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选题依据以及个人观点
生态文明论文: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
生态文明论文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是人类发展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包含了社会价值、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进一步生存与发展的强烈要求,是中国继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党的重大战略决策。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思想观念上,摒弃传统的“征服自然”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文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生态文明。
对生态文明的概念认识不清楚,就不可能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对于生态文明的概念,人们有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生态文明就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种人与物的和生共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明。
有人则认为,生态文明并不是指自然生态的“文明”状态,而是指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
生态是各种力量相互制约的结果,也是各种力量协调共生的结果。
有人还认为,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包括人与人的关系[1]。
综合各家的看法,可以对生态文明作出这样的界定:第一,生态文明首先是指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
这种文明形态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根本目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能源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举足轻重,其中大型能源企业将发挥关键支撑和表率引领作用。
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节能降耗,关键在大型能源企业。
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取决于大型能源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全社会的推广应用。
大型能源企业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由此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能源结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大型能源企业终端产品价格是晴雨表。
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的自然资源价格最终是在产品上具体体现,能不能反映出真正的自然资源价格,大型能源企业终端产品的价格机制将对市场起决定作用。
因而与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相结合,科学合理、动态调整如成品油等大型能源企业终端产品价格,就成为大型能源企业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大型能源企业首当其冲。
大型能源企业的污染物排放不仅对区域环境造成直接影响,而且对整个能源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将起决定作用。
因而,对于大型能源企业而言,制定科学污染防控预案,提高污染减排工艺水平,严格污染物排放总量,适时向全社会公布排放情况,既是科学管理企业的内部需要,又是树立“绿色企业”社会形象的外在要求。
生态文明的辩论辩题
生态文明的辩论辩题正方,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应当得到充分重视和推广。
首先,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其次,生态文明的推广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推行生态文明,可以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同时,生态文明也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自然环境的舒适度,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此外,生态文明的建设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共同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有效地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因此,我们应当充分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积极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反方,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进行,不能一味追求环保而忽视经济发展。
首先,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只有通过经济的发展,才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如果一味追求环保而忽视经济发展,将会导致就业机会减少、社会稳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造成经济的倒退。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社会进步的基础上进行。
只有通过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增强环保意识,才能够真正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如果人们缺乏环保意识,无法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生态文明建设将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此外,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国家的实际情况。
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不同,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不能简单地套用一种模式,而应当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方案。
因此,我们应当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不能一味追求环保而忽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生态文明的辩论辩题
生态文明的辩论辩题正方观点: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可持续发展。
首先,生态文明能够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生态文明的理念能够有效地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
其次,生态文明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清洁的空气、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态资源都是生态文明的产物,它们能够给人们带来健康、快乐和幸福。
最后,生态文明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绿色发展,不仅能够减少环境治理的成本,还能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反方观点:生态文明理念虽然值得提倡,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首先,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这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在现实中往往存在着利益冲突和利益不均衡的问题。
最后,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支持,但在一些地区和行业中存在着技术水平不足和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名人名句:"人类的未来,关键在于生态文明。
" ——习近平。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珍惜它,呵护它。
" ——戴维·阿登堡。
经典案例:中国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总结: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能够保护自然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但只有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谈谈你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谈谈你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通过科学技术、经济制度、法律法规、文化教育和社会意识的改革,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化社会。
其目的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这一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社会的根本任务,强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即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实践中,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各级政府和广大社会群众共同参与。
政府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管理,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节能减排等环保措施的实施。
而广大社会群众则需要提高环保意识,积极推行低碳生活,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只有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第一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又一种全新的文明,它强调我们人类在追求自身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权力的同时,电应当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它强调我们人类在追求当代发展与消费的同时,要努力做到使后代人与自己的机会平等。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三大文明建设的一个支撑点。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自然关系时昕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而言的。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口与环境、社会生产与发展相适直,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
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就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关系到人民的利益,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旰枯诀和国家的长久治安。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人民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方面的问题;二是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
一、人民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方面的问题(一)生态文明知识欠缺。
