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再生医学上的应用
干细胞诱导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的制备方法;2. 了解iPSC的特性及其应用;3. 掌握细胞培养技术及实验操作。
二、实验原理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是一种由成体细胞经转入特定的转录因子后重编程而成的多能干细胞。
这种重编程过程模拟了胚胎干细胞的特性,使得成体细胞能够分化为各种类型的细胞。
本研究采用慢病毒转染方法将转录因子Oct4、Sox2、c-Myc和Klf4导入人成纤维细胞中,诱导其重编程为iPSC。
三、实验材料1. 人成纤维细胞(ATCC CRL-1446);2. 慢病毒载体(含有Oct4、Sox2、c-Myc和Klf4基因);3. 细胞培养试剂:DMEM/F12培养基、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4. 实验器材:细胞培养箱、显微镜、离心机、移液器、培养皿等。
四、实验方法1. 成纤维细胞培养:将人成纤维细胞接种于培养皿中,置于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待细胞贴壁生长至80%左右时进行实验。
2. 慢病毒转染:将慢病毒载体与病毒包装载体混合,感染成纤维细胞。
感染过程如下:a. 将慢病毒载体与病毒包装载体按照一定比例混合;b. 将混合液加入成纤维细胞培养皿中,置于37℃、5%CO2的培养箱中感染2小时;c. 感染结束后,弃去混合液,加入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
3. iPSC培养:将感染后的成纤维细胞接种于新的培养皿中,置于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
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定期进行细胞传代。
4. iPSC鉴定:a. 免疫荧光检测:采用抗体检测iPSC表面标记物(如Oct4、Sox2、Nanog 等);b. RT-qPCR检测:采用RT-qPCR技术检测iPSC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c. 胚胎成纤维细胞分化的诱导实验:将iPSC诱导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心肌细胞、神经细胞等,观察分化结果。
五、实验结果1. 成纤维细胞感染慢病毒后,细胞形态逐渐变圆,增殖速度加快。
2. 感染后第3天,细胞出现明显的绿色荧光,表明成功转染了慢病毒。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系的建立》范文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系的建立》篇一一、引言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简称hiPSC)的发现与建立,是现代生物学领域的一大突破。
这种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为疾病模型构建、药物研发以及再生医学等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系的建立过程、方法及其在科研和临床上的应用前景。
二、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建立1. 背景与原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特定基因的过表达和转录因子的激活,将成熟的人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性干细胞。
这种方法在技术层面上克服了传统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问题,同时也为疾病模型构建、药物研发等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
2. 实验方法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建立主要涉及细胞培养、基因编辑和细胞分化等步骤。
首先,从人体获取成熟的体细胞,如皮肤成纤维细胞或外周血细胞等;然后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特定的转录因子导入细胞中;最后,通过体外培养和分化,诱导这些细胞成为多能性干细胞。
三、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系的应用1. 疾病模型构建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可模拟各种疾病的发病过程,为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寻找治疗方法提供了有力工具。
例如,通过建立帕金森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模型,可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并筛选出潜在的治疗药物。
2. 药物研发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可用于药物研发过程中的毒性和药效评估。
通过分析药物对干细胞的影响,可以预测药物在人体内的疗效和潜在副作用,为新药研发提供有力支持。
3. 再生医学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的能力,为再生医学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例如,通过诱导干细胞分化成神经元、心肌细胞等,可以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心肌梗死等疾病。
此外,还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复干细胞的基因缺陷,从而治疗遗传性疾病。
四、未来展望随着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科研和临床上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1. 技术的进一步完善:随着基因编辑和细胞培养技术的不断进步,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建立过程将更加高效和稳定。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制备与应用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制备与应用多能干细胞是一种能够不断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各种类型细胞的细胞。
在医学领域,利用多能干细胞可以制备出各种组织和器官,从而实现再生医学的目标。
然而,目前制备多能干细胞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科学家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制备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多能干细胞制备方法的历史发展最早制备多能干细胞的方法是从胚胎中分离出干细胞。
这种方法被称为胚胎干细胞制备方法。
然而,胚胎干细胞制备方法存在一定的道德争议,因为要破坏胚胎。
2006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发现了一种能够诱导成多能干细胞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需要破坏胚胎,只需要在体外将成人的普通细胞诱导成多能干细胞。
这种多能干细胞被称为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
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制备方法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转录因子刺激法,另一种是化学物质刺激法。
转录因子刺激法是利用一些特定的转录因子来刺激细胞的再生能力。
这些转录因子可以直接进入细胞核,改变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改变细胞的功能。
化学物质刺激法是利用一些特定的化学物质来刺激细胞的再生能力。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直接进入细胞,改变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改变细胞的功能。
三、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应用1. 组织工程利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可以制备出各种类型的细胞,包括心脏细胞、神经细胞、血管细胞等。
这些细胞可以用来制备出各种组织和器官,比如人工心脏、人工肝脏等。
2. 肿瘤治疗肿瘤是一种由于细胞的异常增殖而引起的疾病。
利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可以制备出特定的细胞,比如免疫细胞,来攻击癌细胞,从而实现肿瘤治疗。
