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通用6篇)
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通用6篇)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通用6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1新课改提倡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本节课本着新课改的思想,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注重以问题引导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与讨论、交流与合作的空间;注重学生亲身体验,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在知识处理上: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是否理解这一物理规律,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高中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甚至电学部分的学习。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对本节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高中又一次学习,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特别要强调“物体不受力,原来运动的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
并由此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二个重点是对惯性的理解,特别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惯性现象一定要做实验再配合讲解。
二、在能力培养上:1、借助伽利略理想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所以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做伽利略的实验,建立形象思维;后说明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通用8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通用8篇)牛顿第肯定律教学设计篇1新课标明确提出“提倡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老师应当让学生亲历思索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自主探究教学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要求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主动主动地解决问题。
自主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实力、特性的发展,乃至完备人格的形成。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建性得到充分发挥,如何让自主教学探究模式很好的得到实施,是教学过程设计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时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三个原则:1.学生已知的内容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方式让学生独自完成教学要求;2.学生未知的但经老师启发引导后能理解的也可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独自完成教学要求;3.学生未知的经老师提示后理解也困难的才是须要通过老师主导来完成的。
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关键在于老师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了解哪些是学生已知的学问点,哪些是未知的学问点,哪些是能启发后驾驭的,哪些是学生自己无法理解的,然后找寻探究点→再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设计详细探究过程。
下面以《牛顿第肯定律》的教学为例来看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详细应用。
一、教材分析这节教材首先对人类相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四位科学家探讨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
然后讲解并描述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这是初、中学学问相连接的一节课程。
学生已经了解了牛顿第肯定律的基本内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应以教材中有关“力是运动的缘由还是变更运动的缘由”这一问题相识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化与思维实力培育为主要目标。
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理解人类相识“运动和力”的关系探讨、思索、推理过程,学习科学探讨中常用的志向试验方法。
八年级物理下册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1课时牛顿第一定律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摘的。
过程与方法1.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
2.通过经历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学生能够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过程,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通过讨论、激励,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学生了解物理规律认识的过程,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具准备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实验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摘桌面上推动木块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摘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旧要停下来”,即木块的运动需要推力来维持。
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旧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这种观点是否旧一定正确呢?演示:摘桌面上推动木块从静止使之向前运,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
分析:木块从静止―→运动―→静止的两个过程中是否都有力存摘?摘这两个过程中力的作用是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运动状态?二、新课教学探究点:牛顿第一定律1.伽利略的贡献:理想实验。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让学生阅读课本P17“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分组实验:摘水平桌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让小车自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节教材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四位科学家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
然后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这是初、高中知识相衔接的一节课程。
学生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应以教材中有关“力是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运动的原因”这一问题认识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
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理解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研究、思考、推理过程,学习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实验方法。
在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学习上,注重知识的理解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积极性,本课采取学生自主探究模式组织教学。
二、教学过程设计引入新课:运动的起因是什么(一)学生阅读历史的回顾并找出四位科学家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这块内容中有些知识点学生是已知的,也有未知的,但学生都看得懂,所以就由学生来完成,同学们相互补充,教师只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1.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现象:在平路上人推车,车才能运动,人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
