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0.2 我们与法律同行》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0.2 我们与法律同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0.2 我们与法律同行》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我们与法律息息相关,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法律对公民权益的保护,对社会的规范和秩序的维护,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对身边的事物有自己的见解。
但他们对于法律的认识还较浅显,法治意识有待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我们与法律息息相关。
2.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增强法治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依法办事,提高公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我们与法律的关系。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依法办事。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
2.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依法办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2.设计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实践活动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法律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法律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与法律息息相关。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教材中的案例,分析法律的作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4.巩固(10分钟)提问:让学生回答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遵守法律。
5.拓展(10分钟)讨论:引导学生谈谈如何增强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们与法律的关系。
10.2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学设计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
3.引入新课:在学生讨论和展示案例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强调创新在个人、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创新过程,提高创新能力。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创新设计,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培养创新思维。
3.多元化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活动:针对创新政策、创新人物等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发表不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利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创新对发展的影响。
3.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4.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创新过程,提高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创新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树立创新意识,勇于创新实践。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培养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创新案例,激发学生对创新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创新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活动:展示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等领域的成功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创新带来的变化,引发思考。
6.家长参与作业:与家长共同探讨家庭中可以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一份家庭创新计划,旨在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鲁人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10.2《知法于心 守法于行》教学设计
鲁人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10.2《知法于心守法于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知法于心守法于行》是鲁人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认识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和价值,明确遵守法律的义务和责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但他们对法律的认识尚浅,理解能力有限。
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法律现象,但缺乏系统性的法律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认识法律,通过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明确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3.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使学生能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法律作用的价值。
2.学生如何从生活实例中认识法律,培养遵守法律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价值。
2.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作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法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教学PPT,展示案例和知识点。
3.准备情景模拟材料,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法律现象,如交通违法、盗窃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为为何要受到法律制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知法于心守法于行》。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价值。
案例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为何要规定这些条款?它们对社会生活有何影响?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认识法律,明确遵守法律的义务和责任。
(花城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10.2歌曲《稻草里的火鸡》教学设计(3)
(花城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 10.2 歌曲《稻草里的火鸡》教学设计 (3)一. 教材分析《稻草里的火鸡》是一首富有童趣和想象力的歌曲,选自花城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
歌曲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稻草里的火鸡,歌词简单易懂,旋律轻松愉快,富有节奏感。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培养音乐节奏感,提高音乐素养,同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他们喜欢通过歌曲、游戏等形式来感受和体验音乐。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火鸡这一动物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火鸡的形象进行简单的介绍。
此外,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和把握还不够成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稻草里的火鸡》这首歌曲,把握住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2.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四. 教学重难点1.音乐节奏的把握:让学生能够准确地感知和演唱歌曲的节奏。
2.火鸡形象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对歌曲内容的学习,了解火鸡的形象特点。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榜样。
