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来
民俗类 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来 说 ,其 传 承显 得 尤 为必
要 。据 我 国 2 1 年 2月 2 01 5日通过 的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非 物质 文 化 遗 产 法 》 第 二 十八 条 明确 规 定 : “ 国家鼓励 和支持 开展非 物质 文化遗 产代表 性项 目 的传 承 、传 播 。 ”在 已经 公布 的两批 国家 级非 物质
的一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 的是非 物质 的一 面 ⑦
为 ,应 当把密 切联系着亿万 民众 生活 和心理 愿望 的
民俗文化空间 的遗产保护列为重中之重。② 关于 民俗类 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 的问题 .目前 学界进行 了多方研究 。有 的从宏 观上来论述 民俗类
非物质 文化遗产 保护 的问题 ,③或者就某 一地域 的
俗类 非物 质文化 占有 重要 的地 位 。国务 院 2 0 0 6年 公布 的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 产名录共 计 5 8 1
人 的问题 。我 国 2 1 年 2月 2 01 5日通过 的 《 非物 资 文化遗 产保 护法》在第 四章 “ 非物 质文化遗产 的传 承与传 播” 中,第二 十八 条规定 : “ 国家鼓励和 支 持开展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 表性项 目的传 承 、传播 。 ” 并确立 了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性项 目的代 表性传承 人 的资格认 定制度 ,明确 其义务 ,首要 的一条便是
“ 开展传 承活动 ,培养后继 人才 ” 。这种传 承人资格
认定制 度 ,能够有效 的保 护一些技术 型 .且濒临 消
亡 的 非物 质文 化 遗产 的保 护 。但 对 于 民俗 文化 而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拥有众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它们对于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
一、历史文化遗产1.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拥有50多个世界文化遗产,包括长城、故宫、乐山大佛等。
这些古老而宏伟的建筑物代表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和建筑成就,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它们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成为中国的骄傲和象征。
2. 古代遗址和考古发现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还包括大量的古代遗址和考古发现,如秦始皇兵马俑、清明上河图等。
这些遗址和文物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文化、艺术等方面,也为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参考资料。
3. 传统建筑和园林中国的传统建筑和园林也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古代的宫殿、寺庙、园林等建筑物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和追求。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1. 传统艺术中国有许多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曲艺、中医等,它们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通过音乐、舞蹈、表演等方式传承了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色和标志。
2. 手工艺技艺中国的手工艺技艺丰富多样,其中包括丝绸制作、紫砂壶制作、剪纸等。
这些技艺代代相传,传承了中国古老的工艺精神和技术,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
3. 民俗文化中国的民俗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传统节日、民间传说、民间舞蹈、风俗习惯等。
这些民俗文化代表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意义与保护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也对世界有着重要的价值。
它们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是各国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世界文化的窗口。
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独特宝藏,它承载着一系列的传统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传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全球文化的冲击,许多民俗文化逐渐衰落甚至消失。
因此,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迫在眉睫。
要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首先需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研究。
只有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关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政府和学术机构应该加大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力度,探索其历史渊源、意义和影响。
同时,也应该积极培养相关人才,提高对民俗文化的教育水平,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民俗文化。
其次,要积极采取措施保护民俗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形式。
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传统建筑、工艺品和服饰等。
为了保护这些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重要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也应该鼓励民众参与保护活动,提高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更加重要,它包括语言、音乐、舞蹈、习俗等。
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加强传统知识的传承,举办相关的培训和展示活动,鼓励年轻一代参与其中。
此外,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化产业既能提供经济支持,又能增加民众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应该注重创新和保护相结合,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让民俗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和关注。
除了政府的支持和努力,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的工作。
民众应该培养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爱好,了解其价值与意义,并将其传承给后代。
同时,也应该支持和参与相关的民俗文化活动,如节日庆典、民俗表演等。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增加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关注,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只有加强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和认识,注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
中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引言中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指中国国家文物局组织编制的一份旨在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其中包括了传统的表演艺术、民间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知识、民俗及传统节庆等多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愈发显得重要,因此中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编制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意义中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编制意义重大,首先是让这些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通过名录的编制,可以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不至于因为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
