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物理力和机械知识点总结优秀名师资料
力与机械知识点总结
![力与机械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8cd2e4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e.png)
力与机械知识点总结力与机械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物体运动的原理、条件和规律。
在力学领域,人们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物体内部的受力情况。
力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在工程、建筑、航天、航空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力与机械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分类、牛顿运动定律、机械能、动量守恒定律等内容。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可以对力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帮助。
一、力的基本概念力是使物体产生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也是描述物体相互作用的物理量。
力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力的定义:力是指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的作用,使其产生运动或形变的物理量。
力的单位为牛顿(N),表示1牛顿的力可以使1千克质量的物体在1秒钟内产生1米每秒的速度变化。
2.力的表示:力是一个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
通常符号表示为F,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3.力的测量:力的测量可以使用弹簧测力计或称力计进行。
弹簧测力计利用胡克定律,测量弹簧伸缩的变化来得到力的大小。
二、力的分类力的分类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如按力的性质可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按力的来源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力的作用对象可以分为内力和外力等。
1.接触力:接触力是指两个物体之间由于直接接触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包括支持力、摩擦力、弹力等。
2.非接触力:非接触力是指两个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重力。
3.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也称为万有引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地球对物体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4.弹力:弹力是由于物体变形产生的力,它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的变形程度相关,符合胡克定律。
5.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物体之间在相对运动或者准备运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三、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它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物体的运动规律。
中考物理机械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机械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2fd678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d4.png)
中考物理机械知识点总结一、力的性质和力的平衡1. 力的性质力是使物体产生变化的物理量,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单位。
2. 力的作用点和作用线在物体上加一个力,力的作用点和作用线的位置会影响物体的运动。
3. 力的合成和分解多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来求出合力或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
4. 力的平衡如果物体上合力为零,则称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5. 杠杆当力绕支点产生转动时,杠杆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6. 力矩力矩是描述力对物体产生转动效果的物理量。
二、功和机械能1. 功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是力和物体位移的乘积。
2. 功率功率是描述力的做功速率的物理量。
3.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4. 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变化量等于对物体做功的大小。
5. 机械能守恒在没有摩擦力和其他非弹性因素的情况下,机械能守恒。
三、简单机械1. 斜面斜面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减小所需的力以提高效率。
2. 滑轮组滑轮组可以改变力的方向,降低所需的力,提高效率。
3. 绳轮绳轮是一种用力的效率很高的有关设备。
4. 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运用简单机械可以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
四、机械效率1. 机械效率的含义机械效率是描述机械设备能够将输入的能量转化为有用能量的比值。
2. 机械效率的计算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是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
以上就是中考物理机械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解和掌握每个知识点的定义、公式和相关运用方法,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要注意机械知识点的应用,例如杠杆的应用、工具的使用和机械效率的优化等方面,加强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的结合。
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初中物理《运动、机械和力》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运动、机械和力》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3210b44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0b.png)
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变形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速度图象: Ⅱ 变速运动: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三、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m=10dm 1dm=10cm 1cm=10mm ) 1km=103m 1m=103mm 1mm=103μm 1μm=103nm (1m 2=102dm 21dm 2=102cm 21cm 2=102mm 2)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初三物理第13章力和机械知识点归纳
![初三物理第13章力和机械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0a7c569a98271fe910ef9aa.png)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知识点归纳第一节 弹力 弹簧测力计一、弹力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1、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弹性。
(如轻压直尺它发生形变,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原状;压缩弹簧,松手后,弹簧也能恢复原状等等)2、物体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塑性。
(如橡皮泥用力捏后松手它不能恢复原状;面团用力握后松手它也不能恢复原状)3、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如书放于桌面,书和桌子都发生了弹性形变,只不过这种形变量很小,我们不易观察,那么书和桌子之间就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弹力,我们平常称它们为压力和支持力。
)我们平时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弹力、张力等等都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这些力实质上都是弹力。
4、弹力产生于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并以物体产生弹性形变为先决条件,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是不会发生弹力作用的。
二、弹簧测力计1、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
弹簧测力计只有在弹性形变范围内,它的伸长量才跟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如果超出弹性形变范围,它就要损坏。
