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高一语文教案《别离》教学案.docx
《别离》教学教案设计
《别离》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别离》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能够欣赏和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通过分析诗句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别离和相聚,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2. 诗句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诗歌创作练习的指导。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意象和情感的把握;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3. 创作练习的指导。
1. 教师准备《别离》这首诗的原文和相关解析资料;2. 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资料和创作指导资料;3. 准备投影仪和白板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与别离相关的图片或故事,引起学生对别离主题的思考;(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别离的感受和经历。
2. 朗读与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别离》这首诗,感受其节奏和韵律;(2)学生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深层含义。
3. 分析与鉴赏:(1)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2)学生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培养文学鉴赏能力;(3)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指导学生正确欣赏诗歌。
4. 创作与分享:(1)学生根据对《别离》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诗歌创作练习;(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3)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提高创作能力和鉴赏能力。
(2)学生提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思维的拓展;(3)教师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 知识与技能评价:(1)通过口头提问或小测试,检验学生对《别离》诗歌内容和主题的理解;(2)通过分析诗句和修辞手法的练习,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创作练习的展示,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别离》教案 下一站别离
《《别离》教案下一站别离》摘要:降生()耘耕()晤面()轮替()、“像刚刚降生两婴儿”这比喻句思是什么,()严谨结构诗人非常结构安排全诗具有“起”“承”“”“合”结构,、这首诗是首“沉思诗”诗人抒写友情并融入了己生命体验《别离》教学案※学习导航【学习目标】、把握象涵准确理诗歌所表达情感、能通模块学习掌握鉴赏诗歌基方法3、了诗歌这种学体裁特征和感情表达基方法【学法建议】这首诗没有具体叙事情节应从象入手调动己生活积累展开想象进行性化【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冯至国现代作、诗人作品有《昨日歌》、《山水》等他《十四行集》是关体与人类生存状态、人生命形而上体验与思考由7首诗组成是国新诗史上“集、充分地表现生命主题部诗集它是部生命沉思者歌”它使国现代诗歌次具有了“形而上品格”他选择了“十四行诗体”完全采用现代白话口语连关词也很少使用却将这种外诗体形式运用如达到了诗情、哲思与外形式和谐其《十四行集》整体风貌所显示庄严、单纯与从容以及艺术上相对完美使得它0年代学以至整现代学都是独特存另方面冯至《十四行集》成功是重要征候它表明国现代新诗人已有足够思想艺术力量消化外形式利用它创造国己民族新诗、链接()背景知识《别离》和其他十四行诗样作9年原是作者昆明送给朋友那躲避日寇飞机轰炸诗人从昆明到近郊座深山他虽然离开了闹市身居茅屋但仍关心着天下事他眼睛专着多难人生“担着工作辛苦”由有这样思想基础所以他即便是抒发人感受写别离这样题材也没陷入李义山“相见难别亦难东风无力花残”窠臼而是道出暂别离与永存友情辩证关系作友情颂歌它宛如熊熊跃动火苗暖人肺腑;作精神营养品它又似澄明晶亮臻纯青炉火逗人思()名句分享相见情已深语可知心——李白当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王昌龄友谊是美德手段并且身就是美德是共美德——费尔巴哈所谓友情是平等人们离开了利益关系交易——哥尔斯友情人生酒——杨格很多显得像朋友人其实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并不显得像朋友——德谟克里特友谊是培养人感情学校——苏霍姆林斯基友谊像清晨雾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巩固它——马克思3、预习思考()预设问题①诗描写了哪些象?②这首诗揭示了友情怎样涵?③这首诗是通怎样独特视角讴歌真挚友情?()预习课你提出了哪些新问题?※动课堂【课安排】课、学评价1、给下列加音降生()耘耕()晤面()轮替()、“像刚刚降生两婴儿”这比喻句思是什么?二、研习、层次结构全诗共四节节先具体描写“”诗人感到分别前那招手仿佛是把世界劈成了两半是股悲凉情绪涌上心头浑身骤然感到寒冷起但是诗人并没有悲观厌世分别使他获得了全新生命感受二节承上把别离看成是“”看成是新生活开始这样不仅可以排遣别离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发展三节诗人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发展新涵四节诗人思考进步升华只要怀着感恩心态保持精神状态年轻那么友谊常青人生不老、艺术特色()新颖形式这是首格律严谨十四行诗十四行诗是西方种格律诗它音韵回旋有很强抒情性善表现沉思状态和歇咏比较永恒主题作者借这种形式充分表达了()严谨结构诗人非常结构安排全诗具有“起”“承”“”“合”结构节“起”突出离别带情感冲击二节“承”写离别默默地承担严肃地生活三节“”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发展四节“合”强调要平静地接受人生聚散坦然面对岁月流逝、人世变化(3)情绪深邃哲理这首诗从“”具体描写开始以抽象感悟结束淡化具体离别场景描绘和程交代侧重表达情绪和深邃哲理是“思与诗相结合”“沉思诗”三、问题探讨、分别前那招手仿佛是把世界劈成两半诗人这种奇想有现实依据吗?什么?、这首诗是首“沉思诗”诗人抒写友情并融入了己生命体验请谈谈你理并与学交流※选修延伸【师生动】学习完这你提出了哪些新问题?生师《别离》预习思考、“招手”、“辽阔”、“工作”、“相逢”、诗指出友情是朋友彼勉励和支持友情是生活动力揭示了友情价值3、通朋友别离这特定视角展开奇特想象讴歌了真挚友情、学评价、àgúùlú、诗人是借这比喻表达分别感受眼前世界下子空阔起种新奇感油然而生获得全新生命感受二、研习(答案仅供参考对即可)、“招手”“降生”、对生命体验和对友情感悟“招手”三、问题探讨、参考见诗人这种奇想是有现实依据因彼工作都很忙再加上相距遥远相聚机会就更少了、参考见这首诗没有具体叙事情节表达是幽眇迷离人生感悟写是别离又不仅仅是别离因而不能强统应该让学生结合己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理冯至十四行诗受德国现代主义作里尔克影响表现了对永恒对然对流逝万物体验和思考没有急躁担当风雨忍受艰苦默默地从事有义工作诗“我们担着工作辛苦”“各把各人世界耘耕”等就表达了这样人生思考而这样思考又包含着识生长、死亡独立不移以感恩心情与万物融体获得永恒冯至把这样人生体验融化诗歌两节诗境表现静默深邃情怀“怀着感谢情怀想/像初晤面突然感到前生”“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到序轮替/感受不到人规定年龄”。