2.伽利略:水平面上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摩擦的作用,如果没有摩擦,水平面上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一速度运动下去。
笛卡儿: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即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牛顿: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二)问:以上四位科学家每一位都把人类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试分析每人推进的一步体现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教师通过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指明学生要探究的内容与方向,具体由学生们合作完成,教师只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
a)亚里士多德的贡献:通过直觉的观察提出问题为科学家的研究确立了课题。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习难点;
克服直觉观点,建立科学分析、推理的方法。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学生探索、分析推理、合作讨论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我国公安交通部门规定,在各种小型车辆前排乘坐的人必须系好安全带,为什么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1、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
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
让学生以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为载体,
1、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2、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人们经过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长时间的认识过程。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生活常识使人们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形成了不正确的认识,虽然初中已学过牛顿第一定律,但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思维障碍。
观察并回答提出的问题: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物体将匀速运动下去。
学生记录数据并比较。确信他的正确性。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受力但合力为零时。比如:冰面上的滑动的冰
块。
学生观察并思考,再进一步理解惯性:是指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学生思考
比如骑自行车,单人时和带人时的感觉相比。
的小结内容。
思考并回答
利用桌子上的器材: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做实验:
1、桌子上铺毛巾,小车放
在毛巾上,推它就动,不推就停。
2、撤去毛巾,让小车在桌
面上,推一下小车,小车运动一段才停下来。
学生举例讨论,比如:自行车蹬一段时间后停止蹬车,自行车会滑行一段距离;溜冰;冰面上踢出去的冰块。
究:
(l)、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高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物理_《⽜顿第⼀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4.1 ⽜顿第⼀定律教学设计(⼀)基本⽬标1、了解亚⾥⼠多德关于⼒于运动关系的结论。
2、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物理学上思想实验的实质。
3、经历实验,让学⽣学会⽤分析与论证的⽅法探究出⽜顿第⼀定律。
4、运⽤惯性解释⽣活中的现象,了解利⽤惯性及防⽌惯性危害的⽅法并初步应⽤于⽣产和⽣活实践。
(⼆)教学重难点:1、理解掌握理想实验。
2、理解⽜顿第⼀定律的探究形成过程,并运⽤惯性解决问题。
⼆、教法设计:1、课型课时:本节属科学探究型课。
课时:1课时。
2、教学策略:(1)⽜顿第⼀定律:第⼀阶段:采⽤“⽭盾冲突法”,展⽰⽣活现象、亚⾥⼠多德观点与⽣活现象的⽭盾冲突,激发学⽣探究欲望。
第⼆阶段:实验探究。
这⼀阶段教师起⼀个指导者的作⽤,尽量让学⽣⾃⼰分析、交流、得出结论。
第三阶段:主要以教师设计问题串的形式,学⽣思考,加深对定律内容的理解,帮助学⽣认识⼒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安排学⽣做⼀做运动物体由于惯性⽽表现出来的现象,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
“安全带的作⽤”由教师利⽤多媒体视频展⽰。
三、教具和学具教具: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垫导轨、⼩球、⽑⼱、棉布、轨道⽊板等。
三、教学过程(⼀)、教学引⼊:旋转⽣熟鸡蛋⼩游戏引⼊本节教学进⼊⾼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章的内容,前两章学习了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物体与物体之间⼜有相互作⽤,第三章学习了⼏种基本⼒。
从这章我们开始探究物体为什么会做这样或那样的运动,即把⼒与运动联系起来。
⼒与运动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历史回顾:(⼒与运动的关系)1、亚⾥⼠多德观点:根据⽣活经验观察得出:必须有⼒作⽤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的作⽤,物体就要静⽌在⼀个地⽅即:⼒是物体维持运动的原因视频1、⼒推物动⼒撤物停2、⼒撤物不停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现象呢?问题出在哪呢?2)⼩组讨论与设计实验:让⼩球从斜⾯上同⼀⾼度由静⽌滑下,分别滑到铺有⽑⼱、棉布、轨道平⾯上,观察⼩球前进的距离。
《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基本信息课题作者及工作单位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案作者:朱芳兰工作单位:吉安五中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课标要求要以“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为核心,在基本的实验事实基础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结论。
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历史,感受物理之美,感受人类的进步,但不能让学生产生对亚里士多德的片面认识。
2.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教材分析+推理”的科学方法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及对该定律的理解。
3.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的逻辑关系:本节内容不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是《力和运动》的开端, 是力学的“奠基石”,并为后面学习惯性、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坚实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4•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总之,这节课的总体设计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学到科学知识,体验、领悟科学的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学情分析经过初二的一年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为本节的自主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
但对于实验推理法接触不多,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要学生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这一概念的建立及理解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是有较大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突出课标主线。
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探究实验上,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究、推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能力。
