查、看、听、问、学等方式挖掘本地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与学校音乐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喜闻乐学的氛围中,了解民族民间文化,得到美的熏陶,弘扬祖国民族优秀文化。
一、搜集相关曲目,通过筛选整理,引入课堂怎么样选择适合的曲目呢?笔者认为可以从结合学生兴趣、结合地方特色、结合学校情况、结合学生生活、结合德育教育这几个方面着手,从认识家乡音乐出发,让学生们学习海州五大宫调,亲近本土文化,感知乡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建立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选材内容注重选用曲调、旋律优美并且适合学生演唱的曲子教给学生,有的还可以让学生填写自己喜欢的歌词。
如《哭子期》唱段选自套曲《伯牙摔琴》,所用的曲牌都是“叠断桥”。
它的音乐特色鲜明,“一曲多用”。
同是“叠断桥”的曲牌,《哭子期》这个唱腔里所表现的是悲情的倾泻。
而在江南牌子曲《姑苏风光》中则是以委婉优美的曲调来赞美江南美景。
同样的曲牌,因为所处的地理环境及社会背景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
为让海州五大宫调在校园内、学生中长久传唱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时尚小令-海州五大宫调”的传承价值
26民族民间音乐“时尚小令-海州五大宫调”的传承价值【摘要】本课题分别从“海州五大宫调”的悠久历史、独特的艺术特征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角度,对“海州五大宫调”的传承价值做了一个比较细致的探究。
“海州五大宫调”生动的演唱和颇具风格的乐器伴奏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也正是海州便利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连云港特别的“淮盐文化”,这是“海州五大宫调”的丰厚底蕴。
本文正是在论证上述传承价值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实地考察对“海州五大宫调”的传承现状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海州五大宫调;传承;多位【作者简介】金戈(1990.06~),女,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引言2006年5月20日,“海州五大宫调”就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这种曾在明清风靡一时的“时尚小令“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使这一历史悠久、激扬高亢的古调得以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出它独具民间特色的艺术魅力,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欣赏并且喜欢,千年古韵也因此焕发出新的生机,蓬勃向上。
“海州五大宫调”是明、清俗曲的重要一脉,在连云港地区流传甚久。
所谓的“海州五大宫调”即指【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五支具有代表性的大调曲牌。
此外还有其他一百多首小调牌子曲,故也统称为“海州宫调牌子曲”。
基于这样一个原因,我对“海州五大宫调”的传承价值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思考,通过研究“海州五大宫调”的文化价值评析其未来传承方向。
研究本课题对接下来“海州五大宫调”深入细化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一、“海州五大宫调”的概况“海州五大宫调”源于明代嘉隆年间(1522—1572)年间的“时尚小令”,属于明清俗曲在苏北的重要一脉。
熟知连云港历史的人都知道,连云港古称海州。
海州自东魏武定七年(549)建制,当初辖六郡十九县,州治在龙苴(即灌云县龙苴镇)。
后辖境变化不定,但海州称谓大致未变,直至中华民国(1912)后才不再称海州。
建国后因海中有连岛,陆上有云台山形成天然良港,才正式更名为连云港。
海州宫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开始进入大规模的城市化时代,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据了解,现在每一天都有一种地方戏曲在消亡,这种残酷的现实的确令人感到担忧。
对于大多数的城市观众来说,流行文化自然大行其道,西方歌舞或者话剧等或许还可能看到,传统的地方戏曲就已经是非常遥远的东西了。
所以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已迫在眉睫。
海州五大宫调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乐,是江苏省明清俗曲重要的一脉,是古老的"诸宫调"宝贵的遗存,对中国汉族民间音乐乃至民间曲艺的研究具有难得的实证价值。
连云港海州民众演唱小曲的习俗由来已久,至明代嘉隆年间后,海州五大宫调逐步形成和成熟,并随运盐河广为流传。
由于地处苏、鲁两省接壤处,也是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的交汇地带,历史上北南双方的小曲杂调均在此流传生根,呈现出既融会贯通又诸调杂陈的局面。
因历史上交通闭塞,少受其他艺术形式的冲击,各类曲牌得以世代相传并完整保存。
海州五大宫调历史悠久,保存完整,一些明代的小曲如[寄生草]、[山坡羊]等,虽几经传衍但保存完整。
一些在江苏失传的[马头调]等,也可找到传人,其唱词竟和《白雪遗音》中的记载几乎相同!一些演唱难度很高的集曲至今仍有人传唱。
