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当代大学的遗传基因——兼谈中国太学和中世纪大学的差异

合集下载

大学与中学之不同

大学与中学之不同

大学与中学之不同当你还是一名高中生时,一定迫切希望高中能尽快熬到头,渴望过上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而当你真正跨进大学的殿堂后,却发现大学校园里总是流行着两个字“郁闷”。

郁闷到底源自何处?却又似乎说不清楚。

于是不少人又开始想念起高中生活:有规律,两点一线,读书考试,虽然有些单调,却过得很充实与踏实,大家相处也特别单纯……总之,高中的生活是那么熟悉,那么驾驭自如;而现在却是如此迷茫,好像有许多事要做,可又不知从何做起……这些,都是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会有的感受。

看来大学生活与中学真的不一样。

从中学生到大学生,每人都要跨过一条不算小的“鸿沟”。

那种一时找不着“北”的状态,有的人很快就会过去,振奋精神扬帆起航;有的人则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找到头绪,把精神状态调整过来;更有甚者,由于开始的不适应,变的落后、被动,最后自我放纵,当一纸退学通知书放在面前时,才后悔莫及,黯然泪下。

那么,大学与中学到底有哪些不同,我们对一些带着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简要的概括分析,供大家在学习生活中体会、参考。

1.培养目标不同:中学教育是为了学生考上大学,大学教育则是为了学生进入社会中学是基础性教育,强调学生学会用书本知识解题,让学生经过一系列的严格训练,顺利通过高考选拔,进入大学学习。

所以中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高一层次的学生。

大学则不同,是一种专业性质的教育,其目标是从未来社会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照顾到学生未来具体职业的特殊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全人教育”,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出不仅能够独立于社会,而且能够担当重任,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2.培养方式不同:中学培养“考”生,大学培养“学”生由于中学与大学的追求目标不同,对学生教育培养的方式也不同。

在目前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状况下,高考竞争十分激烈,因此人们衡量一所中学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很自然的就选择了该校的大学上线率和重点率,中学也就不得不实施以培养高分“考”生为主要目标的“应试教育”。

中世纪欧洲大学与中国当代大学之思3

中世纪欧洲大学与中国当代大学之思3

中世纪欧洲大学与中国当代大学之思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中世纪时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官、私学并行并以官学为主,中国的教育几乎没有宗教色彩,而此时的欧洲教育正带上浓厚的宗教气息。

这个时期的欧洲,教会把持了教育,普通大众多为文盲,识文断字的主要是教士和僧侣,享受教育的主要是神职人员。

此刻教会的办学地点主要在修道院,从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随着城市的繁荣,教会还设立了针对世俗生活的教堂学校,城市文化随之兴起和繁荣,城市里的学生和学者增多,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他们联合起来形成了行会,即所谓的“大学”。

此次,大学作为一个团体就这样出现了。

从会员选举会长以及会长组织学员进行教学活动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大学产生了。

欧洲第一所大学是意大利的伯伦纳大学,建于1088年,最初该校只作为一所研习罗马法律的学校。

紧随之后,12世纪初建立的巴黎大学,它是综合大学的典范,按照专业不同而分几个不同的学院,传授世俗知识和古代社会知识。

继此之后创办的大学有:牛津大学,布拉格大学,海登保大学,图卢兹大学,里斯本大学等,在教学程序上,多数大学包括授课和辩论两个环节,授课指教师讲授知识,辩论指先由教师提出一个论点,然后由老师和学生进行反复的问和答,不限于学术问题。

辩论使得中世纪的欧洲人心知敏锐,也因此大学才有了探讨、论证、辩论和推理的逻辑风气,这是现代大学普遍具有的好风尚!上文说过,大学一开始就是教师或学生行会团体,与其他行业公会一样,它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机构,其行政管理和教学活动不受教会和城市主管的干预,实行自主管理。

同时,大学的自治性还表现在它有一些特权,比如可以免捐纳税,免服兵役,不受普通司法机关管辖,有时候它甚至以事实为基础,进行话题评论或者知识讲授,中世纪的大学使得思想自由和学术独立的理想成为一种现实。

中世纪欧洲大学的特点⏹中世纪欧洲教育被教会垄断,但是后来随着大学的兴起,这种垄断被打破。

即使这样,大多数学校里一般都分为文学、法学、医学、神学四个学院,由此,中世纪欧洲大学依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作者:李学丽蒋馨岚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0期摘要:通过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形成背景、办学主体以及课程设置等的比较,认识中世纪大学的本质特征,解读中国近代大学发端与发展的逻辑。

这有助于我们深刻反思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大学需要在融合中世纪大学的经典理念,重拾传统的“书院精神”的基础上寻找自己的“象牙之塔”,实现其自身的超越。

关键词:中国近代大学;中世纪大学;中国高等教育;“书院精神”;经典理念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0-0001-03尽管早在西周时期的稷下学宫和古希腊时期的阿卡德米学园就已经出现了高等教育活动,但是学界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大学出现于19世纪末期,而西方大学的起源则可以追溯到与今有近千年之隔的中世纪。

毋庸置疑,时间跨度的悬殊已经为我们带来探索的好奇。

通过考察和比较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萌生背景、办学特色和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不但有助于认清中国近代大学发端与发展的逻辑,而且能为当今在全球化、国际化背景之下如何更好地建设中西融合,并且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的大学提供有效的启示与借鉴。

一、中国近代大学萌生与欧洲中世纪大学萌生之比较“实力的衰弱让中国不能不睁开自己的眼睛。

”[1]14甲午战争惨败,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益加深——内忧外患的生存环境和救亡图存的现实压力,使得资产阶级维新派确立了“兴学强国”的目的,明确提出废除八股取士的旧制度,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三级学校制度,废除书院,设立学校,开始了“被逼无奈的文化自觉”。

