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发挥比较优势.pdf
利用好我国比较优势并寻找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
![利用好我国比较优势并寻找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3bb958ab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a9.png)
中国的比较优势与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享有诸多比较优势。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制造业中的比较优势,并提出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
中国的比较优势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内大力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铁路和港口等。
这些设施的发展使得物流更加便捷,有助于降低制造业的运营成本。
市场规模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规模,这为制造业提供了庞大的市场需求。
市场规模的优势使得中国制造业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并迅速调整和满足市场需求。
廉价劳动力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这使得中国制造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商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工艺技术与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业不仅仅是依赖于低成本劳动力,还在工艺技术和创新能力方面有了显著提升。
中国的制造业正朝着更加高端和技术密集型的方向发展。
建立世界工厂的途径深化产业链与价值链合作通过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深度合作,中国可以借助国际市场的优势,实现资源和技术的整合。
与国际企业合作,利用他们在研发、销售和市场拓展等方面的经验,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迅速提高竞争力。
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中国制造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和创新。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让机制,吸引更多的创新人才和技术资源。
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变得尤为重要。
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提供更多培训机会,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日益复杂和技术化的制造业要求。
推进可持续发展在建立世界工厂的过程中,应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推广绿色制造和节能减排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加强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
加强国际合作与开放中国可以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推动制造业发展。
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和促进国际投资,扩大市场准入,吸引更多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市场。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27019f25022aaea998f0feb.png)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应用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9727.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7%;其中进口同比增长23.2%,出口同比增长10.3%。
截止到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达到28473.38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中国改革开放后采取的基于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的贸易政策所取得的经济增长奇迹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以比较优势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际贸易的增长,进而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之前,传统发展战略目标是政府采取人为扭曲资金价格的方式,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从而抑制了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新的发展战略开始逐步尝试,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的大力发展,不仅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从而达到矫正扭曲的产业结构的目的,而且更加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增长。
二、改善我国农村经济现状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与其具有的农业资源察赋有很大关系。
我国农业的资源特点是耕地稀缺、劳动力丰富,另一方面粮食的生产使用较多土地、较少劳动力,两者结合起来就造成这样的结果:中国粮食生产缺乏比较优势。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另外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民的消费需求长期上不去。
