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总结的很好哦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 总结的很好哦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总结的很好哦2、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复方配伍,改良剂型,分析传统的炮制原理,改革炮制工艺提供实验依据、3、发现心得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扩大药源或发现传统药物的新用途,扩大药物的应用范围、★中药四性药理作用表现哪几个方面?★五味所含成分与药物功效?答: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有利于表证的解除、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中药药理所特有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答:药物因素:1、品种:不同品种,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大,药理作用差异大、如青蒿,石斛,大黄,贯众等、2、产地:不同产地,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生物分布等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质量、如怀地黄,川黄连等、3、采收季节:不同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和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其中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将随其不同入药部位的不同生长期而异,故采药时间应随中药品种和入药部位有所不同、金银花在未开花时采集,而菊花等要在开花时采集、4、贮藏条件:如刺五加中丁香甙寒凉,储存时间超过三年或在高温,高湿度,日光照射等条件下储存6个月,几乎消失、5、炮制:酒制提升,姜制发散,入盐走肾经,蜜制补益,土制入脾等、6、剂型和制剂:中药不同剂型,由于制剂工艺,给药途径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血药浓度,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性质、如枳实青皮水煎灌胃或口服未见有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却明显有升压作用、7、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一般说解表药火力要强,补益药火力要温和,牡蛎龙骨先煎,薄荷后下、8、配伍★与解表药功效相关药理作用有那些?答:一、发汗和促进发汗作用、1、麻黄碱,麻黄水溶性提取物,挥发油能促使实验动物发汗;2、生姜挥发油和辛辣成分能使血管扩张,改善体表循环;3、桂枝也能扩张末梢血管,促使皮肤表面的血液循环而加强黄麻黄发汗作用二、解热作用,通过发汗,促进发汗以及通过抗炎,抗菌,抗病等作用促使体温下降,有效成分有柴胡皂苷,桂皮醛,桂皮酸钠、三、抗菌抗病毒作用、多种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四、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许多药有明显中枢抑制作用,延长戊巴比妥钠引起的睡眠时间以及对抗中枢兴奋药士的宁,戊四唑引起的惊厥有明显抑制作用、五、其他作用、利尿,可用于慢性或急性水肿兼有表证者,抗炎:对许多环节如炎症介质的释放,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白细胞游走,结缔组织增生等都有抑制作用、★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相关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1)发汗解表作用:L-麻黄碱均有发汗作用,麻黄发汗作用是阻碍了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吸收;2)解热降温作用:麻黄挥发油乳对人工发热有解热作用,使体温降低3)平喘:主要是麻黄碱, 化学作用与肾上腺素相似,可兴奋支气管平滑肌上的B-受体而产生平滑肌松弛作用、虽强度不如肾上腺素,但作用持久,口服有效,用于哮喘、4)利尿作用:以D-伪麻黄碱最显著,是由于其扩张肾血管使肾血流量增加结果,也可能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有关、5) 抗原病微生物:麻黄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均表现不同程度抗菌作用、麻黄挥发油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6) 其他:1、对心血管作用:麻黄碱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皮肤粘膜内脏的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一、中药药效:1.中药可以通过激活或抑制生物体内的特定受体来产生药效。
例如,一些中药可以激活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增强人体免疫力。
2.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来产生药效。
例如,一些中药可以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从而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具有治疗作用。
3.中药可以通过抗菌、抗病毒、抗炎等方式来产生药效。
例如,黄连具有抗菌和抗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4.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来产生药效。
例如,人参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和治疗免疫相关疾病。
二、中药的药物代谢:1.中药在体内可以被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中药的药效不仅与药物本身的特性有关,还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有关。
2.中药的吸收过程通常发生在胃肠道和黏膜组织。
吸收速度和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溶解度、渗透性、血液供应等。
3.中药被吸收后,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进而发挥药效。
4.中药在体内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
肝脏中的酶系统可以将中药分解为代谢产物,通过尿液、粪便等方式排除体外。
5.中药的代谢速度和途径可以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副作用。
一些中药的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更强的药效,也可能具有更大的毒副作用。
三、中药的毒副作用:1.中药的毒副作用是指中药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危害效应。
中药的毒副作用通常与药物的剂量、质量和使用方式等相关。
2.中药的毒副作用可以是急性的,如过敏反应、中毒等;也可以是慢性的,如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等。
