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需求侧响应发展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需求侧响应

需求侧响应

需求侧响应
电力需求响应(Demand Response,简称DR)是指电力市场价格明显升高(降低)或系统安全可靠性存在风险时,电力用户根据价格或激励措施,暂时改变其用电行为,减少(增加)用电,从而促进电力供需平衡、保障电网稳定运行、抑制电价上升的短期行为。

简单来说,需求侧响应是用户响应电网的号召,有计划地暂时调整自己的用电情况(包括减少和增加两种情况),从而促进电力系统稳定的行为。

20世纪90年代,我国电力供应紧缺,为了保护电力资源,实行计划用电,强行限制需求侧用电量,超标企业会被强行拉闸限电,属于政府对电力市场对行政干预。

到1993年,传统电力需求侧管理被正式引入我国,以经济手段解决缺电问题,从限制电能的消费,转变为减少电能的浪费。

我国开展的需求侧管理工作主要有峰谷分时电价和负荷控制两项。

而在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后,传统一体化电力公司被拆分,难以找到一个需求侧管理的责任主体,我国的电力供应也已经具有足够保障,需求侧管理需要变革为“电力需求响应”。

需求响应不再是强制手段,而是发出信号驱动用户自愿响应;目的也不止是供需平衡,也包括提高系统消纳可再
生能源电量,并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

同时,需求响应可以充分唤醒负荷侧沉睡资源,引导客户优化用电负荷,促进源网荷储友好互动,增强电网应急调节能力。

我国不同省份的定义、类型、流程、效果评估和补偿机制等等有所不同,在各省份政府发文公布的需求响应实施方案中会有具体描述。

综合需求响应研究综述及展望

综合需求响应研究综述及展望

综合需求响应研究综述及展望随着能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凸显,以及电力市场的不断发展,综合需求响应在能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

本文将对综合需求响应进行全面综述,分析其发展现状、问题与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综合需求响应(Integrated Demand Response,简称IDR)是指通过价格信号、激励机制等手段引导用户优化用电方式,在满足基本用电需求的前提下,实现电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综合需求响应的意义在于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是智能电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综合需求响应起源于美国,最初是为了应对2000年左右的电力危机而提出的。

自那时以来,综合需求响应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渐发展成为电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动综合需求响应项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的DR计划和欧洲的DSO计划。

我国自“十二五”规划以来,也大力推动综合需求响应的发展。

多个城市开展了综合需求响应试点工作,通过给予用户相应的补贴和优惠政策,引导用户参与电力需求侧管理。

随着电力市场的逐步开放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我国对于综合需求响应的需求还将不断增长。

尽管综合需求响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应用前景,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和政策支持不足。

当前,许多综合需求响应项目的运营主体仍然是政府机构或国有企业,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尚未完全建立。

政策支持也不足,很多用户对于综合需求响应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不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动力。

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行性在于,进一步完善综合需求响应的市场机制和管理制度,加强政策宣传和用户教育,提高用户参与度和积极性。

同时,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提高综合需求响应的技术水平和应用效果。

例如,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还可以探索综合需求响应与其他能源管理技术的融合,如储能技术、分布式能源等。

电力需求侧管理面临的形势分析及建议

电力需求侧管理面临的形势分析及建议

欢迎阅读电力需求侧管理作为保障电力供需平衡和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在经济运行调节和节能节电工作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源革命、电力市场改革、大气污染防治等工作的深入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环保压力、技术条件等也都发生了显着变化。

今年9月份,国家六部门发出《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新形势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通知》,发布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修订版)》,给未来的电力需求侧管理指明了方向,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电力需求侧管理现状自上世纪90年代电力需求侧管理传入我国以来,政府高度重视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探索和实践。

政府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引导支持地方政府设计电力需求侧管理专项基金,积极启动需求响应试点,1753施,在(一)(二)9实施需求响应等,促进供需平衡和节能减排。

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中明确,要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建设国家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总结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经验,实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专项行动,引导电网企业支持和配合平台建设及试点工作,鼓励电力用户积极采用节电技术产品,优化用电方式;扩大峰谷电价、分时电价、可中断电价实施范围;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增强电网调峰和需求侧响应能力。

2017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新形势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通知》,发布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修订版)》,提出要紧紧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进一步发挥电力需求侧管理在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和电力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可以说,电力需求侧管理迎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三)“互联网+”智慧能源将有力支撑需求侧管理“互联网+”智慧能源,即能源互联网,是互联网理念、信息技术和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后的新形态。

“互联网+”是手段,智能化是基础,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先进能源体系是目标。

电力需求响应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电力需求响应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电力需求响应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今年受高温天气影响,全国多地出现电力缺口。

