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发挥比较优势.pdf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9727.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7%;其中进口同比增长23.2%,出口同比增长10.3%。截止到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达到28473.38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中国改革开放后采取的基于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的贸易政策所取得的经济增长奇迹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以比较优势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际贸易的增长,进而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整我国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之前,传统发展战略目标是政府采取人为扭曲资金价格的方式,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从而抑制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新的发展战略开始逐步尝试,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的大力发展,不仅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从而达到矫正扭曲的产业结构的目的,而且更加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增长。
二、改善我国农村经济现状
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与其具有的农业资源察赋有很大关系。我国农业的资源特点是耕地稀缺、劳动力丰富,另一方面粮食的生产使用较多土地、较少劳动力,两者结合起来就造成这样的结果:中国粮食生产缺乏比较优势。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另外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近年来我国的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民的消费需求长期上不去。农民增收缓慢导致“买不起”问题的直接表层原因是“农业弱,农村穷”,农民负担重,深层原因则是农村改革滞后。
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竞争优势
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竞争优势
文/林毅夫
一.充分发挥各个地方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经济学当中最古老的概念,在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当中这个概念已被普遍运用,被认为是各个国家进行国际贸易的最主要原因。现在经济学里面讲的比较优势,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方拥有资本量的多少,二是地方拥有劳动力的多少,三是自然资源的多少。如果一个地方劳动力相对少,资本相对多应该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生产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品,使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技术。反过来如果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少,就应该发展资本相对比较密集的产业,生产资本比较密集的产品,使用资本比较密集的技术。同样道理自然资源也是这样。
现在用比较优势理论结合美国哈佛大学迈克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来阐明为什么各个地区只有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形成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理论是指一个地方要形成竞争优势必须符合四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即这个地方有什么廉价的要素,生产当中就要多利用这些廉价的要素,其实这一点也就是前面所讲的比较优势的概念,第二个条件是市场规模。一个地区生产什么产品、发展什么产业,要看这个产品和产业在国内市场是否有很大的市场规模并且这个产业最好在当地已形成一个产业群。三是这个产业是竞争性的产业。
形成产业群聚的前提是要发展的产业一定要符合这个地方的比较优势。以美国为例,主要是人均资本拥有量非常多,造成劳动力相对昂贵,资本相对便宜。美国这样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资本非常稀缺,非常昂贵的国家,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基本不可能,因为赚不到钱,只有在政府补贴保护下才能生存。而浙江却可以利用非常廉价的劳动力吸引很多企业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如果发展产业的水平与发展阶段、要素结构水平不一致,即使在美国也没有办法靠扶持的方式让纺织业在美国任何一个城市形成大的纺织业中心,这个道理在国内也是一样的。
浅论比较优势及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浅论比较优势及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论文关键词:比较优势;中国经济;发展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灵活运用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章在分析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脉络的同时,针对中国的经济现状,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中国经济比较优势的议题,指出应同时发挥我国经济的后发优势,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更进一步地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无论哪个国家都有自己经济的比较优势,正确地利用好这个优势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发达国家与中国相比具有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丰富的优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自身的比较优势,如大批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地域等发展我国的经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变迁,这种比较优势又在发生变化,如何认识这些变化,同时发展这种比较优势,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是中国经济今后发展过程中需要长期关注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否定了重商学派所提出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一定是非赢即输的理论之后,提出可能实现双赢,即绝对优势理论,也就是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进行分工实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针对李嘉图没有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的产品时的比较成本的差别问题,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 理论)进行了回答。这个理论首先假定不同国家的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那么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各国或区域的生产要素的相对禀赋不同,不同商品的生产要素使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别。