2.讲解法:教师对歌曲的节奏、旋律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互动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
4.想象法: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联想火鸡的形象和生活习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火鸡的图片或视频,用于展示火鸡的形象。
2.准备歌曲《稻草里的火鸡》的乐谱,方便学生学习和演唱。
3.准备录音机、音响等教学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教学示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火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火鸡的形象,简要介绍火鸡的生活习性。
然后引入歌曲《稻草里的火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歌曲《稻草里的火鸡》,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部分学生一起演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10.2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在教学管理上,我尽量保持课堂秩序,让学生们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同时,我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其次,在科学思维方面,学生需要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并能够运用该原理进行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学生能够培养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数学运用能力。
最后,在科学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通过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能够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及其数学表达式,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在于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为了解决这一重点,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1.利用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通过数学计算和实际例题,让学生反复练习并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问题,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一个关于飞机飞行原理的科普视频,分析了阿基米德原理在飞行器设计中的作用。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们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我会在必要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1)推荐阅读材料:我会向学生们推荐上述的阅读材料,并鼓励他们阅读以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解答疑问:如果学生们在阅读或观看视频过程中遇到疑问,我会在课堂上或课后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平行线的判定》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本节课通过探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推理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并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对直线、射线、线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观察和推理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产生混淆,教师需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清晰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平行线的定义及其性质。
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运用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3.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利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教具,如直尺、三角板等。
2.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例题。
3.准备练习题,以便在课堂巩固环节进行训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现象,如操场、教室地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平行线有什么特点?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2.呈现(10分钟)介绍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
通过展示PPT和教具,讲解平行线的概念,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平行线的特征。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在此过程中,可设置一些判断题,让学生上台板书答案,以加深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理解。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0.2我们与法律同行》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0.2我们与法律同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0.2我们与法律同行》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内容主要包括: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何维护法律尊严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但对法律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法制观念较为淡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会遵守法律,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认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学会维护法律尊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和看法。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情景模拟场景,让学生参与体验。
3.准备教学PPT,辅助讲解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如交通规则、校规等,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法律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和看法。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巩固(5分钟)设置情景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判定》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为学生后续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例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几何概念,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还不够熟悉,如“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和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动画、例题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2.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知识。
