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回族文学艺术

合集下载

河南省回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河南省回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河南省回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摘要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传统能够促进今天各项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而抛弃、漠视传统则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河南回族在河南少数民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做好河南回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保护工作是社会主义文化政策在回族地区的具体实施,在河南省乃至全国的民族工作都有重大意义。

本文分别从河南回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具体的论述河南回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

关键字:河南;回族;传统文化;保护;发展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Huinationality in Henan ProvinceABSTRACTThe minority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socialist culture, the fine tradition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today's better and faster, and abandon, ignore the traditional will bring difficult to compensate for the loss. Henan Hui ethnic minority in Henan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Henan Hui traditional culture of protection work is a socialist cultural policy in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Hui nationality, in Henan province and even the national work of the country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In this paper, the material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of the two aspects of Henan Hui nationality,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Henan Hui nationality.Key Words:Henan;the Hui;Traditional Culture;Protection;Development民族文化是指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

回族民间文学的来源及历史(欣赏《中亚回族的口歌和口溜儿》序文)

回族民间文学的来源及历史(欣赏《中亚回族的口歌和口溜儿》序文)

回族民间文学的来源及历史(欣赏《中亚回族的口歌和口溜儿》序文)前言:中华民族渊源流长,华人在历史的变迁中,广泛地在世界各地发展。

其中,在清朝末年,有一支中国人因历史原因迁徙到中亚,并在当地繁衍生息至今,这就是现在的东干人了。

因此,东干人是华人后裔,他们的语言从根源上讲是汉文学,被称为"世界上唯一说完全用字母拼写的、说中国话又的人"。

东干文学"本质上是汉文学,但不是目前中国所使用的方块字,而是用陕甘宁方言发音、以斯拉夫字母书写的语言。

如此一来,东干语的母语是汉语中的中国西北方言,是一种植根于中国的语言体系。

而所谓的东干语文学批评,代表的是东干学者针对于东干语(也就是那种中国西北部地方语言为主体的话语体系),他们所发表的对于东干文学的一系列评论。

这些学者大多要么直接是中国人,要么是具有华裔身份的东干人,他们所写的评论多数用东干语直接写作。

阿依莎·曼苏洛娃是位东干人作家,也是东干语文学批评者中,较具代表性的人物。

黑牙·兰阿洪诺夫同样也是位有名的东干作家,创作有《中亚回族的口歌和口溜儿》一书。

曼苏洛娃为此书创写了序文。

在序文中,曼苏洛娃对东干语文学批评中的相关内涵、风格特色以及东干语同中国文学批评的异同性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

在此序文中,努力寻找东干语的根,并用把处于130多年前我国晚清的西北民间文学批评原貌直观地展现了出来,以此展示东干语对于我国西北方言"活化石"的原貌。

在上述所说到的这一篇《序》文中,阿依莎·曼苏洛娃把其最关注的内涵放到了《中亚回族的口歌和口溜儿》原作者,也就是所谓的辑录者,即黑牙·兰阿洪诺夫的创作精神上。

大力称赞原作者所具备的勤奋精神及创作上的恒心与毅力。

同时,曼苏洛娃对原著《中亚回族的口歌和口溜儿》对创作的意图及此诗集相关内容等方面,都做出了内部批评与外部批评。

从这样的角度,打开了批评的空间。

研究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的课程内容

研究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的课程内容

研究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课程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研究生课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学作品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多元文化,促进少数民族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本课程涵盖范围广泛,内容丰富,通过深入探讨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学作品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帮助学生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课程将介绍中国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和语言特点,包括少数民族的分布、人口数量、语言分类等内容。

学生将了解到不同少数民族的语言都具有独特的音韵体系、文字系统和文化底蕴,对于理解他们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将深入探讨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包括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

学生将学习到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经典文学作品,了解其风格特点、题材内容和艺术成就等方面。

还将介绍一些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的代表作品,探讨他们在当代文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课程还将讨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学生将了解到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其与汉族文学的关系、相互交流和影响。

还将分析当代少数民族文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探讨如何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课程还将介绍一些有关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学生将学习到一些文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如文学批评、文本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探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

还将介绍一些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

第二篇示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的进程,研究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少数民族语言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通过研究这些语言的文学作品,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世界。

研究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少数民族语言的基础知识。

研究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课程应该首先系统介绍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语言特点、音韵、语法以及基本词汇等基础知识。

《回族文学》课程开发与实践

《回族文学》课程开发与实践

国务 院《 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 民族文化事业 的若干
意见 》 出 , 指 必须从 贯彻落 实科 学发展 观 、 固民族 团结 、 巩 兴
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 高潮 、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 荣 的高度 , 深刻认识繁荣发展少数 民族文化事业的特殊重要 性和 紧迫性 , 把繁荣发展少数 民族文化事业作为一项重大 的 战略任务 , 采取更加切实 、 更加有效 的政策措施 , 着力加 以推
新知 , 把繁荣发展区域民族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贯
彻到教育教学 过程 中。特别是要在少数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的
高少数 民族 人才培养水平 , 而且 可 以在挖掘 、 传承 和弘扬 民
族优秀文化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 有助于推进 区域文化建设 。
保护 、 传承 和弘扬方 面进行创新 , 强少数 民族人 才培养工 加
第1卷第4 21) 7 期( 2 0
甘辛 -高奸 拒 }
V17N .(0 2) o1 o4 2 1

