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最新九年级物理 第4章《物质的形态和变化》复习提纲word版
九年级物理第4章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第4章知识点一、什么是力(Force)?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二、力的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计量单位是牛顿(N)。
牛顿定义为使1千克物体产生1米/秒²的加速度所施加的力。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分类1. 接触力:物体之间通过接触直接传递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
2. 非接触力:物体之间不通过接触而产生的力,如万有引力、电磁力等。
五、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多个力合成一个力的过程;力的分解是指一个力分解成多个力的过程。
六、力的平衡和力的合成1. 力的平衡:当物体上所有的力合成的结果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2. 力的合成:多个力按照几何法则进行合成。
七、摩擦力1. 摩擦力是两个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之间接触面上的阻力。
2. 静摩擦力:物体相对运动状态改变前的阻力。
3. 滑动摩擦力:物体相对运动状态改变后的阻力。
八、重力与质量1. 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
2. 质量是物体所包含的物质量的多少,是一个物体惯性的量度。
九、弹力弹力是一种物体在受到形变后,恢复原状的力。
十、动量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是质量和速度的乘积。
十一、原动力和定向力1. 原动力:是指物体初速度为零时,受外力作用后产生的速度变化。
2. 定向力:是指物体已经有速度时,受到新的外力作用后产生的速度变化。
十二、力的守恒定律力的守恒定律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内,力的合力等于零,或者系统内各部分的力的合力不变。
十三、功率功率是描述对物体进行功的效率大小的物理量,是功对时间的导数。
十四、机械能与能量守恒1. 机械能是指物体具有由位置和运动状态所决定的能量。
2. 能量守恒定律是指一个封闭系统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十五、简单机械1. 杠杆:利用力臂和力臂不同的杠杆的原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2. 轮轴:利用轮和轴的相对运动,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九年级上科学第4章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4章 代谢与平衡第1节 食物与摄食二、热量价食物在体内氧化和在空气中燃烧氧化有相似之处,放出的热量相同,但进行的方式不同。
同样质量的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能量也不一样。
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哪种食物提供的能量多?①通过测量食物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来测定食物中的能量; ②选用的食物应是容易燃烧的,并具有典型性; ③控制条件为相同质量结论:同样质量的食物中,花生仁(脂肪)所含的能量最多。
讨论:实验所得的结果比理论值偏低,因为有热量散失到空气中。
三、动物的摄食各种动物特有的捕食方式和捕食器官: 1、海葵:触手 2、昆虫:口器蛾蝶类——虹吸式口器 蝇类——舐吸式口器 蜂类——嚼吸式口器 蚊类 —— 刺吸式口器 蝗虫——咀嚼式口器3、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用滤过方式获得食物。
具有与水中捕食相适应的特殊器官:鳍——快速游动 侧线——感知方向和水位齿——肉食性鱼类口内有齿 鳃——滤过性取食、进行呼吸 4、更多具有特有捕食器官、捕食方式的动物。
捕食器官:青蛙的舌、螳螂的捕捉足、猫的爪……捕食方式:蜘蛛织网捕虫、蛇类头部感受红外线刺激的器官能通过红外线定位进行捕食。
四、人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牙 1、牙的形态:牙冠、牙颈、牙根。
2、牙的结构:牙釉质、牙骨质、牙本质、牙髓、血管和神经 3、牙的分类:①按形态及功能分: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②按存在的暂久分:乳牙、恒牙。
4、牙的功能①咀嚼②辅助发音和语言③保持面部正常形态5、牙的保护:如果食物在牙缝中酸化后,就会腐蚀牙齿,时间一长就会形成龋齿(蛀牙),因此我们要保护好牙齿、预防龋齿,就必须做好每天的牙齿清洁工作。
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一、消化系统的结构二、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1、消化的类型:①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
②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提纲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1.1 物质的三态及状态变化
-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 物质的状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凝华、升华、溶解
1.2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 空气的组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
- 空气的性质:支持燃烧、吸收水蒸气、传播声音等
1.3 酸、碱和盐
- 酸的性质和酸味
- 碱的性质和碱味
- 盐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章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2.1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 元素的定义和性质
- 化合物的定义和性质
- 混合物的定义和性质
2.2 物质的分子构成和性质
- 分子的概念和构成
- 分子的性质:极性、非极性
2.3 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
- 元素周期表的简单应用
第三章力的作用和运动
3.1 力的概念和力的计量
- 力的定义和单位
- 力的测量方法
3.2 力的合成和分解
- 力的合成:平行力的合成、垂直力的合成
- 力的分解:平行力的分解、垂直力的分解
3.3 物体的运动和速度
- 运动的概念和描述
- 速度的定义和计算
第四章光的传播和变形
4.1 阻止光传播的现象
- 光的直线传播
- 光的反射
- 光的折射
4.2 光的色散和衍射
- 光的色散现象
- 光的衍射现象
4.3 镜子和透镜
- 平面镜的性质和应用
- 透镜的性质和应用
以上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提纲的主要内容。
希望这份提纲能够帮助您复习科学知识。
九年级物理 全册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人类的听觉范围:20Hz~2000Hz次声波:低于20Hz 高声波:高于2000Hz三、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人教版中考物理复习提纲(初中全部)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中。
