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多功能性干细胞
ips细胞的研究大事记
ips细胞研究大事记来源:新华网干细胞是人体内可以转化为各种器官和组织的细胞,过去只能从胚胎中获得。
2007年11月,美国和日本科学家分别宣布独立发现将普通皮肤细胞转化为干细胞的方法,得到的干细胞称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又名iPS细胞。
这一发现分别被《自然》和《科学》杂志评为2007年第一和第二大科学进展。
iPS细胞具有和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功能,却绕开了胚胎干细胞研究一直面临的伦理和法律等诸多障碍,成为干细胞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近两年来有关进展不断。
2008年4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科学家报告称,他们将实验鼠皮肤细胞改造成iPS细胞,然后成功使其分化成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及造血细胞。
2009年2月,日本东京大学科学家宣布,成功利用人类皮肤细胞制成的iPS细胞培育出血小板,而且从技术上说用iPS细胞培育人类红细胞和白细胞都是可能的;紧接着,日本庆应大学科学家又宣布,成功用实验鼠的iPS细胞培育出鼠角膜上皮细胞。
2009年3月伊始,iPS细胞研究便相继迎来两项重大突破。
英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发现了不借助病毒、安全将普通皮肤细胞转化为iPS细胞的方法;美国科学家则在《细胞》杂志上宣布,他们可以将iPS细胞中因转化需要而植入的有害基因移除,且保证由此获得的神经元细胞的基本功能不受影响。
2009年7月,iPS细胞研究在临床应用道路上又迈出非常重要的一步。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23日报道,中国科学家周琪和高绍荣等人利用iPS细胞克隆出活体实验鼠,首次证明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
该成果让人们看到了iPS细胞具有实用性。
人们完全可以期待,在一系列危险和潜在危险被一一规避后,尚处在实验室阶段的iPS细胞研究,将能很快应用于人类疾病的临床治疗。
各国争相领跑iPS细胞研究来源:新华网由于触及伦理道德等问题,曾被普遍看好的胚胎干细胞研究一直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2007年,iPS细胞(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的诞生令科学家们将注意力投向这一争议性小的干细胞研究领域,一些国家的政府更是以极大的热情,或加大投入,或制订鼓励政策,推动这一新兴的干细胞研究。
高考生物热点:iPS细胞
2010年高考生物热点:iPS细胞山东刘峰一、时事资料材料一: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Nature)7月23日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琪领导的研究组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曾凡一领导的研究组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我国科学家首次利用iPS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通过四倍体囊胚注射得到存活并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从而在世界上第一次证明了iPS细胞的全能性。
iPS细胞全称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是由体细胞诱导而成的干细胞,具有和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发育多潜能性。
2006年7月,日本科学家首次宣布发现了将小鼠皮肤细胞转化为多能干细胞的方法;2007年11月,美国和日本科学家将人类细胞诱导为iPS细胞,被《科学》(Science)杂志评为2008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首。
iPS细胞在生物和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实施再生医学和细胞治疗的重要细胞来源。
iPS的研究突飞猛进,但是iPS细胞是否真正拥有与胚胎干细胞一样的全能性?是否能够真正与胚胎干细胞媲美呢?四倍体囊胚注射方法是目前国际上验证细胞是否具有全能性的“黄金标准”。
这一方法是将胚胎干细胞注射进四倍体的小鼠早期胚胎,这种胚胎没有进一步发育能力,仅提供营养环境的胚胎,然后再移植入代孕母鼠体内,胚胎干细胞可以发育成正常的小鼠。
但此前的研究发现,iPS细胞不能像胚胎干细胞一样通过四倍体囊胚注射发育成活体小鼠,iPS细胞注射后形成的小鼠胎儿在怀孕早期至晚期全部死亡,这些结果表明iPS细胞尚不具有全能性。
周琪等制备了37株iPS细胞,利用其中6株iPS细胞系注射了1500多个四倍体胚胎,最终3株iPS细胞系获得了共计27个活体小鼠,经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证实该小鼠确实从iPS细胞发育而成,有些小鼠现已发育成熟并繁殖了后代。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获得完全由iPS细胞制备的活体小鼠,有力地证明了iPS细胞具有真正的全能性。
这项工作为进一步研究iPS技术在干细胞、发育生物学和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平台,将iPS细胞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中国科学家在这一国际热点研究领域所作出的一项重要贡献。
T淋巴细胞知识点学习总结
T淋巴细胞知识点学习总结T淋巴细胞知识点学习总结一、t淋巴细胞有哪些分类T细胞是相当复杂的不均一体、又不断在体内更新、在同一时间可以存在不同发育阶段或功能的亚群,但分类原则和命名比较混乱,尚未统一。
按免疫应答中的功能不同,可将T 细胞分成若干亚群,一致公认的有: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s,Th),具有协助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抑制性T细胞(Suppressor T cells,Ts),具有抑制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功能;效应T细胞(Effector T cells,Te),具有释放淋巴因子的功能;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s,Tc),具有杀伤靶细胞的功能;迟发性变态反应T细胞(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T cells,Td),有参与Ⅳ型变态反应的作用;放大T细胞(Ta),可作用于Th和Ts,有扩大免疫效果的作用;原始的或天然T细胞(Virgin or Natural T cells),他们和抗原接触后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记忆T细胞(Memory T cell,Tm),有记忆特异性抗原刺激的作用。
T细胞在体内存活的时间可数月至数年。
其记忆细胞存活的时间则更长。
其中,Th细胞又被称为CD4+细胞,因为其在表面表达CD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4)。
通过与MHC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递呈的多肽抗原反应被激活。
MHCⅡ在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s)表面表达。
一旦激活,可以分泌细胞因子,调节或者协助免疫反应。
Tc细胞又名为CD8+细胞,其表面表达CD8。
这类细胞可以通过MHCI 与抗原直接结合。
流式细胞分析仪FCM根据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不同来检测各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主要包括T淋巴细胞(CD3+),B淋巴细胞(CD19+),NK细胞(CD16+CD56+),其中T淋巴细胞可进一步测定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CD3+CD4+)、抑制/细胞毒T淋巴细胞(CD3+CD8+)、CD4+T细胞纯真亚群(CD4+CD45RA+/CD4+CD45RA+62L+)和记忆亚群(CD4+CD45RA—/CD4+CD45RO+)、功能亚群(CD28+)、激活亚群(CD38+、HLA—DR+)、凋亡亚群(CD95+)等。
