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教育的内在依据和基本内蕴

合集下载

从中国传统教育看人品塑造工程的理论依据

从中国传统教育看人品塑造工程的理论依据

从中国传统教育看人品塑造工程的理论依据人品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中国古代的高等学校和西方现代的大学存在差别,它偏重儒学人文教育,以培养公共政治服务的官员仕人以及从事文化教育的文人为主。

当下的中国,人才和成功的定位往往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于是教育就显得非常功利,很少有人再以君子和高尚人品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

从中国传统教育寻找先育人后教书的理论依据,探索教育发展的多元化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标签:中国传统教育;人品塑造工程;现代公民教育人品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是人的良好素质和品行的体现。

如果说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立足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素质的话,那么这个素质的首要内容就是“健全的人格”。

由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人们更多的是把向受教育者传授科技知识培养技术能力作为教育的首要使命和任务,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人,修养人的品行,养成人的健全人格。

本文作为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人品塑造工程项目课题成果之一,希望探索民办高职教育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一、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

隋朝时期,读书人将学科分类为“经史子集”,清朝是修《四库全书》,“四库”就是“经史子集”四库。

中国经史子集的划分将学科分类,这与西方的划分方法异曲同工,而如今这种划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

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按照“经史子集”研究中国学术问题,把文史哲完全打通,从整体上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其中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伦理关系处理上的仁义主张。

仁义是中国古代处理人际关系、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一整套的伦理价值观念。

这些观念可以用“仁、义、礼、智、信”五个字来概括。

以此为基础,确立了一系列解决和处理各种复杂社会关系、满足封建社会伦理基本需求、完成个人人格健全的道德规范。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

做人教育

做人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学会做人的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高等教育事业继续蓬勃发展,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高等教育事业整体推进的过程中,许多高校往往加重了知识理论教育,而弱化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做人教育。

于是在2005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胡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育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5年初中央16号文件下发,全国教育届掀起了学习文件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高潮。

通过领会文件精神,我们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所以高校要重视学生的做人教育。

一、新时期强调做人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就对人性有所认识:“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认为人区别于禽兽的这四心,是人皆有之的人类的共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现象,其唯一的目的就是把人培养成人。

梁启超在《教育与政治》、《为学与做人》两文中写道:“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

”陶行知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素质教育概论》一书中也曾提出:“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即做人与成才。

”西方的做人教育同我国一样,也是源远流长。

早在古希腊就提出了培养“和谐的人”的教育目的。

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绅士教育,主张培养具有“道德、智慧、礼仪与学问”的绅士。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人格教育学派,主张把包括宗教、道德、艺术、科学的人格的养成作为教育的理想。

高等学院是培养祖国建设人才的前沿阵地。

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我国的未来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

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全面开放、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教育学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教育学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教育学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教育学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个体差异:教育学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尊重个体的差异。

每个人的背景、经验、兴趣和学习需求都不同,教育学应该根据个体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和教育方法,以满足个体的学习需求。

2. 注重个体发展:教育学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之二是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

教育学应该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发展,促进其在知识、技能和道德等方面的成长。

3. 为学生提供适应性教育:教育学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之三是为学生提供适应性教育。

教育学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差异化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成功。

4. 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教育学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之四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育学应该设计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5. 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教育学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之五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教育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需求。

总之,教育学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是关注个体差异、注重个体
发展、为学生提供适应性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人本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人本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人本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人本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个体全面发展、人的主体性和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人为本:强调教育的目标和方法应该立足于个体的发展需求和价值追求,尊重和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个性、能力和兴趣,应该根据个体差异制定教育计划和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2. 全面发展:人本教育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培养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领域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3. 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思维:人本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提供启发性的教学材料和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发展个体价值和社会责任感:人本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体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应该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还要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公民责任感和社会道德观念,使他们不仅能在个人生活中成功,还能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人本教育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潜能和价值,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关注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人本教育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教育服务,使每个学生都
能够获得自己所需的教育资源和支持。

同时,人本教育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此外,人本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能够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论“人本教育”的四重意蕴

论“人本教育”的四重意蕴

论“人本教育”的四重意蕴教育是“人的活动与为人的活动的统一”。

作为“人的活动”,教育过程始终蕴涵着教育者的价值预设;作为“为人的活动”,教育过程充满着意义,积蕴着人文情怀。

因此,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以人为本意味着人是教育的价值取向,因此也意味着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以人为本要求教育必须以人的方式来把握人,以人的逻辑来理解人。

