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剖析现实生活中的行为
人与经济的互动
人与经济的互动人类与经济的互动,是一种相互影响和演变的关系,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基础,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变革。
在这种互动中,人们的需求和行为塑造了经济形态,而经济的运行和变化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首先,人们的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人类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在物质需求方面,人们需要食物、衣物、住房和交通工具等基本生活物品,同时也追求品质和个性化。
这种需求使得经济产生了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而精神需求则表现为对文化、艺术、娱乐等领域的追求。
这种需求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享受,也为经济注入了创造力和创新力。
其次,人们的行为影响着经济的运行和变革。
人们的消费行为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当人们在市场中购买商品和服务时,就是在为经济增长做贡献。
消费的增加带动了生产的扩张,刺激了就业和投资。
同时,人们的投资行为也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个人和企业的投资通过资本积累和创新推动经济的生产力提升。
这种行为对经济结构的重塑和技术进步起着决定性作用。
与此同时,经济的运行和变化也反过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经济的波动和不稳定性会对人们的就业和收入产生直接影响。
例如在经济衰退期间,失业率上升,人们的收入减少,生活质量下降。
而经济的繁荣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使得生活更加富裕。
此外,经济的结构和产业的变化也会对人们的职业选择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变革,一些传统行业可能边缘化,而新兴行业则蓬勃发展,这需要人们不断调整和适应。
人与经济的互动也体现在资源配置和社会公平上。
经济的发展需要资源的调配,然而资源是有限的。
人们的需求和行为决定了资源的分配方式。
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浪费可能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矛盾的加剧。
因此,一个呵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人们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推动经济的绿色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公平。
基于经济学原理下的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分析
基于经济学原理下的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分析生活中的经济学论文六:题目:如何用经济学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财政金融现象摘要:如今我国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 各种财政与金融活动活跃。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财政与金融现象, 为了能够更佳有效地帮助大家认识理解身边的财政与金融现象和这些现象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尝试运用部分经济学原理, 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财政金融现象进行简单初步的解释与说明。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 日常生活; 财政金融;人们从出生开始便会与经济产生联系, 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日常生活当中更是存在各种各样的财政和金融现象, 利用经济学原理对日常生活中的财政金融现象进行解释说明和深入剖析, 不仅可以有效帮助人们正确看待身边的财政金融现象, 同时还能够为人们在财政金融等相关领域中制定决议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帮助。
因此本文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几种常见的财政金融现象, 尝试用经济学的原理对其加以解释说明。
一、常用的几种经济学原理1、需求价格弹性经济学原理中的需求弹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价格弹性能够对需求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进行准确反映。
而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和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值就是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
一般情况下, 需求和价格会沿着需求曲线朝着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 因此需要使得需求价格为负数。
在经济变量需求量以及价格当中, 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价格以及需求量, 如果消费者对价格缺乏足够的敏感度, 则即便价格下降, 需求量也不会发生变动;但反之如果消费者对价格有着较高的敏感度, 则伴随着价格的下降, 需求量将会有所上升[1]。
需求富有弹性的情况下, 价格的逐渐走高反而会使得收益有所减少, 而如果需求本身缺乏弹性, 则随着价格的不断上升, 收益也会有所增加。
2、供给弹性经济学原理中的供给价格弹性也经常被人们简称为供给弹性, 指的是在不变动其他任何条件的情况下, 某种商品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和商品自身价格变动之比。
生活中有意思的经济学现象
生活中有意思的经济学现象
当涉及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时,有许多有趣且广泛的例子。
以下是一些例子:
一、礼物交换的心理学:在节日季节或特殊场合,人们倾向于购买礼物,并可能超出他们正常的消费水平。
这种现象背后涉及到心理学的因素,如社会认同、归属感以及亲密关系的维护。
二、罕见商品效应:一些商品因为其稀缺性而显得更有价值。
这种现象在收藏市场、艺术品市场和珠宝市场等领域特别突出,人们愿意为了得到稀有的物品而支付更高的价格。
三、消费者心理学和价格策略:许多商家利用心理学原理来制定价格策略,如定价以99结尾,或者通过促销和打折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四、顾客忠诚度计划:很多公司通过顾客忠诚度计划来鼓励重复消费,例如积分卡、会员优惠等。
这些计划不仅增加了公司的销售额,还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
五、城市交通拥堵:在城市中,交通拥堵不仅是一个交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它导致了时间浪费、燃油消耗增加以及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激发了研究人员对于交通管理和城市规划的关注。
六、虚拟经济: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虚拟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
虚拟商品、虚拟货币以及虚拟社区内的经济活动都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
这些经济学现象展示了经济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
影响。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经济体系的运作。
