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第11课教案
2023四年级数学上册1大数的认识第11课时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配套教案新人教版
4. 亿以上数的改写:讲解如何将亿以上数进行改写,例如将123456789改写成1.23456789亿,以及改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5. 亿以上数的运算:让学生掌握亿以上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包括如何对齐各位数位,以及如何在适当的位置进位或借位。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计算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计算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2. 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共性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对学生作业中的亮点和优秀表现进行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4. 根据学生的作业表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5. 鼓励学生主动查找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2. 作业应涵盖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大数的组成、计数单位、亿以上数的写法、改写、运算以及近似数的求法等。
3. 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能够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够挑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
作业反馈:
1. 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大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 第11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11课时用计算器计算|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功能,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仿、实践,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计算器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2.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器各个按键的功能,熟练操作计算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计算器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讲解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功能(1)介绍计算器的各个按键,如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清除键等。
(2)讲解各个按键的功能,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3. 演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1)教师使用计算器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模仿。
(2)引导学生尝试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4. 学生练习(1)让学生自主练习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5. 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计算器的使用心得。
(2)小组内共同完成一些计算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2)强调计算器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回家后,用计算器完成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题目。
2. 家长监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2.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
3. 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六、板书设计略注:本教案根据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编写,适用于第1单元第11课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讲解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功能”部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11课时 整理和复习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11课时整理和复习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读、写大数。
2. 让学生了解大数的改写方法,能熟练地进行大数的改写。
3. 让学生掌握大数的比较大小方法,能正确比较大数的大小。
4. 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数的读、写方法2. 大数的改写方法3. 大数的比较大小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大数的读、写、改写和比较大小方法。
难点:大数的读、写方法,大数的改写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新课(1) 大数的读、写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大数的读、写方法,强调读、写大数时的注意事项。
(2) 大数的改写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大数的改写方法,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大数的改写方法。
(3) 大数的比较大小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大数的比较大小方法,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大数的比较大小方法。
3.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
5.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1. 部分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容易出错,需要加强练习。
2. 部分学生对大数的改写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加强指导。
3. 部分学生对大数的比较大小方法理解不深,需要通过例题讲解来加强理解。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大数的读、写方法2. 大数的改写方法3. 大数的比较大小方法七、课后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掌握不足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2015-2016学年四年级数学教案:11《亿以内数的认识》(新人教版上册)
2015-2016学年四年级数学教案:11《亿以内数的认识》(新人教版上册)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认识(教科书第2~4页的内容,练一第1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研究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使用数位顺序表的一些基本方法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以及各记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数级、数位、记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计器数。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投影导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
(出示投影)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出产中,还经经常使用到比XXX的数,本日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大数。
(板书课题)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2010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
(出示人口数据)同学们认识这些大数吗?二、探讨交流,获取新知出示例1:北京人口有xxxxxxxx人,这个数有多大呢?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⑴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⑵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11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苏版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11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苏版新课标第11课时运算工具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3~27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时期人类发明的运算工具,认识算盘和运算器,了解算盘和运算器的使用方法。
2.能用运算器进行简单的运算,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用运算器运算的方法。
难点:发觉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运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前面我们了解了数的产生,随着数的产生,就会显现数的运算,为了运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运算工具,出示教材第23页图片,指名学生介绍这几种运算工具。
1.算盘。
教师指出:算盘是我国一千多年前发明的,是我国的传统运算工具,至今仍旧发挥着它专门的作用。
(1)你见过算盘吗?说说算盘上都有些什么。
算盘上1颗上珠表示5,1颗下珠表示1。
(2)关于算盘你还明白什么?运用算盘运算要依照珠算的口诀,正确地拨珠;运用算盘能够进行四则运算等等。
2.运算器。
(1)现在人们常用的运算工具是运算器。
(2)拿出自己的运算器,结合教材第25页图示,了解各个键的名称及使用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在运算器上依次找到相应的键,并介绍这些键的功能。
(3)运用运算器运算要按题目的运算顺序来按键运算。
3.阅读教材第27页上的有关资料,你有什么感想?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1。
(1)教师把题目写在黑板上。
386+179= 825-138=(2)引导学生按步骤按键运算出结果,试一试CE键有什么作用。
(3)自己试一试。
