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与环保型社会构建_基于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视角_甘满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居环境理论研究进展
添加项标题
城市规划:人居环境理论将应用于城市规划中,提高城市居住 环境的品质和可持续性。
添加项标题
乡村发展:人居环境理论将应用于乡村发展中,推动乡村经济 的转型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添加项标题
绿色建筑:人居环境理论将应用于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设中, 促进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添加项标题
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理论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 撑和实践指导,推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CONTENTS
人居环境理论 的发展历程
人居环境理论 的研究重点
人居环境理论 的研究方法
人居环境理论 的应用实践
人居环境理论 的未来展望
PART ONE
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
背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 施
理论来源:国外人居环境 理论
PART THREE
实证研究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 实验、观察等方 法收集数据,对 数据进行统计分 析,以验证或推
翻假设。
添加标题
实证研究在人居环 境理论研究中的应 用:对城市规划、 建筑设计、环境监 测等领域进行实证 研究,以了解人居 环境的质量和问题,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
案。
添加标题
实证研究的优点: 能够提供客观、
景观设计在人居环境理论中的应用实践需要注重创新和多元化,以满足不同人群 的需求,提高人居环境的品质和适应性。
城市环境治理:改 善城市居住环境,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农村环境治理:推 进农村人居环境整 治,建设美丽乡村
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 复工作,促进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
环境污染治理:加 大环境污染治理力 度,改善环境质量
【公共管理论文】环境保护中公共管理理论的应用
【公共管理论文】环境保护中公共管理理论的应用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为了建设相对稳定的生态强国,每个人必须努力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结合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
庞素艳、于彩莲、解磊所编撰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详细阐述了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为读者建立起一个更加深入的环保平台,运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增加作者对于环境伦理观的认识,指出人类要尊重与善待自然、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系统介绍了环境、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全书共十章,内容包括环境与环境问题、生态系统与生态破坏、人口和资源、环境污染、全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由来与基本理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环境污染防治、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环境伦理观。
这本书的特点是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为一体,既揭露问题总结教训,又阐明了解决问题、寻求发展的战略和措施,它既可作为普通高等教育非环境专业普及环境知识的教材,同时还可供从事环境保护的管理人员和关注环境保护事业的热心人士阅读。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书新颖之处便是向读者详细论述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低碳经济是改善全球气候的必要手段,在原始时期,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求对我国的生态资源进行无情的开采与挖掘,这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生活质量水品提高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例如,私家车的不断使用,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浓度增高,使全球气候不断变暖,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开发新能源对于缓解生态压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地缓解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重重现状。
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利于提高国际地位。
中国作为新时代国际生态文明的参与者,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有责任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建设生态强国,和它们一同参加环境治理,同时,中国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树立一种有责任、敢承担的大国形象,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大国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
《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学概论(Environmental Science)课程编码:12033026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范围:06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时数:36 学分数:2考核方式:考查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制订日期:2006 年执笔者:林媚珍审核者:谢献春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环境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本课程将通过较为全面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可持续发展知识等教授,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成为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参与可持续发展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环境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它帮助学生较为全面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备保护环境和参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其教学目标包括:1.增进学生对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环境伦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2.帮助学生提高环境意识,掌握保护和改善环境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3.使学生树立新的环境伦理观,促进学生的环境保护行动。
教学要求:1.了解全球和我国的环境状况、资源利用状况以及发展趋势,认识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害;2.掌握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基本知识;3.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及其内涵,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实施进展;4.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地球环境、预防环境问题产生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并尽可能采取行动;(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全部使用多媒体授课,多媒体授课课时为100%。
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无)(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教材:钱易、唐孝炎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参考资料:①李训贵主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生态环保循环经济》课件
合作共赢
05
CHAPTER
生态环保循环经济的成功案例
丹麦通过大力发展风能发电,实现了对化石燃料的替代,大幅降低了碳排放,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佼佼者。
德国通过严格的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实现了垃圾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全球提供了循环经济的典范。
德国垃圾分类回收
丹麦风能发电
VS
北京市通过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实现了生活垃圾的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全国树立了垃圾分类的榜样。
循环水利用需要加强污水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处理效率和安全性;同时需要完善相关政策和标准,规范企业和个人的用水行为。
03
CHAPTER
生态环保循环经济的政策与法规
该公约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法律文件,要求各国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工业化国家在2008-2012年期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建立了排放权交易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未来将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
绿色产业
科技创新
国际合作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向低碳、环保转型。
技术进步和创新将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如废物资源化利用、清洁能源等。