以人为本的教育关注人的生成发展,视教育过程为“成人”过程。

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内在蕴涵着四层涵义:第一,人是教育的价值取向这里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是受过理想的教育的人。

关注人的成长,这是“教育”二字的本义使然。

“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天生地具有“育人”、“育才”两种功能,二者合理地统一于教育对理想的人的追求过程中。

人是教育的价值取向,意味着教育以理想的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取向。

对此,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在两个世纪以前就作过论述:“在任何情况下,把人当作目的,决不只当作工具。

”在他看来,人当然有作为手段的一面,但人作为手段必须服从自己作为目的的存在活动,人不应变为仅仅是个手段,这就是人作为自由存在物的意义。

人虽然有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一面,但社会发展之终极追求仍然是人类自身的幸福与自由。

因此,我们固然可以因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相互作用而关注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功能,但倘若将它们凌驾于教育对理想的人的追求之上,甚至因此而泯灭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带来的必然是本真的教育的迷失。

教育以人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意味着教育要不断地追求对人的现存状态的超越,意味着教育要不断地去构想、设计、筹划理想的人,并以此为目标去实现对理想的人的追求。

这突出表现了教育的理想,因而体现了教育之为教育的一种超性追求。

应当指出,教育对人的筹划、对理想的人格形象的追求是宽容的。

教育只是引导人去生成为人,而不是先行规定人,更不是以预定的模式和程序去训练人。

教育拒斥训练的出场。

第二,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人是教育的逻辑起点”,这一命题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教育总是力图超越人的实然状态,因而教育不得不首先关注实然的人。

教孩子做人的五大原则

教孩子做人的五大原则

教孩子做人的五大原则
1.尊重他人:教育孩子时,我们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尊重他人的意识。

无论是和家人、朋友还是陌生人相处,都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利,不伤害他人。

2. 勤劳自律:勤劳和自律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则。

让孩子懂得勤劳工作的重要性,培养自律的习惯,帮助他们成为一个自信、独立和有责任心的人。

3. 诚实正直:诚实正直是人之基本品质,也是做人的根本原则。

教育孩子要让他们知道,只有诚实正直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4. 感恩知足:感恩和知足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我们要教育孩子,懂得感恩父母、老师、朋友和社会,知道感恩的重要性和对生命的意义。

同时,要让孩子知道,知足常乐,珍惜当下的生活,才能真正拥有幸福。

5. 关爱他人:关爱他人是人生最基本的价值观之一。

教育孩子要让他们知道,关爱他人就是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愿意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给予爱和帮助。

只有关爱他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 1 -。

以人为本 尊师重道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 尊师重道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尊师重道的教学理念标题:以人为本尊师重道的教学理念导语:在教育领域,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对于教学的目标、方法、价值观以及互动方式的总体认识和理解。

其中,“以人为本”和“尊师重道”成为了教学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一教学理念的内涵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1. “以人为本”:教育关注学生个体发展与全面成长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中,教育目标是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与全面成长为核心。

教师应当重视每个学生的差异和个体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关注学生的发展潜能。

这一理念突出了教育的人性化特征,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尊师重道”:教育倡导师生间的尊重与互动“尊师重道”是教学理念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其强调师生关系的优先性和尊重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应当以身作则,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学能力,以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

学生也应该尊重师长,倾听他们的教诲,形成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3. “以人为本”与“尊师重道”的互补关系“以人为本”和“尊师重道”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教学理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和互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重视与学生的良好互动,来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

教师良好的师德和教学态度,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进一步增强对教育的认同与尊重。

4.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以人为本”和“尊师重道”是塑造优质教育环境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通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培养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

而尊重和互动师生关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回顾与总结:本文从“以人为本”和“尊师重道”两个角度,深入探讨了这一教学理念的内涵。

通过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与全面成长,以及师生关系的尊重与互动,我们能够实现优质教育的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关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也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学能力,以赢得学生的尊敬与信任。

教育学原理:教育的本质

教育学原理:教育的本质

教育一.“教育”的溯源及内涵1.“教育”的溯源汉语“教育”一词的溯源: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西文“教育”一词的溯源: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

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

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

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2.教育的内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定义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般来说,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前苏联及我国一般是从社会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而英美国家的教育学家一般是从个体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着且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教育最本质性的理解,就是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知识灌输和行为指导;一,教育的对象是人;二,内容必须是良性的有意义的。

