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
卞(biàn)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南京市溧水区, 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 林等。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做了很大贡献。诗《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卞之琳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作为诗人,他曾师从 于徐志摩,与“雨巷诗人”戴望舒并称“南戴北卞”;作为翻译家,他是莎士比 亚研究专家。
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 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
观念新 追求个性和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和见解。
壹 诗行少;
短
贰 诗味丰;
诗
叁 短而有情;
特
肆 短而有力。
点
以第二首诗歌的旁批为例,为其他四首诗仿写旁批。
光““《 句雨《 蕴在《 象也《
芒统一统 情,风 含被断 丰是月
“红”和“寂寞”:“红”意味着积极欢欣的情感,与“寂寞”形成对比。为 了见面的短暂欢欣,诗人愿意承受漫长的寂寞,真挚的情意在对比中表露无遗。
“头边”和“长途”:空间上的“头边”意味着亲近,与首句“长途”形成对 比,距离再远,诗人也要来到逝者身边,表达出最真切的情意。
【哲理美】
统一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却没有靠着。
【对比】
【对比】
请参照示例,在《萧红墓畔口占》中再找出一 组这样的词语,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示例】“走”和“放”:“走”六小时,表明走的时间之长,空间之远, 情意之重。这是一段艰难困苦之路,可以想见诗人的身心在这一段路程中经受了 极大的考验;“放”一束红山茶,动作轻,时间短,情感真挚。两个动作一重一 轻,时间一长一短,情感一紧张一温柔,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生者对逝者无 比的思念之情。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点梳理01《月夜》【文学常识】㈠作者资料。
沈尹默,原名君默,诗人,书法家。
他是新诗运动的先驱,用自己的写作实践,倡导和支持新诗。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
㈡写作背景1918年1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发表了浓尹默的三首诗,即《鸽子》《人力车夫》《月夜》。
康白情说:“第一首散文诗,而备具新诗的美德的沈尹默的《月夜》”,并认为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足见此诗一发表,就引起了诗界的注意。
㈢解题《月夜》既点明时间,也点明所描写的对象。
【重点字词】㈠字音字形。
(1个)1.尹.(yǐn)。
㈡词语释义1.尹:治理;古代官名。
2.霜风:刺骨寒风。
【文章主旨】诗人以霜风、月光、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表现了“五四运动”前夕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追求人格独立的意识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写作特色】1.画面感强诗中的“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月光”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诗歌语言近似白描,用虚词“着”收束四种状态,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2.富于韵律之美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辍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韵律之美。
【重点难点】1.从哪里能看出这个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
⑴《月夜》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光”“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⑵从形式上看,诗歌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
⑶从风格上看,诗歌使用的是传统的咏物寄怀的手法。
2.赏析诗句“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景物描写。
用“呼呼的”修饰“霜风”,让人感到一种生机;用“明明的”修饰“月光”,为夜晚的环境增添了一抹亮色。
3.赏析诗句“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并无孤独之感,而是表达出一种自强自立的意味,展现出“五四运动”前夕青年知识分子个性的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的意识。
5第3课 短诗五首(优秀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
风
雨
芦
荻吟
作者简介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 广东南海人,诗人。1935年前后开始发 表作品。他的诗以含蓄凝练的语言表现 现代生活,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主 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41年12月,当时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 候,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我中华大地,那时的中国风雨如晦, 阴霾遍布,生灵涂炭。诗人芦获深切感受到了时代的风雨,也感受到 了全国人民心中积聚着的愤怒的力量,他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 “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诗。
3.请简要分析《萧红墓畔口占》中的对比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表明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长度”,又包含着一 种“重”,这与“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动作的短促与轻逸形 成了对比。 “我”与“你”也构成了对比:“我”生“你”死,“我”动“你” 静,“我”等待“你”卧听。
诗歌主旨
这首独特的伤逝之作描述了诗人长途跋涉来到萧红墓前凭吊的情形, 寄托了诗人对已故友人的怀念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对现实的 无奈、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以及险境中的坚守等复杂情感。
短 诗 五 首
文体知识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 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又称为白话诗、自由诗、现代诗。 形式: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散文诗。 特点: ①形式新,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押韵比较自由。 ②语言新,以白话写诗。 ③观念新,追求个性和独立。 《短诗五首》中,前四首味中国新诗,末一首为外国诗。
板书设计
风卷、雨奔
风雨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
风雨吟
“我”
年轻舵手的心
关怀社会命运 力图做出努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3 短诗五首》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3 短诗五首》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短诗。
这些短诗分别是《所见》、《过故人庄》、《春晓》、《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逢入京使》。
这些短诗题材多样,有写景的,有抒情的,有叙事的有描绘的。
这些短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智慧和美感。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对于一些基本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帮助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诗五首》,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短诗五首》,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学习《短诗五首》,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欣赏和理解诗歌的美。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示范、引导、讨论、写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些与诗歌相关的趣味故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讲解:对《短诗五首》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诗歌的主题、意境、情感等。
3.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4.写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写一首短诗,培养他们的文学创造力。