3.教学用具:直尺、三角板等几何绘图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什么是平行线?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总结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同时,解释和引导一些专业术语,如“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0.2《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0.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0.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课,主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承担着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民族命运,关心社会进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树立责任意识,培养承担责任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他们对国家、社会和家庭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责任,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培养承担责任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认识到每个人都承担着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2.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民族命运,关心社会进步的意识。
3.培养学生承担责任的能力,树立责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
2.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民族命运,关心社会进步的意识。
3.培养学生承担责任的能力,树立责任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责任的重要性,提高责任意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责任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教学PPT,展示教学内容和案例。
3.准备时间:40分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责任?我们为什么会承担责任?让学生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呈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背景和含义,让学生了解这句话的来历,理解其含义。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分享自己的观点。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
10.2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思维导图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2.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设计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创新、体验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
2.思维能力:高中生正处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阶段,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创新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待培养。
3.情感态度: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创新有一定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对创新难度和挑战的恐惧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自信。
3.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课后反思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适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创新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3.目的: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分享学习收获,教师进行补充和点评。
3.目的:加深学生对创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4.价值观: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认识到创新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带教学反思-10.2《 活出生命的精彩》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带教学反思-10.2《活出生命的精彩》一. 教材分析《活出生命的精彩》这一课旨在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力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
教材通过案例、故事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激发学生追求生命价值的热情。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生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关于生命价值的问题,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然而,对于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学生可能还存在困惑。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力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积极追求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力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激发他们追求生命价值的热情。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生命的意义,分享彼此的观点。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道德与法治》教材。
2.课件:制作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件。
3.案例:收集一些关于生命价值的典型案例。
4.小组讨论题:准备一些关于生命意义的小组讨论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个人都有能力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如何活出生命的精彩。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如残疾人奋斗在体育赛场上的事迹,让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这些案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的?他们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分享彼此的观点。
10.2直方图(1)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 数学
10.2 直方图(1) 教学设计:2022-2023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内容及目标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直方图的基本概念和绘制方法。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 了解直方图的基本概念; - 掌握直方图的绘制方法; - 分析直方图中的数据信息,比较不同数据集之间的差异。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PowerPoint 或教学投影仪2. 教材准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直方图相关练习题三、教学过程1. 导入导出 (5 分钟)•引入直方图的概念:简要介绍直方图的含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直方图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图表。
•引导学生思考: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是什么?直方图的纵轴表示了什么?2. 理论讲解 (10 分钟)•通过幻灯片或黑板绘制直方图的示意图,讲解直方图的基本构成要素:横轴、纵轴、数据间隔等。
•解释纵轴所表示的是频数或频率,即某个数据区间内的元素数量。
•通过示例展示如何将一组数据绘制成直方图,并解释绘制过程。
3. 练习与讨论 (15 分钟)•让学生在纸上绘制给定数据集的直方图,并请几名学生上前讲解自己的绘制方法和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直方图之间的特点和区别,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
4. 巩固练习 (15 分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互相交流和讨论答案。
•整理并讲解重点难点题目的解答方法,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拓展延伸 (10 分钟)•提出一个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尝试将相关数据绘制成直方图,用直方图来解答问题。
6. 总结与反思 (5 分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并强调直方图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