3.中药的毒副作用具有个体差异性,有些人可能对其中一种中药产生过敏反应,而其他人却没有。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按照个体化的原则进行合理用药。
4.中药的毒副作用还与中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相关。
一些中药可能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和吸收,增加毒副作用的风险。
以上是中药药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中药药理学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如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的质量控制等。
研究中药药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基础。
中药学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概念整理
中药学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概念整理1. 中药学概述中药学是中国特有的药学学科,研究中草药的来源、性状、性质、药理及其加工、制备、质量控制和药物评价。
中药学的研究对象是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的中草药。
2. 中药药理学概述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物质对机体的作用和内在机制的科学,旨在揭示中药的药效成分、作用靶点以及其药理作用的发挥途径,为中药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3. 中药的药效成分中药的药效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挥发油、多糖、甙类、萜类化合物等。
这些成分在中药中起着主要的药理作用,并对人体产生相应的疗效。
4. 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可以分为疏风散寒、宣通达滞、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温通阳气等多种类型。
不同中药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适用于不同的疾病治疗。
5. 中药的药理途径中药的药理途径主要包括口服给药、外用给药和注射给药。
口服是最常见的中药给药途径,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机体;外用是将中药直接施于皮肤或黏膜表面,常用于皮肤病治疗;注射是将中药溶液注射到体内,快速发挥药理作用。
6. 中药的药理评价中药的药理评价主要包括体内外实验、分子对接和临床研究等方法。
通过这些评价方法可以验证中药的药理作用、毒副作用、适应症等,并为其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7. 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包括药材的鉴定、炮制工艺、提取工艺和指纹图谱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质量控制,可以确保中药的药效成分和药理作用符合标准,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8. 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常用于治疗各类疾病,如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中药的临床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选择和配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9. 中药与现代药学的结合中药学和现代药学相结合,可以使中药的研究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现代技术的应用可以加速中药的提取和分离,揭示中药的药理机制,提高中药的药效和质量。
10. 中药学的发展前景随着人们对传统医学的关注和需求,中药学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汇总
《中药药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药理学(PTCM):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和中药毒理学。
20世纪初,陈克恢发现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
3.当归龙荟丸可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其主要成分为青黛中的靛玉红。
第二章中药药性1、四气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趋势。
2、四气的现代研究:(1)中药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寒证患者中枢处于抑制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温热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热证患者中枢处于兴奋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寒凉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
(2)中药四气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3)中药四气与对内分泌系统功能(4)中药四气与能量代谢功能3、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1)辛味药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等作用相关。
(2)甘味药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能力。
(3)酸味药化学成份:单酸味要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
(4)苦味药化学成份:主要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其次为挥发油、黄酮、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止血。
(5)咸味药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4、中药归经:是药物对机体治疗作用及适应范围的归纳,是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或影响。
5、中药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即在人体环境里药物作用的部位。
第四章中药药效学一、中药药效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针对中药的功能主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中药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类别
重点知识
中药药理学定义
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人体、动物及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分类
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
