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学习详细资料教学备课资料课堂笔记学习复习资料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15 《自相矛盾》教案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什么是自相矛盾;2.掌握自相矛盾的表现形式;3.能够通过阅读识别文章中的自相矛盾表达。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自相矛盾的概念和表现形式;2.识别文章中的自相矛盾表达。
教学难点1.辨别文章中隐含的自相矛盾;2.运用逻辑思维分析自相矛盾所呈现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温故知新的方式,让学生回顾前几课学习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新知(15分钟)1.介绍自相矛盾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自相矛盾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
2.分析课文《自相矛盾》,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自相矛盾表达。
3. 梳理重难点(10分钟)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化自相矛盾的概念和识别能力。
4. 拓展延伸(15分钟)设计一些与自相矛盾相关的拓展活动,如小组讨论、写自相矛盾小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5. 练习与检测(15分钟)设置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点进行实践,检测他们的理解程度。
同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6. 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习要点,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能够更加敏锐地发现其中的自相矛盾,同时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文学作品或生活中的例子,拓展学生对自相矛盾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案(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案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自相矛盾故事阅读与理解•第二课时:自相矛盾故事分析与讨论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故事中的自相矛盾现象。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
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15自相矛盾》。
2.精心准备故事相关的图片或幻灯片。
3.各种教学辅助工具和素材。
第一课时:自相矛盾故事阅读与理解教学内容1.引入:介绍自相矛盾的概念,并引入《15自相矛盾》的故事背景。
2.阅读:让学生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3.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自相矛盾的表现形式,并提出相关问题。
活动安排1.朗读:请学生自愿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自相矛盾现象。
3.课堂展示:随机选择几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自相矛盾故事分析与讨论教学内容1.回顾: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重点是自相矛盾现象。
2.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自相矛盾,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3.讨论:组织全班讨论故事中的问题和疑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安排1.小组活动:让学生按小组讨论故事中的逻辑矛盾点,并提出解决方法。
2.全班讨论:邀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促进思维碰撞。
3.总结回顾:老师总结当天讨论内容,强调自相矛盾的智慧意义。
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自相矛盾的概念并掌握其表现形式。
同时,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他们逻辑思维和言辞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做到理性思辨,不被表面现象迷惑。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共计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课文《自相矛盾》内容,理解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人物性格,掌握事物的主旨;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生理解矛盾对话的含义,促进学生思维发展;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合作的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面对矛盾,勇于解决问题的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的主旨,理解故事情节;2.理解矛盾对话的内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对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2.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故事《自相矛盾》教案、教学课件、课文音频、活动题材、板书内容准备;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内容,准备学习用具;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通过图片、故事背景等方式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内容1.听课文录音,理解故事内容;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疑问,合作解决问题;3.教师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跟读、理解含义;三、活动设计1.分组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故事情节;2.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对话场景,提出问题、解决疑问;3.总结课文主旨,分享个人观点与感受;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通过课前知识点回顾、问题探究等方式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学习内容1.师生互动讨论,澄清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疑问;2.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对话,引导学生理解矛盾的含义;3.鼓励学生开展互动讨论,思考如何解决矛盾问题;三、活动设计1.学生分组展开讨论,为课文中的人物设计新的对话内容;2.利用情景模拟,引导学生表演新设计的矛盾对话;3.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2.写下对本节课学到的矛盾对话认识与体会;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故事的主旨?是否能深入分析矛盾对话?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与解决问题?通过反思,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含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自相矛盾》的基本含义。
