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方剂学一一重点疑点难点笔记(后附常考题型)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1、 《五十二病方》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2、 《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二、 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讲杂病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尊为“方书之祖”。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夕卜,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2、 《外台秘要》王卷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第一部中成药典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倡导“火热论”“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倡导'‘相火论”七、 明代1、 《普济方》朱棣 载方61739首2、 《医方考》吴昆 如:知柏地黄丸 八、 清代1、 《医方集解》汪昂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② 吴鞠通(塘) 著有《温病条辨》 ③ 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意义: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意义: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意义:创“三焦”辨证•方剂与病证五、 宋代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2、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 金元时期1、 《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2、 金元四大家①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中医中药方剂学总论试题
绪论一、填空题1、方剂学是研究和、、及其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之后,遵循,选择合适的,明确,酌定、而成的药物配伍组合。
第一章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选择题A型题1、我国古代载方量最多的方书是A.《普济方》B.《外台秘方》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千金要方》E.《千金翼方》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是A.《太平圣惠方》B.《圣济总录》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千金要方》E.《伤寒杂病论》3、初步奠定方剂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五十二病方》C.《小品方》D.《伤寒明理论》E.《医方考》4、具有简、便、廉、效特点的方书为A.《小品方》B.《五十二病方》C.《刘涓子鬼遗方》D.《肘后备急方》E.《医方考》5、《医方集解》的作者为A.张秉成B.孙思邈C.吴崑D.吴仪洛E.汪昂二、填空题1、现存历史上最早的方书是,最早的外科方书是。
2、东汉著《伤寒杂病论》,全书收载方剂共。
3、《肘后备急方》的作者是。
4、《景岳全书》的作者是。
5、金元时期,著《》,开方论之先河。
三、改错题1、《千金翼方》的作者是孙思邈。
2、《外台秘要》是唐代的方书。
3、《五十二病方》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4、《黄帝内经》中的方剂被称为“经方”。
四、问答题1.《黄帝内经》对方剂学形成和发展的直接贡献反映在哪些方面?第二章方剂与治法一、选择题A型题1、归纳总结出“八法”的医家是A.吴鞠通B.程钟龄C.吴崑D.吴仪洛E.汪昂2、下列何法不属于“八法”的内容A.汗法B.吐法C.和法D.消法E.固法3、下列哪项提法不是由《黄帝内经》提出的A.其在皮者,汗而发之B.其高者,因而越之C.其下者,引而竭之D.中满者,泻之于内E.在卫汗之可也4、下列称为和法的内容哪项不属于治法讨论范围()A.和解少阳B.调和肝脾C.分消上下D.调和肠胃E.峻剂小量分服二、填空题1、吐法对于、、等类人应当慎用。
2、下法包括、、、、等法。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教材《方剂讲解》
光明中医函授⼤学教材《⽅剂讲解》《⽅剂学讲解》是为光明中医函授⼤学教学需要⽽写。
本教材的编写原则,⾸先要求突出中医特⾊,运⽤中医基本理论、辨证论治的术语,以及药物的性味功能能阐述每个⽅剂的主治、功能。
其次要求以中医病机作为统⼀⽅剂临床应⽤,权变化裁的准则。
上篇总论:第⼀章⽅剂与临床应⽤⼀、⽅剂与理、法、药的关系⼆、治疗⼤法(⼀)⼋法(⼆)⼗剂第⼆章⽅剂的配伍组合⼀、组合原则⼆、加减变化(⼀)药味增减的变化(⼆)剂量增减的变化(三)剂型的更换变化第三章剂型的种类(⼀)汤剂(⼆)散剂(三)丸剂(四)膏剂(五)丹剂(六)酒剂(七)茶剂(⼋)药露(九)锭剂、饼剂(⼗)条剂(⼗⼀)线剂(⼗三)糖浆剂(⼗四)⽚剂(⼗五)冲服剂(⼗六)针剂第四章⽅剂的⽤法⼀、煎法⼆、服法下篇各论第⼀章解表剂桂枝汤、⿇黄汤、⼩青龙汤、荆防败毒散、消暑益⽓汤、银翘散、桑菊饮、升降散第⼆章和解剂⼩柴胡汤、逍遥丸、藿⾹正⽓散第三章攻⾥剂⼤承⽓汤、⼤陷胸汤第四章清热剂⽩虎汤、清营汤、犀⾓地黄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导⾚散、泻⽩散、清胃散、⽟⼥煎、龙胆泻肝汤、芍药汤、滋肾通关丸、青蒿鳖甲汤、秦艽⾹薷饮、六⼀散第五章温阳剂理中丸、⼤建中汤、四逆汤第六章消导剂保和丸、⽊⾹槟榔丸第七章补益剂补中益⽓汤、四君⼦汤、四物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贯煎、补肺阿胶汤、沙参麦冬汤、⽣脉散、⾦贵肾⽓丸、天王补⼼丹、⽟屏风散第⼋章理⽓剂越鞠丸、四磨汤、天台乌药散、橘核丸第九章理⾎剂⾎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复亢活⾎汤、活络效灵丹、⼩蓟饮⼦、黄⼟汤平胃散、菌陈蒿汤、三仁汤、⽢露消毒丸、⼋正散、五苓散、猪苓汤、茯苓桂枝⽩术⽢草汤、实脾散、草薢分清饮、猪活寄⽣汤第⼗⼀章润燥剂清燥救肺汤、杏苏散、养阴清肺汤、百合固⾦汤、麦门冬汤第⼗⼆章除痰剂⼆陈汤、⽌嗽散、三⼦养亲汤、定喘汤、礞⽯滚痰丸第⼗三章固涩剂真⼈养脏汤、四神丸、桑螵蛸散第⼗四章杀⾍剂乌梅丸、肥⼉丸第⼗五章涌吐剂⽠蒂散第⼗六章治风剂⼤秦艽汤、⽟真散、⼩活络丹、羚⽺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天⿇钩藤饮、⼤定风珠、地黄饮⼦、⼩续命汤第⼗七章疮疡剂仙⽅活命饮、阳和汤、犀黄丸、苇茎汤、⼤黄牡丹⽪汤第⼗⼋章经产剂温经汤、固经丸、完带汤、泰⼭盘⽯饮、⽣化汤第⼗九章开窍剂安宫⽜黄丸、⾄宝丹、苏合⾹丸。
方剂学习题
第一章绪言一、选择题型题】【A11.方剂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A.隋唐时期B.宋元时期C.明清时期D.20世纪50年代E.秦汉时期2.我国现存最早的方书是A.《黄帝内经》B.《五十二病方》C.《伤寒杂病论》D.《备急千金要方》E.《外台秘要》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方论专著是A.《黄帝内经》B.《伤寒论》C.《金匮要略》D.《伤寒明理论·药方论》E.《医方考》4.被誉为“方书之祖”的方书著作是A.《黄帝内经》B.《五十二病方》C.《伤寒杂病论》D.《备急千金要方》E.《外台秘要》5.《医方集解》的作者是A.吴仪洛B.张仲景C.汪昂D.陈修园E.张秉成6.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是A.《济生方》B.《普济方》C.《圣济总录》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太平圣惠方》7.十五世纪前收方最多的一部方书是A.《伤寒杂病论》B.《外台秘要》C.《医方集解》D.《普济方》E.《医方考》8.《肘后备急方》的作者是A.孙思邈B.张景岳C.王焘D.葛洪E.成无己9.《中医方剂大辞典》编辑出版是在A.宋代B.明代C.清代D.民国时期E.新中国成立以后10.著《千金方》一书的医家是A.葛洪B.孙思邈C.张仲景D.吴昆E.张景岳11.《时方歌括》的作者是A.吴仪洛B. 吴昆C.汪昂D.陈修园E.张秉成12. 六味地黄丸是著名方剂,其出处是A. 《小儿药证直诀》B.