《 回族 文学》 课程开发与 实践
丁 一 清
( 甘肃 民族 师范 学 院 汉 语 系 , 甘肃合 作

770 ) 40 0
要: 开展 少数 民族 文化 课 程 开发 , 利 于加 强 少数 民 族 文化 建设 和 推 进 教 育公 平 。通过 对 回族 文 学课 程 有
作, 为推动少数 民族文化的改革创新发挥积极作用。 少数 民族文化是 中华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长期的发 展过 程中 , 国各 民族创造 了各 具特色 、 我 丰富多彩 的 高等教育的人数将持续增 加。但在 现行教育体 系下 , 少数 民
水平 , 而且要立 足 民族地 区 , 掘 区域文 化 , 弃旧义 , 挖 扬 创立

举例分析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民间文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举例分析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民间文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举例分析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民间文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和民间文学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少数民族文学是指中国境内少数民族创作的文学作品,而民间文学指的是广大群众传承的口头文学作品。

宗教信仰在少数民族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少数民族文学和民间文学往往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举例来说,蒙古族的传统信仰是蒙古族文学和民间文学产生的重要源泉。

蒙古族的史诗《乌斯藏》、《玛纳斯》等作品,都以英雄人物和神话传说为题材,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

又如,藏族的宗教信仰对藏族文学和民间文学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藏传佛教是藏族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经典经文、经院哲学等对藏族文学的产生和演变有着深远影响。

藏族口头文学作品中,如《格萨尔王传》等,也含有丰富的宗教元素。

此外,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相关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往往通过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音乐歌曲等形式,传承和表达着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需要注意的是,讨论少数民族文学和民间文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时,需要尊重和理解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并避免对其进行歧视或过度干预。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保护少数民族文学和民间文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促进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

《民风民俗回族》课件

《民风民俗回族》课件

03
回族的传统艺术
回族音乐与舞蹈
回族音乐
回族音乐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包 括民间歌曲、说唱音乐和宗教音乐等 。其旋律优美,富有激情,具有深厚 的文化内涵。
回族舞蹈
回族舞蹈种类繁多,既有欢快的民间 舞蹈,也有庄重的仪式舞蹈。舞蹈动 作流畅自然,表达了回族人民对生活 的热爱和对信仰的虔诚。
回族传统手工艺
刺绣
回族刺绣工艺精湛,图案丰富,色彩鲜艳,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刺绣作品广 泛应用于服饰、家居用品等领域。
陶瓷
回族陶瓷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独特。其陶瓷制品造型别致,釉色温润,具有很 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回族文学与建筑艺术
回族文学
回族文学源远流长,既有民间口头文学,也有文人创作的文 学作品。回族文学主题广泛,内容丰富,反映了回族人民的 生活和思想感情。
庆祝方式
意义
节日期间,回族人民会穿上盛装,互相拜 节祝贺,还会准备丰盛的食品,如炸油香 、馓子等,与亲朋好友分享
开斋节是回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标志着斋戒期的结束,也是回族人民团 结和友爱的象征

古尔邦节
节日时间
每年回历十二月十日
节日起源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是伊斯兰教主要节日之一,起源于先知易卜拉 欣的圣祭
回族建筑艺术
回族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式与伊斯兰风格。其建筑注重 实用性,同时追求美学效果,代表作品有清真寺、伊斯兰经 学院等。
04
回族的饮食文化
回族的饮食习惯
回族饮食以清真食品为主,注重食材的天然、洁净和安全,遵循伊斯兰教禁食猪肉 、血液及衍生物的规定。
回族饮食以主食为主,辅以各种菜肴和小吃,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和营养价 值。
回族饮食注重节制和卫生,遵循“食不过量,饮酒不醉”的原则,注重餐桌礼仪和 卫生习惯。

