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相控阵雷达

合集下载

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效能评估

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效能评估

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效能评估第一章: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步骤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原理及特点

2.1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原理

2.2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特点

2.3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在舰载中的应用

第三章:相控阵雷达效能评估的理论基础

3.1 相控阵雷达效能评估的概念和方法

3.2 相控阵雷达效能评估的关键参数

3.3 相控阵雷达效能评估的实验方案

第四章:效能评估实验

4.1 实验基本流程

4.2 实验装置和参数设置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5.1 实验总结

5.2 实验成果与价值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第一章: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雷达技术在现代军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提高军队作战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相控阵雷达是目前雷达技术中的前沿技术之一,其多功能性能使其在舰载雷达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控阵雷达可以利用复杂的电路、调制和控制技术来实现多功能雷达操作,如搜索、跟踪、电子干扰或指引,同时也可以达到更好的性能,如灵敏度、分辨率和隐身能力等。因此,开展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效能评估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系统进行效能评估,从而为加强我国军队的雷达技术发展作出贡献。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 对相控阵雷达技术进行总结和归纳,包括其原理、特点、优势和应用;

2. 对雷达效能评估的理论基础进行归纳和研究,包括关键参数的选择、实验方案的安排等;

3. 利用实验方法对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进行效能评估,通过实验

相控阵雷达

相控阵雷达

增加雷达波强度的方法
1.增加发射功率。
2.让雷达波尽可能平行发射 以聚焦能量。
如抛物面雷达: 在抛物面焦点处安装发射天 线,经抛物面反射后近似产生 平行的雷达波束。
轻松角
Phased Array Radar
上述方法的缺点
1.因为I∝r-2的反比关系,单纯增大发射功率对提高探测距离
产生的作用很小. 2.使用抛物面天线虽然解决了雷达波的平行发射问题,但是 在实用当中,雷达波束需要时刻指向目标以便跟踪.
相控阵雷达的解决方案
相控阵雷达利用了惠更斯原理, 当有很多点波源并且个波源产生波 的频率一致时 相当于各个点波源为子波的波源, 点波源以平面排列,则可产生平面 波。
轻松角
Phased Array Radar
相控阵雷达的解决方案
• 设波源 如图所示,考虑三个相邻的点 A1产生的波的运动方程为:
波源A1,A2,A3。 Y=Acos[ω(t-x/c)+ψ0] • 为了改变波束的传播方向,使 波线与天线阵面夹角为 θ, 波源 A2产生的波要在同一时刻到达包络线, • 要求 则T 时刻 A3,A2A1 ,: A1的波前分 A2 的相位超前 别如图所示。合成波的波前即 A2 的相位应为:ω[t-(x+dcosθ)/c+ψ0] 指向 θ方向运动。 其中 d为两相邻波源的距离
雷达应用时遇到的主要问题

相控阵雷达的分布式供电设计

相控阵雷达的分布式供电设计

相控阵雷达的分布式供电设计

I. 引言

A. 研究背景和目的

B. 国内外研究现状

II. 相控阵雷达的基本原理与系统架构

A. 相控阵雷达的结构组成

B. 相控阵雷达的信号处理流程

C. 相控阵雷达应用场景

III. 相控阵雷达的分布式供电系统设计

A. 分布式供电系统的原理

B. 雷达分区电源方案设计

C. 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IV. 分布式供电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A. 设计分区供电模块

B. 整合分布式供电系统

C. 进行系统稳定性测试

V. 结论

A. 本文的研究成果和意义

B. 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第一章:引言

A. 研究背景和目的

随着现代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相控阵雷达因其高分辨率、多

波束、快速扫描等独特优势成为目前最先进的雷达技术之一。相控阵雷达的信号处理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因而其需求的电源功率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如何有效地为雷达系统提供稳定可靠的电源是相控阵雷达研究和应用的重要问题之一,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控阵雷达进行信号处理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功率,越复杂的信号处理需要越高的功率。电源功率可以直接影响雷达性能,不稳定的电源会导致误差增大,最终影响雷达的探测、识别等方面的性能表现。针对相控阵雷达对功率的需求,采用传统的集中供电方案的缺点比较明显,普遍存在线损大,供电不稳定等问题,分布式供电方案应用于相控阵雷达项目,成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手段。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相控阵雷达的分布式供电系统设计问题,以提高相控阵雷达的电源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B.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于分布式电源及其在相控阵雷达中的应用研究较为热门。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布式系统的组成及架构设计等方面。例如,Fujitsu公司在其一项研究中,对分布式电源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典型的分布式组件模型,用以设计更加健壮和可靠的分布式电源系统。此外,一些研究还探讨了在分布式电源系统中应用能量收集技术,如太阳能、微型风力发电机等能量收集系统,以提高士兵装备等场景下的电源