诱导型多能干细胞鉴定标准
诱导型多能干细胞鉴定标准介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努力寻找一种能够在实验室中培养的多能干细胞,以代替胚胎干细胞的应用。
诱导型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的发现,为此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然而,为了确保iPSCs的正确鉴定和应用,需要制定一套严格的鉴定标准。
重要性鉴定标准的制定对于保证iPSCs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严格的鉴定标准,才能确保iPSCs的多能性、稳定性和可应用性。
此外,鉴定标准的制定还可以促进iPSCs研究的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与鉴定标准相关的因素制定iPSCs的鉴定标准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多能性指标多能性是iPSCs的关键特征之一。
因此,鉴定标准需要包括对多能性的检测方法,如基因表达分析、细胞分化能力评估等。
克隆稳定性iPSCs的克隆稳定性是其应用的基础。
鉴定标准应包括对iPSCs的克隆稳定性的评估方法,如基因组稳定性分析、细胞系传代能力评估等。
高质量的细胞文库鉴定标准还应包括对iPSCs的质量要求。
只有在具备一定质量基础上的iPSCs才能被广泛应用。
因此,鉴定标准应包括细胞文库的建立和管理方法。
鉴定标准的可追溯性为了确保鉴定标准的有效性和可追溯性,需要制定明确的实验流程和数据分析方法。
此外,鉴定标准的制定还应包括数据的共享和存储规范。
诱导型多能干细胞鉴定标准的制定为了确保诱导型多能干细胞鉴定标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应采取以下步骤:成立专家组应成立一个包括多个相关领域专家的工作组,以确保鉴定标准的全面性和权威性。
该工作组应包括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和伦理等各个方面的专家。
文献综述和经验总结工作组应对已有的文献进行综述和总结,了解当前iPSCs鉴定方法的优缺点,为鉴定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此外,工作组还应汇总各个实验室的经验和实践,了解当前实验室中iPSCs鉴定的常见问题和挑战。
Rho激酶抑制剂Y27632促进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原始神经上皮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的转化
参考文献:[1]Virani SS,Alonso A,Aparicio HJ,et al.Heart disease and strokestatistics-2021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 ].Circulation,2021,143(8):e254-743.[2]李天伦,张中,赵蓓,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22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预后的关系[J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2022,43(4):398-405.[3]Yeh KC,Lee CJ,Song JS,et al.Protective effect of CXCR4antagonist DBPR807against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a rat and porcine model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potential adjunctive therapy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J ].Int J Mol Sci,2022,23(19):11730.[4]Zhou ML,Yu YF,Luo XX,et al.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therapeutics from a mitochondria-centric perspective [J ].I/R+CCC I/R+CCC+DSMPSOI/R图7秋水仙碱通过激活AMPK 逆转I/R 手术导致的小鼠心功能下降和心脏损伤Fig.7Colchicine reverses reduced cardiac function and cardiac damage in mice induced by I/R by activating AMPK.A :Representative M-mode ultrasound images of the mice in each group.B -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LVEF,LVFS and HR (n =4).E :Representative TTC staining images of the mice in each group.F -H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infarct area and serum cTnT and LDH levels (n =4).*P <0.05vs SO group;#P <0.05vs I/R group;&P <0.05vs I/R+colchicine group.B CEF ADG H I /RS O I /R+C C C I /R +C CC +D SM P L V E F (%)#*&100.090.080.070.060.050.040.0I /RS O I /R +CC CI /R +C C C +D SM P L V F S (%)SO I/RI/R+CCC I/R+CCC+DSMP60.050.040.030.020.010.00.0H R (B P M )500.0400.0300.0200.0100.00.0I /RS O I /R +CC C I /R +C C C +D SM P I /RS O I /R +C C C I /R +C CC +D SM P I /RS O I /R +C C C I /R +C C C +D SM P I /RS O I /R+C C C I /R +C CC +D SM P I n f a r c a r e a (%)70.060.050.040.030.020.010.00.0L D H i n s e r u m (U /L )1600.01400.01200.01000.0800.0600.0400.0200.00.0c T n T i n s e r u m (p g /m L )450.0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J South Med Univ,2024,44(2):226-235··234Cardiology,2021,146(6):781-92.[5]Chen MX,Li XP,Yang H,et al.Hype or hope:Vagus nerve stimulation against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J].Trends Cardiovasc Med,2020,30(8):481-8.[6]Liu X,Xu L,Wu J,et al.Down-regulation of SIK2expression alleviates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ts by inhibiting autophagy through the mTOR-ULK1signaling pathway [J].J South Med Univ,2022,42(7):1082-8.[7]Lu CH,Guo X,He XH,et al.Cardioprotective effects of sinomenine in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a rat model[J].Saudi Pharm J,2022,30(6):669-78.