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颐
程颐程颢
程颐程颢程颐和程颢是宋代的两个哲学家,被誉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
程颐是其父,程颢是其子。
两人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道德哲学、心性论、天人合一等方面。
下面将从程颐和程颢的生平、学说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程颐(1033年-1107年)是北宋理学家。
他是北宋理学三程之一,即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程颐生于一个儒家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对经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十分擅长经典的解释和阐述。
他的学问造诣很高,被誉为“翰林大学士”,并且数次被聘为官吏。
程颐的学说以“道德为本”为核心,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天人合一的目标。
他提出了“性即理”、“格物致知”等重要观点,强调人的本性与天理相通,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和研究可以获得真正的知识。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只有通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完善才能实现人的真正价值。
他还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通过遵循礼仪和规范行为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程颢(1032年-1085年)是北宋理学家。
他是北宋理学三程之一,也是程颐的儿子。
程颢自小跟随父亲学习,掌握了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
他承继了父亲的学说,并且在心性论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主张通过反省自己的内心来认识自我,通过修炼内在的道德品质来实现人的完善。
他提出了“真心诚意”、“一念之差”等概念,强调人的内心状态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程颐程颢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儒家学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究和解读,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他们的学说在当时的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对后世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程颐程颢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说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通过对经学的研究和解读,提出了一系列核心观点,并通过实践来促进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他们的思想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程颐修养论核心
程颐修养论核心概述程颐(1033年-1107年),字伯仁,号仁山,北宋理学家,儒家思想家。
他是朱熹的老师,也是北宋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
程颐的学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强调个人修养对于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
他的学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修身程颐认为,修身是个人修养的基础,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他主张通过修身来达到道德的完善和个人的成长。
程颐提出了“格物致知”的理念,即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获取知识和智慧。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诚实、正直、谦虚、宽容、勤奋等美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达到道德的境界。
在修身方面,程颐强调了对于自身欲望的控制。
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只有通过自我约束和克制,才能达到修身的目的。
他主张要“去私欲”,即要追求无私的境界。
他认为,只有心无私欲,才能真正做到无求于人、无私欲、无私利。
齐家程颐认为,齐家是个人修养的延伸和扩展,也是家庭和社会的基石。
他强调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主张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和关爱。
他认为,家庭是培养和传承道德价值观的地方,家庭成员应该以正直、诚实、宽容、尊重为准则,共同努力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齐家方面,程颐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教育子女。
他主张父母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子女,倾心倾力地关心和教育他们,培养他们的品德和能力。
他认为,父母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子女的道德修养、智慧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治国程颐认为,治国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关键。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以德治国而不是以权力和暴力。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教育臣民,推行仁政,使国家达到和谐、稳定和繁荣。
在治国方面,程颐强调了君主的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民为本,尊重人民的权益,关心人民的生活。
他主张君主要善于倾听和接纳各种声音,善于咨询和决策,使国家的决策更加科学、公正和合理。
