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
《伤寒论》113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典型医案1疯癫——王廷俊医案(清)纱帽街夏氏子,年甫二十五岁,病疯癫,来邀余诊,至夏家,见铁链锁疯者,面戴阳,口裂,骨里青惨,扬手掷足,哭笑无时。
问病几何时,曰:两月。
问服何药,出方予视,不离攻痰、败火诸峻剂。
强诊,下指如窟,已虚极矣。
先以洋参、桂圆,令煎浓汁与服,探其尚任药否。
次日来告,得药可睡片刻,醒亦稍静。
知可挽回,以桂甘龙牡汤投之。
详告伊父:此药有旋乾转坤之力,服后狂甚往日,顷刻即定,一定即不复发,断不可令庸耳俗目见吾方,恐无知阻挠也。
果一剂即应。
往诊,已困卧无力,脉亦收敛,不似前空大无伦矣。
原方再进二剂,睡卧安恬,语言有序。
以炙甘草汤缓为调理,两月痊愈。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炙甘草五钱,桂枝二钱半,生龙骨五钱,生牡蛎五钱。
照原方一两折二钱半为大剂。
《寿芝医案》《经方一剂起沉疴》《名医经方验案》论:此面戴阳,通脉四逆汤,也有此证。
此用桂甘龙牡汤也治愈了,此疯癫者,当是惊狂之义。
此面戴阳,也是阳气离根。
桂枝甘草龙牡汤,是太阳坏病,坏入少阴,也是少阴病,也对应此戴阳,为少阴证。
2狂病——陈伯坛医案南海董令患狂病,延先君(作者之父陈伯坛医案)诊治,切脉洪数,断曰:此火病也。
经曰:'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数剂而愈。
(《广东中医》1963年5期1~4页)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适用于因误治而致阴阳离决的阳浮于上、阴陷于下的烦躁证。
此案之所谓“火病”乃是指“阳亢于上”,心神浮越之烦躁证状。
此方取龙骨牡蛎之涩,抑亢阳以下交于阴,取桂枝辛温之品(但本方桂枝用量仅及桂枝甘草汤的四分之一),启阴气以上交于阳,其中甘草用量较多,目的在于资助中焦,使阴阳上下之气相交于中土,则阴阳离隔而烦躁自平。
《经方研习》5颈项强——万潜光医案陆某,女,44岁。
颈部不适4年,活动不便、发胀、有牵制感,全身酸痛,下肢怕冷,左手无名指及小指发麻。
检查:浅表淋巴(一),颈神经(一),颈部活动无障碍,右侧颈大神经有压痛,未引出病理反射。
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20)
88.白术为补脾之正药,陈氏说过,术能补脾之阴,又 能益脾之阳。
欲补脾阳宜炮用,补阴可用生术,欲补气白术合党参,欲胜湿白术合云苓,欲行气白术合陈皮,所以,四君子汤既为补气药,又为补脾方也。
89.石膏之清热,为清燥热,厌烦口渴饮冷之证宜用。
芩连之清热,为清湿热,大热、口不太干燥而口苦、苔稍腻若为宜。
90.甘草有和胃、解毒、泻火、补中等功用。
遇用药时,需顾护胃气者,可炙用;需泻火解毒者,可生用。
91.紫河车本身偏于补肾阳,如欲其滋肾阴,则必须配伍滋阴之剂,如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92.海螵蛸之止崩漏,当注意以下问题:①因血热妄行所致者,不宜用;②因气虚不能摄血所致者,用之无效;③因瘀滞所致者,不宜用。
其所适应者,为肝肾阴虚,冲任不固之崩漏。
宜合茜草用之。
海螵蛸又有去寒湿之作用,故又用于带下之证属寒湿者。
93.天麻治眩晕证多用之。
但眩晕的原因不同,如血虚之晕,宜养血平肝;阴虚肝阳上升者,应滋阴平肝;如邪热炽盛,引起肝风者,又须清热降火。
惟肝风夹痰湿者,天麻始为相宜。
天麻辛燥,功能祛风燥湿化痰。
所以火盛者、阴虚者均应慎用。
94.有寒热往来之症,不一定完全用柴胡,但用柴胡时,必须以寒热往来为主症。
如桃仁承气汤之用于热入血室,可以将桂枝改为柴胡,效果很好。
所以必须细心辨证及掌握方剂之主要精神,临证才能运用自如。
又如用柴胡时,夏季多并用连翘、银花,或者不用柴胡。
疟疾夹痰湿者,用柴胡于平胃散中很好。
95.山萸肉主治之证有八:①肝肾不足,腰酸眩晕,阳痿遗精,小便频数。
②女子月经不止。
③大汗亡阳虚脱。
④止老人尿不节。
⑤大能收敛元气。
⑥肝虚自汗。
⑦肝虚胁痛腰痛。
⑧肝虚内风萌动。
96.丹参主治之证有十:①月经困难。
②经闭癥瘕。
③产后恶露不尽及瘀滞作痛。
④消肿止痛。
⑤乳痈初起红肿疼痛。
⑥热病伤营,心烦不寐。
⑦腰脊强。
⑧脚痹。
⑨破宿血,生新血。
⑩安生胎,落死胎。
97.麻黄发汗解表,医家言其为诸药之首,然其用于临床亦有不见发汗者,亦有少量用之而大汗不止者,综其原因有三:①新鲜者发汗作用强,陈久者发汗作用弱,甚或无发汗作用。
《伤寒论》113方——四逆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四逆汤,典型医案4疑难病昏冒——胡希恕医案刘某,女性,50岁,1976年4月23日初诊。
近1个月来食则昏冒,甚至休克,下肢瘦弱不能站立,静卧少许时可复常。
自觉胃中冷,脉沉细,若薄白。
此属里虚寒甚,治以温中祛寒,予以四逆汤:炙甘草10克,干姜10克,制附片15克。
结果:服3剂,诸症已,迄今未复发。
《解读张仲景医学》论:此为厥逆证,厥阳独行于上也。
脉沉细者,少阴寒盛,则太阴中虚,阴盛而发厥逆,阴阳不交,所以昏厥。
四逆汤,温下焦之肾寒,以建太阴之中气,则阴阳互交也。
5寒厥——聂惠民医案刘某,女,59岁。
1974年12月诊。
患者因咳喘、心慌,住院治疗。
诊断为:慢性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
治疗过程中出现心源性休克,经西药抢救,抗休克治疗数日,血压不能平稳回升。
乃至升压药之量、输液滴速稍慢,血压则呈下降之势。
血压不见回升,病情危重,欲求服用中药,故请余会诊。
病人精神萎靡,呈但欲寐之象,表现为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唯汗出如洗,绵绵不止,浸湿枕巾、衣衫,此正所谓“寒厥证”。
汗出阳散,虚阳欲脱,阴液将竭,已现阴阳离决之势,非回阳固脱不可挽回危候,故急投以大剂人参、附子,浓煎顿服,药后汗止,阳回液固,手足渐温,血压随之回升,休克得到纠正,诸证得以缓解。
《聂氏伤寒学》论:本案也是四逆汤证,而用参附汤。
人参建中,附子温下。
阴阳和则病愈。
手足厥逆,此是中寒,四肢失秉,阴阳不交也。
脉微欲绝者,经络与脏腑之阳俱虚也。
下寒阴盛,则上侵清阳。
上焦不通,浊阴不降,所以心慌咳喘,成心肺病。
附子人参,也是温下寒建中气,以降浊阴也。
6少阴证寒厥——范中林医案王某某,男,28岁。
成都市某厂工人。
病史:患者性情比较孤僻,善愁多郁,日久成疾,未予医治。
1947年初,发现胃脘长一包块,如拳头大,以手按之,活动、有声,但不痛。
急赴某地,请中医治疗。
所服之药,多系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之品。
治疗约半年,疗效不显,食欲日减,形萎神衰。
《伤寒论》113方——半夏散及汤
《伤寒论》113方——半夏散及汤《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巨著,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其中的113方——半夏散及汤,是一种常用于治疗伤寒的方剂。