人民不了解生态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人民是否了解生态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认识不清。
针对人民是否了解生态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有调查显示。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了解的人群占30%,了解一部分的人群占25%,不了解的人群占45%。
由此可见,社会上大多数人生态文明知识欠缺,对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不重视。
(二)人们某些行为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后果。
主要表现在:一是人们乱砍滥伐、乱扔垃圾、随意焚烧垃圾、工厂乱排汗水和有毒气体。
二是浪费各种生活资源,如:经常使用一次性碗筷、浪费水、浪费电,没有深层次的节约概念和行为。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注意生态环境的行为显而易见,人们习惯生活中人走灯未灭,餐厅、饭店经常使用一次碗筷,特别是人们随意扔垃圾,不注意环境卫生更是常见,种种现象表明社会中现存大量破坏生态文明现象和行为无处不见。
生态文明建设辩论辩题
生态文明建设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通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可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好的生存环境。
再次,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清洁的空气、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资源都是人们追求的美好生活的一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名人名句,习近平曾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经典案例,中国近年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例如,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反方辩手观点:生态文明建设虽然重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资金、人力和物力。
这些投入可能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
其次,一些生态保护措施可能会限制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就业和经济增长。
再次,生态文明建设可能会对一些传统产业造成冲击,导致一些地区的经济困难。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不能一味地追求环保而忽视经济发展。
名人名句,有人认为,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经典案例,一些国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等问题,这都是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需求,寻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福祉。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我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以建设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为目标,围绕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产方式变革和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人民幸福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等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各类环境问题愈演愈烈。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当前重大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福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一)建设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
通过开展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建设更加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系统,保护各种自然资源的生态完整性,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促进生产方式变革。
以发展绿色产业为重点,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消费、优化升级服务业等方面推动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生态文明制度。
加强法制建设,把实施环境政策作为强化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推动环保法规和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完善生态文明评价机制,用法律手段保护生态环境,树立社会共识,形成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制度。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做到保护环境、预防污染,将环境质量作为重要的标准来衡量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数量。
(二)打造绿色生产和消费环境。
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推广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经济,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建立绿色市场机制,引导全社会的消费行为,构建和谐的生态循环。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实践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们关注环境问题,改变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同时进行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在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严重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导致了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这些负面影响。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包括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这可以通过加强环境法规和政策的执行,限制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推动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的发展等来实现。
其次,我们需要改变生活方式,采取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这意味着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推广可再生能源,减少废物和垃圾的产生,并鼓励循环经济的发展。
此外,我们还应该培养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认识到每个人的行为都对环境产生影响。
还有,我们需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这意味着要发展清洁能源、环保产业和可持续农业,并鼓励企业采取环保措施。
此外,我们也要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推动生态修复和保护。
最后,实践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企业、学术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各界人士应该形成合力,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同时,个人也应该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提高环保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环保行动。
总的来说,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学术界和个人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和促进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我们和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努力和改变。
在实践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思考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结合实际,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开放大学终结性考试结合实际,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试题] 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到了近代,随着工业化的到来,我们经历了一个向自然界进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很大的破坏,遭到了自然的报复。
面对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结合实际,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100 分)参考答案: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这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对我们党关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概括、再升华.生态文明观念逐步树立,全民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增强.(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严重.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脆弱,加之我国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显现.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还很普遍.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的辩论辩题
生态文明的辩论辩题正方,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凸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环境,人类社会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
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我们必须意识到,生态文明不仅是为了当前的环境保护,更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
其次,生态文明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过去,人们常常认为环保与经济发展是矛盾的,但事实上,生态文明可以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
例如,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同时,环境保护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正如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所说,“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把地球变成一个美丽的花园。