26×39= 312÷8=(4)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用运算器运算,集体订正。
2.教学例2。
(1)用运算器算出上面几个算式的结果。
(2)你发觉了什么规律吗?说一说。
从9999×2起,结果是一个五位数,中间是3个9,两头分别是1,8(9×2);2,7(9×3);…(3)你能不用运算器,直截了当写出下面几题的结果吗?试一试,专门有味。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角的认识 人教版
角的认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9-4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角的表象。
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3.通过画、比、想、说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提炼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学生在认识角、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通过画、比、想、说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提炼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要学习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角的认识》。
请你准备好数学书、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和几根牙签,调整好坐姿,开始今天的学习吧!一、观察交流初步体会课件出示图形教师:同学们,这些是什么图形?学生:角二、自主探索“做”中感悟(一)进一步认识角1.角的概念(1)自主画角。
教师:你会画角吗?请你画一个喜欢的角吧!(2)交流角的画法。
课件呈现画角的动画教师:你是这样画的角吗?(4)揭示角的定义:教师:那什么是角呢?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吗?小结: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边说边动态演示,与概念描述同步)2.角的各部分名称(1)请你想一想: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什么?角又用什么符号表示呢?(2)汇报交流①认识角的各部分。
学生:图中的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②符号表示教师: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左图的角可以记作“∠1”。
3.数一数下图中各有几个角?教师:在学习任务单活动2处的图中画出角的标记,并数一数每幅图有多少个角。
(二)角的度量1.创设情境同学们,角王国里发生了一件大事,∠1说:“我的边长,所以我比你大。
第11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标题:第11课时整理和复习(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 对比和分类2. 观察和思考3. 解决问题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
二、整理和复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2. 学生自主整理,教师给予指导。
三、对比和分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和分类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学生进行对比和分类,教师给予指导。
四、观察和思考(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教师给予指导。
五、解决问题(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解决问题,教师给予指导。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给予指导。
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2. 学生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拓展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注意事项: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指导。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整理和复习的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整理和复习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学过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公顷和平方千米-人教版 (1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公顷和平方千米-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实际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具:1平方米、1公顷、1平方千米的模型或图片。
2. 学具:直尺、计算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面积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出示1平方米、1公顷、1平方千米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导入新课。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
(2)组织学生讨论: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公顷?引导学生总结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关系。
(3)教师讲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关系,并举例说明。
(4)学生分组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单位?它们有什么作用?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总结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单位,并举例说明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使学生掌握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面积单位: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2.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及换算关系3. 实际生活中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应用举例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有关公顷和平方千米的题目。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1课时《商的变化规律(1)》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1课时《商的变化规律(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1课时商的变化规律(1)》这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发现商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除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商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引导、启发、激励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商的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发现商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发现商的变化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商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引导、启发、激励等手段,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2.合作交流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途径,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内容包括例题、练习等。
2.学习材料:学生需要准备课本、练习本等学习材料。
3.教学奖品:教师准备一些小奖品,用于激励学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除法运算,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发现商在除法运算中有时候会发生变化,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商的变化规律。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近似数》教案
【导语】《近似数》要求学⽣理解近似数在实际⽣活中的作⽤,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四舍五⼊法求⼀个数的近似数。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 教学⽬标: 1、经历⽣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求近似数的⽅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具准备: 相关数据资料,学⽣课前搜集的数据。
教学重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较数的⼤⼩。
教学过程: ⼀、⼩组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积⽅⾯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积⽅⾯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对数据进⾏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再举例说⼀说⽇常⽣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四舍五⼊法取近似数 出⽰说⼀说中的数据,使学⽣通过⽐较、分析,了解四舍五⼊法取近似数的⽅法。
结合是试⼀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巩固与应⽤ 做试⼀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法。
试⼀试第2题:在实际⽣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
在本题中,可先让学⽣说⼀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下⾯的两个⼩问题,供学⽣讨论。
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的”,哪些是“四舍的”。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2页底1题。
2、教材第12页第2题。
3、教材第12页第3题。
五、思维训练 括号⾥能填⼏? 49()835≈50万 49()835≈49万篇⼆ 设计理念: 培养学⽣收集数据、归纳总结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教学内容: 北师⼤版11——12页《近似数》 教材分析: 近似数是在学⽣学习了本单元亿以内数的认识、读写和⼤数的⽐较和改写的基础上进⾏学习的,使学⽣进⼀步体会什么是近似数以及怎样求⼀个数的近似数,在本节知识学习中学⽣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是近似数的求法(位数的确定,是舍还是⼊),特别是需要进位时,前⾯是“9“的连续进位,应重视数位的确定和数字的⼊舍的教学。
