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筑_Shinkenchiku 2013年3月刊》
原点重释_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态度与方法观察
丨
丨
研 究 院 行 限 公 司 副 士 邝 边 筑师
:
淸 华 大学 建筑卞 院教 授
?
盡
3
-
1
1
地震之后
,
新 生 代 建 筑 师 逐 他 们 的 建 筑 实 践 正 体 现 着 关 于 日 本
。 。
,
关 师 创 作 的 重 要 原 点 之
一
。
这样 的 倾 向 是
,
渐 活 跃于
日
本 建筑 舞 台
,
他 们 的 态 度 与 于 建 筑 的 新 思考 在 面 对 当 代 建 筑 处境 之 际
。
思 考如 何 与 与 原初 的
,
方法出 现了 勇 于回 归
在对
自
直面 现 实 的 倾 向 原 初 的 现 代 主 义 设 计准 则
,
,
日
身 职业 的在 思 考中
日
,
自
由 地 把 控 着3
1
1
本社 会 带 来
通过 世 界各 地 相 关
本 建 筑 的 出 即 有 的 建 筑 原 理 与 方 法 了 巨 大 的 影 响 。 让 这 个 发 展 趋于 成 熟 的
,
版 物 以 及 在 西 欧 北美 城 市 中 的 作 品 们 可以 看出 这 股
,
,
日
。
肝
"
自
然系
建 筑 师而 言
,
’
‘
,
自
-
社 会 共 同 体 的 建 筑 实 践 最 为 熟 悉 的 人 物 场 景 在 这 样 的 观念 影 响 下
师 涌现 出 众 多 的 建 筑 作 品
原点重释-日本新生代建筑
龙安寺
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空寂
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幽玄
与“物哀”和“空寂”相比,“幽玄”被 认为是日本的最高审美文化范畴。 多数的日本人认为“美并非存在于物体的 本体之中, 而是在物体与物体之间所造成 的明暗对比以及阴暗的样 …如果离开了这 种暗的作用,便不会有美产生。 在传统的日本建筑空间里,一般很少使用 明亮的光线,特别是茶室空间刻意将窗户 缩小,而且还要用和纸遮挡,以便在间接 的弱光和微暗中显现出美感,追求暧昧的 模糊性。
长谷川豪樱台之家
我把桌子的尺度做得特别大,大家感觉不到这是一个桌子,但它又起到了桌子的作用,通过这 样的一种尺度,我们直接看到外面的风景。也就是通过你和桌子的一个距离变化,你就可以从 室内到室外进行一个空间的转化。这是我所追求的大和小之间的变化和微妙的感觉。
Ⅰ新的视角——微环境的再发掘
五十岚淳的O住宅
在日本建筑里,建筑构成的调和纤细、建筑比例的敏感含蓄、 建筑空间的虚幻深邃等特征均来自日本民族“物哀式”的审 美文化表达。它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简约建筑区别在于体现 了一种隐性的文化“无形”特征,是在建筑中以某种形式展 现出日本的“物哀”精神,它不是建立在学术理论体系上的, 而是建立在民族认知的感悟上。
Ⅰ新的视角——微环境的再发掘
长谷川豪樱台之家 用一张桌子的尺度定义整个住宅
这是他为自己的姐姐设计的住宅,姐姐夫妇都是小 学老师,有两个孩子,“因为小学老师每天要回家 备课,所以她给我提出的要求就是‘一定要给我一 张大的桌子’,于是我就给了她一张长9m宽4m的 大桌子。”长谷川豪说。 整个的住宅设计被这张巨大的桌子定义了,全家人 的生活都围绕大桌子展开,它可以是桌子、庭院的 地板或者榻榻米的床。即便到了二楼,建筑也是围 绕桌子展开,而孩子们各自的小房间里可以看到这 个公共空间,可以和在桌子上工作的父母、玩耍的 兄弟打招呼。桌子上头的屋顶开了天窗,使得整个 桌子区域形成了内院空间,自然光可以照射下来, 孩子们抬头就能看到云卷云舒,俨然户外。
设计大师之矶崎新
矶崎新成就评价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
设计过一系列的大型建筑物,如筑波市政中心(1979~1983)、日本兵库西胁市的图形设计博物馆(1986年)、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的扩建部分(1986年)和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MOCA”,1989年)等,大都融合理性的现代主义结构、典雅的古典主义布局和装饰、又兼有东方的细腻构件和装饰特色,被认为是亚洲建筑设计师的重要代表。
生平简介矶崎新,世界上著名的日本建筑师,1931年7月17日出生于日本大分市,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
在丹下健三的带领下继续学习和工作,1961年完成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课程,直到1963年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矶崎新设计室,在与丹下健三的10年合作中,包括了他的创造性阶段,矶崎新积极参与了高松的香川县厅舍的设计工作(1955-1958)、在今冶的议会楼(1957-1960)的设计,并参与了东京的规划(1960)。