5.总结: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价值。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断章》《风雨吟》《统一》(37张PPT)
写作练习
雨还在下,一辆公交车停下,我终于拿出了5元钱,跑到了老 人身边,“爷爷,我有5块钱,给你吧。”我望着老人布满皱 纹的脸说。老人愣了一下,接过钱,不停地说:“谢谢你,谢 谢,小兄弟!”“你是哪个学校的?”“我们高桥的!”说完 我便和同桌上了车,在公交车上,我回头一瞥,看见同桌正回 望着老人,若有所思。
绘出了此时“大地”的动荡、不安和 “老东西,知道我这包多少钱吗?一万块,懂吗?一万!
被裹挟的状。
《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诗中的“风雨”有哪些含义?
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也象征着“人生”
的坎坷与磨难。(以及当时中国社会局势动荡不
写作练习
雨越下越大,丝毫没有停歇的欲望,站在公交车站牌前,我 们和其他等车人一样,伸长着脑袋,眼睛一个劲地盯着远处。 “妈的!你没长眼睛啊!老东西!”一阵斥骂声传来,人们 纷纷转过脸,一个肚子圆鼓鼓的中年人正在怒斥一个老人。 “老东西,知道我这包多少钱吗?一万块,懂吗?一 万!”“对不起,不好意思。”“弄破了你赔得起 吗?”“我只是回家少了2元公交车钱,我家在临浦,能不 能麻烦你行 个好……”“滚!”那中年人嘴角一动,飞出一 口唾沫。
投 卞之琳
主体(看)→客体(被看)
独自在山坡上,
本诗用自然事物揭示了什么哲理?
”“你是哪个学校的?”“我们高桥的!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小孩儿,我见你
老人愣了一下,接过钱,不停地说:“谢谢你,谢谢,小兄弟!
一边走一边唱, 过客说:表现世间物是人非匆匆过客情景。
”“弄破了你赔得起吗?”“我只是回家少了2元公交车钱,我家在临浦,能不能麻烦你行 个好……”“滚! 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3短诗五首-
2 透过诗句表面的意义,结合作者、背景等理解诗 句的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等)
答案
我和“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互为风 景,化为映衬。我在寒风中,却并不靠那棵树, 显示出我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1945年获得智 利国家文学奖,并于同年加入了智利共产党,1950年获得加 强国际和平奖。1971年10月获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邮差》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国,同名电影荣获1996年奥 斯卡金像奖。中文版《邮差》是被翻译的第31种语言。
读诗歌思考问题
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 样。
本诗发表于1918年1月,当时的中国,虽然经过了辛亥革 命,已经推翻清王朝,但中国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的封建统 治下,广大的人民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封建愚昧、锁闭 保守仍旧严重的戕害着我们的民族。因此,唤起自由思想 和个性意识很重要。沈尹默所在的北京大学,就是这种民 主思想的摇篮。他所参与的《新青年》,则是提倡新文化 运动,推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这首诗写于1944年11月,是戴望舒拜谒萧红墓时所作。
本诗的主旨
本诗通过描写诗人前往萧红墓前悼 念逝者,表现了诗人与萧红之间深 厚的情谊,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逝去 的痛苦、惋惜和深切的哀悼之情。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了解作者
卞之琳(1910.12.8-2000.12.2),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 汤家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 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29年就读于北 京大学英文系,1930年开始写诗。1936年与李广田、何 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 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主要诗集还有《三秋集》、《 鱼目集》、《十年诗草》等。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对现实 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其诗想象微妙, 笔墨省简,较晦涩难储,抗战爆发后,诗风变得开阔、明 朗。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 诗人。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短诗。
这些短诗分别是《所见》、《己亥杂诗》、《竹石》、《大风歌》和《观书有感》。
这些短诗风格各异,既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既有咏物诗,也有抒情诗。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风格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一些古代文化知识的了解不足,对一些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
2.难点:对一些古代文化知识的了解,对一些诗歌表现手法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地展示诗歌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和借鉴。
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中的文化知识和表现手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第三课 短诗五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短诗五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节课共有五首短诗,分别是《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些短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短诗,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一些古代文学常识也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如古诗文的语言、意境、表达技巧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短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示范法:教师通过朗读、讲解等方式,示范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比较法:教师学生对五首诗歌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特点和差异。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多媒体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五首短诗。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五首短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
《月夜》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 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萧红墓畔口占》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 作的一首悼亡诗。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 战争中,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 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
5.诗中的“风雨”有什么含义? _不__仅__是__指__自___然__界__中__的__风__雨__,__对__于__“__我__”__这__样__一__个____ _“__年__轻__”__没___有__人__生__阅__历__与__生__活__经__验__的__“__舵__手__”__来____ _说__,__还__象__征__着__“__人_生_”_的_坎_坷_与_磨_难_。______
5.《统一》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片花,所有
的树与一棵树,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和“一” 本是对立的关系,但作者在此用“是”将其等同起 来,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等待着,长夜màn màn(漫漫 )。 (2)明月zhuāng shì(装饰 )了你的窗子。 (3)我有年轻duò shǒu(舵手 )的心,在大地 风雨的海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8.“我们是火的队伍,我们是光的队伍”运用了 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_运__用__了__反_复__的__修__辞__手_法__,__起__到__反_复__强__调__的_作__用__,___ _更__加__强__烈_地__表__达__了__诗_人__对__美__好__生_活__热__烈__的_不__息__追___ _求__,__增_强_了_感_染_力_,_更_易_引_起_人_们_的_共_鸣_。___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
