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夯实法治根基,在全社会塑造法治信仰
申论热点:让法治文化接地气润人心600字
申论热点:让法治文化接地气润人心600字
在当下,法治文化培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是强化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撑力量。
法治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使法律走进人民群众,让法治文化接地气、润人心。
首先,让法治文化接地气,需要推动法治文化发展,落实法治文明建设工作,切实把法治要求纳入各项方案、法令和行政规章,在全社会形成法治正风正俗的良好氛围。
其次,要把法治理念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把法治文化深入基层组织、家庭单位,让社会大众都能体会到法治力量,学习法治思想。
再者,要依靠媒体和教育等手段,大力推广法治文化,加强法律教育,接受法治观念,使人民群众不断增强法治意识,建立起正确的法治观忼。
总之,让法治文化接地气、润人心,就是要把法治理念深入到每一个人心中,用法治的力量涵养社会的道德,让国家政权的建立与运行在法治的轨道上不断发展,让每个公民都能够在法治的权利和责任中生活和发展,实现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充分的协调发展,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法治大家庭里安居乐业、安心发展。
申论热点:增强公民法治观念(范文)
申论热点:增强公民法治观念中公教育【背景链接】随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构建法治社会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目标。
对于影响法治建设进程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
在这之中,关于培养公民法治观念的问题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公民是法治建设的社会基础,所谓法治建设,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公民的主体地位也至关重要。
只有不断地提高公民的素质,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才能保证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
法治的力量来源于民众对法治的信仰和拥护。
卢梭曾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中。
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它凝结着民族精神,承载着规律和真理,最值得信赖和崇敬。
历史上,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最根本的特征是人治,皇权高于国法,从统治者到普通百姓都没有树立起对法治的敬畏和遵从意识。
这种传统意识至今仍有很大影响,并严重阻碍了法治建设进程,阻碍了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
民众法律观念的缺失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信权不信法、信关系不信法、闹访、权利义务观念淡薄等。
【标准表述】[公民法治观念对构建法治社会的作用]平等意识是法治社会建构的价值基础。
公民的平等意识不仅包括公民对平等的认知和理解,也是公民对平等的主张及追求。
平等的观念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理念,是司法独立的精神基础。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绝不应该只是一句华丽的口号,而是应该贯彻到法治建设的方方面面。
只有加强了公民的平等意识,使平等观念真正深入人心,才能使公民从内心尊重与维护法律,达到依法治国的目的。
尊严意识是法治社会构建的道德追求。
尊严是个人与外部世界沟通交流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身份、地位及人格的认同,其体现在每个人的社会生活中。
人格尊严是公民在社会中生活的最基本尊严,是他人及社会对公民自身价值认同的基础保障,也是每个人都在追求并约束自我的道德规范。
只有公民普遍具备了尊严意识,才能真正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申论范文:法治兴则国兴 法治强则国强——建设法治中国 助推民族复兴
申论范文: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建设法治中国助推民族复兴一、引言众所周知,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之一,它不仅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也构建了社会秩序的坚实框架。
随着中国的快速进步和民族复兴的崛起,建设法治中国助推民族复兴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法治兴国、法治强国角度出发,探讨建设法治中国的必要性、挑战及对民族复兴的贡献。
二、法治兴国的必要性法治兴国,即国家的茂盛与法治的兴盛休戚与共。
起首,法治体现了国家的权威和公信力。
一个有法治的国家,具备明确的法律体系、公正的法律适用和有效的司法机制,这不仅让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有威望,也让国民更加信任政府的执法能力,从而增强了国家的和谐稳定。
其次,法治增进了社会公平公理。
法治通过规范各类社会干系,确保权力的行使具备公平性和公理性,保障公民权利的对等、公正和准时保障,为个人和群体提供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最后,法治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环境。
法治通过保卫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秩序和稳定法律预期,为企业家和创新者提供了安全感和稳定的进步环境,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快速进步。
三、法治强国的重要性法治强国,即国家的强大与法治的稳固紧密相连。
起首,法治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有效路径。
法治能够规范政府权力,在执政者面前无论名望高矮,亦或是富贵贫贱,均不行超出法律的制约和制约作用。
其次,法治提升了国家综合国力。
法治强国意味着国家的各项政策和规划均依法制定和执行,通过法治来保证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从而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最后,法治为国家吸引和保卫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法治国家中,法律确保了公民的基本权益,为人才创 new 造和进步提供了安全空间,使人才允诺留在国内建设自己的祖国并为之献身。
四、建设法治中国的挑战建设法治中国并非易事,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起首,法治意识依旧相对薄弱。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中,一些地方权力机关存在违法行为的现象,部分公民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卫。
夯实法治基石 初中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夯实法治基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3.2“知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体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参与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
本框由“夯实法治基石”和“凝聚法治共识”两目组成。
通过对中国法治道路探索历程的梳理,阐述法治的要求、阐述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以及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的教材,围绕“公民与国家关系”的主题,以宪法精神为主线,学习宪法主要内容,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治意识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强,这为第四课建设法治国家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法治思维,没有形成坚定的法治信仰。
而本课所讲的法治及全面依法治国给学生提出了更具时代性的法治要求,所以应进一步学习,夯实法治基础。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法治观念,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能力目标]:梳理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理解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