在当前电力供需紧平衡状态下,电力需求响应已经成为当前调节供需平衡的重要措施。

同时,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已是必然趋势,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任务十分迫切,对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能力提出了更高需求,发展电力需求响应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电力需求响应发展现状(一)基本概念需求响应(demand response,DR)指电力用户针对需求响应实施机构发布价格信号或激励机制做出响应,并改变自身用电模式的市场化参与行为。

具体来说,就是在电能供应和使用必须实时平衡的电力系统中,新能源出力波动、极端天气及可靠性事件等导致系统在局部地区、时段出现缺电或者调峰能力不足情况时,由需求响应实施机构组织用户或者负荷聚合商按照不同响应级别调节自身用电功率,并根据电价或者激励政策获得一定收益。

总体上,需求响应按照驱动方式可分为价格型和激励型两类。

价格型需求响应是指通过电价政策引导用户主动改变自身消费行为,包括分时电价、实时电价及尖峰电价等;激励型需求响应是指直接采用激励政策和补偿方式,引导用户参与系统所需的负荷调整项目,包括直接负荷控制、可中断负荷等。

(二)发展历程世界范围内来看,美国电力市场环境开放,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最先启动电力需求响应技术研究和试点,是世界上实施需求响应项目最多、种类最齐全的国家。

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区先后广泛开展试点研究,均已形成相对成熟的经验。

21世纪初,电力需求响应的概念引入我国,2012年,北京市、苏州市、唐山市、佛山市四个城市被确定为首批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上海市为需求侧响应试点,分别实施了项目试点工作并逐步发展形成规模。

国家层面相继出台政策文件,2015年《关于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的实施意见》首次提出逐步形成占最大用电负荷3%左右的需求侧激动调峰能力;今年出台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要求,力争到2025年,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负荷的3%-5%。

电力用户能效监测与需求响应研究综述

电力用户能效监测与需求响应研究综述
s p o n s e we r e a n a l y z e d . Ke y wo r d s : p o w e r s y s t e m; e n e r y g e ic f i e n c y mo n i t o in r g ; d e ma n d r e s p o n s e ; h i g h e ic f i e n c y t e c h n o l o y ; g i n -
第3 l 卷, 总第 1 7 9期 2 0 1 3年 5月 , 第 3期
《节 能 技 术 》
E NER GY C ON S E RVA 兀O N T E C HN OL OG Y
Vo 1 . 3 1 , S u m. N o . 1 7 9
Ma y . 2 01 3, No . 3
电力用户能效监测 与需 求响应研究综 述
彭旭 东 , 邱泽 晶 。 肖楚鹏
( 国 家电 气设备 检 测 与工程 能效 测评 中心 ( 武汉) , 湖北 摘
武汉 4 3 0 0 7 4 )
要: 本 文介 绍 了能效监 测 系统 的技 术 实现 及 其在钢铁 、 建 筑、 电力等行 业 的应 用情 况 , 论 述
利 用高 级量 测 、 高效 控 制 、 高速通信、 快 速储 能等 技 术, 实 现用 户响应 迅 速 、 计量公正准确、 数 据 采 集 实
体系与新机制, 将有力推动典 型电力用户的能效提
时, 构建 电网与用户 电力流、 信息流、 业务 流的新型
收稿 日期 2 0 1 2—1 2—1 0 修订稿 日期 2 0 1 3—0 3— 0 6
d u s t r y we r e d e s c i r b e d,a n d e n e r g y e ic f i e n c y s i mu l a t i o n mo d e l s we r e s u mma i r z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B e s i d e s , b o t h t h e f o r e i g n a n d d o me s t i c r e s e a r c h o f d e ma nd r e s p o n s e we r e b r i e l f y i n t r o d u c e d .F i n a l l y, t h e p r a c t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h i s h e ic f i e n c y t e c h n o l o y g a n d e o n t r o l i n g s y s t e m i n e n e r y g ma n a g e me n t a n d d e ma n d r e —

智能电网中的电力需求侧响应技术研究与应用

智能电网中的电力需求侧响应技术研究与应用

智能电网中的电力需求侧响应技术研究与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电力需求正迅速增长。

如何满足人们对电力的需求,确保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成为了迫切的问题。

智能电网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力供应和管理系统,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

而电力需求侧响应技术作为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电力需求侧响应技术是指通过激励用户主动调整用电行为,以适应电网供需平衡、提高用电效率、降低电网运行成本的一种技术手段。

它可以通过对用户的用电需求进行有效调度和控制,使得电力系统在峰值电量时段达到更好的平衡,减少电力浪费,提高整个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和管理能力。

