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及解题技巧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及解题技巧力学作为物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是我们学习物理的基础知识之一。在初中阶段,力学知识点相对较多,学生常常在理解和应用上遇到困难。本文将对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分享一些解题技巧,希望对广大初中生有所帮助。
一、速度和加速度
1. 速度 (v):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距离。
计算公式:速度 = 距离 / 时间
2. 加速度 (a):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
计算公式:加速度 = (末速度 - 初始速度) / 时间
解题技巧:
- 在已知初速度、末速度和加速度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公式 v = u + at 计算物体的位移。
- 注意速度、质量和力之间的关系:力是物体受到的推动或拖拽,质量越大,给定的力推动速度越小。
二、牛顿定律
牛顿定律是描述物体受力和运动规律的基本定律。
1. 第一定律 (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解题技巧:应用惯性定律时,需要分析物体所受的外力是否为零,以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
2. 第二定律 (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与物
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成正比。
计算公式:力 (F) = 质量 (m) ×加速度 (a)
解题技巧:当已知力和质量时,可以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当已知
力和加速度时,可以计算物体的质量。
3. 第三定律 (作用-反作用):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两个力相互作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解题技巧:在分析题目中出现的物体间相互作用时,要记住作用
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特点。
(完整版)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归纳
一、长度测量
1、长度测量最常用的工具: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米是长度国际单位的主单位。
4、刻度尺使用前要观察: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5、刻度尺的使用:
(1)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2)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6、读数——有效数字读法
(1)了解刻度尺的分度值;(2)读出长度末端前的刻线读数;
(3)多余部分自己估读;(4)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7、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8、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二、速度、路程和时间
1、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宏观运动),简称运动。(微观运动在热学部分复习)
2、参照物的定义:说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4、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5、匀速直线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速度的公式:
速度=路程/时间v=s/t
7、速度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1)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
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
(2)单位换算:1米/秒=3.6千米/时
8、速度值的物理意义:
例:7.2米/秒: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2米。
变速运动
定义:常见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平均速度,它等于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初中力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力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初中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部分,涉及到力的概念、力的作用、牛顿运动定律、摩擦力、重力、弹簧弹力、动量和能量等内容。本文将对初中力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学的相关知识。
一、力的概念
1. 定义:力是使物体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一种相互作用。
2. 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方向:力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通常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4. 力的合成: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
二、力的作用
1.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受力分析:分解力的合成,通过向量的方法求解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3. 平衡条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力的合力为零,合力矢量合成为零。
4. 杠杆原理:力臂相等时,力矩相等;力矩相等时,力臂成反比。
5. 力的种类:拉力、压力、摩擦力、重力等。
三、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的基本定律,描述了物体在受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1. 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受力平衡,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F=ma,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四、摩擦力
1. 摩擦力的产生:两个物体接触时,由于不平滑的表面之间存在微观凹凸,产生的分子间相互阻挡,出现摩擦力。
2. 摩擦力的方向:与受力方向相反。
3. 摩擦系数: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积有关,通常用摩擦系数μ表示。
初中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力学知识点总结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初中力学主要包括力、质量和运动三个方面的知识点。下面是对初中力学
知识点的总结:
一、力的概念和性质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引起物体形状、速度或
方向改变的因素。
2.力的表示:力的大小用牛顿(N)表示,方向用箭头表示,箭头的
长度表示大小。
3.力的性质:力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量,可以相互叠加,遵循平行
四边形法则。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状改变、速度改变或方向改变。
二、质量和重力的关系
1.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 质量的单位: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
3.质量的测量:质量可以用天平等工具进行测量。
4.物体的重量:重量是质量在重力下受到的作用力,重力的大小等于
物体质量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5.重力的性质: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是一种万有力。
6.重力的大小:地球上1千克物体的重力大小约为10牛顿。
三、运动和力的关系
1.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相对时间的改变。
2.运动的状态:静止和运动是物体两种基本的运动状态。
3.运动的速率:速度是运动的快慢程度,速度的大小等于位移与时间
的比值。
4.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是
物体其中一时刻的速度。
5.动点和弹簧秤:弹簧秤可以测量物体受到的作用力。
四、力的效果和牛顿定律
1.动量和冲量:动量是物体运动的关键量,是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冲
量是力作用时间的乘积。
2.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总动量不变。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的重点梳理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的重点梳理
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初中阶段是
学习力学的基础阶段,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进一步学习物理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将重点梳理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以帮助初学者理清思路。
一、物体的力和力的作用效果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速度改变或
方向改变的原因。
2.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或改变物体的状态。根
据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F=ma)。
4. 力的性质: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可以通过矢量表示。
二、力和运动
1. 合力和分力:当多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它们的合力是所有力的矢量和。而分力是合力在各个方向上的分解。
2.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时,合力为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力也为零。
3.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
成反比。即F=ma。
4.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力,且两个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摩擦力和弹力