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经济学分析
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经济学分析一、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消费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生作为网络消费的主力军,其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进行经济学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消费市场的特点,还能为相关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大学生网络消费涵盖了购物、娱乐、学习等多个领域,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消费内容丰富多样,从日常生活用品到高端电子产品,从实体商品到虚拟服务,大学生网络消费的选择范围十分广泛。
消费方式便捷高效,网络购物、在线支付等新型消费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消费效率。
消费心理也呈现出个性化、追求时尚和品质等趋势。
大学生网络消费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消费观念不成熟、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风险较高等。
这些问题不仅可能影响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还可能对社会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进行经济学分析,有助于揭示其背后的经济规律,为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将探讨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经济效应,包括对个人、企业和社会的影响;提出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促进网络消费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相关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大学生网络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1. 网络消费概述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网络消费以其便捷性、多样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迅速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主要消费方式。
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的商品或服务的购买行为。
它不仅涵盖了传统的线上购物,还延伸到了虚拟产品、在线服务以及各类数字内容等领域。
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消费因其便利性而受到广泛欢迎。
通过互联网,大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各类商品和服务,打破了传统消费在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
网络消费的多样性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无论是生活日用品还是文化娱乐产品,都能在网上找到合适的选项。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麦当劳折扣券另一种解释是:麦当劳想借此进行价格歧视——把顾客分开.要获取麦当劳的优惠券,总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的,而不是随手可得——上麦当劳的网站浏览寻找优惠券,打印优惠券,或者阅读麦当劳的宣传报纸,或者到路边索取,都是需要花费少许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
通常是什么人才愿意花费这些成本呢?是时间成本比较便宜的人。
能上麦当劳的人中,什么人时间比较便宜呢?显然是一些收入偏低的人—-工薪阶层。
另外,优惠券能够购买的通常是某种指定的商品组合,而不是随意购买。
也就是说,使用优惠券的顾客,是要付出代价——不能随意挑选商品的代价。
这也是一种成本。
总而言之,使用优惠券,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者成本也。
通过上述种种方式,麦当劳成功地把麦当劳的顾客中的富人和穷人分开,然后,对于富人—-不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供给他们的商品就比较贵(没有优惠),而对于穷人-—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给他们打折.时间地点商品相同但价格不同,这就是典型的价格歧视。
通过价格歧视,麦当劳向消费者榨取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利润。
关于大学生占座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占座”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在大学校园里更是司空见惯。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我们假设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时,理性人就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制度本身不涉及道德问题,一项制度的制定如果能够满足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体现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它就是一项合理的制度.下面将运用经济学原理对占座行为的合理性予以分析.(1)占座——理性人的选择。
“占座”意味着你可以拥有令你满意的座位,当你和你的同学同样用心时,你比他们更容易集中精神,获得更好的听课效果,最终得到更优异的成绩。
当然,你需要为占座付出一定的低价,即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
这里的关键在于机会成本与收益比较孰轻孰重。
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取得好成绩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占座的机会成本,当你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它们时完全可以被压缩到很小,甚至为负值--早起有益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而把时间浪费在早饭上是没有必要的。
经济学与生活感悟范文(6篇)
经济学与生活感悟范文(6篇)【篇一】经济学与生活感悟通过几个月的学习经济学,我初步的了解到了现在经济学的一些概念和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应该注意问题。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分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
从微观方面说,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在理解概念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①、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这个行为所研究的是家庭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以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以及企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②、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微观经济学是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的。
