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工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我国中部欠发达省经济低碳发展影响因素个案研究及启示
一
、
引 言
性成果有 : 刘卫东等认为影响我国碳排放的最主要
因素 是 发展 方 式 与 产 业 结 构 ,00年 碳 排放 强 度 22 降低 4 % ̄ 5 0 4%的 目标 可 以实现 ,但前 提 是发 展模 式 转变 和产 业 结 构调 整 必须 取 得 实质 性成 效 tP。 T 2 ]) (
其中,E表示江西碳排放量 , C 采用江西能源消
费总量乘 以王铮(0 8 测算的江西平均能源碳排 20)
金项 目】 0 0年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项 日: 21 计量经济模型的经验似 然方法研究( 准号 1 C J0 ) 支持 批 0 T 08 ,从 而 得 到 对 应 年 份 碳 排 放 量 数 据 ; . 6
自 《 中 国六 十 年 统 计 资 料 汇 编 》 新 ,时 间 跨 度 为 18— 08年 , 有 结果 均是 在 E i s. 9 82 0 所 ve 60中实现 。 w
FI D 表示外商直接投资水平 , 采用江西实际利用外 资额 ; D表示工业增长情况 ,采用江西工业生产 I N 总值 。 并根据工业指数折算成以 18 年为基期的 95 序列 ; C表 示人 均 收入 水平 ,采 用江 西 城镇 居 民 I N
探 索模 型 受到 冲击后 的动 态响应 。研 究表 明 , 商直接投 资 、 外 工业 总产值 和 出口对 江西碳排 放量 的 冲击为 正效 应。在研 究基 础上 , 我 国中部 欠发 达 省低碳 转型提 出一些建议 措 施 。 对 [ 关键 词】 排放 量 ; A L模 型 ; 冲响 应 函数 : 碳 V I 脉 江西
[ 作者简介】 苏方林, 广西师范大学西南城市与区域发展研 究中心主要 负责人之一 , 副教授 , 博士 : 李 臣, 西师 范大 学经济 管理 学 院 ; 广 张瑞 , 西师 范大 学经济 管理 学院 。广 西 桂 林 5 10 广 404
工业企业低碳现状分析报告
工业企业低碳现状分析报告引言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和目标。
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工业企业在实现低碳发展方面拥有巨大潜力。
本报告将对当前工业企业的低碳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问题和挑战。
1. 工业企业低碳概况工业企业是指那些从事产品制造和加工的企业,包括传统的重工业和先进的高新技术产业。
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成为气候变化的重要来源。
然而,在当前的环境下,工业企业对低碳发展的意识和实践不足,导致碳排放量仍然较高。
许多工业企业依赖高能耗和高排放的生产技术,缺乏创新和变革的动力。
同时,环保和低碳发展的法规和政策尚不健全,缺乏对工业企业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2. 工业企业低碳挑战2.1 高能耗和高排放问题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高能耗和高排放问题是工业企业低碳发展的主要挑战之一。
许多工业企业依赖传统的生产技术和设备,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能源的浪费和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此外,一些工业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能源管理系统,缺乏对能源消耗的监控和控制手段。
2.2 缺乏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缺乏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实践。
许多企业没有采取减少或替代传统污染物的措施,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同时,企业也没有积极推进废物的资源化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
2.3 技术创新和转型困难工业企业在低碳发展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存在困难。
许多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无法开发出更加清洁和高效的生产技术。
同时,由于技术转型需要企业进行一系列的投资和调整,企业面临着成本的考虑和市场竞争的压力。
3. 工业企业低碳的机遇尽管存在诸多挑战,工业企业低碳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机遇和潜力。
3.1 国家政策和激励近年来,国家对低碳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激励措施。
这些政策和措施为工业企业提供了方向和支持,促使其转型和创新。
3.2 新兴技术和互联网智能化新兴技术如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等正在迅速发展,为工业企业低碳转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可能性。
碳排放减少政策对工业发展的影响评估
碳排放减少政策对工业发展的影响评估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关注,碳排放减少政策成为许多国家积极推行的重要措施。
碳排放减少旨在减少工业和能源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并降低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然而,这些政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工业发展产生影响。
本文将评估碳排放减少政策对工业发展的具体影响。
首先,在评估政策对工业发展的影响时,需要关注工业部门的自身特点和脆弱性。
不同工业领域的碳排放程度和减排潜力存在差异。
例如,重工业行业(如钢铁、水泥等)的碳排放往往较高,减排潜力相对较大,而轻工业行业(如纺织品、食品等)的碳排放较低,减排潜力相对较小。
因此,在制定碳排放减少政策时,应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减排潜力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以确保工业部门的稳定发展。
其次,碳排放减少政策可能对工业发展的成本产生直接影响。
严格的碳排放减少政策意味着企业需要采取额外的减排措施,例如改进生产工艺、使用更清洁的能源等,这将带来额外的成本负担。
企业可能需要投资于技术改进、设备升级和培训员工等方面,以满足政策要求。
这些成本增加可能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政府在制定碳排放减少政策时应该平衡减排目标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提供财政和技术支持等手段,减轻企业的负担。
第三,碳排放减少政策可能对创新与技术进步产生促进作用。
为了满足减排要求,企业需要寻找更节能、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技术,这将推动企业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技术创新。
例如,企业可以引入新型清洁能源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并探索碳捕集与储存技术等。
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碳排放,还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技术研发基金、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等措施,促进企业在减排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从而推动工业发展的可持续路径。
第四,碳排放减少政策可能对市场需求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工业发展。
随着碳排放减少政策的实施,消费者和投资者对低碳产品和企业的需求可能增加。
低碳经济的国际和国内影响因素分析
圃 怒 陈 哑 圃 圃 圃 哑
岳 d' i
岳 睾lH { l ] 蓝 } }{ I 《皿 鞭 斗 } < 日 《 警 糖
叵塑 囊 圈
图 2 碳 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 比较
( ) 四 国际碳 排 放 强度影 响 因素分 析
位产值一定时间内消耗的能源量 , 是衡量能源利用
效率的指标, 通常用单位 G P D 所消耗的能源量来表 示, 它和能源效率( 单位能源消耗所生产 的 G P 反 D)
的低碳 之路 。
一
资料采源 : 根据 国 网世界银行数据库计算得 来。 研
3 0
、
低碳经济 的国际发展形势
—
2 5 2 0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 高碳经济 就是碳排放量高的经济发展模式 , 即两高一低( 高能 耗、 高排放 、 低产 出) 的发展模式 , 高碳经济是 以牺牲 环境 、 资源为代价的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渐渐被一些 国家所认可 , 而碳 排放强度是衡量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 。碳排放强度 是指一国( 地区) 碳排放总量与该国( 地区) 国内生产
笔者选取了产业结构 、 能源强度、 能源结构指标
验证其与国际碳排放强度的关系。设碳排放强度为 Y; 在产业结 构中 , 第二产业碳排放量最大 , 设产业
结构 中二产所 占比重为 X , 三产 占比为 X ; 能源强 度为 X ; ,能源消费结构 中石油 占比为 ) , ( 天然气 占 4
表 1 0 8年 1 2 0 4国碳排放强度 单位 : 万美元 吨/
