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进中国“四化同步”——评《“四化同步”视域下农业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进中国“四化同步”——评《“四化同步”视域下农业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进中国“四化同步''——评《“四化同步”视域下农业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张安安 (安徽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230000)K 擀询谥!l E dn -將鳖 ;册嗥»:酣:作者简介:张安安(1998-) +女,安徽宣城人,研究生就读于安徽建筑大学经管学院。

研究方向:工程投 与。

基金项目:教育厅《工程管理专业学位案例库和教学案例推广 建设》项目(皖教秘科〔2015〕49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7-7359( 202( )04-0024-02DOI : (0.( 6330/j.c n ki.1007-7359.2021.04.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长期以来存在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也滞后于工业化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必然造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协调、城乡结构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隹动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 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足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 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这是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也是解决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问题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再次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强调,表明了党和国家的深切关注 和高度重视。

但是,目前“四化同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短板亟需补齐,特别 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落后的问题。

我 国是农业大国,而非农业强国,长期以来都面临着地少人多、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不足、相关政策宣传与落实力度不够等难题,这些一直制约着农业现代化进程。

为了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农业强国已经越来越重要。

鉴于此,东莉教授、汪青松摘要:文章针对陈莉教授,汪青松教授的专著《“四化同步”视域下农业现代化理论与实践》进行评述。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课堂笔记整理(中国农业大学高启杰老师主讲)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课堂笔记整理(中国农业大学高启杰老师主讲)

第一章导论1、现代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

农业推广人员通过沟通等方式组织与教育农村居民,使其增进知识、提高技能、改变观念与态度,从而自愿改变行为,采用和传播农业创新,并获得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来解决其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村产业、繁荣农村社会的目标。

2、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研究在农业推广沟通过程中推广对象行为变化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从而探讨诱导推广对象自愿改变行为、提高农业推广工作效率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

3、当代世界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

一是推广工作的内容已由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拓展到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咨询服务;二是推广对象的范围扩大;三是推广人员与组织机构多元化;四是推广方法与方式更加重视以沟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与教育咨询方法。

4、农业推广组织框架模型。

6、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

1)直接功能:增进农村人口的基本知识与信息;提高生产及生活技能;改变观念、态度和行为;增强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 2 )间接功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组织发展。

第二章创新的采用与扩散(☆)1、对创新、采用、扩散三个概念的理解。

(1)创新:创新是一种被某个特定的采用个体或群体主观上视为新的东西,它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

(2)创新的采用:创新的采用是指某一个体从最初知道某项创新开始,对它进行考虑、做出反应、到最后决定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

在农业生产中,它通常是指个体农民对某项技术选择、接受的行为。

(3)创新的扩散:创新的扩散是指某项创新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系统的成员之间被传播的过程。

(四要素:创新、传播的渠道、时间、社会系统。

)2、两种扩散曲线及其表示方法。

3、创新采用过程及其阶段。

1)认识阶段:农民初听到或通过其他途径意识到某项创新的存在,但未获得此项创新详细的信息,农民不一定相信创新的价值。

新中国农村60年变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新中国农村60年变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第 9卷 第 3 期
20 0 9年 6月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un l fGu n d n nvri fT c n lg [ o i d ne dt n o r a a g o gU ies yo eh oo y S c l e csE io ) o t aS i
体所 有制 急 于 向全 民所 有 制 过 渡 ) ; 体 制 上 形 等 在 成 了单一 的公 有制 结 构 和 计划 经济 体 制 , 缚 了生 束 产力 的发 展 ; 成 了 城 乡社 会 二 元 结构 和 高 度 集 中 形 的政 治体 制 , 阻碍 了农 村劳 动力 的 自由流动 , 严重影 响 了农 民的职 业分 化 和农 村 工业化 、 镇化进 程 , 城 严 重束缚 了农 民生产 和政 治参 与 的积极性 、 动性等 , 主 农 村社 会 主义建 设 道 路 的探 索 偏 离 了正确 轨 道 , 付 出 了沉 重 代价 。 从 新 中 国 成 立 到 “ 化 大 革 命 ” 束 的 近 3 文 结 O

