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张弛:学会思考,学会幸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弛:学会思考,学会幸福
文/陈淑华林翠媛
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则留言:“张弛老师是我在广外四年最崇敬的老师。

每次听课,每次谈话,都能学到很多东西。

一些思想,一些看待事物的角度,一些思维的方式,虽不能让今天的你产生什么突变,但会给日后的你带去很深的影响。


带着好奇,记者在一个暑气渐退的午后终于有幸和张老师交谈。

1983年9月,怀着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张弛进入了西北大学中文系就读本科。

读研期间对比较文学有了较深的研究。

研究生毕业后,他留校任教。

就在任教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认识了一位对文学也有共同爱好的法国外教,两人时常促膝长谈。

由于法国是比较文学的发源地,于是在法国外教的帮助下,张弛争取到了去法国留学,进修学习比较文学的机会。

正是在法国攻读硕士、博士的九年中,他形成了中西结合的独特思维与做事方式。

思想的重量
(大学教育缺乏的是什么?)
存在主义思想家克尔凯郭尔曾将“存在”分为三级:感性存在(美学阶段)、理性存在(伦理阶段)、宗教性存在。

张老师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三步,当我们恋爱的时候,首先会被对方出众的气质美貌所吸引,这就是感性存在即美学阶段;接着,我们会选择人生唯一的伴侣组织幸福的家庭,这就是“存在”的第二阶段伦理阶段;最后,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信仰精神支柱,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就像一张白纸,没有方向。

张老师就是一个追求宁静生活的学者,他有自己的信仰,并且相信时间是永恒的,虽然人生无法超越时间,却能超越自我,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是比尔盖茨,但是只要你实现自我价值展现了自我力量,就能实现永恒的“存在”。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普遍都比较“焦虑”?张老师解释说,当今社会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社会,你永远不知道它最终需要的是什么。

面对多元的环境,虽然它看似“遍地机会”,很多年轻人却迷失了方向,没有形成理性的思考方式——认为社会需要什么就去迎合什么,缺少理性的选择判断力。

这就是出现“考证”浪潮的原因之一。

尽管未来是不可预测的,但它却是可以预备的——正如张老师常常告诫学生的:我们在大学时期除了要培养我们的“硬件”能力,还要培养起内在的理性思维,即自主的判断力。

与技术相比,张老师更注重理性思维内涵的培养。

他认为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习得,而思维的形成却不是一时半刻的事。

那些手握很多“凭”“证”的人,往往可以在乍一出社会时冲得很快,可马上就会禁不起“风浪”,被淘汰下来。

只有那些真正有内在素养的人,才可以在实践考验中慢慢崭露头角,成为本质的人。

后者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学者的尊严
(在法国九年,为什么要回来做一个学者?)
说起在法国的求学经历,张老师提及,自己曾一度想“弃文从商”。

“我在半工半读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想去读MBA了,因为发现做生意的人赚钱真多!但是我接着又发现,虽然我需要钱,可是‘追求很多钱’不是我的目标。

我更愿意读书,过陶渊明式古朴清淡的生活。

我真正的享受来自于读书和思考,还有写作。

当时我想,我为什么需要赚那么多钱呢?原因是我当时想买书。

所以我觉得我现在很好啊,可以继续享受读书与写作。


张老师打趣地说“后来也发现,做生意很艰难,你要跟客人打交道,也可能被欠债。

这个我受不了,被(钱财)纠缠住的感觉。

我还是想找个地方安安稳稳地过我自己想过的生活,我更喜欢自己是一个学者……”
在法国生活了九年,张老师坦诚地说,他是有想过留下来发展。

毕竟法国是一个无论在社会福利还是生活条件上都较国内优越,许多国人“削尖了脑袋”也想去的国家。

然而他回来了,原因让记者颇有感触——“在外国,无论生活多好,你都感觉自己只是个局外人。

自己的祖国再糟糕,她也是我们的祖国,她才是我们的‘根’啊。

”于是,怀抱着一个学者的尊严,他回国了。

心灵的幸福
(在你的理解中,怎么样的人生是比较成功的?)“我想,成功的人生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你可以是‘巨富’,可以是牧师,也可以是农民……按照西方的价值观,他们认为人是由灵魂和肉体相结合的,所以他们认为的成功不纯粹是物质上的成功,而成功往往是精神上的享受。


他举例说:有一次,他到一个修道院吃饭,接待他的神父是个物理学的博士。

其实修道院的很多神父都拥有博士学位,但是他们都是过很简朴的生活,他们认为这就是应该过的生活,成功的人生。

他还有一个朋友,在大学毕业以后创办了一个协会,向政府申请款项去帮助伊拉克的难民。

而且虽然朋友的父亲是无神论的生物学教授,但朋友后来成为了一名神父。

在朋友看来,这就是成功的人生。

因为他们都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心灵的感受,而并非物质上的成就。

“现在这是个变化的社会,没有任何人的人生是可以模仿的。

最多只能提供一些启迪。

”张弛老师温和地说道。

记者手记:采访张弛老师,让记者的脑袋久违地“飞转”起来了,他不同于浮躁社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仿佛是夏日的冰泉,让记者炙热浮躁的心渐渐降温。

或许我们并不认同张老师的理念,或许我们渴望拥有的生活方式与他的截然相反,然而从张老师身上领悟的是他诠释幸福的方式和背后的逻辑。

“学会思考”与“学会幸福”不也正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课题吗?张弛教授简介:
1983年9月-1987年7月:西安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7年9月-1990年7月:西北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比较文学方向;导师:张华教授;毕业论文题目:《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获文学硕士学位。

后留校任教。

1995年10月-1997年6月:巴黎第三大学(新索邦大学)(Université Paris III Sorbonne Nouvelle)比较文学系(UFR de Littérature Générale et Comparée);获深度研究文凭(DEA——Diplǒme d’Etudes Approfondies)。

(法国政府奖学金)
1997年10月-2004年7月:巴黎第三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候选人;导师:Jean-Pierre Morel 教授;论文题目:La réception de Sartre en Chine(1939-1989) (《萨特在中国的接受史研究》) ;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

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