3.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神经细胞,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比如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
总之,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制备与应用在未来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前景。
虽然目前制备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信制备疗效更好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方法必将不断涌现,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研究及应用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研究及应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简称iPS细胞)是一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成熟细胞(如皮肤细胞)重新编程为具有多能性的干细胞。
这种细胞类型具有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分化潜能,能够分化成各种细胞类型,如神经元、心肌细胞、胰岛细胞等,为再生医学、疾病建模、药物筛选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和应用前景。
一、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研究始于2006年,当时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及其团队通过导入四个转录因子(Oct3/4、Sox2、c-Myc和Klf4)成功地将小鼠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具有多能性的干细胞,这一研究成果于2012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随后,科学家们不断优化重编程技术,提高了iPS细胞的诱导效率和安全性,并将其应用于人类细胞的研究。
目前,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疾病建模:利用iPS细胞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模拟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等,从而为疾病的机制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重要的实验平台。
2.药物筛选:iPS细胞技术可以模拟人体各种细胞类型,用于药物筛选和毒性测试,从而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和安全性。
3.再生医学:iPS细胞具有分化成各种细胞类型的潜能,可用于再生医学领域,如治疗心肌梗死、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等。
4.个体化医疗:利用患者的体细胞制备iPS细胞,可以模拟患者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为个体化医疗提供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应用目前,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应用成果:1.疾病治疗:利用iPS细胞技术,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治疗了一些疾病,如先天性黑蒙症、帕金森病等。
例如,日本科学家利用iPS细胞制备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治疗了一名先天性黑蒙症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2.药物研发:iPS细胞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领域,如新药筛选、毒性测试等。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
具有自我更新、多潜能分化及组织修 复的能力,与胚胎干细胞相似,但避 免了伦理问题和免疫排斥反应。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研究历史
01
起始
进展
02
03
挑战
2006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首 次成功将小鼠成体细胞诱导为 iPSCs。
随后的研究逐渐实现了人类 iPSCs的诱导,并探索其在医学 领域的应用。
面临技术难度、安全性及伦理问 题等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 进。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医学应用前景
疾病模型建立
利用iPSCs建立人类疾病模型,有助于深入了解 疾病机制和药物筛选。
药物研发
通过iPSCs技术,模拟人类疾病情况,用于新药 研发和毒性测试。
ABCD
个体化治疗
将患者自体细胞诱导为iPSCs,再分化为所需的 细胞类型,用于个体化治疗和组织修复。
伦理考量
尽管iPSCs具有巨大的医学应用潜力,但其涉及 的伦理问题需谨慎考虑和监管。
02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 制备与转化
制备方法
基因转录因子诱导法
01
通过导入特定的转录因子,将体细胞诱导转化为多潜能干细胞。
人工合成小分子诱导法
02
利用人工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体细胞向多潜能干细胞转
化。
细胞重编程技术
法律问题
知识产权与专利权
关于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发现、制备和应用方法的专利申请和授权引发了一系 列法律争议。
临床试验和应用的法律框架
在将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应用于临床试验和治疗方法之前,需要建立严格的法律 框架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未来展望
伦理指导原则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需要进一步发展和 完善关于人类胚胎研究和基因编辑的 伦理指导原则。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制备、优势及临床应用前景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制备、生物学特性、优势及临床应用前景摘要:2012年10月8日,John B. Gurdon与Shinya Yamanaka 因制备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两位科学家在相差40多年的时间内,探索着一个共同科学问题。
1962年,戈登教授发现细胞的特化是可以逆转的。
在一项经典实验中,他将美洲爪蟾的皮肤细胞核注入去核的卵细胞中,结果发现部分卵细胞依然可以发育成蝌蚪,其中的一部分蝌蚪可以继续发育成为成熟的爪蟾。
戈登爵士做出这一重大发现之时,正是山中伸弥出生之年。
2007年,山中博士所在的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实验,发现诱导表皮细胞使之具有胚胎干细胞特征的方法。
此方法诱导出的干细胞可转变为心脏和神经细胞,为研究治疗多种心血管绝症提供了巨大助力。
诺贝尔奖委员会认为,他们精彩的成果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发育的传统观念,关于细胞命运调控和发育的教科书内容已被重新改写。
关键词: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制备方法、生物学特性、与ES细胞相比的优势、临床应用前景与试行治疗方案引言: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具有类似于胚胎干细胞(ESC)的全能性,又无道德伦理争议,而且来源广泛,防止了免疫排斥反应,为整个干细胞生物学领域和临床再生医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因而被评为2008年年度十大进展之首。
山中博士亦因在细胞重编程领域的杰出奉献,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在疾病的模型建立与机制研究、细胞治疗、药物的发现与评价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因此在用于临床治疗前,国内外学者针对其安全性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采取了多种措施提高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安全性。