研内容
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药效学
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中药药动学
中药药性理论
四性(寒、热、温、凉)、五味(辛、酸、甘、苦、咸)、归经、升降沉浮、有毒和无毒
中药四性
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向
中药五味
辛味药(含挥发油,能行能散);酸味药(含有机酸类,止泻止血);甘味药(含糖类、蛋白质等,能补五脏);苦味药(含生物碱和苷类,抗菌抗炎);咸味药(含无机盐,化痰补肾)
研究机体对中药作用的规律,包括中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的体内过程及动态变化规律
中药基本作用
1. 整合调节作用(调节机体的反应水平和反应能力)2. 祛除致病因素(祛邪作用)3. 增强机体功能(扶正作用)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1. 多靶点、多环节的整合效应2. 药物作用的效应随药量变化而变化3. 调整用量配比能够改变药物作用的方向4. 时效关系受复方中药味配伍配比、药物代谢过程及机体功能状态影响
中药不良反应
1. 副反应(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2. 毒性反应(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3. 特异质反应(遗传原因导致的病理反应)4. 后遗效应(停药后残存的药理效应)5. 停药综合征(突然停药后引起的反效应)6. 过敏反应(体内产生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反应)7. 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总结的很好哦图文稿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总结的很好哦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药药理学的目的和任务答: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药药理研究和概貌,初步掌握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整理和发展祖国医药学打下一定基础.任务:(1)探讨中药防治疾病机理2.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复方配伍,改良剂型,分析传统的炮制原理,改革炮制工艺提供实验依据.3.发现心得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扩大药源或发现传统药物的新用途,扩大药物的应用范围.★中药四性药理作用表现哪几个方面★五味所含成分与药物功效答: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有利于表证的解除.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中药药理所特有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答:药物因素:1.品种:不同品种,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大,药理作用差异大.如青蒿,石斛,大黄,贯众等.2.产地:不同产地,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生物分布等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质量.如怀地黄,川黄连等.3.采收季节:不同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和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其中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将随其不同入药部位的不同生长期而异,故采药时间应随中药品种和入药部位有所不同.金银花在未开花时采集,而菊花等要在开花时采集.4.贮藏条件:如刺五加中丁香甙寒凉,储存时间超过三年或在高温,高湿度,日光照射等条件下储存6个月,几乎消失.5.炮制:酒制提升,姜制发散,入盐走肾经,蜜制补益,土制入脾等.6.剂型和制剂:中药不同剂型,由于制剂工艺,给药途径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血药浓度,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性质.如枳实青皮水煎灌胃或口服未见有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却明显有升压作用.7.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一般说解表药火力要强,补益药火力要温和,牡蛎龙骨先煎,薄荷后下.8.配伍★与解表药功效相关药理作用有那些答:一.发汗和促进发汗作用.1.麻黄碱,麻黄水溶性提取物,挥发油能促使实验动物发汗;2.生姜挥发油和辛辣成分能使血管扩张,改善体表循环;3.桂枝也能扩张末梢血管,促使皮肤表面的血液循环而加强黄麻黄发汗作用二.解热作用,通过发汗,促进发汗以及通过抗炎,抗菌,抗病等作用促使体温下降,有效成分有柴胡皂苷,桂皮醛,桂皮酸钠.三.抗菌抗病毒作用.多种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四.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许多药有明显中枢抑制作用,延长戊巴比妥钠引起的睡眠时间以及对抗中枢兴奋药士的宁,戊四唑引起的惊厥有明显抑制作用.五.其他作用.利尿,可用于慢性或急性水肿兼有表证者,抗炎:对许多环节如炎症介质的释放,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白细胞游走,结缔组织增生等都有抑制作用.★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相关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1)发汗解表作用:L-麻黄碱均有发汗作用,麻黄发汗作用是阻碍了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吸收;2)解热降温作用:麻黄挥发油乳对人工发热有解热作用,使体温降低3)平喘:主要是麻黄碱, 化学作用与肾上腺素相似,可兴奋支气管平滑肌上的B-受体而产生平滑肌松弛作用.虽强度不如肾上腺素,但作用持久,口服有效,用于哮喘.4)利尿作用:以D-伪麻黄碱最显着,是由于其扩张肾血管使肾血流量增加结果,也可能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有关.5)抗原病微生物:麻黄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均表现不同程度抗菌作用.麻黄挥发油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6)其他:1、对心血管作用:麻黄碱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皮肤粘膜内脏的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
(完整版)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
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以及病原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学科任务:阐明中医药理论,促进中药学发展,研制新药,实现中药现代化
第二章
4)阻止过敏介质释放5)抑制抗体的产生
6.葛根素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