《普济方》C.《伤寒论》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太平圣惠方》【B型题】A.《五十二病方》B.《千金方》C.《伤寒杂病论》D.《肘后备急方》E.《黄帝内经》13.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14.最早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医书是15.以简、便、廉、效为特点的方书是A.《伤寒明理论》B.《普济方》C.《太平圣惠方》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医方集解》16.首开方剂学中方论研究之先河的著作是17.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是18. 促进了方剂释义研究,首开方剂综合分类的著作是【X型题】19.由宋代政府组织编写刊行的方书是:A.《外台秘要》B.《太平圣惠方》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D.《圣济总录》E.《宣明论方》20.下列哪些提法是不正确的A.方剂学是中医学基础学科之一B.方剂学以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C.方剂学是独立的学科与中医临床各科没有联系D.方证是方剂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E.方剂学科的理论与现代多学科技术手段无法结合21.下列哪些提法是正确的A.方剂是以药物为基础B.方剂是药物的简单组合和功效简单相加C.方剂是要经过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D.方剂有一定的结构和特定的疗效E.方剂和药物没有区别二、填空题1.方剂是中医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俗称。
光中大中医方剂讲义01总论-1方剂与临床应用
上篇总论第一章方剂与临床应用一、方剂与理法药的关系二、治疗大法第二章方剂的配伍组合第三章剂型的种类第四章方剂的用法一、煎法二、服法〔附〕古方药量考证下篇各论第一章解表剂桂枝汤《伤寒论》麻黄汤《伤寒论》小青龙汤《伤寒论》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银翘散《温病条辨》桑菊饮《温病条辨》升降散《寒瘟条辨》第二章和解剂小柴胡汤《伤寒论》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三章攻里剂大承气汤《伤寒论》大陷胸汤《伤寒论》第四章清热剂白虎汤《伤寒论》清营汤《温病条辨》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普济消毒饮《医方集解》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小儿药证直决》清胃散《兰室秘藏》玉女煎《景岳全书》龙胆泻肝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芍药汤《医学六书》滋肾通关丸《兰室秘藏》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六一散《河间六书·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第五章温阳剂理中丸《伤寒论》大建中汤《金匮要略》四逆汤《伤寒论》第六章消导剂保和丸《丹溪心法》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第七章补益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四物汤《和剂局方》归脾汤《济生方》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
《小儿药证真诀》一贯煎《柳州医话》补肺阿胶汤(原名阿胶散,又名补肺散)《小儿药证直诀》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生脉散又名生脉饮。
《内外伤辨惑论》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玉屏风散《丹溪心法》第八章理气剂越鞠丸《丹溪心法》四磨汤《济生方》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旋复代赭汤《伤寒论》橘核丸《济生方》第九章理血剂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小蓟饮子《济生方》黄土汤《金匮要略》第十章祛湿剂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茵陈蒿汤《伤寒论》三仁汤《温病条辨》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消毒丹。
录自《温热经纬》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苓散《伤寒论》猪苓汤《伤寒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伤寒论》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萆薢分清饮《丹溪心法》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第十一章润燥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杏苏散《温病条辨》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麦门冬汤《金匮要略》第十二章除痰剂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止嗽散《医学心悟》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定喘汤《摄生众妙方》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引王隐君方第十三章固涩剂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神丸《证治准绳》桑螵蛸散《本草衍义》第十四章杀虫剂乌梅丸《伤寒论》肥儿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十五章涌吐剂瓜蒂散《伤寒论》第十六章治风剂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方》玉真散《外科正宗》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大定风珠《温病条辨》地黄饮子《宣明论方》小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第十七章疮疡剂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犀黄丸《外科证治全生集》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第十八章经产剂温经汤《金匮要略》固经丸《医学入门》完带汤《傅青主女科》泰山磐石散《景岳全书》生化汤《傅青主女科》《景岳全书》第十九章开窍剂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至宝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上篇总论第一章方剂与临床应用第一章方剂与临床应用〔自学时数〕1学时〔面授时数〕〔目的要求〕1.熟悉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中药方剂学试题集
第一章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填空题1.东汉______著《_____________》,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全书共收载方剂_______首,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2.南北朝时期,________著《__________》,将药物按功效归类成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其后引伸为“十剂”。