应对全球环境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它强调在生产、流通、消费和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弃物排放最小化,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概念
资源节约
环境保护
经济转型
社会福祉
循环经济主题班会教案
循环经济主题班会教案一班:了解循环经济概念与意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循环经济的定义和特点。
2. 使学生认识到循环经济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3. 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循环经济的定义和特点。
2. 循环经济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循环经济的实际应用。
2. 如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循环经济。
四、教学准备1. 收集循环经济的资料和案例。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循环经济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循环经济。
2. 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循环经济的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循环经济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循环经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二班:探索循环经济的实际应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循环经济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
2. 使学生认识到循环经济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方面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循环经济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循环经济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
2. 循环经济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循环经济实际应用的多样性。
2. 如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循环经济。
四、教学准备1. 收集循环经济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循环经济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循环经济的广泛性。
2. 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循环经济在各个领域的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循环经济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方面的作用。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循环经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三班:推广循环经济生活方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循环经济生活方式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认识到循环经济生活方式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3.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循环经济生活方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循环经济生活方式的概念和特点。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师资料
福州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教师简介目录吴兴南院长 (1)甘满堂教授 (2)牛康教授 (8)钟伯清副教授 (10)张学军副教授 (12)魏德毓副教授 (13)黄恩龙讲师 (15)陈凤兰讲师 (16)林胜副教授 (17)罗小锋副教授 (21)何朝银副教授 (23)王圣莉讲师 (25)吴兴南院长姓名:吴兴南职务/职称:院长、博士、教授所在部门:社会学系联系电话:登陆后查看电子邮件:登陆后查看关注指数:760个人简介:吴兴南,男,博士、教授。
曾任福建龙岩地委办公室秘书、云南工学院党委办公室主持工作副主任、云南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
1998年8月破格晋升为教授。
1999年入福州大学,历任福州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成人教育学院院长、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八方物流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现任福州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
物流管理及科技与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导师。
多年从事经济与贸易、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教学研究。
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自然科学软课题项目2项、省有关部门项目8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1项。
出版《自然资源法学》、《全球化与未来中国》、《云南对外贸易史》、《近代西南对外贸易》、《云南对外贸易——从传统到近代化的历程》、《海西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发展战略、政策与制度创新》等专著6部,参编著作6部,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在各级党报发表评论近20篇。
研究成果多次获奖。
甘满堂教授姓名:甘满堂职务/职称:教授所在部门:社会学系联系电话:登陆后查看电子邮件:登陆后查看关注指数:5707个人简介:甘满堂教授(1969—),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2000-2003),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2008-2011),主要从事劳工社会学与宗教社会学研究,现为福州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导师,福州大学当代闽台文化研究所所长,校聘以科研为主关键岗二级(2010-1012),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
EE16-可持续发展探讨(环境经济学,甘国辉)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Inst.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欠工业化国家的贫困
传统模式的适用性
范围
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亚洲、非洲和欧洲的 差别
在全球范围内需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发展形式
在本地的强项上投资,避免在弱项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技术与教育水平的关系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Inst.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欠工业化国家的贫困
世界人口的增长
世界人口的增长
7
单6 位 :5 十4 亿3
2
1
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Inst.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发展的障碍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和贫困互相循环 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土地、森林
土地所有权的模式
土地的人口压力被所有权模式所恶化 土地所有权被集中在少数人
贸易政策
贸易政策是发达国家所决定的,农产品价格
负债:还不清的债务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Inst.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共识
根据企业特点和行业属性,探讨适合的企业间合作模式,如产业链 上下游合作、技术研发合作等。
分享成功案例
收集和整理企业间合作的成功案例,通过宣传和推广,鼓励更多企 业参与到环境保护事业中来。
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渠道拓展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渠道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 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环保执法监管
加强地方环保执法监管力 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 为。
公众参与机制
建立公众参与环保的机制 和平台,鼓励和支持公众 参与环保行动。
企业和个人责任与义务
企业环保责任
企业应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 积极履行环保社会责任,推动绿
色生产。
个人环保义务
个人应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 环保行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共识
汇报人:XX 2024-01-26
contents
目录
• 环境保护现状及挑战 • 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 • 环境保护实践与成果展示 • 科技创新助力环境保护发展 • 跨界合作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前行 • 未来展望与行动建议
01
环境保护现状及挑战
当前环境状况分析
大气污染
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排放导致大气 中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 染物含量超标,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和 人体健康。
国家层面政策导向
01
02
03
生态文明建设
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发展 战略,推动绿色发展,促 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相关 法律法规,为环境保护提 供法制保障。
环保产业政策
鼓励和支持环保产业发展 ,推动环保技术创新和产 业升级。
地方层面法规措施
环保公益组织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是什么
