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要点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提要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提要2006-6-28说明:2006年春季本中心未开设《宏观劳动力配置》课程,为帮助报考该科目的学员复习备考,现将一名已通过该课程的学员整理的《复习提要》上传学习园地,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三、简答题1、简述劳动力配置系统的主要内容。
(或:简述劳动力配置系统的三个层次。
)2、简述劳动力配置的主要特征。
P22四、论述题2、试论首要经济规律的宏观表现形式。
P7第二章四、论述题1、论生产要素中人的第一位作用的重要意义(或:试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或判断“一国的物质财富品种和数量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是否正确?为什么?)P352、论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的替代关系。
P393、论述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P44第三章四、简答题1、简述第三产业特征。
P752、简述劳动力配置的产业顺序要点。
P763、简述劳动力转移的具体表现形式。
P76五、论述题:3、试论劳动力的产业配置层次。
P71第四章三、简答题1、简述农业是非农业部门形成和扩大的基础和原因。
P81五、论述题:1、论述影响农业部门劳动量变动趋势的因素及如何影响的。
P1442、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劳动力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第五章三、简答题1、简述社会总劳动量分配的客观依据是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
P1593、简述符合首要经济规律的社会劳动力变动的好处。
P1697、简述非农业部门以何种技术构成来增加劳动力。
四、论述题4、综合分析工业固定资产增长、技术构成提高、劳动力自然增长率三个因素对非农部门劳动力配置的影响。
P233第六章三、简答题1、市场机制下,第三产业劳动力的需求量如何确定。
P264四、论述题1、论述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
第七章三、简答题1、从工业化发展过程看,劳动力的数量在产业间的变动要经历那几个阶段,结论如何?P285 第八章三、简述题1、简述三大产业发展不平衡对劳动力配置的影响。
3、简述劳动力配置不平衡的经济后果。
《宏观劳动力配置》的复习资料
考试科目: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分A、B卷,通常情况下考A卷题型:一、选择题(10题*2分=20分)二、名词解释(4题*5分=20分)三、简单题(4题*8分=32分)四、论述题(第19题13分,第20题15分,共28分)一、选择题复习1、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核心力量是( B )A、资本要素B、劳动力要素C、土地要素D、技术要素2、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配置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手段和方式是( A )A、行政手段B、市场手段C、价格手段D、供求机制3、决定了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次序的是( D )A、劳动力资源的结构B、劳动分工顺序C、劳动力资源的总量D、人类的消费次序4、劳动力配置的产业次序是( B )A、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B、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C、农业→商业→手工业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5、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C)A、1950年—1957年的农业合作时期B、1979年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C、《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D、1980年8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6、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实质内容就是( A )课本P61A、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自给农业部门的缩小B、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自给农业部门的扩大C、劳动力有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自给农业部门的缩小D、劳动力有限供给条件下,资本主义部门的缩小和自给农业部门的缩小7、从跨省流动的情况来看,跨省流动就业人口集中在东部。
在全部跨省流动的就业人口中,跨省流动就业人口的主要流入地是( D )A、上海B、江苏C、福建D、广东8、引致劳动力流动的最主要经济因素和引导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信号是( C )A、产业结构差距B、城乡投资规模C、城乡收入差距D、产业发展政策9、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主要扛杆是( C )A、供求信息B、市场信息C、价格信号D、行业信息10、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重要决定因素是( C )A、消费总量的变化B、消费顺序的变化C、消费结构的变化D、消费弹性的变化11、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唯一具有能动性和革命性的要素是( D )A、资本要素B、技术要素C、土地要素D、劳动力要素12、关于劳动力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涵义是指( B )A、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平B、人的劳动能力C、劳动者D、智力13、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1980年8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并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D )A、计划配置B、统包统配的就业模式C、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D、“三结合”的就业方针(1980年8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提出了“三结合”的就业方针,即在全国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
《宏观劳动力配置》的复习资料.doc
