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微增产菌是陈延熙教授学术思想典型代表,也是陈先生为植物病理学作出划时代贡献核心范例。河北益微上传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高一下学期3月语文月考试卷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高一下学期3月语文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1. (6分) (2016高二上·巨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
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
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
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
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
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
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
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
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
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
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
从甲古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
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
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
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
A59-吴加志--恩师陈延熙教授的几件事
回忆与恩师陈延熙教授的几件事吴加志我与恩师陈延熙先生是江苏建湖县的老乡,我现在的一切,都是在陈先生的亲自关怀帮助下取得的,对他的恩情,我终身难忘。
一、老乡结缘1985年,我作为北京农业大学的学生代表,参加了团中央、北京市学联和中央顾问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纪念“12.9”学生运动50周年活动,在一个座谈会中,遇到了一个老领导方铭先生,她向我介绍了学校里江苏建湖籍陈延熙教授的一些情况,而且和陈延熙家还是亲戚关系,回来我就拜访了陈先生,因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每次去陈先生家,他和老伴臧老师都给我拿吃的,说年轻人吃食堂不一定饱,饿的快,肚里也没有什么油水,所以我经常在陈先生家“改善伙食”。
我有一次去黑龙江五大连池参加夏令营,听说那里的矿泉水不错(我也是第一次见到矿泉水),有神奇的功效,就买了五瓶带回北京,是玻璃瓶装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塑料瓶装,由于长途跋涉,转车很多次,途中打碎了一瓶,把我的衣物弄脏了不心疼,可惜的是少了一瓶矿泉水,自己也没有舍得喝,专门送给陈先生为了“报答”。
现在想来,由于孤陋寡闻,当时的这个举动真可笑。
二、接触增产菌后来我就对陈延熙教授、梅汝鸿老师他们研究的增产菌开始了接触,我利用在学校学生会任职的条件,在假期,带领江苏籍的同学开展了宣传推广增产菌的社会实践活动,带着增产菌产品,分别带到老家与邻居们一起开始试验示范增产菌的使用,仔细观察生长、变化过程,记录了试验的详细数据,每个人都写出了试验报告,看到了农作物使用增产菌后实实在在的效果,这样我也逐渐喜欢上增产菌这个工作了。
大学毕业时,陈先生、梅老师还通过北京市农场局把我和严志农都留了下来,专门从事增产菌的研究、开发工作。
我先后担任了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办公室主任等职,负责增产菌的一些日常工作,回来还参与组建了增产菌公司、全国增产菌研究开发联合体、微生态研究所、上海高微公司等。
我还组织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来实验厂进行勤工俭学,主要参与固体草炭增产菌的装袋、消毒、灭菌、接种、培养、包装、打包等生产过程。
许明畅舒寿--益生菌
7
最明显的湿毒——宿便
宿便是人体肠道内一切毒素之源。 成年人体内平均有6.5公斤的大便,其中约有 2公斤宿便,如果两天以上不大便,将在体内产 生36种毒素,成为179种疾病的诱因。
肠道宿便是人体内最大的毒素群!
大量的消化作用和几乎全部消化 产物的吸收都是在小肠内进行的, 大肠主要浓缩食物残渣,形成粪便, 再通过直肠经肛门排出体外。 “一日不排便,胜抽三包烟。”
高科技 高疗效 无副作用的新一 代微生态制剂。 适合现代人的长 期保健。
上海第二医 科大学仁济 医院著名消 化道专家、 张达荣教授
想健康的人群。 微生态失调导致的便秘、腹
泻、肠易激综合症人群
乱服药物和保健品的人群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粘、
高胆固醇人群。
旅行中出现肠胃不适,水土
1 均衡营养、补充有益菌
2
适当运动、促进肠蠕动
3
保持愉悦、健康心态
食
品 排 毒
结论:益生菌才是你的好朋 友
如何增殖肠道有益菌
1、外补:直接补充双歧杆菌等有益菌,但由于双
歧杆菌的不抗酸性,所以在 胃酸的作用下绝大多数失 活,还由于双歧杆菌对氧 气、温度、光线等非常敏 感的特性,给生产、储藏 和使用带来极大的困难和 不便,一般情况下人们很 难从活菌制剂中真正补充 到活菌,即便能少量补充 到,也易被体内原有的菌 群排斥,很难存活。
肠道里的健康密码
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 中国万里行科普高级主任 中国老年性慢性病防治协会会员 中华慢性病预防及康复中心副主 任 中科院(国际)健康产业特聘讲 师 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教师 曾著作《老年慢性疾病与眼病的 关系》《心脑血管疾病与眼病的 关系》<老年性慢性疾病与退行 性病变的区别>等。 曾有多篇论文在国内外医学杂志 发表 从医16年,高级营养师。
纪念陈延熙教授百年诞辰--胡广济
纪念陈延熙教授百年诞辰——我所了解的陈先生胡广济(中国农业大学科技推广处)河北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张青云上传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我是原科技推广处处长,由于工作需要,我目睹并参加了陈延熙教授主持的益微增产菌许多活动。