本文将介绍半夏散及汤的药物组成、适应症、用法用量以及临床应用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一、药物组成半夏散及汤的主要成分有半夏、生姜、干姜和法半夏。
其中,半夏为本方的主要药物,其性质为苦、辛、寒,具有止呕、降逆的作用。
生姜和干姜则可以温中散寒,除湿温肺,助半夏的功效。
法半夏是经过砂盐法处理的半夏,具有温中降逆的功效。
二、适应症半夏散及汤适用于治疗伤寒的初起或表现为烦躁不安、恶心呕吐、胸腹胀满等症状的患者。
此外,对于湿热型的伤寒,如口渴、舌苔厚腻、尿赤等症状,半夏散及汤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三、用法用量半夏散的用法是将半夏、生姜、干姜、法半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伍,研磨至细末,每次3-5克,一日2-3次。
而半夏汤则需要将半夏、生姜、干姜、法半夏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次10-15毫升,一日2-3次。
四、临床应用效果半夏散及汤作为治疗伤寒的方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经过临床观察,该方剂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症状,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尤其对于伴有恶心呕吐、胸腹胀满等症状的伤寒患者,半夏散及汤可以迅速起到镇静胃肠、降逆止呕的作用,使患者感到舒适。
此外,半夏散及汤在治疗湿热型伤寒方面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湿热型伤寒以口渴、舌苔厚腻、尿赤等症状为主,患者体内湿热蕴结,气滞不畅。
半夏散及汤具有温中降逆、燥湿除湿的作用,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在使用半夏散及汤时,需要严格控制用量,避免剂量过大引起不良反应。
对于患者个体差异较大、病情严重、体质虚弱的患者,要慎重考虑剂量和使用方式。
总结而言,伤寒论113方——半夏散及汤是一种应用广泛、临床疗效良好的方剂。
它由半夏、生姜、干姜、法半夏组成,用于治疗伤寒的早期症状以及湿热型伤寒。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用量,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半夏散及汤并非适用于所有的伤寒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配。
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李翰卿整理说明《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乃李翰卿先生遗著。
现有 1959 年油印本(韩五辉原藏)和 1960 年手稿本存世。
1959 年 1 月的油印本书名为《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
其编排体例为:前言;其 113 方谨依《伤寒论》原书之序,未作分类编排:细目有方义、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主治经验摘要、主症、禁忌症、应参考的方剂等9 项。
论述简明醒神。
1960 年的手稿本由安植基、安邦煜和平全意等人协助李老整理抄录而成,此稿曾经李翰卿亲笔修改。
并有李映淮(李翰卿之子)贴加的按语和陈重光整理的标记。
其编排体例为:编写说明;将 113 方分为 12 类重新编排;细目有方义、主治、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禁忌证、类似方剂参考、历代用药经验摘要等 9 项。
论述较前详实。
此次整理是在先得到 1960 年手稿本,后发现 1959 年油印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在基本保持手稿本原貌的基础上又参考油印本作了进一步完善。
此外另有一些增删调整,详细说明如下:1.此次整理李映淮按语、陈重光批注多所删略。
2。
此次整理略去"历代用药经验摘要"一栏,因此栏多系仲景原文之重复。
3.此次整理参照《金匮玉函经》卷七卷八的内容对手稿方序再次调整、之所以作上述调整。
一是因为 1960 年手稿本的分类排序还略显粗放,并非定稿,二是因为整理者水平有限,不能完全把握李老原意,故取《金匮玉函经》方序作为编排依据。
4.此次整理,因删裁调整者较多,故定其名曰《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5.药物计量单位维持原貌,即以两、钱等计,不换算作克。
再次感谢韩履祺大夫无偿提供其家三代(韩玉辉、韩必明、韩履祺)共同珍藏的 1959 年油印本资料整理者2000 年 8 月 20 日编写说明一、此编系本人根据仲景《伤寒论》编写的病、证、方、药四部分中的方剂部分。
本人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伤寒论》诸方,不但用药精简,法度严明,而且对学者明确地指出了符合实际的辨证纲领,果能善于掌握和应用,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伤寒论》113方——五苓散,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五苓散,典型医案3癫痫——刘渡舟医案河北晋县,王某,男,18岁。
患癫痫病,屡用苯妥英钠等抗癫痫药物不能控制其发作。
自述每次发作前感觉有一股气从小腹往上冲逆,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乱不堪,上至头则晕厥而不知人事。
少顷,其气下移而苏醒。
素常小便短少,频数不利,大便正常。
舌质淡嫩苔薄,脉沉滑。
此水蓄膀胱,上逆而冒蔽清阳之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说:“吐涎沫而癫眩者,此水也,泽泻18克茯苓12克猪苓10克白术10克桂枝10克肉桂3克。
三剂后,服药后小便畅利,而后病发次数减少。
连服9剂,癫痫发作竟得以控制。
方药与病证相符,而癫痫发作得以控制。
临床实践证明,对于阳虚水泛型的癫痫病,有时亦可以用真武汤治疗,或五苓散与真武汤合方合使用,皆有良好疗效。
(刘渡舟,等.伤寒掣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63)《经方治病经验录》《名医经方验案》《临证指南》《伤寒论诠解》论:有一股气从上腹往上冲逆,此是奔豚之理。
但小便短少,频数不利者,此为水气不利,水无泄路,停水之象。
脉沉滑者,滑为尺浮,阴实之象,此为水停,木气欲升而不能升也。
水停心下,阴格升降,阴阳不相得也。
《金匮》卷二,五脏风寒十一:阴气衰者为颠,阳气衰者为狂。
《难经》;重阳者狂,重阴者癫。
言有殊异,而实则同也,是反文表达之义。
本条即阴盛之癫,阴盛而发厥逆,阴阳不交,所以厥逆。