环保公益组织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是什么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从气候变化到生物多样性丧失,从污染到资源短缺,一系列的环境挑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未来。
在应对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环保公益组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保公益组织是一群由热心环保事业的人士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团体,他们致力于推动环境保护、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各种方式为改善环境状况而努力。
首先,环保公益组织在环境教育和宣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通过举办各类环保讲座、培训、展览等活动,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一些组织会走进学校、社区,向学生和居民讲解垃圾分类、节约能源、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环保行动的积极性。
其次,环保公益组织能够对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产生影响。
他们通过研究和分析环境问题,为政府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意见,推动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政策。
同时,他们还会对政府的环境决策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比如,在一些重大项目的环境评估过程中,环保公益组织会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保障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再者,环保公益组织在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中发挥着带头作用。
他们组织志愿者参与各类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海滩清洁、河流保护等。
这些行动不仅直接改善了环境状况,还起到了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行动中来。
比如,某些环保组织发起的“守护蓝天”行动,通过组织志愿者在城市中监测空气质量、宣传绿色出行等方式,为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环保公益组织在推动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他们会对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估,揭露那些破坏环境的企业行为,并通过舆论压力和法律手段促使企业改进。
同时,他们也会鼓励和支持那些积极履行环境责任的企业,树立良好的榜样。
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成果概述与未来目标
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成果概述与未来目标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异常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中国政府将环境保护工作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生态环境部作为负责监管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机构,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对生态环境部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果进行概述,并展望未来的目标。
一、成果概述1. 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生态环境部针对大气污染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如推广清洁能源、加强工业企业的废气治理、限制机动车尾气排放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雾霾天数明显减少,空气质量提升。
2. 水资源管理取得突破生态环境部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加大了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排污行为。
这些举措使得水质得到有效改善,有些地区的河流和湖泊水质明显提升。
3. 生态保护成果显著生态环境部投入大量资源推动生态保护,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巡查力度,以及对濒危物种的保护。
这些努力带来了一些鸟类、兽类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回升,一些生态系统的功能得到恢复。
二、未来目标1. 深化大气污染治理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加大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力度,推动地方政府继续实施清洁能源推广计划,加强工业企业和机动车辆的排放监管,进一步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2. 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机制,强化对水资源的保护措施,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管理水平,推动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3. 推动生态保护工作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加强生态保护工作,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力度,推动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4. 推进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部将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结论:随着生态环境部各项工作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大气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取得了突破,生态系统保护有所恢复。
重复利用与社会公益:贡献社会福祉的循环经济模式
重复利用与社会公益:贡献社会福祉的循环经济模式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增加,重复利用和循环经济模式逐渐成为实现社会公益和贡献社会福祉的重要手段。
循环经济模式倡导在资源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和资源损耗,通过循环再利用、回收再利用等方式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是“废弃物是资源的错位使用”,即将废弃物重新定位为资源,使之更好地回归到生产过程中。
这种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有效地处理废弃物,并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或资源。
在循环经济模式中,废弃物的再利用和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废弃物的再利用是指将废弃物经过一系列的处理过程,例如分类、清洁、分解等,使之能够成为原材料或者再生能源,并重新进入生产链。
比如,废纸可以通过回收再造成为新的纸张;废旧塑料经过再加工可以制成新产品等等。
废弃物再利用的好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减少了资源的消耗,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而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则是指将已经使用过的产品或物资经过处理,将其中的有用成分或者材料提取出来,再次投入到生产中。
例如,废旧家电可以通过拆解回收其中的有益金属、塑料等材料,用于生产新的家电产品;废旧纺织品可以通过纺织回收再加工为新的纺织品,或转化为工业用途等。
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不仅能够减少资源的消耗,还能够降低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循环经济模式中,除了废弃物的再利用和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外,还需要重视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可持续性。
循环经济模式鼓励生产和消费者将使用寿命较长、易于修复的产品,减少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同时,产品的回收和再利用也需要考虑到材料的可分离性和可再生性,以便更好地进行再利用和回收利用。
循环经济模式所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公益和社会福祉的贡献。
通过循环经济模式,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得以实现,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分配现象。
循环经济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汪娇柳
【期刊名称】《理论与当代》
【年(卷),期】2006(000)008
【摘要】当前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人们强烈感受到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汪娇柳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
【相关文献】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 [J], 刘伟洁;时珍
2.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循环经济法律问题——关于河南省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审视与思考 [J], 李英
3.环境保护与广州可持续发展——发展可持续经济要走循环经济之路 [J], 黄石鼎
4.循环经济是21世纪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J], 李艳华;甄同恩
5.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循环经济促进青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青海省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暨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论坛掠影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循环经济的生态化学工程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生态化学工程技术支撑
洪芳柏
【期刊名称】《杭州化工》
【年(卷),期】2007(037)004
【摘要】阐述了循环经济的工程科学内涵及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着重论述了生态化学工程对实施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作用.