本文重点对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制备方法、生物学特性、与ES细胞相比具有的优势、临床应用前景和面临的问题及从理论上设计应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临床治疗帕金森病方案进行论述。
诱导多能干细胞
诱导多能干细胞: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在2006年,我们发现,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属性,可以同时引入四种基因(高桥和Yamanaka,2006年)从小鼠成纤维细胞产生。
我们指定了这些细胞的iPS细胞。
在2007年,我们报道了类似的方法适用于人类成纤维细胞,并通过因素引入了一把,人类iPS细胞可以生成(Takahashi等,2007)。
就在同一天,詹姆斯·汤姆森的研究小组还报告了人类iPS细胞的生成,使用不同组合的因素(Yu等人,2007)。
合并三个科学流LED iPSCs的生产像任何其他科学的进步,过去和现在的科学家在相关领域众多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IPSC的技术。
有三个主要的数据流的研究导致我们生产的iPS细胞(图1)。
第一个数据流进行重新编程核移植。
1962年,约翰·格登报道,他的实验室已经收到了成年青蛙肠细胞的细胞核(格登,1962)的未受精的卵子产生的蝌蚪。
超过三十年后,伊恩·威尔莫特及其同事报道多莉诞生的第一只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产生的乳腺上皮细胞(威尔莫特等人,1997)。
在这些成功的体细胞克隆显示出,即使是分化的细胞中含有的所有的发展所需要的整个生物体的遗传信息,而卵母细胞包含体细胞核重新编程的因素,可以。
2001年,田田隆的研究小组发现,胚胎干细胞也含有因素,可以重编程体细胞(田田等人,2001)。
第二个流是“大师”的转录因子的发现。
在1987年,果蝇的转录因子,触角,异位表达时(Schneuwly等人,1987)表明,诱导形成的腿代替触角。
在同一年,哺乳动物转录因子,调节因子MyoD ,显示转换成纤维细胞,成肌细胞(Davis等人,1987)。
这些结果导致“主调节器,”一个给定的血统的命运决定和诱导的转录因子的概念。
许多研究人员开始寻找各种谱系单主监管。
尝试失败,也有少数例外(Yamanaka和布劳,2010)。
第三,同样重要的是,流是涉及胚胎干细胞的研究。
成功诱导多能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展望
成功诱导多能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展望多能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巨大潜力的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类型的细胞,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领域,为治疗多种疾病和损伤提供了希望。
成功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为再生医学的未来展开了一片美好的前景。
多能干细胞的发现和应用,源于对于细胞重规程性的研究。
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分化过程,最终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例如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和肌肉细胞等。
但是,科学家们发现,有一类细胞具有特别的能力,它们能够自我复制,并可分化成任何类型的细胞。
这就是多能干细胞。
通过成功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科学家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和研究,以开发利用这些细胞来进行再生医学治疗的方法。
首先,科学家们成功地将多能干细胞分化成了多种类型的细胞,包括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和心肌细胞等。
这为以后利用这些细胞治疗相关疾病和损伤奠定了基础。
随后,研究者们开始将成功诱导的多能干细胞应用于动物模型的再生医学治疗中。
他们发现,通过将多能干细胞注射到受损组织中,这些细胞能够定居于损伤部位,并分化成适应组织的细胞,从而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例如,对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者们成功将多能干细胞注射到受损的神经组织中,发现这些细胞能够分化成神经细胞,并促进了受损神经组织的修复。
另外,成功诱导多能干细胞还在组织工程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利用成功诱导的多能干细胞,科学家们可以培养出人工组织和器官,用于替代受损的组织。
这些组织和器官可以用于治疗疾病和损伤,为患者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质量。
例如,利用多能干细胞培养出的心肌组织可以用于治疗心脏病患者,为他们提供一个替代心脏移植的选择。
未来,成功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首先,成功诱导多能干细胞可以用于治疗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例如神经退化性疾病和心脏病等。
这些疾病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成功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应用将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新的途径。
诱导功能干细胞名词解释
诱导功能干细胞名词解释诱导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简称iPSCs)是一种可以转化为各类细胞的多能性干细胞。
与胚胎干细胞相似,诱导功能干细胞具有无限自我更新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分化为身体内大多数细胞类型。
诱导功能干细胞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06年,由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和英国科学家托姆森爵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共同取得了重要突破。
他们通过将特定基因(例如Oct3/4、Sox2、Klf4和c-Myc)导入成人体细胞中,成功使这些细胞回到类似胚胎干细胞的状态。
这种方法绕过了对胚胎的依赖,因此更为伦理和法律所接受。
使用诱导功能干细胞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它们可以作为研究工具,用于探究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
将患者的成人细胞转化为诱导功能干细胞后,科学家可以将这些干细胞分化为受影响的细胞类型,并研究疾病相关基因突变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本质,为药物研发和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其次,诱导功能干细胞还可以用于再生医学。
通过将患者的成人细胞转化为干细胞,科学家可以培养出与患者组织相匹配的细胞,用于组织修复。
这意味着将来可能能够用患者自己的细胞治疗他们患有的疾病,避免免疫排斥等问题。
然而,诱导功能干细胞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其中之一是要提高转化效率,目前该过程仍然相对低效。
此外,使用诱导功能干细胞的临床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安全性评估。
总之,诱导功能干细胞代表了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发现,对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具有巨大潜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推进,诱导功能干细胞有望成为治疗疾病和解决器官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和前景展望
用于生物生长发育机制 的研 究、 药物筛选 、 基因治
疗 等领 域 。因核移 植技术 以及 提取 胚胎 干细 胞面 临 着材料不易获取 、 免 疫排 斥 和 伦 理 学 争 议 , 其研 究 发 展 受 限 。 诱 导 性 多 能 干 细 胞 ( i n d u c e d
影响[ J ] . 辽 宁 中医 杂 志 , 2 0 1 2 , 3 9 ( 4 ) : 6 3 6 . 6 3 8 .
[ 2 3 ] 简月奎, 罗阳, 田晓滨, 等. 改 良法制备异种脱蛋 白骨体 内 植入修 复骨缺损 的免疫学分 析【 J ] . 中 国组 织工程研 究与 临床康复, 2 0 1 0 , 1 4 ( 4 2 ) : 7 8 0 2 — 7 8 0 6 .
