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林植物景观(1)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

2015年第9期现代园艺1植物造景的概念传统的植物造景,就是利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

植物造景是营造园林景观的重要手段,强调视觉上的美感,随着时代的发展,植物造景被赋予了生态、可持续等更为广泛的含义,然而这一切都是基于传统植物造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植物与园林的关系植物一直以来都是园林中运用最为广泛的素材,并且与山、水、建筑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四要素,可见其不可或缺的地位。

植物与园林可谓相互依存、相互衬托。

园因木而古,木因园而神,经历成百上千年遗留下来的古典园林瑰宝,我们能从一株株参天古木中感受到它的古老沧桑,亦能从雅致的园子中欣赏到植物自然生长的生动姿态。

中国古典园林是将大自然美景浓缩到有限的空间,在园内展示奇花异木、秀峰怪石、碧水流泉、亭台楼阁等,它的崇尚自然美、讲究诗情画意等特色,都是在对这四大要素的整理、加工、塑造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2]。

3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特点3.1人格化我国古代文人造园家具有高雅的志趣,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他们常常在自己所营造的景园中,间接地传达自己的思想。

以比拟、联想的手法赋予园林植物人格特色,是他们多用的手法。

通过园林植物的生态特性,看到人性的品格,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志,或寄情于景,或因景生情。

如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在古典园林中也被广泛运用。

扬州的个园园名即源自于“月映竹成千个字”中的“竹”字,园主人借园内遍植的翠竹,传达自己正直不阿的思想品德。

又如苏州拙政园园主,在园中建芙蓉榭,古时芙蓉指荷花,荷花天生丽质,被喻为花中君子,它也正是园主寄情花草,清高脱俗,追求人生的另一种超凡境界的生动体现。

3.2诗情画意的表达我国古典园林深受古代山水诗、山水画的影响,一直具有诗情画意的美感,在植物造景上,也充分考虑植物的自然生长形态和习性,力求将植物的色、香、韵在景中融合,营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景观效果。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作者:杨军来源:《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第10期1、综述古典园林风格园林是在一定空间,由山、水、动植物和建筑物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综合自然整体。

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使建筑具有自然风趣的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的艺术再现。

如果说中外园林在艺术风格上存在基本差异的话,那就是中国古代园林重在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国园林讲究“三境”即生境、画境和意境。

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

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

我国自唐宋以来,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明清时代尤甚。

园林将封闭和空间相结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排布,有开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

意境即理想美它是指园林主人通过园林所表达出的某种意思或理想。

这种意境往往以构景、命名、楹联、题额和花木等来表达。

我国古典园林因其建筑风格和特点,一般分为三大类型:北方型,以北京为主,多为皇家园林。

其规模宏大,建筑体态端庄,色彩华丽,风格上趋于雍容华贵,着重体现帝王威风与富贵的特色,如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其中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江南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为私人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以精取胜。

其风格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富有江南水乡特点,且讲究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

他善于把握有限的空间,巧妙地组合成千变万化地园林景色,充分体现了我国造园的民族风格,并广泛吸取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如拙政园、网师园等。

岭南型,以广东园林为代表,既有北方园林的稳重、堂皇和逸丽,也融会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国外造园的手法,因而形成了轻巧、通透明快的风格,如广州越秀公园、潮州西湖等。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园林建筑一般具有多曲、多变、雅朴、空透四大特点。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的艺术特征。

然而,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特点,使我们通过分析其植物景观构成来研究其多样的表现形式与丰富的精神内涵。

本文从园林植物之造景美、园林植物之动感美和园林植物之意境美入手, 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窗腑之美。

从而实现园林植物在造园中创造“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传神”之作。

关键词:园林植物;古典园林1.园林植物之造景美1.1分隔、联系空间利用园林植物能够对园林空间进行组织。

植物的枝条、叶冠有疏有密,视线有通透有阻隔,使得景物似隔非隔有藏有露,相邻景象既可互相阻隔、又可互相渗透。

在造园中有障景、隔景、漏景等手法。

12隐蔽、遮挡背景以乔灌木和攀缘植物的自然形态装饰或替代建筑、构筑物呆滞的背景,不但可取得自然活泼的观赏效果,而且高低掩映的植物还可以造成含蓄莫测的景深幻觉, 从而拓展了园林的空间感。

1.3 装点、衬托景物植物往往作为构图的关键,起到补足和加强山水气韵的作用。

植物的枝条、冠叶与假山、建筑在形状、色彩、肌理上形成对比, 参差错落, 浓淡相间, 虚实相生, 丰富了景观的轮廓和质感。

植物或点缀于建筑周围, 或作为背景衬托于建筑之后。

建筑也依靠植物的衬托来显示其与自然的联系。

1.4 幽辟、开敞景观园林内植物分布甚广,站在不同的视角看,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从而构成了景观画面中的远景、中景、近景;利用花木植株形状大小和疏密程度,有意识地安排其在园林中的位置, 得到或开敞暴露,或幽辟深邃的景观, 更加丰富了园林空间层次感。

1.5独立、组合配置园林植物具有其自身的观赏性,本身即构成独立观赏的对象,可作为具有自然情趣的景象主题。

无论独立栽植还是成片栽植,或结合自然山水的植物配置, 同样都可以起到景象点题的作用。

2 园林植物之动感美2.1色彩在园林中,植物不但是“绿化”的颜料,而且是万紫千红的渲染手段。

园林植物那润泽的苍翠青碧诸般绿色以及其中由盛开花卉咤紫嫣红的点染,反衬着亭台楼阁,使用植物来满足对色彩的渴求,使得景象色彩鲜明且更为幽雅自然。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技艺,展现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悟。

植物在古典园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巧妙的布置和选择,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意境美。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析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

植物的选择和布局在古典园林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古人在园林设计中注重“生气”和“象景”,认为植物可以赋予园林以生命力和丰富的意象。

精心挑选的奇花异草可以为园林增添色彩,吸引人们的目光;参天大树可以为园林增添立体感和气势;水边的芦苇和荷花可以营造出宁静和雅致的氛围。

植物在园林中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通过大小、高低、密度等不同的搭配和组合,形成层次感和对比效果。

这种有机的植物布局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宁静、和谐和自然的意境。

植物的色彩和形状在古典园林中展示出了独特的美感。

中国古代人们非常注重色彩在园林中的运用,认为色彩可以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感受。

古典园林中的植物以其绚丽多样的色彩,为园林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红色的牡丹和石竹可以给人以热烈和欢快的感觉;白色的梅花和兰花可以给人以高雅和纯洁的感觉;蓝色的紫藤和蔷薇可以给人以浪漫和柔美的感觉。

植物的形状也是古典园林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不同形状的植物可以给人以不同的触感和美感。

矮小的山杏和柳树可以给人以柔和和婉约的感觉;直立的松树和柏树可以给人以坚毅和挺拔的感觉。

这些植物的色彩和形状在园林中交相辉映,使人们在欣赏之余也可以体验到丰富多样的美感。

植物的意境和象征意义在古典园林中传递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代人们赋予植物以丰富的象征意义,将其置于园林中,以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主题。

松树在古代被赋予了坚贞和长寿的象征意义,被人们用来表达对友谊和生命的追求;莲花被人们用来表达对纯洁和美好的向往;竹子被人们用来表达对节操和清高的追寻。

植物的象征意义和意境通过园林的布局和装饰得到了传承和展现,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我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植物造景艺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籍中有“园林之美,在植物”之说,说明了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园林文化的精髓,也可以为今人在园林艺术创作中提供借鉴与启发。

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艺术具有独特的意境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植物的选择与搭配在古典园林中,对植物的选择与搭配十分讲究,注重植物的形态、色彩、香味等特点与园林整体布局相协调。

在造景中,通过对植物的选择和搭配,体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敬之情,以及对园林艺术的精湛造诣。

比如在江南园林中常见的假山造型中,常常会使用密叶灌木、攀援植物、岩生植物等,以随意疏密的植物搭配营造出山水之趣,使园林景观更加生动。

植物的选择和搭配不仅考虑了其景观效果,更多的是追求心灵的愉悦和寓意的表达。

二、植物的意境表达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艺术注重通过植物来表达一定的意境,塑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在园林中布置竹林,通过竹林的摇曳姿态和竹叶的清脆声响,营造出一种清逸幽静的意境;在假山的塑造中,运用不同种类的攀援植物,营造出一种险峻灵动的气息;在花卉布置中,选用时令花卉,传达出四时更替的生机和美好的生活情趣。

通过植物的布置和搭配,古典园林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意境,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愉悦。

三、植物与人文融合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艺术强调植物与人文的融合,注重营造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植物景观。

在古典园林中,常常会利用一些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如“四季桂花”象征吉祥如意,“梅兰竹菊”象征高雅清洁,“荷花”象征纯洁与高贵等,在植物的选择与布置中融入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古典园林中还常常布置有数以百计的名贵花木,如紫藤、紫薇、杜鹃等,这些植物既展示了主人的品味和财力,又为园林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文化底蕴。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主要表现在对植物的选择与搭配、植物的意境表达、植物与人文的融合等方面。

