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力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
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力和运动知识归纳为了明天,努力吧!不管结果怎样,付出的,总会有回报的!本日考试的你,要保持稳固状态,自然镇定,考试没什么大不了,祝你获得好成绩!,带着我们的期望,大胆地向前走去!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力和运动知识归纳,欢迎大家浏览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中物理:力和运动知识归纳运动与力的关系(一)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1、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坚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坚持,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是由于它遭到摩擦阻力。
3、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小车要从斜面同一高度放下,使小车在水平面上的速度相同。
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遭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远。
推理:假设水平面对小车完全没有摩擦,小车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4、牛顿第一定律(1)一切物体在没有遭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表明,力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一切物体如果不受外力,都能保持本来的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牛顿第一定律是科学推理,得出的理想实验,不能用实验验证。
(4)不受外力时,本来静止的要保持静止,本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惯性(1)物理学中,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2)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3)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普遍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4)惯性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有关。
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5)惯性的利用和避免现象:汽车启动—向后倒,汽车刹车—向前倾。
安全带;安全气囊。
(二)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1、二力安稳: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力相互安稳或二力安稳。
2、二力安稳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体、等大、反向、共线)3、物体受安稳力作用,会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受非安稳力作用,运动状态改变。
4、力和运动关系:力不是坚持物体运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知识点大全
学问点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做试验: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限制变量法,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一样的速度),阻力的大小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间隔的长短来表达(转化法)。
2.试验结论:阻力越大,小车速度变更的越快;阻力越小,小车速度变更的越慢;3.推断:假如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伽利略志向试验探讨不受力的状况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笛卡尔提出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的状况下保持静止。
)学问点2:牛顿第肯定律1.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补充:(1)“一切物体”指全部物体都满意此规律;(2)“不受力”并不是物体不受任何力,而是指物体在某一方向上合力为零或者完全不受力;(3)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力就接着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就接着做匀速直线运动;(4)牛顿第肯定律是通过试验事实与科学推理得出的,它不行能用试验来干脆验证;(5)牛顿第肯定律又称惯性定律。
学问点3:惯性1.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
2.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3.补充:(1)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惯性与速度无关)(2)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平安气囊,汽车安装平安带等。
(3)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进步成果, 拍打衣服可除尘,运发动助跑,撞击锤柄使锤头紧套在锤柄上等。
(4)利用惯性说明现象: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顿,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接着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会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学问点4:二力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初中物理运动和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运动和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而物理学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研究,揭示了它们背后的规律和原理。
本文将围绕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展开讨论,包括运动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牛顿三定律以及摩擦力等内容。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在运动中,我们常常关注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
位移是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变化量,它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
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它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
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它也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
二、力的作用力是导致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改变速度、改变方向或停止运动。
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通过矢量表示。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它的方向是向下的。
弹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如弹簧的弹力。
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三、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描述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定律。
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定律描述了力与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它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表示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第三定律表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总是有一个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四、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会阻碍物体的运动。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尚未开始运动时,需要克服的力,它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力的最大值。
动摩擦力是物体已经开始运动时,需要克服的力,它的大小与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成正比。
以上是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和力的现象。
同时,这些知识点也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物理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成绩。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而机械运动则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探索了物体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移动的规律。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与机械运动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运动和力1. 运动的概念: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改变位置的现象称为运动。
2. 速度和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改变的位移称为速度,而速度改变的速率称为加速度。
3.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质量*加速度”称为力的大小的计算公式。
二、匀速直线运动1.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相等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2. 平均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称为平均速度。
3.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三、变速直线运动1.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不等的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2. 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可以通过速度-时间图像的切线得到。
3. 加速度与运动状态的关系:当加速度为正时,速度随时间增加,物体加速运动;当加速度为负时,速度随时间减小,物体减速运动。
四、自由落体运动1.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通常用g表示。
2. 自由落体运动:只受重力作用的物体在重力场中运动,称为自由落体运动。
3. 下落距离和时间的关系:自由落体运动中,下落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可以用公式h=1/2gt²来表示。
五、抛体运动1. 斜抛运动:物体在一个平面上以一定的初速度和一定的抛射角度进行抛体运动。