一方面,电力需求侧响应技术可以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用户的用电数据,确定用户的用电模式和用电特征。

结合用户的个人偏好、生活习惯和需求,将用电需求划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的级别。

根据不同的用电级别,智能电网可以向用户提供相应的用电建议和用电计划,引导用户在用电高峰期间减少用电量,合理调整用电负荷。

另一方面,电力需求侧响应技术可以通过智能电网系统与用户家电设备的互联互通,实现对家电设备的远程控制和调度。

当电网负荷过大或供电不足时,系统可以根据电网当前的工作状态和负荷需求,向用户发出降低用电负荷的信号。

用户家电设备接收到信号后,可以自动进行调整或停止使用,减少对电力系统的需求。

在实际应用中,电力需求侧响应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它可以有效应对电力系统出现异常故障或需求过大的情况。

当电力系统面临高峰期或突发故障时,通过启动电力需求侧响应技术,可以迅速实现对电力负荷的调控,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其次,电力需求侧响应技术可以促进能源的合理利用和节能减排。

电力系统中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通过对用户用电行为的有效引导和改变,可以减少无效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再次,电力需求侧响应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的电力供需模式,实现供需平衡和负荷均衡,降低电网的运行成本,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电力系统中的负荷预测与需求响应技术研究

电力系统中的负荷预测与需求响应技术研究

电力系统中的负荷预测与需求响应技术研究1. 引言电力系统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的电力供需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电力需求。

因此,负荷预测和需求响应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电力系统中的负荷预测与需求响应技术,以及它们在提高电力系统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的作用。

2. 负荷预测技术负荷预测技术是电力系统运行的重要一环。

准确的负荷预测可以帮助电力系统规划部门合理安排电力资源,避免电力供应过剩或不足的情况发生。

负荷预测技术通常可以分为短期负荷预测、中期负荷预测和长期负荷预测。

短期负荷预测主要用于日前调度,中期负荷预测用于月度或年度资源计划,而长期负荷预测则被应用于电力系统的长远规划。

负荷预测技术常用的方法包括统计模型、时间序列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等。

这些方法可以结合历史负荷数据、气象数据和经济数据等,通过建立负荷与相关因素的数学模型,进行负荷预测。

3. 需求响应技术需求响应技术是指通过调整用户电力需求的时间和规模,以适应电力系统的供需情况和实现电力系统的平衡。

需求响应技术可以有效减缓负荷高峰,优化电力调度,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主要的需求响应技术包括价格响应和可控负荷管理。

价格响应通过电价制定,鼓励用户在电力需求高峰期间减少用电,以获得经济激励。

可控负荷管理则通过智能电网技术和智能电表等设备,实现对用户用电设备的远程控制和管理,以降低峰谷差,平衡供需关系。

4. 负荷预测与需求响应的应用负荷预测与需求响应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电力系统调度和运营中,准确的负荷预测可以帮助调度员合理安排发电机组出力和电网调度,优化电力供应结构,减少电力系统的运行成本。

其次,在电力市场中,负荷预测和需求响应可以帮助市场参与者更好地制定电力交易策略,实现供需匹配,提高市场的效率和公平性。

电力需求侧响应的实施策略与效果评估

电力需求侧响应的实施策略与效果评估

电力需求侧响应的实施策略与效果评估标题:电力需求侧响应的实施策略与效果评估摘要:本论文通过分析电力需求侧响应的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将电力需求侧响应作为解决电力需求与供应矛盾的一项重要手段进行研究。

首先,论文提出了相关的研究问题及背景,然后分析了研究方案方法,接着进行了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最后给出了结论与讨论。

关键词:电力需求侧响应,实施策略,效果评估,供需矛盾一、研究问题及背景电力需求与供应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电力供需平衡问题是当今电力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电力需求侧响应作为一种新型的调节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研究旨在分析电力需求侧响应的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以填补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二、研究方案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综合分析,了解电力需求侧响应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确定实施策略:基于电力需求侧响应的特点和国内外案例的经验,提出电力需求侧响应的实施策略。

3. 数据收集:收集相关电力需求侧响应的数据,包括用户的电力需求信息、参与电力市场的数据等。

4. 数据分析方法: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和经济学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电力需求侧响应的效果。

5. 结果呈现:通过图表、数据描述和相关分析进行结果呈现,对研究结果进行解读和分析。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1. 数据分析:通过统计方法和经济学模型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数据描述、相关系数分析、回归分析等。

2. 结果呈现:将数据分析的结果通过表格、图表等形式进行呈现,直观展示电力需求侧响应的实施策略及其效果评估。

四、结论与讨论1. 结论: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总结电力需求侧响应的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的主要结果。