四、教学反馈本节课的教学反馈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 教师观察和评价学生的绘图过程,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讲解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 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可以让他们互相纠正和补充知识点。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苏教版)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结构与功能、血液组成及其作用等内容展开讨论。
2.教学实施: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总结血液循环的特点、心脏工作的原理以及血细胞的功能。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10.2人体的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学设计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血液循环的定义、途径及功能,明确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
2.了解血液的组成,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以及它们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3.掌握心率、心输出量等心脏生理指标,了解它们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动态、形象的事物更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方面已有一定经验,教师可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果。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日益浓厚,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血液循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关爱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同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树立自信心。
2.教学实施: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批改,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同时,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血液循环知识体系。
2.教学实施:教师引导学生从血液循环途径、心脏结构与功能、血液组成及其作用等方面进行回顾。通过提问、复述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此外,强调血液循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爱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0.2《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0.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我国古代思想家顾炎武的名言,意在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对国家的兴衰负起责任。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使学生理解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认识到自己对社会、国家的发展有责任有担当。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社会、国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他们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迷茫和无力感。
因此,本课的学习将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责任,并激发他们为国家、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认识到每个人都对国家的兴衰负有一定的责任。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国家的发展有担当。
3.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能够分析案例,深入理解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见解。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使他们能够自主地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用于教学中的分析。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引出本课的主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故事结束后,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有没有责任?”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教师提问:“这个案例中,个人有没有责任?”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判断个人是否有责任。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也可以独立思考。
10.2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二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世界多极化的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法等学习方法,深入剖析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3.组织课堂辩论,让学生就世界多极化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引导学生进入世界多极化的学习状态。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世界多极化的概念、发展历程及主要表现。
-世界多极化的原因、影响及其对我国外交政策的作用。
-我国在世界多极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2.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介绍世界多极化的相关知识。
-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世界多极化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1.世界多极化的概念、发Fra bibliotek历程及主要表现。
2.世界多极化的原因、影响及其对我国外交政策的作用。
3.我国在世界多极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如何应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二)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世界多极化的原因,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等因素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合作精神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转变和价值观念的树立。
4.教学拓展:
-结合实际,组织学生参观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等,让他们亲身感受世界多极化带来的影响。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学术素养。
-引导学生参与模拟联合国等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国际事务参与意识和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多极化对我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2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判定》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0.2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三种判定方法,以及平行线的性质。
通过这些判定方法,学生能够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并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如“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三种判定方法,以及平行线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证明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三种判定方法,以及平行线的性质。
2.教学难点: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判定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画图、观察、测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平行线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03教学设计_ 10.2事件的相互独立性