P l u r i p o t e n t s t e m c e l I s , i P S C ) 是 将 影 响 全 能 性
的 外源 转 录 因子 基 因 导入 分 化 的体 细 胞 诱 导 其 重 编程 成 为 类 似 于 胚 胎 干 细 胞 ( E m b r y o n i c s t e m c e l 1 S , E S C ) 的多能干 细胞 。 i P S C制备 技术 不需 要胚
的体 细胞成 功 诱导为 i P S C 。 对 于小 分子 化合物 的研
2 0 0 6年 , T a k a h a s h i 等Ⅱ 将2 4种 与 全 能性 相关 的转 录 因子排 列 组 合 , 利 用 逆转 录 病 毒载 体 导入 小
鼠成 纤 维 细 胞 , 并通过 F b x l 5报 告 基 因 ( 细 胞 多 能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团体标准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团体标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工程技术,它可以将成体细胞重新编程为多能干细胞,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定义、发现历程、应用前景以及团体标准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是指通过基因转导等手段,将成体细胞重新编程为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多能干细胞。
与传统的胚胎干细胞相比,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无需侵入性手术获取,避免了伦理道德问题,具有更广泛的来源和更好的应用前景。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发现历程可以追溯到2006年,当时日本科学家山中伦也等人通过转导4种基因,成功将小鼠成纤维细胞转化为多能干细胞,并命名为iPS细胞。
这一突破性发现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热潮。
随后,研究人员又成功将这一技术应用于人类细胞,并在2007年取得了重要突破。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首先,它可以解决传统胚胎干细胞获取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为干细胞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其次,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可以作为疾病模型进行研究,帮助科学家深入了解疾病发生机制,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药物筛选、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等领域,为临床医学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为了规范和推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国际科学界制定了一系列团体标准。
首先,对于iPSCs的制备过程,要求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和实验室安全要求,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其次,对于iPSCs的鉴定和鉴别,要求使用标准化的检测方法,确保其真实性和稳定性。
此外,在iPSCs的应用过程中,还要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法规,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
此外,为了促进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各国科学家还建立了多个国际合作组织和学术会议。
这些组织和会议不仅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还推动了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和应用。
总之,人诱导多能干细胞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工程技术,在医学和生物科学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
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的研究
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的研究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干细胞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在干细胞中,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是两种备受关注的类型。
它们具有不同的来源和应用场景,本文将分别从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是从早期胚胎中分离出来的细胞。
这些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并分化为几乎任何种类的细胞,例如神经元、心肌细胞和肝细胞等。
由于这种多样化的分化潜能,胚胎干细胞在医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大作用。
确认获得胚胎干细胞的源自一个不断发展的胚胎,这让一些人对于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表示了担心。
另外,由于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人类组织和器官,一些人甚至将其视为某种形式的“人类工厂”,从而提出了道德和法律方面的考虑。
不过我们也不能否认该研究领域的巨大医学潜能。
胚胎干细胞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生殖医学、再生医学等领域。
在这些领域,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利用胚胎干细胞来修复骨骼问题、肝脏疾病等疾病。
胚胎干细胞的这些应用,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长远的积极影响。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相对于胚胎干细胞的争议,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则具有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2012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所发现的“iPS细胞”,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诱导多能性干细胞。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源于从成年体细胞中重新激活成为干细胞。
不需要胚胎,而是使用人体成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直到获得干细胞。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分化潜能,可以分化成多种不同的细胞类型。
同时,iPS技术使科学家们可以利用人体自身的细胞进行研究和治疗。
不只是医学领域,诱导多能性干细胞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火箭科学家周建民带领的天宫实验室利用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在太空中进行核心细胞的多能性评估,为未来在太空中进行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在未来的研究中,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极有可能成为胚胎干细胞的替代品,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众多以医学界为代表的道德困惑,同时还有着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结语综上所述,干细胞的研究对于人类的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织修 复所存 在的伦理和异体免疫排斥的 问题, 具有广阔的再生医
学应重大 的意义。
随着 i P S细胞的诞生 ,其诱导产生的方法也不断进步 。从一 开 始的病毒法如逆转录病毒 、 慢病毒和腺病毒到非病毒的转座子
载 体和蛋 白质介 导外源 转录 因子诱导产 生 i P S细胞 。利用 病毒 法 诱导 i P S细胞时 , 外源基因整合到体细胞基因组可能会引起插
[ 1 ] 翟 中和 ,王喜忠 ,丁明孝 . 细胞生物 学[ M] . 高等教 育 出版
社. 2 0 1 1 . 0 6
以在体 外诱 导分化成不同类型 的细胞 , 为再生医学特别是组织修
复 这 方 面 建 立 了一 个 里 程 碑 。 但 是 这 些 技 术 深 受 社 会 伦 理 以及 人