(完整版)相控阵雷达

(完整版)相控阵雷达

混频 中放
混频
中放 波束1

中频延迟多波

束形成系统
延 迟
线
波束2 波束3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 多波束形成技术(续)
多波束形成技术
1 23
本振
混频 中放
混频 中放
混频
中放 波束1

中频延迟多波

束形成系统
延 迟
线
波束2 波束3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0
+0
• 多波束形成技术(续)
123
多波束形成技术
• 阵元馈源和移相器功率容量低,轻便廉价
• 大量低功率固态源取代易损坏的高电压、 大 功率发射机,系统可靠性提高
• 固态阵和数字波束形成及阵列信号处理技术 相结合,天线性能改善潜力大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相控阵雷达简介
• 相控阵雷达简介(续)
– 移相器:实现相扫的关键器件
– 对移相器的要求:
• 移相精确、性能稳定、频带和功率容量大、 便于快速控制、激励功率和插入损耗小、体 积小、重量轻等
Nd
sin
• 得波束半功率(3dB)宽度
– 优点: • 相扫,无机械惯性,快速波束捷变 • 多目标、远距离、高数据率、高可靠性 • 多功能、多波束、自适应抗干扰
– 缺点: • 波束宽度随扫描方向变化

相控阵雷达.ppt

相控阵雷达.ppt

• Capon法(LCMV)的特征空间解释
• 自适应最优波束形成权矢量
• 广义旁瓣对消(GSC):主通道与辅助通道
空域滤波及数字波束形成引论
• 空域滤波及数字波束形成引论(续)
– 自适应波束形成实现:SMI
• 阵列数据协相关矩阵估计 • 快拍统计性质与快拍数要求 • 主瓣偏移与信号失配 • 副瓣电平提高及对角加权方法 • 实际考虑:计算量、各种快速求逆算法

相扫基本原理
• 相扫基本原理(续)
– 当 = 时,各分量同相相加,场强幅值最大 |E ( )|max NE
– 定义归一化方向性函数为 |E ( )| F ( ) |E ( )|m ax
Nd N sin ( ) sin (sin sin 0) 1 2 1 d N 1 N sin ( ) sin (sin sin ) 0 2
– 波束扫描角范围通常限制在±60 或 ±45 内。 o 若要覆盖整个360 ,一般要用三至四个天线阵
o
o
相扫基本原理
• 相扫基本原理(续)
– 各阵元有指向性时,若所有阵元的阵元方向图 Fe() 一致,则总的阵列天线方向图等于阵方向 图F( )与阵元方向图Fe()之积,即 FN ( ) = Fe ( ) ·F( )
– 自适应干扰对消

第4章-相控阵雷达

第4章-相控阵雷达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空域滤波及数字波束形成引论
• 空域滤波及数字波束形成引论(续)
– 自适应波束形成 • 信号模型 • 最优准则:信号方向增益恒定条件下输出 MSE最小, • 最优解:最大似然解、最大输出SNR • Capon法(LCMV)的特征空间解释 • 自适应最优波束形成权矢量 • 广义旁瓣对消(GSC):主通道与辅助通道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空域滤波及数字波束形成引论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空域滤波及数字波束形成引论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空域滤波及数字波束形成引论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空域滤波及数字波束形成引论
• 空域滤波及数字波束形成引论(续)
– 自适应干扰对消 • 阵列信号模型 • 阵列协相关矩阵:酉对称、正定 • 特征值与特征矢量及其物理含义 • 最小二乘法:输出最小,纯噪声输出,MSE • 干扰对消权矢量:最小特征矢量
– 优点: • 相扫,无机械惯性,快速波束捷变 • 多目标、远距离、高数据率、高可靠性 • 多功能、多波束、自适应抗干扰
– 缺点: • 波束宽度随扫描方向变化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相控阵雷达简介
• 相控阵雷达简介(续)
– 移相器控制波束的发射与接收 – 无源阵:收发共用一个或几个发射机和接收机 – 有源阵:每个阵元都连有可提供所需辐射功率
– 波束总是指向同 相馈电阵列天线 的法线方向

雷达工作原理及相控阵雷达工作原理

雷达工作原理及相控阵雷达工作原理

雷达的工作原理

雷达(radar)原是“无线电探测与定位”的英文缩写。雷达的基本任务是探测感兴趣的目标,测定有关目标的距离、方问、速度等状态参数。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包括信号处理机)和显示器等部分组成。