10.2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教学设计符号相互独立事件A,B 同时发生,记作AB互斥事件A,B 中有一个发生,记作AUB (或A+B ) 计算公式P(AB)=P(A)P(B)P(AUB)=P(A )+P(B)例题讲解例1、一个袋子中有标号分别为1,2,3,4的4个球,除标号外没有其他差异。
采用不放回方式从中任意摸球两次。
记事件A=“第一次摸出球的标号小于3”,事件B=“第二次摸出球的标号小于3”,那么事件A 与B 是否相互独立?解:因为样本空间Ω={(m,n )|m,n ∈{1,2,3,4},且m ≠n}A={(1,2),(1,3),(1,4),(2,1),(2,3),(2,4)}B={(1,2),(2,1),(3,1),(3,2),(4,1),(4,2)} 方法总结判断事件相互独立的步骤:1、写出样本空间Ω,并计算样本点个数;2、分别写出事件的所有基本事件,并计算个数;3、计算P(A),P(B),P(AB);4、判断P(AB)与P(A)P(B)是否相等;若相等,则相互独立;若不相等,则不独立。
思考三:如果事件A 与事件B 相互独立,那么P (AB )如何计算?事件的相互独立性定义是:对任意两个事件A 与B ,如果P(AB)=P(A)P(B)成立,则称事件A 与事件B 相互独立,简称为独立。
因此P(AB)=P(A)P(B). 知识拓展如果事件A1,A2,A3,…,An 是相互独立的,那么这n 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之积,即P(A1A2A3…An)= P(A1)P(A2)P(A3)…P(An) .例2、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进行设计比赛,甲的中靶概率为0.8,乙的中靶概率为0.9,求下列事件的概率:(1)两人都中靶;(2)恰好有一人中靶; (3)两人都脱靶;(4)至少有一人中靶。
""""乙脱靶,甲脱靶则“乙中靶”,“甲中靶”,解:设====B A B A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得出独立事件的概率计算。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10.2《学校保护》教学设计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10.2《学校保护》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学校保护》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的一章,主要让学生了解学校在保护学生权益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学生在享有学校保护时应遵守的规则。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学校保护的重要性,学会与学校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学校保护这一主题,他们可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但同时,他们可能对学校保护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和讨论,进一步认识学校保护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学校在保护学生权益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2.引导学生认识学校保护的重要性,学会与学校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学校保护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
2.重点:让学生了解学校在保护学生权益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认识学校保护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学校保护的实际情况。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学校保护的看法和感受。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课堂分析。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3.准备PPT,用于展示教材内容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学校保护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学校保护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学校在保护学生权益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让学生关注案例中学校保护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案例,分析学校保护的实际情况。
讨论题目如下:a.你认为学校在保护学生权益方面有哪些责任和义务?b.结合案例,分析学校保护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0.2《滋养心灵》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0.2《滋养心灵》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 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滋养心灵的重要性。
道德素养: 保持健康的心理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坚定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美德。
法治观念: 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健全人格: 培养自律自强的品德、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全人格。
责任意识: 通过生活观察、探究与分享等活动,知道怎样滋养心灵。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滋养心灵。
【教学难点】如何滋养心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看视频《生命安全教育》,小组合作讨论:如何理解生命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和永恒追求。
生命权和健康权是每一位公民的权利。
良好的学校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健康观、安全观,养成健康文明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自觉采纳和保持健康行为,为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二、讲授新课活动一:观看视频《中国人民抗战史》在抗日战争时期,广大抗日军民物质匮乏,缺吃少穿,生活艰难。
敌人的迫害、恶劣的环境也没能压垮他们。
为了民族独立、人民的解放、国家的富强,他们前赴后继,不怕牺牲,英勇抗日。
今天,一些青少年身穿名牌,吃豪华大餐,玩游戏,却很无聊、空虚……小组合作讨论:对比上面两种情况,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有什么看法?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才能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才能看到生命中更多的光彩。
提高生活质量,我们不仅要爱护身体,还要滋养心灵。
活动二:生活观察小组合作讨论:你参加过类似的活动吗?说说你的体验和感受。
观看视频《毛泽东遇险》小组合作讨论:谈谈你对强大的心理素质的理解。
课堂笔记:1.为什么要滋养心灵?(P77)良好的生命状态既需要健康的身体,也需要健康的心理和丰富的精神。
拥有健康、和谐的内心世界,是我们幸福生活的重要支柱。
活动三:探究与分享1.小学时,小俊学习成绩很好,上初中后,成绩却不太理想。
他逐渐失去了自信,学习状态很差。
10.2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一数学同步备课 (人教A版2019 必
《10.2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教学设计本小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人教A版(2019)第十章《概率》,以下是本章的课时安排本节课是研究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是在上一节课学习概率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复习相关知识与方法,巩固已学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2、能利用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运算、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1.重点:相互独立事件的判断、同时发生的概率。
2.难点:有关独立事件发生的概率计算。
