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基本化学性质与过程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土壤必考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必考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必考知识点地理是一门揭示地球表层自然与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土壤作为地球表层自然现象之一,是地理学习的重点之一。

下面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的土壤必考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一、土壤的定义和形成土壤是指地球表层岩石经过风化和加入了有机物质后形成的一种生物活动介质。

土壤的形成是地壳活动、气候、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土壤的成分和组成土壤主要由五个常见成分组成:固体颗粒、液态水、气体、有机质和无机质。

其中,固体颗粒是土壤中最主要的成分,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

液态水和气体则存在于土壤孔隙中,有机质主要来自植物和动物的残体以及它们分解的产物,无机质则由各种矿物质组成。

三、土壤类型和特征根据土壤颗粒的比例和粒径大小,土壤可以分为砂壤、粉壤和黏壤。

砂壤的颗粒较大、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较差;粉壤的颗粒适中,保水能力较好;黏壤的颗粒较小,保水能力非常好,但通气性较差。

四、土壤的物理特性土壤的物理特性包括质地、结构、容重和孔隙度等。

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组合方式,结构是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容重是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孔隙度是土壤孔隙占总体积的比例。

五、土壤的化学特性土壤的化学特性包括pH值、养分含量和酸碱度等。

pH值是反映土壤酸碱程度的指标,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肥力有重要影响。

养分含量则决定了土壤的肥力,主要包括氮、磷、钾等元素。

六、土壤的生物特性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有各种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生活。

微生物对土壤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植物则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动物则参与有机质的分解和土壤通风等过程。

七、土壤的生态功能土壤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

首先,土壤具有水分调节的功能,能够调节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供给;其次,土壤具有养分供给的功能,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还有,土壤还具有保持生物多样性和保存地质遗迹的重要作用。

土壤的性质

土壤的性质

(2)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吸附
在土壤胶体双电层的扩散层中,补偿离子与溶液中具有 相同电荷的离子作等离子价交换,称为离子交换。 离子从溶液中转移到胶体表面的过程称为离子交换吸附 阳离子交换吸附(cation exchange adsorption) 阳离子交换吸附
阴离子交换吸附(anion exchange adsorption) 阴离子交换吸附
土壤的性质
第十组:杨楠 组长:娄昀璟
一、土壤的化学性质 1.土壤的吸附性 1.土壤的吸附性
土壤中两个最活跃的组分是土壤胶体和土壤微生 土壤中两个最活跃的组分是土壤胶体和 土壤胶体 他们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 物,他们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有重要的作 用。
(1)土壤胶体的性质
胶体体系
粒子:即胶粒或分散相 粒子大小在一维方向上至少为30~10000Å 介质:即分散介质或连续相
土壤胶体(soil colloid)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比表面积:单位质量(或体积)物质的表面积 表面能:处于表面的分子所受到的引力不等, 表面分子具有一定的自由能
电性
胶粒
非活动性离子 紧密层) 层(紧密层) 活性补偿 离子层 扩散层) (扩散层)
土壤胶体具有双 电层,微粒的内 部一般带负电荷, 其外部由于电性 吸引,形成一个 正离子层,合称 为双电层。
H+-土壤胶体-Al 3+ + 4CH3COONa + 3H2O ←→ 土壤胶体-4 (Na+) + Al(OH)3 + 4CH3COOH -
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的关系: 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的关系: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 是同一平衡体系两种酸度。二者可以互相转化, 是同一平衡体系的两种酸度。二者可以互相转化,在一定 条件下处于暂时平衡状态。 条件下处于暂时平衡状态。土壤潜性酸度往往比活性酸度 大得多。 大得多。

土壤基本特点

土壤基本特点

土壤基本特点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风化形成的一种自然资源,它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土壤基本特点主要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

一、物理性质:1.质地:土壤的质地是指土壤中颗粒的大小和组成。

根据颗粒大小,土壤可分为砂壤、壤土和粉砂壤三种类型。

砂壤颗粒较大,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较差;壤土颗粒适中,保水性和肥力较好;粉砂壤颗粒较小,保水性好,但通气性较差。

2.结构:土壤的结构是指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和组合形式。

土壤结构对土壤的透水性、透气性、保水性和肥力等有着重要影响。

常见的土壤结构有块状结构、柱状结构、板状结构等。

3.密度:土壤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

土壤密度越大,说明土壤颗粒之间的空隙越小,通气性和透水性越差。

土壤密度的大小对作物的根系发育和生长有直接影响。

4.湿度:土壤湿度是指土壤中水分的含量。

土壤湿度对植物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过多的湿度会导致土壤缺氧,过少的湿度则会造成干旱。

二、化学性质:1.酸碱性:土壤的酸碱性是指土壤中酸性或碱性物质的含量。

酸性土壤一般含有较多的酸性离子,如氢离子、铝离子等;碱性土壤则含有较多的碱性离子,如氢氧根离子、钙离子等。

土壤的酸碱性对植物的吸收和利用养分有重要影响。

2.肥力:土壤的肥力是指土壤中养分的含量和可利用性。

肥沃的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各种养分,适宜植物生长。

贫瘠的土壤养分含量较低,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3.氧化还原性:土壤的氧化还原性是指土壤中氧气和水的存在状态。