1987年我参加油菜益微增产菌的现场会。
湖南省植保站站长胡坤元在去黄龙洞路上,安排了油菜上应用益微增产菌对比试验,十五块田油菜是使了益微增产菌,十五块田油菜没用,作为对照田。
让我们边走,边鉴定那块地是用了益微增产菌的,那块地没有用益微增产菌的,与会50多位代表基本上将这三十块地区分的清清楚楚。
当年湖南常德地区推广油菜增产菌110万亩,最后测产结果,油菜益微增产菌增产效果1.38-53.36%。
1991年我参加了益微增产菌“大蓬车”活动,农业部、北京市相关同志都参加了,7个人乘一辆大面包车,用了28天,跑了北京、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天津7个省市15个地市。
一路进行考察益微增产菌的实际应用效果;同当地技术员、农民座谈;宣讲益微增产菌的作用机理;向当地领导汇报推广益微增产菌的经验和教训。
这次大蓬车巡游,我真正体会到陈延熙教授“植物体自然生态系”理念巨大的学科潜力,益微增产菌真正是服务于“三农”的法宝。
我深深体会到陈延熙教授与中国农业大学作出的贡献不是用金钱能衡量的。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为了纪念陈延熙所编辑的“微生态学及其资料汇编”和“纪念陈延熙教授百年诞辰文章汇总”,从多方面使我对陈延熙教授有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我身体一直欠佳,仍坚持动笔定点感受,表示对前辈无限的崇敬。
一、科学家的风范诲人不倦的导师我在科技推广处工作多年,接触我校众多的科研成果,尤其是进入推广的科技成果,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的成果都有雄厚的学科基础,益微增产菌项目是其中之一。
我们在介绍益微增产菌项目时,必然先介绍陈延熙教授“植物体自然生态系”(后称“微生态学”)的理论和机制,在当时,都使在场的人眼睛一亮,思路顿开。
陈延熙先生的自然和谐观和有机系统的思想体系-简小鹰
论陈延熙先生的自然和谐观和有机系统论思想体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简小鹰河北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张青云上传植物病理学的兴起和发展是人类按照工业化的理念发展无机农业的直接产物,其所依据的是机械还原论的哲学思想。
虽然以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的植物病害防治方法,在减轻植物病害所造成的损失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建立了以作物为核心的生产系统,并将作物以及生产者置于同病原菌完全对立的局面,植物病害防治从某种程度上被演变为人与病原菌的一场争斗。
在人们热衷于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效果时,陈延熙先生却独辟蹊径,在中国开创了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新学科,并建立起生态植物病理学的理论框架,而这其中所充满的自然和谐观和有机系统的思想体系,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普遍的认识程度。
1982年,我成为了陈延熙先生的硕士研究生,有幸直接聆听先生的谆谆教诲,尤其是有机会多次陪同先生前往各地调研考察。
先生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活跃开阔的思维,幽默且富含哲理的语言,处处体现出一代大师的风范。
许多许多的场景历历在目,让我终身难忘,而使我受益更多的是逐渐领悟到陈先生所开创的生态植物病理学这样一个崭新的天地。
至今回想起来,先生从生态学的角度阐述植物病理学中植物同病原物的关系以及植物与病原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理,无不充满着唯物辩证法的睿智;而先生所倡导的生态植物病理学和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以及对于“增产菌”的创新中,始终贯穿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观以及在植物病害的防治中遵从自然规律的思想,并从有机系统论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充分的阐述。
在无机农业造成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愈来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的今天,不能不使我由衷地敬佩先生的远见卓识。
先生对于植物病理学的贡献,将体现在有机系统的思想体系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和运用,而其价值将会在更多的科学领域中不断呈现出来。
记得先生经常用拟人化的语言描述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微生物和平相处的画面:苹果成熟了,如果他希望自己的种子能得到更好地传播机会,除了借助其它力量外,微生物便发挥更好的作用,即将成熟的果实消解掉,这时发生的苹果腐烂病,自然并不将其作为病害。
益微增产菌是陈延熙教授学术思想典型代表,也是陈先生为植物病理学作出划时代贡献核心范例。河北益微上传
陈延熙教授是1932年参加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科学家——纪念陈延熙教授百年诞辰梅汝鸿等河北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上传陈延熙教授出生1914年12月23日,2014年是陈延熙教授百年诞辰。
在1990年12月9日他老逝世之后。
他的同事、朋友、战友,以及王琦教授为首的团队本着“尊师敬老、怀念前辈、传承发展、创新争优”的宗旨,不但关心微生态学科及其事业的发展,非常希望能为陈延熙教授出本论文集。
2008年大家达成一个共识,陈先生对发表论文非常严格,不但他生前留下墨宝甚少,就是他的团队成员,发表文章也少。
大量学术成就反应不出来,更反应不出来学术思想传承、发展、创新的过程。
决定系统整理益微增产菌系统资料,在纪念陈延熙教授百年华诞时,陈延熙教授的理论和实践有个粗线条的认识。
因此,目前“微生态学及其事业资料汇编”已出到第八集,已收到陈先生百年华诞纪念文章20多篇(更多的在近期脱稿),其中12篇已作为7次催稿,分别呈送给各位领导和诸位同仁。
待大部分纪念文章集中起来后,将就陈先生的学术理论和实践分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专题研究、总结提高、提炼升华。
在2014年7月1日前完成此工程。
