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南十校2017届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763362

合集下载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7届高三开年第一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7届高三开年第一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南十校2017届高三开年第一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然后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将考生学校、班级、姓名、考点、准考证号写在相应位置。

2.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是人类文明里唯一传承了超过五千年的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艺史上的深根。

而汉字书法所形成的独特艺术,在今天依然能够以其不朽的生命力给现代文艺创作带来启示。

柳公权曾说过“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因此,在他的《玄秘塔碑》中,每一个字都有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质。

弘一法师晚年以抄经度日,用孩子一样的认真和慎重,不带锋芒,炉火纯青,写字也成为一种修行,虔诚而隽永。

大概很多传世佳作,在其作者创作之初,都只是纯然地注入心血,倾入真情,而未料到其后来的命运。

文艺创作,应该服务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但是,却不能全然去迎合大众。

在今天的文艺创作中,浮躁之风是蠹虫之一。

创作和名利的因果次序切不可颠倒,若是以名利为先导,以夺人眼球为目的进行文艺创作,那么,其作品最多也只是一时的哗众取宠。

能够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大概都是来自最真实的生活,寄予了创作者最真挚的情怀。

好的文艺创作,也并非一定是鸿篇巨著,“接地气儿”也是文艺创作重要的元素之一。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7届高三文综3月联考试题 精品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7届高三文综3月联考试题 精品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7届高三文综3月联考试题(扫描版)地理答案一、选择题(44分)解析:1.选B。

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等值线的判读,由图可知图中最大值为15-15.5°C ,最小值为10-10.5°C,最大差值小于5.5,最小差值大于4.5。

2.选B。

昆明为亚热带季风气候,12月和4月天气以晴天为主,4月日地距离比12月近,4月树荫比12月浓密,A、C、D不正确,而4月太阳高度大于12月。

3.选A。

由题干可知,昆明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迟一个多小时,由此可知昆明12月在当地日出后,温度迅速上升,4月日落后降温较慢,4月最高气温在午后2点以后,将近3点,12月最低气温则出现在日出前后。

4.选D。

根据图中显示白天以谷风为主,夜间以山风为主,所以白天谷风应为气象站吹向图中右下侧山峰附近积雪冰川的西北风,夜间为积雪冰川吹向气象站的东南风。

5.选C。

据图可知山风存在时间比谷风长,山谷风转化的时间均发生在日出日落以后一段时间。

受图中右下侧山峰附近积雪冰川影响,使山顶温度进一步降低,加强了山风。

6.选B。

山风向下运行过程中越过天池水面,较来自河谷的谷风更为湿润。

冬季时,冰川面积更大,温度更低,导致山风存在时间更长。

山谷风转换时均发生在日出、日落后一段时间,温度变化已比较缓慢。

7.选C。

通过计算表格中的数据比较可知。

8.选D。

表格数据显示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不协调。

9.选B。

拉卡附近为地中海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地带,该地晴天多,光热充足。

该地气候较干燥,土壤水分蒸发旺盛,且当地到大风,易受沙尘危害。

该地多为低缓的高原,地形并不崎岖。

受沿海南北走向山地影响,该地位于雨影区,降水较少。

10.选C。

结合题干,可得出人口稠密,但东部地区气候较干,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人口分布密度较西部沿海少。

主要河流幼发拉底河在境内落差250米,且距离较大,等高线稀疏,加上河流径流量较小,水能并不丰富。

南部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7届高三3月联考数学(文)试题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7届高三3月联考数学(文)试题