氧化还原性对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有重要影响,也能影响土壤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转化过程。

三、生物学性质:1.土壤微生物: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这些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的循环有重要作用,也能促进土壤的结构形成和改良。

2.土壤动物:土壤中常见的动物有蚯蚓、蚂蚁、蜈蚣、蟹类等。

土壤动物通过活动和排泄物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通气性,促进土壤的肥力和养分循环。

3.植物:土壤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基质,植物的根系通过土壤吸收水分和养分。

第六章-土壤的保肥性与供肥土壤的基本化学性质及过程

第六章-土壤的保肥性与供肥土壤的基本化学性质及过程

(三)土壤胶体存在可改变的状态―凝聚与分散
土壤胶体由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胶体微粒相当充分的分散 在介质中形成的一种外观颇似溶液的胶体溶液,称为溶胶。 另一种是在外因作用下,胶体微粒聚合在一起形成的 处于凝 聚状态的胶体,称为凝胶。 胶体的两种存在状态,在一定条件才可以进行某种程度的转 化即溶胶可以转变为凝胶,凝胶也可以转变为溶胶,这一过 程称为分散。
度提高土壤保肥能力。 3、土壤PH值 影响可变电荷的多少,一般PH值升高,H+解离
,可变负电荷逐渐增多,CEC也随之增加。
(五)盐基饱和度
盐基饱和度 ——指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K+、 Na+、NH4+、Ca2+ 、Mg2+等)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 的百分数
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cmol/kg±)
盐基饱和度(%)=
一、土壤胶体的概念及种类
土壤胶体:大小在1-100nm(在长、宽和高三个方向上,至少 有一个方向在此范围内)的土壤固体颗粒。分三种类型: (一)土壤无机胶体
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 有 1:1型如高岭石,2:1型如 蒙脱石;
2、氧化物及其水合物 Al Fe Si Ca Mn Ti的氧化物及水 合氧化物,常呈胶膜被覆于土粒表面。 (二)土壤有机胶体 主要是腐殖质及其各种组分,此外还有少量的蛋
生物吸收具有三个特点:
(1)选择性(2)表聚性(3)创造性
五、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
(一)概念:
土壤阳离子交换——是指土壤胶体表面所吸附的阳离子, 与土壤溶液中的其他阳离子相互交换的过程。
土壤阳离子交换是土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胶体现象,是土 壤能保存养分并且向植物提供养分的主要原因。
土壤胶体一般带负电,能吸附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于胶体的 周围,叫做离子吸附;这些被吸附的阳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和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互相交换,从胶体表面进入溶液,叫做 解吸,这种通过吸附和解吸,引起离子位置相互交换的作用叫 阳离子交换作用。被吸附的阳离子称为交换性阳离子.

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土壤是各种陆地地形条件下的岩石风化物经过生物、气候诸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发展起来的。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一起来看看吧。

土壤的物理性质(1)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

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2.0~0.2mm)、细砂(0.2~0.02mm)、粉砂(0.02~0.002mm)和粘粒(0.002mm以下)。

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

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

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

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

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0.25mm)、团粒结构(0.25~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

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0.25~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

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力差,不利于植物根系扎根和生长。

土壤质地和结构与土壤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2)土壤水分土壤水分能直接被植物根系所吸收。

第3章土壤的基本性状-2化学性质

第3章土壤的基本性状-2化学性质
的酸性。
酸性硫酸盐土 (海南岛三江东塞港)
3、交换性酸度与水解性酸度
交换性酸度:用过量的中性盐溶液与土壤作用。
水解性酸度:用碱性盐(醋酸盐)溶液与土壤作用。用 水解性酸度来确定石灰施用量。
三、土壤碱度 土壤碱性的来源:主要是钙、镁、钠的碳酸盐和 重碳酸盐,以及胶体表面吸附的交换性钠。 碳酸钙水解
Mg2+
Ca2+ H+
2
2 1
24.32
40.08 1.008
0.078
0.106 -
1.330
1.000 -
3
2 1
二、阳离子交换量
1 、概念:指在 pH7.0 时,土壤可能吸附的阳离
子最大量。单位为cmol/kg (厘摩尔/千克)。
2、矿物的阳离子交换量 3、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量(cmol/kg) 土壤胶体种类 腐殖质 蛭石 阳离子交换量 100-300 80-150
红壤(江西)
赤红壤(广东) 砖红壤(海南)
22.0
12.0 5.2
高岭石,伴有水云母、蛭石
高岭石,伴有水云母 高岭石,伴有三水铝石
CEC直接反映了土壤的保肥、供肥性能和缓冲能力。 > 20 cmol/kg的为保肥力强的土壤; 20-10 cmol/kg 的为保肥中等的土壤; < 10 cmol/kg的为保肥力弱的土壤。
2、影响植物病害:病原菌对pH有一定要求 马铃薯( pH5.0~5.5 )的疮痂病在 pH>6.5 时发 生,控制土壤pH可防病 树木苗圃立枯病(要保持土壤酸性)
六、土壤pH值的测定 1、酸碱混合指示剂(野外) 2、pH计(室内):玻璃-甘汞电极
水土比

