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二)教案 教科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够观察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3、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过程与方法1、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创造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局部。
教学难点】理解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教师出示放大镜,询问学生知道放大镜是什么。
2、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放大镜的用途——观察生物、实验中观察花、昆虫等,还可以用于助视、电子产品检验、邮票鉴定、珠宝鉴定、指纹毛发纤维观察等。
4、让学生举例使用领域,填写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教师让学生演示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2、学生选择一小块面积,使用放大镜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记录新发现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教师归纳: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清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教师讲解放大镜的特点:是一种凸透镜,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老师介绍放大镜的作用,让学生找物品来试着放大。
他们发现圆柱形和球形的以及水滴都有放大的效果。
老师解释了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都具有中间凸起和透明的特点,因此放大镜也被称为“凸透”镜。
学生们也发现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在第二节课中,教师介绍了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方法和意义。
学生们通过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和活动情况,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1.会使用放大镜耐心仔细地观察昆虫的特殊构造和本领,发现昆虫王国的更多秘密;知道使用工具比只用眼睛观察获得的信息更多。
2.知道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殊构造,了解蚜虫和草蛉之间的生活习性,从而获得对昆虫世界更多的了解。
3.在学生获得更多昆虫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昆虫或昆虫标本、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
2.有关昆虫世界的图片、视频资料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对话:我们曾经观察过蚂蚁、蝗虫、蚕蛾,他们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有哪些共同特征?2.讲解: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都属于昆虫。
3.你知道蝗虫头上的触角是什么样的吗?谁能来画一画?像昆虫的触角、眼睛、耳朵这些细小的器官我们平时看得并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它们的特殊构造,也许会发现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
二、观察昆虫的部分器官1.教师提供昆虫或昆虫标本,学生分组观察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虫的眼睛,昆虫的各种触角、口器等。
要求先用眼睛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边观察边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里。
2.交流自己的发现。
蝴蝶的翅交流自己对蝴蝶翅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蝴蝶的翅,并呈现文字“每个美丽的鳞片都有一个小柄,像鱼鳞似的镶嵌在翅上的鳞片窝里。
鳞片上有几十条到上千条脊纹,它们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
脊纹上还有很多并列的薄片,像书页一样叠合在一起。
这些脊纹在光照下闪射出美丽的光芒”。
昆虫的复眼交流自己对昆虫复眼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的复眼,并呈现文字“蝴蝶有 1.2 ~1.7 万个小眼,蜻蜓则有 1 ~ 28 万个小眼,家蝇有 4 千个小眼。
昆虫的复眼虽然由许多小眼组成,但它们的视力远不如人类的好,蜻蜓可以看到 1 ~ 2 米远,苍蝇只能看到 40 ~ 70 毫米。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学设计与反思
(封面)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教学设计与反思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在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知道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正确使用放大镜,能够仔细观察物体。
(2)通过使用放大镜之后,来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不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放大镜的正确使用,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并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理解放大镜的特点。
【教学难点】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教学方法】推理探究法【课前准备】放大镜、平面镜、玻璃片、电视机、计算机、照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谜语:故古变成方,一人无处藏。
金意心儿换,又见能力强。
(打一工具)谜底:放大镜。
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放大镜》。
二、新课学习(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放大镜是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工作中有很多的应用。
下面展示放大镜的用途:农业科技人员: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观察病虫害;精密仪器修理工;公安人员:拆除危险物品;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等;仪器镜头;查看地图比例;用于考古研究;取火……课件上展示相关图片(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知道了放大镜的用途。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观察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动画展示观察方法。
2.用放大镜观察图片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通过观察发现:印刷物上的照片是由点组成的。
六年级科学下册 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 (2)
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
本课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科学现象有所了解。
但针对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
2.难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3.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放大镜实物和图片,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资料,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准备实践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放大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问题导入:“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放大镜吗?放大镜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回答问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放大镜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形状和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的构造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观察放大镜的原理。
每组分配一个放大镜,让学生尝试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物体,如课本上的文字、桌面上的物品等。
4.巩固(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让学生思考: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它是如何工作的?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放大镜,加深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
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全册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验教案教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实验一:放大镜【实验类别】分组实验【实验目标】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实验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实验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 (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 ,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 ,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
A B C
(2)观察方法:
①看一看,摸一摸,观察比较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
点?
②为了方便观察记录,现将镜片编号。
③可以将镜片的特点用简图加文字记录在表格中。
探究镜片中央凸起程度对放大倍数的影响
2.我的猜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可能与有关;
我的实验计划:
验证结果:
我的反思:
我的发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有关?
思考: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视野范围。
组内交流讨论:
全班汇报。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研讨,逐渐明晰放大镜的特点,以及影响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因素。
实验过程中充分发展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1,2,3)
7.板书设计
放大镜
8.教后反思
(1)我的教学效果怎样:制定的学习目标定位是否准确?达成了几条?达成度大约是多少?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学生的学习状态怎样?学生是否实现了发展?
