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23.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 来表示。
1N 大小相当于拿起2个鸡蛋的力。
4.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6.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其作图方法如下:7.8.911.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 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称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或 四、机械运动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一般假定不动。
2.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3. 速度V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v=s/t (速度=路程/时间);单位: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
6千米/小时。
4。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v=S 总/t 总)生活中,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5. 根据v=S/t 可求路程(S=vt)和时间(t=S/v).五、简单机械1.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 棒就叫杠杆。
21122发现的杠杆原理。
3六、做功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 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W )等于力(F )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即:W=Fs (功=力×距离).单位:W→焦;F→牛顿;s→米。
(1焦=1牛•米).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W 有/W=η4.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P=W/t。
单位:P→瓦特;W→焦;t→秒。
初中物理力学超详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超详细知识点总结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三、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弹簧测力计: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惯性和惯性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五、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力学物理知识点初中总结
力学物理知识点初中总结一、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牛顿三定律、惯性、摩擦力和力的合成等内容。
1. 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牛顿力学的基本定律,包括惯性定律、动力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1)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称为惯性。
这条定律指出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只有在受到外力时才会改变。
(2)动力定律: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加速度就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这个定律指出了力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3)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一个物体受到其他物体的作用力,它都必然会对其他物体施加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条定律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2. 惯性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直至受到外力作用时才改变的特性。
它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概念,用于解释物体的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在接触面上的摩擦阻力,它是由于不同物体表面之间的不平整程度和粗糙程度导致的。
摩擦力不仅会使物体受到阻挠,还会使物体加速度减小或变为零。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的相关知识可以计算物体在受到摩擦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4. 力的合成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合成力是指代替这些力的一个力,使得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
力的合成原理可以通过向量或几何图形的方法来求解。
二、静力学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在静止状态下受力平衡的学科。
在初中阶段,学生主要学习了受力分析、平衡条件和杠杆的相关知识。
1. 受力分析受力分析是用物理学的方法分析物体受到的所有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得出物体的受力情况。
在受力分析中,需要考虑物体所受的所有外力以及物体本身所施加的反作用力。
2. 平衡条件平衡条件是指物体在静止状态下所满足的条件。
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受力矢量的合力和合力矩均为零。
这就是说,物体所受的合力和合力矩都应该为零,才能保持静止状态。
3. 杠杆原理杠杆是利用力矩平衡来达到工程目的的一种简单机械。
初中力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力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初中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部分,涉及到力的概念、力的作用、牛顿运动定律、摩擦力、重力、弹簧弹力、动量和能量等内容。
本文将对初中力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学的相关知识。
一、力的概念1. 定义:力是使物体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一种相互作用。
2. 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方向:力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通常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4. 力的合成: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
二、力的作用1.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受力分析:分解力的合成,通过向量的方法求解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3. 平衡条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力的合力为零,合力矢量合成为零。
4. 杠杆原理:力臂相等时,力矩相等;力矩相等时,力臂成反比。
5. 力的种类:拉力、压力、摩擦力、重力等。
三、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的基本定律,描述了物体在受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1. 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受力平衡,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F=ma,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四、摩擦力1. 摩擦力的产生:两个物体接触时,由于不平滑的表面之间存在微观凹凸,产生的分子间相互阻挡,出现摩擦力。
2. 摩擦力的方向:与受力方向相反。
3. 摩擦系数: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积有关,通常用摩擦系数μ表示。
4. 最大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当物体开始运动前,受到的摩擦力最大,称为最大静摩擦力;当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变小,称为动摩擦力。
五、重力1. 重力的产生:地球对物体的引力称为重力。
2. 重力的大小:F=mg,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重力加速度成正比。
3. 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
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归纳一、长度测量1、长度测量最常用的工具: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米是长度国际单位的主单位。
4、刻度尺使用前要观察: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5、刻度尺的使用:(1)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2)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6、读数——有效数字读法(1)了解刻度尺的分度值;(2)读出长度末端前的刻线读数;(3)多余部分自己估读;(4)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7、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8、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二、速度、路程和时间1、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宏观运动),简称运动。