放 比 20 年下降 4 % 4 %。 05 0 一 5 从中国目前的人 口数 量、 产业结构 、 能源结构 、 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等因 素来看 ,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着 巨大压力 。本 文通过对涉及低碳经济的各种 因素及 中国的现实国 情进行全面研究 , 使中国寻求到一条能够有效发展
基于主成分回归的我国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
在 上 式 中 ,G S为碳 排 放 量 ,单位 为 1 ( A 0 万
吨) ;C为能源消费量 ,按标准煤计 ,单位 l ( 0 万 吨标 准 煤 ) 能 源 碳 排 放 系 数 ,单 位 (0吨) ;I为 14 /
(0吨标 煤 ) ( 吨/ 吨标 准 煤 ) 为 能 源 总类 , 1 万 万 ;k 取4 。 类 我 国主 要 能 源 消 费 的碳 排 放 系数 来 源 于 IC PC 碳 排放 计 算指 南 缺省 值 ,原 始 数据 以 J 为单 位 ,为 与统 计 数 据 单 位 一 致 ,已将 能 量 单 位 转 化 为标 准 煤 ,具 体 转 化 系数 为 1 1 × 0吨标 准煤 = . x 0G , 29 1 J 3 各 种 能源 的碳 排 放 系数 如 表 1 。采用 《 国统 计年 中
之 间 的关 系 。
2 3 4
5
00 7 .5 00 2 .2 00 7 .0
O. 001
09 4 .5 03 8 .6 O02 . .6
0. O1l
9 .91 95 9 .5 99 8 9 .8 99 5
99.95 9
6
00 0 .0
00 5 .0
1 00 0 .0
表 4 因子 得 分 系数 矩 阵
主成分 ( ) F
L :第一产业 G P X. D
L: X :第 二 产 业 G P D
09 3 . 8
09 9 . 9
( )进 行 主成 分分 析 二 由于在 多元 线性 回归 中 ,变 量之 间存 在 高度相 关 性 ,现 对 变 量 L 、L X 、L X 、L X。 X 、L , X 、L X 利 用 S S 1.进 行 主成 分分 析 。 由表 3 知 ,累积 PS6 0 可
低碳经济现状及问题分析
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 案》,确定了中国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同时科技部等 13 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以落 实国家方案: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 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贡献。 ”同年 11 月,中国启 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合作计划” 。2008 年 10 月 29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 动白皮书》,阐明了气候变化与中国国情、气候变化对中国 的影响、应对气候战略目标、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 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 、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的原则立场和各种积 极措施。2009 年 4 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国家已着手制定《 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后,全国各地都在探索 适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模式,纷纷制 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并以低碳经济理念来指导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规划。
而技术瓶颈的存在也使得清洁能源替代火电还有很长 的路要走。交通部门通过制定尾气排放标准来限制汽 车CO2排放,各大汽车企业加紧研制新能源如混合动 力汽车还普遍存在成本较高和推广困难,其中最大的 制约因素是技术成本问题,虽然在许多情况下,中国 通过国际技术市场购买、引进,但大量的引进费用是 一个沉重的负担,也是制约中国由“高碳经济”向“ 低碳经济”转移的关键。
节能减排的任务仍然艰巨 节能减排是指减少能源浪费 和降低废气排放 国家要求“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 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 少10%。但由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 变,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靠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 不仅浪费大,污染严重,而且资源利用率低。2006年 全年万元GDP能耗实现自2003年以来首次下降,主要 污染物排放增幅减缓,全年全国未能完成年初确定的 节能减排目标。虽然 2007 年两项主要污染物二氧化 碳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同比下降,但在经济增长情 况下,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紧迫。2009 年初,面对 世界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保经济增长、促就业的政 策,很多地方重工业建设的势头仍然强劲,
我国碳排放量影响因素
我国碳排放量影响因素我国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摘要:当前,中国正处于⼯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进程中,⼆氧化碳排放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控制⼆氧化碳排放的形势⼗分严峻。
是什么因素影响中国的碳排放量,值得探讨。
本⽂通过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减缓碳排放⽇趋严重的趋势。
关键词:碳排放,GDP,能源1.我国⼆氧化碳排放基本现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温室⽓体排放量第⼆多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继续发展,到2020年,预计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温室⽓体排放世界第⼀⼤国。
我国的温室⽓体排放具有以下特点:第⼀,温室⽓体排放总量⼤;第⼆,单位GDP的⼆氧化碳排放率⼤;第三,⼆氧化碳的能源排放系数⼤;第四,相对OECD国家,GDP能耗强度较⾼。
温室⽓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是能源消费,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决定了温室⽓体排放的上述特点:第⼀,我国是世界上最⼤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2007年我国的GDP总量仅次于美国、⽇本和德国,达到30100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
经济发展需耗费⼤量能源,产⽣温室⽓体,因⽽我国的温室⽓体排放总量⾮常巨⼤;第⼆,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化⽯能源占70%左右,煤炭是主要的能源。
据预测,我国需要消耗31亿吨标准煤左右的能源,包括约23亿吨煤炭,才能实现全⾯建设⼩康社会的经济增长⽬标;第三,我国是以第⼆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业是最⼤的能源消费产业,其中,钢铁、化学、⽔泥、电⼒、造纸和玻璃等⽀柱⾏业都属于能源密集型产业,是温室⽓体的排放基地。
1992年,中国正式签署了联合国⽓候变化框架公约,对于维护全球⽓候正常有⼀定的义务;2002年8⽉中国⼜批准了京都议定书,从此合法具备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的资格。
虽然在第⼀承诺期我国没有减排⽬标,但是我国已经⾯临着很强的国际减排压⼒,在第⼆承诺期(2012年以后)可能被分派⼀定的减排任务。
⽽减排任务的承担必然会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的影响。
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号:X5112013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作者姓名:王琼学号: 2009100324系(院)、专业: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指导教师姓名:韩亚芬指导教师职称:讲师2013 年 5 月1 日CLC: X5112013 Bachelor's Degree ThesisTitle: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Economy in Anhui provinceWriter’s name: WangQiongNumber:2009100324Department:Schoo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Major:Resource-Environment and the Management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Instructor teacher’s name:HangYaFengInstructor teacher’s title:LecturerMay.1.2013摘要随着安徽省的不断的发展,安徽省的能源消耗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迅速增长,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本文是利用时间序列的方式,找出安徽省从1995年-2009年的数据,首先计算出各年份碳排放的总量,然后得出各个因素与碳排放的关系,从而得出各个因素对低碳经济的影响大小。