A 、劳动力资源的结构C 、劳动力资源的总量4、劳动力配置的产业次序是( BA 、第一产业一第三产业一第二产业 C 、农业一商业一手工业B 、劳动分工顺序 D 、人类的消费次序 ) B 、第一产业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D 、第三产业一第二产业一第一产业 6、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实质内容就是(A )课本P61考试科目: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分A 、B 卷,通常情况下考A 卷题型:一 >选择题(10题*2分=20分)二、 名词解释(4题*5分=20分)三、 简单题(4题智分=32分)四、 论述题(第19题13分,第20题15分,共28分)一、选择题复习1、 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核心力量是(B ) A 、资本要素 B 、劳动力要素 C 、土地要素 D 、技术要素2、 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配置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手段和方式是( A) A 、行政手段 B 、市场手段 C 、价格手段 D 、供求机制 3、 决定了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次序的是( D )5、第一次明确提岀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C ) A 、 1950年—1957年的农业合作时期B 、 1979年以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C 、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D 、 1980年8月党屮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A 、 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 资本主义部门的扩大和自给农业部门的缩小C、 D、 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 劳动力有限供给条件下, 劳动力有限供给条件下, 资木主义部门的扩人和自给农业部门的扩大资木主义部门的扩大和自给农业部门的缩小资本主义部门的缩小和口给农业部门的缩小 A 、上海 B 、江苏 C 、福建 D 、广东A 、产业结构差距B 、城乡投资规模C 、城乡收入差距 D、产业发展政策 9、在市场经济条件卜 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主要扛杆是 A 、供求信息 B 、 市场信息 C 、价格信号 D 、行业信息A 、消费总量的变化B 、消费顺序的变化C 、消费结构的变化 I )、消费弹性的变化7、从跨省流动的情况来看,跨省流动就业人口集屮在东部。
宏观劳动力配置
《宏观劳动力配》复习重点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看练习册简答:1、简述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存在原因。
P42-452、简述产权结构通常的三个特点。
P253、简述与劳动经济学相比较,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特征性。
P44、简述影响第三产业就业数量与结构的因素。
P2195、简述第三产业劳动力数量变化的特点。
P2056、简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
P1757、简述农业剩余劳动力成功转移的重要标志和条件。
P1758、简述当前如何消除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障碍。
P1769、简述流动人口对流出地及流入地的负面影响。
P17610、简述判断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标准。
P2911、简述劳动力流动迁移方式。
P5812、简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谐调的必要条件。
P11113、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与结构变动的特点。
P166论述:1、论述影响与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
P212、X3、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加速转移的途径和措施。
P1764、论述决定农业劳动力配置的基本因素。
P1645、论述我国工业部的劳动力配置状况。
P1836、论述工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决定及影响因素。
(答案的第二点有可能出简答)P1797、论述工业部门就业率下降的原因。
P1898、发展第三产业有什么意义,论述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途径。
P2309、论述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力配置状况。
P20010、论述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特征。
P7911、论述劳动力流动的社会经济效应。
P7312、论述培育劳动力市场是实现劳动力配置的必然途径。
P4913、论述城乡间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P10114、结合实际,论述户籍制度对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
P10015、X16、论述促进就业结构优化的途径。
P15617、论述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主要制度。
P2718、论述劳动力计划配置的具体内容与特点。
P3119、论述传统的劳动力配置方式包括的主要内容。
P1320、传统劳动力配置方式绩效低下的表现。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已整理).doc
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资料1.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是唯一具有能动性、革命性的要素。
P12.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
P43.系统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角度看,它具有的特征:综合性、整体性、定量性、最优化。
P64.什么是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劳动力?P7实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分析方法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产生的,前提变了,行业也就随着变了。
规范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去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制度和政策的效率高低,它的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劳动力:是劳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内容的核心概念。
劳动力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是指具冇劳动能力的人,即劳动者;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
5.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等资源相比,具有的特点:P10-111)具有能动性。
2)具冇资木和白然资源的双重属性。
3)具冇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
4)具有时效性。
6.资源配置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物质资源的置,二是劳动力的配置(概念)。
P127.所谓劳动力配置规律是指:P15指劳动力在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各劳动岗位之间的分布次序和数最变动的规律性。
8.劳动力个人所有是劳动力配置的前提。
P169・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物质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P21-22(1)影响物质技术因素主要有:劳动手段。
2、能源。
3、劳动对象。
4、生产工艺。
5、生产力布局。
(2)社会经济因素1)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
2)劳动者的劳动态度。
3)劳动组织。