系列 农 村变 革发 展 的理 论 , 封 建 土 地 制 度是 束 如
缚 中国农 村发 展 的严 重 障 碍 思 想 , 命 是 中 国农 村 革
新 生 的根本 出路 思 想 , 业 的根 本 出 路 在 于机 械 化 农 思想 , 严重 问题 是 教育 农 民的 思想 , 社 会 主 义 ( 用 包
Vo . 1 9 No. 3
J n 2 o9 u. o
新 中 国 农村 6 O年 变革 发 展 的理 治 与 实践
秦 兴 洪
( 东 工 业 大 学 文 法 学 院 , 东 广 州 , 10 0 广 广 5 09 )

要 :新 中国成立后 , 以毛泽 东为主要代表 的党 中央领 导集体 , 导亿万农 民翻身解放 , 领 当家作主站起来 。中共 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 ,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 的党 中央领 导集体 , 先在 中国农村 实行家庭 承包责 任制 的改 首 革, 这是 三中全会 后, 国农村 的第一次重大变革。上世纪 9 我 O年代 , 以江泽 民为主要代表的党 中央领导集 体, 在继续完善农村 家庭承包 责任制的 同时, 继续改革农产 品流通 体制 , 特别是在 农村普遍试 行村 官直选

新中国成立70年农业现代化理论政策和实践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70年农业现代化理论政策和实践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70年农业现代化理论政策和实践的演变作者:曹俊杰来源:《中州学刊》2019年第07期摘要:农业现代化作为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往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和技术进步而不断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理论、政策与实践的演变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我们大体上可以将整个过程划分为五个重要阶段,即“老四化”、“多化并举”、“三化协调”、“四化同步”、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等不同阶段。

我国农业现代化理论政策的历史演变始终与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紧密相连,反映了每一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科技进步始终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变化的强大力量。

人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一步步实现了理论的升华和政策的完善,为我国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理论政策;实践;演变;启示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7-0038-08新中国成立已70周年,我国的改革开放也走过了40年的历程,农业现代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几代国人为之奋斗的中国梦。

农业现代化作为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往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化,我国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政策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的演变过程,农业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进行相关回顾及梳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有关我国农业现代化历史演变的文献述评关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一些学者进行过一定的研究划分。

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经历了三次重要演变:第一次发生在50年代到70年代末,现代化建设初期主要学习苏联模式,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电气化等“四化”;第二次发生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使得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由“四化”变“三化”,即实现农业基本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第三次是在90年代中后期,全面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发展,具体表现为要实现农民生活消费以及农业的经济结构、基础设施、科学技术、经营管理、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的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农命运:理论、现实与未来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农命运:理论、现实与未来

中国有着深厚的小农传统,虽然新中国成立初期,受马克思小农理论和苏联模式的影响,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曾一度彻底改造了分散的传统小农,但随之而来的生产积极性降低以及农业衰退的严重后果很快便破灭了农业大生产的梦想。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农村最为稳定的制度安排,农业发展再度回到一家一户为基础的小农生产。

几十年来,农业经营主体虽已有很大变化,但小农模式仍然是当下农村的主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农”问题成为显学,如何解决城乡、工农之间的差距,实现“三农”的现代化是政学两界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

自2004年始,中央连续16年出台“三农”一号文件,通过“反哺”政策以及新农村建设等措施,农村面貌虽有所改善,但要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化转型中的小农之困仍存诸多挑战,关于小农地位及其前途仍然缺乏全局性的战略安排。

这一点在现今的农业政策中也有体现,党的十九大一方面承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另一方面又提出把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而在这之前,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和有序流转,鼓励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践也受到中央的大力支持。

在肯定小农户的同时,又鼓励土地的适度集中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既要给予数量众多的小农必要的支持,又要在此基础上推动农业的现代转型,这种局面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小农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居于何种地位?将面临怎样的命运?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特色的国情下,从实际出发,如何才能实现小农与现代化转型的有机统一?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出发,首先从理论层面讨论小农现代命运的经典论争,然后由理论而及现实,讨论当下中国小农的现状和特点,最后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对小农的未来出路作出前瞻性的预测与政策性讨论。