农民增收缓慢导致“买不起”问题的直接表层原因是“农业弱,农村穷”,农民负担重,深层原因则是农村改革滞后。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是其相对丰富的资源,因此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比较优势。
发展这类企业不仅能够向城市人口提供就业机会,还可以吸纳大量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使得减少农村人口成为可能。
而且,这一战略还会有助于该国成功的融人全球化进程之中,这是因为国内产业符合比较优势,具有国际竞争力,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就会给该国带来好处。
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
![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https://img.taocdn.com/s3/m/c5dad0c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3.png)
五:讨论我国如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试结合实例分析如何将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1、劳动力优势2、市场优势3、国际竞争力优势4、行业的优势5、制造业的优势6、本土化优势当前影响中国企业比较优势发挥的制约因素1、驾驭国际市场的经验还很欠缺2、支撑企业发挥比较优势的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3、适应国际竞争的人才十分短缺4、体制性障碍及市场经营秩序混乱不利于企业国际比较优势的发挥5、应对国外贸易保护和区域集团化的能力不足充分发挥我国企业比较优势的对策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实施的以扩大内需为主的经济政策收到了积极效果,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中可以获取比较收益,国内市场的潜力也吸引了海外投资者的亲睐,从而发挥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随着加入WTO,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这为企业发挥原有国际比较优势、创造新优势提供了机遇,也为克服阻碍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些不利因素创造了条件。
当前,企业应当根据加入WTO的新形势,调整发展战略,采取有利措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着力于发挥比较优势。
1、树立全球化的市场观念,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及资源配置方式或范围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国内外市场的融合,迫使企业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下去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同时,企业的制度体系和运营模式也将向发达国家企业靠拢,并遵循国际通行的惯例或规则。
我国企业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全球化的市场观念,学会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自己,并寻求和发挥比较优势。
为此,需要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能力,尤其是要借入世之机,尽快掌握国际通行的惯例和规则。
2、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企业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目前支撑着我国对外产品出口和换取外汇。
中国经济开放的比较优势与面临的挑战
![中国经济开放的比较优势与面临的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8fea8e7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f.png)
PARTY & GOVERNMENT FORUM
发达国家和地区,与韩国和新加坡 及中国台湾地区相比,虽然时候已 到,实力也具备,却由于起步较晚, 欠缺经验准备,面临着许多风险,但 同时这也是一种机遇和挑战。
一是从中国“走出去”的主体 看,国内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 家族私人企业,其股权和治理结构 不适应国家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 竞争力最强的是股权和治理结构合 理的现代跨国公司体制,其次是现 代的东亚文化的现代家族(家庭股 东和有职业经理人治理结构的)公 司。中国走出去的体制是国有或国 有控股企业,或者是规模较大的治 理结构还不完善的私人家族企业, 更多的是规模较小的私人企业。 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缺陷是:对 国内产业需要向国外转移的反应较 慢,准备不足;“走出去”投资建 设过程中和在外运营容易发生内部 人控制问题,道德风险较高;“走 出去”过程中,项目考察、投资决 策、人员往来、资金进出等各个方 面的审批较多;在市场调查研究和 远期预测分析不足、决策机制不健 全、“走出去”有任务指向,甚至 有私下非法或者隐性利益输送时, 忽视风险、草率决策的情况也时有 发生。中国私人企业也存在着攀关 系行贿开道、忽视可行性研究、偏 好高风险区域及项目、追逐短期利 益的问题。
第五,中国的地区优势锻造 出了一个中华文明圈,它们会对中 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的产业格局产生 互补的效果。从中华经济圈讲,中 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历史上有着长 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往来,在 当前经济交往上基于共同的价值观 和文化习惯,这种文明的历史传承 和文化习惯的相近,在贸易、投资 往来等方面,起着节约交易成本的 作用。加上交通的就近和便利,中 国对韩国、日本和东盟,包括对中 国台湾和香港的贸易和投资量,占 全球贸易和投资的比例很高。中国 与欧美日、东盟和俄印等较大的国 家和地区经济体,都保持着业已存 在、程度不同和日益密切的贸易、 投资、旅游、留学和移民等联系和 交流。