雷达发射机产生足够的电磁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传送给天线。天线将这些电磁能量辐射至大气中,集中在某一个很窄的方向上形成波束,向前传播。电磁波遇到波束内的目标后,将沿着各个方向产生反射,其中的一部分电磁能量反射回雷达的方向,被雷达天线获取。天线获取的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送到接收机,形成雷达的回波信号。由于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会随着传播距离而衰减,雷达回波信号非常微弱,几乎被噪声所淹没。接收机放大微弱的回波信号,经过信号处理机处理,提取出包含在回波中的信息,送到显示器,显示出目标的距离、方向、速度等。为了测定目标的距离,雷达准确测量从电磁波发射时刻到接收到回波时刻的延迟时间,这个延迟时间是电磁波从发射机到目标,再由目标返回雷达接收机的传播时间。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公式为:S=CT/2 其中S为目标距离,T为电磁波从雷达发射出去到接收到目标回波的时间,C为光速雷达测定目标的方向是利用天线的方向性来实现的。通过机械和电气上的组合作用,雷达把天线的小事指向雷达要探测的方向,一旦发现目标,雷达读出些时天线小事的指向角,就是目标的方向角。两坐标雷达只能测定目标的方位角,三坐标雷达可以测定方位角和俯仰角。测定目标的运动速度是雷达的一个重要功能,雷达测速利用了物理学中的多普勒原理:当目标和雷达之间存在着相对位置运动时,目标回波的频率就会发生改变,频率的改变量称为多普勒频移,用于确定目标的相对径向速度,通常,具有测速能力的雷达,例如脉冲多普勒雷达,要比一般雷达复杂得多。雷达的战术指标主要包括作用距离、威力范围、测距分辨力与精度、测角分辨力与精度、测速分辨力与精度、系统机动性等。其中,作用距离是指雷达刚好能够可靠发现目标的距离。它取决于雷达的发射功率与天线口径的乘积,并与目标本身反射雷达电磁波的能力(雷达散射截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有关。威力范围指由最大作用距离、最小作用距离、最大仰角、最小仰角及方位角范围确定的区域。雷达的技术指标与参数很多,而且与雷达的体制有关,这里仅仅讨论那些与电子对抗关系密切的主要参数。根据波形来区分,雷达主要分为脉冲雷达和连续波雷达两大类。当前常用的雷达大多数是脉冲雷达。常规脉冲雷达周期性地发射高频脉冲。相关的参数为脉冲重复周期(脉冲重复频率)、脉冲宽度以及载波频率。载波频率是在一个脉冲内信号的高频振荡频率,也称为雷达的工作频率。雷达天线对电磁能量在方向上的聚集能力用波束宽度来描述,波束越窄,天线的方向性越好。但是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雷达天线不可能把所有能量全部集中在理想的波束之内,在其它方向上在在着泄漏能量的问题。能量集中在主波束中,我们常常形象地把主波束称为主瓣,其它方向上由泄漏形成旁瓣。为了覆盖宽广的空间,需要通过天线的机械转动或电子控制,使雷达波束在探测区域内扫描。概括起来,雷达的技术参数主要包括工作频率(波长)、脉冲重复频率、脉冲宽度、发射功率、天线波束宽度、天线波束扫描方式、接收机灵敏度等。技术参数是根据雷达的战术性能与指标要求来选择和设计的,因此它们的数值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雷达具有的功能。例如,为提高远距离发现目标能力,预警雷达采用比较低的工作频率和脉冲重复频率,而机载雷达则为减小体积、重量等目的,使用比较高的工作频率和脉冲重复频率。这说明,如果知道了雷达的技术参数,就可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出雷达的种类。雷达的用途广泛,种类繁多,分类的方法也非常复杂。

相控阵雷达的基础知识

相控阵雷达的基础知识

相控阵雷达的基础知识

相控阵雷达,即采用相控阵天线的雷达,是一种先进的雷达系统。其基础结构和功能如下:

1.相控阵雷达的天线阵列是由上千个天线单元组成的,这些天线单元可以收发雷达波。任何一个天线都可以收发雷达波,而相邻的数个天线即具有一个雷达的功能。

2.在扫描时,选定其中一个区块(数个天线单元)或数个区块对单一目标或区域进行扫描,因此整个雷达可同时对许多目标或区域进行扫描或追踪,具有多个雷达的功能。

3.由于一个雷达可同时针对不同方向进行扫描,再加之扫描方式为电子控制而不必由机械转动,因此资料更新率大大提高,机械扫描雷达因受限于机械转动频率因而资料更新周期为秒或十秒级,电子扫描雷达则为毫秒或微秒级。因而它更适于对付高机动目标。

4.相控阵雷达采用的是电子方法实现波束无惯性扫描,因此也叫电子扫描阵列(ESA),它的波束方向可控、扫描也灵活,并且增益也可以很高。

5.相控阵雷达的波束指向始终与等相位面垂直,而等相位面由阵元间的馈相关系确定。因此在各个阵元都是等幅馈电情况下,线性阵的波束方向图函数为sinc函数。可以通过阵因子来计算相控阵波束宽度。

6.相控阵雷达的波束宽度与扫描角θB的关系:当扫描的最大角度为θmax时,为了不出现删瓣,阵元间距d和波长λ需要满足关系,也就是说当阵元间距小于半波长时,即使扫描到90°都不会出现删瓣。