第四章土壤的基本性质

第四章土壤的基本性质
(2)特征:
a.是一种可逆过程,能很快的达到动 态平衡。
b.离子间是等当量的代换关系。
c、代换反应受质量作用定律的支配: 对可逆反应来说,化学反应的速度
与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
或: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减小生成物 的浓度,化学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生产意义:
d、不同的离子,代换能力不同: Fe3+>Al3+>H+>Ca2+>Mg2+>K+>NH+>Na+
特点:
a.有选择性,保留的都是土壤养分;
b.是一种周期短的循环性吸收。
生产意义:
是生物小循环的一个环节,可减少养 分淋失,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5、离子代换吸收作用: 指土壤胶体扩散层中的离子,能被土
壤溶液中带相同电荷的其它离子所代换而 产生的吸收作用。
这种作用,是土壤中对土壤保肥供肥 能力影响最大的一种吸收方式。
土壤固体土粒重
土壤比重=———————— 土粒体积
影响土壤比重的因素:
(g/cm3)
有机质含量;【有机质比重1.25;矿物质2.6~2.7】 ,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比重越小。
(一般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比重可作为常数来 看待,取值2.65参加各种计算)
二、土壤容重
定义:单位体积原状土的烘干重。
状土干重
土壤溶液中,离子间由于发生化学反 应,生成难溶性化合物而沉淀于土壤中被 保存下来的作用。
特点:
a.无选择性。
b.吸收的结果,一方面减少养分的 淋失,但另一方面又将水溶性养分转变为 难溶性,生产中应尽量避免。
生产意义:
减少水溶性养分数量,应避免。
4、生物吸收作用:

高一上学期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上学期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上学期地理土壤知识点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重要自然资源,是植物的重要生长基质,也是生物圈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

它是由岩石经长时间风化和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物质体系,由无机物、有机物、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

土壤的形成、性质和分类对于地理学的学习非常重要,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高一地理上学期的土壤知识点。

一、土壤的形成1. 岩石风化和物理变异:地球上的岩石经过日晒、雨淋、冻融等自然力作用,破碎并形成碎屑岩,然后逐渐分解成粉砂、粘土和砾石等颗粒。

2. 土壤的化学变化:岩石中含有各种矿物质成分,经由水、空气等的化学作用,矿物质发生分解和转化,形成新的化合物。

3. 有机质的堆积和分解:植物残体、动物尸体等有机物质经分解、腐殖、矿化等过程形成胶体稳定的有机物质,成为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土壤的性质1. 颜色:土壤的颜色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成分、水分和微生物等有关。

通常有红色、黄色、褐色、黑色等不同颜色的土壤,不同颜色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肥力。

2. 质地:土壤的质地主要由颗粒大小决定,包括沙质土壤、粉砂质土壤、粘土质土壤等。

不同质地的土壤具有不同的通气性、水分保持能力和肥力。

3. 含水量:土壤中的土壤含水量影响着植物的生长。

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4. 土壤通气性:土壤通气性的好坏对根系呼吸有重要影响,也影响着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释放。

5. 肥力:土壤的肥力与土壤中有机质、矿质和微生物等相关。

良好肥力的土壤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三、土壤的分类1. 按照起源分类:土壤可以分为母质土壤、演化土壤和沉积土壤。

母质土壤是直接由岩石经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的,演化土壤是在母质土壤基础上形成的经过长期演化和发育的土壤,沉积土壤是河流、湖泊、海洋等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土壤。

2. 按照土壤的物理特征分类:土壤可以分为沙质土壤、粉砂土壤、粘土土壤和壤土。

沙质土壤中颗粒较大,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差;粉砂土壤与沙质土壤相比有更多的细颗粒,保水能力较沙质土壤更强;粘土土壤颗粒更细,保水能力较强,但通气性较差;壤土是由沙、粉砂和粘土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土壤。

土壤环境化学 (1)

土壤环境化学 (1)
b. 土壤质地越细,阳离子交换量越高;
c. 土壤胶体中SiO2/R2O3比值越大,阳离子交换量 越大; d. 土壤pH值下降,阳离子交换量降低。 可交换性 阳离子 盐基离子(Ca2+、Mg2+、K+、 Na+和NH4+等) 致酸离子(Al3+、H+)
盐基饱和土壤:当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均为 盐基离子,且已达到吸附饱和时的土壤。
面也显著地增大。
胶体表面分子与内部分子所处的状态不同,受到
内外部两种不同的引力,因而具有多余的自由能即表
面能,这是土壤胶体具有吸附作用的主要原因。
比表面积越大,表面能越大,胶体的吸附性越强。
蒙脱石的比表面积最大(600-800 m2/g),高岭 石最小(7-30 m2/g),有机胶体的比表面积也大 (~700 m2/g)。
缓冲碱:H2CO3 + OH- = H2O + HCO3-
次生矿物
2.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形成的主要标志,土壤肥力
的表现,土壤中含碳有机物的总称,含量在土壤中
一般为5%以下。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 及其分解和合成的有机物质。可分为非腐殖质和腐 殖质两大类。
3. 土壤水分(Water in Soil)
气相(土壤空气)
土壤中固、液、气相结构图
典型土壤随深度呈现不同的层次
覆盖层(A0)
淋溶层(A)
淀积层(B) 母质层(C) 基岩(D)
1. 土壤矿物质(Soil Minerals)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形
成的。按成因类型分类: 原生矿物
各种岩石受到程度不同的物理风化而未经 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化学组成和结 晶构造都没有改变。 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 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都有所改 变。