一、理论:围绕小农现代命运的经典论争在围绕“现代化”的诸多讨论中,工业化和城市化代表的方向及各自延伸出的相关问题是其中最为核心的摘 要:关于小农的现代命运问题,理论界存在“小农衰亡论”和“小农合理论”两大论争,这两种认识都不足以完全回答中国小农发展的现实状况。

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案例研究

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案例研究

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案例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健康饮食的重视,生态农业逐渐成为一种备受瞩目的农业种植模式。

生态农业以其理念和实践,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本文将深入探讨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一些实践案例。

生态农业理论基础生态农业是一种生态平衡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生产模式。

通过遵循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学的规律,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平衡理论生态平衡理论是生态农业的核心理论。

它认为,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能在一定范围内相互关联并平衡发展。

生态平衡理论强调,要从整体上考虑农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只有保持生态平衡,才能使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稳定和高效地发展。

2.循环农业理论循环农业理论是指,利用各种生物和种植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全周期性。

这种生产方法强调要发挥自然循环的作用,将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变成有用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

3.生态农业技术理论生态农业技术理论是指运用各种生态农业技术方法,对农产品从种植、养殖、收获到加工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管理和控制,并在保证农产品品质和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生态农业的高效益。

4.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要在满足现代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农业中,要遵循自然界的各种规律,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推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实践案例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是丰富多彩的,实际上它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践。

1.法国的生态农业法国是欧洲生态农业的典范之一。

他们对农业生产的“生态质量”进行了全面的审查,强调小农业的积极作用,提倡团体经营的合作伙伴关系,鼓励农民采取环保措施减少农药的使用,并在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

2.中国的有机农业中国是全球生态农业的最大使用国之一。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 中国农业大学 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342农业知识综合四 中国农业大学 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342 农业知识综合四
一、考查目标
1、掌握社会学、公共管理、发展规划、发展理论四个农村发展领域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
2、理解农村发展领域要求掌握的上述学科知识的核心要义
3、能够运用农村发展领域要求掌握的上述学科知识的基本理论解释具体的农村发展现象和问题。

二、考查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第一篇农村社会学
1.1 农村社会的主体- 农民
1.2 农村家庭
1.3 农村社会流动和分层
1.4 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农政和土地问题
1.5 当前农村社会问题(扶贫、环境、教育)
第二篇农村公共管理
2.1 农村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
2.2 农村公共管理组织
2.3 农村公共管理基本工具与方法
2.4 当前农村公共管理问题(基层政府管理、村民自治等)
第三篇农村发展规划
3.1 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3.2 不同农村发展规划方法的比较与区别
3.3 参与式规划方法
第四篇发展理论与实践
4.1 农村发展理论流派
4.2 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农业社会化服务
4.3 农村发展项目实践。

马列主义的农业发展与农民问题

马列主义的农业发展与农民问题

马列主义的农业发展与农民问题马列主义理论对农业发展和农民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和策略,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群众的利益保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农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出发,探讨马列主义对农业发展与农民问题的观点和对策,以及其在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应用。

一、马列主义对农业发展的观点和策略马列主义认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

首先,马列主义强调农业是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

马克思指出,“农业是工业的存在条件和作为中介的必要条件”,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现代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

因此,马列主义主张要不断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能,实现农业现代化。

其次,马列主义强调农业发展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和农民利益至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农民作为生产者和农业发展的主体,应该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农业发展不应剥夺农民的利益,而是要通过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因此,马列主义主张要加强对农民的政策支持和社会保障,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的持续发展。

另外,马列主义还强调农业发展要与农村社会建设相结合。

农村社会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和补充,马列主义认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群众的满意度。

同时,马列主义也主张要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马列主义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应用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马列主义对农业发展和农民问题的观点和策略对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首先,中国始终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原则。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政府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能。