(微观运动在热学部分复习)2、参照物的定义:说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4、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5、匀速直线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速度的公式:速度=路程/时间v=s/t7、速度的单位及单位换算:(1)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2)单位换算:1米/秒=3.6千米/时8、速度值的物理意义:例:7.2米/秒: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2米。
变速运动定义:常见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平均速度,它等于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9、平均速度10、路程和时间的计算(1)计算路程、时间、速度。
(2)计算路程、时间、速度的比值。
(3)多段路程、时间、速度的计算。
(4)过桥及往返问题。
三、质量和密度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质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 mg2、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框架文字版完整版
知识框架力学第7章力第一节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力用符号F表示力,单位是牛,符号N。
2.力的作用效果一,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叫运动状态不变。
3.力的3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2节弹力1,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并挤压。
3,弹簧测力计会读数。
第3节重力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用G表示。
2,重力的大小:G=mg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第8章,运动和力。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1.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
静止的物体之所以会动起来,是受到了动力。
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理,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4,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速度无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惯性只能说具有,不能说“受到或者惯性力”)第2节二力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口诀:静止或匀速→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叫二力平衡。
口诀:等大反向,同物共线。
3,二力平衡的应用:十字架第3节摩擦力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作用点:整个接触面上,等效到一个点上,该点可以取在接触面上,也可以取在重心上。
3,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4,摩擦力的大小(探究题,控制变量法)。
①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②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接触面所受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口诀:静止时摩擦力=推力(f=F)匀速滑动时,f=F,加速减速f不变第9单元压强第一节压强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以及力的作用。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包括运动的描述、力的作用、质量和重力、摩擦力、压强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归纳。
1. 运动的描述: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在物理学中,我们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运动。
- 位移:表示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路径长度和方向。
位移的单位是米(m)。
- 速度: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速度的大小可以通过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得到。
- 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位移。
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2. 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物理学中,力的大小和方向由矢量表示,并使用牛顿(N)作为单位。
-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只有在外力作用下才能改变它的运动状态。
如果物体静止,则保持静止;如果物体运动,则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 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ma。
其中,F表示力(牛顿),m表示物体质量(千克),a表示加速度(米每秒平方)。
-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一对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例如,如果你用手推墙,手会感受到与推墙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力。
3. 质量和重力: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惯性或惯量的度量。
质量越大,物体越难以改变其运动状态。
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
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
重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地球的质量以及距离。
重力的单位是牛顿(N)。
- 重力公式:重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
重力加速度在地球上约为9.8米每秒平方(m/s²)。
这使得物体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自由下落。
4. 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物体间的粗糙程度以及物体的质量。
- 静摩擦力:当物体开始运动之前,表面接触力阻止它的运动,此时摩擦力大小与外力平衡。
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归纳1.速度和加速度:-物体的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s/t,其中v为速度,s为距离,t为时间。
-加速度是速度改变的快慢程度。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v-u)/t,其中a为加速度,v为末速度,u为初速度,t为时间。
2.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 第二定律(力学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 = ma,其中 F 为力,m 为物体质量,a 为加速度。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一个物体受到的作用力,都有一个等大反向的反作用力作用在施力物体上。
3.重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可以通过重力公式 F = mg 计算,其中 F 为重力,m 为物体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通常取9.8m/s²)。
4.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
合成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力的矢量和。
-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拆分为多个力的过程。
分解力的大小可以根据三角函数计算。
5.力的图示法:-力的图示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6.动量与冲量:- 动量是物体运动的量度,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
动量的计算公式为p = mv,其中 p 为动量,m 为物体质量,v 为物体的速度。
-冲量是力在一段时间内作用于物体的总量。
冲量的计算公式为J=FΔt,其中J为冲量,F为力,Δt为时间间隔。
7.机械能与功:-机械能是物体由于位置和速度而具有的能量。
机械能可以分为动能和势能两部分。
-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动能的计算公式为 Ek =1/2mv²,其中 Ek 为动能,m 为物体质量,v 为物体的速度。
-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势能的计算公式为 Ep = mgh,其中 Ep 为势能,m 为物体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h 为高度。
初三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物理力学是初中物理学的基础,是我们理解和掌握其他物理学分支的基础。
在初三学习物理力学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三物理力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运动和力1. 运动的描述: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的重要概念。