编制名录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凝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三、中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内容中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了传统的表演艺术、民间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知识、民俗及传统节庆等多个方面的文化项目。
比如京剧、昆曲、评弹等各种表演艺术,民间传统技艺如木版年画、中国结、泥塑等,传统医药知识如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及传统节庆。
这些项目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瑰宝。
四、对中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中国人,我对中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感自豪。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通过名录的编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后人能够继续受益。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资源,可以激发我们的文化创造力,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多文化活力。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的非物质文化传统,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及相关的物质文化传承。
与传统博物馆展示的实物文物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注重传统技艺、表演艺术、民俗文化等的传承、展示与保护。
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播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一、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博物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保护和传播场所,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展示,博物馆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博物馆可以通过音像资料、实物展示、多媒体展示等形式,向公众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工作坊等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传授给后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博物馆还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网络平台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传统文化,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
博物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有很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实物展示:通过展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工艺品、器物、服饰等实物,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和工艺品。
展示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工具、原材料等,可以使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2. 视听展示:通过展示视频资料、音频资料等形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艺术、民俗风情等内容。
观众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听音频等方式,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内容。
3. 多媒体展示:通过多媒体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图片、音视频等展示在大屏幕上,搭配讲解员的讲解,使观众获得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示体验。
4. 体验活动:通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活动,让观众亲身参与,体验古老的传统工艺、民俗风情等内容,增加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博物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也很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考虑观众的体验效果。
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渗
【 分类号 1 2 【 中图 G17 文献标 识码 】 A 【 编号 】0 5 3 8 (0 8 6 09 5 文章 10 - 9 0 20 )0 一O 7 —0
文 化遗产 的内容包 括 :(1 )口头传 说和 表述 ,包 括作 为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媒 介 的语 言。( 2)表演 艺术 。( 3) 社会 风俗 、礼 仪 、节 庆 。( 4)有关 自然界 和宇宙 的知
识和 实践 。( 5)传统 的手 艺技 能 。
当今 不 同文 化之 间 “ 流 、碰 撞 、矛 盾 、斗争 , 交 不可避免 地将对 人们 的传统 观念 和行 为产 生深 刻 的影
7 9
长江文化彩廊
《 长江论坛 》20 .期 总第 9 期 0 86 3
与表演 ,礼仪 习俗 的应用 和传 承 ,T艺 技能 的继 承和
常找来风 水先 生看 地 、择地 。择 地的原则是 “ 左青龙
传播 , 都是在认识 自 然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中,通过
人与文化 的交流互 动完 成的 。所 以 ,它 又具有 动态性
各种实践 、表演 、表现形式 、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 的 T具 、实物 1 品和文 化场所 。各个 群体 和 团体 随 : 艺 着其所处环境 、与 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 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
同时使 他们 自己具有 一种认 同感 和历 史感 ,从 而促 进
一
、
现 出地 方性 、独 特 、独创 性 的特点 ,并随 着社会 的 陛
发展变化而不断完善和传承。( ) 2 物厨 l。非物质文 生
山西省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明节(介休寒食清明习俗),流传于介休市及晋中的民间习俗,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清明节(介休寒食清明习俗)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是 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 季仪式。存续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有重大的历史学、民俗学 价值。主要活动有:禁烟火、吃冷食、祭祀、扫墓、插柳、踏春、踢蹴鞠、 荡秋千、放风筝、斗鸡、赏花、咏诗,发黑豆芽、采柳芽、蒸面塑、戴柳 圈、扫房顶、挂红兰兰纸、唱大戏等。
独辕四景车赛会是山西平顺县的民俗活动。2011年5月,山西省平顺 县申报的“独辕四景车赛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 布,平顺县人民文化馆获得“独辕四景车赛会”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独辕四景车赛会现场四景车产生与当地的九天圣母庙庙会却颇有渊源。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黄河两岸三省的民众纷纷赶到河曲会合,共同 参加河灯会活动。活动开始,首先以隆重的仪式祭奠大禹,随后由僧人诵 经,与会民众将做好的河灯摆供于神龛前,祈求神禹保佑风调雨顺,消灾 免难。晚间,河路社、渡口社、炭船社等河运组织出面举办大规模的放河 灯活动,追悼亡灵,祈祷平安。整个活动持续三天,每晚除放河灯外,还 有戏乐助兴。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 布,洛阳关林管理处、山西解州关帝庙文物保管所获得“关公信俗”保护 单位资格。
1、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信仰,关公信俗文化的地域和群众基础 的广泛性。关羽戎马一生,征战南北,其传奇故事从关公故里传播到各个 角落。“当时义勇倾三国,万古祠堂遍九州 ”,就是关公信俗地域广泛 的最好写照,近代随着华侨的飘洋过海,他们也把信仰关公的习俗带到了 全球各地,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庙,就有对关公的信
浅谈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