2. 水平抛体和竖直抛体:当抛射角度为45°时,抛体的水平速度和竖直速度相等。
3. 最大高度和飞行时间:抛体运动的最大高度是抛体运动到达的最高点的高度,飞行时间是抛体从抛出到落地所用的时间。
六、力和运动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称为惯性定律。
初中物理的运动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的运动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运动的基本概念1. 运动: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改变。
2. 物体:具有一定质量和体积的实体。
3. 运动状态:包括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4. 运动的参照系:观察和描述运动的参考基准。
二、力与运动1. 力:引起物体状态变化或形状变化的原因。
2. 元件与力的作用:包括推、拉、摩擦力等。
3. 力的计量:使用牛顿为单位,公式为F=ma。
4. 动力学定律: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
三、直线运动1. 平均速度: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2. 匀速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
3. 加速度:速度的变化率。
4. 匀变速运动:加速度不为零且大小保持不变。
5. 初速度和末速度:运动开始时和结束时的速度。
6. 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的影响。
四、曲线运动1. 圆周运动:物体绕固定点旋转。
2. 向心力:使物体朝向轴心的力。
3. 引力:两物体之间的吸引力。
4. 万有引力定律:物体间引力与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5. 飞行物体的轨迹:包括抛体运动和斜抛运动。
五、力学功与能1. 功:力对物体所做的作用量,计量单位为焦耳。
2. 功率:功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工作,计量单位为瓦特。
3.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状态具有的能力。
4. 机械能守恒定律:封闭系统中机械能的总量不变。
5. 弹性势能与重力势能:弹簧和位置的储能形式。
六、运动与时间1. 时速与速率:时间对运动的影响。
2. 加速度与时间关系:加速度与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加速度和时间对位移的影响。
七、摩擦力与运动1. 摩擦力的作用:使物体在接触面上相互阻碍运动。
2. 滑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不同摩擦状态下的力的大小。
3. 最大静摩擦力:使物体能够始终保持静止的最大力。
4. 动摩擦力与法向力: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
八、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合力等于向量和。
2. 力的分解: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力的向量和。
3. 三角形的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与三角形定理的应用。
初中物理知识归纳总结:力的作用与运动
初中物理知识归纳总结:力的作用与运动一、力的作用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影响,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和形状。
以下是力的几种常见作用方式:1. 推力: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的力,使之朝特定方向移动。
2. 拉力:类似于推力,但是是以拉的方式作用于物体上。
3. 重力:地球对物体产生的作用力,使物体向地面方向运动。
4. 弹力:弹簧或弹性物体受到挤压或拉伸时所产生的力。
二、力的效果力的作用会对物体产生一些效果,主要包括:1. 运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位置和状态,使之产生加速度,从而产生运动。
2. 形变效果: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状的变化。
例如,拉伸或压缩某个物体。
3. 平衡效果:当多个力作用于物体时,如果它们相互抵消,物体将保持静止或以匀速运动。
三、牛顿的三大定律牛顿的三大定律揭示了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受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外力使其改变状态。
2. 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即 F = ma。
3. 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任何力的作用都会产生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四、运动学基础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经历的运动可以用运动学来描述。
1. 位移: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位移。
位移的大小和方向一起描述了物体偏离初始位置的程度。
2.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量。
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
3. 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量。
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除以时间。
力的作用与运动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了解力的不同作用方式、作用效果和运动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世界的运动现象。
以上是力的作用与运动的初中物理知识归纳总结。
运动与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与力知识点总结运动与力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章节,其中包括了运动的三要素、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斜抛运动、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运动的三要素运动的三要素包括位移、时间和速度。
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距离和方向,用Δx表示。
时间是物体运动所用的时间,用Δt表示。
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用v表示,即v=Δx/Δt。
速度的方向即为物体的运动方向。
二、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相等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可以用速度来表示,速度恒定。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于速度的平均值。
三、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速度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v=at+v0来表示,其中v为末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v0为初速度。
四、斜抛运动斜抛运动是指物体在一个力的作用下同时具有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运动。
斜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两个独立的运动。
水平方向上的速度是恒定的,竖直方向上的速度在自由落体的作用下是变化的。
五、牛顿三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个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也就是说,物体的状态只有在外力作用下才会发生改变。
2.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即F=ma。
这里F为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这个定律说明了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在任何一对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这个定律说明了力是相互作用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六、其他知识点除了以上提到的知识点外,初中物理中还包括了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重力、弹力、浮力等内容。
力的合成与分解指的是两个力的合力可以通过向量相加来求得,反过来,合力也可以分解为两个力。
摩擦力是物体之间由于接触而产生的作用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初三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物理力学是初中物理学的基础,是我们理解和掌握其他物理学分支的基础。
在初三学习物理力学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三物理力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运动和力1. 运动的描述: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的重要概念。
位置是物体所在的位置,位移是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距离和方向的变化,速度是位移 per 单位时间,加速度是速度 per 单位时间。
2.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作用。
它由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和物体对物体的反作用力组成,满足牛顿第三定律。
3.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物体在不受力或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保持静止状态。
4.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力时,其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公式为 F=ma,其中 F 表示力,m 表示物体质量,a 表示物体加速度。
5. 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力都有对应的反作用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二、力的合成和分解1. 力的合成: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个物体时,可以通过力的合成求出它们的合力。
合力的方向和大小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力的分解: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可以通过力的分解将其分解为多个分力。
分力的合成可以得到原始力。
三、平衡和不平衡1. 平衡状态: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即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不平衡状态: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处于不平衡状态,即物体会产生加速度。
四、摩擦力1. 动摩擦力: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以及物体间的压力有关。
2. 静摩擦力: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产生的摩擦力。
当施加在物体上的力小于静摩擦力时,物体保持静止。
3. 滑动摩擦力:当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五、重力1. 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
初中物理知识点——运动与力总结大全.doc