2. 讨论: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包括实施策略的可行性、效果评估结果的合理性等。

同时,探讨电力需求侧响应在未来电力市场中的发展前景和应用潜力。

结论:通过对电力需求侧响应的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的研究,我们发现电力需求侧响应是一种可行的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电力供需矛盾。

新能源电力系统中需求侧响应技术应用及发展

新能源电力系统中需求侧响应技术应用及发展

新能源电力系统中需求侧响应技术应用及发展作者:林茸来源:《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年第19期摘要目前化石能源正在逐渐地减少,而且气候变化问题也变得非常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发展新能源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在日益复杂的电力系统背景下,能源形式及多方主体的用能形式越发多样化,分布式电源的渗透率不断增加。

因此为了实现能源优化配置,减少能源传递过程中的能耗并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充分利用需求响应(DR)技术来提高电网发展适应性、安全可靠性及经济稳定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就新能源电力系统中需求侧响应技术应用及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能源电力系统需求侧响应应用发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各方面的飞速发展,我国全社会电力消费量呈上升趋势。

然而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是发达国家的3~11倍,“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式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缓解。

为了推动能源领域结构性改革,有效促进能源和信息深度融合,不仅需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更应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充分应用需求响应(DR)技术。

需求响应(DR)技术具有响应速度快、成本低、环境污染小等诸多优势,同时还可以建立电力交易机制,以电价信号为经济杠杆,影响用户的用电行为,从而实现电网负载的削峰填谷,缓解用电紧张,维持电网稳定。

1 新能源电力系统中需求侧响应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充分利用需求响应(DR)技术,与电力系统中其他相关业务系统实现信息交互。

通过收集需求侧负荷信息,通过分析、编排组合和优化策略生成调控计划和调控策略,将调控策略或负荷限额指令发送到前置采集和监视服务器,通过前置采集服务器发送给需求响应终端或相关的能源管理系统执行。

自动需求响应技术还可通过营销业务系统建设相应客户档案信息,同时记录需求响应的实施效果。

1.1 兼容DR的综合资源规划技术对于新能源电力系统而言,必须要综合考虑供应侧与需求侧资源,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实施综合资源规划,这样就可以降低新能源发电规模化接入对电力系统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此外,还能够为DR技术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供很大帮助。

关于电力需求响应问题探析

关于电力需求响应问题探析

关于电力需求响应问题探析◎彭志峰随着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能源需求量加大,保证能源的合理调整与分配,有利于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目前看,世界能源发展已经向智能化、现代化方向发展,这已经成为时代的大趋势。

能源建设要满足整体的发展需求,才能体现其自身的最大价值。

电力需求响应主要是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电力能源为纽带,在生产、输配、消费各个主要的环节,实现多品种、多样化、全方位的能源深度互换、互联、互动,以此形成高效、智能、低碳的智慧能源建设体系,能源互联网就是当前各电力企业追求的方向,通过方案解决当前存在的运行问题,实现智慧能源体系目标。

传统的电力能源建设,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发展需求,为了更好地保证整体服务能力,则需要建设能源互联网,在原智能电网建设的基础上融入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使各种能源能够成为重要的补充,合理分配与使用,通过先进的自动控制、信息处理、网络通讯技术支撑,使各种能源能够在一个平台整体汇集,实现一种全新开放式能源生态系统。

系统特征明显,优势更好,保证各品种能源与动力间的切换与互联,用最先进的信息数据传导与感应,使他们之间形成强烈的正反互感、互联及互动,主要包括供应方互动、需求方互联、供需双方互通,有效打通了各个运行的环节节点,使供需更加平衡稳定。

当前的发展迫切需求电力响应技术,确保了电力供、需、储、运各环节密切互动,提升了能源系统综合利用效率。

不论是从国际对接、国家发展,还是行业进步、企业创新层面上看,积极快速的进行电力需求侧资源开发与建设,都是推进电力需求响应机制实施的关键环节。

一、国内外电力需求响应实践与发展回顾从国内外的发展上看,很多的国家已经深刻意识到了电力的重要性,为了保证电力的稳步发展,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改良,保证了整体的运行效率与服务质量。

电力需求侧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最为主要的环节,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和知名能源企业,已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开发是战略发展的前提目标。

对于需求侧资源的建设,能够根据当地的用户需求,在积极利用与保护上进行有效的分配与利用,比如各种电力弹性负荷、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储能设备等的建设,在能源使用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电力系统价格信号信息做出的响应,后台直接进行削峰填谷、追踪可再生能源出力、为系统提供调频辅助服务等。