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
获1971 年诺贝尔文学奖。
1917 年7 月在特木科《晨报》发表题为《热情与恒心》的文章,这是诗人第一次发表作品。
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二、故事背景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 年1 月出版的四卷一号《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 年1 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 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断章》创作于1935 年10 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
卞之琳
作者简介
卞(biàn)之琳(1910.12.8- 2000.12.2),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 名季陵、薛林等。
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 胡适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 大贡献。诗《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 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 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 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短诗五首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年),人
称“雨巷诗人”,中国现 代派象征主义诗人。原名戴朝 安,又名戴梦鸥。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 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 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 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 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人生经历
1937 年1月第3 本诗集《望舒诗稿》由上海杂志公 司出版。抗战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 报》文艺副刊,创办《耕耘》杂志。 1938年3月,一起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 会,5月,抵达香港。8月,主编《星岛日报· 星岛》 副刊。 1939年3月,“ 文协”香港分会成立, 为适应环境, 改称为“ 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留港通讯处” ,戴 望舒当选为首届干事, 7月,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狱。
视角解读
在这首诗中,有三个视角: 第一视角:“你”的视角。“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时候这两个风景片段都 有你的视角,也就是你的视角都在里面暗含着。你 看风景,你看明月,视角自然是你的。 第二视角:别人的视角。别人在楼上看你,别人做 梦梦到了你,那视角自然是别人的视角。 第三视角:作者的视角。超然于物外的视角,上帝 的视角,全能的视角。前面两个视角所看到的东西, 作者作为第三个全能视角,都看到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4)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教案 (4)一. 教材分析《短诗五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组诗歌,包括《蜂》、《鹤》、《荷》、《莲》、《菊》等五首诗。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组诗歌,学生可以领略到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在学习《短诗五首》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理解,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才华和创作热情,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需要重点讲解的诗句:待定。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风格和诗中的意象等;2.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3.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4.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诗歌中的美。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的内容、意象、修辞手法等;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等资料;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五首诗歌的题目,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并进行讲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学生查找相关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进一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五首《断章》《风雨吟》《统一》
卞之琳
【卞之琳】(1910-2000), 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 (“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 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 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 代派的代表诗人。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 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 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 性的一首诗。
风雨吟
芦荻
【芦荻】1912年生,现代诗人。 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曾与人 合编刊物。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后任暨南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桑野》 《驰驱集》《芦荻诗选》等,亦有诗 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
朗诵
1.读出节奏
2.体会内涵
《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明确: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 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 果实,而果实的本质有是生命的传递。因此繁多是生物 存在的表象,他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 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认同,将零散的事物化整为统一,通过 事物现象归结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更清楚的认识, 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不认同,从事物 的独特性方面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统一
聂鲁达
【聂鲁达】智利著名诗人。13岁 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 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 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 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 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
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63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主旨概括
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去拜谒萧红墓的经 历和感想,表达了对好友盛年而逝的惋惜 和悲痛,对亡友真挚的思念与缅怀,对生 命之旅深沉的感慨与反思。
断章
biàn
卞之琳
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然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
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 境。请你找出来。 “站在桥上的你” “楼上看风景的人” “桥”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如何理解“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六小时”强调时间之长 “长途”强调距离之远 “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