7.相控阵雷达具有功能多、机动性强的特点。它不需要天线驱动系统、光束指向灵活,能实现无惯性的扫描,从而缩短目标信号检测时间,如信息的传播需要时间,高数据率。

相控阵雷达是一种先进的雷达系统,具有高精度、高更新率、多功能和机动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相控阵雷达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控阵雷达系统读后感

相控阵雷达系统读后感

相控阵雷达系统读后感

读了相控阵雷达系统,有了以下感受:现代预警机除了装备有先进的机载远程监视雷达,通常还装有电子侦察、敌我识别,以及通信、导航、指挥控制和电子/通信对抗等多种电子设备。它不但能及早发现和监视从各个空域入侵的空中和海面目标,还能对己方战斗机和其它武器设备进行引导和控制;不但是空中雷达站,更是空中指挥所,在多次现代战争中发挥着无以替代的作用,证明了自身重大价值,成为各国重点开发研制的尖端武器装备。目前,美国、以色列、俄罗斯、瑞典和英国等国装备了自行研制的预警机,日本、法国、印度、沙特、希腊、澳大利亚和巴基斯坦则不惜重金从他国购买预警机,现役预警机总数已逾300架,型号逾20种从而也成为广大军事爱好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相控阵雷达系统在我们生活的大自然中,有很多生物,它们的眼睛并不相同。例如,昆虫的眼睛和人类的眼睛就不一样。昆虫的每只眼睛内部几乎都是由成干上万只六边形的小眼睛紧密排列组合而成,每只小眼睛又都自成体系,各自具有屈光系统和感觉细胞,而且都有视力。这种奇特的小眼睛,动物学上叫做"复眼”。蜻蜓的复眼,在昆虫界要算最大最多的,占整个头部的2/3,最多可达2.8万只左右,是一般昆虫的10倍。这样它在空中捕捉小虫时,便能得心应手,百发百中,从不落空。而人们常把雷达比作战争的眼睛。实际上,就像生物的眼睛有很多类型一样,雷达作为战争的眼睛,也有很多种相控阵雷达系统。

相控阵雷达入门到精通

相控阵雷达入门到精通
相控阵雷达入门到精通
目录
• 相控阵雷达基本概念与原理 • 相控阵雷达系统组成与功能 • 相控阵雷达关键技术分析 • 相控阵雷达在军事领域应用 • 相控阵雷达在民用领域拓展 •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相控阵雷达基本概念与原理
雷达发展历程及现状
早期雷达
简单脉冲体制,功能单一,探测距离 和精度有限。
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可 用于雷达信号处理的参数优化和 问题求解。
多功能一体化发展趋势探讨
雷达通信一体化
实现雷达探测和通信功能的集成,提高系统整 体性能。
雷达电子战一体化
将雷达探测和电子战功能相结合,实现对敌方 目标的探测和干扰。
多模态感知一体化
融合雷达、光学、红外等多种传感器信息,提高对环境感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天线阵列构型及波束形成
天线阵列构型
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阵列构型, 如线阵、面阵等,实现空间波束
的扫描和指向。
波束形成原理
通过控制天线单元的幅度和相位, 实现波束在空间的合成和指向, 从而获得所需的空间分辨率和探
测性能。
数字波束形成技术
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实现波 束形成的灵活性和高精度,提高
雷达系统性能。
高性能计算技术
计算资源需求
相控阵雷达需要进行大量 的实时信号处理和数据运 算,需要高性能计算资源 支持。

相控阵雷达入门到精通

相控阵雷达入门到精通
降水测量和分析
通过测量降水的回波信号,相控阵雷达能够精确计算降水 强度、分布和移动路径,为气象学家提供降水分析和预报 的重要依据。
大气层结构和风场探测
相控阵雷达具备高分辨率和多普勒效应测量能力,可用于 探测大气层中的温度、湿度、风场等参数,为气象预报和 气候研究提供宝贵数据。
24
航空交通管制系统改进
波束优化算法
针对特定的雷达任务和 应用场景,设计合适的 波束优化算法,提高雷 达系统的性能。
15
高性能计算技术
计算资源需求
相控阵雷达需要进行大量 的实时信号处理和数据运 算,需要高性能计算资源 支持。
2024/1/28
并行计算技术
采用多核处理器、GPU等 并行计算技术,提高雷达 系统的计算能力和处理速 度。
技术封锁与突破
部分国家实施技术封锁,限制相控阵雷达技术的传播和应用,但同 时也促使其他国家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寻求技术突破。
32
THANKS。
2024/1/28
33
利用多普勒效应等技术,相控阵雷达能够准确检测战场上的移动目 标,为指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21
无人机集群协同作战支持
无人机集群探测
相控阵雷达可对无人机集群进行快速探测和识别,为协同 作战提供准确的目标信息。
协同导航与定位
通过与其他传感器和通信系统的协同工作,相控阵雷达可 为无人机集群提供精确的导航和定位支持。

