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必备2009年高考历史解题方法指导与训练
2009高考历史复习策略(1)
2009高考历史复习策略成都大学师范院冯一下在《把握高考历史试题的走向》(载《招生考试报》2008年第4-5期)一文中,笔者从传统试题的内在变化和新型题型的多方面开拓两个方向,预测了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尤其是“文综”四川卷历史试题)的走向,并建议同学们参考这一分析,制定或调整高考历史复习的策略。
这里,笔者就历史复习策略提出几点建议:一、发挥史观的引领作用综观近年高考历史试题,我们得出了史观是高考历史试题之魂,脱离史观不成题的结论。
因此,历史复习应适当重视理论,注意发挥史观的引领作用。
1、了解几种重要新史观的精髓近年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对新史观我们应有初步的了解。
这五种史观的要义,可概述如下: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现代代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
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
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2009年高考试题——文综历史(北京卷)答案含解析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Ⅰ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学习历史的场所回答12、13题12. 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
《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井田制C.分封制D.郡县制【答案】C【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武王克殷反商”、“封黄帝之后于蓟”等有效信息限定词。
这些信息告诉考生西周时期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殷,建立诸侯国蓟,分封黄帝为国君。
分封制开始于西周。
A项所述符合原始社会史实,排除。
B项是西周的经济制度,排除。
D项开始于秦朝,排除。
故正确选择C项。
【考点定位】考查我国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13. 北京孔庙(见图7)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
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答案】D【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元朝”、“进士”等有效信息限定词。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
“进士”是科举制内容之一。
A项所述开始于隋朝,排除。
B项内容符合北宋史实,排除。
C项是明朝坚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
故正确选项为D。
【考点定位】考查古代民族融合内容。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实现民族和睦有多种方式。
回答14、15题。
14. 为解决与匈奴之间的长期冲突,两汉时期中央政府作出了多种努力,其中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是A.张骞“凿空”B.卫青远征C.昭君出塞D.甘英出使【答案】A【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匈奴”、“两汉”、“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等有效信息限定词。
中原的冶铁、凿井技术传给西域,而西域的葡萄、苜蓿、胡桃等经济作物传入中原,这些经济文化交流是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
B项所述属于军事斗争,排除。
C项指出塞蒙古高原,排除。
D项出使欧洲,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考点定位】考查古代政府对边疆的治理。
2009高考真题随时练:历史
编辑推荐最有效的日常训练方式,名校教师的秘密武器。
内容简介在高三复习过程中选择一本优秀的练习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许多重点中学,都流行着非常有效的“随时练”“每日一测”等日常训练方式。
“随时练”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学习成绩能稳步提升。
基于此法,为帮助考生科学有序的复习,北京天利考试信息网组织全国各地高三一线教师编写了这套《高考真题随时练》。
本套丛书将近几年的高考真题按考点设置成随时练习的小册子,让你轻松把握高考试题的考点,做到考前心中有数。
本套丛书含语文、数学(文科)、数学(理科)、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10科册。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考点划分详细:依据最新考试大纲,细化考点,把每个考点的高考真题设置成随时练习的形式,在内容上覆盖了高考全部内容。
考生可以逐项进行强化自查训练,查漏补缺,确保基础过关。
梯度题型设计:题梯度以高考基础题为主,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难度为中易,题量设置贴近课堂实际,方便考生作为自测及随堂练习。
答案详尽:本书参考答案详细,解题科学、规范,帮你规范答题,使你在高考答题中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使用方便:本书编印装订成活页可拆,考生使用方便。
目录练习一祖国历史的开篇Ⅰ练习二祖国历史的开篇Ⅱ练习三封建大一统时期Ⅰ练习四封建大一统时期Ⅱ练习五封建国家的分裂与民族融合练习六封建社会的繁荣Ⅰ练习七封建社会的繁荣Ⅱ练习八封建社会的繁荣Ⅲ练习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Ⅰ练习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Ⅱ练习十一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Ⅲ练习十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Ⅰ练习十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Ⅱ练习十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Ⅲ练习十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Ⅳ练习十六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Ⅰ练习十七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Ⅱ练习十八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Ⅰ练习十九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Ⅱ练习二十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Ⅲ练习二十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的统治Ⅰ练习二十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的统治Ⅱ练习二十三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Ⅰ练习二十四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Ⅱ练习二十五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