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洪志:高职教学诊改应重点做好三件事
高职诊改实施方案
高职诊改实施方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专门人才,高职教育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因此,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的高职诊改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高职诊改实施方案需要明确目标和定位。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实施方案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和定位,突出技能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同时,也需要与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相结合,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高职诊改实施方案需要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领域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高职诊改实施方案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使之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同时,也需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
另外,高职诊改实施方案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实施方案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激励,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也需要引进一批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和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
最后,高职诊改实施方案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因此与企业的合作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实施方案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的高职诊改实施方案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发展,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
希望各级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能够重视高职诊改工作,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高职专业诊改需找准三大重点
中国建设报/2018年/12月/19日/第006版教学研与就业高职专业诊改需找准三大重点李忠华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诊改时,会将其当成专业评估的“翻版”,对照标准一条条找佐证、补资料。
笔者认为,这种只关注专业即时现状而不关注专业发展的作法,违背了诊改的初衷。
专业诊改的目的是促使学校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设立专业发展目标、找准专业发展标准,然后通过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诊断专业发展的不足,并对不足进行弥补、纠正和完善,从而促使专业良性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将系统观、整体性与个性化作为高职专业诊改的三个关注重点。
树立系统观找准专业在五个诊改层面的逻辑定位教育部相关文件明确要求:“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
”诊改工作的“源头”是学校的“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规划体现的是学校的发展定位、服务面向与办学特色,而这些均需要通过专业来体现。
因此,开展专业诊改时,一定要以学校的“十三五”规划和专业建设子规划为依据。
一所学校如果在没有科学完整的“十三五”规划、专业子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就进行专业与课程诊改,只会“无的放矢”,最终导致诊改结果与目的“南辕北辙”。
建立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专业子规划是开展专业诊改的根本前提。
学校的专业规划至少应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对接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布局;包含重点专业、特色专业、辅助专业在内的专业分层建设体系;包括专业数量、学生规模、师资、实训、课程、院系设置在内的专业发展规模规划;专业的内涵建设规划,如专业建设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评价及考核模式改革、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专业的质量保障措施建设。
这五个方面内容是开展专业诊改工作的具体依据。
把握整体性确定专业诊改标准体系的构建维度专业是学校服务区域产业经济的桥梁、是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专业的诊改一定要体现三个维度:专业的外部性、内涵性及层次性。
教学诊改工作的主要内容,有效做法和成效
教学诊改工作是指对学校教学进行评估和改进的一项重要工作。
这项工作包括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旨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促进学校整体发展。
教学诊改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诊改工作的主要内容1. 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诊改工作首先要确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可以明确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因此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
3. 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要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有效做法1. 开展教学诊断:学校要建立定期的教学诊断制度,通过课堂观摩、听课评课等形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诊断,发现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2. 加强教师培训: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供各种专业发展机会,使教师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 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找出问题,及时改进。
4. 强化教学管理:学校要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
三、成效1. 教学诊改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成绩明显提高。
2. 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3. 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教学活动有序进行,教学效果得到有效保障。
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教学诊改工作的开展对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个学校能够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加强对教学诊改工作的组织和指导,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在教学诊改工作的实施中,学校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成效。
以下是一些关于教学诊改工作的有效做法及成效的进一步扩展:四、有效做法的进一步扩展1. 持续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活动: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教学研讨会、邀请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建立导师制度等方式,持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控制诊断与改进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控制诊断与改进作者:来源:《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11期《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与运行实务》(2017年6月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是由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袁洪志教授编著。