1)降血压2)改善脑循环3)抗心肌缺血4)抗心律失常
7.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1)抗病原体2)抗毒素3)解热4)抗炎5)调节免疫功能6)抗肿瘤
8.知母解热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有效成分:芒果苷、菝葜皂苷元
作用机制:解热特点慢而持久。知母能抑制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使产热减少
9.黄芩的现代应用
1)呼吸道感染性疾病2)流行性腮腺炎3)病毒性肝炎
10.大黄泻下的作用机制(包括作用部位及成分)
有效成分:番泻苷A和大黄酸苷、大黄素作用部位:大肠、结肠、小肠
作用机制:1)口服后,结合型蒽苷大部分未经小肠吸收而抵达大肠,被肠道细菌酶(主要为β葡萄糖苷酶)水解成大黄酸蒽酮而刺激肠黏膜及肠壁肌肉层内神经丛,促进肠蠕动而致泻2)大黄酸蒽酮、大黄素具有胆碱样作用,可兴奋平滑肌上M胆碱受体,加快肠蠕动3)大黄酸蒽酮可抑制细胞膜上Na+,k+—ATP酶,阻碍Na+转运吸收,使肠腔内渗透压增加,肠腔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
1)作用的多效性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3)某些作用的双效调节性4)作用相对缓慢、温和
4.炮制对中药药效的影响
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增强药物的作用3)改变药物的性能与功效
中药药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1.中药药理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环节与效应,以及产生作用和效应的物质基础及机制。
3.中药药动学:研究中药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过程及特点,定量揭示中药在体内的量-时-效的关系。
4.中药毒理学:研究中药对生物体有害效应、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度评价。
5.中药药理学任务:1)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以及机体对中药的药动学过程;2)阐明中药药性、中药功效、中药配伍合单味药、方剂、中成药应用的科学内涵,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地应用中药;3)评价中药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增效减毒原理,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4)发现创新中药,科学评价中药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药新药开发奠定基础;5)揭示中药药理学的科学内涵,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推进中西医结合。
6.陈克恢最早通过药理实验发现麻黄的有效成分为麻黄碱,具有肾上腺素样作用。
7.中药四气:又称四性,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8.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简答):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多数寒凉药(石膏、知母、黄芩)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作用,多数温热药(麻黄、马钱子、桂枝)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2)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寒凉药对自主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温热药具有兴奋性效应。
寒凉药抑制CA类合成,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和代谢功能。
给寒证、阳虚证患者分别服用温热药和助养药后,可以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使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给阳证、阴虚证患者分别服用寒凉药和滋阴药后,可以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使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3)内分泌系统功能4)能量代谢9.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由口常而直接感知的真实滋味。
1)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
中药药理期末重点总结
中药药理期末重点总结引言:中药是我国独特的宝贵资源,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成分和疗效。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机制的学科,对于深入了解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中药药理学的关键内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一科目的重点知识。
一、中草药的药效分类1.阳性药效:促进生理功能的药效,如补益药物、兴奋药物等。
2.阴性药效:抑制生理功能的药效,如镇静药物、抗过敏药物等。
3.平衡药效:达到生理平衡的药效,如调和药物、助消化药物等。
二、中草药的主要药理作用1.免疫调节作用:中草药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人体抵抗力,保持机体的免疫平衡。
2.抗氧化作用:中草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具有抗衰老和抗炎作用。
3.抑菌作用:中草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4.抗肿瘤作用:中草药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可以干扰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抑制肿瘤的发展。
三、中草药的药效评价方法1.治疗效果评价:通过观察中草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评估其治疗功效和安全性。
2.药效物质评价:通过分离、提纯和鉴定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确定其主要药效物质。
3.药理学评价: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评估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机制。
4.药理学指标评价:通过测定中药对相关指标的影响,评估其药效表现。
四、中草药的药物相互作用1.药物-药物相互作用: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其疗效和安全性。
2.药物-食物相互作用:饮食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影响中草药的吸收、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药物疗效。
3.药物-病理状态相互作用:某些疾病状态可能影响中草药的代谢和效果,需要警惕这种相互作用。