1. 摩擦力:物体间相互接触时,由于表面不光滑而产生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主要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2. 标准摩擦系数:标志着两种物质间摩擦大小的比率。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都可用标准摩擦系数来计算。
3. 弹力:当一个物体受到挤压或拉扯时,会产生恢复力,即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成正比。
四、重力
1. 重力的概念:地球吸引物体的力称为重力。所有的物体都有质量,所以都有重力。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其中力学是物理学的一
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的原因以及影响物体
运动的因素。初中阶段是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阶段,下面将对初中
物理力学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运动和力
1. 运动的基本概念
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改变,它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可以分
为圆周运动和抛体运动。
2. 力的概念和特征
力是一种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它可以使物体产生
加速度,或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通过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
来描述。
3.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如果没
有其他外力的干扰,将保持原来的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4.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也叫作动力学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
它上面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可以用公式F=ma表示。其中,F为力的大小,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5. 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一个物体都会受到其他物体对它的力
的作用,同时它也对其他物体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
1. 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是指把多个力的作用效果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称
为合力。合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方法来计算。
2. 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指把一个力分解为若干个力的合成,可以分解为平
行于直角坐标轴方向的分力。通过力的分解,可以研究物体在斜面
上的运动、物体受力平衡及纵向分力等问题。
三、力对物体的影响
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力学
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力学
一、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
运动的状态。这一定律描述了物体的惯性特性,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例子来验证这一定律,比如车辆突然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斜;
开车过弯时,乘客会向外倾斜等。
二、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和物体加速度的关系,也就是力的作用会引起物体的加速。其数学
表达为:
F=ma
其中F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这个定律对于研究物
体的运动状态和力的作用至关重要,在解决物体受力问题时,常常利用这个公式进行分析
和计算。
三、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指出一个物体受到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时,它也
会对该物体产生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这一定律说明了物体之间的相互作
用关系,同时也解释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比如划船、发射火箭等。
四、重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
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重力对于研究天体运动、天体间相互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使人类在地球上站立和走动的原因。
五、摩擦力
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
擦力,静摩擦力是使物体静止不动的力,而动摩擦力是使物体相对运动的力。摩擦力的大
小与物体表面间的粗糙程度有关,通常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减小或增大摩擦力的大小,这
对于机械设备的设计和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归纳
1.速度和加速度:
-物体的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v=s/t,其中v为速度,s为距离,t为时间。
-加速度是速度改变的快慢程度。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v-u)/t,
其中a为加速度,v为末速度,u为初速度,t为时间。
2.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或静止。
- 第二定律(力学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F = ma,其中 F 为力,m 为物体质量,a 为加
速度。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一个物体受到的作用力,都有
一个等大反向的反作用力作用在施力物体上。
3.重力:
-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可以通过重力
公式 F = mg 计算,其中 F 为重力,m 为物体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通常取9.8m/s²)。
4.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合成力的大小等于各
个力的矢量和。
-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拆分为多个力的过程。分解力的大小可以根
据三角函数计算。
5.力的图示法:
-力的图示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6.动量与冲量:
- 动量是物体运动的量度,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动量的计算公式为
p = mv,其中 p 为动量,m 为物体质量,v 为物体的速度。
-冲量是力在一段时间内作用于物体的总量。冲量的计算公式为
J=FΔt,其中J为冲量,F为力,Δt为时间间隔。
7.机械能与功:
初中物理力学超详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学超详细知识点总结
⼀、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的相对性。
⼆、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法: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
(1)曲线运动
(2)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
换算:1m/s=3.6km/h 。
Ⅱ变速运动: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物理意义:表⽰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三、⼒的作⽤效果
1、⼒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
2⼒的性质:物体间⼒的作⽤是相互的(相互作⽤⼒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相等,⽅向相反,作⽤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时,施⼒物体同时也是受⼒物体,反之,受⼒物体同时也是施⼒物体。
3、⼒的作⽤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顿简称⽜,⽤N 表⽰。
⼒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的⼒⼤约1N。
5、⼒的测量:
(1)测⼒计:测量⼒的⼤⼩的⼯具。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
【力学知识点归纳】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它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一门学科,对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以及解释自然现象起着重要作用。下面将为大家归纳一些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
1. 运动的描述和判断
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现象。我们通常通过描述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位移是指物体位置改变的距离和方向,速度是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而加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的大小和方向。
2.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如果不受力或者受到平衡力则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意味着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会保持其运动状态,或者保持静止。
3.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它表明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 = m * a。其中,F代表合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a 代表物体的加速度。这个定律说明了物体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4. 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说明了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例如,当一个人在水中游泳时,他的身体向后推动水,水同时向前推动他的身体。这个定律揭示了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本质。