《别离》教学教案设计
《别离》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别离》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能够背诵并默写《别离》全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学会通过诗中的描写,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诗人在别离时的情感波澜;(2)理解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3)培养学生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情感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别离》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能够背诵并默写《别离》全诗。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2)学生对诗中情感的共鸣和体验。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为学生创造情感体验的氛围;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分享,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 运用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别离》诗歌文本;2. 学生准备:预习《别离》诗歌,了解诗人背景;3. 教学辅助材料: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柔和的背景音乐,营造情感氛围;(2)教师展示诗人画像或相关图片,简介诗人背景;(3)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别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举手发言;(2)教师点评并引导其他学生补充、讨论。
3.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分享对“别离”的感受;(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中情感的变化和表达。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2)学生分享自己的解析和感悟。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展示自己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别离》教案
《别离》教案lzhfy教学目标:1、理解别离诗的内涵;2、了解十四行诗的特点。
1、导入新课自古以来,歌吟别离的诗很多很多,如我们学过柳永的《雨霖铃》,学生齐背“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又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在古人的眼里,离别是那样的感伤,南朝文学家江淹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那么,现代诗人、学者冯至的笔下的别离,又会是一种怎么样的滋味呢?2、介绍冯至看注解:现代作家、文学家、翻译家、诗人。
鲁迅评价他是“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3、学生自读,画出难以理解的诗句,然后交流讨论。
4、师生互动,解决疑难。
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身边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帮助解读A、激发学生已有体验:考上高中,初中的同学有的上了罗中,有的上了永中,各人过各人的读书生活,各人都重新有了新的朋友,世界便分成了两个;刚到罗中的第一个晚上,最想的就是家的温暖,朋友的友情的温暖,所以就会感到冷;B、喻体:刚出生的婴儿带给你的感受?联系“眼前突然辽阔”来理解。
(新生、起点、光明的前途等。
)呵,一次别离,一次降生,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
帮助解读:如何理解“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为了再见,好像初次相逢,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
帮助解读:A、“晤”的意思是?“初晤面”就是?“前生”的意思是?B、当你在“今世”遇到你的“前生”,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故事;很煽情的诗句:“前生的五百次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
”C、如何读“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过去”是时间名词,不可读轻声)如何理解?补:把你对别人的好写在沙滩上,把别人对你的好刻在石头上。
D、当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想过去,想着朋友对你的好,自然心中会生出深深的感激,所以,当再次相见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朋友已经成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友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别离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别离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别离教案教学设计1【教案教学设计】别离导言人生中别离是常有的事情,有时候许多的别离都是来自于一些细小的事情,譬如,当你与朋友道别时,你可能会流露出不舍和离别之苦,而这种情感在大多数人身上都可见。
本次教学主要围绕着别离这个话题展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探究离别的感觉,理解离别的原因,学会处理离别情感的方法。
一、学习目标1、了解离别的内涵,学会发现离别;2、理解离别的原因,分析离别的带来的影响;3、描述自己的离别经历,探究离别产生的感觉;4、学习处理离别情感的方法,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二、教学流程1、引入(10分钟)通过一个视频(“别离”),介绍离别的内涵,让学生们从生活的角度认识离别这个话题,使得学生们产生谈论的欲望和共鸣。