浅谈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民俗文物是指人类自古以来生成的、反映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物质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各种文化形式、信仰、习俗、知识和技能,是一种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
两者之间的联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相同。
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源远流长,皆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从早期的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们不断地创造、积累、传承和发扬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人类智慧、体验和价值观念。
二、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传承和保护。
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属于文化遗产,但是它们保存和传承的方式不同。
民俗文物主要是通过物质的形式进行传承保护,如陶器、织物、文物等;而非物质文化遗愿主要是通过口耳相间、师徒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保护,如歌曲、故事、舞蹈、工艺等。
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保障这些文化遗産得到长久的保存。
三、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体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着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体现着区域性、地域性、民族性文化的特色。
比如中国的龙舟节、端午节、元宵节等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通过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弘扬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而且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旅游业发展。
四、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众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它们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是人们认同自己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
比如中国的春节,不仅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种文化、信仰和节庆的缩影。
春节期间的各种庆祝活动、民俗风俗、美食等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旗帜。
总之,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它们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象徵,更是促进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关于民俗类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的思考
关于民俗类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的思考在当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民俗文化逐渐受到冲击和侵蚀。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博物馆成为非常重要的载体和平台。
本文将对民俗类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展示和研究机构,具备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条件和能力。
博物馆通过收藏、整理、陈列和展览展示各种民俗文物、文献资料和实物模型,使人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
通过博物馆的渠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宣传,为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提供机会。
二、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培养民俗类博物馆成为传统技艺的研究和培训基地。
通过各种展览、示范和体验活动,博物馆使传统手工艺技艺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培养。
博物馆不仅提供场地和设施,还邀请有丰富经验的传统工艺师傅进行培训和指导。
这样一来,年轻一代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平台学习到传统技艺,同时老一代的传统工艺师傅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艺传承下去。
这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发展意义重大。
三、参与社区建设与旅游业发展民俗类博物馆的存在对于社区建设和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场所,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访客,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例如,博物馆周边的特色小吃摊位、民俗手工艺品店等,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消费,为社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同时,博物馆作为一个社区文化的象征,也增大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使得社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提升。
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认知意识民俗类博物馆通过展览和教育活动,提升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认知水平。
博物馆的展览不仅仅是展示物品,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物品的背后故事和文化内涵进行解读。
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形式和互动设计,博物馆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得观众们在参观的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姓名:孙嘉徽学号:201314024153专业年级;2013级民族学班课程名称:民俗学概论任课教师:陈兴贵作业次序:第四次作业“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它的涵盖范围非常广。
截至到2008年6月,在国务院先后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类: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所以民俗是被划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下面,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民俗。
可是相反的来看,在中国民俗的分类也有十大类:包括巫术民俗、信仰民俗、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建筑民俗、制度民俗、生产民俗、岁时节令民俗、生仪礼民俗、商业贸易民俗和游艺民俗。
在这些民俗中,有很多的民俗文化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很多方面却又涉及到民俗下面。
例如,在我的家乡内蒙古,每年都要举行的那达慕大会。
是蒙古族人民传统的民俗活动。
那达慕大会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
届时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乘车骑马,聚集在草原,参加各种比赛或娱乐和游戏。
在那达慕大会上,传统的项目有赛马、摔跤、射箭和惊心动魄的套马表演。
正是这些丰富多草的活动才组成了那达慕特有的民俗文化。
而后来,那达慕也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非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
所以说,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不是绝对的,二者不仅仅是谁包含了谁,谁涵盖了谁的关系,二者也相互融合,相互交织在一起。
很多时候。
二者涉及的对象基本一致,但并不一定就是一回事。
民俗文化包含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很多内容。
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民俗文化保护的一种研究方式。
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对待传统同文化,态度要正确,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例如说,像传统节日。
这是我们应该保护好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收集民俗和非遗相关知识