[8]Cadenas S.ROS and redox signaling in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and cardioprotection[J].Free Radic Biol Med, 2018,117:76-89.[9]Maximilian Buja L.Mitochondria in ischemic heart disease[J].Adv Exp Med Biol,2017,982:127-40.[10]Peoples JN,Saraf A,Ghazal N,et al.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heart disease[J].Exp Mol Med,2019,51(12):1-13.[11]Zou RJ,Shi WT,Qiu JX,et al.Empagliflozin attenuates cardiac microvascular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through improving mitochondrial homeostasis[J].Cardiovasc Diabetol,2022,21(1): 106.[12]Tong DC,Wilson AM,Layland J.Colchicine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an ancient drug with modern tricks[J].Heart,2016,102(13):995-1002.[13]Elshafei MN,El-Bardissy A,Khalil A,et al.Colchicine use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lower mortality in COVID-19patients:a meta-analysis[J].Eur J Clin Invest,2021,51(9):e13645.[14]Deftereos SG,Beerkens FJ,Shah B,et al.Colchicine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In-depth review[J].Circulation,2022,145(1):61-78.[15]Wang LR,Shan YL,Chen L,et al.Colchicine protects rat skeletal muscle from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by suppressing 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ion[J].Iran J Basic Med Sci,2016,19(6):670-5.[16]Tang YJ,Shi CY,Qin YY,et work pharmacology-based investigation and experimental exploration of the antiapoptotic mechanism of colchicine on 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J].Front Pharmacol,2021,12:804030.[17]李晨霏,樊迪,杨政,等.AMPK在心肌纤维化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学杂志,2021,46(12):1239-44.[18]胡淼,童旭辉,黄杰,等.基于铁死亡探讨AMPK抗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50(4):418-23.[19]Zhang Y,Wang Y,Xu JN,et al.Melatonin attenuates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via improving mitochondrial fusion/ mitophagy and activating the AMPK-OPA1signaling pathways[J].J Pineal Res,2019,66(2):e12542.[20]曾菲,李强,曾昪,等.氢溴酸加兰他敏介导AMPKα1/Nrf2/HO-1通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51(3):337-43.[21]Wang Y,Viollet B,Terkeltaub R,et al.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uppresses urate crystal-induced inflammation and transduces colchicine effects in macrophages[J].Ann Rheum Dis,2016,75(1): 286-94.[22]Lu YY,Chen YC,Kao YH,et al.Colchicine modulates calcium homeostasis and electrical property of HL-1cells[J].J Cell MolMed,2016,20(6):1182-90.[23]Liu HQ,Mo HQ,Yang CB,et al.A novel function of ATF3in suppression of ferroptosis in mouse heart suffered ischemia/reperfusion[J].Free Radic Biol Med,2022,189:122-35.[24]Akodad M,Fauconnier J,Sicard P,et al.Interest of colch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 responsible for heart failure ina mouse model[J].Int J Cardiol,2017,240:347-53.[25]Yu HL,Liu Q,Chen GD,et al.SIRT3-AMPK signaling pathway as a protective target in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of early sepsis[J].IntImmunopharmacol,2022,106:108600.[26]Lv DY,Luo MH,Cheng Z,et al.Tubeimoside I ameliorates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through SIRT3-dependentregulation of oxidative stress and apoptosis[J].Oxid Med CellLongev,2021,2021:5577019.[27]Xiang M,Lu YD,Xin LY,et al.Role of oxidative stress in reperfusion following myocardial iIschemia and Its treatments[J].Oxid Med Cell Longev,2021,2021:6614009.[28]Yue HH,Liang WT,Zhan YJ,et al.Colchicine:emerging therapeutic effects on atrial fibrillation by alleviating myocardial fibrosis in a ratmodel[J].Biomedecine Pharmacother,2022,154:113573.[29]Yang MY,Lv H,Liu Q,et al.Colchicine alleviates cholesterol crystal-induced endothelial cell pyroptosis through activating AMPK/SIRT1pathway[J].Oxid Med Cell Longev,2020,2020:9173530.[30]Xin T,Lu CZ.SirT3activates AMPK-related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and ameliorates sepsis-induced myocardial injury[J].Aging,2020,12(16):16224-37.[31]Feng LF,Ren JL,Li YF,et al.Resveratrol protects against isoproterenol induced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rats through VEGF-B/AMPK/eNOS/NO signalling pathway[J].Free Radic Res,2019,53(1):82-93.