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翻译伦理评析
评《解构主义与翻译》-最新年精选文档
评《解构主义与翻译》目前,国内翻译学界专门研究德里达的翻译思想的并不多,有的也只是对德里达早期解构主义思想的介绍或者评述。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拓展了翻译的研究领域,德里达结构理论中的“延异”、“撒播”等概念打破了传统的原文至上观,突出了译者和译作的地位和作用。
但也有学者认为如果全盘地接受德里达的理论,翻译可能会陷入虚无主义(蔡新乐,2001)。
另外,有些学者认为解构主义理论对翻译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因为他们认为“解构主义者从来都没有对翻译实践进行过认真研究,也不在乎理论对实践有什么指导作用”(唐述宗,2004)。
那么,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究竟对翻译有无影响?如果有影响的话,是一种怎样的影响?美国学者凯瑟琳?戴维斯在细读了德里达原著后,在《解构主义与翻译》一书中将解构主义理论与翻译结合起来探讨,提出了“解构主义与翻译利益攸关”(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share the same stakes)的观点。
这对现有的翻译思想是一个很大的补充。
戴维斯通过陈列和梳理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很好地呈现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完整了对德里达后期解构主义理论,特别是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研究。
但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提及戴维斯这本书,且这本书对我们更好地了解德里达后期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很有必要对这本书进行评述。
一、《结构主义与翻译》简介全书分为两部分,共六章。
第一部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二、三章)以解构主义的视角探讨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列举了很多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概念;第二部分“翻译理论的启示”(四、五、六章)通过介绍许多德里达的翻译学家和德里达的翻译道德观,探讨了解构主义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第一部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戴维斯从解构主义的一些关键概念入手,通过细读德里达早期的重要作品,给读者介绍了德里达的语言观和意义观。
第1章“延异”围绕专有名词的翻译问题,深入探讨“延异”的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印迹”概念(trace),由此说明翻译的必要性以及在绝对意义上的不可能性(可译性问题)。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马梦琪一、什么是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重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麦克·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朱丽娅·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
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
二、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解构主义最先兴起于哲学领域。
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端于柏拉图对于古希腊逻各斯(Logos)问题的强行曲解。
在柏拉图及其弟子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即真理的声音,上帝之音。
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
为此,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直接思考“思想”,而尽量避免语言的媒介。
他们要求语言应该尽量透明,以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语(speech),自然而然地成为真理的代言人。
换言之,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
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
据此,逻各斯主义也被后人称为“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
与此同时,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
即便是索绪尔(Saussure)的能指,也首先是一种“声音的意像”。
书面文字作为能指,则是由声音转化而来的。
另外,他们也认为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
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是翻译研究中常用的两种理论框架,它们对翻译实质的分析方法不同。
结构主义强调翻译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性,而解构主义则关注翻译实践中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相反,解构主义则强调翻译实践中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解构主义认为,翻译实质的核心在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解构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的对等关系观点,认为翻译实质的核心在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翻译者需要通过违反和改变传统的对等关系来处理这些差异。
解构主义分析翻译实质时,更关注不稳定性和冲突的方面。
在实际翻译实践中,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可以互补。
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可以帮助翻译者建立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对等关系,并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而解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则可以提醒翻译者注意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促使他们进行创新和突破。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视角可以一起运用,为翻译实质的分析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视角。