为各位领导、诸位同仁提供一个对陈延熙教授的理论和实践有个细线条的认识。
本集(微生态学及其事业资料汇编第八集)将是陈延熙教授1932年参加革命及对植物病理学划时代贡献的精华版本。
供各级领导、诸位同仁筹备纪念陈延熙教授百年华诞时的参考资料。
一、陈延熙教授是1932年就参加革命的老前辈陈延熙教授是在1932年,参加“左翼社会工作者联盟”,是他正式参加革命工作的时间。
(附件一:1988年7月26日中共农业部党组第77号文件“关于更改陈延熙通知参加革命工作时间的批复”)。
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坚定、积极、出色地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发挥了党员起不到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时,按党的指示在农业科技战线上传承、发展、创新地实现他为共产主义战斗一生的誓言。
(一)1932年就参加革命1932年,陈教授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做学生工作,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左翼社会科学工作者联盟”(简称“社联”)。
植物微生态学制剂与农业防灾减灾---王险峰
植物微生态学制剂与农业防灾减灾—王险峰河北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张青云对文字微调后上传摘要中国农业大学陈延熙先生创立的农业微生态学理论及植物微生态制剂-益微增产菌是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生命科学完美结合,开辟了我国农业防灾减灾新途径,植物微生态制剂益微增产菌应该定名为功能性植物营养剂,具有促进植物体酶的代谢,诱导植物抗逆性,防灾减灾作用显著,与叶面肥、功能性植物营养剂、农药混用均有增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改善品质。
1.农业微生态制剂-益微在黑龙江垦区的应用技术进展1.1促熟增产效果明显农业微生态制剂-益微增产菌是1988年进入垦区试验示范,1990年有黑龙江农总局植保站牵头,组织成立益微(增产菌)推广联合体,并在垦区绥化分局生物制剂厂生产,经改革工艺,益微增产菌液剂含菌量由50亿个/毫升增加到600亿个/毫升,进行拌种或茎叶喷雾,小麦增产10.4%,大豆增产1 I.3%,水稻增产13.3%,甜菜增产l6.7%,油菜增产l4.8%,蔬菜、瓜果增产达20%以上。
经多年试验示范和使用,1993至1995年现代化农业发表了《植物延生护宝液-增产菌》、.《水稻健身防病促熟增产措施》、《黑龙江垦区主要农作物健身防病增产措施》、《增产菌在生产中的地位》等文章,根据黑龙江自然条件,益微(增产菌)具有健身防病、促熟增产作用,对多种作物能增强抗病能力,具有抗干旱、抗盐碱、抗寒,缓解药害、肥害,增产、增糖,改善产品品质等功能。
对大豆根腐病、菌核病、灰斑病,水稻立枯病、稻瘟病、鞘腐病、纹枯病,玉米黑穗病,甜菜立枯病、根腐病、褐斑病,马铃薯疫病,向日葵菌核病,芸豆锈病、灰霉病、褐斑病、炭疽病、菌核病等能增强抗病能力,减轻危害作用。
1.2预防和解除药害效果明显,技术成熟2004~2005年东北农大王利和八一农大刘延研究,用益微增产菌浓缩液缓解乙草胺对大豆及丁草胺对水稻药害有效,与甲壳素产品、赤霉素.吲哚乙酸、芸苔素等混用有见效快、增效作用显著。
A植态所陈延熙教授的学术思想开辟了果树病理学新天地
陈延熙教授的学术思想开辟了果树病理学新天地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2014年2月15日)一、陈延熙教授是我国果树病害研究先驱者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果树病害研究由学者在各地进行。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政府出面,集中力量研究,应属苹果树腐烂病防治研究。
上世纪三十年代,主要研究作物以蚕桑、烟草、棉麻、食用菌类为主,这些作物有人出钱,支持研究。
正径八百果树病害研究有文献正式记载的是1927年,林东亮“桃褐腐病防除实验报告”,发表在农学杂志3(6)1-26;韩毓明1927发表在博学杂志1(1)12上的“柑桔亦衣病”;1929年文毅然在美国康斯维星做的论文“苹果疱痂病菌精子和受精系性行为;戴芳澜1929年“花红苹果绣病及其防治法,科学13:1463-1480;1930年以后,至1950年前,果树病害研究一般症状描述和病原菌的鉴定外,在发病规律和防治方向,有不少突破,例如:1941年魏景超对苹果轮纹褐腐病的研究;1936年周家炽对白梨果实褐班病研究;黄亮等对柑桔病害的研究,包括陈其儤“潮柑黄龙病研究报告”1943年;其他应提到1934年戴芳澜、周家炽对石榴干腐病研究,以及1934年俞大绂对貯在藏中及市场上果实之病害的研究。
陈延熙教授有关果树病害研究,最早文章“谈苹果树腐烂病的刮治问题”,发表在“农业科学通讯”1951年第六期。
这篇文章应该是这样背景下出炉的:20世纪40年代未至50年代初,我国当时的苹果主要产区辽南地区,由于受国内战争影响,果树管理荒疏,再加上1947-1948冬季苹果树又遭受冻害,苹果树腐烂病大流行。
俞大绂、陈延熙二位前辈应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邀请1950年赴灾区,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陈延熙教授写了这篇文章。
陈延熙教授从此开始,果树病害的研究伴其一生。
陈延熙教授“植物病理学十批判”很多理念就产生于果树病害的研究,反过來果树病害的研究,又丰富了陈延熙教授对植物病理学创新发展。
本文除了陈策、唐欣甫等学者的文章外,主要资料来自“微生态学及其事业资料汇编”第一至第八集,以及“纪念陈延熙教授百年诞辰文章汇总”。
大学生积极支持参加纪念陈延熙教授百年诞辰-植态所
大学生积极支持、参加纪念陈延熙教授百年诞辰——陈延熙教授讲学录音的逐字逐句整理稿梅汝鸿 王 琦 李 燕 梅 宁(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河北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张青云上传2013年下半年学校学生会农村发展研究会老教授服务队同中国农业大学老教授协会合作,开展为老教授服务活动。
老教协秘书长沈人德教授要求老教协会会员根据实际需要可以申报合作项目。
梅汝鸿向沈秘书长报告:为纪念陈延熙教授百年诞辰,陈延熙教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植病生物防治进修班讲授“植物病理学”,以及为北京林学院研究生班讲授“植物生态病理学”的两次讲课录音一直没有整理,如有可能请老教授服务队的同学进行原话逐字逐句直接记录办法进行整理。
老教协同学生会进行交流,最后有四位大学生参加录音整理工作,其中有二年级孙佩璐(右一)、郭春晓(右四),以及一年级的陈雨濛(右二)、李晋宁(右三)同学。
陈延熙教授讲课录音记录整理小组正式成立。