位置是物体所在的位置,位移是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距离和方向的变化,速度是位移 per 单位时间,加速度是速度 per 单位时间。
2.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作用。
它由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和物体对物体的反作用力组成,满足牛顿第三定律。
3.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物体在不受力或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保持静止状态。
4.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力时,其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公式为 F=ma,其中 F 表示力,m 表示物体质量,a 表示物体加速度。
5. 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力都有对应的反作用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二、力的合成和分解1. 力的合成: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个物体时,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求出它们的合力。
合力的方向和大小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力的分解: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可以通过力的分解将其分解为多个分力。
分力的合成可以得到原始力。
三、平衡和不平衡1. 平衡状态: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即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不平衡状态: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处于不平衡状态,即物体会产生加速度。
四、摩擦力1. 动摩擦力: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以及物体间的压力有关。
2. 静摩擦力: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产生的摩擦力。
当施加在物体上的力小于静摩擦力时,物体保持静止。
3. 滑动摩擦力:当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五、重力1. 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力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规律和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习物理的基础。
以下是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总结: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 摩擦力:当两个物体接触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5. 平衡力: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6. 牛顿第一定律:如果一个物体不受外力作用,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7.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净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净外力的方向相同。
8. 牛顿第三定律:对于每一个作用力,总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9. 动量守恒定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或外力的矢量和为零,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10.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11. 功和能:功是力在物体位移方向上的分量与位移的乘积,能是物体由于其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12. 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它们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但不会改变功的大小。
13. 压强:力与作用面积的比值,表示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压力。
14. 浮力:浸在流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流体的重量。
15. 流体力学:研究流体运动规律的学科,包括伯努利方程、连续性方程等。
力学的学习不仅限于理解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这些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生活中的力学问题。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思考,可以更好地掌握力学知识。
希望这份总结能帮助你更好地复习和理解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形状、速度、方向发生改变的原因。
2.力的计量:力的计量单位是牛顿(N),力的计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3.力的效果: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平动、转动和形变。
4.力的合成:合力是指多个力的效果合成为一个力的结果。
5.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二、牛顿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F=ma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三、摩擦力1.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所产生的力。
2.摩擦力的特点: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压力有关,与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粗糙程度有关。
3.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物体在静止时受到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物体在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
四、力的作用与力的性质1.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其大小和物体的质量、地球的质量有关,计量单位是牛顿。
2.弹力:两个物体之间产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3.引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是由于物体的质量而产生的。
4.正常力:是支撑着物体的力,垂直于支撑面。
五、压力和压强1.压力的概念: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2.压力的计量单位:帕斯卡(Pa)或牛顿/平方米(N/m²)。
3.压力的计算公式:P=F/A(压力=力/面积)。
4.压强:是指物体受到的外界力导致的单位面积上的承压程度。
六、力的简单机械应用1.斜面:可以将负重分成横向的水平力和纵向的垂直力。
2.杠杆:可以通过改变力臂的长度来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3.轮轴: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同时将力转化为力矩。
4.力的传递:应用滑轮、传动带、齿轮等方式将力传递给其他物体。
七、功和机械能1.功的概念:当力作用于物体使其发生位移时所做的功。
2. 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乘以位移的大小和方向的余弦值。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大全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大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初中物理力学知识大全力学是中学物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好物理的基础知识。
一、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弹簧测力计:实验室测量力的工具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二、惯性和惯性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3.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三、功1、力学中的功①做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②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③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2、功的计算:①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②公式:W=FS ③功的单位:焦耳(J),1J= 1N;m 。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物理力学是物理学的分支之一,主要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力的作用。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掌握力学知识对于深入理解和应用其他物理学分支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初中学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这方面的知识。