中国的比较优势之路
![中国的比较优势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c047be0beff9aef8941e0678.png)
中国的比较优势之路
江汉 大 学 叶欣 平
摘 要 :比较优势理论揭示 了国际贸易发生原 因,说 明了国际贸易模 式、国际贸易利益 等方面的问题 ,几乎成 了一切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并对制定经济政 策具有非常重要 的指 导意义。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的论述 ,一国按 比较 优势的原则来组织生产和 贸易可 以起到优化 资源配置的作 用。面对 经济全球化 这一现实,我 国要迎接 由此 带来 的严峻挑 战,有必要 先从理论 角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重新 审视 自己的比较优势。本文首先回顾 了传统 比较优 势的理论 ,进 而剖析 了新 贸易理论的形成与不足。在 此基础上,提 出并 阐述 了进一步发挥我 国比较优势 的对策建议 ,试 图以此 为我 国开放型 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 关键诩 :发展 中国家 国际 贸易 中国
1 8世纪末,重商 主义的贸易观 点受到古典经济 学派的挑战 ,亚 当 ・ 斯密 ( A d a m S m i t h ) 在生产 分工理论 的基础上提 出 了国际贸易 的绝对优势理 论。亚 当・ 斯密认为在国际分工中,每个 国家应该专 门生产 自己具有绝对优势 的产 品, 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具有绝对 劣势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各 国的资源 得到最有 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 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 。 根据亚 当 ・ 斯 密的绝对优 势理论 和大卫 ・ 李 嘉图的 比较 优势理论 ,中美 贸易,中国应该 出口劳动密集 型产 品,美 国应该出 口技术 ,但是美 国对 技术出 口有苛刻限制。中 国曾多次要求 美国放 宽限制。但理论毕竟只是理论 ,并没有 考虑 实际生活中的运 费,关税 ,出口补 贴。这些措施是为 了保护 自己的产 业和 保证 自己的国家安全。 无 论是以劳动生产率差异 为基础 的相对优势理论 ,还是以生产要素供给为 基础 的资源禀赋理论 , 其 比较利益产 生的前提是各国的供给 、 生产条件不可 改变 , 资源和 生产要素不能在 国际间流动,这种 传统 比较优势具有静态 的特 征。但处 于 当今 经济全球化 的条件下 ,生产 要素、资源可以在国际 间流动 ; 自 然 资源通 过技术 进步可以被改 良、人工合成或被 新材 料所替代,人力资源可 以通 过人力 资本投 资而以 “ 质量 ”上的优势 弥补 “ 数 量”上的劣势 。这表 明,大部分 发展 中国家所具有的静态 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并不一定具有动态的竞争优势 。 在 国际贸易 中的劳动密集 型产 品市场 上, 由于发达 国家存在 资本对劳动 的替代 ,使得 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 品并不具有竞争优势。而且 ,虽然发 展 中国家 劳动 密集型产品因其工资低而劳动 力成本较低,但发达 国家面对 国内 充分就业 的压 力,会 以各种壁垒 阻碍廉价 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 。从而造成在 劳动密集 型产 品和技术密集型产 品的贸易 中,以劳动密集型和 自然资源密集型 产品 出口为主 的国家 总是处于不利地位 ,出现 “ 比较利 益陷阱”。 发展 中国家片面 崇拜 比较优 势理论 ,在 国际分工 中过于偏重劳 动密集型 产品 ,虽然依 旧能获得些许利益 ,但在长期 中却会面 临贸易结构不稳定 ,总是 落后于人 的 “ 比较优 势陷阱”。这一陷阱 以两种 方式 出现 ,一是发展中 国家 由 于长期在 国际分 工中处于低附加值环节 ,使得 贸易利润 下降,缺乏改善贸易结 构的物质基础 ,并形成了对劳动密集型产 品生产 的路径 依赖;二是发展 中国家 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贸 易时过于依赖发达 国家 的技 术引入 , 进 而缺乏创新能力, 以至于长期陷于技术跟进状态 ,被迫 受制于人 。 从上文 中国贸易 “ 中国特色 ”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已经面 』 』 蠡 踏入 “ 比 较优势 陷阱”的风 险,加工贸易在 中国贸易方式 中占据 半壁江山,以及外 国企 业在 中国贸易 中的绝对主流地位 ,都客观说 明了中国贸易对劳动力资源丰富这 传统 比较优势 的较强依赖 ,这不仅使得 中国在 国际分工中处于弱势地位,而 且也让中 国贸易长期形成 了对 劳动力 比较优 势的依赖 ,这为中国贸易转型,走 高附加值道路带来 了惯性上 困难 ,而这也 正是通 向 “ 比较优势 陷阱”的第一条 潜在道路。此外 ,中国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贸易时,依旧走加工、组装的老路 , 在技术变革上过于依赖进 口更新 ,造成 了 “ 产 品顺差 、技术逆差 ”的现状,这 对中国树立 自我 品牌,寻求 自主技术创新带来 了结构性瓶颈 ,中国高新技术 贸 易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因此受到制约 ,而这也构成 了通往 “ 比较优势 陷阱”的 第二条道路。 要摆脱这种 不利局面 ,就应 当将 比较优 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转换 的关键 是将高新技术,包括从国外引进的高技术与丰富 的劳动力 资源结合 。此外 。应 当把产业技术密集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 ,为此应 当制订促进技术进步 的贸 易 政策。通过扶植处于幼稚期的高技术产业来获取 内生 比较优势 。中国作 为一个 发展中国家,人 口多、底子薄 ,地区发展不平衡 ,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的优势 将至少在今后一段时问 内得到保持。我们应充分利用发达 国家进行产业 结构调 整的机会 ,将其技 术相对先进 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 总的说来 ,发展 中国家要变潜 在的后发优 势为现实 的比较优 势,就要技 术创新。而 目前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本现状都不 能构成坚 强的支持,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当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加快人力资本 的积累。此 外,发展中国家新的具有 比较优势的产业或者企业的形成也需要 国 家力量的扶 持。一些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产业如航空航天 、船舶 、电子 、核、常 规武 器等应 成为发展中国家扶持的重点,因为这些产业集 中了大量的高精尖技 术 ,可以创造长期动态 的比较优势 。
