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考研政治重点剖析28题
2011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1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A.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B. 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即辩证唯物主义。
这一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高级存在形式,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关系。
虽然阶级斗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但它们都是围绕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展开的。
2. 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 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 非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公有制经济起辅助作用C.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平等,共同发展D. 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公有制经济逐渐消亡答案:A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这一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即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同时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
(2)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A. 邓小平理论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 科学发展观D.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答案:A、B、C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是这一理论体系的理论来源之一,但不是其直接内容。
二、简答题1. 简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答案: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持久战理论、人民战争理论、矛盾分析方法等。
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2011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1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16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再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
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
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
因为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A.注重量的积累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C.坚持适度原则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答案】C【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唯物辩证法,华罗庚的优选原则说明要寻找粉笔长度的最适合值,防止过犹不及,也同样防止未达目标,所以本题充分表明了优选原则是坚持适度原则的体现,正确答案是选项C。
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A.社会形态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生产方式【答案】D【解析】参考大纲解析的29页。
此题的出题角度是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考点,即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三个组成部分,其中,生产方式是决定因素,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D。
3、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熟,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答案】D【解析】在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过程中,商品--货币--商品,商品生产者只有顺利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跳跃,把商品换成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货币,商品生产者才能生存下去。
即通过商品交换,使用价值才能转化为价值,具体劳动才能转化为抽象劳动,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D。
陆卫明考研政治重点剖析28题
陆卫明考研政治重点剖析28题目录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1.运用唯物辩证法理论说明真理的特点以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重点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分析对社会主义和改革的认识是一个过程。
重点3.运用矛盾观点分析和谐问题重点4.用辩证否定观分析改革的性质、方法、意义重点5.联系抗震救灾的具体实例说明相关哲学原理重点6.关于文化结构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7.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共同经济现象及其比较重点8.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与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重点9.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整顿、规范市场秩序重点10.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加强宏观调控重点11.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背景下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三、毛泽东思想概论重点12.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农民问题与土地问题重点13.对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认识与政策重点14中国革命中的统一战绩及其历史经验重点.15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重点16.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及其意义重点17. 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评价四、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18、关于科学发展观和改革开放的问题重点19、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问题重点20、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问题重点19、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问题重点21、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问题重点22、关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重点23、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建设问题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重点24、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金融危机与中国对策、世界粮食安全)重点25、政治多极化与大国关系(格俄战争)重点26、时代主题与总体国际形势(达尔富尔问题、朝核问题)重点27、南北关系与国际新秩序(多哈会谈)重点28、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附录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1.运用唯物辩证法理论说明真理的特点以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体系,它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张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统一中把握对立,反对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
2011年考研政治分析题真题详解
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由此带来的问题非常棘手。
不产生垃圾是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那就退而求其次,倡导大家减少垃圾。
然而,减到多少才是少?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
而且从总体上看,生产和消费必然产生垃圾,减少垃圾很可能抑制生产和消费。
接着往后退,把垃圾收集起来填埋或者焚烧。
但填埋只是把垃圾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既与人争地,也有再次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隐患。
焚烧不过是把污染从地上移到空中,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
(错误的实践导致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于是,人们进一步追问:还有没有比填埋、焚烧更好的出路?这时候,一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人茅塞顿开(理性认识的形成,要尊重规律),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
但变废为“宝”前提是垃圾的分类投放——别把垃圾放错了地方。
何谓放错?到处乱扔是放错,收集时搅混在一起也是放错。
不同的垃圾只有往不同的地方放,才能实现资源的价值。
即使还免不了要填埋、焚烧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也得把它们分出来。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换出绿色,好处多多不言而喻,但如何让人们乐而为之?2009年5月起,上海开始普遍推广新的垃圾分类概念(认识),开展以“换出更绿色的上海”为名义的“绿色帐户”活动。
何为绿色帐户?就是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积分换取环保小礼品:再生纸笔记本、绿色小植物、环保手电筒……上海推出“绿色帐户”的实践说明,办法是可以想出来的,关键是愿不愿意琢磨。
中国的垃圾问题不比哪个国家小,我们只能“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摘编自《人民日报》(1) 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5分)(2) 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5分)矛盾分析法总结(四内容)①矛盾的两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②矛盾问题的精髓: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或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重点是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内外因分析法④矛盾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1)①实践是人类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名师常红利预测2011年考研《政治》28大考点