2.微观粒子:●分子:能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为分子。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的大小通常以10-10m做单位来量度。
我们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分子。
●原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只由一个原子组成。
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由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
3.物质三态的微观模型:●多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
但水结冰时体积变大。
●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显著增大。
4.纳米科学技术(1nm=10m):●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为0.3~0.4nm,蛋白质分子的直径可达几十纳米,病毒的大小为几百纳米。
●纳米尺度:0.1nm~100nm●纳米科学技术:纳米科学技术是纳米尺度内的科学技术,研究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
第二节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SI)中,千克(kg)是质量的基本单位。
常见的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为10-3t=1kg=103g=106mg。
3.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4.质量的测量:在生活中,我们常用杆秤、台秤、电子秤等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
实验室常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天平分为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
5.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①选程:使用前,观察称量(最大测量值)、感量(最小测量值);②放平、归零: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③调平:调整天平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或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相同(天平平衡);④称量:将被测物体轻放在左盘,用镊子从大到小地往右盘夹取砝码。
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⑤读数: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即m物=m砝码+m游码;⑥整理器材,把砝码放回砝码盒,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分章节:第04章《物质的形态和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用T表示,单位是开尔文。
通常用摄氏温度,用t表示,单位是摄氏度(℃)。
摄氏温度中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两种温度的换算关系T=t + 273K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或煤油或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玻璃管外面均匀地刻有刻度。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②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4.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①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②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医用温度计也叫做体温计,内装液体是水银,比普通温度计多一个细弯管,使温度计离开人体后仍能表示人体的温度,所以体温计用前要把升上去的液体用力甩回到玻璃泡里,并消毒后再测人体温度。
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35℃—42℃,分度值是 0.1℃。
二、分子动理论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2)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3.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的特点:三、物态变化(6)如图2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表示非晶体没有一个固定的熔化温度,整个过程是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
沪粤版初中毕业九年级中考物理 教材系统复习 第4讲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考点 1:温度及温度计 定义 表示物体□1 冷冷热热程程度的度物理量 单位 摄氏度,符号为 ℃
温 度 摄氏 在 1 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2 冰冰水水混混合物合的物温度为
0 ℃;纯水沸腾时的温度为□3 110000℃;在 0 ℃和 100 ℃ 温标
之间分成 100 等份,每一等份为 1 ℃
3.非晶体熔化时要吸吸热热,温度升升高高.
(2022·绥化)图甲是用海波和石蜡“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 律”的实验装置.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 CC (选填“A”“B”或“C”).
(2)开始实验后,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温度为 3388℃.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所
实验 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实验装置:
主要实验器材及作用: 1.测量仪器:温度计(测温度);停表(测时间).
2.石棉网、搅拌棒:保证受热均匀.
实验结论:
1.晶体熔化时有有固固定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
晶体没没有有固固定的定熔点.
2.晶体熔化时要吸吸收收热量,但温度保保持持不不变.变 组装顺序:自下而上.
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存
实验 1: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装置:
主要实验器材及作用: 1.温度计:测量温度;停表:测量时间. 2.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 3.带孔硬纸板:减少热量损失,缩短加热时间, 保持内外气压相等.
实验结论: 沸腾是在液体内内部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 组装顺序:自下而上.化现象.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不不变变.
4.(八上 P91 图 4-17 改编)如图所示为一种水开后能鸣笛的电水壶,烧 水的过程中,水的内能增大,壶嘴冒出的“白气”不不是是(选填“是”或 “不是”)水蒸气,仔细观察发现出现“白气”的位置总是在远远离离(选填 “远离”或“靠近”)壶嘴的位置.