他拥有多年高职院校先进的管理经验,曾在省内外多家高职院校做过高职院校质量控制诊断与改进的讲座。
本书浓缩了他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从目标管理与部门绩效考核、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学校数据平台诸方面,详细介绍了诊断的基本理念、基本架构和基本单元,并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诊断与改进程序以及诊断项目参考表等方面,深入解读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详细分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断与制度改进的基本特征,并以该校诊断与改进的实践为例,提出了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任务和措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理念先行,提高认识目前高职院校处于高质量发展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诊改工作的要义,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与职责担当,需要群策群力,聚集高质量提升,切实构建好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通过自我约束、自我评价,实现自我改进、自我发展。
常州工程学院在全国率先试点诊改,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建设团队理念先进、实力强劲,有效实施内部激发、外部干预,实现了学校管理向学校治理的转变,该校被列为江苏省22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并成为标杆。
质量诊断与改进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新需求、建设新秩序而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建立“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治理体系,完善常态化的自主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激活内在动力、完善制度体系、促进运行机制、深化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提升社会服务、扩大学校影响、提升学校品质。
二、扎实推进,有效诊改通过对本书的学习,笔者了解到常州工程院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教师个人发展、信息化建设、教师评价标准等方面成绩凸显,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校院联动,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成效显著。
中职学生诊改总结与计划
中职学生诊改总结与计划
《中职学生诊改总结与计划》
中职学生诊改总结:
过去一年,我们学校对中职学生进行了诊改评估工作。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们在就业技能、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是学生对行业就业岗位的了解不够深入,另一方面是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意识有待提高。
所以,我们在此总结出以下改进措施:
中职学生诊改计划: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素养,我们将制定以下诊改计划:
1. 加强就业指导: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岗位信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
2. 强化职业培训:开设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课程,培养学生对职业素养的重视和理解。
3. 提升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
4. 开展职业测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和优势,为其找到更适合的职业方向。
总之,我们将通过以上措施,积极引导中职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就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这一诊改计划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让每一位中职学生都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高职院校教师诊断与改进的“8字螺旋”机制构建
高职院校教师诊断与改进的“8字螺旋”机制构建作者:石龙孙福才来源:《现代盐化工》2020年第03期摘要:基于高職院校教师诊断与改进的“8字螺旋”,按照事前、事中、事后3个阶段,通过设定标准、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诊断监测、考核激励、学习创新、改进提升、预警与分析、实时调控、及时改进等环节,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激发高职院校教师“诊改”内生动力,不断促进教师改进和质量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诊断与改进;“8字螺旋”为了构建完善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常态化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机制,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和《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为高职院校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1]。
“诊改”工作涵盖了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5个层面,针对教师层面“诊改”中的“8字螺旋”机制构建问题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激发高职院校教师“诊改”的内生动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 高职院校教师诊断与改进“8字螺旋”模型构建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是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做好教师诊断和改进工作对于解决现阶段学校教师队伍存在的一些问题、构建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运行机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2]。
针对教师“诊改”,本研究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运用“零缺陷”理论,构建了高职院校教师诊断与改进“8字螺旋”模型,如图1所示。
教师诊断与改进“8字螺旋”模型由两个螺旋组成,分别为“静螺旋”和“动螺旋”,两个改进螺旋相交于计划、组织和实施环节,相互联动、相辅相成[3]。
(1)“静螺旋”。
以目标为出发点,通过设定标准、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诊断监测、考核激励、学习创新、改进提升等生成整个流程各环节的完整循环。
在该循环过程中,依托管理制度、绩效考核标准以及相关激励机制等手段,促使责任主体不断学习创新;该循环结束后,教师按照信息化管理平台反馈的数据进行自我分析,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发现自我专业成长最近发展区的空白点,调整下一阶段工作目标,进入到下一个循环。
1-1.袁洪志:学校层面诊改实务
1.7 目标标准的认识 ——标准的含义
需要特别强调: 1.诊改所指目标是质量直接创造主体自己树立的目标。 2.诊改所指标准是支撑质量直接创造主体目标的标准。 3.“坚持促发展和保底线并重”,标准有底线,无上限。 4.诊改的目标、标准是个性化的,分类、分层的(主体越小,
目标越具体、标准越高)。 5.组织的总目标统领子目标,从而形成目标体系和标准体系。
监督控制
质量数据 (信息)采集、 汇总、分析,
质量报告, 预警发布等。
1.3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架构
五个层面(主体)——横向 (体现:相对独立完整又相互关联支撑)
学校
课程
学生
专业
教师
1.目标、标准(起点) 2.监测、预警(过程) 3.诊断、改进(提升)
1.3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架构
基本单元——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落实全员参与的工作模式)
全国诊改专委会
学校层面诊改实务
全国诊改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袁洪志 2019.03.17 厦门
壹
诊改运行的理论基础