在此以后,矶崎新继续受聘于丹下健三,例如参与南斯拉夫斯科普里的重建规划(1963-1966)和日本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中心广场的会演建筑(1966-1970)等设计工程。
在1960年代,尽管矶崎新拒绝承认与新陈代谢派的原则有任何直接的关系,他还是被认为与新陈代谢运动是一致的。
矶崎新在1970年代越来越转向历史主义,这就导致他接受来自朱里奥·罗马诺(1499~1546,Giulio Romano)、安德烈亚·帕拉第奥、艾蒂安- 路易·布勒(Etienne-Louis Boulle)、克劳德·尼古拉·勒杜(Claude-Nicolas Ledoux)和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等人的建筑艺术的主要思想。
大约自1960年,他的第一个手法主义时期起,矶崎新的建筑采纳了过度强调水平钢筋混凝土部件表现力的手法,这并非不像丹下健三的风格,而是以更高的标准加强了设计定位和提高了准则。
致敬大师矶崎新持续变化的设计观
致敬大师矶崎新持续变化的设计观致敬大师—矶崎新当我将变化当成一种常态持续的变化成为了我的风格思维的脚步从未停止矶崎新的每一个新的建筑都能有着新的视角1931年矶崎新出生在日本九州岛的大分市,14岁时,他的家乡广岛和长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摧毁。
在一切归零的废墟上长大,导致矶崎新的生活中建筑一直是缺席的,于是他开始思考人们如何重建他们的家园和城市。
日本知名建筑师关系图带着少年时期的建筑观,矶崎新走进了东京大学。
1954年,他从东京大学数物系建筑学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
随后,他在丹下健三(1987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建筑事务所开始了他的建筑职业生涯,很快就成为丹下的得力助手。
1963年,他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矶崎新设计室。
01大分县立图书馆设计:矶崎新时间:1962-1966项目地点:日本大分县矶崎新的早期职业生涯开始于日本的战后重建工作,他的早期作品也都是位于他的家乡九州岛,大分县图书馆便是这位大师初出茅庐的成长作之一。
建筑物组织形式的灵感来自与人体的类比,外表裸露混凝土,并通过天窗和窗户,让自然界的光明和黑暗直接进入其中。
02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设计:矶崎新时间:1981-1986项目地点: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MOCA),1986年12月开幕。
这是日本建筑师矶崎新为美国所作的一个引人瞩目的完整设计,也是他的第一个海外建筑。
下沉式红色砂岩的外表,特意与周边地区的高层建筑形成鲜明对比。
有着桶形拱顶的图书馆和镀铜的金字塔位于地面以上三层,但参观者则必须拾阶而下,造访由四个地下楼层构成的画廊。
03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设计:矶崎新时间:1971-1974项目地点:日本群马县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是矶崎新所接受的第一个博物馆项目委托。
以这位建筑师的“虚空艺术画廊”概念为基础。
它由一系列立方体组成,包括一个矩形的主干和突出的两翼。
“立方体”概念延伸到大厅和画廊等室内空间,以及包括倒影池在内的外部区域。
矶崎新
‚像对待那群侍女的描绘一样,我偶然地、随意地散布着我的挚友以及许多我敬重的谦卑们那 里借用过来的要素,以不同的面目完成了整体的构成。‛ 矶崎新采用‚引用和隐喻‛的设计书法,将不同历史时期和低于的多种建筑空间要素并置在 一幅画面中构成额对传统设计观念和表现形式的一种全新挑战。筑波中心大厦的设计虽然是引用 的设计,但是确实具有时代性和创造性的。它说明了引用与创造是不矛盾的。
项目背景 筑波是一座新兴的科技之城,筑波 中戏的使命就是在建筑学意义上表现这 一未来科技之城的意象。
总平面图
筑波第一饭店的入口位于散步 平台北端。矶崎新在半圆柱上掏出 来的大门一侧射了一根由立方体和 圆柱组成的石柱,并在上部做了一 块有半圆形窗洞的石砌墙。巨大的 立方体矗立在这个入口旁,既有功 能作用,也有某种象征性。
主要功能分区与交通流线
透视中的透视——反透视入口大厅 在美术馆入口大厅的尽头,空间被一个用磨光 的大理石包裹的花样雕塑体所终结。在几级阶梯的 升高后达到了一层楼的高度。这个雕塑体的中间是 电梯。这里很黑,大理石在一种可利用的光线中以 一种朦胧的神秘的方式隐约闪现。 电梯巧妙的隐藏在里面,六级台阶从二楼地平 面向下延伸形成一个观景台,透过侧边的窗口可以 看到一楼当代艺术展厅的全貌。 大理石雕塑提把灭点的方向投射回观者的眼前 ,使入口大厅的透视前后翻转过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设计特征与设计风格 矶崎新运用简单的几何模式营造出结构清晰的 系统和高水准的建筑设计,他常常将立方体的格子 体融入现代时尚之中。其作品通常简洁、粗犷却不 自大,圆拱形的屋顶是他设计的主要特点。他将传 统信仰和西方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其作品也兼 取了东西方文化的设计思想,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 代生活的结合。