新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
一、第一章:物质的结构与性质1.纯粹物质和混合物的概念及特点。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3.简单物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特点。
4.质量、密度和比重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5.力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6.质量、体积和密度之间的关系。
二、第二章:运动的描述1.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及运动图象的表示。
3.运动的简单规律:a.加速度等于0时,速度恒定,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呈线性关系;b.加速度不等于0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成比例增大或减小,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呈二次函数关系。
4.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及运动图象的表示。
5.抛体运动的特点及运动图象的表示。
三、第三章:力的作用与性质1.力的作用对象:万有引力、弹簧弹力、摩擦力、浮力等。
2.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方法及力的合成图。
3.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方法及力的分解图。
4.力的单位:牛顿及其换算关系。
5.重力: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重力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6.弹力:弹簧弹力的概念、弹性常数及计算方法。
7.摩擦力:摩擦力的概念、摩擦系数的计算方法。
8.浮力:浮力的概念及原理。
四、第四章:机械能与能量转化1.动能、势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变化规律。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及应用。
3.能量守恒定律及能量转化的过程。
五、第五章:功与机械效率1.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功的公式及单位。
3.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六、第六章:压力1.压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不同形状物体受力的特点及应用。
3.压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海水深度计算及原理。
七、第七章:波动现象1.波的概念及分类。
2.机械波与电磁波的比较。
3.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4.声波和光波的特点及传播速度。
5.声源和听觉的原理及应用。
八、第八章:光的反射与折射1.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及反射图象的规律。
2.光的折射:折射定律及折射图象的规律。
3.全反射:全反射的概念及条件。
初中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知识点
初中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知识点物态变化是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变化有固态到液态的熔化、液态到固态的凝固、液态到气态的汽化、气态到液态的液化、固态到气态的升华、气态到固态的凝华等。
固态到液态的熔化:熔化是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在固态下,物质分子之间有一定的排列序列,具有一定的定形,分子间的吸引力大于分子的热运动能,固体是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当物质加热升温时,分子的热运动能增加了,分子间的吸引力被克服,分子开始摆脱固态的定形结构,固体逐渐变成液体,产生了熔化现象。
熔化点是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温度。
液态到固态的凝固:凝固是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在液态下,物质分子之间的排列无规则,分子间的吸引力与分子的热运动能大致相等,液体是无定形的流动体;当物质冷却降温时,分子的热运动能减小了,分子间的吸引力逐渐增大,液体开始逐渐变成固体,产生了凝固现象。
凝固点是物质从液态到固态的温度。
液态到气态的汽化:汽化是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在液态下,物质分子间的排列无规则,分子间的吸引力与分子的热运动能大致相等,液体是无定形的流动体;当物质加热升温时,分子的热运动能增加了,液体内部部分分子的热运动能超过了液体表面的吸引力,这些分子就以较高的速度脱离液体,从液体表面逸出,形成气体,并迅速扩散到周围空间,产生了汽化现象。
汽化点是物质从液态到气态的温度。
气态到液态的液化:液化是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在气态下,物质分子间几乎无相互作用力,分子间的吸引力小于分子的热运动能,气体是无定形的扩散体;当气体冷却降温时,分子的热运动能减小了,分子间的吸引力逐渐增大,气体分子逐渐减速,最终被吸附于液体分子表面而形成液体,产生了液化现象。
液化点是物质从气态到液态的温度。
固态到气态的升华:升华是物质由固态直接转变为气态的过程,无液态存在。
在固态下,物质分子之间有一定的排列序列,具有一定的定形,分子间的吸引力大于分子的热运动能,固体是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当物质加热升温时,分子的热运动能增加了,分子间的吸引力被克服,部分分子开始跳跃或振动,从而从固体表面脱离,直接由固态转变为气态,产生了升华现象。
九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实用10篇)
九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实用10篇)九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第1篇机械能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内能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比热的单位是: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水的比热是:×103J/(kg?℃),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103焦耳。
热量的计算: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热机和热值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
物理第四、五章知识点总结
成雨。 ) (3)雹:凝固。 (4)雪:凝华(冬天,高空更寒冷,水蒸气急剧降温,直接凝华为小冰晶——雪花。 ) (5)雾:液化(地面附近的水蒸气以空中的尘埃为核心液化成小水滴,形成雾。 ) (6)露:液化(夏天的黎明前气温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 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形成露。 ) (7)霜:凝华(冬天的早晨,地面的气温特别低,水蒸气便直接凝华成为白茫茫的霜。 ) 17、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措施:①农业上采用喷灌技术或滴灌技术,利用管道代替沟渠 输水(减少了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 ;②减少水龙头的滴漏现象;③采用综合利用、一 水多用的措施,比如,用洗米洗菜水浇花,洗脸水用来洗脚,用洗完脚的水冲厕所、洗拖把, 用拖地的水冲厕所等;④使用节水型洁具;⑤养成随手关水龙头的习惯等。 【拓展】18、几种新颖的温度计:气体温度计、辐射温度计、红外测温计、电子体温计、光 测高温计、电阻温度计。(课本 85 页 STS 部分) 19、南极的气温可低至-89℃,应选用汞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测量气温?(应选用酒 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在-89℃的情况下酒精是液态的;汞的凝固点是 -39℃,在气温低于-39℃时汞已变为固态。) 20、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来测量沸水的温度。(想一想为什么?) 21、不能将铝锅里的铁块熔化成铁水。(这又是为什么?)