[知识目标]:知道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知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法治的意义。
教学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讲授引导法、体验教学法等。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篇播放视频“依法查处范冰冰偷逃税问题”,请同学们谈谈感想。
(设计意图:从社会现象入手,通过时政热点,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关于规则的思考,体时政性和社会性,导入新课。
)环节二:探究篇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民法总则》,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设计意图:拉近法律与学生的距离,真是感受都法治的作用。
)第183条: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给予适当补偿。
法治基层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判断题
法治基层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判断题法治基层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是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础。
它不仅是法治国家形成的基础法律秩序,更重要的是确保公民在社会
中有序发展的长期制度。
法治是国家机构中的关键,构建法治社会和
发展社会中心主体是以法治基层行使权力的重要基石。
法治基层的形成和完善是推动法治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首先,
要加强法治知识的传播和宣传,加强法治认知。
在行政规范性文件宣
传和传播上,要做到法治主体能够融入法治文化,使他们具备适应社
会变化的能力。
其次,加强法治基层的法律实施力。
维护社会的公平
正义,有效地防止和惩治违法行为,有效地实现司法公正是一项艰巨
的任务,必须建立健全法治基层的法律实施力体系。
此外,要推进地方法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依法解决地方社会中
的长期性矛盾,完善法治基层的省际平衡机制,加强法制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广大地方社会都能恪守法治,依法行政,提升地方社会的法
治水平,最终促进法治国家完善和发展。
法治基层是国家建设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是法治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石,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是法治基层的建立加强。
通过宣传法治,建立健全有效的执法体系,促进法治基层的发展,建立健全地方法治理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家法治完善和发展。
时政热点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时政考点链接+命题角度
三、【命题角度】
4、请你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献计献策。 (1)国家: ①加强人才、科技、资金等投入,完善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②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建设富 裕乡村; ③加强环境治理,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④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大乡村普法宣传力度, 建设法治乡村、和谐乡村; ⑤加强乡村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爱国爱乡、家庭和睦、 邻里团结、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建设文明乡村。 (2)公民(青少年):主动学习和宣传党中央有关乡村振兴 的方针政策;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 积极参加支援乡村建设的公益活动,勇担社会责任等。
三、【命题角度】
6、你如何看待党和国家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 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 (2)党和政府积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 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 步前进。 (4)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三、【命题角度】
9、2022年11月8日至9日,山东省举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 议为了贯彻会议精神,某县委、县政府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了2023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 --发展果树培育、肉禽水产、花卉苗木、南北药材等特色优质产业。
--外引乡村紧缺人才,内培乡村长久英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 --挖掘当地红色资源,申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业。 --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开展基层反腐行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 织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山水资源打 造食品饮料产业。
8、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
树立法律信仰促进法治建设
树立法律信仰促进法治建设法治建设是一个国家的基础。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让全体公民能够树立法律信仰。
这不仅仅是对法治原则的尊重,而且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如何树立法律信仰,以促进法治建设。
首先,了解法律体系是树立法律信仰的关键。
法律体系是国家的制度。
它包括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司法和行政机构。
一个主要的目标是确保每个人都平等受到法律的保护。
树立法律信仰的第一步就是要深入了解法律。
公民们需要学习法律、了解法律、并开始将法律视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要做到这一点,政府和教育机构需要更好地为公民提供法律教育和信息,以加强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加强法律执行力度是树立法律信仰的重要策略。
如果人们觉得违法行为不会受到惩罚,那么很难通过法律来维护公平和正义。
这也意味着必须加强对犯罪行为的惩罚。
有效的惩罚可以使人们对法律感到尊重,对违法行为感到愤怒。
只有对犯罪行为严格执行法律,可以让公民树立法律信仰,才能真正促进法治建设。
第三,公民的责任也是建立法律信仰的关键。
要建立一个有法治的社会需要每个人公民自治和自觉遵守法律。
这意味着,个人有责任积极地参与社区活动,工作和生活中遵守法律规定。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力宣传、报道和教育,提高人们对法律的意识和法律法规的重要性,逐步培养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
只有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法律,在行动上表现出一定的法律素养,才能真正构建一个荣耀法治的社会。
最后,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推广法律文化。
法律文化代表了社会人群对法律的认知过程。
它不仅体现了法律的信息传递作用,还传达着法治的社会文化内核,这需要基于公民的群体性发展,将法治的价值观融入公民的意识形态。
在推广法律文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教育、宣传、出版等多种形式,引导公民们积极参与法律事务,提高法律金字塔基层对法律监督的能力。
综上所述,法治建设是繁重的任务和长期的工作。
公民们的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这需要政府及社会组织、高校普及、专业说明,促进思想传播,不断推进法治建设。
天津2023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天津2023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