(一)新知导入3张奖券只有1张能中奖,3名同学有放回地抽取.事件A 为“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事件B 为“第三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问题】 上述问题中事件A 的发生是否会影响B 发生的概率?事件A 和事件B 相互独立吗? 【提示】 因为抽取是有放回的,所以A 的发生不会影响B 发生的概率,事件A 和事件B 相互独立.(二)相互独立事件知识点一 相互独立的概念设A ,B 为两个事件,若P (AB )=P (A )P (B ),则称事件A 与事件B 相互独立. 知识点二 相互独立的性质若事件A 与B 相互独立,那么A 与B -,A -与B ,A -与B -也都相互独立. 【思考1】不可能事件与任何一个事件相互独立吗?【提示】 事件的分类是相对于条件来讲的,在条件变化时,必然事件、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可以相互转化.【思考2】必然事件与任何一个事件相互独立吗?【提示】相互独立.必然事件的发生与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没有影响. 【拓展】互斥事件与相互独立事件是不同的概念:两个事件互斥是指两个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两个事件独立是指一个事件的发生与否对另一个事件的发生没有影响.【辩一辩】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不可能事件与任何一个事件相互独立.( ) (2)必然事件与任何一个事件相互独立.( )(3)“P (AB )=P (A )·P (B )”是“事件A ,B 相互独立”的充要条件.( ) 【答案】 (1)√ (2)√ (3)√【做一做】甲、乙两水文站同时作水文预报,如果甲站、乙站各自预报的准确率为0.8和0.7.那么,在一次预报中,甲、乙两站预报都准确的概率为________. 【答案】0.56(三)典型例题 1.相互独立事件的判断例1. 假定一个家庭中有两个或三个小孩,生男孩和生女孩是等可能的,令A =“一个家庭中既有男孩又有女孩”,B =“一个家庭中最多有一个女孩”.对下述两种情形,判断A 与B 的独立性:(1)家庭中有两个小孩. (2)家庭中有三个小孩.【解】(1)有两个小孩的家庭,男孩、女孩的可能情形Ω={(男,男),(男,女),(女,男),(女,女)},它有4个样本点,由等可能性知概率都为14.这时A ={(男,女),(女,男)},B ={(男,男),(男,女),(女,男)},AB ={(男,女),(女,男)},于是P (A )=12,P (B )=34,P (AB )=12.此时P (AB )≠P (A )P (B ),所以事件A 与事件B 不独立.(2)有三个小孩的家庭,男孩、女孩的所有可能情形Ω={(男,男,男),(男,男,女),(男,女,男),(男,女,女),(女,男,男),(女,男,女),(女,女,男),(女,女,女)}.由等可能性知这8个样本点的概率均为18,这时A 中含有6个样本点,B 中含有4个样本点,AB 中含有3个样本点.于是P (A )=68=34,P (B )=48=12,P (AB )=38,显然有P (AB )=38=P (A )P (B )成立.从而事件A 与事件B 相互独立.【类题通法】两种方法判断两事件是否具有独立性(1)定义法:直接判定两个事件发生是否相互影响. (2)公式法:检验P (AB )=P (A )P (B )是否成立.【巩固练习1】掷一枚正方体骰子一次,设事件A :“出现偶数点”,事件B :“出现3点或6点”,则事件A ,B 的关系是( )A.互斥但不相互独立B.相互独立但不互斥C.互斥且相互独立D.既不相互独立也不互斥【解析】事件A ={2,4,6},事件B ={3,6},事件AB ={6},样本点空间Ω={1,2,3,4,5,6}. 所以P (A )=36=12,P (B )=26=13,P (AB )=16=12×13,即P (AB )=P (A )P (B ),因此,事件A 与B 相互独立.当“出现6点”时,事件A ,B 同时发生,所以A ,B 不是互斥事件. 【答案】B2.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例2.王敏某天乘火车从重庆到上海去办事,若当天从重庆到上海的三列火车正点到达的概率分别为0.8,0.7,0.9,假设这三列火车之间是否正点到达互不影响.求:(1)这三列火车恰好有两列正点到达的概率; (2)这三列火车至少有一列正点到达的概率. 【解】用A ,B ,C 分别表示这三列火车正点到达的事件.则P (A )=0.8,P (B )=0.7,P (C )=0.9, 所以P (A -)=0.2,P (B -)=0.3,P (C -)=0.1.(1)由题意得A ,B ,C 之间互相独立,所以恰好有两列正点到达的概率为 P 1=P (A -BC )+P (A B -C )+P (AB C -)=P (A -)P (B )P (C )+P (A )P (B -)P (C )+P (A )P (B )P (C -)=0.2×0.7×0.9+0.8×0.3×0.9+0.8×0.7×0.1=0.398. (2)三列火车至少有一列正点到达的概率为P 2=1-P (A -B -C -)=1-P (A -)P (B -)P (C -)=1-0.2×0.3×0.1=0.994.【类题通法】1.求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的步骤(1)首先确定各事件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2)确定这些事件可以同时发生; (3)求出每个事件的概率,再求积. 2.概率问题中的数学思想:(1)正难则反.灵活应用对立事件的概率关系(P (A )+P (A -)=1)简化问题,是求解概率问题最常用的方法. (2)化繁为简.将复杂事件的概率转化为简单事件的概率,即寻找所求事件与已知事件之间的关系.“所求事件”分几类(考虑加法公式转化为互斥事件)还是分几步组成(考虑乘法公式转化为相互独立事件). (3)方程思想.利用有关的概率公式和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使问题获解.【巩固练习2】甲、乙两射击运动员分别对一目标射击1次,甲射中的概率为0.8,乙射中的概率为0.9,求:(1)2人都射中目标的概率; (2)2人中恰有1人射中目标的概率; (3)2人至少有1人射中目标的概率; (4)2人至多有1人射中目标的概率.【解】设“甲射击1次,击中目标”为事件A ,“乙射击1次,击中目标”为事件B ,则A 与B ,A -与B ,A与B -,A -与B -为相互独立事件.(1)2人都射中目标的概率为P (AB )=P (A )·P (B )=0.8×0.9=0.72.(2)“2人各射击1次,恰有1人射中目标”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甲射中、乙未射中(事件AB -发生),另一种是甲未射中、乙射中(事件A -B 发生).根据题意,事件AB -与A -B 互斥,根据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和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所求的概率为P (AB -)+P (A -B )=P (A )·P (B -)+P (A -)·P (B )=0.8×(1-0.9)+(1-0.8)×0.9 =0.08+0.18=0.26.(3)“2人至少有1人射中”包括“2人都中”和“2人有1人射中”两种情况,其概率为p =P (AB )+[P (AB -)+P (A -B )]=0.72+0.26=0.98.(4)“2人至多有1人射中目标”包括“有1人射中”和“2人都未射中”两种情况,故所求概率为p =P (A - B -)+P (AB -)+P (A -B )=P (A -)·P (B -)+P (A )·P (B -)+P (A -)·P (B )=0.02+0.08+0.18=0.28.(四)操作演练 素养提升1.下列事件A,B 是相互独立事件的是 ( )A.一枚硬币掷两次,A 表示“第一次为正面”,B 表示“第二次为反面”B.袋中有2个白球,2个黑球,不放回地摸球两次,每次摸一球,A表示“第一次摸到白球”,B表示“第二次摸到白球”C.掷一枚骰子,A表示“出现点数为奇数”,B表示“出现点数为偶数”D.A表示“一个灯泡能用1 000小时”,B表示“一个灯泡能用2 000小时”2.甲、乙同时参加某次法语考试,甲、乙考试达到优秀的概率分别为0.6,0.7,两人考试相互独立,则甲、乙两人都未达到优秀的概率为()A.0.42B.0.28C.0.18D.0.123.某人提出一个问题,甲先答,答对的概率为0.4,如果甲答错,由乙答,答对的概率为0.5,则问题由乙答对的概率为( )A.0.2 B.0.8 C.0.4 D.0.34.甲,乙,丙三人独立破译同一份密码.已知甲乙丙各自独立破译出密码的概率分别为111234,,,且他们是否破译出密码互不影响,则至少有1人破译出密码的概率是.【答案】1.A 2.D 3.D 4.3 4【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本节所学知识,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组:数学组主备人:潘君
教务主任签名:学科组长签名:
一、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10.2直方图
二、、内容及其分析
(一)内容:直方图
(二)分析:在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的基础上增加直方图。
三、教学目标及其分析
(一)教学目标:使学生多掌握一种统计图。
(二)分析:学生通过学习、作图,能更好的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教学问题及其分析
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对条形图和直方图混淆,还有不会决定组距和组数,教师重点讲解。
五、信息技术使用条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流程
情境引入——讲解定义——作图——目标检测——小结
(二)问题及例题
问题1课本163页的问题四。
设计意图:教授学生作直方图的四个步骤: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和组数;3、列频数分布表;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师生活动:教师通过在黑板上演示后,让学生动手作直方图。
问题2课本166页例题
设计意图:熟悉直方图的作法及其步骤。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所有作图步骤,教师巡视指导。
(三)目标检测
课本168页练习
设计意图:检测所学内容,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
(四)小结
说说你的收获。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五)配餐作业
见学案
(六)教后反思
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10.2直方图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什么是直方图
二、问题及例题
问题1课本163页的问题四。
设计意图:教授学生作直方图的四个步骤: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和组数;3、列频数分布表;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师生活动:教师通过在黑板上演示后,让学生动手作直方图。
问题2课本166页例题
设计意图:熟悉直方图的作法及其步骤。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所有作图步骤,教师巡视指导。
三、目标检测
课本168页练习
设计意图:检测所学内容,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
四、学后反思
五、配餐作业
A组:课本168页习题10.2的第1、2题
B组:课本169页习题10.2的第3、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