”生态文明不仅可以保护环境,更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生态文明是全球共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各国领导人纷纷呼吁加强环境保护,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说,“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我们必须共同面对环境问题。
”生态文明不仅是中国的发展需要,更是全球合作的重要议题。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不仅是为了环境保护,更是为了经济发展和全球合作。
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共同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反方,生态文明是对经济发展的限制。
首先,生态文明可能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
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各国都希望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来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然而,生态文明要求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可能会导致一些传统产业的萎缩和就业岗位的减少。
正如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所说,“环境保护往往是以牺牲经济利益为代价的。
”。
其次,生态文明可能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为了保护环境,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如减少排放、治理污染等,这些措施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谈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谈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生态环境为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提升。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过去的工业化进程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生态文明建设则强调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创新技术、合理利用资源等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生态环境保护、碳排放减少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这包括加强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等。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平衡。
此外,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广大公民的参与。
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减少环境负荷。
个人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用电等方面做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保障人民的健康与生存,并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议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它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既要重视经济发展,也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一个美丽、宜居的家园,为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好世界。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前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逐渐形成的统一认知,旨在促进人与自认、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促进环境、经济、自然与人的协调平衡,实现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理想状态,同时也是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总体目标。
在城市的规划建设时,要妥善处理和解决其中的负面问题,不断的优化和改善生存环境,协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生态状态良好的运行系统。
1. 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基本内容1.1社会实践是生态文明观第一块基石在社会实践中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相联系的中介。
人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离开自然一刻也不能生存。
马克思克服了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以一种全新的哲学视角,把自然作为人的劳动对象纳入人的活动范围来考察,即将新的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主体与客观达到统一。
劳动没有否定自然的客体性,却打破了旧唯物主义那种僵死的客体性原则,它使主客体相联系,人与自然相统一。
劳动过程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
人类发展到今天,地球上的自然物质大多数已经打上了人的烙印。
1.2唯物史观是生态文明观的另一块基石马克思认为,人是以类的形式同自然发生关系的。
人在社会实践中,总是以群体同自然相联系,而不是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当然,个人也同自然发生联系,但由于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个人只能作为人类一分子同自然发生关系。
与人类相对应而存在的是自然,与个人相对应存在的是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和人类社会。
从内涵上看,生态文明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制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否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二是价值观的革命。
生态文明的提出,使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与幸福。
我对生态文明的看法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明是人类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化与进步的状态。
换言之,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进步、合理成分的积淀,文明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人类社会生存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
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不同阶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人类历史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大文明发展阶段。
那么我想生态文明就是高于前几大文明又生于他们之上的有一大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涵盖了人类社会的社会和谐关系的全部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绿色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面对最严峻挑战所取得的最伟大进步之一。
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看,生态文明是一种社会形态,是人与自然共同生息,生态与经济共同繁荣,人、经济、社会与自然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文明。
人类文明历程先后出现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正在向生态文明迈进,也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第四文明”。
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森林的兴衰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森林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二、对于建设城市生态文明的主要任务(一)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及各类专项环境规划。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抓紧制定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及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二)加快发展生态经济。
1、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特色工业。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研讨专题题目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研讨专题题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研讨专题题目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依赖自然资源发展和生存。
然而,过度的开发和无视环境保护的做法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旨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的研讨专题旨在加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探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及意义1.1 生态文明的定义生态文明是指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一种发展模式。
1.2 生态文明的意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提升人民生活的质量,促进经济的繁荣,还可以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成果2.1 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中国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广绿色能源、加强环境治理等。
这些政策和措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和经济支持。
2.2 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成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如改善环境质量、促进节能减排、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
这些成果为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与对策3.1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生态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
这些挑战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3.2 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为了应对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等。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
