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与民俗风情

合集下载

昆虫在艺术与文化中的表达

昆虫在艺术与文化中的表达

昆虫在艺术与文化中的表达昆虫是地球上最为多样化的生物群体之一。

它们以其美丽的外形、多样的行为和神秘的生命周期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研究。

不仅在科学领域中备受重视,昆虫在艺术和文化方面也有着丰富的表达。

一、昆虫在绘画艺术中的表达绘画是一种通过色彩、线条和形状等元素传达思想和感受的艺术形式。

昆虫常常作为艺术家们描绘自然界的对象。

在古代艺术中,昆虫常被描绘为生命力旺盛、色彩斑斓的象征。

例如,中国绘画中的蝴蝶常被视为幸福与自由的象征。

二、昆虫在雕塑艺术中的表达雕塑是一种将材料进行精确塑造,创造出立体艺术形象的方式。

昆虫给了雕塑家们丰富的创作灵感。

艺术家们通过雕塑表达昆虫生物的奇妙之处。

昆虫的外骨骼纹理和细腻的触角都成为雕塑家们喜欢描绘的特点。

三、昆虫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文学作品是艺术家们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昆虫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作比喻和象征的对象。

例如,法国作家让·亨利·法布尔创作的小说《地狱昆虫》通过描写昆虫的行为和生活状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四、昆虫在摄影艺术中的表达摄影艺术是通过摄影机和光线等工具将现实世界的映像固定下来的艺术形式。

昆虫是摄影家们喜爱的拍摄对象之一。

它们独特的外貌和行为常常成为摄影作品的焦点。

摄影作品中的昆虫常常表现出神秘、奇幻的氛围,引发人们对自然界的思考。

五、昆虫在服饰设计中的表达服饰设计是将艺术与功能相结合,创造出适用于人体穿着的服装。

昆虫的外形和色彩给服饰设计师们提供了无限的灵感。

例如,在当代时尚设计中,昆虫的图案常被运用于服装的图案和绣花,赋予服装独特的艺术感。

综上所述,昆虫作为地球上最丰富多样的生物之一,在艺术和文化中有着广泛的表达。

无论是绘画、雕塑、文学作品、摄影还是服饰设计,昆虫都以其独特的外貌和神秘的生命周期,赋予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和想象空间。

正是这种表达,使得艺术与文化得以更好地传递人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探索。

上海 蟋蟀的叫法

上海 蟋蟀的叫法

上海蟋蟀的叫法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蟋蟀的简介
2.蟋蟀在上海的叫法
3.蟋蟀在上海的文化意义
4.蟋蟀的饲养与斗蟋蟀的习俗
正文
1.蟋蟀的简介
蟋蟀,学名 Gryllotalpa,属于直翅目、蟋蟀科。

它们一般生活在地面上或者底层植物的根部,是非常常见的昆虫之一。

蟋蟀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 2.5 亿年前的二叠纪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在我国,蟋蟀的分布广泛,从北到南、从东到西都有它们的身影。

2.蟋蟀在上海的叫法
在上海,蟋蟀被称为“促织”。

这个名字源于古代《诗经》中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古时,人们把蟋蟀视为一种季节的象征,认为它们的出现意味着秋天的到来。

因此,在上海,人们把蟋蟀称为“促织”,意为催促秋天的织布女工。

3.蟋蟀在上海的文化意义
在上海,蟋蟀不仅具有丰富的生态意义,还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斗蟋蟀是上海地区一项传统的民间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

每年立秋之后,上海的人们便开始饲养蟋蟀、斗蟋蟀,这项活动已成为上海民间的一项传统习俗。

斗蟋蟀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4.蟋蟀的饲养与斗蟋蟀的习俗
在上海,蟋蟀的饲养和斗蟋蟀的习俗有着一套独特的方法。

首先,人们在立秋之后开始捕捉蟋蟀,一般选择体型较大、色泽鲜艳、鸣声响亮的个体。

捕捉到蟋蟀后,需要精心饲养,为它们提供合适的食物和环境。

斗蟋蟀时,双方选出各自的蟋蟀进行对决,胜利者将获得荣誉和奖励。

这种活动既能锻炼人们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也能增进人际交往和民间友谊。

昆虫文化

昆虫文化

摘要:利用昆虫或其他产品为原料作为饮料:蜂蜜在很多人群众多很流行,老人小孩都很爱喝,在爱喝的同时还可以对胃和其他器官进行护理。

我国在3000多年前就有养蜂的习惯,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蜜蜂也是授粉昆虫,所以对农业也有很好的促进。

我国不仅是养蜂,食用蜂蜜最多的国家,也是饲养蜂蜜最多的国家,大约拥有600多万箱蜂群。

而且在国内外也有很多人提取蜂毒来治疗人体的风湿等疾病。

所以,发展昆虫业是很好的一项事业。

关键词:昆虫,文化,艺术以前对昆虫都不太了解,而且也不清楚昆虫,总认为昆虫很多都是有害的,但是经过此次选修课,学习到了很多昆虫的知识,了解昆虫与我们人类的关系,特别是昆虫与文化方面的知识。

在常人眼中,昆虫与文化使者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世界,很少有人会将二者联系起来。

然而,正从前对是这小小之虫堂而皇之地做起了“文化使者”。

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稍作留意,就会发现昆虫文化随处可见。

无论在文化艺术、还是民俗风情方面,均可以捕捉到昆虫的踪影。

如昆虫邮票、昆虫钱币、昆虫食品、昆虫书画、昆虫工艺品及服饰、昆虫文字、民俗风情中的昆虫、昆虫节日、昆虫鸣声文化等等,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度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昆虫文化。

昆虫的营养价值:昆虫是人类向自然界摄取蛋白质的途径之一,据记载:从古时,在人民生活困难的时候,就主要使用昆虫。

目前在世界贫穷的国家:如非洲,尼泊尔,埃塞俄比亚等均以昆虫和草根为生,昆虫已成为他们的重要摄取脂肪,蛋白质的途径。

从营养价值来看,昆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干虫体的含量高达百分之30~百分之70而且由20多种重要氨基酸组成,含有人体与动物无法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和儿童必须的2种氨基酸,干的蝉含有百分之72,蚂蚁含百分之42,黄蜂含百分之81蟋蟀含百分之65,并且昆虫还含有丰富的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水。

其脂肪中百分之85为软脂肪和不饱和脂肪酸,所以易被人体所吸收。

丰富的食用昆虫资源:由于昆虫数量多,繁殖多,可以在残酷的环境下生存,所以即使大量捕捉也很难造成生态破坏,并且很多国家的养虫业很发达。

昆虫与中国民俗文化

昆虫与中国民俗文化

昆虫与中国民俗文化摘要:中国古代昆虫文化,就属于这样一种文化现象。

昆虫文化,它虽然没有哲学那样深奥,不像文学那样富于光彩,但它深深扎根于民间,表现在平凡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以自己的质朴特色,同样深刻地传达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民俗意识和审美观念,凝聚着丰富而复杂的历史内涵和社会内容。

本文主要探求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昆虫与文学、昆虫与绘画、昆虫的崇拜、昆虫与民俗等方面的内容。

前言:世界各地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昆虫是一种比人类资格更老的生物,它早在三亿四千万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进入全盛期也已有七千多万年。

人类的祖先在与自然界中的昆虫发生联系,在实践中发明或发现对昆虫资源的利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昆虫除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相关联外,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精神生活、民俗活动等方面,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昆虫文化现象。