2
筑波中心(1983)
空中城市-矶崎新的设计和构想是阳光的
——矶崎新0 12345矶崎新 生平简介• 矶崎新,日本建筑大师。
• 1931年,矶崎新出生在日本大分市,是世界上著名的日本建筑师。
• 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
在丹下健三的带领下继续学习和工作,1961年完成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课程。
• 直到1963年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矶崎新设计室,在与丹下健三的10年合作中,包括了他的创造性阶段,矶崎新积极参与了高松的香川县厅舍的设计工作、在今冶的议会楼的设计,并参与了东京的规划。
在此以后,矶崎新继续受聘于丹下健三,例如参与南斯拉夫斯科普里的重建规划和日本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中心广场的会演建筑等设计工程。
• 在1960年代,尽管矶崎新拒绝承认与新陈代谢派的原则有任何直接的关系,他还是被认为与新陈代谢运动是一致的。
• 矶崎新和黑川纪章、安藤忠雄并称为日本建筑界三杰,在国际上被认为是影响世界建筑历史及现实的大师。
1•矶崎新的反建筑/未建成建筑:•矶崎新坦言.他曾经对建筑有一种恐慌的心理。
这种恐慌来自于二战中的原子弹爆炸.以及战后日本的残败景象。
这种生活经历也让矶崎新对建筑有了一种特殊的感觉:看似钢筋铁骨的建筑其实非常弱.当战争来临时,无论多么现代化的城市也会在一瞬间沦为废墟。
•矶崎新环游世界时,乘坐飞机对城市进行航拍。
在翻看拍摄的城市照片时.他惊奇地发现,美国纽约模糊而庞大的俯瞰图竟然与希腊雅典卫城遗址和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废墟惊人地相似。
这一发现唤起了矶崎新少年时代的恐怖记忆,他对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矶崎新认为建筑从建成那一天起就在不断地新陈代谢,直到最终消亡。
建成的建筑作为一种与自然不协调的人造物,终将有毁灭的一天。
干年以前的建筑和被战争毁坏的城市早已成为了废墟,而现有的建筑和未来出现的建筑也终将化为废墟。
“未来的城市即是废墟”。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其实只存在于观念中,存在于建筑师的设计方案中。
只要设计方案没有建成,它就不会遭到破坏而永存于建筑史中。
矶崎新主要建筑作品30题
当时的这一 预 见
为最 大限制高度
,
在 年 之后 真的变 为 现实 米高的墙
,
层
建筑 的长向 是两 面
。
因邻 近机场
,
此
钢 筋 混好 土 给沟
两墙长均 为即 米
本文由heimi_i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矶 崎 新 主要 建筑 作
‘
口口
题
馨黑几
〕 宿规 划 渐
一
,
‘
年设 计
年设 计
在其背 面开 始扩 建
,
扩建部分
。
筑的主 要特 征 整 个建筑 自 至终 都有痕迹能唤起人 始 们的联想 它 象一顺树的干 的关 系 都恰到好处
。
字形的外形
,
箱形梁为骨骼 结构
。
不同
,
,
在印 年 代最流 行的设 计手 法 以 大分县 立 图书 馆 为
建筑 面积
助 卜
一
典 型代 表
米
。
而福 冈城市 银 行总部大楼 的设 计
,
,
贝 这 唯
,
万
,
活
贝岛 邸
一,
东京 都武 藏野 市 月建 成
年
,
建筑 面积
矛林 邸
平方 米
福 冈县 福 冈市西 区
年一 月建 成 建筑 面积
,
平方来
⑤青木 邸 东京 荀 区 蜷
训
,
中山 邸
矶崎新 建筑巡礼与新建筑理念初探
80年代,开始在基本的几何图案上面添加一些西方古典 主义的要素,建筑形势充满了叙述性的预示 。那时矶崎 新先生认为日本最重要的后现代建筑师 。
北九州会议中心
奈良现代美术馆
富山博物馆
90年代矶崎新先生兴趣开始从引喻性、叙述性转向形势。他二元论的特征,找到独 特的工作方式。他在日本工作的时候,他用传统日本的情感,表现西方的题材。在 国外工作时他尝试用西方的逻辑方式,来分析日本的形势题材 。
1988年的世界建筑博览会在奈良举办 “丝之路21”的大型城市发展计划从以奈良火车站为中心的地带向外缓而进 行
建筑的轮廓为一个椭圆形的方案,此灵感来自于如Todaji寺庙瓦屋顶的回旋曲线 它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一个有强烈印象的城市的象征。 椭圆的长轴是城市古老的轴线(南北向)。 由于铁路引入城市网络,改变了这条轴线,因而生成了一个广场和入口的位臵。 基地是个三角形,由东西,南北轴线和铁路的平移线围合而成。 就这样,大厅的入口放在了一个椭圆与铁路轴线相关系的无意建造的墙之间。 中型大厅的休息室和酒店放在大厅北角可以观望春日山和若草山的风景。
筑波中心广场
迪斯尼大楼总部
70年代到90年代初矶崎新先生建筑探索中,在创作中 融合了手法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使他的建筑风格在次 序与自由之间游离,抑制个性和解放个性两种手法相 互冲突又相互联合。这一时期的建筑作品,往往与自 由的形势中,潜藏着有条不紊的结构。作品中大量涌 现了引喻表达变化无偿和错中复杂的感觉。