4)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
5)劳动者的住活条件。
10.产权指市场交易中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它决定着资源的使用方式。
产权结构的特点:排他性、可转让性、强制性。
P2511.交易成本的侠义概念。
宏观劳动力配置(第七章)
二、农业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
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是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随着国家 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增加,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比如,根据 P171“表7-5,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素质情况”统计,初中、高中教育程 度的劳动力分别由1985年的27.69%和6.69%增加到2004年的50.24%和 9.68%。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为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七)农业政策:涉及农业的投入政策、产业政策、农产品贸易政策、 农村教育投入政策等都会影响到农业劳动力的配置。如,农业投入的增加, 相应地会刺激劳动力的需求;反之,会减少农业劳动力的需要。
(八)社会因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习俗、习惯等因素也会影响到 农业劳动力的配置。比如,在穆斯林国家,从事牧业的劳动力就较多。
(五)工业化进程: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城镇化建设的加 快,农村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与此同时,工业化的发展 ,也会导致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尤其是轻工业发展所需的农产品原料 ,如棉、麻等的增长,从而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生产所需的劳动力。
(六)农产品贸易:农产品的进出口规模和结构对本国农业劳动力 资源的配置具有较大的影响。比如,如果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农产品(如 牛肉、海产品等)的需求增加了,作为出口国的其他国家相应地就会要 求增加对生产这类农产品的劳动力投入。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农业劳动力的配置,如农产品消费弹性 的变化。因为农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开始时 对食物的需求会增加,但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的程度时,对食物的消费增长 并不会随着收入水平同步增长。
第二节 我国农业劳动力配置状况
传统体制下的劳动力配置方式,是通过户籍制度将农业劳动力束缚 在农业部门,使其不能流动和自由选择职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并存,农村劳动力可 以自由流动和择业。具体来看,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变动具有以 下几个特点:
宏观劳动力配置劳动力流动与配置
4.1.1 劳动力流动的含义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概论
劳动力流动的含义 劳动力迁移理论
(一)劳动力流动的含义【选择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三个层次: (1)产业转移,即非农化, (2)地域转移,就是易地非农化; (3)一
身份转移,即城市化。
4.1.2.0 劳动力迁移理论
二、劳动力迁移理论 【选择题】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概论
(三)心理成本
• 劳动者离开原来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离开亲朋好友,为此所付出的精神 上的代价 即为劳动力流动的心理成本。
(四)风险成本 • 流动劳动力在生活和职业中的风险会因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的不完善而增加。
4.2.1.2 机会成本
第二节 劳动力流动的微观 成本效益分析
从理论上对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效益进行微观分析。
间接收益
• 间接收益一般是指由于新的工作环境所提供的各种便利所致的劳动者部分开 支的节省。
心理收益
• 泛指流动所带来的非经济性效用
4.2.2.2 间接受益
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成本
从理论上对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效益进行微观分析。
二、劳动力个人流动的微观收益分析
直接收益
第二节 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成本 效益分析
劳动力个人流动的微观 收益分析
二、劳动力个人流动的微观收益分析
直接收益
第二节 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成本 效益分析
劳动力个人流动的微观 收益分析
劳动力个人流动的经济 界限
• 劳动力流动的直接收益来自于劳动者在新的职业中获取相对于原来收入差额 部分的总和。
间接收益
• 间接收益一般是指由于新的工作环境所提供的各种便利所致的劳动者部分开 支的节省。
从劳动力流动过程的成本来看: (1)不利于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 (2)不利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 (3)不利于社会稳定。 (4)不利于缓解经济资源尤其是交通运输的压力。 (5)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宏观劳动力配置
宏观劳动力配置第一章一、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意义(一)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二、宏观劳动力配置问题的特殊性1、影响和决定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2、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研究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和制度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资源在宏观层面上的配置,从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研究其在产业、地区、行业间的配置;二是根据消费需求决定生产,消费秩序决定着生产秩序,生产秩序又决定着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分配秩序的基本理论,分析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规律。
3、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
4、社会性。
5、经济性。
6、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三、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研究方法(一)系统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方法系统科学方法论具有以下特征:1、综合性。
2、整体性。
3、定量性。