(2)我的教学设计怎样:我的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处处为学生着想?学习过程设计是否适合我的学生?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
(3)我的教学机智怎样:是否对学生活动具有敏感性?能否迅速而正确的对课堂生成做出判断?能否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放大镜的基本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放大镜,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研究。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过一些光学知识,对光的传播和反射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
2.放大镜的制作过程。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放大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讨论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分享制作经验和观察结果。
3.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模板。
2.透明塑料片。
3.实验记录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上课前的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放大镜模板和制作材料,让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放大镜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剪切透明塑料片、粘贴放大镜模板,完成放大镜的制作。
4.巩固(5分钟)学生用制作好的放大镜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观察放大镜对图片的放大效果。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观察距离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和分析。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放大镜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放大镜,并记录下来。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观察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
近年来,科技发展迅猛,教育行业也不例外。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的放大镜科学教案——观察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正是以现代化的手段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本文将详细探讨该教案的特点和优势,旨在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其意义和价值。
一、教案简介该教案针对六年级学生,通过观察显微镜,引导学生进行微观世界的探究。
主要内容包括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细胞的组成结构及特点等方面。
二、教案特点1、学生主体性强该教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要自己调整显微镜,调节焦距,探究样本的细节构造,促进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高。
2、操作性强该教案设计了具体的实验步骤,每个步骤都有详细的说明。
学生可以根据步骤进行实验,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实验结果有更直观的了解。
3、趣味性强该教案选取了生动有趣的样本进行观察,如蚕茧、细胞等,这些常见但又充满神秘感的生命体现象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案优势1、符合科学课程标准该教案与科学课程思维导图的知识体系相符,采用了循环探究、情景化教学等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和科学素养。
2、促进思维发展该教案通过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发现细胞构造,了解显微镜原理,促进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
3、扩展学生视野该教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观察对象,采用具有趣味性的样本,让学生在观察中扩展了自己的视野,感受到了微观世界的神秘与美妙。
四、教案实施1、前置条件为了保证教案的顺利实施,需要保证学生已经学习过细胞、显微镜及其原理的基础知识。
2、教学步骤(1) 导入老师通过幻灯片或者其他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常见的生命体现象,并介绍显微镜的基础原理,让学生对显微镜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2) 实验操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能力安排实验环节。
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显微镜,如何调节焦距等。
教科版科学六下1.1《放大镜》说课稿
六年级下科学说课-1放大镜教科版一、教学设计特色和效果(一)教材分析:《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
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
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
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放大镜》一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凸起;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过程与方法: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3、情感目标: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三)教法学法:1、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经科学探究过程,并综合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同时运用讲解、点拨、启发、评价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源动力。
2、学法:为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科学概念,经历过程。
(四)教学策略与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使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不断探究,使学习流程更流畅、自然。
2021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教案
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
根据专家点评,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首先,在实验环节,我将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的操作规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使用放大镜。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更加鼓励学生发言,提高课堂氛围。此外,我还计划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原理,知道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2.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提高观察能力。
3.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4.放大镜的原理。
5.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五.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活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首先,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其次,我让学生互相交换观察到的物体,并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这样的活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他们能够互相学习和分享。此外,我还了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除了放大镜之外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来观察微小物体。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但也找到了一些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问题1: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不够规范,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
解决办法:我在实验过程中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并给出了正确的操作示范。
放大镜六年级科学教案
3.自制放大镜
(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
(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二、使用放大镜;
三、放大镜的特点。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一、引入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
1.放大镜下的发现
(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4.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2.它们是什么
(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教学难点
会使用放大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教学
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科目:科学年级:六年级教材:小学科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单元:第五单元光的传播和变化课时:1-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放大镜的原理,知道它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2. 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能够准确描述放大后的物体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放大镜、不同大小的物体。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光的传播知识,提问学生:光是如何传播的?能否举出几个例子来?Step 2: 引入放大镜(10分钟)教师出示一个放大镜,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放大镜,以及它的作用。
通过实例,告诉学生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Step 3: 操作实验(20分钟)教师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将不同大小的物体放在放大镜前,观察物体在放大镜中的表现,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学生要尝试不同的位置和距离,看看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对放大效果的影响。
Step 4: 分享观察结果(10分钟)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记录,交流归纳出影响放大效果的因素,并尝试总结为一个规律。
Step 5: 延伸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放大镜的其他应用场景,并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