从散曲看元代回族作家的创作

从散曲看元代回族作家的创作

世家”,“卓然作手 ”。其散曲作品在元《阳春 白雪》
和《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中共收小令 65首 ;明《词林
摘艳》和《雍熙乐 府》中收其套数两 曲,并 收一些残
旬 ,其散曲集 《扣舷余韵》已散 佚 ,所传作 品数量在
元代散曲作家 中列居第八位 ,可见其散 曲创作之功
底 。《太和正音谱》说 :“马九皋之词如松荫鸣鹤”。
元朝是 回族 民族史上 的一个关键 时代 ,它为回 族的形成 ,提供 了先决条件 ,也为回族文学开创 了先 河。 自1219年成吉 思汗开始西征起 ,到 1258年蒙 古军 队攻陷巴格达 ,先后征服了葱岭 以西、黑海以东 广大信仰伊斯兰教的地区以后 ,东西交通畅达 ,大批
阿拉伯 、波斯及 中亚各族 的军士 、工匠、商人 、学者等 东入 中国 ,成为 回回民族 的主要 组成部分。他们被 称作“回回”,是当时所谓色 目人 中的一种。这些人 在当时元代社会 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元 世祖时朝廷设“回回司监”、“回回国子学”等机构 , 其中主要有 回回人充任。这些东来 的回回带来了西 域 的天文学 、医药学 以及各种技艺 ,同时也很快地吸 取中原文化 ,“遂 皆舍 弓马 而诗 书 ”,于是 元代产 生 了一批水平较高 的回回儒学家、诗人 、曲家 、画家 、天 文学家等 。可以说 ,元代是 回回文学较繁盛的时代 , 以萨都刺为代表 的“华 化 的西域 回回”的回回文学 家们 以大量的诗文 、词曲享誉当时文坛 ,成为典型的 中 国式 的知识 分 子 。
超吾儿 ,字 昂夫 ,号九皋。其父曾官至御士大夫 ,故
赵孟颗在《松雪斋文集》中称 “昂夫西戎 贵种 ”;萨
都刺称其为“衢州太守文章伯”;明人刘楫在《词林
摘艳 ·序》中只列 了四位散 曲大家 ,其 中就 有马九 皋 ,其他三位是 :关汉卿、庾芳甫 、贯云石 。马九皋幼

第六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课件+++福建省2025年中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

第六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课件+++福建省2025年中考历史备考专题复习
(2)地方:设置了岭北等10个行省;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 设置路、府、州、县
影响
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今天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六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对边疆 的管辖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东南
(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 地区
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 西域
元朝形势图(1330年)
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元朝疆域:“北逾阴
山,西极流沙,东尽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
辽左,南越海表” 西藏 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
特点:元朝的版图是 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宋词 学形式之一。代表人物有苏轼(豪放派)、李清照(婉约派)、 辛弃疾(豪放派) 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关汉卿,
元曲 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他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六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宋元时期都市生活丰富、文化发展的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商业都市兴起,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市民 阶层壮大,娱乐和文化需求增加;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丰富了艺术创 作的素材。
手工业 的兴盛
制瓷业 造船业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
(1)北宋时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 代海船
著名的瓷都
史料实证:反映了
(2)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宋代造船、航海技
术领先世界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

回族传统优秀民间文学及其厚重元素

回族传统优秀民间文学及其厚重元素

回族传统优秀民间文学及其厚重元素作者:来源:《群文天地》2019年第01期民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滋润民族的养分,也是民族繁荣的永恒魅力。

居住在青海高原的回族人民,以她非凡的智慧和才能创造了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宴席曲、花儿、曲儿、谚语、歇后语、儿歌等诸多体裁的民间文艺。

在青海回族地区广泛流传着伊斯兰教关于创世、造人、洪水等方面的神话。

脍炙人口的《阿丹与海娃》《洪水泼天》等生动地叙述了真主造人创世的传说。

为人们展现了一幅荒蛮时代的人祖与大自然斗争的奇妙图画。

这些由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所共有的神话,被青海回族人民接受以后,便带着他们自己的感情,加上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世代相传,自然溶入到了自己民族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

通过一代又一代民间文艺家的辛勤创作,青海回族为后代留下了许多有关族源、人物、风物、动物等传说。

如《宛尕斯巴的传说》《康熙结拜马进良》《阿米吉日山与黄南山》《苍蝇的传说》等,以夸张和渲染的手法讲述了我国回族的第一批先民从阿拉伯来中国留居的史实,表现了古代中阿人民的友好往来。

由于族源关系,大量阿拉伯民间传说通过传教者与讲故事人的口,不胫而走,成为青海回族人民的重要精神食粮。

唐贞观二年,一个引人注目的神秘使团来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宫廷。

这是一伙说闪米特语的阿拉伯人,他们从阿拉伯半岛麦地那港口延布启程,由波斯湾经马来半岛至南中国海的“香料之路”和“陶瓷之路”来到广州。

他们自称是“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派来的,郑重其事地向大唐皇帝呈上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应该与同一年送给拜占庭皇帝赫拉克利乌斯和忒西丰国王卡瓦德的信一样。

从西方历史上得知,穆罕默德写给赫拉克利乌斯的信几乎就是一张挑战书,信中要求拜占庭皇帝承认唯一真正的上帝并且侍奉这个上帝。

关于这位皇帝接到信后的情景已无文献可考,很可能没有给予答复,或许只是耸耸肩一笑了之。

其后果是,许多年后穆罕默德的妹夫奥马尔、信仰伊斯兰教的塞尔柱人、奥斯曼突厥人遵照默罕默德的遗言,对拜占庭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报复性攻击,直至君士坦丁堡变为伊斯坦布尔。

元代的文学艺术和民族多元共存

元代的文学艺术和民族多元共存

元代的文学艺术和民族多元共存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艺术表现出了极其丰富的多元文化和民族的形态。

进入元代之后,中国开始面临了长期的战乱和分裂,元朝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种不稳定状态。