2、使用方法(1)使用前观察:指针是否指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2)使用时注意①不要超过它的量程。
②拉动时要避免与外壳摩擦,以免影响测量的准确程度(尽量保证弹簧测力计内弹簧伸长的方向与所测得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即可避免上述摩擦)。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表面垂直。
第二节 重力 一、重力的概念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大到天体之间,小到灰尘之间,以及地球与它附近的物体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正是万有引力把地球和其他行星束缚在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运转。
我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符号为G ,单位为N 。
1、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初三力学机械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力学机械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aca976b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b5.png)
初三力学机械知识点总结归纳力学机械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
在初三物理学习中,力学机械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掌握了力学机械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能够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创造条件。
本文将对初三力学机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一、力的概念和特点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物体产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的特点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大小:力的大小在国际单位制中以牛顿(N)表示,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有关。
力的方向:力有方向性,可以沿物体运动的方向或相反方向,也可以斜向作用。
力的作用点:力的作用点指的是力作用的具体位置,可以作用在物体的表面上,也可以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
二、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主要包括物体的平衡和运动。
根据力的合成原理,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也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分力。
物体的平衡:当物体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平衡可以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 静态平衡: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合力和合力矩均为零。
- 动态平衡: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做匀速转动,合力不为零,合力矩为零。
物体的运动:力使物体产生运动,并且产生或改变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和运动轨迹。
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合力的大小等于多个力的矢量和。
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合力,分解的后力的矢量和等于原来的力。
三、杠杆原理与机械优势杠杆原理是力学机械的基础原理之一,它是利用杠杆的原理来实现物体的平衡或产生力的放大效应。
杠杆原理:当杠杆在支点处平衡时,杠杆两侧受到的力和力臂之积相等。
力臂是力作用线与支点的垂直距离。
机械优势:杠杆可以实现力的放大效应,即所需力的减小。
机械优势等于输出力与输入力之比。
四、滑轮和滑轮组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利用滑轮的原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滑轮的作用:- 改变力的方向: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力向不同的方向作用。
力与机器知识点总结
![力与机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92565ae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1a.png)
力与机器知识点总结力与机器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力的作用、机械的原理等内容。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机器,了解力与机器的知识对于理解自然界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力与机器的知识点。
一、力的概念1. 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 作用点:力的作用点是物体上的一个具体点,是力作用的具体位置。
3. 方向:力是矢量,具有方向。
力的方向通常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4.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1N的力可使1千克的物体在1秒钟内速度由0加速到1米/秒。
常用的单位还有千克力、克力、克重等。
1N=0.102千克力=101.97克力。
5. 合力:当若干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在力的作用点可以代表全部力的作用效果的一个力叫做合力。
在平面上或同一直线上若干力的合力也是一个力。
二、力的分类1. 接触力:是物体之间直接接触时发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
2. 地面反力:物体受到地面支持时,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
3. 引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一种万有引力。
4. 摩擦力:两物体之间由于接触而产生的相互阻止滑动或相对滑动的力。
5. 弹力:当物体收缩或伸长后,恢复原状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6. 拉力:绳子或绳索的端点对物体作用的力。
7. 重力: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向下的力。
三、力的效果1. 使物体运动:当施加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时,物体的速度会增加;当施加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的速度会减小。
2. 使物体停止:当施加的力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会受到阻力,最终停止运动。
3. 使物体改变形状:比如弹簧、气球等会因为受到外力而发生形状的变化。
4. 使物体变形、变形方向和外力方向相同的情况下,变形方向与外力方向相反。
5. 使物体受到旋转:在物体的作用霊线或作用点偏斜时,物体会受到扭矩力,产生旋转运动。
物理中考机械知识点总结
![物理中考机械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19853b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f.png)
物理中考机械知识点总结一、力的概念和种类1.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使物体产生位移,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
力的大小用单位牛表示,方向用矢量表示。
1.2 力的种类(1)重力: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力。
(2)弹力:弹簧、橡胶等材料被压缩伸长时产生的作用力。
(3)摩擦力:两个物体相对滑动或相互接触时的作用力。
(4)浮力:物体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时受到的向上的支持力。
(5)拉力、推力等。
二、平衡情况2.1 平衡的条件力的合成原理、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为零。
2.2 平衡的类型(1)机械平衡: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2)转动平衡:物体所受合外力矩为零。
三、机械运动3.1 运动的描述物体的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3.2 运动的类型(1)匀速直线运动(2)变速直线运动(3)曲线运动(4)圆周运动(5)角加速度四、牛顿定律4.1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外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4.2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共线。
五、机械能5.1 势能物体在重力场中所具有的能量,等于其重力势能。
5.2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其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5.3 机械能系统中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它是守恒的。
5.4 功力对物体做的功,是力和位移的乘积。
功可以使物体具有动能,也可以使物体具有势能。