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该树立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政府和企业也应该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提高环境保护的力度。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结合自身实际,浅谈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结合自身实际,浅谈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结合自身实际,浅谈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而且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强调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生态系统看似外在于社会系统而独立存在,但实际上,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的不断改造和利用,我们所面对的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人化自然.自然界深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成为人类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前提和条件.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对于人的发展具有优先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释过自然力是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因此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上下约万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告诫人们,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不可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铁的定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中国*** 正是把握住了这一重要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体现其治国理政的党代会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同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生态文明建设遵循客观的生态环境优先性规律,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可以充分优化人类社会发展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他四项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为其他四项建设提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8%,几乎是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的3倍,但由于我们实行的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靠的是高消耗、高投入,是以付出巨大环境资源代价换取的高增长.因此,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里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时空压缩”的特点.在这个阶段,我国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从资源瓶颈的情况来看,我国资源总量小,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是煤67%、石油6%、铁矿石50%、铜25%.2010年,我国石油、铁矿石、铜等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潜在风险日益加大.整体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现象突出.由于我国仍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对耕地、石油、天然气、淡水、铁矿石、有色金属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加上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不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从环境污染状况来看,2011年,我国废水排放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2499.9万吨,氨氮排放总量为260.4万吨,均位居世界前列.全国大江大河有近四分之一的监测断面超过劣V类水体水质,90%的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仍然突出.2011年,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有11%的城市超标,城市大气环境以可入肺颗粒物(PM 2.5)污染为主的混合型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截至2011年年底,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2%.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5140.6万吨,综合利用量仅199757.4万吨,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利用往年的贮存量.需要指出的是,生态恶化开始引发社会稳定问题.最近几年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每年都在快速递增.特别是四川省什邡市的百亿元钼铜专案、江苏省南通启东的王子制纸排海工程专案和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的PX专案,因公众环境诉求表达不畅,纷纷遭到群众抗议.这些事件最后皆以*** 宣布放弃专案的建设而告终,这对*** 的公信力造成很大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如果任由目前的生态危机继续下去,不但我国经济建设的成果会大打折扣,而且将增加不稳定因素,激化社会矛盾;不但会殃及子孙后代,而且将直接威胁到当代人的生存.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程序中不得不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实质生态文明指的是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作物质基础,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为核心理念,以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途径,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根本目标,进行实践探索所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态文明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是生态文明存在的物质前提.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即人类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生态文明.第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遵循的核心理念.生态文明坚持以大自然生态圈整体执行规律的巨集观视角来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将人类活动放在自然界的大格局中考量,要求人们按自然生态规律行事.人和自然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都有重要的价值,无视自然环境的价值,人的价值就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时,无论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都既要考虑人类生存与繁衍的需要,又必须顾及生态、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第三,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一切经济社会发展都要依托生态环境这个基础,从环境承载力的实际出发,坚持“自然生态优先原则”,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应该力求人与自然共生.做到发展与环境双赢,人类与自然协同发展.第四,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就是要达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和自然都能生生不息,永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指人们为实现生态文明而努力的社会实践过程.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景下所讲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化程序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站在生态文明这一人类文明最高形态的高度,又要从当代我国的实际出发,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必须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也决定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既不能以牺牲生态文明为代价来获取现代化,也不能以牺牲现代化为代价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因此,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现在进行时”,而不是“一般将来时”.实践表明,发达工业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如果我们勉强按照这样的路子走下去,我们很可能在没有完全享受到现代化成果之前,就被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压垮.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立足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现代化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把原本应当由自己承担的环境代价转嫁给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时代条件决定了,以转嫁方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行的.强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措施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回圈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为此,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引导,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和意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目前相当多的人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代,在对待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把自然作为人认识、作用、改造甚至征服的物件,结果就是人类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不断强化.这反映在实践中就是重经济轻环境、重速度轻效益、重区域性轻整体、重当前轻长远、重利益轻民生.一些地方和单位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冲突和紧张.若不破除种种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代之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思路并见诸行动,生态文明建设就很难迈出大的步伐.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树立人和自然平等的生态文明意识.