2023年大学_《雷达原理》第三版(丁鹭飞耿富录著)课后答案下载

2023年大学_《雷达原理》第三版(丁鹭飞耿富录著)课后答案下载

2023年《雷达原理》第三版(丁鹭飞耿富录著)课

后答案下载

《雷达原理》第三版内容简介

第1章绪论

1.1 雷

雷达传感器

雷达传感器

达的任务

1.2 雷达的基本组成

1.3 雷达的工作频率

1.4 雷达的应用和发展

1.5 电子战与军用雷达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章雷达发射机

2.1 雷达发射机的任务和基本组成

2.2 雷达发射机的主要质量指标

2.3 单级振荡和主振放大式发射机

2.4 固态发射机

2.5 脉冲调制器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章雷达接收机

3.1 雷达接收机的组成和主要质量指标 3.2 接收机的'噪声系数和灵敏度

3.3 雷达接收机的高频部分

3.4 本机振荡器和自动频率控制

3.5 接收机的动态范围和增益控制

3.6 滤波和接收机带宽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章雷达终端显示器和录取设备

4.1 雷达终端显示器

4.2 距离显示器

4.3 平面位置显示器

4.4 计算机图形显示

4.5 雷达数据的录取

4.6 综合显示器简介

4.7 光栅扫描雷达显示器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章雷达作用距离

5.1 雷达方程

5.2 最小可检测信号

5.3 脉冲积累对检测性能的改善 5.4 目标截面积及其起伏特性 5.5 系统损耗

5.6 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5.7 雷达方程的几种形式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章目标距离的测量

6.1 脉冲法测距

6.2 调频法测距

6.3 距离跟踪原理

6.4 数字式自动测距器

主要参考文献

第7章角度测量

7.1 概述

7.2 测角方法及其比较

7.3 天线波束的扫描方法

7.4 三坐标雷达

7.5 自动测角的原理和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第8章运动目标检测及测速

相控阵雷达

相控阵雷达
现代雷达技术
第4章 相控阵雷达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本章介绍
本章简介
– 相控阵雷达简介 – 多波束形成技术 – 相扫基本原理 – 空域滤波及数字波束形成引论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相控阵雷达简介
相控阵雷达简介
– 相位控制阵列:多个天线单元排成,各阵元馈电 相位控制阵列:多个天线单元排成, 相位按一定程序灵活控制, 相位按一定程序灵活控制,完成特定的空间扫描 – 优点: 优点: 相扫,无机械惯性,快速波束捷变 相扫,无机械惯性, 多目标,远距离,高数据率,高可靠性 多目标,远距离,高数据率, 多功能,多波束,自适应抗干扰 多功能,多波束, – 缺点: 缺点: 波束宽度随扫描方向变化
当波束指向 θ0 任意时,在主瓣内θ ≈θ0,得 任意时,
Nπd sin (sin θ sin θ 0 ) λ = sinc Nπd sinθ F (θ ) ≈ 0 Nπd λ (sin θ sin θ 0 )
λ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相扫基本原理
相扫基本原理(续) 相扫基本原理(
得波束半功率(3dB)宽度 得波束半功率( )
θ 0.5
0.886 50.8 ≈ λ ( rad ) ≈ λ ( °) Nd Nd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相扫基本原理
相扫基本原理(续) 相扫基本原理(
当d = λ/2时,若要θ0.5 =1 ,则需阵元 N=100 时

相控阵雷达简介

相控阵雷达简介

相控阵雷达简介

第一部分:引言

论坛上朋友们对相控阵雷达很感兴趣,而且对美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表示出近乎崇拜的热情,总是哀叹我们为什么没有这么神气的雷达。但是在很多朋友的帖子中,都表现出我们对相控阵雷达的概念不是很清楚,甚至有的雷达专业的网友有时也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

其实要正确的了解雷达中的很多基本概念,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要能给别人讲清楚,更需要实际的工作经验。碰巧我参加过相控阵雷达研制,虽然做的工作是边边角角的,但是想结合自己的体会和一些专业书上的概念,尽可能把我认为正确的概念介绍给各位朋友。

第二部分:相控阵技术综述

相控阵技术是一种通过控制阵列天线的各个单元的相位和幅度以便形成在空间满足一定分布特性的波束,并且能够改变其扫描角度(指向)的技术。这种技术目前一般都是用计算机控制波束的形成和扫描,因此最大和好处是可以实现一些传统天线没有的优势,即:形状、指向和波束的个数无惯性的改变。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波束,波束实际上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在天线和传播技术领域,我们经常讲某个天线发射的(或者接收的)波束是“笔型波束”、“扇行波束”等等之类的,并不是说在空间存在这样的一个笔形或者扇形的东西,而是说当这个天线发射信号时(或者接受信号时)它在不同的方向信号放大倍数是不同的(或者对接收在不同空间到达方向的信号放大倍数不同),有的方向倍数大(叫增益),有的方向小,就形成了一个增益和方向的关系曲线,形象的说,就是一个“笔形的波束”或者“扇形波束”。需要说明的是,所有的天线都有波束的概念,而且接收的时候和发射的时候可以是不同的。相控阵的天线通过电控的单元相位改变,使波束指向、形状、个数等可以很快的改变,这是它根本的优势。还有一个顺便可以提到的问题,就是雷达干扰和抗干扰问题。在雷达对抗领域,经常提到一个旁瓣干扰的概念,这个又是一个和波束概念有关系的。一般在天线增益最大的方向附近是天线的主波瓣,在这个方向附近之外,天线增益下降很快,但是