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
五:讨论我国如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试结合实例分析如何将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
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
1、劳动力优势
2、市场优势
3、国际竞争力优势
4、行业的优势
5、制造业的优势
6、本土化优势
当前影响中国企业比较优势发挥的制约因素
1、驾驭国际市场的经验还很欠缺
2、支撑企业发挥比较优势的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
3、适应国际竞争的人才十分短缺
4、体制性障碍及市场经营秩序混乱不利于企业国际比较优势的
发挥
5、应对国外贸易保护和区域集团化的能力不足
充分发挥我国企业比较优势的对策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实施的以扩大内需为主的经济政策收到了积极效果,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中可以获取比较收益,国内市场的潜力也吸引了
海外投资者的亲睐,从而发挥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随着加入WTO,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这为企业发挥原有国际比较优势、创造新优势提供了机遇,也为克服阻碍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些不利因素创造了条件。当前,企业应当根据加入WTO的新形势,调整发展战略,采取有利措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着力于发挥比较优势。
1、树立全球化的市场观念,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及资源配置方式或范围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国内外市场的融合,迫使企业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下去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同时,企业的制度体系和运营模式也将向发达国家企业靠拢,并遵循国际通行的惯例或规则。
中国的比较优势之路
从比较优势理论看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从比较优势理论看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1871年,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这一理论有效地解决了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与贸易现实相悖的困境。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尽管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它可以选择两种产品中劣势相对较小的那种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同样能够获得贸易利益。从而贸易的可能性和范围得以大大拓展。根据李嘉图的观点,虽然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但两者的不利程度肯定是不同的,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绝对劣势要小一些,即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一国利用这种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将其产品进行国际交换,贸易双方同样能从这种交换中获得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比较优势原理。但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是建立在一系列非常严格的假说基础之上的。在李嘉图的模型中,劳动力是唯一的投入要素,并且在一国国内,所有劳动力都是同质的,及所有劳动都有相同的生产率。然而,事实上,劳动力既不是唯一的投入要素,也不具有同质性,劳动力在培训,生产率和工资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诚然,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可以看出:劳动力是唯一的投入要素。那么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即利用劳动力优势即低成本优势,出口低成本的产品从而在国际市场中占取巨大的份额,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意味着只要打出中国制造的名号即代表着廉价,高性价比。中国自古以来号称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众所周知,这种资源丰富的优势的确让新中国从一贫如洗转变为迅速崛起的大国,靠的正是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美国名列第一。美国的家庭离不开中国制造,正是因为其产品的廉价优势。
比较优势_竞争优势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徐万华
(湖北经济学院经贸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相互关联,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而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人为策略执行的结果。我国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应采取措施使我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竞争力;战略
[中图分类号]D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072(2005)05!0093!04
在国际竞争力形成的逻辑应该是比较优势还是竞争优势,人们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分歧。这种争论的出现,是由于混淆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以至于甚至将二者置放于相互对立的两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应该是两个不同∀量级#的概念,比较优势原则应该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而竞争优势则是比较优势人为策略执行的指向和目标结果。
一、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一)理论要点
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 do)提出。李嘉图认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即劳动成本的差异,各个国家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进口其劳动成本相对较高的产品。这一理论的政策含义是,各国应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加入国际分工,形成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结构,从而各国都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提高国家福利。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来看,尽管发展中国家获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也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长的局面,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