2、探究(30分钟)1)学生们组成小组,与组内成员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让同学听完之后,谈论自己的感触和体会,并记录下来;2)老师根据学生们的记录,引导学生们分析离别的原因,讨论离别所带来的影响。
3、归纳(10分钟)1)老师通过黑板报告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2)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们归纳总结离别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4、拓展(30分钟)1)通过阅读材料(《别离》),学习别离的各种表现形式和处理方法;2)学生们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撰写读书心得。
5、总结(10分钟)1)让学生们分享自己在这节课中掌握到的知识点;2)学生们反思自己在这节课中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
三、教学策略1、因材施教策略本次教学活动要求学生们分享自己的个人经历,根据学生们的不同情况,可以针对性地进行不同的引导,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教学活动中来。
2、合作学习策略本次教学活动也是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的,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方式,让学生们相互学习和交流,达到全方位的教学效果。
3、多元评价策略本次教学活动采用多元评价策略,不仅关注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更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处理能力。
《别离》备课参考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别离》备课参考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别离》备课参考教案教学设计1《别离》备课参考教案教学设计《别离》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小说,也是外国读者接触中国小说的重要作品。
它以小说形式记述了一代留法中国学子和华侨在异国他乡的人生经历,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国家面临的危机。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认识意识,启发学生对于作品意义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1. 掌握《别离》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等基本知识,理解作品主题与内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思维体系。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4.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拓展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只有在有效的学习中形成对作品的思维深度。
二、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进入《别离》的阅读世界,培养学生的阅读感知和审美情趣。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展示《别离》的相关视频、图片、海报等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小说的世界。
2、提问小活动提问学生对于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化背景等知识进行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情节解析逐步解析小说中的情节,创设思维体系,让学生深入了解小说情节,理解整个故事的内涵。
1、人物关系梳理通过比较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学生生活中的人物关系,让学生体验和学习小说中的情感关系和人生态度。
如王爷的做法、林莺的做法等等。
2、情节分析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每个章节的主题和细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小说中存在的意象意义,探究作品中深层次的哲学价值。
第三课时:人物形象解析通过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意义,了解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态度与反应。
1、人物塑造的方式介绍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多元文化中的态度表现,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物背后的思想和文化涵义。
《离别》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离别》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离别》优秀教学设计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 熟练理解和运用课文《离别》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主题;- 进行个人和小组讨论,表达自己对离别的看法;- 提高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
2. 教学内容和流程2.1 导入(5分钟)介绍《离别》这篇课文的背景,并鼓励学生讨论他们对离别的理解和感受。
2.2 阅读理解(15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离别》课文,并回答相关的理解问题。
随后,共同讨论他们的答案,提供必要的解释和指导。
2.3 课文分析(15分钟)使用教师提供的分析指导,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和主题。
学生可以从词汇、句型和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参与讨论。
2.4 个人和小组讨论(20分钟)学生根据指导问题,进行个人和小组讨论,表达自己对离别的看法和经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互相交流分享。
2.5 总结(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并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收获。