由此可见,建立中国近代大学的历程并非社会和文化的“自然分娩”,它是“后发移植型”(潘懋元语)的,是在古代书院被强行改制,“活活斩伐”的基础上移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学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带有非常浓厚的模仿与照搬的痕迹。

而且,中国近代大学的建立是与技术工具理性“联姻”的,是清政府培育人才以救亡图存的产物,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兼论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兼论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
2.教学内容的差异
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以儒家经籍为教学内容的官方教育的开始。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后,立“五经”博士。作为太学教师的博士都是精通一经的经师,并属于官方承认的经学学派。“初,《书》唯有欧阳,《礼》后,《易》杨,《春秋》公羊而已”。“《书》、《礼》、《易》、《春秋》四经,各只一家;唯《诗》之鲁、齐、韩,则汉初已分”。由于传授途径和编定者的差异,在汉代就有了不同的儒经传本,代表不同研究者的学术思想,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但只有那些适合统治者政治要求的经学研究才得到政府的提倡并得以在太学传授。汉代太学的另一个特色就是极为重视师法和家法,要求学生以老师的学说为准绳。这固然体现了维持学术稳定和统一的需求,但这种做法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严重束缚了思想文化的发展。这种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思想定于一尊的做法,对后世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一、古代太学与中世纪大学的发端及在各自社会结构中的功能
经秦统一中国,推行“禁私学,以吏为师”与“皇权至上主义”的政策,至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基本策略,中国就此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宗法制成为政治结构的根本特征。
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乱和素质的低下。因此,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不仅把太学看作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也把它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及官僚选拔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批准丞相公孙弘提出的创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既得崇化于乡党,又以奖励贤材之人。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为博士设置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是中央官学——太学正式成立的标志。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使发端于12世纪的欧洲中世纪大学成为具有行会性质的社团组织。行会是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特有产物,10世纪后欧洲的城市是一个独立的地域共同体,具有完善分工的各种行政机构,是在国家实际上尚不存在的环境中自发兴旺起来的,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独立性,市民拥有高度的自主意识,而行会也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共同体。

中外大学在教育方面的差异

中外大学在教育方面的差异

中外大学在教育方面的差异光电工程系郭楠楠中外大学在教育方面的差异在教育体制方面,外国政府通常是对大学不直接干预,大学享有较高的自治权,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运行。

学校的管理者和学校的内部事务均由大学自己决定,政府无权干涉。

在大学内部,大学一般由校、院、系三级结构组成,每级结构都有一定的自主权,形成了一套有序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分治、能够有效地发挥整体优势的制度。

通过董事会、理事会等组织将大学与社会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大学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并促使教育市场化。

我国大学主要有以下特点:集权管理体制、行政管理模式。

政府集办学主体、投资主体与管理主体于一身,管理高等学校大多数行为。

高等学校自主权仍有限。

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关系是隶属关系,高校与社会联系不大,一切通过政府计划来实现。

经费来源、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保持大学正常运转的各种资源完全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控制。

大学内部的管理采用上令下行的行政管理方式,学术权力的发挥十分有限,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的现象严重。

高校基本上是采用行政管理的手段处理一切事务。

我国目前大学仍按照行政组织和行政机构的组织结构来设计大学的内部组织,按行政组织的方式对校、院、系进行权力分配,并赋予其相应的行政级别,确立管理中的隶属和服从关系。

学校内部行政权力泛化,以行政权力干预或取代学术权力的现象比较普遍,学术权力在大学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落实。

目前我国高校民主管理还未充分实现。

中外大学理念的差异(一)大学理念研究的主体差异我国有关大学理想和理念的著作,更多的是作者研究的结果,更重视对学理的分析。

在西方,大学理想和理念的提出者往往是一流大学出身的大学校长,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理想和理念去治理大学的。

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除了有雄厚的财力支持之外,与大学校长的先进理念直接相关。

在我国以青年学者为主,仅从学理的角度研究大学理念,既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的痕迹,又有“坐而论道”的嫌疑。

(二)大学理念的内涵差异大学的理念它回答大学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

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

【外国教育】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贺国庆(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摘要:现代大学是中世纪大学的直系后代,中世纪大学面临的许多问题同样是今日大学所回避不了的。

研究中世纪大学的起源、教学及特征,比较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的异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世纪大学;现代大学;起源;教学;特征中图分类号:G 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13X (2004)02!0022!07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文艺复兴前,是为中世纪,由于这一时期反动的农奴制、教会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科学文化发展的滞后以及封建专制主义,人们习惯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

但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没有它,就不可能孕育出近代的资本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中世纪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中世纪的教育亦然,尤其是中世纪大学,与大教堂(cat hedrals )、议会(p arlia m ents )一道,被看做中世纪三个最有价值的遗产,并对近现代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世纪大学的起源在欧洲中世纪大学创办前,高等教育存在了数千年。

古代埃及、印度、中国等都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古希腊、罗马、拜占廷及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较完善和发达的高等教育体制。

虽然许多教育史家把上述地方的高等学府也称之为大学,但严格地说,它们不是真正意义的大学。

“大学”是拉丁文“uni versitas ”一词的译名,专指12世纪末在西欧出现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这种机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如组成了系(f aculties )和学院(co lle g e ),开设了规定的课程,实施了正式的考试,雇佣了稳定的教学人员,颁发被认可的毕业文凭或学位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大学起源于12世纪。

在大学出现之前,西方的高等教育仅残存于教会机构(如修道院和大教堂)之中。

当时最早在智力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教士是乡区的修道士,他们开办了重要的学校和图书馆,如公元529年由天主教本笃会建于意大利卡西诺山(C assi no )的隐修院。