2.能够准确识别文章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逻辑思维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自相矛盾》散文的主旨。
2.掌握文章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
难点1.掌握自相矛盾的定义及其应用。
2.对文章进行深度理解,抓住关键信息。
三、教学准备1.课文《自相矛盾》散文。
2.学生课本、练习册。
3.教学多媒体设备。
4.课堂互动环节准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理解自相矛盾1.通过导入引发学生思考,简要介绍自相矛盾的概念。
2.分段教学《自相矛盾》散文,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义。
3.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并进行解读。
4.针对性提问,引导学生总结自相矛盾的特点。
第二课时:理解背后的含义1.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
2.分组讨论:自相矛盾表达方式的重要性及应用场景。
3.分析散文的主旨,引导学生探讨自相矛盾背后的深层含义。
4.帮助学生总结文章的重点,并进行师生互动讨论。
五、课堂作业1.思考散文《自相矛盾》中自相矛盾的作用,写出个人理解。
2.课外阅读其他内容,并找出其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自相矛盾这一修辞手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们也在课堂上展现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自相矛盾,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原因是那人卖矛和盾的时候,夸大其词,只顾吹嘘,没有考虑盾和矛在作战时是相互对抗的武器,不可能同时存在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以至于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四、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十、课外拓展
韩非子语录:
1.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5.欲成其事,先败其事。(想要做成这件事,可能首先遇到的是失败于这件事。)
*源自网络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便无法回答了。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无法被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七、注解
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15课《自相矛盾》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一、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学习详细资料教学备课资料课堂笔记学习复习资料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本资料整理目录文本教学解读与建议单元导语课文导读明确学习目标作者简介——韩非子著作《韩非子》介绍阅读推荐题材介绍——寓言故事课文导学生字详解二类字一类字注意字音字形提示多音字学法指导本课学习建议课文原文注释与翻译分析评论揭示道理思考探究难点探究主题归纳阅读感悟主要内容概括结构图示主题解说感悟心语作业设计写法借鉴——学写寓言故事范例赏析及赏析成语详解——自相矛盾自相矛盾范例方法点拨怎样才能写好寓言迁移运用共渡难关文后思考题文本解读——文体特点文本解读——语言表达文本解读——插图解读文本解读——情节内容文本解读——文化底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拓展延伸阅读——郑人买履拓展延伸阅读——画蛇添足课后好书推荐——《战国策》了解寓言厚积薄发——诚实名句关于诚信的成语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导语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
单元学习目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情境编故事,注意情节的转折。
15自相矛盾课文导读自相矛盾难立足,实事求是是根本。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法国著名诗人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与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寓言的特点与作用。
本课选编的《自相矛盾》这则寓言就讽刺了人们自作聪明、不实事求是的做法。
明确学习目标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重点]3.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4.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与同学交流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6. 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难点]作者简介——韩非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学生,后世称他为韩非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共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准确朗读课文。
2.能够理解课文中隐含的道理,并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
3.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成语“自相矛盾”。
4.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2.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本、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课本,可以在课前预习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学习课文1.让学生轮流朗读课文,教师解释生字词。
2.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
三、学习成语1.介绍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及用法。
2.让学生举例说明“自相矛盾”的情况。
四、课文讲解1.教师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
2.学生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小组讨论1.分组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2.汇报小组讨论结果,让其他同学给出意见。
六、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作业:背诵课文,体会其中的道理。
第二课时一、复习1.让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及成语的意义。
二、课文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三、生字词复习1.复习上节课和本节课出现的生字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问题探讨1.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与成语“自相矛盾”相关的问题。