[32]Tian L,Cao WJ,Yue RJ,et al.Pretreatment with Tilianin improves mitochondrial energy metabolism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rats with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via AMPK/SIRT1/PGC-1alpha signaling pathway[J].J Pharmacol Sci,2019,139(4):352-60.[33]吴志林,朱轶.右美托咪定通过Trx1/AMPK通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氧化应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49(4):404-7.[34]Wu SN,Zou MH.AMPK,mitochondrial function,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Int J Mol Sci,2020,21(14):4987.[35]秦秀男,秦溱,冉珂,等.七氟醚预处理通过线粒体NAD+-SIRT3通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47(8):1108-19.[36]韦亚忠,薛晓梅,何斌.活性氧介导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41(6):826-9.[37]Paradies G,Paradies V,Ruggiero FM,et al.Mitochondrial bioenergetics and cardiolipin alterations in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mplications for pharmacological cardiopro-tection[J].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2018,315(5):H1341-52.[38]Brenner D,Mak TW.Mitochondrial cell death effectors[J].Curr Opin Cell Biol,2009,21(6):871-7.(编辑:经媛) J South Med Univ,2024,44(2):226-235··235帕金森病(PD )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是60岁以上人群中第2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原因是黑质致密部(SNc )多巴胺能(DA )神经元的死亡和含α-突触核蛋白的路易体的形成[1]。
重编程和可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
重编程和可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维生素c 北京标准物质网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得到证实后.人们自然而然地猜测动物细胞是否也存在全能性。
实验证明,全能性在动物细胞中的体现不如植物细胞明显。
卵细胞(未受精)是动物体全崔,最高的细胞。
随着细胞分化程度的提高,动物细胞的全能性逐渐受到限制。
分化潜能变窄.但是,它的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因为细胞核内含有保持物种遗传性所需的全套基因组DNA。
早期的研究发现,可以将动物成体细胞重编程(reprogramming),方法是将体细监细胞核以显微注射或电击的方法注入去核的卵细胞中.再将其继续培养到囊胚期。
1952年·Briggs和King发明了核移植的方法,将囊胚细胞的核移植到去核的青蛙卵细胞中;而20世纪60年代的爪蟾和80年代小鼠的核移植及1 997年克隆羊多莉的出现,证明了高等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发育全能性。
体细胞克隆动物的成功表明,尽管体细胞的分化程度高,可塑性低,但在适当的条件下,以受精卵或卵细胞为受体,通过核移植后对体细胞核的重新编程,依然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重编程(reprogramming)的目标是诱导已经分化的细胞退回到多潜能状态(pluripotency),然后再分化成几乎所有的细胞类型。
自然状态下重编程就是全能性的受精卵发育分化成所有细胞类型。
以往的研究认为,干细胞一旦分化后,不能转变到其早期的分化阶段,然而,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发现,说明有一种内在的机制,能够将已经分化的细胞的“干”性(stemness)调整到像胚胎干细胞的多潜能状态(ESC一like plurtpotent state)。
干细胞的“干”性指的是干细胞自我更新的能力以及多潜能,即能分化成胚胎的三个胚层所代表的组织和细胞类型的能力。
从体细胞诱导产生多潜能干细胞可以通过过表达特定的转录因子来实现。
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山中伸弥在世界著名学术杂志《细胞》上率先报道了这方面的研究。
猪诱导多能干细胞可定向分化为前脑GABA能神经元前体
doi 10.12122/j.issn.1673-4254.2021.06.03
J South Med Univ, 2021, 41(6): 820-827
猪诱导多能干细胞可定向分化为前脑 GABA 能神经元前体
朱 缓 1,孙婷婷 2,王圆圆 2,王 铁 2,马彩云 2,王春景 2,刘长青 2,郭 俣 1 蚌埠医学院 1检验医学院,2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摘A 能神经元前体的方法体系。方法 猪 iPSCs 诱导分化为 GABA 能神经元前体遵循两个阶段,第 1 阶段,猪 iPSCs 悬浮培养,第 3 天时形成类胚体,采用神经诱导培养基 NIM(SB431542、 DMH1、FGF2)继续诱导,第 12 天分化为原始神经上皮细胞。第 2 阶段,使用含 Pur、B27 的 NIM 培养基悬浮培养形成神经球,至 第 21 天时形成 GABA 能神经元前体。CM-DiI 标记后,定向移植帕金森(PD)模型大鼠黑质纹状体,检测其在宿主脑内存活、迁 移及分化状况。结果 猪 iPSCs 在饲养层细胞上稳定传代,表达多能性标记 OCT4、Nanog、SSEA1 和 TRA-160,并且核型分析显 示没有其他物种来源细胞污染。第 12 天经诱导分化获得原始神经上皮细胞能够形成玫瑰花环结构,并表达其表面标记物 (PAX6、SOX2 和 Nestin)与神经微管蛋白标志物 Tuj1。第 21 天诱导细胞高表达 GABA 能神经元前体的表面特异性抗原 NKX2.1 和前脑标志物 FOXG1。移植 8 周后,体内可分化为 GABA 能神经元与多巴胺能神经元,明显改善 PD 大鼠运动行为。 结论 结合无血清培养基筛选法逐步定向诱导猪 iPSCs 高效分化为前脑 GABA 能神经元前体,移植后能够显著改善 PD 大鼠的 运动功能障碍,为诱导 GABA 能神经元前体移植治疗神经损伤疾病奠定基础。 关键词:诱导多能干细胞,猪;细胞分化;原始神经上皮细胞;GABA 能神经元前体;帕金森模型大鼠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
具有自我更新、多潜能分化及组织修 复的能力,与胚胎干细胞相似,但避 免了伦理问题和免疫排斥反应。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研究历史
01
起始
进展
02
03
挑战
2006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首 次成功将小鼠成体细胞诱导为 iPSCs。
随后的研究逐渐实现了人类 iPSCs的诱导,并探索其在医学 领域的应用。
面临技术难度、安全性及伦理问 题等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 进。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医学应用前景
疾病模型建立
利用iPSCs建立人类疾病模型,有助于深入了解 疾病机制和药物筛选。
药物研发
通过iPSCs技术,模拟人类疾病情况,用于新药 研发和毒性测试。
ABCD
个体化治疗
将患者自体细胞诱导为iPSCs,再分化为所需的 细胞类型,用于个体化治疗和组织修复。