A 实施方针B 具体体现C 重要纲领D 行为准则2.2020年11月16-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召开,明确提出()A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B 习近平法治思想C 习近平强军思想D 习近平外交思想3.根据《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
A 2025年B 2030年C 2035年D 2050年4.根据《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建设法治中国,应当实现法律规范科学完备统一,()公正高效权威,权力运行受到有效制约监督,人民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尊重保障,法治信仰普遍确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面建成。
A 法治理论B 法制建设C 执法司法D 法治保障5.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的报告。
A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B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C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6.()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A 科学立法B 严格执法C 公正司法D 全民守法7.依法行政目标是建设()。
A 法治政府B 法制政府C 法治国家D 法制国家8.()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A 法治政府B 法治社会C 法治精神D 法治体系9.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
A 促进经济社会开展B 维护社会稳定C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D 依法保障人民权益10.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
A 历史选择B 发展战略C 基本国策11.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A 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B 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C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D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E 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2.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推进()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
坚定法治自信建设法治中国
坚定法治自信建设法治中国作者:王辉来源:《学习月刊》 2019年第12期王辉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突出体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归纳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并在此基础上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作出了进一步的部署。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法治文化自信,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为法治中国建设明确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历经千辛万苦艰辛探索而来的、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
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
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就是要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立足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噪音杂音所扰,不为错误思潮所惑,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这条道路是否行得通、走得稳,不能以西方模式、西方样板为标尺简单评价,而是要以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是否明显增强、社会公平正义能否得到有效保障为评判标准。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根本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贯彻落实宪法规定,制定和修改有关法律法规要明确规定党领导相关工作的法律地位。
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载入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的组织法,载入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国有企业、高等学校、有关社会组织等的章程,确保其始终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申论范文: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建设法治中国助推民族复兴3篇
申论范文: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一一建设法治中国助推民族复兴3篇申论范文: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建设法治中国助推民族复兴1随着中国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正处于国家复兴的关键时期。
然而,为了实现全面复兴,我们需要建立一种社会制度,并确保其可持续、公正和完整。
在这个过程中,法治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要素。
只有建立全面的法治制度,在实践中贯彻实施才能提高公民的信任,维护道德秩序,加强国家凝聚力,促进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法治构建的过程被称为国家发展关键的一环,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关键之一,实现法治建设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必不可少的。
建设法治的目的是确保国家的规范化和合法性。
法治从根本上说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
中国蕴含着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其中,法治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体现之一。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重视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春秋时期的大义凌然、战国慎德、儒家经典中的孔、孟、老、庄等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法制的思想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文化传承发展到了21世纪,法治建设成为了中国伟大复兴的刚性要求。
无论是从历史、文化、还是从发展需要,法治都是民族复兴的基石和顶梁柱。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这是中华民族长期实践的经验之一。
建设法治是建设一个稳定、公正、和谐、有序的社会的关键要素之一。
法律应该贯彻于选举、公共服务等各种日常领域,确保政府和公民在法律的保护下公开透明的活动。
更重要的是,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应该公开透明、全面有效,并保证公民对其权益的知情权和求助权。
当前,中国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但是,目前国内法治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保障人权、加强监督和治理是其中之一。
法治体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国家应该系统、有效的建立这样的法律体系。
此外,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加强监督体系是促进法治建设的必要条件。
通过合理、公正的监管,确保法治建设的顺畅进行。
2023国考申论范文:法治兴则国兴 法治强则国强——建设法治中国 助推民族复兴
