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复极的再认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心脏疾患: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病,急性心肌炎,左室肥厚,左束 支阻滞,WPW综合征,室间隔缺损,二尖瓣脱垂综合征,主动脉夹层, 左室假腱索 2心外疾患:中枢神经系统出血(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面积 肺栓塞,急腹症,高位脊髓损伤,高钾血症,可卡因成瘾,低体温症, 过度通气综合征 3其他:运动员心脏,正常变异,人工伪差
15
2. 各种生理及病理因素在J 波形成中的作用
生理状态下,Ito 电流:右室比左室明显,右室心外膜比心内膜强。正常 心脏就存在一定程度的跨室壁复极电位差及离散度。 生理因素:体温、心率、运动、饮酒、药物、植物神经调节功能的变化 病理因素:心肌缺血、高钙血症、电解质紊乱等 可使原来部分或全部隐匿于 QRS 波中的 J 波变高、变宽而最终显露。
14
ERPV产生的电生理机制
ERPV中J波形成的机制
1.Ito 电流的改变形成了J 波 J 波变化的特征与瞬间外向钾电流 ( transient outward potassium current, Ito ) 的变化特征一致。
Ito电流增强 Ito电流相对增强 : INa 和 Ica
2 相初始切迹增大,J 波明显 } 内流减少
④QT间期相对延长,U 波较常见
6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临床挑战
4.早期复极综合征并非总是良性
在传统的观念中,早复极综合征属于良性的先天性心脏传导异常或 生理性变异。 少数ERPV呈恶性表现,可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甚至 心室颤动,心脏骤停,心源性猝死)。
7
2000 年严干新教授报道了 1 例29 岁男性患者,反复发生室颤,平素心电图表现为II、 III、aVF 导联可见明显的J 波和 ST 段弓背向下抬高,运动后 ST 段下移至基线水平。 CCU记录到室颤发作。
(2)出现导联:V2 -V5多见 ,少数见于Ⅱ、Ⅲ、aVF 导联;
V1、V2出现J 波时,QRS 呈rSr’型,类似RBBB
10
心电图特征
ST段抬高
(1)出现导联:V2-V5及II,III,aVF导联。V3、V4多见。aVR 导联绝对不抬高。肢体导联抬高一定伴有胸前导联抬高。 (2)形态及幅度:呈马鞍形或拱形。 胸导联ST段抬高幅度<2mm(很少超过5mm) 肢体导联ST 段抬高幅度<0.5mm (3)ST段抬高不伴有对应导联ST段压低。 (4)演变情况:持续数年,每次检查抬高的程度可以变化较大。 随年龄的增大,ST段抬高的程度可以逐渐下降。
2
ERPV曾被称作早期复极综合征(ERS),但是有此心
电图特征的人多无明显临床表现,也没有器质性心脏病
证据,因此重新命名为ERPV。
3
早期复极变异 (ERPV)发病率
发生率1-2.5%,常见于中青年,男性(77%) 黑人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亚洲人、拉丁美洲人和印第安人
黑人及运动员。
胸痛入急诊室或导管室的患者发生率达13-48%。
5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临床挑战
3.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的新认识
①窦性心动过缓常见,发生率:38%~89% ②I度AVB运动员中发生率为 5%~39%,非运动员中为 0.65%,PR 间期缩短 ③QRS 间期(90±10ms)大于正常对照组(80±10ms), QRS 波终末部可见切迹,左胸导联见窄q 波
T波高耸,不对称
11
不同类型ERPV的胸导联心电图
12
ERPV产生的电生理机制
心室除极和复极不同步 除极顺序心室游离壁:心内膜 乳头肌:心肌中层 心外膜 心内膜和心外膜
除极不同步导致复极不同步及部分心肌提早复极
13
ERPV产生的电生理机制