Ⅲ练习二十六国共的十年对峙练习二十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Ⅰ练习二十八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Ⅱ练习二十九人民解放战争练习三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练习三十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曲折探索练习三十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Ⅰ练习三十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Ⅱ练习三十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Ⅲ练习三十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Ⅳ练习三十六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Ⅰ练习三十七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Ⅱ练习三十八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练习三十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Ⅰ练习四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Ⅱ练习四十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Ⅲ练习四十二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练习四十三从经济危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练习四十四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练习四十五世界格局的变化参考答案及解题提示获取本书请点击查看地址。
从2009年安徽高考历史试题看2010届高三历史复习策略
2,严格遵循历史学科的考纲及说明的要求. 严格遵循历史学科的考纲及说明的要求. (1)命题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具体表述,古今贯通, 命题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具体表述,古今贯通, 中外关联,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绝大 中外关联,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 部分选择题为材料型选择题,加上两大题非选择题, 部分选择题为材料型选择题,加上两大题非选择题, 全卷材料丰富而新颖,文献资料,地图,表格,照片, 全卷材料丰富而新颖,文献资料,地图,表格,照片, 漫画一应俱全. 漫画一应俱全.丰富的材料给新情境的创设和设问角 度的选取提供了便利,试题做到了题题把关, 度的选取提供了便利,试题做到了题题把关,处处创 新,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学科 能力才能顺利完成. 能力才能顺利完成.
(二)学生第一轮自主复习方法 第一,制定出复习计划和抽出固定的时间复习. 第一,制定出复习计划和抽出固定的时间复习. 计划就是一轮,一个月,一个星期,一天, 计划就是一轮,一个月,一个星期,一天,要复习哪 学好历史和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 些.学好历史和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 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40分钟为佳, 40分钟为佳 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40分钟为佳,太多会 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可安排在 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 早读之前,晚自习,在就寝前的一小时( 早读之前,晚自习,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这段时间是 一天中大脑的四次记忆高潮之一) 一天中大脑的四次记忆高潮之一).每天看完规定的 内容后, 内容后,临睡前应将白天复习过的内容在大脑里像放 电影一样过一遍, 电影一样过一遍,不要求将所有的内容都回忆出来 (其实这也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将当天复习过的大小 其实这也是不可能的) 标题及彼此间的关系回忆出来, 标题及彼此间的关系回忆出来,这样既能巩固主干知 又不至于因精力过于集中而使大脑兴奋影响睡眠. 识,又不至于因精力过于集中而使大脑兴奋影响睡眠.
备考指南:09年高考各科二轮复习黄金方案
备考指南:09年高考各科二轮复习黄金方案春节过后,广大高考生距离高考又近了一些,但只要按部就班不慌不乱地进行知识梳理,就可以沉稳地迎接高考的到来。
在高考一轮复习即将结束、二轮复习即将开始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做到有条不紊地复习呢?让我们听听河北省重点中学、石家庄市第二中学的优秀教师们是如何分析和点评的。
二轮复习承上启下,它在一轮全面系统复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知识的条理化。
这一阶段是加强知识实际运用和落实的关键时期,是关系到学生的能力能否得到提升的重要阶段。
必须具有科学的应对策略,方能做到高效低耗。
一轮复习侧重在梳理和建构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所以,它突出了一个“全”字,各考点全面铺开,无一遗漏。
而二轮复习则要突出一个“专”字,不宜面面俱到,要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集中攻克。
譬如,整理、翻看一轮复习时做过的卷子,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认真细致的全面检查,做到真正了解自己的薄弱项。
根据木桶短板理论可知,这些薄弱环节也许就是影响你下一步提升语文成绩最关键所在,所以,要对症下药,花大力气把它补起来。
具体方法是:回忆老师所讲,回想自己所做,明白题的要求,清楚答题要诀,集中主要精力,反复刻苦练习,及时总结归纳,找出规律良策,只有章法不乱地进行大量的实际训练,以期二次巩固提高。
二轮要多做提纲挈领式的复习,善于瞻前顾后,完善知识系统,增强“一个题就是一个类型”的意识,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切实弄清问题出在哪里,为何出错,是知识的漏洞,还是能力的欠缺。
对于二轮复习,最忌讳的就是对自己要求不严,对许多问题还停留在一知半解上,而不能做到准确深入细致的探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花费了大量时间而收效甚微,甚至是毫无收效,因此,考生必须要精做训练,形成快捷、准确的解题思路和技巧,防止以看代写,以想代写,要把“会做”、“做透”作为二轮复习的原则,力求在难度低的试题中少失分,在难度高的试题中多得分,以期全面提高得分率。
二轮复习阶段是接收全国各地各类复习资料的高峰期,考生要有选择地利用其中有典型意义的题,不做简单费时的机械重复,因为,题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备考的质量,题不在多而在精。
09高考历史科解题方法指导
例24-提纲p10(2006年北京统一试卷37)(2)
以下是展览文字节选:1840年后中华文明面临新旧嬗变。中国人为 教亡图存,吸收西方成果,先后提出各种主张,如:①“师夷长技以 制夷”;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耗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 (《孔子政制考》);④“只有这两位先生(德生生,赛先生)可以 教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作为解说员、请你向参观者解释其中四个主张的实质和作用。