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专书是《黄帝内经》B.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C.金·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D.《圣济总录》广搜博采,载方61739首,是明以前方书的总集E.《太平圣惠方》是宋代官府药局的成药配本2.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是( )A.《太平圣惠方》B.《普济方》C.《圣济总录》D.《外台秘要》E.《五十二病方》三、多项选择题1.有关《伤寒杂病论》的论述正确的有( )A.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B.其中多数方剂组织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被后世誉为“方剂之祖”C.最早提出佐药的概念D.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理方原理E.为金代成无己所著2.下列方书属于宋代的有( )A.《外台秘要》B.《千金翼方》C.《太平圣惠方》D.《圣济总录》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简答题举出五部方论方面的著作,指明其成书朝代、作者。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3142.徐之才《药对》二、单项选择题1.C2.E三、多项选择题1. AB2. CDE四、简答题金代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元代赵以德的《金匮方论衍义》、明代许宏的《金镜内台方义》、明代吴昆的《医方考》、清代罗美的《古今名医方论》、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清代王子接的《绛雪园古方选注》等。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一、填空题1.____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____的体现,即“_____”,“_____”。
《方剂学》考试大纲(专科中医)
《方剂学》专升本考试大纲课程名称:方剂学适应专业:中医学专科教材:贾波方剂学(第九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一、考试目的《方剂学》课程考试要求学生学生掌握130首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以及加减运用。
能够运用所学的组方原理、配伍的基本规律及技巧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课程考试要求由低到高共分为“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对应相应的三级方剂、二级方剂、一级方剂。
一级方剂100首,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及其主要加减变化,尤其要重视体现控制药物功效发挥方向的配伍技巧及常用配伍结构。
二级方剂30首,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的配伍关系。
三级方剂32首,要求学生了解其功用及主治病证。
一级方剂及部份二级方剂要求背诵方歌。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命题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命题的原则是:题量合适、难度适中、范围较广,设有综合题来选拔优秀学生。
三、考试内容绪言1.熟悉: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及重要性。
2.了解: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
上篇总论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1.熟悉: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重要医籍和方书的时代、作者、主要价值。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1.掌握:方剂与病机、治法的关系。
2.熟悉:八法的概念、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
第五章方剂的煎服法1.熟悉: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第六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掌握: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方剂组成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
2.熟悉:方剂配伍的目的。
下篇各论第一章解表剂1.掌握: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2.熟悉:香薷散、柴葛解肌汤。
3.了解: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第二章泻下剂1.掌握: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
比较:三承气汤;2.熟悉: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济川煎;3.了解:泻下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方剂学复习题
总论一、填空题:1、东汉著《》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全书共收载方剂首,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2、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的体现,即“”“”,“方即是法”3、清代将诸多治法概据为“八法”,他在《》中说“论治病之方,则以八法尽之。
”4、以病证分类方剂的医书首推。
5、方剂的组成变化包括三方面:129、明朱橚编纂的《》,广搜博采,载方首,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大的一部方书。
二、单项选择题:1、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五十二病方》D《药对》E《集验方》2、被誉为“方书之祖”的医著是:A《黄帝内经》B《五十二病方》C《备急千金要方》D《伤寒杂病论》E《伤寒明理论》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是:A《太平圣惠方》B《圣济总录》C《普济方》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妇人大全良方》4、我国现存古医籍中载方最多的一部方书是:A《伤寒杂病论》B《医方集解》C《医方考》D《古今名医方论》E《普济方》5、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是:A《伤寒明理论·药方论》B《古今名医方论》C《医方考》D《宣明论方》E《三因极一病证方论》6、清代提出“八法”的医家是:A汪昂B程钟龄C罗美D王孟英E吴鞠通7、以病证分类的方书首推:A《伤寒杂病论》B《五十二病方》C《小品方》D《太平圣惠方》E《普济方》8、“十剂”概念首见于哪本方书:A《本草纲目》B《五十二病方》C《药对》D《伤寒明理论·药方论》E《时方歌括》9、《方剂学》教材的方剂分类法最接近下列哪一方书的分类法:A《五十二病方》B《黄帝内经》C《时方歌括》D《景岳全书》E《医方集解》10、组方原则最早见于:A《黄帝内经》B《本草纲目》C《医学启源》D《脾胃论》E《成方切用》21、有关君药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药力居方中之首B用量较作为臣佐药要大C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D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E君药在方中是首要的22、下列哪项不属于佐药的作用:A直接治疗次要兼证B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C用于消除或减君、臣药的毒性和烈性D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绪论1
第一章
一、方剂学的概念:
绪
论
第一节 方剂及方剂学的概念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以中医基本理
论为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
方剂学
中基、中诊、中药
桥梁
临床各科
二、方剂的概念:
* 是中医根据临床病证的特点,在
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 则,选择适当的药物加以组合,并酌定剂量、 规定适宜的剂型及用法而成的处方,是为方 剂。——方子、成方、时方派?经方派?