(二)实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分析方法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产生的,前提变了,行业也就随着变了。
(三)规范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去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制度和政策的效率高低,它的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从宏观劳动力配置的角度分析研究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行业间配置的过程中,同样要遵循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提高的原则。
结合,并实现社会福利的增长。
第二章常有三种解释: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即劳动者;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
其中第一种解释表达了劳动力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
劳动能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
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二是劳动力存在于人体之中。
三是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四是劳动力与劳动不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点上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称。
劳动力资源包括现实劳动力资源和潜在劳动力资源两部分。
宏观劳动力配置教师重点
*宏观劳动力配置:是以劳动经济学理论方法为指导,研究劳动力资源在宏观层面上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并实现社会福利的增长.具体来看,宏观劳动力配置主要是从制度和经济的角度研究如何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产业\空间上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宏观劳动力配置研究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属于自然规律;2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首要的经济规律。
*宏观劳动力配置的特殊性:1劳动力资源的宏观配置既包含宏观的影响和决定因素,也包含微观的影响因素;2按照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顺序配置劳动力资源;3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殊性还在于劳动力资源的特殊性;4社会社;5经济性;6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系统科学方法论,从宏观劳动力配置方面来看,其具有的特征:1综合性:把所研究的事物从它的构成、功能、相互联系等方面联系起来进行观察,探素其中的内在逻辑关系;2整体性:把所要研究的事物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加以看待,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及规律;3定量性:所所要研究的事物通过数学或模型的方式表达出来,使问题更加精确化;4最优化:寻求事物之间内在关系的最优化状况。
*实证分析方法: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经济行为人或经济主体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通过有效地分配其资源,以实现其利润或效用最大化,实证分析法用于分析宏观劳动力配置的微观机理用于解释劳动力资源的需求者和供给者的经济行为。
*规范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价经济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制度和政策的效率高低,它所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劳动力: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即劳动者;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
*正确理解劳动力的概念,要注意以下方面:1是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2劳动力存在于人体之中,3是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资源:也称为人力资源、劳动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在一定时点上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称。
年劳动经济学复习要点
2011年《劳动经济学》考试复习知识点一、名词解释部分(5*6分=30分)1、无差异曲线2、替代效应3、收入效应4、劳动力供给弹性5、劳动力需求弹性6、边际报酬递减规律7、希克斯技术进步8、人力资本9、人力资本投资10、非自愿失业11、工资漂浮12、市场歧视13.结构性失业14.劳动参与率二、简述题部分(3*8分=24分)1、劳动力需求量变动与劳动力需求变动的关系。
2、劳动力流动的规律。
3、配第-克拉克定理与库兹涅茨法则。
4、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区别。
5、扎林斯基对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机械变动所概括的五个阶段。
6、影响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
7、工资的基本职能。
8、就业的功能。
9、简述社会保障的作用。
三、图示说明题(1*15分=15分)1、在假定家庭中已经有人,如男性户主就业,即在一定的家庭收入基础上,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分析其他家庭成员如妻子的劳动供给决策是如何做出的。
2、假定资本是固定不变的,某国政府为了提高该国妇女的就业水平,要求相关企业必须按政府规定的男女比率雇用劳动者,否则将受到处罚。
如果企业完全按照政府的政策行事,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何种经济影响?3、对特定劳动者发放工资补贴的经济效果。
4、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蛛网”模型及其演化过程。
5、企业家长期激励的三种类型及其说明。
6、教育投资决策模型。
四、论述题(1*16分=16分)1、论述工资原则与影响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
2、结合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理论,论述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及其对策。
3、通过分析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类型,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现状,论述解决市场歧视的对策。
4、企业家薪酬及其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
5、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及其现实意义。
五、计算题(15分)1.假定一个国家人口总数为12000万人。
在16-60岁人口中,在业人数为7200万人,失业人数为800万人,不工作的人数为2000万人。
计算该国的劳动力参与率、就业率和失业率。
宏观劳动力配置(第四章)
通常,在传统上把户籍变动的居住地变化叫做“迁移”,而把没 有户籍变动的居住地变化叫做“流动” (以户籍变动为标准)。一般 而言,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三种类型:
(1)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2)向城镇的易地转移; (3)向其他农村地区的易地转移。
中国的客观国情决定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走自己的路,即 就地转移和易地转移相结合的道路。
(二)托达罗模型 按照刘易斯模型的分析,只要非农产业能够支付一个高于农业的实 际工资,只要两者工资差额能够弥补城市的较高生活费用和离乡背井的 心理成本,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地流人城市非农产业。经济发 展是一个不断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蓄水池”抽干的过程。这种假设虽然 可以解释当前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经济现象,但还是有很多不理想之处 。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是,不仅农村存在着失业或就业不足的现象, 城市中的此类现象也较为严峻。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在1969年提出了一 个劳动力流动模型,回答了为什么农村向城市的移民过程会无视城市失 业或隐性失业的存在而继续进行,从而补充了刘易斯模型。
劳动力迁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 二是劳动力地域性迁移;三是劳动力行业性迁移。
通常把劳动力流动分为以下若干类型(空间位置): 1.岗位之间的流动:劳动力在单位内部各工种职位之间的流动。 2.职业之间的流动:劳动力从一个职业转移到另一个职业。 3.单位之间的流动:劳动力在就业单位之间的变换。 4.产业之间的流动:劳动力跨行业、跨产业的流动。 5.地区之间的流动:劳动力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的流动,地区经 济差别是产生这种流动的主要动因。 6.国际间的流动:劳动力跨国界的流动。
美国经济学家费景汉等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修正,强调了提高农 业生产率的重要意义。他们的劳动力转移模型中包含了从农业经济到 二元经济,再从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增长转变这样两个过程。在第一 个转变过程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必要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只 有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会出现劳动力剩余,部分农村劳动力才可 能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在第二个转变过程中,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可增加农产品剩余,将其作为资本投入到工业中,扩大工业资本的存 量,可以为农业技术进步创造条件。
宏观劳动力配置(第六章)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对于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率有重要的作用: 1.产业结构整体有机构成的高级化过程可以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中 国现在正面临着“两个转变”: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转向集约型(集约型的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 ,来实现经济增长),意味着产业整体有机构成的提高,这就需要发展对劳 动力需求较少的资金密集型生产。但在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很大、人均收入 不高等情况下,单纯通过发展资金密集型生产来实现中国产业整体有机构成 的升级是不可能的。否则,必然会产生大量失业人员,从而降低社会购买力 的需求,制约国内市场的发展,最终阻碍产业整体有机构成的高级化。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劳动力配置和产业结构演进的互动效应(重点) 我国产业结构与劳动力配置 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的贡献
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是宏观劳动力配置的主要观察和研究内容 ,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带来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的重新分布,而产 业间的工资差距、投资规模、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等因素 都会对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产生影响和作用。在改革开放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市场化过程中,劳动力作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主体,其在 产业间的流动行为主要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收入差距是引起劳动力流 动的最主要的经济因素,同时也是引导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主 要信号。
一、产业结构与劳动力配置的关系
(一)产业结构对劳动力配置结构的牵动作用 随着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种
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同时,由于经济上追求最大产出 原则的作用,整个社会的产出结构必然会随之进行调整。而产出结构的 调整,只有通过投入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再配置来实现。由于劳动力 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部分,因此,投入要素在部门间的再配 置最终都是通过劳动力在产业间的重新配置来实现的。这样就引起了就 业结构的转换——这是产出结构对就业结构的牵动作用。
宏观劳动力配置(第三章)
三、传统劳动力配置方式的弊端
1.导致用人单位人浮于事和企业富余人员的产生。 2.劳动效率低下。在固定工资制度下,“干多干少一个样”,劳动者 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动机与企业缺乏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构成矛盾,职 工在上班时间尽可能地做自己的“私活”,以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 3.阻碍了劳动者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劳动者没有择业的自由,企业没有选择劳动者的权利,双方不能够根据 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因而很难形成最佳的匹配,这必然导致劳动力资源 的浪费。
(三) 1979年至今(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1979年以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劳动力资
源开始在家庭内部进行配置。在开始时,这种配置方式极大地解放了农 村的生产力。但是,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非公有制经济 的发展,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越来越强,传统的统包统配的劳动力资源配 置方式逐渐被以市场为导向的配置方式所取代,而家庭配置劳动力资源 的方式也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以市场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方 式正逐渐成为配置的主要形式。