1.C {}21|≥-≤=x x x A 或 ,{}|23A B x x ∴=≤< 2.D 1i,1i z z =-+∴=--3.B 31388210a a a a +=⇒=又2413222152=+=⇒=∴-=d a a d a4.A 9,45,2=∴=-∴=m m c5.A 21)32sin(=+ϕπ,Z k k k ∈++=+,6526232ππππϕπ或 Z k k k ∈+-=,6222ππππϕ或,又因为πϕ<≤0,所以6πϕ=6.B ()28001220040010031=⨯++=V 7.C 21,3,22131===--c b a ,所以c b a >> 8.B ()()'22xf x ax a b x b e ⎡⎤=+++⋅⎣⎦,由图像可知,所以选B9. D 当PC PB PA ,,两两垂直时,三棱锥ABC P -的三个侧面的面积和最大ππ164446622==∴=++=R S R10.D 9060,30211221=∠∴=∠=∠PF F F PF F PF c PF c PF3,12==∴ 由双曲线定义知:()1313221+=∴-=-=e c PF PF a11. C12.A 100812017=-a S ,10102017=+m S ,所以21=+m a()222111*********≥⎪⎪⎭⎫⎝⎛++=⎪⎪⎭⎫ ⎝⎛+⋅+=+a m m a m a m a m a 13.32± 2173023),5,1(),3,1(2±=⇒=----=-++=+m m m m m m 由条件: 14.512-5cos 413πθ⎛⎫-= ⎪⎝⎭因为θ为第四象限角且cos 04πθ⎛⎫-> ⎪⎝⎭,故12sin413πθ⎛⎫-=-⎪⎝⎭12tan45πθ⎛⎫∴-=-⎪⎝⎭PT==当1a=-时PT16.]1,0[17.(1)由题意可得:()5cos2cossin3232=++=AAAAf())()2cos21cossin sin00,sin0A A AA A AA Aπ∴=-∴-=∈∴≠AA cos3sin=∴,即3tan=A,3π=A.................6分(2)由余弦定理可得:3cos2422πbccb-+=”成立)时“当且仅当===≥-+=2(422cbbcbccb344343sin21=⨯≤==∴∆bcAbcSABC故ABC∆面积的最大值是3............................12分18.(1)........3分22100(20153035)9.091 6.63555455050K⨯⨯-⨯=≈>⨯⨯⨯所以有99%的把握认为以50岁为分界点对是否支持脱离欧盟的态度有差异........6分(2)18-24岁2人,25-49岁2人,50-64岁3人 .......8分记18-24岁的两人为BA,;25-49岁的两人为DC,;50-64岁的三人为GFE,,则DGDFDECGCFCECDBGBFBEBDBCAGAFAEADACAB,,,,,,,,,,,,,,,,,FG EG EF ,, 共21种,其中含有A 或B 的有11种 .......10分2111=P ........12分 19.(1)连接,AC BD 交于点O ,连接OP ,则O 为BD 中点,OP DE ∴ OP ∴⊥平面ABCD ,PAO ∴∠为AP 与平面ABCD 所成角, 60PAO ∴∠= .....................2分AOP Rt ∆中,1,2AO OP AP ===CG CH ∴==Rt AHC ∆中,3AH ==.梯形OPHC 中,PH =.......................4分 222AP PH AH ∴+=AP PH ∴⊥.又EH FH =PH EF ∴⊥.又AP EF P = PH ∴⊥平面AEF ......................6分 (2)由(1)知,OP ⊥平面ABCD OP AC ∴⊥. 又AC BD ⊥,BD OP O = AC ∴⊥平面BDEF .1||33A BFED BFED V S AO -∴=⨯⨯=..................8分 ,CG BF BF ⊂ 平面BFED ,CG ⊄平面BFED ,CG ∴ 平面BFED ∴点H 到平面BFED 的距离等于点C 到平面BFED 的距离,1||3H BFED BFED V S CO -∴=⨯⨯=....................11分3A BFED H EFBD V V V --=+=..................12分 20.(1)设直线PQ 的方程为:1-=my x0444122=+-⇒⎩⎨⎧=-=my y xy my x因为PQ 为抛物线C 的切线,所以1016162±=⇒=-=∆m m .......................4分又因为点P 是第一象限内抛物线C 上一点,所以1=m ,此时点()2,1P ....................6分 (2)OP 直线方程为:x y 2=设圆1C 、2C 的圆心坐标分别为()()2211,,,b a b a ,其中120,0b b >>, 则圆1C 、2C 的半径分别为21,b b ,因为圆1C 与直线OP 相切于点P ,所以0555*******111111=+-⇒⎪⎪⎩⎪⎪⎨⎧=--=--b b bb a a b .......8分 同理因为圆2C 与直线OP 相切于点P ,所以05552211222222222=+-⇒⎪⎪⎩⎪⎪⎨⎧=--=--b b bb a a b 即圆1C , 2C 的半径21,b b 是方程0552=+-b b 的两根,...........10分 故521=+b b .....................12分21.(1)02a <<时,[]222)2()2()2(2)2()(x a ax x x a x a ax x f ----=-++--=' 时当3201<<a 2020)(,220)(<<->⇒<'-<<⇒>'x a ax x f a a x x f 或上递减)和(,上递增,在(在),220)2,2()(+∞--a aa a x f2当223a <<时a a x x x f x a a x f -<<>⇒<'<<-⇒>'2020)(,220)(或 上递减)和(,上递增,在(在),220)2,2()(+∞--aaa a x f,323时当=a22)2(32)(x x x f --=',上递减在),0()(+∞x f ..........6分(2)由(2)知1,()(0,1)a f x =在内单调递减,(1,2)内单调递增,(2,)e 内单调递减, 又12)(,1)1(+-=-=e e e f f 03)1(22)1()(2>---=+-=-ee e ef e f ]1min (0,()|(1)1x e f x f ∴∈==-,][])()(2,0,,0(2121xg x f x e x ≥∈∃∈∀有故 []()0,21g x -只需在上最小值小于等于即可 不合题意,舍去最小值时即,141)0()(00210->-==<<=g x g b b x []1431414)2()(102,02220≤≤⇒-≤--==≤≤∈=b b b g x g b b x 最小值时即 1,321918415)2()(12230>∴≥⇒-≤-==>>=b b b g x g b b x 最小值时即 综上所述:43≥b …………12分 22.解:由条件:,063:31332=-+⇒-=--y x C x y .......2分 之距离到点设点2),sin 2,cos 32(C P P θθ 3)4sin(626sin 32cos 32-+=-+=πθθθd .......6分 36max +=d …………8分 )2,6(--P 此时点 …………10分 23. (1) 当[]0,3x ∈ 时[]2222log (25)log (1)42,3x x x ⎡⎤-+=-+∈⎣⎦..........2分 33221302,|222a a a A a a ⎧⎫≤-≤>⇒≤≤∴=≤≤⎨⎬⎩⎭且…………6分 ⎪⎩⎪⎨⎧-≤≥--≤-≥⇒⎪⎩⎪⎨⎧≥≥-+⋅=≤≤31457343570)2(0)23(,3)(,2231)2(2t t t t g g t a t a g a 或或则设)知:由(34357-≤-≥t t 或 .......10分 (若其它解法正确可酌情赋分!)。