激发学生对离别主题的深入思考,并鼓励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教学资源和评估3.1 教学资源- 《离别》课文- 阅读理解问题和答案- 课文分析指导- 讨论指导问题和小组讨论评分表3.2 评估-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表达能力程度;- 讨论表现评估:根据小组讨论时的提问回答和思考能力进行评估;- 阅读理解测试:收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4. 扩展活动4.1 创作写作让学生根据《离别》这个主题进行创作写作,如写一篇离别的故事或者写一封别离的信。
4.2 视听材料提供相关的离别场景的视听材料(如影片片段、歌曲等),让学生观看或听取,进一步加深对离别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4.3 作品分享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作写作或对离别的思考分享给全班,促进互相研究和交流。
5.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离别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的运用,帮助学生加深对离别的理解和思考。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关注类似主题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和创作能力。
《离别》文章教案
《离别》文章教案离别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无论是离别亲人、离别朋友,或者离别自己熟悉的环境,都会带来一定的伤感和不舍。
本文将介绍一份《离别》文章教案,旨在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表达出对离别的感受和思考。
一、教案框架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离别主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流畅地表达对离别的感受和思考;-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写能力,提高文章的细节描写和语言表达水平。
2. 教学准备- 课堂教学工具:投影仪、教学PPT;- 学生用品:笔记本、笔。
3. 教学内容与步骤- 引入部分:通过将学生带入离别的情境,让他们理解离别的含义和影响;- 知识点讲解:讲解离别的表达方式,如比喻、夸张、对比等,以及如何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提升作品的表现力;- 案例分析:给学生提供一些离别主题的作文案例,分析其结构和语言表达特点,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写作灵感;- 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写一篇以离别为主题的文章,并给予评价和指导;-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二、教案详解1. 引入部分首先,老师可以通过一个短小而感人的故事、一个画面的展示或者一段音乐的播放来引起学生对离别的关注和思考。
比如,可以讲述一个好朋友要离开的故事,或者播放一首描绘离别场景的音乐,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2. 知识点讲解在这一部分,老师可以通过教学PPT或板书的形式,向学生讲解离别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比如,可以分别列举几个贴切的比喻、夸张和对比的例子,并解释其使用的效果。
此外,老师还可以讲解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达离别的感受。
例如,通过描写离别时的周围环境、人们的表情和动作、自己的内心变化等,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真实感。
3. 案例分析在这一部分,老师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些优秀的离别主题作文,让学生阅读并分析其结构和语言表达特点。
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讨论,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技巧。
同时,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作文中获取灵感,并鼓励他们尝试将自己的个人经历和感受融入到写作中,使作品更加真实和生动。
《离别》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离别》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离别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离别这一主题的含义和影响;2. 培养学生对离别的思考和情感表达能力;3. 提升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离别的定义和分类;2. 离别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3. 离别的情感表达和宣泄方式;4. 学术写作中离别主题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模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发学生对离别主题的思考;2. 合作研究:让学生分组完成一篇关于离别的短篇故事创作,鼓励他们合作分享和评价;3. 视听教学:播放与离别主题相关的音乐、电影或视频,引起学生情感共鸣;4. 教师示范:给学生提供模板和指导,引导他们进行学术写作中离别主题的运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观看一段描述离别场景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离别的思考;2. 知识传授:讲解离别的定义、分类和影响,并分析典型案例;3.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个人经历或身边事例展开讨论,分享和总结离别的情感表达方式;4. 团体创作:学生分组完成一篇关于离别的短篇故事创作,并在班级中分享和评价;5. 集体讨论:学生共同回顾和分析各组创作的故事,探讨不同离别情境下的情感体验;6. 学术写作实践:教师示范如何在学术写作中运用离别主题,学生根据指导进行写作练;7. 作品展示:学生将自己的学术写作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五、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作品展示中的积极程度;2. 写作能力评估:评价学生在学术写作实践中对离别主题的运用是否恰当、准确。
六、教学资源1. 离别相关视频、音乐、电影片段等;2. 离别案例分析资料;3. 学术写作示范文章和写作指导。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情感上更好地理解和表达离别,同时通过学术写作的实践,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并且鼓励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对离别主题的深入理解。