五、写作练习1.让学生以“自相矛盾”为题目写一篇短文,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强调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成语的意义。
六、教学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形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道理和成语的用法。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 自相矛盾》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自相矛盾》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掌握词语和句型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理解课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尝试发现逻辑矛盾。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勇气。
•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力。
二、教学准备•备好教材《自相矛盾》、课件。
•准备课堂互动形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确保教室环境整洁、安静,方便学生集中注意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引言或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逻辑矛盾的概念。
2.通过提问引入本课主题《自相矛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步:讲解课文1.进行词语解释,让学生理解课文中涉及的重要词语。
2.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行为与言语的逻辑关系。
第三步:课文分析1.指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矛盾现象。
2.组织学生分角色讨论,探讨小说中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思维逻辑。
第四步:练习与应用1.设计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提出逻辑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逻辑矛盾的现象。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力,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矛盾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事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课文的主题理解有困难,未能深入探讨矛盾的含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理解更深层次的逻辑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这也使我更加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
同时,我会继续丰富教学内容,创设多元化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反思使我认识到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给我提供了改进的思路和方法。
我会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并解释《15自相矛盾》的寓意。
2.能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了解中心思想。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教材、课件、黑板、粉笔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笔记本等。
三、教学内容1. 导入(5分钟)教师用“自相矛盾”这个词组引出话题,让学生尝试猜测这个词组的含义。
2. 教学重点(10分钟)教师解释“自相矛盾”是指自己和自己的说法、意见或做法互相矛盾。
然后提出阅读文章的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故事背后的内涵,引导学生思考。
3. 讲解文章(15分钟)教师为学生讲解文章内容,解释其中的隐喻和象征,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4.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文章中的自相矛盾的例子,并尝试解释背后的含义。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
5. 课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些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巩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6. 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自相矛盾”的理解。
四、教学延伸本节课的文学内容,可与其他班级的同学分享,互相交流不同的见解。
也可在下节课或课外让学生写一篇小作文,发表对于自相矛盾的感想与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学中应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要注重启发他们的思维发散性和创造性。
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让他们自主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为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师生们有所帮助。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导语】《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锋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情或心情。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牾、不相应合。
下面是作者整理的内容,期望对你们有帮助!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_________①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
②[鬻]卖。
③[陷]穿透。
④[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知识点注释: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鬻:卖。
誉:赞誉,夸耀。
曰:说,讲。
吾:我。
陷:穿透。
或:有人。
以:使用;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锋利。
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弗能:不能。
之:的。
鬻(yù):卖。
者:...的人。
莫:没有什么。