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的新特点和我们的对策
![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的新特点和我们的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290f65d876a20029bd642d9d.png)
一
步推动了体制创新、 组织创新、 技术创新 , 为发展 中国家工
业化打下了良好 的微观基础 , 并进而促进 了发展中国家的经
种选择 , 而是一种必须 面对 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对 发展 中
济和政治体制改革 。 济全球化还促进了发展 中国家跨国公 经
出现和不断 自由化 。而生产要素 的自由流动 , 则可以以比过 去快得多的速度来克服经 济发展 中资金 、 人才、 制度、 市场和 资源等方面的“ 口”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 。生产要素 自由 缺 ,
流动成 了发展中国家发挥比较优势 、后 发优势 的有利平 台。 据联合 国公布的数字 , 近几年以来 发展 中国家吸引外资一直
经济全球化加速 了发达 国家跨 国公 司对发展 中国家和 地 区的进入 , 他们在 发展 中国家扩张不仅带来 了资本 , 还带 来 了先进 的设备、 技术 、 息和企业管理新模式 , 信 使发展中国 家加快了产业结构 的调整和工艺流程 的重塑。管理创新 , 进
一
以信息化为重要推动 的全球 化是我们今天这个新经济
司的发展 , 使其在世界市场 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有些跨国公 司的发展甚为迅速 , 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 已从
公司提 出了挑 战。
国家来讲 , 是一把“ 双刃剑” 既有机遇 , , 也有挑战 , 应对得当 , 机遇就大于挑战。机遇也好 , 挑战也好 , 主要是通过全球化、 的, 因为在今天 的世界市场上 , 发展 中国家用来与发达 国家 相竞争的主要就是这两种优势。 这些影响是发展 中国家制定
维普资讯
湖 北 社 会 科 学 经 济 论 坛
比较优势 、 后发优势的新特点和我们的对策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产业中的运用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产业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bc4ea26addccda38376baf7d.png)
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 在我国的前景不容乐
观。解 决这个 问题 的一个方法便是提高 资 源的使用效率 , 将现有 的生产 技术 充分 的
融 人 产 品生 产 中 去 。 同 时认 真 合 理 的加 强
想 在 变化 的世 界 经 济环 境 中 占据 重要 的地 失 占 GD P的 l 左 右 。 O 位 , 该正确 结合这 一理论 。本文考 察 了 应 中 国产 业 的现 状 以 及 存 在 的 问题 , 合 现 结 实提 出对 中国产 业转 变 的建 议 。
建议
平 。技 术 水 平 不 高也 是 导致 我 国产 业 结 构 优化升级难以进行的重要原因之~。 三、 比较 优 势 理 论 对 中 国的 指 导 1 .继 续 发 挥 劳 动 密 集 型 产 业 的 比较 优 势
的绝 对 优 势 理 论 的 补 充 , 对 优 势 理 论 指 绝 出, 每个 国家 都 应 专 业 生 产 其 劳 动 生 产 率
创 新 能 力 不 足 成 为 制 约 我 国产 业 结 构 调 整 的 关 键 因 素 。 目前 大 量 的 高 新 技 术 产 品 需
要进 口, 如果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下去 , 我国 将处于被动发展状态 。
传统 比较优 势的劳动密集 型产业 , 同时 , 但
也 应 向 新Biblioteka 型 的 劳 动 密 集 型 产业 发 展 。 2 源 的 有 效 利 用 及 开 发 .能
支出仅 占 0 3 , . 高技 术人 才远 远 低于 世
界 平 均 水 平 。情 报 技 术 、 材 料 技 术 等 高 新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扩大中国农产品出口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扩大中国农产品出口](https://img.taocdn.com/s3/m/0b39ca06844769eae009edf0.png)
品 的 出 口呈 上 升 趋 势 .显 示 出潜 在 的 出 口增 长
二、农产 品 出口韵 作 用
0 … 扩 大农 产品 出 口有利 于农 业产 业结 构 的调 整 ,有利 于 提 高农 产 品 的科 技 含量 ,有 利 于 迎 接
WT 的挑 战 ,有 利于增 加 农 民收入 ,可 以说 ,扩 O
界 贸 易组 织 的机 遇 和所 享有 的权 利 .发 挥 比较优 势 ,主攻 一 批 出 口优 势 产业 和 产 品 中 国优 势农
产 品 出 口仍 将 以 亚洲 市 场 为 主要 目标 .进 一 步提 高 市 场 占有 率 ;以高 质量 、高 附 加值 、深 加 工 的
农 产 品 为 突破 口 ,通过 各种 营销 手段 .重 点 开 拓 欧 洲 、北 美 市场 ; 同时 积 极 ” 拓 俄 罗 斯 、非 洲 、
国际 竞争 中具有 优 势 从 蔬 菜 的 生 产价 格 国际 比
较 来 看 .除 澳 大利 亚 的部 分 蔬 菜 生 产价 格 与 中国
基本 持平 外 .其他 产 品 的生 产 价 格 均 以 中 国为 最
低 .而且 越 是 劳动 密 集 型产 品 . 中国 的生 产 价格
优 势越 明显 . .