“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2017.4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所有试题均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古代历史上生活着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不以官职论高低,不以财富成败,进可拜将封相,退则遨游山野,功成倨,恃才傲,平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治国安邦,这就是“士”。

士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瑰宝,其立身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粮食,其结晶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

这个阶层非常广袤,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处于“官”与农工商“小百姓”之间的“各界人士”,尤指古代的读书人。

士的社会特征就是不当官,不掌权。

一旦当官就叫“步入仕途”或“入仕”。

按这个特征来界定,如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

教授、专家、学者、作家、记者、卫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它各型的知识分子,凡“学而不仕者”,皆属士的范畴。

传统的士讲风骨,重操守。

尽管他们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自尊,重义轻利。

士尊崇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他们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作不朽之人;他们以国为家,倡导“天下为公”;他们能“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腰无半文,心忧天下”是他们的写照。

指点江山、著书立说、“志在天下”是他们的社会属性。

士的社会特征及属性,决定了他们创造及发展的文化内容,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无一不与国家民族有关。

当道者对士的态度大多优礼有加,故“礼贤下士”之古风只作为美谈。

这种文化土壤栽培出的中国读书人,历来将读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2017年安徽省江南十校语文试卷及答案汇总

2017年安徽省江南十校语文试卷及答案汇总
自己去找钱。陈志华无意之中探索出一条维持乡土建筑研究的方法:
《中华遗产·乡土建筑》等一系列著作,已经出
1996年以后,
1999年,安徽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
得到消息后,陈志华感到又喜又怕:喜的是中国古
这些古村落可能会成为地方上开发旅游赚钱的工具,保存完好的乡土生态
各个村子的能人自发修缮老村落,点滴改进。我相
6分)
35分)
19分)
10~13题。
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
而动
“《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
.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
.博士,古代一种官职,任职者往往在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有教
.耆艾,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泛指老年人,相关词语还有耄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范升心忧国事,有志匡救。王莽之时,战争频仍,赋税繁重,他上奏朝
.范升研习经典,治学授业。他虽年少丧父,寄居于外家中,却早通经典。
.士大夫阶层有属于自己的权力意识,他们需要一种价值观念抗衡君权,
.士大夫阶层在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的背景下,试图为社会“立法”,从
.士大夫阶层有一种“道统”意识,“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士大夫阶层重视读书。著名的徽州古民居安徽宏村承志堂有楹联“敦孝
.下面是某图书馆网络系统的工作流程,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
80个字。(6分)

最新2017年江淮十校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及答案-2017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最新2017年江淮十校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及答案-2017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最新2017年江淮十校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及答案:2017高三语文模拟试卷高三语文学习在平时要怎样做好一系列的练习呢?如果没有头绪的的话,不妨赶紧和小编一起来做份2017年江淮十校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2017年江淮十校高三语文联考试卷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用知识产权撬动知识创新滕朝阳① 回溯人类文明史,专利制度促进了创新知识迅速公共化,同时也为技术和市场的结合提供了制度保证。

从专利制度诞生早于工业革命发生的时序来看,二者之间应该存在极其重要的因果关联。

时至今日,包括专利权在内的知识产权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受到法律保护。

为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鼓励知识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将每年的4月26日定为&ldquo;世界知识产权日&rdquo;。

②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

知识产权进入人们的观念,被确立为一种制度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不过是近三十年来的事。