伦理考量
尽管iPSCs具有巨大的医学应用潜力,但其涉及 的伦理问题需谨慎考虑和监管。
02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 制备与转化
制备方法
基因转录因子诱导法
01
通过导入特定的转录因子,将体细胞诱导转化为多潜能干细胞。
人工合成小分子诱导法
02
利用人工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体细胞向多潜能干细胞转
化。
细胞重编程技术
法律问题
知识产权与专利权
关于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发现、制备和应用方法的专利申请和授权引发了一系 列法律争议。
临床试验和应用的法律框架
在将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应用于临床试验和治疗方法之前,需要建立严格的法律 框架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未来展望
伦理指导原则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需要进一步发展和 完善关于人类胚胎研究和基因编辑的 伦理指导原则。
T淋巴细胞
分化
一、T细胞在胸腺分化过程中的表型改变
淋巴干细胞早期即在胸腺内开始分化,应用小鼠胸腺细胞实验模型研究表明,在胚胎11-12天淋巴干细胞已 进入胸腺,在胸腺微环境的影响下胸腺细胞迅速发生增殖和分化。已知,诱导T淋巴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的主 要因素包括:⑴胸腺基质细胞
T淋巴细胞与激活的血小板(thymusstromalcell,TSC)通过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直接与胸腺细胞相互作用, 其中胸腺中的“抚育细胞”(nursecell)对于T细胞的成熟和分化可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⑵胸腺基质细胞分 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1、IL-6和IL-7)和胸腺激素(如胸腺素、胸腺生成素)诱导胸腺细胞分化;⑶胸腺细胞 自身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L-2、IL-4)对胸腺细胞本身的分化和成熟也起重要的调节作用。此外,胸腺内上皮 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对于胸腺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自身耐受、MHC限制以及T细胞功能性亚群的形成起着决 定性作用。研究表明,胸腺中的T细胞对于胸腺基质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日本科学家将专门对抗一种皮肤癌的T淋巴细胞培育成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方式是将这种淋巴细胞暴露在 “山中因子”环境下。山中因子是一组化合物,能够让细胞退回到“非专业性”阶段。在实验室,研究人员将诱 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变成T淋巴细胞。与最初的T淋巴细胞一样,此时的T淋巴细胞也专功同样的皮肤癌。它们的基 因构成与最初的T淋巴细胞相同,能够表达癌症特异性受体。研究发现这种新型T淋巴细胞非常活跃,可以产生一 种抗癌化合物。
简介
T淋巴细胞(T lymphocyte)简称T细胞,是由来源于骨髓的淋巴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后,通过 淋巴和血液循环而分布到全身的免疫器官和组织中发挥免疫功能 。
发育和分化
诱导产生多能性干细胞的研究
4.Klf4
Krueppel-like factor 4, KLF4上皮锌指转录因子 Klf4 (旧称GKLF)调节体外 细胞的增生与分化
iPS细胞诱导机制
已分化的细胞 1 病毒逆转录 3
Ips细胞 5
导入病毒基因
2 Oct3/4、Sox2、cMyc和Klf4
4
胚胎干细胞培养条件和 筛选
诱导多功能细胞
诱导性多能 干细胞用于 治疗小鼠帕 金森病
美国麻省Whitehead生物医学研究的 Wernig等近日报告,通过Oct4、Sox2、 Klf4和c-Myc四种转录因子诱导出的iPS细 胞可分化成神经细胞,可改善帕金森病小鼠的 运动功能。
iPS细胞在体外分化成 神经细胞
未分化的iPS细胞
研究者首先检验了iPS 细胞在体外的分化能力, 发现iPS细胞可以分化 成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 质细胞,并且能够进一 步生成神经元亚型细胞
Ips细胞系建立的一些重要环节 (几种因子的发现过程)
日本科学家发现ES细胞中那个存在着一些因子,这些因子对于 多能性的建立可能至关重要。科学家对24个与多能性维持相关 的候选基因导入小鼠成纤维细胞中,依次去掉其中一个基因, 最后在得到的10个基因中发现了4个至关重要的基因,其中任 何一个缺失都将导致实验的失败,这4个基因中的任意2个或3 个组合都无法形成具有ES细胞特性的ips细胞。从而确定了: Oct4,Sox2,c-myc和Klf4这4种基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Ips细胞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肿瘤相关基因,如c-myc的使用,有诱发癌 症的可能
二.逆转录病毒转染可能会导致一些癌基因的激 活,也可能导致某些重要基因功能受阻。
三.基因表达模式与ESC还存在一些不同。 四.效率较低,重组率只有0.1%。
高中生物第一册 6 2 细胞的分化 练习(含答案)
6.2 细胞的分化习题1.下表为环腺苷酸(cAMP)和环鸟苷酸(cGMP)的浓度(M1、M2、M3、M4表示浓度,且M1<M2< M3<M4)对细胞分化的影响情况(“+”表示促进分化,“-”表示抑制分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AMP和cGMP的浓度对细胞分化具有调控作用B.cAMP浓度增高时,则促进细胞分裂C.cGMP浓度增高时,则促进细胞分化D.cAMP和cGMP对细胞分裂没有影响【答案】A【解析】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随着cAMP浓度的增加,促进细胞分化的强度增大;随着cGMP浓度的增加,促进细胞分化的强度减弱,即cAMP和cGMP的浓度对细胞分化具有调控作用。
通过此表不能看出这两种物质对细胞分裂有何影响。
2.下列发生了细胞分化且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的生物学过程是()A.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B.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C.小麦花粉经离体培养发育成单倍体植株D.胡萝卜韧皮部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完整植株【答案】D【解析】A项,“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选项A所述内容是玉米的胚后发育过程;B项,“全能性”的结果是得到完整新个体,而不是得到细胞;C项,由于题干中要求体现的是“体细胞全能性”,花粉属于生殖细胞;D项,胡萝卜韧皮部细胞是已分化的体细胞,经组织培养后得到了完整的新植株,故D正确。
3.下列有关细胞的全能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植物组织培养成功表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B.动物克隆成功表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C.细胞具有全能性是因为具有该生物的全套遗传物质D.全能性的大小依次为:受精卵>生殖细胞>植物体细胞>动物体细胞【答案】B【解析】细胞具有全能性是因为细胞中含有该生物的全套遗传物质;动物克隆成功表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因为该过程中处理的是动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的细胞的全能性更易体现。
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
研究历史