生态 类 型和 丰 富 的品 种 资源 .为 发 展特 色 农 业 奠
定 了 良好 的基 础 中 国是 农 产 品 生 产 大 国 .许 多
农 产 品 的生 产 总 量 居 世 界 前 列 。如 水 果 、水 产
品 、肉类 、禽蛋 等 。
( )产 品价 格优 势 二 劳 动 力价 格便 宜 .使 中 国劳 动 密集 型 产 品 在
中东市 场
经 济 合 作 和 自由 贸 易 区建 设 日趋 活 跃 .推 动 出 口、扩 大 贸易 日益成 为各 国政 府 实现 经 济 可持 续 发 展 的 重 要 战 略 中 国农 业 以小 规 模 经 营 为 主
第二波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如何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第二波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如何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https://img.taocdn.com/s3/m/59a8ce03bb68a98271fefa5b.png)
西南财经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12届MIB期末论文论文题目:第二波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如何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学生姓名:黎原亨课程名称:WTO规则与国际商务所在学院:国际商学院教师:尹忠明专业:国际商务学号:2120254000212013年1月第二波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如何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后,要素价格不断上升,中国低端产业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以出口导向的第一波全球化红利已不可持续。
第二波经济全球化是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即在扩大内需的条件下实施深度全球化战略。
中国要利用世界经济危机提供的机会,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稳定外需的前提下不断扩大内需,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背景和条件下,建立新型的对外经贸关系,全面获取新的第二波全球化红利。
第一波经济全球化是指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利用自身劳动力成本低廉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大力吸引国外直接投资和发展加工贸易。
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特别是欧美需求萎缩,中国对外出口面临严重威胁,过去以出口为导向型的经济模式已经走到尽头。
面对国际市场急剧萎缩,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实施扩大内需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扩大内需指的是利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战略与全球化并不相冲突。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经济趋势,是要素跨区域的、无经济疆界的流动,它只与自力更生经济中要素的封闭流动相对立。
因此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其实就是强调利用全球优质要素发展自己。
对于中国这样有着巨大市场潜力的国家,不可能长期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因此,逐步回归“基于内需的全球经济”形态,只是在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行事。
【1】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一)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重商主义者认为贸易即是一个输赢的局面,获得顺差为进行贸易的目的。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在利益驱动下,主观上为自己的微观经济主体可通过分工和交易而客观上为社会工作,从而实现自利与互利、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相互联系,经济主体之间是可能实现“双赢”的。
中国如何由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走出去国际商务
![中国如何由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走出去国际商务](https://img.taocdn.com/s3/m/7af4ac74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95.png)
中国比较优势策略发展及现状
对外贸易整体特征:大而不强
在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82009》中,中国在全球134个参评经济体中排名由上年 的34位上升4位,终于跻身前30强。
1997年,南京大学副校长洪银兴教授在《经济 研究》发表的文章中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比较 利益陷阱”的命题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 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 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 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 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 是处于不利地位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
比较优势过分强调静态贸易利益,即短期外 汇收益,忽视了贸易的动态利益,即对外贸 易从长远发展角度对一国产业结构优化、科 技进步带来的利益
竞争优势则基于一国产业的长远发展,为了 获得稳定的、长期的贸易利益,甚至可以牺 牲一些中短期贸易利益
中国比较优势策略发展及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鉴亚洲四小龙发展经验,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依靠本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大 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
比较优势策略失灵的原因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前提的局限性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的迅速发展 国际贸易及其பைடு நூலகம்争模式的发展变化
竞争优势理论
所谓竞争优势,指的是,具有竞争力的比较优 势,而这些比较优势 “集中在特定的产品或产 业的环节上”(迈克尔·波特) 区别于传统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不是先 天的资源禀赋,而是后天的,需要创造的,并 且是直接面向国际市场中激烈的市场竞争的 竞争优势归根到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 过其成本的价值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8242400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1d.png)
“⽐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较优势”的产⽣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赫克歇尔?俄林曾提出“要素密集度”这个概念,意在让国家在其对外贸易中出⼝要素密集度⼤的产品,换句话说就是要出⼝“⽐较优势”产品。
因为要素密集度⼤的产品对国家来说机会成本较少,获利较多,从⽽促进经济发展。
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考虑,林毅夫提出了“⽐较优势”的发展⽅式。
由于中国⼈⼝多,劳动⼒充沛,中国的“⽐较优势”中的很⼤⼀部分是廉价劳动⼒。
再加上中国加⼊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对外贸易开放增加,中国在世界经济体中充当了“世界⼯⼚”这⼀⾓⾊。
例如,中国的珠三⾓地区的纺织业为中国的gdp做出了很⼤的贡献,尽管纺织⼯⼈的劳动⼒素质并不⾼,只是因为“廉价”⽽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占优势。
由于中国向世界⼤量地出卖廉价劳动⼒,中国的“收⼊”颇丰,⼏年的gdp翻番,领先全世界。
同时,中国近⼏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成了世界的传奇。
⼆、刷盘⼦,还是读书发展“⽐较优势”,出⼝在要素中有竞争⼒的产品固然是好事情,但是如果只是⼀味地注重“⽐较优势”产业的发展与其创造的gdp 价值,恐怕中国的经济⽆法持续发展下去。
中国的“⽐较优势”之⼀的廉价劳动⼒现在已受到了冲击。
印度等国同样有⼤量的廉价劳动⼒,有的甚⾄低于中国的⼯资⽔平。
同时,美国等国为了创造国内的就业岗位,也准备在境内建⽴⼯⼚,招募本国员⼯,解决就业问题。
这两种情况在很⼤程度上都将影响中国的劳动⼒供给。
如果中国继续在劳动⼒上⾛“⽐较优势”道路,⽽不加⼤⼈⼒资本的开放的话,恐怕中国以廉价劳动⼒为主的产业将会在未来受到严重的影响。
所以说,中国的产业发展靠“⽐较优势”是不可以的。
这种“刷盘⼦”式的经济发展,即出卖资源的发展⽅式只会在短期内增加gdp,在长期内使国家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输出产⽣了依赖,从⽽影响了经济的长期发展。