③、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价格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了最优化。
④、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定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内容: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价格理论等。
从宏观方面说,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在理解概念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①、宏观经济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从总体分析经济问题。
②、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③、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内容: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为进一步的了解经济学,我认为我们要正确的理解它们,并且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得以升华。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正确的树立消费观,要从感性的消费观念上升到理性的消费观念;不要总是盲目的去消费,并且总是在消费后又后悔当初。
【篇二】经济学与生活感悟在李老师的安排下,我六个人成为一个小组,同时确定实习的题目为价格歧视的表现形式,虽然这次实习时间不长,仅有一周时间,但让我们受益匪浅。
经济学视角下的个体行为分析
经济学视角下的个体行为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经济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领域。
在当今社会,受经济法则控制的个体行为成为了经济学家研究的核心。
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个体行为,成为了每一个经济学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从微观角度出发,以经济学视角为引导,对个体行为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个体行为的基本理论我们先来谈谈个体行为的基本理论,个体的行为首先是受到经济收益的驱使,人们的行为都是在追求收益的前提下进行的。
假设一个人在赚钱和休闲之间做出选择,这是一个典型的个体行为问题。
个体是否会选择贪图享乐的休闲、或是一直在工作中求取更多的财富,取决于他们在这一选择中得到的长期效用。
那么,如何去衡量人们的行为给自己带来多少收益呢?1.1 理性决策个体行为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理性决策。
人们总是在最大化自己效益的前提下做出决策。
做出决策时,个人会以其知识水平分析信息,并尽力评估不同选择带来的效益。
理性决策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行动的最终目的,第二是什么样的行动可以帮助自己达到这一目的,第三是获得行动目标所需要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在经济学中,理性决策是基本前提,人们的行为和选择是理性的和有利于最终创造最大收益的。
1.2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在给出了一个行动方案时,个体需要迅速综合评估这个方案的效果,以确定是否作出决策。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告诉我们,在每一项活动中,人们得到的快乐或效用是随着增长的的,但随着活动的持续或频繁进行,其效用逐渐变小。
如每多吃一片面包的效用随着吃面包的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1.3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为了比较不同选择间的机会成本。
当一个人做出一种选择时,他们就必须承担因另一种选择而失去的机会成本。
另外,一个人所作的行为的成本不仅指他必须支付的实际成本,还包括其他可能性的机会成本。
旅游与工作,开车与步行,这些相互选择之间的比较都需要涉及到机会成本。
以上是经济学视角下个体行为的基本理论,理性决策、边际效用递降原理、机会成本是影响人们决策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微观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
微观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理论,亦如艺术般,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同样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那么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必然隐含着微观经济学的理论。
理论的研究,是对现实生活中的行为的归纳,实际行为的成功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来依托。
因此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才会使理论得到更好的发展,社会获得长远的进步。
大学生应以学习为主,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更要懂得理论联系实际,指导现在的生活行为,并为将来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微观经济学就能够对我们平时的生活行为,特别是经济生活行为起到了规范和指导的作用,所谓“学以致用”,正是如此,我们要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我们过去的生活行为,分析我们现在的生活行为并加以指导、规范和规划,并预测我们的生活行为。
接下来,我们就具体地来谈谈四川农大成都校区的手机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吧。
中国国内的手机卡主要有两种: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
我国手机卡市场为差别寡头垄断市场,其中两大寡头即为中国移动公司与中国联通公司。
这两大寡头都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公司组织内部必然会采取各种战略与策略来分割与占有市场。
例如,市场选择战略与市场竞争战略,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与促销策略等。
我们在这里不从理论上讨论中国移动公司与中国联通公司这两大寡头内部的管理组织机构及其定价、定产量策略所采取的依据与不同的措施。
大学生市场在手机卡市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份额,所以,中国移动公司与中国联通公司不然会采取各种各样、多层次的措施来争取与占有这个大学市场或获取相对更大的市场份额。
首先,他们必然通过广告、传单等各种方式来传播该公司手机卡的信息,以让大学生消费者付出更多的沉没成本。
这里的沉没成本是指大学生获取该信息所已消耗的时间、金钱、精力成本,哪个公司让大学生获取的信息更多,即其所支付的沉没成本也就更多,那么它必然会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或在市场中占有更加有利的地位。
因为大学生在购买手机卡时,必然要筛选他头脑中已有的对手机卡的相关信息,即他已支付的沉没成本,对他尚未获取的信息,即莫须有的沉没成本,必然会放弃,所以信息的成功传播对公司手机卡的销售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经济或社会现象,应用政治经济学原理进行分
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经济或社会现象,应用政治经济学原理进行分一、行人闯红灯现象在上届经济学院学生专业作品大赛论文集中收有03级金融3班的林伟华,黄凯洲同学题为《“行人闯红灯”的成本收益分析》一文,该文主要从个人成本收益,社会成本收益等方面对“行人闯红灯”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而笔者则从经济学的不同角度对该现象进行透析。