二、审清求答项
题干中提示解答的“未知项目”。
背景类:背景、条件、原因(或为什么、理由、 因素)、目的 过程类:内容、过程、主张、怎样 认知类:理解(解读)、认识 比较类:相同、不同、继承发展 评价类:经验教训、性质(实质、本质)、评 价、作用、结果(后果)、影响、特点、意义 ……
二、审清求答项
背景类:作答结构:政治、经济、文 化等
例、(2007年北京统一试卷13)在图 中Ⅱ期,少数民族两次入主中原。对 这两次过程相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B.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C.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统治 D.接受汉族文化,推动自身进步
(08北京卷)
准确把握时空观念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前提,回答 12、13题。 12.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 的是
包括性质、作用、影响、结果、经验教训等,教材 关于意义的叙述,基本上也是如此 • 而在高考试题中,却不一定是这样。在高考历史
问题中,意义、影响、作用,三者并没有什么本 质的区别。 • 地位,是历史事物在社会关系中或历史变化中所处 的位置。
2009年高考历史选修试题汇编
2009年高考历史选修试题汇编1、(海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分)明朝后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统治危机,推行各项改革,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成效显著,史称“张居正改革”。
材料一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今用人则不然。
官不久任,事不责成,更调太繁,迁转太聚,资格太拘,毁誉失实。
臣愿皇上慎重名器,爱惜爵赏。
用人必考其终,授人比求其当。
仍敕吏部严考课之法,审名实之归。
------《明史纪事本江陵柄政》材料二敕下吏部,慎选良吏,牧养小民。
其守令贤否殿最,唯以已端洁,实心爱民,乃于上才考称职,不次擢用。
若但善事上官,干理薄书,而无实政及于百姓者,虽有才能干局(按:有才干),止于中考。
其贪污显著者,严限追赃,押发各边。
毋徒炫于声名,毋尽拘于资格,毋摇之以毁誉,毋杂之于爱憎,毋以一事概其平生,毋以一眚(按:过错)掩其大节。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张居正整顿吏治的内容(5分)(2)指出整顿吏治与张居正改革的关系。
(3分)2、(辽宁、宁夏)(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
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
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周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于凭由,方许别住。
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
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
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
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药倍息,而公家无所剩其人。
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期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指导与训练
2009年高考历史解题方法指导与训练指导与训练一:灵活转化所学历史知识一.扩大转化(等同替换)——把课本上学的特殊性知识或具体性知识要会转化为一般性知识。
①一类重要的历史问题一定要记准一个问题②要学会用熟悉的历史知识推导不熟悉的同类历史知识。
用中国古代史知识推测同类问题中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反之亦可;用中国史知识推测同类问题中世界史知识,反之亦可。
例:秦朝统一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2)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不断加强;3)人民渴望统一;4)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5)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嬴政掌权后,广泛搜罗任用外来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分析统一原因模式:1、经济2、政治3、思想文化4、民族、地区联系5、核心力量6、领导者练习:1、回答元朝实现大统一的历史原因。
2、归纳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
3、回答美国建立的原因。
4、谈谈青藏铁路建成的意义。
二、缩小转化(平行替换)——把课本上学的一般性知识或普遍性要会转化为特殊性的具体化知识或区域性知识①比较两个历史问题的相同点只需抓住一个历史问题②回答区域性问题想全局。
例:今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50周年。
请回答党和政府在建国后是如何重视和加强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的?有什么重大意义?三、反向转化(逆向替换)——把课本上学的有关历史知识学会反面想例: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分裂时期,请你分析其分裂原因。
指导与训练二:如何解答材料问答题(一)解题步骤:读、审、答一、读题:先读问题,带问题通读材料,做到“四读”读题要求:全读、分层读、多读、针对问题读,领会材料与题意。
1、找出几则材料的中心或线索;2、画出与提问相关的词和句。
3、找出材料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
4、特别注意引言和出处。
二、审题:“四审”1.问答题的结构。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角度、史实、观点、引语等。
历年解析2009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命题知识预测及解题方法
2009 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命题知识预测及解题方法 一、命题知识 (一)高频考点
中国古代史(22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 南的开发 资本主义萌芽 元时期民族融合 商鞅变法 诸子思想 秦朝的政治特点 隋唐经济 宋元文化 海陆丝绸之路 隋唐文化 秦汉文化 王安石变法 孝文帝改革 江 隋大运河及唐交通 行省制度 明清民族关系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元朝对西藏、台湾的管辖 闭关锁国政策 明清文化 《天朝田亩制》 抗日根据地建设 新思潮的萌发 三大战役 洋务运动 《马关条约》 大革命 维 辽的蕃汉分治及宋 明清农业及
1