2023国考申论范文: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建设法治中国助推民族复兴2023国考申论范文: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建设法治中国助推民族复兴【导语】法治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原则和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
只有建设法治中国,才能真正助推民族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引言】当前,中国正处于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阶段。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法治建设是重中之重。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法制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关系到民众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正文】一、法治兴则国兴一个国家要实现强盛和繁荣发展,必须建设一个有法可依、执法公正、司法公平的法治国家。
法治的存在可以使国家治理更加规范化、有序化。
法治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立稳定和可靠的社会秩序。
法治确保了社会中的公正和公平,保证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二)维护公民权利和人权。
法治将人权置于法律保护之下,保障了公民的人身自由、财产权益、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使公民能够在公正的法治环境中实现人格的自由发展。
(三)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
法治是一个社会化解决矛盾的重要方式,通过法律的公正裁判和判决,可以化解公众之间的矛盾和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提高治理效能和权威。
法治确立了以法律为依据和准则的决策和执法过程,有效地规范了政府的权力行使,增强了政府的决策制定和执行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综上所述,法治的兴盛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只有法治兴则国兴,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
二、法治强则国强法治的力量不仅体现在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公民权益的保障上,更体现在国家的稳定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上。
(一)稳定社会环境。
当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得到有效保障时,人民对法律的认同和遵守度将大大提高,社会秩序将得到有效维护,稳定的社会环境将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
夯实法治基础(习题)(原卷版)
4.1夯实法治基础(同步习题)一.单选题(共10小题)1.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A.德治B.法治C.友情D.规则.2.“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
法治要求()①实行领导干部决策制②实行良法之治③有严厉的法律制度④实行善治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④3.“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A.全面依法治国B.建设法治政府C.弘扬法治精神D.推进政务公开4.在民法典编篆过程中,立法机关10次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次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让立法最大范围凝聚社会共识吸纳各方智慧,形成“最大公约数”。
这体现了()①严格执法②民主立法③科学立法④全民守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A.法治B.依法治国C.依法执政D.以德治国6.“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
”下列说法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有()①科学立法,制定良法②严格执法,公正司法③全民守法,依法办事④无为而治,以德化民A.③④B.①③C.②③D.①②7.中国有两千多年的专制历史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
我们选择法治道路,是因为()①法治能有效解决社会的所有矛盾,实现社会公平②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③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④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A.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B.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C.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9.据“中国之声”报道,“法治”二字贯穿全国两会”始终。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法治,反对人治,对宪法法律始终保持敬畏之心。
申论范文:法治兴则国兴 法治强则国强——建设法治中国 助推民族复兴
申论范文: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建设法治中国助推民族复兴申论范文: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建设法治中国助推民族复兴一、引言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社会稳定和繁荣的保障。
中国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发展,法治建设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法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法治与民族复兴的关系以及建设法治中国的路径和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法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1. 维护社会秩序。
法律是社会公正的体现,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完善的法律执行机制,可以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 促进经济发展。
法治环境的良好能够增强市场主体的信任,保护产权和合同权益,维护市场秩序,激发创新活力和经济增长。
3. 保障人权和社会公平。
法治体现了人权保障的普遍原则,通过法律的力量保护人民的权益,提升社会公平和正义。
4. 推动文明进步。
法律是社会行为的规则,通过法治可以促进文明进步,引导公民行为,保护环境资源,提升社会文明水平。
三、法治与民族复兴的关系1. 法治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特色,发挥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作用。
2. 法治是民族复兴的保障。
法治体系的建设可以提升国家治理水平,保护各种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
3. 法律文明是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文明包括法治思维、法治理念、法治意识等,通过法治的普及和深化,可以提高人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推动民族文明的进步。
四、建设法治中国的路径和挑战1. 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
构建科学、完善、协调的法律框架体系,推动法律体系建设和法律改革。
2. 强化法治宣传教育。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治素养,普及法治知识,培养法治精神。
3. 加强司法建设。
提高司法公正和效率,构建廉洁、高效、公正的司法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司法权益。
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演进理路与生成逻辑