同时,中国也通过改革开放,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

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一 、 以深 化 农 业 供 给 侧 结构 性 改 革 为 动 力 ,突 出 三条路径 ,推动高阳现代农业发展。从传统农业 向现 代农业 转型 ,必须培育农业新型经营 主体 ,提高农 民 的组织化程度 。2016年 4月 25日,习总书记在农村改 革座谈会上指 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 经营体系 ,推 动家庭经 营 、集体经 营 、合作经 营 、企业 经营共 同发 展 ”。在实施农业转型升级 的过程 中,我们深深感到 , 通过合作社 、家庭农场 、专业大户的形式创新农业经 营体系 ,是发展现代农业 的大方 向。近年来 ,我们把发 展农 民专业合作社作 为促进农业 产业化经营的龙头 来抓 ,按照“努力规 范一批 、着力提升一批 、加快 培育 一 批 ”的思路 ,帮助合作社建立章程 、完善制度 、健 全 财 务 、开展 合 作 ,积 极开 展 有 独立 的 法人 资 格 、有 规 范 的组织章程 、有健全 的管理制度 、有较强 的服务功能 、 有较大的经营规模 、有明显的增收效果的“六有 ”示范 社创建活动 。为提高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和贫困户 的辐射作用 ,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股份合作 、订单带动 、 利润返还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农 民的利益联结制度 ,把 带 动 农 户 数 量 和成 效作 为 财 政 奖 补 、项 目审批 、支 农 资金 发 放 的 主要 参 考依 据 ,从 而吸 收农 民 以多种 形 式

创业等方面就增加农 民收入做 了新的安排部署 ,我们 前 ,农业发展面临更 多资源和环境压力 ,如何 优化农
必须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开掘农民增收空间 ,以基 业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是一大课题 ,而十九大提出的
地化 、园区化 、规模化 、多元化为导向 ,全面推进“一村 “绿色发展”就是破题 良方。贯彻十九大精神 ,高阳要

2019-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2作物安全生产与标准化-文档资料

2019-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2作物安全生产与标准化-文档资料
比较C理o优p论势y界的rig不情h少况t 人下20认,1为我9,们-2在应0我1把9国人A粮力s食、p已物os在力e国、P际财ty市力L场投t上d放.失在去工
业和其它具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上,即农业中应把粮食生产 更换为劳动密集型经济园艺作物生产,多从国外进口低价 优质粮食,通过进口替代战略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这一主张看似有一定道理,但它不符合中国的国情、粮情。
所必需的足够粮食E。va粮lu食a安tio全n的o目n标ly应. 该是着眼于实现 ted wit长h期A粮sp食o安s全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 第C三o,p粮yr食ig安h全t 2是0量1的9-安20全1和9质A的s安po全s的e统P一ty。L也td就. 是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Copyright 2019-2019 Aspose Pty Ltd.
• 第二,粮食安全是短期安全和长期安全的统一。
即不仅保证在短期内任何人都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 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更重要的是在长 期内,任何人都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
• 3. 粮食安全立足于国内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国 经济的发展受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各国的 经济相互依存和相互获利的前景,使得一个国家的粮食安
全不再完全立足于E国va内lu,a而ti是on可o在n一ly定. 程度上依靠国际市 ted wi场th,A拓s展po了s确e保.S各lid国e粮s食fo安r全.N的E空T间3。.5 Client Profile 5.2
大粮量食农生业产人外口的转其为它E非“va农有lu业发a人展ti口前on是途o极”n不的ly现产. 实业,难也以是提不供可那能么的多。 ted wi的th就A业s岗po位s。e而.S且lid,e若s我fo国r完.N全E放T弃3粮.5食C生l产ie,nt寄P望r于of通ile 5.2

“三农”政策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三农”政策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2018/11/28 39
8 . 第 八 个 重 大 论 断 : 城
乡发展一体化
2018/11/28
40
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发展
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布局 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 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城乡 社会管理一体化,核心是破 除城乡二元结构。
2018/11/28 41
现代化与生产技术现代化并2018112839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三农”政策
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2018/11/28
2018/11/28 29
实现管理民主的主要着力点: 依法搞好村民自治,搞好村委会直
接选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 自治机制;
搞好一事一议和村务、财务公开;
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提高农民遵法
守法意识,提高基层依法办事和依 法行政水平。
2018/11/28 3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
作重点是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2018/11/28
3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
作难点是发展农村社会事 业,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 和社会保障事业。
2018/11/28 3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
作亮点是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和人居环境改善。
2018/11/28
3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
键点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
2018/11/28
2018/11/28 58
9 、 农 村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六小”工程: 乡村道路(公路村村通)、 人畜饮水、农村电网改造、 农村沼气、小水电、草场 围栏