初中物理知识点——运动与力总结大全首先要大家明白第一章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一切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2)有的力必须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才能产生,比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力,但有的力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比如重力、磁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包括运动的物体静止、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重力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也叫重量。
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1)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单位牛顿(N);m是质量,单位千克(kg)。
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地面附近所受的重力为9.8N。
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同一物体在靠近地球两极处重力最大,靠近赤道处重力最小。
3.重力(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应用: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桌面是否水平。
4.重心:(1)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2)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也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以外。
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一、运动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发生变化的过程。
按照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 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位移相等的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可以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来描述。
例如,一个物体以每秒10米的速度向东运动,那么它的速度大小是10米/秒,方向是东方向。
2. 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位移不等的运动。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可以用加速度来描述。
例如,一个物体以初始速度为5米/秒,加速度为2米/秒²向东运动,那么它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用速度-时间图线表示。
3. 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沿曲线路径运动的过程。
在曲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都是随着时间和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
例如,一个物体做圆周运动,它的速度的大小是恒定的,但方向不断变化,指向圆心。
二、力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改变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按照力的性质和作用对象不同,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1. 接触力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
常见的接触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 重力是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例如,一个物体的质量是10千克,那么它在地球表面受到的重力大小是10×9.8=98牛顿。
- 弹力是指物体之间发生形变后产生的力。
例如,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时产生的力就是弹力。
- 摩擦力是指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力,它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静止时的摩擦力,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
2. 非接触力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
常见的非接触力有万有引力、电磁力等。
- 万有引力是指物体之间由于质量而产生的吸引力。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电磁力是指物体之间由于电荷而产生的力。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归纳运动和力有什么关系?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运动和力的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帮到你。
运动和力知识点一:运动的描述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运动和力知识点二:运动的快慢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Ⅰ 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Ⅱ 变速运动: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 v2>v>v1E、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车速度5m/s ,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客运火车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初二物理运动与能量知识点
初二物理运动和能量知识点1.运动和力【要点梳理】要点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内涵: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或者说: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要点诠释: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于所有物体都适用,不是特殊现象。
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
“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有两层含义:一是该物体确实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实际上,不受任何力的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二是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时的作用效果。
3.“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5.运动的物体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
要点二、惯性1.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惯性的利用:跳远运动员快速助跑,利用自身的惯性在空中继续前进;拍打衣服,清除衣服上的灰尘;甩掉手上的水珠。
3.惯性的危害:汽车刹车后不能立即停下来,酿成交通事故;快速行驶的汽车发生碰撞,车里的乘客如果没有系安全带,会与车身撞击,严重时可能把挡风玻璃撞碎,飞出车外;走路时不小心,可能会被台阶绊倒。
要点诠释: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一切物体是指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无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
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惯性指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即静止的物体总要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总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复习课
2、你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吗?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 线运动状态。
注意: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 基础上,通过推理而归纳得出 的规律,它不是实验规律。
3、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你知道 力和运动的关系了吗?
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 也可能处于运动状态,所以力 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 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力与运动》复习课
(一)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力必然涉及两个物体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有力必然成对出现, 即相互作用力。
2、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哪些 效果?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的速度大小、运动方向改变其一均是运动状态 的改变。
3、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6、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且挤压的物体,当它们要发
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 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 大小跟: 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方向:沿接触面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3)静摩擦力: 大小:跟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无关,与产生相对运 动趋势的力的大小相等。
4、牛顿第一定律为什么又叫惯性 定律? 从两方面理解其内涵: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物体自身有总保持原运动状态不 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惯性的存在, 因此又叫惯性定律。
5、怎样理解“惯性”? 任何物体任何时候都有惯性。 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与其它因素无关。 注意:惯性的大小与速度无关
线运动状态
9、怎样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 力? 一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
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人教版初中物理 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 运动和力 超详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版
牛顿第一定律
伽利略斜面实验: 在理想情况下,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物体 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将不会减小,这时物 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补充伽利略结论: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 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 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说明: 1、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 本身的固有属性。 2、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 变。 3、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测量原理