知识和技能:①②过程和方法:①②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掌握控制变量法,理想推理的研究方法;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使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研究探索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② 在与小组成员一起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与人共处、协作学习的习惯。
(完整版)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学设计3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教学设计3篇牛顿第必须律教案(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明白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2。
明白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和结论3。
明白什么是惯性,会正确理解有关现象[由整理]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2.透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透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二、教学资料剖析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惯性定律的资料及导出过程,强调它在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
科学的发现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科学背景,同时,科学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又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本节课教学重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的概念.本节课教学难点:1.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
2.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3、惯性概念的理解及应用.三、教学准备电化教室、3.1牛顿第必须律.ppt文件[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播放视频剪辑《汽车事故实验》,在视频剪辑中,我们看到撞车后假人和车子的运动状况.我们要讨论的是,牛顿第必须律教案(高中版)人和车子为什么会做这种或那种运动.要讨论这个问题,务必明白运动和力的关系。
在力学中,只研究物体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运动学,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动力学.动力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牛顿.牛顿在1687年出版了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这部著作中,牛顿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这三条定律总称为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
这一章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牛顿运动定律.二。
正课1、历史的回顾。
远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已经提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但是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才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演示实验: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1.1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17世纪前人们普遍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行思维引导,教学中采用演示实验视频、学生实验、生活实际等情 境,促进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特别引导学 生进行思考,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三、重视生活案例在教学中的 作用,列举了大量生活实际的事例,安排了一些生活情景的再现, 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A.大量实验得出的结论 B.理论推导出来的 C.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科学推理归纳出来的 D.牛顿独自推理出的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不受力作用就一定静止. B.物体不受力作用就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C.物体受力才能运动. D.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3. 关于惯性,下面说法正确的( ) A.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B. 射出的子弹离开枪口继续高速前进,是因为子弹受到惯性 的作用。 C. 汽车关闭发动机后还能继续前进是由于汽车的惯性大于它 受到的阻力。 D.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学期的物理学习,学 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在八年上学期学习了第一章机 械运动、八年下学期第一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 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 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 转变。 在学习中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 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 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学生思考 回答
充分调动学生参 与课堂活动的积极 性。
自主学习 (5min)
多媒体出示图片,学生推箱子,你能得到什 么启示? 回答下列问题: 运动要靠力来维持?还是不需要力来维持? 哪个正确?
指导阅读 学生阅读 教材思考并 回答相关问 题
通过阅读教材初步 了解实验过程
教学环节
合作探究 (10min)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 演示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 用什么方法控制? ②哪些条件发生了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 这种变化的? ③根据观察和记录的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 2、师生解读牛顿第一定律 3、演示“小球的惯性”实验,思考并回答下 列问题:静止的小球为什么掉入下方的支架 里?惯性有利还是有害?举例说明。
标
析概括能力和浯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2、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重点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 对牛顿第一定律文字叙述的理解
教法 教学环节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惯性小车、斜面、光滑木板、毛巾、棉布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汇报 (3min)
惯性力和惯性作用都是错误的说法。
引导启发
2.惯性没有条件。任何物体、任何时候、任 点评总结 汇报交流
何状态都有惯性。质量是惯性的唯一量度。 点播拓展 总结提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本节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的说, 回答总结 提出本节课还存在的问题。
学生总结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2)、力撤物不停。
教师巡回指导,提出问题:
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
力?
2、提出问题:其他的例子来
说明这个问题吗?刚才的两
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
象呢?矛盾出在哪呢?
3、用多媒体播放伽利略的理
想实验。
(1)对称斜面,没
有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2)减小另一侧斜面倾角,小球同一位置释放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就会越远。
从实例可看出,运动状态
变化的难易程度与质量有
关
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开门见山,
引入课题
通过对比实验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如
果接触面非常光滑,没有摩擦,那小球会怎样?