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引起物体形状、速度、方向或状态改变的原因。
力的单位是牛顿(N)。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产生运动、改变运动方向或停止运动。
3.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其他力作用于其上。
4.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的力等于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ma。
5.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力的合成和分解1. 力的合成:若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则合力等于各个力的矢量和。
2. 力的分解:若物体所受力不是一个方向上的单一力,可以将其分解为两个力,一个与所需解决的问题相关,另一个与所需解决的问题无关。
三、摩擦力1.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物体之间接触表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使物体产生相对运动或阻碍物体相对运动。
2. 滑动摩擦力:物体在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以及滑动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 静摩擦力:物体静止不动时,与表面接触的力的分力,大小等于外力大小的最大值。
静摩擦力的大小受物体质量和表面特性的影响。
四、力的平衡1. 力的平衡:当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2. 平衡力的判定:若物体所有受力共线,则合力为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若物体所有受力不共线,则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根据两个力的合力判断平衡状态。
五、重力和重力势能1.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即Fg=mg。
2. 重力势能:物体在重力场中的位置决定了其具有的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等于物体在某一位置上的重力和高度的乘积。
初中物理中的力学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中的力学知识点归纳力学是物理学中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力学是学习力、摩擦力、重力、弹力等相关概念和定律的内容。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中的力学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1. 力的基本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
力的单位是牛顿(N),符号为F。
力的特点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如果合力为零,则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力的平衡有三种情况:静力平衡、动力平衡和平衡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多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得到合力。
力的合成可以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进行计算。
力的分解则是将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垂直方向上的力,常使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进行计算。
4. 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在静止状态下受到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是物体在运动状态下受到的摩擦力。
5. 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正比,与物体距离地心的平方成反比。
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地心。
6. 弹力弹力是物体受到弹性物体压缩或拉伸时产生的力。
弹簧是最常见的弹性物体。
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成正比。
7. 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描述了物体在受到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匀速运动或静止;第二定律是动力学定律,F=ma,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第三定律是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力都会有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8. 动量动量是物体运动的量度,定义为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
动量的转移可以通过碰撞来实现。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系统的总动量在碰撞过程中守恒不变。
9. 能量能量是物体进行工作的能力。
常见的能量形式包括势能和动能。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形状而具有的能量,如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等于动量的平方除以物体的质量的两倍。
初中物理 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一、力的概念1. 力的定义力是改变物体的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或形状的物理量,它是导致物体发生加速度或形变的原因。
2. 力的性质(1)力是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2)力的作用对象是物体,具有特定的作用点。
(3)力可以相互抵消,称为力的合成。
3.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1牛顿的力是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产生加速度为1米每平方秒的力。
二、力的计算1. 力的计算公式力的计算公式为 F = ma,其中F表示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2. 力的分解如果一个施加在物体上的力不在运动方向上,可以通过力的分解来求解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牛顿三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要么静止,要么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方向相同。
即F = ma。
3.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相等的,方向相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一对力。
四、摩擦力1.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接触面上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力,它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导致物体产生运动阻力。
2. 摩擦力的分类(1)静摩擦力:静摩擦力是指物体相对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它的大小可以通过静摩擦系数μs来计算。
(2)动摩擦力:动摩擦力是指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它的大小可以通过动摩擦系数μk来计算。
3. 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f = μN,其中f表示摩擦力的大小,μ表示摩擦系数,N表示法向压力。
五、重力1. 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是宇宙中所有物体之间的引力。
2. 重力的计算重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F = mg,其中F表示重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约等于9.8m/s²。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力学是物理学的一部分,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以及产生运动的原因。
力学知识是初中物理的基础,掌握好力学知识对于理解和应用其他物理学科都至关重要。
以下是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的总结:一、运动1. 位置、位移和距离:位置是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距离是物体行进的路径长度。
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移动的平均速率,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3.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一致时,物体加速;方向相反时,物体减速。
4. 匀速直线运动和加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速度恒定,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二、力和运动的关系1.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是使物体发生变化的原因,力的单位是牛顿(N)。
2.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称为惯性。
3.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 F=ma。