任务二土壤的基本性质

任务二土壤的基本性质

微团粒 微团粒 微团粒
团 粒 结 构
(2)块状结构 结构体呈不规则形状,长、宽、高大 致相近,边面不明显,内部较紧实,俗称“ 坷垃”。 在有机质含量较低或黏重的土壤中, 由于土壤过干、过湿耕作,易在表层 形成块状结构;另外由于受到土体的 压力,在心土、底土中也会出现。 (3)核状结构 外形与块状结构体相似,但棱角、边、 面比较明显,内部紧实坚硬,泡水不散, 俗称“蒜瓣土”,多出现在黏土而缺乏 有机质的心土和底土层中。
孔隙类型 当量孔径 土壤水吸 力 通气孔隙 >0.02mm <15kPa 毛管孔隙 0.02~0.002mm 15~150kPa 无效孔隙(非活性孔隙) <0.002mm >150kPa
此孔隙内水分受 此孔隙起通 毛管力影响,能够 此孔隙内水分移动困 主要作用 气透水作用, 移动,可被植物吸 难,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常被空气占据 收利用,起到保水 ,空气及根系不能进入 蓄水作用
土壤孔隙性
3.土壤孔隙性与植物生长
生产实践表明,适宜于植物生长 发育的耕作层土壤孔隙状况为: (1)总孔隙度为50%~56%,通气 孔隙度在10%以上,如能达到15%~20% 更好 (2)对于含有机质多而结构好 的耕作层土壤容重宜在1.1~ 1.3g/cm3 之间;水田土壤的容重(称为 浸水容重)宜在0.5~0.6g/cm3之间。
土壤耕性
(3)土壤塑性
土壤塑性指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以被塑造成任 意形状,并且在干燥或者外力解除后仍能保持所获 得形状的能力。 干燥的土壤不具有塑性。
影响土壤塑性的因素:土壤 质地、有机质含水量、交换 性阳离子组成、含盐量等。 塑性强的土壤耕性往往不好
土壤耕性
(4)土壤胀缩性
土壤胀缩性是指土壤含水量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或者在含有水分情况下因温度变化而发生的土壤体 积变化 影响胀缩性的主要因素: 土壤质地、黏土矿物类型、 有机质含量、交换性阳离子 种类及土壤结构等。一般具 有胀缩性的土壤均是黏重而 贫瘠的土壤

土壤的性质

土壤的性质

又称为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
土壤溶液中H+的来源:
土壤中CO2溶于水形成的碳酸;
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有机酸; 土壤中矿物质氧化产生的无机酸; 无机肥料中残余的无机酸; 大气污染形成的大气酸沉降。
土壤碱度
也用pH表示 pH > 8.5 土壤溶液中OH-的主要来源,是CO32-和 HCO3-的碱金属(Na、K)及碱土金属(Ca、 Mg)的盐类。 强碱性土对大多数植物和微生物有害,可使 微量元素沉积,恶化土壤物化性能。
3、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包含土壤结构体和土壤结构性。 土壤结构体是指土壤颗粒或颗粒团聚形成的具有 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土团和土块。常见有7种结构 【见P61页图】。 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类型、数量、稳定 性、土壤孔隙状况等。 团粒结构是良好的土壤结构体,具有多孔性和 稳定性。团粒结构多是土壤肥沃的标志之一。
②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同价离子中,离子半径越大,
水化离子半径就越小,因而具有较强的交换能力。
三价离子>二价离子>一价离子 )Cl-、NO3-、
NO2-等不能形成难溶盐,很少被土壤吸附。
在中性条件下,每千克干土中所含全部阳离子总量,
称为阳离子交换量 (cmol/kg-厘摩尔每千克) 。
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土壤保肥 能力的大小,
在4的红壤,pH值在5.5-6.5之间; 长江以北的土壤多为中性或碱性, 华北、西北的土壤大多含 CaCO3 , pH 值一般在 7.58.5之间,少数强碱性土壤的pH值高达10.5。
土壤酸度
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溶液中H+浓度的直接反映,
个负离子层,其外部由于电性吸引而形成一
个正离子层 ,即合称双电层。

土壤

土壤

一、名词解释自然肥力: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土壤具有的肥力。

土壤腐殖质: 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以外的有机质的总称。

由腐殖物质和非腐殖物质组成。

生物风化作用: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

硝化作用:土壤中的NH4+,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

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土壤结构性:土壤中的单粒和结构体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的排列和相应孔隙状况等的综合特性。

最大吸湿量:在水汽饱和的空气中,吸湿水达到最大量时土壤含水量。

土壤缓冲性:土壤抗衡酸、碱物质,减缓pH变化的能力。

营养失调:作物体内的某些营养元素缺乏或过多,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和出现生理障碍的现象。

呼吸强度:单位面积或单位重量土壤在单位时间内释放CO2的克数。

氨化作用:在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的含氮有机质分解形成氨的过程。

土壤速效钾:通常指土壤中水溶性钾与交换性钾的总和。

人为肥力:是由耕作、施肥、灌溉、改土等人为因素形成的土壤所具有的肥力。

土壤生产力: 是指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

土壤通气性: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以及土体允许通气的能力。

钙积过程:指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淋溶、淀积的过程。

经济肥力:由于受环境条件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土壤肥力往往只有部分表现出来,这部分肥力称为“有效肥力”,又称“经济肥力”。