从太学、书院与大学三者关系看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

从太学、书院与大学三者关系看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

第31卷第1期2014年3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V ol.31No.1Mar.2014文章编号:1001-4543(2014)01-0089-06从太学、书院与大学三者关系看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周益斌(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上海200031)摘要:学界对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存在着争议,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我国现代大学主要起源于古代的“太学”;一种认为应该以清末引入的西方大学堂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的源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以西方大学堂与我国传统书院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的双重起源。

为了全面认识我国的“太学”、“大学”和“书院”,文中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尝试对我国现代大学的源头给出一个客观、准确的回答。

关键词:我国现代大学;太学;书院;起源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志码:B0引言众所周知,大学有着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

随着大学功能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大学逐渐从远离社会的“象牙塔”变成社会的“轴心机构”[1]。

但是,我们对大学自身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对我国大学起源的研究显得十分单薄,即使有些零星研究,也存在着诸多分歧。

为了更为准确、清晰和客观地审视我国大学的源头,很有必要对我国大学的起源做一番探讨。

本文主要从我国现代大学、古代太学、古代书院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来探讨我国现代大学的真正起源。

1对我国大学源头的争议1.1我国现代大学起源之争大学在我国的起源存在着争议,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我国大学主要起源于古代的“太学”;一种认为应该以清末引入的西方大学堂作为我国大学的源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以西方大学堂与我国传统书院作为我国大学的双重起源,湖南大学甚至为此做过努力,曾经向教育部申请将岳麓书院作为自己的历史起源。

古代太学与当代教育的社会功能比较

古代太学与当代教育的社会功能比较

太学生毕业 后经过举荐后可 以做 官 ,
教育的功能不仅包括传播知识 , 知识 中既
太学的教育内容是 官方核准的以儒经为主 有实践学科也有理论学科 , 高校 还有研究 要内容 的典籍及其注解 ,为政府输送 了大 科 学技术的 目的 , 由教 师带领学生进行科
( 4 ) 教学手段的差异。 太 学教学手段较少生提供 了一个潜心研究
许多相似之处 , 研究和把握 中国古代书院的 业发展上是今后古代 书院研究的核 命题。
参考文献:
( 4)带动 了学校 周边和 地方 经济 的 教育思想 , 取其精华应用于现代高等教育事 发展 。
古代太 学在文化辐射 的同时 , 还 间接
的场所 。汉 代选 取通 五经 的大儒作 为博
太学是培养学 生、选拔人才 的教育机
构, 其作为全 国中央高等学校的教育功能一 的选拔 ; 唐代 时太学生的选拔跟士族 门阀 一种 间接手 段 ,创造不 了全新 的知识观 直延续到清代 , 太学培养了大批通晓儒家经 身份 背景有关 ; 宋代 后太学生须经过考试 点 。 当代高等学校进行的是全方位 多样化 典的学生 , 他们大 多经过考试举荐 , 最后踏 合格后 才能入 学 , 元代还加入 了对平 日成 的研究 , 学者的集 中使高校有 了创新知识 入仕途。太学不仅为国家提供 了大量文官 , 同时为地方上提供了发展地方官学的可能。
习最新 的科学文化知识 , 也 吸引 了有学术
建树的知名学者在学校讲学 , 传播知识。 ( 3 ) 具有一定选拔性考试才可入学。 汉代 时太学 生 的就 读需 要经过 一定
太学设立在全国政治 中心 , 特点是政
学合一 , 政治作 用大于学术作用 : 主要作用 在于文化经济功能。 太 学是 封建统 治者禁锢 人 民思想 的

中西方大学的差异

中西方大学的差异

中西方大学的差异在学习的内容上,西方自由灵活,注重实践。

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比国内的要强一些,每一天的大学生活,就像是高中会考前的那段日子,紧张而又紧凑,比我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也并不是像别人说得那样--国外的大学比国内的好读。

其实难度系数都是不小的,只是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的大学比较注重书本上的,而国外是即在注重在书本上,又把实际操作和现实社会的例子相结合。

在这一点上,国外的学生在个人能力,实践技术上,要比国内的学生普遍强一些吧。

加拿大的考试及格线是50分,国内是60分。

50分的及格线,是很低的界限,但不同点是国内的大学只要期末考试过60分就No problem。

在加拿大,平时每星期一次的作业(一门课的一次作业在3-5小时之内完成),每一次的小型测验,期中考试,都会算在期末的总成绩里面,当然期末考试的比例占的要大一些,具体举例如下:Assignment(作业):15% Test(测试)20% Midterm(期中)25% Final(期末)所以平时的每一项工作都要认真地去做,才不会影响到期末的考试,如果达不到50分,可是没有任何的情面和后门可以走的[em07],只能重新修,这样又耽误4个月,又费钱。

(一门课大约5400元人民币,修满40-50门课本科毕业)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加拿大在大学入学方面,没有什么富有难度的考试。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在高中毕业后就能升入大学,几乎没有淘汰率(除非本身不想上大学)但是作为毕业的话,就没那么容易了,打个比方,就像国内的高考的难度系数差不多,每年很多人大学都毕不了业!但是一旦毕业,大学生就业率(在2003年),达到了95%左右,所以远远大于国内的大学生就业率。

四年如一日的国外大学生活,其实是很枯燥的,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复习,预习,作业(混日子的也有,四年下来花了70-80万,什么也没学成的,是存在的,但是为少数人)所以,我有的时候是很羡慕国内的大学生活,交朋友,谈恋爱,宿舍生活,学校课外活动....但是我知道这段时间是人生的黄金段,没有时间可以去耽误,所以继续着加拿大求学生活。