1、对比实验,找出问题的本质。从而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科目:物理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课时:1课时
提供者:俞锦杰
单位: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是力和运动联系的桥梁,正确认识牛顿三大定律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l、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建立科学人生观是极为重要的。
3、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学习难点;
克服直觉观点,建立科学分析、推理的方法。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学生探索、分析推理、合作讨论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我国公安交通部门规定,在各种小型车辆前排乘坐的人必须系好安全带,为什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课时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与反思)
第八章运动和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本章首先介绍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然后通过牛顿第一定律来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并进一步揭示了二力平衡的条件,最后学习了力学中最常见的力——摩擦力(阻力),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本章共分3节:1.第1节为“牛顿第一定律”,本节从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一实际问题出发,引出问题“维持运动真的需要力吗”,并进行实验和推理;推导出“牛顿第一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最后由牛顿第一定律引出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并介绍了惯性的利与弊.2.第2节为“二力平衡”,本节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不受力的物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那么合力为零时即二力平衡时物体运动规律也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所得到的结果,即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3.第3节为“摩擦力”,对于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可以先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再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进而理解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物体的惯性及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知道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及影响因素,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及其应用.2.过程与方法:进行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活动体会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学会分析物体平衡时的受力情况,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的规律,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用,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的条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教学难点】利用惯性解释日常现象,二力平衡的分析应用,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判断.【课时建议】本章共有3节,建议6课时: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2课时第1课时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惯性第2节二力平衡………………………………………………………1课时第3节摩擦力…………………………………………………………2课时第1课时认识摩擦力第2课时摩擦的利用与防止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1课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与讨论、分析与概括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解释.【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教具准备】长木板、斜、毛巾、棉布、小车.【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来自生活中的图片,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最终滑板车会停下来?【进行新课】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维持运动真的需要力吗?教师演示实验:用手推桌面的小车,小车运动前进当停止用力,小车最终止运动.教师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生思考后回答:①静止的自行车用力踩脚踏板才开始运动,停止用力蹬车,车最终会停下来.②用力推秋千时,它会摆动起来,停止用力时,它最终会停下来.③用力抛铅球它就向前运动,停止用力,它最终会停下来.师维持运动真的需要力吗?生思考、交流、讨论.(质疑)师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早就对类似的现象进行思考过,他认为: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直维持和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直到三百年前,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通过实验才揭示了这个谜底.好,我们就一起来进行实验探究吧!2.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目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提出问题1: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思考、猜想.说出猜想的依据.教师总结:影响因素有斜面坡度,小车质量,小车起始高度,水平面的阻力.提出问题2:研究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的距离s和水平木板对它的阻力f 的关系,你认为应该如何进行?学生思考、交流和讨论,设计出一个研究方案.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必须让其他因素相同,只让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如毛巾、木板、棉布).注意:在同一斜面上用同一小车在同一位置开始运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表格,记录数据.教师提问:从三次实验现象可以得到怎样的描述?学生分析:三种表面中,毛巾粗糙,棉布略光滑,木板最光滑,毛巾上阻力最大,棉布阻力次之,木板阻力最小,可以看出,阻力小,小车运动距离远.学生结论:阻力越小,小车前进的距离越远.若表面非常光滑,则小车受到的阻力将非常小,速度将减小得非常慢,小车运动的距离就很远很远.牛顿第一定律教师推理: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这就是伽利略研究实验得到的结论.师请同学们思考:静止的物体,如操场上的篮球架,处于什么状态?生:静止状态.师那是为什么呢?生:因为没有受到推力或阻力.师不完全正确.静止的物体是由于不受力或所受合力为零,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教师总结:概括上述两种情况,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原先静止的物体将总保持静止状态,原先运动的物体将总保持恒定的速度匀速直线运动下去.这就是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师请大家再回头判断下,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是否正确?生:不对.维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板书:例题(用多媒体展示)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牛顿第一定律可以通过大量的实验直接证明出来B.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牛顿第一定律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为实际中物体不可能不受力的作用(只是受到的力的合力为零),实验中也不可能保证表面绝对光滑,阻力为零,小车永远运动下去,所以不可能设计出这种实验来直接验证.维持物体的运动根本不需要力,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要有力,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答案:C【教师结束语】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收获确实不少,我们知道了牛顿第一定律,明白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在帮助学生建立牛顿第一定律时,采用演示实验,师生参与实验探究,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并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推理,得出规律:运动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从而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真正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素材积累】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