收集民俗和非遗相关知识1、非遗含义时常说着非遗非遗你知道非遗到底是什么么?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关于它的含义有这样一个准确的说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它主要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注释:其来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二号)2、非遗排名你知道么?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4项(含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优秀实践名册1项。
再来说说它的传承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技艺、技术,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个人或群体。
每一位非遗传承主体,不论是群体还是个人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尽心尽力,都值得我们尊敬!3、门类和编号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其中五个门类的名称在2008年有所调整,并沿用至今。
十大门类分别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每个代表性项目都有一个专属的项目编号。
如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项目“侗族大歌”的项目编号为“Ⅱ-28”,还有我们之前分享的庄子传说,它的编号为Ⅰ-94;布衣族民歌(好花红调)Ⅱ-112等等那么这个编号是什么意思呢?编号中的罗马数字如Ⅰ、Ⅱ等等,代表所属门类。
关于民俗类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的思考
丈 物 世 界w w j s 2 0 1 3 . 6 7 3
化遗产媒介 的语言 掘 当地 民俗 中蕴 藏 的非 物 质 文 化
舞蹈 、 曲艺 、 杂技等 ) 社会 习俗 、 礼仪 、 节庆 ; d . 遗产 内容 。民俗活 动 和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的表 现都 有关 自然界和宇 宙 的知识 和实践 ; e . 传统 手工 是通 过 实 物 , 在 为 民俗 博 物馆 增 大文 物 征集 空 间
艺。甚 至 我 们 可 以理 解 为 , 人 类 生活 中社会 实 践 的 同时 , 也 为 找 寻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实 物 表 现 提 门类诸 多 , 民族性 的各种不 同方式 ,只要它是传统 的文化表现形 供 了途 径 。民俗 文 物涵 盖 面广 ,
式, 并不断地重复传播下来 , 都可 以纳人这个范 强 , 民俗博 物 馆 作 为 民俗 文物 的征集 、 研究 、 保 护
作为一种无形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人 归结为 : a . 1 : 1 头传说和表述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
层次的资源应用体 系。 从资源应用的形式与途径
而言 , 应 当保 持 多样 性 , 为教师 、 学 生 提供 丰 富 的 选 择 。就博 物馆 资 源应 用 的机制 而 言 , 应 当遵 循 合 作 性 和持 续 性 原则 , 行政 主管 部 门 、 博 物馆 、 学
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扩展项 目名录共 1 6 4项 。 目 知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 , 让其在时代发展和文化演
前 ,我 国 国 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录项 目共 计 变中得 以很好 的传承 ,同时获得更大的发展 , 是
1 2 1 9项 。在第三批 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 产名录
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非遗档案利用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非遗档案利用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作者:潘彬彬来源:《档案与建设》2022年第11期非遗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无形向有形转化的实物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面貌和传承状况可以通过非遗档案直接反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有关规定,非遗工作者在加强对非遗项目进行认定、记录、建档、编研的同时,亦须推动非遗档案的社会化利用。
若将建档行为视为“活态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那么利用档案则是“固态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
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的非遗档案利用工作就是紧密围绕博物馆的教育、研究与欣赏三大基础性功能展开的。
一、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非遗档案利用工作实践1. 陈列展示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不断提高和升华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增强公众参观学习非遗相关展览的欲望,让非遗及其档案成为场馆陈列展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让公众深切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
该馆在努力找准非遗档案展览展示定位的同时,让非遗档案展览展示工作更加突出,不断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整合非遗档案资源,通过举办一系列特色鲜明的非遗档案专题展览、研发非遗档案数据库和打造非遗数字馆,不断拓展非遗档案陈列展示的教育空间和传播渠道。
2020—2022年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在狠抓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同时,利用非遗数字档案资源,创新传播方式,推出“同心抗疫中国力量——2020年南京艺术家抗疫主题精品展”等“线上”展览,实现非遗档案展览内容的数字化、创意化、可视化。
实践证明,该馆通过举办非遗档案“线上”展览,增强了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非遗档案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丰富了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 学术研究开展非遗档案的学术研究,既是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的基础工作,也是丰富和完善非遗档案信息,提高非遗档案利用率的必要举措。
该馆图书室除了承担图书资料的保管及借阅职责外,还能提供摘录、复印、扫描或复制非遗纸质档案等服务内容,为业务人员查阅档案提供电子版本,为查阅相关档案的专题出版资料提供便利,为研究各类非遗项目提供了有力保证。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策研究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策研究作者:王小强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11期摘要: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其进行传承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珍贵而美好,是人们必须要学习传承的宝藏。
民俗传承必须要牢牢把握物质层面是基础,精神层面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核心的基本原则。
如何在传承中对民俗进行发展、阐述和保护是当今要面临的艰巨的任务。
民俗传承是一个全方位的问题,需要政府和民间,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将民俗传承落到实处。
关键词:民俗;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1 引言民俗文化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保护它,不格外地提倡它,它就会消失,而且这个消失速度甚至比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都要快。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加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逐渐形成了以国家级保护为主、以省级、实际、县级保护未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拥有两辆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与号召,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贯彻落实非遗法,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2 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关系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有学者认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民俗文物上含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成十大类,包括口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医药等,也包括民俗。