4.《肘后备急方》:东晋·葛洪著,收单方510 首,复方494首。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 5.《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收录外科方剂。
6.《千金方》: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7.《外台秘要》:王焘著。
回顾:秦汉、魏晋、隋唐时期的代表著作:
1.《五十二病方》
3.《伤寒杂病论》
2.《黄帝内经》
4.《肘后备急方》
5.《刘涓子鬼遗方》
6.《千金》、《外台》
8.宋代三大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由陈师文 等编著,载方788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由政府编修的“成药药典”。 ——四物汤、逍遥散 9.《小儿药证直诀》:钱乙著——六味地黄 丸
番 红 花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什么是“辨证论治”? 理——辨证
法——立法 辨证论治 方——选方
药——遣药
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
* 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
* 方剂的产生都是以辨证为依据的; * 方剂是针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 疗的方案。
方剂学ppt课件
北宋大观年间政府令陈师文将官办药局所收 的成药处方加以校订而。虽载方788首,但却是经13
宋元时期
• 《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著
• 《伤寒明理论》
金代成无已——最早阐述方剂配伍意义 的医家
首次选用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对《伤寒 论》中的20首方剂配伍进行了分析。 1提出佐药的概念,完善《黄帝内经》 2完善“七方”说 3完善“十剂”说
21
复习思考题
1、掌握方剂、方剂学的概念
2、简述方剂学发展过程中对 方剂学有贡献的主要医家和著 作
22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 关系
证
方
法
剂
药
23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 教学目标:
1
掌握方剂与病证、治法和药的关系
2
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
3
了解方剂与中药之间复杂的关系
24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 《外台秘要》
王焘著 载方6800余首 汇集历代名方和 一些海 外传来的方剂
12
宋元时期
• 《太平圣惠方》
由北宋翰林医官院组织王怀隐等人编著,共 100卷,载方16834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 编写的方书。
• 《圣济总录》
北宋徽宗时期朝廷组织编著。全书共200卷, 载方近两万首,几乎将汉至两宋之际的方书收罗 殆尽,是剂资料的又一次总结,成为我国方剂专 著的大典。
9
魏晋南北朝时期
• 《肘后备急方》
葛洪 载方510首 以简、便、廉、效为特 点
• 《刘涓子鬼遗方》
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10
• 《药对》
徐之才著,将药物按功效归为宣、通、补、 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后世 《圣济经》中将十种演化成十剂。
方剂学思考题资料讲解
方剂学思考题《方剂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何谓方剂? 中医方剂包括哪些要素?2.为什么说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占有重要位置?3.如何理解中医方剂学是一门古老但又年轻的学科?4.方剂学发展史中有哪几个重要阶段?影响方剂学发展的主要著述有哪些?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1.何谓“方证相关”?为什么说“方证相关”是方剂学的重要基础?2.治法与治则有何不同? 怎样理解治法具有层次性?3.方剂与治法的关系?4.何谓“八法”?其主要内容有哪些?5.如何理解“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6.方剂与中药的关系?怎样理解“方药离合”?7. 影响方剂功效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第三章方剂分类1.方剂分类主要有哪些方法? 如何评价各种分类方法的意义?2.教材使用何种方剂分类法? 简述本教科书有关方剂分类的原则、思路及结果。
第四章方剂的制方理论1.何谓药物配伍? 药物配伍的意义是什么?2.简述组方原则及其基本涵义?3.方剂中君、臣、佐、使各部涵义是什么? 确定方中君药应考虑到哪些方面?4.方剂组成变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变化的前提是什么? 还有其它方剂变化运用的形式吗? 5.病-证-症结合组方思路提出的依据?第五章剂型与用法1.剂型选择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简述汤、丸、散、膏、冲剂、口服液、片剂、针剂的剂型特点。
3.传统丹剂的含义是什么?4.煎药应注意些什么? 服药方法主要涉及哪些主要内容?5.何谓服药的饮食宜忌?第六章影响方剂疗效的因素1.学习古方的配伍用量时应注意些什么?2.影响方剂疗效的非方药因素主要有哪些?第七章临证处方的规范化1.书写中医处方应注意哪些方面?2.规范处方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第八章解表剂1.解表剂的适应范围、组方要点及使用注意事项?2.解表剂可用于麻疹、水肿、痢疾、疮疡等病证的机理?3. 分析桂枝汤与麻黄汤在主治、立法及组方方面的异同。
4.为什么外感与内伤证均可使用桂枝汤?其具体用法有何不同?5.小青龙汤中配伍酸收药味的意义?6.九味羌活汤的制方用药特色?7.怎样理解麻黄杏仁石膏汤的“宣泄肺热”功效? 临床有汗或无汗是否均可用本方? 如何调整麻黄与石膏的配伍剂量?8.结合麻黄汤、大青龙汤和麻黄杏仁石膏汤的证候特点,说明麻黄与桂枝同用,麻黄、桂枝与石膏同用以及麻黄与石膏同用体现三方的不同功效。
方剂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方剂的基本概念一、方剂的定义方剂是中医药理论的具体应用,是将一定数量的药物按照一定比例组合,为医治疾病而配制成的药物剂型。
方剂是中医临床药物治疗的基本手段之一。
二、方剂的分类1. 按煎煮方法分类:有煎剂、汤剂、蒸馏剂、熏洗剂等。
2. 按疾病分类:有外感病、内伤病、虚证、实证、寒证、热证等。
3. 按用药部位分类:有输液剂、外用剂、内用剂等。
三、方剂的组成1. 主药:具有明显疗效的药物,一般1~2味。
2. 相药:增减主药功效或调剂主药疗效的药物,一般3~5味。
3. 助药:增加主、相药疗效的药物,一般3~5味。
4. 调味剂:味道芳香或提高疗效的物质,例如蜂蜜、蜂蜡等。
5. 调和剂:调和各种药物的作用,增进疗效的药物。
四、方剂的起源方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神话积累和生活经验。
最早的中药方剂记载见于殷商刻文《甲骨文》。
第二节方剂的应用特点一、系列方剂的特点系列方剂是在临床实践中根据不同病情和体质选用多种相似或相近的方剂,以达到相同的疗效。
例如《伤寒论》中的“桔梗汤系”、《金匮要略》中的“逍遥散系”等。
二、通用方剂的特点通用方剂是治疗某一疾病常用的方剂,具有广谱、疗效确切、用法简便、应用广泛等特点。