有了生态文明意识,才会有符合生态要求的生活和生产行为.当前应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和宣传,全面提高公众生态意识,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的交往领域.倡导人们追求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注重生活质量而不是简单需求的满足,使人们认识到人类个体生活既不能损害群体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不应损害其他物种的繁衍生存.在全社会弘扬生态文化,创立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在消费领域,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通过倡导公众进行环境友好的消费向生产领域发出价格和需求的激励讯号, *** 生产领域清洁技术与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带动环境友好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同时,通过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改进,不断降低环境友好产品的成本,促进绿色消费,最终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将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落实到位,还应推动资讯公开与公众参与,完善多元化的环境监督体制.国际经验表明,除了*** “自上而下”的推动和引导外,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不可或缺.公众监督不仅可以强化对污染企业的环境监督,弥补 *** 监管力量的不足,还可以监督 *** .其次,强化措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这要求我们必须强化措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力发展回圈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溼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再次,完善制度,建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机制.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长期以来,对干部的考核过分突出经济增长指标,以GDP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考核标准,这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不顾及资源、环境成本的政绩考评标准和制度,加上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事实长期存在,助长了种种非理性的发展理念和行为.因而,政绩考核机制的改变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二是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环境问题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根本解决环境问题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法律制度的规范.因此,必须强化 *** 责任,健全约束和规范环境行为的法律制度.强化一些制度的实施,重点做好战略环评、规划环评、主体功能区及环境功能区划、环境标准、区域限批与行业限批等工作.从源头上加强防范,杜绝对国土资源恶性开发和破坏环境的事件发生.三是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能够纠正在资源环境价格方面的错误市场讯号,促进资源环境成本真正内部化,避免排污者将污染成本转嫁给社会.继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推动财政政策的生态化调整,改革环保收费与环境价格政策,完善绿色金融、绿色贸易政策,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四是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格追究污染者责任是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难题的关键.强化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环境民事责任,既是保护公民环境权益、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措施,又是解决“违法成本低”问题的根本出路.为此,应该建立环境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让污染者为其违法行为付出高昂代价;我们还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大对污染企业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民事赔偿和刑事处罚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决、公益诉讼等环境损害救济途径,切实落实企业环境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愿景可以成为凝聚民心的力量,生态文明建设还是一个促使中国产业转型、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契机.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不仅可以开辟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新道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还可以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生态文明建设将向世界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为人类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贡献. 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创美丽中国明晰思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什么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议题,关系到人类的未来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往往将自己置于自然的对立面,过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认为自己可以主宰和征服自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认识到这种观念的错误性。
自然并非是人类可以随意征服和掠夺的对象,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家园。
当我们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当我们无节制地开采矿产,造成地质结构破坏、环境污染;当我们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引发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多,这些都是自然对我们的“警示”。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意味着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节奏,而不是强行违背。
比如,在农业生产中,采用生态农业的方式,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在城市规划中,保留足够的绿地和湿地,促进生态平衡。
其次,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理念。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这就需要我们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
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牺牲长期的生态利益。
在能源领域,我们应当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因为化石能源的开采和使用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枯竭,还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同时,在工业生产中,推行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例如,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将废弃物转化为有用的资源,实现“变废为宝”。
再者,生态公平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之一。
生态公平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意味着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自然资源和良好生态环境的权利,不论其种族、性别、国籍、贫富等差异。
而代际公平则是指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剥夺后代人享受同样资源和环境的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地区因为经济发展落后,而成为资源输出地,承受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后果,而一些发达地区则享受着资源带来的利益却不承担相应的责任。
形势与政策之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及其建设之我见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天地与我为一。
”孟子讲:“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金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荀子也认识到:“展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可见我们中国文化很早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而如今厄尔尼诺现象、温室效应、沙尘暴、大洪水、大旱灾、地震、沙漠化等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手段迫使我们形成一种新型的生态观。
下面我简单阐述下如今生态文明的含义及对其建设的看法。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生态文明”这个字眼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是人类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对几百年的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成果。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它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观。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和秩序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在开放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必须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生态文明的建设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依然沉重。
以我之见,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三大根基----科技、法规和每个公民。
1.建设生态文明,需加快发展科学技术。
我们要以先进技术的发展来带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