4.低工资、高福利的僵化工资制度。 5.劳动力配置的城乡分割。在传统的劳动力配置方式下,政府对城 镇用人单位的职工实行统一配置,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只是起到了“蓄 水池”的作用,当城镇缺乏劳动力时,才从农村进行招工。 6.劳动力几乎没有流动的自由。劳动力在地区间、部门间几乎不能 流动,劳动者也没有择业的自由。 7.农村劳动力被户籍制度束缚在土地上,不能够自由流动。劳动由 生产队统一安排,劳动报酬通过工分的形式计发。
配置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重点) : 1.传统的就业方式和就业渠道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新生劳动力 资源,迫切需要新的就业方式和渠道解决农村和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尤 其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以及农村集体公社中,已经存在上亿的隐性失 业人员,如果再继续依靠统包统配的方式解决就业,已经很难缓解就业 问题。 2.改革开放引入了非公有制经济,相应地要求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上 也通过劳动力市场来解决劳动力资源的配置问题。
宏观劳动力配置试卷知识点
202X 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宏观劳动力配置卷子〔课程代码11469)重要提示:1、 本卷子共4页,总分值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答在卷子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是〔 )合理地配置资本 B 、提高技术合理地配置劳动力资源 D 、制度改良 用于分析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的流向问题时采纳的比拟科学的方法是(标准分析方法系统科学方法论劳动力最根本、最主要的含义是(人的劳动能力 社会劳动力反映劳动者从事产品生产的能力和效率的指标是(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 1、A 、C 、 2、 A 、 C 、 3、 A 、 C 、 4、 A 、 C 、 5、 A 、 B 、 C 、 I)、 6、 A 、 C 、 7、 A 、 B 、 I)、 B 、D 、 B 、D、 实证分析方法归纳分析方法 劳动者 智力)生产的产品数量劳动技能下面这些特征中不属于国有部门企业内部职工群体共同品质特征的是〔职工工作岗位相对长期固定,工作技能一直是职工收入分配的重要指标职工工资水平低且刚性化,结果导致该部门劳动力再生产主要依靠企业福利来维持 职工对方案环境的逐渐适应过程同时表现为职工对市场风险的厌恶的累积过程 职工对方案环境的逐渐适应过程同时表现为职工对企业的依附的加深过程1952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工资改革,废除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资制度,统一作为工资的计算单位的是工资“级〃工资“角〃 刘易斯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核心是〔 ) 部门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B 、工资“元〃D 、工资“分〃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 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 工业部门吸纳B 、 产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工业部门吸纳C 、 行业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工业部门吸纳1)、地区之间生产力不同是造成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工业部门吸纳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 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 并且随着工业部门投资的增加, 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 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 剩余劳动力将会完全被8、A 、 C 、9、 A 、 C 、 在绝大多数兴旺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空间转移的主要形式是〔 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B 、向城镇的易地转移 向其他农村地区的易地转移 D 、向海外就业移民托达罗认为开展中国家劳动力的供应主要取决于人口的〔 )规模和年龄结构死亡率 B 、 D 、 10、 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界限为流动的净收益现值〔A 、小于零 C 、不小于零11、 造成城乡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经济动因是〔 A 、户籍制度C 、人力资本的结构 B 、D 、 B、 D 、出生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等于零 不确定 ) 城乡间的收入差距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 12、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一直到改革开始,依据户籍治理规定,一个人出生后,户籍登记的依据是〔A 、其母亲的户籍所在地 C 、居住地13、 以下属于反映就业机构数量指标的是 A 、就业人员的企业分布 C 、就业人员的技能结构14、 影响劳动力就业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A 、工业化进程 C 、社会因素15、 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 A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C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16、 依据1985年我国公布的第一、第二、 〔 )A 、流通部门B 、生产和生活效劳部门C 、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养效劳的部门D 、为社会公共需要效劳的部门 17、 被国外经济兴旺国家称之为第三产业的新支柱的是〔 )A 、商业B 、金融业C 、旅游业D 、信息和咨询业18、 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内部,就业吸纳弹性系数大于或接近0.8的部门为〔 A 、交通运输业 C 、批发零售贸易业19、 劳动力配置的产业次序是(A 、第一产业一第三产业一第二产业C 、农业一商业一手工业 B 、D 、B 、D、B、 D 、其父亲的户籍所在地祖籍地 ) 就业人员的知识结构 就业人员的职称结构 工资及收入水平 农业XB 、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不变资本和可变本钱的比例 第三产业划分的标准,邮电通信业和商业饮食业属于第三产业的D 、B 、 D 、 综合技术效劳业 金融保险业 B 、D 、20、 以下哪个部门是国民经济的第一部门,是国民经济的根底?〔 A 、农业部门 B 、工业部门 C 、商业部门D 、金融部门第一产业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一第二产业一第一产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6小题,每题2分,共12分)在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7月宏观劳动力配置复习要点题型:单选:20%,20题多选:10%,5题名词解释:20%,4—5题简答:26%—30%,4—5题论述:20%—24%,2题选择题主要看练习册,注意主观题答题时不要空题,即使不会也要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写一些内容。