民俗风情千差万别,而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集居着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更是丰富多彩,其中的虫文化也别具一格。

(一)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古代中国人在长期利用昆虫资源的实践中,深受万物有灵论观念的影响,产生了有关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

晋干宝《搜神记》记载马头娘(即蚕神)的神话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碟则是一则流传极广的神化传说故事,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寄托了人们对自由的爱情婚姻的向往。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则记述了一书生因醉入梦的大槐安国,乃是大槐树下的一蚁穴的梦化故事。

《庄子》记载了庄周梦中化蝶的故事。

上述神话与传说故事,表明了古代人们对昆虫的崇敬之情,基于宗教之信仰而加以崇拜之。

(二)昆虫与文学昆虫自古就是古代文学描述的重要题材,尤其是诗词歌赋中的咏颂昆虫的作品数量极多,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风格,是整个古代文学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多处描述昆虫,此外“螓首蛾眉”、“蚕月条桑”、“蜎蜎者蠋”等,都是描写昆虫的著名诗句。

昆虫对人类文化和艺术的影响

昆虫对人类文化和艺术的影响

昆虫对人类文化和艺术的影响昆虫作为地球上最为繁多和多样化的生物类群之一,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们不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对人类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昆虫如何影响了人类的文化表达和艺术创作的多个领域。

一、昆虫在神话和传说中的角色许多文化中,昆虫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

在古埃及,蜜蜂象征着太阳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蝴蝶是爱情的象征,被赋予了浪漫和诗意的意义。

此外,蜘蛛、蜘蛛网、蛇和蜥蜴等昆虫也频繁出现在传说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神话和寓言故事。

昆虫的特殊形态和生活方式赋予了它们神秘和神奇的色彩,以此为骨架创作的神话故事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二、昆虫在绘画和雕塑中的形象昆虫在绘画和雕塑艺术中常常成为创作的主题。

著名的荷兰画家凡·戴克的作品《蝴蝶画册》以及法国画家雷诺阿的《大尾鳗和蟹》等,都以昆虫作为描绘和表达的对象。

另外,一些现代艺术家还创作了以昆虫为灵感的雕塑艺术品,通过捕捉昆虫的独特外形和多样化的颜色,呈现出独特而引人入胜的艺术形象。

三、昆虫在文学和诗歌中的意象昆虫经常出现在文学和诗歌作品中,成为文人墨客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载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中经常可以见到以蝉、蜻蜓、蜜蜂等为题材的作品。

而法国作家马克·吕昂在其小说《蜘蛛之吻》中,将蜘蛛的形象与人类的欲望和迷恋相结合,构建了一个神秘而充满象征意义的故事。

无论是描写昆虫的外貌特征,还是借助昆虫意象来表达人类情感,文学和诗歌创作中的昆虫形象都为作品增添了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元素。

四、昆虫对音乐的启发昆虫在音乐创作中也发挥着一定的影响力。

著名的巴赫哥尔德伯格舞曲《春之祭》中,试图通过音乐来描绘昆虫活动的声音,将听觉与昆虫的形态和行为结合起来。

此外,昆虫的鸣叫声和振动也启发了一些现代音乐家和作曲家,他们试图通过模拟昆虫的声音来创作独特的音乐作品,例如德国作曲家霍尔策尔的《蟋蟀协奏曲》。

五、昆虫在时尚设计中的应用昆虫的美丽和独特造型也启发了时尚设计师们的灵感。

文化昆虫及其研究进展

文化昆虫及其研究进展

5. 服饰文化
古人多以刺绣的形式 将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等昆虫表现在 丝绸等服饰上。
宋朝词人张也在《醉 垂鞭》中曾描写道: “双蝶绣罗裙,东池 宴,初相见”,描述 了宋代女子绣服上双 蝶飞舞的图案。现代 人的服饰上印有各种 色彩斑斓的蝴蝶样式。
五.与昆虫有关的地名
总述:地名乃历史的产物、地理的反映、文化的烙印, 从中我们可以管窥某地的地理、历史、语言、社会及民 俗等。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在数千年 的文明进程中亿万炎黄子孙们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地名.几 乎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昆虫自然也加入了中国地名的 行列。中国共有如: 四川省 : 四川古代的先民自称“蜀山氏”,而“蜀”字 在甲骨文中形似家蚕的幼虫。 蝴蝶谷:又名“蝴蝶翠谷”,位于台湾省的美浓,因多 蝶而得名9现为台湾的旅游景点之一。
3. 美术工艺品
由于,古人认为蝉只饮露水而不食人间烟火, 栖息在高大的树木枝头所以用其来比喻人之 清高、高洁的品德。
玉 洁火 枝 蝉 的, 头 : 品所 , 由 德以 只 于 。用 吃 蝉 其露都 来水是 比树栖 喻汁息 人而在 之不高 清食大 高人的 、间树 高烟木
陶制蟋蟀虫盆,:古人用于赏玩蛐蛐,始于南宋,兴盛于元 明,其造型古朴,使用价值与艺术价值颇高。
二.昆虫中的艺术
1. 诗词
中国昆虫文学萌芽于《诗经》,从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来看, 《诗经》中昆虫文学影响深远,在这本我国第一部诗集中有四十多处 提到昆虫,涉及蚕、蝗、蟋、螽、蜉、蜂等二十多种昆虫。 《诗经》中的昆虫形象对后世昆虫的文学性格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例如
害虫多象征小人;斯螽、阜螽、蟋蟀与物候相关;螓、蛾、蝤蛴等象
蝴蝶洞 在广东省罗浮山。《罗浮旧志》载: “罗浮山有蝴 蝶洞,在云峰崖下,古木丛生,四时出彩蝶。世传葛仙遗 衣所化。”

第八讲 昆虫与人类文化

第八讲 昆虫与人类文化
(一)颂拜益虫 1、蚕日与祭蚕神 四川南充 蚕日(正月初八) 浙江桐乡 龙蚕会(清明前后) 2、蝉节 宋朝开封 蝉节(正月间)
第八讲 昆虫与人类文化
(二)咒虫、驱虫灾 1、射虫日 鄂西土家族 射虫日(惊蛰前一天) 2、送百虫节 江苏南通 送百虫节(清明) “清明送百虫,一走定无踪”
第八讲 昆虫与人类文化
第八讲 昆虫与人类文化
梁山泊与祝英台的化身—玉带凤蝶
第八讲 昆虫与人类文化
第四节 昆虫与民俗风情 一、昆虫与婚俗
拉祜族 在举行婚礼时,一定要点燃蜂蜡烛 京族 “我俩犹如蚕虫,共吃一张桑叶,共一簇草 吐丝”(男) “我俩犹如蜜蜂,一在窝内一在窝外” (女)
第八讲 昆虫与人类文化
二、昆虫与民间节日
五、萤
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李商隐《隋宫》 “于今腐草无萤光,终古垂杨有暮鸦” 白居易《长恨歌》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第八讲 昆虫与人类文化
第三节 昆虫与音乐
词牌名:蝶恋花 曲牌名:扑灯蛾、粉蝶儿 笛曲:《花香蜂舞》 唢呐曲:《蜜蜂过江》 琴曲:《蝴蝶游》
1、在古代,蝗灾经常引发战争 2、第一次世界战争爆发的原因
第八讲 昆虫与人类文化
二、昆虫作为战争的工具
1、蜜蜂攻城 2、张良蚁计 3、利用昆虫进行生物战
第八讲 昆虫与人类文化
பைடு நூலகம்
三、昆虫能影响战争胜负
1、蚊子传播的疟疾 2、虱子传播的斑疹伤寒和战壕热
(三)昆虫美食节 1、吃虫节 贵州仡佬族 吃虫节(农历六月初二) 2、吃蚂蚱节 云南哈尼族 吃蚂蚱节(除夕)
第八讲 昆虫与人类文化
(四)昆虫与情侣节 1、双蝶节 江苏宜兴 双蝶节(农历三月初一) 2、蝴蝶会 大理蝴蝶泉 蝴蝶会(农历四月十五)