宋代诗人程颐的资料简介
宋代诗人程颐的资料简介程颐是湖北人,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诗人。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宋代诗人程颐的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程颐简介程颐(1033-1107) ,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为程颢之胞弟。
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
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程颐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
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
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
明代后期与程颢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杨时见程颐于洛杨时见程颐于洛阳讲得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程颐是北宋的大教育家,自幼非常聪明,还当过帝师,慕名来求教的人很多。
杨时是剑南人,小的时候据非常善于写文章,后来他考中进士当官了。
那时,程颐讲授儒家的学术精要,洛阳的学生都过去拜他为师。
杨时正好调去做官错过了这个机会。
后来杨时拜程颐哥哥为师,两人的关系非常好。
就这样过了四年,程颐哥哥去世了,杨时还专门为他设立灵堂。
杨时为了再学习,决定到洛阳去拜程颐为师。
他拉了个朋友一起去拜访,但程颐正好在睡午觉,两人不便打扰他。
大雪不期而至,为了能在程颐醒后第一时间见到他,他们二人就没有离去。
他们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不说一句话,就这样等了大半天程颐才睡醒。
程颐看着这两人吃了一惊,原来雪已经下了很久,门口的雪已经积了到了人的膝盖,两人完全变成了雪人。
可是两人冒着雪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等待还是没有半点不耐烦。
后人把杨时见程颐于洛阳的故事总结出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意思就是心志坚定地向老师虚心求教。
这个故事的版本有很多,有些人认为当时杨时与朋友不是立在门外而是在屋檐下等待程颐苏醒。
程颐程颢的简介
程颐程颢的简介程颐程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是北宋时期的代表人物,也是“程门立雪”中的程家两位祖师爷。
程颐和程颢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深刻而广泛,对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程颐程颢的生平、思想和贡献三个方面对他们进行简要介绍。
一、程颐程颢的生平程颐,字伯牙,号二十一,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89年),卒于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40年),享年52岁。
他的家族是北方的名门望族,祖上曾经担任过朝廷的高官。
程颐从小聪明好学,喜欢读书,早年曾经拜访过当时的著名学者周敦颐和张载,后来又前往洛阳拜师学习。
程颐以儒学为主,同时也涉及佛学和道学,他的学问渊博,深受当时学界的尊敬和推崇。
程颐曾经在朝廷担任过官职,但是由于他的性格过于刚直,不愿意妥协,最终导致他被贬谪到地位较低的地方。
程颐卒于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40年),葬于苏州。
程颢,字正叔,号世南,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90年),卒于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40年),享年51岁。
他是程颐的弟弟,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程颢从小就对儒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经拜访过许多当时的著名学者,包括张载、郑玄等人。
程颢的学问广博,涉及儒、佛、道三家,他的思想以“心学”为主,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修养,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颢曾经在朝廷担任过官职,但是由于他的性格过于刚直,不愿意妥协,最终导致他被贬谪到地位较低的地方。
程颢卒于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40年),葬于苏州。
二、程颐程颢的思想程颐和程颢的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思想深刻而广泛,对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程颐的思想程颐的思想以“理”为核心,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一切事物的本体。
程颐认为,人类的天性是“理性”,而“理性”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道德的修养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理性。
程颐的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和宇宙是相互关联的,只有通过自我修养和实践,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程颢,程颐怎么读
程颢,程颐怎么读
[chéng hào chéng yí]
程颢、程颐两人是兄弟关系,并且都是著名人物周敦颐的徒弟。
程颢、程颐两人同是宋代理学的奠基者,开创了“洛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被世人称为“二程”。
程颐从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慧,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和兄长程颢两人拜著名的理学创始人周敦颐为师。
与程颢一样,程颐也自小就深受家学的熏陶影响,年少时就已胸怀大志,在政治思想上也因受到父亲的影响而反对王安石的新法。
人物成就
程颐一生成就颇多,他在理学方面的建树颇高。
在北宋神宗时期,程颐就建立了自己的理学体系,与程颢开创了“洛学”,奠定了宋代理学的基础,使理学有了完整的形态。
程颢、程颐两人的学说虽然在一些方面有所差异,但是学说的基本内容上并没有多大的出入。