2022第5期·总第583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谈论过法治建设的“信仰”:“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全社会要信仰法律”“信仰法治、坚守法治”“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其指向的“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包含了对“宪法”“法律”和“法治”的价值追求与实践理性,是法治中国化土壤下的信仰重塑,能够激发所有人对社会主义法治忠诚和遵从的普遍意愿。
为什么“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可以成为中国语境下法治的信仰选择?在不同的法治建设时期我们是如何选择“信仰”的?一、法制建设新时期下的“法律信仰”改革开放初期,面对法律相对欠缺的局面,我国法制建设重心放在加快立法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以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的建设目标。
在此政策背景下学界开始关注法律信仰理论,学者所持观点各异,其核心争议点主要围绕法律信仰的“法律”指向、法律的可信仰性、法律信仰是不是伪命题等展开。
在实务界处于法制建设探索时期,从学理角度去讨论围绕法律信仰引发的争议焦点,有助于理解法律信仰的根本成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20年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课题: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民法典精神原则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20JDSZK137)和浙江省教育厅2020年度科研项目“民法典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研究”(Y2020451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尹禹文,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摘要: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经历了三次法治目标的飞跃。
“法律信仰—法治信仰—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演进理路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过程中从现代国家建构到普遍法治建设再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进程中国家经验积累和政治认同的结果。
法律信仰体现了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家规范的核心地位,法治信仰从价值维度、目标维度和实践维度三方面对法律信仰实现了超越,社会主义法治信仰以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理论逻辑、文化传统和文化自觉的历史逻辑以及坚持党的领导的实践逻辑来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社会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和未来期待。
申论热点:让法治文化接地气润人心
申论热点:让法治文化接地气润人心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
此举将进一步培厚法治中国的文化土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法治根基。
公务员考试角度解读[提出观点]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
而法律信仰的形成,离不开法治文化的滋养和熏陶。
[综合分析]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取向,不仅受制度的刚性约束,还深受文化等精神世界的影响。
人们是否自觉遵从法律、信奉法律,文化氛围的作用至关重要。
全面依法治国,离不开法治文化在精神层面上的熏陶。
唯有全社会将法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实现真正的良法善治。
所以,全面依法治国要注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法治信仰、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来。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新发展阶段全民普法的有效途径。
历史经验表明,一些领域法治文化氛围不浓,既有法治实践不到位的原因,也是法治文化建设薄弱的结果。
比如,部分社会成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不强,一些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不足,信关系不信法、信人情不信法、信闹不信法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凡此种种提醒我们,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才能夯实法治观念、形成法治氛围、提升法治素养,让法治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途径、每一个公民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
[参考对策]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首先要夯实法治宣传教育这个基础。
以“八五”普法为契机,我们要进一步创新形式,着力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要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
在形式上,要以法治精神、法治事件为蓝本,创作生产出优秀的法治文艺作品,搬上荧幕、搬上舞台、刊载报刊、遍布网络、融入生活。
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的意思
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的意思
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是指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需要从多个层面上进行全面推进。
筑法治之基意味着要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它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法律文件。
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为社会提供明确的法律规范,确保公民的权益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行法治之力强调需要强化法律的执行力。
法律只有在得到有效执行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就只是一纸空文。
要加强执法机构的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司法制度,保障司法独立,提高司法公正性,让法律的权威得到有效维护。
积法治之势强调需要在社会各个领域形成法治的氛围和风尚。
这需要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
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促进各个社会群体自觉遵守法律,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三个方面,需要全面推进,保证法治的有效实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2023年新教材高考政治全程考评特训卷课时巩固卷1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含解析
课时巩固卷17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一、选择题1.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进入数据爆炸时代,数据在社会发展、民众生活中扮演起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持续爆出的数据安全事件一直令各国政府和民众堪忧。
历经三次审议与修改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于2021年6月10日表决通过,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数据安全的专门法律。