这个草图是在竞赛阶段开始不久就完成的, 决定在北端安臵中型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大 型厅的舞台放在中间,其座位放在南部,采 用传统式的排列。
在三层平面中,一个走廊用来联系大,中厅。 为的是研究中型厅做为大会厅的辅助的可能 性。从整个建筑的命名可以看出竞赛的主要 意图是一个会议空间。
浅谈现代设计大师---- 隈研吾
浅谈现代设计大师---- 隈研吾方圆魏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大师,魏研吾都市设计中心的代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
他的建筑设计哲学从康德的思想中获得启发,认同日本禅宗和中国传统哲学,讲究万物归本,终究回归混沌。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魏研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包括1999年和2000年在意大利举办的威尼斯双年展、2000年在法国举办的奥尔良建筑实验室展览等。
其作品多次获奖,包括2002年芬兰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2000年的日本建筑学会东北宪章建筑大奖和1997年的日本建筑学会奖等。
此外,他还是一位著述丰厚的建筑师,曾出版《十宅论》、《负建筑》、《反造型》等著作,全面的阐述他的家住哲学。
1954年,魏研吾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在其童年时期,对建筑设计非常感兴趣的父亲会经常带他去日本各地参观建筑,同时也会搜罗一些建筑大师的家具或模型,把玩之余向他介绍其功能和建筑师的背景。
1964年,日本奥运会期间,由日本建筑大师丹下键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体育馆让魏研吾萌生了当建筑师的念头。
他后来说:“从那里,我意识到建筑能影响人们。
如果奥运会没有在东京举办,我想我也不会成为一个建筑设计师”。
同年魏研吾在父亲的带领下,他亲眼看到了东京帝国饭店,他一下子被弗兰克.劳挨德.赖特及其建筑的力量打动,赖特的自然建筑风格深深的影响了魏研吾,并对他日后创造出新的自然派建筑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魏研吾早年的经历使我明白,培养好的品味和设计见解(在特定文化中),最初就需要对这门学科有与生具来的兴趣,接着还要经过若干年的学习过程,这包括:接受杰出设计作品的熏陶,在这些作品之间做出对比,同其他设计师艺术家展开争论,学习设计方面的历史和哲学,了解当今和历史上的设计师,建筑师和艺术家的思想,尝试设计属于自己风格的事物,主动接受他人的批评。
从小的耳濡目染让魏研吾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走上了建筑设计的求学之路。
20世纪70年代魏研吾读大学期间,日本掀起了素混泥土建筑热潮。
矶崎新简介
美术馆坐落在弧形场地,外形石材幕墙与屋顶曲 线过渡形成壳体,似立体回旋镖。三个出入口以回旋 黄金海岸邦特大学 镖的翅尖和弯角切割而成,出入口大面积采用玻璃幕, 增加了建筑的通透性,同时又满足了采光的需要。美 西班牙巴塞罗那体育馆 术馆外墙覆盖灰绿色的岩板,与建筑的灰砖颜色相协 美术馆内部中间没 调,协调中富有变化,整个外部结构整齐和谐、层次 有立 柱,形成大面积展 分明。
西班牙巴塞罗那体育馆
2 3
深圳音乐厅
Okanoyama 美术馆
5 1
西班牙巴塞罗那体育馆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3 4
Okanoyama 美术馆
黄金海岸邦特大学
1 2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深圳音Biblioteka 厅谢 谢!作品介绍
厅,展厅采光利用壳体 的一个水平剖面形成类似 月牙形采光顶,以自然采光满足对光线的要求。 美术馆注重灯光的方向性和可变性问题,采用国际一流的德国 Erco照明,同时为了配合灯光,地面采用较为粗糙密实的花岗石材, 很好地解决了灯光反射的问题,使内部空旷的空间里,与作品发生 深圳音乐厅 关系的空间参数只有光的状态变化一项,体现出当代展览的一种理 想状态。 美术馆的空间设计满足多种展览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以牺牲内 Okanoyama 美术馆 部的美感为代价。在内部采用大弧面曲线元素,用不规则的曲线划 分出多个层面,线、面结合富于变化,有很强的现代感。
“ 未 建 成 ”
之
个人介绍
生平经历 生平经历 设计风格 设计风格 反建筑史 反建筑史 人物点评 人物点评