(3)美国(①美国内战期间《宅地法》★②一战后 “金元外交”③罗斯福新政④马歇尔计划⑤宏观管理) (4)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经济改革;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 “殖产兴业”政策。 ) 联系二:(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相关)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和儒家思想、中外思想解放运动 1.盛世 (1)国家统一的规律(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四次大一统)原因;过程;影响 (中国古代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分析:从以前因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因素;主观因素分析。影响分析:对当时社会 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因的作用,影响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两重性分析要特别注意。 ) (2)三个主要盛世景象——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3)朝代前期强盛的原因(①前朝农民战争打击,地主阶级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②王朝初期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发 展社会经济的措施③初期,统治者较有作为,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④采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 策,民族关系较融洽,中外交流较频繁⑤劳动人民积极参与生产活动,为强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等。 ) 2.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在我国历朝地位的演变(春秋战国冷落;秦朝遭压制;西汉享“独尊” ;维新变法出“新意” ;新文化 运动时期受抨击;批林批孔又利用。 ) (2)儒家思想的“以德治民”与现代的“以德治国” (发展阶段;阶级利益;内容;影响; ) (3)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 3.中外思想思想解放运动 (1)维新思想传播、革命思想传播、新文化运动、真理标准讨论 (2)文艺复兴运动(14~16 世纪) (3)启蒙运动(17—18 世纪) (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5)启蒙思想与文艺复兴的关系(区别:①背景②与自然科学的关系③内容④方式⑤影响;联系:都是反封建的资 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 ) 联系三(和平与发展、大国崛起)治乱兴衰与主要国家发展及社会改革 (一)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改革 (1)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 (2)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改革(李悝;吴起;商鞅) (3)封建统治者摆脱社会危机的改革(王安石变法) 2.晚清时期的三次改革 (1)洋务运动 3.新中国的改革 (1)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1)俄国 1861 年改革 6.苏俄、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 7. “二战”后苏联(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 8.对改革的认识(改革是必要的,促进社会进步;改革会遇阻,需出代价;改革的评价应一分为二;都是自上而下的 且基本发生在国家动荡时期;改革是否能成功取决于它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 略、方针是否得当,皇帝的态度等。 (中国古代史事件出现某种结果的原因分析:客观;主观;措施) ) 9.当今世界改革潮流的新特点:(1)呈现多元化、民族化和开放性的趋势。西方国家已从单纯地应付危机型改革发展到 结构性调整型改革;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从西化、苏化型到开始提出符合本国特色型的改革道路。从封闭性的经济,或两 个平行市场经济到对外开放转型与世界市场接轨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中的一大趋势。(2)普遍重视国家和市 场在改革发展中的互补作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显示出由国家强化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到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充 (2)改革开放 (2)日本明治维新 4.19 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改革 5.20 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罗斯福新政、80 年代里根改革;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改革 (2)戊戌变法 (3)清末“新政”
2009年历史高考题绝密情境题
2009年江苏历史高考题绝密情境题一、孔子(一)高考预测:2009年9月28日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诞辰2560周年。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有些思想在今天看来还有进步意义。
在近几年高考中容易失分的地方是:孔子思想的“仁”和“礼”的内涵;从命题形式上看,2009年高考仍会关注孔子问题,并且仍然会呈现以选择题为主,同时材料解析题、开放探究题等多种题型并存的局面。
从命题角度看,孔子思想易于和一些热点(如: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结合来考察对儒家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
本组题目的设计就是围绕孔子及其思想做一考查,对高考有可能出现的考查角度和方式进行设计。
(二)仿真试题:1、为了纪念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诞辰2560年,电影《孔子》于2009年3月30日在北京隆重开机。
图为《孔子》的电影海报。
假设让你来扮演孔子,你最可能说的一句台词是A.仁者,爱人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兼爱非攻,节用尚俭解析:A项,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和“礼”。
“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
B项,孟子的思想。
C项,D项,墨子的思想。
本题主要考察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答案:A2、2009年4月4日(清明节)上午9时,首届春季祭孔大典在孔子的出生地山东省曲阜市尼山隆重举行。
那么下列有关孔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孔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B.孔子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但其后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D.孔子的著作有《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等解析:A项,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人,而不是战国时期。
B项,孔子的儒家思想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D项,《论语》是孔子的后世弟子整理的孔子的言论,而不是孔子本人亲自所写。
2009届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策略