石蜡的熔化图像:
石蜡的凝固图像:
(4)晶体和非晶体:固体分为两类。一类固体像海波那样,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叫做 晶体;另一类固体像石蜡那样,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叫做非晶体。海波、冰、食盐、石墨、 萘、石英、水晶、金属、明矾等是晶体;石蜡、松香、玻璃、沥青、塑料等是非晶体。 (5)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物质从液态凝固为晶体时的温度, 叫做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熔点或凝固点。 (熔点是晶 体的一种特性,同种晶体熔点(或凝固点)相同,但不同的晶体熔点(或凝固点)一般不同。 用熔点(或凝固点)来鉴别晶体,是一种重要的鉴别物质的方法。 ) (6)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及特点:①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 吸热。 ②晶体熔化的特点: 晶体熔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③晶体凝固的条件: 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④晶体凝固的特点:晶体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但温度保 持不变。 (7)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对非晶体加热时,它的温度逐渐升高,但同时开始熔化, 先变软,逐渐变稀,直至全部成为液态,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在凝固时向外放热, 随着温度降低,它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为固体,也没有一定的凝固温度。 11、升华: (1)物理学中,把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 (2)升华要 吸热。 (3)升华的例子:①放在衣橱中的樟脑丸变小了;②冰冻着的衣服晾干了;③利用干 冰升华吸热进行人工降雨;④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 12、凝华: (1)物理学中,把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 (2)凝华要 放热。 (3)凝华的例子:①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形成的冰花(冰花一般结在玻璃窗里面) ; ②用久的灯泡内壁变黑;③在搪瓷杯里盛一些冰和盐(3:1)的混合物,过一会儿,在搪瓷 杯的外表面可以看到一层薄薄的霜(课本 101 页活动二 B) ;④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俗称 树挂) 。 13、六种物态变化图: 14、人工降雨:用干冰可以实施人工降雨。配备特 殊装置的飞机将干冰撒入一定高度的冷云层中,①干冰 就会很快升华,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 急剧下降,于是②高空中的部分水蒸气便凝华成小冰粒。 ③这些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遇到暖气流就熔化为雨 点降落到地面上,在一定条件下就形成降雨。 15、地球上水的循环:地球上水的三种状态在不断 地相互转化。阳光照射下,海洋、陆地上的水蒸发成水 蒸气,随风流动,在高空聚集成云,通过雨、雪或冰雹等降水落到海洋、陆地。然后又蒸发 到大气中,开始了新的循环。 16、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1)云:汽化、液化、凝华(太阳照射到江、河、湖、海,使水蒸发,水蒸气上升到 气温较低的高空,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它们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 ) (2)雨:液化、凝华、熔化(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珠和小冰晶凝聚变大,越来 越重,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会熔化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形
九年级物理物态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物态的变化知识点总结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能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帮助我们了解了许多物质的本质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物态的变化。
在九年级的物理学习中,我们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物态变化知识点,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固体、液体和气体是三种常见的物质状态。
固体的特点是形状和体积都固定,分子间距离较近,分子之间有一定的吸引力;液体的特点是形状可变,体积固定,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之间有适度的吸引力;气体的特点是形状和体积都可变,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之间几乎没有吸引力。
物质状态的改变取决于物质内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外界的温度和压力。
第二,物质在温度改变时可能发生相变。
相变分为升华、凝固、熔化和沸腾四种。
升华是指物质由固态直接转变为气态,而凝固是指物质由液态直接转变为固态,熔化是指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沸腾则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相变过程中的温度不变,称为相变温度。
相变温度是决定物质状态变化的关键因素,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相变温度。
第三,物质的状态是可以通过改变温度和压力来控制的。
通常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物质由固体转变为液体,再升高温度会使物质由液体转变为气体;温度降低会使物质发生相反的状态变化。
第四,物质状态的改变与热量的吸收或释放密切相关。
吸收热量会使物质状态发生改变,释放热量也会使物质状态发生改变。
这是因为热量的吸收会使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加,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从而导致物质的状态变化。
而释放热量则会使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从而导致物质的状态变化。
第五,物质微观层面的结构和性质对物态变化也有影响。
例如,固体的分子排列有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因此固体比较稳定;液体的分子排列无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因此液体比较流动;气体的分子排列极其无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非常弱,因此气体容易膨胀。