昆虫文化鉴赏

昆虫文化鉴赏

学习《昆虫文化与欣赏》课程有感2013311150 烟草学院谭朝刚以前对昆虫都不太了解,而且也不清楚昆虫,总认为昆虫很多都是有害的,但是经过此次选修课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昆虫的知识,了解了昆虫与我们人类的关系,特别是昆虫与文化方面的知识。

在常人眼中,昆虫与文化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很少有人会将二者联系起来。

然而,正是这看似不起眼的小昆虫做起了“文化使者”。

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稍作留意,就会发现昆虫文化随处可见。

无论在文化艺术、还是民俗风情方面,均可以看到昆虫的踪影。

如昆虫邮票、昆虫钱币、昆虫食品、昆虫书画、昆虫工艺品及服饰、昆虫文字、民俗风情中的昆虫、昆虫节日、昆虫鸣声文化等等,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度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昆虫文化。

千古之恋化作蝶。

人们经常看到,蝴蝶总是成双成对地飞舞在花丛、田野,画家与作家也常以此为创作素材,赞美人间的爱情之美好。

在民间和许多民族宗教、习俗中,常视死去的人之灵魂终将会化为蝴蝶。

我国古典名曲名作《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家喻户晓、名扬海外的佳作。

它所表现的纯洁、坚贞,而又凄婉、悲壮的爱情故事最终以二人化蝶双飞而成为千古绝唱。

民间现食虫文化云南基诺人喜食蚂蚁和蜣螂。

湖南湘西一带喜欢吃炒、烤蜂巢。

湖南通道、城步等地喜喝虫茶。

印度、泰国、菲律宾、缅甸和印度尼西亚人有食蚁习俗。

墨西哥将吃昆虫与许多宗教活动和节日庆典联系起来,如吃蚂蚁卵、幼虫和蛹,既是古代阿斯特克皇宫中的佳肴,也是宗教庆典上进贡上帝的首选佳品。

美国卡立顿自然博物馆曾举办过别具一格的“百虫宴”,品种有油炸臭虫、蟋蟀拌花生米、甲虫色拉、蜻蜓浓汤、蚜虫鱼子酱和蟑螂三明治等。

法国巴黎开出了“昆虫餐厅”,设有丰富可口的昆虫菜肴100多种,主要有油炸苍蝇、蚂蚁狮子头、清炖蛐蛐汤、烤蟑螂、蒸蛆、甲虫馅饼等等。

昆虫食品及食虫活动已不知不觉地渗透到人类食品文化和生活之中。

3昆虫钱币古往今来有许多艺术性很高的硬币,其中可以见到许多形态各异的昆虫图案,如蜜蜂、蝴蝶、甲虫、蚱蜢、蚂蚁、蝉、螳螂等。

简析中国昆虫节日文化现象

简析中国昆虫节日文化现象

简析中国昆虫节日文化现象摘要:本文从中国昆虫节日类别、时间分布、节日昆虫种类及中国典型昆虫节日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中有关昆虫的节日文化现象。

阐述了昆虫对古代中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中国昆虫节日;昆虫节日现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昆虫是一种比人类资格更老的生物,它早在三亿四千万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进入全盛期也已有七千多万年。

人类的祖先在与自然界中的昆虫发生联系,在实践中发明或发现对昆虫资源的利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昆虫除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相关联外,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精神生活、民俗活动等方面,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昆虫文化现象,本文将简述人类节日文化中有关昆虫的节日文化现象。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稳健发展的精神支柱,而且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巨大财富。

透过五彩缤纷的文化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质是农业发展过程的长期沉淀。

从吃到穿,从用到玩,从封建到迷信,从时岁到庆典……处处与农有缘。

“种田防三害,水旱与虫灾”,从这一不算太古老的谚语中我们可以管窥昆虫对人们生活影响之一斑。

在我国西南边陲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十人到勐腊,九人难回家。

”描述的是就社会,勐腊县由于蚊虫孽生而常致疾病流行,到此的商贾与路人打部分会染病身亡。

不仅蚊虫扰人吸血传病,苍蝇、跳蚤、臭虫等也会威胁人类的健康,甚至毁灭一个国度的文明。

当然,事物总有两方面,不少昆虫则是人类的好伙伴。

春蚕吐丝,使人们有了舒适美观的衣服;蝴蝶传粉,保证了瓜果的香甜;瓢虫、草蛉等帮助我们消灭害虫;蜣螂、埋藏甲等默默地清扫着山野田园;科学家从倾听和龙虱身上找到了飞机和潜艇的改进方案,从果蝇的唾腺中发现了许多生命的奥秘而发展了生物遗传学……延续了3亿多年的昆虫约占全球生物物种的一半,这些小精灵是人类的宝贵资源。

昆虫不仅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同人们的精神生活休憩相连。

无数文人墨客把昆虫引入其诗词画卷,几多艺术家从蝶舞蝉鸣中得到创作的灵盖;蚕丝连起东亚与西欧,蝴蝶盛会引来不同肤色的朋友……昆虫文化学就是专门研究昆虫对人类社会活动影响的学科,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昆虫学园地中的交汇区域。

昆虫与民俗文化

昆虫与民俗文化

昆虫与民俗文化昆虫与民俗节日蚂螂,即蝗虫,由于它大发生时蔽日遮天,顷刻间即食田禾遗尽,被古人认为是“神虫”,是天上的马上凡变成,故又有“天马”之名。

蚂螂节是贵州省盛宁县红岩一带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初一至初三和十五举行,节期共4天。

据当地人的传说,这里的布依族人以前居住在湖北的蓟州、湖广一带,他们曾拥有稻田万顷。

有一年发生了蝗灾,开始人们用锣鼓吓,蝗虫根本不怕,他们又用石头砸,虽然赶走了部分蝗虫,但稻谷也被打坏。

后来,有人提议用稻草扎成草球,站在稻田两端用草球对打,遂将蝗虫赶走,使当年稻谷获得丰收。

从此他们就在正月初一至初三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节日中象征性地用草球“逐赶蝗虫”,以为这样新年中蝗虫就不会成灾了。