4.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摩擦力和空气阻力1. 摩擦力:当物体相对运动或阻碍物体运动时,存在摩擦力。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2. 空气阻力:当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空气对物体的运动产生阻力,使物体减速。
四、重力1. 重力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被称为重力,是地球的质量和物体的质量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函数。
2. 重力的重要性:重力使物体保持在地面上,影响物体的运动规律。
3. 重力的计算:重力的计算公式为F = mg,其中F 为重力,m 为物体的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五、简单机械1. 杠杆: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由杠杆臂和支点组成。
杠杆的作用是改变力臂和力的大小。
2. 轮轴:轮轴是一种简单机械,由轮和轴组成,通过轮轴的转动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3. 楔子:楔子是一种简单机械,常用于分割或保持物体。
初中力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Ⅱ变速运动: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三、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弹簧测力计: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四、惯性和惯性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初中物理力学部分所有公式
初中物理力学部分所有公式
一、物体状态及其变化
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一个外力F作用,物体的运动量变化率
为F/m,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
2、物体运动定律:对于物体在任一时刻的运动量与时间满足条件:
v=v0+at,其中v为物体的速度,v0为物体的初速度,a为物体的加速度。
3、动量定律:物体受到一个外力F作用时,其动量的变化率为F/m,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
4、热学定律:当一个物体处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物体的温度变化
率为Q/C,其中Q为物体的热量,C为物体的比热容。
二、力学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任何物体受到一个外力F作用,其上会产生与F
大小和方向相反的反作用F',且F=F'。
2、滑动摩擦定律:当物体在滑动摩擦作用下,物体的运动量变化率
为F/m,其中F为外力,m为物体的质量。
3、绳索悬挂定律:物体悬挂在弹性绳索上,其运动受到一个反作用
力F',且F=F'。
4、重力定律:物体处在重力作用下,加速度方向垂直于地平面,且
加速度大小为g,即地心引力。
三、摩擦学定律
1、静态摩擦定律:当物体处在静态摩擦作用下,受力的大小由摩擦系数μ决定,其中μ为相对应的摩擦系数。
2、滑动摩擦定律:当物体处在滑动摩擦作用下,受力的大小由摩擦系数μs决定,其中μs为滑动摩擦系数。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
初中阶段的物理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它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1. 质点和力质点是指将物体集中到一个点上,忽略其形状和大小,只考虑质点的质量和位置。
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基本特征。
初中物理中,我们主要学习平行力、合力和分解力的概念。
2.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主要包括平衡和动态两种情况。
当物体受力平衡时,它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它会产生加速度或改变运动状态。
3.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当物体上没有合外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这意味着物体的速度不会自发改变,除非有外力作用。
4.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力学的核心定律之一,它描述了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是合力,m是质量,a是加速度。
根据这个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5.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每个作用力都有一个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也就是说,对一个物体施加力会产生一个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力反向作用在施力物体上。
这一定律解释了为什么物体可以相互作用。
6. 阻力阻力是物体运动中的一种力,它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速度有关。
阻力的大小与速度成正比,与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和形状有关。
在运动过程中,阻力的存在常常导致物体的速度减小或停止。
7. 弹力弹力是物体在弹性形变后产生的力,它使物体恢复到原始形状。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成正比,与物体的弹性系数有关。
当力大于物体的弹性极限时,物体就不能完全恢复原始形状。
8.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多个力的合并成一个力的过程,力的分解则是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通过合成与分解力,我们可以研究物体上的力平衡情况,以及将力分解为不同方向上的分力。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一、力学的基本概念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包括运动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
运动学研究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状态,动力学研究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
二、质点运动学1. 位置、位移和路径:位置是物体所处的位置,位移是物体位置的变化量。
位移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
2. 速度和速度的计算: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置的变化量,计算公式为速度=位移/时间。
3. 加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计算公式为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
4.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同等时间内位移相等,速度不变。
5. 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同等时间内位移不等,速度变化。
三、力学的基本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力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一致。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四、力的作用效果1. 力的合成: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力的合力,可以根据物体运动方向和力的方向决定分解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五、摩擦力1. 静摩擦力: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与支持物接触面上的摩擦力。
2. 动摩擦力:当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时,与支持物接触面上的摩擦力。
3. 滑动摩擦力:当物体在支持物表面滑动时,与支持物接触面上的摩擦力。
六、重力1. 万有引力: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重力加速度: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使物体在自由下落时加速度为9.8米/秒²。
3. 重力势能:物体在高度变化过程中由于重力而具有的势能。
4. 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重力使物体具有下落运动和斜抛运动。
七、力的能量转化1. 功:力对物体做功,表示为W,计算公式为功=力×位移×cos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归纳一、长度测量1、长度测量最常用的工具: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米是长度国际单位的主单位。
4、刻度尺使用前要观察: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5、刻度尺的使用:(1)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2)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6、读数——有效数字读法(1)了解刻度尺的分度值;(2)读出长度末端前的刻线读数;(3)多余部分自己估读;(4)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7、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8、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二、速度、路程和时间1、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宏观运动),简称运动。
(微观运动在热学部分复习)2、参照物的定义:说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4、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5、匀速直线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速度的公式:速度=路程/时间v=s/t7、速度的单位及单位换算:(1)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2)单位换算:1米/秒=3.6千米/时8、速度值的物理意义:例:7.2米/秒: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2米。