雷达系统(4)

雷达系统(4)

4.2.3
数字阵列雷达工作原理
数字阵列雷达是一种收、发均采用数字波束形 成技术的全数字化阵列扫描雷达。如图4-1所示,数 字阵列雷达一般由天线阵列、数字T/R组件、时钟、 数据传输系统、数字处理机组成。系统工作时根据 工作模式,信号处理系统控制波束在空间进行扫描, 实现收 / 发 DBF 形成。发射时,由数字处理系统产生 每个天线单元的幅 / 相控制字,对各 T/R 组件的信号 产生器进行控制而产生一定频率、相位、幅度的射 频信号,输出至对应的天线单元,最后由各阵元的 辐射信号在空间合成所需的发射方向图。

数字T/R组件的收发状态是独立的,发射支路由DDS产生所需 的波形、经两次上变频形成发射信号通过环流器输出;接收支路 由环流器输入经限幅低噪声放大、两次下变频、A/D变换、I/Q分 离形成数字信号输出。DDS只对发射信号进行幅度和相位加权, 在接收状态幅相控制通过常规DBF方法完成。收发通道变频所需 的本振信号是时分复用的,有利于改善收发通道间相互干扰。 • 数字T/R组件是由收发两个支路构成的。从发射通道组成来 看,数字T/R组件幅度和相位调整是在数字部分(DDS中)实现的, 因此保证上变频通道幅度、相位的线性是至关重要的,即应使经 DDS完成幅相控制的较低频率信号传递到射频所引入的幅相误差 尽可能小。通常采用高线性度的射频功率放大器。 • 在接收支路中,数字T/R组件采用了全数字化的接收机技术, 直接输出数字I/Q信号,这属于数字接收机的范畴,但接收支路 设计的重点是多路接收支路之间具有良好的相似性,通道具有大 动态范围特别是通道的无杂散动态范围。