2022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11 1亿有多大
1亿有多大一课时教学内容1亿有多大。
(教材第33页)教学目标1.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2.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
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1亿的意义、建立数感。
难点: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亿有多大。
教具学具课件、100张纸、100粒米、天平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我们再来看看一些用“亿”作单位的数。
(课件出示:有关1亿的小资料)生1: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生2:要画一个亿个点,如果每秒钟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大约要画3年零2个月。
生3:正常人的心脏一年约跳4200万次,那么,跳一亿次要多久?100000000÷42000000≈2.4(年)2.4年就是2年零5个月。
因此,正常人的心脏跳一亿次约要2年零5个月。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较大的数,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信息,就有以“万”“亿”为单位的大数。
你能想象并描述一下“1万”有多大?“1亿”有多大吗?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感受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切实存在,激起学生探究1亿到底有多大的兴趣】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方案了解1亿有多大。
首先选定你们小组需要什么东西。
学生可能会说:生1:我们组想看看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生2:我们组想看看1亿个小朋友站多大地方。
生3:我们组想知道1亿粒米有多重。
生4:我们小组想知道1亿个字有多少。
师:难道我们想知道1亿张纸的厚度就要真的拿来1亿张纸进行测量吗?真的要找来1亿个小朋友站一站吗?真的需要这样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生:我们可以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进行试验、测量,然后就能以此为依据进行推测,得出结果。
师:这办法不错。
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你们的实验测量吧,然后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的读法和写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 数的读法和写法。
2. 观察和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
1. 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好黑板和书本。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教师用一些数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这些数,并找出规律。
2. 针对学生学习的困难点,设计学习任务:
让学生自己找一些数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其他学生来读。
3. 教师进行示范:
教师读一些数,让学生写在黑板上。
4. 教师组织合作学习:
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来黑板前写数,其他成员读。
5. 教师进行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肯定,纠正他们的错误。
6. 教师进行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数的重要性和读写数的方法。
7. 作业布置:
作业要求学生练习读写数,用纸和笔完成。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的读法和写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11课时 计算工具的认识》教案
教案标题: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11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认识到计算工具的便捷性。
2. 使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
2.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 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4. 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2.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计算器,熟练进行四则运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计算器、教学PPT、练习题。
2. 学生准备:计算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2. 讲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 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
3. 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详细讲解计算器的按键功能,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 示范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让学生学会正确操作计算器。
5. 学生练习- 让学生分组练习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教师巡回指导。
6. 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计算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7. 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练习题,鼓励学生在课后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计算题,要求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023四年级数学上册1大数的认识第11课时用计算器计算教案新人教版
①重点知识点:大数的读写方法、大数的比较、大数的运算规则、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②关键词:大数、读写、比较、运算、计算器、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③艺术性和趣味性:通过使用不同的颜色和字体,突出重点知识点和关键词,使得板书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可以加入一些数学符号和图案,增加板书的吸引力。例如,可以使用笑脸图案表示加法运算的结果,使用哭脸图案表示减法运算的结果,使用爆炸图案表示乘法运算的结果,使用除草机图案表示除法运算的结果。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c. 234567 * 654321
d. 876543 / 345678
2.练习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要求能够熟练地输入大数并进行正确的运算。
3.设计一个与大数运算相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解决,要求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作业反馈:
1.对于计算题,及时批改学生的答案,指出计算过程中的错误,并提供正确的计算方法。
2.对于使用计算器的作业,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操作计算器,对不正确的操作进行指导和纠正。
3.对于小组合作的作业,检查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对于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合作学习。
4.对于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大数运算的概念和方法。
5.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对于有创意的解题思路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023四年级数学上册1大数的认识第11课时用计算器计算教案新人教版
授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为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认识》单元的第11课时,主要内容是用计算器计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数学运算的方法,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器计算大数的加减乘除等运算。
教案分享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课
教案分享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课教案分享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课的内容,我将分享一份教案。
本教案将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部分。
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和有趣的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相等”,并能根据相等关系进行简单的运算;2. 学习使用等式表示相等关系,例如:3 + 4 = 7;3. 能够灵活使用加法算式进行运算,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1. 学习“相等”的概念和运算方法;2. 掌握使用等式表示数学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相等”的概念;2. 培养学生使用等式进行数学运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2. 学生练习册;3. 讲台板书。
教学过程:Step 1: 课堂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课关于数学运算的知识,复习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及运算方法,并引出相等的概念。
Step 2: 概念讲解利用幻灯片展示“相等”的定义和概念,并通过图示和示例让学生理解相等关系。
Step 3: 知识讲解解释如何使用等式表示相等关系,并给出一些简单的等式进行示范运算,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等式。
Step 4: 练习活动4.1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四则运算小游戏,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加法运算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加深对加法的理解和掌握。