孔隙比:它是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

其值为1或稍大于1为好。

离子拮抗作用:介质中某种离子的存在能抑制植物对另—种离子吸收或运转的作用。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

土壤容重:指单位容积土壤体(包括粒间空隙)的烘干重,单位为g/cm3。

矿质化过程:就是有机质被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释放出矿质营养的过程。

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是指山区的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有规律的更替的现象。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壤的组成和性质⼟壤的组成和性质⼀、⼟壤的组成⼟壤是环境中特有的组成部分,是位于陆地表⾯呈连续分布,具有肥⼒并能⽣长植物的疏松层,它是⼀个复杂的体系。

它的组成包括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壤⽔分或溶液)和⽓相(⼟壤空⽓)等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机地组合在⼀起构成的⼀种特殊物质。

按容积计,在较理想的⼟壤中,矿物质约占38—45%,有机质约占5—12%,⼟壤孔隙约占50%,⼟壤⽔分和空⽓存在于⼟壤孔隙内,三相之间亦经常变动⽽相互消长。

按重量计,矿物质可占固相部分的90—95%以上,有机质约占1—10%左右。

(⼀)⼟壤矿物质⼟壤矿物质来源于地壳岩⽯(母岩)和母质,它对⼟壤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影响很⼤。

⼟壤中的矿物质由岩⽯风化和成⼟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矿物颗粒(或⼟粒)组成的。

⾃然界的⼟壤都是由很多⼤⼩不同的⼟粒,按不同的⽐例组合⽽成,各粒级在⼟壤中所占的相对⽐例或重量百分数称为⼟壤的机械组成,也叫⼟壤质地。

(⼆)⼟壤有机质进⼊⼟壤中的有机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有机质,即腐殖质,⼟壤腐殖质是⼟壤有机质的主要部分,约占有机质总量的50—65%。

腐殖质不是单⼀分⼦的有机质,⽽是在组成、结构和性质上具有共同特征,⼜有差异的⼀系列⾼分⼦有机化合物,腐殖质在⼟壤中可以呈腐殖酸或腐殖酸盐类存在,亦可以铁、铝的凝胶状态存在,也可与粘粒紧密结合,以有机-⽆机复合体等形态存在。

这些存在形态对⼟壤⼀系列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很⼤影响,对⼟壤肥⼒有重⼤作⽤。

⼟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包括:糖类(碳⽔化合物)、⽊质素、有机氮、脂肪、蜡质、单宁、⽊栓质、⾓质、有机磷及灰分等。

⼟壤中的有机质组成⼆、⼟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壤的物理性质⼟壤结构:⼀般把⼟壤颗粒(包括单独颗粒、复粒和团聚体)的空间排列⽅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的分布和结合的状况称为⼟壤的结构。

⼟壤中的Ca2+、Fe3+等多价阳离⼦及有机质,腐殖质都有胶结剂的作⽤,参与⼟壤颗粒的团聚。

土壤蕴含的科学现象

土壤蕴含的科学现象

土壤蕴含的科学现象
土壤蕴含了很多科学现象,以下是其中的一部分:
1. 土壤的组成: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和空气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成分,它们提供了土壤的稳定性和营养。

有机物质是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它们提供了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水和空气是土壤中的次要成分,它们提供了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2. 土壤的形成:土壤是由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等过程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岩石中的矿物质和有机物质被分解和释放出来,形成了土壤。

3. 土壤的分层:土壤通常被分为三层:表层土、中层土和底层土。

表层土是土壤的最上层,它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物质。

中层土是土壤的中间层,它含有较少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物质。

底层土是土壤的最下层,它含有很少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物质。

4. 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土壤的酸碱性、离子交换能力和氧化还原性质等。

这些性质对土壤的肥力和植物生长有重要影响。

5. 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土壤的质地、结构、透气性和保水性等。

这些性质对土壤的肥力和植物生长有重要影响。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化学性质土壤理化性质就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物理是指土壤的物理状况,如含砂量,松、软程度,红色或黑色等等。

化学是指所含化学成分,如各种元素的含量,酸碱性(PH值)等等。

知道土壤的理化性质,就能知道适宜栽种什么作物。

1、土壤ph的测定方法(电位法)称取10g通过1mm筛孔风干土样置25ml烧杯中,提蒸馏水10ml搅匀,静置30min,用校正过的ph计测量悬液的ph值。

测量时将玻璃电极球部(或底部)灌入悬液泥层中,并将甘汞电极侧孔上的塞子忽回去,甘汞电极泡在悬液上部清液中,读ph值。

2、土壤含水率的.测定方法将器皿新鲜土样的大型铝盒在分析天平上称量,精确至0.g。

掀开盒盖,放到瓶底下,放在已预演至±2℃的烘箱中蒸煮12h。

抽出,砌不好,迁入干燥器内加热至室温(约须要30min),立即称量。

新鲜土样水分的测量搞三份平行测定。

结果的计算:①计算公式:水分(分析基),%=(m1-m2)/(m1-m0)× (e1)水分(干活基),%=(m1-m2)/(m2-m0)× (e2)式中:mo-烘干空铝盒质量(g);m1-研磨前铝盒及土样质量(g);m2-烘干后铝盒及土样质量(g)。

