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要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重点
区域经济学重点区域经济学重点一、简述经济区域的内涵与特点答:(一)经济区域的内涵:经济区域是指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担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二)经济区域的特点1.经济区域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2.经济区域应具有必要的地域构成要素,是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经济上较为完整的地区;3.经济区域是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赋予了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4.经济区域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通常按同质性方法和集聚性方法把区域分为同质区和极化区以及基于两者的规划区。
二、简述经济区域的构成要素答:(一)经济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要素在特定区域空间上不断运动聚集形成的具有一定经济能量的点,一般表现为各级各类城市。
(二)经济腹地:载负着具有内在联系的经济运动,且这些经济运动具有共同指向、共同经济中心的地域范围。
(三)经济网络:经济区域中维系经济中心和经济腹地的联系渠道。
三、简述经济中心的含义答:(一)经济中心的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要素在特定区域空间上不断运动聚集形成的具有一定经济能量的点,一般表现为各级各类城市。
(二)经济中心的意义和作用1.经济中心的意义:经济中心是经济区域区别于自然区和行政区的重要标志。
2.经济中心的作用:集聚作用与扩散作用。
(三)经济中心的空间特征1.经济中心具有层次性(1)不同层次的区域有不同层次的经济中心;(2)同一个城市可以有不同层次的中心地位;(3)特定范围形成不同等级的中心,构成规模等级体系。
2.经济中心具有选择性(1)经济中心必须凝聚相当的经济能量,而且这种能量凝聚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行政命令的结果;(2)在我国,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常常重叠,这是一种特有的现象。
3.经济中心不是地理中心或几何中心四、什么是同质区与极化区?答:(一)同质区的概念:同质区是指根据区内某些重要因素的一致性和相似性进行划分的区域。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非均衡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开放性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非均衡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开放性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分配和经济政策等问题。
以下是区域经济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和理论。
1. 区域发展差异区域发展差异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以基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治环境和经济政策等因素。
区域发展差异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经济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也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有指导作用。
2. 区域竞争与合作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影响和互动关系。
一方面,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会导致竞争,各地区会争夺资源和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地区也会通过合作提升整体经济效益,例如共享基础设施、合作开展研发等。
3.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探讨了为什么一些地区经济增长更快,而其他地区增长相对较慢。
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是新经济地理学,提出了地理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
它认为地理要素如交通、市场和劳动力流动等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4. 区域产业集聚区域产业集聚是指同一地区内相关产业的聚集现象。
这种集聚可以减少交通成本和信息传递成本,提高产业效率并实现规模经济。
同时,区域产业集聚也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跨域共享。
5. 区域规划与政策区域规划与政策是指政府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解决区域差异而采取的措施。
这些规划和政策包括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基础设施、鼓励企业投资和培养人才等。
区域规划与政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环境、地方特点和经济潜力等因素。
6. 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多个地区在经济上的合作与整合。
它可以通过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人员流动自由化等措施来促进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提高整体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
总结起来,区域经济学研究了地区发展差异、区域竞争与合作、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集聚、区域规划与政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为地方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区域开发: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力资源: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人力资本: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产权: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
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区域经济开发:区域经济开发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经济的过程区域经济发展: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产业结构: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情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区位商: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地区生产专业化: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布局指向:在各种因素和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大范围区域的产业布局往往具有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趋势。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职能各异、规模不等、经济社会密切联系的城镇群体所组成的空间体系。
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的学科,它对产业、劳动力、资本、技术创新等要素在地理区域内的流动与分布进行科学分析,揭示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及其形成机制。
以下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区域发展差异理论区域发展差异理论主要研究为什么不同地区存在经济发展差异。
其中,区位理论认为地理位置是决定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地区禀赋理论强调地区资源禀赋是影响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此外,区域创新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地区发展差异中起着重要作用。
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地区内生产要素的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其中,新古典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理论则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
此外,研究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于理解区域经济增长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学理论也涉及到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
区域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区域发展规划、区域产业政策、区域创新政策等。