(完整)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

(完整)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特点一、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特色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形式为山水园,一般着重于山水,植物所占比重不大,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它能单独形成优美的纯植物景观,也可作为配景来衬托建筑山石.园林中许多景观的形成都与植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枇杷园、远香堂、玉兰堂、海棠春坞、留听阁、听雨轩等,都是以植物作为景观主题而命名的,有的是直接以植物素材为主题,有的则是借植物素材间接地抒发某种意境或情趣。

其植物造景形式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局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乎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传统的山水画中得到启示,植物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

具体配植上讲究入画,讲究细玩近赏;注重花木造型、色彩、香味及季相等特征;对个体的选择常选用兼顾神形之美的植株,以"古”"奇""雅”为追求的对象;追求植物的意境美。

二、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意境美古人造园植木,善寓意造景,选用花木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如松的苍劲、竹的潇洒、海棠的娇艳、杨柳的多姿、蜡梅的傲雪、芍药的尊贵、牡丹的富华、莲荷的如意、兰草的典雅等。

特善于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相变化,表达人的一定的思想感情或形容某一意境,如”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表示坚贞不渝;”留得残荷听雨声”、"夜雨芭蕉",表示宁静的气氛。

海棠,为棠棣之华,象征兄弟和睦之意.枇杷则产生"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石榴花则”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宜多。

"树木的选用也有其规律:”庭园中无松,是无意画龙而不点睛也。

”南方杉木栽植房前屋后,”门前杉径深,屋后杉色奇”。

利用树木本身特色”槐荫当庭";"院广梧桐",梧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赏心悦目。

三、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诗意植物的种植,符合诗情、包涵文气,也就是说园林中配置植物,要有文化气息,要立“意”。

选用反映花木性格内涵、歌颂其花姿树容等为主题的诗词、或反映友谊等内容的诗格,进行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特点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特点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特点分析一、自然性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中国古典园林追求“山水之胜,古人之意”,注重以自然景观为基础,将自然景观融入到园林设计中。

园林中的植物景观常常与山水、建筑相结合,形成自然和谐的景观效果。

同时,在园林设计中,还注重对植物的人文关怀,比如选择富有文化意义的植物进行布置,通过植物来体现主人的品味和情怀。

二、追求自然之美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然的美感,通过植物景观展现自然的恬静和宁静。

园林中常常栽植有各种树木、花草,形成丰富的层次和变化,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同时,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植物的采光、通风和水分供给,追求植物的自然生长环境,使植物达到最佳的生长状态。

三、寓意与象征的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景观常常寓意深远,有时甚至以植物来象征特定的意义。

在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选择和布置往往都是有一定寓意的,比如植有松柏的园林象征长寿和坚贞不屈,梅花象征坚强和潇洒等等。

通过植物的寓意和象征,园林中的植物景观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对主人意志和精神的表达。

四、季节的变化和多样性五、调和和谐的空间布局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景观的布局常常强调调和和谐。

通过植物的布置和搭配,园林中形成多样丰富的景观空间,既有开阔的草坪和湖泊,又有幽深的林荫小径和花坛。

不同的植物景观在园林中相互呼应,形成完整而和谐的整体,营造出一种平衡和稳定的美感。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景观具有自然性与人文关怀的结合、追求自然之美、寓意与象征的运用、季节的变化和多样性以及调和和谐的空间布局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景观在艺术表达和人文关怀上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景观欣赏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景观欣赏

各个文人的评价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 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夭桃敛迹,踟蹰 宵溃,木兰潜逸,朱槿灰心,紫薇屈膝 (《牡丹赋并序》) • 中书舍人李正封把牡丹说成国色、天香 • 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白 居易赞杜鹃)
结尾
• 以上谈及的种种欣赏方式,虽各具特色, 但总的感觉是文化气太浓,文人审美未 能普及群众。直觉的从色彩、芳香、形 姿等方面的观赏,虽无曲高和寡之嫌, 但总缺少些雅韵。究竟如何是好,只能 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了~
• 钟情山林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清林翠竹,四时具 备。……实是欲界之仙都。(陶弘景) • 耦园黄石山“邃谷” • 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禅心(峨眉山报 国寺)
耦园黄石山
狮子林
三、植物景观的动静审美
• • • • 动静互存 林无静树,川无静流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背阳就阴,违喧处静。不根不叶,无迹无形。 耻桃李之暂芳,笑兰桂之非永。故顺时而不竟, 每乘幽而自整。(王勃《苔赋》) • 园中植物的动静美随游赏者的心情不同而不同 • 颜色冷者静,暖者动
• • • • 枇杷园 听雨轩 远香堂 海棠春坞
• 怡园锁绿轩前的桐荫 • 沧浪亭翠玲珑旁的绿竹漪漪 • 拙政园涵青亭周的高树和亭前的碧水萍 藻
儒雅空间
• 在以梅为景的园林局部,充满了“韵 胜”、“格高”的梅情,有时辅以兰竹, 以丰富春讯,点哉菊花以繁荣秋色。这 里充满陶潜林逋等雅人逸趣,文化氛围 浓郁。拙政园中部雪香云蔚亭一带最为 典型,如有老者拄杖小桥上,便可称之 为一幅立体的高士探梅图。
审美要点
• • • • • 一、植物景观的理性审美 二、植物景观的山水审美 三、植物景观的动静审美 四、植物景观的空间审美 五、植物景观的互比审美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探讨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探讨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探讨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景观的配置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植物景观不仅仅为园林增添了美丽的自然风景,更蕴含着丰富的文
化意蕴。

植物的种类在古典园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植物有松树、竹子、梅花、兰花等。

这些植物被称为“四君子”,象征着品德高尚的人格。

松树代表坚强
和长寿,竹子代表谦逊和坚韧,梅花代表高洁和坚贞,兰花代表高雅和清新。

这些植物不
仅美丽,更富有哲理和文化内涵。

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景观配置还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和态度。

中国古人崇尚自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古典园林中,植物的配置要求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


典园林中的池塘一般会种植莲花,莲花能够在水中开花结果,象征着和谐的生活状态。


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也注重季节的变化和景观的变化。

春天会种植樱花,夏天会种植荷花,秋天会种植菊花,冬天会种植松树。

这种季节性的植物配置不仅美化了园林,也使人们能
够感受到自然的变化和流转。

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景观配置还寓意着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理想。

中国古人追求的是内
心的安宁和高尚的品质,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也体现了这一追求。

古典园林中常见的山
石配置,它们象征着困境和挑战,人们在这些困境和挑战中努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心境的
宁静。

古典园林中的假山和假山石的摆放也非常讲究,借景山水,以琢磨大自然之造化趣味,并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著称于世。

植物造景艺术作为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意境美。

在古典园林中,植物的布局、造型和搭配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以营造出独特的美学意境,展现出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意境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植物营造情境美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一个核心意境就是通过对植物的精心布局和塑造,营造出与建筑、水景相辅相成的情境美。

植物在古典园林中常常被运用来营造出特定的情境,比如通过挂藤垂柳、萝蔓缠绕等手法将建筑物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使整个园林充满了绿意盎然、清幽静谧的氛围,令人感到舒适宁静。

从而使人产生宁静、舒适、愉悦的情绪,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

二、借景造势营造视觉美在古典园林中,植物的布置也常常以借景造势的手法进行,将周围山水、建筑等元素纳入形成一种虚实相映的视觉美。

在园林中选植一些怪石、奇树,通过巧妙的摆放和点缀,使得植物与周围的山石水景相互映衬,相互辉映,使整个园林景观更加立体和丰富,给人以审美愉悦之感。

三、植物造型营造情感美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不仅局限于植物的自然形态,更注重对植物造型的雕琢和塑造,通过修剪、造型等手法,赋予植物以更多的情感和寓意,从而营造情感美。

通过对植物的修剪造型,可以将植物塑造成各种各样的形象,如动物、神人等,不仅增加了景观的趣味性,更能赋予园林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寓意,使整个园林充满了生命力和灵气。

四、通过植物传递文化美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不仅仅是简单的布置和塑造,更深层的内涵在于通过植物的运用和布局,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古典园林中,植物常常被赋予特定的寓意和象征,如松树象征坚韧不拔、腊梅象征坚贞不屈等,通过植物的种植和塑造,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彰显出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探讨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探讨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探讨中国古典园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植物景观配置是体现文化意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作为园林的基础构成元素,不仅具备装饰、美化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承载了历史文化、民族习俗和哲学思想等多重文化意义。

本文将从植物种类、形态、布局、意象等方面,探讨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

一、植物种类的文化意义中国古典园林中采用的植物种类丰富多样,除了美化景观外,还体现了不同文化内涵。

1.松柏:中国古代视松柏为千年老者、高贵者,代表坚定、刚毅、长寿和吉祥,是儒家思想和文化的象征。

在古典园林中,松柏树林被作为“暮色苍茫”的背景装点,极富诗画意境,使人抽离尘世,返璞归真。

2.枫树:枫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意象,代表着勇敢、自由、革新和生命之力。

在古典园林中,枫树常被植于寺院、庭院之内,因其枝繁叶茂、树姿优美,极具观赏价值,在秋季更带来了一片金黄与红色的色彩盛宴。

3.牡丹:牡丹是中国传统的名贵花卉,代表高贵、富贵、繁荣、和平和美满,是中国经典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寄托。