5. 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它定义为物体的质量乘以其速度。当一个物体
受到合外力的作用时,它的动量会改变,但是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就是动量守恒定律。例如,当两个物体发生碰撞时,它们的动量之和保持不变。
6. 转动力学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汇总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汇总
物理力学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科学。它是物理学的一个基础分支,也是初
中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物理力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本文将对初中物理力学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汇总和总结。
一、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1. 运动: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称为运动。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
曲线运动,也可以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2. 力:力是引起物体运动、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物体的状态只有在受到外力作用时
才会发生改变,否则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4. 牛顿第二定律:它描述了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之间的关系。牛
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F=ma,其中F为物体所受合力,m为物体的质量,a
为物体的加速度。
5. 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指出每一个作用力都必然有一
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二、质量和重力
1. 质量: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惯性特性,用来衡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常用
的质量单位是千克(kg)。
2. 重力:地球对物体所施加的吸引力称为重力。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距离地球表面高度的平方成反比。重力的公式为 F=mg,其中F为重力的大小,
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在地球上约为9.8 m/s²。
3. 万有引力定律: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的现象,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它指
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着引力,且这个引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呈正比,与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一、力和运动
1.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形状、速度、方向发生改变的原因。
2.力的计量:力的计量单位是牛顿(N),力的计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3.力的效果: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平动、转动和形变。
4.力的合成:合力是指多个力的效果合成为一个力的结果。
5.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二、牛顿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F=ma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三、摩擦力
1.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所产生的力。
2.摩擦力的特点: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压力有关,与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粗糙程度有关。
3.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物体在静止时受到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物体在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
四、力的作用与力的性质
1.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其大小和物体的质量、地球的质量有关,计量单位是牛顿。
2.弹力:两个物体之间产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3.引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是由于物体的质量而产生的。
4.正常力:是支撑着物体的力,垂直于支撑面。
五、压力和压强
1.压力的概念: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2.压力的计量单位:帕斯卡(Pa)或牛顿/平方米(N/m²)。
3.压力的计算公式:P=F/A(压力=力/面积)。
4.压强:是指物体受到的外界力导致的单位面积上的承压程度。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物理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运动和外力对物体的作用关系,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物理学科之一、初中物理力学主要包括机械平衡、运动学、动力学等知识点。下面是初中物理力学的一些主要知识点总结。
1.机械平衡
机械平衡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外力和合外力矩都为零。其中,合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的矢量和;合力矩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所有力矩的矢量和。机械平衡的条件是物体合力矩为零,即转动力矩平衡条件。
2.运动学
运动学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主要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
-位移是指物体由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位移的大小等于位移的轨迹长度,方向与轨迹有关。
-速度是指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平均速度可以用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来计算,瞬时速度则是指物体其中一时刻的瞬时速度。速度的单位通常是m/s。
-加速度是指速度的变化率。平均加速度可以用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来计算,瞬时加速度则是指物体其中一时刻的瞬时加速度。加速度的单位通常是m/s²。
3.动力学
动力学研究力与物体的运动的关系,主要包括牛顿三定律、摩擦力、弹力等概念。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的运动状态只有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才会改变,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也称为运动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F=m*a,其中F为合力,m为物体质量,a为加速度。
-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指出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初中物理中的力学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中的力学知识点归纳
力学是物理学中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力学是学习力、摩擦力、重力、弹力等相关概念和定律的内容。本文将对初中物理中的力学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1. 力的基本概念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力的单位是牛顿(N),符号为F。力的特点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如果合力为零,则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力的平衡有三种情况:静力平衡、动力平衡和平衡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
当多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得到合力。力的合成可以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进行计算。力的分解则是将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垂直方向上的力,常使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进行计算。
4. 摩擦力
摩擦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是物体在静止状态下受到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是物体在运动状态下受到的摩擦力。
5. 重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正比,与物体距离地心的平方成反比。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地心。
6. 弹力
弹力是物体受到弹性物体压缩或拉伸时产生的力。弹簧是最常见的弹性物体。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形变成正比。
7. 牛顿三定律
牛顿三定律描述了物体在受到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匀速运动或静止;第二定律是动力学定律,F=ma,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第三定律是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力都会有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初中物理 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一、力的概念
1. 力的定义
力是改变物体的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或形状的物理量,它是导致物体