两人学说的基础都是理或道,都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并且理先于世间万物出现;认为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都是由天理所定,违反秩序或违背道德都是违逆天理;与此同时,程颢程颐两人还认为人类的本
性是为善,在后天才有了善恶之分;他们还认为天道与人道应该相统一,也就是宇宙自然与社会之间相统一。
程颐和程颢的简介
程颐和程颢的简介
程颐(176年-274年),字阿骨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孟德分封的程家将军,曾参与了孙策攻打黄巾军、刘备征伐袁绍的战役。
他的有名的作品有《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穀梁传》等,他的《礼记》更被称为礼仪领域的“圣经”,“礼学之祖”,而《穀梁传》则是中国先秦著名的史学著作。
程颢(223年-263年),字梦阮,魏国司徒。
他以《孟子》、《管子》、《申鑒》、《墨子》等六本著作及“郑领”、“莊稷”等书著称。
程颢是东汉时期古代学术家,也是东汉时期人物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他在贞观期间,以崇尚孟子、管子思想、弘扬仁学,影响后世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程颐
程颐 求助编辑别名: 字正叔国籍: 中国民族: 汉族出生地: 洛阳伊川出生日期:1033年 逝世日期: 1107年 职业: 哲学家,理学家,政治家 信仰: 儒学主要成就: 开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 代表作品: 《程颐文集》《易传》《经说》 封爵: 洛国公 封号: 伊川伯 谥号: 正公目录《孟子》,《中庸》为指南,而达于‘六经’”。
他不仅勤奋好学,还谦让大方。
曾从师于周敦颐。
编辑本段学术主张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自我修养,其途径为致知、格物、穷理。
“致知则智识当自渐明”,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
致知的办法是“格物”。
“格者,至也”,“格”是内感于物而识其理。
“程颐全身像[1]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耳,心则无远近也”,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心”。
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而不重外面事物。
在学习方法上,强调求其意,“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
另外,主张读书要思考,“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
或曰:“学者亦有无思而得其乎?”其教育主张和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极大。
后人曾在他讲学之地设书院以为纪念,如河南嵩阳书院、伊川书院等。
另外,全国各地亦有纪念他之书院,意在追踪继轨,以示其思想绵长。
其著作被后人辑录为《河南二程全书》、《程颐文集》、《易传》和《经说》。
编辑本段个人学说程颢与程颐一起,创立了“天理”学说。
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程颐四箴轴’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
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
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在程颐的哲学中,对孔子的“仁”学有新的发展。
他认为,“大抵尽仁道,即是圣人”。
程颐
程颐程颐,北宋理学家程颐,字仲弘,号明道。
其父程融是北宋理学的创立者,对程颐的后来理学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程颐一生致力于推崇儒家思想,并且对士人的修养给予了极高的重视。
他倡导“格物致知”,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相处,提倡修身养性,对于后世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颐一生著述丰富,其中代表作有《春秋易传》、《大学衍义疏证》等。
尤其是《春秋易传》,其在宋代儒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在其中深入阐述了儒家的经典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他认为,人的修养应该从内心出发,与天地万物保持和谐,追求道德与智慧的真理。
程颐的哲学思想主张质朴而深邃,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思想体系,强调了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伦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臣之间应该有道德和合作的关系,父子之间应该有慈爱和尊重的关系,夫妇之间应该有和谐和忍耐的关系。
他的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稳定和道德伦理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程颐对于教育也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倡导“尊师重教”,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他提倡了全人教育的理念,强调身心的协调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他主张通过“格物致知”,在实践中提升人的智慧和素养。
程颐的教育思想对于后世的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程颐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不仅在当时影响着士人的学术理念,也对于后世的文化、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思想为后世理学的发展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方向。