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引言休闲农业是指农村地区依托农业资源,以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和农业文化传承为基础,提供休闲娱乐、生态体验、农产品购买和农事体验等服务的产业形态。

休闲农业的兴起不仅给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提供了城市居民丰富多彩的农村体验。

本文将探讨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并总结其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1.城乡发展一体化理论休闲农业的兴起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理论相辅相成。

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提升农村的吸引力,促进城乡差距的缩小。

通过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2.农业文化传承理论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农业文化。

农业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通过休闲农业,人们可以近距离接触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了解农业文化的内涵,增强对农业的尊重和敬意。

三、休闲农业发展的实践1.发展特色农产品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于农业资源的优势。

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自然条件,发展具有特色的农产品。

这些特色农产品不仅可以提供给游客购买,还可以通过农事体验等方式吸引游客参与其中,增加交流互动的机会。

2.提供生态体验服务休闲农业的发展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永续利用。

各地可以开发出适合休闲的景区和农庄,提供生态体验服务,如农田观光、采摘体验、自然探索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满足游客的休闲需求,还可以增加游客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3.开展农事体验活动休闲农业的核心是农事体验,通过农事体验,游客可以了解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亲手参与种植、养殖、采摘等活动。

这种参与式的体验,可以增加游客对农业的了解和认同,同时也提升了游客对休闲农业的满意度。

四、休闲农业的影响1.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第1套您已经通过该套作业,请参看正确答案1、社会发展的含义是()A.经济增长B.社会整体进步C.收入增加D.住房改善参考答案:B您的答案:B2、适宜人口理论的提出者是()A.迪尔凯姆B.马克斯韦伯C.索维D. 贝尔参考答案:C您的答案:C3、现代化是指()A.社会转型B.工业发展C.城市建设加快D.农业发展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A4、实施社会保障的主体是()A.企业B.社区C.国家(政府)D.个人参考答案:C您的答案:C5、提出改造乡村十项具体措施的学者是()A.杨开道B.吴文藻C.李景汉D.费孝通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A6、社区是指()A.行政区B.行政组织C.行政单位D.社会区域共同体参考答案:D您的答案:D7、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是()A.国家B. 个人C.单位D. 多渠道参考答案:D您的答案:D8、《农民的终结》一书的作者是()A.刘易斯B.英格尔斯C.孟德拉斯D.诺斯参考答案:C您的答案:C9、我国二元社会结构概念最早出现在()一书中A. 《失衡的中国》B.《贫困与发展》C. 《社会学》D.《人口与现代化》10、国际合作联盟100周年大会召开的时间是()年年年年参考答案:D您的答案:D11、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派的代表人是()A.杨开道B.李景汉C.晏阳初D.梁漱溟E.言心哲参考答案:C, D您的答案:C, D12、现代化包括()A.政治现代化B.经济现代化C.社会现代化D.文化现代化E.人的现代化参考答案:A, B, C, D, E您的答案:A, B, C, D, E13、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先后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先后经历了()A.传统型发展战略B.替代型(协调型)发展战略C.基本需求战略D.可持续发展战略E.协调型发展战略参考答案:A, B, C, D您的答案:A, B, C, D14、农村社区建设的原则有()A.大众参与B.社区合作C.因地制宜D.协调发展E.政府指导参考答案:A, B, C, D, E您的答案:A, B, C, D, E15、按合作社的范围和性质分,我国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主要有()A.专业合作社B.社区合作社C.股份合作制D.棉花合作社E.蔬菜合作社参考答案:A, B, C您的答案:A, B, C16、人民公社制度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超越了历史的发展阶段()A.正B.误参考答案:B您的答案:B17、合作化与集体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A.正B.误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A18、《农民的终结》指的是传统农民的终结,现代农业经营者的形成()A.正B.误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A19、“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村内部的问题()A.正B.误20、社区同行政区域是同一含义()A.正B.误参考答案:B您的答案:B第2套您已经通过该套作业,请参看正确答案1、《江村经济》一书的作者是()A.晏阳初B.梁漱溟C.杨开道D.费孝通参考答案:D您的答案:D2、二元经济结构的最早提出者()A.美国经济学家诺斯B.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C.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D.荷兰经济学家博克参考答案:C您的答案:C3、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者是()A.索维B.舒尔茨C.帕森斯D.刘易斯参考答案:B您的答案:B4、发展中国家实行以经济政治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型发展战略的时间是()世纪70年代末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世纪80年代初世纪70年代初参考答案:B您的答案:B5、可持续发展概念正式提出的时间是()年年年年参考答案:C您的答案:C6、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是()年-1982年年-1983年年-1988年年-1982年参考答案:C您的答案:C7、国际合作联盟成立的时间是()年年年年参考答案:B您的答案:B8、被国际学术间评为与爱因斯坦并列的“世界十大名人”的我国学者是()A.杨开道B.言心哲C.晏阳初D.梁漱溟9、《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两书的作者是()A.晏阳初B.费孝通C.乔启明D.吴文藻参考答案:B您的答案:B10、我国最早提出“乡村自治”的学者是()A.乔启明B.费孝通C.梁漱溟D.杨开道参考答案:C您的答案:C11、不发达国际的农民peasant其含义比较复杂,是指()A.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B.种地人C.种菜的人D.居住在农村的人E.具有农村户口的人参考答案:A, D, E您的答案:A, D, E12、城乡统筹发展主要包括()A.统筹城乡生产布局B.统筹城乡产业结构C.统筹城乡劳动就业D.统筹城乡投入E.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参考答案:A, B, C, D, E您的答案:A, B, C, D, E 13、我国农村人口膨胀的主要原因有()A.经济原因B.社会原因C.文化原因D.政治原因E.农村缺乏社会保障参考答案:A, B, C, D您的答案:A, B, C, D14、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发展落后主要表现在()A.认识落后B.实践落后C.研究落后D.立法落后E.规范落后参考答案:A, B, C, D您的答案:A, B, C, D15、按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一般把农村社区分为()A.村落社区B.集镇社区C.农区社区D.牧区社区E.平原社区参考答案:A, B您的答案:A, B16、发展合作经济就是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A.正B.误参考答案:B您的答案:B17、人民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这种制度本身存在缺陷()A.正B.误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A18、初级内部的产权制度保证了农民权能的实现()A.正B.误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A19、农民享受不到社会保障是城乡差别的重要表现之一()A.正B.误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A20、最低生活保障是政府为农民设立的最后一道基本生活安全()A.正B.误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A。