“行人闯红灯”可谓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尽管笔者尚不知国外此类现象严重与否,但就国内情况而言“行人闯红灯”的现象几乎是随处可见。
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有机会就闯,看到空子就钻。
纵然从行人的闯红灯心理分析,也许他们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工作,紧急情况而要抢时间,但是更多行人应该只是出于一种潜在的闯红灯心理。
在深圳有些道路设定了城市义工对行人过马路实行监督,可是任凭义工的哨子怎么警告,行人只管以最快的速度,步调闯过红灯。
当然行人之中也不乏遵守交通规则的,但是在更多数行人的“示范效应”之下,愿意“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者毕竟又是少之又少。
对于“行人闯红灯”问题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相应措施,但是无论是大力宣传教育还是设定大量监督都收效甚微,还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现象。
笔者前段时间去到武汉,在多次过马路后发现该市的众多道路未设定红绿灯,熙熙攘攘的行人和川流不息的车辆却并行不悖。
由此我略加思考想到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即自由的市场经济。
试想马路上不设定红绿灯,道路状况交由行人和车辆去相互调节从而达到均衡。
即当马路旁行人占多数时,众多行人由斑马线迅速穿过马路而此时车辆只需稍作等待。
而当道路上车辆占据多数时车辆快速通过,此时作为行人则需稍作等待。
这样的相互调节可减少因红灯持续时间过长(此处相对于等待过马路的行人)或持续时间过短(此处相对于等待通过讯号灯的车辆)所造成的行人等待过久或车辆等待讯号周期过长,同时也避免了“行人闯红灯”,“车辆闯红灯”的现象。
此外行人与车辆在相互调节中久而久之形成默契,达到均衡,实现双方等待时间的最短化,并达到降低交通事故发生频率的作用。
试论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
试论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在经济分析中对个人和组织行为的一种基本假设。
经济学家基于这个假设来解释个人和组织为了追求最大利益而进行的决策和行为。
经济人假设在现实生活中的适用性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它忽视了人类的非理性行为,缺乏对复杂社会现实的认识。
本文将试图从各个角度来探讨经济人假设的重要性和局限性,以及其在经济学理论中的作用。
经济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之一。
在经济学中,经济人被定义为一个理性的个体,他们总是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利益和目标,并且总是能够做出最佳的选择来实现这些目标。
经济人的行为被理性选择的原则所支配,他们总是在有限的资源下追求最大的利益。
正是基于这样的经济人假设,经济学家们才能够建立起一系列的数学模型和理论来解释市场经济中的种种现象和规律,比如供求关系、价格形成、效率和公平性等问题。
经济人假设在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中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人假设成为了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政府通过了解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式和偏好来进行政策设计,以此来实现市场的高效运行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企业家们也可以根据这一假设来进行企业经营的决策,以期最大化利润。
经济人假设也成为经济学家们展开社会规划和政策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因为只有清楚了解经济人是如何行动的,我们才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估市场和政府政策的效果,从而有效地指导未来的政策调整和调控。
尽管经济人假设在理论和政策上有着很大的作用,但它也面临着一些重要的挑战和争议。
有人认为这一假设对人的行为进行了过于简化的描述,忽略了人类的非理性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的决策并不总是基于理性选择的原则,他们的行为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情感、习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经济人假设可能会难以准确地解释和预测人们的行为。
经济人假设也可能忽视了人类的社会性和合作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来进行行动,相反,他们还会考虑到他人的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
经济活动之消费者行为分析
经济活动之消费者行为分析1.介绍消费者行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所表现出的决策和行为模式。
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对于企业了解消费者需求、优化产品设计、制定营销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探讨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决策过程。
2.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消费者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是指消费者的个人特点和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职业等。
不同的个人因素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购买决策以及购买力度。
2.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消费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
家庭、朋友、同事等社会关系对消费者的态度、价值观和购买意愿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群体行为也会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巨大影响。
2.3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指个体的心理状态、态度和个人价值观。
个体的认知、情感、态度以及对风险的接受程度都会影响其购买决策和消费行为。
2.4 外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指的是与产品和市场相关的因素,如产品品质、价格、促销活动、竞争状况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和评价,从而影响其购买决策。
3.消费者决策过程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需求识别、信息搜索、产品评估、购买决策和后续行为。
3.1 需求识别需求识别是指消费者对自身需求的认知和意识。
当消费者感到有一定需求时,他们会开始主动寻找满足需求的产品。
3.2 信息搜索信息搜索是指消费者在确认需求后主动寻找相关的产品信息。
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口碑传播、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信息,并对不同产品进行比较和评估。
3.3 产品评估产品评估是指消费者对不同产品进行比较和评估。
消费者会考虑产品的性能、品质、价格、品牌声誉等因素,并根据自身需求和偏好做出购买决策。
3.4 购买决策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最终决定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过程。