Step 6: 小结与反馈(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交流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并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出放大效果的相关因素。
同时,学生也培养了自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保证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实验和讨论中来。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事例或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1《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1《放大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以放大镜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索放大镜的原理,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观察和实验也有了一定的经验。
但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可能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样品。
2.制作放大镜的材料。
3.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科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放大镜样品,让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外观和作用。
然后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放大镜的作用。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对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举例说明放大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放大镜,观察微观世界。
作业要求学生在下次课堂上展示。
8.板书(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巩固。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实验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放大镜的构造、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以放大镜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一定的认识和观察能力。
但学生在使用放大镜方面的经验较少,对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深入理解放大镜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放大镜的构造,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学会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放大镜的构造、成像原理以及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放大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分组讨论、动手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放大镜的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的放大镜现象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放大镜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放大镜的构造,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3.讨论:分组讨论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放大镜的相关知识,强调重点内容。
5.拓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设计自己的放大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放大镜的关键知识点,包括放大镜的构造、成像原理和使用方法。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1.1放大镜|教科版
六年级下科学说课-1放大镜教科版一、教学设计特色和效果(一)教材分析:《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
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
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
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放大镜》一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凸起;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过程与方法: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3、情感目标: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三)教法学法:1、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经科学探究过程,并综合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同时运用讲解、点拨、启发、评价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源动力。
2、学法:为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科学概念,经历过程。
(四)教学策略与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使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不断探究,使学习流程更流畅、自然。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探究变焦镜头的调焦原理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探究变焦镜头的调焦原理一、教学背景和教育目标探究变焦镜头的调焦原理教学是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的科学教学内容。
在本教学中,我们将通过实践活动和理论课讲解,让学生了解变焦镜头的构成和使用,掌握变焦镜头的调焦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对于变焦镜头的构成和使用进行了解和掌握,对于变焦镜头的调焦原理和方法进行理解和掌握。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变焦镜头的焦距和光圈的变化对于图像的影响,完成实现对图像的调焦。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形式本教学的形式采用观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
进行理论课,讲解变焦镜头的构成和使用以及调焦原理和方法,并且演示调焦的过程,进行实验活动,学生利用放大镜和凸透镜制作变焦镜头,并且利用变焦镜头对物体进行调焦,完成对变焦镜头的理解和认知。
2.教学内容(1)变焦镜头的构成和使用变焦镜头由多组透镜构成,可以通过调节透镜的位置或者移动透镜镜面来改变焦距,从而达到物体的变焦效果。
在使用变焦镜头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调节镜头焦距的时候就可以获得想要的图像效果,这个过程不需要对其他参数进行调整。
(2)变焦镜头的调焦原理和方法在利用变焦镜头进行拍摄的时候,观察物体的成像效果通常需要调节镜头的焦距从而实现图像的清晰。
变焦镜头的调焦原理和方法是通过改变透镜组的位置从而实现焦距调节,从而达到图像的清晰效果。
具体调焦的方式包括手动调焦和自动调焦两种方式。
(3)实验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制作变焦镜头,观察使用变焦镜头对物体实现清晰成像的效果。
学生从中掌握变焦镜头的构成和使用以及调焦原理和方法,并且理解焦距和光圈对于图像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1.初步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于相机进行介绍,引出变焦镜头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变焦镜头在相机拍摄当中的作用。
2.基础理论讲解教师进行基础理论课,讲解变焦镜头的构成和使用以及调焦的原理和方法,并且演示使用变焦镜头完成对物体的成像过程。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放大镜的放大效果,并探索放大镜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能够进行自主操作和观察。
但是,对于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可能还有一定的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行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
2.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观察的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通过讲解和讨论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器材: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放大镜。
2.实验材料:透明塑料片、小纸片等。
3.教学PPT或其他辅助教学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见过放大镜吗?放大镜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对放大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呈现(10分钟)展示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通过PPT或其他辅助教学材料,讲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对放大镜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放大镜的放大效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
4.巩固(10分钟)对学生的实验进行点评,强调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观察的准确性。
让学生再次观察和操作,巩固放大镜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放大镜还有什么其他的作用?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让学生对放大镜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与放大镜相关的实践作业,如:观察家里的物品,用放大镜找出其中的细节,并记录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大镜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
2.使学生逐步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3.掌握放大镜的成像规律。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挂图、放大镜、纸屏、蜡烛、火柴、实验记录单、制作照相机材料等。
2.学生准备: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每组两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
生:放大镜。
师:放大镜又叫放大镜(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凸透镜。
学习新课:
一、放大镜的作用:会聚光线、放大物体。
二、演示实验:放大镜成放大的倒立的像。
三、学生实验:放大镜成放大的或缩小的像。
四、学生猜想:
(一)“放大镜成像可能与蜡烛、放大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
”
(二)“放大镜成像可能与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有关系”等。
五、学生实验验证。
(一)实验、整理实验记录。
(二)实验、修正假设。
(三)汇报、质疑。
(四)得出结论。
小结
一、放大镜成像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二、制作照相机。
板书设计
放大镜
距蜡烛近距纸屏远,成放大的倒立的像
距蜡烛远距纸屏近,成缩小的倒立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