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化学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有机磷农药降解方法及应用研究新进展

有机磷农药降解方法及应用研究新进展

3、生物法
生物法利用微生物或酶的催化作用降解有机磷农药。微生物降解是通过微生 物体内的酶系统将有机磷农药分解成小分子。这种方法具有环保、经济等优点, 但需要合适的微生物种群和适宜的生长条件。酶降解是有机磷农药降解的另一种 生物法。在酶降解中,特定的酶能够催化有机磷农药的分解反应,将其分解成小 分子。这种方法具有高效、专一性强等优点,但需要寻找合适的酶源,且酶的稳 定性可能影响其应用效果。
四、应用前景
微生物降解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已经开发出了一些基于微生物 降解的生物修复技术,用于治理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这些技术包括:
1、生物强化技术:通过添加具有降解能力的微生物,提高土壤中有机磷农 药的降解速率;
2、生物堆肥技术:将有机废弃物与污染土壤混合堆肥,通过微生物的作用 将有机磷农药降解为无害物质;
四、结论
有机磷农药降解方法及应用研究新进展为解决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新 的思路和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高效、环 保、经济的有机磷农药降解方法被发现和应用,为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做出更大 的贡献。
参考内容
有机磷农药(OPPs)是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合成杀虫剂,然而,它的 滥用或不合理使用可能会导致土壤污染。土壤中的有机磷农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 构成威胁,因此,研究如何有效降解土壤中的有机磷农药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篇 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1、物理法
物理法中的热分解和光分解是常见的有机磷农药降解方法。热分解通过加热 将有机磷农药分解成小分子,光分解则利用紫外线、可见光等光源照射有机磷农 药,使其分解成小分子。这两种方法均能有效地降解有机磷农药,但需要较高的 能量输入,且可能产生二次污染。

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综述

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综述

农药的微生物降解综述一、本文概述农药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农药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不仅影响土壤和水质,还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研究和开发有效的农药降解技术成为了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对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技术进行综述,探讨其原理、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农药残留治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介绍农药微生物降解的基本原理,包括微生物降解的类型、降解过程中的关键酶和降解途径等。

分析影响农药微生物降解的主要因素,如微生物种类、环境因素和农药性质等。

接着,综述国内外在农药微生物降解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降解效果、降解机制和实际应用等方面的成果。

展望农药微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农药微生物降解技术概览,为农药残留治理和环境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也期望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关注农药微生物降解领域,共同推动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二、农药微生物降解的基本原理农药微生物降解的基本原理主要涉及生物催化过程,这一过程由特定的微生物群体通过酶的作用,将农药分子分解为较小、无害或低毒的化合物。

这一生物过程包括酶与农药分子的相互作用,导致农药分子结构的改变,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其他简单的无机物。

在农药微生物降解过程中,关键的步骤是农药分子与微生物酶之间的识别与结合。

微生物通过分泌特定的酶,如水解酶、氧化还原酶和裂解酶等,这些酶能够攻击农药分子的特定化学键,导致其结构破坏。

例如,某些水解酶能够水解农药中的酯键或酰胺键,而氧化还原酶则能够氧化或还原农药分子中的特定官能团。

微生物降解农药的能力与其遗传特性密切相关。

微生物通过基因编码产生特定的降解酶,这些酶对农药分子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催化活性。

随着环境适应性的演化,一些微生物能够产生多种降解酶,以适应不同种类农药的降解需求。

农药学(090403)

农药学(090403)

农药学(090403)一、学科简介农药学是植物保护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一门化学与生物学、环境科学、农学等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我校农药学学科是在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开创的研究实体——农药学研究所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农学学科,多年来,针对农业生产上存在的重大问题,积极开展农药毒理与使用技术、生物农药研究与应用、农药分析与新农药分子设计等相关研究工作,为我国植物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校农药学学科于1998年获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权点,为湖南农业大学“十五” 、“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并在在“十一五”校级重点学科验收中荣获优秀。

本学科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5人、兼职教授2人、副教授3人和讲师5人。

博士生导师6人,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湖南农业大学“神农学者”特聘教授3人。

主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农业部、湖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企业委托项目,开展农药的应用、开发、创制以及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十二五”期间,新增国家级项目共计1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新增省部级项目22项,新增教育厅等其它项目61项,到位科研经费2000万元;获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8多项、出版专著4部,在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cal Society、Analytical Methods、Scientific reports、Chemical biology & drug design、Chemistry central jour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Journal of pest 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8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1篇;申请发明专利26项,其中授权专利23项。

微生物降解农药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降解农药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降解农药的研究进展一、简述农药作为现代农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防治病虫害起到了关键作用。

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会导致环境污染,还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寻找一种高效、环保的农药降解方法显得尤为迫切。

微生物降解农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微生物降解农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农药分解为无毒或低毒物质的过程。

这种降解方式具有高效、环保、低成本等优点,且不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已有多种微生物被证实具有降解农药的能力,如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

这些微生物通过分泌特定的酶类,将农药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从而实现农药的降解。

随着研究的深入,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机理逐渐得到揭示。

研究者发现,微生物降解农药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生物化学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等。

这些反应能够将农药分子转化为更易降解的小分子物质,进而被微生物完全利用。

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效率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pH值以及农药的种类和浓度等。