六、简单机械6.1 杠杆(1)杠杆的原理(2)杠杆平衡条件:力的平衡条件6.2 轮轴(1)轮轴的原理(2)轮轴平衡条件:力矩的平衡条件6.3 滑轮(1)滑轮的原理(2)滑轮组:力的传递原理6.4 斜面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加速度、摩擦力等。
七、简单机械应用7.1 各种简单机械的计算方法(1)杠杆的计算(2)轮轴的计算(3)滑轮组的计算(4)斜面的计算7.2 机械效率机械效率=输出功/输入功以上就是物理中考机械知识点的总结,包括力的概念和种类、平衡情况、机械运动、牛顿定律、机械能、简单机械及其应用。
中考物理机械考点总结归纳
![中考物理机械考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23410cd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6.png)
中考物理机械考点总结归纳机械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也是中考物理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中考物理考试中,学生需要掌握机械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机械能的转化等知识点。
下面将对中考物理机械考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力的作用与受力分析在机械学中,力的作用是一个基本概念。
了解力的性质和作用是理解机械的关键。
在考试中,同学们需要掌握以下内容:1.1 力的定义及计量单位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改变方向的作用。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计量单位是牛顿(N)。
1.2 力的分类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类。
接触力是指物体直接接触而产生的作用力,如摩擦力、弹力等;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不直接接触而产生的作用力,如重力、电磁力等。
1.3 平衡条件当物体处于力的作用下没有发生形变或静止时,称为力的平衡。
平衡条件是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二、力学与平衡问题力学是研究物体受力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中考物理机械考试的重点之一。
了解力学原理和平衡问题是解答机械题目的核心。
2.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描述了物体在受力为零时的运动状态。
即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将保持不变,除非有外力作用。
2.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公式为F=ma,其中F为合外力,m为物体质量,a为物体加速度。
2.3 平衡问题分析在机械学中,平衡问题是一个关键的考点。
同学们需要学会分析平衡问题,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解题。
三、机械能的转化机械能的转化是中考物理中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理解机械能原理和应用的基础。
同学们需要掌握以下内容:3.1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3.2 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是能量守恒定律在动能方面的具体应用,描述了物体动能的变化和所受合外力的关系。
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重点知识点大全
![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重点知识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f67889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94.png)
初中物理力学机械运动重点知识点大全一、机械运动基本概念1.定义机械运动的时间、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2.分析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和减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公式。
3.确定物体在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和速度的关系。
4.描述物体在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中的运动轨迹。
二、力和力的性质1.定义力的概念,包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描述力的性质,如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和作用对象。
3.引入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包括力的合力和分力的计算方法。
4.介绍弹力、重力、摩擦力、弹簧力等常见力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三、牛顿运动定律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描述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2.了解牛顿第二定律,描述物体在受力作用下加速度与受力大小的关系。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4.了解牛顿第三定律,描述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条件。
四、摩擦力和斜面上的力1.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包括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2.描述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特点和受力分析。
3.了解斜面上物体的最大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4.分析物体在斜面上滑动时与斜面的关系,包括斜面的倾角和摩擦系数。
五、机械能与机械能守恒1.理解机械能的概念,包括动能和势能。
2.应用动能公式计算物体的动能。
3.了解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描述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物体在发生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时的机械能变化。
六、功和功率1.温故知新,回顾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了解功的单位和功的正负表示的意义。
3.应用功率公式计算物体的功率。
4.理解功率的概念,包括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七、简单机械1.理解简单机械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常见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3.描述简单机械的力和距离的关系。
4.应用简单机械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八、波与声音1.理解波的概念和特点。
2.描述波的传播方式,包括机械波和电磁波。
3.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初中物理必考点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必考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189f0cf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69.png)
初中物理必考点归纳总结
一、力与机械
1. 力的概念与分类
2. 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合力、分解力、拉力、推力、摩擦力、弹力等
3.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原理
4.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导致物体产生加速度
5.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声与光
1. 声的传播:机械波、纵波
2. 光的传播:电磁波、横波
3. 声音与光线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
4. 声音与光线的颜色与频率
三、电与磁
1. 电荷与电场
2. 电流与电阻:欧姆定律
3. 串联与并联电路
4. 磁场与磁力
5. 电磁感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6. 电能与磁能转换:发电机与电动机
四、能与功
1. 功的概念与计算
2. 功率的概念与计算
3. 动能与势能
4. 能量守恒定律
5. 简单机械与能量转换
五、热与温
1. 温度的概念与计量
2. 热传递:传导、对流、辐射
3. 热量、比热容
4. 热机与热效率
六、运动
1. 直线运动:位移、速度、加速度
2. 抛体运动:抛体的水平与竖直分解运动
3. 圆周运动:速度、角速度、圆周加速度
七、光学
1. 凸透镜:焦距、物像关系
2. 凹透镜:焦距、物像关系
3. 成像规律:实像与虚像
4. 光的折射定律
5. 空气中的全反射
八、静电学
1. 静电荷与静电力:库仑定律
2. 静电场:电场强度、电势
3. 静电感应:屏蔽效应
以上是初中物理必考点的归纳总结。
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在物理学科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预祝同学们在物理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力和机械》知识点归纳整理
![《力和机械》知识点归纳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cf7858365ce0508763213c7.png)