消费者会考虑产品的价格、品质、服务质量等因素,并结合自身的经济能力和消费预算做出最终购买决策。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现象分析
⽣活中的⾏为经济学现象分析⽣活中的⾏为经济学现象分析 经济学不仅仅是作为⼀种重要的实⽤性的学科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为经济学已经作为⼀种⼈们⽇常⽣活和合作交流的纽带,⾏为经济学在⼈们的⽇常⽣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以下是⼩编为⼤家带来的⽣活中的⾏为经济学现象分析,希望⼤家喜欢。
⽣活中的⾏为经济学现象分析1 摘要: 经济学作为⼀种实⽤性的学科,也是⼀种分析某种现实现象的⼯具和⽅法的存在,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学与⼈们的⽣活联系的越来越紧密。
因此,随着我们对经济学的研究,对⽣活中⾝边某种经济现象都可以⽤经济学的知识进⾏解释,这是⼀个把经济学运⽤到⽣活中的例⼦,也是典型的把理论运⽤于实践中,可以使⼈们深⼊的理解⽣活中⾮理性的思维现象,并且将会产⽣触类旁通的效果。
本⽂对⽣活中⼏种经济学⾏为及现象运⽤经济学的原理进⾏解释和分析,体现着经济学在⽇常⽣活中处处存在的现象。
关键词: ⽣活中的⾏为经济学;⽺群效应;明星代⾔;应⽤分析 引⾔ 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就会发现,⼈们⽇常⽣活中的⾏为经济学现象的存在是⼗分普遍的,也是⽆处不在的,通过对经济学的研究,把所得到的经济学理论运⽤到现实的⽇常⽣活中去,就会得到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使得⼈们的⽣活变得更加理性和多彩。
⼀、⽺群效应 1.从众现象 在我们的⽇常⽣活中,肯定存在这样的现象,当你经过⼀家餐饮店,门⼝有三个⼈在排队,根据⼈们的先⼊为主和固有的思维习惯就会使你产⽣这家餐饮店⼀定很棒的想法,于是你业就会在这家餐饮店排队,后来再⼀些⼈看到这种现象的时候,也会产⽣相同或者相似的想法,于是⼤家都会在这家餐饮店前排上队,⼈们的这种⾏为被叫做⽺群效应。
所以根据上述的分析⽽得出,产⽣上述星巴克现象的原因是具有⼀定的⽺群效应的。
2.现象分析 ⽺群效应就是把别⼈的某些⾏为作为评判⼀种⾷物的好坏的标准,并且以此来做是否要效仿的决定,这样的过程⾏为就是⽺群效应,客观来讲就是⼀种经济个体从众和跟风的现象,⽺群效应并不遵循主流⾦融理论,它是⼀种⾏为⾦融学中的⼀种较为典型的情况。
《财富之眼:用经济思维看清世界》札记
《财富之眼:用经济思维看清世界》阅读随笔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本书的目的和背景 (3)1.2 经济思维的重要性 (3)二、经济思维的基本概念 (5)2.1 经济思维的定义 (7)2.2 经济思维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8)三、财富的本质与创造 (9)3.1 财富的定义与形态 (11)3.2 财富的创造过程 (12)四、供需关系与价格机制 (13)4.1 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14)4.2 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15)五、成本收益分析 (17)5.1 成本的概念与分类 (18)5.2 收益的计算与分析 (19)六、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 (20)6.1 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局限性 (21)6.2 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及方式 (23)七、宏观经济指标及其应用 (24)7.1 GDP及其意义 (26)7.2 通货膨胀与失业率 (27)八、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 (28)8.1 金融体系的构成与功能 (30)8.2 金融市场的作用与风险 (31)九、国际贸易与投资 (33)9.1 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 (34)9.2 投资理论与实践 (35)十、经济增长与发展战略 (36)10.1 经济增长的意义与因素 (37)10.2 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38)十一、结论与展望 (40)11.1 本书的主要观点总结 (41)11.2 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 (42)一、内容概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我们时常被各种经济现象所迷惑。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许多人开始转向经济学,试图通过经济思维来洞察一切。
《财富之眼:用经济思维看清世界》一书正是这样一本引导我们走进经济世界的优秀读物。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经济学的核心原理和概念,如供需关系、价格机制、货币政策等。
这些原理看似抽象,但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通过学习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动态,把握投资机会,从而在财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书中还结合丰富的案例,分析了各种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功利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功利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功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最高的价值是功利,即为了追求利益而采取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功利主义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首先,功利主义在经济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学中,人们会通过功利主义的思想来决策和行动,以追求最大的收益。
例如,商人会考虑如何获得最大的利润,消费者会考虑如何获得最大的消费价值。
功利主义的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功利主义在政治学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政治学中,人们常常会从功利的角度考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例如,政府会考虑如何获得最大的政治利益,公民会考虑如何获得最大的社会利益。
功利主义的思想在政治学中的应用,促进了政治的公正和平等。
最后,功利主义在商业经营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商业企业会从功利的角度考虑如何获得最大的利润,并通过满足顾客的需求来实现这一目标。
功利主义在商业经营中的应用,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当然,功利主义也有其缺点。
有些人会过于注重功利,忽视道德和良心的要求,导致追求利益的行为带来不良的后果。
因此,在运用功利主义的思想时,我们应该适度地考虑道德和良心的要求,避免追求利益的行为带来不良的后果。
总的来说,功利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它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政治的公正和平等、商业的发展和壮大。
但是,我们在运用功利主义的思想时,也应该注意道德和良心的要求,避免追求利益的行为带来不良的后果。
另外,功利主义在教育领域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领域中,功利主义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目标,并为达到目标而努力。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好的成绩,从而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功利主义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但是,在教育领域中运用功利主义的思想也有一些风险。