关于微生物降解农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研究者通过筛选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菌株、优化降解条件以及研究降解过程中的关键酶类等方面,不断提高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效率。

一些研究还关注于将微生物降解农药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环保、安全的解决方案。

尽管微生物降解农药具有诸多优点,但其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某些农药分子结构复杂,难以被微生物完全降解;不同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也可能影响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效果。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以期为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微生物降解农药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农药降解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完善,相信微生物降解农药将在未来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1. 农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农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农业基础化学

农业基础化学

农业基础化学1. 概述农业基础化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化学原理、化学过程及其应用的领域。

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土壤化学、植物营养、农药与肥料、畜禽饲料等方面。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学作为基础学科,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生产质量和食品安全、保护和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土壤化学土壤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而土壤化学是土壤科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土壤化学主要研究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存在形态、含量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

其中,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氮、磷、钾等元素被广泛使用于肥料中,以提高植物的营养水平和产量,并且常常被用于处理土壤污染。

3. 植物营养植物营养是指植物生长和发育需要的营养元素和物质。

化学肥料是现代农业中肥力的主要来源,并且植物对于氮、磷、钾、硫、镁、钙等元素有着特殊的需求。

此外,一些微量元素如铁、锰、锌、铜等对于植物的正常生长也十分重要。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其中,植物的根系和土壤之间的交换作用牵涉到了很多的化学原理。

4. 农药与肥料农药与肥料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品。

农药是指对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有杀灭、控制、增强、促进作用的化学物质。

肥料是指能够增加土壤营养物质、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的化学品。

农药和肥料的使用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但同时也会带来许多负面效应,例如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

5. 畜禽饲料畜禽饲料是指用于喂养畜禽的各种食品。

畜禽饲料的研制与制备涉及到许多的化学原理。

饲料中含有的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成分对饲养的畜禽的生长发育、繁殖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畜禽饲料的配方和生产工艺,对提高畜禽养殖效益和保证畜禽健康、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6. 结语综上所述,农业基础化学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生产质量和食品安全,还能够保护和改善环境。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化学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合理使用化学技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据研究,常用植物源农药有生物碱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挥发油等,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骨架结构,根据化合物特性的的不同,选择不同方式进行提取,不同的化合物也具有不同的抑菌及提高植物抗氧化力等生理特性。

本文综述了植物源农药中常见活性成分的结构表征、提取方式及其抑菌研究进展,旨为植物源农药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01植物源农药常用的活性提取物1、生物碱类化合物目前已发现的21,000多种生物碱类化合物,多分布在茄科植物的种、果、花、茎等植物部位。

生物碱类化合物大多为环状结构,氮素被包含在碳环内。

在抑菌时C1、C2、C9和C10中的羟基作为取代基会出现结构取代的情况。

生物碱常见类型有异喹啉类生物碱、喹啉类生物碱、吲哚类生物碱、哌啶类生物碱等,其中N-甲基四氢原小檗碱、原小檗碱和苯胺类生物碱的C2和C3的4阶碳和亚甲二氧基在提高N-甲基四氢原小檗碱的抗病毒、抗菌和抗真菌活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当进行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结构优化时,可重点优化生物碱的C2和C3的4阶碳和亚甲二氧基,从而提高该类型化合物的抑菌效果。

2、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目前已发现800余种,属于植物的次生代谢物质。

黄酮类的化学结构类型较多,一般以C6-C3-C6的形式为基础。

黄酮类化合物是苯并-γ-pyrone衍生物,当病菌对其进行侵染时,它会根据其侧组位置和换位进行分类;其药理作用主要是根据它的结构类别、羟基化程度、其他取代和共轭以及聚合程度相互协同合作,其中类黄酮在生物系统中保护作用归因于它们传递氢或电子自由基的能力;而芳香环上特殊位置的羟基能够提高抑菌作用。

在进行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优化时,可先寻找到该物质芳香环的羟基,调整其位置,再查看该羟基在新位置上与它的结构类别、其他取代和共轭以及聚合程度互相协作的效果,从而达到整体提高黄酮类化合物的抑菌效果。

3、萜类化合物在天然产物中,萜类化合物是结构最多、结构最大的化合物之一,目前已发现50,000多种。

农药化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农药化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农药化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目录
01 一、农药化学的研究 现状
02 二、农药化学的展望
农药化学作为农业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农药的化学性质、作用机 制、合成方法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药化学在保障 粮食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次演示将详细阐 述农药化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进行精准管理也 将成为未来农药化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总之,农药化学作为农业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在保障粮食生产、农产品质 量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 不断变化,农药化学也将不断进步和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技 术支持。
最后,由于新药开发周期长、投入成本高,如何提高新药研发效率、降低成 本也是农药化学领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农药化学的展望
1、发展趋势与机遇
未来农药化学的发展将朝着绿色化、高效低毒、智能化等方向发展。随着环 保意识的提高和政策的不断严格,绿色、环保将成为农药生产和使用的基本要求。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效低毒、具有靶向性的智能型农药也将成为未来 的研究重点。此外,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生物资源开发新型生物农药 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2、变化与挑战
随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因素的影响,未来农业生产将面临更加复杂的 生态环境。因此,如何针对不同生态条件和作物品种开发出适用的农药品种将是 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由于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度不断提高,如何提高农 药使用的安全性和效率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3、未来发展方向与前景
未来农药化学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高效低毒、智能化等方面的研究。 首先,通过改进现有农药品种的生产工艺和研发新的绿色生产技术,实现农药生 产的环保化;其次,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等手段开发出高效低毒、具有靶向性的智 能型农药品种;最后,加强针对未来农业生态环境的研究,为不同生态条件和作 物品种提供更加科学的农药使用方案。