【总页数】3页(P1-3)
【作者】洪芳柏
【作者单位】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杭州,3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0
【相关文献】
1.从循环经济的国内外实践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支撑体系的构建 [J], 彭琴;龚新奇
2.安阳市循环经济发展探析——用循环经济的新理念实现安阳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J], 马林青
3.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生态化学工程技术支撑 [J], 张兆豪
4.中国循环农业经济的存在问题与发展路径——评《基于循环经济的现代农业研究:高效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区域实践》 [J], 王斌
5.工业化封闭式循环水养鱼污水资源化——生态循环经济的典范“鱼菜共生系统” [J], 丁永良;兰泽桥;张明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肃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甘肃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叶金波【摘要】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areas in recent years, most villages in Gansu are clean and civilized, but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problems.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govern the village according to law,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for the villagers, raise funds and increase the capacity of village renovation, improve infrastructure and hardware facilities, protect forests, rivers, parks and monuments, and jointly govern the environment with the government and villagers, and build beautiful homes.%经过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甘肃大部分乡村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但问题依然很多.要依法治村,加强对村民的环保意识教育,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村容整治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保护山林、河泊、古迹,政府和村民共同治理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期刊名称】《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8(037)002【总页数】3页(P90-92)【关键词】甘肃;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作者】叶金波【作者单位】陇南师专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陇南 742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5一、甘肃乡村生态环境的现状经过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甘肃大部分乡村变得村容整洁、乡风文明,道路宽敞,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有些村庄连成一片,村民住在一起,村里建起了公用设施,甘肃的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并不落后,有些村庄甚至比中部还好。
基于课题式教学法的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课题式教学法的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黄羿;付善明;李冬梅
【期刊名称】《教育进展》
【年(卷),期】2024(14)2
【摘要】针对以往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根据课题式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围绕教学目标构建了便于系统学习和研究选题的理论教学
体系。
经过在两轮课程教学中的调查和改革实践,逐步形成了提升学生研究能力的
培养模式。
通过推进课题式教学,学生不断以兴趣为导向关注实际问题,积极参与课
堂学习和讨论,自主探究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的应用,完成了主题多样、内容丰富的
研究课题。
本研究为环境科学及其他专业学科交叉类课程的开设与改革提供了参考。
【总页数】7页(P2015-2021)
【作者】黄羿;付善明;李冬梅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素描课程改革初探r——《环境艺术专业素描课程教学项目课题集成式导入模式研究》课题应用情况
2.基于案例教学法的《房地产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3.基于课题式教学法在珠宝首饰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改革研究——以“首饰设计”课程为例
4.基于问题教学法和课题研究式教学法的文献检
索课程教学模式探讨5.高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研究——基于“两性一度”理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校政企行深度融合下多元整合教学法建设“环保产业认知”课程
校政企行深度融合下多元整合教学法建设“环保产业认知”课
程
汤迎;洪澄泱;邓康
【期刊名称】《新课程研究:中旬》
【年(卷),期】2017(000)007
【摘要】本文分析了建设“环保产业认知”课程的意义,通过阐述该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定位,明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课程建设理念和思路强调校政企行深度融合,课程实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践“课堂教学+精英论坛+企业现场参观”多元化教学模式。
文中对课程构建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本课程的构建将有效促进环保类专业的专业技能培养更贴近职业教育、社会需求的目标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总页数】2页(P48-49)