论中世纪大学的行会起源所孕育的大学基因

论中世纪大学的行会起源所孕育的大学基因
在就业方面,中世纪大学为满足世俗和教会的管理及统治随多方面需要而培养所需人员,大学
毕业生就职于各级国家机构和教会机构。在低一级的职业中,大学毕业生通常就职于公共的 公证机构。担任学校校长教区牧师、附属小教堂牧师、家庭教师等。∞中世纪大学的教育培养 出来的人才一方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传播了古典文化。
三、千年历史淬炼后现代大学基因的形成
正如阿什比曾说过:大学的发展与生物学类比,它像动物和植物一样地向前进化。有机 界中与大学中一些新形态的出现,都要经过更新或杂交的过程。锄中世纪大学虽然已经离我 们而去,但是中世纪大学的实质和灵魂一直影响这现代大学的发展。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 欧洲,是中世纪留给后世最可称赞的文化遗产,这一遗产为后续发展起来的现代大学开辟了 一条通往知识天堂的道路。
一、中世纪大学行会起源的根源
中世纪大学产生之时一采取和模仿了城市行会形式并非是一种因素促成而是多种原因作 用的结果。阿什比曾说过“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的观点,因此,中世纪 大学沿用行会制度的根源,这是和中世纪城市特定的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状况以及大学 的外部环境、特殊地位密切相关的。
第二,对综合人才的培养。随着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学承担着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能力 的综合性人才。中世纪大学起初均为单科大学,如博洛尼亚大学为法学科。巴黎大学为神学科, 萨莱诺大学为医学科,学习以上学科,须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乃文科。后来,一般大学开始分 设文、法、医、神四科或四个学院。然而,现代大学在此基础上,有增开了很多学科。同时, 不仅注重大学的知识学习还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发展,作为知识传承者的一代新人,大学 生应当对人类文明史有深切的了解,对人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些认识在道德成长中特别重要, 这个过程不仅能增强自己的道德情感,也可以使德育走向人性化、生动化。

比较中世纪大学与现代大学的异同

比较中世纪大学与现代大学的异同

比较中世纪大学与现代大学的异同陈兰剑106151563中世纪大学是中世纪留给人类最有价值的遗产之一,对现代大学的产生、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大学就是在对中世纪大学的继承与变革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起来的。

有继承就有共性,有变革就有差异。

本文将对二者的共性与差异进行初步探讨。

一、相同点1、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教师或学生行会拥有大学自治权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突出特征之一。

学术自由主要指大学成员教学和研究的自由,大学自治是指机构本身不受外来干涉而具有的自我管理的权限。

这两个概念是中世纪大学为现代大学留下的最珍贵的财富,成为现代大学始终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2、开放性办学中世纪大学与现代大学都实行开放性办学。

中世纪早期的大学几乎接受来自所有欧洲地区的学生。

中世纪大学在欧洲区域内学者和学生们都可以自由流动,选择自己向往的大学从事学习和研究活动,而且各地大学的资格证书能够得到互相的承认。

现代大学更是注重国际化,这甚至已成为衡量大学水平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3、设置专业与课程,颁发学位中世纪大学一般分社文、法、医、神四个系科或学院。