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追求成绩而忽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导致学习的乏味和疲惫。
此外,如果过于强调功利,可能会影响学生的道德和良心的发展。
生活中的经济学论文 (5)
生活中的经济学论文引言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决策的学科。
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经济学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生活中的经济学应用,并运用经济学理论剖析这些现象。
理性选择与效用最大化经济学认为,人们在面对各种选择时会进行理性判断,并选择那些能够带来最大效用的选项。
生活中的许多决策都可以运用这个理论来解释。
购物决策在购物时,人们会根据商品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选择。
理性的消费者会选择那些价格合理且质量优良的商品。
这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花费最少的钱来获得满足自身需求的最大化效益。
工作选择在求职过程中,人们也会根据工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来进行决策。
一般来说,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薪酬高、福利好且工作环境优良的工作岗位。
这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工作获得最大化的收益和满足感。
供需关系与价格形成供需关系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产品的价格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房屋市场在房屋市场中,供需关系是决定房价的关键因素。
当房屋供应紧张,需求超过供应时,房价会上涨;而当房屋供应过剩,需求低于供应时,房价则会下降。
通过对供需关系的分析,人们可以预测房屋市场的走势,从而做出理性投资决策。
商品市场在商品市场中,供需关系也决定了商品的价格。
当某种商品供应稀缺而需求强劲时,商品的价格会上涨;而当商品供应过剩而需求疲软时,商品的价格会下降。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供需关系来判断是否购买某种商品,以及何时购买该商品。
外部性与干预政策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影响的情况。
在经济学中,外部性被认为是市场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原因之一。
因此,政府需要出台干预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一个典型的外部性问题。
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污染物时,会对周围环境和居民造成不利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环保法律和规定,限制企业的污染排放,以保护环境和居民的利益。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且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使用机会的物品,如公园、图书馆等。
经济学与生活的关系
经济学与生活的关系一、引言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分配有限资源的学科,而生活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和体验。
经济学与生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经济学与生活的关系。
二、经济学对于日常消费的影响1. 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经济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它研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所遵循的规律和心理机制。
通过了解消费者行为理论,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在购买商品时所面临的选择和决策过程,从而更加明智地进行消费。
2. 价格和需求关系价格和需求关系是另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它指出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会下降;当价格下降时,需求会上升。
这个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市场供求关系,并在购买商品时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3.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商品或服务而必须放弃的其他商品或服务的价值。
了解机会成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权衡不同的选择,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三、经济学对于个人理财的影响1. 财务规划财务规划是指通过制定合理的预算和投资计划,达到个人财务目标的过程。
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财务规划,从而实现财务自由和稳定。
2. 投资决策投资决策是指在不同投资选择之间进行权衡,并根据风险和收益来做出最优决策。
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风险管理,从而在投资时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3. 债务管理债务管理是指通过有效地管理借入的资金来减少债务负担,并实现个人财务目标。
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制定有效的债务管理计划,从而减轻债务压力并提高还款效率。
四、经济学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1. 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更高的利润。
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成本分析和控制,从而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2. 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指对企业内外部供应链进行协调和整合,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行为理性的名词解释
行为理性的名词解释行为理性是指一个人或组织在做出决策和行动时,根据一定的准则和目标,通过理性思考和分析来进行选择和行动的能力。
行为理性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哲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行为理性进行解释,探讨其深层次的含义和影响。
一、行为理性的哲学解释在哲学上,行为理性主要关注人的思考和决策过程。
理性行为是指个体在行动时,能够根据现实情境和目标去推导出最优化的策略和行动方案。
这种理性思维基于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和推理,以及对可能结果的评估和判断。
行为理性是一种基于事实和逻辑的思考方式,它能够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从而达到更好的目标。
二、经济学对行为理性的解释在经济学领域,行为理性被广泛应用于理解人的经济行为。
经济学家认为个体在经济决策中是理性的,通过对利益和成本的权衡,选择最优的行动方案。
行为理性的核心观点是个体会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目标,进行效用最大化的决策。
经济学家通过行为理性的假设,来解释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关系和资源配置过程,从而理解经济现象的规律。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往往并非完全符合经济学所定义的理性行为。