【作者】汤迎;洪澄泱;邓康
【作者单位】[1]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2]广东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1]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2]广东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1]广
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2]广东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2
【相关文献】
1.校政企行深度融合下多元整合教学法建设"环保产业认知"课程
2.“政企校三方联动,学训赛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为例
3.基于校行合作模式下的《港口物流设备及自动控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为例
4.政企校产教深度融合培养机械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研究
5.校行企深度融合视野下高职财经专业群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环保社团活动计划方案
一、活动背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环保事业给予了高度重视。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
为此,我们成立了一个环保社团,旨在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培养大家的环保行为,共同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力量。
二、活动目标1. 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让更多人了解环保知识。
2. 培养同学们的环保行为,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3. 增强社团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社团凝聚力。
4. 为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共建美丽家园。
三、活动时间2022年3月至2022年12月四、活动内容1. 环保知识讲座(1)邀请环保专家为社团成员进行环保知识讲座,普及环保知识。
(2)组织同学们参加环保知识竞赛,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2. 环保实践活动(1)组织社团成员参与校园绿化活动,美化校园环境。
(2)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提高同学们的垃圾分类意识。
(3)组织社团成员参与社区环保志愿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环保咨询服务。
3. 环保创意大赛(1)鼓励同学们发挥创意,设计环保标语、海报等宣传材料。
(2)评选出优秀作品,并在校园内进行展示。
4. 环保主题晚会(1)组织一场环保主题晚会,邀请全校师生参加。
(2)晚会内容丰富,包括环保歌曲、舞蹈、小品等节目。
(3)晚会现场设置环保知识问答环节,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5. 环保宣传周(1)在校园内设立环保宣传周,宣传环保知识。
(2)组织同学们制作环保宣传海报、展板等,展示环保成果。
五、活动安排1. 第一个月:成立环保社团,确定活动计划,招募社团成员。
2. 第二个月至第五个月:开展环保知识讲座、环保实践活动。
3. 第六个月至第八个月:举办环保创意大赛、环保主题晚会。
4. 第九个月至第十二个月:开展环保宣传周,总结活动成果。
六、活动经费1. 环保知识讲座:邀请专家费用、场地租赁费用等。
2. 环保实践活动:活动用品、交通费用等。
3. 环保创意大赛:奖品、场地租赁费用等。
环保成果总结
环保成果总结近年来,环保工作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焦点。
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环保成果进行总结,以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并为未来的环保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减少温室气体和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过去的几年里,全球各国纷纷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研发力度。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长足进展。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成熟与推广,使得全球太阳能发电容量大幅度增加。
市场上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不断升级,成本也日益下降。
风能在一些地区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热点领域。
水能发电则通过水电站的建设,为各国提供了大量洁净能源。
二、加强空气污染治理空气污染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应对空气污染问题,许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包括改善工业排放、加强车辆尾气治理、推动清洁能源替代等。
工业排放是主要的空气污染源之一。
通过提高工业企业的环保意识和加强监管力度,许多国家已经实现了工业排放的削减。
同时,推广高效低碳技术和设备,也为减少工业污染作出了贡献。
车辆尾气的排放是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
为减少车辆尾气的排放,各国陆续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推动清洁能源汽车的普及和使用。
同时,加强交通管理,引导市民绿色出行,也对改善空气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减少塑料污染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导致了严重的塑料污染问题。
各国政府加强了塑料污染治理,通过立法、限制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手段,改变市民对塑料制品的使用习惯。
在生产环节,加强对塑料制品生产企业的监管,提高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的环保性能,以减少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
在消费环节,倡导绿色消费理念,鼓励市民使用环保型的购物袋、餐具等,减少对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降低塑料污染的程度。