现代大学虽然设置的系科与中世纪大学有很大的不同,但设置专业、分科教学的思想与中世纪大学是相同的。

并且,现代大学所实行的学位制度亦继承于中世纪大学。

4、民主性和平等性中世纪大学是相对民主和平等地机构,这与中世纪社会等级森严的特征是相悖的。

在大学里,没有特权阶层。

中世纪大学生更多的来自于市民或农民家庭而不是贵族家庭。

现代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现代大学的民主平等气氛当然更加的浓厚。

二、不同点1、规模不同,物质设施差异显著。

一所典型的中世纪大学人数介于200~800人之间,而现代大学人数一般不低于5000人。

可见,在规模上中世纪大学与现代大学根本无法相比。

大部分中世纪大学没有图书馆、实验室,没有自己的建筑,学生没有固定的地方,甚至连最基本的书籍都很匮乏。

这一切与现代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物质设施已是建立一所现代大学最基本的条件。

中世纪大学和当代大学的差异

中世纪大学和当代大学的差异

[edit] History[edit] OriginsThe question which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s universities are the oldest depends on how a university is defined. Som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like the Nalanda University or University of Constantinople have their origins in late antiquity and thus claim to be the oldest universities. If a univeristy is defined as an "academic degree-granting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then what is now the University of Al-Karaouine (established in 859)[2] and what is now Al-Azhar University (established in 975)[3] can claim to be the oldest universities since the University of Constantinople, which was refounded in the 9th century as a secular institute of higher learning to support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did not grant degrees, and neither did the many higher institutes of learning in pre-modern China. However, medieval specialists have defined the term university to mean a higher institution that is also a legally autonomous corporation, and by this definition universities are the unique creation of the West European High Middle Ages. By this definition, neither Early Medieval cathedral or monastic schools, nor Byzantine, Islamic, Chinese or India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were universities, since they lacked the corporate legal structure of the later Western European university. Medieval specialists have coined the term "Islamic college" for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medieval Al-Azhar madrasa, precisely to clarify the point that, unlike the mediev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modern Islamic colleges were not corporations.[4] Others have coined the term "Islamic university" to refer to the earlier Madrasahs which resembled later Europeanuniversities.[5] Toby Huff summarizes the difference as follows: "From a structural and legal point of view, the madrasa and the university were contrasting types. Whereas the madrasa was a pious endowment under the law of religious and charitable foundations, 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were legally autonomous corporate entities that had many legal rights and privileges. These included the capacity to make their own internal rules and regulations, the right to buy and sell property, to have legal representation in various forums, to make contracts, to sue and be sued."[6]By this definition of a university, the first university in medieval Europe, and thus the world, was the University of Bologna (established in 1088). Some scholars such as S. F. Alatus[7] and George Makdisi have noted the influence of Madrasahs on early European colleges and have thus argued that the first universities in Europe were influenced by the Madrasahs in Islamic Spain and the Emirate of Sicily at the time as well as those in the Middle East.[8] Other scholars such as Toby Huff, however, have questioned this, highlighting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tructure, methodologies, procedures, curricula and legal status of the "Islamic college" (madrasa) versus the European university.[9]With the increasing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of European society during the 12th and 13th centuries, a demand grew for professional clergy. Before the 12th century, the intellectual life of Western Europe had been largely relegated to monasteries, which were mostly concerned with the performing the liturgy and prayer; relatively few monasteries could boast true intellectuals. Following the Gregorian Reform's emphasis on canon law and the study of the sacraments, bishops formed cathedral schools to train the clergy in Canon law, but also in the more secular aspects of religious administration, including logic and disputation for use in preaching and theological discussion, and accounting to more effectively control finances. Learning became essential to advancing in the ecclesiastical hierarchy, and teachers also gained prestige. However, demand quickly outstripped the capacity of cathedral schools, each of which was essentially run by one teacher. In addition, tensions rose between the students of cathedral schools and burghers in smaller towns. As a result cathedral schools migrated to large cities, like Paris and Bologna.The first universities in Europe (University of Bologna (1088), University of Oxford (1096), University of Paris (1150), University of Modena (1175), University of Palencia (1208),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209), University of Salamanca (1218), University of Montpellier (1220), University of Padua (1222), University of Toulouse (1229) and University of Orleans (1235)) began as private corporations of teachers and their pupils. Soon they realized they need protection against local city authorities. They petioned secular power for privileges and this became a model. Emperor Frederick I in Authentica Habita (1158) gave the first privileges to students in Bologna. Another step was when Pope Alexander III in 1179 "forbidding masters of the church schools to take fees for granting the license to teach (licentia docendi), and obliging them to give license to properly qualified teachers".[10]Teaching at Paris, in a late 14th-century Grandes Chroniques de France: the tonsured students sit on the floor[edit] EstablishmentA predecessor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was in Paris, especial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Peter Abelard, who wrote Sic et Non ("Yes and No"), which collected texts for university study. Dissatisfied with tensions between burg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censorship of leading intellectuals by the Church, Abelard and others formed the Universitas, modelled on the mediaeval guild, self-regulating, permanent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became one of the first clearly 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when Pope Gregory IX issued the bull Parens Scientiarium (1231).[10]This was revolutionary step: studium generale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as (corporation of students or teachers) existed even before, but now it got autonomy. "[T]he papal bull of 1233, which stipulated that anyone admitted to be a teacher in Toulouse had the right to teach everywhere without further examinations (ius ubique docendi), in time, transformed this privilege into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defining characteristic of the university and made it the symbol of its institutional autonomy . . . By the year 1292, even the two oldest universities, Bologna and Paris, felt the need to seek similar bulls from Pope Nicholas IV."[10]By the 13th century, almost half of the highest offices in the Church were occupied by degreed masters (abbots, archbishops, cardinals), and over one-third of the second-highest offices were occupied by masters. In addition, some of the greatest theologians of the High Middle Ages, Thomas Aquinas and Robert Grosseteste, were products of the medieval university.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eval university coincided with the widespread reintroduction of Aristotle from Byzantine and Arab scholars. In fact, the European university put Aristotelian and other natural scientce texts at the century of its curriculum,[11] with the result that the "medieval university laid far greater emphasis on science than does its modern counterpart and decendent." [12]Although has been assumed that the universities went into decline during the Renaissance because the scholastic and Aristotelian emphasis of its curriculum was less popular than the cultural studies of Renaissance humanism, Toby Huff has noted the continued importance of the European universities, with their focus on Aristotle and other 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al texts, into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arguing that they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of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As he puts it "Copernicus, Galileo, Tycho Brahe, Kepler, and Newton were all extraordinary products of the apparently procrustean and allegedly Scholastic universities of Europe....sociological and historical accounts of the role of the university as an institutional locus for science and as an incubator of scientific thought and arguments have been vastly understated." [13][edit] CharacteristicsClass in a medieval university, illuminated manuscript from the 13th century.Initially medieval universities did not have a campus. Classes were taught wherever space was available, such as churches and homes. A university was not a physical space but a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s banded together as an universitas. Soon, however, some universities (such as Cambridge) began to buy or rent rooms specifically for the purposes of teaching.Universities were generally structured along three types, depending on who paid the teachers. The first type was in Bologna, where students hired and paid for the teachers. The second type was in Paris, where teachers were paid by the church. Oxford and Cambridge were predominantly supported by the crown and the state, a fact which helped them survive the Dissolution of the Monasteries in 1538 and the subsequent removal of all the principal Catholic institutions in England. These structural differences created other characteristics. At the Bologna university the students ran everything -- a fact that often put teachers under great pressure and disadvantage. In Paris, teachers ran the school; thus Paris became the premiere spot for teachers from all over Europe. Also, in Paris the main subject matter was theology, so control of the qualifications awarded was in the hands of an external authority - the Chancellor of the diocese. In Bologna, where students chose more secular studies, the main subject was law.University studies took six years for a Bachelor's degree and up to twelve additional years for a master's degree and doctorate. The first six years were organized by the faculty of arts, where the seven liberal arts were taught: arithmetic, geometry, astronomy, music theory, grammar, logic, and rhetoric. The primary emphasis was on logic.Once a Bachelor of Arts degree had been conferred, the student could leave the university or pursue further studies, in one of the three other faculties –law, medicine, or theology– in which to pursue the master's degree and doctorate degree. Theology was the most prestigious area of study, and the most difficult.Courses were offered according to books, not by subject or theme. For example a course might be on a book by Aristotle, or a book from the Bible. Courses were not elective: the course offerings were set, and everyone had to take the same courses. There were, however, occasional choices as to which teacher to use.Representation of a university class, (1350s).Students entered the University at fourteen to fifteen years of age. Classes usually started at 05:00 or 06:00. Students were afforded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the clergy. In this way no one was allowed to physically harm them; they could only be tried for crimes in a church court, and were thus immune from any corporal punishment. This gave students free rein in urban environments to break secular laws with impunity, a fact which produced many abuses: theft, rape and murder were not uncommon among students who did not face serious consequences. This led to uneasy tensions with secular authorities. Students would sometimes "strike" by leaving a city and not returning for years. This happened at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strike of 1229 after a riot (started by the students) left a number of students dead; the University went onstrike and they did not return for two years. As the students had the legal status of clerics which, according to the Canon Law, could not be held by women, women were not admitted into universities.A popular textbook for university study was called the Sentences (Quattuor libri sententiarum) of Peter Lombard; theology students and masters were required to write extensive commentaries on this text as part of their curriculum. Much of medieval thought in philosophy and theology can be found in scholastic textual commentary because scholasticism was such a popular method of teaching.Most universities of international excellence in Europe were registered by the Holy Roman Empire as a Studium Generale. Members of these institutions were encouraged to disseminate their knowledge across Europe, often giving lecture courses at a different Studium⏹Seven liberal arts:⏹Trivium: grammar, rhetoric, logic⏹Quadrivium: arithmetic, geometry, astronomy, music⏹Facilities: no permanent buildings, labs, or libraries⏹Examinations: rigorous。