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少的输入自然资源,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它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并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报告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我国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可是,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呢?首先,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并付之于实践。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人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赖自然界生活,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
其次,必须加快解决我的国的生态危机问题。
生态危机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是社会化异化的产物,我们只有加快解决我的国的生态危机问题,才能更好更快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再次,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们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防止自然环境的污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最后,还要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总之,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人类文明发展形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以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宜居型、社会和谐型的新社会为重要目标,它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题方案
所选题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已有研究:
生态社会主义足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和日本崛起的一个新的思想流派,指的是主要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理论家与活动分子依据生态环境问题政治意义日渐突出的事实逐渐形成的、在社会主义视角下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理论分析与实践应对。
按其字面意思,是指环境保护和社会主义、或者“红”和“绿”的结合。
从环境政治学的视角说,生态社会主义是一种与生态自治主义相对应的生态政治理论流派与运动。
从内容上看,它肯定马克思理论的生态学可能性,认为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的危机主要来自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主张靠社会主义来解决环境问题。
生态社会主义的主体思想是强调在社会主义视角下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理论分析与实践应对,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人不是以统治者、掠夺者的角色对待自然,而是以朋友的身份、按照理性的方式、有计划地利用自然资源来发展生产,建立使生产与利润最大化的标准服从于社会生态标准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社会。
生态社会主义自称以马克心主义和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生态学和系统论为指导思想,来建构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社会。
其基本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人类在解决生态危机,重新检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坚持“人类尺度”。
所谓以“人类尺度”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现代的自然观,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它立足于满足社会需要,即“把人放在物之上”,能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
生态礼会主义强调,以“人的尺度”考察人与自然的历史性、统一性,就会发现当代生态问题不是自然的问题,而是社会的问题。
解决环境污染并不足一个纯粹的自然过程,而更主要的是一个社会过程,是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
第二,资本主义批判。
生态社会主义不同于其他各种环境伦理流派的最根本特征在于对资本主义的彻底批判精神,它把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归结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本身,主张资本主义同环境保护是不相容的。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生产和生产所需的环境条件之间的矛盾,在生态社会主义看来,要想消除这一矛盾,只有借助社会主义,环境保护从逻辑上看,也只能是社会主义。
第三,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绿色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生态社会主义不仅立足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而且致力于于生态原则与社会主义的结合,试图构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模式。
其理论强调,社会主义应该而且必然是绿色社会,是人类物质与社会自由充分实现同时又符合生态原则的绿色社会,绿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将极人地改变人与自然对立的关系,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将发生根本的变革,可以自主地控制自已和自然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显然,生态社会主义赋予了社会主义新的理论内涵,也赋予了生态学以革命的意义。
第四,赋予了生态新的国际内涵,反对霸权,维护和平反对生态殖民重构全球生态意识。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本国的生态危机,靠经济和技术优势最大限度地占有全球资源,对人类有限的、稀缺的资源实行生态殖民主义的掠夺。
他们将本国的一些高消耗、高污染、劳动密集型企业、原料仓库甚至垃圾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直接掠夺那里的矿产资源、土地、劳动力和洁净的空气、干净的水源。
不仅使全球自然资源遭受掠夺性的开采,土地因急剧减少、过度耕作而出现贫瘠甚至沙化的现象,而且“自由放任的资本丰义正在产生诸如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和造成严重污染的大量废弃物等不利后果。
本人基本观点:
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并付之于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自然界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的生活,人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赖自然界生活,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
第二,必须加快解决我的国的生态危机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加大,加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
从全国总的情况来看,我国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生态恶化积重难返,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2007年5月,国土资源部公布了一个惊人的数据,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1.5亿亩,形势严峻。
我们必须警醒,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是以损害环境、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破坏为代价的。
生态危机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是社会化异化的产物。
人与自然之间产生尖锐的矛盾除了利益冲突外,主要的原因是公众的环境意识,特别是领导干部首先要有环境意识,如果干部自身思想意识严重扭曲,问题就会进一步复杂化。
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第三,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类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并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而是要受自然规律制约的。
在人类初期,由于受生产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人类屈服于自然界的权威,接受自然界的摆布。
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程度也随之逐渐加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配自然和改造自然。
但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来看,生态自然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
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去发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防止自然环境的污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也就是说,我们在利用生产过程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遵从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可以忽视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否则,人类将自食苦果。
第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的时代,恩格斯就已经敏锐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的弊端以及对社会造成了难以预计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不在于实现使用价值,不在于直接消费,而在于获取剩余价值或利润。
利润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控制着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自然界和人类劳动也变成了赚取利润的工具。
每个资本家都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总是想“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从而形成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可以说,在利益的驱动下,资本家对自然进行
无偿占有和恣意掠夺,对这种占有和掠夺的后果不加考虑,更不会考虑生产的生态后果了。
要实现对整个社会的调节,从根本上克服生态危机,就必须用社会化程度更高的社会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
恩格斯的论述启示我们,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度障碍,而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则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5]但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总体上来说还是讲究效率至上,这就要求我们推动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汲取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避免重蹈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覆辙,最终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宜居型、和谐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