《力和机械》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弹力弹簧测力计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塑性:物体受力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收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认清分度值和量程;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测量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二、重力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G=mg.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3、重力的作用点: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个部分,但是,对于整个物体,重力的作用好像作用在一个点,这个点叫重心。
三、摩擦力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原理:二力平衡】1、压力;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摩擦的分类:1、静摩擦: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没有发生相对的运动。
2、动摩擦: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滚动摩擦:轮状或球状物体滚动时产生的摩擦,通常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增大摩擦力方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力。
减小有害摩擦方法:使接触面光滑;减小压力;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接触面分开。
四、杠杆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
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2、动力:作用在杠杆上,使杠杆转动的力;3、阻力:作用在杠杆上,阻碍杠杆转动的力;4、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5、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三种杠杠杆: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五、其他简单机械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初中物理力、机械、功能、内能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力、机械、功能、内能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56dbac8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a2.png)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 或写成。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
(如剪铁剪刀,铡刀,起子)< span=""></f2。
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
(如剪铁剪刀,铡刀,起子)<>(2)费力杠杆:L1F2。
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
(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如:天平)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实质是个等臂杠杆)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中考机械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考机械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207983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3b.png)
中考机械知识点总结归纳机械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力和运动的基本原理。
中考中,机械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力的概念和分类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常见的接触力有推力、拉力、摩擦力,非接触力有重力、磁力等。
2. 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地球的引力常数有关。
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地心。
3. 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力,其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4.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将它们合成为合力,也可以将一个力分解成几个分力。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5.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包括三个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它们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6. 动量和冲量动量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
冲量是力与作用时间的乘积,等于动量的变化量。
7. 功和能量功是力在物体上移动时所做的工作,等于力与位移的乘积。
能量是物体做功的能力,包括动能、势能等。
8.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一个系统的总机械能(动能加势能)保持不变。
9. 简单机械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它们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但不会改变功的大小。
10. 机械效率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反映了机械的工作效率。
结束语中考的机械知识点是物理学的基础,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更复杂的物理现象至关重要。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应用这些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以上的总结归纳能够帮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考物理机械知识点归纳
![中考物理机械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a0dd98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c.png)
中考物理机械知识点归纳在中考物理中,机械知识点是考试的重要部分,涵盖了力学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运动的描述、简单机械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中考物理机械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基本概念- 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 惯性:物体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
力的作用效果-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
- 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等。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 加速度:速度变化的快慢,反映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
- 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和方向。
- 路程: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
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简单机械- 杠杆:利用杠杆原理可以省力或改变力的方向。
- 滑轮:包括定滑轮和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或省力。
- 轮轴:一种特殊的杠杆,可以省力并改变力的方向。
- 斜面:通过增加距离来减少所需克服重力的力。
功和能量- 功:力在物体上产生位移的过程中所做的工作,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 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与物体的高度和质量有关。
压强和浮力- 压强:压力在单位面积上的作用效果。
-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流体的重量。
结束语:通过以上对中考物理机械知识点的归纳,可以看出,机械部分的知识体系是相互联系的。
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深入理解,为中考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三物理机械归纳总结
![初三物理机械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6291e4a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31.png)