电力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报告

电力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报告

电力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报告引言:电力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能源之一,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本报告旨在研究电力现状,并分析电力发展的趋势,以提供相关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在电力领域做出明智决策的依据。

一、电力现状研究1.国际电力市场概况国际电力市场规模庞大,涉及发电、传输和配送等各个环节。

目前,清洁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正逐渐取代传统的化石燃料发电,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同时,能源互联网和能源存储技术等方面的创新也在不断推动电力市场的发展。

2.中国电力市场发展情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电力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中国的电力供应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能源结构不合理、电力线路损耗严重、电力设备老化等。

尽管如此,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推动电力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对清洁能源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二、电力发展趋势分析1.清洁能源的发展2.智能电网的建设智能电网是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电力供应、配送和使用的智能化管理系统。

它具有自动化、可靠性高、能源利用效率高等特点。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电网将成为未来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提高电力的稳定供应和效率。

3.能源互联网的兴起能源互联网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将能源供应和需求进行智能匹配和优化,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供应效率。

它减少了能源的浪费和损失,实现能源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配置。

能源互联网将进一步推动电力市场的发展,改善供需平衡和能源结构。

4.能源存储技术的创新能源存储技术是解决能源波动性和间断性的重要手段,能够将多余的电力储存起来以应对供求之间的不平衡。

现在有多种能源存储技术可供选择,如电池储能、氢能储存等。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能源存储技术将在电力领域有更广泛的应用。

结论:电力市场正朝着清洁、智能、互联网化的方向发展。

未来电力发展的趋势是清洁能源代替化石能源,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的建设,以及能源存储技术的创新。

在电力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管,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和投入,消费者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共同推动电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需求响应技术原理及建模综述

需求响应技术原理及建模综述

Vol.8 No.7 July 2018第8卷 第7期 2018年7月The Journal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新 型 工 业 化需求响应技术原理及建模综述王鹏,刘敏(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20025)摘要:电网的供给关系是由发电侧和需求侧构成的,在传统的供需平衡的调整中,一般只调发电侧,随着现代智能电网的发展,调整需求侧负荷的需求响应技术愈发成熟,能够通过需求侧响应技术来进行电网的双向调节,使电网调节手段更多,更灵活,效率更高。

从最初的人工需求响应到现在的美国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需求响应研究中心开发的自动需求响应系统,需求响应技术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与智能电网的发展要求一致。

本文介绍了价格型和激励型需求响应技术的原理以及作用,对响应方式进行了分类,简述了具体的需求响应模型的建立方法。

通过对目前需求响应发展研究情况总结,对中国需求响应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和建议。

关键词:智能电网;需求响应;负荷模型中图分类号: TM732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9335/ki.2095-6649.2018.7.021Review of Demand Response TechnologyWANG Peng, LIU Min(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20025, China)Abstract: The supply relationship of the power grid is composed of the power generation side and the demand side. In the traditional adjustment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the power generation side is generally only adjus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mart grid, the demand response technology of the demand side load is more mature. It can adjust the power grid through the demand side response technology to adjust the power grid to adjust the power grid. The means are more, more flexible, and more efficient. From the initial human demand to the demand response research center developed by the Lau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demand response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 in the direction of information and intelligence,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smart grid.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 and function of price and incentive demand response technology, classifies the response mode and describes the establishment method of specific demand response model.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current demand response development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China's demand response are prospected and proposed.Key words: Smart Grid; Demand responsed; Load model0 引言需求响应(Demand Response,DR )是电力需求侧响应的简称,是指由于用户负荷是具有波动性,具有高峰与低谷的特征,当用户负荷达到高峰时,此时发电厂的发电成本会增加,输电网的负载率也会增大,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受到威胁,当用户负荷达到低谷时,电力系统的发电剩余电量较多,资源未优化配置,电力公司通过调整电价并将电价告知电力电力用户或者通过直接控制的方式来调整负荷,用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用电计划使之用电成本降低,对于电力系统具有削峰填谷的作用以及系统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创新优化电力需求响应,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创新优化电力需求响应,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创新优化电力需求响应,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摘要:随着经济的迅捷发展,人们对于电力需求也越来越高,而在我国由于发展中大国人口基数大,使得能源资源匮乏等问题日益突出。

所以我们必须要积极应对新能源技术带来环境污染和社会影响所造成的各种挑战,同时还要加强对新兴产业与新型服务行业之间相互合作共赢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如何提高创新能力来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传统电力业务向智能化转型升级。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电网建设现状及存在不足之处。

关键词:电力需求;新型;电力系统引言:伴随着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逐步提高,电力系统的电源结构和运行特性将发生显著变化。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发电体系,并逐步提高水电、核电、风电等非水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占比。