解构主义翻译观
解构主义翻译观
结构主义翻译观是一种翻译理论,它认为有效的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且还要考虑文化和因素。
它是一种对文化的全面考虑,强调翻译的过程是文化之间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过程,而是一个更复杂的文化过程,其中包括语言和文化、文学和文化、历史和文化等等。
翻译家不仅要把握语言的层次,而且要把握文化的层次,这样才能理解翻译的文化背景和文学背景,从而获得更准确的翻译结果。
毋庸讳言,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性,它改变了我们对传统翻译理论原有的、已成定势的认识。
首先,它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不再仅仅陷入结构主义的逻辑一数学的思维模式,而是换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翻译问题。
其次,解构主义使我国译界走出了传统翻译理论中根深蒂固的还原论的桎梏,不再执迷于“等值翻译”的探讨。
尽管解构主义的翻译观有其缺点,但解构主义的精袖实质一一重构性,以及开放性思维,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使翻译研究出现了多元化趋势。
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
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潮,它们对于翻译实质的分析也有着不同的视角。
本文将从两种哲学思潮的视角分别分析翻译实质。
结构主义的视角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结构和规则组成的。
翻译实质也同样如此。
翻译实质不仅仅是在语言层面上的转换,更是在文化、语境、历史等多个方面的结构和规则的转换。
在翻译中必须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结构对应关系,从而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例如在翻译“我爱你”这个句子时,必须考虑到汉语和英语中的人称、时态等方面的结构对应关系,才能正确翻译出来。
解构主义的视角认为,任何文本都存在着多个意义层面,这些层面之间相互影响,互相构成。
翻译实质也同样如此,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对文本多个意义层面的重新构建和再现。
在翻译时必须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和转换,从而寻找到最合适的意义表达方式。
例如在翻译中国的名著《红楼梦》时,必须考虑到中文文化所包含的多个文化喻示和象征,在翻译成英文时就要找到对应的英文文化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对于翻译实质的分析各有侧重。
在翻译实践中,需要综合这两种哲学思潮的视角,从结构和规则的对应关系中寻找到最合适的意义表达方式,并在多个意义层面之间进行灵活的切换和转换,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无缝连接和交流。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戴维斯的《解构主义与翻译》评介摘要:解构主义是针对传统结构主义语言学而出现的一种反传统、反理性的思潮。
作为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之一, 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核心观点是消除结构主义所倡导的二元对立, 排除本源和中心。
凯瑟琳·戴维斯的著作《解构主义与翻译》在传承了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基础上, 根据其研究重新思考了翻译中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 对重新认识德里达及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影响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解构主义;翻译;德里达Derrida’s View 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Comment on Davis’s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330032, Jiangxi)Abstract: Deconstruction is the violation of rational and traditional thought, which is distinguished from traditional structural linguistics. As the forerunner of deconstruction, the French philosopher Jacques Derrida advocates the elimination of logocentrism. Based on Derrida’s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 Kathleen Davis presents her meditation o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This book helps us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Derrida as well as his works on deconstruction. Meanwhile, it exerts a great impact 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Key words: deconstruction; translation; Derrida一、引言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解构主义与翻译》)一书于2004年4月出版,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原版《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之一。
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
结构和解构主义对比视角下翻译实质分析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是现代翻译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派别。
结构主义强调语言结构的重要性,认为翻译是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结构转换的过程。
而解构主义则强调对语言结构的破解和批判,认为翻译是一个无法完全转换或还原的过程。
在翻译实质分析中,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
结构主义对于翻译实质分析的主要贡献是强调语言结构的转换。