按照这个分类标准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民俗文化,或者说民俗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中一项。
民俗文化反过来包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项目,比如传统戏剧。
因此说,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两者之间不仅仅是其中一个包含或者涵盖另一个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交织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中的民族民俗文物法律保护
c u l t u r a l h e i r t a g e r e l a t e d , i n t h e p r o c e  ̄o f ” i n t a n g i b l e ” l e i g s l a t i o n
t o p r ot e c t ,s hou l d pa y a t t e nt i on t o i t s c a r r i e r— t he n a t i on l a f ol k c ul t ur a l r e l i c s p r ot e c t e d b y l a w .The r e f or e ,i t i s r e c omm e nd e d t ha t
学 术价值 的各种传 统 文化 形态 ”。在 他 看来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是我 国文 物工作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是我 国晚 清 以
关 键 词 :非 遗 ;立 法 ;文 物 ;保 护
A bs t r ac t :t he n a t i o na l f o l k c u l t ur a l r e l i c s a nd i nt a n gi b l e
t h e n a t i o n a l f o l k c u l t u r a l r e l i c s o f l e i g s l a t i v e p r o t e c t i o n i n t o t h e
c on s t r uc t i o n o f kg a l s y s t e m ,i n t i me o f e h ni t c f ol k c ul t ur a l r e h c s
c e n s u s , c l i n g t o” i n t a n g i b l e ” l e is g l a t i o n n i he t n a i t o n l a f o l k c u l ur t a l
论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关系
论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关系【摘要】本文探讨了论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间的关系。
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说明了两者相互关联的重要性。
接着分析了论文物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意义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论文物保护的影响。
然后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并指出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最后总结了现阶段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了对政策制定与实践的建议。
本文旨在加深人们对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解,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论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互促进、问题与挑战、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成果、未来研究方向、政策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两个重要的文化领域,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范围内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日益凸显。
文物保护作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不仅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珍贵信息,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文物保护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例如文物的破坏、盗窃以及文物保护法规的不完善等问题。
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标识,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即时性和易逝性,保护和传承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对于如何更好地保护文物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两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论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互动作用,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展望未来发展的趋势。
1.2 研究意义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对于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深入研究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作用机制,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研究文物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文物保护不仅仅是对具体物质的保护,更是对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传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传统一、引言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传统的关注与重视也日益增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传承和发展的各种非物质性的文化现象,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等。
而民俗传统则是指一种特定地域、特定民族或特定社群中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传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加以传承与弘扬。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1.文化传承与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社群的独特标识,是人们对于自身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心。
2.历史记忆与文化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根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
通过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和未来。
3.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交流与融合的桥梁。
通过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三、民俗传统的重要性1.文化传承与社会凝聚力民俗传统是人们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通过参与和传承民俗传统,可以加深人们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
2.道德伦理与社会规范民俗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和社会规范,是人们学习和遵守社会道德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和传承民俗传统,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3.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民俗传统中的各种活动和仪式对于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参与和传承民俗传统,可以增加人们的社交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传统在语文教育中的传承与弘扬1.课堂教育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诗歌、散文等形式,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传统,培养学生对于文化传统的兴趣和热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礼仪与风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礼仪与风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涉及到传统礼仪与风俗的传承与保护。