⽽如果我们转⼊“读书”式的发展⽅式,即⼤⼒投⼊⼈⼒资本的培训,使国内的劳动⼒不仅仅只具有廉价这个特点,因为廉价已不会再成为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这样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更好的预期。
中国应怎样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和培育竞争优势
![中国应怎样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和培育竞争优势](https://img.taocdn.com/s3/m/14306662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33.png)
中国应怎样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和培育竞争优势一.比较优势分析(一)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长久以来,为自由贸易学说提供理论依据的就是比较优势学说。
不论是大卫李嘉图的古典比较优势学说,还是赫克歇尔-俄林的新古典贸易理论,都强调了只要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进而交换,就能通过国际贸易获利。
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这些理论证明,基于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能得到更多的好处。
很多经济学家也认为各发展中国家应当将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其贸易战略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比较优势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拥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是以劳动要素和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也即出口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具体来说,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由低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低价优势以及粗放型增长所带来的规模优势。
凭借这种“比较优势”,中国的产品得以极强的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中国的制造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资金、技术方面相对稀缺,成本较高,而劳动力则相对充裕,成本也相应较低,这一状况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存在。
因此,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仍然是当前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
另外,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现阶段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有价格竞争力的也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所以我们应当把传统的比较优势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优势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这一方面可以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能不断地积累资金和技术,提升资源禀赋结构,为产业的逐步升级打好基础。
(三)怎样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我们可以通过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或者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和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继续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拓展外贸出口增长空间。
应用文-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应用文-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23aec6fa300a6c30c229fc3.png)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形成竞争优势,这样的产业就不需要政府扶持,可以占有很大的市场获取利润,随后就能再投资,实现产品技术的升级,这样的才是可持续的。
发挥比较优势,还有利于构建和谐。
发展了,政府能动员的资源多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就好了。
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得比较好,在社会问题上也解决得比较好,就业、社会救济、农村医疗卫生、养老等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这是和经济增长以及政府财力越来越强大密切在一起的。
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1978年底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
1978-2004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4%,2004年GDP的规模为1978年的10.3倍,而世界同期的年均GDP增长率仅为2.8%;中国国际贸易年均增长16.7%,贸易规模增长了56倍,进出口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1547亿美元,同期贸易依存度由9.5%增长到69.3%;中国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东亚金融危机中,中国的人民币没有贬值,为东亚经济的迅速复苏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现在中国虽然是一个存量的小国,但是,已经成为增量的大国。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主要来源,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中国有可能在本世纪中叶前变成全世界最大的经济。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特性世界上大多数转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是赶超战略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领导人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
然而,重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是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与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相冲突,使重工业优先增长无法借助于市场机制得以实现。
解决这一困难的办法,就是做出适当的制度安排,人为地压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即压低资本、外汇、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的价格,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运用
![浅析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7f7906c9bb4cf7ec4afed05d.png)
性 矛盾仍然没有解决。长期以来 ,我 国基本是以劳动生产率 和资源察赋 差异形成 的比较优势来进行国际分工和开展国际贸易 的 , 这 种单纯 的以 低成本和资源优势确定 的国际分 工格局最 终会落 入 “ 比较优 势陷 阱” 。 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最终陷入被动和落后的境地。其次 ,单纯 以低 成本为优势的竞争力难 以长期维系: 一方面长期以出 口 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 往往会陷入 “ 比较优势陷阱” ,这是经济后进国家必然面对的风险,也是必 须解决的矛盾。另一方面 ,区域经济集团化 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新特征 和表现形式,由此产生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足以抵消来 自中国出 口产品低成本的优势 ,低成本的竞争力也就变得不再有意义。 2 .加入 WT O为我 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新 的机遇和挑战 ,要求 我国 转变外贸增长方 式 ,使我 国的商品在 国际竞 争中获胜 。加入 W T O,为 我 国扩大出 口和引进外资 ,引进 国际先进技术 、设备和管理经 验提供便 利 ,有助于促进 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产品质量提高 ,从而增强 国际竞争 力 。不仅如此今后 ,我 国会面对更为 直接和激 烈 的竞 争 , “ 优胜 劣汰 ” 将成为市场规则 ,这无疑将为各行业带来挑战、增加压 力,迫使他们发 展科技 、加强创新 、降低成本 、提高质量 , 在 竞争 中求得生存 。 3 . 已经形成 的大 国经 济是 逐 步形 成 国家竞 争 优势 的 必 要 条件 。 2 0 0 7年我国 G D P 将近 2 5 万亿元 ,这意味着客观上我国已经走向大 国经 济 ,尤其从我 国对外贸易规模上可 以得到验证 :2 0 0 7年全 国外贸进出 口 总额已达 2 .1 7 万亿美元 。庞大的对外贸易规模意 味着 能够对国际上某 些 重要商 品的价格 产生 影响。另外 ,作为 一个拥 有 l 3亿 人 口的大 国 , 国内需求也 同样 巨大 ,可以充分利用 国内巨大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市场需 求 ,促进 国内企业竞争产生规模经济 ,降低成本 ,从而提高企业在 国际 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因此 ,我国已经形成的大国经济为外贸增长方式 的 转变提供 了支撑 ,成为 国家竞 争优势形成的必要条件。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cbb9e5c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71.png)