矶崎新在设计的色彩和风格等形式上相当大胆, 其创造力和细节设计能力成为其独特的设计标志。像 日本其他建筑师一样,矶崎新的工作深受当地文化的 矶崎新1931年7月17日出生于日本大分市, 影响,但也展示了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微妙的幽默感。 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1961年完成 在他尽力将传统信仰和西方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课程。1967年获日本建筑学会 其作品达到了一个臻于完美的境界,即作品兼取东西 大奖,1963年创立了矶崎新设计室,自此成为几十 方文化的设计思想,将文化因素表现为诗意隐喻,体 在矶崎新40年的建筑生涯中,有多 年来活跃在国际建筑界的大师,作品众多,获奖无 个模型和设计作品“未建成”,并且这 •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矶崎新是代表了20世纪后期特征的建筑家”; 数。 矶崎新运用简单的几何模式营造出结构清晰的系 于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实践,以新陈代谢主 些作品的知名度比那些已经建成了的作 义的设计成名。此后他的建筑里融合了来自多方面 品更高。在矶崎新看来,“反建筑史才 •统和高水准的建筑技术,他常将立方体和格子体融入 “在现代主义动摇之后,后现代主义开始抬头 的影响。其作品兼取东西方文化的设计思想,将文 现代时尚之中。其作品通常简洁、粗犷却不显自大, 是真正的建筑史。建筑有时间性,它会 的 化因素表现为诗意隐喻,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 圆拱状的屋顶是他设计的主要特点。他能利用不同的 长久地存留于思想空间,成为一部消融 1960年以来,矶崎新是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 活的结合。其作品多为大型公共建筑,设计风格尤 结构和造型创造出大量的空间,并努力使边缘看起来 时间界限的建筑史。阅读这部建筑史, 以创新、有气魄著称。他参加深圳文化中心竞赛获 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建筑与社会的对应关 •更为柔和。在设计时,矶崎新一般先在脑海中勾勒出 “他的作品反映了现代生活的希望和矛盾”; 胜的方案已在实施中。 大致图形,然后将其转换为一种清新、多彩、纯粹和 系,也是了解现实建筑的有益参照”。 作品包括:美术馆、艺术馆、歌剧院、天文台、 所以想理解矶崎新,得先理解那些“未 •深刻的几何模式。 “他能很好地周旋于革新与传统的旋涡之中”。 办公大楼和居住区。他设计了大量著名作品,尤以 矶崎新所设计的建筑具有相当强烈的视觉效果, 建成”的作品。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迪斯尼总部大楼、日本京都音乐 尤其对比和着重之处更显鲜明。他曾经说过,建筑学 厅、德国慕尼黑近代美术馆、日本奈良百年纪念馆、 就是由建筑师所操控的建筑形式和结构。对光、格局、 西班牙拉古民亚人类科学馆、美国俄亥俄21世纪科 空间体积等的充分利用是矶崎新的建筑备受人们关注 学纪念馆、意大利佛罗伦萨时尚纪念馆、日本群马 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作品不但有其内在意义而且更 天文台、中国大剧院方案竞赛等最为著名。 显额外活泼和动人心弦。他设计的室内空间简洁明了, 单纯的合成结构提供了较为中性的合成空间。
日本建筑师矶崎新
广场上层,尤其是下沉的 椭圆形场地都是非常安静 的城市空间,在平常的日 子里几乎没有什么来访者, 因为这个广场并没有吸引 城市娱乐活动,而且相距 太远也会降低人们在筑波 市内步行欲望。这个中心 内向的功能和下层空间封 闭的墙,使得筑波中心既 不打算也不能承担起一个 有生命力的城市广场的角 色,也是与罗马广场的一 个反差。
广场下沉部分的设计是对罗马坎皮多利奥广场的借鉴,与这个意大利模式形成对比 的是,筑波广场是用黑色石带勾勒浅色地面,而且中央有一个喷泉。
两个台地之间用台阶、石头造景和流水来过渡,它们的布局非常随意,与严谨的几 何形地面及广场空间并置在一起,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
坎皮多利奥广场的地面向着中心的骑马雕像呈拱形抬升,筑波广场的地面则是凹形 的,并在广场中心形成一条水槽,作为广场的水元素的源头。坎皮多利奥广场由深 色石头铺地,辅以白色石带划分,而筑波广场地面的色彩构成正好相反。
不可回避的难题。
中央美院的美术馆建成之后 有望成为中国最好最先进的 美术馆,部分功能和展陈条 件将达到国际一 流水平。所 谓最好的美术馆,主要包含 几方面的含义,第一,美术 馆从外观形态上适合它所在 的环境,并能够提升整个建 筑群的形象;第二,美术馆 将使用具有国际 水准的展览 设备,力求从展陈空间环境 和功能上达到国际交流与展 览互换的条件;第三,美术 馆的整体建设立足于国内, 用精彩的设计带动民族工业 产品在美术馆所 需设备上的 应用。
矶崎新:我安于我所在的传统建筑领域
矶崎新:我安于我所在的传统建筑领域最近建筑界的最高奖颁出获奖者是88岁的日本建筑师矶崎新他曾给中国设计了多个值得打卡的热门地标矶崎新与中国的缘分始于父辈,他的父亲曾在上海读书。
2004年,矶崎新在上海成立工作室,第二年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向来语出惊人的他说上海只有建筑,没有艺术,在造型设计方面,是个胆小的巨人。