1.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背景“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加强对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开发建设,形成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主的清洁能源装机体系。

此外,随着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规模储能应用的加速推进,电网调节能力将大幅提升。

伴随新能源大规模接入,传统电力系统平衡调节资源配置不足、运行控制方式相对单一、电力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逐渐凸显。

2.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性能2.1源消费结构转型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由以煤炭为主向以煤为主、油、气、可再生能源和水电等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高的转变过程中,同时也存在新能源消纳能力不足和新能源发电不稳定性问题,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新的挑战[1]。

为适应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需求,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我国已于2021年1月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新能源和储能技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等共同发展,持续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

2.2碳中和目标下电力行业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能源领域是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领域。

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现状与政策趋势

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现状与政策趋势

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现状与政策趋势
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现状及其未来趋势研究
近年来,我国电力由于投资力度加大,供需基础建设得到大力改善,能源转换结构不断升级,电力行业有效供应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然而,由于需求者采购力不强、机制不到位、市场机制缺失等因素,
需求侧管理与建设的发展存在差距,并不能有效支撑研制和转换结构
改革。

针对上述情况,当前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正在通过创新实践,构建多主体竞争市场,建立大规模绿色电力市场和社会集体采购市场,促进低碳发展,助力清洁能源绿色发展,全面实现电力供需双赢。

同时,努力完善宏观调控,推广需求导向型用电,探索智慧用电新模式,构建成效与优质服务的回馈机制,营造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逐步改
善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状况。

未来,我国将继续在需求侧管理方面深化改革,深化电力供应市
场化改革,力争尽快建立完善的电力需求侧管理体制,推进我国电力
市场全面开放,支持外资参与电力供应、电力中介和电力服务,进一
步宏观调控,探索建立电力边际成本和需求统一调整机制,建立全新
的电力需求侧支撑机制,利用新技术深化用电智能化,建立激励机制,激发需求侧管理积极性与动力,潜心打造绿色低碳、智慧化和高效可
持续的电力市场。

综上所述,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正在不断推进,将巩固深化
需求侧结构,着力建立一个完善的电力市场,构建一个安全供应、经
济有效、活跃市场、社会集体采购等多元化结构,真正实现电力供需
双赢。

温控负荷参与电力需求侧响应的控制策略研究综述

温控负荷参与电力需求侧响应的控制策略研究综述

• 34•温控负荷因其特有的虚拟储能特性在需求侧响应中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论述国内外温控类负荷参与电力需求响应的研究动态,从负荷的控制模型、控制策略、及理论效果进行阐述和总结,并对温控负荷在响应控制策略方面给出合理建议。

传统化石供给能源在当今社会电能有这诸多弊端,以风能、太阳能为主要的新能源的出现可以较好对传统能源进行补充,虽有着可再生性及清洁性等优势,但缺点是容易受到多维因素的影响,如气象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

针对于分布式电源引起的系统内功率波动及频率失衡等问题,大多从学者从电源侧给出解决方案,从调节分布式电源的逆变器控制到储能的功率分配。

随着智能电网和需求侧响应技术的发展,文献(王成山,刘梦璇,陆宁.采用居民温控负荷控制的微网联络线功率波动平滑方法)提出温控负荷的概念,对负荷加以集中或者分散控制,使得温控负荷能够在系统降负荷及稳频方面有着良好的辅助作用,使温控负荷能够更加准确合理被调控,故提出合适的温控负荷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1 温控负荷的控制模型将温控负荷进行合理的参与系统调频、调压、调峰及新能源消纳,需对温控负荷进行必要的数学物理建模。

建立合理的模型能够为控制策略的提出有着良好的基础作用,精确的物理负荷建模能够较为细致模拟出温控负荷的能量交换过程。

1.1 等效热动态模型等效热动态模型是目前温控负荷建模应用和研究比较多的物理模型,该模型将室内环境、建筑环境和温度的变化进行考虑,用等效热容和等效热阻代替内环境和外环境及空调功率可以等效成电能和空调能效系数相除的形式。

根据内环境的复杂程度及建模要求的精准度,等效热参数模负荷建模可以分为有一阶、二阶、三阶模型。

温控负荷负荷一阶模型如下所示:文献(汤俊.空调负荷的频率响应策略与参数优化配置研究)当温度控制装置工作时,室内与室外环境之间的热交换过程包括室内与室外环境之间的热交换,空调与室内环境之间的热交换以及相邻房间之间的热交换。