他的标志性思想“格物致知”与孟子的“知止而后有定”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程颐是一位伟大的儒家学者,他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与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不仅在道德伦理、教育思想方面有着丰富的贡献,而且在理学思想的推动和发展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思想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程颐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和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
程颐: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精心整理程颐: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程颐: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来源:名人资料网作者:名人程颐,字正叔,洛阳伊川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为程颢之胞弟。
明代18岁时,就以布衣身分上书仁宗皇宗。
年少而怀有雄心大志。
宋仁宗嘉佑元年,程颐24岁,随父入京师,到太学读书,主管太学的教育家胡瑗尝以《颜子所好何学论》试诸生,程颐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而力行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
尽其心,则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这篇文章受到胡瑗赏识,胡瑗授于程颐处士的身份。
他上书仁宗皇帝,指出北宋社会的危机,开出救治时政阙失的良方,救之当以王道,宋仁宗未加理会。
此后,他的名声和影响就更大了。
此时开始在京师授徒讲学。
北宋嘉佑四年,程颐受诏,赐进士出身。
被授为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等职。
在司马光等人的推荐书中说,河南隐逸之士程颐,博学好古,安于贫贱恪守节操,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希望朝廷让他出来做官,委以重任。
程颐没有接受任命。
次年应诏入京,受命为崇政殿说书,其职务是教皇帝读书。
当时的宋哲宗年幼,司马光等人推荐程颐教他读书,共目的是让宋哲宗不再奉行宋神宗的改革政策。
程颐就职之前,就给皇帝上奏,提出了君子应重视涵养气质,薰陶德性,注重道德修养,还要经常接近品行高尚,敢于当面规劝君主之过失的臣僚。
此外,他还提出,要让给皇帝讲书的侍讲官坐着讲,以示等儒重道之心。
上述建议,表现了自孔、孟以来,儒家学者不遗余力宣扬圣王之道和以帝王之师自任的本色。
就职以后,他经常以向皇帝讲书的机会,借题发挥,议论时政。
由于他在君主面前,敢于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这就一方面使其名声越来越大,北宋绍圣三年,在新、旧两党的斗争中,因新党再度执政,他仍被定为反对新党的奸党成员,贬到四川涪州。
交地方官管制起来。
后来,这种打击又累及于他的儿子和学生。
北宋崇宁元年,恢复新法的宋哲宗还下令追毁了他的全部着作。
程颐在此境遇下,不久病死于家。
程颢程颐:北宋理学派的开创者
02
程颢程颐的思想
理气论
程颢提出“理本气末”的理气论,认为理是宇宙的本源,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
程颐强调理气的统一,认为理气无间,理是气的根本。
两者的理气论在北宋理学派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程颢程颐的理气论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哲学思潮,为北宋理学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程颢程颐开创了北宋理学派,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的学说成为了宋明理学的代表之一,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程颢程颐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们的学说对于东亚文化也产生了影响,对于东亚文化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仁义礼智
程颢程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 性,是先天存在的道德观念。
程颢程颐认为义是行为的准则, 礼是规范和仪式,智是智慧和理 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他们强调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仁 爱是实现人类和谐相处的基础。
他们认为仁义礼智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的,是人类社会秩序和 道德规范的基石。
道德修养
对后世理学派的影响
程颢程颐的理学 思想成为后世理 学派的重要源头。
他们的思想在南 宋时期得到了广 泛的传播和继承。
程颢程颐提出的 “理本论”成为 后世理学派的基 本观点之一。
他们的思想对于 明清时期的理学 发展也有着重要 的影响。
与其他理学家的关系
程颢程颐与周敦颐的关系:周敦 颐是程颢程颐的老师,对他们的 理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程颢程颐的学 说成为宋明理 学的核心思想 之一,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影
响。
他们的哲学思 想影响了后世 许多文人墨客, 成为了中国文 化的重要组成
程颐—搜狗百科
程颐—搜狗百科⼈物简介程颐(1033~1107年),字正叔,汉族,河南洛阳⼈,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
为程颢之胞弟。
程颐24岁时曾在京师(今河南开封)授徒讲学。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偕兄于嵩阳讲学。
元丰元年(1078年)知扶沟县,“设庠序,聚⾢⼈⼦以教之”。
元丰五年,⽂彦博将其鸣皋镇(今河南洛阳伊川县境)之庄园赠给程⽒,乃⾃建伊皋书院,讲学其中⼏达20年。
同程颢⼀样,主张教育⽬的在于培养圣⼈,“圣⼈之志,只欲⽼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以天地为⼼,“⼀切涵容复载,但处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圣⼈为职志。
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学者须先识仁。
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
”《宋史》称他“学本于诚,以《⼤学》、《论语》、《孟⼦》、《中庸》为指南,⽽达于‘六经’”。
他不仅勤奋好学,还谦让⼤⽅。
曾从师于周敦颐。
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我修养,其途径为致知、格物、穷理。