②平行测定的结果用算术平均值则表示,留存小数点后一位。

3、土壤容重的测定方法(环刀法)将环路刀塞放到未知重量的环刀上,环刀内壁稍擦拭上凡士林,将环路刀刃口向上横向甩排钱中,直到环刀筒中充满著土样年才。

用修土刀切开环周围的土样,抽出已充满著土的环刀,细心撤去和刮除环刀两端及外面多余的土。

同时在同层采样处,用铝盒取样,测量土壤含水量。

把装有土样的环刀两端立即盖章,以免水分冷却。

随即称量(准确至0.01g),并记录。

第七章:土壤的化学性质

第七章:土壤的化学性质

第五章土壤的化学性质主要学习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土壤胶体的晶格构造,掌握土壤胶体的性质。

本章是今后学习肥料学的基础。

因为土壤胶体的行为影响着土壤的发生发展、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土壤保肥供肥能力。

第一节土壤胶体一、概念土壤胶体是指颗粒直径小于0.001mm或0.002mm的土壤微粒。

目前土壤胶体粒径的大小范围,并不是绝对的。

这是因为胶体性质的出现,是随着粒径的减小逐渐加强的。

没有截然划分的界限。

二、土壤中的胶体主要分为三类1、土壤无机胶体:主要是矿物在化学风化过程中产生的次生矿物,包括氧化硅类、三氧化物类和层状铝硅酸盐等。

有时将无机胶体称为粘土矿物。

粘土矿物的来源有以下几个途径:(1)由白云母、黑云母演变而来;(2)在一定条件下有矿物的分解产物合成形成;(3)由一种粘土矿物演变成另一种粘土矿物。

2、土壤中有机胶体主要是腐殖质,它是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等的作用下形成的。

3、有机无机复合体是土壤腐殖质和粘土矿物通过混合和吸附结合在一起,结合过程比较复杂。

三、硅酸盐粘粒的晶格构造1、粘土矿物的基本单位:有2个即硅氧片和铝氧片(1)硅氧片:由硅氧四面体连接而成。

硅、氧两元素能组成一个单位的原因:一是硅具有正原子价,而氧具负原子价,二者可相互吸引。

二是与原子大小有关,四个氧原子堆积成四面体时,其间所形成的空隙与硅原子4-),因此许多四面体可共用氧原子形成一的大小基本相似。

但四面体的键价并不平衡(SiO4层。

此时键价仍不平衡,可与铝水八面体结合形成各类粘土矿物。

(2)铝氧片,又称铝氧八面体。

由六个氧原子围绕一个铝原子构成。

六个氧原子所构成的八面体空隙与铝原子的大小相近似。

许多铝八面体相互连接,形成铝氧片。

铝氧片有两个层面的电价不平衡,可与氢原子连接形成水铝矿,或与硅氧片通过不同方式的连接结合成为铝硅酸盐。

粘土矿物分为二层矿物和三层矿物;四、粘土矿物负电荷的来源(本章的重点是土壤的电化学特性)1、同晶取代:晶格构造中的中央离子被其他阳离子取代后会产生负电荷(被电荷比它低的取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呈胶膜被覆于土粒表面。 常呈胶膜被覆于土粒表面。
主要是腐殖质及其各种组分, (二)土壤有机胶体 主要是腐殖质及其各种组分,此外还有少量的蛋白质 或氨基酸,多肽,多糖类化合物。 或氨基酸,多肽,多糖类二、土壤胶体的构造
土壤胶体是一种分散系统。土壤胶体分散 土壤胶体是一种分散系统。 系统由胶体微粒(分散相) 系统由胶体微粒(分散相)和微粒间溶液 分散介质)两大部分构成。 (分散介质)两大部分构成。 胶体微粒在构造上可分为微粒核、 胶体微粒在构造上可分为微粒核、决定电 位离子层和补偿电位离子层三部分, 位离子层和补偿电位离子层三部分,决定 电位离子层与补偿电位离子层共同组成胶 体微粒的双电层。 体微粒的双电层。
由于表面的存在而产生的能量,叫做表 由于表面的存在而产生的能量, 面能。表面能可以做功, 面能。表面能可以做功,能够吸附其他 物质,物质的比面积越大, 物质,物质的比面积越大,吸附能力也 越强,由于土壤胶体具有巨大的表面积, 越强,由于土壤胶体具有巨大的表面积, 因而具有巨大的表面能。 因而具有巨大的表面能。
pH值对土壤胶体带电状况影响很大,通 pH值对土壤胶体带电状况影响很大, 值对土壤胶体带电状况影响很大 常自然界中土壤pH值大多在 值大多在5 之间, 常自然界中土壤pH值大多在5-9之间, 等电点, 高于土壤胶体大部分组分的 等电点,所 以大部分土壤胶体在通常条件下带负电, 以大部分土壤胶体在通常条件下带负电, 但强酸性条件下的土壤及某些两性胶体 的某些部位也会出现正电荷。 的某些部位也会出现正电荷。
(二)胶体带有电荷 1、胶体带电的原因 土壤胶体表面带有电荷是其最重要的胶体化学特性。 土壤胶体表面带有电荷是其最重要的胶体化学特性。 造成胶体带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造成胶体带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1)同晶代换 (2)断键 (3)表面分子的解离 土壤胶体能解离出H 而带负电的胶体称为酸胶基 土壤胶体能解离出H+,而带负电的胶体称为酸胶基 或负胶体; 或负胶体; 能解离出OH 胶体称为碱胶基或正胶体 碱胶基或正胶体, 能解离出OH-而带正电的 胶体称为碱胶基或正胶体, 能解离出H 也能解离出OH 的则称为两性胶体 两性胶体。 能解离出H+也能解离出OH-的则称为两性胶体。
(四)物理化学吸收作用 土壤的物理化学吸收作用也叫离子交换 作用, 作用,是指土壤胶体补偿离子层中的离 土壤溶液中的离子进行交换的作用。 子与 土壤溶液中的离子进行交换的作用。 土壤的物理化学吸收作用是由于土壤胶 体带电而引起的, 体带电而引起的,土壤中胶体的物质越 带电量越多, 多,带电量越多,其物理化学吸收性能 也就越强。 也就越强。
(二)物理吸收作用 物理吸收作用是指土壤对分子态物质的 吸附保持作用。 吸附保持作用。它是由土壤颗粒界面上 表面能引起的, 表面能引起的,有机肥料中一些液态的 分子物质如尿酸、氨基酸、醇类、 分子物质如尿酸、氨基酸、醇类、有机 碱类及农药中的一些分子等以这种吸收 方式而保存在土壤中, 方式而保存在土壤中,一些气体 分子如 NH3、CO2也属于这种吸收类型。 也属于这种吸收类型。