海州五大宫调是我国明清俗曲的一份珍贵遗产,它的发掘保护,为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民间文化,为中国明清音乐史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例证。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以说我们在戏曲中完全可以体会老祖宗的生活,体会那段辉煌的时代。
海州五大宫调,对港城市民来说已是耳熟能详。
可如今会海州五大宫调的人越来越少,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部分领域,一般由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和发展。
传承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是在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于当代起跑点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神。
作为海文化与盐文化相结合的代表作,被列入国家级首批保护名录之一的海州五大宫调之所以能够延续数百年,主要也是依靠民间艺人以自娱自乐的方式,代代口传心授,薪火相传。
海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成果评介
海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成果评介作者:王馥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18期王馥内容摘要:海属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基于人类活动创造而遗留下来的海州五大宫调和淮海戏见证了区域发展进程中各阶段的人类活动,承载了海属地区发展的历史信息。
对海属地区文化成果的全面认识、对全面展现海属文化特色、推广海属文化走出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海属文化非物质文化评价海属这个古老的名字,根植于一片神奇的土地。
海属地区主要是指原来古海州管辖的现在连云港市区及辖区下的灌云、灌南、东海、赣榆四个县及沐阳(宿迁市)、新沂(徐州市)及莒南(临沂市)。
这里依山傍海,地理位置绝佳,历史悠悠,文化底蕴深厚,在此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痕迹始于五万年前。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类早在五万年前就在此活动。
这里山明水秀、物产丰裕、诸子百家、人文气息浓厚。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聪慧耐劳的海属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为海属地区的文化发展奠定了丰富的文化基础,为文化的持续繁荣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为文化的传承昌盛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区域民俗与地理因素凝练结合的核心,在不断的发展与传承中饱含当地的地方特色、地区的民俗文化与人文雅俗。
海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海属地区的文化精髓,久历岁月锤炼,文化积淀深厚,真实深刻地描绘了海属地区的民风风俗,构成了一幅融汇海属人民的生活画卷。
一.海属地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背景1.适应时代需求,推动社会发展中国近代化伴随着近代中国政治体制重大变动的转折,成就近代社会的转型,为当代海属地区的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这一时期思想与文化的激烈碰撞发挥着巨大作用,当时还没有随旧体制崩塌而消解的旧社会文化观念与新型体制相互影响,使知识分子群体与各文化阶层的文化观念发生嬗变。
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发展对当时的思想观念是一种质性的冲击,而观念的更新又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供契机。
再加上当时的军阀混战,放松了文化的钳固,也为文化发展创造了相对完松的环境,社会转型往往是一个朝代文化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州五大宫调”进课堂实施策略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州五大宫调”进课堂实施策略的研究【摘要】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州五大宫调”进课堂实施策略进行了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正文部分首先介绍了海州五大宫调的特点和传统,然后进行了现状分析,并对其进入课堂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接着探讨了海州五大宫调进课堂实施的策略,包括教学方法和资源整合等。