“致知则智识当⾃渐明”,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
致知的办法是“格物”。
“格者,⾄也”,“格”是内感于物⽽识其理。
“⽿⽬能视听⽽不能远者,⽓有限⽿,⼼则⽆远近也”,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
⼼“与天地合其德,与⽇⽉合其明,⾮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不重外⾯事物。
在学习⽅法上,强调求其意,“凡看⽂字,先须晓其⽂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义不晓⽽见意者也”。
另外,主张读书要思考,“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
或⽈:“学者亦有⽆思⽽得其乎?”其教育主张和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极⼤。
后⼈曾在他讲学之地设书院以为纪念,如河南嵩阳书院、伊川书院等。
另外,全国各地亦有纪念他之书院,意在追踪继轨,以⽰其思想绵长。
其著作被后⼈辑录为《程颐⽂集》、《易传》和《经说》。
他们的故⾥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被称为⼆程故⾥。
[1]⼈物学说程颢与程颐⼀起,创⽴了“天理”学说。
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字却是⾃家体贴出来。
“理”因此成为⼆程哲学的核⼼,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
程颐的故事文言文翻译
程颐,字正叔,号伊川,宋代理学家,生于北宋仁宗嘉祐元年(1053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7年)。
程颐自幼聪颖,好学不倦,其学问渊博,尤精于《易经》。
其人德行高尚,为世所称颂。
颐年幼时,家贫力学,尝从其兄程颢游。
颢尝曰:“吾弟之才,吾所不及也。
”颐闻之,益自砥砺,遂以儒学为志,力学不懈。
及长,颢授以《易经》,颐受而深究之,遂成一家之言。
一日,颐游于洛水之滨,见一渔翁垂钓,颐叹曰:“吾欲钓圣贤之术,不亦乐乎?”遂作《钓鱼赋》以抒怀。
赋中云:“洛水之滨,有渔翁者,钓而不获,心不悔。
吾欲钓圣贤之术,虽不得,亦不悔。
”时人闻之,皆称颐为“钓鱼翁”。
颐尝谓:“学者当求其放心,放其心则无所不至。
”故其教人,必先正心诚意,然后求知。
其弟子杨时,一日从颐游,见颐闭目而坐,时欲问难,颐闭目不答。
时遂侍立门外,以待颐醒。
颐觉时久立,问之,时曰:“弟子欲问难,恐先生未醒,故在此待。
”颐叹曰:“吾之教人,正如此也。
放其心,则无所不至;正其心,则无所不达。
”时深感悟,遂从颐学。
颐尝谓:“天地之大德,生也;圣人之大德,善也。
”故其教人,必先教以善,然后教以学。
其言曰:“学者先须立志,志立则学问随之;志不立,则学问无从谈起。
”时人闻之,皆敬仰之。
绍兴五年,颐年八十五,疾终于家。
临终之前,颐谓其子程冲曰:“吾一生所学,尽在《易经》,汝宜深究之。
”言罢,遂逝。
时人哀之,皆曰:“程夫子之学,如日月经天,永照千古。
”颐之学,后世称为“程朱理学”。
其人德行高尚,学问渊博,为后世学者所敬仰。
今译其故事如下:程颐,字正叔,号伊川,生于仁宗嘉祐元年,卒于高宗绍兴五年。
颐自幼聪慧,好学不辍,尤精《易经》。
其人品德高尚,为世所颂。
颐少时,家贫力学,从兄程颢游。
颢尝曰:“吾弟之才,吾所不及。
”颐闻之,益自砥砺,遂以儒学为志,力学不懈。
及长,颢授以《易经》,颐受而深究之,遂成一家之言。
一日,颐游洛水之滨,见一渔翁垂钓,颐叹曰:“吾欲钓圣贤之术,不亦乐乎?”遂作《钓鱼赋》以抒怀。
程颐的理学概念
程颐的理学概念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言,号二程,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和理学家。
他与其父程顥被后人统称为“二程”,儒家学派理学的创立者之一,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程颐的理学概念主要围绕“道”、“理”和“心”展开。
他认为,道是宇宙中最根本的原理和规律,是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人的心灵被看作是与道相通的存在,是能够理解道和实践道的工具。
而理则是贯穿道与心之间的桥梁,是通过理性认识和修养来达到心与道的融合的方法和途径。
对于程颐来说,道是一种宇宙存在和运作的方式,是一种能够根据自身规律自我发展的力量。
他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遵循着一定的道理,只有通过理性的认识和追求,人们才能达到心与道的合一。
他反对僵化的传统观念和机械的教条主义,主张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来寻找并体悟道的存在。
在程颐的理学概念中,心是理解道和实践道的关键。
他认为,人的心灵具有一种能力,能够认识和体验道的存在和作用。
通过修炼心性,使心与道相通,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宇宙的规律和真理。
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念,认为知识和行动应该相辅相成,通过理性的认识和实践,达到对道的认知和追求。
程颐提出的理学概念在两宋时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学说被后来的理学家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朱熹,朱熹以程颐的思想为基础,进一步发展了理学,并形成了“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
此外,程颐的思想也受到其他学派的影响,如佛教、道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总结来说,程颐的理学概念主要包括道、理和心三个方面。
他认为道是宇宙存在和运作的根本原理,理是理性认识和修炼的方法和途径,心是理解道和实践道的关键。
他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后来的理学家所继承和发扬光大。
程颐的理学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宝贵的遗产之一,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思想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程颢程颐北宋时期的理学家
程颢程颐北宋时期的理学家程颢、程颐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被尊称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他们的生平经历、理学思想和教育观点等方面来介绍程颢、程颐。
程颢,字希贤,号显斋,北宋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人。
