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武术套路的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4500
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
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武术作为独具特色的一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
武术作为中国古代先民为了生存和自卫而创造的格斗技艺,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实用性,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审美观念以及道德准则,成为一种全面的身心修炼方式,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古代中国的武术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的狩猎和战争。
中国古代武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并由个体技能逐渐演化为系统的学科体系。
《易经》、《尚书》、《左传》等古代经典中就有对武术的记载,展现了武术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
随着历史的变迁,武术逐渐发展成为不同流派和门派,如太极拳、少林功夫、八卦掌等。
每种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念、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
武术与中华传统价值观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格斗技艺,更是一种融合了中华传统价值观的身心修炼方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术被视为强身健体、培养意志、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通过武术的练习,人们可以提升自我修养、培养品德修养,实现身心合一的境界。
武术强调“以德行之,以身则之”的理念,注重练武者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
在武术中,尊师重道、团结互助、礼仪廉耻等传统美德都有着深刻的体现,引导人们追求内在的修养和自身的完善。
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支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武术,促进了武术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武术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结语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
通过学习和传承武术,我们不仅可以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可以在身心修炼中体味到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独特魅力。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珍惜武术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古代,武术不仅是一种自卫、战斗技巧,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方法。
首先,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武术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中国古代,武术被视为一种综合性格斗技巧,其训练方法注重心法、意境、精神境界的修炼,融入了道家、儒家、佛家的哲学思想。
因此,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反映了中国人在追求武艺的同时也在追求人格修养和道德伦理。
其次,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武术不仅是一种身体技能的训练,更是一种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的方式。
在中国古代,武术家不仅要有过人的身体素质和战斗技巧,还要注重刻苦修炼、培养品德和修养。
武术家要恪守武德,弘扬忠义、仁爱、礼仪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国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精神。
另外,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承载着人们对生命、自然、宇宙等命运之道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观念,而武术作为一种自然的身体技能,让人们通过修炼和实践来领悟这些哲学思想。
通过武术的训练,人们可以感悟生命的宝贵、自然的神秘,进而体验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总的来说,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人独特的战斗文化,更体现了中国人追求修身养性、强健身体和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追求。
通过学习和弘扬武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向往和珍视传统文化的意识和热情。
只有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武术才能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价值。
武术套路的套路成因
武术套路的套路成因武术套路就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又被称之为"套路运动"。
中国武术各家各派都有表现自己门派特色的许多套路,而且套路多是循序渐进的,初学者和练习很长时间的人学习的套路是不同的。
套路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也是区别于其他武术的一大技术特征。
但武术的核心并不是套路而是体能、少而精的技法及反应的锻炼,将功夫放在套路上,对于真正的武功来说是一种低效率的练功方法。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武术套路的套路成因。
武术套路的套路成因武术比赛中的棍术表演对于中国武术套路形成的原因,还缺少一个统一的认识。
[1] 套路的产生原因是为了提到士兵身体素质,增强战斗力;或者是为了表演而加强艺术性的成分。
[2] 套路是为了保存武术的技击动作,作为武术的基本训练手段。
还有人从中国传统的礼仪出发,认为武术套路的产生是出于礼节性的需要。
套路运动产生发展动因要从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武术本身的社会功能等三方面阐述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武术套路的套路成因1、人的生理需要是其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起因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庞大而凶猛的野兽对原始人的生存是一个主要的威胁。
狩猎,是原始人类为了维护生存所必需的活动。
一个猎手,同时也是战士,战斗时的武器,也就是狩猎的工具。
严酷的生活条件,迫使人类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及部落战争中发展徒手或简单武器的攻防格斗技能。
如拳打脚踢、躲闪、跳跃、摔跌等,这就是拳术的萌芽。
劈、砍、扎、刺、撩则是武术长短器械使用方法的萌芽。
可见,武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当战争胜利后或劳动休息时,人们往往会把战斗和狩猎致胜的技术以“舞”的形式表演一番以示威武和荣誉。
用这种“舞”的形式把攻防动作予以抽象再现,目的是抒发自己的心情感受或表演一下技击方法。
在战争中动用成功的一拳一腿、一击一刺没有固定的动作规格。
传统武术套路的文化内涵
搏击武术科学【武术文化研究】传统武术套路的文化内涵马云慧(宝鸡文理学院体育系.陕西宝鸡721007)摘要:传统武术套路的产生和流传是由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所决定的,是各种形态的中国传统文化相互适应的结果。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需求,不同时代的武术变化,从一个层面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变迁;而不同地域特点导致的差异性文化特色造就了传统武术套路的拳种繁多,流派纷呈。