《别离》教学教案设计
《别离》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别离》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掌握《别离》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3. 理解《别离》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1.2 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思维。
3. 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1.3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3.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面对别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梗概《别离》是一部描绘现代人面对别离的短篇小说。
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城市里奋斗,与家人和朋友渐渐疏远,最终面临情感和生活的困境。
2.2 教学重点1. 分析《别离》中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
2. 探讨《别离》中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3. 解读《别离》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
2.3 教学难点1. 理解《别离》中的复杂情感和心理描写。
2. 分析《别离》中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3. 将《别离》中的情节和人物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1. 讲解《别离》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解析《别离》中的情节和人物描写。
3. 阐述《别离》中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3.2 互动法1. 引导学生分享对《别离》的理解和感受。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3.3 实践法1. 让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读后感或短篇小说。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表演或角色扮演。
3. 让学生进行文学批评练习,如评价和分析其他作品。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对别离的认知和经历。
2. 提问学生对别离的感受和态度。
4.2 课文阅读与理解1. 让学生阅读《别离》并理解情节。
2.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描写和情感变化。
4.3 分析和讨论1. 分析《别离》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探讨现实生活中的别离现象。
4.4 文学创作与展示1. 让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并展示作品。
《别离》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别离》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别离》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3)能够运用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通过分析和模仿,掌握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3)通过创作和分享,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离别主题的理解和思考;(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2)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3)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2)诗歌创作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学生的写作和表达的准确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别离》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文学材料和参考书籍;(3)准备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别离》这首诗;(2)准备笔记本和写作工具;(3)准备参与讨论和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别离》这首诗的基本内容;(2)引导学生思考离别主题的意义和情感;(3)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2. 讲解与分析:(1)详细讲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2)分析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3)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的意义和情感。
3. 创作与实践:(1)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练习;(2)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创作;(3)提供相关的写作素材和参考,帮助学生进行创作。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别离》的读后感写作;(2)要求学生提交一份自己的诗歌创作作品。
2. 评价:(1)通过阅读学生的读后感写作,评价学生对诗的理解和感受;(2)通过评审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评价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提高。
《离别》公开课教案
《离别》公开课教案
离别公开课教案
目标
本公开课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并表达离别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步骤
引入 (10分钟)
- 师生互动:问学生是否经历过离别的经历,并请他们简单描述一下他们的感受。
- 引出主题: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是离别,并解释其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概念解释 (15分钟)
-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离别?它可以以什么形式出现?