在古典园林中,牡丹一般被种植在古香古色的月季花园、荷花池塘和园林门楼两侧,为清新雅致的园林氛围营造出良好的芳香氛围。

植物的形态在古典园林中也有很多象征意义。

1.竹子:竹子是中国园林中会被大量使用的植物,被视为高尚、谦虚、精神气质的象征,还寓意专一、忠贞和坚强。

在古典园林中,竹子的形态多种多样,竹叶和竹枝的纹理亦非常艺术有趣,特别是随风摇曳的舒展姿态,给园林增添了一种流动、柔和的美感。

2.荷花:荷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花卉,代表神圣、高雅、洁净和节制,常常被作为传统文人书房的庭园装点。

在古典园林中,荷花广泛被认为是园林中的重要景观元素,一般被植在池塘或小溪之间,通过静态的姿态来体现深沉、雅致的美感。

1.夹道:夹道是指两旁树木或灌木良好搭配,形成道上景物,普遍应用于庭院和公共内部景观设计。

夹道在视觉效果与环境中起到极佳的平衡作用,同时还能够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意蕴,让人感受别样的自然与生态。

浅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设计详解

浅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设计详解

浅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设计详解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其景观设计独特精美,凝聚了中国人对自然、人文和艺术的极高追求。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中,景观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既包括了自然景观,也包括了人工景观。

下面将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设计进行详细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设计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基础,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一体。

其中的重要元素包括山水、建筑、植物和水景等。

首先是山水,它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山水不仅仅是一种美景,更是一种象征和意境的表达。

中国古人认为山是阳刚之气的象征,而水则是阴柔之气的象征,山水园林的设计中充满了阴阳对立的美学原则。

古典园林中的山水常常以“山呈岛”、“杏园山”、“石砌小山”等形式出现,给人以虚实相映的美感。

其次是建筑,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物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构造为园林增添了独特韵味。

建筑通常以亭、轩、楼、阁等形式存在,其造型多种多样,有点缀、遮挡、欣赏的功能。

建筑的摆放位置、朝向和布局均有严格的规范,以求与整个园林景观的统一、建筑物的设计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植物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设计的重要要素。

植物的选择和摆放凝聚了古代园林师傅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对美学的追求。

中国古代园林中常见的植物有秋葵、莲花、梅花等。

这些植物在园林中往往以多样化的方式出现,例如种植在亭台楼阁上、放置在池塘中、点缀在山石之间等,营造出一种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最后是水景,它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设计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水景往往以池塘、湖泊等形式出现,它与山水、建筑和植物相互呼应,构成了和谐的整体。

古代园林中的水景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体现了中国人对水的独特理解和敬畏之情。

古代人认为水能够养育万物,也能够表达一种阴柔和生命的力量。

因此,水景常常被巧妙地布置于园林的中心位置,成为整个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设计独特精美,它凝聚了中国人对自然、人文和艺术的极高追求。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景观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景观
作 方 向 与反 馈 杆 动 作 方 向 相 反 , 说 明 已 构 成 闭 环 负 反 馈 ; 时 速度 , 则 此 从而满足过程控制 的要求 , 也节约 了大量的资金 。
要将 调节 阀阀位置于 5 % , 0 并使 反馈杆 处 于水平 位置 , 后将反 6 结 语 然
馈 杆 和 阀 杆 固 定 , 样 可 以保 证 定 位 器 工 作 在 最 佳 线 性 段 。定 位 这 器安 装 不 平 正 , 会 增 加 其 线 性 偏 差 。 也 由 于 采用 微 处 理 器 和 新 型 元 件 , 能 定 位 器 的 性 能 有 了很 大 智
浅 析 中 国 古 典 园 林 中 的 植 物 景 观
薛 如 冰
摘 要 : 通过 对 中国 古 典 园林 的研 究 , 析 了 中 国古 典 园林 中植 物 的 运 用 法 则 以及 植 物 配 置 的相 关 内容 , 结 出 中 国 古 分 总
典 园林 中植 物 造 景 的特 点 , 刻 领 悟 其 内在 涵 义 , 而创 造 出“ 于 自然 、 于 自然 ” “ 神 ” 深 从 源 高 的 传 之作 。 关键词 : 古典 园林 , 物景 观 , 境 , 植 意 自然
水 为 血脉 , 以草 木 为 毛 发 , 山 得 水 而 活 , 草木 而 华 。 植 物 是 园 舍 俨 然 , 良 田美 池 , 间 人 人 和 谐 相 处 , 自然 交 融 。后 来 桃 源 故 得 ” 有 其 与 林 中最 具 有 生 机 的 自然 景 色 , 传 统 园 林 中 最 灵 活 多 变 的构 成 要 深 处 的这 般 理 想 居所 成 为 古 典 园 林 植 物 景 观 中经 常 引 用 的意 境 。 是
第3 6卷 第 3 4期 20 10年 12 月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

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饱含丰富的意境美。

该艺术以自然景观为基础,通过植物的各种形态、色彩、质地等视觉要素,构筑出富有意境的景观效果。

下面分别从植物形态、色彩和质地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

一、植物形态的意境美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艺术强调的是“形似神似”,即植物的形态要和景观整体相配合,营造出和谐的景观氛围。

这种和谐不仅表现在植物之间的协调性,更重要的是其与场地环境的融合。

比如五柳汇文园景区的“石榴牡丹结对”的设园意图,将健壮的石榴树与娇艳的牡丹搭配在一起,形成一个“富贵爱落花”的意境。

此外,植物的形态也可以表达出特定的情感。

比如梅花、竹子、松树的形态极为优美,这些植物在南方园林中广泛使用,寓意着“挺身直立、不屈不挠”,表达出中国传统的坚韧品格。

而菊花则寓意着“生命力的坚强和勇气”,常常被用来表达忠诚和坚定的情感。

这些植物的形态,进一步强化了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色彩对于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该艺术中,色彩被用来表达不同情感,产生某种效果。

比如,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颜色”,在园林中经常被用来象征喜庆和幸福,如园林中的“红墙绿瓦”就是这种颜色协调美的代表。

而蓝色通常被用来表达宁静、秩序和平静,如元代画家赵孟頫的《水墨芳菲图》就运用了这些特性。

此外,黄色常常被用来表达“富贵、显赫”的意境,如黄菊就是这种用色的例子。

植物的质地也是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园林中,植物的质地被用来创造特定的触觉感受,通过质地来表达意境。

比如,草本植物通常用于体现柔美、细腻的意境,如池畔的芦苇、游艺园中的垂柳。

而树木则用于体现大气磅礴、耳目一新的景观效果,如寻甸古城的松柏、龙泉山庄的梅树。

这种通过质地来表达意境的方法,使得园林景观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浅说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林植物景观