生物农药研究进展

生物农药研究进展

生物农药研究进展一、概述作为一种源于自然界、具有环境友好和生物相容性的农药类型,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其相较于传统化学农药,在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侵害的降低了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因此被视为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生物农药主要包括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动物源农药等几大类。

微生物农药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植物源农药则提取自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天然、高效、低毒的特点;动物源农药则主要利用昆虫、动物等产生的具有杀虫或抗菌活性的物质。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农药的研发和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

越来越多的生物农药产品被开发出来,并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对于生物农药的作用机理、生物活性、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生物农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尽管生物农药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生物农药的活性成分复杂,制备工艺难度较大;其生物活性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稳定性相对较差。

未来生物农药的研究重点将集中在提高生物农药的稳定性、优化制备工艺、增强生物活性等方面,以推动生物农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生物农药作为绿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进展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生物农药有望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创造更加健康、安全的食品环境。

1. 生物农药的定义与分类顾名思义,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对害虫、病菌、杂草、线虫、鼠类等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一类农药制剂,或者说是通过仿生合成具有特异作用的农药制剂。

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选择性强、对人畜安全、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等优点。

微生物源农药:这类农药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

苏云金杆菌(Bt)是一种广谱性的细菌生物农药,对多种害虫具有胃毒作用;井冈霉素则是一种真菌生物农药,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含氟农药的研究进展

含氟农药的研究进展

含氟化合物具有较高的膜渗透性、抗代谢稳定性及与脂膜的亲和力、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及材料等精细化学品领域。

含氟农药的高选择性、高活性、高附加值、低成本、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等优点,符合当代农药发展的趋势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近十年来国际上新开发的86种化学农药中,含氟农药有34个,由此可见,含氟农药已成为当今新农药研究热点之一。

但在我国生产的200多个农药品种中,上规模生产的含氟农药仅占8%左右,且产量低,品种单一,远不及世界农药的发展水平。

本文将从我国含氟农药发展现状出发,介绍一些具有开发前景的含氟农药以供参考。

1含氟杀虫剂含氟杀虫剂在杀虫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些产量较大、应用范围较广的杀虫剂大都含有一个或多个氟原子。

以下就不同类型的含氟杀虫剂作一些简单介绍。

1.1含氟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含氟杀虫剂中的一大类型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1976年美国氰胺公司由氰戊菊酯开发出结构类似的氟氰菊酯,其杀虫效果明显优于氰戊菊酯,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含氟拟除虫菊酯。

随后,一大批高活性的含氟拟除虫菊酯先后被推向市场,如:五氟苯菊酯、四氟苯菊酯、七氟菊酯、氟氯苯菊酯、氟硅菊酯、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氟酯菊酯、三氟醚菊酯、氟氰戊菊酯、溴氟菊酯等。

但其中的溴氟菊酯和氟氰戊菊酯在2004年被欧盟禁用。

我国在含氟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研发中也投入较大的力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目前,国内能够生产的品种有四氟苯菊酯、五氟苯菊酯、七氟菊酯、氟氯苯菊酯、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等。

1.1.1精高效氯氟氰菊酯精高效氯氟氰菊酯是由丹麦Cheminova公司和美国陶氏益农公司联合开发的,其结构式如图1所示。

精高效氯氟氰菊酯与其他的拟除虫菊酯均含有多个立体异构体,但该产品构型简单,活性却更高,制剂中有效成分使用量最少。

精高效氯氟氰菊酯可用于防治玉米、棉花、小粒谷物、果树与蔬菜等多种作物上的蚜虫、蓟马、甲虫等害虫。

化学与农业研究

化学与农业研究

化学与农业研究在农业领域,化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侵害,并促进农产品的后期处理和加工。

本文将探讨化学在农业研究中的应用,并说明其对农业发展的贡献。

一、土壤营养与化学肥料土壤是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而土壤中的营养元素直接影响着植物的健康和产量。

化学在土壤营养研究中功不可没,通过分析土壤中的各种元素含量,研究者可以了解到植物需要的养分及其比例,从而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

化学肥料作为一种常用的土壤改良剂,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

例如,氮肥、磷肥和钾肥分别提供植物所需的氮、磷和钾元素。

化学肥料的研究和使用,可以在土壤中补充不足的养分,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二、植物保护与农药研究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量往往受到各种病害和虫害的威胁。

化学农药的研究和应用对农作物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者通过化学手段寻找并制备有效的农药,用于防治病虫害,从而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化学农药可以杀灭害虫、真菌和病毒,防止它们对农作物的侵害。

通过合理使用农药,可以控制害虫和病害的数量,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农药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提高农药的效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农产品的残留。