比较中世纪大学与现代大学的异同

比较中世纪大学与现代大学的异同

比较中世纪大学与现代大学的异同陈兰剑 106151563中世纪大学是中世纪留给人类最有价值的遗产之一,对现代大学的产生、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说,现代大学就是在对中世纪大学的继承与变革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起来的。

有继承就有共性,有变革就有差异。

本文将对二者的共性与差异进行初步探讨。

一、相同点1、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教师或学生行会拥有大学自治权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突出特征之一。

学术自由主要指大学成员教学和研究的自由,大学自治是指机构本身不受外来干涉而具有的自我管理的权限。

这两个概念是中世纪大学为现代大学留下的最珍贵的财富,成为现代大学始终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2、开放性办学中世纪大学与现代大学都实行开放性办学。

中世纪早期的大学几乎接受来自所有欧洲地区的学生。

中世纪大学在欧洲区域内学者和学生们都可以自由流动,选择自己向往的大学从事学习和研究活动,而且各地大学的资格证书能够得到互相的承认。

现代大学更是注重国际化,这甚至已成为衡量大学水平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3、设置专业与课程,颁发学位中世纪大学一般分社文、法、医、神四个系科或学院。

现代大学虽然设置的系科与中世纪大学有很大的不同,但设置专业、分科教学的思想与中世纪大学是相同的。

并且,现代大学所实行的学位制度亦继承于中世纪大学。

4、民主性和平等性中世纪大学是相对民主和平等地机构,这与中世纪社会等级森严的特征是相悖的。

在大学里,没有特权阶层。

中世纪大学生更多的来自于市民或农民家庭而不是贵族家庭。

现代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现代大学的民主平等气氛当然更加的浓厚。

二、不同点1、规模不同,物质设施差异显著。

一所典型的中世纪大学人数介于200~800人之间,而现代大学人数一般不低于5000人。

可见,在规模上中世纪大学与现代大学根本无法相比。

大部分中世纪大学没有图书馆、实验室,没有自己的建筑,学生没有固定的地方,甚至连最基本的书籍都很匮乏。

这一切与现代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物质设施已是建立一所现代大学最基本的条件。

浅析中英高等教育的差异

浅析中英高等教育的差异

浅析中英高等教育的差异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业在不断发展,一批批高等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呈现。

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在本国国情的基础上不断引进西方先进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及其思维形式,探讨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短。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特殊性,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性,本文着重以中英为例来比较两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英高等教育差异分析一、引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在国家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的发展靠科技,科技的创新靠人才,人才的发展靠教育,这足以凸显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我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英国发达国家教育模式相比存在着很大差异性,我们应找出中英高等教育的差异,吸取其优秀的办学经验为我国所用。

二、中英高等教育的差异由于中国和英国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具体国情都不一样,使得两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工作存在的较大的差异。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并结合自身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认识,主要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等这几个方面进行逐一地探讨分析,具体情况如下:(一)教育理念方面的差异。

教育理念是指在教育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教育实质、教育价值以及教育功能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教育理念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方向以及教育的成效。

中英两国由于各自的基本国情不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不同,使得两国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形成了以英国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和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本位论”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

以英国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教育观认为,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成年,他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已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等教育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尊重其个人的价值,努力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而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本位论”则认为,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的需要永远排在第一位,单纯的个人追求是不允许存在的,高等学校如何组织、实施高等教育关键看社会的需要,取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人永远是为社会服务的,个人的价值取决于社会价值,个人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

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之比较

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之比较

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之比较陈绘绘(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82)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6)02-0120-02作者简介:陈绘绘(1991—),女,山东临沂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世界中世纪史。

摘要现代大学由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是中古时代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虽然都冠以“大学”之名,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有很大不同,现代大学在很多方面已发生了变异,其性质、结构和功能已远远不同于中古时代的大学。

本文通过对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进行比较,以此来发现中世纪大学的优良传统。

这对于理性学习中世纪大学,发展与完善现代大学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世纪大学现代大学教育A Comparison between Medieval Universities and Con 原temporary Universities //Chen HuihuiAbstract Contemporary universities originated from medieval u-niversities,and they are precious heritage endowed by the me-dieval times.They are both labeled as "universities",but they have great differences,and contemporary universities have changed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property,structure and function which are far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medieval universities.Through a comparison between medieval universities and con-temporary universities,this paper aims to fin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s of the former.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rational study of medieval universities,and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ies.Key words medieval universities;contemporary universities;ed-ucation1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1.1中世纪大学的起源“大学”一词由拉丁文“universitas ”翻译而来,指的是12世纪末在西欧出现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