一、录音记录整理小组阰段工作小结2013年 11月17日梅汝鸿向四位同学介绍了纪念陈延熙教授百年诞辰活动筹备情况,以及陈延熙教授的相关生平事迹。
将陈先生相图1录音记录整关资料,以及陈教授两次讲课录音光盘交给四位同学。
之后,大家商量录音记录整理有关事项,並取得一致意见。
2014年3月2日录音整理小组召开工作会,小组负责人孙佩璐介绍了录音整理工作进展情况,见图2; 同学们就自己已完成的录音整理文稿部分进行汇总,见图3。
图3 整理录音文稿。
图2 录音整理工作进度表二、同学工作认真负责,但困难较多。
同学们对录音记录整理工作是非常认真负责的,这次寒假中他们还在加班加点。
东校区大一同学每次都要利用一点空余时间赶到西校区开会、碰头,非常辛苦。
同学说这些都不算什么,遇到的麻烦、困难是:①、这批录音带是35年前的,录音机质量差。
录音技术也差,经常缺段,漏录,还不时发生杂音、燥音。
②、同学们尚未学过植物病理学,许多专业词汇、学名、外文内容也是非常麻烦的。
增产菌的产业化--吴加志
增产菌的产业化之路中国农业大学吴加志河北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张青云上传近年来,一种小小的细菌,已在我国农村形成了大大的气候。
它能促进农作物生长、增加产量、减轻病害、提高品质,显示了大大的神通,它就是“增产菌”。
“一个鸡蛋换回一筐谷”是农民对增产菌的形象赞誉。
增产菌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植物微生态学的确立和完善,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被认为是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是农学研究的新领域,是农业增产的新途径。
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成功地将增产菌推向了农村,并且走出了一条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路子。
增产菌是依据陈延熙教授、梅汝鸿教授等创立的植物微生态学的原理研制成功的保健益菌制剂。
微生态学的一个核心理论是:任何一个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织和其体内微生物组成的一个复合体。
它研究生物体内微生物的组成、功能和演替;研究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和寄主之间的关系。
用系统工程的手段来处理这微观的生态系将生物体的有益微生物,也就是将促进生物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增强抗性的微生物筛选出来,加以选育,甚至改变微生物的某些遗传特性,经过工业化生产,再用到生物体上,从而促进生物增加产量、改进品质、增强抗性。
增产菌就是植物微生态学的代表产物,它是一个全新的、有前途的增产保健措施,是农业生产的一项新技术。
在国家没有一分钱投入推广的情况下,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艰难地发展壮大。
目前,增产菌已在全国30个省市、50余种作物、数十亿亩耕地上推广应用,已为国家增产粮食250亿公斤,新增产值200多亿元。
法国人称之为“神奇的中国细菌”,美国人称它的应用范围和效果是世界之最。
增产菌的迅速发展,是改革大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科学技术走向市场的结果。
增产菌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先后荣获国家星火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国家科委列入“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农业部“丰收计划”、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级重点推广项目,增产菌还是国家级新产品。
中国农业大学梅汝鸿教与传承创新
中国农业大学梅汝鸿教授与传承创新河北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张青云负责上传我是1998年退休的,之前我一直在中国农业大学植病系工作。
我的工作主要是传承陈延熙教授的工作,陈教授在1978年首次提出了“植物体自然生态系”概念,是我国微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
其后我们在微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发研制了著名的“增产菌(益微)”,为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到2005年底,“增产菌”已在全国30个省、市的50余种作物、11亿亩土地面积上应用,累计为国家增产粮食160亿公斤,增加产值110多亿元。
“增产菌”是我国第一个生物制剂方面的专利,被中国专利局授予中国专利金奖。
陈延熙教授1991年仙逝。
近二十年来,我同王琦教授将陈延熙教授开创的学科及其事我始终将学科发展视为自己的生命线。
我退休时,王琦同我相差34岁,职务讲师。
当时我担任三个学会专业委员会正副主任,二个行政单位的负责人。
学科要发展,没有一个优秀的团队是不行的,团队里没有一个杰出的学科带头人是不行的。
我尽全力支持王琦在2007年升为教授,稳定了学科队伍。
科学产生、发展同其周围学术氛围密切有关的。
在沈其益、刘仪任校长时全力支持微生态及其事业,同时也得到闫隆飞、彭根元、汪琳仙、苏宝林、梁振兴、沈德中等专家、教授参与,给予了直接支持。
蔡同一教授是《“八五”益微SOD项目》主持人,间接支持了微生态学及其事业。
我现在的工作是“传承”陈延熙、鲁素芸教授开创的微生态学及其事业,积极支持王琦教授团队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将微生态学及其事业更上一层楼。
益微(增产菌)SOD菌剂接种到水果内,SOD内生共生菌在水果中定植、繁殖、转移,使水果中富含益微SOD,成为养生保健的“SOD水果”。
将SOD水果模式转移到酸模(鲁梅克斯)中,形成了以酸模SOD为主的深加工技术路线,将低碳循环经济、治理荒漠化为目标,为推动酸模项目发展,为此,成立了北京绿寿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绿寿康”。
绿寿康由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王嘉猷院士及我校靳晋校长带头组成,其中有中科院、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专家教授陶益寿、沈德中、王琦等组成。
被推上“神坛”的肠道微生态调节剂
被推上“神坛”的肠道微生态调节剂文/中日医院消化科住院医师陈朔主任医师杜时雨图片提供/站酷海洛2020年.新冠疫情牵动着所 有人的心,而各种治疗新冠病毒感 染潜在有效的药物更是备受人们关 注。