三、后期处理与食品加工化学在农产品的后期处理和食品加工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蔬菜和水果的保鲜是一个关键环节,而化学物质可以有效地延长农产品的保鲜期。

一些常用的化学物质,如防腐剂、抗氧化剂和色素,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过程中。

另外,对农产品的加工过程,化学技术也有所贡献。

例如,通过提取和分离技术,可以从农产品中提取有益的化合物,如维生素、植物提取物等,用于保健品和药物的生产。

化学的应用使得农产品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并推动了食品加工行业的发展。

结论化学在农业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土壤营养和施肥、植物保护与农药研究,再到后期处理与食品加工,化学技术的应用不断改进和创新,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提供了更多可靠丰富的食物资源。

化学与农药科学的关系

化学与农药科学的关系

化学与农药科学的关系化学与农药科学密切相关,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和依赖关系。

农药科学是化学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通过研究农药的合成、性质及其对农作物和环境的影响,旨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护作物免受害虫和病害侵害。

本文将探讨化学与农药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对人类和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一、农药的合成与化学技术的应用1. 有机合成化学在农药科学中的应用有机合成化学是农药合成的重要基础。

在农药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合成农药的有效成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化学家们通过合成新的有机化合物,并测试其对有害生物的毒杀作用,为农药科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分析化学在农药研究中的作用分析化学为农药研究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

农药的合成过程中需要对合成中间体和最终产物进行分析和鉴定,分析化学为此提供了必要的仪器和方法。

通过分析化学手段,可以确定农药的纯度、残留量以及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从而保证农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农药的分类和作用机制1. 农药的分类农药按照其作用方式和化学结构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等。

杀虫剂用于杀灭各类害虫,杀菌剂用于抑制农作物病菌的生长,而除草剂则用于控制杂草的生长。

2. 农药的作用机制农药通过多种方式对害虫、病菌和杂草进行控制。

例如,杀虫剂可以通过影响昆虫的神经系统,干扰其运动或呼吸系统的功能,以达到杀灭害虫的效果。

杀菌剂则可以干扰病菌的细胞壁合成,阻止其繁殖。

除草剂则通过影响杂草的生长和代谢过程,从而控制其数量和生长速度。

三、农药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1. 农药对人类的影响农药的使用对人类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正面方面,农药的使用可以提高作物产量,保障粮食安全,从而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

然而,不当使用农药或过量使用农药也会造成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例如残留物对农产品的污染、农药对农民的职业健康风险等。

2.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农药的使用对环境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直接方面,农药在使用后可能会残留在土壤中,对土壤微生物产生毒性影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

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案例

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案例

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案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

传统的化学农药因存在残留、污染环境、抗药性等问题,逐渐被人们所担忧。

生物农药正成为一种新型的绿色化农药,其应用范围和效果也得到了不断的拓展和验证。

一、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1. 生物防治理论研究:生物防治是生物农药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其理论研究一直是生物农药研究的重点之一。

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增加有益微生物和天敌昆虫等方法,发挥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调节作用,以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近年来,生物防治理论研究从生态系统水平逐渐拓展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更深层次方面。

2. 生物农药菌种研究:生物农药的研究发展与不断推广离不开优秀的菌种研究。

生物农药菌种研究主要包括菌种的筛选、不同菌种间的配对、现有优良菌种的使用效果评估等。

与传统的化学农药不同,生物农药微生物菌种其生长繁殖受环境和土壤状态、外部因素等影响变幻莫测,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方法控制菌种的质量和数量。

3. 生物农药生产技术研究:生物农药生产技术的研究是人们广泛推广生物农药的前提。

生产技术的提高能够大幅度降低生物农药的生产成本,同时也能保证生物农药的优良品质。

生物农药生产技术研究的重点在于发展生物发酵工艺和改进生物转化技术。

二、生物农药的应用案例1. 工业防腐剂:传统的化学防腐剂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人们开始广泛应用生物防腐剂。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利用生物防腐剂去除传统化学防腐剂可以将环境污染降低98%以上。

2. 蔬菜农药:在蔬菜种植中,生物农药已经成为相当可靠的农药选择。

通过生物防治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对蒜苗、菠菜、茄子等蔬菜品种的对植株的伤害。

除此之外,生物防治技术可以帮助转基因食品的避免污染,并能保障蔬菜的口感和营养成分。

3. 水果防食剂:在水果的生产过程中,生物防治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通过选择优质的生物农药,在保证水果质量的同时大幅度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_综述_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_综述_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27(1):40~44Journal of A nhui A gr icultur al U niver sity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综述)a操海群,岳永德,花日茂,汤 锋(安徽农业大学植保系,合肥230036)摘 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植物源农药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当前植物源杀虫剂研究的几个热点:杀虫植物资源的进一步调查研究;传统杀虫植物的毒理学研究;植物源杀虫剂的制剂化研究;植物光活化毒素的研究等。

关键词:植物源杀虫剂;植物源杀菌剂;植物源除草剂;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S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197(2000)01-0040-05传统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带来了种种弊端,如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残留毒性以及环境污染等等。

目前,许多高毒性、高残留、持久性农药已被禁止使用。

公众对农药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农药应该对有害生物高效、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易分解且分解产物对环境无害。