初三物理机械归纳总结初三学习阶段是学生探索物理世界的关键时期,机械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学习机械知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并掌握力、功、机械能等基本概念,同时还需要学会应用力的合成分解、机械能转化等技巧,以解决与机械相关的问题。
本文将对初三物理机械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同学们理清知识框架,加深对机械的理解。
一、力和运动1. 力的作用效果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
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可以发生运动、变形或受力而保持静止。
2. 力的分类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通过直接接触传递力的作用,如摩擦力、弹力等;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通过场的作用传递力的作用,如重力、电磁力等。
3. 力的合成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综合为一个力的过程,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在力的合成分解中,可以应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二、功和机械能1. 功的定义和计算功是力对物体作用时所做的工作量。
计算功的公式为:功 = 力 ×路程× cosθ,其中ΔW表示做功,F表示力的大小,s表示力的方向上的位移,θ表示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2. 机械能的概念和分类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和状态而存在的能量。
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两种,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动能 = (1/2) × m × v²,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势能 = m × g × h,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h为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高度。
3. 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指在没有外力做功和能量损耗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解决机械能转化的问题。
三、简单机械和杠杆原理1. 简单机械的分类和特点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和螺旋等。
它们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以便我们更好地利用和控制力。
(完整版)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fb821d458fb770bf68a55e2.png)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一、力知识概括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
( 一个物体对其余物体施力时,也同时碰到后者对它的力 ) 。
3.力的作用收效: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够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 ( 简称:牛 ) ,吻合是 N。
1 牛顿大体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碰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 (1) 要检查指针可否指在零刻度,若是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 (3) 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可否回到零刻度, (4) 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定与刻度盘垂直。
( 6)测量力时不能够高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收效。
9.力的表示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详尽的画法是:(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有时也能够在力的表示图标用心的大小,10.重力:地面周边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碰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碰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心。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物体碰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是:G=mg,g 为比率系数,重力大小约为,重力随着纬度大小改变而改变,表示质量为 1kg 的物体碰到的重力为。
重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1.重力的计算公式: G=mg,(式中 g 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g=9.8 牛顿 / 千克,在大概计算时也可取g=10 牛顿 / 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依照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力和机械》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力和机械》](https://img.taocdn.com/s3/m/b8396dc20975f46527d3e1df.png)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力和机械》一、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二、重力: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
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 大气不会产生压强;三、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 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d07c14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38.png)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力学是学生接触物理学的初步阶段,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
以下是初中物理力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1. 力的基本概念-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能够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 力的分类:按照作用方式,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如摩擦力、弹力)和非接触力(如重力、磁力)。
# 2. 力的测量与表示- 弹簧秤:用于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起点代表作用点,箭头方向代表力的方向,线段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
# 3. 力的合成与分解- 合力: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
- 力的合成:当两个或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时合力最大,方向相反时合力最小。
-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原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的位置。
# 4. 重力- 重力的定义: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方向垂直向下。
- 重力的计算:$F = mg$,其中 $m$ 是物体的质量,$g$ 是重力加速度(地球表面约为 $9.8 \, \text{m/s}^2$)。
# 5. 弹力与摩擦力-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时产生的力,与形变程度成正比,方向与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同。
- 摩擦力:物体在接触面上滑动或有滑动趋势时产生的阻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 6.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牛顿第二定律:$F = ma$,力等于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是动力学基本方程。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 7.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率,是矢量。
- 加速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也是矢量。
-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的运动。