由于比较优势陷阱的出现,许多学者认为,比较优势战略已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转而注重国家的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M ichaelE,Porter)指出:∀比较优势理论是长期以来在国际竞争分析中处于主流和控制地位的一种理论,我认为竞争优势应该是一国财富的源泉。比较优势理论一般认为一国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力、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而我认为这些投入要素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其作用日趋减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
马克思主义
038
危害了我国意识形态与国家制度安全。
当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问题之对策
第一,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坚定政党制度自信。历史虚无主义得以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建一些环节出现弱化,很多干部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形式化,表面化,没有真正做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甚至被历史虚无主义一些现象洗脑,没有坚守政治性原则,政治理念懈怠,甚至个别干部走向反面,充当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的马前卒。应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制度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保证干部自身纯洁性、做到制度自觉。
第二,强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在我国学术研究界的主旋律地位。知识分子是学术界的主体构成,对我国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整个社会舆论思潮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各类公职单位、学校应鼓励域内学者积极以马克思主义视角来进行学术活动,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进行表彰与奖励,优先其晋级晋升职位等。开动宣传机器,在街边,社区等民众活动范围内,张贴各类海报持续不断的宣传教育民众,使社会营造出马克思主义氛围,坚定理论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使民众自觉抵制西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第三,强化大中学文科知识体系建设建设,增加大学人文学科专业的开设,加快高中文理分科改革。1949年以后,我国经济百废待兴,教育要以经济建设服务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导致其后我国教育总体呈现重理轻文的局面,“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惯性思维下,不少家长都青睐学生读理工科,而轻视文科,导致我国总体大学毕业生文科总体素养不高,文科人才储备不足的局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文科下的社会人文学科,有关教育部门应强化人文学科教学在高中以及大学所占比例,增加大学人文学科专业的开设数量,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增加我国人文学科人才储备,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播,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文化土壤。对历史人文相关教材的系统性和权威性进行把关,对历史观点,探索角度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核,加大对历史教材教辅读物的编撰力度,使教材更具科学性,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青少年学生做到从国家知识体系结构上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中国高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始于2004年中国铁路长远规划,经过多年的高速铁路新线建设和对既有铁路的高速化改造,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以及最高运营速度的高速铁路网。中国目前已经成功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有组团出海的实力,可以挑战任何竞争对手。目前,中国高速列车保有量1300多列,世界最多。列车覆盖时速200公里至38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种类最全;动车组累计运营里程约16亿公里,经验最丰富。施工成本和效率方面,中国企业更具优势。
一、比较优势
1、建造成本较低。中国铁路呈网络规模化发展使得桥梁、隧道、车站等不同建设部分的设计可以实现标准化;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总体来讲,中国铁路建造成本是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二。原因有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施工单位及设备供应团体建设积极性较高;业务量庞大,可以采用摊销资金的方式去购买施工设备;较完整的产业链降低了成本。
2、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中国高铁走向世界,是中国高铁独具的优势。中国的高铁建设历来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目前大力实施“高铁‘走出去’”战略。
二、竞争优势
中国高铁是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这并不是它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就具体的一些项目而言,中国的报价并不比国外低多少。中国高铁的优势是综合性的。
1、中国高铁拥有全球最丰厚的运营经验,每年有几千列动车组在运营,有9亿人乘坐,这是一种无比庞大的数据库。中国高铁在不同的运营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考验,由此获得的运营数据也是全球最丰富的,这些数据反过来对世界范围的高铁建设提供了庞大的实践数据支持。且中国高铁运营成本低,由此也产生了规模效益,有国外统计,中国高铁的运营成本是每公里7美分,而法国TGV(高速列车)该项数据是27美分,西班牙高铁该项数据是25美分。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较优势”的产⽣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赫克歇尔?俄林曾提出“要素密集度”这个概念,意在让国家在其对外贸易中出⼝要素密集度⼤的产品,换句话说就是要出⼝“⽐较优势”产品。因为要素密集度⼤的产品对国家来说机会成本较少,获利较多,从⽽促进经济发展。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考虑,林毅夫提出了“⽐较优势”的发展⽅式。由于中国⼈⼝多,劳动⼒充沛,中国的“⽐较优势”中的很⼤⼀部分是廉价劳动⼒。再加上中国加⼊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对外贸易开放增加,中国在世界经济体中充当了“世界⼯⼚”这⼀⾓⾊。例如,中国的珠三⾓地区的纺织业为中国的gdp做出了很⼤的贡献,尽管纺织⼯⼈的劳动⼒素质并不⾼,只是因为“廉价”⽽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占优势。由于中国向世界⼤量地出卖廉价劳动⼒,中国的“收⼊”颇丰,⼏年的gdp翻番,领先全世界。同时,中国近⼏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成了世界的传奇。
⼆、刷盘⼦,还是读书
发展“⽐较优势”,出⼝在要素中有竞争⼒的产品固然是好事情,但是如果只是⼀味地注重“⽐较优势”产业的发展与其创造的gdp 价值,恐怕中国的经济⽆法持续发展下去。