例如《伤寒论》中的桂枝汤、附子汤等。
三、特效方剂的特点特效方剂是针对某一病证而选择的特效方剂,具有疗效确切、用法严格、适应证明确的特点。
四、调和方剂的特点调和方剂是将多味药物按照一定的比例配伍使用,以达到药物间相互调和、增进疗效的目的。
调和方剂的特点是药性相生相克,适应病情需要。
第三节方剂的临床应用一、方剂的服用方法方剂服用方法包括煎服、水煎口服、水煎外用、煎煮浸泡、熏洗、药泥敷贴等。
二、方剂的孕妇、儿童和老人服用1. 对于孕妇,应根据孕妇的体质、药物的药性和毒性、配伍的禁忌等,合理选方,适量用药。
2. 对于儿童,应根据儿童的年龄、体质和疾病特点,选用适量的方剂,并注意避免使用禁忌药物。
方剂与治法
八法学习要求
1、定义 2、适应病证 3、常用分类 4、使用注意
汗法
1、定义: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
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 法。
2、适应病证: 表证
风湿痹证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 注意:所谓“汗法”不应单纯地理解为发汗的方法,
中药和西药的区别
❖ 1、组成:中药多由数味中药组成,有效成分大部分不 清晰;西药一般是单一成分或是几种明确的组方化学 成分;
❖ 2、副作用:中药取自天然,副作用相对较小,但是由于 成分复杂,有很多是至今不明的;而西药由于成分单一, 相对容易研究,所以副作用的标示较明显;
❖ 3、疗效:至于疗效快慢与好坏,完全在于用药的合理 性与不同疾病的用药选择;用得好,感冒用中药治疗,疗 效一样快,也一样能快速治标和治本(标本兼治);
(三)、多体系性
病机的多体系特点决定了治法的多体系特点
脏腑辨证--脏腑治法体系 六经辨证--六经治法体系 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治法体系 气血津液辨证辨证--气血津液辨证治法体系
治法概述
三、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 从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论:治法源于方剂 ❖ 从辨证论治看: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
* 方剂是中医根据临床病证的特点,在辨证审因、确 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具有特定疗效 的药物加以组合,并酌定剂量、剂型及用法而成。
*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中药材按照规定 处方和标准制成随时可以取用,具有一定剂型的成 品药。
方剂与中成药均是中医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主要形 式,但二者是有区别的。
温法
1、定义: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邪得以
方剂学考试重点归纳
方剂学讲稿绪言1、什么是方剂?方----治疗方法;剂----剂型、剂量。
通过辨证,决定治法,选用药材,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配伍组合,拟定每一药的用量制成一定的剂型,就是方剂。
也称处方或汤头。
2、什么是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具有悠久而长远的历史,其发展轨迹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学习和了解方剂学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或有志于从事中医研究及临床的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部方书,在这本据推断至少是公元前三世纪末秦汉之际的抄本。
明代的《普济方》,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巨着。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组成后,它的功用、主治必须而且一定是与治法相一致的。
概括起来说,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
第二节常用治法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医学心语》中说:“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1、汗法 2.吐法 3.下法 4.和法 5、清法 6.温法 7.消法 8.补法第三章方剂的分类清·汪昂着《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功能分类法。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第一节方剂的配伍目的1,增强药力 2.产生协同作用 3.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的基本结构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这里的君、臣、佐、使说的就是方剂的基本结构。
因此方剂的基本结构就是指方剂是由君、臣、佐、使这四类具有不同作用的药物配伍组合而成。
方剂学总论
“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一 方剂的组成原则
以证候为依据 即要严格遵循辨证论治
以立法为准则 在辨清证候,明确诊断之后,应根据治则进行综 合考虑,提出切合于病情的治疗方针,即立法。
确保安全有效
二 方剂的组成结构
方剂中以“君臣佐使”来表述方剂的组成结构。 这种理论首见于《内经》:
运用:
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二 散剂
含义:将药物研成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制成的
固体剂型。可分为内服与外用两类。
特点:
1. 内服散剂: 制作简便,节省药材,不易变质。 较汤剂吸收慢,较丸剂吸收快。 2. 外用散剂 用量少;可直接用于体表、官窍等。
三 丸剂
含义:将药物研成粉末或提取物,以水、蜜或米
理论依据:
“坚者消之”、“结者散之”、“逸者行之”
注意:消法与下法的区别
消法与下法虽皆治有形之实邪,但两者有所不同。
下法是对于病势急迫,形证俱实,必须急下,并且
可以从下窍而出的情况下使用。
消法则是对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渐积而成,
病势较缓,而多虚实夹杂,必须渐消缓散而不能急 于排除的病情而设。
理论依据:“其高者,因而越之” 注意:
1 此是劫邪外出的一种治法,易损胃气,凡体虚气弱, 妇人新产、孕妇均应慎用。
2 “吐法之中,汗法存焉”
3 下法
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
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实热、冷积、瘀血、痰结、
水饮等有形实邪从下二窍而解的一种治法。
理论依据:“其下者,引而竭之”;
6 温法
温法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使寒邪去,
《方剂学》课程标准