总结起来,九年级物理学习中我们掌握了物态的变化原理,了解到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以及相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九年级物理变化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变化知识点物理学中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它涵盖了物质状态的变化以及各种变化所涉及的概念和原理。
在九年级的物理课程中,学生将学习一系列与变化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概述九年级物理变化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1. 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存在着三种常见的状态,即固体、液体和气体。
这些状态间的转变被称为相态变化。
固体到液体的变化称为熔化,液体到气体的变化称为汽化,固体到气体的变化称为升华,液体到固体的变化称为凝固,气体到液体的变化称为凝结,气体到固体的变化称为凝华。
这些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热能吸收或释放决定了其特定的状态转变。
2. 物质的热传递热传递是物质状态变化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热能可以通过传导,传导是靠物质的微小振动传递热能,例如金属的热传递;通过对流,对流是热能通过流体的对流传递,例如水的热传递;以及通过辐射,辐射是热能通过电磁波的传播传递,例如日光的热传递。
了解热传递的不同方式对于理解物质的状态变化以及热力学相关概念非常重要。
3.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物质的化学成分、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变化。
例如,金属与非金属发生氧化反应后会产生金属氧化物,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学生需要了解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常见反应类型,如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和溶解等。
4. 物质的能量转化能量是物质状态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要因素。
在物理学中,能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例如热能、机械能和电能等。
学生需要学习能量转化的基本原理,例如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能量转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能源的利用和能源转化的效率等。
5. 物质的质量守恒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变化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即在化学反应和物质状态变化中,质量不能被创造或破坏,只能转化。
学生需要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应用这一原理解决与质量变化相关的问题,例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九年级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九年级的学习生涯即将进入尾声,回顾三四单元学习的内容,对于我们的知识储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九年级三四单元的知识点,深入剖析相关概念和应用,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一、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一个概念。
三、四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明白了物质会发生三种基本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核能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发生形态上的改变,如冰变成水、水变成蒸汽等。
而化学变化则是指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发生了变化,如金属与酸发生反应形成盐和气体等。
核能变化则是指原子核内的重要变化,例如核裂变和核聚变。
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不仅仅是对学科知识的应用,更能帮助我们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鲜食物、如何使污水净化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对物质变化的原理有深刻的了解和应用。
二、光的反射与折射光的反射与折射是光在介质中传播时的基本现象。
反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到另一种介质时,发生方向的改变。
折射则是指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发生速度和方向的改变。
我们可以通过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解释许多与光有关的现象。
例如,为什么在水中看到的物体会变形、为什么太阳在日落时会出现红色等。
这些都是由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反射和折射所引起的。
三、电流与电压电流和电压是电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内容。
电流是指电荷在导体中运动的现象,而电压则代表了电力源对电荷的驱动能力。
理解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电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调节电流和电压来实现电路的控制,实现对电器的运行和停止。
同时,科学仪器中的电压表和电流表,也是利用了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进行测量的。
四、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是地球上最为珍贵的宝藏,我们每个人也都是生命的承载者。
对于九年级的同学们来说,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是很重要的。
生命的基本特征包括有机体的组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遗传特征等。
九年级物理第四章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第四章知识点九年级的物理课程中,第四章是关于电磁现象和电路的知识点。
本章的内容相对来说较为复杂,但掌握了其中的关键概念和原理,将会对学生理解电与磁的相互作用以及电路的基本原理有很大帮助。
接下来,我们将对本章的重点内容进行讨论。
一、静电现象和电场静电现象是指物体由于带电而产生的现象。
我们知道,物体上的电荷有正负之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这意味着带电物体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力,这种力被称为电场力。
而这种相互作用力的传递是通过电场完成的。
电场是指在空间中存在电荷的物体周围所形成的某种场,它可以影响其他电荷的运动状态。
二、电流和电阻在电路中,电荷的移动形成了电流。
电流的大小可以通过电流表来测量。
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
而电流的大小和电压、电阻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告诉我们,电流等于电压与电阻的比值,I=U/R。