-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或方向随时间变化的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力和机械知识点总结
力和机械知识点总结
一、弹力弹簧测力计
1、弹性:发生形变的物体,不受力后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弹性。
2、塑性:发生形变的物体,在不受力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塑性。
3、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施加的力叫弹力。
4、弹力产生的必要条件:(1)要发生弹性形变 (2)两物体要相互接触
5、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 首先要看清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2)、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3)、使用时应轻轻拉动挂钩几下,防止弹簧卡在外壳上。
(4)、读数视线应与刻度盘相平。
二、重力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叫万有引力。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符号是“G” 2
3、重力的三大特点(1)、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重力。
(2)、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3)、重力是非接触力。
4、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约为g=9.8 N/kg。
即g=G/m=9.8Nkg
5、重力的定义式:G= mg
6、比值g的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牛顿。
7、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值向下(竖直向下:即总是垂直于水平面,
或指向地心的方向)
8、重心:
(1)、重心是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点。
(2)、对有规则
形状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在它的几何中心。
(3)、对质量分布不均匀,或无规则形状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与它的质量的分
布及形状都有关。
用悬挂法可确定它的重心。
(4)、重心的位置可以在它的物体上,也可以在它的物体外。
scope of the entire project. (2) should include: semi-finished products, quality of materials, installation quality. (3) must be marked with the date, personnel, quality. (4)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of clearly marked sections, axis. (5) the draw details. (6) the covert acceptance record perfect, intact. 2.16 l measurement, process description the process: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structure and design of curtain wall map, partition the whole project, baseline measurements, benchmarking measurement axis, identify key points, put the line, measure, record, replacing the original data measuring elevation
(5)、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三、摩擦力
1、什么是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他们做相对运动或要发生相对运
动时,在他们的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用符号“f”表示。
2、产生摩擦力的必要条件:
(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
(2)、两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或要发生相对运动。
(3)、两接触面不光滑。
(4)、两物体要相互挤压。
3、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正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面积无关。
4、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总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5、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力。
(2)、减小正压力可以减小摩擦力。
(3)、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减小摩擦力。
2、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
(1)、静摩擦力:大小随与它平衡的外力的大小的改变而改变,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发生改变,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四、杠杆
1、什么叫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2、成为杠杆的两个条件:(1)、要有力的作用。
(2)、要能绕固定点转动。
3、认识杠杆:
(1)、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支点。
(2)、动力“ F1”: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
(3)、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
(4)、动力臂“L1”:动力到支点的距离叫动力臂。
(5)、阻力臂“L2”:阻力到支点的距离叫阻力臂。
4、杠杆的平衡: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
5、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五、其它简单机械
scope of the entire project. (2) should include: semi-finished products, quality of materials, installation quality. (3) must be marked with the date, personnel, quality. (4)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of clearly marked sections, axis. (5) the draw details. (6) the covert acceptance record perfect, intact. 2.16 l measurement, process description the process: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structure and design of curtain wall map, partition the whole project, baseline measurements, benchmarking measurement axis, identify key points, put the line, measure, record, replacing the original data measuring elevation
1、定滑轮:在使用时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2、动滑轮:在使用时轴的位置随被拉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3、滑轮的特点:
(1)、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不省距离。
F1=F2 S=h
(2)、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F1=1/2F2 S=2h
4、滑轮组:有多个定滑轮和动滑轮组装而成的简单机械叫滑轮组。
(1)、省力效果取决于承担物重的顺子的股数,即F=1/nG (n表示承担物重的
顺子的股数)。
(2) 、确定承担物重顺子的股数的方法:在定滑轮与动滑轮之间画一条虚线,
将他们隔开,只算绕在动滑轮上的顺子的股数。
(3)、物体被提高的高度 h与动力F通过的距离S的关系是:S=nh( n表示承担物重的顺子的股数)。
scope of the entire project. (2) should include: semi-finished products, quality of materials, installation quality. (3) must be marked with the date, personnel, quality. (4)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of clearly marked sections, axis. (5) the draw details. (6) the covert acceptance record perfect, intact. 2.16 l measurement, process description the process: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structure and design of curtain wall map, partition the whole project, baseline measurements, benchmarking measurement axis, identify key points, put the line, measure, record, replacing the original data measuring ele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