4三叉神经痛——矢数道明医案某患者,58岁,女性,九州(日本九州)人,经人介绍于1967年10月来信求治。
信中称,7年来患三叉神经痛,颜面右半部分疼痛,每痛持续2~3分钟,如此反复多次地出现疼痛,通常要连续发作3~4天。
病情常在夏季恶化,且多与肩部活动有关。
回信劝其试服五苓汤,服后病情逐渐减轻,连服3个月之后,遂使7年之顽症得以治愈。
服药半年后,患者于今年(1968年)5月5日来了信,表示非常感谢。
(《汉方治疗百话摘编》)《经方研习》5三叉神经痛——大塚敬节医案邻居家的保姆,从前天开始左半边脸疼痛得难以忍受而来诊。
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李翰卿
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李翰卿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李翰卿整理说明《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乃李翰卿先生遗著。
现有1959年油印本(韩五辉原藏)和1960年手稿本存世。
1959年1月的油印本书名为《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
其编排体例为:前言;其113方谨依《伤寒论》原书之序,未作分类编排:细目有方义、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主治经验摘要、主症、禁忌症、应参考的方剂等9项。
论述简明醒神。
1960年的手稿本由安植基、安邦煜和平全意等人协助李老整理抄录而成,此稿曾经李翰卿亲笔修改。
并有李映淮(李翰卿之子)贴加的按语和陈重光整理的标记。
其编排体例为:编写说明;将113方分为12类重新编排;细目有方义、主治、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禁忌证、类似方剂参考、历代用药经验摘要等9项。
论述较前详实。
此次整理是在先得到1960年手稿本,后发现1959年油印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在基本保持手稿本原貌的基础上又参考油印本作了进一步完善。
此外另有一些增删调整,详细说明如下:1.此次整理李映淮按语、陈重光批注多所删略。
2。
此次整理略去“历代用药经验摘要”一栏,因此栏多系仲景原文之重复。
3.此次整理参照《金匮玉函经》卷七卷八的内容对手稿方序再次调整、之所以作上述调整。
一是因为1960年手稿本的分类排序还略显粗放,并非定稿,二是因为整理者水平有限,不能完全把握李老原意,故取《金匮玉函经》方序作为编排依据。
4.此次整理,因删裁调整者较多,故定其名曰《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5.药物计量单位维持原貌,即以两、钱等计,不换算作克。
再次感谢韩履祺大夫无偿提供其家三代(韩玉辉、韩必明、韩履祺)共同珍藏的1959年油印本资料整理者2000年8月20日编写说明一、此编系本人根据仲景《伤寒论》编写的病、证、方、药四部分中的方剂部分。
本人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伤寒论》诸方,不但用药精简,法度严明,而且对学者明确地指出了符合实际的辨证纲领,果能善于掌握和应用,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伤寒论》113方——茯苓四逆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茯苓四逆汤,典型医案1狂躁转痴呆——周连三医案李某,女,41岁。
因和爱人争吵而发病,初起喧扰不宁,躁狂打骂,动而多怒,骂譬日夜不休,经医用大剂大黄、芒硝泻下,转为沉默痴呆,舌白多津,语无伦次,心悸易惊,头痛失眠,时喜时悲,四肢厥冷,六脉沉微。
处方:茯苓30g,党参15g,炮附子15g,干姜15g,甘草12g,牡蛎30g,龙骨15g。
服3剂后,神志清醒,头疼止,四肢温,改用苓桂术甘汤加龙骨、牡蛎,服10余剂而愈。
点评:癫狂之病,多属实热之证,病机多为气郁痰火,治疗多以镇心安神、涤痰清热、解郁散结等法。
但周氏认为:“癫狂之疾,属热证者有之,属寒者亦为常见。
”缘于脾气不伸,运化失调,痰浊内生,痰气上逆,蒙蔽清窍,正阳不足,运化无权,以致浊阴填塞于上,亦能发病,故每见沉默痴呆,语无伦次,时悲时喜,四肢厥冷,六脉沉微,汗出遗尿等阳虚证,治疗即以温肾补土,助阳扶正;水邪痰饮伏留,故以茯苓渗湿利水,水邪去尽,神志自清。
本案即为例证。
周氏常用茯苓四逆汤为基本方,若痰盛者瓜蒂散先吐之,再以上方加陈皮、半夏治之。
语无伦次,时悲时喜者加代赭石、磁石潜阳安神;气短声微加黄芪,汗出不止加白芍,并用金匮肾气丸以善后。
《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曾收周氏另一癫狂案,亦用茯苓四逆汤加龙牡、术桂而愈,可互参。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伤寒论方运用法》论:泻下之后,随证治之。
舌白多津,火衰而肺寒,心悸易惊者,木气不能升降也,四肢厥冷,此是脾胃虚寒,六脉沉微,此是阴盛之脉,阳气亡败,语无论次者,此是阳神不足。
茯苓四逆汤,泻水而扶阳,龙牡收敛神气。
2癫证——周连三医案唐某,女,43岁。
1964年2月15日初诊:原患痫证,当年元月其子失踪,思想极为忧思纳闷,出现神情呆滞,喜静喜睡,继则昏不知人,语无伦次,神志恍惚,两目直视,心悸易惊,悲伤欲哭,诊治无效。
症见面色青黄,四肢厥逆,汗出短气,倦怠无力,遗尿常湿衣裤,舌白多津,脉沉微无力。
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19)
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19)治法撮要52.治病必须找到其根源,不能头痛医头,足痛医足。
如一人舌质红,用滋阴之法而不愈.珍之脘腹拒按。
并无其他阴虚症状,以消导之法即愈,一月经闭止者,曾用大承气而愈,一神昏谵语者,亦以承气而愈等等,均是认定病因均在肠胃,所以取效的。
53.对一症的治疗,必须了解它的产生原因。
如治疗发烧,不能单纯退烧,要了解烧是怎样发生的,如系表热,则予解表即愈,如系阴虚,则必须滋阴才会取效。
假如一味地退热,不究其原因,就达不到治愈的目的。
《内经》言:“治病必求其本。
”即是这个意思。
54.治病要结合病机,关注病变趋势。
病情向纵深发展者,可以阻截之;向愈的阶段,可以诱导之。
如肝炎久治不愈,即有向肝硬化转变的趋势。
为什么会硬化呢?因津液受伤,脉络阻滞的结果。
如何阻截呢?滋阴养血通络等法是也。
考虑其肾虚者,更当滋肾,当然亦须避免色欲,戒酒,以免重伤其阴。
55.治病当结合气候环境不同而施治。
例如在久旱无雨的干燥气候下,明明需要宣透,但用药就不能过分温燥;反之,在淫雨缠绵的湿润气候之中,纵然需要滋阴,用药也不必过度濡润,否则对于疾病是有害的。
56.表证,遇有表寒、表热不明显,或似是而非之际,用药宁可偏其凉而不可偏其温。
57.温病邪在卫分的主要治法是辛凉解表,但在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痛、舌苔白、口渴不甚的情况下,亦有用辛温解表的时候。