牛顿第一定律设计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推理”的科学方法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及对该定律的理解。
(二)教材地位:本节内容不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是《力和运动》的开端,是力学的“奠基石”,并为后面学习惯性、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坚实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对力和运动的关系,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在对惯性的学习中,这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
许多学生把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的性质与物体在这种状态下的特点混为一谈。
在学生已经建立力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并为后面惯性和二力平衡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比较关注知识的本身、往往以教师和学科为中心,学生则一味被动地接受,很难有自己的发现;而本节课则在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及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前提下,开展了以学生或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尝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理解惯性,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能力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
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生记录数据并比拟。确信他的正确性。
学生答复: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受力但合力为零时。比方:冰面上的滑动的冰
块。
学生观察并思考,再进一步理解惯性:是指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学生思考
比方骑自行车,单人时与带人时的感觉相比。
的小结内容。
思考并答复
利用桌子上的器材: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做实验:
1、桌子上铺毛巾,小车放
在毛巾上,推它就动,不推就停。
2、撤去毛巾,让小车在桌
面上,推一下小车,小车运动一段才停下来。
学生举例讨论,比方:自行车蹬一段时间后停顿蹬车,自行车会滑行一段距离;溜冰;冰面上踢出去的冰块。
举例说明。
三、惯性与质量
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当力使它改变这种状态时,它就会有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的“本领〞。这个本领与什么有关呢?比方货车启动时,由静止到运动得需要一段时间,是空车好启动还是满载时?你还能举出什么例子来?
1受力分析:
一物块滑上了光滑的斜面,受几个力?
2、略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
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制日常经历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场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历史错误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漫长与曲折。
2、惯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仍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承受。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与反思
第八章运动和力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理解其意义.2.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1.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教学过程知识点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6-17,完成以下问题:在演示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中:(1)阻力和运动的关系体现为: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阻力的大小可用小车在木板上运动的距离的远近来体现(转换法).(2)根据实验现象推理:若物体不受阻力,物体的速度不会减小,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合作探究】演示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下图所示,将棉布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滑行距离,去掉棉布再次让小车从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滑行距离.1.我们能观察到什么现象?答:铺棉布时小车滑行距离近,去掉棉布滑行距离远.2.此实验运用了什么物理方法?答:运用了控制变量法、理想实验法和转换法.3.此实验说明了什么?答:运动小车所受阻力越小,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变化得越慢.4.假设木板绝对光滑,我们能观察到什么现象?答:如果木板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将为零,假如木板无限长,小车会永远运动下去.【教师点拨】1.控制变量法:实验中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使到达水平面的速度相同,只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从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这样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只改变一个变量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2.演示“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注意事项:(1)小车需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以保证小车达到水平面的初速度相同.(2)选用的木板尽量长一些.(3)当小车在水平面运动时,只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其他因素保持不变.【跟进训练】如图所示的各种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 B )知识点二牛顿第一定律【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7,完成以下问题: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了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合作探究】演示二牛顿第一定律详解请详细分析牛顿第一定律中的“一切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或”.答:(1)“一切物体”说明此定律对一切物体适用,无论固态、液态还是气态,不管是静止还是运动,全部适用.(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理想状态中的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二是物体所受力的合力为零,作用效果与不受力时效.(3)“或”指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总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总保持原来的速度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两种状态必有一,不同时存在.【教师点拨】1.我们周围的物体都要受到力的作用,不受力的物体不存在,因此,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不能直接用实验验证,只能推理、假设,故而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一个实验结论,而是一个科学推论,但却是正确的结论.2.牛顿第一定律的实质是物体的运动状不需要力来维持,即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如果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那么该物体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跟进训练】1.(多选)下列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D )A.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惯性定律与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D.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2.(云南昆明中考)质量为的滑块甲和质量为m的滑块乙(M>m),先后从同一光滑斜面的相同高度处由静止滑下,然后沿同一光滑水平面继续运动.假设水平面足够长,那么两个滑块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过程中,它们之间的距离将( C )A.逐渐变长B.逐渐变短C.保持不变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课堂小结1.阻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2.控制变量法: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只改变一个变量.3.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练习设计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素材积累】不怕你不懂不会,旧怕你不学不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那么这两位名人的观点,到底谁的正确呢?现在,我们选择伽利略的观点来设计实验,看看伽利略的观点是否正确。请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并填写表格。如果设计不出,可以参阅书上45页的探究实验进行探究。(老师将请完成的最快最好的那一组上台为大家演示一遍,并上交填写的表格,顺利完成的,将赢得30分。)