五、中草药的不良反应和毒性1.中草药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消化系统不适等,需注意药物的使用和监测。
2.中草药中的一些成分可能具有毒性作用,需要掌握药物的毒理学知识,并合理应用中草药。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一、中药药理学基础知识1.中药的定义:中药是以天然药材为原料,按照一定的制剂方法制成的药物。
中药具有较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药药效:中药药效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生理和药理作用。
中药的药效主要包括调节阴阳、益气健脾、祛瘀止血、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温里散寒、敛肺止咳等作用。
3.中药的药用部位:中药的药用部位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茎、根皮、茎叶、茎皮、花、果、种子、仙人掌、地上菜、果皮、果肉、根茎等。
4.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指通过一定的制剂方法将中药进行加工和炮制制成的药物。
常见的中药制剂包括煎剂、散剂、丸剂、颗粒剂、口服液、外用贴剂、膏剂、注射剂等。
5.中药对人体的影响:中药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包括生理作用和药理作用两个方面。
生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如益气健脾、温里散寒等作用;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病理功能的影响,如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等作用。
6.中药的贮存和使用:中药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潮、防曝晒、防潮湿等,以免影响中药的药效。
7.中药的毒性与副作用:一些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如砒霜、雄黄、硫磺等,需要在合理范围内使用,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1.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中药药理学主要研究中药药物对人体生理和病理功能的影响。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种。
实验研究主要通过体外和体内试验来研究中药药物对特定生理活动的影响;临床研究则主要通过药理试验和临床观察来研究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
3.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物的药理特性、作用机制、毒副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4.中药药理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细致,不断揭示中药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寒凉抑制,痛阈值和惊厥值高,温热促进)2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温热药增加细胞内cAMP水平,降低cGMP水平,寒凉药相反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下丘脑-垂体-性腺4:对能量代谢的影响(寒凉抑制,温热促进)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钠泵含挥发油、生物碱类中药性多数温热药,含皂苷、蒽苷等苷类成分及薄荷脑的中药性多数寒凉5:寒凉药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寒凉药长时间给药: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酪氨酸羟化酶抑制,其余均降低。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五味酸味苦味甘味辛味咸味主要成分有机酸,鞣质生物碱,苷氨基酸和糖挥发油、苷类、生物碱无机盐咸味药高铁、高锌、高钠,辛味药低锌、低钙,甘味药高镁,苦味药高锂高钙,酸味药低铁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效,能选择性提高兔、犬离体或在体子宫肌的张力。
麻黄性辛、温属升浮,具有发汗作用。
附子辛、热属升浮,有强心、抗寒、抗休克作用。
浙贝性苦寒属沉降,有镇咳平喘的作用。
羚羊角咸寒属沉降,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血压作用。
七解表药:解表药主要药理作用:发汗解热抗病原微生物抗菌镇痛,镇静抗炎调节免疫抗过敏麻黄:发汗发汗强度依次递减:生品麻黄、蜜炙麻黄、清炒麻黄有效成分:麻黄挥发油、麻黄碱、L-甲基麻黄碱机制:1.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调定点下移,启动散热过程,引起汗腺分泌,促进发汗; 2.兴奋中枢有关部位和外周ɑ1受体及阻碍了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导致汗液分泌增加而发汗平喘平喘作用依次递减:蜜炙麻黄、生品麻黄、清炒麻黄有效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主要为L-麻黄碱。
利尿d-伪麻黄碱作用明显解热抗炎、镇痛伪麻黄碱作用最强抗病原微生物;兴奋中枢;降血糖、强心、升压、抑制肠肌收缩镇咳、祛痰麻黄挥发油有祛痰作用柴胡:1解热有效成分:柴胡皂苷,皂苷元A,挥发油{丁香酚、己酸、γ-十一酸内酯和对-甲氧基苯二酮}机制:体温调节中枢,抑制下丘脑cAMP产生和释放,抑制体温调定点上移而降温;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中草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中草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中草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1. 药理学的定义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科学。
2. 中草药的药理作用
中草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抗炎作用:中草药中的许多成分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疼痛和红肿等症状。
- 抗氧化作用:中草药中的抗氧化成分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
- 免疫调节作用:中草药中的某些成分可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增强免疫力。
- 抗肿瘤作用:中草药中的某些化合物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 降血压作用:部分中草药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3. 中草药与药物相互作用
中草药与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如:
- 增强作用:某些中草药可以增强药物的疗效。
- 抑制作用:某些中草药可能减弱或抑制药物的作用。
- 不良反应:某些中草药与药物同时使用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4. 药物代谢和中草药
中草药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过程。