发生加速度或形变的原因。
2. 力的性质
(1)力是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2)力的作用对象是物体,具有特定的作用点。
(3)力可以相互抵消,称为力的合成。
3. 力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1牛顿的力是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产生加速度为1米每平方秒的力。
二、力的计算
1. 力的计算公式
力的计算公式为 F = ma,其中F表示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2. 力的分解
如果一个施加在物体上的力不在运动方向上,可以通过力的分解来求解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牛顿三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要么静止,要么保持
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方向相同。即F = ma。
3. 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相等的,方向相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一对力。
四、摩擦力
1. 摩擦力的概念
摩擦力是接触面上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力,它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导致物体产生运动阻力。
2. 摩擦力的分类
(1)静摩擦力:静摩擦力是指物体相对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它的大小可以通过静摩擦系数μs来计算。
(2)动摩擦力:动摩擦力是指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它的大小可以通过动摩擦系数μk来计算。
3. 摩擦力的计算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一、力学的基本概念
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包括运动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运动学研究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状态,动力学研究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
二、质点运动学
1. 位置、位移和路径:位置是物体所处的位置,位移是物体位置的变化量。位移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
2. 速度和速度的计算: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置的变化量,计算公式为速度=位移/时间。
3. 加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计算公式为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
4.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同等时间内位移相等,速度不变。
5. 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同等时间内位移不等,速度变化。
三、力学的基本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力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一致。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四、力的作用效果
1. 力的合成: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力的合力,可以根据物体运动方向和力的方向决定分解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五、摩擦力
1. 静摩擦力: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与支持物接触面上的摩擦力。
2. 动摩擦力:当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时,与支持物接触面上的摩擦力。
3. 滑动摩擦力:当物体在支持物表面滑动时,与支持物接触面上的摩擦力。
六、重力
1. 万有引力: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归纳
一、长度测量
1、长度测量最常用的工具: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米是长度国际单位的主单位。
4、刻度尺使用前要观察: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5、刻度尺的使用:
(1)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2)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6、读数——有效数字读法
(1)了解刻度尺的分度值;(2)读出长度末端前的刻线读数;
(3)多余部分自己估读;(4)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7、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8、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二、速度、路程和时间
1、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宏观运动),简称运动。(微观运动在热学部分复习)
2、参照物的定义:说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4、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5、匀速直线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速度的公式:
速度=路程/时间v=s/t
7、速度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1)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
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
(2)单位换算:1米/秒=3.6千米/时
8、速度值的物理意义:
例:7.2米/秒: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2米。
变速运动
定义:常见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平均速度,它等于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9、平均速度
10、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1)计算路程、时间、速度。(2)计算路程、时间、速度的比值。(3)多段路程、时间、速度的计算。(4)过桥及往返问题。
三、质量和密度
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质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 mg
2、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3、质量测量: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4、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变形;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
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①同种材料,同种物质,不变,m与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
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②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5)图象:如
图所示:甲>乙。
5、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量筒与量杯的特点及使用方法。
(2)固体密度的测量:
(1)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2)用量筒或量杯测出固体的体积;
(3)计算出固体的密度。
(3)液体密度的测量:
用天平测出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
倒入一部分液体到量筒或量杯中,测出倒入液体的体积;
用天平测出容器和剩余液体的质量,并计算出倒入量筒或量杯中液体的质量;
计算出倒入量筒或量杯中液体的密度,也就是整个液体的密度。
四、力和运动
1、力
(1)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测量: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重力、弹力、摩擦力
(1)重力
①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
③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3)摩擦力:
①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就叫摩擦力
②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③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受到的压力。
3、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4、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5、二力平衡
(1)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2)受力平衡的物体的状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五、压强
1、压力
(1)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接触面受到的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2、压强
⑴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式S
F P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 :帕斯卡(Pa );F :牛顿(N )S ;米2(m 2)。 (4)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gh P ρ=
3、液体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压强计
(3)液体压强的规律:
①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②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③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④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计算公式:
gh P ρ=
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 :Pa g :N/kg h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