而在这种背景下,诸多文学和艺术传统在各自的领域内交融,让元代的文艺风貌呈现出了多样的面貌。

在元代文学中,汉文学、回族文学、蒙古文学和南诏文学等众多传统文学流派被逐渐融合和交流。

尤其是蒙古人的入侵,促使中原文人调整自身文学表达方式。

官方文学大量采用蒙汉合壁的手法,而南诏文学更是从底层走上了历史舞台。

在这个时候的诗、词、曲、文、赋等文学体裁中,往往都有多个民族文化的切入点,构成了一个多元共存的文学艺术世界。

与此同时,元代艺术也表现出了丰富的多元文化。

佛教艺术和伊斯兰艺术的传播丰富了元代的美术文化。

以绘画为例,元代的绘画兼有北方、南方、伊斯兰、佛教等不同艺术风格的元素。

而解放的和西藏地区古老文化的传播也为元代的园林、建筑和雕塑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在元代,多种文化元素交融的结果就是民族多元共存,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在这种民族多元共存的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体验和交流。

在这个时期里,民族之间并不是封闭的墙壁,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关系。

因此,元代的文学艺术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元文化的思考空间。

在元代的文艺中,也有许多反映现实的道德经验和深刻的人性洞察,因此莫朝艺术也具有一定的深度,值得我们借鉴。

由于不同文化元素的交融,元代文学艺术也能够省视现今多元文化融合的艺术形态和表达方式,给我们当代的文化创作者提供了很好的灵感和借鉴。

总之,元代的文学艺术和民族多元共存是一个历史悠久、极其丰富的文化传承。

在当今举世瞩目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元代文艺所呈现的各种文化融合交流的形态和内涵,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丰富图谱。

通过对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中国的文化和艺术的多元性,更好的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伊斯兰教题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伊斯兰教题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伊斯兰教题材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于中国的文化交流和多元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伊斯兰教题材的作品也逐渐增多,这些作品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和表达。

一、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伊斯兰教的传入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新的宗教文化交流模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发生了一系列的碰撞和融合。

这种碰撞和融合在一些现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以阿依夏为代表的作家,通过她的作品《回族的故事》等,展现了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与冲突。

作品中的主人公在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徘徊,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于伊斯兰教的热爱。

这种碰撞和融合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深度和内涵。

二、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伊斯兰教题材的作品不仅仅局限于宗教信仰的探讨,更多地关注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社会中的现实问题。

一些作家通过描写伊斯兰教徒在中国社会中的生活和遭遇,反映了他们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和困境。

在李昂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通过一个穆斯林家庭的故事,揭示了伊斯兰教徒在中国社会中面临的就业、婚姻等问题。

作品中的主人公通过努力和坚持,最终赢得了自己的尊严和尊重。

这种现实主义的刻画使得作品更加真实和有力。

三、伊斯兰教与文学创作的多元性伊斯兰教题材的作品不仅仅局限于小说,还涉及到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

这种多元性使得伊斯兰教题材的作品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在诗人阿不都外力·吾守尔的作品中,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表达了对伊斯兰教的热爱和对于自由的追求。

他的诗歌充满了力量和激情,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伊斯兰教的魅力和文化的深度。

四、伊斯兰教与当代社会的对话伊斯兰教题材的作品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对于伊斯兰教的表达,更是对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以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为例,作品通过一个回族少女的成长经历,揭示了当代社会中的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

回族诗人马瑞麟的诗歌类型与创作特征

回族诗人马瑞麟的诗歌类型与创作特征

收稿日期:20210317 作者简介:杨晓锐(1996—),男(回族),云南昭通人,教师。
— 117—
兵夜》这些诗一方面再现了家园的苦难,另一方面,表现了农 民的生活不易,真实再现了当时旧社会田园的悲苦。
2乡土悲画 对乡土生活的描写是马瑞麟早期写作的重要部分,诗人 通过对乡村破屋、耕牛、祖母、父亲等的描写,将当时的农村 生活化为一个缩影。这 个 缩 影 是 “灾 难 的 描 写 ”[1]15,是 “惨 痛的哀诉”[1]15,《家书》不从正面说是谁在哀诉,只描绘出当 时耕牛被饿死,种子被吃完,父亲被关的场面,综合在一起, 便描绘出 了 一 幅 立 体 的 无 耕 图———有 地 不 得 耕,有 地 难 得 耕,有地无法耕。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家中的男子,即便急 切地想要赶回家去也无计可施。“河” 作 [1]19—20 为时代的见 证者,看到了村里的变化,粮食从山芋到草根,老太从笑容满 面到以泪洗面,姑娘从红衣嫁人到蒙面投河,汉子从辛勤耕 作到双手背绑,一切的转变都实实在在地发生着。《河》《破 屋》等一系列诗歌再现了当时的乡土生活,描摹出一幅在社 会重压之下,纵使努力奋斗却无可奈何的悲剧画卷。 3“犯罪”诉诗 认识到悲剧的根本原因之后,马瑞麟渴望转变,期待有 一声春雷炸响,携着希望,带领自己去反抗,去斗争,于是他 发出了《我们 要 去 犯 罪 》的 时 代 强 音。 诗 人 在 诗 中,把 文 字 当作武器,振聋 发 聩,进 行 了 激 烈 的 搏 斗,渴 望 新 时 代 的 到 来。 在艰苦的环境下,马瑞麟早期的诗作,虽然语言朴实无 华,文字清新简约,但是却饱含着他痛苦的童年经历,凝结着 痛苦的泪与血,体现着他的不幸以及对万恶的旧社会深刻的 批判。 (二)中期:幸福、赞美的歌颂诗 1翻身做主赞歌 新中国成立后,马瑞麟深深体会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幸 福感,对此,他尽情讴歌翻身解放、民族平等、团结友爱的社 会主义新生活。该阶段马瑞麟的诗,大多是以歌颂光明幸福 为基本内容。如在《我轻轻地吹起芦笛》中写道: 我不知亲爱的北京 能否听到我的笛声 我不知我的歌溪 能否流进金水河去 我的笛声 虽然拙劣但却真挚 它是我和我的民族 献给祖国的心曲[2] 诗人将芦笛化作祝福,身处他乡却挂念颇切,赞美之歌 呼之欲出,将自己真挚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此外,《流蜜 的河》《为解放而歌》《翻身曲》等诗歌,语言之中无不充满了 对新生活的倾心与神往,歌颂了各民族的幸福生活。 2大好河山画卷 马瑞麟的诗歌写作内容,祖国的大好河山占据了重要比 例。祖国多姿多彩的风光,给他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久 居昆明,便写下“昆明风景线”“昆明三读”等系列诗歌;游历 石林,便写下“走进石林"10首诗歌;探访茶马古道,便有了 “赶马人之歌”系 列 诗 歌。 他 将 自 己 走 过 的 名 山 大 川,所 见