我国已经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取得的知识产权成果也令世界刮目相看。

但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还不少,&ldquo;山寨产品&rdquo;还受到不少消费者认可,尊重知识、尊重创造还没有深入人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民族创新能力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③ 知识创新是充满高风险、需要高投入、具有高难度的智力活动。

很多人能熟练应用旧知识,只有极少数人能在知识存量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知识,而知识创新的成果恰恰是人类福利增进和社会进步的源泉。

只有尊重、保护创造性智力成果,才能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并为持续创新奠定基础。

相反,如果人人都可以搭便车,从事知识创新的人就无法得到足够的补偿与激励,持续创新就会丧失动力。

④ 漠视知识产权,就将被假冒伪劣包围,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很难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7届高三语文摸底联考试卷及答案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7届高三语文摸底联考试卷及答案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7届高三语文摸底联考试卷及答案2017届安徽省江南十校新高三摸底联考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艺文之末品——民间书信赵宪章中国古代书信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就现存文献来看,当在秦汉之后,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史家通常将《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相提并论,因为阐发《史记》写作的动因和宗旨是它们的共同主题,对于研究司马迁的人生阅历和史学思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文体,导致其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大相径庭。

其中,关于“李陵之祸”的表述最为明显。

前者面对知己任少卿,从个人立场出发宣泄私人真情,直抒胸臆,慷慨激昂,无所顾忌;后者从公众立场出发表达自己的修史大志,严谨得体,语气平缓,措辞讲究。

这就是“书”与“文”的不同,即民间书信和公牍文的不同:《报任安书》之所以是“民间书信”而不是“公牍文”,首先在于它是个人私情的充分倾诉,即所谓“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而在《太史公自序》中,对自己的身心造成重大创痛的“李陵之祸”,只能深深地掩埋在纸背文后。

另外,《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均有司马迁的家世及阅历的自述,以表达自己编修《史记》的缘由和动因,但其叙事的策略和语调却大相径庭。

《太史公自序》虽然名曰“自序”,实则是假借他人视角进行叙述,即采用第三人称叙事。

《报任安书》就不同了,作为致友人的书信,不可能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第一人称”是所有书信文体无以选择的叙事视角,从而为宣泄个人感情预设了“无障碍通道”。

就此而言,民间书信作为最典型的“第一人称文体”,“私语真情”是其区别于一切公牍文体之最显著的特点,是民间书信之所以被文学史所接纳的重要原因。

“私语真情”之所以是书信文体之”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它的个人化和情感性,即“个体情感”本身的文学属性。

它不需要像宏大叙事作品那样必须借助于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本身就是个体情感的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从而为民间书信进入文学世界开具了最便捷的通行证。

江淮十校2017届高三质量检测联考

江淮十校2017届高三质量检测联考

江淮十校2017届高三质量检测联考语文试题2016.11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先秦到明清,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三:宗族、乡里和乡绅。

宗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组织,乡里是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组织,乡绅是指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

这三者形成了古代不同时期的乡村社会秩序。

乡贤是乡绅中的良绅,他们根植、立足于乡土社会,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影响、作用于乡土社会,上利国家,下益乡民。

他们有些人通过读书获得功名,走出乡村,在外为官,但是在他们年老退休之后,选择了回乡养老。

他们深受儒家礼仪教化的熏陶,一向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即便是退隐在野,也不忘教化乡里,热衷于地方公益事业,如设义田、修水利、办书院、赈灾民等等。

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具有沟通地方政腐与社会的权利和便利,对于地方政腐的政策,亦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县官进言。

同时,他们又经常是宗族长,维持着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

这样一个阶层,在乡村社会实践着儒家“进亦忧,退亦忧”的理念,维系着乡村社会的秩序。

从大体上说来,中国传统社会“皇权不下县”,国家正式的行政机构管理只到县一级。

这就为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使得乡贤对于乡村的治理成为可能。

乡贤属于士阶层,其与乡村发生紧密联系当在宋代以后。

先秦时期的士主要依附于贵族,如张仪、苏秦之辈,纵横捭阖,在诸国之间逞其舌辩之才;吴起、乐毅之属,学得兵法,志在建功立业,他们都很少与乡村基层发生关涉。

秦代不重文教,焚书坑儒,压制读书人,士人虽多散落在民间,但甚至连道德教化的作用也谈不上。

魏晋重门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读书人也多集中在世家大族。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高等级木构建筑的屋脊上多装饰有“脊兽”,它的应用使得建筑屋脊轮廓富于变化,尤其是大型建筑上脊兽的应用,更使得屋脊造型繁简有度,颇具清人邓石如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构图之美。