离子流的区域性差异 心外膜动作电位平台期:Ito、Ikr、Iks、 ICa 、IK-ACH、Ik-ATP增 强 INa 减弱导致电位降低 心内膜无类似变化 动作电位2相和3相跨膜电压梯度增大,出现ST段抬高。
8
ERPV的心电图特征
不同形态和区域分布的ST段抬高,胸导联较肢导联常见 (必备条件 ) 明显的J波 无左心室肥大时QRS波群振幅增高和时限缩短 主波向上的QRS波群不对称,起始部缓慢粗钝、上升支坡度降低和类本 位曲折时间缩短 短期内较少动态改变
9
心电图特征
J-STT复极波形
J 点抬高和J 波形成 (1)J波:J点抬高≥0.1mv,时程≥20ms,呈圆顶状或驼峰状波。
4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临床挑战
1.早期复极综合征(ERS)应为早期复极变异(ERPV)
早期复极综合征者绝大多数患者没有临床表现,早期复极综 合征这一名词不够恰当,应称为早期复极变异。
2.早期复极变异可见于疾病人群
健康人群 心脏疾患:急性冠脉综合征、肥厚型心肌病、前降支肌桥等 心外疾患:中枢神经系统出血,脊髓损伤等
早期复极变异
Early Repolarization Variant
1
引 言
早期复极变异(early repolarization variant,ERPV)系指外观 健康和无症状人群出现ST段抬高的心电现象
ERPV既包括正常心电图变异,又与某些心脏疾患相关,故 ERPV的临床意义、发生机制、与众多的ST段抬高心电图的鉴别 诊断在近年来受到关注
16
3.J 波具有慢频率依赖性 窦性心动过缓常见,发生率约38%~89%。心率增快时,J 波变小,反之, J 波变大。运动或异丙肾上腺素可使ERPV的ST段抬高恢复正常。 Ito 电流强弱呈慢频率依赖性 Ito从失活状态恢复较慢,因此心率快时Ito电流减小, J波和ST段抬高程度 减轻。
17
ERPV的类型
按心电图表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型:
– – – – 心尖部ST段抬高型(V3~V5导联) 前间隔ST段抬高型(V1~V2导联) 下壁ST段抬高型(Ⅱ、Ⅲ、aVF导联) 复合型
按预后分型:
– 良性ERPV – 病理性ERPV
18
早期复极变异 (ERPV)的临床类型
良性ERPV 绝大多数呈良性表现 伴发性ERPV ERPV样心电图表现,可见于心内外疾患
恶性ERPV:少数呈恶性表现
指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甚至心室颤动,心脏骤停,心 源性猝死)
19
恶性ERPV的临床特征
15
2. 各种生理及病理因素在J 波形成中的作用
生理状态下,Ito 电流:右室比左室明显,右室心外膜比心内膜强。正常 心脏就存在一定程度的跨室壁复极电位差及离散度。 生理因素:体温、心率、运动、饮酒、药物、植物神经调节功能的变化 病理因素:心肌缺血、高钙血症、电解质紊乱等 可使原来部分或全部隐匿于 QRS 波中的 J 波变高、变宽而最终显露。
14
ERPV产生的电生理机制
ERPV中J波形成的机制
1.Ito 电流的改变形成了J 波 J 波变化的特征与瞬间外向钾电流 ( transient outward potassium current, Ito ) 的变化特征一致。
Ito电流增强 Ito电流相对增强 : INa 和 Ica
2 相初始切迹增大,J 波明显 } 内流减少
④QT间期相对延长,U 波较常见
6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临床挑战
4.早期复极综合征并非总是良性
在传统的观念中,早复极综合征属于良性的先天性心脏传导异常或 生理性变异。 少数ERPV呈恶性表现,可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甚至 心室颤动,心脏骤停,心源性猝死)。
7
2000 年严干新教授报道了 1 例29 岁男性患者,反复发生室颤,平素心电图表现为II、 III、aVF 导联可见明显的J 波和 ST 段弓背向下抬高,运动后 ST 段下移至基线水平。 CCU记录到室颤发作。
(2)出现导联:V2 -V5多见 ,少数见于Ⅱ、Ⅲ、aVF 导联;
V1、V2出现J 波时,QRS 呈rSr’型,类似RBBB
10
心电图特征
ST段抬高