人们普遍认为21世纪的农药将成为一种“环境和谐农药”(env i-ro nment accept able/fr iendly pesticides)。

社会的发展、公众的需要,促使科研人员在微生物学、植物化学等不同方面寻求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的新型有害生物控制剂。

植物是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天然宝库,其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超过400000种(Sw ain,1977),其中的大多数化学物质如萜烯类、生物碱、类黄酮、甾体、酚类、独特的氨基酸和多糖等均具有杀虫或抗菌活性。

Gr ange和A hmed(1988)曾报道约有2400种植物具有控制有害生物的活性,而这些在化学性质上作过调查研究的植物仅占全世界现有植物种类的10%,因此开发利用植物资源用于有害生物防治的前景十分广阔。

从植物中探寻新的活性先导物或新的作用靶标,通过类推合成或生物合理设计进行新农药的开发已成为当前农药化学和农药毒理学研究的热点。

有机磷农药的研究及其生物降解机理

有机磷农药的研究及其生物降解机理

有机磷农药的研究及其生物降解机理引言: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逐年增加。

其中有机磷农药以其高效、广谱、低毒性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有机磷农药带来的环境和健康风险也变得越来越显著。

研究有机磷农药的生物降解机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机磷农药的研究1、有机磷农药的种类有机磷农药是指含有磷酸酯结构的农药,根据其结构可分为三类:甲基磷酸酯类、氨基磷酸酯类和硫代磷酸酯类。

常见的有机磷农药有敌敌畏、马拉硫磷、毒死蜱、针孔、甲基对硫磷等。

2、有机磷农药的作用机理有机磷农药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胆碱酯酶,使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内积聚,导致神经传递的阻断和产生毒害作用。

有机磷农药具有高效、广谱、光稳定性好等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3、有机磷农药的环境和健康风险有机磷农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一定的风险。

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寿命较长,可能会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对大气、水和生物产生污染。

此外,有机磷农药对人类健康也存在潜在危害,如长期接触可能引起中毒和各种疾病。

二、有机磷农药的生物降解机理1、有机磷农药的降解途径有机磷农药的降解主要受到环境因素和微生物的影响。

有机磷农药首先在土壤、水体等环境中进行初步降解,经过一系列酶催化作用,逐步分解为简单的代谢产物,最终形成无机磷酸盐和二氧化碳等无害物质。

其中微生物降解是主要的降解途径。

2、微生物的降解机理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的主要机理是通过酶催化作用,将有机磷农药中的磷氧键断裂,分解成不同的代谢产物。

这一过程包括激活过程、切割过程和降解过程三个步骤。

激活过程:微生物将有机磷农药与特定的酶结合,激活有机磷农药的磷氧键。

切割过程:酶将激活的有机磷农药切割成较小的分子,进一步提高其生物降解性。

降解过程:微生物在降解过程中通过一系列代谢途径,将有机磷农药分解成无害的代谢产物。

三、有机磷农药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1、生物降解菌株的筛选生物降解研究中,首先需要筛选出具有生物降解功能的菌株。

一种新型农药的研发程序

一种新型农药的研发程序

一种新型农药的研发程序新型农药的研发程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基础研究、合成化学研究、药效筛选、环境安全评估、农田试验和上市销售。

首先是基础研究阶段。

在这个阶段,研究人员对目标害虫或病害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其生活习性、生命周期、特征等。

通过对这些目标进行彻底的了解,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设计和筛选出有效的化合物。

接下来是合成化学研究阶段。

在这个阶段,研究人员根据基础研究的结果,设计和合成新型农药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通常是由多个有机合成步骤组成,需要经过精确的合成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

然后是药效筛选阶段。

在这个阶段,研究人员将合成的化合物进行活性测试,通过评估其对目标害虫或病害的致死或抑制能力,筛选出具有较高活性的化合物。

这个阶段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以确定最具潜力的化合物。

接着是环境安全评估阶段。

在这个阶段,研究人员对新型农药进行环境安全评估。

他们评估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残留性和传递性等,以确保农药的使用对环境没有不良影响。

这个阶段通常需要进行室内和室外实验,并且需要考虑一系列因素,如气候、土壤、水体等。

然后是农田试验阶段。

在这个阶段,研究人员将选取得到药效筛选和环境安全评估认可的农药,进行实际的农田试验。

这些试验可以验证农药在不同地理区域和农作物上的效果和安全性。

它们还可以确定最佳施用剂量和时机,并评估产品的耐储性和长期效果。

最后是上市销售阶段。

在这个阶段,研发团队根据农田试验的结果,准备所有必要的注册文件,提交给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审核和批准。

一旦获得批准,新型农药就可以正式上市销售,并供农民使用。

总结起来,新型农药的研发程序包括基础研究、合成化学研究、药效筛选、环境安全评估、农田试验和上市销售等多个阶段。

这些阶段之间相互依赖,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

通过这个研发过程,可以研发出更安全、效果更好的农药,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植物保护措施。

化学农药与农业生产课题研究计划及方案策划方案

化学农药与农业生产课题研究计划及方案策划方案

化学农药与农业生产课题研究计划及方案策划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桌面上,我泡了杯清茶,打开电脑,开始梳理这十年的方案写作经验。