结构主义认为不同语言之间存在一种普遍的语言结构,并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法来研究和解释语言结构。
结构主义将翻译看作是将一种语言的结构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结构的过程。
翻译者需要通过分析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言结构,找到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进行相应的转换。
结构主义的翻译实质分析更加注重语言结构的相似性和对应关系,认为翻译的本质在于结构的转变。
浅析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影响到了很多领域,例如建筑、服装设计、电影、语言 研究等等。在此,我们主要关注的是解构主义对翻译理论的影响。
在德里达对女性翻译者的论述中有这样一段话:“女性译者不是 简单地亦步亦趋,她不是原作者的秘书,而是原作者所眷顾的人。在 原作的基础上,有可能进行创作。翻译即写作,不是文字转换意义上 的翻译,而是由原作激发的创造性书写。”
4 结语
解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了20世纪90年代,它所引发 的热潮已经退去。由于难以给解构主义一个明确的定义,人们总像雾 里看花一样对它只有似是而非的模糊印象,却无法明确解释“什么是 解构主义?”所以学术界和大众刊物一直以来对于解构主义都是争论 颇多。在学术界,它被指控为虚无主义、寄生性太重以及根本就很疯 狂。而在大众刊物中,它被当作是学术界已经完全与现实脱离的一个 象征。尽管有这些争议的存在,尽管它只繁荣了短短三十年的时间, 解构主义仍旧是一个当代哲学与文学批评理论里的一股主要力量。
解构主义就是在此背景之下应运而生它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和二元对立论以及一切封闭的体系它要打破新批评的自足性和结构主义的整体性大力主张消散一切意义延伸指向自由它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哪怕这种自由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23 内江科技 2010年第4期
学术研讨
பைடு நூலகம்
浅析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郭晶晶
(周口师范学院外语系)
瞄准二元对立及其等级制,德里达发出了瓦解动员令:“要解构 二元对立,在特定的时刻,首先就是要颠倒这种等级秩序。”他不仅 言语激烈,而且身体力行,带头发起多项解构努力。其中最成功的语
本亚明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本亚明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本亚明是20世纪法国的一位著名哲学家和文化理论家,以其解构主义翻译观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本亚明的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其解构主义的理论基础、翻译的本质和方法,以及其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一、解构主义的理论基础解构主义是一种哲学和文化理论,旨在揭示语言和文本中的内在矛盾和隐含的权力结构,并挑战传统哲学的二元论和固有的概念。
解构主义认为,主观和客观、言语和实践,都是彼此相互依存的,没有任何本质上的规定性或固定性。
因此,解构主义旨在揭示这种不稳定性,并推崇二元性与概念的灵活性。
二、翻译的本质在本亚明看来,翻译是一种力图跨越语言和文化喜恶的行为。
他认为,任何翻译都是出于一个源语言(SL)文本到一个目标语言(TL)文本的转化过程,其过程是从原始意义向一个更完整和立体的意义转换的行为。
然而,在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往往带有大量隐含的或明确的文化和社会偏见和认识,这使得翻译者不可能准确地重现原始意义。
“翻译”并不存在一个唯一的绝对准确的定义,也不存在唯一的“正确”的翻译。
换而言之,在翻译的全过程中是存在着一定的代入性的。
三、翻译的方法针对这种翻译困境,本亚明提出了一种对翻译过程进行解构的方法,旨在挑战单一的文化和语言视角,并建立一个跨文化、跨语言,多元文化的视角。
本亚明提出了词语的“漂移”概念,即在翻译中,某个词语在不同文化和语言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这种漂移不仅限于单个词语,而是在整个文本和语境中都可能发生。
本亚明认为,解决文化之间的翻译困境的关键是发现和理解文化间的异同,并用跨文化的观点重新解释和加工它们。
四、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本亚明的翻译观对跨文化交流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它呼吁人们积极构建一个多元文化、跨文化的视角,同时强调在跨文化交流中保留文化差异。
在翻译的领域,本亚明的观点引领了许多翻译家积极挑战传统翻译和文化的权威和传统观念,探索跨文化交流的多元文化和语言背景,构建一种新的跨文化交流方式。
本雅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简评
本雅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简评作者:王振红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3年第06期摘要:解构主义思想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已经在法国兴盛起来,它对传统的权威和理性进行了质疑,在翻译理论的研究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和独特的位置。
本雅明是一位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开创性地提出了“纯语言”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了读者在翻译中的地位、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以及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并论述了逐字直译等问题,指出了译者的任务就是构建纯语言。
关键词:解构主义翻译;本雅明;纯语言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盛于法国的一种后现代主义思潮,它产生于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对结构主义的反叛,是一种结构消解式的批评,是一个反传统反权威的怀疑主义思潮。
它以解释哲学作为哲学基础,来拆解结构、瓦解系统、消除中心、否认本质,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所以被称为“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或者“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
它反对二元对立看问题,主张以多元化的思想看待问题。
解构主义是后结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始创者是法国当代哲学家雅克·德里达。