诸多头衔与封号中,同行黑川纪章对矶崎新的评价最为中肯,他称他为“建筑思想家”。
留着满头白发,绑个小辫,身着深色西装,83 岁的日本建筑师矶崎新在一大群工作人员的簇拥下走进位于上海复兴中路1380 号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好似一位即将上台大展身手的指挥家。
如同指挥家执棒前都会酝酿情绪,由他设计的这座音乐厅也正在最后的调试阶段,将于今年 9 月向大众开放。
新落成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共分为大小两个演奏厅。
来到可容纳1200 人的大厅后,矶崎新沿着一排排座椅漫步,边走边拍手,一直走到舞台中央。
在指挥台的位置立定后,他让大家保持安静,又继续自顾自拍手试音。
过了好一会儿,他终于露出笑脸说:“你们发现吗?演奏厅每个位置的音响效果都是不同的,无论是直达声、还是反射声都非常出色。
”不难注意到,矶崎新的耳朵极其敏锐,这与他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跨界交流有关。
身为雕塑家的妻子宫脇爱子拓展了他的朋友圈,他和约翰·列侬、小野洋子、祖宾·梅塔等音乐人都是旧识。
众所周知,矶崎新和黑川纪章、安藤忠雄并称为日本建筑界三杰。
然而,对于中国大众而言,相对更熟悉的是“和平年代野武士”安藤忠雄。
去年,另一位在中国大陆尚未有作品诞生的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也开始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因为他继中国建筑师王澍之后于2013 年获得有“建筑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
相比安藤忠雄和伊东丰雄,矶崎新更像是一个谜。
事实上,他在建筑界的分量,可以从他的“伯乐”身份说起。
在1982 年香港举行的国际建筑竞赛上,由于他的独具慧眼,使扎哈·哈迪德的方案从初审淘汰的名单中起死回生,并一跃获得首奖,扎哈从此声名鹊起。
日本胶囊旅馆超现代化“非场所”场域之下的生活体验
“非场所”与胶囊旅馆当代生活中的我们常常会有一种奇怪的感受,我们似乎不在任何“地方”,搭地铁、坐电梯、排队......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而当下我们所在的空间是空白的、暂时性的,不具有除了功能以外的任何意义,这种场所被称作“非场所”。
作家弗朗茨•卡夫卡在《变形记》中以主人公变成昆虫来暗喻在现代化社会重压之下人变成了“非人”,被欲望与消费主义所绑架,当他不再是家庭的顶梁柱而成为毫无用处的昆虫时,便会被忽略和唾弃。
卡夫卡用这种极为夸张的写作手法,强烈讽刺了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人性本身的削弱。
而“非场所”这一概念与卡夫卡所暗喻的“非人”有着相同的含义,“我曾经来过这里吗?”这或许是人们对非场所的印象。
当人们来到非场所,不需要动脑与社交,只需要跟着指引乘坐一班又一班的地铁,遵守着“不喧哗”“禁止吸烟”等规则,而此刻我们深深感受到我们似乎只是社会齿轮当中的一部分,被规则约束,被时间驱赶,像是机器人一般的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成为了卡夫卡所说的“非人”。
法国人类学家马克•欧热Marc Auge 正是提出“非场所”这一概念的人,他说:“ 人们常常会将一个地方赋予浪漫色彩和故事,但是非场所没有这种特征,它不是社会与人类之间关系的产物,也不是历史所遗留的文化场所,而仅仅是超现代城市正常运转功能当中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在几个非常典型的国家当中看到较为极端的超现代社会“非空间”的例子,日本就是其中之一。
来到东京,我们可以看到人们飞一般的行走速度,一切设施都为了寻求最高的效率,更新换代的速度超乎想象。
1960年代,日本发起了一场针对城市建筑的“新陈代谢”运动,黑川纪章(Kisho Kurokawa)是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师,以对哲学的迷恋而闻名。
他设计的中银胶囊塔被誉为这场运动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杰作。
日本胶囊旅馆:超现代化“非场所”场域之下的生活体验夏家馨(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中银胶囊塔“1972年设计的中银胶囊大楼具化了“胶囊式住宿”的概念——大楼被看做一个完整的母体,其中一个个独立的房间(unit)则隐喻为组成母体的细胞;当单间衰败或遭受破坏时,能单独地被抽离出来,进行更新或重建,以使得母体的生命(整个大楼)在个体细胞(单间)的自我代谢中得以继续。
隈研吾建筑中的材料运用
上的连续性,而是主体与环境相互联系、融为一体的状态。广重等浮世绘画家们过去向西欧
吾通过现代的高科技和地域性的自然素材相结合,使这个并不年轻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得以
域性与先端性、全球性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
谢谢!