宋元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

宋元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

宋元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说起来这宋元文学艺术繁荣的事儿啊,咱得从头捯饬捯饬。

你想啊,那时候的社会环境,跟现在可是大不一样。

宋朝呢,经济发达,商业繁荣,老百姓手里头有了俩钱儿,自然就想找点乐子。

这乐子嘛,读书写字、听戏看戏,不就成了大伙儿的首选?你看那宋代的文人,一个个都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

像苏东坡那样的,不仅能写诗填词,还能画画、写字,简直就是个全能选手。

他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到现在读起来还让人心里头热乎乎的。

这文化氛围一上来,文学艺术能不繁荣吗?再来说说元朝。

元朝是少数民族统治,虽然政治上有那么点动荡,但文化上却是个融合的大熔炉。

你想啊,蒙古族、汉族、回族、藏族,这么多民族杂居在一起,各自的文化习俗、艺术形式都互相交流、借鉴,那能不碰撞出点火花来?我记得小时候听老人们说,那时候的戏班子,唱的是元杂剧,剧情曲折离奇,人物栩栩如生。

像《窦娥冤》那样的戏,演起来真是催人泪下,让人看了还想再看。

这元杂剧里头,不仅有唱有念,还有打有斗,真是热闹极了。

老百姓们看了这样的戏,心里头那叫一个痛快!而且啊,宋元时期的科举制度也比较完善。

读书人们通过科举考试,可以步入仕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样一来,大家就更愿意读书学习了。

这读书学习的人啊一多,文学艺术水平自然也就上去了。

还有啊,那时候的社会风气也比较开放。

女人们也能读书写字,甚至还能出来抛头露面唱戏呢。

你想啊,这文化上的包容性一强,文学艺术能不百花齐放吗?所以啊,这宋元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啊,说白了就是经济发达、文化融合、科举制度完善、社会风气开放。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像是一股强大的推力,推动着文学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咱现在读起来那时候的诗词文章、看那时候的戏曲表演,还能感受到那股子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呢!。

中亚回族文学批评的特点

中亚回族文学批评的特点

2017年7月第4期(总第204期)宁夏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NingxiaNo.4. Jul.2017Gen. No. 204中亚回族文学批评的特点惠继东(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中亚回族学者用东干语写的东干文学批评以明白如话、直观生动和注重感受性为其显著特点,其局限性在于缺乏专门的文学批评语汇和术语。

“同东干文学创作相比,东干文学批评相对较为薄弱,但是其独特性又是毋庸置疑的”:它所体现的我国晚清西北方言文学批评的“活化石”性质,是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的有益孙充;它自觉地秉持母体文化精神,显示的是一种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意识。

关键词:中亚回族;东干语;文学批评;特点中图分类号:B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2 -0292(2017)04 -0248 -04中亚回族即东干族,是清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的 华人后裔,是“世界上唯一说中国话又完全用字母 拼写中国话成功的人”[1]56。

目前人口约有十二三 万,主要分布于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 兹别克斯坦等国。

中亚回族文学即东干文学,其本 质上是汉文学,“但这种文学的载体却是以陕甘宁 方言为基础语音而用斯拉夫字母拼写的文字,不同 于中国境内的汉文学,拥有‘曲子’(民歌)、‘ 口歌’(该语)、‘ 口溜儿’(顺口溜)、‘倒口语’(绕口令)、‘古今儿’(故事与传说)等题材;其书面文学则始于 20世纪30年代,以1932年创办的《东火星》报为标 志,现有诗、文、小说等文体”[2]118。