2009届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策略一、2008年高考试卷分析1、试卷结构:①题型分数比例:与2007年相同,选择题第12题至23题共12道题,48分,占48﹪;非选择题第37题和第39题第(3)、(4)小题,52分,占52﹪。
②内容比例:中国古代史部分:选择题第12题,非选择题第37题(1)及(2)、(4)小题中的部分内容,第39题(3)、(4)小题,40分,占40﹪。
中国近代现代史:选择题第13题至18题,24分,占24﹪。
世界近代现代史:选择题第19题至23题,非选择题第37题(3)及(2)、(4)小题中的部分内容,36分,占36﹪。
从分值分布来看,突出了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的考查,而学生学习费时较多的中国近代现代史所占分值偏少。
③题量:与2007年相同,共14道,即12道选择题和两道非选择题。
2、试题特点(1)重视历史基础知识和能力,注重能力考查。
与去年相比,今年历史试题与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贴得更近,但在贴近的同时,又凸显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如中国史的科举制度、土尔扈特回归、洋务运动、新中国的成立等;世界史的“一战”与科技、工业革命、明治维新、德国的分裂与统一等。
试题从三个方面将历史的基础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进行了考查:一是考查了基本概念,同时又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如第14题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兴办模式的理解,既可从官督商办的概念入手,又可从军事工业、民族工业、外资企业的概念来比较排除其他三项。
如第16题考查学生对“三三制”概念的把握。
第20题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全盘西化”等概念的理解和区别。
第37题,既要弄清唐朝科举制这个大概念,还要理解“进士科”“明经科”这些小概念,这样才能进行不同类别和程度的有效比较。
二是考查基本史实,同时又拓展考查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能力。
如选择题的第12、22、23题。
如第12题对“山之北,水之南谓之阴”这种文史知识进行考查,“阴阳”既是文史知识,又是地理学科中常用的专业术语,因此该题的命制体现了历史与语文,历史与地理学科之间的渗透。
选择题答题解法指导(旧教材高考历史)
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D.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
❖ 审材料型选择题时,务必从材料出发,根据 材料提供的信息解题,切忌主观延伸材料的 意思。
【例】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 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 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 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万变不离其宗
——选择题解法指导
一、排除法。这是解题时最先用的方 法,一般可以排除1-3个干扰选项。
(1)待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或不完全 相符,即它本身错误或有部分错误。
[例1](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卷)关于明代内阁,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转化法或翻译法 适于那些乍一看与所学知识关联太少
甚至毫无关联的题目。 操作程序为:首先抓住关键字词,认
真分析题干及选项所给的的信息,了解它所 要表达的大概意思。然后在自己的知识库里 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化未知为已知。 最后锁定相关知识点再经综合判断得出正确 答案。本法的实质是知识的迁移,即对所学
首先肯定无法淘汰的选项为正确答案
[例2](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卷)下列关于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德意志 意识形态》,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
B.《共产党宣言》用剩余价值学说,论证资产 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 罗曼洛夫王朝,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200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方略
200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方略山西李昧宝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是在章节复习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重组、整合,并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怎样才能提高历史专题复习的效率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把握“跨度”和“深度”,深刻理解教材“跨度”就是要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把同一类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加以归纳和总结。
跨度既有横向跨度,也有纵向跨度。
“深度”是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去阐释历史事件发生和发展变化的原因、趋势和规律,进而揭示其本质。
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跨度”侧重于史实,“深度”侧重于对史实的深层次剖析;“跨度”在于认识现象,“深度”在于挖掘本质;“跨度”重在叙述过程,“深度”着重探索规律。
如复习“中国古代的水利事业”这一专题时,从防洪治水、农田灌溉、舟楫航运三个方面去归纳史实,就属于“跨度”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防洪治水、农田灌溉、舟楫航运的进步与创新,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防洪治水:①战国:秦国的都江堰;②西汉:汉武帝时治理黄河;+③东汉:明帝命王景负责治理黄河。
农田灌溉:①春秋:中原地区的桔槔、楚国的芍陂;②战国: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③两汉:黄河流域的漕渠、六辅渠、白渠,西北地区的坎儿井,江淮、江汉之间修治天然陂池,东南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
④三国曹魏:翻车;⑤隋朝:大运河;⑥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水利、创制筒车;.⑦北宋:农田水利法;⑧明朝:《农政全书》,介绍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
舟楫航运:①春秋时吴国:邗沟;②秦朝:灵渠;③隋朝:大运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广通渠;④元朝:大运河。
如果从兴修水利与农业发展的关系,隋朝为什么修建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及元朝大运河的走向,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工程)对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等方面去归纳分析,就属于知识的“深度”问题p兴修水利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