诱导多能干细胞最初是日本人山中伸弥(ShinyaYamanaka)于2006年利用病毒载体将四个转录因子的组合 转入分化的体细胞中,使其重编程而得到的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一种细胞类型。随后世界各地不同科学家陆续发现 其他方法同样也可以制造这种细胞。
2007年11月20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詹姆斯·汤姆森的研究小组在《科学》杂志发表体细胞转变成“诱导性 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的成果,而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山中申弥领导的研究小组也于同日在《细胞》杂志发表 类似的研究结果。紧接着皮肤细胞转为干细胞后,美国马萨诸塞州怀德海特生物医学研究所的雅各布·汉纳的小 组用来自患病小鼠尾巴的皮肤细胞产生了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因此,iPS细胞的制作与发现,也成为医学、药学或是食品等之安全实验平台。此外,当技术成熟后,例如 男性细胞也可以制作出卵子,甚至老化细胞的重生,也不再是不可能的梦想。
特性和作用
iPS细胞同样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的全能性,从日本科学家ShinyaYamanaka于2006年第一次发现这一技术到 现在,科学家已经成功从小鼠,大鼠,猕猴,猪和人的体细胞中诱导并获得iPS细胞,而且诱导技术也产生了巨 大的革新,减少外源转录因子,使用非整合病毒,质粒法等等都能够产生iPS细胞,最近,有报道称利用纯蛋白 的方法也可以获得iPS细胞。iPS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利用iPS技术能够获得病人或者疾病特异的多能 性干细胞,这样可以避免移植过程中的免疫排斥问题,也绕开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所带来的伦理问题。
2009年3月伊始,iPS细胞研究便相继迎来两项重大突破。
组成基因
IPS细胞是由一些多能遗传基因导入皮肤等细胞中制造而成。在制造过程中,研究人员使用了4种遗传基因, 同时加入了7种包括可阻碍特定蛋白质合成的物质和酶在内的化合物,以研究其各自的制造效率。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重编程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是细胞重编程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iPSCs是 通过反向工程的方式,将成熟细胞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诱导回原始胚胎干细胞状态 的一种新型细胞。这种细胞具有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多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各 种类型的细胞,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药物筛选、再生医学等领域。
在医学领域,细胞重编程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首先,细胞重编程技术 在再生医学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将患者的体细胞重编程为iPSCs,可以获得与 患者基因型相匹配的、具有自体性质的细胞,用于替代损伤或病变的组织器官。 此外,细胞重编程技术在基因治疗和疾病研究方面也具有巨大的潜力。
展望未来,细胞重编程技术将在多个方向上持续发展。首先,对于细胞重编 程机制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有望为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其次,随着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直接重编程和间接重编程技术有望实现更加高效和精确的 细胞类型转化。此外,通过结合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细胞重编程技术有望实现自 动化和个性化的发展。
三、关键技术探讨
1、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等在iPSCs重编程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通过精准地编辑基因组,可以实现对特定基因的表达调控,进而提高重编 程效率。
2、体外培养:体外培养技术是实现iPSCs重编程的重要条件。优化培养体系、 制定适当的细胞生长条件,有助于提高重编程细胞的生存率和稳定性。
例如,通过将患者的体细胞直接重编程为特定类型的细胞,可以模拟疾病的 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同时,通过细胞重编程技术, 可以将患者的体细胞转化为具有正常功能的细胞类型,用于基因治疗和疾病治疗。
然而,尽管细胞重编程技术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 挑战。首先,关于细胞重编程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对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仍需深入探讨。其次,细胞重编程过程中可能伴随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如 细胞恶变、基因组不稳定等,需要加强安全性评估和管理。此外,虽然iPSCs在 许多领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其异质性和致瘤性等问题仍需深入研究。
病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1.萎缩的概念,萎缩的类型概念:萎缩是指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类型:1.生理性萎缩2.病理性萎缩按其发生原因分为:(1)营养不良性萎缩:可因蛋白质摄入不足、消耗过多和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分为:○1全身营养不良性萎缩,称为恶病质;○2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2)压缩性萎缩(3)失用性萎缩(4)去神经性萎缩(5)内分泌性萎缩(6)老化和损伤性萎缩2.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①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凋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②增生: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称为增生③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3.细胞可逆性损伤(变形)的概念及类型(并举例)概念:细胞可逆性损伤的形态学变化称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类型:一、细胞水肿细胞水肿或称水变性,常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起因于细胞容积和胞质离子浓度调节机制的功能下降。
二、脂肪变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称为脂肪变三、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称为玻璃样变,或称透明变四、淀粉样变淀粉样变是细胞间质内淀粉样蛋白质和粘多糖复合物蓄积,因具有淀粉染色特征而得名。
五、粘液样变细胞间质内粘多糖(葡萄糖胺聚糖、透明质酸等)和蛋白质的蓄积,称为粘液样变六、病理性色素沉着正常人体内有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及胆红素等多种内源性色素;炭尘、煤尘和文身色素等外源性色素有时也会进入人体内。
病理情况下,上述某些色素会增多并积聚于细胞内外,称为病理性色素沉着1.含铁血黄素是巨噬细胞吞噬、降解红细胞血红蛋白所产生的铁蛋白微粒聚集体,系三价铁离子与蛋白质结合而成。
镜下呈金黄色或褐色颗粒,可被普鲁士蓝染成蓝色。