除却装饰,脊兽还有稳固瓦件的作用。

其他钉帽一类的瓦饰虽不在脊上,却与瓦钉配合固定檐口端头,具有与脊兽类似的作用。

脊兽的起源约在东周,这是瓦件逐渐普遍应用的时代。

已发现最早使用瓦饰的实例,见于秦雍城遗址出土、可追溯至春秋晚期的陶质建筑构件中。

形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瓦钉钉帽,也有正脊脊端与后世鸱尾位置相当的羊角形构件,甚至还有人形瓦饰。

这类瓦件皆为捏塑,手工造型感强烈,不似后世的模制风格,说明尚未大规模生产,正处于初创阶段。

除秦以外,东方列国也有各具特色的瓦饰,如河北灵寿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檐头筒瓦上装有叶片形并开半圆孔的巨大瓦钉钉帽等,显然是源自独立发展的瓦饰体系。

东汉时期,大量陶楼涌现,为认知当时脊兽的面貌提供了较为直接的信息。

南北朝数百年间,制瓦技术大大提升,瓦饰的生产也普遍趋向于批量模制。

东汉陶楼上已出现一种装饰于脊端、上下三瓦当叠起的瓦饰,其最初可能为三件独立的脊头筒瓦叠砌而成,形成风尚后,逐渐出现整体制作的做法。

纵观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脊饰造型题材,大致可归为鸟形、兽形、叶片形三类。

其工艺从捏制到局部模制、再到整体模制,具体形象细节则缺少统一制度规范,可发挥空间大,呈现出物象杂陈的面貌。

隋唐时期的脊兽继承了南北朝的特点,出土实物中仍以兽面脊头瓦数量最巨,两京诸宫殿皆有发现。

唐代除有大量兽面脊头瓦发现以外,尚未见脊头瓦前端的“仙人走兽”实物。

然而敦煌莫高窟中自初唐开始,就有若干建筑壁画表现出角脊下端以筒瓦上翘叠落、每片筒瓦端头置瓦当的做法,形成锯齿形构造,颇似明清建筑上“仙人走兽”的发端,只不过还未出现兽形。

“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2017.4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所有试题均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古代历史上生活着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不以官职论高低,不以财富成败,进可拜将封相,退则遨游山野,功成倨,恃才傲,平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治国安邦,这就是“士”。

士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瑰宝,其立身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粮食,其结晶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古代的“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

这个阶层非常广袤,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处于“官”与农工商“小百姓”之间的“各界人士”,尤指古代的读书人。

士的社会特征就是不当官,不掌权。

一旦当官就叫“步入仕途”或“入仕”。

按这个特征来界定,如今仍然存在着“士”这个阶层。

教授、专家、学者、作家、记者、卫生界、教育界、科技界、文艺界、商界及其它各型的知识分子,凡“学而不仕者”,皆属士的范畴。

传统的士讲风骨,重操守。

尽管他们经济上处于附庸地位,却极自尊,重义轻利。

士尊崇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他们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作不朽之人;他们以国为家,倡导“天下为公”;他们能“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腰无半文,心忧天下”是他们的写照。

指点江山、著书立说、“志在天下”是他们的社会属性。

士的社会特征及属性,决定了他们创造及发展的文化内容,由人及家,由家而国,由“小术”至“大道”,无一不与国家民族有关。

当道者对士的态度大多优礼有加,故“礼贤下士”之古风只作为美谈。

这种文化土壤栽培出的中国读书人,历来将读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安徽省江淮名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扫描版

安徽省江淮名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扫描版

语文参考答案1.D 析:原文中说“韵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

“共同创设”不等于“共同的审美心理”。

2.D 析:A项“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错,原文说“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B项“不注重书写的技巧”错,原文是“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C项“达有所为的目的”错,原文“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为作者评价,书法家们不以“有所为”为目的。

3.C 析:“尽快进入”错,原文为“慢慢地进入”,“这样就可以……产生”判断绝对化。

4.D (A故:所以,因此。

B报:报复,报仇。

C置:弃置,放过。

)5.B (都是连词,表转折,“却”。

A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其独立性,不译;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

C副词,“趁机”;介词,“经由、通过”。

D连词,表承接,“于是、就”;副词,表范围,“仅仅、只”。

)6.A (田常伐鲁的根本原因是“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而非“广齐”。

)7. (1)虽然这样,我的士兵已经奔赴鲁国了,离开鲁国去讨伐吴国,大臣怀疑我,怎么办?(“虽然”“加”“去”“之”“奈何”各1分)(2)如果保存越国向诸侯显示您的仁慈,营救鲁国讨伐齐国,威势超过晋国,诸侯必定相随朝拜吴国,吴国的霸业就会成就了。

(“今”“示”“加”“相率”“朝”各1分)8.①情景交融。

“云淡淡雨潇潇”应和“愁”字,“暮暮复朝朝”既写出阴云密雨时间之长,更体现了抒情主人公难耐的心绪,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②想象(虚实结合)。