夫:放在首句,表示将发议论。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一、看图猜谜导入,激发爱好。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知识要点+图文讲解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知识要点+图文讲解知识点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作者介绍:韩非(约前280-前233)新郑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我会写:矛:长矛矛盾矛头盾:矛盾盾牌后盾自相矛盾誉:称誉赞誉荣誉美誉誉不绝口吾:吾辈吾国吾身形近字:盾(矛盾)质(质量)誉(信誉)举(举重)吾(吾辈)告(告诉)矛(矛盾)茅(茅草)多音字:相:xiāng 相互xiàng长相夫:fú逝者如斯夫fū夫子应:yīng应该yìng答应译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个卖盾又卖矛的人,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穿透它。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便无法回答了。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无法被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注解: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鬻:卖。
誉:赞誉,夸耀。
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曰:说,讲。
吾:我。
陷:穿透。
或:有人以:使用;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优秀7篇)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优秀7篇)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壹五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篇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_________①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
②[鬻]卖。
③[陷]穿透。
④[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自相矛盾》教学实录篇二《自相矛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成语故事》中的一篇,课文篇幅不长,内容简单,但是故事所阐明的道理非常深刻,对于理性尚处休眠期的小学生来说,如何让他们理解故事的意义,获得思想上的启迪,进而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笔者认为,必须处理好形象与意义的关系,把情趣与理趣结合起来,让语言和思维共同生长,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得到发展。
一、故设矛盾,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校的语文老师全部大部分来听课了。
(生疑惑)师:怎么啦?生:全部和大部分两个词矛盾。
师:噢!?我说错了。
我重新来说一句,(看看外面)今天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
(生笑)师:又出问题啦?生:晴天是有太阳的,布满阴云的天气怎么可以说是晴天?师:这里也有矛盾,是吗?生:是。
师:(板书矛和盾并进行书写指导)矛是什么东西?生:是古代的一种兵器。
师:矛是一种兵器,头上用青铜器或铁器做,非常锐利。
盾又是什么呢?生:是防身用的盾牌。
生:现在有的警察也用。
师:是的,防暴警察要用盾牌。
(指着矛和盾)把矛和盾合到一起,就不再是两件东西了,它产生了新的意思,那意思就是老师刚才说的那种句子。
其实,自相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这方面的例子,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有个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这就是前后矛盾,既然不收礼了,为什么还收脑白金呢?生:叶公好龙也是自相矛盾。
叶公嘴上说喜欢龙,但是当龙来见他时,它吓得躲了起来。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 15《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 15《自相矛盾》教
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理解矛盾之美的含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探究、认真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自相矛盾》背后的哲学意义。
2.难点:让学生探究矛盾之美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或者给学生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引导学生进
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新知
1.讲解《自相矛盾》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矛盾之美。
2.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知矛盾之美的存在。
3. 拓展训练
1.请学生自行查找有关矛盾之美的例子,并在班级分享。
2.小组讨论《自相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展示给全班。
4. 归纳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理解矛盾之美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勇于面
对矛盾。
四、课后作业
完成课堂练习,写一篇关于矛盾之美的作文,字数在300字以上。
五、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矛盾之美的理解程度以及课堂参与情况。
根
据学生的表现评定综合素质评价。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矛盾之美这一哲学概念,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来认识世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矛盾之美的实际意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说课稿(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说课稿(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的道理。
本课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寓言故事的分析和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理解寓意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生活中言过其实的现象可能有一定的观察,但如何用课文中的道理进行分析和解释,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的道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寓意,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自己领悟寓意。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a.谈话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将相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b.板书课题:自相矛盾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交流a.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寓意。
b.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启发引导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寓意。