2.脂褐素是细胞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的细胞器碎片残体,镜下为黄褐色微细颗粒状3.黑色素是黑色素细胞质中的黑褐色细颗粒4.胆红素是胆管中的主要色素,主要为血液中红细胞衰老破坏后的产物,它也来源于血红蛋白,但不含铁。
人类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技术指导手册
人类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 细胞)技术指导手册目录:1. 前言 ............................................................................................................................ 12. 人类胚胎成纤维细胞培养............................................................................................. 23. 重编程载体构建........................................................................................................... 34.病毒包装 .................................................................................................................... 45.人类iPS 细胞的诱导.................................................................................................... 66. iPS 细胞鉴定 .............................................................................................................. 86.1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 (8)6.2干细胞表面marker 的免疫染色检测 .................................................................... 9 6.3干性因子的去甲基化程度分析........................................................................... 10 6.4干细胞内源基因的表达分析 .............................................................................. 13 6.5端粒酶活性检测................................................................................................. 14 6.6核型检测 ........................................................................................................... 15 6.7拟胚体形成........................................................................................................ 15 6.8畸胎瘤形成实验................................................................................................. 15 7.干细胞技术培训及服务一览表................................................................................... 158.附录 ......................................................................................................................... 161. 前言iPS 细胞最初从成纤维细胞重编程而来,因为它们准备和操作相对简单。
关于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关键词】干细胞; 细胞分化; 转录因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是通过基因转染技术(gene transfection)将某些转录因子导入动物或人的体细胞, 使体细胞直接重构成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 ES)细胞样的多潜能细胞。
iPS细胞不仅在细胞形态、生长特性、干细胞标志物表达等方面与ES细胞非常相似, 而且在DNA甲基化方式、基因表达谱、染色质状态、形成嵌合体动物等方面也与ES细胞几乎完全相同。
iPS细胞的研究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 是目前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iPS细胞技术诞生还不到2年, 却为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疾病治疗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iPS细胞技术的出现使人们从ES细胞和治疗性克隆等激烈的伦理学争论中解脱出来。
但是, 目前制备iPS细胞的方法在安全性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因此探索一种高效、安全的iPS细胞的制备方法显得十分必要。
1 iPS细胞的制备方法2006年T akahashi等[1]研究小组利用分别携带Oct4、Sox2、Myc和Klf4转录因子的4种逆转录病毒载体感染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s, MEFs), 经过G418药物筛选成功获得第1批iPS细胞。
但是这批iPS细胞系中DNA甲基化的方式与自然存在的ES细胞不同, 而且这批iPS细胞不能形成畸胎瘤。
Okita等[2]研究小组报道了第2批iPS细胞的产生。
他们采用与制备首批iPS细胞相同的方法, 但是采用了不同的筛选基因。
第2批iPS细胞系DNA甲基化的方式与自然存在的ES细胞的甲基化方式相同, 并且能形成畸胎瘤。
2007年末, Takahashi和Yu等[3, 4]两研究小组分别在细胞和科学杂志上报道关于iPS研究里程碑的实验结果, 他们都成功获得了人的iPS细胞系。
名词解释诱导多能干细胞
名词解释诱导多能干细胞
诱导多能干细胞是指通过人工处理使得已分化的细胞重新获取多能性并能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的细胞种群。
多能干细胞是指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具有自我更新和多样化分化潜能的细胞。
正常情况下,多能干细胞主要存在于早期胚胎的内细胞团,此时的细胞还没有定向分化成特定类型的细胞。
而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技术,已分化的细胞可以通过特定的处理方法回到干细胞状态,重新获得多能性。
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体外培养和基因重编程。
在体外培养方法中,细胞通常需要以特定条件培养,如提供特定的培养基和生长因子来促进细胞的再编程。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如细胞类型的选择性较强,效率较低等。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基因重编程,即通过导入特定的转录因子或基因组表达来改变细胞的基因组结构和表达模式。
这种方法通常称为引诱多能性的细胞重编程,并在2006年被首次成功实现。
通过引入少量具有转录调控功能的基因,可以使已经分化的细胞回到干细胞状态,并具备再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潜能。
诱导多能干细胞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们可以用于疾病模型的构建,以观察和研究疾病发生的机制和新药的研发。
此外,诱导多能干细胞还可以用于再生医学,包括组织和器官的修复、移植和替代。
通过利用患者自身的细胞来生成诱导多能干细胞,并使其分化为特定类型的细胞,可以避免免疫排斥等问题。