作者遥想请人,推想她别后容态变化,想必陷入离别痛苦中的他,独居无侣,无心梳妆,“眉峰翠减”;而且随着无休止的思念,定会容衰体瘦,“腕玉香销”。

诗人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

③比喻。

把眉比为山峰,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腕如美玉。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对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

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联考语文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法的当代文化功能艺术观点是不断变化的,但中国文字的传承是恒久的,它涉及到我们文明的存废。

尤其在今天,因为书法已经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书法产生误解。

这种误解,首先就体现在对“书法”的理解上,过去古人学习书法是“认”、“念”、“写”三位一体,现在这三个部分在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认,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念,交给了表演系;写,则交给了美术系。

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如果把文字的内涵都剥掉了,就剩下一个艺术的壳,那就实之不存了。

文化是民族的根,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是它的根。

没有文字,哪来的诗歌、历史和哲学?中国书法向来不缺少审美依据,博大精深的书法史论,有延续两千年的完整、缜密的评判标准。

如果汉字的书写内涵都被剥离出去了,成了纯艺术,那就必然导致已延续了数千年至今依然在使用的汉字的消亡,中华文明的繁衍就会遇到问题。

由此而言,对传统书法的传承,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文化安全问题。

当代书法是建立在当代美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尝试,也是东西方艺术相互碰撞的结果。

现代社会大不一样,随着时代发展,科学进步,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人们对字的要求大大降低。

真正认真写字的人越来越少。

眼下人们基本上连硬笔字都很少写了.更不用说练书法,我们通过键盘,就可以“敲”出文字。

在当代究竟应该如何处理现代的“艺术”和古老的“文字”两者间的关系呢?显然,既不能以中国传统文字的观念完全覆盖纯艺术的观念,也不能完全用艺术的观念来覆盖我们文字的传承。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不应该一直背着传统的包袱,而要大胆创新”,这观点没错,但当下的现实恰恰在于我们还没有继承到传统,反而徒然背上创新的包袱。

书法界有一种怪象:如果你跟古人写得相似,似乎就不叫创新。

其实古人早就讲过:“如将不尽,与古为新”o这很有道理。

就当下社会而言,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书法的位置,我们不应把书法仅仅视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的瑰宝,这其实是对书法的低估。

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语文3月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语文3月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2013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髙三联考语文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第1卷第1页至第6页,II卷第7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事项:1. 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2. 答选择题(第I卷1〜6题,第II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 答非选择题(第1卷7〜14题,第II卷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華學卞本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寧串寧寧E苹节亨W荸率禾窣,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 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原生文明的创新性(节选)中国原生文明历经了七大时代:五帝时代、复、商、周、春秋、战国、秦帝国。

每个时代在以社会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上都有创新,秦代达到原生文明的最高峰——民族统一、文字统一、疆域统一,由此创造性地统一了中国文明.此后,历朝历代不断完善直到今天。

五帝时代的禅让制是一种古老的民主政治雏形,发展为以后的“公天下”意识。

夏商周从邦联制发展到联邦制的实践,' 为秦王朝的大一统形态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代改革精神、天下向一思潮、诸子百家争鸣并争先投入治国实践,是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政治遗产。

最鲜明的一个特征是,春秋战国500余年,变法运动一浪接一浪向前推进,从来没有中断.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创造了战国时代法治文明,使秦国不断强大,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中国文明的统一。

同时,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和思想大爆炸,是人类古典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原典大创造现象。

百家争鸣,奠定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基.秦帝国时代最大的创造是统一了中国文明。

夏商周三代,中国是松散邦联制、联邦制的统一。

2017届江淮十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17届江淮十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17届江淮十校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江淮十校”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命题单位:池州一中命审人:曹三九刘道平王徽明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用知识产权撬动知识创新滕朝阳① 回溯人类文明史,专利制度促进了创新知识迅速公共化,同时也为技术和市场的结合提供了制度保证。

从专利制度诞生早于工业革命发生的时序来看,二者之间应该存在极其重要的因果关联。

时至今日,包括专利权在内的知识产权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受到法律保护。

为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鼓励知识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将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

②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

知识产权进入人们的观念,被确立为一种制度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不过是近三十年来的事。

我国已经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取得的知识产权成果也令世界刮目相看。

但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还不少,“山寨产品”还受到不少消费者认可,尊重知识、尊重创造还没有深入人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民族创新能力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③ 知识创新是充满高风险、需要高投入、具有高难度的智力活动。

很多人能熟练应用旧知识,只有极少数人能在知识存量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知识,而知识创新的成果恰恰是人类福利增进和社会进步的源泉。

只有尊重、保护创造性智力成果,才能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并为持续创新奠定基础。