关键词:传统武术套路传统文化时代性地域性特色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8)1㈣19-_03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明养育了传统武术这颗璀璨的明珠。
中闽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再现。
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合和汲取了诸多社会领域中的营养,有着丰富的内涵。
传统武术和大多数西洋体育单个项目有很大的不同:内容、结构和运动方式不同,竞技意识和竞技形式不同,文化含蕴和价值取向也不同。
传统武术还有许多体育以外的东西,有很多非西方体育价值系统所能涵纳的东西,而这些恰恰是传统武术最引人人胜的地方,是其文化精蕴所在。
因而,可以说传统武术是一个以武术套路为载体的,其内容具有哲理性和艺术性,其方法具有科学性的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
1武术套路的产生和流传是由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是各种形态的中国传统文化相互适应的结果武术不是不变的文化遗迹,如青铜器、古建筑、长城等,而是不断发展的文化传统,其中必然蕴含着不同时代所受到的各个层面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包括自身对各种文化现象的选择、保存和创造性的诠释。
这也正是武术多样性形成的主要动因。
中国武术发展本身就是一部丰富的文化史,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需求,不同时代的武术变化,从一个层面可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变迁。
而套路练习是中国武术特有的一种运动形式。
在古代,武术套路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攻防技击价值,套路是实战技术的概括和精炼,套路训练是手段。
是过程,而“临敌实用”才是目的。
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
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经历了多个朝代,兴盛于明清时期。
西学东渐的文化改良,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同时,传统武术文化也同样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强烈冲击。
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篇1试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形成发展的至今仍在传播的以套路、功法练习和实用技击为主要内容并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体精神的身体活动方式,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底蕴中并不断积累起来的具有文化“珍品”的民族文化精髓〔1〕。
民族传统武术正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传统武术发生了转型,向着竞技武术方面发展。
横向与纵向的逐渐递进提高,使传统武术的研究建立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高度上,提升及开阔传统武术文化研究的整体价值与发展前景。
传统武术价值的多元文化形态和作用功能,使我们对扩散于民间的武术拳种独特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应引起关注,它是整个中国武术拳派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1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将会日益发展西学东渐的文化改良,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同时,传统武术文化也同样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强烈冲击。
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剧烈冲突,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奥林匹克运动虽然是近代国际体育运动的最高代表,但并非真正容纳了世界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它在推动世界各国开展民族的体育运动时,也充当了向全球传播和普及西方体育文化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受中国传统哲学、政治理论、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原理、社会习俗等影响,因而它具有封闭性,而且在长期的封建中央集权限制下,比较重视整体的东西、宏观的东西、共性的东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2〕。
西方文化是在希腊城邦制中发展起来的,它看重平等,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对立的关系。
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独特的身体技能,又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相互交融,相辅相成。
首先,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武术的雏形已经开始形成。
在古代,武术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战争技能,也是维护国家和家族荣誉的手段之一。
同时,武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被看作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这种将武术与道德相结合的观念,正是传统文化对武术价值的重视和传承。
其次,中华武术在实践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比如,武术强调以柔克刚、以和为贵的理念,体现了儒家“和为贵”的思想;武术讲究内功修炼,注重意、气、力的统一,反映了道家“内圣外王”的观念;武术强调技击的精准和细致,突显了儒、道文化中的“一心、一意、一体”的境界。
这些价值观念的体现使得武术成为了一种集身体技能、思想修养和文化内涵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此外,中华武术通过传承和发展也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各地的武术流派、招式、器械等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传承着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同时,武术的表演、比赛和教学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武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沙弥堂功夫武术”项目也是体现了中华武术对世界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
总之,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紧密而深刻,互相影响、相辅相成。
中华武术不仅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体育项目,更是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武术的学习与实践,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在身心上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希望中华武术能够继续传承发展,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为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华武术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
中华武术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战争时期,起初是为了自卫和保护家园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技击技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武术逐渐融合了道家、儒家、佛家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首先,中华武术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认知。