变速运动定义:常见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平均速度,它等于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9、平均速度10、路程和时间的计算(1)计算路程、时间、速度。
(2)计算路程、时间、速度的比值。
(3)多段路程、时间、速度的计算。
(4)过桥及往返问题。
三、质量和密度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质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 mg2、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3、质量测量: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4、密度(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变形;(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
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1kg/m3=10-3g/cm3。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①同种材料,同种物质,不变,m与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②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5)图象:如图所示:甲>乙。
5、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1)、量筒与量杯的特点及使用方法。
(2)固体密度的测量:(1)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2)用量筒或量杯测出固体的体积;(3)计算出固体的密度。
(3)液体密度的测量:用天平测出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倒入一部分液体到量筒或量杯中,测出倒入液体的体积;用天平测出容器和剩余液体的质量,并计算出倒入量筒或量杯中液体的质量;计算出倒入量筒或量杯中液体的密度,也就是整个液体的密度。
四、力和运动1、力(1)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5)测量: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2、重力、弹力、摩擦力(1)重力①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
③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3)摩擦力:①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就叫摩擦力②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③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受到的压力。
3、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4、惯性(1)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5、二力平衡(1)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2)受力平衡的物体的状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6、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五、压强1、压力(1)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接触面受到的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2、压强⑴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式SF P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 :帕斯卡(Pa );F :牛顿(N )S ;米2(m 2)。
(4)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gh P ρ=3、液体压强(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压强计(3)液体压强的规律:①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②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③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④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计算公式:gh P ρ=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 :Pa g :N/kg h :m(5)规律F=G F<G F>G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1)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gh P ρ=(2)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PS F =(3)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容器液G G F +='(4)容器对桌面的压强SF P '=' 在处理液体问题时一般先求压强,再求压力;在处理固体问题时一般先求压力,再求压强。
5、大气压(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因为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①实验证明 :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相当于76cm 水银柱所产生的液体压强。
即:1标准大气压=760mmHg = 76cmHg=1.01×105Pa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m②将实验用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5)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
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
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6)测量工具: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6、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得地方压强大。
(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六、浮力1、浮力(1)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3)产生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4)计算方法:①称量法(示重法):F 浮=G -F用于密度比液体密度大的物体②压力差法:F 浮=F 向上 -F 向下③漂浮、悬浮时,F 浮=G④阿基米德原理:F 浮=G 排=m 排g 或F 浮=ρ液V 排g(5)浮沉条件若物体沉底,则F 浮<G ,液物ρρ>若物体漂浮,则F 浮=G ,液物ρρ<若物体悬浮,则F 浮=G ,液物ρρ=若物体上浮,则F 浮>G ,液物ρρ<2、浮力应用(1)轮船: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2)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
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
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4)密度计: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七、简单机械1、杠杆(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2)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公式F 1L 1=F 2L 2也可写成:F 1 /F 2=L 2 /L 1。
2、滑轮(1)定滑轮:①实质:等臂杠杆②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绳子自由端移动S F =距离S G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v F =动滑轮移动v G(2)动滑轮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②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绳子自由端拉力)(21动物G G F += 距离S F =2S 动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v F =2v 动3、滑轮组①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②绳子自由端拉力)(1动物G G nF +=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动绳nS =S 。
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动绳nV V =4、功(W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单位:焦耳,1J=1N ·m 。
把一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0.5J(3)功的计算:W=FS5、功率(P )(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4)单位:主单位W ;常用单位kW MW1kW=103W 1mW=106 W6、机械效率(1)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2)计算公式 斜面: 竖直滑轮组: 当忽略绳子重和摩擦时:7、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