德里达深受海德格尔反形而上学、反逻各斯主义的理论影响,同时他又进行了创新,大胆从语言学、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针对逻各斯中心论的一整套的消解策略,这才促成了解构主义的兴起。
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出生于柏林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他是德国文艺批评家和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是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最早的倡导者,他早在1923年发表《译者的任务》这篇论文,他写这篇文章是想从翻译方面入手向人们阐述他对于语言哲学的看法,文中主要提出了“纯语言”的观点,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原作与译作之间的的关系、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语言间的亲缘关系以及逐字直译等问题,体现了解构主义思想萌芽。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马梦琪一、什么是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重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麦克·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朱丽娅·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
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
二、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解构主义最先兴起于哲学领域。
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端于柏拉图对于古希腊逻各斯(Logos)问题的强行曲解。
在柏拉图及其弟子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即真理的声音,上帝之音。
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
为此,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直接思考“思想”,而尽量避免语言的媒介。
他们要求语言应该尽量透明,以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语(speech),自然而然地成为真理的代言人。
换言之,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
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
据此,逻各斯主义也被后人称为“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
与此同时,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
即便是索绪尔(Saussure)的能指,也首先是一种“声音的意像”。
书面文字作为能指,则是由声音转化而来的。
另外,他们也认为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解构主义的翻译观及其局限性与影响
一、引言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文学结构主义的兴起,翻译解构主义派〔Deconstruction〕也应运而生。
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其发表的三部着作?言语与现象?(Speechand Phenomena)、?论文字学?(Of Grammatology)、?书写与差异?(Writing and Difference)中,系统地阐述了解构主义的思想,标志着解构主义哲学思潮的形成。
该思潮以其对西方传统思想的反叛性、消解性迅速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影响力由法国向整个欧洲大陆扩散,成为一股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解构主义派主张用一种辩证的、动态的和开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不再把原文看成一个封闭和稳定的系统。
其观点认为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差异,原文意义不可能稳定不变,只是在上下文中暂时被确定下来。
二、解构主义的翻译观在解构主义以前,翻译理论界普遍认为原文是作者创造力的表达,是作者灵感的结果,是统一而完整的系统。
因而相对译文和译者来说,原文及其作者被置于不可触动的地位,译者的任务就是力图使译文与原文形成某种等值或同一。
但是解构主义翻译观消解了原文至上的观点,提高了译者和译文的地位。
解构主义研究者认为我们对前人作品的理解会受到所处历史时期的制约,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原文便总是在不断的改写和重建。
原作的生命得以在时间与空间的意义上拓展、延续, 对每一部作品而言, 被翻译的时机越多, 其生命力越强大。
在?什么是“关联〞的翻译?中,德里达指出“关联〞包含“经济〞的含义,而“经济〞又涉及两层含义:性质和数量。
一方面要求译者用最可能关联的方式、最适当的方式,将原文的信息挪用、移植;另一方面是数量原那么,译作必须在质和量上等同于原作。
解构主义翻译将译作看作原作的来世,“延长了的生命、持续的生命、继续生活下去,来世〞,因此翻译的目的在于延续原作的生命。
的“翻译伦理”及其自我解构
的“翻译伦理”及其自我解构一、概述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价值的体现。
这翻译伦理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翻译伦理关注的核心是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道德责任、文化立场以及价值取向,旨在探讨如何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实现目标语读者的有效接受和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翻译伦理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甚至有时会出现自我解构的现象。
所谓翻译伦理的自我解构,指的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和翻译实践中,翻译伦理的原则和规范受到挑战,甚至被颠覆的过程。
这种自我解构并非意味着翻译伦理的失效,相反,它是翻译伦理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1. 介绍翻译伦理的概念翻译伦理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它涉及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
翻译伦理不仅关注翻译的准确性、忠实性和流畅性,还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责任、义务和决策过程。