浅说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林植物景观

第19卷 第4期北京林业大学学报V o l.19,N o.4 1997年10月JOU RN AL O F BEIJIN G F OR EST RY U N IV ERSIT Y O ct.,1997浅说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林植物景观蔡 君 苏雪痕(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100083,北京;第一作者32岁,女,讲师)摘要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林植物景观为园主提供了可以寄心林泉丘壑的退隐的生活场景,从南朝到明清,历代园主一直力求体现山林意趣.该文从中国古代文士崇尚山林隐逸生活的侧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郊野墅园及城市宅园山林意趣的营造手法,做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林植物景观,不仅艺术地再现了自然界中的山川草木,而且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关键词 山林植物景观,隐逸,意境中图分类号 K928.73中国传统的大陆型农业文明促使中国人很早就萌发了山水审美意识.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对山川草木的描写,虽然经常是作为形象的譬喻而出现的,但其中已包含了人对自然审美感受的萌芽,“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小雅・斯干》).这是一首叙述周王宫落成的诗,其宫室选址,溪涧流水清清,终南山上林木幽幽,绿竹繁茂青松苍翠,自然环境非常优美.魏晋时期,对自然山川草木的欣赏始成风气.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极其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人性觉醒的非常年代,一统天下崩溃,儒学独尊的局面被打破.对老庄哲学的再认识,是这个时期文化思潮的突出特点.老庄哲学以“道”解释世界,又以“道”规范生活,在战乱频繁、民生疾苦、命如朝露的残酷生活面前,人们被迫从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里寻求出路.寄情山林田园,隐世遁名等都可以从“道”这个总的命题得到解释.正如王羲之《兰亭诗》所说:“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寥朗无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造化之功至大至广.均匀地分布于万物,碧天绿水之间所有寓目的景物都体现着自然之理.倘能任其所遇,快然自足,自能在良辰美景中得逍遥之乐.而万籁也无处不适于“我”,处处都给自己以新鲜的感受.宗炳著《画山水序》亦提出“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仁者乐在山水,因其能以形貌体现自然之道.正因是通过这种人观照天地而达于道的思辩过程,激发了人们对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而山林田园都是雅士体悟自然的审美对象,“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世说新语》),所以文人雅士并非一定要在幽深绝俗的山林中完善自己,体味人生,使心灵化入宇宙最深处.在自家的丘园中一样可以俯仰自得.东晋士族都有大规模的庄园,集山林田园于一区.这种以创造幽美的生活环境为目的的庄园,因士1997-01-11收稿族对自然生活的追求而被要求具有自然的风格.返归山林田园就是摒除虚伪矫饰,保持人性的纯朴,人的自然天性与自然界的天然存在冥合为一,即是“顺万物之性”.因此寄情山林田园就是返归自然.中国古典园林美学观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人们崇尚自然,渴望把握自然,力图开掘自然美的奥秘.在以后对诸如意境、构图、手法等方面的探索,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对自然美深刻细腻的体验,使造园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客观地描摩自然山水,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自然景观所激发的情趣,是一种物我同一的生活美和自然美融合的极致.尤其是山林意境,因其为园主提供了可以寄心林泉丘壑的退隐的生活场景,是从南朝到明清以来一直为历代园主所力求体现的,而植物是再现这种意境不可缺少的要素.1 隐逸的山林环境隐逸在中国由来已久.老庄哲学中的崇敬自然、超然物外、与万化冥和为一的思想,儒家的舍行藏、舒卷自如的处世原则,都可促使士人归隐.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又说:“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孟子又进一步提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政治,仕宦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这种洁身自好,独标远致的理想情操,很受士人推崇,魏晋时期,则形成一种精神气候,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思想出现以前,高士们大都本于老庄方外之隐的思想,在离世绝俗的山林中修道求仙.这从当时的招隐诗、游仙诗中可看出这一点.如陆机赞一首《招隐诗》中写道:“踯躅欲安之,幽人在浚谷.朝采南涧藻,夕息西山足.轻条象云构,密叶成翠幄,激楚伫兰林,回芳薄秀木……"高士栖息的隐居环境,林木高耸,茂密的树叶形成绿色帷幄……郭璞在他的《游仙诗》其一中说:“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诗中指出山林隐栖中自有仙境,何必真去求仙.所以,隐士在自然空灵、草木葱笼、林水翳然的隐居环境,更容易达到高蹈尘外的境界,自然山水林木成为士人追求冥寂超俗的代表环境.2 自然山林的因凭与隐逸并行而出的,则是对自然山水的赏会.东晋时期,由于玄言与佛理的结合,加深了士人对山川草木的审美意识.“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世说新语》).欣赏自然山水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文化时尚.伴随着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对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体现自然风貌的园林亦随之产生.因真正能在幽深绝俗的山林中餐霞饮露的人毕竟不多.而在自己的丘园中体味老庄玄虚,寄心林泉丘壑则要方便、容易得多.郊野较之城市有良好的山水植被等自然条件,在郊野营造墅园,有置身自然的超尘离俗,而无栖身岩穴的餐风露宿之苦.孙绰在《遂初赋》叙言中说:“余少慕老庄之道,仰其风流久矣.却感于陵贤妻之言,怅然悟之.乃经始东山,建五亩之宅.带长阜,倚茂林,孰与坐华幕、击钟鼓者同年而语其乐哉.”倚借自然山林建宅构园,不仅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而且繁密葱郁的林木可以衬托主人的隐逸情调.东晋时期谢灵运(385~433)卜宅相地,营造山庄别业,更加注重对自然风景的选择和利用.约在公元427至433年,谢灵运隐居会稽,“选自然之神丽,尽高栖之意得”,精心选择自然山水中风景秀丽的境域,作为隐居之地.谢并为此作长篇大赋《山居赋》,对其山居作了细致的描写,并自己作了注释.谢灵运这所山墅有南北两居,南居为谢灵运父、祖早先卜居之地,北居即其新营之墅.谢在《山居赋》中对其周围自然环境作了如下描写:“其居也,左湖右江,往渚还52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第19卷汀;面山背阜,东阻西倾;抱含吸吐,款跨纡萦,绵联邪亘,侧直齐平.”即东有湖,西有江,江湖含有若干洲屿;南有山,北有阜,地势高低起伏.四面环水,水中有洲,洲中有水,兼有迂回平整的地形.园墅紧密契合于自然山水地形,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山居周围的山形水貌丰富多致的变化,滋养着大量水中陆上的各种植物.山居不仅是游目骋怀的接近自然的隐居之地,它同时亦是一座建于自然山水之中自给自足的庄园.“南山则夹渠二田,周岭三苑”,且有“北山二园”,“百果备列”,物产非常丰富,蔬菜有蓼、蕺、荠、葑、菲、苏、姜、绿葵、白薤、寒葱、春藿,可以“灌蔬自供”.果木有“杏坛、(苹果)园、橘林、栗圃、桃李多品,梨枣殊所,枇杷、林檎,带谷映渚”,种类繁多.山墅周围环境,林木葱郁,除有大片竹林外,还有多种树木,如松、柏、檀、栎、桐、榆、楸、梓等,并且都是“干合抱以隐岑,杪千仞而排虚”.这些高大树木构成了浓郁的山林气氛,烘托了主人冥寂超俗的隐士形象.山上还出产多种药材,记有五茄根、葛根、菊华、柏实、兔丝实、女贞实、蛇床实、天门冬、麦门冬、附子、天雄、乌头、地黄、细辛、卷柏、伏芩等.湖泊沼泽另产多种水生植物,各类植物一方面可满足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亦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保证了山居良好的生态环境[2].谢灵运对这些植物寄予了深厚的感情,他赞赏荷花:“虽备物之偕美,独扶渠之华藓……必充给而后搴,岂蕙草之空残.”他写中草药:“映红葩于绿蒂,茂素蕤于紫枝.既往年而增灵,亦驱妖而斥疵”,欣赏它们既美观又有实用价值.同时,他也注意到树木姿态及与其他景物互相映衬之美,在山居周围“选其美者栽之”,并赞美它们:“凌岗上而乔竦,荫涧下而扶疏;沿长谷以倾柯,攒积石以插衢;华映水而增光,气结风而回敷;当严劲而葱倩,承和煦而芬腴.”从中也可看出各种地形、地貌有不同的植物相映衬,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而对于山居建筑本身的选址,与自然地形、植被关系的处理,以及风景的观望等,更是精心选择、剪裁.如作为主要居所的“西馆”,“葺基构宇在岩林之中,水卫石阶,开窗对山,仰眺曾峰,俯镜壑.去岩半岭,复有一楼,回望周眺既得远趣,还顾西馆,望对窗户.缘崖下者,密竹蒙迳,从北直南,悉是竹园,东西百丈,南北百五十五丈,北倚近峰,南眺远岭.四山周回,溪涧交过,水石林竹之美,岩岫曲之好,备尽之矣”(《山居赋》之注文).建筑因凭自然山林,构于岩林之中,并可仰观山峰秀色,俯瞰清川如镜,崖下有大片竹园,《赋》中对此环境中的植物景观还有如下记叙:“修竹葳蕤以翳荟,灌木森沉以蒙茂,萝蔓延是攀援,花芬薰而媚秀……”综合《赋》及其注文可以看出,建筑所处的环境,不仅有高大乔木,而且有茂密的灌木,藤蔓纷披,林竹葱郁,花卉芬芳秀美,有着丰富的植物景观外貌.同时,翠竹修篁与水石交融,岩洞山崖起伏隈依,山居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因借自然风景,与自然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人工美、自然美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体现了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从以上分析看来,谢家庄园是一座典型的园林化庄园,植物景观主要以自然植被为主,兼一定的具有实用价值或美学价值的人工植物景观.从特点来说,整个山居非常重视对自然山川草木的因凭.而这种重视自然美、注重因地制宜、珍视自然景物的规划设计思想,是至今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的.以山水为主的风景园到了唐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著名山水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建构在蓝田县西南约20km 处,是唐代一座具代表性的别墅园林.王维在《辋川集序》中写道:“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只)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宫槐陌、临湖亭、南、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从景题看,辋川别业是一座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山水园林.