包括热交换、太阳辐射、内外壁的热容等都会影响热交换过程。

我国电力需求侧响应的模型方法及实施模式研究

我国电力需求侧响应的模型方法及实施模式研究

建立需求侧响应模型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模型设计应基于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准确反映电力需 求侧响应的内在规律。
建立需求侧响应模型应遵循以下原则:
(2)实用性:模型应易于理解和操作,能适应不同场景和用户类型的需求。
建立需求侧响应模型应遵循以下原则:
(3)灵活性:模型应具备动态调整的能力,以应对市场环境和政策的变化。
二、模型方法
1、需求侧响应的概念及内涵
1、需求侧响应的概念及内涵
需求侧响应是指电力用户根据电价波动或政策引导,合理调整用电方式和行 为,实现电力负荷的削减或增加。需求侧响应不仅能有效缓解电力供应压力,还 可促进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调整。
2、需求侧响应模型建立的原则 和步骤
建立需求侧响应模型应遵循以下 原则:
2、需求侧响应实施模式的分类 和特点
2、需求侧响应实施模式的分类和特点
根据实施方式和策略的不同,需求侧响应实施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2、需求侧响应实施模式的分类和特点
(1)集中式控制模式: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对电力负荷进行统一调度和控制, 实现电力需求的平衡和优化。该模式需要建设完善的通信和监测设施,适用于大 规模电力系统。
我国电力需求侧响应的模型方 法及实施模式研究
目录
01 一、引言
03 三、实施模式
02 二、模型方法 04 四、结论
一、引言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电力需求持续增长。在能源转 型和节能减排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响应电力需求侧成为了重要议题。本次演示将 探讨我国电力需求侧响应的模型方法及实施模式,以期为提高电力资源利用效率 和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在夏季用电高峰期,平台根据实时监测的电力负荷情况,向用户发送削峰通 知,引导用户调整用电行为,实现电力负荷的削减。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 该地区成功降低了电力负荷峰值,避免了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发生,同时也降低 了用户的用电成本。

需求响应技术现状、发展及展望

需求响应技术现状、发展及展望

- 2005-06:CPP/自动CPP
DR)
(PG&E)
3. 国际性示范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1. 免费提供OpenADR给OASIS
和UCAlug
- 成立UCA OpenADR工作
- 成立OASIS EI训练组
2. NIST 智能电网,PAP 09 OpenADR
—原因:1. 可削减、可中断电价的优惠不断缩小;2. 用户承担风险较大。
2.1 美国需求响应实施现状 ---基于激励的DR
需求侧竞价
通常是由ISO运营,有2种主要形式: 将需求侧投标直接整合进日前市场的优化和计划程序;
—如NYISO的日前需求侧响应项目 需求侧是作为一个价格接受者,不需要投标,如果在其 接到系统运营机构的通知后削减了负荷,那么他将能按当 时的市场出清价格获得支付;
• 建立需求侧响应机制 • 能源监测机构积极引进了新的机制来计算能 源的价格
2.2 欧洲需求响应实施现状
---需求响应项目
项目类型
实施国家
具体描述
分时电价
英国/意大利/ 西班牙/法国
提供多种分时电价费率: • 周一至周五8点到19点高电价(意大 利) • 不同颜色标记峰谷平电价价格(法 国)
可中断负荷
输配电
③ 改善电网负荷曲线 ④ 提高系统可靠性 ⑤ 延缓电网设备投入增长 ⑥ 提高电网设备运行效率
发电
⑦ 促进新能源消纳 ⑧ 节能减排
友好 互动
信全
息面
交监
互 控 用电 (需求响
应)
① 提高用电效率 ② 提供多元化服务
先进的计量系统和控制设备