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 作者跋山涉水凭吊萧红墓,可见诗人对已故 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如何理解“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 “头边”,蕴藏着诗人 痛惜萧红的早逝,希望 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 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 复杂的感情。
显示出“五四”时期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 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主旨概括
诗歌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表现了 “五四”时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强大 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 解放的奋斗精神。
“口占”,随口吟成,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 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 再读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 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所有...是...” “所有...无非...”
“整片...是...” 不仅在诗句上构成对应, 在句式上也较为统一,
呈现一种整齐美。
比较阅读,总结共性
1.与《梅岭三章》相比,它们在形式上、语言上的“新”表现在哪里?
形式新:
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 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会遵循一定 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精品课件
写作特色
意境简洁、含蓄,语气委婉,节奏舒缓。 四句诗的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简练的白描手法 充分地表现了寒风中卓然独立的形象,传神写意,颇有韵致。 整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 声词“着”,使诗歌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清新质朴,富于 散文之美。
板书设计
霜风——吹(寒冷)
“风景”有了“人” , “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 动。
精读细研
4.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
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 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合作探究
《断章》一诗给予你怎样的生活启示?
探究一:物与我、我与他、他与你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每 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被别人影响,也同样影响着别人。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近现代女作家。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 洛神”。
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 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 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 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找准节奏,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场景有什么特点。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整体感知
1.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 意境,请你找出来。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站在桥上的 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 子”“别人”“梦”。
九年级语文下册
3* 短诗五首
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诗歌赏析
3.分析《月夜》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手法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 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 ”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 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 “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 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 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诗歌赏析
1.《风雨吟》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 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 “海”“舟”“舵手”等等,想象画面并描绘出 来。
“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 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 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 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 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 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萧红一生身世坎坷,1942年1月22日, 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得不到正常的治疗, 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
朗读诗歌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诗歌赏析
1.“口占”是什么意思?“口占”一词有着怎样的 意味?
诗歌赏析
3.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还有什么象征意义?
诗中的风雨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 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 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 ,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磨难 。
统一【智利】聂鲁达作名片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 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 歌》等。
写作背景 《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短诗五首》ppt课件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A. 《月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 “ 五四 ”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 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B. 《萧红墓畔口占》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 1944 年所作的 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C. 《断章》中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聊天, “ 你 ”指的 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D. 《风雨吟》中 “ 大地风雨的海 ”是一个独特的意象, 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其 对未来感到茫然。【解析】“你”是一个泛指,可指任何人,不仅仅是读者。23
26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 “人” 不仅是欣赏风景的主体,有时也会成为别人眼中 的“风景”,成为欣赏“风景”的客体。 “风景 ”里有了“人”,才会有灵气、更生动。B. 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 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 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32
这一首《湖上》是 1920年的作品,与《月夜》可谓异曲同工。这首新诗用 散文 的句法写诗,用 “ 湖水 ”“ 萤火 ”“ 船 ”等意象,传 达出诗中蕴含的哲理。
33
谢谢!