2020年1月28日.在国家卫 健委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 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中新 增’'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 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 感染",并在此后的第五版至第七 版方案中均予以推荐。
一时间肠道 微生态调节剂被推上了 "神坛"。
肠道微生态制剂到底是什么? 是我们经常听说的益生菌吗?什么 情况下需要服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健康人如何保持正常的肠道微生 态?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益生菌、益生元及合生元肠道微生态调节剂是一类能够 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衡.保持微生态 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或增进健 康状态的生理性活菌(微生物)制 品.同时也包括这些菌体的代谢产 物以及促进这些生理菌群生长繁殖 的物质。
具体包括活菌体、死菌体. 以及菌体成分、代谢物及生长促进物质.一般分为益生菌.益生元及 合生元三大类。
益生歯益生菌是对宿主有益的活的 微生物制剂■能够促进肠内菌群生 态平衡.包括生理性优势细菌.共 生性细菌、生理性真菌。
目前卫健 委批准可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主 要有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肠球 菌属.链球菌属.芽孢杆菌属.梭 菌属和酵母菌属。
临床上常用的益 生菌类药物有双歧杆菌三联活菌 胶囊.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地衣 芽孢杆菌活菌胶囊.酪酸梭菌活菌24 _ 202(.:.11*40*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胶囊、布拉氏酵母菌散等。
富含益生菌的食物主要是发酵类食物.如酸奶.奶酪.豆豉、泡菜等。
益生元益生元是一种非活性的营养物质通常在胃和小肠保持未消化状态.在结肠能选择性刺激一种或数种生理性细菌生长增殖.同时剌激肠道蠕动和肠道腺体分泌.进而增进宿主健康。
A56-陈 必--陈延熙教授先进创新的益微增产菌筛选技术路线
陈延熙教授先进创新的益微增产菌筛选技术路线陈必杨奇华(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及生物技术学院)一、陈延熙教授是植物病理学一代大师1978年陈延熙教授在桂林阳朔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学术研讨会上作了“植物病理学十批判”的报告,我们受到巨大振憾。
陈延熙教授开始组建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室,陈延熙教授科研助理梅汝鸿曾同我同在一起承担第一届工农兵的“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彼此熟悉,我决定参加植病生防。
1979年5月9日学校正式批准成立“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室”。
陈延熙教授安排我的任务是有益的芽孢杆菌的筛选。
我同陈延熙教授有了“零距离”的接触。
最先的感受,陈延熙教授“十批判”宏论使我们茅塞大开,“植物体自然生态系”理念。
很快清洗了我们脑中的传统植物病理学中的错误、缺蚀、不足,在我最初几年承担“有益芽孢杆菌筛选”工作特别有体会。
二、马掌水神奇的效果陈延熙教授为加强我们植物体自然生态系的认识,他让我们研究“马掌水”。
陈先生养花,常用马掌水。
现在年青人可能都不知“马掌”为何物。
“马掌”就是铁匠铺师傅,给马钉“铁马掌”前,要将马蹄下瑞表面进行切割修理,切削下来的马掌片及碎碴,放在水中置于露天沤制。
陈延熙教授要我们镜扴分离一下,微生物多的看不清,分离也是庞大、复杂、微生物群体,并且是个动态的群体。
按陈先生指点,我们将马掌水喷到黄瓜上,黄瓜长的叶色浓绿,增产21.8%,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竟能达67.5-83.2%。
真叫人大开眼界。
陈先生还用西汉“汜胜之书”记载的“溲种法”告诉我们,这是我们老祖宗在2000年前的生物防治,溲种法同马掌水同工异曲。
溲种法是将各种马、牛、猪骨头砸碎、煮熟,放在缸里沤泡,加上附子,反复将其裹到种子表面,能增产10倍。
后来,有人用日本EM在北京朝阳地区做试验,号称“坐在猪圈里喝咖啡”,我将EM作了分离培养,它的菌群远远不如我们的“马掌水”。
闫万英老师,曾将溲种法同当时各种农药、生长刺激素作了一个对比,溲种法名列前矛。
A53-尹英华--缅怀将植物病理学带入新时代之先导
缅怀将植物病理学带入新时代之先导——陈延熙教授尹英华(北京市通县植保站)缅怀陈延熙教授(1914-1990年)一生对植物病理学的巨大贡献,展望当前我国在植物病理学之盛况,不能不怀顾陈先生三十多年前给我们展现的植物病理学那划时代的前景;在植物生态学研究方面从林传光先生的宏观生态学向陈先生微观生态学的发展,进而向分子生态学的过渡。
我深为母校植病拥有俞大绂、林传光、陈延熙三代大师而骄傲,他们教给我们知识,让我们受用一辈子。
陈教授返璞归真,发展有机农业,这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生态安全的保障,保证生态自然平衡。
他提倡相对防治。
主张利用有益微生物的生物防治等等学术思想,无不闪耀着先进的划时代的光辉,将植物病理学带入下一个新时期。
追忆一九七八年广西阳朔会议,陈先生作了“植物病理学十批判”(后称之现代植物病理学及其发展)的主题报告,让与会者耳目一新,这是对我国在防治植物病害方针、植物病理学研究等重大课题的启示和创新。
他提出植物病理学应称为“植物医学”、“植物保健学”。
因为我们不光是要认识病害,更重要的是要预防病害、防治病害和控制病害,要固本保健。
要做到:顺之于自然、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回归于自然,这正是固本、促活、创新思路的体现。
他提出:在植物病理学中,微生物与植物組织细胞处于一种和平共处的平衡状态,在这种自然生态环境中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自然现象。
他提出的有机系统理论的思想,作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同其所在的生态环境下不仅与其宏观生态,更重要的受其微生态中各种微生物,有着密切的不可侵害的有机联系,相互之间有竞争、有寄生、有拮抗等关系,处于相互抑制又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中。