人们的行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情感、规范、习惯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偏离理性的路径。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往往受到情绪、偏见和非理性决策等因素的干扰,这对于经济学领域对行为理性的假设提出了挑战。
三、心理学对行为理性的解释心理学研究了人类决策和行为的心理过程,对行为理性也进行了一些解释。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决策行为并不完全依赖于理性思考,而受到情感、认知偏差和社会影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行为理性的假设并不能解释许多现实生活中的行为现象。
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决策模型,试图解释人的决策行为。
比较著名的包括规范性决策理论和双系统理论。
规范性决策理论强调人在决策时会依靠规范和社会期望,因此可能偏离理性的选择。
双系统理论则认为人类决策过程中存在着两个独立运作的思维系统,一个是快速直觉型的系统1,另一个是慢速理性型的系统2。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直到垂垂老矣,这一生当中,始终都在面对一个基本问题一一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彻底被“经济”所“挟持”了。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所作所为,全都与经济活动有关,不得不承认,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前,对现实中的一些涉及经济现象的问题不甚了解。
从利润最大化原理浅析身边的现象当生活中的一些商品涨价或者是降价,只是模糊地知道是因为需求与供给大小关系的问题。
现在就可以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了。
在我的家乡烟台,依赖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水果种植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几年前在我的家乡还是会看到大片大片苹果树林,但是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几年后在它们长得还很茂盛的时候有的却被砍掉了,最初只是知道因为苹果价格下降,果农赔钱,不得不另谋出路,这种见解是比较浅显的,现尝试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加以解释之,即利润最大化原理以及市场机制原理。
像是苹果这一类的农产品的供给市场属于竞争性市场,果农们是在MC=MR=P的时候在短期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冈I」开始的苹果价格为P超过了平均成本,1,—AC)*Q>0,果农得到了经济利润,于是被利润驱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P ii苹果,而且种的数量也是逐步增多的,市场上苹果的供给越来越多,使得由市场需求和供给决定的苹果价格趋于下降,价格降到了P位于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2,—AC)*Q<0 ,但这时果农们还是会继续种植,因为总收益大于总可变(P 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收回部分固定成本,使之不会成为沉淀成本,这样的决策对于果农们来说才是理性的,供给量继续增加,价格继续下降,当降到P3时,果—AC —AVC)*Q<0,农们就会放弃种植了,因为(P<(P)*Q果农们已无利可寻,33333 如果还不停止种植,则全部收益连可变成本都无法收回,更谈不上对不变成本的弥补了。
而事实上,只要果农停止种植,就会将可变成本将为0,显然,此时不种植要比种植强,便会出现果树被砍,数量减少。
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诚信缺失的原因
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诚信缺失的原因引言诚信是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诚信缺失的问题。
诚信缺失对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诚信缺失的原因,希望能够揭示其中的经济原因,为解决诚信缺失问题提供一定的启示。
1. 不完全信息经济学中的不完全信息是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往往无法完全了解对方的信息,这就存在着诚信问题。
卖方可能夸大产品的质量或者隐瞒产品的缺陷,买方则可能虚报支付能力或者恶意拖欠付款。
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诚信的缺失。
不完全信息导致了市场交易的风险增加,使得交易双方更容易出现不诚信行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合作与交往的模型,例如声誉模型和契约模型,通过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和完善的合同制度来增加交易双方之间的信任度,从而减少了诚信缺失的可能性。
2. 利益冲突利益冲突是诚信缺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经济活动中,各方之间的利益往往存在冲突。
例如,雇主和员工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对立,雇主希望员工努力工作,而员工可能会偷懒或者故意拖延工作。
这种利益冲突容易导致双方之间的诚信缺失。
为了解决利益冲突带来的诚信问题,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激励机制,例如薪酬激励和监管制度。
通过给予合理的激励,能够使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趋于一致,从而降低诚信缺失的可能性。
3. 规则和制度不健全规则和制度的不健全也是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
在市场经济中,规则和制度的建立和执行非常重要,它们可以有效约束个人的行为,保护交易的诚信性。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规则和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导致了诚信缺失的发生。
例如,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格,容易导致违法行为的发生。
此外,一些行业的自律机制也存在不足,监管不到位,容易导致诚信缺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强规则和制度的建设,提高执法效果,加强行业自律,从制度上保障交易的诚信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经济学角度剖析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作者:夏士舟来源:《经营者》2017年第06期摘要“生活其实就是一本经济学宝典,各种现象几乎都可用经济学原理来解析!”一些看似费解的商家行为,其实存在一些经济规律,比如,商场经常举行的1元秒杀、免费抽奖、免费班车、满赠活动等。
有时候核算下来看似让消费者占了便宜,但未必是真正的“让利”。
没有商人愿意赔钱赚吆喝。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根据不同群体消费者存在的异质性,探讨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关键词消费者角度交易成本价格歧视经济解释一、从消费者效用角度分析国人在国外扫货的现象公司的外国人老是觉得中国人是Crazy的,去美国排着长队买打5折后30刀一件的童装,老外认为中国人消费不合逻辑的原因是小孩6个月就会穿不下现在穿的衣服,所以小孩的衣物不必花30刀,而成年人身材定型了以后,买的衣服可以称得上耐用品了,才值得买“30刀”甚至以上的衣服。
这个现象的经济解释是:中国人消费观念是图小利的,并且来到国外,花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后,消费观是不理智的,他们只在乎“相对价格”,这个衣服打了5折,消费者赚到了30刀,而比较“绝对价格”才10刀的商品,并不认为这个东西的质量比得上60刀的商品。