四、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实施循环经济与构建环保型社会环境社会学是研究有关包围人类的自然的、物理的、化学的环境与人类群体、人类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学科领域。
环境社会学认为,社会系统的驱动力至少有四种变量是全球生态系统的变化的驱动力:(1)人口规模与增长;(2)制度安排及变化,特别是经济生产方面的制度与法规等;(3)文化,包括态度、信仰系统、对环境的认知范式等;(4)技术变化,如生产与环保技术变化等都会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1](P76)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是相互依赖的,在当代世界中,人类社会活动范围无所不及,以至于世界上没有哪一个生态系统可以免除人类社会的影响。
因此,改变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关系主要是从这四个角度去出发,寻找相应的对策,使得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在过去关于环境保护理论有中,如适度人口论、代际平等论、制度环保论、行为控制论、意识改造论、文化环保论、绿色消费论、协调发展论、技术创新论、组织创新论等,它们都是从人口、制度、文化与技术等方面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对策。
[2](P167)新近出现的循环经济理论可被认为是从经济学角度构建环保型社会的理论。
循环经济强调改变经济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环境污染与破坏,其原则是:减少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Reduce),大力实施物料的循环利用系统(Recycle),努力回收利用废弃物(Reuse),这就是著名的三R原则。
当前我国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没有实施循环经济密切相关,虽然我们在经济发展中注意保护环境,但效果非常不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污染呈整体恶化趋势。
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中国越来严重的资源与环境压力已迫切要求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实施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国内外已有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是有可能做到的。
而循环经济就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传统经济遵循的是“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在这种开环型的线性经济中,人们从地球上提取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然后以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形式大量排向大气、水体和土壤。
结果是“先污染,后治理”,付出高昂的环境成本代价。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运行模式不同,它倡导的是将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生产-消费-二次资源”的闭环过程。
在这个闭环模式里,努力减少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Reduce),大力实施物料的循环利用系统(Recycle),努力回收利用废弃物(Reuse),尽量减少对于资源与环境消耗与破坏,循环经济与环保型社会构建———基于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视角甘满堂(福州大学,福建福州350002)摘要:实施循环经济是构建环保型社会的重要途经,但在当前实施循环经济过程中存在着来自企业的、政府管理部门的阻力,以及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
因此,实施循环经济社会过程中需要解决推动机制问题,这些机制包括政府行政机制、市场经济激励机制与社会参与为核心的激励机制体系等。
关键词:循环经济;环保型社会;实施阻力;推进机制中图分类号:F0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88(2006)08-0054-04收稿日期:2006-04-15作者简介:甘满堂(1969-),安徽庐江人,福州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授、社会学博士,主要从事城乡社会学研究。
2006年8月10日第8期(总第307期)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JournalofFujianPartySchoolAug.10,2006No.8(GeneralNo.307)・54・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发展目标。
[3]因此,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当务之急,它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压力,对于构建环保型社会与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备意义。
二、当前实施循环经济所遇到的阻力实施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实施领域来看,不仅仅是工业、农业与服务业,而且延伸到居民日常生活的消费领域,这要求各行各业都有参与循环经济生产的必要。
从实施主体来看,企业无疑是实施循环经济主体,但需要政府加强管理与引导,以及社会参与。
因为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由于环境污染具有外部性,如果没有外在的约束机制,企业就缺乏实施循环经济的自觉性。
目前中国实施循环经济面临阻力主要是来自企业,此外还有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的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参与不足也是影响循环经济实施的重要原因。
1、来自企业的阻力在当前推进循环经济过程中,企业是主体,它要求企业探索出一条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循环经济之路,这种发展道路是企业效益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但是这种双赢之路的前提是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必须能获取利润,否则企业将无法生存与发展。
实施循环经济做到“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要求企业必须有资金与技术投入,以原有生产流程予以改造优化。