最后根据各个影响因素的模型结果分析,得出本课题的论证,也是针对安徽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论证。
关键词:低碳经济;二氧化碳;碳排放;影响因素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Anhui Province, Anhui Provinc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shows a growing trend, leading to the rapid growth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 great deal of negative impact to the environment, so a low-carbon economy is imperative. This article is the use of time series, find out the data from 1995 to 2009 in Anhui Province, first calculate the total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s each year, and then com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factors and carbon emissions to arrive at the various factors on the low carbon economy siz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model analysis of various factors, the analysis and appraisal come to this issue is the argument, but also for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in Anhui Province.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 ;carbon dioxide ;carbon emissions ;influencing factors目录引言 (1)1 研究思路与数据来源 (2)1.1研究思路 (2)1.2数据来源 (2)2碳排放影响因素 (3)2.1人口因素和碳排放的关系 (3)2.2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的关系 (3)2.3能源强度与碳排放的关系 (4)2.4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 (4)2.5城市化水平与碳排放的关系 (4)3碳排放的计算 (5)4.碳排放影响因素模拟结果 (8)4.1 人口对碳排放影响分析 (8)4.2 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影响分析 (9)4.3 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影响分析 (10)4.4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影响分析 (11)4.5 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影响分析 (12)5.结论与建议 (13)5.1结论 (13)5.2 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13)致谢 (14)参考文献 (15)宿州学院2013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引言引言安徽省位于我国中部,是一个工业大省,但是一直以来,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多以粗放型为主,导致能源大量浪费,随着近年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安徽省的经济发展被带动起来,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这样一来能源问题便成了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原先的粗放经济明显不适宜,低碳经济逐渐被提上日程。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
首先,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包括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和发展情况。
然后,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数据样本,建立了一个回归模型,并对各个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受到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以及市场规则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最后,本文总结了研究结果,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1. 引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碳排放成为主要的环境挑战之一。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各国纷纷采取了碳市场机制,建立了碳交易体系。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市场化的手段,被认为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
2. 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情况2.1 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碳排放权交易是指政府将一定数量的碳排放指标划分为碳排放权,并通过拍卖、分配等方式将这些碳排放权分配给企业和单位,再由企业和单位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一种制度。
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它反映了碳排放权的价值和企业对减排的成本。
2.2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我国自2009年开始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并于2017年全面推行。
我国碳市场目前以国家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核心,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河北、山东、广东等七个碳交易市场。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总量逐年增加,涉及的行业也在扩大。
3. 影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因素3.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碳排放的成本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直接影响,企业在购买碳排放权时会考虑净成本的影响。
其次,经济增长水平和产业结构也会对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产生影响。
经济增长水平越高,企业的碳排放量可能会增加,从而影响碳排放权的需求和价格。
3.2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是影响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政府的减排目标、碳排放权分配政策、税收政策等都会对碳排放权的供需和价格产生影响。
黑龙江省发展低碳农业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收稿 日期]2 1 0 —1 0 2— 1 O [ 基金项 目】黑龙 江省 哲学社 会科学规划项 目“ 龙江省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途径 与支撑机制研究 ” 编号 :1 0 2 黑 ( 1B 8)
[ 作者简介 ]师帅 ( 92一) 女 , 18 , 哈尔滨人 , 东北农业 大学经济管理学 院讲师 , 东北林业 大学博士研 究生 ; 研究 方向 : 低
过程 。
农 用机 械 。在农 业 生 产 过 程 中 , 械 化 生产 机 是现 代农 业发 展 中能 源消耗 和碳 排放 的主 要环节 之一 。但 农业 生 产 又 不 可 能 回归 到 “ 刀耕 火 种 ” 的生 产方 式 。 目前 的技 术发 展水 平决定 了农 业机 械生 产过 程 中使 用 的 能源 基 本 为 化石 能 源 , 因而 大量 温 室气体 的产 生在 所难 免 。只有实 现农 机生 产 的低 能耗 、 污染 和低 排放 , 分发挥 能源 的高 低 充 效利 用才 能实 现低碳 农 业 。 化肥 的施 用 。化 肥 的施 用 对 大 气 环 境 、 壤 土 生态 环境 、 水环 境等 都有 不 同程 度 的影 响 , 中 以 其 增 加 温室气 体 的排放 对气 候 的影 响最大 。我 国是 世 界 上唯 一 以煤 为原 料生 产氮 肥 的 国家 。制造 氮 肥 需 要消耗 能 源 , 同时制 造 过 程 中也会 排 放 大 量 的二 氧化碳 。以 生产 一 吨 的 氮 为例 , 需 要 消 耗 就 掉 2 0 20 0千 卡 的 热量 , 当于 3吨标 准煤 , 3 相 这 吨煤 大概要 产 生 6吨 的 C 再 加 上 农 业 生 产 中 O, 过 量 使用氮 肥 , 会 排放更 多 的二氧 化碳 。 还 农 药 。世 界 范 围 内使 用 的基 本 都 是 化 学 农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来源:经济预测部作者:肖宏伟时间:2015-09-182014年11月,中美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方首次正式提出,计划2030年左右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这一声明的发表,标志着我国政府已向世界正式宣布,未来将通过限定碳排放总量,加快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因此,有必要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探讨如何碳减排。