1.1 诊改文件依据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 (教职成厅〔2015〕2号)
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 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
衔接学院规划目标,确立标杆,确定专业建设目标,明确责任 主体
包括六方面内容: • 发展基础、机遇与挑战、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任务与举措、
保障措施、附表即路线图
二级学院规划实例
2.3 (一)学校重点任务(目标、标准)
建立学院发展规划体系 (5)编制二级学院下各专业建设方案
二级学院目标传递至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导的方案(试行)》
附件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中国制造2025、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重要抓手。
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简称诊改)机制,是教育行政部门履行管理职责、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引导和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形式。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指南,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为宗旨,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和帮助中等职业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学校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制度体系、健全运行机制,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与任务建立基于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具体任务是:(一)构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自主诊断、持续改进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
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围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和完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中等职业学校自主诊改、利益相关方有效参与、主管(办)部门协同改进的常态化周期性教学工作诊改制度与运行机制。
(二)搭建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
建设学校、地(市)、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四级架构的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简称数据系统),为学校教学工作自主诊改提供数据服务,为利益相关方参与诊改提供数据参考,为教育行政部门抽样复核与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报告提供数据基础。
(三)引导中等职业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逐步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
我院召开全面质量管理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启动大会
我院召开全面质量管理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启动大会为构建全面质量内部管理体系,扎实推进教学诊改工作。
5月5日下午,我院特邀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秘书长、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袁洪志教授,重庆市高教处处长蒋后强教授,在我院信息报告大厅召开全面质量管理教学诊断与改进启动大会,学院校领导、全体教职工参加会议。
大会由学院院长江洪同志主持。
学院副院长刘仲全同志作诊改启动大会的动员报告,从建设“内涵城职、质量城职、特色城职、美丽城职、幸福城职”出发提出三方面意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大势所需、政策所向、发展所需、质量所在,全院教职工要充分认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协调性和重要性,树立责任意识;深入研究,把握要义。
要把握质量原理、理解诊改制度、驾驭信息手段、共建质量文化,积极推进示范创建与教学诊改工作;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要端正质量观,建立责任制,提高执行力,把全面质量管理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落到实处。
学院党委书记刘波同志对全面质量管理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作了补充并提出四点要求:建立台账抓落实,专项督查抓落实,搞好评估抓落实,约谈问责抓落实。
袁洪志教授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及学生五个层面的目标与标准、监测与预警、诊断与改进情况,在线展示了信息化、大数据在诊改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及实操应用。
蒋后强教授表示袁教授五个层面的实务操作讲解为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领导干部和教师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使学校从管理走向治理的实践,对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对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干部管理和现代信息化技术等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大会结束后,院长江洪同志就学校创建优质高专和诊改工作发出号召,他强调建立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是学院推进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的一次机遇,学校创建优质高专工作,当前更是关键时期,他希望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诊断与改进工作对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创建优质高专工作有所启发。
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探索
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探索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实用型技术与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改进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竞争力,职业院校需要进行“教学诊改”工作的探索。
一、教学诊改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职业院校需要面对的挑战包括: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不足;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匹配度低;评估方法简单粗暴;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职业院校需要进行教学诊改。
教学诊改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
通过教学诊断,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和问题,进而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竞争力。
2.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教学诊断,可以发现教师的教学问题和不足,为教师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3. 探索教学改革的路径和方法。
通过教学诊断,可以发现现有教学模式的问题和瓶颈,激发教师创新意识,推动教学改革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教学诊改的内容和方法教学诊改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与调整、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进、学生评价与奖励机制的建立、教师培训与评价等方面。
1. 课程设置与调整通过教学诊断,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和兴趣,进而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进传统的授课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