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强调修身养性,追求道法自然。
通过练习武术,人们可以领悟到“拳不离线、气贯长虹”的哲学思想,培养内功修为,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从而提高自我修养和品德修养。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修德养性”等思想相契合,体现了中国人对宇宙、自然和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
其次,中华武术传承了中国文化中的礼仪和仁义道德。
武术强调尊师重道、礼貌和谦逊,要求练习者要尊重对手、尊重规章制度,注重仁义和忠信。
武林中盛行“义”字文化,注重忠孝仁爱,强调团结互助和和谐共处。
这与儒家的“仁爱”的思想密切相关,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互相帮助,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伦理观念。
此外,中华武术还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价值观。
武术讲究刚柔相济、阴阳平衡,追求内外兼修、动静结合的境界。
在武术练习中,人们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提高战斗力,更能够陶冶性情、磨练意志,培养豁达心态,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中庸”、“和谐”、“正气凛然”等传统价值观相契合,体现了中国人对于道德、修行和生活方式的追求。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紧密相连,它不仅是一种身体技艺,更是一种精神信仰和道德标准。
通过练习武术,人们可以体验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体味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可以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更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当代社会的和谐和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中华武术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其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芒。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
从古至今,武术已经与中
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
武术是中国的
传统文化,它融合了技术和精神,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太极、气质和勇敢。
早在战国时期,武术就已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当时,武术不仅是军事实践,也是一种表演艺术,在诗歌、书法和音乐
中也大量出现。
同时,它还在诸子百家中被广泛引用,如《史记》记
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表达出的
理念。
随着汉朝的兴起,武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朝开始崇尚儒家
学说,人们着重“礼乐服武”,武术从军事实践上进入到人们日常生
活中,就形成了“武伦之义”,使武术得到更多的赞扬。
明清时期,由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武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也
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在文化修养方面,明清时期的男士就要做
到“武能全身,书能精神”,这说明了武术和文化的密切关系。
明代
的郭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不仅掌握了各种武术技能,而且他的
文章也留下了不少历史财富。
到了清朝,中国武术技艺达到了高度发展,影响日益深远,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清朝,武术不仅广泛传播到民间,
而且还作为清朝皇室宫殿中的重要活动,更是得到了皇帝们的赏识和
支持,受到了保护。
这些古老的武术文化至今仍然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甚至在国际舞
台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为世界文化提供了一抹灿烂的色彩,展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和灵性。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武术作为一种中国独特的传统体育项目,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修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首先,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体现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上。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武术就已经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重要体育活动。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个朝代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武术的发展,使得武术在中国社会中有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上。
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技击手段,更是一种涵盖哲学、伦理、艺术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系。
在武术的练习过程中,体现出对“仁义礼智信”等传统儒家价值观的尊崇,同时也注重对意志品质、道德修养的培养。
武术的练习要求内外兼修,注重身心的和谐统一,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另外,武术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
无论是形意拳中的龙形、虎形,还是太极拳中的“开合、动静、进退”,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中“气势恢宏、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理念。
武术强调动态美、静态美的统一,注重身段姿态的优美,这种审美理念与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对自然、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武术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武术曾经扮演着维护社会安定、保卫家国的重要角色。
无论是兵家史家还是文人雅士,都对武术予以崇尚和推崇,认为武术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品质,使之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因此,武术一直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特有风韵和历史精神。
总的来说,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通过武术的练习,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魅力,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和智慧精神。
浅析中国武术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析中国武术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作者:张国斌赵玉芬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2年第05期摘要武术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其发展与演变过程带着显著的传统文化烙印。