《方剂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509 适用专业:中医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72学时总学分数:4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中医治法和方剂理论及其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中医临床各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属于中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方剂学的基本任务是阐明方剂与病证、治法之间的关系,揭示构成方剂的诸要素与功效之间的关系。
方剂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综合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以及临床各科知识,充分展现了辨证论治的丰富内容,对临床遣药组方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不仅如此,方剂学还以其独特学科功能,在沟通多个学科联系和促进多学科发展中发挥桥梁作用。
学习方剂学首先要有坚实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复习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相关的基础知识。
要明确方剂学的学科特点,抓住方剂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即方证。
在全面掌握方证病机、理解方中药物间的配伍关系的基础上,深刻体会方药配伍与方证病机之间的关系。
要重视重点内容和基本功的训练,方剂的药物组成、功用和主治是方剂的基本内容,要熟记药物组成,深刻理解功用,牢固堂握主治病证是本门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实践,随师从诊、研读医案等。
总之,在学习中必须处理好理解和记忆的关系,培养较强的辨证、立法、组方的能力,为顺利学习临床各科奠定基础。
2.课程性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及其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和组方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开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
同时随着方剂学的发展,方剂学与现代药理、化学制剂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渗透,运用实验研究的手段,从实证的角度认识方剂效用与方内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阐明方剂效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发现方剂的潜在功效和新用途以及改进传统剂型、研发复方新药等,已成为方剂学现代研究的新领域。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
前言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各专业的基础课之一。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150首左右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及其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具体要求学生达到: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2.掌握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
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以及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3.教材中的方剂分为三级,一级方剂100首,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方义、主治及其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
二级方剂50首,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配伍意义。
三级方剂,要求学生了解其功用及主治病证。
一、二级方剂要求背诵方歌。
在教学方法上应做到:1.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重点讲授,前后联系对比。
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逻辑推理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分析方剂的方法,培养学生组方能力和初步运用的能力。
2.结合实际,利用声像教学,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
对组成或主治相近似的方剂,应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从比较鉴别中掌握其异同点,进而深入理解其配伍关系及其主治要点。
3.每类方剂首先阐明其概念、适应范围、组方配伍原则及其注意事项等。
然后对重点方剂进行系统讲授,特别是对其组成原理、配伍变化及功能、主治应讲深讲透。
教学时数为60学时,共3.5学分。
目录上篇方剂总论 (2)第六章解表剂 (3)第七章泻下剂 (4)第八章和解剂 (4)第九章清热剂 (5)第十章祛暑剂 (6)第十一章温里剂 (6)第十二章表里双解剂 (7)第十三章补益剂 (7)第十四章固涩剂 (8)第十五章安神剂 (9)第十七章理气剂 (10)第十八章理血剂 (11)第十九章治风剂 (12)第二十章治燥剂 (13)第二十一章祛湿剂 (13)第二十二章祛痰剂 (14)第二十三章消导化积剂 (15)第二十四章驱虫剂 (15)第二十六章治疡剂 (16)参考书目 (17)学时分配表 (18)教学内容上篇总论第一章绪论【要求】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2 方剂的分类
第二章方剂的分类方剂的分类,历代不一。
有以病证分类,有以病因分类,有以脏腑分类,有以组成分类,有以治法(功能)分类。
以病证分类的首推《五十二病方》,该书记载了53类疾病,医方283首,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
但组成简单,用量粗略,部分病名、药名已无从查考,现已不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唐*王焘的《外台秘要》,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明代的《普济方》,清代《张氏医通》、《兰台轨范》等,都是按病证分类方剂的代表作。
这种分类方法,便于临床以病索方。
脏腑分类亦系病证分类之属,只是首列脏腑,下分病证。
如唐·孙思貌的《备急千金要方》,清代巨著《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的“脏腑身形”等。
病因分类亦属病证分类,是以病因为纲,分列诸证。
如宋·陈言的《三因极-病证方论》,清·张璐的《张氏医通》都有此项分类。
以组成分类的上可追溯至《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
”以及“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等。
至金代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药方论·序》中说:“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