根据教学诊断的结果,可以尝试采用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3. 学生评价与奖励机制的建立传统的学生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评价方式单一,不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教学诊断,可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考试成绩、实践表现、综合能力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4. 教师培训与评价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其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结合实际谈高职院校诊改
结合实际谈高职院校诊改作者:李卫东来源:《东方教育》2017年第18期摘要:本文结合当前的诊改工作提出学院诊改工作的整体规划,并阐述了诊改工作实施的五方面的工作。
实践证明,通过这五方面的工作,不仅提高了诊改工作的成效,同时各个部门的工作质量、学院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管理平台按照诊改工作的总体规划,我们建立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然后要进行自我诊改。
时间紧、任务重,任何观望、等待、拖延和畏难的心态都将是前进的障碍,各部门要根据诊改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广泛发动、周密计划,扎实推进诊改工作。
具体要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1.打造“两链”,即目标链和标准链所谓目标链是依据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及其子规划,由各级目标构成的自上而下、层级分明、内容关联的目标体系。
所谓标准链是依据目标链,由各层面工作标准构成的内容关联、相对独立的标准体系。
目标链和标准链的建立是诊改工作的基础,也是目前我院诊改工作的薄弱环节。
一是要加强对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各项子规划的学习和落实。
各部门要在认真学习领会学院发展规划相关要求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与总规划和子规划相衔接和匹配的部门、专业、教师职业生涯、学生成长等规划,确保上述规划对应和支撑学院的发展目标,切忌出现目标逐级弱化、脱节的现象。
二是打造与目标链对应配套的标准链。
标准链的打造是一件细致、系统的工作。
对照目标链,在认真梳理、修改完善已有的工作流程、工作标准、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查缺补漏,新增必要的工作标准,这样就能够形成科学系统的标准链。
对于各级目标间的衔接匹配问题、目标链与标准链的对应衔接问题,要作为部门考核工作的一个重点。
2.建立各层面、各部门的质量改进螺旋“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是指全面提升质量的工作过程,由两个循环构成一个8字型。
其实质是各部门依据目标和标准,组织实施工作任务,在工作过程中实时分析數据、诊断问题、及时改进,向更高的目标发展,形成循环提升的质量改进螺旋。
基于高职诊改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
基于高职诊改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作者:曲丽秋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7期摘要:“诊断与改进”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热门话题,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
课题研究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三个核心问题,“诊改目标确立、诊改要素落地、诊改方式校本化”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通过对目标任务的完成、教育教学质量要素的全过程控制、日常教学管理的平稳运行三个要素的设计与研究,力争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和教学管理实践创新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高职诊改;目标链;标准链;状态数据201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随后又在多个文件中提到了职业院校应逐步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也应声落地,从而使得高职院校教学整改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课题研究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三个核心问题,“诊改目标确立、诊改要素落地、诊改方式校本化”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通过对目标任务的完成、教育教学质量要素的全过程控制、日常教学管理的平稳运行三个要素的设计与研究,力争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和教学管理实践创新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一、高职诊改的实践与研究现状“诊断与改进”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热门话题,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通过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对教育教学进行诊断与改进工作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制度创新。
2016年,全国27所职业院校被确定诊改试点院校。
2018年国家对首批高职诊改试点院校进行了复核。
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统筹负责状态数据的采集与管理工作,通过数据采集实现全面及时掌握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发布质量年度报告、开展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推进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深化“三教”改革。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内涵及运行机制设计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内涵及运行机制设计作者:丁才成袁洪志丁敬敏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第35期摘要课程层面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该领域研究成果甚少,存在策略不明、路径不清、方法缺失等问题。
贯通“两链”,确保目标达成,决定课程诊改做什么,“8字螺旋”为基本单元、文化机制双引擎驱动、智能化“一平台”支撑诠释课程诊改怎么做,按照事前质量创造主体自设目标标准、事中依托平台数据即时预警纠偏、事后依据数据诊断现状三个基本原则,确立“目标标准-监测预警-诊断改进”作为课程诊改运行三个基本环节。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程质量; 诊断与改进中图分类号 G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35-0034-05随着“管办评”分离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高职院校在新时代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已迫在眉睫。
2015年教育部先后发布了《关于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提出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单位,是全国27所诊改试点院校之一,率先探索建成了“五纵五横”网络化全覆盖,“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以下简称8字螺旋)为基本运行单元,“文化机制”双引擎驱动,“智能信息化”一平台支撑的“55821”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建设目标的精准落地点,也是全员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着力点。
但以“高职院校”“课程诊改”为关键词进行知网检索,相关研究仅有3篇,研究成果甚少也凸显了当前高职院校在课程层面诊改的策略不明、路径不清、方法缺失等问题。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具有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让现代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学生的培养环节,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不光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增加其就业砝码,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所以,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创新能力是指在思考解决实际问题时,不拘于固有思维定势,有自己独特思考元素的特点,通过运用创新性思维,产生内容新颖、风格独特同时又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维成果[1]。