它既具备体育活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
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研究、分析、提升武术的本质特征,完整体现其精神实质,对我们顺应传统文化的根脉,继承、发展武术事业,正确把握武术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武术武术文化传统文化一、前言中华武术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土壤。
它除了具备文化特点之外,自己拥有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
一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有着巨大的健身价值。
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研究、分析、提升中华武术的本质特征,体现完整的精神实质,正确把握武术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武术运动的特点部分体育项目只注重人体机能的锻炼,强调通过锻炼把人体机能提高到“更高、更快、更强”的水平。
而武术在注重锻炼人体机能的同时,还强调对人的思想精神方面的修养。
如果把人的各种锻炼作一个简单的分类,可划分为“内练”和“外练”两种。
外练,即是对人的机体功能的锻炼和提高;内练,是指对人的学识、品德、思想、意识方面的锻炼和提高。
这即是对传统武术的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三、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武术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其发展与演变过程带着显著的传统文化烙印。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佛为哲学基础,这些哲学思想蕴含在武术搏击理论及实践运用中,同时也形成了历代武术家个性气质的思想基础,像道家的柔静,修身养性,凝神静气,提倡以人与自然为核心,以无为、虚静、自然为主旨,注重人与天的和谐。
佛家讲究调心、调身、调息,主张明心见性,重在“顿悟”。
儒家倡导以人与社会为核心,以礼制心,注重内心的修养与社会实践等。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关系的分析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关系的分析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
在以下方面进行分析:1.文化根源:武术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军事需求,它与文化的根源相伴而生。
中国古代战争频繁,武术作为一种武器技巧的总结和传承,与古代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武术通过传统的祭祀、节日庆典等形式,成为了民众生活的一部分。
2.体现哲学思想:武术是智慧的结晶,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以太极拳为例,通过缓慢而舒展的动作,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原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哲理中的“阴阳平衡”、“柔弱胜刚强”的思想。
3.影响文学艺术:武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军事方面发挥作用,还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古代武侠小说中的剑客、武林盟主,到京剧和武打电影中的动作戏,都融入了武术的元素,使得这些艺术形式更具传统文化气息。
4.传承价值观念:武术注重修养与传统道德观念的培养,通过德行教育塑造人格。
武术强调自律、坚韧、忍耐等品质,培养出奋发向上、守纪律的精神风貌。
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5.代表着中国国粹: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之一,是中国国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武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武术的传承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与智慧,也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
6.体现传统教育意义:武术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武术注重身心锻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通过武术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发展自身潜力,培养自信心,还能够感受到奋斗和付出的重要性,并在悟道中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浅论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
浅论传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重庆市垫江实验中学校余会游摘要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西方一位哲人说:中国人最聪明之处,就在于他们把自己的思想用动作表现出来。
武术在形成和发现过程中,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巨子。
因此,研究中国武术,应该分析其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这种文化特别是思想对其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武术;影响武术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从古到今,武术一直作为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是中华民族获得强大的不竭动力。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武术,并与中国武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彼此借鉴、共同发展。
1 传统文化与武术动作数百年来,正真诚实、勇敢顽强、内外一致、涵养道德,一直是中国人努力追求的良好美德。
纯朴的中国人,奉行内外一致,注重涵养道德,“克除人我”,“克除私欲”,顺应自然之性,承受自然界中“道”之“生化”,以保证自身生命的正常进行。
武术动作,有着许多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动作的地方,其中以意领动,以形达意,形意合一,内外兼修,是中国武术动作的最显著特点。
促成中国武术动作这一特色的,因素不只一个。
但是,笔者认为,中国人奉行内外一致,注重涵养道德的良好观念,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内外一致、涵养道德,是运用意识追求意境的结果。
就这一传统的观念来讲,内外一致,涵养道德,即是正确、有效地运用意识的必要条件,又是排除杂念、寻求真意,保证更好地入静的过程。
人们在这种观念的要求下练习武术、研究武术,很难将人自然的内在意识与武术动作结合在一起。
2 传统文化与武术技战术中国封建道德体系中,“仁”为“五常”之首。
“仁”之伦理观念,要求人们宽厚对人,以仁慈之举善待他人。
即使是对那些心怀叵测之恶徒,也应慈悲为怀,为其仁至义尽。
回忆学习武术的经历,查阅武术的相关资料,武术基本是以“防守”为主线拉开的。
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武术在传统文化中继承下来的不光有中医的理养生之道,更有道家与儒家思想对其的影响。
五行学说是太极哲学中是一种以对立统一与发展变化为核心的物质观。
五种要素衍生出宇宙万物阴阳运动和变化中的相生相克关系,而中医和气功同源。
古人称精、气、神为人身上的“三宝”是有一定道理的。
古人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死”的说法,以此也不难看出“精、气、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产的根本。
中医用脏腑经络理论反映了生命现象——疾病与伤患,气功用经络和精气神理论论述了生命功能——养生。
气功是使精气神相互转化的技术。
中医认为:“肾藏精,肺藏气,心藏神,肝藏血,脾主运化”,中医的“精气神学说”,采用动作、意念、呼吸相协调之方式,以固精、养气、调神,从而达到性命双修之目的。
道’原意道路,引申为规律,或程式。
中国是农耕社会,长期固定生活在一个地方,从而形成于西方社会以‘个人’为本位的完全相反的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特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轻易地丢弃,要代代相传下去’成了中国人的一个特点。