中国的“⽐较优势”之⼀的廉价劳动⼒现在已受到了冲击。印度等国同样有⼤量的廉价劳动⼒,有的甚⾄低于中国的⼯资⽔平。同时,美国等国为了创造国内的就业岗位,也准备在境内建⽴⼯⼚,招募本国员⼯,解决就业问题。这两种情况在很⼤程度上都将影响中国的劳动⼒供给。如果中国继续在劳动⼒上⾛“⽐较优势”道路,⽽不加⼤⼈⼒资本的开放的话,恐怕中国以廉价劳动⼒为主的产业将会在未来受到严重的影响。
中国地区比较优势:差异、变化及其对地区差距的影响
中国地区比较优势差异变化及其对地区差距的影响
蔡昉王德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一引言
一个国家能否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对于该国家的经济绩效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进行国际贸易等对外开放活动是一个国家得以发挥比较优势的主要通道和引导机制对于
推进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众多研究表明更加开放的国家或地区比更为封闭的国家或地区具有更为优异的经济增长绩效1规模不断扩大的产品贸易和要素流动有利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自己的资源和要素禀赋选择合适的技术和产业结构从而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积极主动的参与国际分工发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然而能否发挥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
促进作用取决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选择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不顾自身比较优势而急于赶超
发达经济的发展战略用扭曲价格排斥资源配置中的市场作用等办法以期达到重工业优先
发展或进口替代战略目标最终导致产业结构没有竞争力经济转为内向型增长与发达经济
间的差距反而扩大相反在实行能够发挥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的条件下价格反映产品供求
和资源稀缺性市场机制比较完善微观激励机制也健全每一个企业乃至整个经济结构都能
发挥比较优势其产品的国际和国内竞争力都必然是较高的这种外向型发展战略模式通过
国际贸易来发现和实现自身的比较优势并利用国际贸易提高本国产业和企业的效率因而有
可能实现更快的增长缩小与发达国家收入的差距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生于几个少数欠
发达经济的东亚国家或地区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经济赶超的成功经验也表明了这点2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经济改革对传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作出了重要的调整产业结构扭曲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矫正同时导致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大量外商投资的引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比优势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学院: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国贸1102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时英国的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就其发展至今的历史情况来看,比较成本理论在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直到今天,这一理论仍然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制订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但我国在践行比较优势理论时却遇到了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长问题、比较优势陷阱。如何正确认识,合理利用比较优势理论,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比较优势国际贸易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启示
(一)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作
为建立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基础。在李嘉图看来,一国国内各地区、各产业间资本、劳动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利润率均等化的根本原因。但国与国之间的要素流动则势必因各种原因而被强制性地打断,甚至完全不流动。由此,李嘉图断定,正是国际间的这种生产要素的不流动性,决定了“支配一个国家中商品相对价值的法则不能支配两个或更多国家间相互交换的商品的相对价值”。
在比较优势理论出现之后,它不断发展,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20世
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两位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而不是生产技术的差别出发,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以此说明比较优势的产生。而比较优势理论近年来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对外生比较优势这一主流理论的完善和挑战。在近年来关于比较优势的诸多研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为代表,在引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体系批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新主流,而其他学者们又在批评这一新主流的基础上,从专业化、技术差异、制度、博弈以及演化等不同的角度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拓展。
论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现阶段的适用性
论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现阶段的适用性
徐艾洁
摘 要:在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上,有一种比赶超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更为可取的经济发展道路,即比较优势战略。比较优势战略使得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能发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从而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并提升资源禀赋结构,本文从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变、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经济的发展方面论述了比较优势理论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适用性。
关键词:比较优势;产业结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资源禀赋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43-1027/F(2008)2-224-02
作 者:西南政法大学信息中心教师;重庆,400031