本文所讨论的中 亚回族文学批评即东干语文学批评,是指中亚回族 学者用东干语写的东干文学批评论文。

“同东干文 学创作相比,东干文学批评相对较为薄弱,但是其独 特性又是毋庸置疑的。

”[3]289中亚回族学者用东干语写的文学批评以明白如 话、直观生动和注重感受性为其显著特点。

一般而 言,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评论的文学批评都有一 套专业批评语汇和术语,而且被纳入某一具体的理 论框架之中,但是东干语文学批评却缺少专业文学 批评语汇和术语,它主要是以中亚回族常见的口语表述来实现其没有完整批评语汇和术语的书面批 评。

从伊犁河畔走来的回族作家

从伊犁河畔走来的回族作家

回族文学年轻时的白练从伊犁河畔走来的回族作家付新洁■回族人物在新疆乃至中国当代回族文坛上,白练都是一位颇有知名度的回族作家,然而当我快速敲击键盘时,互联网上关于他的资料却很少。

我无法从这些只言片语中,在脑海中勾勒出他的形象,但我始终认为他有着耐人寻味的过往。

在回族文学杂志社工作十余年,我一直无缘见到白练先生,但从工作始起,总能听人说起他。

于我来说,白练先生是我的长辈,是我的老领导,是《回族文学》的创始者。

多年来,我心中多多少少对他存有一丝好奇,而更多的是敬意。

资料中零星的文字显得过于简单,却勾起了我的心思,于是有了后来的前往。

白练的夫人顾路玲已经八十二岁高龄,却完全没有这个岁数的老态,身体硬朗,声音洪亮。

我们在冬日的那个午后,在白练先生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小屋里促膝交谈。

那天是2014年1月28日。

顾奶奶激动地说:“巧啊,上个月的今天是老陈五周年忌日。

”2008年12月28日,一个隆冬的凌晨,白练走了。

电话铃声惊醒了亲朋好友的睡梦,突然的噩耗让大家分不清梦境与现实。

白练的女儿陈红抱来了家人珍藏的白练的小说集、手稿和一些老照片。

翻开《悠悠伊犁河》——白练生前最后出版的长篇小说,书的扉页上印着白练的个人简介:陈刚,经名苏莱曼,笔名白练,男,回族,1929年出生于新疆伊犁……伊犁于白练来说,不仅是生他养他的故土,更是他汲取文学灵感的土壤。

白练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都是在美丽的伊犁河畔度过的。

1929年的秋天,在祖国西北边城伊宁市的一个回族贫民家庭,迎来了一个新生命,是个男孩,长得眉清目秀,好看极了。

尽管家境贫寒,尽管世代都是文盲,但父母在那个年代依然坚持让白练读书。

白练读过伊斯兰经文,还读了汉文小学。

在父母的呵护下,他每天都是快乐的。

碧波荡漾的伊犁河、宽广秀美的伊犁平原赋予了他坚韧的性格、宽广的胸怀;富有特色的多民族生活,民族民间文学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埋下了文艺的种子。

在他生活的那片土地上,流传在民间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口头文学、文化艺术相当丰富。

少数民族文学概念的理解

少数民族文学概念的理解

少数民族文学概念的理解
少数民族文学是指被压迫和弱势地位的少数民族创作或传承的文学作品。

在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受到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文学创作方式与主流文化和文学有很大的差异。

少数民族文学是对传统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探索少数民族特有文化现象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包括藏族文学、蒙古族文学、维吾尔族文学、哈萨克族文学等众多民族的文学作品。

回族的名著

回族的名著

回族的名著
《格萨尔赋》是一部19世纪著名的回族历史作品,出自伊朗斯坦回族作家格萨尔·阿布努曼·马尤尼手笔。

全书内容包括:蒙古人直入伊朗后的入侵及战争,伊拉克国王乌利亚伊·阿萨德政权的建立、崩溃和蒙古人占领伊朗西部地区,以及蒙古人在阿尔赛特血腥战争、伊斯法罕之战中的表现等。

此外,《格萨尔赋》还介绍了当时伊拉克国王乌利亚伊·阿萨德的历史背景以及内战的详情,以及撒弗拉斯的军事移民运动,以及伊朗回族在蒙古人帝国时期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状况。