教学准备
①制作好课件。
②每小组4~5人,分好12组,上课时按小组坐好。
③每小组的桌上各准备好跳棋子一个;自制好的斜面纸槽一个;一块毛巾,一块棉布。
教学重点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
教学难点
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⑴课前交代
(1分钟)
告知学生今天的上课方式将以比赛的形式进行,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同学都可以抢答老师在上课时提出的所有问题,每个题目在没有指明的情况下,均为10分,回答正确,将给该小组加上相应的分数,最后分数最多的小组获胜,老师将给获胜组的每位成员颁发一份小奖品。
4.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总之,这节课的总体设计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学到科学知识,体验、领悟科学的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学情分析
经过初二的一年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为本节的自主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实验推理法接触不多,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要学生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这一概念的建立及理解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是有较大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突出课标主线。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探究实验上,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究、推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能力。
6.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第一大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请同学们朗读完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后,老师播放课件请同学们回答屏幕上的几个问题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每题10分):
①牛顿第一定律是直接由实验总结出来的吗?
②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会遵守牛顿第一定律吗?
③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什么意思?
另外学生上来演示时,要求下面的学生仔细观察,之后,请学生对他们的实验加以评估,说出你觉得他们做得好的地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老师给看法说的正确的小组加分,每说对一点加10分)。
老师一一播放出以下几个问题在屏幕上巩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各问题由所有学生参与抢答(每题均为10分):
①该Hale Waihona Puke 验控制了什么物理量,其目的是什么?
2.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推理”的科学方法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及对该定律的理解。
3.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的逻辑关系:本节内容不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是《力和运动》的开端,是力学的“奠基石”,并为后面学习惯性、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坚实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①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②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①掌握控制变量法,理想推理的研究方法;
②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使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研究探索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②在与小组成员一起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与人共处、协作学习的习惯。
基本信息
课题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案
作者及工作单位
作者:朱芳兰工作单位:吉安五中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课标要求要以“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为核心,在基本的实验事实基础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结论。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历史,感受物理之美,感受人类的进步,但不能让学生产生对亚里士多德的片面认识。
④你能根据今天的学习或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得出力与运动的关系吗?
7.接下来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第二大点:力与运动的关系。
8.老师再提问除了学到以上知识外,我们还记得今天学到了一种什么新的物理研究方法?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第三大点:理想实验法。
问题②:充分发挥想象力,如果水平面没有摩擦阻力,物体将如何运动下去,它会停下来吗?(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指出这种在实验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到的结论叫推论,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实验推理法。)
教师总结:通过大家的探究结论可知,伽利略的观点是对的,事实上,当时伽利略也进行了一个与我们类似的探究实验,得到了我们刚才的推论,之后,与伽利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对伽利略的推论进行了完善“运动的物体不受力,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一直运动下去。”最后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尔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即牛顿第一定律。
②该实验改变了什么物理量,通过什么方法改变的?
③该实验在斜面上释放物体时,能否用力?
④该实验通过观察什么现象来知道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大小?这里运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5.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并推理出:“如果物体没有受到阻力,它将以恒定的速度永远的运动下去。”
问题①:用投影仪把刚才学生上交的表格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分析表格数据,并提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回答正确的小组得分)
学生很兴奋。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
⑵进行新课(35分钟)
1.拿一小车放在讲台,用力推它,小车运动起来,停止用力,小车渐渐停了下来。请学生注意观察小车出现的现象,提出一个可研究的问题。(老师对学生提出的合理的问题,均予肯定,给小组加分。再优化出问题:“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吗?”)
2.请学生观看屏幕上的四幅图(①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②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③打出去的球会停下来④停止踩车,车子最终会停下),作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给回答的有道理的小组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