(1)出现导联:V2-V5及II,III,aVF导联。V3、V4多见。aVR 导联绝对不抬高。肢体导联抬高一定伴有胸前导联抬高。 (2)形态及幅度:呈马鞍形或拱形。 胸导联ST段抬高幅度<2mm(很少超过5mm) 肢体导联ST 段抬高幅度<0.5mm (3)ST段抬高不伴有对应导联ST段压低。 (4)演变情况:持续数年,每次检查抬高的程度可以变化较大。 随年龄的增大,ST段抬高的程度可以逐渐下降。
2
ERPV曾被称作早期复极综合征(ERS),但是有此心
电图特征的人多无明显临床表现,也没有器质性心脏病
证据,因此重新命名为ERPV。
3
早期复极变异 (ERPV)发病率
发生率1-2.5%,常见于中青年,男性(77%) 黑人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亚洲人、拉丁美洲人和印第安人
黑人及运动员。
胸痛入急诊室或导管室的患者发生率达13-48%。
5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临床挑战
3.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的新认识
①窦性心动过缓常见,发生率:38%~89% ②I度AVB运动员中发生率为 5%~39%,非运动员中为 0.65%,PR 间期缩短 ③QRS 间期(90±10ms)大于正常对照组(80±10ms), QRS 波终末部可见切迹,左胸导联见窄q 波
T波高耸,不对称
11
不同类型ERPV的胸导联心电图
12
ERPV产生的电生理机制
心室除极和复极不同步 除极顺序心室游离壁:心内膜 乳头肌:心肌中层 心外膜 心内膜和心外膜
除极不同步导致复极不同步及部分心肌提早复极
13
ERPV产生的电生理机制
离子流的区域性差异 心外膜动作电位平台期:Ito、Ikr、Iks、 ICa 、IK-ACH、Ik-ATP增 强 INa 减弱导致电位降低 心内膜无类似变化 动作电位2相和3相跨膜电压梯度增大,出现ST段抬高。
8
ERPV的心电图特征
不同形态和区域分布的ST段抬高,胸导联较肢导联常见 (必备条件 ) 明显的J波 无左心室肥大时QRS波群振幅增高和时限缩短 主波向上的QRS波群不对称,起始部缓慢粗钝、上升支坡度降低和类本 位曲折时间缩短 短期内较少动态改变
9
心电图特征
J-STT复极波形
J 点抬高和J 波形成 (1)J波:J点抬高≥0.1mv,时程≥20ms,呈圆顶状或驼峰状波。
4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临床挑战
1.早期复极综合征(ERS)应为早期复极变异(ERPV)
早期复极综合征者绝大多数患者没有临床表现,早期复极综 合征这一名词不够恰当,应称为早期复极变异。
2.早期复极变异可见于疾病人群
健康人群 心脏疾患:急性冠脉综合征、肥厚型心肌病、前降支肌桥等 心外疾患:中枢神经系统出血,脊髓损伤等
早期复极变异
Early Repolarization Variant
1
引 言
早期复极变异(early repolarization variant,ERPV)系指外观 健康和无症状人群出现ST段抬高的心电现象
ERPV既包括正常心电图变异,又与某些心脏疾患相关,故 ERPV的临床意义、发生机制、与众多的ST段抬高心电图的鉴别 诊断在近年来受到关注
16
3.J 波具有慢频率依赖性 窦性心动过缓常见,发生率约38%~89%。心率增快时,J 波变小,反之, J 波变大。运动或异丙肾上腺素可使ERPV的ST段抬高恢复正常。 Ito 电流强弱呈慢频率依赖性 Ito从失活状态恢复较慢,因此心率快时Ito电流减小, J波和ST段抬高程度 减轻。
17
ERPV的类型
按心电图表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型:
– – – – 心尖部ST段抬高型(V3~V5导联) 前间隔ST段抬高型(V1~V2导联) 下壁ST段抬高型(Ⅱ、Ⅲ、aVF导联) 复合型
按预后分型:
– 良性ERPV – 病理性ERPV
18
早期复极变异 (ERPV)的临床类型
良性ERPV 绝大多数呈良性表现 伴发性ERPV ERPV样心电图表现,可见于心内外疾患
恶性ERPV:少数呈恶性表现
指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事件(甚至心室颤动,心脏骤停,心 源性猝死)
19
恶性ERPV的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