其中,区域发展规划是指通过制定规划方案来引导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产业政策则是指采取措施来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创新政策则是指通过支持技术创新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来推动区域经济创新。
4.区域间贸易与一体化区域经济学理论还涉及到区域间贸易与一体化的研究。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区位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有助于解释不同地区间的贸易现象。
此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现象,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
5.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对经济活动的密集程度、经济规模、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
城市经济学理论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升级理论、城市职能划分等。
6.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总体而言,区域经济学理论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理、经济学、政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区域经济学重点
区域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国区域经济学界一般主张将区域经济学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
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还包括对人口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区域经济开发:是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人们福利提高等在内的更为宽泛、更为深刻的过程。
增长极: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
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地区生产的专业化:是指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
(产业集群相关知识)P126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要素禀赋理论:每个区域都应该专门生产本区域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并用于出口,同时进行那些本区域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贸易条件: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输出商品价格与输入商品价格的比率,一般用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表示。
(T=Px/Py*100%, T表示贸易条件。
区域经济学考点整理
名词1 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整体。
2经济活动区位,就是指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如生产、销售、研究开发等)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织。
它一直是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核心内容之一。
3区域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制定并实施的一整套政策体系。
4 农村城市化是在地理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它是农村地理或各种分散的要素资源不断地向城市集聚和配置的过程,这种转换过程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相关性。
经济学认为,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经济活动向城市经济活动转变的过程,是农村资源要素由分散走向集中的过程。
5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根据区域现存条件和发展规律,制定的未来的、全局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行动计划和措施。
6 区域分工是指一国范围内的劳动地域分工。
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区域,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外部环境,在发挥优势的前提下进行产业和产品生产方面的分工和协作,是社会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上的有机组合。
因而,区域分工是社会劳动分工的地域空间形式。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分工的结果,又是区域分工的前提。
没有密切的区域合作,也就没有区域分工的深化与发展。
7 区际贸易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是区域市场的进一步扩展。
区际贸易以区际差异和区域分工为基础,以相互需求和交通、交易成本为条件。
8区域差异表示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多方面差别,如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条件、经济总量和结构、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差别。
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和不断变化的。
9 区域要素流动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各种资源要素在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地域空间位移。
从增长的意义上讲,它是生产要素在区内和跨区域的优化配置;从流通的意义上讲,它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和劳务超越本区域要素市场,向更广大的区域市场扩展。
区域经济学重点
高婷婷区域经济学重点第一章:1、区位论的概念、发展:1)以单个厂商区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2)研究①古典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韦伯、克里斯、廖什区位:厂商生产活动的位置;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的核心问题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理论的发展:单个厂商发展为地区总体经济结构;理论推导转向区域模型;从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不仅考虑生产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到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2、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以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从古典的单个厂商生产组织研究扩展到产业区位分析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配置。
3、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1)区域结构2)区域经济活动组织3)区域地域结构及其组成单元4)区际分工与联系5)区域经济政策4、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研究范围和层次,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3)科技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选择最佳区域经济模式,提供了最好的区域经济环境;4)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区域经济学(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5、区域经济(名词):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第二章1、基本概念: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决策:决策主体的区位决策过程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2、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绝对优势理论;1)地域分工理论(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相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2)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大国经济的区域发展规律):①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增长极理论②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3)经济增长理论4)现代区域经济理论①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综合发展战略理论②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③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④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第三章: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合作,相互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部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区域经济学重点