古代人习武之人之所以技击实战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总结提炼,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编排,从而形成了简单的套路,这实际也是一种程式,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追求‘道’的一种具体体现。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源,中华武术吸取了这一思想,认为”道”也是武术的本质特征。
”道”是万物之始,又是万物之宗。
老子认为万物之本的”道”即是”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太极拳的基本理论的”无极”一词,即来自《老子》,太极拳的始祖之一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太极拳原虚君子,在选徒传艺中更是突出。
古时各个流派对习武授德,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则,少林寺”传徒有十戒”;武当有”十传十不传”、,规定凡犯奸、盗、邪、淫、赌都属违反戒律,不予传授技艺。
这些严格的武规、武戒,在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下将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尚武崇德的思想观念,这是中华武术的民间特色和优良传统。
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密关系
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密关系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它不仅是一种优秀的体育运动,更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国古代智慧和价值观念。
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个方面展示出来。
首先,中华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育形式,融合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武术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六艺”,其中包括射箭、御马、御射、礼仪、音乐和射御六项技艺,可以说武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具有重要地位。
武术不仅注重技击手法的精湛,更强调内外兼修,追求“外练筋骨、内修气质”,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道法自然”、“内外合一”的思想。
其次,中华武术在诸多传统文化符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武术以拳法、剑术、刀法等为主要技术手段,这些技术手段在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都有所表现。
《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中描写的武术高手,如武松、孙悟空等,都展现了中国武术文化的丰富内涵。
同时,武术动作的刚柔相济、阴阳调和的特点也被广泛运用于中国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华武术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武术有着丰富的门派体系和流派传承,其中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每一派武术都有其独特的技击手法和哲学思想。
这些传承下来的武术技术和理念,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身心修养、道德观念以及民族气质的关注和追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同时,古代文人墨客对武术的推崇也使武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中华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相影响。
通过武术这一载体,传承了中国古代智慧和价值观念,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因此,武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武术与文化探寻武术与民族传统的联系
武术与文化探寻武术与民族传统的联系武术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
它不仅是一种战斗技巧,更是一种积淀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象征和身体力行的体现。
武术作为一种身体技能,通过各种动作和动作的组合形成了各种招式,这些招式不仅仅是一种攻防手段,还表达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力量和美学观念。
武术的训练要求个体达到身心和谐,并对自身以及周围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这种训练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身心健康、崇尚和谐的价值观相契合。
正是这种共同点,使得武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中有一句古话:“兵贵神速”。
这句话指的就是战争中的速度迅猛和意念迅疾。
武术讲究的也是这种速度和意念的控制。
这种迅疾的身手体现了中国人追求节奏感、注重时间的价值观。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观念与生活常识上的秩序、演讲的速度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武术与中国文化中的时间观念紧密相连。
此外,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平衡和自然的思想也与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武术要求身心的和谐统一,通过掌握力量、速度和重心,使各个肢体部位达到协调。
这种和谐的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入人心的价值观,中医中药、易经八卦等文化形式都强调了身体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
因此,武术中的和谐统一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相互呼应。
另外,武术还与中国传统节日密切相关。
中国有许多与武术有关的节日活动,例如春节舞狮、端午节龙舟竞赛等。
这些节日活动通过武术表演,让人们更加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武术不仅是一种实战技巧,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在这些传统节日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宣传和传播。
总之,武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武术通过其独特的招式和训练方法,不仅强调了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体现,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和谐、平衡和追求自然的价值观。
通过与传统节日的结合,武术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关系的分析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关系的分析道家文化[①]对中国武术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对习武者建构经验心与彰显超验心之方法论与思想原则均有较大的影响。
道家对道这一超验心的崇尚,为传统中国武术训练确立了一个极具诱惑的终极目标,并使习武者对自身潜在的超常能量充满信心。
就经验心之建构而言,道家之“反动与弱用”的方法论,被一些拳种采纳而成为其重要的战略战术。
就超验心之彰显而言,道家之“复归于无极”的基本思路,完全可以被作为传统中国武术之超级心理训练的根本原则;作为其“复归于无极”的彰显超验心的专业方式,道家的养生技术与养生理念,分别被某些拳种吸收改造成了内功功法与内修训练的指导理论。
或许,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②]的理论宣告,把“道”这个概念推向了中国思想领域的核心;也可能,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③]的神秘玄妙,使道成为了某种高深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中,道就是一个深奥而又朴实的概念。