今天,我将为大家策划一个关于“化学农药与农业生产”的课题研究计划。

这个话题既充满挑战,又关乎国计民生,容不得半点马虎。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其中,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和残留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因此,研究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合理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研究目标1.分析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2.探讨化学农药替代品和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1.化学农药使用现状调查(1)收集国内外关于化学农药使用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了解农民使用化学农药的实际情况。

2.化学农药替代品研究(1)筛选具有潜在替代化学农药的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等。

(2)研究替代品的制备方法、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

3.生物防治技术研究(1)调查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生物防治技术现状。

(2)研究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四、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化学农药使用现状、替代品研究及生物防治技术发展情况。

2.实地调查: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了解农民使用化学农药的实际情况,收集相关数据。

3.实验研究:针对化学农药替代品和生物防治技术,进行实验室研究和田间试验。

4.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五、研究计划1.第一阶段(1-3个月):进行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收集相关数据。

2.第二阶段(4-6个月):开展化学农药替代品和生物防治技术的实验室研究。

3.第三阶段(7-9个月):进行田间试验,验证替代品和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效果。

六、预期成果1.形成一份关于化学农药使用现状、替代品研究和生物防治技术应用的调研报告。

新兴农药在害虫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新兴农药在害虫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新兴农药在害虫防治中的研究进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害虫对作物的危害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解决害虫问题,农业科学家们不断努力寻找新的农药,其中新兴农药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介绍新兴农药在害虫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新兴农药是指相对传统农药而言具有较新生产技术、更高效率和更低毒性的化学农药。

它们在农业生产中起到防治害虫的重要作用,并且对环境和生物体的安全性更高,与生态环境更加相适应。

新兴农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新型农药的发现与研发、作用机制的探究以及应用效果的评价。

首先,新兴农药的发现与研发是关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通过分子设计、合成能力的提高和高通量筛选技术等手段,不断发现和创造新型农药活性成分。

这些新型农药活性成分的分子结构与传统农药截然不同,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作用效果,能够减少对非目标生物的伤害,提高害虫防治的效果。

其次,新兴农药的作用机制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了解农药在害虫体内的作用方式,有助于优化农药的设计和应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多种技术手段,逐渐揭示了新兴农药的作用机制。

例如,发现新兴农药可以通过干扰害虫的神经系统、调控害虫的饮食行为、破坏害虫的生长发育等方式来达到防治害虫的效果。

此外,新兴农药的应用效果评价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农田中使用新兴农药前,必须对其防治效果进行评价,以确保其安全、高效的应用。

评价新兴农药的防治效果需要考虑到其对目标害虫的杀伤力、残留效果、环境影响等因素。

通过农田试验和实地调查等方法,研究人员可以对新兴农药的应用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并及时调整使用剂量和方法,提高农药的应用效果。

新兴农药在害虫防治中的研究进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科学成果,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兴农药相较于传统农药具有较低的毒性和较高的环境安全性,可以减少使用农药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此外,新兴农药还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作用,可以对害虫进行精确的防治,减少非目标生物的损害。

绿色农药的发展以及研究动态

绿色农药的发展以及研究动态

绿色农药的发展以及研究动态高灿(河南农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一班1308104017)摘要:本文分析了世界对农药的需求以及农药的危害性,提出发展绿色农药的必要性。

简要介绍了传统的有毒害副作用的化学合成类农药,重点介绍了几种绿色农药、植物性农药的研究动态和作用机理。

关键词:绿色农药;植物性农药1 引言由于近几十年来,全球人口急剧增加资源消费日益加剧,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多,此外人类的物质生活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不断改善的同时,大量排放的污染物等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绿色化学的研究和开发成为了不可缺少的改善环境的工具,绿色化学要求以“原子经济性”为基础准则,其中,设计并研究开发更安全的化学制品成为了一个重要步骤!农药在农业上的使用已经历史悠久,它能保障促进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可以杀虫消菌除草,在农产品收货后的储运及加工等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即使农药在人类的生存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还是不能忽视农药的危害性,农药在生物体内有致癌致畸.影响神经等毒害作用,同时,农药也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例如影响水质导致鱼类死亡,既然人类为了生存发展不可能放弃农药的使用,那么设计并研究开发新型绿色农药成了根本解决方案!第一个世界上被立法的农药是亚砷酸铜,美国当时使用的是巴黎绿控制科罗拉多虫的蔓延,一个多世纪以来化学农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类别有杀虫剂除草剂杀螨剂杀菌剂植物型生长调节剂等,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40-1960年主要产品为有机氯,1960-1970年主要生产有机磷.氨基甲酯酸和拟除虫菊酯,1970年以后主要为一些新型的农药,农药整体向着有很高的生物活性,选择性高,对农作物无害,使用后在农作物体内外、农产品及土壤、大气、水中无残留,或即使有残留也可在短期内降解成无害物质等方向发展,我们把这些与生态环境相容的农药称为绿色农药[1]本文将简要介绍几种传统合成类农药并重点介绍绿色植物型农药!2 传统合成类农药2.1:有机氯类传统农药有机氯是一种杀虫光谱,急性毒性较低,残效期长的化学杀虫剂[2],有机氯类农药包括两大类:1.氯苯类,有666和滴滴涕,2.氯化脂环类,包括狄试剂,艾试剂,毒杀芬,六氯环戊二烯,七律等。