《格萨尔赋》在其诞生之初就受到伊斯兰学者的热烈讨论,被广泛应用于伊斯兰历史、教育研究科研中。

书中内容深刻,视角独特,对伊朗斯坦回族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回族历史上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正伟的《回族民俗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年4月出版,现已再版2次,印刷3次),2003年更名为《中 国回族民俗学》(英文版)由巴基斯坦国际伊斯兰大学正式 出版发行。该书共20章,分门别类的阐述了民俗的来源,回 族民俗的主要内容、表现形式与特点,被国内学者誉为回族 民俗学研究“迈向一个新水平的标志”、学术界的“一个新 收获”,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研究回族民俗 学学术专著。先后获全国民间文学专著一等奖、北方十五省 区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一等奖、中国图书奖、中国民间文艺 “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二等奖、宁夏文学艺术作品一等奖。 王正伟《回族传承文化实录》(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 7月出版),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是回族民俗与 回族风情,下编主要是回族民间传说、故事和叙事长诗。它 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印证回族历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节 回族民间文学
回族民间文学主要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间叙 事诗、民间谚语和歇后语等。回族民间文学作品大都集中于 西北,其中以宁夏、甘肃、青海居多。 据初步调查,截至目前已搜集整理发表的回族民间故事 达一千二百多个,出版回族民间故事的书达十几本。这些故 事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回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 在回族民间文学的整体研究方面,李树江的《中国回族 民间文学概观》(内部印行)、《回族民间文学史纲》(宁 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出版、1999年再版)。内容分上 中下三编,共九章55节,书后附有(约1540—1984年4月) 回族民间文学作品资料年表。对回族民间文学的历史现状、 种类与分布特点进行了集中的介绍和系统的研究,是我国第 一部回族民间文学史专著,富于开拓意义。
第四节 回族作家文学
在构成当代回族文学现象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中,包 括张承志的《心灵史》、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白先勇 的《台北人》、查舜的《穆斯林的儿女们》、石舒清的《苦 土》、《清水里的刀子》等作品在描写内容和表现风格上各 具特色,但就其反思历史、观照社会现实生活和思维模式、 艺术表现手法上却具有一定的共性: 这就是他们抛弃了过去那种从政治思想观念去描述历史 现状、描述社会现实生活、塑造人物形象的传统模式,而是 站在当代回族文化的制高点,站在世界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上, 以人性的烛火去映照历史、现实;从文化的视角、生命本体 的视角去透视、分析社会生活,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将文化 审视与社会历史审视相结合,现实主义精神与现代主义思想 相融合,通过对民族生存方式、生存状态及其人的灵魂和命 运的描写,来折射社会历史、反映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文 学审美价值。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张承志又 连续发表了《黑山羊谣》、《海骚》、《错开的花》等3篇 艺术造诣精湛的诗体小说,集辑为《神示的诗篇》,在海内 外引起强烈反响。 继之,1991年出版的《心灵史》初版8000册抢购脱销后, 大量翻印本、复印本、手抄本层出不穷,“在大西北,贫穷 的回民家里,人手一册,视为《圣经》,每日早起,饭前必 朗诵其中一段;在大学里,骄傲的学子们对本书五体投地, 视张承志为他们心目中秘密的偶像;而文学文化界的精英们, 也独尊从《心灵史》,1993年年初先锋派作家余华、苏童等 人聚会时,开口就谈《心灵史》。这本书征服了并正在征服 着更多的中国精华知识分子,使中国文坛失去了平衡。” (引自李少君《〈心灵史〉的神话》一文)1994年他的随笔 集《荒芜英雄路》面世,第1版1万册迅速脱销,3个月内 再版1万册,据统计此书一度名列畅销书前茅。
同一历史主题下的殊途同归现象: 同一历史主题下的殊途同归现象: 霍达与查舜作品之比较
霍达、查舜是近年来活跃在中国文坛的回族著名作家。 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查舜的《穆斯林的儿女们》作品 在描写内容和表现风格上各具特色,但在反思历史、观照社 会现实生活的方式、艺术表现手法上却具有一定的共性: 霍 达声称《穆斯林的葬礼》(以下简称《葬礼》)是她“前半生 人生体验和创作实践的一个总结”,也是她对“中国的回回 民族的历史的一次回顾。”而《葬礼》的频频获奖与其强烈 的“轰动效应”,恐怕就是霍达本人创作初衷的最好明证与 最佳反馈。她的近作历史题材小说《补天裂》又频获大奖, 并且引起读者广泛的关注。 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获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
在发表于《环球青年》1994年第11期的访谈录《美则生, 失美则死》中,张承志本人以明确的语言说明了他在《心灵 史》中寄托的希望:“中国的回民是被中国文化养育的最贫 穷的儿子,他们所代表的是一种信仰的中国人,他们用自己 的牺牲为母亲贡献了新鲜血液。只要这种信仰精神坚持于回 民,迟早会以某种形式使中国文明丰富;只要十亿汉族有理 想主义和信仰精神,回民就会获得被理解的可能。” 通过《心灵史》,张承志以一片赤子之心在汉族与回族之间, 在信教者与无神论者之间搭起了一座理解的桥梁。1月16 日的《兰州晚报》刊登了叶舟的一篇感人至深的短文《永远 的张承志》,文章这样描述:“爱一个作家到了疼痛的地步 而至死心向神往。五月,在西宁的街道上走过,我问一位卖 熟青稞的回民老人:‘知道张承志吗?’她欣喜地说:‘知 道。’‘读过他的书吗?’老人抚摸着一口袋粮食:‘没有, 张承志──偌是为咱们回回们写书的人,知道!’十字路口 涌动着高高低低的人群,我疼痛得潸然泪下。”