”这才明确提出“七方”的名称,并将《内经》的“重”改为“复”。
于是后人引伸为“七方”是最早的方剂分类法,但迄今仍未见到按此分类的方书。
“七方”的实质,是以病邪的轻重,病位的上下,病势的缓急,病体的强弱作为制方的依据。
所谓大方,是指药味多或用量大,以治邪气方盛所需的重剂;小方是指药味少或用量小,以治病浅邪微的轻剂;缓方是指药性缓和,以治病势缓慢需长期服用的方剂;急方是指药性峻猛,以治病势急重急于取效的方剂;奇方是指由单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偶方是指由双数药味组成的方剂;复方则是两方或数方组合的方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目的要求1.掌握:方剂与病证、治法和药物的关系。
2. 熟悉:“方证相关”,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各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等)。
3. 了解:中药与方剂之间并存互动的复杂关系。
第一节方剂与病证中医学理、法、方、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方剂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所以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也是临床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用药的方案。
任何一首方剂都不可缺少药物组成和具体适应病证这两个主要内容。
每一首方剂中的药物相互作用产生的整体功效总是与其所主病证的病机相对应,尤其是历代名方之所以疗效卓著,组方法度垂范后学,就是因为这些方剂内的药物配伍与其主治病证之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可见,方药配伍与方证病机之间的相关程度,是决定疗效的关键。
因此,在方剂学中的方剂与病证总是相提并论的,方与证如影相随,不可分割。
方与证之间的这种类似锁钥对应的关系被称为“方证相关”或“方证对应”。
方证是方剂学的重要的学术特征,“方证相关”则是学习和研究方剂应当遵循的逻辑。
由于方剂与病证相应,所以,在临床遣药组方时应力求配伍用药与病机丝丝入扣,运用成方时则需证变方变,随证加减;研究制方原理时要以方证对应的认识为依据的。
既然方剂与病证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所以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前人成方时,决不能将方证分开研究,首先要弄清病证的病机,在病证的基础上,来深刻理解前人制方配伍的精髓,同时在临证运用成方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当前病证与原方病证之间的差异程度,而随证变化。
创制新方时更要力求所用药物的配伍与其主治病证之间的高度对应,只有辨清所治病证的病机证候,才能对证下药制定出高效的处方。
“方证相关”还蕴涵有方(药物组成)与其作用对象(证)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证是非健康机体整体状态的综合概括,是机体疾病状态的本质反应。
方药的直接作用对象是非健康机体,而机体对方药的效用反应呈现个体差异。
由于方药呈现的效用与受作用的机体整体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因而有效方药所含有的多种物质与生物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认识这种相关性有助于揭示方药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是阐明中医辨证论治机理的重要途径,对进一步提高方药与病证之间的相关程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节、方剂与治法一、治法概念:治法是根据临床症侯,在辨证审因、辨明病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的基本治疗方法,即治疗大法。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法”是在临床治疗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法”随“证”而立,而方是从法而出;历代医家创造了相当多的治法,其中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将其概括为八法。
《医学心悟》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二、“八法”“八法”即汗、吐、下、和、补、温、清、消。
又称常用基本治法。
1.汗法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汗法的作用:具有发汗解表,透邪外出,及发越水湿,宣通血脉等作用。
汗法不仅能发汗,凡能祛邪于外,透邪于表,使气血通畅,营卫调和,皆是汗法的作用。
适应症: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水肿病腰以上肿甚,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症者。
分类:由于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阳加于阴谓之汗”,故汗法有辛温、辛凉、补阳、滋阴之别。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即发汗治病。
2.吐法:吐法是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排出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咽喉痰涎壅阻、顽痰停滞胸膈、宿食留滞胃脘、误食毒物尚在胃中。
注意:吐法作用峻猛,是劫邪外出的一种治法,易损胃气,凡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均应慎用。
所以多用于实邪壅塞,病情急剧之证,但刺激咽喉,胃脘,引起呕吐易损正气,且较痛苦。
3.下法:下法是通过攻逐、荡涤、泻下,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痰结、水饮,从大便排出的一种治法。
即通过通泻大便治病。
下法的作用:具有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破瘀通经,和逐痰催生等作用。
适应症:热结便秘,冷积便秘,蓄血蓄水,及水肿等证。
即燥屎内结,冷积不化,瘀血内停,宿食不消,结痰停饮以及虫积等。
分类:由于积滞有寒热,正气有盛衰,邪气有夹杂,故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
使用下法的注意事项:下法以攻逐为特点,易耗伤正气,故临床以有形实邪停留肠胃的里实证为宜,对于孕妇、产后,月经期及年老体弱,与失血者应予慎用。
4.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达到消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
所谓和解者,是指和解表里之意,专用于治疗在半表半里的证候。
和法的作用: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及调和气血等作用。
适应症:肝脾不和,肠胃不和,伤寒邪在少阳,疟疾等,分类:常用的有和解少阳,开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和法。