从而使人民去改造社会。

(2)狭义的:指个体精神上的升华。

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把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3)更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人本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人本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人本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摘要:
一、人本教育的内涵
1.人本教育的定义
2.人本教育的核心理念
3.人本教育的基本特征
二、人本教育的意义
1.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意义
2.对于教育整体的发展意义
3.对于社会的发展意义
正文:
人本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发展,强调全面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

它主张教育应该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自我实现。

人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差异。

它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因此,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让他们在自由、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人本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倡导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倡导开放、多元化的教育评价等。

人本教育的意义在于,它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人本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从而提高自信心,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人本教育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造力。

对于教育整体的发展,人本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促进教育改革,使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更加符合教育的本质。

此外,人本教育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对于社会的发展,人本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以德树人 以情育人 以智启人

以德树人 以情育人 以智启人

以德树人以情育人以智启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培养崇高的品德、蕴含充沛的感情、追求无尽的智慧,是树立人、教育人、启迪人的前提和保证。

教师必须在长年的教育经历中,不断让自己德行相符,情理相衡,知智相通,才能逐步实现好树人、育人、启人的职业追求和教育目标。

树人以德,德行相符身为教师,首先须具有高尚的师德。

教师的道德实践,不仅体现在自身的道德水平和行为,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

爱因斯坦曾说:“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

今年5月8日晚,黑龙江省佳木斯市,80后青年女教师张丽莉,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一把推开了两个学生,而自己却被车轮碾压,造成全身多处骨折,双腿高位截肢。

每个人都可以高谈勇敢,但并不是每个人在大危大难面前,都能做到勇敢。

面对同一个危急瞬间,能做出如此勇敢之举的试问又能有几人?人对生命的渴望是本能,“最美女教师”的本能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学生的生命。

柔弱的女性,用阳刚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师表的深层含义。

在这份勇敢背后,彰显的是师德高尚。

育人以情,情理相衡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

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

”育人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必须以情感作为促进学生个人行为的内驱力。

因此,要想育好人,首先就要求教师自身充沛着健康、丰富的感情。

在“情”的基础上,情理相衡,也是育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

“情”是人类主体对事物能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理指教育者用以说服教育被教育者的某种思想理论。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情”与“理”是教育工作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是血肉,“理”是灵魂;“理”统帅“情”,“情”在“理”中发展;以情感人是手段,以理服人是目的。

教育有哪些内涵及基本本质

教育有哪些内涵及基本本质

教育有哪些内涵及基本本质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活动,它承载着塑造和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

虽然教育在不同的文化和国家中可能有不同的形式和方法,但其内涵和基本本质却具有普遍性。

本文将探讨教育的内涵及基本本质,并分析其重要性。

教育的内涵包含了几个关键要素。

首先,教育是一种传递知识和信息的过程。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取有关世界、科学、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和改善生活。

其次,教育也是一种培养能力和素质的过程。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得批判性思维、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和合作的技巧。

此外,教育还包括了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培养。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认识到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最后,教育还是一种个体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实现自我认知、自我实现和个体潜力的发掘。

教育的基本本质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它是一种社会化过程。

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中进行,也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家庭、社区和媒体等都是教育的重要传递者。

其次,教育是一种持续的过程。

教育不仅限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而是贯穿生活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在学校、工作场所还是在社交互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学习和成长。

此外,教育是一种个体化过程。

每个人的教育需求和目标都有所不同,因此教育应该根据个体的差异性来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最后,教育还是一种积极的过程。

教育应该激发个体的主动性和兴趣,使其愿意主动去学习和探索新知识。

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对个体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在个体层面上,教育有助于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提升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拓展眼界、提高专业素养,并增强自信心和创造力。

其次,教育有助于塑造和传承文化。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了解和认同自己所属的文化传统,并传承和弘扬文化精神。

此外,教育也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基础。

具备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对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坚持育人为本。

这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任务。

全面、正确地理解育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深刻理解和把握育人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前提。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着眼点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动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

人的发展既包括人自身的发展,也包括社会为人的发展所提供的条件。

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水平、提高人的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就是重视人本身的发展,将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将个体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养成统一起来,使之能够在复杂多元、快速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正确实行知识选择和创新。

第三,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

人类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使人们的价值得到实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优化,使人们的水平得到提高。