美国需求响应综述

美国需求响应综述

美国是全球需求响应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2011年,美国通过了《电力 需求响应法案》,明确了需求响应的法律地位,并建立了相应的市场机制。此后, 美国各州纷纷推出需求响应计划,以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能源利用效率。目 前,美国的需求响应项目已涵盖工业、商业、居民等多个领域,规模不断扩大。
发展趋势
(3)市场机制将逐步完善:随着电力市场的逐步开放和深化,电力供需双 方将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结论
电力需求侧响应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 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通过对电力需求侧响应的发展进行全面 深入的探讨,总结了其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及未来趋势。然而,本次演示的研 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未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力需求侧响应发展情况进 行对比分析。
需求响应的定义和分类
需求响应包括需求侧管理和需求侧资源两个方面的内容。需求侧管理是指通 过技术手段和政策措施,对用户的用电行为进行引导和调整。需求侧资源则是指 具备可调节能力的电力用户,如储能设备、分布式能源等。根据调节能力的不同, 需求侧资源可分为可中断负荷、可调节负荷和可储存负荷等。
需求响应的现状
参考内容
摘要
电力需求侧响应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 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电力需求侧响应的 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及未来趋势,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 考。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能源结构的转变,智能电网已成为电力行业的重要发 展方向。电力需求侧响应作为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之一,可以有效调节电力负荷, 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然而,目前电力需求侧响应在发 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亟待研究和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 s t r a c t:I m p 1 e m e n t a t i o n o f d e m a n d s i d e r e s p o n s e ( D R ) b r i n g s m a n y b e n e f i t s t o t h e e n e r g y c o n s u m e r s , t h e
p o w e r s y s t e m a n d s o c i e t y .B a s e d o n t h e d e v e l o p i n g s t a t u s a n d r e l a t e d r e s e a r c h e s o f d e m a n d s i d e r e s p o n s e i n
2 01 4 . 3
电力需求侧 响应发展研究综述
伍伟华, 庞建 军, 陈广开, 王薪 与
( 广州供 电局有 限公 司,5 1 0 6 2 0 )
摘要 : 实施 电力需求侧响应( D R ) 能为用 户侧 、 系 统侧 和社会带来诸 多效益。 本文基 于国 内外 的电力 需求侧响应( D R ) 发展现 状
W u W e i h u a ,P a n g J i a n j u n,C h e n G u a n g k a i ,W a n g X i n y u

( G u a n g z h o u P o w e r S u p p l y B u r e a u C o . L t d . ,5 1 0 6 2 0 )
及相 关的研究, 对 国际上现 有的需求侧响应项 目进行深入 的分类 讨论, 总结 了基 于价格和 基于激励的需求侧 响应项 目的实施
方法 , 说 明 了两 类 需求 侧 响应 在 系 统 运 行 与 规 划 时 的关 系及 其对 系 统 的 作 用 , 介 绍 了 美 国 需 求 侧 响 应 的发 展 规 划 ( D R 2 . 0 ) 。 最 后 针 对 我 国 需求 侧 响 应 发 展 现 状 提 出 建 议 。
o f de ma nd res po ns e i n Chi na.
Ke y wo r ds : D e m a n d s i d e r e s p o n s e E l e c t r i c i t y P r i c e M e c h a n i s m :I n c e n t i v e M e c h a n i s m ;S m a r t G ri d ;D e m a n d R e s p o n s e 2 . 0 .
s y s t e m ,i n t r o d u c e s d e m a n d r e s p o n s e 2 . 0( D R 2 . 0 ) i n U . S ,a n d a t l a s t ,m a k e s r e c o me n d a t i o n s t o t h e d e v e l o p t i c 'a n d o v e r s e a s , t h e p r e s e n t p a p e r d i s c u s e s d i f f e r e n t d e m a n d r e s p o n s e p r o j e c t s e x i s t i n g i n t h e
关键词 : 需求侧响应 ; 电价机制 ; 激励机制 ; 智能 电网 ; 第二代 需求侧响应
Re s e a r c h o n de v e l o pm e nt o f e l e c t r i c po we r de ma nd s i d e r e s po ns e
0 引言
随 着用 电需求 的不 断增 大 , 电网企业使 用有序 用 电等带有
政 治 强制 性质 的方法 来减 缓发 电侧 的 投建 速度 。 然而, 这 些传 统 的 需求 侧 管理 ( D e m a n d S i d e M a n a g e m e n t , D S M ) 方 法 不 可
w o r l d , s u m m a r i z e s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m e t h o d s o f p r i c e — b a s e d D R a n d i n c e n t i v e — b a s e d D R p r o g r a m s , i 1 l u s t r a t e s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 t h i s t w o t y p e s i n t h e s y s t e m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g e n e r a t i o n p l a n n i n g a n d t h e i r e f f e c t o n t h e
能 长 期 有 效 地 解 决 为 满 足 电 力 需 求 而 新 建 更 多 发 输 电 设 施 的 问题 。 出 现 这 种 问题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电 力 需 求 缺 乏 弹 性 。 只 有 增
被动 的接受 者, 需求侧 也可 以主动地 改变用 电需求来 获取相 应 的利益 。 通 过 电力 需求 侧响 应 , 需求 侧 可 以积极 主 动地 与供 给 侧共 同维持 电力 系统的稳定性 和可靠性 。 美国加 州大停 电事 故暴露 了美 国 电力 市场 的弊端 , 说 明需 求侧缺 乏 弹性 的 电力市 场不 是 一个 良性 运行 的 市场 。 由此 , 基 于市场 的需求侧 响应 计 划在 电力 市场 改 革不 断探 索和 完善 的 国家( 如美 国、 英 国、 北欧 、 澳大 利亚等 ) 中越来 越受重 视 。 其 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