在明初洪武年间,布依族的祖先随军征伐至黔,并在盛宁一带定居下来,打蚂螂的习俗也带入贵州。

后来打蚂螂逐渐变成一种节日娱乐活动。

现在每逢节日,年轻人会穿上节日盛装前来参加打蚂螂球比赛。

蜂炮节蜂炮是爆竹的一种,由上万支冲天炮连接制作而成,形式多样,它燃放时似黄蜂出巢,煞是热烈迅猛。

蜂炮节是我国台湾盐水一带汉族人民的节日,每年正月十五举行。

此节不仅与蜂相连,而且与蚊子相关。

盐水是台湾省急水溪畔最大的河港市镇,当地水域多,气温较高,是蚊虫、苍蝇孳生与繁殖的理想环境。

当郑成功在台南登陆后,盐水镇日渐繁荣,但这里的人们还是年年遭受疟疾、瘟疫的肆虐,数十年间使人丧生无数,人们均以为是鬼怪作祟。

有一年元宵节,乡民们请求镇上武庙的“关帝爷”出巡绕境,同时大放蜂窝般的烟花爆竹,以助声威,驱鬼逐邪。

经过连续三天一闹,结果疟疾和瘟疫自此以后竟然绝迹了,由于当年燃放的爆竹主要是蜂炮,盐水人以后每年正月十五便用疯狂的蜂炮祭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蜂炮节。

至今180 多年来,一直保留着这一习俗。

昆虫与民俗风情在众多的昆虫种类中,有一些种类被喻为向往美好和吉祥的象征,其中蜜蜂和蚕是典型的代表。

因为蜜蜂可酿蜜、产蜂蜡,蚕能吐丝织茧,是人们发家致富的好帮手。

昆虫记五种动物外好习俗

昆虫记五种动物外好习俗

昆虫记五种动物外好习俗
1、螳螂的生活习性:螳螂是一种肉食性昆虫,善于利用“心理战术”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属于益虫。

螳螂的生活环境为草丛,为了避免被天敌发现,一般的螳螂颜色多为绿色,除绿色外黄色也比较常见。

2、蝗虫的生活习性:蝗虫俗称“蚂蚱”,属直翅目。

以禾本科植物为主要食物,是农业害虫。

蝗虫一般属于兼性滞育昆虫,多以卵在土壤中的卵囊内越冬,寿命大约6个月。

成虫与蝗蝻都是夜伏昼出,无明显趋光性。

3、蝉的生活习性:常见的蝉科动物是蝉,俗称知了(蛭蟟)、蛣蟟或借落子。

蝉的幼虫生活在土中,在地下“潜伏”四年后钻出地面。

最长寿命长约60~70天。

7月下旬,雌成虫开始产卵,8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卵多产在4~5毫米粗的枝梢上。

夏天在树上叫声响亮,用针刺口器吸取树汁,幼虫栖息土中,吸取树根液汁,对树木有害。

4、蝈蝈:后足强健、大腹,善跳跃。

生于原野草丛、矮林、灌木,平时隐藏于草中,或在植物茎杆上爬行、栖息、觅食。

主要吃植物的茎、叶、瓜、果等。

5、毛虫:一般只在某种或某些植物上生活,并以其为食,直到变为
成虫。

而后交配并寻找此类植物产卵。

它们一般以寄主的叶或果实为食。

与昆虫有关的节日和民俗风情

与昆虫有关的节日和民俗风情

与昆虫有关的成语:螳臂当车,金蚕脱壳,张良蚁计,飞蛾投火,猬锋螗斧,无头苍蝇,噤若寒蝉,作茧自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昆虫与民俗风情:(1)婚礼中的吉祥虫。

在众多的昆虫种类中,有一些种类被喻为向往美好和吉祥的象征,其中蜜蜂和蚕是典型的代表。

唐代李商隐的著名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耐人寻味,常吟常新。

蜜蜂可酿蜜、产蜂蜡,蚕能吐丝织茧。

因此,人们常将蜜蜂视为甜蜜和勤劳的化身,将蚕喻为无私的奉献者,并将两虫视为婚礼中的吉祥虫。

(2)千古之恋化作蝶人们经常看到,蝴蝶总是成双成对地飞舞在花丛、田野,画家与作家也常以此为创作素材,赞美人间的爱情之美好。

也难怪早在14d0多年前梁简文帝就有“复此从风蝶,双双花飞上;寄语相知者,同心终莫违”(《咏蚊蝶》)的诗句。

在民间和许多民族宗教、习俗中,常视死去的人之灵魂终将会化为蝴蝶。

我国古典名曲名作《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家喻户晓、名扬海外的佳作,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它所表现的纯洁、坚贞,而又凄婉、悲壮的爱情故事最终以二人化蝶双飞而成为千古绝唱。

曾令多少耳闻目睹过这一作品的人,在赞美与同情之中,更为二人的亡魂双双化作蝴蝶飞向美好爱情的自由王国而深深地祝福。

在国外西方一些国家,人们在婚礼上有的用蝴蝶表示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

蝴蝶的绚丽多彩和阿娜多姿常给喜庆之日增添了美好的瑕想和欢乐的气氛,是将神话、宗教、民族与欢庆融为一体的集中体现。

昆虫与节日文化:(1)蚂螂节蚂螂节是贵州省盛宁县红岩一带布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初一至初三和十五举行,节期共4天。

据当地人的传说,这里的布依族人以前居住在湖北的蓟州、湖广一带,他们曾拥有稻田万顷。

有一年发生了蝗灾,开始人们用锣鼓吓,蝗虫根本不怕,他们又用石头砸,虽然赶走了部分蝗虫,但稻谷也被打坏。

后来,有人提议用稻草扎成草球,站在稻田两端用草球对打,遂将蝗虫赶走,使当年稻谷获得丰收。

从此他们就在正月初一至初三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节日中象征性地用草球“逐赶蝗虫”,以为这样新年中蝗虫就不会成灾了。

蚂舞仪式中的象征符号意味探究

蚂舞仪式中的象征符号意味探究

蚂舞仪式中的象征符号意味探究蚂舞仪式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祭祀仪式,也称为“虫王祭”。

这个仪式的核心是以蚂蚁为象征,代表着祈求丰收、五谷丰登和家庭安康。

在蚂舞仪式中,有很多象征符号,这些符号有着深刻的含义,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

一、蚂蚁蚂蚁是蚂舞仪式的核心象征符号。

蚂蚁生活在地下的密密麻麻的巢穴里,像小小的勤劳工人一样,日夜不停地工作,将食物运到巢穴中存储,这正象征着农民除了种植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劳作,才能收获丰收。

此外,蚂蚁是一个具有高度组织性和纪律性的社会生物,在蚂舞仪式中,它被视为一种感性的示范,以帮助人们进一步理解集体中的合作和协调。

二、麻绳在蚂舞仪式中,蚂蚁会被套在一条麻绳上跳舞。

在古代农耕社会中,麻绳是一种很重要的工具,农民用它来固定农具、绑扎农作物和家畜,还用它制造各种织物。

因此,麻绳在蚂舞仪式中的象征意义是对农民劳作的尊重和对家庭生产的祈福。

三、芦笙芦笙是古代农耕社会的传统乐器,声音嘹亮、清脆,能疏导心情,舒缓身心。

在蚂舞仪式中,芦笙的音乐是整个仪式的灵魂。

它不仅能让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还有效地疏导人们的情绪,让人们感到放松和愉悦。

四、木盆木盆是蚂舞仪式中用来存储五谷和食物的器具,代表着农民收获的丰收和家庭生活的富足。

在仪式中,木盆是祭祀主神的必备奉品之一,也是祈福吉祥的象征。

五、黄土黄土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黄色象征着大地的肥沃和丰收。

在蚂舞仪式中,黄土象征着土地的恩赐和自然的神奇。

同时,黄土也是一个同情号召,告诉人们要尊重自然,珍视土地资源。

六、芦苇芦苇是一种代表水生态的自然资源,它有着广泛的生态价值和文化意蕴。

在蚂舞仪式中,芦苇被作为舞蹈的扇子,舞动着象征着农业生产的岁月。

芦苇象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劳动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和地球生命力的宝贵财富。