1.三个理论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不可移动、流动受限)(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空间集中经济,源于规模经济、聚集经济)(3)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储存、运输成本、空间成本)2.新经济地理学的三个命题?如何理解?三个命题: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运输成本(1)收益递增。
由于生产规模的夸大带来产出的增加,从而带来生产成本的下降,各国或区域间通过发展专业化和贸易,提高其收益;集中是经济规模的反映,地理上的集中形成大型的聚集地区,其规模优势远远大于某一个部门或产业的集中优势,从而为地区获得竞争优势创造了前提。
(2)不完全竞争模型。
由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创立的不完全竞争模型,被克鲁格曼引入到区域经济的分析当中,例如,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当某个地区的制造业发展起来之后形成工业地区,而另一个地区则仍处于农业地区,两者的角色将被固定下来,各自的优势被“锁定”,从而形成中心区与外围区的关系。
(3)运输成本。
假设以保罗·萨缪尔森引入的“冰山”理论的形式存在,即假设只有制成品有运输成本,任何制成品的价值在运输中都有一部分丢失了,而不是设计一个单独的运输业的存在。
由这三个基石,设计出区域经济的“中心一外围模型”。
这个模型是新经济地理学派对区域经济学的主要贡献。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及其区域经济政策的经济学科。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区位理论2、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开发3、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4、区际经济分工与合作5、区域空间网络结构6、经济区划7、区域经济政策4.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确定主导产业的依据:(1)较高劳动力专门化率,即区位商>2(2)产业规模足够大,区域内增加值比重较大(3)较高产业关联度,能够强力带动区域内部其他产业的发展(4)市场潜力较大,具有实际和潜在巨大需求和高收入弹性(5)比较优势、劳动生产率较高,能够合理配置资源,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趋势: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相适应(1)区域经济发展初期。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1.大体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概念,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动身。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先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依照其彼此关系进行分类,或是区分,并用必然的事前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类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域、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和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散布等的庞大不同,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加倍丰硕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奉献,是把区域概念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类不同的地址,按照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散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括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老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奉献,是把区域概念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按照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故旧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不同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壮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限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若是咱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份,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非均衡性阶段性和持续性开放性试探: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不同?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进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区域: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一般按照地理、行政、文化、经济特征划分区域。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和相互关系。
县域经济:是行政区与经济区重合的区域经济,作为以县为组建的县级经济,其行政管辖的边界是划定的;作为长期发展自然形成的、与周边城乡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其经济活动的边界是动态的、模糊的。
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德国学者-杜能《孤立国》)2:工业区位论(德国学者-韦伯)生产成本最低点工厂规模既受一般技术经济因素影响,又受特定区位的条件影响。
衡量最优规模有两个标准:一是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二是企业总利润最大。
用这两个标准确定的最优规模是不一致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平均成本最低的那一点,而总利润最大点为边际利润为零的那一点。
企业规模越大,布局越集中;反之,则布局越分散。
外部经济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它是由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在布局上指向性相同的产业按一定比例与规模集中布局在拥有特定优势的区位所产生的增加效益。
聚集经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企业的种类与结构,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聚集的规模。
3:运输区位论(美国学者-胡佛)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理论的转化2:中心地理论3:区位经济学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市场区位论的中心思想或基本内容:1)杜能于《孤立国》一书,提出了“农业区位论”。
其中心思想是:农业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取决于从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核心内容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与计算,把工业品生产成本最低的那个地点,确定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3)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结论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城市分布,应当形成A级城市1个,B级城市2个,C级城市6—12个,D级城市42—54个,E级城市108—128个。
4)廖什“市场区位论”认为,既然生产和消费都在市场上进行,而生产者的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润,那么,最低成本并不是保证最大利润的决定性因素,而应当去谋求最大市场。
埃德加.胡佛构筑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现代区域经济理论体系: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关系理论;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如何认识和把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1、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有三个:节点及节点体系、线路及网络、域面。
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纵横交叉,从而构成了一个区域空间。
区域空间结构的核心理论是“发展极”理论、“中心——外围”理论、“倒U型”理论。
2、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经济结构是生产关系结构和生产力结构的有机统一体。
狭义经济结构就是指生产力结构。
生产力结构的主干部分是产业结构。