例如,某些中草药可以诱导或抑制肝脏中的药物代谢酶,从而影响药物的清除速度和药效。
5. 中草药的质量控制
中草药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保证中草药的质量:
- 品种鉴定:通过检验中草药的外观、性状、组织结构等来确定其是否为正品种。
- 有效成分分析:通过对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检测来评估其药效。
- 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检测:检测中草药中是否存在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等问题。
- 质量标准制定:制定中草药的质量标准,确保中草药的质量稳定一致。
以上是中草药药理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药药理学(重点汇总)
中药药理学解表药麻黄:1.麻黄发汗机制:钠离子重吸收。
2.平喘有效成分:麻黄碱; 平喘特点:较慢,温和、维持时间长。
3.利尿作用成分:D-伪麻黄碱柴胡:1.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2.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柴胡多糖); 3.保肝利胆(柴胡皂苷)桂枝:现代应用:风湿性关节炎葛根:1.降血糖、降血脂; 2.降糖有效成分:葛根素; 3.现代应用:突发性耳聋细辛:毒性成分:黄樟醚清热剂黄芩:1.对免疫有双向调节功能;2.抗凝血作用;黄连:1.抗菌成分:小檗碱;2.镇静、催眠:四氢黄连透过血脑屏障抑制中枢;3.降血糖,降血脂;4.抗溃疡:机制:抗幽门螺旋菌;5.对心血管作用:正性肌力作用、抗心律作用、抗心肌缺血金银花:现代应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青蒿:现代应用:①疟疾;②皮肤真菌病和神经性皮炎栀子:1.含有京尼平苷;2.镇静作用:熊果酸 3.保肝利胆鱼腥草:1.急性呼吸道感染 2.不良反应:过敏反应苦参:抗肿瘤知母:交感神经和β受体功能泻下剂大黄:1.泻下:部位:大肠; 2.保肝利胆; 3.保护胃粘膜机制:促进胃粘膜前列素生成4.抗炎机制: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5.利尿机制:抑制肾髓质的Na-K-ATP酶6..对心血管系统作用:①止血成分:α-儿茶素、没食子酸②改善血流流变性③降血脂7.现应用: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8.不良反应:停药后继发性便秘(含鞣质)芒硝:1.容积性泻药泻下成分:硫酸钠 2.现代应用:急性乳腺炎芫花:1.兴奋子宫 2.现代应用:治疗闭经祛风湿药秦艽:抗炎;成分:秦艽碱甲机制:增加肾上腺皮质的功能而抗炎防己:现代应用:矽肺雷公藤:1.有免疫抑制作用 2.抗生育作用 3.应用:肾病综合症芳香化湿药芳香化湿药药理作用:1.调整胃肠运动功能 2.促进消化液分泌 3.抗溃疡 4.抗病原微生物厚朴:1.抗溃疡机制:抑制胃酸分泌过多 2.保肝:主要成分:厚朴酚3.中枢抑制和肌松主要成分:厚朴酚及和厚朴酚(属于非毒箭样的肌松剂)4.现代应用:①防止龋齿②肌强直苍术:抗胃溃疡利水渗湿药茯苓:1.利尿主要成分:茯苓素2抗肿瘤、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 3.抗肝硬化(成分:茯苓醇)4.现代应用:①婴幼儿腹泻②精神分裂症泽泻:1.抗实验性肾结石2.现代应用:高脂血症猪苓:猪苓多糖能增强免疫功能温里药附子:1.强心主要成分:去甲乌药碱 2.对血管既有升压(去甲猪毛菜碱)又有降压(去甲乌药碱)效应 3.抗休克 4.镇痛作用(有效成分:乌头碱)理气药青皮:1.松弛肠胃平滑肌 2.祛痰(有效成分:柠檬烯 3.现代应用:①休克②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枳实与枳壳:1.收缩血管和升高血压 2.肠胃平滑肌双向作用 3.现代应用: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香附:1.抑制子宫 2.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3.现代应用:月经不调和痛经消食药山楂:1.助消化(有效成分:脂肪酶)2.对心血管作用:①抗心肌缺血②降血压3.调节脂质代谢4.应用:①消化不良②冠心病、心绞痛③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止血药三七:1.止血(有效成分:三七氨酸)2.抗血栓(有效成分:三七皂苷:人参三醇苷Rg1)3.促进造血4.扩血管、降血压机制:阻止Ca内流有关5.镇痛(人参二醇皂苷)6.现代应用:脑血栓白及:保护胃黏膜活血化瘀药丹参:1.调节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2.冠心病 3.应用:化脓性感染川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益母草:1.兴奋子宫(各种动物不同状态的子宫均有兴奋作用;成分:益母草碱) 2.应用:急性肾炎延胡索:1.镇痛(成分:延胡索乙素/左旋四氢巴马丁) 2.应用:①各种疼痛②镇静、催眠水蛭:药理作用:促纤溶红花:兴奋子宫莪术:抗肿瘤化痰、止咳、平喘药桔梗:1.应用:急性偏桃体炎 2.不良反应:桔梗皂苷静脉注射有溶血作用半夏:1.镇咳机制:抑制咳嗽中枢 2.催吐(生半夏)、镇吐(制半夏)平肝息风药天麻:改善学习记忆有效成分:天麻苷元钩藤:降血压(作用最强:钩藤碱)地龙:1.解热 2.平喘(成分:琥珀酸)开窍药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双重作用(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冰片:1.促进药物透皮吸收 2.抗炎 3.抗病原体4抑制中枢补虚药黄芪:1.物质代谢:向双调节血糖2应用:.高血压甘草:1.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2.解毒(有效成分:甘草甜素) 3.镇咳4.现代应用:阿狄森病5.不良反应:水肿当归:有抗血栓作用(阿魏酸)冬虫夏草:慢性肾炎及肾功能衰竭收涩药五味子:急慢性肝炎。
中药药理学重点总结
中药药理学重点总结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人体生理、病理过程及相关机制的影响的科学。
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揭示中药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以及推动中药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总结中药药理学的重点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药药理学的概览。
1.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一般是指中药中存在的能够对人体产生药理学效应的化学物质。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对于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和指导药物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活性成分、挥发油、生物碱等。
其中,对于中药的活性成分的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重点之一。
2. 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分析、生物活性评价、质谱技术等。
化学分析可以通过确定中药中的主要成分,揭示中药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生物活性评价可以通过体内外实验,评估中药对特定生物指标的影响;质谱技术则是一种有效的分析中药中活性成分的方法,可以通过质谱图谱分析中药的化学成分。