综上所述,蚂舞仪式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种瑰宝,当中涵盖的各种象征符号,深深渗透着古代农民对自然、对土地、对生命的尊重和感恩的情感,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值得我们在当代社会中传承。

昆虫与中国民俗文化

昆虫与中国民俗文化

昆虫与中国民俗文化【摘要】昆虫是动物世界里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生存适应能力最强的类群。

这类低等动物似乎有着极高的“智商”,有些昆虫同样有着复杂的社会组织。

昆虫同时又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类群之一,不论养是有益的经济昆虫,还是有害的害虫等,在任何时空上都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乃至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民俗文化取材于昆虫。

【关键词】昆虫节日民俗成语文化【正文】一、昆虫与成语成语是由汉语丰富多彩的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或短句构成的。

我国具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作为语言主体的汉语历史悠久,所以成语也特别多。

鉴于昆虫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成语的形成中,昆虫必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与昆虫有关的成语有螳臂当车、飞蛾扑火、作茧自缚、断肢自救、无头苍蝇、噤若寒蝉、蚍蜉撼树、螓首蛾眉、蛾附蜂屯、蝇头小利等等。

因字数限制,下面列举两例细说。

1、作茧自缚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

比喻人作事原来希望于自己有利,结果反把自己陷于困境。

也比喻自己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唐代白居易:“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

宋代释道原:“声闻执法坐禪,如蚕丝自缚。

”郭沫若《波斯诗人我默伽亚谟》:“古往今来的思想家,作茧自缚,终而至于发狂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了。

”但是事实上蚕儿“作茧自缚”并非出于自讨苦吃,而是保护没有自卫能力的“蛹宝宝”安全渡过一生中的最后一次静止阶段。

2、断肢自救这是比喻為了逃避敌人的危害,可断其肢体而救得性命。

这种现象在双翅目大蚊科昆虫中比较普遍。

大纹的腿又细又长,非常醒目,抓住或碰到后很容易脱落,而虫体本身并不会受到伤害,却可借机逃走。

当青蛙看到垂吊著的大蚊时,便猛然跳起,张嘴伸出长舌捕住大蚊。

本想享受一顿美餐,哪知卷入口中的只是一条细细的大腿。

原来大蚊受到突如其来的攻击,便断肢自救,逃之天天了。

昆虫中有不少种类能产生一种对不利环境的抗性行为。

人发现蚊、蝇、蝶蛾类足上的跗节是杀虫药剂DDT极易通过的部位,接触后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自行脱落而免于一死。

昆虫宴

昆虫宴

特色美食,一派虫香
• 不同地域,就会有不同的饮食习惯,云南 的地道昆虫宴,是很多人都会慕名而去品 尝的,在中国,不同地方的少数民族,都 有着吃昆虫的饮食习俗。云南有动植物王 国的美誉!山多水多植物多,自然昆虫也 多。云南拥有25个少数民族,多数少数民 族如彝族、哈尼族、傣族等等都有食用昆 虫的习俗,并且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烹制 和食用方法,煎、炸、煮、拌,做法多样。 昆虫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营养丰 富,而且具有美容强身的功效。
佛学是从非洲所传过来的在那边宫殿教堂等他们所认为神圣的佛降临的地方都是以金色为主调金色在他们眼里就是神圣的佛的象征所以当佛流传入中国的时候就把金色的佛这一传统保留了
昆虫宴
傣族另外美食—昆虫成美食
傣族饮食习俗
• 傣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云南省西双纳 傣族自治州等地。傣族饮食在历史上经历 过发展演变的过程,至近、现代 ,在饮食 方面已形成具有本民族特征的风味饮食, 其主食、副食、菜肴等都丰富多彩,具有 品种多、酸辣、香的特点。傣族地区潮湿 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 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 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 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以昆虫为食绝不是异乎寻常的。如今,昆虫已成 为一种高档菜肴。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可食用 的昆虫不少于100种。其中蚕蛹和蝗虫更是“家 常菜肴”。 • 云南傣族的昆虫宴,遐迩闻名,一派虫香。“知 了背肉馅”、“油煎竹虫”、“油炸蚂蚱”、 “酱拌蟋蟀”、“酸拌蚂蚱卵”、“凉拌土蜂 子”、“甜轻木虫”、“清水蚕蛹汤”,都是原 汁原味的昆虫风味菜。一道”酱拌蟋蟀”,其做 法是剔去蟋蟀翅膀和内脏,然后刀剁成肉酱,拌 上葱、姜、胡椒之类调料,成为紫色糊状就可食 用。另外几道用酱拌法制作的虫菜:如去掉蝉的 双翅、头脚,将蝉身蒸熟后剁细再拌香料的蝉酱; 将挤满幼蛹的蜂巢用手挤压,将滴出的乳白色蜂 蛹汁和剁细的残渣拌合香蓼草等佐料而成的蜂蛹 酱,蘸着小菜吃,那味鲜而甜傣族昆虫宴主色调的第一选择。

中国昆虫文化

中国昆虫文化

中国昆虫文化
《有趣的中国昆虫文化》
嘿,咱今天来聊聊中国昆虫文化。

你们知道吗,我小时候啊,有一次特别神奇的经历。

那时候我在老家的院子里玩儿,突然就看到一只特别漂亮的蝴蝶,哇,那翅膀五彩斑斓的,就像一幅会动的画一样。

我当时就被吸引住了,眼睛跟着它转啊转。

这只蝴蝶一会儿飞到这边的花丛上停一停,一会儿又飞到那边的树叶上歇歇脚,我就像个小尾巴似的在后面跟着。

我看着它在花间穿梭,那姿态优雅极了,感觉它就像是一个花中的仙子在翩翩起舞呢。

我当时就想啊,这蝴蝶可真神奇,怎么就能长得这么好看呢。

后来我才知道,在中国文化里,蝴蝶可是有着很多寓意呢,代表着美好、吉祥啥的。

你说这小小的昆虫,居然蕴含着这么多文化。

再想想,中国昆虫文化那可真是丰富多样啊。

像什么蝉,古人觉得它能代表高洁;还有萤火虫,晚上一闪一闪的,多有意思。

这些昆虫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小生灵,更是我们文化中的一部分呢。

到现在我都还记得那只漂亮的蝴蝶,它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昆虫的魅力和中国昆虫文化的奇妙。