5.感悟体会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于言过其实现象的体会。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_________①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
②[鬻]卖。
③[陷]穿透。
④[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知识点注释: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鬻:卖。
誉:赞誉,夸耀。
曰:说,讲。
吾:我。
陷:穿透。
或:有人。
以:使用;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弗能:不能。
之:的。
鬻(yù):卖。
者:...的人。
莫:没有什么。
夫:放在首句,表示将发议论。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一、看图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矛与盾的图片,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兵器?(生猜)这是古时候的两种兵器:矛和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与之相关的文言文《自相矛盾》,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
看到题目谁有什麽疑问?什麽是矛、盾?谁来帮助他?你说,介绍了形状。
你说,介绍了演变过程。
你说,介绍了材料。
同学们介绍的很全面,矛是用来进攻的兵器,盾是用来防守的兵器。
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课堂备课笔记
五年级语文《自相矛盾》课堂备课笔记15自相矛盾“其人弗能应也”何也《自相矛盾》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本文选自《韩非子》,此书中的寓言故事经典隽永,表达凝练简洁,却又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本文虽是文言文,但基于学生以往学习文言文及古诗的经验,运用已掌握的方法去解读文本内容,难度不会太大。
重点是探究“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以此进行头脑风暴,了解围观者及楚人的思维过程,从而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学目标】1.借助注音,读准“吾、弗、夫”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矛、盾、誉、吾”4个生字。
2.借用注释,联系阅读经验和上下文猜测等方法理解“鬻、誉、陷、或、弗、夫、立”等字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教学设想】咬文嚼字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
——宋·柳永《雨霖铃》A 阔B 远C 高板块一走近《韩非子》1.揭题。
(1)读课题。
(2)图解矛和盾。
明白矛和盾的作用是一攻一防,属对立关系。
(3)“矛”与“予”的区别,“盾”的笔画。
2.走近《韩非子》。
韩非,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又称“韩非子”。
著作收录在《韩非子》中,文章中有很多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滥竽充数、郑人买履、买椟还珠……板块二读文悟意1.读准字音。
鬻盾吾盾弗能应夫不可2.结合注释读,理解“鬻、陷、或、夫”的意思,读通句子。
3.根据阅读经验猜,联系上下文猜,读懂“誉、莫、弗、立”的意思。
4.读出节奏。
5.逐句读懂意思。
板块三探究思维1.探究楚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2.因为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3.走近“或”的内心。
思考:楚人如此叫卖,你为什么心生此疑问呢?请说说你的思维过程。
4.走近楚人的内心。
如果你就是楚人,听了路人的质疑后,你怎么答不上来呢?你是怎么想的?板块四讲好故事1.怎样讲好这个故事呢?加入人物说话的语气根据对内容的理解,加入人物的动作、神态增加围观者的议论……2.讲故事给同桌听。
15课自相矛盾的课堂笔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课堂笔记一、导入《自相矛盾》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它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寓意,引导我们认识并避免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矛盾和冲突。
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这个故事,了解其中的寓意和哲理。
二、学习目标1.理解故事情节,掌握生字词。
2.理解寓意,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3.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故事背景《自相矛盾》的故事发生在古代的中国,讲述了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在市场上夸耀自己的商品,却因为自己的言辞矛盾而陷入尴尬的境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言辞的逻辑性和合理性,避免因为夸大其词或自相矛盾而陷入困境。
四、故事情节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
他先夸耀自己的盾牌非常坚固,能够抵挡任何攻击;接着又夸耀自己的矛非常锋利,能够刺穿任何盾牌。
然而,当有人问他能否用他的矛刺穿他的盾时,他立刻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五、寓意理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言辞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或自相矛盾。
如果一个人说话自相矛盾,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注意逻辑性和合理性,避免因为言辞不当而陷入困境。
六、联系生活实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自相矛盾的事情。
比如有些人为了追求某种利益或目标,可能会夸大其词或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
然而,当这些承诺无法兑现时,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避免因为言辞不当而陷入困境。
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批判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够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判断是非、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自相矛盾》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如果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能够认真分析自己的言辞是否存在矛盾之处,就可以避免陷入尴尬的境地。
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批判性思维的态度,认真分析问题、判断是非、做出正确的决策。
八、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的含义和寓意。
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的课堂笔记
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的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
1. 出处。
2. 寓言。
-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通常是通过简短的故事来传达深刻的道理。