34
18
3.从《断章》一诗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 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 饰。
19
4.如何理解《风雨吟》中人物个体的独立性?《风雨吟》中具有年轻舵手之心的“我”,撑起了诗 歌中独立自主的个体形象。这个形象一方面表现出因 处于社会浪潮的领航位置而感到忧惧不安,另一方面 又体现出经验不足的“我”关怀社会命运、愿为之做 出努力的思想感情。
第3课《短诗五首》-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
联系诗人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意。
诗人于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 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
1942年,他的挚友——年仅31岁的萧红因病客死 香港。1944年作者获释出狱,面对战争中破碎依旧的 祖国山河以及挚友的逝去,他的心情十分沉重,于是 徒步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就是作者在萧红墓地凭 吊时的口占之作。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霜风”“月光”原本给人冷清寂寥的感觉,然而 “呼呼的吹”“明明的照”却又增添了生机和亮色,让 我们感觉到诗人虽独自站立,却并不孤独;“树”是 “顶高的”,凝练的修饰语表现出树的高大,含蓄地暗 示了“我”的渺小。然而如此渺小、势单力薄的“我” 却与“顶高的树”“并排”而立,不靠不依,这又含蓄 地表达了诗人独立自强、倔强不屈的内心世界。
联系诗人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意。
阅读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基本信息。 《月夜》是中国新诗运动中一首具有重要意义的诗作,发 表在1918年元月的《新青年》杂志上。1918年正是五四运动前 夕,当时一代青年个性觉醒,开始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 时年35岁的沈尹默正是北大的教授,作为年轻的知识分子,他 早已觉醒。
诗人写到将“红山茶”放到“头边”而不是墓前,我们从 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痛惜朋友早逝,希望朋友还活着,幻想她只 是暂时安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结构上的平衡。这首诗在主题上承载了丰 富的内涵,也融有多重的对比关系,却仍然 保持着一种艺术的平衡。在视觉上,它显得 像一幅画,而在心理上,它展现为一种从容 面对各种命运的情境。
4.阅读的张力。它自身的蕴藉饱满、自足, 有深邃的玄想,又有克制的反讽;同时,也 给每一位接触它的读者留下了充分的空白。
3 短诗五首
资料助读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 白话诗九首,开中国白话诗歌之先河。 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 赫然其中之一。一定程度讲,正是因了 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 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 现代性。
写作背景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 暗、最混乱的年代,(《月夜》)却也 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 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 “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 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 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 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到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 间里,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 地位却发生了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 在楼上“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 的主体,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 物此时又变成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 又变成了客体。
第二节(3、4行) (一)画面:
现实与想象图景的结合。也许是看风景归来 的人,或许是无关的另外的人,总之这“你”可 以是“他”,也可以换成“我”,这些不重要。 重要的仍是主客位置的互换所表现的相对性。 “你”是这幅“窗边月色”图的主体,照进窗子 的“明月”是客体,殊不知就在此时此夜,你已 进入哪一位朋友的好梦之中,成为他梦中的“装 饰”了。那个梦见你的“别人”已成为主体,而 变为梦中人的“你”,又扮起客体的角色了。
本课小结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 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 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 一生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品味新 诗的美
《月夜》:意境美 《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
思考练习
1. 体会和描述诗人的心境。 因悼念而感到寂寞;对险境的坚忍和不屈;
深沉的怀念,庄严的哀思,对抗战胜利的期盼; 镇静、坚守和自勉。 2. 试分析本诗的结构对比关系。
艺术特色
臧棣《一首伟大的诗可以有多短》 《读书》一九九六,十二
臧称它是“一首伟大的诗”,“在新诗史 上,十行以内的诗中,没有一首能和它媲美”。
“这首诗写于一九四四年秋天。当时整个 中国正值烽火连天。在这样战乱的环境中,诗 人默默地走上六小时去给一个亡故的友人上坟, 便显得意味深长了。”
1.语言简朴、干净,接近口语。节奏按照诗人内 心的情感的波纹进行了锤炼,而且非常协调。
②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第二句,“放一束红山茶”在墓中人 “头边”,写出生者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祭 奠的关系,描绘了一幅惯常经见却又是不寻 常的仪式,流露出作家间纯真的怀念和哀思; 同时“(偷)放”一语,又表露出凭吊女作 家墓时环境的险恶—香港沦陷于敌手,仍处 在血雨腥风之中。
③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第三句,“我等待着”,暗指对抗战 胜利的期盼,亦可以看作对命运多舛人生 的省察。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 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 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 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 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 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诵读诗歌
点我朗读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品中的后花园
萧红故居
香港浅水湾
广州萧红之墓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 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 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 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 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 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 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 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出口吟成。