对所谓消费者认为5折后赚到了30刀,说明消费者在进行决策时效用函数不再简单地取决于商品本身,也取决于现价与原价之间的差值。
换句话说,这一差值成为消费者效用函数的一部分,且效用函数对这一差值的一阶偏导为正。
而所谓10刀的商品质量比不上60刀的商品则是中国市场的非效率,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假货和次品。
消费者在这种信息不对称下只有以价格作为商品质量的信号来决策。
所以,中国的消费者认为10刀的商品质量不如60刀的。
二、世博会排队与参观时间正相关关系的经济解释去过上海世博会的人都会记得夏日酷暑,各省份、各地的人都跑到上海世博来“排队”了。
几种等次的展馆笔者都去过。
第一种是压根不用排队的;第二种是排队时间在两小时以内的;第三种是排队超过两个小时的。
这三种类型的馆,在一天里的每一时刻的排队形态大体是一样的。
第一种,人流量小,从进去到出来一圈耗时很短;第二种,人流量较大,从进去到出来一圈耗时比第一种长;第三种,人流量较大(和第二种类似),从进去到出来一圈耗时比第二种长。
这个现象的经济解释:张五常的“上河定律”,以图表曲线分析,纵轴为等候时间,横轴为排队人量,其二者的相关曲线不是直线一条,而是向上倾斜的凹的曲线。
因为时间是价,价愈高,每个观者的欣赏时间愈长。
如果60人排队,观者平均欣赏1分钟,第60个要等1个小时。
但如果120人排队,观者平均欣赏会超过1分钟,第120个要等超过2小时。
既然是从《清明上河图》得到启发而想出这个有趣的规律,而“上河”有逆水行舟之意(虽然清明上河不是这个意思),便将其称为“上河定律”。
三、商家为何愿意提供免费班车规模较大的连锁超市,如沃尔玛、家乐福甚至乐购等均有免费班车,乘坐班车的明文规定是乘客有消费一张20元以上的单子,但也没人检查。
乍一看会觉得这是一项贴心的便民服务,确实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
那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想问题,很少有消费者会站在商家的立场上想问题。
这个现象的经济解释:由于交通费、时间成本过高,现在的网民都乐于网购,从最初的耐用品到现在连最简单的日化用品也开始网购。
免费班车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交易成本,从而使一部分消费者重新选择到现实中的大型超市中购物。
四、现实中消费者有限理性对商品定价的影响曾经帮一家芝士蛋糕做过问卷调查,从人群的口味、喜好等众多的问题中,隐藏得最深的一项便是能接受的价格。
所以,问卷的真实目的是需要消费者来给芝士蛋糕定价。
统计结果显示,消费者能接受价格大约为20元。
但蛋糕上市且定价20元销量却并不理想。
这个现象的经济解释是:“消费者利益”,顾客希望占便宜,期望以比心理价位再低一点的价格买到这个商品,所以实际定价应该比20元更低。
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已经有点类似于行为经济学的范畴。
比如,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对两款开始问卷结果都是20元的商品,一个定价20元,另一个定价25元,然后打8折。
如果第二种蛋糕销量更大,就足以说明,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存在占便宜的心理,而不是出于完全理性。
五、大牌不二价与品牌形象的经济学解释大名鼎鼎的名牌可以很值钱,因为有名牌效应。
名牌首饰、手表、服装、皮包等都是例子。
这些名牌的公司花巨资卖广告、设计及注册商标,非常严格地控制产品的质量,而为冒牌货打的官司费用也不菲。
比起不知名的牌子,名牌产品的制造成本不一定高很多,但定价则高很多。
但它也不一定能赚很多钱,因为维护名牌形象的费用很高。
与我们这里提出的类聚定律有关的,是质量的信息费用使顾客不知道(或不肯定)标出来的价是否正确地反映质量。
名牌是质量的保证,而这个保证是不容易高质与低质一起保的。
好些瑞士的手表厂商用几个牌子,高质与低质的牌子不同,名牌代表高质,杂牌低质。
这是因为信息费用的存在而以牌子不同的方式来搞质以类聚。
一个相关的有趣现象是大名鼎鼎的牌子很喜欢采用不二价政策。
很多专卖名牌的商店不容许顾客讨价还价,而在香港盛行讨价还价的手表零售行业,名牌的开价与成交价的百分比差距远较杂牌的小。
这个现象的含义是名牌代表着质以类聚,而如果容许大幅度地讨价还价,高质类聚的形象守不住,以致付出大投资吹捧起来的名牌,会因为同样物品的价格变量过大而失去其名牌效应。
像H牌这样的大牌,国内外价格不会差别太大,这是保护其品牌的“名牌效应”。
像Coach 一样在中国很火的,实际就是假大牌,国外的价格跳水,导致国人跑去抢货,其实牌子在国外已经毁了。
这一现象的经济解释:奢侈品的消费不同于一般商品,消费者购买商品就是为了通过购买一个高价的商品来达到炫耀、展示自己财富的作用。
这一现象被称为“Veblen Effect”。
所以,如果一个奢侈品牌降价,或者同一品牌内存在价差较大的商品,也就不再具有炫耀性作用,自然品牌也就没有高端的形象,这一品牌也就算是毁了。
比如,派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同样地,现在很多服装品牌会有很多子品牌,其目的就是避免这一现象。
不同的子品牌对应着不同的价位和人群,不会因为低端的商品毁掉高端商品的形象。
六、数码产品的定价策略与经济解释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其他数码产品在新推出的价格是最高的,半年甚至一年后价格会大幅缩水,甚至不到原价的一半。
曾经有日本学者将此现象解释为“规模经济效应”。
具体来说,新品的科研成本高,而实际材料成本并不高,支付给代工厂的成本也是极低的,而刚推出时的高价格的最重要成本便是研发成本。
但随着销量的增加,平摊到每一个产品的成本越来越低。
某日系数码相机3年内在本国的销量并没有大幅增加,主要还是依赖出口的大幅增长。
从而可以认为,日本的消费者是沾了国外消费者的光。
正因为大规模的出口,才使得日本消费者可以以很低的价格买到这一数码产品。
反之,如果就日本本土的那一点销量,单个产品的平均成本很难降低。
但本文认为从成本角度考虑并不是这一现象的最根本原因。
这种现象是一种价格歧视。
厂商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了不同的价格。
对数码产品评价比较高,支付能力比较强的人为新产品支付了很高的价格。
而支付能力弱,对数码产品评价降低的人则支付比较低的价格,从而使厂商获得更大的利润。
这一定价策略在产业组织理论中被称为“撇脂定价”。
七、单身土豪那么多,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小三——“帕列托改进”原理“帕列托最优”原理,是指资源分配达到一种最理想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所有人都达到了最好的利益水平。
直白地说,就是达到“社会的大和谐”而寻求这一结果的过程就叫“帕列托改进”。
理论上,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求更合理的资源配置。
如果把社会男女比作“可分配资源”,再按照普遍的价值观,男人要找“貌美贤惠”的女人,女人要找“有钱又帅”的男人,这样搭配起来才让人觉得“最和谐”,达到“帕列托最优”。
如果我们不去深入研究“为什么‘有钱长得帅’的男人会找上‘不貌美贤惠’的女人”,就很容易理解那些自认为“比她貌美贤惠”的女人为什么会想要对这对男女进行“帕列托改进”,即让那个“不貌美贤惠”的女人去找更适合她的“不有钱也长得不帅”的男人,让自己上位。
那类自觉“貌美贤惠”的女人会觉得,那个“不貌美贤惠”的女人找到了更适合的,而且情况没有变差,因为她和那个“又有钱又帅”的男人都待在了“总体利益更大化”的点上。
反之,自认为“长得帅又有钱”的男人去挖“貌美贤惠”的女人也是一样的道理。
涉及男女间的“帕列托改进”,就不得不说道德在其中的戏份实在太轻。
“土豪”和“高富帅”孰轻孰重美女们都知道,加个“未婚”或者是“已婚”的冠词,影响并不大。
这个理论的Bug在于,世界上从来都有那么多信息不对称,“有钱长得帅”的性格缺陷你无从知晓。
另外,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世界上从来都不存在真正的“帕列托最优”,劈腿者恒被劈,就是这个道理。
八、结语经济学是很令人玩味的科学,它并不枯燥,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作者单位为江苏建湖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参考文献[1]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99-103.[2] 段爱芳.定价策略与消费心理[J].长治学院学报,2007(3):29-30.[3] 徐立斐.超市免费班车博弈分析[J].经济论丛,2010(4):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