定义与概念010203比较优势绝对优势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的关系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历程古典比较优势理论新古典比较优势理论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动态比较优势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进步,各国的比较优势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各国应根据变化了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比较优势原理一个经济体在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时,如果相对于其他经济体具有较低的成本或较高的质量,则具有比较优势。
国际分工与贸易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各国应专注于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不同国家在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异决定了其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因此各国应根据要素禀赋的优势来获得比较优势。
经济增长贫困减少出口大国金融体系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国与一些贸易伙伴之间存在贸易不平衡问题,导致贸易摩擦不断。
贸易摩擦环境污染劳动力市场技术创新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面临人口老龄化、就业压力等问题。
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仍需加强。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一带一路”倡议产业升级金融市场开放绿色发展理论概述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在中国应用中国是一个劳动力相对丰富、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因此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鞋帽等,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理论概述在中国应用产业升级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通过产业升级来改变其比较优势,以适应全球经济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
在中国应用中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
例如,中国在高铁、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理论概述VS“一带一路”倡议与比较优势理论总结词详细描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比较优势理论总结词详细描述总结词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发挥乡村地区的特色和优势,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的比较优势分析
![目前我国的比较优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7f65ecfbb4cf7ec4afed0d4.png)
对“比较优势陷阱”的认识以及目前我国的比较优势分析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从中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人“比较利益陷阱”。
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表明:比较优势战略不能改变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面貌,也无法改变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不公平现象。
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分地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而忽略了贸易的动态利益,即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的进步以及制度的创新的推动作用。
长期执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的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而且具有固化原有产业分工的作用,使发展中国家处在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
发展中国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贸易发展战略,突破比较优势战略的束缚,实行竞争优势战略。
所谓竞争优势战略就是指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全面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国际贸易利益的一种强调贸易动态利益的贸易发展战略。
它强调贸易利益的动态性和长期性,为了获得稳定的、长期的贸易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一些中短期的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战略注重产业内部的交换关系和产业的生产率以及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能适应当前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不断上升的趋势,它所关心的是如何将一国的潜在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战略是发展中国家改变在国际贸易中不利地位,充分发挥对外贸易作用的一个必然选择。
比较优势原理虽然发端于对贸易问题的研究,却根植于市场经济体制,依赖于市场体制的充分作用。
它与国家的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利用比较优势实际上是对市场机制的遵循。
在经济发展每一阶段,运用比较优势可迅速增加资本的积累,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这方面来说,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现实的世界并非是完全自由贸易的。
在保护本国产业和维持本国充分就业的压力下,国家就会采取种种贸易壁垒限制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入。
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a1d463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eb.png)
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摘要]我国区域发展有进一步拉大差距的趋势,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遏制这个势头。
我国的“十一五”规划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区域互动机制。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比较优势;区域互动机制[作者简介]周瑞超,广西大学科技处经济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04[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9-0053-04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大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有过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许多国家现在地区发展也不平衡,如德国目前也还存在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因此各国都在努力缩小地区发展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是一个综合性、组合式的概念,其基本内涵由五个部分构成。
一是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特殊功能都能得到科学、有效的发挥,形成体现因地制宜、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特色区域经济。