3. 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是通过与生物大分子(如受体、酶等)进行特异性的结合,从而发挥药理学效应。
中药的作用机制可以通过多个层次的研究来揭示,如分子水平的相互作用、细胞信号传导路径的调控、组织和器官水平的影响等。
4. 中药的组方合理性研究中药的组方合理性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药的组方合理性研究可以从寻找中药的配伍规律、研究中药的配伍效应、探索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展开。
这种研究有助于揭示中药组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指导中药方剂的合理应用。
5. 中药药理学的临床应用中药药理学的临床应用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药药理学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中药的剂型优化、剂量选择、药物配伍、临床疗效评价等。
这些研究对于中药的合理应用、临床疗效的评估和提高中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中药药理学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中药的组方合理性研究以及中药药理学的临床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理学的目的和任务?答: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药药理研究和概貌,初步掌握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整理和发展祖国医药学打下一定基础.任务:(1)探讨中药防治疾病机理2.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复方配伍,改良剂型,分析传统的炮制原理,改革炮制工艺提供实验依据3发现心得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扩大药源或发现传统药物的新用途,扩大药物的应用范围.★中药四性药理作用表现哪几个方面?★五味所含成分与药物功效?答: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1. 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有利于表证的解除.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2. 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如大枣, 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3. 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4. 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5. 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 ★中药药理所特有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答:药物因素:1. 品种:不同品种,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大,药理作用差异大.如青蒿,石斛,大黄,贯众等.2. 产地:不同产地,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生物分布等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质量.如怀地黄,川黄连等.3. 采收季节:不同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和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其中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将随其不同入药部位的不同生长期而异,故采药时间应随中药品种和入药部位有所不同.金银花在未开花时采集,而菊花等要在开花时采集.4. 贮藏条件:如刺五加中丁香甙寒凉,储存时间超过三年或在高温,高湿度,日光照射等条件下储存6个月,几乎消失.5 .炮制:酒制提升,姜制发散,入盐走肾经,蜜制补益,土制入脾等.6. 剂型和制剂:中药不同剂型,由于制剂工艺,给药途径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血药浓度,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性质.如枳实青皮水煎灌胃或口服未见有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却明显有升压作用.7. 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一般说解表药火力要强,补益药火力要温和,牡蛎龙骨先煎,薄荷后下.8. 配伍★与解表药功效相关药理作用有那些?答:一.发汗和促进发汗作用.1. 麻黄碱,麻黄水溶性提取物,挥发油能促使实验动物发汗;2. 生姜挥发油和辛辣成分能使血管扩张,改善体表循环;3. 桂枝也能扩张末梢血管,促使皮肤表面的血液循环而加强黄麻黄发汗作用二.解热作用,通过发汗,促进发汗以及通过抗炎,抗菌,抗病等作用促使体温下降,有效成分有柴胡皂苷,桂皮醛,桂皮酸钠.三.抗菌抗病毒作用.多种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四.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许多药有明显中枢抑制作用,延长戊巴比妥钠引起的睡眠时间以及对抗中枢兴奋药士的宁,戊四唑引起的惊厥有明显抑制作用.五.其他作用.利尿,可用于慢性或急性水肿兼有表证者,抗炎:对许多环节如炎症介质的释放,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白细胞游走,结缔组织增生等都有抑制作用.★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相关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1)发汗解表作用:L-麻黄碱均有发汗作用,麻黄发汗作用是阻碍了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吸收;2)解热降温作用:麻黄挥发油乳对人工发热有解热作用,使体温降低3)平喘:主要是麻黄碱,化学作用与肾上腺素相似,可兴奋支气管平滑肌上的B-受体而产生平滑肌松弛作用.虽强度不如肾上腺素,但作用持久,口服有效,用于哮喘.4)利尿作用:以D-伪麻黄碱最显著,是由于其扩张肾血管使肾血流量增加结果,也可能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有关.5)抗原病微生物:麻黄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均表现不同程度抗菌作用.麻黄挥发油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6)其他:1、对心血管作用:麻黄碱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皮肤粘膜内脏的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