- 给出定义:向学生解释离别是指与某人或某地物理或情感上的分离。
- 举例:给出几个常见的离别的例子,例如离开家人去上学或工作、朋友搬迁等。
情感沟通 (20分钟)
- 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分享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离别,以及他们对离别的感受。
- 汇报讨论结果: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离别对情感的影响。
创作写作 (30分钟)
- 写作指导:请学生写一篇关于离别的短文或诗歌,鼓励他们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 创作时间: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创作,并在需要时提供帮助和指导。
- 互相分享:鼓励学生相互分享他们的作品,并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
总结与反思 (10分钟)
- 总结:向学生概述今天的课程内容,强调离别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 反思: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研究过程,分享他们的体会和收获。
总结
通过本节公开课,学生将能够理解离别的含义,并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沟通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学生也将更加珍惜与亲人和朋友的相处时光,培养对别人情感的关注和理解。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离别》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离别》教案高一语文必修2《离别》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以邓拓的《离别》为文本,内容深入人心,情感饱满,适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深入研读该文本,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解读能力。
教学目标:1. 掌握《离别》的基本情节和主题,理解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2.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3.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1. 理解《离别》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展开有效的讨论。
教学准备:1. 邓拓的《离别》文本;2. PowerPoint演示文稿;3. 钢笔和纸张。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邓拓的照片和简要介绍他的背景,激发学生对他和他的作品的兴趣,引出《离别》这个话题。
Step 2:阅读理解分发《离别》文本,并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
然后,让学生回答一些与文本内容相关的问题,检查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Step 3:文本讲解在PowerPoint演示文稿中呈现《离别》的主要情节和情感表达,解读其中的一些重要细节和修辞手法。
同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Step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文本中的主题和情感展开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从多个角度解读《离别》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Step 5:个人写作要求每个学生以《离别》为题目,撰写一篇个人感想或评论。
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展现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Step 6:展示和评价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展示和评价。
鼓励同学们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提升彼此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Step 7:课堂总结在课堂的最后,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堂课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离别》这篇文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离别》教学设计
《离别》教学设计离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理解和运用与离别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 学生将能够运用离别的主题,进行一份简短的写作或对话。
二、教学准备- 教材:《离别》短篇小说(提前准备好课文材料)。
- PPT投影仪:用于呈现课程内容和辅助学生理解。
- 黑板和白板笔:用于布置课堂任务和学生的互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10分钟)- 师生互动:-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最近的离别经历,比如说道别一位好朋友、亲戚或老师。
- 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经历来描述离别时的情感和感受。
2. 阅读理解(20分钟)- 讲解故事:- 教师向学生介绍《离别》短篇小说的背景,并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 阅读活动:- 学生阅读《离别》短篇小说,并尝试回答教师提供的问题。
-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离别主题和情感描写。
3. 词汇拓展(15分钟)- 师生互动:- 教师呈现一份带有离别相关词汇的词汇表,如“告别、分手、离开”等。
- 学生逐个研究这些词汇,并提供相关的例句和情境应用。
4. 写作活动(25分钟)- 任务分配:-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想象,以离别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 撰写过程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离别的感受和情感,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
- 学生开始撰写短文,并尽可能使用刚刚学过的离别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5. 分享和讨论(10分钟)- 学生互动:- 学生之间互相交换并阅读各自的短文。
- 鼓励学生对彼此的作品提出反馈和讨论,分享彼此的体验和感受。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扩展和巩固与离别相关的词汇,还能够理解和运用离别的主题进行写作和表达。
课堂上的互动活动和学生的参与度也能够促进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鼓励他们将离别的主题运用到更多的写作和口语练习中。
别离
《别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别离》,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别离》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版主题中的一篇诗歌,它是中国著名诗人冯至的一首赞颂友情的十四行诗。
本单元所选文学作品都语言动人感情真挚,能够提高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篇更是感情真挚、构思巧妙。
《别离》是一篇现代诗歌,新课程标准的对此类文章的教学要求是“培养鉴赏分析诗歌的能力”。
结合本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再根据新课标“知,过,情”三个维度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十四行诗的特点;诵读全文并掌握一些朗诵诗歌的技巧。