我国不同时期三农战略理论与现实依据及其战略内涵探讨

我国不同时期三农战略理论与现实依据及其战略内涵探讨

我国不同时期三农战略理论与现实依据及其战略内涵探讨作者:阎鹏宇来源:《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年第01期[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持续关注的重点问题。

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内外的经济社会等条件不同,导致我国在三农领域采用了很多不同的战略政策,本文选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及乡村振兴战略三种不同时期较为典型的农业战略,论述了其现实依据及战略内涵,以期为我国农业战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农战略;农村发展;城乡关系;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431252ts.202001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并将其定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所必须坚决执行的七大战略之一,可见党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

纵观历史,虽然三农政策几经调整,但是其在中国诸多问题中的中心地位却几乎从未改变,始终是党和政府密切关注、急于解决的问题。

当然不同的政策也有不同的缺点与弊端,并会带来一些问题,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启航之际,有必要对我国的三农政策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回顾它们的历史功绩及弊端,这有利于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对明确今后三农问题的政策导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2004年开始的“城乡统筹战略”和2017年开始的“乡村振兴战略”三者逐一分析阐述,分别分析它们的理论与现实依据与战略内涵。

1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虽然尝试过建立一些现代化的工厂,比如江南制造总局、大生纱厂等,但其设备几乎全部来自外国,中国根本没有形成工业体系,加上从1931年开始陆续发生战争,原本少之又少的工厂几乎全被毁坏,故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中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几乎没有任何工业的、完完全全的农业国家。