一、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1、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是促进工业领域碳排放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受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工业增长具有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特征,工业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占据中国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70%左右。
目前我国整体已步入工业化后期,距离基本完成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为80%)还有近10个百分点的空间,距离完成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为100%)还有近30个百分点的空间。
从工业化国家经验来看,基本完成工业化之前,工业化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碳排放相应增加约0.6亿吨;工业化水平超过80%以后,碳排放增长主要来源于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工业化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则相应增加约0.3亿吨。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工业领域的碳排放还将保持一定的刚性增长。
2、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是推动交通和建筑领域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快速推进,城镇化率以每年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城镇化过程中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交通和建筑领域,交通和建筑等部门当前占碳排放总量的近30%。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为主向城镇经济为主转变的阶段,2020年、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60%、70%。
按OECD和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中国城镇人均生活能耗约是农村人均水平的1.5倍、城镇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约是农村地区的4.5倍,相应的总能耗和排放约为农村水平的3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交通和建筑领域的碳排放将呈刚性增长。
《2024年关于PM2.5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范文
《关于PM2.5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增长,空气质量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其中,PM2.5(细颗粒物)因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PM2.5不仅影响空气质量,还与许多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PM2.5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探究其变化规律和来源,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二、数据与方法(一)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了某市近三年的PM2.5浓度监测数据,以及相关的气象、交通、工业排放等数据。
(二)研究方法1. 描述性统计分析:对PM2.5浓度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
2. 因素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PM2.5浓度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3. 空间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PM2.5浓度进行空间分布分析。
三、PM2.5影响因素分析(一)气象因素气象因素是影响PM2.5浓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温度、湿度、风速和降水量等因素与PM2.5浓度密切相关。
其中,静风、低湿、高温等气象条件容易导致PM2.5浓度升高。
此外,逆温现象也会使大气层稳定度增加,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二)交通因素交通排放是城市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
本研究发现,交通流量大的地区,PM2.5浓度往往较高。
特别是重型车辆,如货车、公交车等,其排放的颗粒物对PM2.5浓度的影响较大。
(三)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也是PM2.5的重要来源。
通过对不同行业的排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钢铁、电力、化工等行业的排放对PM2.5浓度的影响较大。
此外,工业区的布局和排放口的设置也会影响PM2.5的扩散和浓度。
(四)其他因素此外,道路扬尘、建筑扬尘、秸秆焚烧等因素也会对PM2.5浓度产生影响。
其中,道路扬尘和建筑扬尘在风力较大时尤为明显;而秸秆焚烧则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对局部地区的PM2.5浓度影响较大。
江苏居民消费碳排放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GTWR模型的实证分析
基于GTWR模型的江苏居民碳排放计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碳排放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中国在消费领域的碳排放尤其值得关注。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其居民消费碳排放量占重要比重。
研究江苏省居民消费碳排放情况,对国家减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江苏省居民碳排放量的测量,结合GTWR(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影响江苏省居民消费碳排放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为江苏居民建立一个全面的碳排放数据库,涵盖能源消费、交通、住房和食品等多个消费领域。
利用GTWR模型对江苏省居民消费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GTWR模型是一种空间回归分析方法,它考虑了数据的空间特征,并对局部地区的变量关系提供了更准确的估计。
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揭示江苏省居民碳排放的地理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对制定有针对性的减碳政策、优化能源结构、引导居民绿色消费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碳减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长远目标。
2、文献综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家庭消费的碳排放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国内外学者对家庭消费碳排放的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和政策效果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
居民消费碳排放的计量方法主要包括生命周期评估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和消费端碳排放计算法。
生命周期评估(LCA)方法通过评估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来估计住宅消费产生的碳排放。
投入产出分析法在国家或地区层面构建投入产出表,以分析家庭消费对各生产部门碳排放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消费者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直接从居民的消费行为出发,通过消费数据乘以碳排放系数来计算居民的消费碳排放量。
家庭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收入水平、消费结构、消费习惯、能源价格、政策规定等。
《2024年双碳目标下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动因、路径与效果分析》范文