最后对实施策略进行了评价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结论部分强调了海州五大宫调进课堂实施策略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有效传承和发展海州五大宫调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州五大宫调、课堂实施策略、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特点、传统、现状分析、可行性分析、探讨、评价、展望、重要性、未来研究、策略。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海州五大宫调”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珍贵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音乐的普及,这一传统音乐形式逐渐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土壤。
为了保护和传承海州五大宫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这一传统音乐形式,将其引入课堂教学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
研究背景:海州五大宫调作为我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自古便被珍视,但在当今社会,其传承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现代音乐的盛行,传统音乐形式逐渐式微,海州五大宫调的传统曲目和演唱方式逐渐被人们遗忘。
由于海州五大宫调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普通大众很难了解和欣赏这一音乐形式,导致其传承遇到阻碍。
通过研究和探讨海州五大宫调进入课堂实施的策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海州五大宫调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推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海州五大宫调作为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海州五大宫调进入课堂实施策略,旨在加强对该项非遗项目的挖掘和传承,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感和使命感。
“海州五大宫调”表演艺术特色探微
“海州五大宫调”表演艺术特色探微
刘敏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08(000)017
【摘要】海州五大宫调,是古老的"诸宫调"宝贵的遗存之一。
表演上具有:演唱以群众自娱为主,主要采用伴奏坐唱的声乐形式,运声表现贴近生活,行腔富于二度创造等艺术特色。
【总页数】2页(P39-40)
【作者】刘敏
【作者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6
【相关文献】
1.浅析海州五大宫调的结构形态和艺术特色 [J], 朱蕾;朱秋华
2.音乐"非遗"的学校传承与传播r——海州五大宫调个例实践管见 [J], 冯继
3.海州五大宫调的研究现状及方法探微 [J], 板俊荣;杨艳
4.论海州五大宫调的艺术特色与传承发展 [J], 连赟
5.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州五大宫调"进课堂的实施策略 [J], 蒋亚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戏诸宫调
南戏诸宫调一、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的200年间,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汉族戏曲剧种。
南戏是以宾白和曲牌联套相结合、以歌舞故事为主体的早期戏剧表现形式。
南戏产生后,很快向南北流布,衍变为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四大声腔”,影响直达元明清乃至今天。
南戏是在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南戏以曲牌连缀的形式讲述长篇故事,综合了当时众多的艺术形式,诸如宋杂剧、傀儡戏、歌舞大曲、唱赚以及诸宫调等。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即“明清传奇”)。
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汉族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诸宫调,是说唱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属于中国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文学。
是从变文和教坊大曲、杂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而得名。
诸宫调以说唱为主,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诸宫调,由北宋神宗熙宁至哲宗元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艺人孔三传来到文艺演出百花竞放的东京,最先创造了诸宫调。
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代言体的部分。
诸宫调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
宋代已用诸宫调的曲调来演唱宋杂剧了。
至元代,其曲调对北方杂剧的形成却起了重要的影响,它的重要的艺术手段,都为元杂剧所吸收。
它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据宋王灼《碧鸡漫志》卷而载:“熙丰、元祐间······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