例如春温之用荆防解表汤,阴暑之用三物香薷饮,凉燥之用杏苏饮等。
58.表证汗解是千古不易的定法,但不管内部有无兼证,片面地进行发汗,不但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有汗不出或使病情加剧的可能,所以发汗之法也必须根据一定法则,不是随便使用的。
59.伤寒病愈后气虚滓液朱复,余热未尽,而有喜冷、少气、欲呕等现象吋,最忌一般溫补药品,如人参、黄芪等药。
因为这些药品虽能补虚,但不能清热,最易留邪为患。
60.伤寒病解后,周身发热,汗出即解,须臾又热而汗,如此多次,汗出如洗,目上窜不露黑睛,寒热往来,气喘,怔仲,气虚不足以息,以及左脉微细,按之即无,屆肝胆虚极,肝风将动,元气欲脱之证,药重用山萸肉30~60克,方用来复汤。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
伤寒论113方病机治法总结
伤寒论113方病机治法总结
伤寒论第113方是《伤寒论》中的一方,用于治疗伤寒病的病机
和治疗方法有以下总结:
病机:
伤寒病初起时,由于风寒外袭,外邪入侵,导致阳气郁闭,营卫不利。
阳气郁闭导致肌表不通,寒邪内滞,而致发热、寒战等症状。
营卫不
利则导致津液失调,腠理闭塞,热邪内郁,而引起口渴、便秘等症状。
治疗方法:
此方以辛散开郁、温中导阳为主要治法,具体用药为黄芩、苍术、半夏、生姜、大黄等。
这些药物具有辛散开郁、温中散寒的功效。
黄芩:辛凉泻下,能清热解毒、疏风解表。
苍术:能温中散寒,行气燥湿,除湿止泻。
半夏:散寒开胃,升阳泻下,宣肺化痰。
生姜:辛散寒邪,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大黄:泻下通便,行滞散结。
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可选择适当的剂量和服用方法。
例如,对于
体质较虚弱的患者,可以适量减少大黄的用量,以避免过度泻下。
此方在治疗伤寒病的过程中,通过散寒开胃、温中导阳的作用,
使阳气得以通畅,寒邪得以排出,从而缓解了发热、寒战、口渴、便
秘等症状,恢复了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
同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有助于控制病程的发展。
总之,伤寒论第113方病机治法以辛散开郁、温中导阳为主要特点,通过使用黄芩、苍术、半夏、生姜、大黄等药物,以达到清热解毒、开郁祛寒、调理阳气的目的。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乃李翰卿先生遗著、现有1959年油印本(韩五辉原藏)与1960年手稿本存世。
19 ﻫ59年1月得油印本书名为《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
其编排体例为:前言;其113方谨依《伤寒论》原书之序,未作分类编排:细目有方义、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主治经验摘要、主症、禁忌症、应参考得方剂等9项。
论述简明醒神。
1960年得手稿本由安植基、安邦煜与平全意等人协助李老整理抄录而成,此稿曾经李翰卿亲笔修改、并有李映淮(李翰卿之子)贴加得按语与陈重光整理得标记。
其编排体例为:编写说明;将113方分为12类重新编排;细目有方义、主治、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禁忌证、类似方剂参考、历代用药经验摘要等9项、论述较前详实。
此次整理就是在先得到1960年手稿本,后发现1959年油印本得情况下进行得,因此在基本保持手稿本原貌得基础上又参考油印本作了进一步完善。
此外另有一些增删调整,详细说明如下:1.此次整理李映淮按语、陈重光批注多所删略。
2。
此次整理略去“历代用药经验摘要”一栏,因此栏多系仲景原文之重复。
3.此次整理参照《金匮五函经》卷七卷八得内容对手稿方序再次调整、之所以作上述调整。
一就是因为]960年手稿本得分类排序还略显粗放,并非定稿,二就是因为整理者水平有限,不能完全把握李老原意,故取《金匮玉函经》方序作为编排依据。
4 ﻫ.此次整理,因删裁调整者较多,故定其名曰《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5 ﻫ.药物计量单位维持原貌,即以两、钱等计,不换算作克。
再次感谢韩履祺大夫无偿提供其家三代(韩玉辉、韩必明、韩履祺)共同珍藏得1959年油印本资料ﻫ整理者2000年8月20日编写说明一、此编系本人根据仲景《伤寒论》编写得病、证、方、药四部分中得方剂部分。
本人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伤寒论》诸方,不但用药精简,法度严明,而且对学者明确地指出了符合实际得辨证纲领,果能善于掌握与应用,效果就是非常显著得、ﻫ二、此编编写得目得主要有三点:①为了帮助学者容易领会古方运用得精神,避免受到后人“古方难用”说法得影响。
《伤寒论》113方子小总结
《伤寒论》113⽅⼦⼩总结2018-01-23 倪海厦医馆医话【导读】倪海厦,美国经⽅中医,被喻为当代少见的“命、相、⼘、⼭、医”五术兼备之旷世奇⼈。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吐已下断,汗出⽽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草⼆两炙、⼲姜三两强⼈可服四两、附⼦⼤者⼀枚⽣去⽪破⼋⽚、猪胆汁半合上四味,以⽔三升,煮取⼀升⼆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猪胆,以⽺胆代之。
诸位看,这⾥呢。
就是我们在伤寒论⾥跟⼤家介绍过,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如果,“吐已下断,汗出⽽厥”,病⼈津液完全没了,汗出的都没有了,⼈都快昏迷过去了,⼿脚⼜拘急不解,只要还有点欲绝,脉微欲绝者,还没有断⽓,都可以使⽤。
通脉四逆汤为什么加猪胆汁,猪胆汁⽐较能取代⼈的胆汁,因为肠胃⾥⾯不好消化,所以放点猪胆汁下去取代我们的胆汁,能够帮助我们消化,仅此⽽已。
诸位看,这⾥四逆汤有炙⽢草,⼲姜,附⼦⼤,⼀枚⽣⽤去⽪破⼋⽚,⼀枚⽣⽤,⼤概三钱,三钱的剂量,我有时还⽤到四钱,看病⼈情形,不要⽤到太多,五钱那受不了,病⼈没有死,却死在附⼦上⾯,不⽤开那么强,哦,我在救逆的时候会开到四钱,⼀下⼦把他救过来,看他很好马上开始减量,三钱,两钱就下来了,但我离开美国时,统统给他两钱,我不在时,不会给他三钱那么多,我在我才会给他三钱。
那诸位以后可以看我们怎么使⽤他。
⽣附⼦跟⼲姜下去后配合⽢草,脉马上就跳起来了,速度很快,炙⽢草因为⽤蜂蜜炙过以后,味是是焦苦的味道,因为糖甜嘛,⼀炒过加热以后变成焦苦,苦味的⼊⼼脏,⽢草本⾝⼜是甜味的脾脏,⽢草炙过以后,在⼼和脾脏之间,⽕和⼟中间⾛动,这是⼲姜温胃,附⼦加强⼼脏的⼒量,所以成为救逆。
救逆的同时我们会加猪胆汁下去,为什么?因为肠胃⾥⾯可能还有⼀些宿⾷,还有些东西堵在⾥⾯,我们⽤猪胆汁下去帮助消化,因为这是应急⽤的。
平时没事不⽤猪胆汁,多难吃啊,想到都恶⼼。
你看,他是四味组成,以⽔三升煮成,⽐如三碗煮成⼀碗,放猪胆汁下去,分温再服,如果没有猪胆汁,⽺胆汁代替。