SQ-雷达系统(第四章)相控阵雷达

SQ-雷达系统(第四章)相控阵雷达

L4 4
L3 L2 L1
D1
D2
DN
29
2021/7/10
移相器
铁氧体移相器:应用磁性元件--铁氧体 结构:四个截面相同,长度不同的铁氧体,相互间隔以介质,沿波导
纵向放置,没跟铁氧体中心穿一根导线,激励电流,导线从波 导壁引出(称磁化导线),铁氧体两头竖起,起匹配作用,避 免反射。 工作原理:若磁化导线加入一幅度足够的脉冲电流,使铁氧体磁化并
当 0 时, F( ) 1 主瓣(方向由 决定)
d
(sin
sin0 )
m
,
F( )
1
栅瓣
13
2021/7/10
相位扫描原理
为了避免测角多值性,应该避免栅瓣出现
d
| sin
sin0
|
| sin sin0 || sin | | sin0 |1 | sin0 |
d
1
保证无栅瓣
1 | sin(0 ) |
发射波束形 成网络
发射、接 收也可 表示多 部发射、 接收机
发射机
相控阵天线
接收波束形成 网络
波束指向控制器
接收机
记录器
故障 提示
监控设备
中心计算机
程序输入指示 信号
数据处理 显示器
20
2021/7/10
相位扫描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大量低功率固态源取代易损坏的高电压、 大 功率发射机,系统可靠性提高
• 固态阵和数字波束形成及阵列信号处理技术 相结合,天线性能改善潜力大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相控阵雷达简介
• 相控阵雷达简介(续)
– 移相器:实现相扫的关键器件
– 对移相器的要求: • 移相精确、性能稳定、频带和功率容量大、 便于快速控制、激励功率和插入损耗小、体 积小、重量轻等
• 空域滤波及数字波束形成引论(续)
– 自适应干扰对消
• 阵列信号模型 • 阵列协相关矩阵:酉对称、正定 • 特征值与特征矢量及其物理含义 • 最小二乘法:输出最小,纯噪声输出,MSE • 干扰对消权矢量:最小特征矢量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空域滤波及数字波束形成引论
• 空域滤波及数字波束形成引论(续)
– 自适应波束形成
• 信号模型 • 最优准则:信号方向增益恒定条件下输出 MSE最小, • 最优解:最大似然解、最大输出SNR
• Capon法(LCMV)的特征空间解释
• 自适应最优波束形成权矢量
• 多功能、多波束、自适应抗干扰
– 缺点:
• 波束宽度随扫描方向变化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相控阵雷达简介
• 相控阵雷达简介(续)
– 移相器控制波束的发射与接收
– 无源阵:收发共用一个或几个发射机和接收机 – 有源阵:每个阵元都连有可提供所需辐射功率 的收发(T/R)固态组件,即都是有源的 • 固态组件的功率源是低功率的
2D sin 0 / 2 cD sin 0 / f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相扫基本原理
• 相扫基本原理(续)
• 若 不变,则频率变化 df 引起的波束指向变 化 d 为
d df tan0 / f
• 代入百分比带宽 Ba(%) = 2(df / f)×100,得 Ba (%) d tan 0 (rad ) 0.29 Ba (%) tan 0 () 200
• 得波束半功率(3dB)宽度
0.5
0.886 50.8 ( rad ) () Nd Nd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相扫基本原理
• 相扫基本原理(续)
• 当d = /2时,若要0.5 =1 ,则需阵元 N=100
o
0.5
100 () N
• 当波束指向 0 任意时,在主瓣内 0,得
T D sin 0 / c
– 有效通过天线孔径的脉冲宽度t T , 得
B 100 100 2 B () Ba (%) 100 f ct D sin 0 sin 0
其中
B () 50.8 / D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空域滤波及数字波束形成引论
• 空域滤波及数字波束形成引论
0.5 s
0.5 0 (3dB宽 度) cos 0
o
• 0 越大,波束越宽,例 0 = 60 ,0.5s 20.5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相扫基本原理
• 相扫基本原理 (续)
– 波束总是指向同 相馈电阵列天线 的法线方向 – 同相波前 MM’ 的 有效天线孔径为 Ndcos0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相扫基本原理
• 相扫基本原理(续)
– 天线照射方向0由移相器的相移量 决定
– 在0方向,各阵元辐射场由波程差引起的相位差 正好抵消移相器引入的相位差,各分量同相相 加获最大值,F(0)=1 – 改变 值,就可改变波束指向角0 ,从而形成波 束扫描 – 方向图最大值方向同相波前垂直 – 由天线收发互易原理,接收天线,结论相同
1 2 3
d 放大器 放大器
d 放大器
0+
0
0-
0
0
0
0-
0
0+
移相法实 现多波束
相加
相加
相加
波束1 波束2 波束3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相扫基本原理
• 相扫基本原理
– 通过移相器改变各阵元激励相位,实现扫描
– 假定所有阵元
• 无方向性
• 等幅同相馈 电 • 相邻阵元激 励电流相位 差为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多波束形成技术
• 多波束形成技术(续)
定向耦合器
l1 l2
d
2 波束

波束1 相加波导
波束1相加 波束2相加 波束1 接收机 波 束 选 择 器 高 度 计算机 显示器
射频延迟线多 波束形成系统
波束2 接收机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多波束形成技术
1 2 3
• 多波束形成技术(续)
混频 本振 中放
1 1 1 | sin 0 | 2
d
d

2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相扫基本原理
• 相扫基本原理(续)
– 波束宽度
• 波束指向法线方向,即0 = 0,方向性函数
1 N Nd F ( ) sin d sin sin d sin sinc sin N
– 空域匹配滤波
• 阵列空间响应,阵列信号流型 • 多个信号模型 • 空域匹配滤波,同相相加 • 波束副瓣抑制 • 多波束形成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空域滤波及数字波束形成引论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空域滤波及数字波束形成引论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空域滤波及数字波束形成引论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空域滤波及数字波束形成引论
• 代入波束宽度B(s) = B /cos0 ,B为法线方 向波束宽度
d
B ( s)
0.29
Ba (%)
B
sin 0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相扫基本原理
• 相扫基本原理(续)
– 由于d B(s), 0 增大, 允许的带宽变小
– 天线孔径, 波束宽度B , 允许的Ba(%) – 天线指向0时, 能量充填整个孔径所需时间为
G ( 0 )
4As

2

4A

2
cos 0
o o
– 波束扫描角范围通常限制在±60 或 ±45 内。 o 若要覆盖整个360 ,一般要用三至四个天线阵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相扫基本原理
• 相扫基本原理(续)
– 各阵元有指向性时,若所有阵元的阵元方向图 Fe() 一致,则总的阵列天线方向图等于阵方向 图F( )与阵元方向图Fe()之积,即 FN ( ) = Fe ( ) · ) F(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相扫基本原理
• 相扫基本原理(续)
– 栅瓣问题
• 在 -90 ~90 内线阵单值测角条件: d ≤ /2
o o
• 当 d > /2 时,在 -90 ~90 内将出现栅瓣
o o
• 波束域(空域频谱)混迭现象:栅瓣是主瓣 在其它方向上的再现,空间信号欠采样
栅瓣