5.温法:温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使寒邪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的一种治疗方法。
[寒病的成因]温法的作用: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通经脉的作用。
适应症:适用于中焦虚寒,亡阳厥逆,和经脉寒凝之证(脏腑的沉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
分类:由于寒邪所在部位不同,寒邪与阳虚的程度不同,因而温法中又有温中散寒、温暖肝肾、回阳救逆之区分。
其他尚有温肺化痰、温胃降逆、温肾纳气、温中行气、温血活血、温阳止血、温里解表等。
6.清法:清法是通过清除火热之邪,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
(即通过清热、泻火、凉血以消除里热的一种治法.)清法的作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脏腑,清虚热等作用。
适应症:(1)里热证。
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热甚成毒。
(2)热在脏腑。
(3)温病后期,热灼阴伤,久病阴虚而热伏于里。
分类:由于里热证有热在气分、热入营血、气血俱热以及热在某一脏腑之分,因而清法中又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清脏腑热之别。
7.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原因]消法的作用:具有消滞和消坚散结等作用。
适应症: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徵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等。
注意:消法与下法虽皆治有形之实邪,但两者有所不同。
下法是对于病势急迫,形证俱实,必须急下,并且可以从下窍而出的情况下使用。
消法则是对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渐积而成,病势较缓,而多虚实夹杂,必须渐消缓散而不能急于排除的病情而设。
但两者亦可配合使用,并依据病情之寒热,与温法、清法合用,若涉正虚者,又需与补法配合应用。
8.补法:补法是通过补益的方法,使人体脏腑或气血阴阳之间的失调重归于平衡。
即通过滋养、补益,以纠正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一种治法。
补法的作用:具有补益虚弱,扶正祛邪的作用。
适应症:适应于气血阴阳不足所致的各种虚证。
分类:┌气血──心肝脾1.补可用于┤└阴阳──肺肾2.补分:峻补、平补、大补、重补、3.┌可以几脏兼补──足三阴亏损││可以两脏并补──乙癸同源│└补母生子──培土生金4.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形体虚弱的,要用气分的药物温补之。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阴精不足的,要用厚味的药物滋补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注意:补法虽也可以间接收到祛邪的效果,但一般是在无外邪时使用,以避免“闭门留寇”之弊。
上述八种治法,除吐法外,都是临床常用的,“八法”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具有运用时,要防止孤立地、片面地理解,应将其融会贯通,灵活对待。
三、小结上述八种治法,除吐法外,都是临床常用的。
历代医家各随其学术见解的不同,在总结归纳治法分类中,虽不尽相同,但究其实质,总不出八法范围,所以不再赘述。
此外,对于复杂的病证,往往不是一种治法能完全符合治疗需要的。
这时就应选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治法配合运用,才能照顾全面,治无遗邪。
上面八法的内容提到的,如汗法与补法、下法、消法并用,下法与补法并用,清法与补法并用等,已可见八法配合运用的一斑。
还有以下为补、以补为消、以消为补之类,又在深入掌握八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灵活运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因此,在理解八法时,既要掌握各法的具体精神和特点,又要防止孤立地、片面地对待每一种治法。
正如《医学心悟》中所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
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
”诚能精思熟虑,自然融会贯通,灵活变化而不越乎规矩,所治都切合病情,收到满意的效果。
此外,方药的剂型极多,用法也不尽相同,如熏、洗、摩、贴、搐(吹)鼻、通导等,但其指导组方用药的理论,仍然属于八法的范围。
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同样适用于此。
根据“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的原则,“八法”常常扩大使用,如:加理气、理血、祛湿、祛痰为十二法。
第三节方剂与中药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方剂与中药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并存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从中药与方剂的起源看,最初人类通过采食植物和狩猎,偶然发现某些动植物会引起药效反应。
其后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形成了由使用单味药的单方到几味药配合起来的复方,出现了药物在方剂中的运用形式。
伴随药物数量的增加,方剂的数量也不断增加。
而且,随着方剂数量的增加和制方原理、配伍应用理论的不断完善,单味药的功效也不断增扩,且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及各种单味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也不断发展。
所以,中药的发现是方剂产生的基础,方剂的药物配伍运用促进了对中药的炮制和功效的进一步确定和新的发现。
因此,方剂和中药是长期并存的,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
方剂与中药之间具体配伍运用过程中,还表现出一种离合的关系。
中药是方剂构成的基础,方剂的效用是方中药物功效的集合。
所以,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的形式。
由于单味药的功效各有所长,集其所长,避其所短,以增强疗效,扩大治疗范围,即“方有合群之妙用”。
正是药物组成方剂的基本要求。
但在一个方剂中单味药既不能体现出其全部功效,又会在组方后还可产生出的新的功效。
正所谓“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
可见,单味药物的多种功效,在方剂中并不能都得到全面地发挥,只能合其方证所需的部分功效,而其它功效则需通过配伍使其削弱或完全消失。
而且单味药的使用忌宜也不一定适用于方剂,在方剂中单味药物的炮制、功效、副作用及忌宜均有所改变,而且还会产生新的功效。
所以,方剂与中药在配伍过程中既表现出相合的一面,又表现出相离的一面。
但离仍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出合。
方剂和中药都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在理论上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