他主张在植物病害的防治过程中,不能脱离植物和病原菌同时所处的微生态环境中的相互作用。
在人类农业活动中,如何有效的利用作物体周围存在的丰富的微生态资源,注意到生物体和人类对于植物病害和巨大能动作用的有机农业思维,指导植物病害防治,达到防病、治病、丰产、优质、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
陈卫:小菌种 大梦想
陈卫:小菌种大梦想作者:暂无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20年第6期文/张双虎今天,从医学界、学术界到普通人,益生菌的功效已得到广泛认可。
但在20多年前,没有几个人知道益生菌是什么,也很少有人去关心和研究。
幸运的是,在这个领域,有人在几十年如一日地耕耘。
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让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益生菌可用。
2019年,江南大学副校长陈卫凭借在益生菌研究方面做出突出成果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位低调而淳朴的科学家和他的益生菌研究才开始走进公众的视野。
做“无人知晓”的基础研究“人体有海量的菌群,上百万亿数量的肠道微生物。
随着人们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发现肠道微生物既受年龄、种族等生理状态的影响,也会被膳食等外部因素改变,与健康息息相关。
”谈到自己的研究领域,陈卫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基于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近年来科学家发现益生菌的功能越来越多。
除对便秘、腹泻这种肠道疾病有治疗作用外,益生菌还可以调节血脂、血糖,对湿疹、银屑病、儿童感冒、酒精性肝损伤等免疫、代谢相关疾病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益生菌的作用很多,也非常重要。
包括食源性危害因子的去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辅助调节脑肠轴等。
”陈卫补充说,“益生菌发挥着健康调剂的作用,可以用于食品、保健食品,还有部分药物。
目前这方面有很多研究,也有少量商业化的产品。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主要诉求是填饱肚子,直到20世纪90年代,益生菌研究还是个冷门,很少人知道有这样一个产业。
“因为我们是做食品科学研究的,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食品微生物,当时认识到益生菌对健康很有帮助,就隐约意识到将来人们会有很大的需求。
实际上,我们早期开始做研究的时候,就是要抓住这样的需求。
”陈卫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会越来越旺盛。
前瞻的眼光和开放的头脑使陈卫敏锐地意识到这个行业一定有未来。
于是,他带领团队成为国内最早一批益生菌研究者。
益生菌研究的难点之一是菌种筛选,需要到各地对传统发酵食品、健康人群等样本进行收集整理,投入大,工作量大,不容易发论文出成果。
2020-2021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定州丁村中学高三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定州丁村中学高三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有关生物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基因工程中,需要用氯化钙处理的环节是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菌B.基因工程中,用反转录法合成胰岛素基因时只能从胰岛B细胞中提取相关的模板C.细胞工程中,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原理和诱导融合的方法都相同D.细胞工程中,除去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和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均需要酶处理参考答案:C基因工程中使用氯化钙可使受体细胞处于感受态有利于目的基因的导入,A正确;用反转录法合成胰岛素基因时要从胰岛细胞中提取相应的mRNA,B正确;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都是属于细胞工程中的细胞融合技术,都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造成染色体的变异,但两者所需要的酶、具体操作以及所得的结果有差异,故 C错误;植物细胞壁的除去需要纤维素酶、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需要胰蛋白酶,D正确。
2. 细菌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下列物质中不能影响细菌的细胞壁结构的是A.溶菌酶 B.青霉素 C.CaCl2 D.纤维素酶D3. 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进入繁殖季节。
光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下。
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 鸟类的繁殖活动通过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完成B. A、B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C. B作用的靶细胞只有性腺D. C可通过反馈作用调节激素A和B的分泌参考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下丘脑能够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性腺分泌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性腺产生的性激素又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使之分泌相关激素水平降低,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由图可知A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性腺激素,C是性激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延熙教授是1932年参加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科学家——纪念陈延熙教授百年诞辰梅汝鸿等河北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上传陈延熙教授出生1914年12月23日,2014年是陈延熙教授百年诞辰。