这就是中国昆虫文化,充满了趣味和惊喜,就像一个等待我们去探索的神秘宝藏一样。

怎么样,中国昆虫文化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中国鸣虫文化常识概述

中国鸣虫文化常识概述

中国鸣虫文化常识概述中国鸣虫文化源远流长,从古代开始就有关于鸣虫的记载。

鸣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情感和审美趣味。

通过对中国鸣虫文化的了解,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智慧。

起源与历史中国鸣虫文化起源于古代,最早的记载来自《尚书》中的“丹书铁券”:“夫天地之气,感而化之。

阴阳之理,调而和之。

小至虫蛇,大至龙虎,凡物之情,莫不见于虫。

虫之音,散乎天地,乐乎人心。

”这表明中国古代已经注重观察自然界,特别是对虫类的观察,赏虫已经成为了一个传统的文化活动。

汉代诗人张衡也曾写过《蟋蟀》一诗,将蟋蟀视为鸣虫中的佼佼者。

明清时期,鸣虫文化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一门独特的文化艺术。

当时人们不仅会养虫,还会培育出许多品种的鸣虫。

《红楼梦》中曹雪芹曾用一章文字来讲述蟋蟀的品种、赛蟋蟀的方式和规则。

明代有名的蟋蟀大师曹唐生就是培养出各种高质量的蟋蟀并训练出千奇百怪的技巧来赛蟋蟀的先驱。

文化内涵鸣虫文化除了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有许多内涵和特点。

首先,鸣虫文化强调“音乐”的概念。

鸣虫所发出的声音,具有莫测深邃、相得益彰的高度韵律美。

其次,鸣虫文化还强调“礼仪”的精神。

在古代,鸣虫比武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活动,需要有完整的规则和流程。

繁琐的礼仪,使得这种活动显得更加庄重、神秘和高贵。

鸣虫文化还强调对自然的敬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自然界的万物有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同样体现在鸣虫文化中。

通过对鸣虫的观察和饲养,鸣虫文化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自然界的复杂和美丽。

现代意义虽然中国鸣虫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是现在人们对它的兴趣和研究也没有减少。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中国鸣虫文化的魅力和特点不仅吸引了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同时也吸引了一些家庭和个人,开始重温这种古老而神奇的艺术。

通过鸣虫文化的传承,人们不仅有机会领略到传统文化中的美妙之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对自然的认识和尊重,对时代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较深的启示。

盘点云南奇怪美食-虫子宴,胆小的吓着你,更别提吃了

盘点云南奇怪美食-虫子宴,胆小的吓着你,更别提吃了

盘点云南奇怪美食-虫子宴,胆小的吓着你,更别提吃了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各种美食也是层出不穷,风格迥异。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云南的另类怪异的美食吧,hole得住的同志们在往下面看,小清新就不要看了......1.油炸臭屁虫臭屁虫学名叫“椿象”,也叫“蝽”。

臭屁虫体后有一个臭腺开口,遇到敌人时就放出臭气,也把它称为“放屁虫”、“臭姑娘”等,外形类似斑蝥。

在云南常用于泡酒渴。

一经炒熟之后,臭屁虫即是一种香美可口药用美食,可增强行气温阳作用。

主治胃寒胀痛,肝胃气痛,肾虚阳痿,腰膝酸痛。

流行地区:红河州、昭通地区、玉溪地区美味指数:★★★★恐怖指数:★★★★★2.油炸蜂蛹流行地区:云南全省美味指数:★★★★★恐怖指数:★★3.油炸竹虫竹虫,又名竹蜂。

寄生在竹筒内,以食嫩竹为主,从竹尖逐节往下吃,最后藏于根部筒内,到11月份体肥停食,宜捕,过时则变蛹。

竹虫形体如蚕,色泽雪白,美味可口,营养丰富。

油炸竹虫又香又脆,口感酥嫩,是云南傣族地区的特色美食,自古就是傣族人待客的上品珍肴。

流行地区:西双版纳州,德宏州、红河州、普洱地区等美味指数:★★★★★恐怖指数:★★★★4.凉拌蚂蚁蛋凉拌蚂蚁蛋在傣家是一道传统昆虫名菜,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不过,蚂蚁蛋虽然好吃,却极为难得。

食用的蚂蚁蛋,都是生长在树上的大黄蚂蚁所产的。

爬上树去取蛋时,免不了要承受蚂蚁叮咬之苦,因而在傣族民间,早就有“不是强者,休想吃到蚂蚁蛋”的说法。

流行地区: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普洱地区、保山地区、临沧地区等美味指数:★★★★恐怖指数:★5.油炸水蜻蜓油炸水蜻蜓这道菜最早是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中盛行并流传开的,是丽江比较有特色的昆虫美食。

水蜻蜓是从水里捞出来的蜻蜓幼虫,个头和蜻蜓成虫差不多大小,但没有翅膀。

经油一炸,体呈金黄。

成菜又酥又香,鲜香沁于唇齿,久久不会散去。

流行地区:丽江地区,迪庆州、普洱地区等美味指数:★★★★★恐怖指数:★★★6.炸知了“知了”也就是“蝉”。

西绪福斯蜣螂的传统

西绪福斯蜣螂的传统

西绪福斯蜣螂的传统在高等动物中,父亲的义务并不是强制履行的。

鸟儿在履行父亲义务方面是非常出色的,但是在更下层的动物中,父亲对家庭大都非常冷漠。

尽管所有的昆虫对生育繁殖都非常狂热,但几乎所有的昆虫在得到情欲的片刻满足后,都会马上远离家小,不相往来,对于那些正竭尽所能想要摆脱困境的孩子们更是不闻不问。

在动物界高层中,如此冷漠地对待需要长期抚育的幼虫是令人厌恶的。

但是,有些动物却以新生幼虫身体强壮作为开脱的借口。

只要条件适宜,新生幼虫在无人照顾的情况下,也能获得几口维生的食物。

这样,父亲的关心又有什么用呢?对于母亲而言,在产卵期间,父亲就是个招人讨厌的家伙,它们在这里反而会把事情搞砸,所以就让它去别处卖弄风情吧。

大多数昆虫都采取粗放式教育,只需要为幼虫找好孵出来就能提供膳食的地方,或者能让它们自己找到食物的地方。

婚礼之后,父亲这个无所事事的家伙就成了萎靡不振的废物,熬不了几天,对子女的安置没有任何帮助就一命呜呼了。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昆虫都无情无义,有一些昆虫族类会为子女置办嫁妆并安排吃住。

西绪福斯蜣螂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典范,在粪球推运工中,它形体最小,但最勤劳热情。

它动作又快又灵敏,摔跤时形态笨拙。

当从崎岖难走的坡路上滚下来时,它又会顽固地回到原来的路上,这些都是其他昆虫无法相媲美的。

拉特雷为了纪念它这种过分耗费体力的行为,为这种昆虫起了西绪福斯的名字,而西绪福斯是古代冥府里很有名气的大人物。

被博物学家津津乐道的西绪福斯活得非常快乐,它们面对陡峭险峻的斜坡依旧悠然自得,毫不忧虑。

无论走到哪里,都拖着块东西,有时是自己吃的面包,有时是子女吃的面包。

在我的家乡,很难见到这种昆虫,如果没有我的助手,我可能永远也无法找到适合我实验要求的对象。

他就是我的儿子小保尔,一个七岁的男孩。

节假日的一天,为了进行计划中的实验,我们很早就起了床。

将近五月,应该可以见到西绪福斯了。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勘察山脚下羊群踩过的贫瘠的草坪。

蟋蟀的文化

蟋蟀的文化

蟋蟀的文化蟋蟀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蟋蟀不仅在自然界中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而且在人类社会中也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蟋蟀的文化,包括蟋蟀在文学、音乐、艺术和传统医学中的应用。

蟋蟀在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中国文学中,蟋蟀常被用作诗人的意象,被赞美为“琴中玉”,形容其声音清脆悦耳。

许多文人墨客在诗词中描绘蟋蟀的鸣叫声,以表达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蟋蟀的文化形象也出现在了一些寓言故事中,如《蟋蟀和蚂蚁》等,这些故事通过蟋蟀的形象告诉我们要勤劳、积极面对生活。