伤寒论113方病机治法总结(一)
伤寒论113方病机治法总结(一)伤寒论113方病机治法总结前言《伤寒论》是中医学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113方是治疗伤寒病的重要方剂集合,本文将对这些方剂的病机治法进行总结。
我们将重点讨论病机的理解以及治法的运用。
正文方剂一:麻黄连薏苡甘草汤•病机:伤寒初起,阳明经属火热,伤津留癥,经火郁结,水湿凝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通阳明,清利水湿。
•成分:麻黄、连翘、薏苡仁、甘草。
方剂二:桂枝二越婢加半夏生姜汤•病机:表里虚实,阴阳失调,胃气上逆,咳喘短气。
•治法:发汗解表,温通阳明,降逆止咳。
•成分:桂枝、细辛、甘草、生姜、半夏、大枣。
方剂三:小柴胡汤•病机:太阳病表,阴阳不通,四肢拘急。
•治法:疏解表里,温通阳明,解郁和胃。
•成分:柴胡、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黄芩、木香。
方剂四:大青龙汤•病机:太阳病形成实证,阴阳两虚。
•治法:疏解表里,温通阳明,清利水湿,解郁和胃。
•成分:黄芩、黄连、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术、桂枝、细辛。
方剂五:小青龙汤•病机:表里虚实,清利水湿,热入营衛。
•治法:疏解表里,温通阳明,清利水湿,解郁和胃。
•成分:黄芩、黄连、半夏、人参、桂枝、生姜、大枣、甘草。
方剂六:青龙汤•病机:表里虚实,清热泻下,水湿停聚。
•治法:疏解表里,温通阳明,清利水湿,解郁和胃。
•成分:黄芩、黄连、半夏、大黄、竹茹、桂枝、生姜、大枣、甘草。
结尾本文对《伤寒论》中的113方病机治法进行了总结,列举了其中6个重要方剂的病机和治法。
这些方剂在治疗伤寒病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方剂,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提升中医学的疗效和研究水平。
方剂七:大柴胡汤•病机:阳明之气壅滞,津液不布,阳明病不解。
•治法:疏解表里,温通阳明,和营阴。
•成分:柴胡、人参、大黄、黄芩、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方剂八:赤石脂汤•病机:伤寒气闭于里,小便不利,实热在膀胱。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31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131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熬)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这一条很重要,一方面说出了结胸病的治疗方法,同时说出了形成的原因。
我们先顺文演绎,说说字面意思:如果一开始是太阳病,应该用汗法治疗,反倒使用了攻下的方法,这样就会让体表的邪气入里,假如原本体内有湿,就会形成结胸病;如果一开始是少阴病,反倒用了下法,就会出现痞结的疾病,也就是前面说的脏结病。
形成结胸病的原因就是攻下太早导致的。
结胸病的表现跟柔痉有些类似,也会出现项部拘急,治疗的话使用攻下方法即可,可以考虑大陷胸丸。
“病发于阳”、“病发于阴”这是指的一开始是太阳病、少阴病,这两种都是表证,也就是体表的疾病,应该汗法治疗,可以考虑桂枝汤、麻黄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一类的处方,这都不适合使用下法,下法是针对体内的实性疾病,也就是阳明病。
太阳病误用下法,有可能导致原本趋于体表抗邪外出的正气而陷于体内,这部分正气不是正常周流、濡养、保卫身体的,而是已经亢奋起来的,可以简单理解为火热之气,如果病家体内原本就有水湿,那么这些火热就会跟湿相合,湿热结聚,凝滞不通,就有可能出现结胸病。
结胸病实际就是湿热病,只不过完全不通畅了,举个例子的话,就像是给牛奶加热,一直加热,到最后就接近于固体状态了,虽然是液体的奶以及火热导致的,但是密度非常高了,流动性很差,结胸病与此很类似。
如果一开始是少阴病,阴病是虚证,也就是正气不足了,再误用下法的话,会让身体更虚弱,体内正气不足,不能温通,也会凝滞成型,这就是“阳化气,阴成形”,从而形成痞块,也就是前面分享的脏结病。
《伤寒论》113方——干姜附子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干姜附子汤,典型医案1狂躁——强新民医案老季狂躁半年整经方二味起沉疴季老二,男,52岁,就诊日期:1999年5月9日。
妻子代诉:丈夫得了狂躁症已半年多了,经西医治疗无效,又经当地中医治疗也无效果,特此来找我诊治。
初得时心烦意乱,狂奔,妄言,自称自己是齐天大圣,不食人间烟火食,起早往山上跑,家人紧追,阻挡不住。
不吃饭也不知道从哪来那么大力气,一口气上到大树上,手抓树梢打秋千,树下是几丈高的石崖,一不小心就会有生命危险,家人看到吓得毛骨悚然!有一次老季见院子放有一根木樑,大约有二三百斤重,用双手撸住掂起来,扔到二三米远处,邻居看到很惊讶,认为神灵附身,劝去庙里求神,仍然没有效果。
家人很无奈,四处求医。
望闻问切四诊:病人面色不红赤,舌淡苔薄白,脉沉微,大便不干。
我当时很纳闷,从症状上分析,狂奔、登高、妄言、高呼是一派阳盛之象,符合经文“重阳则狂,重阴则癫”。
但之前中医已用清心泻火、重镇安神治疗无效,难道狂症也有阴证吗?阴证以安静为主,如痴如呆、低头无神、自言自语、状如木偶。
但这些症状并没有出现啊!我的思索陷入困惑,再去四诊合参,面色不红赤,舌淡苔薄白,大便不干燥,脉沉微,这些信息全属阴证表现。
用六经辨证:“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但见一证便是,取“脉微细”一证,应属于少阴病。
忽然想起《伤寒论》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这条经文虽然载于太阳病中,是因太阳病误治后,阳气被伤,传入少阴。
故无表证即太阳病,不呕不渴,而无阳明、少阳证。
再次咨询病人家属,得知夜而安静,天一亮,病就犯了往山上跑。
这症状与条文相符,我相信仲景不欺我也!于是开方:干姜20g,制附子20g,5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完。
5月15日复诊,病情稳定,烦躁减轻,药已对症,效不更方。
服至50剂如常人,已停药。
10年后回访,没有复发。
伤寒论113方的病证病机治法方药
伤寒论113方的病证病机治法方药《伤寒论 113 方的病证病机治法方药》《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其中记载的113 方是中医方剂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方剂历经千年的实践检验,对于治疗各种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桂枝汤。
桂枝汤所针对的病证,多是外感风寒表虚证。
其病机在于卫强营弱,即卫气浮盛而营阴不足。
患者往往表现出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等症状。