在1990年12月9日他老逝世之后。
他的同事、朋友、战友,以及王琦教授为首的团队本着“尊师敬老、怀念前辈、传承发展、创新争优”的宗旨,不但关心微生态学科及其事业的发展,非常希望能为陈延熙教授出本论文集。
2008年大家达成一个共识,陈先生对发表论文非常严格,不但他生前留下墨宝甚少,就是他的团队成员,发表文章也少。
大量学术成就反应不出来,更反应不出来学术思想传承、发展、创新的过程。
决定系统整理益微增产菌系统资料,在纪念陈延熙教授百年华诞时,陈延熙教授的理论和实践有个粗线条的认识。
因此,目前“微生态学及其事业资料汇编”已出到第八集,已收到陈先生百年华诞纪念文章20多篇(更多的在近期脱稿),其中12篇已作为7次催稿,分别呈送给各位领导和诸位同仁。
待大部分纪念文章集中起来后,将就陈先生的学术理论和实践分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专题研究、总结提高、提炼升华。
在2014年7月1日前完成此工程。
为各位领导、诸位同仁提供一个对陈延熙教授的理论和实践有个细线条的认识。
本集(微生态学及其事业资料汇编第八集)将是陈延熙教授1932年参加革命及对植物病理学划时代贡献的精华版本。
供各级领导、诸位同仁筹备纪念陈延熙教授百年华诞时的参考资料。
一、陈延熙教授是1932年就参加革命的老前辈陈延熙教授是在1932年,参加“左翼社会工作者联盟”,是他正式参加革命工作的时间。
(附件一:1988年7月26日中共农业部党组第77号文件“关于更改陈延熙通知参加革命工作时间的批复”)。
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坚定、积极、出色地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发挥了党员起不到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时,按党的指示在农业科技战线上传承、发展、创新地实现他为共产主义战斗一生的誓言。
(一)1932年就参加革命1932年,陈教授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做学生工作,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左翼社会科学工作者联盟”(简称“社联”)。
加入社联后,立即投入营救地下党负责人,其兄陈延庆(又名王翰)工作。
他请史良等知名人士出面辩护,利用敌人的弱点,胜利完成任务。
详见“微生态学及其事业资料汇编第六集”(以下各集简称某某集)19-21页。
(二)陈延熙教授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陈先生自1932年起直至离世,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1932年至1949年之间17年中,他是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奋斗在中国各个革命时间。
1932年正式参加革命工作,1933年至1936年在山东、青岛领导、参加轰轰烈烈的学生抗日运动,1938年在陶铸领导下,参加“汤地合作社训练班”,在湖北恩施地区将抗日救亡统一战线工作做的有声有色;1939年至1945年在成都对敌伪进行了顽强机警地斗争,为抗日胜利起了一个共产党员起不到的作用。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农学院宣传新民主主义,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教职工迎接解放。
北京和平解放前夕陈先生担任农学院抢救组组长。
详见第七集22-28页。
(三)根据党的安排,革命的需要,全心全意投入植物病理学新的战斗岗位。
北平和平解放后,陈先生前往大连探视疗伤的其兄王翰(新中国成立时,任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常务副部长兼党组书记)要陈延熙教授找陶铸安排工作。
陶铸果断地不让陈先生参加南下团,陶铸告知陈先生:“现在解放了,科学工作很重要,更需要科技人才,你不必去做一般性的党务工作,留下来搞科学技术工作,是国家最需要的”。
陈延熙教授丝毫不犹豫地接受党的安排,在新的植物病理学岗位上奋斗终生。
见第七集29-30页。
二、陈延熙教授对植物病理学作出划时代的贡献中国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史是众多前辈在植物病理学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中遵循实践-理论-实践过程中建立、发展起来的。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前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谢家声(1887)、邹秉文(1893)、戴芳澜(1893)、俞大绂(1901)创建了植物病理学;林传光(1910)奠定了植物病理学的基础;陈延熙(1914)推动,发展了植物病理学。
见第三集。
(一)林传光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奠定了植物病理学的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没有自己的植物病理学教材,多用一些参考材料。
1956年林传光的“普通植物病理”奠定了植物病理学基础。
林先生这本巨著,汇集了前人的精华,更重要的林先生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科研、生产的实践作了严谨、超前的表述:在病原学部分,真菌学不用说,水平超前;细菌学、病毒学也是当年高水平的;侵染程序和侵染循阐述得严谨,有远见;流行和防治部分写得科学、实用;此外,在植物病理学、植物生理病害、植物杀菌素……等等方面都有科学地创新的表述。
见第三集24-27页。
(二)陈延熙教授对植物病理学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微生态学及其事业资料汇编第一至第八集,都是在呈述陈延熙教授对植物病理学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今年呈献给各位领导及诸位同仁催稿第一至第七期12篇纪念陈延熙百年华诞文章同样作了印证。