寓言往往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故事中的角色常常是动物、植物或者虚构的人物。
二、字词学习。
1. 生字。
- 矛(máo):古代兵器,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头。
可以组词“矛头”“矛盾”。
- 盾(dùn):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
组词“盾牌”“后盾”。
- 誉(yù):称赞。
如“赞誉”“名誉”。
- 吾(wú):我。
2. 多音字。
- 夫(fú、fū)- 在“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中读“fú”,句首发语词,表示将发议论。
- 当表示“丈夫”“成年男子”等意思时读“fū”,如“夫妻”“渔夫”。
3. 重点词语解释。
- 鬻(yù):卖。
- 陷:刺破。
- 或曰:有的人说。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用您的矛刺您的盾。
子,您。
三、课文翻译及理解。
1. 原文及翻译。
-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翻译: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破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什么东西它都能刺破。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个人无法回答。
无法被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2. 内容理解。
- 故事内容。
-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楚国人既夸自己的盾坚固无比,又夸自己的矛锋利无比,当有人问他用矛刺盾会怎样时,他就无法回答了。
- 矛盾之处。
- 他先说盾坚不可破,又说矛无坚不摧,这两种说法是相互抵触的。
如果盾真的坚不可破,那么矛就不可能刺破它;如果矛真的无坚不摧,那么盾就不可能不被刺破。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5 自相矛盾(教案+反思)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学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发挥想象,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成语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将开始新的学习。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成语。
提起成语,我想你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成语吧?我们来个成语填字大比拼,看谁掌握的成语最多。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很大一部分成语就出自古代典籍,比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自相矛盾》。
(指名说,教师相机板书课题,释题)2.简要介绍作者韩非子。
(课件出示)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字词。
(重点指导“鬻,吾,弗”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诵读后,个别抽查,小组竞读。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师生一同读文章,疏通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读出句子的语气。
(2)学生练习把语气读通顺、读流畅。
(3)不理解的词句圈起来,同桌互相探讨,整体把握寓言大意,4.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誉”与“誊”不同,形近易误。
(2)学生在生字本上练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共同熟悉了课文,学习了生字。
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则寓言故事。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方法这则寓言故事与以前学过的有哪些不同?(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学习文言文先要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熟读成诵。
)二、细读课文,明白寓意1.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2.小组交流不便于理解和读不通顺的语句。
3.全班交流,师重点检查难理解的句子。
(1)课件出示:“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本资料整理目录文本教学解读与建议单元导语课文导读明确学习目标作者简介——韩非子著作《韩非子》介绍阅读推荐题材介绍——寓言故事课文导学生字详解二类字一类字注意字音字形提示多音字学法指导本课学习建议课文原文注释与翻译分析评论揭示道理思考探究难点探究主题归纳阅读感悟主要内容概括结构图示主题解说感悟心语作业设计写法借鉴——学写寓言故事范例赏析及赏析成语详解——自相矛盾自相矛盾范例方法点拨怎样才能写好寓言迁移运用共渡难关文后思考题文本解读——文体特点文本解读——语言表达文本解读——插图解读文本解读——情节内容文本解读——文化底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拓展延伸阅读——郑人买履拓展延伸阅读——画蛇添足课后好书推荐——《战国策》了解寓言厚积薄发——诚实名句关于诚信的成语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导语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
单元学习目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情境编故事,注意情节的转折。
15自相矛盾课文导读自相矛盾难立足,实事求是是根本。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法国著名诗人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与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寓言的特点与作用。
本课选编的《自相矛盾》这则寓言就讽刺了人们自作聪明、不实事求是的做法。
明确学习目标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重点]3.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4.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与同学交流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6. 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难点]作者简介——韩非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学生,后世称他为韩非子。
与李斯同师事荀子,喜好刑名法术之学,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尊称韩非子或韩子。
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知当时秦王对韩非子的重视。
但韩非子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生平简介:出身韩国贵族,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强国的计策,但未被采纳。
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受到秦王嬴政的重视,后因李斯、姚贾谗害,自杀于狱中。
主要成就: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韩非子》著作《韩非子》介绍《韩非子》是集先秦法家学说大成的代表作。
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的学说编成。