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来提升社会创造力的原动力,当然其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而通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一种基础和行之有效手段。
1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1.1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目标就应当紧跟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根据社会变化适时做出的目标调整要求。
而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适应知识与技术的创新,培养出满足社会与时代需求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现今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为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中心的教学方式。
这一教学模式的问题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创造力及积极性被大大遏制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为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睡觉、走神、玩手机等[2]。
这种教学模式往往疏忽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进而错过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动性,可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也是底下的。
而从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将知识技术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积极开展创新活动的人才需求。
教学诊改内容
教学诊改内容
教学诊改是一种教育教学领域的质量管理活动。
其目的是通过诊断、
评估和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
诊改主要包括三个步骤:教学诊断、教学评估和教学改进。
在教学诊断中,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
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明确需要改进的方向和目标。
这
个过程需要细致、认真、客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在教学评估中,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评估,看看是
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并找出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
这个过程需要结合
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客观评价教学效果。
在教学改进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诊断和教学评估的结果,采取有效
的措施,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等。
改进后,需要继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估和诊断,不断完善教学
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诊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教学
诊断,教师可以及时发现教学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
果。
通过教学评估,教师可以客观评估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情况,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教学改进,教师可以及时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更新教学内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总之,教学诊改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
教师应该重视教学诊改,认真分析和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并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职公共课课程教学诊改
课程教学诊改方案(试行)为了解课程教学情况,发现并解决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主要困难、问题,加强对课程教学的指导,增强各教研室自我发展意识,促进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特制定本方案。
一、诊改目的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建立课程教学诊改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课程教学质量。
通过了解课程教学现状,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各教研室加强课程建设,强化课程教学管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使教师重视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诊改原则1.现实评估与建设性、发展性相结合原则。
2.以自评为主的自评与督评相结合原则。
3.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4.评价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5.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原则。
三、诊改内容诊改内容分为课程开发、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特色与创新5个部分(4个一级指标,1个特色与创新项目),包含教学大纲、教学改革、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设计管理、质量管理、成果管理、实践教学、主讲教师、教学文件、课堂讲授及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成绩考核、师生反映12个二级指标,23个观测点,详见课程教学诊改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四、诊改程序和方法1.课程小组自评。
课程所在教研室整理课程建设、管理与实施等相关资料,对所评课程的课程开发、管理、实施、评价以及特色与创新等方面进行认真的总结,肯定成绩,分析差距与不足,根据课程教学诊改评价指标内涵及等级标准(试行),进行逐项审查打分,填写课程教学诊改评价自评表,最后形成课程教学诊改自评汇报。
2.学院诊改组复评。
在课程所在教研室自评的基础上,学院诊改组深入课程组,搜集相关信息,对所评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及教学现状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分析,对照课程教学诊改评价指标进行公正评价,确认评价得分,形成评价意见和建议。
3.课程教学诊改的方法。
主要通过听取课程负责人汇报、查阅资料、随堂听课、座谈和个别访谈、实地查看等方式进行。
五、诊改组织机构组长:教学诊改处处长成员:相关二级学院(部)院长(主任)、教学副院长,教务处副处长、教学诊改处人员,相关课程所在教研室教师。
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现状调查、案例分析与发展思考
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现状调查、案例分析
与发展思考
王如荣;傅伟;袁洪志
【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
【年(卷),期】2021(42)36
【摘要】推进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是职业院校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的一项创新性工作,是职教战线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政策精神的重要举措。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工作虽然整体进展顺利,但在院校实践中还存在理念认识不到位、师生内生动力不足,形似神不似、诊改运行有偏差,主观评估思维、常态化机制未形成等共性问题。
需要采取"系统化设计、项目化推进、一体化实施"方式,协同推进诊改工作。
【总页数】6页(P50-55)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
【作者】王如荣;傅伟;袁洪志