体 免疫排斥等方面 问题 的困扰 。2 0 0 0年 ,Mu n s i e等人通从 小 鼠
体 细胞 核移植囊胚 中分离 出了小鼠的胚胎干 细胞 , 开创 了克 隆性
入 突变而造成临床上应用 的安全 隐患 。 而腺病毒不与宿主细胞整 合, 作 为质 粒表达载体可瞬时转染靶细胞获得 i P S细胞但是该方 法 效率 不高,不适合实际应用 。 随后一些研究小组利 喟 C r e / L o x P 系 统、o r i P / E B N A1载体及 p i g g y . B a c转座系统等将外源基因整 合 到受体细胞后将外源基因从 i P S细胞 的基 因组上切除 , 以得到 不含 外源基因的 i P S细胞 , 该方法使诱导效率大大提高 , 但在验 证 基因组不存在外源插入基 因的过程十分繁琐 , 且基 因剔除易发 生转座 酶识别位点基因重排 的现象 。后来,科学家利用结合 了 4
i P S细胞在再 生医学上 具有广 阔的应用前 景。在血 液疾病方
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进展概述
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进展概述多能干细胞研究是现代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多能干细胞,又被称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向所有体细胞类型分化潜能的细胞。
细胞分化是胚胎发育和成体维持的基础,而多能干细胞研究的目标就是揭示胚胎发育和分化的机制,并为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等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
早在1981年,美国生理学家埃文斯托夫·马丁尼斯-迈力斯在小鼠中首次成功分离出多能干细胞,标志着多能干细胞研究的开端。
之后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不断改进和发展细胞培养技术,以提高细胞培养的成功率和稳定性。
这些努力逐渐使得多能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成为可能,并使得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入了实验室阶段。
随着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研究在多能干细胞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多能干细胞的定向分化,即将多能干细胞分化为各种特定功能的细胞类型,如心脏细胞、神经细胞和肝细胞等。
这些研究为再生医学、组织修复和疾病治疗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实质性的支持。
此外,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还为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将病人的成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再通过定向分化得到疾病相关的细胞。
这样一来,研究人员可以在实验室中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并寻找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使得疾病研究和治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总的来说,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该领域的研究不仅为我们揭示了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的机制,也为再生医学、组织工程和疾病研究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突破,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将继续为生命科学的进展和人类健康的改善做出重要贡献。
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而干细胞则是一种能够自我更新并且有着潜能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的细胞。
干细胞的研究一直是科学界的热点,它的应用也是医学界备受关注的领域。
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的研究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已经能够通过干细胞治疗很多目前无法根治的重大疾病。
本文将会就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做一个介绍。
一、干细胞的种类干细胞被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
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来源于还未出生的胚胎,因其高度多能性,可以分化成人体所有细胞类型。
这种干细胞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极高的热度。
成体干细胞:成体干细胞也叫成体前体细胞,是指成人身体中已经分化的某种类型的细胞,经过特殊的条件处理后,具有分化成其他类型细胞的能力。
然而,这类细胞只能分化成特定的类型。
iPS细胞:iPS细胞是一种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是在体细胞中加入特定的转录因子后获得的细胞。
通过iPS技术,可以将成年人的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并制造出仅对该病人有效,低风险的干细胞以用于治疗。
二、干细胞的应用干细胞的应用领域非常的广泛,涉及到临床、药物研发、再生医学等多个领域。
1. 临床应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愈淋巴瘤,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烧伤等疾病的重要手段。
(2) 干细胞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干细胞的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前景十分令人兴奋。
科学家发现,通过将人体血液样本或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以及干细胞注射到神经损伤部位,可以减缓或恢复病情。
(3) 干细胞治疗心脏病:心脏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另一类疾病之一。
通过将干细胞注射到心脏损伤区域可以促进心肌细胞的再生,对于治疗心脏病有着积极的作用。
(4) 应用于器官移植:干细胞在器官移植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干细胞移植,可以让器官重新生长,大大提高移植成功率。
2. 药物研发干细胞的应用在药物研发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研究进展
将原 癌 基 因 C—My c移 除 也 可 以 得 到 类 似 结 果 。 。
美 国 和 德 国 的科 学 家 将 病 毒 转 导 O t Kf 用 G a c/ l 4 4并 9 组 蛋 白 甲基 转 移 酶 的抑 制 剂 BX 一 19 ( I 诱 导 I 0 2 4 BX)
鼠神经前体 细胞 ( P 产生 iScl, N C) P e 重编程效 率与 4 l 种 因子联合 转导相 比得到 了提高 。
目前科学家已摸索出一些方法来提高 iS P 细胞的表达 。 1组 合不 同转 录 凶子 : . 肖磊 的研 究 团 队研 究 发
现 , 因 子 (O t S x c — My , K f N n g 和 6 c4, o2, c l 4, a o
人类 胎 儿 的纤 维 母 细胞 , 功 地制 造 出 iS细胞 , 成 P 与 使用 病毒研 制 的比较 , 效率 高逾 2 5倍 。
Ln 8 联 合 产 生 iS 细 胞 的 效 率 比 4 因 子 提 高 1 i ) 2 P 0
倍, 并且 产生 iS克 隆的时 间缩 短 了一 半 。 P 。北 京大
学 邓 宏 魁 领 导 的 小 组 利 用 4个 因 子 ( c Sx , O t o2 c— 4,
My ,Kf) c l 诱导 产 生 iS细 胞 , 究 发 现 p 3 s N 4 P 研 5 i A R 和 UF T 1可以使 iS细 胞产 生 的效 率 提 高百 倍 , P 即使
功地利 用重组 蛋 白诱 导体 细 胞生 成 多能 干细 胞 。研 究人员 利用 4个转 录 因子 的蛋 白将 鼠胚胎 成纤 维 细
胞 诱 导 产 生 iS细 胞 , 而 形 成 胚 胎 体 ( B , 些 细 P 从 E )这
iPSC技术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
iPSC技术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再生医学这一领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再生医学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利用干细胞和组织工程等科技手段,帮助人体恢复受损的组织和器官,治疗一些难治性疾病。