《双碳目标下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动因、路径与效果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双碳目标)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在这一背景下,制造业作为碳排放的重要领域,其绿色转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旨在分析双碳目标下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动因、路径及效果,以期为相关企业及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双碳目标下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动因1. 政策驱动:为应对气候变化,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和环保政策,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2. 市场驱动: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消费市场逐渐扩大,企业为满足市场需求,需进行绿色转型。
3. 技术推动:随着科技的发展,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绿色技术为制造业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4. 资源压力:传统制造业对资源的消耗巨大,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绿色转型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制造业绿色转型的路径1. 能源结构调整: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如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2. 技术创新:研发绿色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3. 产业升级:推动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升级,如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
4. 循环经济:实施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建立循环经济体系。
5. 绿色供应链管理:构建涵盖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回收等环节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四、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效果分析1. 环境效益:通过绿色转型,减少碳排放,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2. 经济效应:绿色转型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带动经济增长,同时绿色消费市场的扩大为企业带来新的商机。
3. 社会效益: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 案例分析:以某制造业企业为例,分析其在绿色转型过程中的具体措施、成效及面临的挑战。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绿色转型的实践效果及可复制性。
五、挑战与对策尽管制造业绿色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技术瓶颈、成本压力、市场接受度等挑战。
绿色低碳企业创新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三阶段DEA与Tobit模型
绿色低碳企业创新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三阶段DEA与Tobit模型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共同目标。
在这一背景下,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创新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绿色低碳转型的速度和效果。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绿色低碳企业创新效率的测度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企业提高创新效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了绿色低碳企业创新效率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发现现有研究在测度方法和影响因素分析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和Tobit模型的绿色低碳企业创新效率测度方法。
该方法能够综合考虑企业创新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同时消除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创新效率。
在影响因素分析方面,本文选取了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大类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企业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结构、创新战略等;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支持、市场环境、资源获取等。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探究了这些因素对绿色低碳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
本文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提高绿色低碳企业创新效率的对策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加强研发投入、优化研发人员结构、制定科学的创新战略、争取政策支持、拓展市场环境、提高资源获取能力等。
通过实施这些对策建议,有望促进绿色低碳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
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的绿色低碳创新效率不仅关乎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因此,对绿色低碳企业创新效率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绿色低碳企业创新效率测度方面,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早期的研究多关注于单一的投入产出效率,如能源效率、环境效率等。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园区碳排放测算模型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园区碳排放测算模型摘要:依据碳排放监测需求,对办公园区内的水、电、天然气、公务车油耗等主要能源消耗量进行分类统计,建立能耗数据库。
针对不同的能耗数据,选取影响能耗的不同变量,构建一个含有多个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将能耗数据带入模型进行训练,最终得到一个多元的园区碳排放测算模型。
关键词:碳排放,分类统计,回归分析,测算模型“碳达峰、碳中和”已然成为当前重要的国家战略。
2021年7月16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
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对推进碳达峰工作作出总体部署[1]。
目前,办公园区内人员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十分重要,通过构建园区碳排放测算模型可以测算不同园区的碳排放总量,分析用能趋势、区域用能情况、单位建筑面积用能情况、人均用能情况等数据,分析不同区域办公楼宇能源消耗情况,根据能耗数据计算楼宇碳排放指标,挖掘楼宇碳排放态势,利于节能降耗措施的落实[2]。
1 园区碳排放核算在办公园区内,目前消耗最多的为电、水、天然气、汽油等,均为能源类。
因此,选用物料衡算法对后勤领域办公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算。
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中,对物料衡算法的计算方法有三种[3],本文选用第二种特定国家排放因子进行测算CO2排放量。
假设园区内共消耗n类能源,计算公式为:其中,i为能源种类,为第i种能源的使用量,为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通过计算得到碳排放总量。
通过查证《中国统计年鉴》、《民用建筑能耗统计报表制度》、《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2021年修订版)》等资料[4],以华北地区为准,确定计算所需不同能源的碳排放系数[5],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能耗碳排放系数能源名称碳排放汽油(L) 2.30(kgCO2)天然气(m³) 2.1622(kgCO2)电能(kWh)0.9419(kgCO2)1.1 能耗统计按照《中央和国家机关能源资源消耗定额》(JGSW01 2021)规定[6],选取某一地市办公园区进行能耗统计,综合能源消耗统计范围为:电能消耗、天然气消耗、公务用车能耗。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一、引言碳排放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释放过程,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能源结构能源结构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主要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