从太学、书院与大学三者关系看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

从太学、书院与大学三者关系看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

从太学、书院与大学三者关系看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周益斌【摘要】学界对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存在着争议,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我国现代大学主要起源于古代的“太学”;一种认为应该以清末引入的西方大学堂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的源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以西方大学堂与我国传统书院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的双重起源。

为了全面认识我国的“太学”、“大学”和“书院”,文中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尝试对我国现代大学的源头给出一个客观、准确的回答。

%The academic circles of our country has dispute on the origin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of China. There are mainly three kinds of views: one is that the Modern University of China mainly originated from the ancient“Imperial College”; another is that it should be the Western University as the source which was introduced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re is also a point of view that China’s university should be the Western University 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cademy as the dual origin of Modern University in China.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 d China’s“the Imperial College”,“University”and“the Traditional Academy”, it attempts to comb the relationship among of the three totally, and find an objective, accurate answer to the source of Modern University in China.【期刊名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1)001【总页数】6页(P89-94)【关键词】我国现代大学;太学;书院;起源【作者】周益斌【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上海2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众所周知,大学有着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现代大学的前世今生

现代大学的前世今生

现代大学的前世今生炎热的六月对于所有的高三学子来说,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因为在这个月里,寒窗12年的艰辛耕耘就要在一场考试后开花结果,而他们的最终目标,则是人类教育机构的最高殿堂——大学。

大学是现如今人们对高等教育学府的泛称,而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则称之为太学或国子监等,虽说这些高等学府也有着与大学类似的职能,但这些机构既没有师生的共治,也没有对学术自由的追求,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和现代大学并无关系,甚至连起源都算不上。

【古代私塾】兴盛的中世纪大学既然现代大学和中国古代的那些高等学府并无瓜葛,那就不禁惹人深思,什么才是大学呢?它们又来自何方?以现代的定义来说,大学是一种具有独立意识的教育和科研机构,是当代社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它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自然也与现代文明的源头相关联,如果我们追溯世界各国举足轻重的大学的源头,就会发现大学的根其实扎在欧洲。

被尊称为欧洲大学之母的萨莱诺、博洛尼亚和巴黎三所大学,风格迥异,是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三种代表。

11世纪初,在意大利南部的沿海城市萨莱诺,一群志在学医的青年与当地医学院中的医师们订立了一份合同,规定了学生缴纳费用和医师传授技艺的条件,以便更规范的进行知识交易,而这就是西方医科大学的鼻祖,萨莱诺大学的前身。

博洛尼亚大学则略有不同,位于意大利的它继承着古典罗马的法学成果,是中世纪欧洲的法学研究圣地,更是西方最古老的大学,有着极高的学术权威与影响力。

至于巴黎大学,最早它和神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很快就因身处法国首都,吸引了大量知识分子而渐渐发展。

这三所大学建立的发展原因和自身的特点都大相径庭,但它们也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站在地中海世界发达的科学基础上,以社会活性为契机迸发。

【萨莱诺大学】正因为如此,近代的欧洲人才凭借着先进的武器与技术闯入甚至摧毁了一个个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他们将欧洲人的文化风俗、法律制度乃至生活习惯都烙印进被殖民的文明当中,当然,这也包括由中世纪学校发展而来的大学。

中西方高等教育对比论文(2)

中西方高等教育对比论文(2)

中西方高等教育对比论文(2)中西方高等教育对比论文篇二《中西方高等教育之源办学理念的反思》摘要: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建了柏拉图学园,其当时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等等与同时期的春秋战国以及不同时期的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思想作比较,反思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历程,对现当代高等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大学理念;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柏拉图;反思一、中西方高等教育之源欧洲大学最早的发源地应从柏拉图创建的阿加德米学园(后人称之为柏拉图学园)开始,至此之后,欧洲大学似乎延续了学园的根脉,其思想一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欧洲一些最著名的大学。

这不仅因为柏拉图学园存在年限之久(接近900年),更在于它创建之初的大学理念。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萌芽于夏商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正式确立于两汉,发展于唐宋,瓦解于明清。

在其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变革。

每次变革都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先秦私学的兴起、西汉太学的创设、北宋书院的建立和清末近代大学的诞生。

虽然中国在公元前二千七百年前就有了“大学”之称,但那时的大学于现在意义上的大学相去甚远。

虞夏商时期的上庠、东序、右学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具备高等教育的一些属性,应该只能说是高等教育的雏形。

真正能被称为高等教育的应从汉代的太学开始,而太学又受着儒学的影响,因此对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源头的追踪的结果是成均、私学、太学、书院几个阶段,而这几个阶段彼此之间既有承继关系,又存在着断裂。

所以中国高等教育的源头便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和不断发展的动态概念。

也就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

二、关子大学办学理念的对比(一)柏拉图学园完善的大学理念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在经历了12年的游历生活之后,于公元前387年回到雅典,在雅典城外纪念阿提卡英雄阿卡德摩(Aeademus)的墓地建立了其讲学授徒的学园(或称“阿卡得米”,Academy),此处附有花园的运动场遂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所集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学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盛行 的行 会形 式 衍 生 。“ 国学 者 的 各 种 团体 就 外
作 中国 当代 大 学 的源头 。笔 者在 对 中国太 学和 中世
纪 大 学 进 行 分 析 比较 的 基 础 上 , 出 了 相 反 的 结 论 : 得
中 国太学 的遗传 基 因在 中 国当代 大学并 没有 发生 明
显 的变异 , 中国太学 应 视 为 中 国当代 大 学 的源 头 之