相反,如果人人都可以搭便车,从事知识创新的人就无法得到足够的补偿与激励,持续创新就会丧失动力。

④ 漠视知识产权,就将被假冒伪劣包围,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很难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但人们对知识产权的重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事实上,即使是权利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往往不够重视。

作家莫言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几年前一群作家跟一家网站打版权官司:“按说这是一件正大光明的事情,但是很多人说风凉话:有这么多的国家大事,你们不去关心;有这么多的弱势群体,你们不去关怀;你们这帮作家——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关心自己的版税,还诉诸公堂,占用媒体宝贵的版面和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联考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历史上,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在精神文化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贵族阶层,他们既是政治上的统治者,又是文化的领导者。

贵族的精神旨趣是这一时期包括审美意识在内的整个贵族文化的主体心理依据。

这个阶层鲜明的身份意识、强烈的荣誉感以及对“文”的高度重视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一时期,“文”基本上就是贵族教养的别名,既包含着关于礼乐仪式的各种知识,又包含着道德观念系统及其话语形态。

贵族之为贵族而不同于庶人之处,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特权之外,主要就在于这个“文”之系统。

这里的“文”虽然不同于后世“诗文”之“文”,更不同于现代以来的“文学”概念,但从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周代贵族对“文”的高度重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开了古代“文统”之先河。

春秋之末,随着贵族等级制的瓦解,文化领导权亦逐渐从贵族阶层转移到一个新的知识阶层——士大夫手中。

于是士大夫文化渐渐取代贵族文化而成为主流。

士大夫文化也并非一个不变的整体,事实上,它也呈现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春秋之末到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游士文化”阶段,其主体乃是那些或奔走游说或授徒讲学的布衣之士,其思想上的代表便是诸子百家。

到了秦汉之后,才可以说真正进入了“士大夫文化”阶段。

其主体是那些凭借读书而做官或可能做官的知识阶层,即“士大夫”。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存在一种特有的机制,可以简称为“读书做官机制”——除了帝王及其宗亲、开国功臣及功臣之后、宦官、外戚、地方豪强等分享国家的权力之外,还有一个可以凭借读书而跻身于官僚队伍的社会阶层,这就是所谓“士大夫”。

尚未做官时他们是“耕读传家”的庶民,做官以后他们是“诗书传家”的“士族”或“仕族”。

无论做官与否,读书都是这个社会阶层安身立命之本,而做官——最高追求是治国平天下——则是他们读书的目的。

因此尽管他们实际上是分为“官”与“民”两大类型,具有巨大的社会差异,但从精神旨趣与价值取向来看,他们又是一个有着同一性的社会阶层。

“道”是与士大夫阶层相伴而生、亦相随而亡的终极价值范畴,是这个社会阶层精神旨趣的标志。

在西周贵族阶层的话语系统中最高价值范畴是“德”而不是“道”。

原因不难理解:“道”这一概念暗含着士大夫阶层的权力意识,是他们抗衡君权之主体精神的象征。

士大夫文化是相对独立于政治权力体系的,因此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据,其根本功能是用来规范和引导“势”,即君权。

贵族阶层既掌握着政权,又掌控着文化,故而不需要创造一个与政治权力分庭抗礼的终极价值范畴出来。

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以诸子百家为思想代表的士大夫阶层试图通过话语建构(授徒讲学、著书立说)来为社会“立法”,从而实现政治变革的宏伟目标,这就需要一个至高无上的价值范畴来为自身确立合法性。

于是对“道”的推崇与捍卫就构成了士大夫精神旨趣的基本维度。

从孟子开始,士大夫阶层便有了“道统”意识,一直到明清之时,“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

与此相应,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意识、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这个“道”展开的,而“文”与“道”的关系也就成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

(节选自李春青《“文人”身份的历史生成及其对文论观念之影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西周之初到春秋之末,“文”作为一个系统,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了礼乐仪式等各种知识和道德观念系统,也决定了贵族与庶人的不同。

B.士大夫文化有着不断变化的特点,从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的“游士文化”是其早期形态,并不是真正成熟的士大夫文化。

C.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身份并不单一,然而均以读书为安身立命之本,以出仕作为读书的目的,从而在精神旨趣和价值取向上趋于一致。

D.“道”的价值观念与士大夫阶层相伴相随,是这个阶层的一张标签。

如果追寻“道统”意识的源头,则可上溯至孟子。

2.下列表述中,不是“道”成为士大夫阶层终极价值范畴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A.士大夫文化相对独立,士大夫阶层需要一个“终极价值范畴”来作为标志和合法性依B.士大夫阶层有属于自己的权力意识,他们需要一种价值观念抗衡君权,张扬主体精神。