煤炭在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过高导致了大量温室气体的释放。
为了降低碳排放量,我国应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步伐,逐步减少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依赖,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风电、太阳能等。
三、工业生产工业生产是导致我国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工业企业涌现出来。
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等排放物质中含有大量的温室气体,直接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
因此,我国应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力度,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四、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我国碳排放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车数量急剧增加。
私家车尾气中含有大量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此外,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出租车等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此,我国应推动绿色出行理念,在城市规划中提高公共交通配套设施,并鼓励居民减少使用私家车。
五、农业和林业农林渔牧业也是导致我国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使用化肥和农药会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并且农作物腐烂后也会产生甲烷等温室气体。
此外,林业伐木和森林火灾也会导致大量碳排放。
因此,我国应加强农业和林业的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和可持续林业发展模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六、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是我国碳排放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建筑物的兴建导致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此外,城市交通拥堵也会导致车辆尾气排放增加。
因此,我国应推动绿色建筑理念,在城市规划中注重节能减排,并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中国工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结构因素解析
背景介绍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大国,其碳排放强度之高令人瞩目。虽然中国政 府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碳排放强度,如“碳中和”目标、能源结构调整等, 但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的碳排放强度仍面临严峻挑战。
影响分析
1、政府政策
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往往伴随着政府政策的调整。例如,中国政府实施的一 系列能源转型政策,旨在鼓励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降 低碳排放强度。此外,政府还通过税收政策、补贴政策等手段,调控市场主体行 为,进一步影响碳排放强度。
1、政策制定
为了更好地降低碳排放强度,中国政府需要制定更为严格的碳排放政策,提 高碳排放成本,倒逼企业采取减排措施。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支持 力度,提高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
2、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关键。中国应加大对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 用投入,推广先进的能源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例如,发展太阳能、风 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此外,还应碳捕捉和存储技术的 研发与应用,以实现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对已排放的碳进行有效的存储和利用。
此外,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可以降低碳排放强度。人口 规模和城市化率的增加则会增加碳排放强度。
四、政策建议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本次演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比重, 增加低耗能、低排放行业的比重,从而降低碳排放强度。
2、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通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降低化石能 源的比重,从而降低碳排放强度。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根据已 有的研究结果,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 水平、人口规模、城市化率等。其中,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最为显著。 由于不同产业的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耗存在差异,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对碳排放 强度产生较大的影响。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影响因素回归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碳排放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
作为一个拥有大量高排放行业的国家,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减少和控制碳排放。
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并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来对碳排放进行定量管理和减排。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以有效鼓励企业通过降低排放来获取额外的收益,并促使高碳排放行业逐渐转型为低碳经济。
然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的碳排放权价格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碳排放权价格的主要因素。
首先,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碳排放配额供给量。
碳排放配额供给量直接决定了市场上碳排放权的总量。
一般来说,如果碳排放配额供给量较少,碳排放权的价格将上升;如果碳排放配额供给量较多,碳排放权的价格将下降。
其次,经济增长水平也是影响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重要因素。
经济增长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对碳排放权的需求量。
在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企业对碳排放权的需求会增加,从而推动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上升。
相反,在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的时期,碳排放权的需求会减少,从而使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下降。
第三,能源价格也会对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产生影响。
能源价格的上升将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从而使企业对碳排放权的需求减少,导致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下降。
反之,能源价格的下降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而促使企业增加对碳排放权的需求,推动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上升。