二、明确意象 感悟意境
1. 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 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 “桥”“楼”“明月”“窗子”。
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 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 ) (一)画面
“你”是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 心视点。围绕他,有桥、有风景、有楼 上看风景的人。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 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 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 物素描。
(二)哲学沉思:
这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 “相对”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为关联 的。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 “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 些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
《断章》艺术特色
•象征意象的组合 •相对的哲学观念 •对举的巧妙结构 •情智化的探索
投
迁移阅读
独自在山坡上, 小孩儿,我见你 一边走一边唱, 都厌了,随地 捡一块小石头
以“我”与“小孩儿” 客观的陈述,揭示了生命 的偶然性,即人的命运就 像随便一投的小石块。
向山谷一投。
说不定有人,
小孩儿,曾把你
象征意义: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 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 某种社会相。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 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
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
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 斗精神。
4.《断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一﹚破除固执,改变自 限、自是、自大的心理状 态与人生态度。
﹙二﹚不断觉解,学会欣 赏、尊重、关怀他人,充 实、提高与完善自我的生 命境界。
三、把握特色 迁移阅读
《断章》一诗语言凝练含蓄。据作者自云, 该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 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2.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 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 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 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 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 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 对关系。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 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 楼上看你”, 表面看来似乎 互不相关,“桥上”“楼上” 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 景”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 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 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 经过诗人的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 寻味。
(也不爱也不憎)
好玩地捡起,
像一块小石头,
向尘世一投。
鱼说:你看不到 我在哭泣,因为 我在水里。
轻重,动静,人我,生死,多重对比关系, 结构平衡而协调。 3. 本诗语言简单明白,请分析这种语言风格在新 诗中的地位和价值。
本诗的语言朴素,洗练,明白如话,而又富 于质感,充满暗示。标志着新诗语言的成熟。
断章
卞之琳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的哲理内涵。 2、赏析《断章》的艺术 特色
走近作者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 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 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 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 的代表诗人。
“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 治,那是女作家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诗人 系狱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是二人结下深 厚情谊的外在原因;也可分析出内中所包 含的漫漫艰辛、人生长路之寓意。
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第四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 话”,写诗人所感受到的女作家此时 此地之心境。
斯人已逝,自与生者感受有别, 一“却”字,表人天永隔,逝者自有 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诵读诗歌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点我朗读
整体感知
本诗是哀悼友人之作,题旨 多见,难得的是作者将这样一 首四行短诗写得充满蕴涵。
诗句赏析
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诗的头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 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 成此诗之中心意象。“寂寞”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 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二者融而为一,构成了诗篇 的基点和最主要的感情色调。
是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上传诵最广的佳作之一。
《断章》艺术特色
1. 以距离、对照、变易、意象叠加与电影蒙太 奇手法作为诗的组织法,体现出一种现代意识 (新的时空观与新的感受方式)。 2. 以象征性意象间接地表现诗的意蕴,使传统 诗歌的意境与西方诗歌的“戏剧性处境”融为 一体。 3. 情感深刻内敛,意境蕴藉淡远,韵味深邃悠长。 4. 诗形自由精致,音韵优雅柔和(抱韵、内韵、 每行三顿)。
走近作者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 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 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 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 《等待》等著名诗篇。
学习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 旨与情感。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 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 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 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