蟋蟀在音乐中也有独特的地位。

蟋蟀的鸣叫声被认为是一种天籁之音,受到了许多音乐家的喜爱和借鉴。

在古代,人们常常将蟋蟀放在竹筒或陶罐中,用以享受它们的声音。

蟋蟀的鸣叫声也被用作音乐创作的灵感,例如著名的音乐家李斯特就创作了《蟋蟀的咏叹调》等作品,将蟋蟀的声音融入到音乐中,给人一种宁静、舒缓的感觉。

蟋蟀还在艺术中被广泛应用。

蟋蟀的形态美和独特的行为方式成为了许多艺术家创作的对象。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常常可以看到蟋蟀的形象,艺术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蟋蟀的形态、动作和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蟋蟀还成为了陶瓷、雕塑等艺术品的主题,被赋予了祥瑞和吉祥的象征意义。

蟋蟀在传统医学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根据中医理论,蟋蟀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用来治疗一些疾病。

蟋蟀被认为具有温中益气、安神定志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失眠等症状。

此外,蟋蟀还被用于制作中药饮品,如蟋蟀粥等,以帮助人们调养身体,增强体质。

蟋蟀作为一种昆虫,在我们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的文化价值体现在文学、音乐、艺术和传统医学等方面。

通过对蟋蟀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蟋蟀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希望我们能够更加重视和保护蟋蟀,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虫与民俗风情来源:中国科普博览-昆虫博物馆昆虫频道世界各地的民俗风情千差万别,而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集居着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更是丰富多彩,其中的虫文化也别具一格。

婚礼中的吉祥虫在众多的昆虫种类中,有一些种类被喻为向往美好和吉祥的象征,其中蜜蜂和蚕是典型的代表。

因为蜜蜂可酿蜜、产蜂蜡,蚕能吐丝织茧,是人们发家致富的好帮手。

唐代李商隐的著名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耐人寻味,常吟常新。

因此,人们常将蜜蜂视为甜蜜和勤劳的化身,将蚕喻为无私的奉献者,并将两虫视为婚礼中的吉祥虫。

如我国拉古族人有捕蜂制成蜂蜡烛的习俗,在举行婚礼时,一对新人一定要点燃两支蜂蜡烛,以喻示他们婚后生活充满光明、甜蜜与幸福。

蜂蜡灯在拉古族人的婚礼中之所以不可缺少,据说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对恋人因双方父母有矛盾而不同意他们的婚恋,无奈二人为情爱双双自杀而亡。

后来二人坟上长出一棵七里香花树。

不知为何两家长辈所养的蜜蜂都到这棵花树下来采蜜。

双方家长吃了蜂蜜,又想念起亡故的儿女,悲悔莫及,不约而同来到这棵花树下握手言和了”。

从此往后,晚辈们的婚恋不再受干涉了。

人们把蜂蜡烛视为自由、光明和美好的象征。

我国的另一少数民族京族人在举行婚礼之日,要有一系列的“歌宴”来欢庆,据说其中最精彩的是“结义歌”,其中男女对唱段“我俩犹如蚕虫,共吃一张桑叶,共一簇草吐丝”(男);“我俩犹如蜜蜂,一在窝内一在窝外(女)”……,将象征婚姻的和和美美与甜甜蜜蜜的欢乐气氛推向高潮,增加了婚礼的情趣与热闹。

千古之恋化作蝶人们经常看到,蝴蝶总是成双成对地飞舞在花丛、田野,画家与作家也常以此为创作素材,赞美人间的爱情之美好。

也难怪早在14d0多年前梁简文帝就有“复此从风蝶,双双花飞上;寄语相知者,同心终莫违”(《咏蚊蝶》)的诗句。

在民间和许多民族宗教、习俗中,常视死去的人之灵魂终将会化为蝴蝶。

我国古典名曲名作《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家喻户晓、名扬海外的佳作,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它所表现的纯洁、坚贞,而又凄婉、悲壮的爱情故事最终以二人化蝶双飞而成为千古绝唱。

曾令多少耳闻目睹过这一作品的人,在赞美与同情之中,更为二人的亡魂双双化作蝴蝶飞向美好爱情的自由王国而深深地祝福。

在国外西方一些国家,人们在婚礼上有的用蝴蝶表示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

蝴蝶的绚丽多彩和阿娜多姿常给喜庆之日增添了美好的瑕想和欢乐的气氛,是将神话、宗教、民族与欢庆融为一体的集中体现。

昆虫节日名目多有关专家曾对昆虫节日做了详尽的统计和描述。

仅在中国,各种名目的民间传统节日多达2000多个,其中与昆虫有关的竞有44个,且多有寓意。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无非就是害和益的关系,因此虫节的内容也必然围绕这两个主题。

如广西山区仫佬族人一年一度的“吃虫节” (农历六月初二)是他们传统的节日,防虫灾获丰收。

户户设宴。

有油炸蝗虫,腌酸蚂炸,甜炒蝶蛹等。

每逢清明节前后,也多有昆虫节,但形式和内容地区差异极大。

如过“送百虫节”是南通一带乡间的风俗,“清明送百虫,一走定无踪”的红纸条帖在墙上,同时在地头田边燃火灭虫;此外,祭虫节、虫王节等都是祭神消虫灾望丰收的昆虫节。

浙江地区蚕农清明期间多有祭蚕神保丰收的活动,用豆腐干等素食品祭供。

山东蚕农则在每年卧蚕之日杀鸡设宴祭蚕神。

“送蚕花”表祝愿,在江南蚕乡颇为盛行。

在春节期间,乡间时常可听到“送蚕花”的民歌声和问候声,养蚕户往往还要对送歌上门者送些米、糕等“年货”,而且在春节当天清晨,养蚕女都要依俗“扫蚕花地”,即从外向里清扫蚕房,意在扫进来蚕花、蚕茧获丰收。

与昆虫有关的春节节日—蝉节蝉在古人的心目中是高洁、吉祥与灵通的象征。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玉蝉,以祈死者身体不受邪魔侵扰,同时净化身体而能顺利到达仙界。

到了晋汉时代,民间常饲蝉以娱。

到了宋代,仰蝉之风更盛。

宋朝吕希哲在《岁时杂记》中曾载宋朝首都开封,于正月间要过蝉节,人们因而制作蝉等动物插在竹子上,以求吉祥、平安。

但此俗历时不长。

与昆虫有关的春节节日—烫虫烫虫是畲族群众的节日,在农历立春之日。

立春前家家户户者会砍来大捆的樟树枝晒干,待到立春那天,将屋内和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把晒干的樟树枝抱到庭前或厅堂中燃烧。