如果在成本大于收益的情况下,企业是不愿意实施循环经济生产的。
实际情况经常是,企业因技术、资金,以及市场竞争的限制,往往无法实施循环经济,如果此时企业污染机会成本比较少,即受到政府处罚的可能性少,企业自然愿意选择“搭便车”,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则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
因此,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企业缺乏主动性主要原因是:一是国家对资源定价过低,甚至是免费;二是对污染环境行为处罚过轻;三是经济制度激励措施不够完善。
中国矿产品基本由国家定价,并没有通过制度规范,由市场各产权主体之间的交易来确定,矿产品等资源价格偏离市场价格,使得企业矿产品资源成本很小。
这样,资源的稀缺性没有通过市场产权主体间交易反映为高价格,企业就没有压力来实施减量原则,循环经济也就难于循环。
中国大多数地方都存在水资源紧张问题,这与水资源定价过低,甚至是免费使用有很大关系,导致企业浪费水资源、污染水环境现象非常普遍。
对于企业违反规定损害环境的行为,我国已经有了一些法律处理办法,但实践证明,处理的力度远远不够,还不能对企业的行为起到有效的规范作用。
例如,我国目前对排污严重的企业的惩罚力度不大,企业宁愿支付罚款也不愿意在环保方面进行投入,这显然不利引导企业自觉开展循环经济实践。
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实施循环经济,要加大技术改造与资金投入,这样就会成本提高导致利润下降甚至亏损。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或价格政策等,支持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生产,使企业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实现内外部效益的统一。
但目前我们国家这方面的经济制度激励措施还不是很完善,配套经济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健全。
2、来自政府部门的阻力综观西方发达国家环保型社会建设非常成功,在于政府实施循环经济,建设环保型社会过程中严格执法,对于没有达到环保标准的企业不允许其生产,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污染事故,则予以重罚。
对比我们国家在推行循环经济、建设环保型社会过程中,没有发挥好管理与引导的作用,存在严重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致使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已建立起一整套行政与法规管理体系,但管理效果并不好,职能部门没有发挥较好的作用。
在中央一级,除环保局、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等部门直接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在省、市、县、乡也有相应的部门从事这方面的管理,形成自上到下的五级行政管理体系。
至1999年底,《环境保护法》等6部专门的环境法律、《水法》等9部资源法,8部与资源密切相关的法律,共计23部法律;还有121项环境与资源的行政法规,370项环境标准;地方政府也颁布了600多项环境法规。
[4](P69)因此,目前已形成整套的行政、环境与资源法规管理体系。
在治理污染的准则上,由“谁污染谁治理”到“谁污染谁付费”。
但即使如此,环境污染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边治理边污染,治理速度赶不上污染的速度。
其原因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存在“政府失灵”现象,目前一些地方重GDP增长、轻环境保护,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相关的环保政策与法规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地方环保部门受制于地方政府,在地方政府强调发展经济的冲动下,地方环保部门监督往往就留于形式。
另外,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为本部门利益问题,往往以罚代管,怂恿企业超标排放,以达到罚款创收的・55・目的,环境保护职权则成为部门创收腐败的工具。
3、社会参与不足实施循环经济、构建环保型社会都要求以全民参与为基础。
循环经济领域不仅包括工业、农业与服务业,而且还包括居民日常生活的消费领域,消费具有全民性,因此,循环经济客观上要求全民参与。
构建环保型社会也更需要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在消费时最容易出现搭便车,导致公地悲剧的产生。
解决公共物品的缔造过程中的要求集体行动与社会参与,特别是非政府组织部门的参与。
环境保护的组织创新理论认为,在环境保护的公共物品创造过程中,非政府组织是政府部门的有力助手。
非政府组织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它是非强制、非等级的和非利润取向的网络性组织,它能弥补市场与国家之间的缺陷,并在社会发展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非政府组织可以环保保护进行社会动员,监督企业与政府行为,降低政府环保方面的公共政策执行成本,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状况的目的。
[5]发达国家民间环保组织的非常发达,对于制止企业与政府破坏环境的行为起到重要的监督作用,它们同时还能带动更多的普通民众参加了环境保护行动中来。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如果没有公民积极主动的参与的制度保证,投资几百亿元搞的大型环保项目往往是种巨大的浪费。
如国家投资近百亿元的淮河治污工程项目,淮河水污染不仅没有减轻,反而超来越严重。
这些缺乏社会民众参与的环保工程,大都是官商勾结、骗取国家工程项目款的政绩工程,不惜成本,暗箱操作,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我国民众的环保意识不强,民间环保组织发展也非常薄弱,不利于环保社会的构建。
一项关于环保的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民众在环保意识上呈现出比较强的政府依赖心理,而缺乏主动参与主动维护的意识与行为。
在回答如何加强环保措施,提高环境保护效率时,民众最多的提到的是政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和环保执法力度,比例分别为66.4%和67.2%,而最少提到发挥民间环保组织作用与自身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比例分别为4.7%和7.5%。
[6]从中国民间环保团体的发展来看,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环保团体有着采取实际行动的趋势,但是,从总体上讲,除了一些行业协会类环保组织之外,大多数民间环保团体仍然是面对社会公众,以开展环境教育、宣传环境保护、传播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为宗旨,重在传播和表达环境价值,具有较为明显的他人指向或表意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