2009年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二) 历 史
2009年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二)历史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l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1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右图所示农具的出现应不早于A.春秋时期 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2.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3.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下列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4.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主要表现为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B.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实行糊名法5.以下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积极影响评述不正确的是A.维护了国家主权 B.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开发C.驱逐了殖民势力 D.完成了国家统一6.明代冯梦龙的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讲述了湖广襄阳府枣阳商人蒋兴哥,从广东贩卖珍珠、玳瑁、苏木、沉香等到苏州枫桥,巧遇同乡米商陈大郎贩米到苏州的故事。
从故事梗概可以看出A.湖广襄阳商品经济发达B.“苏湖熟,天下足”C.苏州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D.湖广主产珍珠、苏木等7.下图中清代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呈现的趋势出现的原因有①“摊丁入亩”的政策②土地开垦速度比人口增长速l度慢③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④官僚地主大量兼并l土地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D.⑦④8.上海外滩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西洋式建筑。
这种现象反映了A.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B.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C.洋务运动全面开展D.中西文化交流频繁9.1898年戊戌政变时,慈禧太后重训朝政,有人告李鸿章是维新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2009年高考历史解题方法指导与训练指导与训练一:灵活转化所学历史知识一.扩大转化(等同替换)——把课本上学的特殊性知识或具体性知识要会转化为一般性知识。
①一类重要的历史问题一定要记准一个问题②要学会用熟悉的历史知识推导不熟悉的同类历史知识。
用中国古代史知识推测同类问题中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反之亦可;用中国史知识推测同类问题中世界史知识,反之亦可。
例:秦朝统一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2)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不断加强;3)人民渴望统一;4)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5)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嬴政掌权后,广泛搜罗任用外来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分析统一原因模式:1、经济2、政治3、思想文化4、民族、地区联系5、核心力量6、领导者练习:1、回答元朝实现大统一的历史原因。
2、归纳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
3、回答美国建立的原因。
4、谈谈青藏铁路建成的意义。
二、缩小转化(平行替换)——把课本上学的一般性知识或普遍性要会转化为特殊性的具体化知识或区域性知识①比较两个历史问题的相同点只需抓住一个历史问题②回答区域性问题想全局。
例:今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50周年。
请回答党和政府在建国后是如何重视和加强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的?有什么重大意义?三、反向转化(逆向替换)——把课本上学的有关历史知识学会反面想例: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分裂时期,请你分析其分裂原因。
指导与训练二:如何解答材料问答题(一)解题步骤:读、审、答一、读题:先读问题,带问题通读材料,做到“四读”读题要求:全读、分层读、多读、针对问题读,领会材料与题意。
1、找出几则材料的中心或线索;2、画出与提问相关的词和句。
3、找出材料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
4、特别注意引言和出处。
二、审题:“四审”1.问答题的结构。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角度、史实、观点、引语等。
(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
它提示答案围绕的中心和落脚点。
(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
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
还有“哪些”、“如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
【例】1、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中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例】2、依据材料一、二、三、四分析自耕农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地位及中国封建经济的内在矛盾。
2.审题:四审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审清中心项;第二:审清提示项,确定答题的方式方法;第三:审清题干的限定项,确定答题时、空、其它限制;第四:审清求答项,确定答题的内容;三.答题:四化:规范化、条理化、要点化、具体化第一,规范化答案形式: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史实选取:准确、典型、全面;答案内容:核心知识;答案结构:史实+结论(评论)。
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求。
“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
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
叙述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
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
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论证。
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杂乱无章,颠三倒四。