以下为本次复习要点:第一章导论1、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是唯一具有能动性、革命性的要素,它的开发利用程度将决定其他社会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
(课本第1页)2、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其实质就是合理分配社会劳动时间;而合理分配社会时间资源,就是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这两者的含义和实质是一样的。
(课本第3页)3、宏观劳动力配置(名词解释)作为劳动经济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任务是研究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但它不是从微观的角度,不是研究企业内部各岗位的劳动力资源配置,而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行业间如何进行配置。
(课本第4页)4、系统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方法具有的特征系统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方法具有的特征如下:一是综合性,二是整体性,三是定量性,四是最优性(课本第6页)第二章宏观劳动力配置原理1、劳动力的概念(课本第9页)劳动力这一概念通常有三种解释: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即劳动者;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即社会劳动力。
其中第一种解释表达了劳动力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
正确全面的理解劳动力的概念,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二是劳动力存在于人体之中。
三是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四是劳动力和劳动不同,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和表现,是体力和智力使用的过程,而劳动力则是劳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2、劳动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等资源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能动性。
2)具有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 3)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性4)具有时效性。
(课本第10页)3、影响劳动力数量的因素除了最主要的总人口外,还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人口迁移、人口年龄结构及其变动(课本第11页)4、劳动力配置(名词解释):是指社会经济中全部劳动力资源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的分配比例及使用情况。
(课本第12页)5、帕累托有效(名词解释):是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况:此时整个社会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已经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得到了合理的分配,任何一个经济主体都不可能在不降低其他经济主体效用的情况下来提高自己的效用(课本第13页)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优化结合关键在于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其重要原因在于:1)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过程。
因此,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对于提高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2)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前提。
3)劳动力的个人所有体现了价值规律的客观作用。
(课本第17页)7、在使用价值生产量一定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即劳动生产率越高,所需劳动力数量越少;劳动生产率越低,所需劳动力的数量越多。
(课本第20页)8、劳动生产率是反映劳动者从事产品生产的能力和效率的指标。
通常,劳动生产率有两种计量方法:一是以单位劳动时间(小时、工作日、周、年)内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二是以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课本第20页)9、影响和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众多,但是,可以将这些因素归纳为三大类:物质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
(重点)(一)物质技术因素。
物质技术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主要有:1、劳动手段。
2、能源 3、劳动对象 4、生产工艺 5、生产力布局(二)社会经济因素。
1、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 2、劳动者的劳动态度 3、劳动组织 4、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 5、劳动者的生活条件。
(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一些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天然资源等也会影响到劳动生产率。
社会生产关系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社会条件之一,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产品的分配形式也不同,最终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不同。
(课本第22页)10、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而生活方式所构成的是在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总和(课本第23页)11、制度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是降低交易成本,二是为实现合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三是提供了激励。
(课本第24页)12、产权是分析经济问题的一个关键概念,产权是市场交易中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它决定着资源的使用方式。
产权包括所有权、收益权、处置权,而这些权利决定着经济主体的行为。
一般来说,产权结构通常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排他性、可转让性、强制性(课本第25页)13、在劳动力市场上如何安排劳动力的投资收益权是决定劳动力交易的基础和前提,是决定劳动力资源有限配置的核心和关键(课本第25页)14、产权制度是决定资源配置的基础,也是决定配置效率的前提。