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最大需要。

教育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教育需要,特别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及其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四,坚持以促动人的不断发展、人的终身发展为本。

《联合国首届可不断发展教育会议宣言》指出,教育在可不断发展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促动作用。

教育作为促动社会可不断发展和促动人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的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既要能满足人当时发展的需要,也要能保证人身心和谐、均衡与持久的发展而不受伤害,具有全面、长久与强劲的发展水平。

最新-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精品

最新-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精品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人为本,既是一种新的基本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又是一个基本的教育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要用以人为本的原则思考和解决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教育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真正发挥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在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以人为本的理论蕴涵从哲学的意义上讲,以人为本中的本,不是本体或本原,也不是本质或本性,而是指根本。

以人为本,也就是说人是根本。

人是根本,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其一,人是目的。

人是自己活动的目的,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这本属显而易见的常识。

常识何以会成为哲学命题呢?一般地说,当现实已经将常识严重扭曲、颠覆或者遮蔽时,只有通过哲学的祛魅才能使常识得以澄明。

从哲学史来看,最早明确提出人是目的这个命题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他最原初的意图是为了反对宗教神学,强调人不是神灵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不是神的奴仆或玩物,人就是终极目的。

因为神归根结底是人创造出来的,实质上也是服务于人的需要的。

后来,随着为财富而积累财富、为了经济增长而追求经济增长的现象在近现代社会发展中日趋普遍,见物不见人的观念根深蒂固,财富的积累、经济增长指标逐渐成为人们活动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或惟一目标,人本身开始沦为实现这些目的的工具或手段。

近现代的哲学家们一再重申人是目的,则是为了反对人的普遍异化或物化,反对把人工具化,强调人不应沦为物特别是金钱的奴隶,不应为物所驱使。

同神不是目的一样,物也不是目的,相反,物不过是人们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而已。

可见,提出人是目的,意在强调神不是目的,物也不是目的。

人是目的,也可以是手段。

人作为手段,.只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人作为手段,必须以人同时是目的为前提。

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总是互为手段的。

教育良心及其三层内蕴-2019年文档资料

教育良心及其三层内蕴-2019年文档资料

教育良心及其三层内蕴Educational Conscience and Its Three Connotation?お?XU Xin(College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410083,China):Educational conscience means that an educationist observes conscientiously in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accepts emotionally the moral request which are proposed by the whole society. He will embody the high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he moral regulation ability and the moral appraisal ability as he practises the educational oblig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ree connotations of educational conscience. The foundational discussion may impel the moral introspection and selfdiscipline for education.教育良心是人的良心在教育活动中的反映,它既能对教育和人类其他活动做出标示,也能为社会个体在教育中的行为立下规矩,是社会、教育和个体走向文明的指向标。

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长辈为了下一代的幸福而献的一种爱心,教育本身是责任和爱的象征。

再有,教育良心还包括维护教育的公正,公正本质地关涉到教育的合目的性和合理性,这是所有理性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在教育中的反映。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分别是什么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分别是什么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分别是什么
如今我国十分注重九年义务教育时期的素质教育,因此在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中,《综合素质》这门课程也会涉及到素质教育这类考点。

为大家整理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希望能够为各位小伙伴提供帮助。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为了帮助各位考生快速记忆这一知识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素质教育基本内涵”的记忆口诀,即“提速、个性、创两全”。

所谓“提速(素)”,指的是“提高国民素质”,“个性”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最后“两全”是指“面向全体学生”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以全面提高为根本,它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所有方面,着眼学生全面素质的整体构建,以培养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为重点。

以上为大家分别介绍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几乎每年的考试中都会有所涉及,而且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希望大家都能够牢记并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要以人为本

教育要以人为本

网络学习与教育变革姓名潘亚萍工作单位靖江成校一、什么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上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促进人的发展,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

教育中要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强调“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

教育的本质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是知识的丰富或者文凭的高档,高分低能大有人在。

在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就要改变过去那种只见“学生”不见“人”的教育观念。

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被灌输者,而是要从全面发展人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的核心观念是:从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从被动的到主动的;从注重记忆到思维;从学会到会学;从强调知识的量到知识的质;从强调学习结果到学习过程;从文化知识的传授到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些恰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拥有综合高素质的“人”,是教育的职责,更是教师的职责。