王维晚年辞官终老于辋川,辋川亦是退隐、参53第4期 蔡君等:浅说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林植物景观 悟、游憩的隐居之地.“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全唐书・王维传》).宾主咏辋川20景,各成绝句20首,这就是著名的《辋川集》.其中许多景点是以植物为主的,根据诗句描写,可以设想当时的景观概况:华子冈:裴迪诗:“落日松风起,还家草露.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这是一处维持自然原貌的以松树为主的山岗.斤竹岭:裴迪诗:“明流纡且直,绿密复深;一径通山路,行歌望旧岑”.山岭上绿竹繁密幽深.一条清流纡回环绕,并有一条山路相通.鹿柴:王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裴迪诗:“日夕见寒山,便为独往客;不知深林事,但有迹”.从两人诗中看出,此地位于山中幽僻地段,人迹罕至,有大片森林,其中放养麋鹿.木兰柴:裴迪诗:“苍苍落日时,鸟声乱溪水.绿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此景周围遍植木兰.因此诗作于秋季,作者多着墨于山间景色,从诗中可看出,有一条溪水穿越其中.茱萸:王维诗:“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傥留客,置此茱萸杯”.裴迪诗:“飘香乱椒桂,布叶间檀栾.云日虽回照,森沉犹自寒”.这是一个岸边生长着繁茂茱萸的深山池沼.深秋时节,茱萸结实青红相间,如花般美丽.与茱萸相间的还有高大的檀栾.宫槐陌:裴迪诗:“门前宫槐陌,是向欹湖道;秋来山雨多,落叶无人扫”.这是一条通往欹湖的林荫大道,道路两边种植槐树.柳浪:王维诗:“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不学御沟上,春风伤别离”.欹湖岸边成行栽种柳树,柳树枝条时时映入清澈的湖水.竹里馆:王维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从诗中推测,此馆位置比较幽偏,周围有大片竹林.在幽篁里独坐,与明月为伴,是一种很典型的隐居生活.辛夷坞:王维诗:“木末芙蓉开,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是处山坞中种植辛夷为特色的植物景观,花自开自落,水流山空,映照了主人闲寂的心情[3].辋川别业有极富变化的自然地形.山、岭、岗、坞、湖、溪、泉、等,并有茂密的山林植被,代表山庄景物特色的是植物组成的景观.各个景点的花木种植与自然地形紧密结合,并且成林、成片地大面积丛植成景,如万竿修篁的斤竹岭、竹里馆,遍植木兰的木兰柴,岸边生长着茱萸的茱萸,道旁植宫槐的宫槐陌,以及柳浪、辛夷坞等.与谢灵运的山居相比,各个景点中的植物景观,有了更多的人工干预,是在大的山林氛围中,建立各具特色的人工植物景观.另一主要差别是唐代自然山水园中,所反映出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山水草木泉石,不只是被欣赏的对象,而且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是人的生活组成部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藉以抒发感情.从诗人对山川草木一往情深的描写,可以读到人与自然融合一致的超逸和恬淡.王维诗画兼长,从这种人在情景之中,景融生活之内的交融之中,园林植物景观开始走向诗情画意.现存的清代皇家离宫别苑避暑山庄,亦是一处景物天成的自然山水园.康熙在《芝径云堤》诗中写道: “草木茂,绝蚊蝎;泉水佳,人少疾.因而乘骑阅河隈,湾湾曲曲满林樾.测量荒野阅水平,庄田勿动树勿发(同伐).自然天成就地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君不见,磬锤峰,独峙山麓立其东.54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第19卷又不见,万壑松,偃盖重林造化同.……”避暑山庄的特色,在于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山庄范围内地形复杂,沟岔纵横,冈陂连绵.林木茂盛,松榛遍地,并有充沛水源.山庄保留了原有的山林野趣,以松树作为基调树种,突出塞外风光特点,并利用大片山林作为风景点.如松云峡,以苍劲繁茂的松树为主,形成莽莽林海;梨树峪、榛子峪则种植梨树、榛树,形成局部地段的植物景观特色;平原区的万树园以苍朴的古榆为主,形成疏林草地,麋鹿逐于林间;河、泊、湖、沼中种植荷、莲、茭、蒲、苇等水生植物.山庄在建园之初注意保留利用原有的天然植被,在建园过程中则结合地形、地貌,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地计划种植,并十分注意与自然环境的协调配合.同时,山庄大量选用乡土树种,如油松、侧柏、杨、柳、榆、槐、椿、枫等乔木,以及梨树、山楂、玫瑰、丁香等花果乔灌木,地方特色十分突出.在山庄七十二景中,有许多景点都与花木相联系,如以松树为题的“万壑松风”和“松鹤清越”,以梨树为题的“梨花伴月”,以枫树为题的“青枫绿屿”,以荷花为题的“曲水荷香”和“观莲所”等.这些景题同时也突出了季相变化,春有万树梨花,夏有荷花清香袭人,秋有枫林点染,冬有苍劲挺拔的油松等.同时,大面积的植被突出了山庄的自然景致,使山庄具有质朴疏朗、野趣横生、秀若天成的风格特色,是清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作[3].3 城市山林的建构因凭自然山林的别墅庄园,固然山青水秀,“水石林竹之美,岩岫曲之好,备尽之矣”.然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虽官僚、士族也非人人能拥有.而且远离城市,对于亦官亦隐的文士,以及纯为标榜清高的官僚、豪富的生活较为不便,所以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主流实为城市宅园.北魏期间,天水人姜质游张伦宅园后,曾作《庭山赋》以咏之,其中有“既不专流宕,又不偏华尚;卜居动静之间,不以山水为忘,庭起半丘半壑,听以目达心想”之句.明确表达了在庭园之中塑造自然山水的观念,虽则“半丘半壑”足以“目达心想”.至唐代,白居易在《闲题家池寄王屋张道士》中写道:“进不趋要路,退不入深山.深山太落,要路多险艰.不如家池上,乐逸无忧患……富者我不顾,贵者我不攀”.白乐天把家池作为隐逸、闲居的场所,对于后期城市园林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宋代文人苏舜钦在《沧浪亭》中有“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迹与豺狼远,人如鱼鸟闲”的诗句,说明隐迹城市山林,一样可以远离仕途险恶,如鱼鸟般闲适.明代文人王世贞则有“山居之迹于寂也,市居之迹于暄也,惟园居在季孟间耳”的议论.计成在《园冶・相地・市地》一篇对城市山林作了肯定和概括:“邻虽近俗,门掩无哗……足征市隐,犹胜巢居.能为闹处寻幽,胡舍近方图远?得闲即诣,随兴携游”.以上种种,园虽居城市,却都力求闲隐,这是因为从魏晋到明清,中国古代文人在基本保持着忧患意识的前提下,不少都追求心境的淡泊以淡化人生.因而他们也都要求超越眼前的恶浊尘氛,超越自我,徜徉于足以寄托忧愁和抑郁心情的一种恬适的情境.园林作为生活的场所,被要求有着自然空灵的格调,寄托着士人的忧喜.山林气氛亦是园主所注重追求的.早在魏晋时期,城市私园已经非常注重山林野趣的塑造.前面提到北魏张伦的宅园即是一例.“伦造景阳山,有若自然,其中重岩复岭,相属,深蹊洞壑,逦递连接.高林巨树,足使日月蔽亏;悬葛垂萝,能令风烟出入.崎岖石路,似壅而通;峥嵘涧道,盘纡复直.是以山情野兴之士,游以忘归”(《洛阳伽蓝记》).从文中描述看出,景阳山是一座土石相间的体形庞大的假山,结构相当复杂.山上林木高大繁茂,人在其中,不见天日,悬葛垂萝,风烟出入其间,极富山林野趣,无怪乎山情野兴之士,游以忘归.55第4期 蔡君等:浅说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林植物景观 城市私园发展到唐代,较之魏晋时期更为兴盛.同时,山水诗文的兴旺发达,山水画的内容丰富,促使园林创作跃入一个新境界.白居易在洛阳履道里的宅园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白居易曾作《池上篇》记这处宅园的情况“……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白居易在文中提出土地规划的比例关系,选园面积约十一亩,水占三分之一,种竹约五分之一至六分之一.园以水胜,植物以竹为主,而在《池上篇》诗中白居易对这一规划思想作了一般性的概括: “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灵鹤怪石,紫菱白莲,皆吾所好,尽在吾前.”园虽小,但有水一池,种竹千竿,植物在园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小,以此采创造清新幽雅的城市山林气氛,同时也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园林观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3].至宋代,文人园形成私家造园的主流,并影响到皇家园林,诗、画与园林进一步结合,意境的创造受到重视.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多成片种植以成林成景,以突出幽深、自然的意趣.但已经注意到欣赏植物的个体姿态,这与宋代绘画艺术的高度发达不无关系.如朱长文的乐圃:“草堂西南有土而高者,谓之‘西丘’.其木则松、桧、梧、柏、黄杨、冬青、椅桐、柽、柳之类,柯叶相幡,与风飘扬,高或参云,大或合抱,或直如绳,或曲如钩,或蔓如附,或偃如傲,或参如鼎足,或并如钗股,或圆如盖,或深如幄,或如蜕虬卧,或如惊蛇走,名不可以尽记,状不可以殚书也.虽霜雪之所摧压,飙霆之所击撼,槎摧折,而气象未哀.其花卉则春繁秋孤,冬曝夏倩,珍藤幽,高下相依.兰菊猗猗,蒹葭苍苍,碧鲜覆岸,慈筠列砌,药录所收,雅记所名,得之不为不多”(《乐圃记》).乐圃中所用植物种类繁多,但已非常注意各种姿态的植物之间的互相配合.常绿针、阔叶树占有一定比例,所以虽霜雪摧压,气象未哀.难能可贵的是对于植物的药用价值及所用植物的名称,有所记录,对植物的生态习性亦注意观察有所了解,并正确运用,如“慈筠列砌”,使建筑与花木之间有个很好的过渡,构成生动画面.同时,慈竹丛生而根不外窜,阶下种植,亦不伤屋基.现存苏州的宋代园林沧浪亭,建园之始即“草树郁然”,“不类乎城中”,后经策划,成一代名园.至今,沧浪亭土山上古树三五成丛,下有遍地箬竹,野趣横生,苍古入画.苏舜钦正是在他所创造的山林意境中,“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以排遣愁怀.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园林著述也空前繁荣.城市私园尤其是文人园林秉承文化脉息,园林是抒发灵性、表现情趣的生活场所,仍具有隐逸情调,只是手法更加细腻.如沈复在《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中评当时的江南名园“安澜园”:“游陈氏安澜园……池甚广,桥作六曲形,石满藤萝,凿痕全掩,古木千章,皆有参天之势,鸟啼花落,如入深山.此人工而归于天然者,余所历平地之假石园亭,此为第一.”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定国公园:“藕花一塘,隔岸数石,乱而卧,土墙生苔,如山脚到涧边,不记在人家圃.”这一时期,随着人们对自然美的领略不断深化,造园的至高水准是“虽由人做,宛自天开”.人的智巧就是不露痕迹地创造一种人工的自然山水环境,植物景观一方面掩盖人工痕迹,一方面创造自然的山林气氛.因此,人工叠石植藤萝以掩盖凿痕,在土墙的根部滋养青苔,使狭小的庭院获得意念上的扩大.而参天古木则是构成人工山林的骨架.这种在有限的空间内,所构成的山林氛围,是“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是回归自然与造化冥和为一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同时,这亦是随社会经济的发56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第19卷。