数据安全法的制定表明( )①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托②法律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也具有社会职能③我国法律是全体公民意志的体现,立法要做到民主、审慎④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有法可依,关键在于制定法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近年来,低龄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等案件引发社会关切,刑法修正案(十一)在特定情形下,经特别程序对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做个别下调,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刑事责任年龄进行调整( )①意味着相关年龄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将量刑有据②表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也要与时俱进③表明最高人民检察院回应社会关切,立法为民④确保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将根本解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21年11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一做法( )A.坚持科学立法,注重立法技术B.坚持依法立法,使宪法与之相适应C.坚持公开执法,保障执法程序正当D.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4.2021年4月13日至16日,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光权率调研组到河南省,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有组织犯罪法(草案)》开展立法调研。
其间调研组在郑州洛阳等地开座谈会听取相关部门意见建议开展立法调研体现( )A.全国人大切实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B.全国人大行使了最高立法权C.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行使监督权D.全国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5.湖北某地一家药店在疫情期间因将进价为0.6元的口罩1元卖出,结果被认定为哄抬物价。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
张璁
【期刊名称】《法治与社会》
【年(卷),期】2022()5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
从编纂民法典,以良法善治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到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落到实处;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总页数】1页(P65-65)
【作者】张璁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法制兴则国兴,法制强则国强申论
法制兴则国兴,法制强则国强申论党员干部要将法治理念熔铸于心、践之于行,争做“先行者”“排头兵”,引领群众投身全面依法治国恢宏实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法治力量。
理论武装入脑入心,把牢尊法崇法“定盘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明灯。
只有筑牢法治思维的基石,一事当前先找法、解决难题依靠法的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才会更加笃定。
坚持看大局大势提高政治站位,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来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充分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性、重要性、时代性要求,牢固树立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
把科学理论指导摆在首位,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认真学习领会法治思想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学思结合、学悟结合、学用结合,将工作要求贯穿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各方面。
履职尽责依法合法,练就懂法用法“硬脊梁”。
学法懂法是依法用法的前提和基础。
不学法,不懂法,做人做事就会缺乏准绳和标尺,极易滑进违法犯罪的深渊,这也正是落马干部忏悔录中常出现“放松了党纪国法学习”的缘由。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党员干部要把学法作为履职尽责的必修课,既要突出学习宪法,增强宪法意识,也要学习通用法律,提高法治素养,还要学习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夯实依法行政根基。
依法用法是学法懂法的延续和践行。
学法懂法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实际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打破重权力轻权利、重治民轻治官、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桎梏”,始终依法办事、依规办事、依程序办事,维护法律权威。
同时,要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法律框架内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让法律条文“活起来”,在彰显法治力度的同时,让群众感受到更多法治温度。
修身律己从严从实,绷紧守法畏法“高压线”。
干在实处,身影最具感召力;走在前列,行动最有说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政热点:夯实法治根基,在全社会塑造法治信仰
今天是我国第6个宪法日,也是第19个全国法制宣传日。
从12月1日至7日,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在全国部署开展以“弘扬宪法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的“宪法宣传周”活动,推动制度自信、宪法精神深入人心。
“治国,须有一部大法。
”1953年12月,毛泽东同志带领宪法起草小组的成员,从北京到杭州,集中精力去做一件立国安邦的大事:起草新中国宪法。
从制定和修改宪法,到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从逐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保障。
实践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
长期以来,坚持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四个方面,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系统部署。
从治国理政的全局出发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将有助于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国家宪法日和全国法制宣传日,不仅是展示中国法治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开展全民普法、推动全民守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夯实依法治国群众基础”。
这个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为在全体公民中普及宪法等法律知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纪念国家宪法日,开展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我们要把宣传宪法与宣传制度自信有机结合,推动全社会增强制度意识、增进宪法精神。
奉法者强则国强。
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强不强,有没有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直接关乎宪法和法律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和权威。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当好学习宪法法律的带头人,当好法治建设的排头兵。
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以及领导干部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在法治轨道
上提高治理能力。
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能为全社会塑造法治信仰,夯实法治根基。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依靠法治,更加需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更加需要全民增强法治观念、夯实依法治国群众基础。
全党全国弘扬法治精神,凝聚法治力量,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