宇宙radioactive之道,天道、人道、武道、剑道、茶道、官道、师道,等等,充份表明圣埃蒂安德在古代文化中的份量。
“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
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的目标。
思想与情感两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动力似乎也是道。
成仁赴义都是行道,凡非迫于势而又求心之所安而为之,或不得已而为之,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无论其直接的目的是仁是义,或是忠是孝,而间接的目标总是行道。
┈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才是中国思想史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④]不好个“思想与情感两方面的最为基本的原动力”,不好个“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属于”,虽然金先生对道的认知多了一些客体成分而有些比较精确,但是,却是道破圣埃蒂安德这一概念在中国人思想中的真正意义。
道,早已沦为中国人心领神会、日用而无人知晓的概念。
对中国古人来说,在不同流派的思想学说中,在各行各业,都有自己不尽相同的道。
浅谈武术套路的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谈武术套路的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高旭
【期刊名称】《文体用品与科技》
【年(卷),期】2016(000)014
【摘要】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中国武术伴随着功夫电影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从李小龙时代拳拳到肉的截拳道,到成龙喜剧风格的搞笑功夫,再到现在甄子丹的华丽嚣张的技术展示,人们对武术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世界也把功夫作为与陶瓷一样的中国代名词.而真正的武术是讲究套路和章法的,更多的用于表演和展示,也有强身健体的作用.武术的套路分门别类,各有各的门派,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也一起传承和延续下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在受到时代、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同影响下,武术套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紧密,多如繁星的种类,呈现了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他们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造就龙的传人.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高旭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52
【相关文献】
1.情动于中而形于技——武术套路“意境”与中国传统文化 [J], 鲁勇;方汝辑
2.情动于中而形于技——武术套路“意境”与中国传统文化 [J], 鲁勇;方汝辑
3.以中国经典声乐作品《关雎》为例浅谈中国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之思考[J], 霍姝君;
4.浅谈音乐对武术套路产生的影响 [J], 吕振宇
5.浅谈武术套路运动与表演艺术的关系 [J], 郑文生;闭锦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概论】对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脉络的重新认识
【文化概论】对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脉络的重新认识武术文化不为人知的一面对于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当前学术界一致认为武术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这个大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还有学者认为,武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精华,全面充分地反映了传统文化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然而,与此相矛盾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文化研究所以来所出版的有名文化著作,极少提及文化,更不用说将武术文化等文化专门史的一支加以研究,既然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下的子系统,那么为什么在传统社会武术文化只在民间下层社会流传,而不能如琴棋书画那样登上大雅之堂,为什么历朝历代都会实行“禁武”政策呢?因此重新审视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发展脉络,也许能从中得到一些意外的启示。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静态文化与海洋民族喜好迁移的习俗不同,植根于定居农业文明基础之上的中国人,对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大多数人终生生活在出生成长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非万不得已,绝不愿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即使是为了躲避战乱或天灾人祸而走出去的人也会千方百计重返家园,叶落归根,基本上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贯的思维定势,中国人这种行为方式反映在,精神层面便是“静”态的价值取向,孔子曾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人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山代表的厚重安稳,仁者取山取水,从而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以静为主体思维的基本特征。
作为中国文化另一源头的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坚持和发扬人的阴柔特性,要求人们思想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和“心宁,志逸,气平,体安”,在做人上多“隐”,情感含蓄而不外露。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是一种追求静态的文化。
二、宋代以前,武术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一)从武术与军事武艺的同源性来看我国古代武术沿着军事武艺和民间武术两条主线发展,它们此消彼长,相互交流和促进,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军事武术和民间武术并不是两大独立的体系,它们的同源性已为学术界所认可。
武术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武术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国家。
其中,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受人们热爱和推崇。
武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是一项优秀的体育运动,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武术的起源和发展据历史记载,武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最早的武术呈现出野蛮或拳击形式,主要用于狩猎、战争和自卫。
这些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门派,如太极拳、少林拳、咏春拳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对武术理解的不断深入,武术逐渐从军队和战争中解放出来,发展成为一项体育运动和文化艺术。
如今,武术已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竞技项目,同时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传承至今。