土壤的基本化学性质与过程
第一节 土壤的离子吸附与交换 第二节 土壤的酸碱性 第三节 土壤的氧化还原反应 第四节 土壤的保肥供肥性
第一节 土壤的离子吸附与交换
一、土壤胶体的概念及种类
土壤胶体:大小在1-100nm(在长、宽和高三个方向上,至少有一 土壤胶体 :大小在 (在长、宽和高三个方向上, 个方向在此范围内)的土壤固体颗粒。 个方向在此范围内)的土壤固体颗粒。分三种类型 (一)土壤无机胶体 1、 1、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 2、氧化物及其水合物 、 1:1型如高岭石 2:1型如蒙脱石 型如高岭石, 有 1:1型如高岭石,2:1型如蒙脱石 Al Fe Si Ca Mn Ti的氧化物及水合氧化物 的氧化物及水合氧化物
以上顺序中H 的情况是特殊的,可能与它半径小, 以上顺序中H+的情况是特殊的,可能与它半径小, 电场强度大有关。 电场强度大有关。 电解质的浓度影响凝聚作用,随着浓度的加大,其 电解质的浓度影响凝聚作用,随着浓度的加大, 凝聚作用也增强。 凝聚作用也增强。 胶体凝聚有可逆的也有不可逆的。 胶体凝聚有可逆的也有不可逆的。 由等浓度的一价阳离子凝聚形成的凝胶,如反复用 由等浓度的一价阳离子凝聚形成的凝胶, 水淋洗,凝胶可再分散形成溶胶,这叫做可逆凝聚 可逆凝聚。 水淋洗,凝胶可再分散形成溶胶,这叫做可逆凝聚。 由二价以上的阳离子凝聚形成的凝胶, 由二价以上的阳离子凝聚形成的凝胶,很难或不能 再变成溶胶的凝聚称为不可逆凝聚 不可逆凝聚。 再变成溶胶的凝聚称为不可逆凝聚。 土壤胶体所处的状态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胶体所处的状态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进 而影响土壤的肥力状况。一些农业技术措施, 而影响土壤的肥力状况。一些农业技术措施,如施 中耕、浇水、 肥、中耕、浇水、烤田等都可使土壤中的电解质发 生变化,从而使胶体的状态发生改变, 生变化,从而使胶体的状态发生改变,或局部发生 改变,尤其是施用钙质肥料, 改变,尤其是施用钙质肥料,由促进土壤形成不可 逆凝聚的显著作用。 逆凝聚的显著作用。
因土壤中的胶体一般情况下带负电的为多, 因土壤中的胶体一般情况下带负电的为多, 作用。 所以加入阳离有使胶体凝聚的 作用。但多 种阳离子促使胶体凝聚作用的大小并不同。 种阳离子促使胶体凝聚作用的大小并不同。 一般规律是:离子价越大,其凝聚作用越强, 一般规律是:离子价越大,其凝聚作用越强, 同价阳离子中,离子半径大的, 同价阳离子中,离子半径大的,水膜厚度小 的离子凝聚作用强。 的离子凝聚作用强。土壤中常见的阳离子引 起胶体凝聚作用大小的顺序为: 起胶体凝聚作用大小的顺序为: Fe3+>Al3+>H+>Ca2+>Mg2+>NH4+>K+>Na+
(三)化学吸收作用 化学吸收作用是指易溶性盐在土壤中转 变为难溶性盐而保存在土壤中的过程。 变为难溶性盐而保存在土壤中的过程。 这种吸收是化学反应为基础的, 这种吸收是化学反应为基础的,也称为 化学固定。 化学固定。 化学吸收虽然减少了一些养分的流失, 化学吸收虽然减少了一些养分的流失, 但同时却降低了它们的有效性。因此, 但同时却降低了它们的有效性。因此, 对供给植物养分是不利的, 对供给植物养分是不利的,应加以人为 控制,避免其发生。 控制,避免其发生。
土壤胶体颗粒的构造
胶核 土壤胶团 土壤胶体分散系 土壤溶液 双电层 补偿离子层 定位离子层(内层) 非活性层 扩散层 反离子 层 胶粒