中国太 学 与 中世 纪大 学 的相关 特征
中 国太 学 和 中世 纪 大学在 很 多特征 上有 着较 为 明显 的 区别 , 可从 以下 四个 方 面加 以 比较 分 析 。 ( 设 置 方式 : 一) 中国太 学 由政 府设 置 , 中世 纪 而 大 学多为 自 产 生 发
— —
兼 谈 中 国太 学和 中世 纪 大 学 的差 异
刘 广 明 , 新 荣 朱
( 南 工 业 大 学 法学 院 , 南 郑 州 4 0 0 ) 河 河 5 0 1
摘 要 : 国太 学 与 中世 纪 大 学 之 间在 设 置 方 式 、 理 模 式 、 程 设 置 、 养 目标 等 方 面 有 着 各 自的 特 征 。 中 世 纪 中 管 课 培
在 各个 学 习 所 在 地 联 合 成 了 许 多 独 立 的 ‘ 会 组 行
织 [ , 2 并从 城 市 当局 和 基 督 教 当局那 里得 到 了承 3 认, 这样 就诞 生 了欧洲 最 早 的一 批 大 学 。雅 克 ・勒 戈 夫 的研究 表 明 , 中世 纪 大 学 产 生 的 方 式 主要 有 三
西汉 时期 , 思想 家 董 仲 舒 向汉 武 帝 谏 言 : 夫 不 “ 素 养 士而欲 求 贤 , 犹 不 琢 玉 而 求 文采 也 。故 养 士 譬
之大 者 …… 臣 愿 陛 下 兴 太 学 , 明 师 , 养 天 下 之 置 以
种 : 自发 的” 学 、 徙 中诞生 的 大学 和“ 建” “ 大 迁 创 的大
・ 53 2 ・
权 的谕 旨或 建 校 宪 章 。第 一 所 是 由腓 特 烈 二 世 于 12 2 4年建 立 的意大利 那不 勒斯 大 学 , 另一 个 是 罗 马
的 图卢 兹 大 学 , 后 的 例 证 是 西 班 牙 的 大 学E6。 最 。2 ]
为 主 , 时 要 求 学 习 《 语 》 孝 经 》 注 重 “ 言大 同 论 《 , 微 义” 依 内容 的深 浅程 度 规定 《 》 书》 礼 》 易 》 春 , 诗 《 《 《 《
关 于当代 大学 的 源 头 , 术 界 很 多 专家 已经 进 学 行 了较为详 细 的研 究 , 出 了 中世 纪大 学是 当代 大 得 学 的母体 的结 论 。虽然 很多 学者 承认 中国太学 在 中 国高 等教育 史 上 占据 重要 的位 置 , 它却 并 不 被 看 但
士 , 考 问 以尽 其 材 , 英 俊 宜 可 得 矣 。 L5 反 对 数 则 ”1。 ]
面 与 中 国太 学 有 着 天 然 的继 承 性和 同质 性 ; 同 时 , 国 当代 大 学 缺 失 了 中 世 纪 大 学 的本 质 特 征— — 大 学 自治 和 但 中
学 术 自 由。 中国 太 学 的遗 传 基 因在 中 国 当代 大 学 并 没 有发 生 明 显 的 变 异 , 国 太 学 应 视 为 中 国 当代 大 学 的 源 头 之 中
第3 卷 7
第1 期
河 南 师 范 大 学 学报 ( 学社 会 科 学版 ) 哲 J U NA FHE N N R O R L O NA 0 叁 ! 垦 墨
21 0 0年 1月
J n 2 1 a .0 0
Vo. 7 No 1 13 .
浅 析 中 国 当代 大 学 的遗 传 基 因
学 。这些大 学在 最初 首 先接受 了确定其 章 程及 特许

基 金 项 目 : 南 省 软科 学 项 目“ 进 大 学 生 创 新 创 业 能 力 提 高 的系 统 工 程 问题 研 究 ”0 2 0 4 0 2 ) 河 促 (9 4 0 3 0 9
收 稿 日期 : 0 90 - 0 2 0 — 92


关 键 词 : 国 当代 大 学 ; 学 ; 中 太 中世 纪 大 学 中 图 分 类 号 : 6 92 G 4.9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2 5 ( 00 0 —2 30 i 0—3 2 1 ) 20 5—4 9
作者简介 : 刘广 明 (9 5 ) 河 南 工 业 大 学法 学 院教 授 , 育 学 博 士 , 要 从 事 高 校 德 育 、 等 教 育 管 理 研 究 。 16- , 教 主 高
“ 郎选 ” 任 子” 汉代 选 拔 官 吏 制度 , 导新 的人 才 “ 等 倡 拔擢 制度 , 提倡 设 学 校 以广 教 化 并 将 其 视 为 加 强封
建统 治 的关 键 。汉 武 帝 听从 其 建议 , 公 元 前 1 5 于 3
年在 长安 设立 太 学 。光 武 帝 期 间 , 建 太 学 的 主要 兴 费用 由主 管 国家财 政 的大 司农 提 供 , 至此 , 太学 正式 设 立 。太学 自正式 设 立 历 经 魏 晋 至 明清 , 随着 政 权 的更 替 , 称上 虽有 所变 化 , 由政府 设置 这一 本质 名 但 特征 却未发 生 变化 。 中世 纪 大 学 是 随着 城 市 的发 展 而 产 生 的 , 由当
大 学 被 称 为 当代 大 学 的母 体 , 国太 学 虽 然 在 中 国高 等教 育 史 上 占据 重 要 的 位 置 , 中 国 太 学 并 不 被 看 作 中 国 当 中 但 代 大 学 的 源 头 。 分 析 中 国 当代 大 学 特 征 , 以发 现 中 国 当代 大 学 在 设 置 方 式 、 理 模 式 、 程 设 置 、 养 目标 等 方 可 管 课 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