传统礼仪与风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特标志,是文化的瑰宝,也是人们情感交流的桥梁。
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礼仪与风俗面临着被忽视和遗忘的危险,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传统礼仪与风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它们是一个民族的根,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
比如,中国的传统婚礼仪式,以及各地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礼仪与风俗不仅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更体现了对祖先的尊重和对未来的祝福。
如果我们不加以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将逐渐消失,人们将失去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其次,传统礼仪与风俗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通过研究传统礼仪与风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
比如,中国的传统茶道,不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修养的体现。
通过参与茶道,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与人的和谐,体验到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这种传统礼仪与风俗的保护和传承,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古代智慧,更能够使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精神的归属感。
再次,传统礼仪与风俗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传统礼仪与风俗是人们相互交往的规范和准则,它们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比如,中国的传统尊师重道的礼仪,使得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师者如父,学者如子。
这种传统礼仪的传承和保护,不仅可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更能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道德修养的人才。
因此,保护和传承传统礼仪与风俗,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传统礼仪与风俗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媒体以及每个人都应该为传统礼仪与风俗的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政府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传统礼仪与风俗的宣传和推广。
民族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民族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者:***来源:《收藏与投资》2024年第01期摘要:本文通过对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简要论述,以博物馆征集的岫岩满族民间刺绣为例,指出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族民俗文物中包含的非物质文化因素的重视,这样我国乃至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够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民族民俗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岫岩满族民间刺绣;保护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民俗文化非常丰富,既有物质层面的遗产,也有精神层面的文化,这两个层面的文化是相互影响的。
作为民族民俗文化载体的文物,其所涵盖的内容丰富且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良好的文化底蕴在社会历史发展和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古老民族民俗文物及其遗产正快速流失,因此,抢救保存民族民俗文物及其遗产的工作刻不容缓。
文物主管部门和博物馆都要重视这项工作的紧迫性,增强责任心,积极采取措施,使民族民俗文物的征集保护工作持续有效地进行。
所谓民俗文物,多是在人类生活和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遗存,而不同的民俗文物代表不同地区的发展历史,反映了当地的生活和生产情况,如生活信仰、传统礼仪和民风民俗等。
民俗文物包含人们在历史发展中生产、使用及流传的典型器物。
民俗物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能客观而真实地展现不同地区的民俗时事,其不仅是富有显著地域特色的民俗器物,同时也是民俗研究的主要对象和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民俗文物是人类社会演变过程中留存下来的实物、遗物和文献资料,与各民族的文化活动息息相关。
它们是中华民族社会文明历史的有形证据,包含了重要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
由上可知,民俗文物涉及内容相对广泛且蕴含丰富的内涵,其体现了我国不同民族的发展历史,是反映不同民族发展特点的实物资料。
这些民俗文物不仅代表不同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面貌,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风土民情、文化信仰等。
这些民俗文物资料充分展示了我国不同民族文化全貌,同时为我国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了大量可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组织 ( 如家庭 ) 等” 民俗活动、 表演艺术、 传统 技能等非物质文化。 可见, 从 民俗文物的本身来 说, 民俗文物就是 “ 物” 。 但这些 “ 物” 反映的内容、 特质或精神是什么, 则要通过民俗文物 “ 物” 的外 壳或种种特征去了解和把握。 基于以上事实, 笔者认为, 民俗文物与非物质
。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笔者认 ( 时空性。 因为它是植根于特 为, 这些特点包括: $) 定的自然环境、 时代背景、 文化土壤, 以及特定的 经济基础、 习俗风尚、 意识形态……之中, 是一定 人文环境相适应的物质和精神创造活动中所形成 ( 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物质性。 非物质文化遗 !) 产常常离不开活的人体、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社 会文化环境、 思维模式、 或以具体实物等为道具的 ( 互动性。 在非物质 文化实体等物质文化因素。 #) 文化遗产中, 无论是传说与表述、 艺术的表演、 礼 仪习俗的应用和传承、 工艺技能的流程和传播, 还 是在与自然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中, 都是通过人 与文化交流互动的动态过程中完成的, 所以, 它又 具有动态性或互动性的特点。 我们在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特点 后, 不难发现, 民俗文物中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内容。 首先, 在民俗文物的理论或概念中, 包括有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在民俗文物的概念中, 包括有人们在长期的 劳动和生活中所形成的, 反映某一地区和人民的 生产、 生活、 仪礼、 信仰、 文化、 娱乐等民俗事项的 文化遗存, 它是民俗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的 反映。 民俗文物的形式或外壳是 “ 物” , 内容却是各 族人民世代相承的、 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 “ 民间
保存文化多样性十分紧迫的格局中, 重视二者的 衔接沟通, 对保护我们文化的多样性, 都将产生深 远的影响。 为此, 本文试图就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联系作一肤浅探讨。 一 内容 从表面看来, 民俗文物是实物资料, 与非物质 民俗文物包含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收稿日期
!""# $ "% $ &%
!’#
“ 接着赞道: 手端茶盘四四方, 张郎造就鲁班装。 四 角造起龙凤榫, 金漆盘子摆中央 ” 。 礼赞完毕, 二人 开始上梯, 每上一步就唱五句赞词, 赞词的内容都 刘备关张访大贤; 南阳有个诸葛亮, 三顾茅庐下高 岗, 上十步, 十全十美, 张郎鲁班下凡间; 修起高楼
!(# 和大厦, 主东富贵万万年…… ” 。
!"