【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质管办;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8.5
【相关文献】
1.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思考
2.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之理性基础探析
3.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思考——以湖北省第一批高职诊改试点院校为例
4.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思考——以湖北省第一批高职诊改试点院校为例
5.黄河水院教学诊改案例成功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优秀案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洪志:高职教学诊改应重点做好三件事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中提出,高职院校诊改的具体任务是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树立现代质量文化”。
笔者以本校诊改试点工作为例,围绕以上三项任务介绍本校的实践探索,希望对同行院校开展诊改工作有所启发。
构建“五纵五横”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与各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前提。
一是完善组织体系,厘清职责,明晰不同层级主体责任。
学校建立质量保证委员会全面协调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诊改运行工作,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质量保证体系设计与考核诊断,二级教学单位是质量生成核心,在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层面组织诊改运行,行政职能部门提供支持与保障。
同时,以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为导向,梳理学校各单位在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等纵向5个系统中的角色定位,形成机构健全、权责清晰、责任主体明确的质量保证组织体系。
二是建立目标体系,厘清链路,明确目标起点与落脚。
目标是诊改的逻辑起点。
学校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完善“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及各项子规划,明确重点任务实施的路线图和经费预算;打造“学校发展目标——二级单位目标-专业建设目标——课程建设目标”组成的目标链,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体系;出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案编制指导性文件,指导各专业编制专业建设方案和课程建设方案,使得学校规划目标能够向下延伸落地。
三是建立标准体系,厘清量规,完善各个层面标准。
标准是目标的支撑,是诊断的标尺。
在专业与课程层面,建立逻辑相关的系列标准,由教学主管部门制定学校层面的专业设置调整、资源建设、质量诊断等标准文件,作为校内专业建设的最低标准,并据此指导各专业和课程团队编制专业标准、课
程标准等文件,作为开展诊改的基本依据。
在教师层面,制定“师德修养、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社会实践”4个维度、11个等级的教师发展标准,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职称分类晋升标准、人才选拔激励机制与教师发展标准融为一体,激励教师不断自我改进提升。
在学生层面,建立学生发展标准,基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形成“学业发展、职业发展、个人发展、社会能力发展”4个维度、20个要素、80个测量指标的学生发展标准总框架,编制学生发展自我测量表,建立学生发展诊断自测信息系统,形成个人自测雷达图,让学生及时自我调整与改进,同时协助指导教师实时监测学生发展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剖析成因,指导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四是健全制度体系,厘清流程,建立流程与制度匹配的内控机制。
学校优化部门工作流程,健全相匹配的制度,明确内部风险控制点,形成完整的内控体系,并紧扣目标任务实施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设计部门绩效考核性诊断标准体系。
其中,事前重计划能力,事中重任务执行力和工作创新,事后重业绩增量的考核性诊断。
考核性诊断结果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干部考核、各类奖项评选依据,形成“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数据说话、自我诊改”的内部治理常态。
建设服务诊改的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
从试点院校实践来看,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是制约诊改工作开展的瓶径。
学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是开展诊改工作的重要基础,需要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同步设计、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以自主研发为主,以需求为导向,建设适应学校诊改工作需要的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
一是建立校本数据中心,破解信息孤岛问题。
要制定统一数据标准,构建共享智能交换平台,形成校本数据中心。
统一身份认证实现用户单点登录,统一信息门户实现业务系统数据的自动抓取和呈现,每一位师生员工都拥有个人的工作页面,能够实时查看自己关心的各项数据和相关信息。
同时,建设大数据中心,开发监测预警功能,为“改什么”提供依据。
二是建立移动共享学习平台,破解课程教学诊改信息的实时性与共享性问题。
自主开发智能化教学诊改平台——“工程云课堂”,自动记录课前、课中、课后各类教学行为的过程数据,自动向学生推送每次课的学习报告,
向教师和管理者推送课堂质量分析报告,实现实时诊断和及时改进。
学期结束自动形成各类课程质量报告、二级学院以及全校的课程教学状态数据,为专业和课程的教学诊改提供依据。
三是建立网上办事大厅和校情分析平台,破解诊改依据的精确性与可靠性问题。
建设网上办事大厅,结合各项行政事务的办事流程,方便师生在网上便捷办理各类事务,实时采集各业务系统运行的过程数据。
建设校情分析平台,自动汇总统计各个业务系统的关键数据,为人才培养质量与工作绩效判断提供技术手段,为学院治理决策提供事实依据。
培育和形成现代质量文化
在推动诊改试点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激发学校各层面主体追求质量的内生动力,培育并形成自律为主要特征的质量文化,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一是加强制度规范,让质量标准形成权威。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明确制度建设的程序。
上下、左右沟通确定工作目标和标准,通过管理信息平台,对年度任务、制度执行和相关决议事项进行公示、督办、问责。
质量考核的结果在绩效考核和干部考核中予以应用。
二是全员培训动员,让质量理念深入人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分层分类对全校教职员工开展专项培训,介绍现代质量理念,解读学校诊改方案,培训质量管理工具方法。
组织党务、行政、后勤管理人员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学习培训,学习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经验。
三是建设透明校园,让质量意识成为自觉。
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将各项工作在网上流转并留下痕迹,形成可追溯的数据,同时,对各项工作的进展、实效予以公开,促进办事人员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相关事项依法依规得以公开,确保教职员工深入了解校情校务,从而为有效实施民主管理提供途径和载体。
四是开展各类活动,让质量标杆引领提升。
开展“专业团队说专业”“课程团队说课程”“教师成长工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展示竞赛活动,引导不同层面的质量主体能够主动思考如何实现质量提升。
设置系列质
量奖,对年度工作中高标准完成工作任务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以质量标杆引领学院质量文化建设。
综上所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真正实施以后能形成学校自身的“免疫与修复”系统,改变学校的教学形态和治理形态,保证其按照既定目标健康发展。
尤其要指出的是,在操作层面不要另搞一套,要与日常工作融合,在原有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形成更加系统全面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才能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袁洪志,系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