麻黄碱作用是通过兴奋a, B-肾上腺素受体实现的,特点作用缓慢温和持久. 反复用易产生快速耐受性.2、兴奋中枢神经系统:能兴奋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使神经兴奋,过量则引起失眠,★桂枝作用特点:含挥发油,成分为桂皮醛、桂皮酸1)促进发汗,桂皮油能使血管扩张,使血液流向体表,利于发汗解热.2)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桂皮醛有中枢抑制作用,使动物自主活动减少, 对抗中枢兴奋药士的宁引起强直性惊厥,延长生存时间, 能提高痛阈.2)抗菌抗病毒作用: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对伤寒杆菌及某些常见致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3)利尿作用;4)其他: 活血作用、抗过敏作用、止咳作用. 柴胡与透表泄热相关药理作用:1、解热和降温作用: 解热的成分为挥发油、柴胡总皂甙,2、抗炎作用3、抗菌、抗病毒作用4、镇静、镇痛、镇咳作用5、促进免疫功能柴胡疏肝解郁作用表现方面:1、保肝利胆作用2、降血脂作用3、中枢抑制:镇静、镇痛葛根对心血管作用及机理:1. 降压作用.可使心率减慢和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有降低交感神经功能作用.可使血浆肾素活性显著降低,主要机理是葛根产生的B-受体阻滞作用.2. 对心脏作用. 葛根素和葛根黄酮可降低正常心率, 降低外周阻力, 明显降低心肌耗氧量, 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 使心肌氧的供需平衡得到改善, 有抗心绞痛和预防、治疗心失常.3. 对脑循环和冠脉循环的影响. 总黄酮能减弱乙酰胆碱引起的脑动脉扩张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收缩作用, 对脑血管是具有一定调节作用对冠状血管有明显扩张作用, 可使冠脉流量增加, 作用强度随剂量增加而增强. 当冠状血管收缩而引起冠脉流量减或心脏内儿茶酚胺类物质耗竭后,黄酮和葛根素仍能保持扩张冠脉血管作用,表明是对血管平滑肌的直接松弛作用.4. 对平滑肌影响多有收缩作用.5. 对血小板聚集影响: 一定浓度的葛根素可明显抑制有凝血酶诱导的3H-5HT从血小板中释放,可能与其治疗偏头痛有关.清热药清解内热的功效与那些药理作用有关: 清热药对抗原微生物作用有哪些特点, 举例4种单味药及其抗菌病毒有效成分?答: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多种细菌或病毒所致感染疾病有良好治疗效果. 与抗生素比较虽然抗菌普广, 不易产生耐药性口服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其作用不如现有的抗菌药物.2. 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影响.3. 解热镇静降压作用. 石膏知母等对发热有退热作用, 有良好镇静作用.4. 抗炎作用. 能减轻急性炎症期许多症状, 有助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金银花主要药理作用: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对多种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 抑菌主要成分为绿原酸与异绿原酸2. 减毒作用: 对绿脓杆菌和伤寒杆菌内毒素中毒有治疗和预防作用.3. 抗炎作用. 黄芩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有较广抗菌谱2. 镇静, 降压作用3. 抗炎解热抗过敏作用:抗炎: 黄芩粗制剂含有其有效成分黄芩素, 黄芩甙, 对急性炎症有很好作用.解热: 黄芩素、黄芩甙对疫苗引起的家兔发热, 对酵母皮下注射引起的发热有解热作用.抗过敏: 黄芩甙、黄芩素有抗变态反应作用, 黄连清解内热药理基础及作用机理:1. 抗病原微生物: 黄连及小檗碱对细菌的抑制作用是一致的. 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都有显著抑制效果. 为广谱抗菌药物. 多痢疾, 金黄葡菌, 链球, 肺炎, 脑膜炎, 双球菌作用较强, 对霍乱弧菌, 伤寒, 结核, 百日咳, 绿脓等也有抑制作用. 对流感和常见皮肤致病菌有效. 小檗碱能抑制微生物糖代谢, 使丙酮酸的氧化过程受到抑制,VB6和组氨酸能拮抗小檗碱抑菌作用2对机体免疫功能: 小檗碱能明显改善因流感病毒感染所致的小鼠巨噬细胞吞噬, 杀菌功能损伤, 具有增强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作用. 对体液免疫无影响.3. 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黄连有清心泻火功效, 有中枢抑制作用, 使小鼠自发活动减少, 延长环己巴比妥和戊巴比妥睡眠时间, 能降低正常体温, 并对牛奶致热家兔和酵母悬液致热大鼠有明显解热作用.4. 对心血管作用:(1) 心肌收缩力影响: 低浓度小檗碱能使离体猫心脏收缩力加强, 并能增加冠脉流量, 加大剂量则表现为抑制.(2) 抗心率失常作用:可明显提高肾上腺素诱发心室纤颤的阈浓度. 对氯仿和乌头碱所致心室纤颤有保护作用. 作用原理为直接或间接促进CA2+, 跨膜内流.(3) 对血管和血压影响: 小檗碱具有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的作用, 使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减弱甚至完全消失. 其降压作用静注或口服给药均存在,但持续时间较短,重复给药,既无增强作用,也不产生无明显耐受性.证明小檗碱有a-受体阻断作用,可使曲线平行右移,故认为其扩张血管作用与a-受体阻断剂有关.5.对消化系统作用:黄连及小檗碱有利胆作用, 能增加胆汁形成, 使胆汁变稀, 分泌量随剂量加大而增加, 有促进胆汁结合型胆红素排泄作用.6. 其他作用:(1) 对平滑肌作用:小剂量兴奋, 大剂量先兴奋后麻痹.(2) 降血脂作用.(3) 抗癌:通过抑制瘤细胞的呼吸和抑制癌细胞对羧胺的利用, 从而抑制嘌呤及核酸的合成达到抑制癌细胞生长作用. 与知母清热除烦的相关药物及作用机理: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水煎剂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大肠杆, 白喉, 霍乱), 其醇提取物遗迹乙醚提取物对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好. 知母煎剂在沙氏培养基上对常见皮肤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2. 对植物神经影响:寒凉药具有中枢镇静作用, 使肾上腺功能减弱并抑制交感中枢.3. 解热作用:解热作用与其抑制体内NA-K-ATF酶有关,钠泵的活性与寒热关系密切,细胞中消耗能量最多的是钠泵, 占整个细胞总能量40%-60%.知母皂甙及知母菝契皂甙元体外及体内实验均棵对抗甲状腺素作用,使钠泵活性降低. 知母抑制钠泵活性因而有润肠作用, 还含芒果甙有镇咳去痰.4. 其它作用:(1) 对肾上皮质激素影响:可保护机体肾上腺皮质免受外源性皮质激素抑制.(2) 降血糖作用:能促进糖的利用, 使葡萄糖分解增加, 又能提高糖元含量, 促使葡萄糖合成糖元.大青叶,板蓝根主要药理作用:( 大青叶)清热解毒要药, 长于活血化斑以及血热所致呕吐.1. 抗菌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作用比较突出, 对乙型脑炎,腮腺炎等有抑制作用.2. 解热抗炎作用:可使霍乱伤寒混合疫苗引起发热体家兔温明显下降,解热作用发生较快毒性小.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3. 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大青叶煎剂灌胃给药, 能增强动物体内白细胞吞噬金葡球菌的机能,是吞噬指数明显增加;4. 对平滑肌作用:对子宫平滑肌表现为明显兴奋作用,可使豚鼠离体子宫收缩增强.( 板蓝根):1. 细菌病毒感染:用于各种细菌病毒感染, 对流行感冒有良好治疗效果. 感冒冲剂主要成分. 用于腮腺炎, 麻疹, 流脑, 使症状减轻并减少并发症.2. 病毒性皮肤病:对单纯性疱疹, 扁平疣等多种病毒性皮肤病都有不同程度治疗作用.泻下药药理作用举例说明:本类药物及其复方均能使肠蠕动增加,具有程度不同的泻下作用,根据其作用特点,可分为刺激性泻药、容积性泻药及润滑性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