他于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中进士,曾任湖州知州,后辞官追随程颐研究儒学。
程颢一生致力于研究理学,倡导“明道致理”的学派。
他认为人类应积极主动地探求道理,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实现个人的完善。
程颐,字正远,号为堂,北宋汤阴(今河南省安阳市)人。
他是程颢的学生,也是程朱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程颐主张“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认识事物的本质,通过理性思考和实践实现人的完善和修养。
程颢和程颐提倡“心学”,强调内心修养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的心灵是人与天地之间的桥梁,通过修炼心性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程颢尤其注重修养个人的道德品质,他主张“以心为主,以德为基”,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社会和世界的影响力。
程颐则进一步完善了程颢的理论,他注重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事物。
他认为世界是由理所构成的,而通过理性思考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他主张“致知”即通过理性的认知来实现对事物的真理的追求。
程颐的思想对后来的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颢还注重教育,他提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心灵的引导者,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和成长。
程颐则进一步完善了程颢的教育观点,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德行,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他提倡教育应该注重个性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
总的来说,程颢、程颐是中国古代理学的开创者,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理学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观念,注重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事物。
他们的教育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注重个性的发展。
程颐--程正叔
程颐--程正叔程颐介绍中文名:程颐别名:程正叔国籍:中国-北宋民族:汉族主要成就:开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代表作品:《程颐文集》《易传》《经说》程颐的祖先世代居住在中山博野县,高祖程羽在宋太宗时期任三司使,以辅翊功显,被皇帝赠予“太子少师”,赐宅第於京师开封府。
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迁居河南府伊川县(今嵩县田湖镇程村),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
父亲程珦生于京师开封府泰宁坊,祖父程遹卒于黄陂县时,程珦刚年满二十岁。
因无田园可以依靠,于是寄居在黄陂县,奉养母亲。
天圣年间,宋仁宗念及太宗朝旧臣,录用旧臣子孙一人,程颐的父亲程珦被选中,任黄陂县、庐陵县县尉,又任兴国县县令,历知龚、凤、磁、汉诸州,后来显贵官至上国柱,皇帝赐予京师泰宁坊宅第,遂再世居京师开封府。
明道二年(1033年)癸酉,程颐出生。
程颐自幼小聪明,十四五岁时,与哥哥程颢同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
皇祐二年(1050年),18岁时,就上书朝廷,劝诫仁宗皇宗,指出宋朝社会的危机,开出救治时政阙失的良方,救之当以王道,但宋仁宗未加理会。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24岁的程颐京师太学读书,主管太学的教育家胡瑗尝以《颜子所好何学论》试诸生,程颐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而力行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
尽其心,则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
这篇文章受到胡瑗赏识,胡瑗授于程颐"处士"的身份。
嘉祐四年(1059年),程颐廷试落第,遂不参加复试。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偕兄于嵩阳讲学。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
程颐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按旧例,程家世代为官,其父程珦享有荫庇子弟当官的特权,而程颐却把每次“任恩子”的机会让给了本家族的其他人,自己没出去做官,长期以“处士”的身分潜心于孔孟之道,并且又大量接收学生,从事讲学活动。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宋史 程颐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程颐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程颐,字正叔。
年十八,上书阙下,欲天子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
治平、元丰间,大臣屡荐,皆不起。
哲宗初,司马光、吕公著共疏其行义曰:“伏见河南府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法。
年逾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
望擢以不次,使士类有所矜式。
”诏以为西京国子监教授,力辞。
寻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既入见,擢崇政殿说书。
即上疏言:“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亦必延名德之士,使与之处,以熏陶成性。
况陛下春秋之富,虽睿圣得于天资,而辅养之道不可不至。
愿选名儒入侍劝讲,以备访问,或有小失,随事献规,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
”颐每进讲,色甚庄,继以讽谏。
闻帝在宫中盥而避蚁,问:“有是乎?”曰:“然,诚恐伤之尔。
”颐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