提出了“负建筑”、“弱建筑”的概念。
建筑理念
负建筑
把建筑作为配角,把环境放
强建筑:
建筑体量庞大、消耗物资大 “建筑为主、环境为辅”的 潮,强化了建筑与环境的割
‘“负建筑”不是失败的建 刚,表面上是对“强建筑” 以退为进’
负建筑的人性化“令失去安 筑的温情和柔性。”
20世纪是怎样的时代?
是混
1. 混凝土的随意性 1.1 不挑剔场所
隈研吾建筑中的材料运用
隈研吾
个人简介 隈研吾(Kengo Kuma),毕业于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 系。日本著名建筑师,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建筑融合古典 与现代风格为一体。都市设计中心代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 教授。曾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等。
个人著作 《十宅论》:日本有10个阶层,各个阶层都有自己固定的住宅风格。 《再见.后现代》 《负建筑》:让建筑消失。 《建筑的欲望之死》 《自然的建筑》
近代社会,人们自身延续 近代家庭作为孤立的个体漂泊 望混凝土这种坚硬的材质来给
3. 表象与本质分裂的混凝土
混凝土具有内不可见的本 凝土建筑最可怕的特性就是看 不可修补,与木建筑正好相反
天然的素材
日本传统文化中强调”场所“的概念,即同一物体在不同场所的价值是不同的。因此, 具有该场所的特性。”自然“并非指纯天然非人工的,而是某种关联性。自然建
三个阶段
1970年,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西方世界,日本也出现了黑 川、矶崎新等建筑师。1991年,隈研吾为马自达公司设计的 M2项目,被贬为“都市恐怖主义”,是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前 建筑师追求标新立异的最疯狂表现。随着经济泡沫破裂, “M2”成为殡葬场。
「好奇心·周末看展」狗到底会想要怎样的房子?知名建筑师做了 12 组
「好奇心·周末看展」狗到底会想要怎样的房子?知名建筑师做了 12 组习惯了带着爱犬逛公园,习惯与它一同穿梭于街巷中,或者只是一起躺在沙发上,度过一个闲适的周日——这是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常态。
而现在,喜欢狗的人甚至还可以带它到美术馆去看展,欣赏世界知名建筑师的作品。
近日,《设计:为了爱犬》展览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举办。
与一般的展览不同,这个以“狗的建筑(Architecture for Dogs)”为主题的展览也对小狗开放。
“狗的建筑”构想的提出,源自策展人、日本平面设计师原研哉对狗与人生活空间的思考。
尽管人与狗的关系不断深化,两者有了更多共处的空间,但一直以来,当人以自己的身体为标尺来衡量万物大小,为了自己的喜好和便利来打造周围环境时,狗作为已经逐渐脱离自然的小生物,却只有被动地适应一个不合于它的尺度的生活场所。
从 15公分的楼梯台阶高度(根据人的身高、腿长而约定俗成),到家居面积与城市幅员,无不如此。
对此,原研哉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换个视角,以狗的身体尺寸去衡量与创造属于它们的生活环境?身为无印良品艺术总监的原研哉向来提倡为日常生活而设计,他认为我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总是蕴涵无数创造的可能和意义。
而这一次,他实际上想问的是,或许,重新去思考我们亲密的生活伙伴——狗,人就可以凭此观照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新的灵感呢?2012 年,原研哉与美国投资公司 ImprintVenture Lab 合作,邀请包括妹岛和世、伊东丰雄、坂茂、隈研吾、马岩松等在内的 12 组著名建筑师来设计狗的居所。
他们被分到不同品种的狗,需要将自己代入狗的角色,以它的角度来观察与审视世界。
《设计:为了爱犬》已经走过迈阿密、洛杉矶、东京、巴塞尔等地,而它的第六站来到了上海。
展厅内部展厅很宽大,整个高度为 14 米,墙壁和展台都使用原研哉偏爱的白色。
为了让这些特为中小型犬设计的狗屋不被巨大的空间吞噬,他特地在墙上增加印字,与狗屋的高度平行的“Architecture for Dogs”字样压低了空间的重心,让展览的“气场”和参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展厅下方。
藤本壮介建筑新秩序