此外,政策因素也对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的碳排放减排政策、能源政策等直接影响了企业对碳排放权的需求和供给。
例如,政府加大碳排放削减力度,将会减少碳排放配额供给量,从而推动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上升。
最后,市场预期也对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经济增长、能源价格和政策走向等方面的预期会影响他们对碳排放权的需求和供给决策,从而影响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波动。
综上所述,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受到碳排放配额供给量、经济增长水平、能源价格、政策因素以及市场预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分析_孙敬水
碳排放主要源于石化能源的消耗,但碳排放量的增减不能简单地归结于石化能源消耗,因为碳排 放量的变化还受到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单位能耗碳排放量以及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 构、城市化水平、国际贸易分工等因素的影响。
( 一) 变量的选择 本文选择的被解释变量为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解释变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口规模( P) 。一般来说,人口规模对碳排放量具有正向影响。首先,人口越多,使用和消耗 的能源就越多,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也就越大。其次,人口增长不可避免地改变自然生态环境,增加了 碳排放量。但也有例外,随着收入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环境的需求增加,社会的环境 保护意识以及减少碳排放和改善环境质量的能力也随之提升,这会使得人口规模对碳排放产生负向 影响。 2. 经济发展水平( A) 。经济发展离不开大量煤炭、石油等石化能源的投入和使用,而能源消费 的增加必然会促进碳排放量的增加。我国目前刚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处在能源消费需求快速增 长时期,碳排放量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还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加。 3. 能源强度( T) 。能源强度是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费量来表征能源系统的投入产出
[摘 要]深入探讨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基于扩展的 STIRPAT 模型,利用 1990 年—2009 年统计数据,对我国发展低碳 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规模、单位能耗碳排放量、 能源消费结构等对碳排放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国际贸易分工对碳排放量影响不显著; 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大正向影响因素,且其贡献率也最大; 能源强度变动是碳排 放量增加的最大负向影响因素,其对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碳工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作者:毛爱丽指导老师:胡最摘要:本文在对工业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耗总量、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对于工业生产总值(按年度计算)具有很大的影响。
并且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对于我国工业生产总值也有较大的影响,而且凸显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依然比较低,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上还有较大的差距。
我国一年每增加一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耗能带来9115.314元的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上平均每增加一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耗能带来17370.783元的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
同时能源利用效率低下、C02排放量大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低碳工业的重要因素。
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工业结构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低碳工业、影响因素、回归分析一、引言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 已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当今各国政府及科学家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
〔1〕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 CO2 、CH4、N2O) 的浓度在19 世纪以前并没有显著变化( 由于稻田排放、放牧等原因, CH4和N2O 浓度存在缓慢增长) , CO2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
工业革命开始后, 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逐渐增加, 日益剧烈的人类活动极大的改变了土地利用形态, 严重干扰并破坏了CO2的收支平衡。
在温室气体的强迫下, 全球年均温增加了约0. 97℃, 其中CO2起主要作用, 占总量的70%。
〔2〕工业作为对大自然排放CO2最多的生产部门,研究工业中CO2产生的主要因素,并制约其C02的排放量,对于更好的改善环境具有现实的意义。
在国际社会都在倡导低碳经济的环境下,发展低碳工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选择。
我国的能源消耗主要以化石燃料为主,其中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耗结构在这50年内都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所以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C02排放国。
据测算, 目前我国单位GDP 二氧化碳减排量中节能减排、提高能效的贡献率是80%。
但是要完成我国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提出的到2020 年实现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40% ~45%这个重大的目标,我们国家可谓任重而道远。
然而要实现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40% ~45%这个重大的目标,工业就是节能减排的主要对象。
本文通过对工业产值与工业能源消耗和工业从业人员之间的回归分析,试图找到影响低碳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促进工业实现低碳生产。
二、模型的选取与说明由于我国的能源消耗结构以煤炭为主,且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能源消费呈刚性增长。
如图一为我国2001年-2011年我国能源年消耗总量,以及我国主要能源消耗种类在消耗总量中的比重。
表一:中国能源消耗总量(2001年-2011年)用率不高的国家,因此能源在我国的消耗量不断增加。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能源消耗上升趋势非常之快。
我国又是一煤炭能源为主的国家,因此我国也是C02排放的主要国之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内有许多产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因此我国的工业生产总值除了跟能源消耗有关之外,还与我国从事工业生产的人数有关。
据国家统计年鉴统计我国2001年-2011年从事工业生产的职工人数如下表:图二:中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万人)本文应用模型如下:Y=b0+b1X1+b2X2+ε其中,Y——工业生产总值(亿元),X1——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准煤),X2——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万人)。
三、数据来源及指标选择本文选择对工业生产值有直接影响的2个指标(能源消耗总量、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进行回归分析,并测算工业单位GDP产值所耗用的能源和劳动力。
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2011年)(见表2)。
样本数据注:为了计算方便,特统一单位为亿。