”神宗丧未除,冬至,百官表贺,颐言:“节序变迁,时思方切,乞改贺为愁。
”既除丧,有司请开乐置宴,颐又言:“除丧而用吉礼,尚当因事张乐,今特设宴,是喜之也。
”皆从之。
帝尝以疮疹不御迩英殿累日,颐诣宰相问安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当独坐。
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翌日,宰相以下始奏请问疾。
颐于书无所不读,其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
动止语默,一以圣人为师,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
张载称其兄弟从十四五时,便脱然欲学圣人,故卒得孔、孟不传之学,以为诸儒倡。
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
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有删节)译文:程颐,字正叔。
十八岁的时候,上书朝廷,希望皇上诏令罢黜世俗的说教,以王道作为本心。
治平、元丰年间,许多大臣多次推荐他为官,都不肯就任。
哲宗初年,司马光、吕公著一齐上疏阐明他的行为和道义,又说:“我们知道河南府处士程颐,努力学习,喜好历史,安于贫穷,固守气节,言行一定要符合忠信的原则,行动一定遵守礼制法规。
程颐名言名句
程颐名言名句程颐是北宋末年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程门立雪”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观点深邃而独特,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程颐的言论不仅在当时有很高的影响力,至今对后人仍有深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程颐的名言名句并对其含义进行解析。
1. “格物致知”(ge wu zhi zhi)这是程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味着通过观察事物的形态、结构、变化等来推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他认为,人的知识应该建立在充分观察和实践的基础之上,通过以观察事物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并通过知识的积累来提升个人的智慧。
2. “道法自然”(dao fa zi ran)程颐倡导人应该顺应自然的法则,尊重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他主张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去违背自然的秩序,而是要顺应和遵循自然的道路。
他认为,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个人的和谐与进步。
3. “格物之道,知止而后有定”(ge wu zhi dao, zhi zhi er hou you ding)这句话强调了知识应该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程颐认为,只有不断通过实践和观察来增加人的知识储备,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经验,才能真正达到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他同时也强调了知识的局限性,认为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应该慎思慎行,明白自己的能力和责任。
4. “致良知”(zhi liang zhi)程颐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注重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良知,即正确判断善恶、美丑和真假的能力。
他认为,良知是道德的根本,只有通过不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良知,才能明辨是非,选择正确的道德准则,并在行为中践行。
5. “心正则理直”(xin zheng ze li zhi)这句话意味着只有人的内心正确,才能做出理直的行为来。
程颐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应该由内心的真诚和正直所驱动,只有心态端正,才会持守正直的行为准则并施展于生活中。
6. “敏于事、慎于言、毅于行”(min yu shi, shen yu yan, yi yu xing)这是程颐对待工作和生活态度的总结。
程颐的诗词
程颐的诗词
《陆浑乐游》
程颐〔宋代〕
东郊渐微绿,驱马欣独往。
舟萦野渡时,水乐春山响。
身闲爱物外,趣逸谐心赏。
归路逐樵歌,落日寒山上。
《闻侯舅》
程颐〔宋代〕
辞华奔竞至道离,茫茫学者争驱驰。
先生独奋孟轲舌,扶持圣教增光辉。
志期周礼制区夏,人称孔阴生阙西。
当途闻声交荐牍,苍生无福徒尔为。
道大不为当世用,著书将期来者知。
今朝有客关内至,闻从大幕征南垂。
南垂凶冠陷州郡,久张螳臂抗天威。
圣皇赫怒捷书缓,虎侯秉钺驱熊罴。
宏才未得天下宰,良谋且作军中师。
蕞尔小蛮何足殄,庶几聊吐胸中奇。
《谢王佺期寄药》
程颐〔宋代〕
至诚通圣药通神,远寄衰翁济病身。
我亦有丹君信否,用时还解寿斯民。
《游嵩山》
程颐〔宋代〕
鞭羸百里远来游,岩谷阴云暝不收。
遮断好山教不见,如何天意异人谋。
《睢阳五老图》
程颐〔宋代〕
天朝罢命锡归闲,富寿康宁老税冠。
国史标名知骨鲠,邦人图像胜楹桓。
龙飞天上时还暖,鱼跃波心气未寒。
惟我潜心于易理,备知先哲应时看。
《句》
程颐〔宋代〕
尧舜几千年,其心至今在。
《宋史·程颐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程颐传》原文及翻译《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宋史·程颐传》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宋史·程颐传》原文:程颐,字正叔。
年十八,上书阙下,欲天子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
治平、元丰间,大臣屡荐,皆不起。
哲宗初,司马光、吕公著共疏其行义曰:“伏见河南府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法。
年逾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
望擢以不次,使士类有所矜式。
”诏以为西京国子监教授,力辞。
寻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既入见,擢崇政殿说书。
即上疏言:“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亦必延名德之士,使与之处,以熏陶成性。
况陛下春秋之富,虽睿圣得于天资,而辅养之道不可不至。