(课本第25页)15、交易成本(名词解释):从狭义上看,交易成本是一项交易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从广义上看,它是指协商谈判所需的各种资源的使用,包括制定谈判策略所需信息的成本,所花的时间,以及防止受到欺骗所花的成本(课本第26页)16、目前,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等。
(课本第27页)17、判断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的标准应该包括:(了解)1)劳动力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
2)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是否得到了节约。
3)自然资源是否得到了较充分的开发利用 4)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 5)劳动生产率是否得到了提高(课本第29页)第三章我国宏观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历史变革1、具体来看,传统的配置方式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实现对劳动力资源的计划配置的,主要包括两个制度:第一,劳动力行政调配制度劳动力行政统一调配的原则:一是统筹兼顾二是区别轻重缓急三是坚持自力更生四是力求专业对口,发挥专长五是以地区为主,就近调配。
第二统包统配制度、统包统配制度是对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员由国家统一进行安置的劳动制度(课本第33页)2、传统体制下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了解)(一)1950-1957年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二)1958-1978年劳动力资源统包统配(三)1979年至今(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课本第34页)3、与市场配置的方式相比,计划配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劳动力不表现为商品。
二是劳动力要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由计划部门统一安排,企业和个人都没有权利进行分配。
三是工资不能起到调节供求的关系,只是与粮食、布匹等票证配合使用作为取得消费品的凭证。
(课本第38页)4、1980年8月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劳动工作会议,提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也就是提出了在全国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就业相结合的方针,即“三结合”的方针(课本第38页)5、作为我国市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劳动力市场,其成就主要表现在:1)市场机制已成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力量 2)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发展迅速,并在配置社会劳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劳动力的流动范围明显加大,劳动力市场渐趋统一。
(课本第40页)6、劳动力二元配置的特征(课本42页,或练习册23页简答题2)(1)劳动力配置体制的二元性;(2)工资收入调节双轨运行;(3)城乡劳动力配置的户籍壁垒;(4)劳动力产业分布特征;(5)城市化与劳动力配置。
7、劳动力配置二元结构存在的原因(重点,此处应该是一个论述题)其存在的主要原因如下:(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劳动力退出障碍互为因果(二)体制内劳动力配置者的既得利益刚性(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重滞后(四)劳动力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严重失衡(如果是论述题,答题时要对每个大标题都要展开论述,具体见课本第45-48页)8、劳动力市场的三大要素——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价格之间的运行和相互作用(多项选择)(课本第49页)9、工资歧视:进入体制转轨时期后,上述局面有所缓解,劳动力职业歧视被打破,但代之而起的是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歧视,即虽然是同样的工作,但由于所有制不同,职工身份不同,工资存在很大差别,由此形成了城市中不同的劳动力市场,这一点已成为中国市场化进程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总特征。
(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总特征就是工资歧视)(课本第52页)10、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就业采取了家庭经济就业、自我创业、打工就业三种就业方式,形成了大农业、乡镇企业、跨地区与城乡流动就业的三元就业格局(课本第57页)第四章劳动力流动与配置1、劳动力迁移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二是劳动力地域性迁移(易地在同一行业就业),三是劳动力行业性迁移(易地在其他行业就业)(课本第59页)2、考虑到制度因素,通常根据流动决策主体的不同,可以把劳动力的流动方式分为自由流动、计划流动和混合决策流动三种类型:1)以个人决策为基础的自由流动 2)以政府决策为基础的计划流动。
3.混合决策型劳动力流动(课本第59页)3、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三个层次:1)产业转移,即非农化 2)地域转移,就是易地非农化 3)身份转移,即城市化(课本第60页)4、二元经济结构(名词解释):不发达经济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一是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其劳动报酬低;另一个是现代的生产率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其工资水平高。
从使用要素角度看,传统农业部门使用非再生的资本(土地),现代城市部门使用再生性资本,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状况,这种二元结构实际上就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课本第61页)5、托达罗模型:托达罗认为农民的迁移决策不仅取决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而且取决于城市就业率和失业率。
当城市失业率很高时,即使城乡收入差距很大,农民也不会轻易地做出迁移到城市去的决定(课本第63页)6、乔根森的主要观点有:1)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需求拉动的结果。
2)乔根森否认农业部门存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和低于实际工资的剩余劳动。
农业人口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基础是农业剩余而非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虽然大于零但小于实际收入水平的劳动力的存在 (3)农业剩余是指农业部门产品的增长快于人口的增长,即人均粮食供给增长率大于人口增长率。
(4)在农业人口向城镇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中,工资水平并非固定,而是不断上升的。
不但工业部门为了吸引农业劳动力要提供高于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而且农业部门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工人的工资也是不断上升的。
(课本第67页)7、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成本(重点,简答)1)直接成本。