iPSC技术,即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技术,作为干细胞技术的重要分支,已经在再生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iPSC技术是一种重新编程体细胞,使其获得与胚胎干细胞相似的发育潜能的技术。
与胚胎干细胞不同,iPSC细胞可以从成年人的体细胞中诱导出来,避免了伦理问题。
iPSC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相同的发育潜能,可以用来治疗一些难治性疾病,同时也可以用来进行组织代谢探究等研究。
iPSC技术在再生医学中的主要应用:1. 器官移植目前,器官移植是治疗许多严重疾病的有效方法。
但是,在世界范围内,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众多,但是可用的器官却十分有限。
iPSC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通过培养iPSCs,可以获得人体内的任何类型的细胞,包括肝脏、心脏、肺等。
利用这些特定的细胞类型,研究人员可以制造出人造的、可移植的器官。
2. 细胞替代疗法另一种常见的再生医学疗法是细胞替代疗法。
这种疗法用干细胞来治疗某些疾病或受损组织。
这些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组织和细胞类型。
iPSC技术使得这项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培养特定的iPSC细胞,然后将其注入到患者身体中。
这些iPSCs可以分化成所需的细胞类型,并替代受损的细胞。
3. 疾病建模和药物开发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许多疾病的研究一直困扰着医学界。
而iPSC技术的出现,使得疾病建模和药物开发也变得更加容易了。
疾病建模是指研究人员使用iPSCs来研究一种特定疾病的发展和治疗。
通过比较正常iPSC细胞和患者的iPSC细胞,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疾病的发展。
同时,iPSC细胞的高通量筛选使得药物开发也变得更加高效和准确。
总结:iPSC技术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可以为人类健康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和前景展望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和前景展望张又文;寸湘竹;张可夫【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年(卷),期】2013(022)007【摘要】组织工程是应用工程学及生命科学原理和方法,实现组织保存、修复、功能维持和提高作用的生物学替代物的科学,目的是实现组织器官的功能修复。
干细胞不仅可用于再生医学、组织工程,还可应用于生物生长发育机制的研究、药物筛选、基因治疗等领域。
因核移植技术以及提取胚胎干细胞面临着材料不易获取、免疫排斥和伦理学争议,其研究发展受限。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iPSC)是将影响全能性的外源转录因子基因导入分化的体细胞诱导其重编程成为类似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cellS,ESC)的多能干细胞。
iPSC制备技术不需要胚胎和卵母细胞,克服了以上限制,应用前景广阔。
【总页数】3页(P796-798)【作者】张又文;寸湘竹;张可夫【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4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J], 林晓龙;姜桦;陈彤2.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J], 汤翠菊;田有勇3.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研究技术的现状与前景 [J], 陈晓瑛;苗向阳;王建民;谢之景4.猪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J], 闫益波;张艳丽;齐巍巍;万永杰;樊懿萱;王锋5.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J], 姚盼盼;周斌杰;余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能干细胞用于再生医学
多能干细胞用于再生医学再生医学是指通过利用干细胞技术和组织工程学的方法,修复和恢复因各种原因而受损或丧失功能的组织和器官。
多能干细胞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来源,在再生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多能干细胞具有无限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种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各种细胞类型,为再生医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多能干细胞是指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种分化潜能的干细胞。
包括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可以从内外囊胚中分离出来,具有无限的自我更新和分化为人体各种器官和组织的能力。
然而,由于胚胎干细胞的获取需要破坏人类胚胎,引发了道德和伦理上的争议。
而诱导多能干细胞则通过基因重编程将体细胞转变为干细胞,绕过了胚胎的使用,因此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再生医学通过多能干细胞的应用,可以实现人体组织与器官的再生和修复,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多能干细胞的应用可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通过在体外培养和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为特定细胞类型,可以获得与患者体细胞相匹配的干细胞,以降低免疫排斥反应的风险。
这将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器官和组织修复治疗,增加治疗的成功率和效果。
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多能干细胞的应用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多能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可以用于修复受损的心脏组织。
通过将多能干细胞注射到受损的心脏部位,可以促进心肌再生,恢复心脏的功能。
这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希望。
另外,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多能干细胞同样具有重要的潜力。
多能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神经母细胞,并进一步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这为治疗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脊髓损伤等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通过将多能干细胞移植到受损的神经组织中,可以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的恢复。
此外,多能干细胞的应用还可以用于组织工程学和器官移植。
多能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各种细胞类型,包括心肌细胞、肝细胞、胰岛细胞等,并通过三维组织工程技术构建人工组织和器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再生医学上的应用摘要:通过特定转录因子的过表达使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 细胞),这一成果引起了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关注. 由于iPS 细胞不仅具有与人类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 ES 细胞)相似的基本特征,而且与 ES 细胞相比,不存在免疫排斥和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潜能. 目前, iPS 细胞主要用于细胞分化和移植,并可提供体外的疾病模型,以便于研究疾病形成的机制、筛选新药以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从 iPS 细胞的产生、诱导方法、生物学特征和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作以研究!关键词: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重编程;再生医学正文1iPS 细胞的产生主要经历了 3 个大的阶段. 