主瓣
栅瓣

副瓣
– 等间距和等幅馈电的阵列天线副瓣较大(第一副瓣 电平为-13dB),常需“加权” 降低副瓣 • 振幅加权:中间阵元功率大,周围阵元功率小 • 密度加权:中心阵元密度大,周围阵元密度小
• 采用有方向性的阵元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相扫基本原理
• 相扫基本原理(续)
– 相扫天线的带宽
• 前面对相控阵的讨论只限于窄带信号,B << f • 相控阵天线方向图 F() 随载频 f 变化 f↑=>↓=>d > /2 =>F( ) 压缩,出现栅瓣 • 波束指向0 时线阵孔径两端相位差
• 各阵元辐射功率在空间进行合成
• 各阵元辐射信号间相位关系固定,即相参
• 各阵元的相位和振幅分布可按要求控制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相控阵雷达简介
• 相控阵雷达简介(续)
– 有源阵的优点:
• 功率源直接联在阵元后面,馈源和移相器的 损耗不影响雷达性能;接收机噪声系数由T/R 组件中的低噪声放大器决定 • 阵元馈源和移相器功率容量低,轻便廉价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wenku.baidu.com
相扫基本原理
• 相扫基本原理(续)
• 当=0时为主瓣,其余为栅瓣。只取一个周 期 - ~
d (sin sin 0 )

1 | sin sin 0 |
d
• 因 | sin - sin0 |≤1+| sin0 |,则无栅瓣条件
- 0
πd

(sin sin 0 )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相扫基本原理
• 相扫基本原理(续)
• 方向图函数
Nd sin (sin sin 0 ) 1 F ( ) N d sin (sin sin 0 )
• 当 (Nd /)(sin - sin0) = 0, …, ±n (n为整 数)时,分子为0 ,若分母不为0 ,F() = 0 • 当 ( d /)(sin - sin0) = 0, …, ±n (n为整 数)时,分子分母同为0,F() = 1,即F() 可能出现多瓣
混频
混频
中放
中放 波束1
中频延迟多波 束形成系统
抽 头 延 迟 线
波束2
波束3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多波束形成技术
1 2 3
• 多波束形成技术(续)
混频 本振 中放
混频
混频
中放
中放 波束1
中频延迟多波 束形成系统
抽 头 延 迟 线
波束2
波束3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0 +0
多波束形成技术
• 多波束形成技术(续)
现代雷达技术
第4章 相控阵雷达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本章介绍
• 本章简介
– 相控阵雷达简介
– 多波束形成技术 – 相扫基本原理 – 空域滤波及数字波束形成引论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相控阵雷达简介
• 相控阵雷达简介
– 相位控制阵列:多个天线单元排成,各阵元馈电 相位按一定程序灵活控制,完成特定的空间扫描
– 优点: • 相扫,无机械惯性,快速波束捷变 • 多目标、远距离、高数据率、高可靠性
– 移相器的种类:
• PIN二极管移相器、铁氧体移相器、数字式移 相器等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多波束形成技术
• 多波束形成技术
– 收发都用多波束
– 接收多波束,发射宽波束,收发覆盖相同空域 – 接收多波束用得较多,因为: • 功率弱,技术上易实现,控制和处理灵便 – 多波束形成方法 • 射频延迟线、中频延迟线、移相法、脉内频 扫、数字波束形成(DBF)
d sin

d 0 0
d

1 2
2 k
k
(N-1) N-1
0 sin
1
d 2 /
N元直线相控阵天线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相扫基本原理
• 相扫基本原理(续)
– 各阵元在方向远区某点辐射场的场强矢量和为
E( ) E0 E1 Ei EN 1
– 等幅馈电时,各阵元在该点辐射场的振辐为E。 以0号阵元为相位基准,则 N sin ( ) j N 1( ) N 1 2 e 2 jk ( ) E ( ) E e E 1 k 0 sin ( ) 2 – 式中 2dsin / 为波程差引起的相邻阵元辐射场 相位差
Nd sin (sin sin 0 ) sinc Nd Δsin F ( ) 0 Nd (sin sin 0 )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相扫基本原理
• 相扫基本原理(续)
• 因 sinc() 函数对参量 sin0 的主瓣宽度处处一 致,即sin0 = 常数 0.5,由微分 sin0 = 0 cos0 ,得任意 0 时的波束半功率宽度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相扫基本原理
• 相扫基本原理(续)
– 当 = 时,各分量同相相加,场强幅值最大 | E( ) |max NE
– 定义归一化方向性函数为 | E ( ) | F ( ) | E ( ) |max
N Nd sin ( ) sin (sin sin 0 ) 1 2 1 N N 1 d sin ( ) sin (sin sin 0 ) 2
d 0 1 Nd N-1
- +
同相波
0
M

Nd c o
s
0
M′
扫描时的波束宽度
第3章 连续波雷达
相扫基本原理
• 相扫基本原理(续)
– 发射能量一定,0,波束 ,天线增益
– 波束扫到0方向,天线有效口径是真实口径在等 相位面上的投影,对一维线阵有As=Acos0,尺 寸减小,此时波束指向处的天线增益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