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1)四:模型检验与结果1、模型检验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法)对模型Y=b0+b1X1+b2X2+ε进行估算其计算过程和结果如下:所求的线性回归模型:Y=b0+b1X1+b2X2+ε利用SPSS分析得出:图三:工业生产总值(亿元)与能源消耗总量(亿吨标准煤)的分布散点图图四:工业生产总值(亿元)与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亿人)分布散点图从上图两个散点图可以看出工业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耗总量、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其中工业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耗总量的相关性大于工业生产总值与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的相关性。
通过SPSS中的线性分析得出以下图表,并对图表进行分析:R2)表示模型的拟合优度。
R2取值在0-1之间。
R2越接近1,说明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点的拟合优度越高;反之,R2越接近与0,说明回归方程对于样本点拟合优度越低。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R2=0.938,说明此模型的的拟合优度较好。
表三:离散分析以上表格表示离散分析,F的值较大,代表该回归模型是显著的,也称为失拟性检验。
F分布表中有两个自由度,f1表示回归平方和(或回归方差)的自由度k,f2表示剩余平方和(或剩余方差)的自由度,n-k-1。
有时把回归平方和(或分子)自由度称为第一自由度,而把剩余平方和(或分母)自由度称为第二自由度。
由以上表中数据可得:k=1.394E11,n=11,所以可以取α=0.1,查表的F0.10=59.9,因此可以得出F>F0.10。
当α=0.05的时候F0.05=241,所以F0.05=>F。
综合以上两次比较,可以得出:F0.10<F< F0.05,则可以认为此线性回归在0.10水平上显著。
能源消耗总量和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对于工业生产总值的具有10%-5%的显著水平。
对总体来说预测和控制的有效性能达到90%-95%。
2、模型结果上表表示回归方程的系数,根据这些系数我们能够得到完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观测以下的回归值,都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
因而,得到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b0=-407569.418,b1=9115.314,b2=223833.196Y=-407569.418+9115.314X1+223833.196X2其中,Y为工业生产总值,X1为能源消耗总量,X2为第二产业从业人数。
从上面的回归方程中可以看出能源消耗总量每增加一亿吨标准煤工业生产总值增加9115.314元,当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每增加一人的时候,工业生产总值增加223833.196元。
在职工人数和能源消耗总量的同比例的变化情况下,职工人数的变化对工业生产总值的带来的变化更明显更大。
也就是想要获取同样的工业生产总值,需要增加的职工人数比例比增加的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小。
这也在侧面验证了,我国虽然在加大推进调整工业结构,但是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在总体工业行业还是占有很大的比例。
因此职工人数的增加为工业生产总值创造的利益较大。
同时可以看出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还是比较低每增加一吨标准煤的消耗只可以为工业生产总值带来9115.314元的效益。
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转变工业结构是我国目前的当务之急。
表五:残差统计量图五:rankit(直方图)图六:rankit(P-P)图从图五:rankit图(正态概率直方图),可以直观地判断残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如图可以看出5个直方矩形处于同一高度,标准偏差=0,894,说明该模型存在很直观的正态分布,也就是说工业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耗总量、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之间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
从rankit(P-P)图中也可以看出2001-2011年之间所有的点都分布在直线周围,说明观测值与拟合值具有很好的拟合度。
五:主要结论与建议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对于工业生产总值(按年度计算)具有很大的影响。
并且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对于我国工业生产总值也有较大的影响,而且凸显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依然比较低,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上还有较大的差距。
我国一年每增加一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耗能带来9115.314元的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上平均每增加一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耗能带来17370.783元的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
因此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还有待于大大提高。
我国又是一个以化石燃料为主的国家,能源消耗带来的CO2排放不能忽视。
我国2008年有工业排放的CO2达到了27亿吨,我国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工业C02排放国之一。
因此节约资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基于前述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我国实施节约能源、降低能源强度、减缓排放的主要策略有以下三个方面:(1)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行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工业部门内部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低耗能产业。
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排放强度。
(2)加强高耗能行业结构的调整,依靠淘汰陈旧设备,削减小型、分散、工艺落后的污染源,推广高新技术,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控制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
高耗能行业结构调整主要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推广重大节能技术,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控制能源消费增长,达到节能、降耗、减缓排放增长率的目的。
冶金、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能源污染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产业规模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大和污染排放多等特点。
“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目标要达到: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
(3)优化一次能源结构,促进能源利用向高效化、清洁化方向发展。
我国能源结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过度依赖于煤炭资源,2011年34.8002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资源消耗18.735亿吨标准油当量,占我国能源消耗的60%以上,天然气和一次电力消费的比重较低。
根据我国的能源资源的禀赋条件。
这一结构在未来20年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这对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带来很大的环境压力。
可以预见,未来将出现于需求推动能源结构的变动,迅速增加对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的消费需要。
这位调整和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提供了较好的市场基础。
未来能源发展要依靠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是有的基本需求,逐步降低煤炭的终端消费比例,大力发展清洁煤技术,避免和减少能源开放和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推动技术进步、促进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加速开放利用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预计到2020年,初步形成能源结构多元化的局面,优质能源的比例明显提高。
节约能源已被能源专家视为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而且可以大大节约能源开发投资。
因此节能降耗是我国今后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