日本新世代建筑家系列之一藤本壮介所提示的建筑新秩序亚洲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助理教授近年来日本建筑师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安藤与伊东的建筑风潮无疑已经席卷全球,不过更值得注意的会是逐渐展露头角而崛起的三十岁代年轻建筑师。
这个新的建筑世代即便也受过建筑学院教育的洗礼,然而从他们的作品当中却能窥见另一种有别于过去重视都市涵构、令人耳目一新的做法。
他们勇于搁置学院派教育的包袱、发明出过去所未曾存在的形式,并透过某种原理与规则来进行建筑创作上的探索。
最具代表性的包括藤本壮介、石上纯也,以及受邀参与台湾澳底大地建筑设计案的年轻新秀平田晃久。
作为一系列的追踪报导,本篇首先以藤本壮介一连串惊为天人的创作来解读这个(从状况(context)迈向原理(theorem))的建筑新思维。
199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的藤本壮介于1971年在北海道出生。
2000年设立藤本壮介建筑设计事务所以来已经获奖无数,包括连续3年夺得Architecture Review Award。
代表作有(伊达的援护寮)(04年JIA新人赏)、(T House)(06年住宅建筑赏金赏)、(情绪障碍儿童短期治疗中心)(08 JIA日本建筑大赏)等等,目前也担任京都大学、东京理科大学等建筑设计名门的兼任讲师。
在上大学之初,藤本原先更想成为爱因斯坦般的物理学者。
由于爱因斯坦对于时间与空间有着异于常人的解读,也曾提到过空间与密度随着速度与时间因素而扭曲变形的论述,因此这份对于空间的特殊解读方式让藤本为之深深着迷。
虽然藤本后来转为专攻建筑,不过这份深受物理学影响所产生的(空间思维)却早就已经体质化在藤本的身上。
另一个对藤本影响深远的是与东京这个高度复杂的复合性都市的接触。
相对于藤本故乡北海道那片宽阔的大地,东京这个复杂纠葛的现实环境带给藤本决定性的震撼,同时也让他发觉都市所这个复杂体系中的无穷魅力。
例如藤本在东京的住处周遭盖了一大堆房子,让来自北海道大自然当中的他感到无比新鲜,并觉得舒适而饶富趣味。
矶崎新和九间堂
矶崎新和九间堂当代日本建筑界精英荟萃,而70年代更是集中了数位大师级的人物,作为日本“后现代”类手法主义美学的头号典型人物矶崎新格外引人注目,他卓越的才智、非凡的感觉能力以及在探索解决60年代后困扰建筑界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实践方面及所表现出的创造能力,使他成为国际建筑界一名典型人物。
作为世界建筑师,近十几年来,有关矶崎新的评论很多。
但是,最集中的,可以算是1991年了。
因为这一年是被他称为他“还历”的60岁生日的一年,而又正值他创作的30周年。
从美国的洛杉矶开始,然后在日本的东京、大阪、水户等五个城市巡回展示他的作品。
关于对他本人创作特色的评论则看法各有千秋。
有的认为“他走的是一条冒险家的艺术家道路”,“他的作品反映出两极性,东和西,过去和现在,自然的和人工的,理想和梦幻,严肃和复杂的两极性”,“他的作品早已跨出建筑家的圈子,进入了卓越的造型家和思想家的范畴”,“他的实践的领域深处反映了诗的意境的知的严肃性,是诗心和知的严密融合”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建筑文化》杂志出了“矶崎新解体新书”专刊。
日本的学术界开始从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矶崎新的作品,称他为“日本建筑界的英雄”,是年轻一代的理论指导者。
这么认真的分析、解体一位本国的现代建筑家的作品这在日本也是首次。
建筑师在创作时冥思苦想、反复构思的表现与他创造结果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干扰因素,及在所有行为中,建筑师一种转弯抹角、最费周折的表现过程,一向建筑计划在未最终实施完成前,必须具备得到社会认可的先决条件,对矶崎新来说,他是在一些欣赏他的才能的指引们的要求下和赞助下在家乡进行工作的,他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建筑师”,他在家乡可以“设计自己喜欢的建筑,并只有在有人支持的情况下发挥”,他的作品并不一定需要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因为那些事纯粹的“有机建筑”,脱离了当地的历史素材,观念则难以理解。
矶崎新曾师从丹下健三,并曾在丹下事务所工作过,正统吸收了丹下健三的现代建筑创作思想和民主主义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