”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 稿 日期 :2 1 0 0—0 4—2 7 作者简介 :朱 蕾 ( 9 8一) ,江苏连云港人 ,江苏省戏剧学校音乐科高级讲 师。 16 ,女
成 的曲牌 ,就 已广为 流传 。其 流传 之迅猛 ,“ 真可 骇 叹” 。海 州 五大 宫调 的形 成 ,和 当地经 济 的兴衰 ,特别 是盐业 生产 的发 展 ,有 着 重要 的联 系 。连 云港 市 的板 浦镇 ,不仅 是历 史 上 的重要 商埠 ,也是 海 州五 大宫调 流传 的一 个重 要 门户 。板 浦 自唐代 建 镇后 ,便开 挖 运盐 河道 ,时称 “ 官沟 ” ,和京 杭 大运 河相 连 ,渐 渐成 为南北 通衢 的交 通枢 纽 。板浦 又是 淮盐 的重要产 区 ,据 《 宋史 》卷 12“ 贷 志”载 :“ 8 食 海州 ,板 浦 、惠泽 、
① 上述 引文见上海古籍 出版社 1 8 9 7年版 《 明清民歌 时调集 》( ) 上 ,第 6页 。
一
8— 4
源于 这样 一个 大 的社 会 氛 围和艺术 环境 。连 云港 市地 处苏 北 、鲁南 的接 壤处 ,从 语言 体 系上来 讲 ,又是 江
淮 方 言 和北方 方 言 的交汇 处 。 自明代 始 ,“ 自两 淮 以至 江南 ”一 带 ,各 种南 北 俗 曲经 艺人 们 长期 加工 后形
音乐 节 ,获得 到会专 家 一致好 评 。
一
个 名不 见经传 的地方 民间音 乐形 式 ,何 以成 为 “ 国宝 ”?又何 以牵动 成千 上万 名观众 的心?本 文试
就海州五大宫调的流传渊源 、曲牌结构和艺术特色,作一些粗浅的探索和分析。
海 州五 大宫 调源 于 明代两 淮一 带 流传 的 “ 尚小会 ” 时 ,是江 苏 明清俗 曲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据 明代 沈德
体将 海州 五大 宫调评 选 为 2 0 0 6年 十大新 闻之一 。2 0 0 7年底 ,海 州五 大宫调 参加 国家 文化部 在西 安举 办 的
全 国原生 民歌 大赛 ,是 江苏 唯一进 入决 赛 的项 目,并荣 获铜 奖 。20 0 8年初 ,海州 五大 宫调应 上海 东方 卫视
之邀 ,专程去上海录制唱段。20 年 1 月 ,海州五大宫调再次作为全省唯一入选项 目参加北京首届传统 09 0
浅析海州五大 宫调 的结构 形态和艺术特色
朱 蕾 ,朱秋华 2
( .江 苏省戏剧 学校 音 乐科 , 苏 南京 2 0 1 ; 江 苏省连 云港 市 艺术研 究所 , 苏 连 云 港 2 2 0 1 江 10 2 2 江 2 0 4)
摘 要: 州五 大宫调是 流传 在 江 苏海 州一 带 ( 连 云港 市及 周边地 区 ) 软 平1 叠落1 鹂 海 今 以『 、f 、『 调1 波扬1 个曲牌 为主要 内容 的一 种 古老的 民 间音 乐演唱形 式 。 明清俗 曲在 江 苏的重要 一 支 , 、『 五 是 20 0 6年 5月被 国务 院批 准进入 国家级非 物质 文化遗 产 名录 。它分 为大调和 小调 两类 , 演 唱形 式 在 上 又分 为单 支和套 曲 。套 曲中的一种 为集 曲 ,堪称我 国民 间音 乐的绝唱 。它具 有 自娱 自乐 、南北
交汇和:海 州五 大宫调 ;大调 ;小调 ;套 曲变 集曲
中 图 分 类 号 :J 1 . 6 7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 —6 62 1)48—6 0 824 (0 00 —40
海州 五大 宫调是 指 流传在 江苏 海州 一带 ( 今连 云港 市及其 周边 地 区 ) 百 年之久 的 , 软平 ] [ 】 数 以[ 、叠落 、 [ 调] 南调 】 [ 】 鹂 、[ 和 波扬 五个 曲牌 为主要 腔调 的一 种古 老的 民间音 乐演 唱形 式 。20 被江苏 省文 化厅 列入 04年 全省 首批 民族 民 间文化保 护试 点项 目, 06年 5 被 国务 院批 准 为首批 国家 级非 物质文 化遗 产名 录 。同年 20 月
第 2 卷 第 4期 3
21 0 0年 8月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un l f nigUnvri f cec n eh oo y ora o j iesyo ineadT c n lg Na n t S
、o . 3 NO. ,1 2 4 Au g.2 0 01
北 ,不 问男女 ,不 问老幼 良贱 ,人 人 习之 ,亦 人人 喜听之 ,以至刊 布成 帙 ,举 世传诵 ,沁人心 腑 。其 谱不
知从 何来 ,真 可骇 叹 ! ”Ⅲ
如果说唐诗 、 宋词、 元曲独领一个时代文坛风骚的话 , 明代一些文人学者的眼中, 在 明代的民歌时调 , 无异是当代民间艺术的佼佼者。凌漾初在 《 曲杂扎 》中写道 : 今之时行 曲, 谭 “ 求一语如唱本【 山坡羊】 【 、 刮 地 风】 打枣 杆] 吴 歌】 中一妙 句 ,所 必无 也 。 、[ 、[ 等 ”卓 珂月 更确 切地 指 出 :“ 明诗让唐 ,词让 宋 ,曲让元 , 我
l月, 2 连云港市文化局为来该市考察 “ 世界音乐城 ” 等项 目的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准备 了一台精彩的海州五
大宫 调演 唱会 ,演 唱会 中既有年 近七 旬 的保持 原生 态唱法 的民间 “ 友 ” 玩 ,也有 刚刚学 唱 的稚嫩 的小学 生 ,
更多 的则 是市 专业剧 团在 民间 “ 友 ”指导下 悉心 学 唱的 中青 年演 员 。晚会 演唱 的古 老腔调 和优美 的旋 律 , 玩 深深 地将 与会 的专 家和 官员折 服 。他们异 口同声地 赞扬道 :“ 曲牌非 常珍 贵 !演 出非 常成 功 ! ”当地新 闻媒
符著 《 万厉野获编 》 时尚小令” “ 条载 : 元人小令 , “ 行於燕赵 , 后浸淫 日 盛……嘉隆问, 乃兴[ 闹五更] [ 、 寄 生草 ] 罗江 怨] 哭 皇天】 干 荷 叶] 粉 红莲 ] 桐城歌 】 银组 丝] 、【 、[ 、[ 、[ 、【 、[ 之属 ,自两淮 以至 江南 … …则不 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