1978年10月在广西桂林阳朔召开的中国植物病理学学术研讨会,称之阳朔会议,是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植物病理学学术会议。
她如此受重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陈延熙教授在会上作:“现代植物病理学及其发展”的主题报告。
也被广泛为流传称之的“植物病理学十批判”。
植物病理十批判的要点:①“植物病理学”应称“植物医学”、“植物保健学”;②植物病害(有害生物)起源生态观;③病原菌平反,同病原菌和平共处;④赫法则的缺陷及负面效应;⑤判单一病原论,复合病害是病害的主流;⑥伏侵染;⑦物体自然生态系;⑧判绝对防治,提倡相对防治;⑨工合成品种;⑩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长期革命工作中,陈延熙教授精通“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
植物病理学十批判中充满了哲学语言。
1988年回龙观饭店举行的增产菌学术研讨会上,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于光远称:“增产菌在自然科学实践中丰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
增产菌工作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典范”。
阳朔会议后,陈延熙曾到22个省市做专题报告、讲学、讲座、讲话过程中,曾用多种题目“植物病理子及其发展”、“论传统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害起源生态观”、“非生物因学与植物病害”、“植物保健学”、“植物生态系”、“植物体自然生态系”、“植物生态病理学”、“植物生态工程学”、“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学”……等等来讲授。
其中第四集收集了陈延熙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三次系统讲课的录音,录音整理的文字版本。
本集附上陈延熙教授两次讲课的笔记(提纲),附件三。
(三)陈延熙教授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想指导植物病事学科创新的实例。
陈延熙教授早年参加革命,之后又长期从事学生革命运动、群众革命运动,使其具有创见的科学家。
他善于钻研、思维敏捷,科学传承、勇于创新。
1、1940年他的硕士学位课题是真菌生理的研究,发现柑桔青霉菌的孢子萌发需要生长素,这一发现较国外早十多年。
2、1949年他的“腐霉菌的无机营养论文发表,其后进一步研究该菌的营养问题,发现氨基酸的毒害作用,较国外早十余年。
3、上世纪50年代初东北苹果树腐烂病暴发,危害严重。
对苹果树微生态系进行研究,发现该病由于树体抗病性下降而引发流行的,这为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提出的以加强栽培管理,提高苹果树势为主体的防病策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后取得巨大成功。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上世纪50年代中期应陶铸、雍文涛之邀请赴海南岛调查橡胶病害,他发现海南岛没有橡胶白根病,并建设种植三叶橡胶。
数十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他的建议是正确的。
(五)上世纪50年代后期,陈延熙教授作为访问学者赴东德进修,他主修抗菌素,在这过程中,他认识到抗菌素仍是“药”,对菌有毒,同样对人也有毒,不适合中国国情,而改为研究抗病菌。
后来在国内外次筛选“益菌”,从植物体内内生共菌去筛选,并专挑不产生抗菌素益菌作目标菌株。
(六)上世纪60年代初陈延熙教授进行柑桔黄龙病研究,证明全国柑类、普通带有速衰病毒,利用了弱毒系菌株防治速衰病有明显的效果。
文革中越南前来引进弱毒株。
十年后,南非弱毒株开始用于生产。
(七)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
陈延熙教授研究甘薯黑斑病,发现甘薯周身带菌,种薯收获时,黑斑病菌3天之内侵入种薯。
收获后用0.1%硼砂水浸种薯,晾干后,窖藏。
第二年用无菌土育苗,效果异常好,基本控制住黑斑病。
河南省用此法1956-1970年,每年挽回损失600万元。
当时,每斤鲜薯2分钱,折合今天鲜薯每斤2元,每年挽回损失相当6亿元。
(八)上世纪60年末至70年代初陈延熙教授研究发现苹果树病烂病和苹果干腐病;甘薯黑斑病和甘薯镰刀菌干腐病都有潜伏侵染、复合侵染的特性。
提出改善栽培条件,促进苹果树、甘薯薯块内环境,促进其活力增加、增强抗病性,达到控制病害目的。
后来,再加上益微增产菌进入个体生态系的调控。
形成苹果微生态调控措施。
受到国内外人士高度重视。
近几年韩国每年都进口微生态制剂——益微增产菌,在韩国、在北京中韩学术交流中得到韩方好评。
(九)上世纪70年代,在对小麦全蚀病的调查和研究过程中,陈延熙教授认为小麦全蚀病不是外来病原菌,是小麦栽培条件变化诱发全蚀病菌猖獗。
随着全蚀病上升,桔抗抑制因素上升,这就是全蚀病消长规律。
陈延熙教授曾在河北丰宁县坝上农科所,将一亩研究试验田,划成660小区,多年每年逐株调查,研究全蚀病动态发展。
陈延熙教授正式建议小麦全蚀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检疫名单中删除。
(十)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棉花枯萎病研究方面陈延熙教授从分析维管束微生态系入手。
在河北廊坊建立棉花枯萎病病圃,多年每年大量分析维管束微生物区系。
利用益菌调控棉花个体微生态系。
达到促益控病控害。
陈先生这种微生物区系分析,从潜伏侵染和复合侵染概念出发,利用生物、化学、物理手段调控微生态系,防控枯萎病。
之后,在新疆哈密瓜萎蔫病、华北西瓜枯萎病、云南香荚兰上的等萎蔫病的研究得到推广应用。
(十三)1979年陈延熙教授指导利用洋蔴炭疽菌接到苹果树上,防治苹果炭疽病,获得相当喷洒波尔多的效果。
这是国际上第一次利用强致病菌防治强致病菌,引起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报刊也作了多次报导,曾士迈院士在其“免疫学”教材中,作为中国学者创新亮点编入其中。
三、益微增产菌益微增产菌是陈延熙教授学术思想典型代表,也是陈先生为植物病理学作出划时代贡献核心范例。
益微增产菌产生背景应该从1932年陈延熙教授参加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深入他一生的方方面面。
传承创新,重视实践使他形成务实的学术思想和科学的技术路线。
益微增产菌是在1976年开始实验室工作,1979年进入两亩地三种作物的田间小区试验,1986年开始示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