治法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主。
其方药组成包括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和炙甘草。
桂枝辛温,解肌祛风,助卫阳;芍药酸寒,敛阴和营。
生姜助桂枝解表,大枣助芍药和营,炙甘草调和诸药。
麻黄汤则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
病机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
患者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身疼痛。
治法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为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麻黄开腠发汗,宣肺平喘;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炙甘草调和诸药。
小柴胡汤主治伤寒少阳证。
病机为邪在少阳,经气不利,胆胃不和。
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
治法为和解少阳。
方中柴胡透泄少阳之邪,疏泄气机之郁滞;黄芩清泄少阳之热;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扶正,御邪内传。
白虎汤用于阳明气分热盛证。
病机为阳明热盛,充斥内外。
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等。
治法为清热生津。
其药有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石膏辛甘大寒,清泻肺胃之热;知母苦寒质润,清热滋阴;粳米、甘草益胃护津。
承气汤类方剂,包括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主要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
病机为燥热内结,腑气不通。
大承气汤证痞、满、燥、实俱备,治法峻下热结;小承气汤证痞、满、实而燥不明显,治法轻下热结;调胃承气汤证燥热内盛,而无痞、满,治法缓下热结。
五苓散所针对的是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病机为水湿内停,膀胱气化不利。
症状为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等。
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doc
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doc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第五十七
[方义]
此苦寒泻火清热,治热痞之方。
[主治]
心下痞满证,按之硬,或按之软而大便不利。
但必须具有口苦,或喜冷性饮食,或自觉内部有发热现象。
[药品]
大黄一至二钱黄连一钱
按:有人根据附子泻心汤认为本方中应该有黄芩,此说似颇有理。
但我认为应该根据证候需要来决定。
[煎服法]
用开水一茶杯浸一刻钟或半小时,去滓温服。
按:浸的时间长短,决定于病位的上下,或病势的轻重。
病的部位在上,其势较轻者,浸的时间少些;反之,则浸的时间多些。
这是因为清轻上浮,重浊下沉之故。
[用药大意]
二药都是取其苦寒泻火、消痞之作用。
[禁忌证]
兼有恶寒者不可服,因恶寒有兼有表证者,有兼阳虚者.而不可使用此苦寒之剂;喜热饮食者不可服,因此系寒证,更没有以寒治寒的道理。
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17)
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17)展开全文[煎服法]用水三茶杯。
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栀子、豆豉清表里之虚热;枳实导肠胃之积滞;大黄推陈致新,通利大便。
[禁忌证]身热、心烦、腹拒按三种症状缺一则不可使用本方。
脉较弱者枳实、大黄宜慎用。
[类似方剂参考]小柴胡汤:此治病后更发热之方。
牡蛎泽泻散方第一百一十二[方义]此滋阴清热、逐水消肿之峻剂。
[主治]热性病后,腰以下发肿。
但必须具有大小便不利、形气较实、脉象有力,喜冷性饮食等现象,方宜用之,否则即会犯虚虚之戒。
慎之,慎之![药品]牡蛎泽泻蒌根蜀漆(暖水洗去腥) 炒葶苈子炒商陆根海藻(洗)各等份[制服法]共研细末,每服一钱,米汤送下。
小便利者止后服。
[用药大意]牡蛎、蒌根滋阴清热,其余诸药逐水消肿。
[禁忌证]病后饮食减少,大便溏泻,腰困腿酸,脉象无力,喜温恶寒,为脾肾虚寒之证,虽同样的发肿,绝不可服。
不可与有甘草的药同服,因甘草与海藻相反也。
[类似方剂参考](1)金匮肾气丸:此治腰酸腿困、喜温恶寒、肾阳虚发肿之方。
(2)四君子汤加减:此治饮食减少、大便溏稀、脾虚发肿之方。
竹叶石膏汤第一百一十三[方义]此治病后热邪未尽,津液已伤,气逆欲吐,补虚降逆、清热生滓之方。
[主治]热性病后,身热不退,欲呕。
但必须具有口渴、喜冷、脉虚等症状。
按:此证之身热,与使用小柴胡汤及枳实栀子豉汤之身热完全不同。
后二方之身热,都是热止后复发之证,此证之身热,系病虽减轻但身热绵绵不休。
[药品]竹叶二至三钱生石膏二至三钱半夏钱半至二钱半人參一至二钱甘草五分至一钱粳米一至三钱麦门冬一至二钱[煎服法]水三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约大意]竹叶、石膏、麦冬清热生津;半夏降逆止吐;人参、粳米、炙草补中气之虚。
[禁忌]凡没有身热、口渴、喜冷、脉虚、呕吐等任何一症者不可使用原方,应随症加减。
[类似方刑参考](1)小柴胡汤:此治热病后身热欲呕,偏于和解外邪之方。
(2)六君子汤:此治没有热证而虚羸少气、欲吐之方。
《伤寒论》113方——桂枝加大黄汤
《伤寒论》113方——桂枝加大黄汤1荨麻疹——顾介山医案苏某某,女,32岁。
主诉:患荨麻疹已达五年之久。
开始时每年发五六次,后来逐年加剧。
今年起愈发愈频,竟至没有间歇。
曾大量注射过葡萄糖酸钙,内服苯海拉明及驱风、活血之中药多剂,均归无效。
症状:遍身有大小不等的疙瘩块,抓痒无度,此伏彼起,日夜无宁静之时。
在发作剧烈时,特别怕冷,身必重裘,大便一直两天一次,且燥结难下,腹微痛。
处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3克,生姜9克,大枣3枚,大黄9克,全瓜蒌12克,麻仁12克。
服上药后约3小时,身痒渐止,疙瘩亦渐隐没,周身微汗,大便畅通,症状全部消失,迄今已半月余,未再发过。
[《伤寒论方医案选编》1981:17]按语:畏寒怕冷,身必重裘,太阳证未罢;大便燥结,腹中微痛,阳明证已露。
太阳阳明同病之候。
夫太阳主一身之表,阳明主肌肉,邪侵太阳阳明之间,外郁肌肤而发痒疹。
故以桂枝加大黄汤表里双解,邪去则疹消。