二、武术与中华文化的紧密联系武术在中华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动态的、有节奏的、美观的,更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
在传统的武术中,通过动作和姿态表达出对自然和人体力量的理解。
它代表了一种对生命美好的追求和对人类健康的关注。
武术是中国文化最鲜明的标志之一。
它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智慧、道德和人性的关怀。
无论是太极拳、形意拳、或者少林拳,都蕴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传输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与智慧,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武术传承的问题与挑战尽管武术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影响力,但是当前,武术的传承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和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增强,传统的武术文化面临着深刻的挑战。
许多年轻人对新型的运动方式充满热情,忽视了传统武术的价值和内涵。
另一方面,武术在现代化进程中多元化的发展也给武器继承带来了困惑。
传承问题有待改进,许多优秀的武术大师已经离我们而去,其对武术的贡献被遗忘或者流失。
这样,对武术文化传承的时间域、空间域大大不利。
四、武术的发展前景与展望尽管目前武术传承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武术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希望。
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武术的重视和诉求将会增加。
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
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武术套路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核心内容之一,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这种动态的变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有着许多不同的影响因素。
本文将从文化、历史和技术等多个角度探讨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并对其意义进行分析。
一、文化动因武术套路的发展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关于身体和健康的倡导,如黄帝内经中的“先天之本,后天之根,脑与髓也”,是提高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
在古代,武术是人们强身健体的一种重要方式。
这种强身健体的传统理念促进了武术的推广和发展。
除此之外,武术内涵中也包含着中华文化传统的思想和价值观。
例如,武术注重静下心来,凝神聚气,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禅宗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禅宗强调静心观察自己的内心,达到超越外界困扰的境地。
武术中又强调专注和意念凝聚,也是达到内心平静的一种方法。
这种思想与价值的融合,促进了武术套路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发展。
二、历史动因武术套路的发展还与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易经》、《老子》等文化经典及其注释,特别是《武侠小说》、《易经》等文化名著,对武术套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明清时期正是武术套路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经历了元代文化的“失传”,明清两代人对于武术的热情和重视,终于让武术套路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和发展。
正是在这个时期中,武术套路不断在实践中形成,并日益完善起来。
另外,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不同的武术流派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在套路的发展方面提供了许多富有创新性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南拳中融合了福建白鹤、少林、泉州武术各家的精华,它不仅注重套路之间的协调和衔接,而且强调距离、步法、侧身、转向等方面的技巧,提高了武术套路的形式和实用性,让人们看到了它的更深层次意义。
三、技术动因武术套路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步法、招法以及器械使用技术的日益提高,武术套路的形式和操作难度得到了不断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武术套路的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摘要: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中国武术伴随着功夫电影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从李小龙时代拳拳到肉的截拳道,到成龙喜剧风格的搞笑功夫,再到现在甄子丹的华丽嚣张的技术展示,人们对武术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世界也把功夫作为与陶瓷一样的中国代名词。
而真正的武术是讲究套路和章法的,更多的用于表演和展示,也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武术的套路分门别类,各有各的门派,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也一起传承和延续下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在受到时代、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同影响下,武术套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紧密,多如繁星的种类,呈现了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他们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造就龙的传人。
关键词:武术套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关系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朝一代的崛起与覆灭,都是在一次次的变革和起义中发生。
自从有了兵器就有了战争,但有兵器之前就已经有了冲突,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拳脚之争一定是在武器械斗之前。
但战争只有拳脚似乎不能叫战争,所以从本质上讲,武术绝对不是为了争斗而产生的。
这是一种文明下的产物,武术是我们国家最应该引以为豪的珍宝,武术的起源比拳击要早几千年,可是在鸦片战争时,我们习武当自强,用武术来保卫自己的国家,而不是侵略,武术代表的就是中华民族包容和克制。
中华武术是传统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长补短、为其所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现代社会武术套路已经被世界所认可,成为一种竞技项目,与奥运会其他竞技单项不同,更注重表演的流畅和衔接,流程的编排和套路的结构也是好坏的标准。
与西方的力量和速度的追求不同,传统武术套路还有其他不可言喻的东西存在其间,在人们欣赏动作的同时也可领略其富含的哲理和人性。
1.武术套路的本身含义和存在意义武术套路从字面的意思上讲,是武术的一套法则或者方式。
其实不然,武术套路在时代的变迁中一齐变化。
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文明所创造的武术套路可定不同,受到了各自的文化影响比较大。
武术的多样性使得武术的观赏性也更好,不同的门派有着各自特点和招式,有的互相克制,有的相互违背,有的异曲同工,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没有最强只有更强。
从不同阶段的武术来看,可以在看到进步时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反映时代的变迁过程。
在我国古代,武术套路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技巧思维,亦可攻又可守。
套路是方法,是武术在实践后的概括和精炼,训练的是意志和技巧的磨练过程。