二是各地区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能够实现畅通和便利化,形成建立在公正公开公平竞争秩序基础上的全国统一市场。
三是各地区城乡居民可支配购买力及享受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人均差距能够限定在合理范围之内。
四是各地区之间基于市场经济导向的经济技术合作能够实现全方位、宽领域和新水平的目标,形成各区域、各民族之间全面团结和互助合作的新型区域经济关系。
五是各地区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能够实现统筹规划和互动协调,各区域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实现协调、和谐的发展模式。
对我国而言,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一、造成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历史原因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是由历史和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等造成的。
讨论我国如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讨论我国如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https://img.taocdn.com/s3/m/b6621c2fbd64783e09122bc3.png)
讨论我国如何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08国贸3班阎鸣秋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1.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1.1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各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1.2中国的比较优势就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已经丰富的自然资源来说,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就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种比较优势。
从对外贸易的商品组成来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工业的发展还处于萌芽状态,初级产品的出口占全部出口产品的一半以上,主要是以一些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
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开始进行加工贸易,即从外国引进一些短缺的资源,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进行加工组装,实现产品的增值,然后出口到国际市场,至2004年,中国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已达到90%以上。
在这一阶段,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发挥了四个出口优势战略,即发挥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矿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出口;发挥传统技艺精湛的优势发展工艺品和传统的轻纺产品出口;发挥劳动力众多的优势,发展进料加工;发挥现有工业基础的作用,发展各种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品的出口。
由此可见中国在对外贸易的初始阶段,较好地发挥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的比较优势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七五”计划(1986—1990年)时期,轻纺产品成为我国最大类的出口商品,纺织品出口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6%。
“八五”期间,中国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达32.9%,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额达439亿美元,成为我国最大类的出口商品。
1.3传统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困境首先,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导致贸易条件日趋恶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
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尽管在技术、管理上还有一定差距,但在很多方面,我们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优势
在劳动力成本方面我国企业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我国企业的成本有较强的优势,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成本会进一步降低,这种趋势将使我国在纺织、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更大的国际比较优势。
2、市场优势
中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国内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中国企业具有熟悉中国国情,了解国内市场的消费心理,加上中国产品在自己本土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使中国企业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和竞争力。
在国外市场中国产品同样有相当的优势。
从国外市场的需求档次来看,高档次商品有市场,而中低档商品的市场更广。
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高档电视、高级音响、数码相机等高档商品的需求市场很小,中低档商品比较受欢迎。
即使最发达的美国,大量财富也只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普通人的产品也以物美价廉为主,从清晨的闹钟、磅秤、吹风器,到夜晚的桌灯、睡衣、拖鞋,几乎离不开中国货。
即使像家电这样的产品,美国人也并不都要价格昂贵的高档货。
中国家电协会组团对美国家电市场进行调研,普遍感觉家电产品在美国家庭中不是消费的热点和重点,也不是显示家庭富有的标志。
普通美国人对白色家电的消费观是实用、方便、便宜,而这恰恰是中国产品的特点。
另外,在中亚、南亚和非洲等国家,由于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运输的货物分散,运输量小,运距短,并且通路状况很差,非常欢迎中国的价格低廉、经济实用的产品。
因此,中国产品在国外的市场中也有很大的优势。
3、国际竞争力优势
一些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特别是在我国开放较早的一些竞争性行业及企
业,他们在长期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技术、人才和资本优
势,一些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较强的研发能力,掌握相关产品的关键
制造技术,品牌已有相当的知名度。
个别企业如海尔等企业,通过坚持走国际
化经营的思路,使企业发展成为世界级跨国企业集团。
海尔集团凭其实力与魄
力,选准美国、德国等高度发达国家作为主攻目标,并在美国安营扎寨,建立
生产制造基地,打开美国、德国市场,随即趁势开拓一般国家的市场。
在福布
斯杂志的最新统计中,全球白色家电海尔集团综合实力排到了第6位。
目前,海尔已经在世界各地建立起12家海外工厂,56个贸易中心,15个设计中心,营销网点53000个,产品销往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0年,海尔的总销售额为406亿元,而出口创汇
2."8亿美元,按照目前的速度,海尔集团在2003年就能列入世界500强的行列。
中兴通讯集团最近向南斯拉夫提供价值总额达
2."25亿美元的GSM移动通讯设备,实现了我国高新技术成套设备出口零
的突破。
天津药业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在原料药地塞米松
市场上取得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90年代初,法国罗素公司等大型跨国公司凭
借其强大实力,采用低价战略抢占中国市场,天津药业公司被迫停产。
但他们
没有泄气,而是总结经验、卧薪尝胆,经过几年奋斗,有计划地实施“高科技加规模经济”的发展战略,采用了120多项新工艺,取得了自己的技术专利,很多
项目得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重新夺回了质量和价格优势,不仅使罗素公司及
美国、意大利等国公司产品退出了中国市场,还占领了亚洲60%及全球40%的市场。
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其产品已被
国际市场认可,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即使我们有些行业总体水平目前不如发达国家,但是国际市场的需求是有
档次差别的,任何国家在相关的产品上都有强有弱,有所为有所不为。
国际间
的产业结构是有分工的,分工的基础就是比较优势,即使经济最发达国家也不
能什么行业都先进,什么产品都有绝对的优势和竞争力,在某些领域内我们的
企业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只要我们选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就会有自己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