中国网1月5日讯记者冯竹 1月15日考研大战即将开始,中国网邀请考研名师做客中国网教育频道,对考生提出最后的嘱托,并对今年的考点进行梳理、解读。
常红利:主持人好,全国的网友大家好!常红利:2011年的考研时间是元月15号,剩下的日子不多了,我想在十几天的考研的复习过程中,同学们最重要的是要把你在平时复习的时候所使用的教材再多看几遍,在以往的辅导中,我都反复强调,我们在整个的考研的复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反复的去阅读你手中辅导班的教材。
我这里可以给同学们再强调一下,就是我们教材阅读的遍数越多,你在2011年就会考得越高,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
越到考研复习的最后阶段,阅读教材的任务就会显得越重要。
当然,我们在不同的阶段,阅读教材的具体要求是不一样的,同学们在最后的复习过程中,应该满足的最重要的要求就是把容易考分析题的考点及其问题着力的去记一记。
对于容易考选择题的考点,你去读一读,理解了就可以了。
但是容易考分析题的考点,你必须要花时间记一记,因为你记不住的话,你在考场上是写不出来的,这是同学们在最后这段时间要着重解决的记忆的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容易考分析题的考点的记忆的问题,我想把这一点抓住了,那么就能够为我们2011年的考研中获取高分奠定一个有效的基础。
常红利:刚才我讲到了现阶段我们要着力解决考分析题、大题的记忆问题,海天学校在考研政治的辅导中,每年到了最后的阶段,都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小册子,重点剖析的28题。
按照2011年考研政治大纲的规定,分析题会考五道题,每道题是十分,一共是五十分。
这五道分析题从学科分析来看,大体上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安排。
第一道分析题,也就是34题,主要考到的是原理的相关考点,考原理的相关考点,80%以上的可能性会考到的是哲学原理这一部分,对于哲学的原理,会围绕什么样的具体问题来出题,那么我会实事求是的告诉广大网友,这个问题具有不可预测性。
因为哲学是世界观,是方法论,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说,它意味着古今中外所有的问题它都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来出题。
2011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7)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本质⾸先,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这是认识论的关键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认识论,把辩证法应⽤于反映论,从认识与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多重⽭盾关系的统⼀中把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的本质规定性,科学地揭⽰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其次,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提出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且揭⽰了这种能动反映的基础和机制,这就是实践。
认识之所以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正是由于实践不仅能把客观的事物提供给主体作为其认识的内容,⽽且能为主体提供加⼯、改造客体内容的认识模式,从⽽把认识的反映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
A项“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和D项“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是能动反映必要途径和内在环节。
C项“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完全违背了能动的反映论的原则。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9页;《⼤纲解析》第33页。
2.⼀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A.实践论B.反映论C.构建论D.创造论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A.⼈的⼼灵活动的内省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D.对客体的选择和重构[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本质的理解。
它的具体内涵包括:其⼀,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的⽬的是在观念中再现和揭⽰客体固有的结构、性质和规律;其⼆,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不是直观的、消极的、⼀次性完成的,⽽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积极地、逐步深⼊的过程。
反映和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的认识的两个基本的规定。
2011年考研政治完整版真题及答案讲解
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答案完整版资料来自凤凰网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再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
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
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
因为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
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答案】CA注重量的积累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C坚持适度原则D全面考率事物属性的多样性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答案】DA社会形态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生产方式3.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熟,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答案】D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4.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最后苏联模式僵化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路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答案】BA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纲领B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C为俄国找到一种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D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的设想来建设社会主义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则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答案】AA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皆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良好的群众基础和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C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D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答案】CA.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B.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C.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经济成分D.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占主体地位7.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写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原因在于社会和谐是【答案】A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B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C 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D 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途径8.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2011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1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在考研复习过程中,政治科目一直是许多考生头疼的问题。
政治的内容繁杂,需要考生们对历史、理论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因此,对于政治真题的解析和分析,对于考生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进行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备考。
第一部分:选择题1.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论和最高纲领是()。
A. 《共产党宣言》B. 《资本论》C. 《建党初期的农村工作》D. 《中国共产党章程》答案:D解析: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论和最高纲领是《中国共产党章程》。
该章程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任务、组织原则等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大法。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之间的矛盾B.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C. 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答案:C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是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C.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D. “中国梦”总体布局答案:B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这一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4. 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
答案: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保持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2011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部分:真题重现 ⼀、单项选择题 1.“只有⾳乐才能激起⼈的⾳乐感;对于没有⾳乐感的⽿朵来说,最美的⾳乐也毫⽆意义。
”这表明 A.⼈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的过程和结果 B.⼈的感觉能⼒决定认识的产⽣和发展 C.⼈的认识能⼒是因⼈的⽣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的感觉⽽存在(2006年) 2.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家⽝和猎⽝之间的差别⼩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掘成的。