作物从土壤中吸收、传递和累积农药的研究进展

作物从土壤中吸收、传递和累积农药的研究进展

作物从土壤中吸收、传递和累积农药的研究进展农药是保证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农业化学品。

根据2018年我国发布的数据显示,农药有效利用率仅为38.8%,这就意味着农药施用后会大部分进入土壤,作物会通过根部吸收土壤中残留的农药,并在作物体内或可食农产品部位进行累积,从而带来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在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研究了萝卜、马铃薯、豌豆、黄瓜、番茄、甘蓝6种蔬菜对林丹、滴滴涕和艾氏剂的吸收累积,并发现胡萝卜中的农药残留量会随着土壤中的农药浓度升高而增加,农药污染问题开始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近年来,关于植物吸收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卤代有机污染物等热点环境持久污染物已经有较多报道,而农药在农田土壤环境中的污染问题相对研究较少。

因此研究作物对农药的吸收,揭示其在植物土壤体系中的环境行为归趋,有利于农药的合理使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本文从作物根部吸收农药、农药在作物内的累积、农药在作物中的传输和植物吸收农药模型4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植物吸收农药的未来研究方向,为农药合理使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参考。

1作物根部吸收农药行为的研究多数研究人员认为作物根部吸收农药的过程是农药在各个介质之间经过长时间分配过程最终进入作物体内。

研究表明,影响作物根部吸收农药的主要因素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农药理化性质和作物种类等。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是决定作物暴露于土壤中农药量的关键因子,通常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会减弱作物对土壤中农药的吸收,主要是因为土壤中农药会被有机质吸附固定而降低其实际可利用浓度。

Lichtenstein等发现根茎类蔬菜萝卜和土豆在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中吸收和累积的林丹更多。

Harris等研究3种有机质含量对植物吸收农药的影响,结果发现作物吸收农藥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成负相关。