这一概念涵盖了从翻译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多个层面,是确保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和维护社会公正的关键因素。
翻译伦理的核心在于平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语言特点,同时尊重原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期望。
译者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桥梁的角色,其决策不仅影响着文本的传达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不同文化间的认知和理解。
翻译伦理要求译者在保持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审美需求,以实现翻译的最佳效果。
翻译伦理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深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翻译伦理的内涵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翻译伦理的核心价值始终未变:即为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翻译伦理的内涵、原则和实践应用。
我们将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准则,以及如何在保证翻译质量的同时,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和交流的深化。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探析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探析时间:2009年9月23日地点:图书馆六楼会议室主持人:李龙泉博士论题: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探析——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矛盾和调和参加者:副院长王鲁男教授,研部各年级各方向学生,学院中青年教师翻译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意义的确定性与否,而对于意义问题的探讨又深入到哲学问题的最核心:本原。
德里达的一系列解构主义理论正是对本原问题的分析中得出的。
因此,对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问题的探讨成为理解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关键之关键。
本次讨论围绕德里达的2篇重要论文:Des Tours de Babel和W hat is a “Relevan t” Transla tion?和德里达的一个重要概念:il n’y pas de hors-texte对德里达的翻译思想进行了探讨。
本次讨论的主要内容1.引言2.本原中心主义3.德里达个人成长经历简介4.巴别塔之旅:Babel的词源谈起5.什么是“确切的”翻译?( What is a “Relevan t” Transla tion?)6.文本之外无物(Il n’y a pas de hors-texte )7. 结语8.问题及思考引言德里达的所有写作,不拘泥“主题”和有问题的文本,是不断围绕着附属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问题展开的。
根据德里达,所以的哲学都紧紧关注着翻译的概念:“哲学的概念是翻译或者说可译性的论题”。
1.Des Tours de Babel:Babel的词源谈起德里达于1980年发表的D es Tours de Babel,对翻译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解构。
德里达首先从语言的起源和分散说起,以对Babel的词源探究开始。
他用哲学词典的注释和《圣经》故事证明“Babel”不仅代表着语言的多样性,而且代表着建构或完整的不可能性,传说中未建成的巴别塔工程也成为了混乱、尤其是语言混乱的象征。
探析解构主义在翻译中的体现和运用
身作用和 意义 ,这对 翻译 的传 统 理 论有较 大冲击 ,但 也给人们 对 翻译 的研究 提供 了新视角 。 二. 解 构 主 义 在 翻 译 理 论 中 的
了。( E d w i n G e n t z l e r , 2 0 0 1 ) 。
号 来 解 读 文 本 的 实 质 意 义 。译 者 作 为文 本解 读 过程 中第 一读 者 , 已经 不 再 是 被 动 的 或 是 对 原 作 者 亦 步 亦 趋 ,而 是 得 到 了 一 定 的 主 动 权 和 独 立 性 ,译 者 能 够 依 据 自 己 的理 解 与 探 析 来 地 赋 予 文 本 材 料 意 义 , 由此 翻译 者 的 主 体 性 达 到 了一 个 很 高 的 水 平 。 三. 翻 译 中解 构 主 义 的具 体 特 点 解 构 主义 在 翻译 中的应 用 , 本 质 上 打 破 了 原 语 文 本 材 料 含 义 的单 一 论 ,为 翻 译 研 究 者 提 供 了 新 颖 和 独 特 的 方 向 ,产 生 了积 极 而 深 远 的影 响 。 第 一 ,解 构 主 义 第 一 次 打 破 了传 统 翻 译 理 论 准 则 中 的 二 元 对 峙 关 系 。在 传 统 翻 译 理 论 中 , 文本 原作 者和译者 、源语 和译入语 一 般 都 会 在 二 元 对 立 状 态 ;源 语 和 原 作 者 总 被 认 为 是 重 要 的 和 主导 的 ,而 译 入 语 和 译 者 则 是 第 二 位 的、 次要 的 , 而且 译者 的身份地位 都 屈 从 于 原 作 者 。( 贾和平 , 2 0 1 0 )
随着各类学科 的诸 多理论 方 法 在 翻 译 研 究 中 的 引 入 ,翻 译 的
理 论 阐释 也 变 得 多 样 新 颖 ,诸 如
博尔赫斯解构主义翻译思想评介
博尔赫斯解构主义翻译思想评介
博尔赫斯解构主义翻译思想评介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不仅是伟大的先锋派小说家、诗人,还是著名翻译家.他以意识形态处于边缘地位的阿根廷人的视角,创造性地提出了反传统、反权威、反文化帝国主义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本文主要从阅读博尔赫斯的文章<一千零一夜的译者>入手,探讨博尔赫斯翻译理论的意义及局限性.
作者:陈晶晶陈剑 CHEN Jing-jing CHEN Jian 作者单位:陈晶晶,CHEN Jing-jing(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外部,辽宁,大连,116052) 陈剑,CHEN Jian(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管理学系,广东,广州,510520) 刊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7 ""(32) 分类号:H0 关键词:翻译创造性反叛解构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解构主义的伦理思想是对传统形而上伦理学的批判。解构主义的翻译伦理颠覆 了 传统的 “ 忠实”翻
译观 ,提 出了求异的伦 理诉 求。解构 主义并没有制定翻 译的伦理 规范,译 者只能体 现在具体 的语境 中做选择。但 是 ,由于不同的翻译语境 中政治和意识形 态的影响 ,求异的伦理诉求往往 受到挑 战,甚至难 以实现.