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
“ 被各群体、 团体, 有时为个人视其为文化遗产的 各种实践、 表演、 表现形式、 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 的工具、 实物、 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 体随着其所处环境、 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 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得到创新, 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
《 民俗学 东南文化 》 #$$% 年第 & 期总第 #$& 期
!"
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
赵冬菊
’ 湖北宜昌市博物馆 湖北宜昌 (()""" *
/012 3415467 89: ;9589<;=17 3415467 671;3> ?8@7 81A8B> >?867 >0C75?;9< ;9 30CC09D E?7 F012 341G 5467 671;3> 30958;9> 6;3? ;9589<;=17 3415467 671;3>H 89: @;37 @76>8D E?7B =05? =7109< 50 3415467 ?76G ;58<7D I45 5?7B ?8@7 :;FF76795 3?8683576;>5;3> 8> A711D /012 3415467 671;3> ’7CJ?8>;> ;> 09 5?7 C8576;81 >;:7H A?;17 ;9589<;=17 671;3> 09 >J;6;5481D K9:76 5?7 <10=81 73090CB ;957<685;09H C415;341546;L85;09 89: 5?7 C8;9>5678C 3415467 A78279> A78276 3415467H 5?7>7 5A0 3415467 671;3> 867 ;9 46<795 977: 0F 046 J60G 5735;09D E?7 J605735;09H ;9?76;58937 89: 67>7863? 0F A?;3? ?8> ;CJ065895 6781;>5;3 89: >;<9;F;3895 C789;9<D /012 N415467 O71;3> +7B M06:>: 内容提要 P9589<;=17 O71;3> O7185;09
’!(
物包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分十足。 以贵州的民俗文物为例, 在贵州征集的刺绣 围腰、 背扇、 袖片、 肩片和蜡染床单、 被面、 挎包、 搭 “ 帕等民俗文物中, 都绘制有 “ 鱼蛙变人 ” 、 牛龙变 “ “ “ 人” 、 神鸟孵人 ” 、 蝴蝶孵人 ” 、 蜘蛛救人 ” 等带有 神话传说色彩的纹饰图案 ’ # ( 。 这些纹饰图案的背 后无不带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即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的内容。 在绘有 “ 猫咪叫春 ” 、 两鸟接吻 ” 、 锦鸡交 尾” 等图案的床单、 被面和背扇心等作为新郎、 新 娘结婚礼物的蜡染制品中, 既表达了生殖繁衍的 性崇拜、 性观念, 也是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机结合的最好例证。 再以湖北地区的民俗文物为例。 吊脚楼是人 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 如果我们细细品味, 它却包 含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 土家人把兴建新屋吊脚楼作为繁衍子孙的根 基, 因而看得十分神圣。 吊脚楼的兴建, 首先要选 择房屋风水。 因此, 在选择地基之前, 常找来风水 先生看地、 择地。 择地的原则是 “ 左青龙 ( 江、 河) , 右白虎( 大道) , 前朱雀 ( 有池塘等开阔地 ) , 后玄武 ( ” 有带灵气的山 ) 。 即选择依山面水, 前低后高和 避风向阳的地方作为屋场, 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在 这些原则中, 既有环境学、 地理学、 地质学、 建筑学 等方面的学问, 也有民族心理、 民族信仰、 民族风 俗习惯等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当房屋地基选好后, 还要对房屋进行规划布 局, 典型的土家人传统居室吊脚楼布局为木瓦结 中间的开间前面 构, 五柱四列, 正屋为三大间 ’ % ( 。 