1981 年,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 细胞)建系干细胞是近 30 年来生物学发展最快的领域(Evans 和 Kaufman),这些具有全能性的细胞在体外可以诱导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为组织修复开辟了新途径. 尽管这些细胞来源于囊胚内细胞团,基本不存在去分化和重编程的问题,但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深受伦理道德和异体排斥等问题的困扰. 随着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开创了体细胞在卵母细胞中去分化和重编程的先河. 2000 年,Munsie等从小鼠体细胞核移植囊胚中分离得到了小鼠ES 细胞,从而拉开了治疗性克隆研究的序幕,使利用病人的健康体细胞对自身的病变组织进行修复成为了可能,尽管这一技术可以避免异体移植所造成的排斥反应,但仍然深陷伦理道德争论的漩涡之中.2006 年,Yamanaka 等将 4 个转录因子导入已分化的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而获得了类似于 ES 细胞的多能性干细胞,即“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 细胞). 2007 年,Yu 等和Takahashi 等又分别采用相同的基因改造的方法将人的体细胞逆转为类ES 细胞,这些划时代的成果不仅解决了利用干细胞进行组织修复所面临的免疫排斥和伦理学问题,在利用病人正常细胞进行组织自我修复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而且是用来研究细胞去分化和基因组重编程的重要途径(不需要胚胎或卵母细胞). 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揭开了再生医学领域的新篇章.2iPS 细胞的诱导方法迄今为止,短短几年的时间内 iPS 细胞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仅诱导方式而言,从病毒方法如逆转录病毒、慢病毒和腺病毒,到非病毒的转座子载体和蛋白质均能介导外源转录因子诱导产生 iPS 细胞. 利用逆转录病毒和慢病毒载体诱导生成 iPS 细胞时,可能会引起外源基因整合到体细胞基因组,引起插入突变,如果将这些iPS 细胞应用于临床治疗,会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Aoi 等利用不与宿主细胞整合的腺病毒、质粒为表达载体瞬时转染靶细胞可以获得iPS 细胞,这对再生医学领域的发展是一个重大进步,但是该方法极低的诱导效率限制了其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随后,部分研究小组尝试利用Cre/LoxP 系统、oriP/EBNA1 载体及 piggyBac 转座系统等,将外源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中诱导 iPS 细胞,然后再将外源基因从 iPS 细胞的基因组中切除,从而得到不含外源基因整合的iPS 细胞,该系统诱导产生iPS 细胞的效率明显高于腺病毒和质粒载体系统,达到 0.1%~1%. 但是,验证基因组不存在外源插入基因的过程十分繁琐,且在基因剔除后,转座酶识别位点有基因重排现象的发生. 最近,Zhou 等利用融合了 4 种转录因子(Oct4、Sox2、Klf4、c-Myc)的蛋白质直接诱导受体细胞为 iPS 细胞. 蛋白直接诱导iPS 细胞在重编程过程中不会涉及任何的遗传修饰,且蛋白容易失活. 从 iPS 细胞临床应用的安全角度来看,它是目前最安全的方法,但是需要进一步提高其诱导效率才有可能被广泛应用.3 iPS 细胞的生物学特征ES 细胞是全能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在体外可以无限增殖. iPS 细胞类似于 ES 细胞,也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发育的全能性,可长期增殖培养并保持高度未分化状态. 在正常培养体系中具有稳定的二倍体核型,Yu 等研究人和鼠 iPS 细胞核型时发现,只在极少数的细胞中出现畸形核,而大多数 iPS 细胞核型正常. 但 Aasen 等发现连续传代培养人 iPS 细胞至第 13 代时畸形核出现的几率显著增加,这与 ES 细胞的生长特性相似. 通过 RT-PCR 和免疫组化发现,iPS 细胞也表达 ES 细胞特异的表面标志,如 SSEA-1、SSEA-3、SSEA-4、TRA1-60、TRA-1-81 和 TRA-2-49/6E 等;并且 iPS 细胞具有向 3 个胚层分化的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 但是,许多研究也发现,iPS 细胞并不等同于 ES 细胞. Takahashi 等[13]通过对人类 iPS 细胞与 ES 细胞的 32 266 个转录产物的全序列基因表达图谱进行分析发现,iPS 细胞的 1 267 个转录产物基因(4%)与 ES 细胞存在 5 倍左右的差异. Niwa 等[14]研究也发现,iPS 细胞中与多能性相关的关键基因(Oct4、Sox2 和 Rex1)的表达水平比人类 ES 细胞系(HSF1 和 H9)低两倍. 下面将从重编程过程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表观遗传学、发育潜能等方面分析 iPS 细胞的生物学特征.4 iPS发育潜能特性细胞的表观遗传学含有的信息量极大,可能只通过表观遗传学就可鉴定 iPS 细胞. 但是,要了解并选择最严格的检验 iPS 细胞的指标,利用体内实验分析重编程过程、表观遗传学和发育潜能之间的相互作用有重要的意义. 近期,Jaenisch 和 Young 详细地对检验发育潜能的标准及其严格性进行了比较[. 对于iPS 细胞最为严格的检验标准是通过四倍体补偿法形成完全来源于iPS 细胞的成活后代,而体外分化是最不严格的检验指标. 但与 ES 细胞类似,由于伦理道德等问题的限制,这些动物实验只适于对小鼠等动物多能干细胞发育潜能的测定,从而开始检测人类 iPS 细胞发育潜能有效的方法只有体外分化和畸胎瘤的形成.目前,检测iPS 细胞发育潜能较严格的方法主要是由iPS 细胞生成嵌合体动物和畸胎瘤试验. 迄今为止,采用四倍体补偿法来检测 iPS 细胞发育潜能的报道很少. Wernig 等采用四倍体补偿法能使一些iPS 细胞系(包括一个核型异常的细胞系)发育到胚胎阶段,但是其发育程度却不相同,有的能发育到中后期,有的只能发育到胚胎前期,而一些有相似表达图谱、没有任何明显缺陷的iPS细胞系却一直未能生成四倍体胚胎. 至今为止,只有小鼠 iPS 细胞通过与四倍体囊胚嵌合,成功生下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完全由 iPS 细胞发育而来的小鼠,充分说明了 iPS 细胞具有发育为完整个体的能力. 生成四倍体克隆动物效率低的原因可能与一些与重编程无关的原因有关,如:病毒载体漏表达或小的基因片断损伤.5iPS 细胞在再生医学的应用目前,iPS 细胞的生成不再必须通过向细胞基因组内导入外源病毒和基因来实现,其安全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并且全能性也得到了不断的验证. 同时,iPS 细胞由患者自身体细胞诱导产生,可以避免伦理、免疫排斥等问题. 因此,iPS 细胞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再生医学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优势. 目前,主要用于细胞分化和移植,并可提供体外的疾病模型,以便于研究疾病形成的机制、筛选新药以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如下图:()()iPS 细胞用于人类疾病的研究4.1在血液疾病方面的研究多项研究在人类血液疾病的小鼠模型中进行了 iPS 细胞应用的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功. Hanna 等在人源化的镰刀型贫血病小鼠模型上获取成纤维细胞,诱导建立了 iPS 细胞系,然后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将病变基因修正,接着把遗传修饰后的 iPS 细胞定向分化为造血祖细胞,导入小鼠体内贫血症状明显改善,这是首次利用在动物疾病模型上的应用逐步开展. Xu 等将由iPS 细胞诱导分化的内皮前体细胞移植到患有血友病小鼠的肝脏中,使病鼠出血不止的症状得到了有效地改善. Raya 等获得了基因修饰后的贫血症患者特异性iPS 细胞,这些iPS 细胞能够分化形成表型正常的髓系和红系的造血祖细胞. 由此可见,iPS 细胞对于治疗一些血液疾病以及为罕见血型患者提供血细胞都具非常有重要的意义.4.2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iPS 技术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显示了很大的用途. Werning 等对已建立的小鼠 iPS 细胞进行体外诱导培养,可以将其诱导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和多巴胺能神经元,并移植到患有帕金森病小鼠体内能减轻其症状. 最近一项研究利用帕金森症患者的皮肤细胞培育出了 iPS 细胞,并能将其分化为多巴胺神经元细胞,这是帕金森症患者大脑中所缺少的一种重要细胞. 因此,其有望成为治疗帕金森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方法.4.3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研究Narazaki 等将原始 iPS 细胞诱导出中胚层细胞,并筛选出表达 Flk1(内皮细胞和血细胞最早的分化标志)的干细胞. 