Wang等研究发现无土培养下黄瓜对杀虫剂天名精酮的吸收量是土壤培养的7倍,说明土壤对农药的吸附作用影响了作物对农药的吸收。

农药本身理化性质也决定了其被作物吸收的行为,尤其是农药的水溶性和脂溶性是影响作物吸收的主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2pki/( ! /bN&<=
!"! x’Q6i&23 9%F IM$ A Q rs ? O | q 9 I W X ^ # # k{X2#= 4FN^#,5P6t~i= {,IJ |i= ‘/b | %%* 3N i / (\ . O Q uv # w M+ i { Y = IWXM } i 4 2 d ,-. / %$ 0 ! = 8k {X2#,i / ( 5 d %-" / %$ 0 1 =w m A ,( | id 231$ 4 .*$ 56 7 86 9 I W X 231$ 4 "$ 56 7 86F = I ,IWX, | i "$ \ H W\Sf _ X i / ( w x #@ }my= DQ*j+i\ 9" F / b | "$ W 3 ’9z ’ :9W { ’ [ i 8 9 |F Li/(\J#= Vw6[i8 9 |F Lfh(= 4ODr-? W - D 9 ;<=F 0w m= Q ! 3i/( w P_i,{/ 1 9{-Q %$$> ,}i4= Q*3
"#$%&’( )*(#$+,’()$*1 +-*./)’ ’0.*1&2 $3 (0& &*4)#$*/&*( )* .#)+ .*+ 2&/)5.#)+ #&1)$*2 $3 ’0)*. +,#)*1 (0& ".2( 678 9: .*+ )(2 +&4&;$")*1 (#&*+ )* (0& 3,(,#&
4^35f N ’ . == 7 ;’ ^ z 6w R 6 w x , + i{Y= I4^3, %% 9=^#22 1 9 gx + i b^= ARM$KL./Q|h’,%&)-\
%
&’() |‘MYTZB,23
7u2;OD5 f ? m:$ 2 8 d Q "$ W) ,23bb\7dQp/b| . iW37u2 f i /(= ‘yz | "!$ 8 D p= -, # 9pq.9* 5\M,J ; I q S 9 %#" 6 7 E F 6w fg , f i= $kIdNm N e ’ F i 6 0#, 23M o I p:\A5;H|J0q6im}i{()*ZQ ,QuFL/ b M 9 (2’ M F = ‘fsx.UJn) &<q-=&\~ q < = & 23 < D gk Y T= & [‘7u2^ # # w f > \= kl / b | "$$ 3 i /(= .0&<t i 6 e n= 1 Y| > 8 , }RaN v! = &A,I*jW%K|<Dgk\5S,/b
#
rs6{(h‘4F?23
ZB/b| *1 3N A91& | 1&- 2 B , { ’2fi/(= .0h({^= l^TAJ&’^& ’+i= J #Q 2 9 i / (+ i}O= y 0 I %-$ / pyz#$Dp\ %$ 0 ! {<=
$
e~+i(b,23
r-KL./= 3%{(4^3Qgx0q= w
!&mp; &’ i)QfgK‘,,j0p|TM>?! 23bb/0
,&
U3Q,|E.&vR‘i4-.‘i,,7&4 k= Mg,Cos*m1 \AE.&‘iI-.‘i #= Q$Mo,[<j0q= -Co/0[‘5vW ‘y06Iewky08w-.vRklB0q\
h8:a\Uc60AMgR2<wU3Ns1 9&F &‘"K‘>?)= M$y6)Sj$iC|LT= I.Q ( +% 2 , +% *C|i)Sj ^ \= UmI y @.^Egv= O S l ) ‘ P , : a <= -. v R TT"K2,a~ & bG 9 -F & t "K ‘ >? )= J yW&{ c o ] ), C | i fg h ^ ’~ $ iV ‘= J#<Q2cP,_,\7)K‘0p= &_, ,ZL@ U0= ZW & <Q SVW= 3GW&&yB ,vR‘ i I . Qo ] ) * Q m 0 : _ ! O, > ?= ‘Uh84bci2pQg4= .aBCvR‘ i,>~>?G 9(F tmh{#M$C|&5? ^ W &PQ*W,,w= &‘3O2@ \?wx&,wS <Q 2 Y t ^= ‘ V I W#l O 5 2 5 |{ J W & ‘iV<g5\
i/ ( w P _ i , {@ j } { / %$ 9 { t - Q y 0 ,I f %"-1 / %$ 0 ! = }-Db %$$> ,}i4= \]^EF= A[w?^i/(2FfLP&^/\ 9*F I/b,_8~ 9 !F wfi/(#= Q b3 0! i/(I 1$$ / %$ Z w B s Q %$$> , r ; 4= w P_2 " V Q 2 Y , } i 0 qG h23i/(I w #$ 6 , {= Sf?_{,}i $-$$1> y0Z= 4d #$> #+$> \ !"# wfi/(,23 9%F I/b,%&fi/(#= Qbfi/ ( Q j,5f+i= I v e st<= p ci / ( w ’$= ()@ *$Q %$$> ,}i4\ 9"F wN/b, .$ 3 ~+’,-fi / ( 2 F e n= TA ? ^ i / ( Q t;,O{({| + i= 0 J wM$ e 0 ( Rb L MM C , . f f / { | 9 ?;@ F @ ‘0f/{| 9 =;@F Qtc,}i+i\7f’?,23 7 Q A ,gs6+qoK= pyz$;T1Dp= do[4 #$eT5&/02FfL^/{|h(&6*, ’G23\
e ’ i &’ G A , 23 2 M
2mn"
9$;>~%&’(ef<i&?= &!!!#(F #g<=% e’= /b= <Dgk e’i&,23*1mh2WBh(i&6^ #h(&,}NbI= qQ6i/(Qvw@ "i6 4JZ9 Q C h ( 9 +, {(@ ,(@ ’ h (F ,h ‘@ TI6Y|,0p= I$refVW6/A,h j7ko1<= AQ0h(R2QD,$%= QCh (R2*j,} i= {D 2 e T AB i T 8 O 2 ^ TM\ do$kI2c5dQjNe’q923LT ,deCo(#I fg % 1 ij@ f -@ + iO@ 5 cg/6*= WZ V ] ^ @ ! ’ q 9 , + q rs [
}GH! M*8d= o6z -;&(-!&!" " $;>~%&’( ~w, &;;# ) ’ : , <42 "
."
#
$
%
&

(
%+++ )
2\to= QQ:@ <@ oH@ $@ &@ o/ ! 3T 1 $ ;7QZ?Fi N e ’ , 8 7= - g L c |*5 e ’lQR|1 "#$ S:x,cg\M ,fg 6 f og,oy4Q4L= Ne’23,S04Q45= $kIb4WL T23 p q N e ’ q 9= a#4Q di^ H 2= . ~ 1 % S : x { I= V Z L ##%$ )\ M$ M , ‘ " 4 i 9 $ D p q 9= IFiNe ’6*4$kw 7 % H ) := Q c k d ’~ I \ m uV\M$Ne’23,TMmI #$ ) B{ c= L GmW)Q= %&;g s ^ pq ^ # h ( &,} N b I= 1qS#i& @ ^ # 7 &@ <DYSgk 9&’()F /6o= pqBC6 j : ZB Q LM / b 6 0= ]&’Si@ _6ih({YNvQR%+,+ iq-= <j2Q6i&,ZB"n#%= w2Q, ^#ZB2F3 g 6 J A= A e ’ i &, 23 R2 |N5,TM= L [ M 4 i T F i N e ’ , de ) P\$;>~%&’( } GH ! M*8d }e’i& ’G23! = M_L5&6p11H}[%~hd8 d&sP ] e= 9 ^ 7 m Q _ L 5 &@ #$ e T 5 &@ #$%&1 I ; Q 6 i & 23 S\ . o ), $ 7= p2R | h q 2 M= / b | *$ W 9 f v ‘ +$$ 3Ni/(= I2Fl&<Dgk6ti,’GI= TAQ;OD5 f + i ( b " 9= t;5f+i( b % 9 6 O {| + i ( b % 9\ T C , w %** s= yz 9 V 2 RF Dp # 8= Y>DF % ?= 9^ " ~D F?^<F,?I= 02$*9WF,g@6M}= WZB%|2oGH6wH\<*^o36*02 0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