《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经方研习》论:桂枝加大黄汤,治太阴腹满实痛的,也能治外感里燥。
桂枝汤与大黄泻心汤条,解表与攻里,不可双行,此为纲纪。
表里病轻者,小剂量用大黄,解表攻里,变得也能(双)行。
表寒不解,营郁生风,血热内蒸,则生瘾疹,风不透泄,漏风则身痒。
太阳不解,胃也热燥,则大便秘结。
表不能解,卫不能出,所以特别怕冷。
桂枝解表寒,大黄泄里燥。
善治者,治其皮毛也。
2麻疹不透《麻疹一哈》云:“渡边荻之进,年二十有五,发热如燃无汗,经四、五月,疹子不出,腹满拘挛,二便不利,时或腰痛甚,因作桂枝加芍药大黄汤饮之,微利二、三行,拘痛渐安。
其型,以紫圆下之,水下五、六行,其夜熟眠,发汗如洗,疹子从汗而出,收后,全复旧。
”按:本例麻疹不透,乃因表邪外束,里实壅滞,麻毒郁闭,不得透达,故用桂枝加大黄汤外解表邪,内下积滞,如是则表里宣通,麻毒透泄,其病霍然而愈。
《经方应用》论:像这种内热的瘾疹,最好是以表为主,而里大黄为辅,或不用大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乃李翰卿先生遗著。
现有1959年油印本(韩五辉原藏)和1960年手稿本存世.1959年1月的油印本书名为《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
其编排体例为:前言;其113方谨依《伤寒论》原书之序,未作分类编排:细目有方义、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主治经验摘要、主症、禁忌症、应参考的方剂等9项。
论述简明醒神。
1960年的手稿本由安植基、安邦煜和平全意等人协助李老整理抄录而成,此稿曾经李翰卿亲笔修改。
并有李映淮(李翰卿之子)贴加的按语和陈重光整理的标记。
其编排体例为:编写说明;将113方分为12类重新编排;细目有方义、主治、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禁忌证、类似方剂参考、历代用药经验摘要等9项。
论述较前详实.此次整理是在先得到1960年手稿本,后发现1959年油印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在基本保持手稿本原貌的基础上又参考油印本作了进一步完善。
此外另有一些增删调整,详细说明如下:1.此次整理李映淮按语、陈重光批注多所删略。
2。
此次整理略去“历代用药经验摘要”一栏,因此栏多系仲景原文之重复。
3.此次整理参照《金匮五函经》卷七卷八的内容对手稿方序再次调整、之所以作上述调整。
一是因为]960年手稿本的分类排序还略显粗放,并非定稿,二是因为整理者水平有限,不能完全把握李老原意,故取《金匮玉函经》方序作为编排依据。
4.此次整理,因删裁调整者较多,故定其名曰《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5.药物计量单位维持原貌,即以两、钱等计,不换算作克。
再次感谢韩履祺大夫无偿提供其家三代(韩玉辉、韩必明、韩履祺)共同珍藏的1959年油印本资料整理者2000年8月20日编写说明一、此编系本人根据仲景《伤寒论》编写的病、证、方、药四部分中的方剂部分。
本人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伤寒论》诸方,不但用药精简,法度严明,而且对学者明确地指出了符合实际的辨证纲领,果能善于掌握和应用,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二、此编编写的目的主要有三点:①为了帮助学者容易领会古方运用的精神,避免受到后人“古方难用”说法的影响。
②为了抛砖引玉,就正大方,以改正个人对伤寒方认识的缺点和错误,以便共同发掘中医学宝藏的潜在力量。
③为了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以便中西医早日走向合流,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
三、本编分类:依据方剂类型,分为桂枝汤类、麻黄汤类等共十二类,使读者不但便于查阅,而且便于集中体会用药的具体法则。
(整理者按:此次重新编排方序有所调整。
);四、本编每一方下分为方义、主治、药品、加减法、煎服法、用药大意、禁忌证、类似方剂参考等栏目,其用意如下:“方义” 系说明本方对各种疾病的主要作用;“主治” 系说明主治疾病和具体症状,并根据实践指出在使用时必须注意的关键现象,以便易于掌握,并避免发生错误。
“药物” 列出原方的组成药品,并根据经验定出一般使用范围,以便临床斟酌采用。
“加减法”以原有的加减药品为限,有的略加解释和用量,以便临床易于引申。
“煎服法” 本栏介绍一般用水的数量和服法的大概轮廓,不可能做到十分精确.“用药大意” 本栏只根据各种药品的共同作用分类集中在一起,说明各类药物的治疗方向,一般不涉及其他不同之处。
各药详细部分另详《药物编》.“禁忌证” 本栏只举出与主治疾病相反的关键证,是为了从反面进一步审查应用方剂是否正确,以避免看法片面的错误。
“类似方剂参考” 本栏是为了加强用方的准确性,只介绍两种情况:一系有关禁忌证的类似方剂,一系有关主治证或轻或重的类似方剂。
李翰卿于1960年澄空按语:李翰卿先生熟读伤寒,彻其大意,证之临床,行之有效,激励后生用简易经方普度众生。
桂枝汤方第一[方义]此太阳病解肌和荣卫之主方。
所谓解肌,亦属于辛温发汗范围内的一种方法。
不过这种发汗是在有汗时进行的,所以不叫作发汗而叫作解肌。
从“和荣卫”三字体会,说明这种方法有时候不完全以出汗为目的。
[主治])(1)太阳病中风,头痛,项强,恶风寒,汗出,脉浮缓。
(2)时发热,自汗出。
(3)常自汗出。
(4)身疼痛。
,(5)气上冲。
以上五证,都是荣卫不和的证候,凡见一证,即可使用本方。
但必须兼有舌无苔或苔淡白而薄、不喜冷性饮食、咽喉不干燥、小便清白等症方为妥善。
[药品]桂枝二至三钱生杭芍二至三钱炙草一至二钱生姜一至三钱大枣二至四枚[加减法](1)兼背强者,加葛根(即桂枝加葛根汤)。
(2)兼气喘者,加厚朴、杏仁(即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3)发汗过多,桂枝证仍在,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加附子(即桂枝加附子汤)。
(4)兼腹痛,不拒按者,倍加芍药(即桂枝加芍药汤).(5)兼腹痛,拒按者,倍加芍药,更加大黄(即桂枝加大黄汤)。
(6)桂枝证误下后,兼脉促胸满者,去芍药(即桂枝去芍药汤)。
(7)桂枝证误下后,兼胸满,脉微,恶寒者,去芍约加附子(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煎服法]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
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
并用被子温覆取汗。
以遍体湿润为度。
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
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
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