3、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构成状况、经济技术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区域经济运行及其机制理论(1)区域经济运行理论——主要包括区域资源“转移分析理论”和区域经济竞争理论。
(2)区域经济运行的调节机制理论1、区域经济运行的动力机制:发挥比较优势取得比较利益,促进集聚经济形成集聚效益,产生企业规模效益和产品差异效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来说要依靠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
2、区域经济运行的调节机制:要把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节点:是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地,是由经济活动的内聚力极化而成的各级区域中心,多表现为城镇。
节点体系的三要素是等级各称、人口规模和节点数目。
一般来说,等级越高,规模越大,数目就越少。
相反,等级越低,规模越小,数目就越多。
线路:主要包括交通线路、通讯线路、能源供给系统、供排水系统等,其中交通线路最重要。
域面:域面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基础。
域面与区域不同,它不包括节点和网络。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域面就是指广大农村。
前向效应:指对上游产业的劳动效应,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需求将带动传统商品等一系列上游产业的发展。
后向效应:指对下游产业的推力效应,老年产业的形成将为服装、食品、特殊商品、交通、旅游、娱乐、老年福利设施、住宅、社区服务业等多种行业、产业带来多种发展机遇极化效应:是指经济资源向某个具有优势的地点集聚并逐步使之成为整个区域范围内的发展极核的过程。
扩散效应:它是与极化效应相对的一种效应,指经济活动及各种生产要素从极核向外围扩散的过程。
极化效应的作用:一是使极核成为具有吸引力的高新技术和相关产业群的最优区位;二是节约生产要素投入上的多种费用从而提高利润率;三是使国家和区域在权利分配、政策导向等方面作出有利于极核地区的决策选择。
扩散效应的作用:使生产要素逐步由极核区域向外围扩散渗透,形成一种离心运动。
扩散效应的表现方式——主动外溢、被动外溢、积极外溢主动外溢指随着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的不断演化,原来极核中的主导产业逐步衰落,被除数新兴的主导产业所替代,原主导产业就会主动向极核周围地区转移。
被动外溢指随着极核地区产业和人口的不断发展与集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近使污染严重的产业向极核四周转移,迁往城郊或更远的地方。
积极外溢指旅游等服务业的崛起和创新精神的似播,带动了极核以外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三大环境:制度环境、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一)制度环境中的产权。
产权理论是制度环境的核心内容(二)制度环境中的组织。
市场组织理论和治理结构理论构成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通过构建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促进区域社会财富或国民产出的增多,通常用GNP(GDP)、人均GNP(人均GDP)来表示。
罗森斯坦—罗丹和纳克斯等人主张“平衡增长”,而赫希曼、缪尔达尔等人坚决反对“平衡增长”,提出“不平衡增长”理论。
“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要集中力量,利用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展那些关联效应比较大的主要产业,并以它们为动力,带动其他产业、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任何投资都会产生“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还会产生“旁侧连锁”,因此,一国在选择优先发展的部门时,应当选择连锁效应最大的部门优先发展。
由于关联效应的作用,其他部门就会成长起来,其速度也许比采取平衡增长战略所能取得的发展更快些。
趋优分布理论:该理论认为,追求“绝对均衡”的布局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合理的,不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
资源要素的投入重点,应优先放在具有较好基础和具有发展优势的地区,这样不仅能尽快地取得投资效果,而且能使这些地区较早地对周边地区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区域的共同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强调改变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要尽可能把有限的经济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地区,使增长极的经济实力强化,从而形成与周围地区的势差,并通过市场机制的传导作用,引导整个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缪尔达尔的“回波效应”理论:是针对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而提出来的,指地区外因素引起的不利于该地区经济发展和扩张的影响。
如在市场作用下不发达地区资本、劳动力等向发达区域回流的过程将引起不发达区域经济衰退。
弗农的“梯度推移”理论:该理论依据“生命循环理论”演绎而出,旨在说明世界或一国范围内工业布局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过程和推移方式,认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现一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行业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致象接力赛跑那样,有处于高梯度上的地区相处于低梯度上的地区一级一级的传下去。
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需求的拉动,其二是供给的驱动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1)、两者的内涵不同经济增长就是国民财富的增加,主要指一定时间内商品和劳务总量或人均拥有量的增长,用GNP(GDP)、人均GNP(人均GDP)或NI(人均NI)等来表示。
因此,它是一个量的概念。
经济发展的内涵远比经济增长丰富和广泛得多。
简言之,经济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持续高级化进程和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因此,它既是一个量的概念,更是一个质的概念。
2)、两者的衡量指标不同经济增长用价值量来衡量,就是后期的GNP(GDP)在数量上比前期增加。
经济发展的衡量比经济增长复杂得多、困难得多。
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先发优势通常存在于发达国家或地区,指的是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或地区在发展中多拥有的有利条件。
后发优势通常存在于发展中家或地区,指的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迟缓的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中所具有的有利条件,使之处于对经济发达国家的赶超状态。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经济结构仍不合理——主要是四大结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
(2)分配关系尚未理顺——贫富悬殊呈扩大之势,局部地区出现两极分化。
(3)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成为当今社会上最大的弱势群体。
(4)劳动就业矛盾突出——我国劳动就业的压力来自三个方面:国有企业工人下岗和部分城市居民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转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5)资源环境压力加大(6)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用当代经济发展观引导当代中国经济发展(1)放弃对GDP的片面追求,不以GDP论英雄。
(2)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切实把富民放在优先地位。
(3)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4)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5)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6)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7)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的特点:(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2)中间产品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3)产品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2)内尔森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3)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从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方面,论证了一个问题。
不发达地区的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率,低储蓄率则资本形成不足,于是生产率低下,又造成低收入,这是从供给的角度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