经过2年的恢复,建立了极为基础的工业,农、轻、重的比重从1949年的70∶22.1∶7.9转变为1952年的56.9∶27.8∶15.3,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如工业发展水平低、城市工业结构畸形、区域城市工业布局极不平衡等[1]。

三农经济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实践应用

三农经济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实践应用

三农经济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实践应用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三农经济,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战略目标。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探讨三农经济模式的发展。

一、三农经济模式的理论基础我国三农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的。

中国的三农经济模式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

其中,农业经济学主要关注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制度、农村经济组织等问题,为三农经济模式的理论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

发展经济学则更关注如何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为三农经济模式提供了发展思路。

另外,社会学对于农村社会结构、农村劳动力等方面的研究,也为三农经济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我国对三农经济的实践应用近年来,我国对三农经济的实践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方面,我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实施农业科技强村工程、大力开展农业机械化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在农村经济脱贫方面,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如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有效地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同时,我国还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三农经济模式的实践案例在河南省南阳市的一个小村庄,通过政府引导,在当地实施了“合作社+订单农业”模式。

合作社为村民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市场推广,帮助村民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订单农业也为村民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这一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典范。

四、三农经济模式的特点三农经济模式有其独特的特点,既有政府推动,又有市场协调。

政府通过出台政策、资金支持等手段,推动三农经济的发展,引导农业生产、农村建设等领域的转型升级;市场则通过供需关系的调节,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民的增收。

五、三农经济模式的优势三农经济模式有其明显的优势。

首先,它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其次,它有利于增加农产品供给,保障城乡居民的生活需求;再次,它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703)

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703)

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703)一、单选题(20题,每题3分,共60分)1.英国城市学家、XXX(XXX)在1898年出版的《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中提到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A.逆城市化B.田园城市C.城乡融合D.多功能城市2.农村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 ),从而缩小和消灭城乡差别。

A.传统农村走向城市化道路B.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转化C.维持农村农业发展D.农业产业发展3.二战后,德国农村衰落,居住环境和就业环境不理想,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年人不断涌入城市。

为了摆脱这种现象,留住农村青年,德国提出了( )理念。

A.新农村运动B.田园城市C.大都市共同体D.城乡等值化4.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保证农村人口的()得到满足,使他们能够公平、持续地获得充足的生产与生活资料、享受文明的生活方式,并确保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A.基本生活需要B.农业生产需求C.精神需求D.物质需求5.“二元结构”理论是由发展经济学家( )提出的,他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的特征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从经济学的层面分析了农村落后的原因和症结。

A.XXXB.XXX.XXX6.近代史中的农业与农村发展在工业化中处于( )地位。

A.对立和统一B.独立和分散C.主导和指令D.从属和工具7.印度的农业,在殖民者的冲击之下,形成了( )的农业结构。

A.混合型B.开放型C.合作型D.独立型8.十月革命后,苏联进行了农业的社会主义,也就是农业的( )道路。

A.共享化B.联产承包C.共产主义D.集体化9.二战把( )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传播到乡村,佃农和无地农民更多地产生了对土地权利的诉求。

A.平等B.科学C.民主D.联合10.美国20世纪初的()赋予了政府在保障民生方面更大的责任,要求XXX增强对经济的监督和管理,要求政府保障机遇均等,保障人民免于匮乏的自由。

农业资源配置理论与实践研究

农业资源配置理论与实践研究

农业资源配置理论与实践研究农业资源配置是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它涉及到土地、劳力、资金、技术等各种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农业资源配置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探索,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土地资源配置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其合理配置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土地利用方式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还要合理利用土地空间,实现农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土地资源配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可以有效解决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劳力资源配置劳力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劳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科技的发展使得劳力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但是劳力资源的配置仍然需要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通过合理配置劳力资源,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

三、资金资源配置资金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资源的配置需要考虑到投入产出比、资金流动性等因素。

通过科学的资金资源配置,可以提高农业企业的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四、技术资源配置技术是推动农业进步的重要因素,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先进的农业技术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生产环境,但是技术资源的配置需要依托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

通过科学的技术资源配置,可以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农业资源配置实践案例在中国,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资源配置理论逐渐得到了实践验证。

例如,江苏省在土地资源配置方面积极推动农业产业集约化发展,实行土地流转政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