4.2 课堂练习册上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书写等式的方式进行数学运算,巩固所学知识。
Step 5: 总结与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通过问题的评价和讨论,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评价:1. 在练习中观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2. 通过课后作业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
通过以上教案的设计和实施,相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课的内容,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单元 第11课时 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第一单元第11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设计情境导入【设计意图:计算工具是学习熟悉的数学素材,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课题。
】1.思考:你了解那些计算工具?2.小组交流他们所了解的的计算工具,教师巡视指导。
预设:计算器、计算机、算盘、超级计算机......3.全班展示。
引导: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计算工具的认识》学习任务一:了解算筹计数【设计意图:通过了解算筹计数的历史,已经算筹计数的方法,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更深层次的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了解算筹的历史。
1.全班学生观看视频介绍算筹历史。
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更深层次的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小组交流:什么是算筹?算筹是用什么制作的?算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3.总结: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
需要记数和计算时,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或地上都能摆弄。
4.思考:我们现在继续沿用算筹计数行不行。
总结:算筹容易丢失,携带不是很方便。
二、如何用算筹计数1.课件呈现算筹与现代数字对应表2.思考:算筹是如何计数的?3.总结1:在算筹计数法中,以纵横两种排列方式来表示单位数目的,其中1-5均分别以纵横方式排列相应数目的算筹来表示,6-9则以上面的算筹再加下面相应的算筹来表示。
总结2:表示多位数时,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用纵式,千位用横式,以此类推,遇零则置空。
这种计数法遵循一百进位制。
4.下面算筹分别表示哪个四位数?对照对应表进行分析,从左到右一位一位对应着找。
答案:6742对照对应表进行分析,从左到右一位一位对应着找。
答案:9035总结:置空的地方表示0.5.思考:为什么又要有纵式和横式两种不同的摆法呢?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总结:十进位制的需要。
举例:58用算筹怎么表示?首先了解算筹表示数的方法: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用纵式,千位用横式,以此类推,遇零则置空)学习任务二: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史【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计算工具的发展史,感受祖国的强大。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课时 商的变化规律(1)》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课时商的变化规律(1)》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1课时“商的变化规律(1)”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发现和总结商的变化规律,加深对除法运算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二是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则商反而缩小,除数缩小商就扩大,而且倍数也相同。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具备了简单的除法运算能力,对除法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四年级的学生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规律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进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和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发现和总结商的变化规律,加深对除法运算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商的变化规律。
2.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和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黑板、粉笔。
2.学具:练习本、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本课时的内容,例如:“有一天,小明和小华去动物园,门票是5元,他们一共去了8次,请问他们一共花了多少钱?”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从而引出本课时要学习的内容——商的变化规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1课时《商的变化规律(1)》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1课时《商的变化规律(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11课时《商的变化规律(1)》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发现和验证商的变化规律,掌握除法算式中商的变化与被除数、除数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习题,引导学生探究并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的运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探究,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但同时,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发现并验证商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商的变化规律。
2.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发现和验证商的变化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教学素材。
2.准备学生的学习资料。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情境,引出除法算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除法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取一个例子,验证商的变化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商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商的变化规律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商的变化规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商的变化规律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巩固所学知识。
思维拓展第11课时《生活中的差倍问题》(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思维拓展第11课时《生活中的差倍问题》(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内容:本课时为思维拓展第11课时《生活中的差倍问题》,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本节课主要围绕差倍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差倍问题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差倍问题的概念,能正确运用差倍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1. 差倍公式的灵活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找准差和倍数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草稿纸、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差倍问题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差倍问题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差倍问题的概念,推导差倍公式,并通过实例演示差倍公式的应用。
3. 活动一: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差倍问题的解题方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 活动二: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差倍问题的解题方法。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差倍公式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差倍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板书设计:1. 差倍问题的概念2. 差倍公式3. 差倍问题的解题步骤4. 实例演示5. 课堂小结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差倍问题的解题方法。
2. 提高题:寻找生活中的差倍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3. 拓展题:研究差倍问题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了差倍问题的解题方法,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后记)反思: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发展史: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1964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著名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课题: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11课时总序第11个教案
课型:新授时间:年月日
第十一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Fra bibliotek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