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
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㈠巴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
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
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
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用药大意]桂枝发汗解肌,芍药活血敛汗,二药配合起来,有解肌和荣卫的作用。
但二药仍嫌力量不足,故加生姜助桂枝以散邪,加大枣、甘草调胃气以补正。
更服热粥以助之,覆被以温之,使患者得微汗,邪祛而正不伤。
此诚治中风表虚有汗,调和荣卫之主方。
[禁忌证](1)口渴喜冷.(2)酒客及湿热证的身热汗出。
(3)小便数,心烦,脚挛急。
(4)鼻衄。
(5)脉浮紧,无汗。
口渴喜冷是最主要的禁忌证,占人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阳盛” 二字,正是指这些证候而言(\我的经验,不但有口渴喜冷之症不可用.就是有口干咽燥之症,也不可用,因为这些症状都是有热的现象.除此以外,季节的春夏,我国地区的南方,都应该慎重考虑,因为这些季节和地区热性病较多,或转变为热证较为容易。
至于酒客及湿热证,都不是太阳风寒之病,故不用。
小便数,心烦:脚挛急。
属于阴阳两虚的太阳证。
鼻衄不是阴虚,便是内热,所以也不能用。
此外,表实无汗之证,绝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1)麻黄汤:此治太阳证无汗之方。
(2)九味羌活汤:此治四时感冒,兼有湿热,有汗加桂枝,无汗加麻黄之方。
(3)神术散:此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有汗用白术,无汗用苍术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一项病证参考之方。
(4)白虎汤:此治阳明病,发热,汗出,兼口渴饮冷之方。
(5)雷少逸清热保津法:此治温病发热,有汗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二项病证参考之方。
(6)参附汤:此治肾阳不足白汗之方。
(7)芪附汤:此治卫阳不足自汗之方。
(8)术附汤:此治脾阳不足自汗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三项病证参考之方。
(9)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此治汗后身疼痛之方。
(1O)桂枝附子汤:此治阳虚,风寒湿身体疼痛之方。
(11)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白术附子汤):此治阳虚、寒湿身体疼痛之方。
(12)甘草附子汤:此治风寒湿骨节疼痛,偏于寒湿之方。
(13)附子汤:此治少阴病,身体疼痛,脉沉而微细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四项病证参考之方。
(14)桂枝加桂汤:此治寒性奔豚气上冲之方。
(15)烧裈散:此治男女劳复气上冲之方。
(16)乌梅丸:此治厥阴证,上热下寒,气上冲之方。
以上是主治第五项病证参考之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第二[方义]此治风寒客于肌表,其症较轻,为日较久,辛温发汗之轻剂。
[主治]太阳病,微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发,脉较微,有欲汗的趋势。
兼面有热色,或身痒等症。
没有口渴喜冷的内热现象。
[药品]桂枝一钱至钱牛生杭芍一钱至钱半生姜五分至.钱炙草五至六分麻黄一钱至钱半大枣一至二枚杏仁一钱至钱半[煎服法]水一至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桂枝汤解肌肉中风寒,麻黄汤散皮肤中风寒。
因前此未汗。
故不得不汗,但日数颇久,病势也轻,所以小发其汗。
[禁忌证](1)寒热似疟,病势较重,脉较有力,适用重剂治疗者.不宜用。
恐药轻不能胜任.(2)兼有口渴、喜冷等内热现象者忌之。
恐以火益火,犯阳盛之戒。
(3)由于汗后形成寒热如疟者,不宜用。
因此方麻黄用量较多,恐发汗太过也。
[类似方剂参考](1)麻黄汤:此治病势较重,辛温发汗之重剂。
(2)桂枝二越婢一汤:此治风寒在肌表,兼口渴喜冷内热证,辛凉小发汗剂。
(3)桂枝二麻黄一汤:此治汗后形成寒热如疟,麻黄用量较少,辛温小发汗剂。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第三[方义]此治汗后风寒仍在肌表的轻证,辛温性的小发汗剂。
[主治]'太阳病,发汗后,轻度的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度发,脉较微,没有口渴、鼻冷等内热现象。
(凌波按鼻冷如何是内热,有误)' [药品]桂枝一钱至钱半生杭芍一钱至钱半麻黄五至七分生姜五分至一钱杏仁二五至七分炙草五至七分大枣一至二枚[煎服法]水一至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桂枝汤解肌肉中风寒,麻黄汤散皮肤中风寒,但在汗出之后,虽有表证,也不宜过用发散之药,恐汗多津亡阳也,所以麻黄用量比较少些。
[禁忌证](1)寒热如疟,脉虽微弱,但未经发汗者,不宜用。
因麻黄用量较小,恐不能胜任也。
(2)兼有口渴、喜冷等症者,不宜用。
恐误犯阳盛之戒也。
[类似方剂参考](1)桂枝麻黄各半汤:此治寒热如疟,病势较轻,未经发汗,辛温小发汗之剂。
(2)桂枝二越婢一汤:此治风寒在肌表,兼有内热,其症较轻浅,辛凉小发汗之剂。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第四[方义]此治风寒在肌表,兼有内热,症状较轻浅,辛凉小发汗之剂。
[主治]太阳病,轻度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不甚浮数,而较微弱,但必须兼有口渴、喜冷等内热现象。
[药品]桂枝一钱至钱半生杭芍一钱至钱半炙草五分至一钱麻黄五分至一钱生姜八分至一钱大枣一至二枚石膏钱半至二钱[煎服法]水一至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用药大意]桂枝汤解肌,越婢汤发散表邪兼清内热。
[禁忌证](1)寒热病势较重,脉较有力,兼有内热者不宜服。
恐药轻不能胜任。
(2)没有口渴喜冷等内热证者,忌之。
因石膏没有使用的必要。
(3)单发热不恶寒,虽有口渴喜冷症,也不宜服。
因阳明经病,不宜用桂枝。
[类似方剂参考](1)大青龙汤:此是发汗兼清内热之重剂。
(2)桂枝麻黄各半汤:温性小发汗剂,发汗药较多些,是没有内热症之方。
(3)桂枝二麻黄一汤:温性小发汗剂,发汗药较少些,是没有内热症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