三分之二部分是堂屋。 堂屋右侧板壁上, 贴墙悬挂 女性生殖崇拜物—— — 簸箕, 左侧则悬挂男主人常 用的蓑衣、 斗笠和农具等。 堂屋两边的两厢结构相 同, 都以中柱为界, 用板壁隔成两间, 前半部分是 火铺, 火炕旁设有一个长方形火墙。 周围用四块大 青石镶砌, 火塘中间放一个铁三脚架, 架上置放, 既有物质层面 的, 也有精神层面的, 这两个方面都不仅张显着中 国古老文明的历史, 而且将 QR 个民族凝聚在了一 起。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 文化多元化, 包括强 势文 化对弱 势文化的 侵蚀而 使不同 文化之 间的 “ 交流、 碰撞、 矛盾、 斗争, 不可避免地将对人们的 传统观念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而对多元文 化的共存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构成严峻挑战…… 使得弱势文化或者说地域文化遭到削弱, 甚至陷
社会的人们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同其所处的自然、 们熟知的不可移动的土家族民族民俗文物, 属于
生产、 生活、 岁时节令、 民间文艺、 宗教信仰、 礼仪、 鼎、 锅等以烹调食物。 火炕的正上方有一根可上可
《 东南文化 》 #$$% 年第 & 期总第 #$& 期
!"
( 欢欢喜喜上屋去, 要跟主东赞主梁 ” 。 端茶盘的 下的“ 冲担钩“ 类似滑轮, 又叫炕钩或梭钩、 梭筒) , 香。 既可挂物又可悬壶烧水( 同时这也是土家族男性生 殖崇拜物) , 每家必有, 春、 秋、 冬三季都在火铺上做 饭、 饮食、 取暖。 火铺上面的天楼板是用杂木条子按 这些内容, 都得事先规划布局和设计好。 土家族修建房屋时, 堂屋正中顶上都要横搁 一根大梁。 梁的中央绘着太极图。 两头分别写着 “ 荣华富贵、 金玉满堂 ” , 或“ 美仑美奂, 金玉满堂 ” , 或“ 帝道遐昌, 五谷丰登 ” 之类的对联。 同时画着 “ 日月、 乾坤 ” 等字样或图案。 土家族十分重视这根 大梁, 且要以偷来的为最好。 建房前, 屋主不仅偷偷在大山中寻找分岔成 两根的大杉树, 而且必须事先了解被偷树的人家 是否会骂人, 要以会骂人的为最好。 当屋主选择好 树( 杉树, 表示家大业正又永久, 枝繁叶茂表示子 孙后代兴旺发达 ) 、 树主人和良辰吉日后, 到上梁 的前一天夜里, 建房人请来 $ 个后生, 来到事先相 中的这棵树下, 点燃三柱香, 烧上一盒纸, 拜过山 神土地, 念上一些吉祥词, 就将杉树砍下。 树被砍 下地时, 要在树蔸上面搭上红布, 同时大声燃放鞭 炮。 待鞭炮放完, 就将被砍下的树剔除枝叶末节而 成一根直木后锯成符合尺寸的两节 ( 根) , 将两根 直木同时从山上滚下, 看哪一根的头在前, 尾在 后, 并无伤痕的, 就选哪一根为大梁, 然后用红布 把 被选中 的梁木 抬回 包着 %& 元 钱放在 树蔸下, 家。 第二天, 树主人看到自己的树被人偷去做了梁 木, 也不追究, 拿着红包就回家了
历史感, 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 。 文化遗产本身就是自然天成地联系在一起而不可 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 年在法国巴黎举 分离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行的第 #! 届大会通过的 《 其次, 在具体的民族民俗文物实践中, 民俗文 中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定义。 根据这一定义, 非 ( 口头传说和表述, 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包括: $) (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表演艺 !) ( ( 术; 社会风俗、 礼仪、 节庆; 有关自然界和宇 #) %) (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宙的知识和实践; &) 有的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述内容进一 步概括为技艺类和习俗类两个大类。 技艺类主要 指戏剧、 音乐、 舞蹈、 工艺、 技术等; 习俗类主要指 风俗习惯、 语言文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