练武之人常常会切磋技艺,不同的流派之间的切磋,同一个流派之间也有高下之分,切磋以点到为止。
虽古语有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中华武术几千年,古今中外从没有记载因为武术切磋致死的,彰显了武术套路的非以伤害对手而存在。
因此给武术套路下定义的话,就是实战中对武功技术进行整理、改良和完善,然后再运用于实战中的反复过程,是中国武术源远流长的重要思想。
武术当有了套路才有了延续,人们通过互相接的交流和切磋,认识和理解了中华武术的奥秘,也是文化的融合过程。
2.纵向分析武术套路的产生和流传在古代,人们在面对大自然时一切都未知的,而人类最大的文明就是因为未知产生的崇拜,中国武术许多招式都包含着自然界动物的形和意,如虎、蛇、鹤、鹰、熊、猴等等,在人们捕猎时观察和揣摩后学会了它们的动作,闪、展、腾、拿、滚、翻、踢、打等技能,要比简单的打和拍更具多变数,也更具有杀伤效果。
而在劳作时的习惯动往往也能融入其中,成为一种挡、接、防、截的雏形。
当然早期的人们只是一种生存生活的需要,并没有真正把它当做一项技术,只是有了一种懵懂的概念和认识。
可古代的生存资源有限,渐渐的人类发展到一定时期,开始互相争夺食物,掠夺资源,争斗中掌握这类技巧的人更容易胜利,便产生了最早的武术套路。
在此时,所谓的武术套路只是简单的招式和动作的模仿。
到了商周时期,出现了一种叫做武舞的军事技能,还会经常组织训练和比赛。
这时说明武术已经从感性的模仿转变成一种理性的训练,真正的军队也逐步成形。
前人所流传下来的零碎动作被连接起来,加以兵器的配合,武术套路的真面目开始显露。
时至秦汉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建立起来,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在暴政与统治下,军队作为国家机器和保家卫国的臂膀,武功套路也随之突飞猛进,渐渐有了专属名称和叫法:角抵、手搏、相扑、格斗等等。
在那个年月盛行一时,并也有了具体的文字记载和录入。
更有一些被普通百姓和民间艺人所运用,作为谋生手段或者表演用途。
在三国时期常在军中以武会友,进行即兴表演或者展示武将,从而突出己方的军事实力[1]。
唐朝是我国古代最鼎盛时期,无论是商业贸易、文化交流,还是地域版图都处于世界之首,只有武力的强盛才能国泰民安,国家昌盛。
在长安二年武举制度的诞生,让武术被提高到了政治人才选拔的重要地位,武举由皇帝亲自赐名,可直接成为皇帝身边的将领。
而此举让兵器加入了武术套路的发展中,各种兵器的展示过程俨然让武术增光添彩,具有相当的跨时代转折意义和影响。
宋代时期,民间武术社团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越来越多的武术艺人走街串巷,普及了武术知识,互相的传授和融合,虽然有些杂乱,但极大地促进了套路在民间的发展,套路从此也不在是一家之言,有了更多的演化方向。
有了之前的铺垫和筛选,武术套路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有了比较集大成者的归属,分类也更为明朗和细化,派别、类系的建立,不同风格的武功套路组成又分化,武术套路有了现代意义上的三大功能:军事技术、强健身体和表演技艺。
对于不同的人所学习的方向,切实的满足人们学武的要求。
此刻武功不在是贩夫走卒的防身手段,也不只是街头卖艺的吃饭工具,一大批文人加入了习武的行列中,把武术用哲学和理论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进行口传心授,彰显武术套路的精神与文化的高端层次。
当时武学高深的大家,在当时社会地位极高,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仰慕。
到了现代化社会,武术套路更多的是在电影和电视上看到,但不表示武术远离我们了,武术套路所蕴含的精神和文化一代代的传承了下来。
武术套路加入运动竞技受到世界的瞩目,让我们对运动员拿金牌时的自豪肃然起敬。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胜利,成为世界的舞台上一枝独秀。
世界对武术套路的认可,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崛起的表示。
纵观武术套路的发展历程,并非偶然形成,它是和各种时代的文化背景有关,是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人的仁义道德、礼教学术决定了武术套路的发展方向和结果。
3.横向分析武术套路的变化与传承上面我们是从武术套路在时代变迁中了解其发展的过程,而武术套路因为不同的地域也会造就不同的差异。
正因为我国地域广阔,风土人情差异大,文化差异也就更加明显。
在古代人们的语言交流也不方便,地区间缺乏交流,不同的种族、语言、宗教、道德、思维和生活方式,使得地区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战争。
因为所生活地区的环境不同,在平时所总结的武术动作也千差万别,融入了自己地区的文化和习惯。
每一种武术套路都融入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和思维方式,也惟妙惟肖的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发展程度。
风格迥异的武术套路,有的如同舞蹈,有的如同野兽,还有的更像是在劳动。
甚至于许多武术套路根据产生的地形不同还进行了分类,如我们从影视作品和小说中常看到的少林派、武当派、峨眉派、昆仑派都以山为发源地,虽然没有电影和小说中的那么神,但都是真实存在并仍然传承着。
武术学会也对传统武术进行了分类和研究,并且按照各自的特征进行地域的划分,大致可以把中国分为:燕赵、中原、齐鲁、吴越、荆楚、闽粤、秦晋、巴蜀、黔贵、西北、关东、西域、西南边疆、赣皖、广西地方、海南地方、港澳、台湾及其他区域武术。
这之间不同门派流系的套路,其练功方法、动作要领、基础功底、技术风格和力量要求都不尽相同[2]。
以地域来总结可以看到:苏杭一带,多出文人墨客,武术套路走轻巧灵便路线;蒙蛮塞外,性格豪迈,武术套路大开大合、腰马兼备;南方沿海多善水战,出其不意。
正所谓南拳北腿,黄河以北地区人高马大,善于用腿,动作幅度大,摆开架势正面迎击,长江以南流行拳和掌的使用,拳法短频快,伴随气的运用,四两拨千斤。
齐鲁地区是在武术套路的门类中占据比较多的,其中为大家所熟知的就包括:螳螂拳、燕青拳、文圣拳、花拳、红拳、长拳、少林拳、关查拳、公落地梅花拳、回马掌、连五掌、八方掌、虎燕掌、八卦掌等等。
从胶东一路向西,至文登、鲁西南、再到临沂、益都和沂水等地,流传地域宽广,表现出了一方水土出一种武功的特色。
这是因为齐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多样,历史悠久,可追溯的根源早,再加上各异的地形地貌环境,对齐鲁地区的武术套路的影响颇深。
齐鲁地区人们性格的豪迈和奔放,不同地方的人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给武术套路更多的实战经验[3]。
4.武术套路的意境文化任何文化的出现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武术套路是文化形成时的一种产物,它也有着自己的文化。
关于武学的词汇有很多如“先礼后兵”,“以德服人”,“武以德彰”,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提出尚武精神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显然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在武术也建立起自己在精神层面上的地位。
就如电影《精武门》来说,陈真和霍元甲在抗击日本人时,武术套路在枪炮面前是多么的无力,但是武术的不屈精神在那个时代唤醒了无数的国人,让中国这只沉睡太久的雄狮渐渐苏醒。
李小龙也曾扮演过陈真,而李小龙也成为了影响世界的武术宗师,他用自己的精神和意志,凭借一副拳头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功夫,日本人称他为武圣,美国人将他与戴安娜、罗斯福其名。
李小龙不仅让全世界认识了自己,更让世界知道了中国功夫,了解中国,接触到了中国元素和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历来不浮于表面,而在其中的内涵,追求的是意境和感受,文化大师多为沉重冷静、高深莫测,这与武学理念也是相通的,套路的变化和施展,就在这种背景中逐步形成。
武术套路给军事主张和兵法理念带来的影响是最大的,在传统文化中,不论是道家还是儒家,各家学派都追求丰富的精神层面的军事理念,武术套路中的博弈,就是知识和文化的博弈,敌我之间的斗争,蕴含着深层的思考和判断。
每一个招式的出击,每一个动作的衔接,完整的表达过程,才能完成一套精彩的路数。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防代攻,以攻代守,一招一式之间的选择,美如画的辗转腾挪,配合拳风与兵器的声音,让旁观者的佩服之情由心而发,这才是武术套路的真谛。
5.结束语综上所述,现代社会中人们习武更多的是强身健体,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留,武术已经脱离了其初始的防御和攻击的本质,不再是一种证明强大的手段。
不过传统武术套路仍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它使我国独有的一种体育形式,与现代的其他竞技项目不同,更注重文化内涵与系统章法。
在练习武术套路时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更好的理解武术套路所表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