”这表明⼈的才能 A.与⼈的先天⽣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的主观努⼒的程度 D.是由⼈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2002年) 3.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是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C.实践⾼于认识D.实践与认识是合⼀的(2005年) 4.在听完⼀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些来⾃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2008年) 5.实践⾼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性B.绝对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1995年) 6.温家宝总理在给⼀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古训蕴涵的哲理是 A.⼈的经验是判断是⾮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于理性认识 D.⼈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2006年) 7.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A.⼈们对每⼀件事物都要细⼼观察 B.⼈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999年) 8.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995年) 9.⼀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1999年) 10.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讨论是⼀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分析——考研政治复习指导《考研政治复习指导》第二部分讲义0201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考研教育网 考研人的网上家园 考研政治辅导《考研政治复习指导》第二部分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分析考研政治复习指导第二部分 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分析一、评估2011年的考研政治真题试卷总体上是一份不错的试卷。
(一)依纲命题没有超纲题。
对于依纲命题理解要宽点。
(二)注重基础考查的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没有偏题,没有怪题,考的是学科的核心知识点。
(三)强调理解(四)关注现实(五)灵活综合(六)难度适当二、2011年命题风格(一)真题再现率高。
(2011年5题)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则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皆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良好的群众基础和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C.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D.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答案】A【解析】农村根据地在中国长期存在和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和条件,表现在:第一,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因此A 选项符合题意。
第二,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在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客观条件。
因此 B 选项不符合题意。
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因此CD 选项不符合题意。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选项。
(2011年6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 )A.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B.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C.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经济成分D.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占主体地位【答案】C【解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16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再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
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
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
因为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______。
A.注重量的积累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C.坚持适度原则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______。
A.社会形态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生产方式3、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熟,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______。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4、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最后苏联模式僵化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路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______。
A.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纲领B.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C.为俄国找到一种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D.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的设想来建设社会主义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则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______。
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真题单选题1,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再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
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
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
因为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A注重量的积累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C坚持适度原则D全面考率事物属性的多样性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A社会形态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生产方式3,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熟,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
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4,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最后苏联模式僵化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路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A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纲领B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C为俄国找到一种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D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的设想来建设社会主义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则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皆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良好的群众基础和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C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D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9,从1984年到198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的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发的反抗,但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的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从中国内部分析,其根本原因是:A军事战略错误B.社会度的腐败C.经济技术的落后D.思想观念的保守10,1953年9月,彭德怀在一份报告中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2011考研政治必考32道大分析题精选汇总
▲1.关注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命题重点,特别推荐,命制单选题、多选题或分析题) ▲2.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实践要求(★★★★★一级重点,命题重点,特别推荐,一般命制选择题) ▲3.加强环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分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问题(★★★★★一级重点,特别推荐,命题重点,命制分析题) ▲4.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发展(★★★二级重点,频考知识点,特别推荐,命题重点) ▲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依靠科技进步和新科技革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级重点,特别推荐,命题重点,可命制分析题) ▲6.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胡锦涛“12?18”讲话内容,60周年的相关讲话、60周年取得的伟大成就) (★★★★★一级重点,社会热点,特别推荐,命题重点,可命题分析题) ▲7.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十七届四中全会的重点(★★★★★一级重点,社会热点,特别推荐,命题重点,可命制选择题) ▲8.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一级重点,社会热点、焦点,特别推荐,命题重点,可命题分析题) ▲9.弘扬优秀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一级重点,社会热点,特别推荐,命题重点,可命制选择题或分析题) ▲10.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二级重点,社会热点,特别推荐,一般命制选择题) ▲11.新世纪新阶段对台的方针政策(★★★二级重点,特别推荐,一般命制选择题) ▲12.分析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及其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意义(★★★二级重点,命题重点,特别推荐,可命制分析题) ▲13.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成功的经验、毛泽东代表著作及内容要点(★★★★★一级重点,命题重点,特别推荐,可命题分析题或选择题) ▲14.正确处理收入分配中的各种关系,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推荐,命题重点) ▲1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国战略的内涵。