浅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水

浅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水

浅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水作者:赵雯亭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6年第12期1 古典园林意思发展第1 阶段,当时的大自然一切并没有那么的美好,一切的景色是如此的粗狂,而且当时的人们以打猎为生。

第2阶段,当时的人们比较喜欢幻想以及向往神界,所以,会在大自然的基础之上进行加工修饰,而且对于装饰也很有讲究,讲究大气场,以来满足内心的虚荣。

第3阶段,在这个阶段的人们就比较青睐于山水风光,而且对于大自然的美丽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在大自然的基础上进行着近一步的升华。

第4个阶段,对于园林来说,数量日益增加,样式也是花样百出,特别是苏州那一带。

2 山、水与隐逸文化魏晋时期,战争四起,在那个时期,名人雅士对于前途感到一片迷茫,且道家思想影响较深,所以,名人雅士们都向往着隐居山林,过着悠然闲适的生活,从此不问世事,在山中,与天地为伴。

但是,人终究是要面对现实,在当时的条件下,环境非常艰辛。

在两晋后,人们更加向往田园生活,就如陶渊明所说,“结庐在人境”而“心远地自偏”,甚至效法白居易“隐在留司官”,其认为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享受田园生活,还可以净化自己的心灵。

老庄“游心”思想认为:“以天地之心为心”方可“默契造化,与道同机”,这一点就是在启发人们要运用着自己的想象来进行无限的想象。

3 中国古典园林表现自然山水的主要特征3.1 写实地摹仿自然山水汉代,人们就开始逐渐欣赏大自然的美,且会学着在园林中运用大自然的美。

如东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大起第舍,“又广开园圃,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像二崤,深林绝涧”,在一时期,人们会喜欢用叠山的手法来进行对大自然美景的模仿。

在这一方面,对于前期的欣赏又前进了一步。

但是在模仿山水的过程中,往往要考虑到面积,因为在模仿山林时就要求园林的面积较大,对于这一点,很多人无法满足。

3.2 写实与写意结合地摹拟自然山水针对园林艺术来说,其很多方面是与山水紧密相连的在我国古代,园林中的构建就注入了写意的成分。

详细介绍古典园林中的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及其特点

详细介绍古典园林中的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及其特点

详细介绍古典园林中的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及其特点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本文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e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s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之一,承载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融合了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文化内涵。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风景的布置和特点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风景的布置和特点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风景的布置和特点摘要: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和造景上都有着独特的讲究,它积聚着造园家们的智慧,在给我们营造了艺术文化气息的同时给了我们美的享受。

本文从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入手,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风景的布局,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构景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风景布局;构景方法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淳朴自然美,重在表现大自然山水的景色美,处处显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融,中国造园的基本法则是"有定法、无定式",利用山、水、植物为素材,经人为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出精练化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有定法是造园的基本准则之一,在园林设计中,自然要素应做到精练典型,"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符合自然之理,体现"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

无定式主要表现为,选址没有固定模式、园林风格没有固定模式两个方面。

与世界园林相比,我国园林有四大艺术特色,具体包括:1.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括两方面。

首先是总体布局要合乎自然。

"师法自然"是山水总体布局,艺术素材的提炼与组合,要合乎自然界地形生成分布的客观规律。

古典园林是自然山水式园林,山水景观的设计与营造,必须以自然为蓝本,以自然本原为依据,即"以真为假"来塑造园林地貌,做到景观地貌"做假成真",使之"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第二是指每个细节素材的景观组合,要符合自然和谐、相互依存的规律。

造园艺术如同音乐中的曲谱,必须对自然山水进行艺术取舍和高度概括,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穷意境。

2.园林建筑“融于自然”园林建筑"融于自然",是指建筑的布局、造型、规模、色彩,要与自然环境相和谐,使建筑美与自然美融于一体。

建筑的形与神,既要与天空、地面、自然环境吻合,又要与园林内各部分景观相衔接,使园林体现自然、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达到渐人佳境、情景交融的效果。

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水之美

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水之美

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水之美山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自古以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

在实践中,山水既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源,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把山水视作实用的对象、崇拜的对象、审美的对象,对山水加以欣赏、歌颂和赞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人们乐于游山玩水,观赏名山大川绮丽风光中,对山水美的欣赏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作为真、善、美的一种象征,以物喻人,移情寄性。

使山水的审美情趣进入以物“比德”和赏景“畅神”的境界。

山水何以为美?春秋时代的孔子告诉我们“知者乐水,仁者乐水”,何也?“出云风以通天地之间,阴阳合和,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食。

”将山看成沟通天地,和合阴阳的重要事物及雨露源泉,是抚育万物,养育百姓的根本,具有与“仁者”无私品德相比美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

而水,孔子认为它无私给予万物,“似德”:所到之处有生命成长,“似仁”:下流曲折而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董必平,“似正”;其万折必东,“似意”;所以,君子见大水必观赏,这就是说,水具有与“君子”或“知者”的德、仁、义、智、勇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令人愉悦的。