C.士大夫阶层在原有价值秩序被打破的背景下,试图为社会“立法”,从而实现政治变革。

D.士大夫阶层有一种“道统”意识,“道”始终是这个古代知识阶层高扬的精神旗帜。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士大夫阶层重视读书。

著名的徽州古民居安徽宏村承志堂有楹联道“敦孝悌此乐何极,嚼诗书其味无穷”,就鲜明体现了士大夫之风。

B.由“文统”到“道统”,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和构成的巨大变迁。

孟子所谓“彼一时,此一时也”可以描述这种历史发展的常见规律。

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机制,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化的传统。

隋唐开始推行的科举制对强化和发展这种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D.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士大夫阶层的文学艺术观念也主要是围绕“道”展开,“文”由此依附于“道”,正如韩愈所言:“文者,贯道之器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陈志华,1929年秋生于浙江宁波,18岁时考入清华大学,后成为建筑学专家。

20世纪80年代,陈志华到意大利访问,当地退休老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研究一条有700多年历史的巷子,并由市政府出资出版了十几本专著,而我国乡间大量的珍贵建筑成片成片地在“城镇建设”中倒下,这对陈志华的触动很大。

他开始呼吁保护大型建筑形式之外的传统建筑。

此时,整60岁的陈志华觉得再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来不及了。

陈志华说,散落于乡土民间的老宅、寺庙、祠堂、书院、戏台、酒楼、商铺、作坊、牌坊、小桥,都是值得保护传继的文化承载物,它们是当地资源、生活方式、家庭观念、邻里关系、文化的沉淀,是用石头和木头构建的中国人生活史,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没有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暮年变法”是学术研究的大忌,但是陈志华从研究最洋的外国建筑,义无反顾地转向乡土建筑。

从1989年开始,陈志华率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组,专门从事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出并实践了“以乡土聚落为单元的整体研究和整体保护”的方法论,在民居和乡土建筑领域开辟了新局面。

他们制定了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把乡土建筑放在完整的社会、历史、环境背景中,不脱离有血有肉的生活,在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注重研究它们与历史形成的各种环境关系。

乡土建筑研究组的研究带有抢救性质,他们采取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对村落进行个案研究,对聚落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其特点是带有强烈的实证性。

测绘、摄影、征集、访问、参与,他们取得了很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调查乡土建筑时,困难重重。

首先遇到的是当地官员的阻挠。

在浙江某市,曾有当地副市长亲自到村里,驱赶陈志华带领的清华师生,愣说他们是美蒋特务,并要求食堂不得卖饭给他们,旅馆不得给他们地方住,让他哭笑不得。

1993年,陈志华因长期看微缩胶卷资料,右眼视网膜前后两次脱落,但陈志华却说“情绪很快乐,没有一丝哀怨”。

乡土建筑的研究得不到各方的支持,面对经费不足的问题,陈志华只好放下学者的自尊,自己去找钱。

陈志华无意之中探索出一条维持乡土建筑研究的方法:先预售版权给台湾方面,拿到预支的稿费来支付调研开支。

《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中华遗产·乡土建筑》等一系列著作,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通过陈志华们的不断呐喊和著书推介,1996年以后,一些地方开始认识到乡土建筑的价值,1999年,安徽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群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得到消息后,陈志华感到又喜又怕:喜的是中国古村落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景观,受到全世界的认可;怕的是“申遗”以后,名气大了,这些古村落可能会成为地方上开发旅游赚钱的工具,保存完好的乡土生态会遭到破坏。

现在,陈志华的研究和他的观点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摘编自周斌《陈志华: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相关链接农村就是农村,要保留农村的味道。

现在,重心总在建设城市,乡土保护严重不力。

我的想法是国家要成立相关机构,来统一研究、保护和管理。

我更重视的或者说更理想化的希望是,各个村子的能人自发修缮老村落,点滴改进。

我相信民间自发的力量。

(陈志华《乡土建筑很美,一点也不土》)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陈志华认为,散落于乡土民间的一宅一堂、一石一木,是当地资源、生活方式、家庭观念等沉淀的结果,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B.陈志华和他的团队制定乡土建筑的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注重研究对象与历史形成的各种环境关系,在整体与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

C.调查中,地方官员的误会、身体的不适、资料的匮乏、经费的短缺等困难,并没有阻止住陈志华,相反,他却表现出乐观与坚定。

D-陈志华转向乡土建筑研究,努力促成西递、宏村申遗,又在申遗成功后表达了担忧。

这显示出他对乡土建筑的热爱及前瞻性的眼光。

5.陈志华“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做出了哪些努力?请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概括。

(4分)6.在各地大力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背景下,陈志华的哪些观点对保护乡土建筑有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说明。

(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朱先生退兵陈忠实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

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

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

”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

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

”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

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

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

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

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

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

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

先生躲走了。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