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
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
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不会概括,罗罗嗦嗦写了一大篇,不得要领,看不懂他究竟说什么。
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老师去“拣破烂儿”。
这都是不可取的。
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
这就要学会提炼和概括。
第二,条理化:写清求答中心词,交代清楚;第三,要点化:把答案分成多个要点,每个要点前面有数字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使评卷人一目了然。
第四,具体化:要尽可能使用课本上的规范化语言、标准化说法,少使用大而空,不着边际的话,紧扣题目要求,紧抓课本说法上的关键词、关键句子。
练习一. (20分)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153年,金迁都燕京。
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
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
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局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畿,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
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
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
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
”(摘自《金大国志》等)(1)指出1141年南宋与金“绍兴和议”所确定的双方界线。
(4分)(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16分)76.解析:(1)本问考查的是考生识图的能力及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依据所给地图作答即可。
(2)解答原因时注意对材料的分析,可从燕京的地理位置、战略地位、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以及上京在统治方面的弊端等方面作答。
解答影响时可从对社会发展、民族融合以及迁都之后对北京地区的影响、对以后历代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
76.答案要点:(1)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
(2)原因:上京地处偏僻,不便实行统治;燕京地区是战略要地;利于控制全境,便于南下攻宋;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明程度较高。
影响:促进民族融合,加快社会文明和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发展,为此后历代定都北京奠定了基础。
练习二.(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 (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三 (王安石 )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
以夺富民之利。
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材料四 (司马光 )请更张新法,日:“……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
……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①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1分 )②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4分 )③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2分)④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
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3分 )77.答案要点:(共10分)①冗官。
②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人大为增加。
③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④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指导与训练三:原因、影响分析与评价(一)原因分析方法指导一、命题用语解释:1、背景要素:原因类1)根本原因:指在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作用,影响全局并处于支配地位的必然性的原因。
一般从历史事件的本质的深层次的因素去分析,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本性、内因等方面。
2)直接原因:又称近因。
3)主要原因:在各种原因中最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针对次要原因而言。
4)主观原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因素5)客观原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因素2、背景要素:目的和条件类1)、目的、根本目的、直接目的、主要目的: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也是主观条件。
可参照原因来分析。
2)、条件:也可分为根本条件、主要条件、次要条件、内部条件、外部条件。
二、几种常见的历史原因分析方法1、根本原因1)、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2)、生产关系层面的从生产力入手3)、上层建筑层面的从经济基础入手4)、社会意识层面的从社会存在入手5)、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2、具体原因例:1、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1) 生产力因素2)生产关系因素3)上层建筑因素4)对外关系和民族关系(交流)5)社会环境因素6)地理条件因素例:2、分析中国古代发展的原因1)、政治因素2)、经济因素3)、民族关系4)、对外关系5)、前代的基础例:3、分析实现国家统一的原因1)、经济因素2)、政治因素3)、思想文化4)、民族、地区关系5)、核心力量6)、领导者素质例:4、分析改革成败的主要原因1)、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2)、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4)、看国际环境5)、看改革者的素质例:5、分析反侵略战争胜利的原因1)、看性质2)、看领导3)、看斗争主体4)、看其它因素例:6、分析某一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1)、经济因素:经济是否发展繁荣,生产工具是否有新的发明;2)、政治因素: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3)、文化政策因素:统治者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发展;4)、社会环境因素: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5)、文化交往因素:民族间、中外间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