一、比较优势理论对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适用性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20余年里,中国享有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人均G DP翻番所用的时间之少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中国在1978—1987年期间,只用了9年,就实现了人均收人的翻番,紧接着又在1987—1996年期间的9年中再次翻番。而其他国家在相类似的增长时期中,所需要的时间要长得多:韩国在1966—1977年期间花了11年,日本1885—1919年期间花了34年,美国在1839—1886年期间花了47年。1978—2001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3%,是中华人民共利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中国因而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为什么能创造上述奇迹?由于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发展战略目标是政府采取人为扭曲资金价格的方式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从而就抑制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改革开放后的新的发展战略开始逐步尝试后,受压抑部门即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的大力发展,不仅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从而达到矫正扭曲的产业结构的目的,而且更加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增长。经济学家通常把这种以改革促进增长的现象称为改革的“做大蛋糕效应”。蛋糕做大之后,就会形成新增资源,在市场机制已经存在的情况下,生产通常会按照市场的需要和比较优势的要求,把新增的资源进行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配置。
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_新世纪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经济评论 2001年第3期ECONOM I C REV IE W No13 2001
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
——新世纪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陆德明 张 伟
在新的世纪开始之际,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在思考本国、本地区在新世纪中的发展战略。中国中西部地区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面对这种严峻的发展态势,如何加速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遏止业已存在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并逐步缩小差距已成为西部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实际上,中西部大多数省区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大都实行了资源开发导向型战略,以资源输出为其主要特征。以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为依托的梯度发展模式收效不大。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扩散效应尚不明显,目前更多表现为极化效应。显然,单纯依靠比较优势确立的发展战略在相当时间内难以达到赶超沿海发达地区的目标。它迫使我们思考在新的世纪中,落后地区应怎样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我们知道,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经济类型的定位和产业导向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认为,在比较优势战略作为基本战略的前提下,中西部地区更应注重后发优势战略,形成“双重优势战略组合”。只有这样,才可能克服比较优势战略的不足,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缩小同东部地区的差距。国家目前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为这种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一、比较优势战略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李嘉图于1817年在其著名的关于酒和呢绒的生产例子中明确提出。依据该理论,各国应专业化地生产并出口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这样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都会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自由贸易获得比闭关锁国更多的利益,从而提高各自的福利水平。李嘉图的理论实际上说明在单一要素经济中,生产率的差异造成比较优势,而比较优势决定了生产模式。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则进一步说明,一国在密集使用其相对丰富和廉价要素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应专业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了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以获得比较利益。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定义与概念
010203
比较优势绝对优势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
的关系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历程
古典比较优势理论
新古典比较优势理论
现代比较优势理论
动态比较优势
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进步,各国的比较优势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各国应根据变化了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比较优势原理
一个经济体在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时,如果相对于其他经济体具有较低的成本或较高的质量,则具有比较优势。
国际分工与贸易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各国应专注于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
不同国家在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异决定了其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因此各国应根据要素禀赋的优势来获得比较优势。
经济增长
贫困减少
出口大国
金融体系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中国与一些贸易伙伴之间存在贸易不平衡问题,导致贸易摩擦不断。
贸易摩擦
环境污染
劳动力市场
技术创新
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面临人口老龄化、就业压力等问题。
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仍需加强。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一带一路”倡议产业升级
金融市场开放绿色发展
理论概述
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在中国应用
中国是一个劳动力相对丰富、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因此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鞋帽等,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理论概述在中国应用
产业升级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通过产业升级来改变其比较优势,以适应全球经济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运用