之后诱导分化得到了淋巴管内皮细胞以及心肌细胞,并发现由此分化而来的血管内皮细胞能形成类血管,表达几乎所有心肌细胞标志物,如 Nkx2.5、a-MHC、HCN4. 由此证明,利用 iPS 细胞向心血管分化的可行性,也进一步提示 iPS 细胞具有作为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种子细胞的潜力. Nelson 等将 Oct4、Sox2、Klf4 与 c-Myc 转入成纤维细胞,使其诱导生成iPS 细胞,接着再将iPS 细胞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并移植入具有完整免疫系统的成年小鼠梗死心脏内,能够观察到功能性的新生心肌. 因此利用 iPS 细胞有利于修复急性心肌梗塞等疾病. 而 Zhang 等利用 Oct4、Sox2、Nanog 与Lin28 产生的iPS 细胞具有分化为心房、心室和窦房结细胞等的潜能,与 ES 细胞在向心肌分化的潜能方面相似. 目前,虽然还没有 iPS 细胞用于建造心血管疾病模型的报道,但是其应用于建立心血管疾病模型指日可待. 4.4糖尿病Keisuke Tateishi 等利用已建系的iPS 细胞成功地诱导分化出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并在无血清和正常培养条件下皆可成功地使 iPS 细胞产生胰岛素分泌细胞. 证明 iPS 细胞具有分化成胰岛细胞和胰腺内层的潜能,与 ES 细胞相似. 而René Maehr 等通过对 1 型糖尿病患者的成体成纤维细胞重新编程(Oct4,Sox2,Klf4),也可以得到 iPS 细胞. 最近研究显示,将 iPS 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β细胞(其数量决定糖尿病患者残存胰岛细胞的衰退进程),并注入 1 型糖尿病和2 型糖尿病小鼠体内,通过测定血糖及血红蛋白 A1c 水平显示患病小鼠体内血糖浓度降低并且血糖波动性减轻. 这表明,iPS 技术可能是根治糖尿病非常有效的治疗方式.4.5对其他人类疾病的研究目前,iPS 细胞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的研究中,且已有多种遗传病患者的特异性 iPS 细胞系被建立. 同时,在不孕不育症以及听力、视力障碍等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研究. Park 等将人源iPS 细胞经体外分化并分离得到原始生殖细胞(PGCs),其与体内分离的PGCs 在基因表达上极为相似,如果能够进一步将这些 PGCs 分化为精子和卵子,就有望治疗不孕不育症. Nishimura 等将患者自体产生的 iPS 细胞经纠正后,再分化为耳蜗神经元并移植到小鼠体内,1 周后便可观察到一些移植物开始表达谷氨酸标记的神经元. 这些结果表明,iPS 细胞可用来修复和移植受损的耳蜗神经.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由逆转录病毒感染小鼠成纤维细胞产生的 iPS 细胞可分化为视网膜前体细胞,并将其移植到经过免疫抑制处理的视网膜变性的小鼠身上,这些细胞形成了包含所有 3 个胚层组织的畸胎瘤,其中也有神经视网膜. 由此可见,iPS 细胞可能是治疗视网膜病变的一种手段.4.6iPS 细胞作为体外疾病模型目前,iPS 细胞可作为临床药物筛选细胞模型和人类疾病治疗细胞模型. 例如,将来自患者的 iPS 细胞[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分化成特定的细胞(运动神经元)来研究改善疾病症状的药物. 此外,Lee 等以罕见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体细胞建立了 iPS 细胞系,并解析了该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以此来测试若干候选药物的疗效.目前,iPS 细胞广泛地应用于对人类疾病的研究,并建立了多种疾病的动物模型,在不久的将来,有望成为治疗人类疾病的一种手段. 然而,在 iPS 细胞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之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实际上,这些问题不只在 iPS 细胞领域备受关注,在人类 ES 细胞领域也很重视:1)需要进一步验证是否有异源DNA 引入到 iPS 细胞基因组中;2)生成人类 ES 细胞和 iPS 细胞的效率很低;3)虽然人类 ES 细胞 / iPS 细胞能定向分化成一些特定的细胞,但是产生所有需要的特异细胞类型还要付出很大的努力;4)此外,一旦分化成特定的细胞系后需鉴定体外生成的细胞是否与体内相对应细胞相似,并如何纯化细胞. 最近几年,干细胞生物领域和 iPS 细胞在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这里提出的问题可能仍要花数年时间才能被圆满解决.5 结语iPS 细胞与再生医学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随着 iPS 细胞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iPS 细胞必将开辟再生医学领域的新纪元. 目前,iPS 细胞不仅为疾病治疗和药物筛选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模型,还可用于治疗一些人类疾病,这是在再生医学治疗领域的有益尝试,但还远未成熟,疗效还缺乏长期的实践,其作用机制也存在很多盲点. 这项技术真正用于疾病的治疗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如何高效获得安全的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如何定向诱导多能干细胞向某一特定类型的细胞分化并有效地将细胞移植入患者体内实现对疾病的治疗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但其初步显示出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使我们对未来的前景充满期望,随着人类对iPS 细胞不断地深入研究,相信iPS 细胞会成为各种疾病患者的新希望.参考文献(References):1 MUNSIE M J,MICHALSKA A E,O′ BRIEN C M,et al. Isolation of pluripotent embryonic stem cells from reprogrammed adult mouse somatic cell nuclei[J]. Current Biology,2 TAKAHASHI K,YAMANAKA S.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 frommouse embiyonic and adult fibroblast cultures by defined factors[J]. Cell.3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诱导效率和方法的研究进展张恩欢;胡智兴;李玛琳;4 再生医学与诱导干细胞的关系李林娟;顾一凡;5 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王孟丽;沈晓丽;6 YU J,VODYANIK M A,SMUGA-OTTO K,et al.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lines derived from human somatic cells [J]. Science7 PARK I H,ARORA N,HUO H,et al. Disease-specific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J]. Cell8 自体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研究周敬9 促进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心肌定向分化的实验研究马珂;10 人体细胞体外重编程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关键技术的研究沈升霞11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的实验研究刘海明;12 MIKKELSEN T S,HANNA J,ZHANG X,et al. Dissecting direct reprogramming through integrative genomic analysis[J].Nature13 AASEN T,RAYA A,BARRERO M J,et al. Efficient and rapid gener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human keratinocytes[J]. Nature Biotechnology14SOLDNER F,HOCKEMEYER D,BEARD C,et al. Parkinson's disease patient-derived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ee of viral reprogramming factors[J]. Cell15 成人体内提取多能干细胞的新方法江涛;16 体细胞诱导为多能干细胞的最新进展周一叶;曾凡一;17 再生医学与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共同点李林;18 诱导多能干细胞再生能力柳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