在中国园林中,山水、泉石是重要的造景要素。

在大型宫菀或大、中型宅园里,它既有山水又有泉石。

而且水泉往往互相沟通,山石也往往相互因依,其庭院里既有孤立的石峰,散置的石快,也有由石堆叠而成,形态各异的假山。

而在小型或微型的空间里,由于不可能容纳体量较大的山水,于是,就代之以泉石,或以泉石作为山水的象征。

故观石品泉就带有游山玩水的性质,不过这是静观神游,而不是动观实游。

中国园林的盆景艺术可以说是这种象征性山水的最抽象的表现,如苏州拙政园及环秀山庄里的盆景园。

山是造园的骨架,有了山才能“绿影一堆”。

自然界的山形形色色,土石相兼,有土山,石山、土抱石山,石掩土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卷 第4期北京林业大学学报V o l.19,N o.4 1997年10月JOU RN AL O F BEIJIN G F OR EST RY U N IV ERSIT Y O ct.,1997浅说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林植物景观蔡 君 苏雪痕(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100083,北京;第一作者32岁,女,讲师)摘要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林植物景观为园主提供了可以寄心林泉丘壑的退隐的生活场景,从南朝到明清,历代园主一直力求体现山林意趣.该文从中国古代文士崇尚山林隐逸生活的侧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郊野墅园及城市宅园山林意趣的营造手法,做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林植物景观,不仅艺术地再现了自然界中的山川草木,而且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关键词 山林植物景观,隐逸,意境中图分类号 K928.73中国传统的大陆型农业文明促使中国人很早就萌发了山水审美意识.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对山川草木的描写,虽然经常是作为形象的譬喻而出现的,但其中已包含了人对自然审美感受的萌芽,“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小雅・斯干》).这是一首叙述周王宫落成的诗,其宫室选址,溪涧流水清清,终南山上林木幽幽,绿竹繁茂青松苍翠,自然环境非常优美.魏晋时期,对自然山川草木的欣赏始成风气.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极其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人性觉醒的非常年代,一统天下崩溃,儒学独尊的局面被打破.对老庄哲学的再认识,是这个时期文化思潮的突出特点.老庄哲学以“道”解释世界,又以“道”规范生活,在战乱频繁、民生疾苦、命如朝露的残酷生活面前,人们被迫从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里寻求出路.寄情山林田园,隐世遁名等都可以从“道”这个总的命题得到解释.正如王羲之《兰亭诗》所说:“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寥朗无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造化之功至大至广.均匀地分布于万物,碧天绿水之间所有寓目的景物都体现着自然之理.倘能任其所遇,快然自足,自能在良辰美景中得逍遥之乐.而万籁也无处不适于“我”,处处都给自己以新鲜的感受.宗炳著《画山水序》亦提出“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仁者乐在山水,因其能以形貌体现自然之道.正因是通过这种人观照天地而达于道的思辩过程,激发了人们对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而山林田园都是雅士体悟自然的审美对象,“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世说新语》),所以文人雅士并非一定要在幽深绝俗的山林中完善自己,体味人生,使心灵化入宇宙最深处.在自家的丘园中一样可以俯仰自得.东晋士族都有大规模的庄园,集山林田园于一区.这种以创造幽美的生活环境为目的的庄园,因士1997-01-11收稿族对自然生活的追求而被要求具有自然的风格.返归山林田园就是摒除虚伪矫饰,保持人性的纯朴,人的自然天性与自然界的天然存在冥合为一,即是“顺万物之性”.因此寄情山林田园就是返归自然.中国古典园林美学观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人们崇尚自然,渴望把握自然,力图开掘自然美的奥秘.在以后对诸如意境、构图、手法等方面的探索,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对自然美深刻细腻的体验,使造园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客观地描摩自然山水,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自然景观所激发的情趣,是一种物我同一的生活美和自然美融合的极致.尤其是山林意境,因其为园主提供了可以寄心林泉丘壑的退隐的生活场景,是从南朝到明清以来一直为历代园主所力求体现的,而植物是再现这种意境不可缺少的要素.1 隐逸的山林环境隐逸在中国由来已久.老庄哲学中的崇敬自然、超然物外、与万化冥和为一的思想,儒家的舍行藏、舒卷自如的处世原则,都可促使士人归隐.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又说:“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孟子又进一步提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政治,仕宦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这种洁身自好,独标远致的理想情操,很受士人推崇,魏晋时期,则形成一种精神气候,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思想出现以前,高士们大都本于老庄方外之隐的思想,在离世绝俗的山林中修道求仙.这从当时的招隐诗、游仙诗中可看出这一点.如陆机赞一首《招隐诗》中写道:“踯躅欲安之,幽人在浚谷.朝采南涧藻,夕息西山足.轻条象云构,密叶成翠幄,激楚伫兰林,回芳薄秀木……"高士栖息的隐居环境,林木高耸,茂密的树叶形成绿色帷幄……郭璞在他的《游仙诗》其一中说:“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临源挹清波,陵冈掇丹荑.灵溪可潜盘,安事登云梯.”诗中指出山林隐栖中自有仙境,何必真去求仙.所以,隐士在自然空灵、草木葱笼、林水翳然的隐居环境,更容易达到高蹈尘外的境界,自然山水林木成为士人追求冥寂超俗的代表环境.2 自然山林的因凭与隐逸并行而出的,则是对自然山水的赏会.东晋时期,由于玄言与佛理的结合,加深了士人对山川草木的审美意识.“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世说新语》).欣赏自然山水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文化时尚.伴随着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对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体现自然风貌的园林亦随之产生.因真正能在幽深绝俗的山林中餐霞饮露的人毕竟不多.而在自己的丘园中体味老庄玄虚,寄心林泉丘壑则要方便、容易得多.郊野较之城市有良好的山水植被等自然条件,在郊野营造墅园,有置身自然的超尘离俗,而无栖身岩穴的餐风露宿之苦.孙绰在《遂初赋》叙言中说:“余少慕老庄之道,仰其风流久矣.却感于陵贤妻之言,怅然悟之.乃经始东山,建五亩之宅.带长阜,倚茂林,孰与坐华幕、击钟鼓者同年而语其乐哉.”倚借自然山林建宅构园,不仅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而且繁密葱郁的林木可以衬托主人的隐逸情调.东晋时期谢灵运(385~433)卜宅相地,营造山庄别业,更加注重对自然风景的选择和利用.约在公元427至433年,谢灵运隐居会稽,“选自然之神丽,尽高栖之意得”,精心选择自然山水中风景秀丽的境域,作为隐居之地.谢并为此作长篇大赋《山居赋》,对其山居作了细致的描写,并自己作了注释.谢灵运这所山墅有南北两居,南居为谢灵运父、祖早先卜居之地,北居即其新营之墅.谢在《山居赋》中对其周围自然环境作了如下描写:“其居也,左湖右江,往渚还52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第19卷汀;面山背阜,东阻西倾;抱含吸吐,款跨纡萦,绵联邪亘,侧直齐平.”即东有湖,西有江,江湖含有若干洲屿;南有山,北有阜,地势高低起伏.四面环水,水中有洲,洲中有水,兼有迂回平整的地形.园墅紧密契合于自然山水地形,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山居周围的山形水貌丰富多致的变化,滋养着大量水中陆上的各种植物.山居不仅是游目骋怀的接近自然的隐居之地,它同时亦是一座建于自然山水之中自给自足的庄园.“南山则夹渠二田,周岭三苑”,且有“北山二园”,“百果备列”,物产非常丰富,蔬菜有蓼、蕺、荠、葑、菲、苏、姜、绿葵、白薤、寒葱、春藿,可以“灌蔬自供”.果木有“杏坛、(苹果)园、橘林、栗圃、桃李多品,梨枣殊所,枇杷、林檎,带谷映渚”,种类繁多.山墅周围环境,林木葱郁,除有大片竹林外,还有多种树木,如松、柏、檀、栎、桐、榆、楸、梓等,并且都是“干合抱以隐岑,杪千仞而排虚”.这些高大树木构成了浓郁的山林气氛,烘托了主人冥寂超俗的隐士形象.山上还出产多种药材,记有五茄根、葛根、菊华、柏实、兔丝实、女贞实、蛇床实、天门冬、麦门冬、附子、天雄、乌头、地黄、细辛、卷柏、伏芩等.湖泊沼泽另产多种水生植物,各类植物一方面可满足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亦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保证了山居良好的生态环境[2].谢灵运对这些植物寄予了深厚的感情,他赞赏荷花:“虽备物之偕美,独扶渠之华藓……必充给而后搴,岂蕙草之空残.”他写中草药:“映红葩于绿蒂,茂素蕤于紫枝.既往年而增灵,亦驱妖而斥疵”,欣赏它们既美观又有实用价值.同时,他也注意到树木姿态及与其他景物互相映衬之美,在山居周围“选其美者栽之”,并赞美它们:“凌岗上而乔竦,荫涧下而扶疏;沿长谷以倾柯,攒积石以插衢;华映水而增光,气结风而回敷;当严劲而葱倩,承和煦而芬腴.”从中也可看出各种地形、地貌有不同的植物相映衬,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而对于山居建筑本身的选址,与自然地形、植被关系的处理,以及风景的观望等,更是精心选择、剪裁.如作为主要居所的“西馆”,“葺基构宇在岩林之中,水卫石阶,开窗对山,仰眺曾峰,俯镜壑.去岩半岭,复有一楼,回望周眺既得远趣,还顾西馆,望对窗户.缘崖下者,密竹蒙迳,从北直南,悉是竹园,东西百丈,南北百五十五丈,北倚近峰,南眺远岭.四山周回,溪涧交过,水石林竹之美,岩岫曲之好,备尽之矣”(《山居赋》之注文).建筑因凭自然山林,构于岩林之中,并可仰观山峰秀色,俯瞰清川如镜,崖下有大片竹园,《赋》中对此环境中的植物景观还有如下记叙:“修竹葳蕤以翳荟,灌木森沉以蒙茂,萝蔓延是攀援,花芬薰而媚秀……”综合《赋》及其注文可以看出,建筑所处的环境,不仅有高大乔木,而且有茂密的灌木,藤蔓纷披,林竹葱郁,花卉芬芳秀美,有着丰富的植物景观外貌.同时,翠竹修篁与水石交融,岩洞山崖起伏隈依,山居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因借自然风景,与自然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人工美、自然美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体现了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从以上分析看来,谢家庄园是一座典型的园林化庄园,植物景观主要以自然植被为主,兼一定的具有实用价值或美学价值的人工植物景观.从特点来说,整个山居非常重视对自然山川草木的因凭.而这种重视自然美、注重因地制宜、珍视自然景物的规划设计思想,是至今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的.以山水为主的风景园到了唐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著名山水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建构在蓝田县西南约20km 处,是唐代一座具代表性的别墅园林.