所以我们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灵与肉协调,情与理均衡,言与行统一的人。

在教育上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人来对待。

既要考虑发展中的师生关系,又要考虑发展中的学生差异,更要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要允许和引导学生发展的多元化。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着重应做到以下三点:(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多理解尊重学生。

人生而平等,每个学生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不管他是优生,还是差生。

我们要转变我们的观念,讲平等尊重,不讲师道尊严;讲理解引导,不讲包办代替、强制命令;讲师生互动,不把学生当作知识填充的容器。

我们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隐私,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在学习的征途上做学生的朋友,做学生的伴游。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教育――修身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教育――修身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教育――修身教育问题历来受到儒家的最高重视。

儒家教育以塑造人格为首要目的,而其起点与底蕴则是“修身”。

儒家思想教育经典《四书》中《大学》一篇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个涉及道德理想的宣言表达了儒家的一种信仰;而且它很自然地表达了如下一系列道德推论:“修身”被视为“齐家”的基础,“齐家” 同样又成为“治国”的前提,而只有“治国”之后才可做到“平天下”。

所以世人不论高低贵贱,都必将通过“修身”这种道德方面的努力,积极投入到“实现自我”这一人类的共同事业中去。

《大学》中设计的教育方案之所以赋予“修身”枢纽的地位,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人类的发展壮大端赖此种社会群体的自我评判意识。

促使儒家学者把修身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的并非是道德理想主义或教育乐观主义,而是信仰,即相信通过每个人的不断努力可以改善提高人类总体状况,他们将其道德教育的大厦奠基于“修身”之上。

这一观点貌似简单,却是基于如下一种看法,即人是学习的人。

并且真正有可能把已定的结构性限制转化为一系列能动的自我实现行为。

所谓学习就是使我们的身体塑型为自身的美学外现这一过程。

作为人格塑造手段的教育,其真正功能就是学习成为一个人。

在“成人” (humanization)过程中,我们使先天固有的人性得到体现。

在自身生存之基上挖一口井,我们就可以接通自身生命之水的源泉,从而创造、滋养并维持不断扩大的人际关系网络,将我们这种有感觉、有思想、充满意志的个体生命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关于人性的这种看似漫无边际的观点,其根本前提是:社会中的每个成员均具有感情(affectivity )、认知(cognition )、会意(conativeness)之心。

确实,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人兽木石本是同根共源。

我们人类具有大量哺乳动物的本能,并且通过对狗、马、蜂、蚁等生物的研究,我们也可以大大增进对自身的认识。

但是,人类经验中却有不少地方无法用动物行为来解释。

孩子的教育为什么要从做人开始

孩子的教育为什么要从做人开始

孩子的教育为什么要从做人开始《论语》有言:“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

什么是教育的根本,就是教孩子做人。

一名教育专家简洁地概括教育的内容就是两件事:一个是做人,一个是做事。

因为人做不好,做事情就会方向不对或者事倍功半。

去年年初,在全县教学工作会议上,我特意邀请围场一中的教导主任做了一个分享,我给她的题目是新高考对义务教育提出了那些新要求。

在分享中,这位主任针对新高考更多的是对学生自主能力考察的特点,着重强调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习惯对高考的影响,因为好多同学从小不注意习惯的养成,既导致到高中还得老师时不时的纠正孩子习惯,严重影响了学习,影响了高考的成绩,又因为自主性不够,不能更好的适应新高考。

培养习惯应该是幼儿园、小学、初中的事情,更是家庭的事情,高中就是全力以赴集中精力学习的时候,可是因为基础不牢,导致高中还得补习惯养成的课,高中老师除了抓学习,还得抓习惯,既牵扯了教师的很大精力,又严重影响了学生成绩的提升。

基本的习惯都没有养成,做人更谈不上了。

做人教育可以让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知道人生的本质是什么,可以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可以让世界因我们而变得更加美好!学生时代,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时年少轻狂,总以为老师是在说教,在例行公事。

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因为不明事理,撞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当美好的时光逝去的时候,我们经常在想,假使人生可以重来,我们肯定如何如何······,可惜的是人生不能重来,经历不能复制。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

做人教育是古今中外教育的首要因素和必备内容。

中国传统教育尤其注重做人教育,中国传统教育的本质特点就是道德教育,就是做人教育(以后在与大家分享这方面的内容)。

中国传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小学阶段,一个是大学阶段。

小学阶段一般是8—15岁,大学阶段是15岁之后。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