愿选名儒入侍劝讲,以备访问,或有小失,随事献规,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
”颐每进讲,色甚庄,继以讽谏。
闻帝在宫中盥而避蚁,问:“有是乎?”曰:“然,诚恐伤之尔。
”颐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
”神宗丧未除,冬至,百官表贺,颐言:“节序变迁,时思方切,乞改贺为愁。
”既除丧,有司请开乐置宴,颐又言:“除丧而用吉礼,尚当因事张乐,今特设宴,是喜之也。
”皆从之。
帝尝以疮疹不御迩英殿累日,颐诣宰相问安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当独坐。
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翌日,宰相以下始奏请问疾。
颐于书无所不读,其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
动止语默,一以圣人为师,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
张载称其兄弟从十四五时,便脱然欲学圣人,故卒得孔、孟不传之学,以为诸儒倡。
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
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有删节)《宋史·程颐传》译文:程颐,字正叔。
十八岁的时候,上书朝廷,希望皇上诏令罢黜世俗的说教,以王道作为本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本段]学术主张
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自我修养,其途径为致知、格物、穷理。“致知则智识当自渐明”,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致知的办法是“格物”。“格者,至也”,“格”是内感于物而识其理。“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耳,心则无远近也”,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心”。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而不重外面事物。在学习方法上,强调求其意,“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
[编辑本段]“二程之学”
程颐与其胞兄程颢一起,创立了“天理”学说。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程颢、程颐兄弟,思想体系同中有异。二程将易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伊川易传》为义理易学诠释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程氏易传》是伊川易学的精华,它继承了王弼义理派易学传统,将儒家解《易》推阐发挥到极致,可以说是集义理派著作之大成,并对朱熹易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说王弼易学是魏晋玄学、易学兴起的重要标志,那么,程氏易学则实现了由王弼易学道家化、玄学化的义理向儒家义理的转变。
24岁时曾在京师(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授徒讲学。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偕兄于嵩阳讲学。元丰元年(1078)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元丰五年,文彦博将其鸣皋镇(今河南洛阳伊川县境)之庄园赠给程氏,乃自建伊皋书院,讲学其中几达20年。同程颢一样,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人,“圣人之志,只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以天地为心,“一切涵容复载,但处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圣人为职志。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学者须先识仁。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宋史》称他“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指南,而达于‘六经’”。
在程颐的哲学中,对孔子的“仁”学有新的发展。他认为,“大抵尽仁道,即是圣人”。又说:“学者须知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他把先秦儒家“仁学”所强调的爱人、博施济众、克己复礼等,进一步发展成为与“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认为前者还只是仁的“用”(表现),后者才是仁的“体”(根本)。这一思想与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有相通之处。
在修养方法方面,程颐提出了“定性”的理论。所谓“定性”实际就“定心”,扰,就应该虽接触事物,却不执著、留恋于任何事物,“内外两忘”,超越自我。这一“定性”的理论,是程颢发挥了孟子的“不动心”思想,也吸取了佛、道二教的心理修养经验后而成的。
另外,主张读书要思考,“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或曰:“学者亦有无思而得其乎?”其教育主张和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极大。后人曾在他讲学之地设书院以为纪念,如河南嵩阳书院、伊川书院等。另外,全国各地亦有纪念他之书院,意在追踪继轨,以示其思想绵长。其著作被后人辑录为《河南二程全书》、《程颐文集》、《易传》和《经说》。
[编辑本段]相关典故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博学之士。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音zuò)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后人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
程颐(1033~1107),字正叔,北宋洛阳伊川人,人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幼承家学熏陶,其政治思想颇受父亲的影响,推举其父反对王安石新法乃“独公一人”,又说其兄程颢对荆公(王安石)之说,“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极加称许。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合称“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