2)从语言入手品读意象,准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情感美、结构美、语言美3)感受诗歌中的友情,充实自己的心灵世界,获得精神成长。
3、本着课程标准,根据本单元具体的教学目标并结合高二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能力不强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诗歌意象选用的特点,通过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可结合生活经验和想象。
二、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本着“因材施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
再结合高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有了一定深度的情感体验,而且能够自主学习的学情,本文教学,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点拨法,诵读法”的教学方法。
(二)说学法学法上,为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问题导引、讨论交流和合作探究,勾画圈点,反复诵读。
三、教学程序这首诗以别离这一独特的视角展开想象,语言温暖有力,发人深思。
拟采用讲读法对文章进行赏析,教师带领学生对诗歌的层次以及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美好健康的感情。
以《别离》为点,由点到面,让学生课后收集友情诗、散文、小说、歌曲等,组织诗歌朗诵会。
离别主题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离别的含义,学会面对离别时的正确态度。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3. 引导学生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1. 离别的含义及正确面对离别的态度。
2. 学会表达情感,提高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离别的意义。
2. 培养学生面对离别时的坚强和勇敢。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离别主题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关于离别的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故事或经历。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一段关于离别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离别的情感。
2. 提问:你们觉得离别是什么?离别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二)讲授新课1. 讲解离别的含义:离别是指亲人、朋友、师生等之间因各种原因暂时或永久地分离。
2. 讲解正确面对离别的态度:学会接受、珍惜、感恩、坚强和勇敢。
3. 分享关于离别的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故事或经历,让学生从中感悟离别的意义。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自己面对离别的感受和应对方法。
2. 情感表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绘画、写作、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离别的感悟。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正确面对离别的态度。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感恩生活中的每一次离别。
六、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离别的意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活动参与情况。
2. 情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情感表达方面的进步。
3. 对离别的认识:了解学生对离别的理解程度和正确态度。
《别离》教案范文
《别离》教案范文学习引导:冯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
作品有《昨日之歌》、《山水》等。
他的《十四行集》是关于个体与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体验与思考,是“由27首诗组成的”,是中国新诗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现生命主题的一部诗集,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第一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
语句透视:1、语句: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透视:这三句诗人的思考进一步升华:我们的人生仿佛是由一次次别离和欢聚组成,既彼此融合又各自,只要保持精神状态的年轻,会使人觉得不知老之将至,“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友谊常青,人生不老。
2、语句: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透视: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在把世界劈成两半。
诗人的这种奇想,完全有现实依据。
因为彼此工作都很忙,再加上相距遥远,相聚的机会就更少了。
想到这里,一股悲凉的情绪不禁涌上心头,浑身骤然感到寒冷起来。
3、语句:身边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透视:别离是痛苦的,但诗人并没有悲观厌世。
诗人用“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这样奇特的比喻来表达分别后的感受:眼前的世界一下子空阔起来,一种新奇感油然而生,获得全新的生命感受。
片段扫描:1、片段一:呵,一次别离,一次降生,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
赏析:这一节诗人承上把别离看成是“降生”,看成是新生活的开始,切从零开始,投人生活,努力工作,“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各人的世界耘耕”,这样不仅可以排遣别离的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的发展。
2、片段二:为了再见,好像初次相逢,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
赏析:这一节诗人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内涵。
诗人认为:人间只要有友情的存在,有彼此的勉励和相互支持,寒冷的可以变成温暖的,陌生的可以变成熟悉的,离别的痛苦也可以化为前进的动力,并使每次重逢都有初次见面的新鲜感,使从前的体验也因为距离而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使友情永不衰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高一语文教案《别离》教学案《别离》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意象的内涵,准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能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掌握阅读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
学法建议
这首诗没有具体的叙事情节,应从意象入手,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预习学案
一.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降生()耘耕()晤面()轮替()
二、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
②这首诗揭示了友情怎样的内涵?