小孩子们围着火堆又跳又喊,把樟树枝不断地投入火堆,火烧得越旺越好。

畲族人相信,烧樟树枝条可以驱邪气,当年屋里就不生毛毛虫,所以,此节叫“烫虫”。

孩子们跳着喊着烧旺火,也是希望当年有个好收成,故此节又叫“蹚春”。

与昆虫有关的春节节日—周城本主节正月十五是云南大理周城村人的本主节,是一个与蝶有关的节日。

周城村的本主名叫杜朝选,神号为本主国太清真常灵帝。

该村本主庙内的本主神像是一位红衣蓝裤束布带的“平民型”木雕。

该村村民为什么把这位平民尊为他们的保护神呢?传说古时候苍山上有条千年巨蟒,能变成人形,经常淫乱妇女,吞食儿童。

有一天,在山上打猎的杜朝选发现了蟒怪,他立即拉弓搭箭,但没有击中蟒之要害,巨蟒一阵翻腾,躲进洞中。

猎手沿洞穴找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发现了周城村的两个少女含泪洗血衣。

姑娘们见勇敢的猎手痛哭不已,她们告诉杜朝选蟒蛇喜怒无常,经常发威发狂,将她俩咬得遍体鳞伤。

听完她们的哭诉,猎手想拨剑继续向洞底冲,两位姑娘拦住说:“不可硬拼,此蟒有大睡7日,小睡3日之习,今晚是小睡,最好等它熟睡后再杀不迟。

”于是,杜朝选便在两个姑娘的帮助下半夜摸到蟒的睡处,经过一场激烈的搏斗,终将巨蟒杀死。

两位姑娘为谢英雄救命之恩,均愿以身相许,可善良耿直的杜朝选却婉言谢绝,不料两位姑娘却很坚定,她们想既然活着不能将爱献给亲人,那就以死相报吧!随即纵身跳入苍山下的无底潭中。

杜朝选见状,悔之晚已,也跳入谭中。

后来,这三位情人化为彩蝶由潭中飞出,栖息在潭边的合欢树上,结成了美满婚姻,无底潭因此得名蝴蝶泉。

不管传说如何,一个把个人的生命置之度外而为民除害的人任何时候都会受到人们的爱戴与敬仰,周城村的人为了纪念斩蟒烈汉,就把杜朝选尊为本主,在他生日那天过本主节。

与昆虫有关的春节节日—蜂炮节蜂炮是爆竹的一种,由上万支冲天炮连接制作而成,形式多样,它燃放时似黄蜂出巢,煞是热烈迅猛。

蜂炮节是我国台湾盐水一带汉族人民的节日,每年正月十五举行。

此节不仅与蜂相连,而且与蚊子相关。

盐水是台湾省急水溪畔最大的河港市镇,当地水域多,气温较高,是蚊虫、苍蝇孳生与繁殖的理想环境。

当郑成功在台南登陆后,盐水镇日渐繁荣,但这里的人们还是年年遭受疟疾、瘟疫的肆虐,数十年间使人丧生无数,人们均以为是鬼怪作祟。

有一年元宵节,乡民们请求镇上武庙的“关帝爷”出巡绕境,同时大放蜂窝般的烟花爆竹,以助声威,驱鬼逐邪。

经过连续三天一闹,结果疟疾和瘟疫自此以后竟然绝迹了,由于当年燃放的爆竹主要是蜂炮,盐水人以后每年正月十五便用疯狂的蜂炮祭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蜂炮节。

至今180 多年来,一直保留着这一习俗。

蜂炮节之夜,盐水镇的寺庙前、商店摆满了蜂炮炮架,炮架上放着炮头朝外的冲天炮。

节日活动从午饭过后不久便开始了,镇民们抬着二三十台神轿人武庙起驾,浩浩荡荡绕镇而行,走完镇上的大街小巷后,稍作休息。

晚饭后,人们继续抬神轿而行。

神轿每到一处,守候在附近的人们焚香膜拜关帝圣君,然后点燃“蜂仔炮城”。

顷刻间,整个街道炮声连天,火光四起,硝烟弥漫,五颜六色的火花把市街装点得格外绚丽。

据说,蜂炮节一个晚上要燃放近千万元的各式鞭炮。

但台湾盐水人坚信“蜂炮越响,人财越旺”。

更有趣的是盐水人玩了180多年蜂炮却从来没有发生过火灾,所以当地人又称蜂炮为“平安炮”。

与昆虫有关的春节节日—偷菜节偷菜节是贵州省苗族同胞的节日,于每年正月十五晚上举行,这是一个与蚕相关的节日。

这天,姑娘们会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但严禁偷本家族的菜,也不能偷同伴家的菜,因为这关系到她们的婚姻大事,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不可太多,够大家吃一顿即可。

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此事。

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到一起,做成白菜宴,哄抢而食。

据说谁吃得最多,谁就能早早地找到如意郎君,同时,她这一年所养的蚕最壮,吐的丝也最多、最白、最好。

苗族群众的这一节日可能源于汉族人元宵节时偷菜求子和偷菜求婿,类似的习俗旧时在中秋节那天最为盛行。

不论是正月十五,还是八月十五都是月圆之日,人们传说月圆之夜月老会为未婚男女牵线搭桥。

侗族群众还认为月圆时(特别是中秋之夜)月宫的仙女要降临人间,把天上的甘露洒到瓜果蔬菜上,人们在这天夜里吃菜,自然就会粘上喜气。

另外,中国人还把月圆当作圆满的迹象,月圆之夜许愿就会灵验。

养蚕是姑娘们的大事,在这一天能多吃点“月亮菜”,当年所养的蚕也理应丰收。

与昆虫有关的春节节日—刘猛将军生日刘猛将军并不是一位姓刘名猛的将军,而是一位姓刘的猛将军,他的真实姓名有多种传说,现已无从考证。

传说中的猛将军是一位专司驱蝗的神灵,如果每年春秋两次祭之,蝗灾就不会发生。

旧时全国各地有很多祭祀猛将军的专祠,对猛将神像的信仰江南盛于江北,而江南各地又以苏州地区为最。

据顾禄《清嘉录》卷一载,每年正月十三日,苏州地方官吏要在城中组织祭祀刘猛将军,传说这一天是刘猛将军的生日,祭拜时,最大的特点是要点两支巨大的蜡烛,点着以后,可一直不停地燃烧半个月,附近农村的祭祀活动更是热闹多样:有的地方,村民们要杀牛祭神,抬着神像游街,谓之“待猛将”;有的地方,乡民们抬着猛将神像,在田间奔走如飞,跌跌撞撞,以跌倒为乐,妙不可言,这叫“迎猛将”或“赶猛将”。

与昆虫有关的春节节日—稽山大王会解放前,浙江省绍兴一带的农民在每年的正月十二至十六要赶稽山大王会。

当地农民把稽山大王当作百虫之神,神庙在木栅、娄官之间。

节日期间,人们带着各种供品到庙中烧香叩拜,每天演戏娱神,以求稽山大王保佑庄稼不遭虫害。

稽山大王即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调驯鸟兽的伯益,民间把他称为“百虫将军”,认为百虫也在他管辖之下。

清代平步青撰写的《霞外捃屑》卷十中有关于“稽山大王”的记述:越城有禹迹寺,中楹祀禹,左楹祀稽山大王,盖伯益也。

俗传稽山大王管百虫,而《日知录》亦言称益为百虫将军。

盖益作虞管,若上下草木鸟兽,而后也遂祀之于蜡,蜡祀昆虫矣。

”与昆虫有关的春节节日—蚕日春节期间,蚕农们在欢乐之时也没有忘记给他们带来经济利益的蚕宝宝,他们认为人过年,蚕也应当过年。

人享受,蚕更应该享受,于是便有了蚕日。

民国时期的《新修南充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正月….初八蚕日,必设盛馔,曰蚕过年。

”这一天,不少蚕户要到各乡的蚕丝庙中敬神,态度十分虔诚。

南充一带的蚕丝庙会中的苍溪县前来朝拜的蚕农最多。

有些外乡的蚕农也不远百里来到此处,为什么他们舍近求远呢?原来,这座庙位于岭形似蚕的蚕丝山上。

清朝乾隆年间,一位过路先生说蚕丝山地脉好,可立蚕庙,后代富贵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