中国是人 口大 国,劳动力比较充裕 ,改革开放以来 ,中 国以 比较优 势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出口 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 品,进 口资源和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 品,获得 了 丰厚的贸易利益 , 取得 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 , 2 0 1 0 年G D P 总量 更是首次
性 矛盾仍然没有解决。长期以来 ,我 国基本是以劳动生产率 和资源察赋 差异形成 的比较优势来进行国际分工和开展国际贸易 的 , 这 种单纯 的以 低成本和资源优势确定 的国际分 工格局最 终会落 入 “ 比较优 势陷 阱” 。 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最终陷入被动和落后的境地。其次 ,单纯 以低 成本为优势的竞争力难 以长期维系: 一方面长期以出 口 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 往往会陷入 “ 比较优势陷阱” ,这是经济后进国家必然面对的风险,也是必 须解决的矛盾。另一方面 ,区域经济集团化 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新特征 和表现形式,由此产生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足以抵消来 自中国出 口产品低成本的优势 ,低成本的竞争力也就变得不再有意义。 2 .加入 WT O为我 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新 的机遇和挑战 ,要求 我国 转变外贸增长方 式 ,使我 国的商品在 国际竞 争中获胜 。加入 W T O,为 我 国扩大出 口和引进外资 ,引进 国际先进技术 、设备和管理经 验提供便 利 ,有助于促进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产品质量提高 ,从而增强 国际竞争 力 。不仅如此今后 ,我 国会面对更为 直接和激 烈 的竞 争 , “ 优胜 劣汰 ” 将成为市场规则 ,这无疑将为各行业带来挑战、增加压 力,迫使他们发 展科技 、加强创新 、降低成本 、提高质量 , 在 竞争 中求得生存 。 3 . 已经形成 的大 国经 济是 逐 步形 成 国家竞 争 优势 的 必 要 条件 。 2 0 0 7年我国 G D P 将近 2 5 万亿元 ,这意味着客观上我国已经走向大 国经 济 ,尤其从我 国对外贸易规模上可 以得到验证 :2 0 0 7年全 国外贸进出 口 总额已达 2 .1 7 万亿美元 。庞大的对外贸易规模意 味着 能够对国际上某 些 重要商 品的价格 产生 影响。另外 ,作为 一个拥 有 l 3亿 人 口的大 国 , 国内需求也 同样 巨大 ,可以充分利用 国内巨大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市场需 求 ,促进 国内企业竞争产生规模经济 ,降低成本 ,从而提高企业在 国际 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因此 ,我国已经形成的大国经济为外贸增长方式 的 转变提供 了支撑 ,成为 国家竞 争优势形成的必要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
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尽管在技术、管理上还有一定差距,但在很多方面,我们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优势
在劳动力成本方面我国企业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我国企业的成本有较强的优势,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成本会进一步降低,这种趋势将使我国在纺织、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更大的国际比较优势。
2、市场优势
中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国内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中国企业具有熟悉中国国情,了解国内市场的消费心理,加上中国产品在自己本土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使中国企业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和竞争力。
在国外市场中国产品同样有相当的优势。从国外市场的需求档次来看,高档次商品有市场,而中低档商品的市场更广。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高档电视、高级音响、数码相机等高档商品的需求市场很小,中低档商品比较受欢迎。即使最发达的美国,大量财富也只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普通人的产品也以物美价廉为主,从清晨的闹钟、磅秤、吹风器,到夜晚的桌灯、睡衣、拖鞋,几乎离不开中国货。即使像家电这样的产品,美国人也并不都要价格昂贵的高档货。中国家电协会组团对美国家电市场进行调研,普遍感觉家电产品在美国家庭中不是消费的热点和重点,也不是显示家庭富有的标志。普通美国人对白色家电的消费观是实用、方便、便宜,而这恰恰是中国产品的特点。另外,在中亚、南亚和非洲等国家,由于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运输的货物分散,运输量小,运距短,并且通路状况很差,非常欢迎中国的价格低廉、经济实用的产品。因此,中国产品在国外的市场中也有很大的优势。
3、国际竞争力优势
一些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特别是在我国开放较早的一些竞争性行业及企
业,他们在长期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技术、人才和资本优
势,一些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较强的研发能力,掌握相关产品的关键
制造技术,品牌已有相当的知名度。个别企业如海尔等企业,通过坚持走国际
化经营的思路,使企业发展成为世界级跨国企业集团。海尔集团凭其实力与魄
力,选准美国、德国等高度发达国家作为主攻目标,并在美国安营扎寨,建立
生产制造基地,打开美国、德国市场,随即趁势开拓一般国家的市场。在福布
斯杂志的最新统计中,全球白色家电海尔集团综合实力排到了第6位。目前,海尔已经在世界各地建立起12家海外工厂,56个贸易中心,15个设计中心,营销网点53000个,产品销往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海尔的总销售额为406亿元,而出口创汇
2."8亿美元,按照目前的速度,海尔集团在2003年就能列入世界500强的行列。中兴通讯集团最近向南斯拉夫提供价值总额达
2."25亿美元的GSM移动通讯设备,实现了我国高新技术成套设备出口零
的突破。
天津药业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在原料药地塞米松
市场上取得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90年代初,法国罗素公司等大型跨国公司凭
借其强大实力,采用低价战略抢占中国市场,天津药业公司被迫停产。但他们
没有泄气,而是总结经验、卧薪尝胆,经过几年奋斗,有计划地实施“高科技加规模经济”的发展战略,采用了120多项新工艺,取得了自己的技术专利,很多
项目得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重新夺回了质量和价格优势,不仅使罗素公司及
美国、意大利等国公司产品退出了中国市场,还占领了亚洲60%及全球40%的市场。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其产品已被
国际市场认可,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即使我们有些行业总体水平目前不如发达国家,但是国际市场的需求是有
档次差别的,任何国家在相关的产品上都有强有弱,有所为有所不为。国际间
的产业结构是有分工的,分工的基础就是比较优势,即使经济最发达国家也不
能什么行业都先进,什么产品都有绝对的优势和竞争力,在某些领域内我们的
企业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只要我们选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就会有自己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