1、产生条件
(1)两物体必须接触 (2)两物体之间相互挤压发生形变 (3)两物体之件缺一不可
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 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 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 反,而不是与运动方向相反,有时与运动方向相同。
拓展补充 3、摩擦力也不一定都是阻力,有时也可以是动力。
静摩擦
推物体但没推动
摩擦力
4、三种摩擦 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 牛顿第一定律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
概念 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现象及分析
力的平衡及平衡状态
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 动状态,那么这几个力相互平衡,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
共物 等大 反向 共线
二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二力大小相等 二力方向相反 二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个条件同时具备, 缺一不可
1、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已知一个力的大 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初中物理力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力知识点总结一、力的概念和运动学常识1.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它是一个矢量量,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3.力的效果:力有两个效果,一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二是使物体产生形变。
二、力的计算1.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
如果合成后的力为零,则称合力为平衡力;如果合成后的力不为零,则称合力为非平衡力。
2.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指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过程。
力的分解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两种。
三、力的效果1.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力与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ma。
3.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彼此施加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四、重力和弹力1. 重力:重力是指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与地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可以用F=mg表示。
2.弹力:弹力是指弹簧或其他弹性物体受到压缩或拉伸后所产生的力。
五、摩擦力1.动摩擦力:当物体表面相对运动时,两个物体之间会产生摩擦力。
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力以及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2.静摩擦力: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有一个极限值的摩擦力作用在物体上,称之为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作用力的最大值。
六、力的性质1.可叠加性:力满足可矢量叠加性,即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将它们合成为一个合力。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会产生相互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七、浮力1.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会受到的一个竖直向上的浮力。
2.浮力大小等于被排开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3.物体在液体中浮的条件是它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
物理知识点全面总结初中
物理知识点全面总结初中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 力的分类:重力、摩擦力、弹力、支持力、拉力、推力、浮力等。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点,可以合成一个等效的合力;同样,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几个分力。
4.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作用。
-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物体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合力方向一致。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5. 运动的描述:-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是米每秒(m/s)。
- 加速度: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的运动。
- 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二、能量和功1. 能量的概念:物体由于其状态或位置而具有的做功的能力。
2. 能量的分类:- 动能: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势能:由于物体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如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 内能: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所具有的能量。
3.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总能量保持不变。
4. 功的概念:力作用于物体并使物体沿着力的方向移动时所做的工。
5. 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位移的乘积,公式为 W =F × d × cosθ,其中θ 是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
三、机械1. 杠杆原理:通过改变力臂长度,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作用效果。
2. 滑轮系统:利用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实现省力或改变力的方向。
3. 斜面原理:通过增加作用距离,减小所需的力来移动物体。
4. 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反映了机械做功的效率。
四、热学1. 温度的概念: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初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所有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和分类2. 牛顿第一定律3. 牛顿第二定律4. 牛顿第三定律5. 摩擦力6. 弹力7. 重力8. 浮力二、机械运动1. 速度和加速度2. 运动的图示3. 匀速直线运动4. 加速直线运动5. 自由落体运动6. 斜抛运动7. 圆周运动三、声和光1. 声的传播和性质2. 光的传播和性质3. 光的反射4. 光的折射5. 光的色散6. 镜子和透镜四、电和磁1. 静电2. 电流和电路3. 电阻和电功率4. 磁铁和磁场5. 电磁感应6. 电磁铁和电动机五、热和能1. 热和温度2. 内能和物质的状态变化3. 热传递和传热方式4. 热量和机械功5. 能量守恒定律6. 能源和能量转换六、能源利用1. 能源的种类和特点2. 能源的转换和利用3. 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七、科学与技术1. 科学方法和科学原理2. 科学实验和观察3. 发明创造和科技应用4. 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八、物理与社会1. 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物理学对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影响3. 科学素养和科学伦理总结初中物理涵盖了力和运动、机械运动、声和光、电和磁、热和能、能源利用、科学与技术以及物理与社会等多个知识点。
通过学习物理,学生对世界万物的运行和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培养了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知识不仅在学科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日常生活、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因此,初中物理的学习既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伦理,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与力知识点总结初
中物理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运动与力
一、力
(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性质:相互作用。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必定同时存在)
2、力产生的条件:至少有两个物体存在。
3、力作用的方式:接触或不接触。
(二)、力的单位
1、力的单位是牛顿N
2、力的感性认识:拿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1牛。
(三)、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发生形变
2、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四)、力的三要素和表示方法
1、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表示方法:带箭头的有向线段(矢量)
(五)、三种力
1、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重力:万有引力(由于地球吸引使物体受力);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重力作用点使重心(物体几何中心)
3、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二、运动和力
(一)、机械运动的概念: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或者一个物体的某些部分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过程叫做机械运动。
涉及的公式:v=s/t
(二)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注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非维持运动的原因。
(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
(能量守恒,前后联系)
惯性大小只与物体本身的质量有关,惯性是物体的性质,永远存在。
(四)、二力平衡
等大、反向、共线
注意: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的区别
(五)、力的合成(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
某个力的作用效果=另外两个力的作用效果
这个力叫做另外两个力的合力
求合力的过程叫做二力合成
(五)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