2011考研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7)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本质 首先,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这是认识论的关键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从认识与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多重矛盾关系的统一中把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的本质规定性,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其次,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提出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而且揭示了这种能动反映的基础和机制,这就是实践。
认识之所以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正是由于实践不仅能把客观的事物提供给主体作为其认识的内容,而且能为主体提供加工、改造客体内容的认识模式,从而把认识的反映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
A项“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和D项“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是能动反映必要途径和内在环节。
C项“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完全违背了能动的反映论的原则。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9页;《大纲解析》第33页。
2.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A.实践论 B.反映论 C.构建论 D.创造论 3.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 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 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D.对客体的选择和重构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本质的理解。
它的具体内涵包括:其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的目的是在观念中再现和揭示客体固有的结构、性质和规律;其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不是直观的、消极的、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积极地、逐步深入的过程。
2011考研政治真题(材料分析)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由此带来的问题非常棘手,不产生垃圾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就退而求其次,倡导大家减少垃圾,然而减到多少才是少?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而且从总体上看,生产和消费必然产生垃圾,减少垃圾很可能抑制生产和消费,接着往后退,把垃圾收集起来填埋或焚烧,但填埋只是把垃圾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既与人争地,也有再次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隐患,焚烧不过是把污染从地上转移到空中,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
于是,人们进一步追问:还有没有比填埋、焚烧更好的出路?一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人茅塞顿开,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
但变废为"宝"前提是垃圾的有效投放-别把垃圾放错了地方,何谓放错?到处乱扔是放错,不同的垃圾搅混在一起也是放错,不同的垃圾只有不同的地方放,才能实现资源的价值,投放避免不了要填埋,焚烧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也得把他们分出来。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换出绿色,好处多多不言而喻,但如何让人们乐而为久,今年5月起,上海开始普遍推广新的垃圾分类理念,开展以"提升更绿色的上海"为主题的"绿色账户活动"何为"绿色账户"?这是居民对垃圾分类回收,积分换取环保小礼品:再生纸笔记本,绿色小植物,环保手电筒。
上海推出"绿色账户"实现模式,办法是可以想出来的,关键是愿不愿意琢磨,中国的垃圾问题不比哪个国家小,我们只呢"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1)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5分)(2)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5分)「答案」1. (1)人改造自然以实践为基础和前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基础和前提。
实践决定认识。
在本材料中,有人认为垃圾应该全部回收利用,是实践主体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错误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临考必备2011年考研政治重点剖析28题
临考必备:2011年考研政治重点剖析28题重点01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原理,特别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观分析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问题内容总结:一个问题:哲学基本问题。
三个界限:(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三大观点:(1)物质观;(2)意识观;(3)实践观一个结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重点02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有关原理分析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问题内容总结:两大特征:(1)普遍联系的观点;(2)永恒发展的观点。
,,,,,五队范畴:(1)现象和本质;(2)原因和结果;(3)可能性和现实性;(4)必然性和偶然性;(5)内容和形式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2)质量互变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
四种方法:(1)归纳和演绎;(2)分析和综合;(3)抽象与具体;(4)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一个关系: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重点03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特别是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认识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价值观以及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等有关原理分析认识论的具体问题内容总结:两个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一个本质:认识的本质。
三个过程:(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以及辩证关系。
(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意义和条件。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历史的统一两类因素: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两把尺度:真理及其属性、标准;价值及其特征、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争取的价值观以及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一个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重点04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特别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分析历史观的具体问题内容重点:一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两大基本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三个更替关系:(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历史选择性;(3)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六个动力作用:(1)基本矛盾;(2)生产力;(3)阶级斗争;(4)社会革命;(5)社会改革;(6)科学技术。
2011考研政治最重要内容陈小龙整理版
2011考研政治最重要内容陈小龙整理版以下内容均为2011考研政治最重要内容,主要设计分析题,必须全部牢记心中。
考研政治资料,仅供内部参考。
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我们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概括为三点区别、三点联系:(1)三点区别: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2)三点联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同一性体现了可知论的观点)。
相关名人名言:马克思:“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毛泽东:“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世界是多样的。
(因为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样的)(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a世界是多样的,b又是统一的,c统一于物质,d物质就是客观实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十五发展的动力源泉的理由和根据(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表现①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到存在和发展;使对立面相互作用,互相汲取有利自身因素,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是对立面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的量变,推动事物的质变。
相关名人名言:毛泽东:“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4.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内因是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部原因,即事物自身的矛盾。