然而,目前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和伦理道德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研究进展
将原 癌 基 因 C—My c移 除 也 可 以 得 到 类 似 结 果 。 。
美 国 和 德 国 的科 学 家 将 病 毒 转 导 O t Kf 用 G a c/ l 4 4并 9 组 蛋 白 甲基 转 移 酶 的抑 制 剂 BX 一 19 ( I 诱 导 I 0 2 4 BX)
鼠神经前体 细胞 ( P 产生 iScl, N C) P e 重编程效 率与 4 l 种 因子联合 转导相 比得到 了提高 。
目前科学家已摸索出一些方法来提高 iS P 细胞的表达 。 1组 合不 同转 录 凶子 : . 肖磊 的研 究 团 队研 究 发
现 , 因 子 (O t S x c — My , K f N n g 和 6 c4, o2, c l 4, a o
人类 胎 儿 的纤 维 母 细胞 , 功 地制 造 出 iS细胞 , 成 P 与 使用 病毒研 制 的比较 , 效率 高逾 2 5倍 。
Ln 8 联 合 产 生 iS 细 胞 的 效 率 比 4 因 子 提 高 1 i ) 2 P 0
倍, 并且 产生 iS克 隆的时 间缩 短 了一 半 。 P 。北 京大
学 邓 宏 魁 领 导 的 小 组 利 用 4个 因 子 ( c Sx , O t o2 c— 4,
My ,Kf) c l 诱导 产 生 iS细 胞 , 究 发 现 p 3 s N 4 P 研 5 i A R 和 UF T 1可以使 iS细 胞产 生 的效 率 提 高百 倍 , P 即使
功地利 用重组 蛋 白诱 导体 细 胞生 成 多能 干细 胞 。研 究人员 利用 4个转 录 因子 的蛋 白将 鼠胚胎 成纤 维 细
胞 诱 导 产 生 iS细 胞 , 而 形 成 胚 胎 体 ( B , 些 细 P 从 E )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受到强烈的伦理学质疑
这些不足,都制约了核移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和应用。
将成熟的体细胞与多潜能的细胞
(ES细胞、胚胎癌细胞等)融合,或者 用胚胎干细胞提取物来处理体细胞,也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体细胞发生重编程。
利用这两种方法,可以实现某些多功能 性标志分子的重新表达和多种分化潜能 的获得。
1.1.DNA甲基化 1.2.合子型基因的重新激活,如:Oct-4
2.重塑核结构
主要有包括核纤层A、B、C三种 核纤层蛋白的重塑
3.细胞质重编程—miRNA
miRNA是决定细胞 分化方向的因子。
细胞中miRNA成分 的改变能提高细胞 对调节基因表达重 编程。
接下来,介绍一下体细胞重编程不经过胚胎逆转 为多能干细胞的方法之一: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 将体细胞重编程过程逆转为干细胞。“基因重新 编排技术”,借助“逆转录酶病毒”为载体,即 向皮肤细胞中植入一组4个基因 (Oct4,Sox2,cmyc和Klf4 ),通过基因重新编排,使皮肤细胞 具备胚胎干细胞的功能。这种被改造过的细胞称 作“iPS细胞”。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些研究中所用到的多能性 相关因子Oct4,Sox2,c-myc和Klf4在多能性调 控中的作用。
1.Oct3/4
Oct-4(也称Oct-3)属于POU转录因子家族的一员 [1~3] 。
是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一个关键的调控因子。是全 能性的标志,它能够促使ICM形成、维持胚胎干细 胞未分化前状态并促进其增殖。
4.Klf4
Krueppel-like factor 4,KLF4上皮锌指转 录因子Klf4 (旧称 GKLF)调节体外细胞 的增生与分化
iPS细胞诱导机制
已 导入病 分 毒基因 化 的 Oct3/4、 细 Sox2、 胞 c-Myc和
Klf4
病毒逆转录
胚胎干细胞培 养条件和筛选
Ips细胞
诱导多功能细胞
另一个实验的对象是人 类皮肤成纤维细胞的重 编程,而实验的过程和 上一个实验基本相同;。 只是对所筛选的转录基 因做了一下修饰:去掉 了肿瘤相关因子c-Myc, 使ips细胞的生产更加安 全
2.SOX2基因
SOX2基因是编码转录因子 的主控基因(master genes)家族的一个成员。 转录因子是些与DNA结合 并调节其他基因表达的蛋 白质
3.癌症基因c-MYC
癌症基因c-MYC,是 一种最容易过渡表现于 人类的致癌基因,它对 某些成体干细胞的自我 更新起一定的作用,并 可以抑制ES细胞的分 化。
但是,体细胞与多能性细胞的融合率较 低,融合之后的细胞具有两套染色体, 并且在移植后会发生排斥现象,这就制 约了细胞融合的临床应用。
有没有相对简单,又 可摆脱材料来源和伦 理学诸多限制,重编 程的效率和程度都十 分可观的新方法呢?
里程碑式的科学突破
2006年11月20日,日本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 (Shinya Yamanaka)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 詹姆斯·汤姆森(James Thomson)分别在 《细胞》和《科学》杂志上发表重量级论文, 宣布他们用基因改造的手段,将人类体细胞改 造成了类胚胎干细胞,在功能上几乎可以和胚 胎干细胞相媲美。
我们已经了解了体细胞重编程的原理和诱导多 功能干细胞的产生机制,下面让我们再深入了 解一下Ips细胞的研究概况和Ips细胞系建立的 一些重要环节。
Ips细胞的研究概况(研究方法)
这是一种具有很强创新性 的研究方法:通过外源 导入与多功能相关并且 能使重组细胞恢复全能 性的转录基因来诱导体 细胞核发生重新编程, 从而使体细胞转变成多 能性干细胞。Fra bibliotek诱导产生多能性
干细胞的研究
里程碑式的科学突破
细胞重编程的 研究概况
核移植
核移植试验最初是在两 栖动物中实现的,通过 将体细胞核注入到去核 卵母细胞中。迄今,人 们已经获得了多种核移 植动物,也建立了来源 于核移植胚胎的胚胎干 细胞系。
体细胞核移植试验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克隆的效率极低 产生的许多后代在各个阶段都体现出严重的发
这种方法所受的启示来 源于“ ES细胞-体细胞 融合实验”。细胞的多 能性收到许多因子精密 而又复杂的调控。ES细 胞和体细胞融合后能诱 导体细胞核的重新编程, ES细胞中存在着一些因 子,这些因子对于多能 性的建立可能至关重要。
Ips细胞的研究概况(两个相关实验)
Ips细胞首先由科学家 Takahashi和Yamanaka在 2006年建立的。实验原理如 下: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在 小鼠成纤维细胞中导入了4个 与多功能性有关的基因: Oct4,Sox2,c-myc和Klf4。利 用多能性标志分子Fbx15的 表达对转染后的细胞进行了 筛选,最终的到了ips细胞, 这种细胞的功能和性能几乎 和胚胎干细胞一样。
在研究诱导多功能性干细胞产生的原理机 制之前,先了解一下体细胞重编程逆转为 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体细胞重编程的过程 体细胞重编程的原理 体细胞不经过胚胎逆转为多能干细胞的方法
成体细胞核的重编程
1.核重编程:核移植后供体核停止本身的基因 表达程序,恢复为胚胎发育所必需的胚胎化基 因表达程序状态。此过程包括:染色体结构重 建、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印记基因表 达、端粒长度恢复、X染色体失活等。
詹姆斯·汤姆森小 组的论文发表在 11月20日的《科 学》杂志上
俞君英是11月 20日《科学》 杂志论文的第 一作者
2006年8月,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小组首先在小鼠身上取得成功
诱导产生的多功能性干细胞
2006年,Takahashi 和 Yamnaka 将几个转录 因子导入已分化的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而 获得了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多能性干细胞,称 之为“诱导产生的多功能性干细胞”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细胞)。 这一研究明确地证实了分化的细胞可以通过少 数几个因子的外源导入而被重编程到具有多能 性的状态,因而受到了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广 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