胶体微粒核也称作胶核,是胶体的固相部分,由粘 胶体微粒核也称作胶核,是胶体的固相部分, 粒或腐殖质等所组成。 粒或腐殖质等所组成。 在胶核表面因为分子的解离而产生一层离子并带有 某种电荷, 某种电荷,这个离子层称为决定电位离子层或双电 层内层。 层内层。 由于决定电位离子层的存在, 由于决定电位离子层的存在,必然吸附介质中与其 电荷相反的离子围绕在其周围,形成补偿离子层。 电荷相反的离子围绕在其周围,形成补偿离子层。 补偿离子层按其被决定电位离子层吸引的力的大小 和活动力的强弱又可分为两部分:非活性层和扩散 和活动力的强弱又可分为两部分: 层。 因此,胶体微粒是由微粒核和双电层构成的。 因此,胶体微粒是由微粒核和双电层构成的。胶体 微粒是电中性的。胶体通常所说的胶体带电, 微粒是电中性的。胶体通常所说的胶体带电,是指 胶粒带电,而胶粒是由微粒核、 胶粒带电,而胶粒是由微粒核、决定电位离子层和 非活性层一起构成的。 非活性层一起构成的。微粒核与决定电位离子层一 起组成微粒团,其也带电。 起组成微粒团,其也带电。
三、土壤胶体的性质 土壤胶体特性对土壤理化性质和肥力状 况起着巨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特性有 三个: 三个: (一)土壤胶体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二)胶体带有电荷 (三)土壤胶体存在可改变的状态 ―――凝聚与分散 ―――凝聚与分散
(一)土壤胶体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比表面积也可叫做比面积,是指每单位重量(或 比表面积也可叫做比面积,是指每单位重量( 体积)物体的总表面积:比面积=表面积/ 体积)物体的总表面积:比面积=表面积/重量 主单位为m /g、 主单位为m2/g、cm2/g。相同重量的物体,颗粒分 /g。相同重量的物体, 得越小,其比面积越大。 得越小,其比面积越大。 土壤在风化及成土因素作用下, 土壤在风化及成土因素作用下,其固相颗粒都是 在不断破碎,粒径逐渐变小, 在不断破碎,粒径逐渐变小,比面积都是在不断 增加的。此外,土壤胶体,尤其是2 增加的。此外,土壤胶体,尤其是2:1型的粘粒 矿物和腐殖质内部的特殊构造也造成了很大的内 表面。如只考虑外表面积, 表面。如只考虑外表面积,高岭石比面积的典型 值是10- /g,蒙脱石是40- /g, 值是10-30m2/g,蒙脱石是40-100m2/g,但若将 那表面计算在内,蒙脱石的比面积则高达800m /g。 那表面计算在内,蒙脱石的比面积则高达800m2/g。
四、 土壤的吸收的性能 1、土壤吸收性能的类型 土壤吸收性能是指土壤能吸收和保持土 壤溶液中的分子和离子悬液中的悬浮颗 气体以及微生物的能力。 粒、气体以及微生物的能力。 (一)机械吸收作用 机械吸收作用是指土壤对进入其中的固 体物质的机械阻留作用。 体物质的机械阻留作用。机械吸收作用 对养分的保存只能起部分极其有限的作 用。
(三)土壤胶体存在可改变的状态―凝聚与分散 土壤胶体存在可改变的状态― 状态, 土壤胶体由两种存在的 状态,一种是胶体微粒相当 充分的分散在介质中形成的一种外观颇似溶液的胶 体溶液,称为溶胶。 体溶液,称为溶胶。 另一种是在外因作用下, 另一种是在外因作用下,胶体微粒聚合在一起形成 处于凝聚状态的胶体,称为凝胶。 的 处于凝聚状态的胶体,称为凝胶。 胶体的两种存在状态, 胶体的两种存在状态,在一定条件才可以进行某种 程度的转化即溶胶可以转变为凝胶, 程度的转化即溶胶可以转变为凝胶,凝胶也可以转 变为溶胶,这一过程称为分散。 变为溶胶,这一过程称为分散。 土壤胶体之所以能成为溶胶状态, 土壤胶体之所以能成为溶胶状态,是由于其带电荷 和胶体微粒表面水膜的存在, 和胶体微粒表面水膜的存在,因土壤胶粒在同样的 土壤环境中带有同种电荷促使胶粒互相排斥与分散 状态,而水膜的存在能阻止胶粒的互相碰撞, 状态,而水膜的存在能阻止胶粒的互相碰撞,较少 凝聚的机会。由此可见, 凝聚的机会。由此可见,若向溶液中加入电解质以 中和胶粒上的电性,并减少土壤水分, 中和胶粒上的电性,并减少土壤水分,可促使溶液 凝聚。 凝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