其中,I代表电流,U代表电压,R 代表电阻。
这个定律对于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非常重要。
在电路中,电阻起到限制电流流动的作用。
电阻的大小可以通过电阻表来测量。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
电阻和导体的材料、长度、截面积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电阻大的物体会导致电流减弱,而电阻小的物体会导致电流增强。
三、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的元件可以采用串联或并联的方式连接。
串联是指将元件依次连接起来,电流依次通过每个元件。
而并联是指将元件同时连接在一个节点上,电流通过每个元件的路径相同。
两种连接方式在电路中有不同的应用。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在每个元件之间的大小是相同的,而电压则分散在每个元件上。
因此,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串联元件的电阻之和。
而在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每个元件的电流之和,而总电压等于各个元件的电压相同。
四、简单电路中的电池和灯泡在简单的电路中,我们通常会使用电池和灯泡。
电池是产生电压的装置,可以为电路提供电流。
而灯泡则是消耗电流的装置,通过电阻产生热能和光能。
在电路中,电池的正极和灯泡的一端通过导线连接,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向灯泡。
九年级物理 第四章 物质形态及其变化复习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四章物质形态及其变化一、基础知识的应用(一)、汽化和液化1、(2010年某某某某)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玻璃瓶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瓶口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2.(2010年某某某某)今年3月,我市大部分地区空气异常潮湿,家中墙壁“出汗”、地板湿漉漉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水这种物质发生了A.熔化 B液化 C.汽化 D.凝固3.(2010年某某)近年来,美丽山城天更蓝、水更清,大雾天气明显比往年少……。
2010年2月,某某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其中雾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A.熔化4.(2010年某某)下列现象中,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A.风吹过,人便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流动的空气加快了人身上汗液的蒸发B.吃冰棒感觉凉爽,是因为升华要吸热C.物体的温度高,是因为它具有较多的热量D.运载火箭的燃料采用液氢,是因为液氢的比热容大5.(2010年某某某某)在同一环境中对温度计进行了如下操作,温度计的示数下降最快的是()6.(2010年某某义乌)下列关于蒸发和沸腾的说法正确的是D.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无关,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7.(2010某某鸡西)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
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的让馒头变熟 B.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D.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8.(2010年某某某某)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从杯底产生的气泡在上浮的过程中越来越小,如图所示。
这说明()A.整杯水的温度均达到沸点B.气泡上升时,因上部水温较低,部分水蒸气液化成水C.气泡上升时,气泡的密度变大 D.气泡上升时,气泡内压强变大9.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1)水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如图__________所示;(2)小明观察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则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
九年级上物理第四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物理第四章知识点物理是一门关于物质、能量和宇宙规律的科学,九年级上物理的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和知识点。
在本文中,我将以易懂和有趣的方式来讲解这些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来谈谈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速度和方向。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它使我们能够站稳在地面上。
弹力是弹簧或弹性绳所产生的力,它可以恢复物体的形状。
而摩擦力则是由物体表面之间的摩擦引起的。
接下来,我们学习一下力的计算。
力的大小用牛顿(N)来表示,力的公式是F=ma,其中F表示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算出一个物体所受的力。
除了力,还有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是功。
功是力对物体所做的贡献,也就是力和物体位移的乘积。
功的单位和力的单位相同,都是牛顿·米(N·m),也叫做焦耳(J)。
常见的功有重力功和机械功等。
例如,我们把书从地上抬到桌子上,就是做了一定的功。
还有一个有趣的话题是能量和功率。
能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和形态。
常见的能量有机械能、热能和化学能等。
功率是描述做功的速度的物理量,它等于功除以时间。
功率的单位是瓦特(W),1瓦特等于1焦耳/秒。
我们可以用功率来衡量一个工作的快慢和效率。
最后,我们来介绍一下电路和电流。
电路是电流在闭合回路中的流动方式,通过电源提供的电力来驱动电子流动。
电流是电子在电路中传输的载流子,它的单位是安培(A)。
电流的强弱可以通过电阻来控制,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常用的电阻有固定电阻和可变电阻等。
除了以上介绍的内容,九年级上物理的第四章还包括其他一些知识点,例如功率和电功率、安全用电和常用电器的用电原理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理解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和原理,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和物理实践能力。
总结起来,九年级上物理的第四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它涵盖了力、功、能量、功率、电路和电流等多个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初中教育】最新九年级物理
第4章《物质的形态和变化》复习提纲word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用T表示,单位是开尔文。