全书共五十五篇,二十卷。
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主张。
重要的有《孤愤》《解老》《喻老》《难势》等。
《韩非子》今存55篇,主要篇目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难韩》《说难》等。
收录战国时期哲学家韩非及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作品。
其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
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韩非子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
韩非子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韩非子的著作,是他逝世后,由后人辑集而成的。
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阅读推荐《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
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题材介绍——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设喻说理的寄托平台。
《韩非子》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千百年来流传不衰。
韩非子寓言故事之所以能历久弥新、广为流传,与其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性、独立性、现实性的艺术特点密不可分。
韩非子的寓言常蕴含着深刻明切的哲理,他可以根据常见的生活现象来推演出深刻的道理。
成语“自相矛盾”出自寓言“鬻矛与盾”(《难一·难势》),是韩非子矛盾学说的鲜明体现,用逻辑学的话说,两个相互否定的命题是不能同时成立的,二者不能同时为真。
韩非子对于逻辑性有着严密的要求,虽然韩非子的主观意图是说明法治与礼治的根本对立,着意批判儒家宣扬的礼治思想,为法治战胜礼治制造理论根据,但它确实客观地揭示了当时儒、法两种思想根本对立的现实。
课文导学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
矛,古代兵器,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金属枪头;盾,盾牌,古代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等的武器。
《自相矛盾》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寓简单的故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语言简洁精练。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故事,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吧。
生字详解[弗] (fú)象形。
甲骨文字形,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
本义:矫枉。
同音:伏形近:拂字义:文言副词,不组词:(弗去)(弗许)(自愧弗如)[夫] (1) (fū)象形。
甲骨文字形,像站着的人形(大),上面的“一”,表示头发上插一根簪(zān),意思是成年男子,是个丈夫了。
古时男子成年束发加冠才算丈夫,故加“一”做标志。
本义:成年男子的通称。
同音:服形近:天字义:文言发语词fú文言发语词:夫天地者。
文言助词:逝者如斯夫。
文言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夫猫至。
造句:夫战,勇气也。
字歌识字:跌倒一老夫,月下白皮肤。
老张手搀扶,路人皆赞扬。
夫(2)(fū)旧时称成年男子:(渔夫)(农夫)(万夫不当之勇)旧时称服劳役的人:(夫役)(拉夫)〔夫子〕:a.旧时对学者的称呼;b.旧时称老师;c.旧时称夫;d.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
与妻结成配偶者:(丈夫)(夫妇)[矛] (máo)同音:毛造字:象形繁体:矛易混:予词性:名词成语:自相矛盾巧记:说它柔,缺木头(“柔”去掉“木”)。
字歌:身披茅草,手握长矛。
赋予使命,做到最好。
字义组词: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金属枪头:(矛盾)(长矛)(矛头)(铁矛)(自相矛盾)辨字:①茅(茅草)(三顾茅庐)②予(给予)(赋予)造句:班上有少数同学经常闹矛盾,影响团结。
运用: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
书写指导:第三笔横钩要长,稳住字的重心,最后一笔撇舒展。
[盾] (dùn)同音:钝造字:象形繁体:盾易混:眉词性:名词短语:内部矛盾巧记:像斤不是斤(厂十),它在“目”上存。
字歌:手持盾牌,两人遵循。
木来读楯,走之逃遁。
字义组词:①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盾牌)(后盾)②盾形的东西:(金盾)(银盾)辨字:①质(质量)(优质)②眉(眉毛)(喜上眉梢)造句:盾牌是抵挡箭和长矛的较好的防护武器。
运用:我登高原相其冲,一盾可受百箭攻。
——陆游书写指导:第一撇宜短,竖稍长;“目”略长。
[誉] (yù)同音:玉造字:形声繁体:譽易混:举词性:动/名短语:誉满全球巧记:高“兴”地说(言)。
字谜:兴字头,下有言。
名誉好,齐称赞。
字义组词:①称赞:(赞誉)(称誉)(毁誉)(誉称)(誉不绝口)②名誉,名声荣誉特指好的名声:(誉满中外)(美誉)辨字:①誊(誊写)(誊录)②举(举世闻名)(举重若轻)造句:他为班级赢得了荣誉。
运用:无瑕的名誉是世间最纯粹的珍宝。
——莎士比亚书写指导:“兴”略扁宽,撇、捺伸展到位;“言”略窄。
[吾] (wú)同音:吴造字:形声繁体:吾易混:悟词性:代词成语:支吾其词巧记:有语无言。
字谜:看似五口人,实际就一个。
以他为中心,工作易出错。
字义组词——文言代词,我,我的:(吾辈)(吾国)(吾师吾身)(三省吾身)(吾爱吾师)辨字:①语(语言)(自言自语)②悟(觉悟)(恍然大悟)造句:吾辈不能躺在祖辈的业绩上,要不断开拓进取。
运用: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书写指导:上部横画间布白均匀,末横长而托上;下部扁。
二类字wú fú fū吾弗夫一类字máo dùn yù wú矛盾誉吾注意字音“弗”读fú,;“吾”读wú字形提示自相(矛)盾中“矛”第二笔点不要漏写;“盾”第一笔是撇,不是横。
多音字夫fú(逝者如斯夫) (夫天地者)fū(农夫)(丈夫) (夫妻)辨析:表示“文言发语词”“文言助词”时,读fú,如,夫战,勇气也;表示“成年男子的通称“丈夫,跟‘妻""妇"相对时,读fū,如,渔夫、妹夫、姐夫、夫妇等夫等。
应yìng(回应)yīng(应该)例句:你应(yīng)该答应(yìng)他的请求。
学法指导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注意把握好停顿。
2.再读课文,试着联系上下文,猜测字词的意思;借助注释,理解寓言的内容。
3.最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本课学习建议1.学习时,先从读入手,借助书中的注释将课文内容读通读懂并简要地叙述故事情节(结合注释法)。
2.再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寓言所阐述的道理。
课文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与翻译15自相矛盾[自相矛盾]: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鬻〕卖。
[盾]: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
[矛]: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金属枪头。
〖译文〗: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在这里是“称赞、夸耀”的意思。
[之]:代词,指的是盾。
[曰]:说。
[吾]:我。
[莫]:没有什么。
[陷]:刺破,穿透。
〖译文〗: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破它。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其]:他的。
〖译文〗: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