c aln e y p l ia d i e lg c a t r nta sa i np a t e h l g d b o i c a o o ia f co si n lt r c i . e tln d l r o c
Ke r s d c n tu t n ta sa in e h c ; t i s f i e e c ywo d : e o sr c i ; r l o d
将“ 忠实”作 为翻 译标准的不二法 门。
较早关注 翻译伦 理 问题 的西方 学者 是法 国的翻译家兼 翻译理论家贝尔曼 。他从翻译实 践中提 出了 “ 求异 ”的翻 译
主 张 , 为 道 德 的翻 译 应 该 尊 重 和 体 现 文 化 “ 者 ” 认 他 的不 同 。
自从 贝尔曼于 18 9 4年在一个学术研讨会上提 出“ 翻译伦理 ”
一
、
翻 译 的伦 理 问题
统哲 学中的 “ 诚”或 “ ”相一 致。严复的 “ 道 信达 雅” ,林 语 堂的翻 译三标准 ,以及鲁 迅提 出的 “ 宁信而不顺 ” ,无不
伦理学是关于是非对错 的科学 ,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 中的各种关系,涉及到人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翻译 作为一 种社会活动涉 及到语言 、文化、作者 、译者 、原文本 、译本 等诸 多的因素,各种 因素之 间又有着错综复杂 的关系,必然 要求伦理规范的介入。如何处理这些 因素之 间的关系,如何 达到 “ ”译便是翻译伦理研究的 问题 。 善 长期以来 , 原文文本 的意义和原文作者 的权威被视 为神 圣不可侵 犯,而译者及其译作只能处于从属地位 , 一观念 这 根深蒂固 , 几乎没有受到过质疑 ,因此传统的翻译研 究并没 有把翻译伦理作为讨论 的重点。然而 ,构成悖论的是,在翻
CHEN — e , Ke p i HAO io— n M a we
(co l f oeg ag a eC agh U iesyo S i c dT cn lg , hn sa n n 1 14Chn) S h o o F ri nL n u g , hn sa nv ri f c n e n eh ooy C agh Hu a 4 0 1, ia t e a
第 3 卷第 4期 l
31No .4
唐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 0 年 7月 09
J ‘ 2o 9 l1 o .
J un lfTnsa ahr ol e ora a gh nT ces lg o e C e
解构 主义翻译伦理评析
陈可培 ,郝妙 文
( 长沙理 T大学  ̄ l 语学院,湖 南 长沙 b1 ¥ 401 ) 1 14
Ab t a t De o sr c i n b a sa c i c l ea i n t h a i o fmea h sc t is De o s u t eta sa in e h c e s r c : c n tu t e r r i a lt t e t d t no t p y i a eh c . e n t c i n lt t i si t o t r o o r i l r v r o sh s b e so fte t d t n l a sa in c n e t ‘ d l y ’a d c l r e eh c fd f r n e De o s u t nd e o i es e i c u v ri n o a i o a n lt o c p ‘ e i ' n al f t iso i e e c . c n t c i o sn t v p cf h r i r t o i f t , so t h r o g i mo a r c p e f ta sa i n n e ta sao s k h i e i i e e t c n e t r lp i i ls o r lt ,a d t n l r mu tma e c o c n d f r n o t x .Ho v r h t i s o i ee c s n n o h r t we e ,t e e c f d f rn e i h
伦理 的五种现行模式 : 再现 原文文本 内容和原文作者意图的 再现伦理 ;完成委 托人 要求的服务伦理;与 “ 他者 ”进行交 流 的交 际伦理 ;满足特定文化期待 的规范伦理 ;履行职业道 德规 范的承诺 伦理。吕俊 提 出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引
关键 词:解构 主义;翻 译伦 理;求异伦 理
中图分类号:H3 59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152 0 )40 4 .3 0 99 1(0 90 .0 00
An An l sso c n t u tv p o c o Et iso a sa i n a y i fDe o sr c i eAp r a h t h c f Tr n l to
这 一概 念 之 后 , 译 的伦 理 问题 逐 渐 受 到 中 外 翻 译学 者 的 重 翻
视。20 0 1年 《 译者 》期刊 出版题 为 《 回归伦理 问题》 的特 刊,安东尼 ・ 皮姆在导言 中明确提 出 “ 翻译研究 已经回归到 了对各种伦理 问题 的讨论 ” 。其中 ,切斯特曼总结出 了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