③这首诗是通过怎样独特的视角,来讴歌真挚的友情的?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课堂学案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冯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
作品有《昨日之歌》、《山水》等。
他的《十四行集》是关于个体与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体验与思考,27首
诗组成,是中国新诗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现生命主题的一部诗集,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第一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
他选择了“十四行诗体”,完全采用现代白话口语,连关联词也很少使用,却将这种外来的诗体形式运用自如,达到了内在诗情、哲思与外在形式的和谐。
其《十四行集》整体风貌中所显示的庄严、单纯与从容,以及艺术上的相对完美,使得它在40年代文学,以至整个现代文学之中,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另一方面,冯至《十四行集》的成功是一个重要的征候,它表明中国现代新诗人,已经有足够的思想艺术力量,消化外来形式,利用它来创造中国自己的民族新诗。
2、资料
《别离》和其他十四行诗一样,均作于1941年。
原是作者在昆明时送给朋友的。
那时,为躲避日寇的飞机轰炸,诗人从昆明来到近郊的一座深山。
他虽然离开了闹市,身居茅屋,但仍关心着天下大事。
他的眼睛专注着多难的人生,“担负着工作的辛苦”。
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他即便是抒发个人的感受,写别离这样的题材,也没陷入李义山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窠臼,而是道出暂时的别离与永存的友情的辩证关系。
作为友情颂歌,它宛如熊熊跃动的火苗,暖人肺腑;作为精神营养品,它又好似澄明晶亮臻于纯青的炉火,逗人思索。
二、文本研习
1、“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这个比喻句的意思是什么?
2、层次结构
全诗共四个小节:
第一节先具体描写“”,诗人感到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把世界劈成了两半。
于是,一股悲凉的情绪涌上心头,浑身骤然感到寒冷起来。
但是,诗人并
没有悲观厌世,分别使他获得了全新的生命感受。
第二节承上把别离看成是“”,看成是新生活的开始,这样不仅可以排遣别离的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的发展。
第三节,诗人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内涵。
第四节,诗人的思考进一步升华:只要怀着感恩的心态,保持精神状态的年轻,那么,友谊常青,人生不老。
3、艺术特色
(1)新颖的形式
这是一首格律严谨的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是西方的一种格律诗。
它音韵回旋,有很强的抒情性,善于表现沉思的状态和歇咏比较永恒的主题。
作者借这种形式充分表达了。
(2)严谨的结构
诗人非常注意结构的安排,全诗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
第一节“起”,突出离别带来的情感冲击,第二节“承”,写离别后默默地承担,严肃地生活,第三节“转”,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第四节“合”,强调要平静地接受人生的聚散,坦然面对岁月的流逝、人世的变化。
(3)内在的情绪深邃的哲理
这首诗从“”的具体描写开始,以抽象的感悟结束。
淡化具体的离别场景描绘和过程交代,侧重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
是“思与诗相结合”的“沉思的诗”。
三、问题探讨
1、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把世界劈成两半。
诗人的这种奇想,有现实依据吗?为什么?
2、这首诗是一首“沉思的诗”,诗人抒写友情并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
请谈谈你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
课下练案
积累有关友情的诗文名句。
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李白
当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王昌龄
友谊是美德之手段,并且本身就是美德,是共同的美德。
——费尔巴哈
所谓友情,是平等的人们之间离开了利益关系的交易。
——哥尔斯
友情为人生之酒。
——杨格
很多显得像朋友的人其实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并不显得像朋友。
——德谟克里特
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
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
——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