通常用摄氏温度,用t表示,单位是摄氏度(℃)。
摄氏温度中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两种温度的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或煤油或酒精等液体;内有
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玻璃管外面均匀地刻有刻度。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②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4.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①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
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②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
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
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
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医用温度计也叫做体温计,内装液体是水银,比普通温度计多一个细弯管,使温度计离开人体后仍能表示人体的温度,所以体温计用前要把升上去的液体用力甩回到玻璃泡里,并消毒后再测人体温度。
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分度值是0.1℃。
二、分子动理论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
(2)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3.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的特点:
项目分
子
间
距
分子
间
作用
力
分子运动的特点
宏观表现的特
点
固体很
小
很大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有固定形状
有固定体积
液体较
小
较大
在一个位置振动一会又到另一位
置振动
无固定形状
有体积可流动
气体较
大
较小可以运动到所能到达的空间
无固定形状
无体积可流动
三、物态变化
1.熔化
(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需要吸热。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种,晶体如:海波、冰、石墨、水晶、食
盐、各种金属等,非晶体如: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等,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3)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晶体熔化的两个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5)如图1是晶体的熔化图象,AB段物质处于固态,表示晶体吸热升温过
程。
BC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表示晶体的熔化过程,特点是虽然吸热但温度不变。
CD段物质处于液态,表示液体吸热升温过程。
B点表示物质达到熔化温度,但没有开始熔化,物质完全处于固态;C点表示晶体刚好完全熔化,物质处于液态。
(6)如图2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表示非晶体没有一个固定的熔化温度,
整个过程是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
2.凝固: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需要放热。
(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3)凝固的两个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4)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5)晶体在凝固过程要放热,温度也
不变;非晶体的凝固过程也要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3.汽化: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
(2)蒸发是指液体在任何温度下并且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4)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致冷作用。
(5)沸腾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6)沸腾的两个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沸点是指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7)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4.液化:
(1)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需要放热。
(2)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液化的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3)判断液化时,一定要弄清是哪里的气体液化。
如深秋夜晚的窗户玻
璃温度很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凉玻璃后降温液化成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侧。
(4)真正的水蒸气是看不见的,看到的“白气”并不是气态的,而是液态的小水珠。
5.升华和凝华:
(1)升华的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2)凝华的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6.几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1)云是由大量的小水珠和小冰晶组成的。
(2)当云中的小冰晶和小水珠越聚越多时,就会下降,若下降时冰晶熔
化成水珠,这就是雨;若下降时骤然遇到0℃冷空气,那么小水珠便会凝固成冰晶,在上升气流带动下,冰晶越结越大,下落时,就是冰雹。
若下降时,冰晶没有完全熔化,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六角形的小薄片,这就是雪。
(3)夜晚或早晨,当地面的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
就形成了雾。
如果液化后的小水珠附着在草木等一些物体上,这就是露。
有时气温低于0℃,空气中的水蒸气便直接凝华成小冰粒附在草木等物体上,这就是霜。
四、演练现场:
1.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答: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化雪是熔化过程,熔化需要吸热,所以“雪后寒”。
2.填写三态变化图中的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3.填写完整蒸发与沸腾比
较表。
4.请识别下面的图象。
汽化方式蒸发沸腾
相同点吸热吸热
不
同
点
发生部位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和内
部温度条件任何温度下一定温度下
剧烈程度缓慢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