世纪之交一个重要现象── 张承志与《心灵史》 张承志与《心灵史》 世纪之交一个重要现象
在中国回族当代文坛上,几乎没有一个作家像张承志那样放 弃名利俸禄,把自己的整个身心投入对民族命运执着的探索 中;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中几乎没有人像他那样从一 个学者、作家转变到数十万哲合忍耶穆斯林的代言人。 纵观张承志的整个创作活动,从最初的《做人民之子》到 《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从《黑骏马》到《北方的河》、 从《黄泥小屋》到《大坂》、从《金牧场》到《错开的花》, 我们可看出,人类根本性的问题是他观察生活的立足点,也 是他提出重大社会问题的深邃方式。 体现在创作中,即对永恒主题的提炼。他在《骑手为什么歌 唱母亲》中就表达了自己对人民的感情和创作的追求:“母 亲──人民,这是我们生命永恒的主题。”
与此同时,宁夏自治区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于1984年6 月将之汇集、编印了《宁夏文学理论丛书·回族文学评论集》 (第一辑)。内容涉及当代回族文学创作思潮研究、回族作 家与作品评论、回族民间文学研究和古代回族诗人研究等。 书中还附录了1979年1月至1983年12月全国回族文学研究目 录索引。 1982—1987年,在我区先后召开了《中国回族文学作 品选》编选工作会议、全国性的回族文学笔会和少数民族文 学创作会议,有关刊物专门刊发了若干期回族文学与研究专 号。这些会议的召开,对于促进我区回族文学的发展,提高 回族文学的创作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1980年展开 的关于回族文学范围的讨论,1985年展开的关于回族神话的 讨论,均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
为此,作者将《心灵史》当作一个民族的秘史(即一个民族 的心灵史、信仰史和人格史)加以描写。在具体作品中,处 在中心位置,最引人注目的是描写了哲合忍耶──多斯达尼。 正如作者在代前言所说:“对于我,多斯达尼就是中国底层 不畏牺牲坚守心灵的人民。他们中每一个,都因为身在这几 十万人的集体里,才强悍有力并神采照人,他们几十万人, 都因为正在坚持着一种精神,才可能活得震憾人心。我只能 尝试──以这种精神,作为我这部毕生作的主人公。”这一 追求可以说达到了极大的成功。 实际上,张承志在《心灵史》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个亘古的 哲学命题“人究竟应该寻求什么样的生存方式与生命价值。 应该说,这才是《心灵史》的深层文化意蕴结构,也是它的 深刻与独到之处。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近年来全国多家新闻媒介、报刊杂志都 发表了对他的评论文章近百篇。李杨在《文化与文学──世 纪之交的凝望:两位博士候选人的对话》一书中说:“张承 志的存在已经成了世纪末的一种重要现象。”可见,在当代 中国文坛上,张承志及其代表作《心灵史》已成为人们注意 的焦点,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呢? 笔者认为,张承志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影响是和他几十年如 一日孜孜不倦的追求一种清洁的精神和坚守心灵深处那片净 土分不开的。他在抨击文坛堕落的访谈录中说:“文坛之所 以如此堕落,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缺乏信仰基础,这正是 我创作《心灵史》的重要初衷之一。”
1984年10月7日至1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委托 《回族文学史》编写组在银川召开首次《回族文学史》编写 工作座谈会。 这次会议对《回族文学史》的编写工作以及发掘、搜集、 整理和研究回族文化遣产工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会议之 后,1986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 工作会议上,《回族文学史》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丛 书》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列为国家“七·五”规划重点项目。 是年11月,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在宁夏大学建 立回族文学研究所,成为国内目前唯一研究回族文学的科研 机构。该所于1990年创办的《回族文学论丛》,迄今出版 12辑。该论丛作为全国唯一刊载回族文学研究文章的丛书, 多年来开展了从古至今的回族文学研究工作,推出了一些有 质量、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推动了回族文学创作的发展。
对回族民间文学的整理与研究。主要有李树江、王正伟 合编的《回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12 月出版),这是回族历史上第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征集选编的 回族民间文学作品专集, 李树江主编的《回族民间故事集》、《回族民间叙事诗 集》(宁夏人民出版社,分别于1982年6月、1988年9月出 版),是第一本反映回族民间故事和叙事诗的专集,李树江 主编的回族民间故事丛书《金汤瓶》(共9册)宁夏人民出 版社1999年出版、李树江、卡尔路·卡特(美国)主编的 《中国回族神话与传说故事》(英文版)美国纽约大学出版 社1994年6月出版,该书首次将中国回族民间文学系统介绍 到西方国家,也是我国第一部被翻译到国外的回族神话与传 说故事作品集。
第二节 有关回族文学范围界定的讨论
新时期的初期(1980年),经宁夏民研会安民倡议,在 银川召开了“关于回族文学范围特点的讨论”,同年10月26 日,何克俭的《浅谈回族文学界定》和杨建国的《回族文学 的范围应以作品划分》在《宁夏日报》发表,遂即引起文坛 的关注和讨论。仅自1980年12月至1981年5月半年多的时间 内,在报刊发表的学术争鸣文章18篇。争论的主要观点有: 1、回族文学的范围应以作者划分; 2、回族文学的范围应以作品划分; 3、兼顾作者、作品两方面作为划分标准; 4、认为凡是回族作家写的任何文学作品,都属于回族文学, 其他民族作者写的反映回族生活的作品,也属回族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