王维在《辋川集序》中写道:“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只)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宫槐陌、临湖亭、南、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从景题看,辋川别业是一座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山水园林.王维晚年辞官终老于辋川,辋川亦是退隐、参53第4期 蔡君等:浅说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林植物景观 悟、游憩的隐居之地.“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全唐书・王维传》).宾主咏辋川20景,各成绝句20首,这就是著名的《辋川集》.其中许多景点是以植物为主的,根据诗句描写,可以设想当时的景观概况:华子冈:裴迪诗:“落日松风起,还家草露.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这是一处维持自然原貌的以松树为主的山岗.斤竹岭:裴迪诗:“明流纡且直,绿密复深;一径通山路,行歌望旧岑”.山岭上绿竹繁密幽深.一条清流纡回环绕,并有一条山路相通.鹿柴:王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裴迪诗:“日夕见寒山,便为独往客;不知深林事,但有迹”.从两人诗中看出,此地位于山中幽僻地段,人迹罕至,有大片森林,其中放养麋鹿.木兰柴:裴迪诗:“苍苍落日时,鸟声乱溪水.绿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此景周围遍植木兰.因此诗作于秋季,作者多着墨于山间景色,从诗中可看出,有一条溪水穿越其中.茱萸:王维诗:“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傥留客,置此茱萸杯”.裴迪诗:“飘香乱椒桂,布叶间檀栾.云日虽回照,森沉犹自寒”.这是一个岸边生长着繁茂茱萸的深山池沼.深秋时节,茱萸结实青红相间,如花般美丽.与茱萸相间的还有高大的檀栾.宫槐陌:裴迪诗:“门前宫槐陌,是向欹湖道;秋来山雨多,落叶无人扫”.这是一条通往欹湖的林荫大道,道路两边种植槐树.柳浪:王维诗:“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不学御沟上,春风伤别离”.欹湖岸边成行栽种柳树,柳树枝条时时映入清澈的湖水.竹里馆:王维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从诗中推测,此馆位置比较幽偏,周围有大片竹林.在幽篁里独坐,与明月为伴,是一种很典型的隐居生活.辛夷坞:王维诗:“木末芙蓉开,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是处山坞中种植辛夷为特色的植物景观,花自开自落,水流山空,映照了主人闲寂的心情[3].辋川别业有极富变化的自然地形.山、岭、岗、坞、湖、溪、泉、等,并有茂密的山林植被,代表山庄景物特色的是植物组成的景观.各个景点的花木种植与自然地形紧密结合,并且成林、成片地大面积丛植成景,如万竿修篁的斤竹岭、竹里馆,遍植木兰的木兰柴,岸边生长着茱萸的茱萸,道旁植宫槐的宫槐陌,以及柳浪、辛夷坞等.与谢灵运的山居相比,各个景点中的植物景观,有了更多的人工干预,是在大的山林氛围中,建立各具特色的人工植物景观.另一主要差别是唐代自然山水园中,所反映出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山水草木泉石,不只是被欣赏的对象,而且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是人的生活组成部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藉以抒发感情.从诗人对山川草木一往情深的描写,可以读到人与自然融合一致的超逸和恬淡.王维诗画兼长,从这种人在情景之中,景融生活之内的交融之中,园林植物景观开始走向诗情画意.现存的清代皇家离宫别苑避暑山庄,亦是一处景物天成的自然山水园.康熙在《芝径云堤》诗中写道: “草木茂,绝蚊蝎;泉水佳,人少疾.因而乘骑阅河隈,湾湾曲曲满林樾.测量荒野阅水平,庄田勿动树勿发(同伐).自然天成就地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君不见,磬锤峰,独峙山麓立其东.54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第19卷又不见,万壑松,偃盖重林造化同.……”避暑山庄的特色,在于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山庄范围内地形复杂,沟岔纵横,冈陂连绵.林木茂盛,松榛遍地,并有充沛水源.山庄保留了原有的山林野趣,以松树作为基调树种,突出塞外风光特点,并利用大片山林作为风景点.如松云峡,以苍劲繁茂的松树为主,形成莽莽林海;梨树峪、榛子峪则种植梨树、榛树,形成局部地段的植物景观特色;平原区的万树园以苍朴的古榆为主,形成疏林草地,麋鹿逐于林间;河、泊、湖、沼中种植荷、莲、茭、蒲、苇等水生植物.山庄在建园之初注意保留利用原有的天然植被,在建园过程中则结合地形、地貌,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地计划种植,并十分注意与自然环境的协调配合.同时,山庄大量选用乡土树种,如油松、侧柏、杨、柳、榆、槐、椿、枫等乔木,以及梨树、山楂、玫瑰、丁香等花果乔灌木,地方特色十分突出.在山庄七十二景中,有许多景点都与花木相联系,如以松树为题的“万壑松风”和“松鹤清越”,以梨树为题的“梨花伴月”,以枫树为题的“青枫绿屿”,以荷花为题的“曲水荷香”和“观莲所”等.这些景题同时也突出了季相变化,春有万树梨花,夏有荷花清香袭人,秋有枫林点染,冬有苍劲挺拔的油松等.同时,大面积的植被突出了山庄的自然景致,使山庄具有质朴疏朗、野趣横生、秀若天成的风格特色,是清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作[3].3 城市山林的建构因凭自然山林的别墅庄园,固然山青水秀,“水石林竹之美,岩岫曲之好,备尽之矣”.然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虽官僚、士族也非人人能拥有.而且远离城市,对于亦官亦隐的文士,以及纯为标榜清高的官僚、豪富的生活较为不便,所以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主流实为城市宅园.北魏期间,天水人姜质游张伦宅园后,曾作《庭山赋》以咏之,其中有“既不专流宕,又不偏华尚;卜居动静之间,不以山水为忘,庭起半丘半壑,听以目达心想”之句.明确表达了在庭园之中塑造自然山水的观念,虽则“半丘半壑”足以“目达心想”.至唐代,白居易在《闲题家池寄王屋张道士》中写道:“进不趋要路,退不入深山.深山太落,要路多险艰.不如家池上,乐逸无忧患……富者我不顾,贵者我不攀”.白乐天把家池作为隐逸、闲居的场所,对于后期城市园林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宋代文人苏舜钦在《沧浪亭》中有“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迹与豺狼远,人如鱼鸟闲”的诗句,说明隐迹城市山林,一样可以远离仕途险恶,如鱼鸟般闲适.明代文人王世贞则有“山居之迹于寂也,市居之迹于暄也,惟园居在季孟间耳”的议论.计成在《园冶・相地・市地》一篇对城市山林作了肯定和概括:“邻虽近俗,门掩无哗……足征市隐,犹胜巢居.能为闹处寻幽,胡舍近方图远?得闲即诣,随兴携游”.以上种种,园虽居城市,却都力求闲隐,这是因为从魏晋到明清,中国古代文人在基本保持着忧患意识的前提下,不少都追求心境的淡泊以淡化人生.因而他们也都要求超越眼前的恶浊尘氛,超越自我,徜徉于足以寄托忧愁和抑郁心情的一种恬适的情境.园林作为生活的场所,被要求有着自然空灵的格调,寄托着士人的忧喜.山林气氛亦是园主所注重追求的.早在魏晋时期,城市私园已经非常注重山林野趣的塑造.前面提到北魏张伦的宅园即是一例.“伦造景阳山,有若自然,其中重岩复岭,相属,深蹊洞壑,逦递连接.高林巨树,足使日月蔽亏;悬葛垂萝,能令风烟出入.崎岖石路,似壅而通;峥嵘涧道,盘纡复直.是以山情野兴之士,游以忘归”(《洛阳伽蓝记》).从文中描述看出,景阳山是一座土石相间的体形庞大的假山,结构相当复杂.山上林木高大繁茂,人在其中,不见天日,悬葛垂萝,风烟出入其间,极富山林野趣,无怪乎山情野兴之士,游以忘归.55第4期 蔡君等:浅说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林植物景观 城市私园发展到唐代,较之魏晋时期更为兴盛.同时,山水诗文的兴旺发达,山水画的内容丰富,促使园林创作跃入一个新境界.白居易在洛阳履道里的宅园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白居易曾作《池上篇》记这处宅园的情况“……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白居易在文中提出土地规划的比例关系,选园面积约十一亩,水占三分之一,种竹约五分之一至六分之一.园以水胜,植物以竹为主,而在《池上篇》诗中白居易对这一规划思想作了一般性的概括: “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灵鹤怪石,紫菱白莲,皆吾所好,尽在吾前.”园虽小,但有水一池,种竹千竿,植物在园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小,以此采创造清新幽雅的城市山林气氛,同时也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园林观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3].至宋代,文人园形成私家造园的主流,并影响到皇家园林,诗、画与园林进一步结合,意境的创造受到重视.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多成片种植以成林成景,以突出幽深、自然的意趣.但已经注意到欣赏植物的个体姿态,这与宋代绘画艺术的高度发达不无关系.如朱长文的乐圃:“草堂西南有土而高者,谓之‘西丘’.其木则松、桧、梧、柏、黄杨、冬青、椅桐、柽、柳之类,柯叶相幡,与风飘扬,高或参云,大或合抱,或直如绳,或曲如钩,或蔓如附,或偃如傲,或参如鼎足,或并如钗股,或圆如盖,或深如幄,或如蜕虬卧,或如惊蛇走,名不可以尽记,状不可以殚书也.虽霜雪之所摧压,飙霆之所击撼,槎摧折,而气象未哀.其花卉则春繁秋孤,冬曝夏倩,珍藤幽,高下相依.兰菊猗猗,蒹葭苍苍,碧鲜覆岸,慈筠列砌,药录所收,雅记所名,得之不为不多”(《乐圃记》).乐圃中所用植物种类繁多,但已非常注意各种姿态的植物之间的互相配合.常绿针、阔叶树占有一定比例,所以虽霜雪摧压,气象未哀.难能可贵的是对于植物的药用价值及所用植物的名称,有所记录,对植物的生态习性亦注意观察有所了解,并正确运用,如“慈筠列砌”,使建筑与花木之间有个很好的过渡,构成生动画面.同时,慈竹丛生而根不外窜,阶下种植,亦不伤屋基.现存苏州的宋代园林沧浪亭,建园之始即“草树郁然”,“不类乎城中”,后经策划,成一代名园.至今,沧浪亭土山上古树三五成丛,下有遍地箬竹,野趣横生,苍古入画.苏舜钦正是在他所创造的山林意境中,“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以排遣愁怀.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园林著述也空前繁荣.城市私园尤其是文人园林秉承文化脉息,园林是抒发灵性、表现情趣的生活场所,仍具有隐逸情调,只是手法更加细腻.如沈复在《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中评当时的江南名园“安澜园”:“游陈氏安澜园……池甚广,桥作六曲形,石满藤萝,凿痕全掩,古木千章,皆有参天之势,鸟啼花落,如入深山.此人工而归于天然者,余所历平地之假石园亭,此为第一.”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定国公园:“藕花一塘,隔岸数石,乱而卧,土墙生苔,如山脚到涧边,不记在人家圃.”这一时期,随着人们对自然美的领略不断深化,造园的至高水准是“虽由人做,宛自天开”.人的智巧就是不露痕迹地创造一种人工的自然山水环境,植物景观一方面掩盖人工痕迹,一方面创造自然的山林气氛.因此,人工叠石植藤萝以掩盖凿痕,在土墙的根部滋养青苔,使狭小的庭院获得意念上的扩大.而参天古木则是构成人工山林的骨架.这种在有限的空间内,所构成的山林氛围,是“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是回归自然与造化冥和为一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同时,这亦是随社会经济的发56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第19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