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原因,是指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任何具体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规定事物发展方向的第一位的根本原因;所谓事物的外部联系则是第二位的原因,可以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考研政治重点剖析28题
重点01 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原理,特别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观分析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问题
内容总结:一个问题:哲学基本问题。
三个界限:(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三大观点:(1)物质观;(2)意识观;(3)实践观。
一个结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重点02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有关原理分析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问题
内容总结:两大特征:(1)普遍联系的观点;(2)永恒发展的观点。
五对范畴:(1)现象和本质;(2)原因和结果;(3)可能性和现实性;(4)必然性和偶然性;(5)内容和形式。
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2)质量互变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
四种方法:(1)归纳和演绎;(2)分析和综合;(3)抽象与具体;(4)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一个关系: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重点03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特别是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认识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价值观以及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等有关原理分析认识论的具体问题
内容总结:两个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一个本质:认识的本质。
三个过程:(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以及辩证关系。
(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意义和条件。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历史的统一。
两类因素: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两把尺度:真理及其属性、标准;价值及其特征、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争取的价值观以及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一个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重点04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特别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分析历史观的具体问题
内容重点:一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两大基本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三个更替关系:(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历史选择性;(3)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六个动力作用:(1)基本矛盾;(2)生产力;(3)阶级斗争;(4)社会革命;(5)社会改革;(6)科学技术。
三个人的问题:(1)人的本质;(2)人们群众的作用;(3)历史人物的作用。
重点05 关于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形式及作用
2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重点06 关于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1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2 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3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4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5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6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7 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重点07 科学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重点08 统筹区域发展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重点09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我国的对外开放重点10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重点11 民主政治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重点12 中国共产党性质与坚持党的领导
重点13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及其历史经验
1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3 党领导和建立统一战线的经验与现实启示
4 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认识与政策
重点14 农民问题与土地政策
1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2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3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 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
5 进一步推动解决“三农”问题
重点15 中国革命新道路与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 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2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3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4 中国革命历史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5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重点16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同作用于抗日战争胜利原因、重大意义及基本经验
1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4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5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
重点17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是历史的必然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与前途
2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 新民主主义民主的政治纲领
4 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重点18 从新民主主义想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2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3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5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关联
重点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以及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重点20 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1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2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3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具体要求
4 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5 做忠臣的爱国者
重点21 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评价方法及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 人生价值的概念
2 人生价值的分类
3 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4 人生价值的评价方法
5 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6 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重点22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1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3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最终要落实到提高个人品德上
重点23 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与当今世界经济格局
1 概念
2 加快完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完成的任务
3 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
4 大学生应当树立的法治观念
5 大学生应当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重点24 经济全球化与当今世界经济格局
1 经济全球化发展、影响及对策
2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3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总体特点
重点25 政治多极化与大国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
1 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
2 冷战后大国关系的调整
3 冷战后的综合国力竞争
重点26 总体国际局势与地区热点问题
1 国际形势总体局势
2 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与地区热点问题
3 维护世界和平、促使世界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重点27 南北关系与南南合作
1 南北合作
2 南南合作及其意义
3 从坎昆气候大会看南北关系、南南合作
重点28 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与外交努力
1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主张的思想内涵
2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主张的重大意义
3 中国为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所做的贡献
4 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与全方位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